2004年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2004年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一、二OO四年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论文文献综述)

任雨欣[1](2020)在《变译理论下中国诗句口译策略研究 ——以2004-2012温家宝总理记者会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研究变译理论指导下中国诗句口译,以2004年至2012年总理记者发布会上引用的诗句为例进行具体案例分析。本文主要针对中国诗句的特点及其口译难点,探讨变译理论翻译策略的应用,从而解决诗句口译的难点,更好地传达说话者的意图。变译理论由黄忠廉教授提出,是一种强调翻译变化的翻译理论。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人将其应用到翻译作品的过程中。然而大多数变译理论应用的研究都集中在笔译活动上,其对口译活动的指导性研究仍有很大的研究、发展空间。变译理论的指导下诗句口译的研究则更为罕见。实际上,变译理论的一些翻译策略可以更好、更有效地解决诗句口译所特有的难题。本文主要探讨该理论如何帮助译者解决诗句口译的难点。凝练,追求音韵和对称之美,以及多变的古汉语语法都是中国诗句的特色。针对其特点,口译员需要处理如何化繁为简,删除冗余部分以及消除古今语法差异。本文依据变译理论的翻译策略在诗句翻译中的应用,探讨变译理论的三种翻译策略(阐译、摘译、编译)如何解决中国古诗句口译中的困难,总结合适有效的诗句翻译方法,并为研究者和口译人员提供相关理论和应用参考。

