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省电的单脚键盘接口电路设计

一种省电的单脚键盘接口电路设计

一、节省电能的单引脚键盘接口电路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梁继超[1](2018)在《多点喷射甲醇/柴油双燃料发动机ECU软硬件设计》文中提出内燃机作为一种可靠的动力机械装置从被发明至今已经有100多年历史,内燃机造福人类的同时也给人类生存带了一些问题。石油资源短缺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环境问题更加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可再生燃料的代用燃料技术与双燃料技术是可以同时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措施。甲醇燃料具有接近汽油的物理化学特性,是一种理想的可再生代用燃料。本文以高压共轨柴油机为基础,研究了甲醇/柴油双燃料发动机的电子控制单元(Electronic Control Unit,ECU)。本文在原机高压共轨柴油供给系统基础上增加了一套甲醇燃料供给系统,从而构建了多点顺序喷射甲醇/柴油双燃料发动机的燃料供给系统。本文进行了多点顺序喷射甲醇/柴油双燃料发动机的ECU硬件和软件设计。硬件设计部分,本文选择满足试验要求的双燃料发动机ECU的主控芯片MC9S12XEP100MAL;然后针对ECU的每一个功能部分,如单片机最小系统电路、输入信号调理电路、供电电源电路、通信电路、甲醇喷射器驱动电路、MOS管栅极预驱动电路、柴油喷油器驱动电路、燃油计量阀驱动电路等都进行了合理的电路设计;之后运用Multisim12.0仿真软件针对于比较重要的柴油喷油器驱动部分的BOOST升压电路进行了仿真,通过仿真深入探究了电容、电感、功率MOS管的开关频率及开关占空比对柴油喷油器BOOST升压电路的影响,其后结合英飞凌公司的TLE8386芯片的特点,合理地优化了升压电路;最后,利用Protel DXP 2004软件结合ECU中电路板的元器件布局、布线、散热等特点设计了PCB电路板。ECU的软件设计部分。首先,利用C#语言设计了一款软件标定系统。充分利用VS2010平台中C#语言的面向对象的优势和CAN总线稳定高效的特点,设计了稳定的双燃料标定系统。根据双燃料ECU的功能特点结合MC9S12XEP100MAL单片机内部资源,试验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法编写了单片机C语言底层程序;然后,又分别详细介绍了柴油缸内喷射和甲醇气道喷射正时和喷射量的控制实施过程,之后,简单介绍了基于PI控制策略的柴油共轨压力的控制方法。最后,本文在试验设计的硬件电路和软件程序的基础之上,使用自己编写的上位机标定软件,对甲醇、柴油两种燃料的喷射和柴油共轨压力控制进行了试验的验证,最终证明本文试验设计的双燃料ECU软硬件均满足使用要求。

杨济韩[2](2017)在《基于XMC1302的无传感器风机驱动系统设计》文中指出无刷直流电机由于其结构简单、维护方便、调速性能好、运行效率高等特性广泛应用于家电、工业、军事、航空航天等领域。传统的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需要在电机转轴上安装位置传感器,通过传感器反馈的位置信息实现闭环控制,但传感器的存在,不仅降低了电机的可靠性,增大了电机的体积,较大地增加了电机的成本,还制约了无刷直流电机的广泛应用,因此寻求一种代替位置传感器功能,实现电机稳定可靠控制的方案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设计一种无位置传感器的无刷直流电机控制器,并通过上位机进行控制。本文具体工作内容如下:论文介绍了无刷直流电机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着重研究了电机在无传感器状态下的控制问题;给出了无传感器风机驱动系统的设计方案,着重设计了风机驱动系统的硬件电路,包括ARM控制器电路、驱动器电路、电桥电路和反电动势检测电路等模块,构建了无传感器的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系统;给出了系统ARM控制器中的软件流程,详细设计了工作参数设定、三段式启动、位置检测、PID调速控制等软件模块;与此同时,在上位机中设计了风机驱动系统的软件界面,实现了风机驱动系统的工作参数设定、启动、停止、速度调节、正反转控制等功能。通过实际测试,结果表明论文设计的无传感器风机驱动系统达到了设计要求。

牛志利[3](2017)在《坦克模拟舱环控与操纵员操控能力参数测量系统的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军事能力对于一个国家的安全和稳定至关重要。通常部队会通过模拟对抗来进行训练,但这种训练方法有很多的缺点,例如花费大量军费、训练的场景有限和演习人员的安全无法保证等。现代军事训练已经由实战模拟作战转向军事模拟器模拟作战。军事模拟器可以提供不同的虚拟的作战环境,并通过改变作战环境对训练人员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关于坦克方面的军事模拟器在最近几年才刚刚发展。坦克是陆战中重要的武器,研发坦克模拟器对于坦克兵的挑选和训练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设计了一套坦克模拟舱的环控与操纵员操控能力参数测量系统。这套系统包含控制室和模拟舱两个部分,控制室部分是在LabVIEW环境下设计的上位机,模拟舱的部分是以STC12C5A60S2为核心设计的下位机,上位机与下位机通过串口进行通信。系统主要实现以下功能:首先,控制室对坦克模拟舱的温度、湿度和光照强度控制与测量;其次,向模拟舱发送命令与噪声并获得操纵员操作正误、操作时间以及操纵员心率数据;最后,将整个操纵过程的数据进行报表输出。本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上位机软件的设计;第二,下位机软件的设计;第三,下位机硬件的设计和制作;第四,系统的调试。其中温湿度的测量使用DHT22温湿度传感器。首先,下位机将所测数据发送给上位机;然后,上位机通过模糊算法对数据进行分析计算;最后,将结果发送给下位机。其中由文中设计的一款通过单片机控制加湿强度的加湿器进行加湿控制,通过单片机控制继电器进行抽湿控制,通过空调系统进行温度控制。光照强度的测量使用了BH1750光照传感器,光照强度的控制是通过PWM程序来控制LED亮度。