孙睿[2](2020)在《扩张下的地方政府债务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全球经济衰退。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受到显着冲击。面对经济下滑、政府财力不足的困境,我国于2009年推出了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引发地方政府投资迅速扩张,债务规模大幅增加。同年,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骤增62%,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近十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发行愈演愈烈,债务规模不断扩张,债务风险不断积累,给未来我国经济增长增添了不少压力。当前,地方政府债务对我国经济增长是否还有促进作用,是否存在债务风险已成为学者思考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决定研究地方政府债务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同时试图评估我国当前债务风险,从而为决策者制订政策提供了参考。本文的前两章是背景提出和文献综述。本文的逻辑是先通过文献梳理,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随后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进行客观的描述性统计;接着在前人的成果之上通过数理模型的建立分析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与经济增长的二者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我国经济增长质量与债务的关系,最后评估当前我国的债务风险并通过一个案例分析来为我国当前化解债务风险提供启示。本文的第三章对我国债务的规模、成因、现状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首先从规模上来看,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庞大,债务增速较快,但是负债率低于国际警戒线,属于风险可控的范围。随后本章分析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形成的四个方面因素,分别为:制度方面的因素、政策方面的因素、管理方面的因素以及其他方面的因素。最后笔者从债务总量、债务类型、地区结构和偿还方式四个方面梳理了我国当前地方政府债务的现状。本文的第四章是对政府债务与经济增长的一个机理分析,文章从一个长期的机理模型——Lin世代交叠模型和一个短期的机理模型——IS-LM-BD这两个角度分析了政府债务是如何作用于经济增长的,同时探讨了一个债务可持续增长的机理,分析了债务在什么条件下可以持续推动经济增长,为后面我国政府债务风险评估提供理论帮助。本文的第五章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和系统性GMM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与经济增长二者的关系进行考察,同时分析了在不同区域背景的差异下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有何变化。本章得出:(1)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与经济增长呈现倒“U”型的关系,在一定范围内,地方政府债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促进的,但超过这个临界值地方政府债务会抑制经济增长;(2)当前我国地区差异比较明显,东部地区较为发达,债务承受水平相对较高,中西部地区的债务风险承受能力要低一些;(3)我国西南地区的债务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要高于东北地区,且我国西南地区的债务承受风险能力要高于东北地区。这表明在东北地区,继续增加债务可能会抑制经济增长。本文第六章是考察我国经济增长质量与地方政府债务之间的关系。本章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个维度为基础构建了我国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并利用熵权topsis法对我国2011-2018年各省份经济增长质量进行了一个测算,随后通过普通面板模型和系统性GMM模型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和我国经济增长质量进行了实证检验,结论如下:(1)我国经济增长质量发展较不平衡,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质量显着高于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2)2011-2018这八年来我国总体经济增长质量水平有所提高;我国东中西的经济增长质量差距有所减小,然而南北经济增长质量差距开始扩大;(3)地方政府债务对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也是非线性的,在负债率38.3%以下时地方政府债务的增加可以提升我国经济增长质量,超过这一临界值经济增长质量可能会有所下滑,我国总体经济增长质量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本文第七章是探讨我国当前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及应对措施。本章通过改进后的KMV模型对我国各省市未来3年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进行评估,结果发现:(1)我国东部省份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较小,可持续性较好,东北和中西部省份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较大,可持续性较差;(2)在可支配比例25%的情况下,仅凭借地政府自身的财政收入作为偿还债务的唯一来源,我国东北和中西部的部分省份必然会发生债务违约;(3)在加入中央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的情况下,我国各省份均不再有债务违约的风险,债务可持续性良好。最后本章通过一个典型案例分析并结合我国当前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应对措施从而给未来我国地方政府化解债务风险提供启示。本文第八章是全文的总结,并针对我国当前债务化解提出了短期、中期和长期这三点建议,最后对未来我国债务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沈华福[3](2019)在《中国城市经济增长的流动性研究》文中提出区域发展不平衡一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现实,是政策制定者和学者广泛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仅体现在大的区域,如东部、中部和西部,也体现在省级层面上。城市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不平衡更能反应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城市的主体是人,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会影响个体的收入差距,所以我国城市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已经成为新时代影响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矛盾的重要因素之一。城市经济发展不平衡根本原因在于城市增长的问题,因此如何全面地看待城市经济增长就显得特别重要,它不仅关系到如何看待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也关系到如何评价我国30多年来经济改革的效果。现有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论证区域经济发展是否平衡以及引起不平衡的影响因素两方面,主要使用的方法是趋同理论。趋同理论的β收敛认为低收入城市比高收入城市有更高增长率,前者的经济增长比后者快,就有可能实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σ收敛认为如果城市经济差异缩小,经济不平衡就会得到改善,然而二者都忽视了城市经济增长中的位置变化关系。当β收敛时低收入区域增长的更快,但它可能并未改变其在区域经济排序上的位置,可能存在低收入城市持续在低位置,高收入城市仍在高位置的经济增长固化现象。当大量城市的收入发生互换时,尽管此时存在σ收敛,但经济已经出现了巨大的波动,此时趋同理论无法解释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位置不平衡。经济增长的趋同理论是从水平均值上考虑地区经济增长的不平衡性,忽略了经济增长中位置分布变化引起的不平衡。尽管可能存在区域的差异在缩小,但是位置的不平衡得不到改善,这种城市经济增长的位置排序变动问题则是以往研究所忽略的,因此使用流动性方法研究城市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本文将使用位置和水平流动性研究中国城市经济增长的变动问题,主要围绕六个主题展开研究:第一,阐述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对国内外文献进行综述,同时阐述了城市经济增长流动性的内在含义。第二,在详细说明趋同理论的不足后,本文使用位置和方向流动性方法测算了中国城市经济增长的流动性,考察中国城市经济增长的流动性强弱,主要从长短跨期下经济增长的测算、四大经济区域的经济增长流动性测算、多种经济指标的经济增长流动性测算、实际与名义经济增长的流动性测算与对比和流动性与趋同理论对比五个方面。第三,在位置流动性和方向流动性的基础上,本文分别使用Mlogit模型和分位数及无条件分解方法分析影响流动性的原因。第四,经济的增长除了体现在人均GDP增长外,还有其组成部分的增长,如消费的增长。因此,本文还分析了房价对消费流动性的影响。第五,除了实证研究外,本文对中国城市经济增长流动性进行规范性评价,分析流动性是否会向好的问题。第六,得出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与进一步研究展望。本文对中国城市经济增长流动性的测算及其影响因素、房价对消费的流动性影响以及城市经济增长流动性规范评价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得出主要结论如下:第一,中国城市经济增长流动性不强,固化严重,其中东北部城市经济增长变缓,向下流动性增强。城市的短期经济增长位置流动性固化严重,方向流动弱。如果跨期越长,那么固化程度降低,流动性增强,这表明城市经济之间的阶层是可以打破的。现有的数据表明,整体上经济增长的流动性不强,固化严重。在区域的经济增长方面,东部城市依然处于高阶层位置,中、西部经济增长明显。然而近些年来东北部城市人均GDP较低,方向流动性、绝对方向流动性和阶层流动与其它区域存在显着差异,综合表现为经济增长变缓,向下流动性增强。第二,人力资本和市场化程度提高对流动性有正向的影响,流动性的增强更多的还是来源“量”的积累,“质”的边际影响还有待提高。运用Mlogit模型对位置流动性估计发现,人力资本和市场化的提高都对位置流动性起着正向的影响作用。在边际影响上,市场化提高增加了继续向上流动的最大可能性。在区域上,近年来东北部比东部更能增加继续向下流动的可能性。在分位数回归中,以教育支出增量和高校数为代表的人力资本在低分位数上对水平方向流动性产生显着正向影响。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在大多数分位数上都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在流动性的分解上,变量效应对总效应的正向效应影响作用最大,且随着分位数递增,其作用增强。流动性更多的还是来源“量”的变化。第三,中国城市房价上涨能增加消费和促进消费流动性向上流动。通过面板回归分析发现,房价的持续上涨会促进城市消费的增加,房价的上涨对各个区域城市的消费的边际影响也几乎相同。房价上涨对城市居民而言,更多表现出“财富效应”。不同级别城市房价对人均消费具有显着正向促进作用,地级城市房价对消费的影响更大,可能是与不同级别城市群体对房价上涨带来的预期财富不同有关。在消费流动性影响分析上,在2008-2012年期间的房价上涨显着地促进城市消费向上流动。在2012-2016年跨期内,房价的上涨显着阻止城市消费向下流动,这些不同的结果主要与房价在我国经济中的主基调相关。第四,中国城市经济增长流动性并非越来越好。首先,对一段时期内的流动性规范评价发现,在2000-2016年的16年里,前四年不存在随机占优,2004-2012年的城市人均GDP流动性明显向好的方向流动,2012-2016的城市人均GDP流动性却并未得到改善。其次,在分析不同时期间的流动性规范评价后发现,在2004-2008的城市人均GDP的流动性是最好的。同时对比实际与名义流动性的规范评价发现,通货膨胀会误导我们对流动性做出正确的评价。针对以上的结论,本文提出的政策建议如下:首先增强城市经济增长的流动性。政府应该主动提高市场化程度和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在市场化方面,政府需要明确私人产权,减少交易不确定性,减小国有资本在市场经济中的比例,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在人力资本方面,加大教育支出,特别是高等教育支出;提供多元化教育平台,特别是网络教育平台。其次在发挥“量”的作用的同时,增强“质”的作用。企业不应该盲目跟风,重视有“质量”的生产,发挥资源的最大价值;在人力资本方面,个人应该提升自己的技能,更应该展现出每个人的作用,发挥出个体的价值,使人力资本得到最大的效用。最后振兴东北地区经济。重塑东北地区的战略地位,深入推进东北振兴与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入“一带一路”,稳固对俄蒙朝经贸;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政府须营造与市场经济匹配的营商环境。政府创造一个公平的就业环境,留得住有活力的生产力,解决人才外流问题。本文的可能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学方法论方面。已有的研究更多的是从实证角度论证区域经济增长是否趋同,本文属于实证研究和规范评价相结合的研究;二是研究方法方面。区别于趋同理论从水平视角分析城市经济增长及其不平衡问题,本文首次提出对城市经济增长的位置排序进行研究,使用流动性分析城市经济增长还有以下优点:经济增长的研究对象不再局限于人均GDP,也包括人均GDP增长率等;流动性分析不局限在经济收敛时,它也包括经济不收敛情况;三是研究视角方面。除了城市的GDP外,还讨论了GDP增长率的流动性,四大区域的城市人均GDP流动性以及名义与实际人均GDP流动性对比等方面。此外,从消费视角还分析了城市的人均房价对消费流动性影响。最后,本文也讨论了收入流动性的经济伦理与经济秩序问题,也首次阐述城市经济增长流动性的内在含义。因此,本文的研究视角并不单一。

张勇[4](2017)在《河南省会变迁研究(1951-1957) ——区域政治中心变迁与城市发展的历史考察》文中指出在历史上,开封曾经是七朝古都,且自元、明、清、中华民国以至新中国建立初期都是河南的政治中心。但自清始,其省会地位曾发生过动摇。清初,迫于明末黄河决口造成的破坏,开封各级衙署被迫迁出。晚清时期,由于黄河水患,道光皇帝曾提出迁移河南省会之议。抗战时期,迫于日寇的威胁,河南省会被迫迁出开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在全国大规模行政区划调整以及计划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历史背景下,由于郑州市具有位于河南省适中位置、处于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矿产资源丰富等发展经济的优势,而开封则面临诸多发展瓶颈,比如资源匮乏、处于黄泛区中心位置、面临黄河水患威胁等。两市的发展前景反差巨大,为了发展河南地方经济、实现工业化,方便对全省工作的领导尤其是城市工作的领导,河南省地方领导向中央提出省会由开封迁郑州请求,并获得批准。河南省政府在1950年就开始将郑州市作为未来省会进行规划,但由于当时计划经济还未开始,国家没有大的建设任务,河南省以及郑州市只能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小规模建设。1952年9月19日郑州市被中央批准为河南省会,自1953年开始,省政府聘请苏联专家对郑州市进行了更科学合理的规划,在中央以及河南地方政府的大力投资下,郑州市开始了机关、工厂、学校、医院等方面的全面建设,为省会迁移做准备。1954年,河南省会由开封迁郑州。省会的迁移给开封市的经济以及群众生活造成了较大影响,开封市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才克服了困难。郑州市为迎接省会迁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市政建设、整顿交通秩序、加强物资供应等,保证了河南省直机关顺利迁郑州。河南省委为省直机关的迁移做了大量组织工作,对因省会迁移而产生的人事与组织关系变更,省委组织部也进行了适当地调整。省会迁走后,为了解决开封市的城市定位问题以及尽量减轻省会迁离对开封市经济的影响,河南省委决定将郑州地委专署由荥阳迁往开封市;在开封市的帮助下,郑州地委专署顺利入驻开封市,并改名为开封专区。河南省会迁移后留下的房产以及场地由开封市负责接收,开封市接收后作了相应处置,并在接收过程中积极维护本市利益。省会迁移郑州促进了该市的快速发展。其经济蒸蒸日上、技术工人队伍迅速成长壮大,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教育事业发展迅猛,文化事业日趋繁荣,医疗卫生事业日益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幸福感增强,从而使该市迅速成长为河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新省会郑州市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一五计划时期中央与河南地方政府的大力投资以及随省会迁来的大批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力量的充实。开封市失去了省会地位,其经济发展缓慢,教育事业萎缩,文化事业衰落,卫生事业发展落后,人口数量增长迟缓、结构也趋向不合理。导致其发展滞后的原因是:大批省属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等随省会迁离开封,极大地削弱了开封市城市发展的能力。一五期间,开封市属于非重点建设城市,其建设得不到国家资金支持。同时开封市还必须抽调力量支援重点建设城市的发展。河南省会变迁对河南省的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经济方面,省会变迁改变了河南省的城市布局,形成了以郑州市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的历史基础;同时省会变迁也导致了开封市经济发展滞缓。在文化方面,省会变迁使河南传统的文化中心发生转移,从而产生双面性作用,对河南省的文化传播产生影响。在教育方面,省会变迁也是导致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滞后、名校缺失的原因之一。总之,省会作为一个区域重要的政治中心城市,它的变迁必将对该区域城市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由于我国是单一制中央集权型国家,故全国政治中心享有支配资源的绝对优势,然后依次是省级区域政治中心、地区级区域政治中心、县级区域政治中心等。每级行政中心在本辖区内享有支配资源的相对优势。区域政治中心的转移,也意味着城市发展资源集聚中心的转移。因此,成为区域政治中心的城市往往各方面发展较快,而失去区域政治中心的城市则发展缓慢,或者从此衰落。同时区域政治中心的转移,也会对该区域整体城市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张瑞岚[5](2014)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政治发展是世界各国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必须面对的普遍性问题,也是我国建国后所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思想,并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实践中取得重要成就。目前,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到了关键时期,而政治体制改革更成为影响整个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梳理、总结和凝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对于现阶段中国政治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分四个部分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进行分析和考察: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表达本文写作的整体构想。此部分在界定“政治发展”、“政治发展思想”等核心概念以及与选题相关的其他概念的基础上,分别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研究的现状,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文章的第二部分主要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首先,梳理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理论渊源与历史资源,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政治发展的思想、现代西方政治发展学说、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政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以及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其次,具体探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分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的初步形成阶段:1978至1989年:“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1989至1997年: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997至2002年:“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的基本形成阶段:2002至2007年:“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2007年至今:“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文章的第三部分主要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的主要内容。基于文献分析,主要考察:第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政治发展的目标、要求和道路的思想,即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以及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第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政治发展的任务和途径的思想。首先,民主和法治作为中国政治发展基本任务,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主方面,通过研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强化权利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等思想,系统地探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思想。从立法、执法(执政)和法治观念的角度,研究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培育和增强社会主义法治观念,以探讨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思想。其次,研究以政治体制改革为途径推进中国政治发展的思想,包括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思想。文章的第四部分主要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的特点和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的主要特点是坚持政治稳定与政治发展的有机统一、坚持人民大众的立场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从中国国情和现阶段的实际出发、吸收和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其重要意义在于:在理论上,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国家政治发展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实践中,指导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发展实践,并为新形势下中国政治发展指明了方向。

许宪春[6](2014)在《2013年经济形势分析与2014年经济形势判断》文中指出本文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对2013年经济形势进行分析,包括从生产和需求两个角度对2013年的经济增长形势进行分析;从季度、月度居民消费价格变动和居民消费价格变动与相关价格变动关系角度对2013年的通货膨胀形势进行分析;探讨2013年经济运行中的一些基本特点。第二部分是对2014年经济形势进行初步判断,包括从生产和需求两个角度对2014年经济增长形势进行初步判断;通过对影响居民消费价格变动的若干因素分析,对2014年通货膨胀形势进行初步判断。

余斌,李建伟[7](2011)在《我国经济与物价的中长期发展前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国内宏观调控政策保持相对稳定、美欧日经济平稳增长的情况下,2011年我国经济增速将回调到9.7%左右,2012~2015年将保持10%左右的较快增长状态。2011年和2012年我国通货膨胀压力较大,CPI涨幅将超过5%。2012年以后食品价格和CPI涨幅趋于下降,但非食品价格仍将保持较快上涨态势,内在通胀压力依然存在。可通过适度控制交易性货币供给增速和工资上涨幅度、加大人民币升值幅度等措施缓解物价上涨压力,但需要处理好抑制物价上涨和稳定经济增长的关系。

刘志坦[8](2011)在《产业链视角下发电集团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力体制改革八年来,电力产业在发电环节形成了五大发电集团为代表的央企发电集团和以粤电集团等为代表的地方国有发电企业,以及以保利协鑫等为代表的外资发电企业并存的发电企业竞争格局。八年来,一方面整个发电行业在电源结构优化、节能减排、整体装备及技术水平等方面取得了诸多发展成就,对社会经发展的支撑能力显着增强;另一方面,受煤电矛盾、电力体制改革不彻底等内外部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发电行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发展压力和诸多困难及不确定因素。发电环节是整个电力产业的龙头,处于电力产业链中的枢纽地位。发电企业,特别是一些大型发电集团的健康发展,业绩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整个行业的发展和改革方向,并最终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对发电企业竞争力的来源、竞争力影响因素和路径以及如何应对更加复杂多变的行业环境,如何采取适宜的发展战略等现实问题展开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基于上述现实背景,本文以五大发电集团为代表的发电集团为研究对象,以电力产业链为研究视角,对发电产业特性、发电集团竞争力影响因素、路径和发展战略进行研究。在这一过程中,本文力求在以下三个方面实现创新:一是独特的研究视角和研究对象。同以往许多研究不同,本文从电力产业的现实问题出发,基于电力产业链的视角,以发电集团而非单个发电企业或某一独立下属发电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的视角更具全局性,研究对象的选择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一定的新颖性,因而研究的结论对于解释当前发电行业的现实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普遍性和现实意义。二是现有理论体系的梳理和完善及新概念的提出。本文在产业链理论和电力产业发展实践的基础上,系统地构建了电力产业链理论体系和模型。同时重点研究了电力产业链纵向关系和电力产业链对发电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和对策,首次创造性地提出了电力产业链纵向一体化协同和横向多元化协同的核心概念,为进一步分析发电企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和机理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和工具。三是构建了发电集团竞争力分析及发展战略的分析框架和理论模型。本文从产业链的视角出发,首先构建了发电集团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对电力体制改革后不同发展阶段的发电集团竞争力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本文首次提出了在当前阶段,发电集团产业链纵向一体化协同度和横向产业结构优化度指标是影响其竞争力的主要因素这一新的理论观点。基于实证分析,本文构建了发电集团竞争力影响因素结构方程路径模型和基于产业链的发电集团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的发展战略模型,提出了发电企业战略重点是提升产业链纵向一体化协同度和横向产业结构优化度的观点。本文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是问题聚焦,即本文的第1章。首先从发电行业面临的现实问题出发,引出问题:电力体制改革八年来,影响发电企业竞争力的内外部因素和影响机理是什么?在当前电力体制改革还未最终完成,电力市场化程度还有限的情况下发电企业如何定位?在发电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发电企业如何作为?在化石资源日益稀缺、环境压力日益紧迫的背景下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接着通过对电力体制改革前后有关发电企业战略和竞争力的有关文献进行了回顾和评价,总结了目前研究的成果和局限性以及本文的研究意义。进而,对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目标、研究思路与框架、研究方法以及力求形成的创新点做一个总体介绍。第二部分是理论演绎,即本文第2章、第3章和第4章。第2章对论文研究将涉及到的战略管理理论、竞争力理论和产业链理论进行简要地理论梳理。第3章首先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对电力产业演进的规律进行了研究,对中外电力发展的模式和现状进行了对比;其次对电能产品和电力产业的特性进行了分析;最后对我国发电行业的现状和市场结构进行了分析。第4章在前两章的基础上构建了电力产业链的理论体系,这一章既是前两章理论演绎的成果,也为分析和解决论文第一部分所提出的问题搭建了理论平台。第三部分是实证研究,即本文的第5章。本章分析了影响各发电集团竞争力的诸多因素并构建了影响发电集团竞争力的要素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了产业链视角下发电集团竞争力分析模型和影响发电集团竞争力的因素及路径。最后分别对五大发电集团和国华电力、华润电力、粤电集团三个代表性发电集团的竞争力进行了定量和定性评价。第四部分是对策分析和案例,即本文的第6章和第7章。第6章在第5章发电集团竞争力分析的基础上,按照战略分析、战略选择和战略实施几个战略管理环节对发电集团的战略环境进行了分析,对主要发电集团的发展战略进行了汇总、纵向横向对比和研究,并提出了当前及今后战略实施过程中的建议。通过各发电集团的战略实践也可以进一步印证第5章研究的观点。第7章中本文以国电集团为案例,对其“十一五”五年来的转型发展之路进行更深入的分析,作为这前两章研究的实例。最后,结论与展望部分主要是对本文的研究进行全面总结,同时指出未来研究方向。

张静茹[9](2010)在《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模式探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是拥有十三亿人口的泱泱大国,教育事业关系到中国的未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新时期,中国的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经济和教育的发展而快速的发展,在社会经济当中发挥了相当巨大的作用,而且再教育的发展当中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一个位置。但在我国经济建设不断高速发展、教育事业蒸蒸日上的今天。高校继续教育不仅在在外部受到高校扩招,各类职业技术培训学校(班)越来越受到群众欢迎的影响;更在内部存在自己教学管理模式较为陈旧,不能良好适应新时期新要求的各种问题。因此,不断深化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模式的改进,提升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的水平,是我国高校继续教育事业要取得良好发展所面临的紧迫课题。本文通过整理分析英国、法国、俄罗斯、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的等西方发达国家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模式的特点,将其与我国现行的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模式与原有模式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在总结出现有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模式与原有模式的的进步性和中国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趋势的同时,能够融合国内外先进理论的观点,联系我国现行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模式下的实际情况。在肯定我国高校继续教育事业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提出了当今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在新时期面临的主要问题,重点从现行体制的科学性和滞后性两方面进行问题原因分析并最终提出合理的改进方案并加以阐述。

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分析小组[10](2009)在《2008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文中指出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持续蔓延,并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实体经济受到严重影响,主要发达国家经济相继陷入衰退,大部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明显放缓。我国经济也出现了增长速度下滑,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等新情况和新问题,但中国政府及时果断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国民经济总体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态势。2008年,我国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略有增长,增速出现下滑。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继续呈现"双顺差"格局,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有所改善,货物贸易顺差增速放慢,外商直接投资大量流入势头减弱,对外直接投资步伐加快,国际收支总顺差由快速增长转为趋于平衡。同时,由于国际经济环境持续恶化,国内经济形势有所改变,国际收支运行的波动性加剧。上半年,出口增速放缓,进口增速加快,货物贸易顺差下降;外国来华直接投资大幅增长,资本和金融项目大额顺差,外汇储备大幅增加。下半年,出口增速进一步回落,进口增速下滑更快,货物贸易顺差较快增长;大量国际资本为求自保在去杠杆化过程中向母国回流,资本和金融项目呈现逆差,储备增长明显放慢。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尚未出现资金大规模集中流出的情况,国际收支顺差规模仍处于历史较高水平,整体抗风险能力依然较强。今后一段时期,国际国内经济金融环境复杂性上升,形势变化较快,对我国国际收支影响的不确定性增强。同时,在全球经济普遍下滑的情况下,我国经济基本面相对良好,再加上国家推出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为促进国际收支平稳运行和国际收支状况改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9年,我国将继续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把扩大内需、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方向。外汇管理部门将全面践行科学发展观,按照"保增长、防风险、促平衡"的总体目标,加大外汇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以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大外汇管理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加强统计监测和风险管理,切实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配合国家扩大内需、调整结构等宏观调控总体部署,努力改善国际收支状况。

二、二OO四年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二OO四年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论文提纲范文)

(1)变译理论下中国诗句口译策略研究 ——以2004-2012温家宝总理记者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1.2 Research Significance
    1.3 Research Methods
    1.4 Layout of the Thesis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1 Development on Translation Variation Theory
    2.2 Studies on Chinese Poetry Translation
    2.3 Studies on Interpretation on Press Conference
Chapter Three TRANSLATION VARIATION THEORY AND INTERPRETING OFVERSES OF CHINESE POEMS
    3.1 Translation Variation Theory
        3.1.1 Introduction to Translation Variation Theory
        3.1.2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pragmatic value of the TVT
    3.2 Interpreting of Verses of Chinese Poems
        3.2.1 Chinese poetry itself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3.2.2 Difficulties of interpreting of verses of Chinese poems
Chapter Four CASE STUDY---STRATEGIES EMPLOYED IN CHINESE VERSES INTERPRETING
    4.1 Explaining Interpreting
    4.2 Selective Interpreting
    4.3 Edited Interpreting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REFERENCES
APPENDIX

(2)扩张下的地方政府债务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和框架
    五、本文创新与不足
        (一)可能的创新
        (二)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政府债务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
        (一)政府债务对经济增长影响是正面的
        (二)政府债务对经济增长影响是负面的
        (三)政府债务对经济增长影响是中性的
        (四)政府债务对经济增长影响是非线性的
        (五)文献小结
    二、关于政府债务风险的研究
        (一)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成因的研究
        (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研究
        (三)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指标测度和预警研究
        (四)地方政府债务违约风险评估研究
        (五)文献小结
第三章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成因与现状
    一、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
        (一)总体规模
        (二)各省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
        (三)隐性债务和城投债规模
    二、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成因
        (一)制度性的因素
        (二)政策性的因素
        (三)管理方面的因素
        (四)其他方面的因素
    三、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现状
        (一)债务总量
        (二)债务类型
        (三)地区结构
        (四)偿还方式
    四、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方政府债务对经济增长的机理分析
    一、政府债务对经济增长的长期机理分析
        (一)生产部门
        (二)消费部门
        (三)政府部门
    二、政府债务对经济增长的短期机理分析
        (一)产品市场(IS曲线)
        (二)货币市场(LM曲线)
        (三)政府债务平衡(BD曲线)
        (四)基于IS-LM-BD模型债务短期机理分析
    三、政府债务的可持续增长机理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区域差异背景下地方政府债务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一、引言
    二、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估算
    三、地方政府债务与经济增长的平衡点
    四、实证检验
        (一)计量模型与变量选取
        (二)回归结果与稳健性检验
    五、本章小结
第六章 地方政府债务对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作用研究
    一、引言
    二、构建经济增长质量评价体系
        (一)经济增长质量指标构建理论基础
        (二)经济增长质量指标评价体系
    三、熵权TOPSIS法计算原理
        (一)熵值法确定权重
        (二)TOPSIS法进行决策方案的选择
    四、各省份经济增长质量指数
    五、实证分析
        (一)计量模型设定
        (二)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三)回归结果与稳健性检验
    六、本章小结
第七章 扩张下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与应对
    一、引言
    二、基于KMV模型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机理
    三、未来3年我国各省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
        (一)可支配财政收入的瞬时增长率μ_R与波动率σ_R
        (二)地方政府可支配财政收入R_t
        (三)应偿还的债务规模B_t
        (四)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数据瞬时增长率μ_s与波动率σ_s
        (五)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规模S_t
        (六)违约距离和违约概率的计算
    四、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应对
        (一)我国当前债务风险治理措施
        (二)江苏镇江的债务风险化解案例启示
    五、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政策建议与展望
    一、本文结论
    二、政策建议
        (一)短期对策
        (二)中期对策
        (三)长期对策
    三、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3)中国城市经济增长的流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的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重难点、创新点与不足
        1.4.1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1.4.2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1.5 核心概念界定
        1.5.1 城市
        1.5.2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1.5.3 流动性
    1.6 流动性的内在含义
        1.6.1 流动性的经济伦理
        1.6.2 城市经济增长流动性的内在含义
    1.7 数据来源及处理
        1.7.1 数据来源
        1.7.2 数据处理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2.1.2 社会流动理论
    2.2 文献回顾与综述
        2.2.1 区域经济增长文献
        2.2.2 收入流动性的公理、测度与分解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城市经济增长的流动性现状
    3.1 中国城市区域经济的发展轨迹
        3.1.1 城市发展总体方针
        3.1.2 不同人口城市的变动
        3.1.3 城市经济增长变化
    3.2 城市经济增长的流动性方法
        3.2.1 趋同理论的不足
        3.2.2 流动性方法在城市经济增长研究的作用
    3.3 中国城市经济增长流动性测算分析
        3.3.1 不同跨期下的流动性绝对和相对指标测算
        3.3.2 四大经济区域的人均GDP增长流动性分析
        3.3.3 多种城市经济变量的流动性对比分析
        3.3.4 货币幻觉在经济增长流动性中的作用-实际增长和名义增长
        3.3.5 流动性与趋同理论对比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城市人均GDP增长流动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基于Multilogit模型的位置流动性影响因素分析
        4.1.1 模型设定、变量选择及描述性统计
        4.1.2 模型的实证分析
        4.1.3 重大事件前后不同时期的影响比较
    4.2 城市经济增长流动性的分位数回归及MM分解
        4.2.1 分位数回归和MM分解
        4.2.2 模型及样本描述
        4.2.3 流动性分位数回归及MM分解效应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城市房价对消费的流动性影响分析
    5.1 城市房价与消费关系
        5.1.1 城市房价对城市消费的影响
        5.1.2 房价对消费影响路径
    5.2 城市房价对消费的实证分析
        5.2.1 模型及数据描述
        5.2.2 城市房价对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
    5.3 城市房价对消费流动性的实证分析
        5.3.1 模型及数据描述
        5.3.2 城市房价对消费的多项式Logit回归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城市经济增长的流动性规范评价
    6.1 收入流动性评价方法
        6.1.1 收入流动性评价的指标方法描述和不足
        6.1.2 收入流动性的分布评价方法
    6.2 流动性与随机占优
        6.2.1 收入流动性与随机占优关系
        6.2.2 扩展二、三阶流动收入流动评价和检验
    6.3 城市人均GDP流动性规范评价分析
        6.3.1 城市经济增长流动性福利规范评价的合理性
        6.3.2 一段时期内的流动性规范评价
        6.3.3 不同时期间的流动性规范评价
        6.3.4 影响城市经济增长流动性向好的因素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增强城市经济增长的流动性
        7.2.2 发挥“量”的作用同时,增强“质”的作用
        7.2.3 关注区域经济增长异常,振兴东北
        7.2.4 适当的提高房价是有益于消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河南省会变迁研究(1951-1957) ——区域政治中心变迁与城市发展的历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二、学术研究回顾与分析
        (一) 有关中国城市史的研究
        (二) 国内有关中国政治中心城市变迁的研究
        (三) 海外及港台相关研究
    三、研究的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 创新点
    四、研究对象与概念说明
        (一) 研究对象
        (二) 概念说明
第一章 河南省会变迁动因
    第一节 开封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清、民国开封省会地位的动摇
        一、清初驻开封各级衙署的被迫迁出
        二、晚清时期的迁省会之议
        三、民国时期河南省会的迁移
    第三节 新中国建立初期河南省会迁移动因
        一、新中国建立初期河南省会迁移的国内经济背景
        二、新中国建立初期行政区划调整及省级行政中心变迁
        三、郑州成为河南省新省会的优势
        四、开封发展的瓶颈
        五、河南省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契合
    小结
第二章 郑州市的新省会规划与初步建设
    第一节 郑州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郑州市的新省会规划
        一、郑州市新省会的初步规划
        二、苏联专家与新省会城市规划
    第三节 新省会郑州市的初步建设
        一、新省府工程
        二、郑州市行政区划的调整以及相关建设机构的变化
        三、郑州市的全面建设任务
        四、迅速壮大的基本建设队伍
        五、坚持勤俭节约的建设原则
    第四节 城市扩建中的征地
        一、郑州市留用土地以及建设征地概况
        二、郑州市土地征用相关政策及调整
        三、郑州市征地使用情况及其存在的问题
    第五节 省内外积极支援新省会建设
        一、郑州市各界的大力支援
        二、郑州市群众积极为城市建设筹集资金
        三、来自省内外的支援
    小结
第三章 河南省会迁移过程及相关问题解决
    第一节 省会迁移对开封民生经济的影响及政府应对
        一、省会迁郑的部署
        二、省会迁郑前开封市政府的调查工作
        三、开封市受影响群众对省会迁移的反映
        四、省会迁移对开封民生经济的影响
        五、开封市政府应对民生经济困难的对策
    第二节 郑州市迎接河南省会迁移的筹备工作
        一、省会迁郑筹备机构的成立
        二、郑州市迎接省会迁移的筹备工作
        三、欢迎迁郑委员会对筹备工作的检查与督促
        四、郑州市民众对筹备工作的积极响应
        五、省会迁郑筹备工作的基本完成
    第三节 省会迁移中的组织工作与组织关系调整
        一、河南省委的动员与组织工作
        二、留汴与迁郑:省委及政府的人事组织调整
    第四节 开封由省会转变为专区
        一、郑州专区由荥阳迁开封
        二、开封专区的成立以及专市关系
        三、开封由省会转变为专区的影响
    第五节 开封市政府接收迁郑单位移交房产场地及其处置
        一、开封市政府对迁郑单位房产的接收
        二、开封市对房产的处置与分配
        三、房产及场地移交中的问题及解决
    小结
第四章 新省会郑州市的崛起
    第一节 蒸蒸日上的经济发展与技术工人成长
        一、快速发展的工业经济
        二、商业服务业的发展
        三、工人技术力量的成长
    第二节 突飞猛进的城市建设
        一、郑州市城市建设概况
        二、郑州市快速发展的市政建设
        三、郑州市政建设快速发展原因分析
    第三节 与日俱进的教育事业
        一、中等职业教育与技工教育的快速发展
        二、从无到有的高等教育
        三、职工业余文化教育及体育事业的发展
        四、稳中有进的基础教育
        五、郑州市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原因分析
    第四节 日趋繁荣的文化事业
        一、省级文化科研机构迁郑促进了郑州文化事业的繁荣
        二、文化娱乐基础设施的兴建促进了郑州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五节 日益改善的医疗卫生事业
        一、郑州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概况
        二、郑州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
        三、郑州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原因分析
    第六节 郑州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原因分析
        一、职工收入以及消费水平的提高
        二、职工住房条件的改善
        三、人民幸福感增强
        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原因分析
    小结
第五章 开封省会地位丧失与发展的滞缓
    第一节 发展滞缓的经济
        一、开封市与郑州市工业经济发展比较
        二、开封市与郑州市投资额对比
        三、作为非重点建设城市抽调力量支援重点建设城市
        四、发展缺乏中央以及河南地方政府投资
    第二节 总体萎缩的教育事业
        一、发展迟缓的基础教育
        二、停滞的职业教育
        三、萎缩的高等教育
        四、开封市教育发展滞后原因分析
    第三节 文化发展走向衰落
        一、大批优秀文艺人才随省会迁郑州
        二、文化娱乐设施发展的停滞
        三、文艺表演团体的缩减
        四、开封市文化发展衰落原因分析
    第四节 卫生事业发展缓慢
        一、发展滞缓的卫生事业
        二、缩减的卫生事业经费
        三、开封市卫生事业发展滞缓原因分析
    第五节 人口增长缓慢、结构趋向不合理
        一、开封市人口增减变化
        二、开封市人口结构变化
        三、开封市人口增长缓慢、结构趋向不合理原因分析
    小结
第六章 省会变迁对河南省城市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省会变迁对河南省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以郑州市为中心的老工业城市的发展
        二、郑州市周围发展较快的中小城市
        三、郑州市周边因资源而兴起的新兴省辖市
        四、河南省形成了以郑州为中心的新兴工业基地
        五、省会变迁对河南省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第二节 省会变迁对河南文化教育发展的影响
        一、文化中心的转移及其双面性作用
        二、高等教育发展滞缓、名校缺失的缘由之一
        三、省会变迁对河南省文化教育发展的影响分析
    小结
结语
    一、国内外政治中心城市变迁的历史考察
    二、区域政治中心变迁与城市发展关系
附录
    附表一: 清代黄河决口次数与河南河患纪要表
    附表二: 民国开封黄河水患情况
    附表三: 省直机关迁郑影响情况综合调查表 1954年7月5日
    附表四: 郑州市城市人口调查表
    附表五: 郑州市幼儿教育以及基础教育基本情况(含3个表格)
    附录一: 省府迁郑后对救济工作的安排
    附录二: 关于欢迎省会迁郑各项筹备工作的报告
    附录三: 郑州市欢迎迁郑委员会的三次筹备工作检查情况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生自认为的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1 核心概念的界定
        1.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选题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的理论基础与历史资源
    2.1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政治发展的思想
        2.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政治发展的思想
        2.1.2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思想
    2.2 现代西方政治发展学说
        2.2.1 政治发展中的政治民主理论
        2.2.2 政治发展中的政治稳定理论
        2.2.3 政治发展中的政治文化理论
    2.3 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政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2.3.1 中国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政治建设的理论
        2.3.2 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时期根据地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
    2.4 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2.4.1 以生产建设为中心开展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2.4.2 在阶级斗争的思路下开展政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的形成发展
    3.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的初步形成
        3.1.1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1978年-1989年)
        3.1.2 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989年-1997年)
        3.1.3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997年-2002年)
    3.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的基本形成
        3.2.1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2002年-2007年)
        3.2.2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2007年-今)
4 关于中国政治发展的总体思路
    4.1 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
        4.1.1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4.1.2 民主是内容与形式的集合
        4.1.3 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4.2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4.2.1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
        4.2.2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保证了三者有机统一的实现
        4.2.3 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关键
    4.3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4.3.1 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发展模式
        4.3.2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5 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思想
    5.1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
        5.1.1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5.1.2 在党的领导下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
        5.1.3 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5.2 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5.2.1 “决不应该离开党的领导而歌颂群众的自发性”
        5.2.2 “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5.3 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5.3.1 重点加强对主要领导干部的制约监督
        5.3.2 “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6 关于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思想
    6.1 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6.1.1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
        6.1.2 “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6.2 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
        6.2.1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6.2.2 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的一个基本方式
        6.2.3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6.3 培育和增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6.3.1 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法制宣传教育
        6.3.2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
7 关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
    7.1 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
        7.1.1 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
        7.1.2 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
        7.1.3 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
        7.1.4 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方针
    7.2 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
        7.2.1 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首先是党政分开
        7.2.2 “真正实行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
    7.3 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7.3.1 完善党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领导
        7.3.2 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7.4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7.4.1 “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
        7.4.2 “以转变政府管理职能为关键”
        7.4.3 加强依法行政和制度建设
    7.5 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7.5.1 妥善解决新老干部的合作与交替
        7.5.2 培养忠于马克思主义的领导骨干
        7.5.3 加快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的特点和意义
    8.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的特点
        8.1.1 坚持政治稳定与政治发展的有机统一
        8.1.2 坚持人民大众的立场和社会主义方向
        8.1.3 坚持从中国国情和现阶段的实际出发
        8.1.4 吸收和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
    8.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的意义
        8.2.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的理论意义
        8.2.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的现实意义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2013年经济形势分析与2014年经济形势判断(论文提纲范文)

一、2013年经济形势分析
    (一) 经济增长形势分析
        1. 生产走势分析
        2. 需求走势分析
    (二) 通货膨胀形势分析
        1. 居民消费价格季度变动分析
        2. 居民消费价格月度变动分析
        3. 居民消费价格变动与相关价格变动关系分析
    (三) 经济运行中的一些基本特点
        1. 经济增长的一些基本特点
        2. 收入增长的一些基本特点
        3. 通货膨胀的一些基本特点
        4. 商品房销售市场的一些基本特点
二、2014年经济形势初步判断
    (一) 经济增长形势的初步判断
        1. 需求走势判断
        2. 生产走势判断
    (二) 通货膨胀形势的初步判断

(8)产业链视角下发电集团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发电企业战略管理和竞争力研究文献回顾及评述
    1.3 本文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对象及目标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和框架
        1.3.3 研究方法
        1.3.4 论文的创新点
    1.4 概念界定
    1.5 小结
2 相关理论综述
    2.1 战略管理与竞争力理论综述
        2.1.1 战略管理理论综述
        2.1.2 竞争力理论综述
    2.2 产业链理论综述
        2.2.1 产业链理论演进及研究现状概述
        2.2.2 产业链理论在电力产业研究应用现状
    2.3 小结
3 电力产业发展及特性研究
    3.1 世界电力产业演进分析及现状
        3.1.1 世界电力产业演进分析
        3.1.2 世界电力产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3.2 中国电力产业发展演进分析
        3.2.1 中国电力产业发展演进
        3.2.2 中外电力发展比较分析
    3.3 电力产业特性分析
        3.3.1 电能产品特性分析
        3.3.2 电力产业特性分析
    3.4 发电行业现状及发电市场结构分析
        3.4.1 我国发电行业现状
        3.4.2 发电市场结构分析
    3.5 小结
4 电力产业链理论研究
    4.1 电力产业链定义及模型
    4.2 电力产业链的类型和分类
    4.3 电力产业链特性及市场结构研究
        4.3.1 电力产业链的特性
        4.3.2 电力产业链纵向市场结构
    4.4 电力产业链纵向关系研究及实践
        4.4.1 电力产业链纵向关系
        4.4.2 煤电产业链纵向关系中的煤电矛盾
    4.5 电力产业链对发电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及对策
        4.5.1 电力产业链对发电产业竞争力的影响
        4.5.2 发电产业应对电力产业链影响的对策
    4.6 小结
5 产业链视角下发电集团竞争力分析及评价
    5.1 影响发电集团竞争力因素分析
    5.2 产业链视角下发电集团竞争力分析模型及实证研究
        5.2.1 结构方程模型
        5.2.2 基于PLS的发电集团竞争力分析实证研究
    5.3 主要发电集团竞争力评价及分析
        5.3.1 五大发电集团竞争力评价
        5.3.2 国华电力、华润电力和粤电集团竞争力评价
    5.4 小结
6 发电集团战略选择及实施建议
    6.1 战略形成机理
    6.2 发电集团战略环境分析
        6.2.1 发电行业"十一五"发展现状
        6.2.2 发电集团战略环境分析
    6.3 发电集团选择战略及评价
        6.3.1 主要发电集团发展战略综述
        6.3.2 发电集团发展战略评价
    6.4 发电集团战略实施的建议
    6.5 小结
7 案例分析:中国国电集团公司战略实践
    7.1 中国国电集团公司简介
        7.1.1 产业发展
        7.1.2 资本运营
        7.1.3 科技创新
        7.1.4 企业文化
    7.2 "十一五"国电集团转型成果及经验
    7.3 "十二五"国电集团公司战略环境分析及目标
        7.3.1 国电集团所面临的形势
        7.3.2 "十二五"主要目标任务
    7.4 小结
8 总结与展望
    8.1 结论与讨论
    8.2 创新点及实践价值
    8.3 论文的局限性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一、参考报告及书目
    二、参考期刊
    三、网站资料
附录一 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录二 发电集团近年主要经营数据
附录三 分析计算的相关数据
后记

(9)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模式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
    1.2 本论题的研究价值
        1.2.1 是我高校继续教育本身发展的需要
        1.2.2 是我国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需要
        1.2.3 是我国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需要
        1.2.4 是我国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1.3 相关研究动态
        1.3.1 我国相关领域专家的研究成果
        1.3.2 外国相关领域专家的研究成果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相关概述及理论基础
    2.1 高等教育概述
        2.1.1 高等教育概念根据具体内容的分类
        2.1.2 高等教育概念按照不同层次的分类
        2.1.3 高等教育概念其他分类
    2.2 继续教育概述
        2.2.1 继续教育的含义和特点
        2.2.2 继续教育概述
        2.2.3 高校继续教育的特点
第三章 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发展与管理模式分析
    3.1 新中国高校继续教育发展历程探究
        3.1.1 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发展初期情况分析
        3.1.2 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快速发展时期情况分析
        3.1.3 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全面发展时期情况分析
        3.1.4 我国高校继续教育从战略高度发展时期情况分析
    3.2 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3.2.1 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发展取得的成就
        3.2.2 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3.2.3 中国在高校继续教育方面的总体发展形势分析
    3.3 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模式
        3.3.1 我国现行的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模式
        3.3.2 我国现行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国外继续教育的管理模式
    4.1 西方发达国家高校继续教育现状分析
        4.1.1 美国高校继续教育民主开放教育管理模式的现状分析
        4.1.1.1 为高校提供自主的环境和制定明确的目标
        4.1.1.2 高校继续教育依靠教学机构而组成的分散管理模式
        4.1.1.3 美国高校在继续教育方面具有先进的项目研发机制
        4.1.1.4 面授和远程充分融合的教学形式
        4.1.1.5 多渠道的校内资源整合方式和途径
        4.1.1.6 高校的推广会员制策略
        4.1.2 欧洲主要国家高校继续教育职业教育管理模式为主现状分析
        4.1.3 其他国家高校继续教育现状分析
        4.1.4 西方发达国家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模式特点总结
    4.2 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模式从外国先进理论和实践得到的启示
        4.2.1 西方发达国家高校继续教育理论和实践与我国国情对照分析研究
        4.2.2 外国先进理论为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模式带来的的启示
第五章 构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的素质教育管理模式
    5.1 借鉴国外先进理论和成功经验
        5.1.1 国家和社会的进步是高校继续教育及其理论研究的外部需要和发展动力
        5.1.2 高校继续教育领域的扩大是继续教育的实践基础
        5.1.3 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是高校继续教育及其研究发展的外部保障
        5.1.4 专业学科的建立和发展是高校继续教育研究的内部保障
        5.1.5 高校继续教育中心及专业研究组织的发展是高校继续教育及其研究的组织保障
    5.2 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模式发展理论
    5.3 改革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现行的任务教育管理模式
        5.3.1 改变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的理念
        5.3.2 加强对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的投资
        5.3.3 持续改善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办学方式
        5.3.4 改善我国高校继续教育教学方式
        5.3.5 拓展渠道,增强整合校内外资源的方式和途径
        5.3.6 加强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师资力量的培训开发
        5.3.7 高校继续教育的面向市场化运作
        5.3.8 我国现行高校继续教育模式的改进方式总结
    5.4 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模式如何持续保持符合新时期的需要
        5.4.1 持续改进我国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模式
        5.4.2 完善法律法规保障
        5.4.3 促进继续教育向终身教育的转变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10)2008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目录
    一、国际收支概况9
    二、国际收支主要项目分析……………………………………………………………………16
    三、外汇市场运行与人民币汇率………………………………………………………………22
    四、国际收支形势展望和政策取向……………………………………………………………27
    专栏
    图
    表
一、国际收支概况
    (一) 国际收支运行环境
    专栏1
        2008年主要涉外经济政策调整
    (二) 国际收支主要状况
        1.货物贸易顺差小幅增长
        2.服务贸易逆差增长
        3.收益项目净流入继续增加
        4.直接投资顺差下降
        5.证券投资项下净流入翻番
    (三) 国际收支运行评价
    专栏2
        中国国际收支风险状况评估
二、国际收支主要项目分析
    (一) 货物贸易
    (二) 服务贸易
    (三) 直接投资
        1.外国来华直接投资增速明显减缓
        2.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增长
    (四) 证券投资
        1.对外证券投资由净流出转变为净流入
        2.境外对我国证券投资净流入减少
    (五) 外债
    专栏3
        净误差与遗漏形成的原因和国际比较
三、外汇市场运行与人民币汇率
    (一) 银行间外汇市场改革和建设情况
        1.增加外汇市场主体
        2.夯实外汇市场风险控制基础
        3.允许在银行间市场引入外汇经纪业务
    (二) 人民币对主要货币汇率走势
        1.人民币对美元双向波动更趋明显
        2.人民币对其它主要货币有升有贬
        3.银行间市场交易汇价弹性继续增强
        4.人民币有效汇率升值速度加快
        5.人民币远期汇率由升转贬
        6.境内市场对境外远期价格的影响进一步增强
    专栏4
        国际金融危机对人民币汇率走势的影响
    (三) 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
        1.银行间即期外汇交易增速放缓
        2.银行间远期外汇交易有所下降
        3.银行间掉期外汇交易仍较活跃
        4.银行间货币掉期5外汇交易清淡
        5.银行间外币对外币买卖有所萎缩
四、国际收支形势展望和政策取向
    (一) 形势展望
    专栏5
        世界主要国家针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救助措施
    (二) 政策取向

四、二OO四年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论文参考文献)

  • [1]变译理论下中国诗句口译策略研究 ——以2004-2012温家宝总理记者会为例[D]. 任雨欣.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2]扩张下的地方政府债务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研究[D]. 孙睿. 南京大学, 2020(04)
  • [3]中国城市经济增长的流动性研究[D]. 沈华福. 中央财经大学, 2019(08)
  • [4]河南省会变迁研究(1951-1957) ——区域政治中心变迁与城市发展的历史考察[D]. 张勇.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8)
  • [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政治发展思想研究[D]. 张瑞岚. 武汉大学, 2014(06)
  • [6]2013年经济形势分析与2014年经济形势判断[J]. 许宪春. 全球化, 2014(02)
  • [7]我国经济与物价的中长期发展前景[J]. 余斌,李建伟.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1(10)
  • [8]产业链视角下发电集团发展战略研究[D]. 刘志坦. 武汉大学, 2011(07)
  • [9]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模式探究[D]. 张静茹. 电子科技大学, 2010(02)
  • [10]2008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J]. 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分析小组. 国家外汇管理局文告, 2009(01)

标签:;  ;  ;  ;  ;  

2004年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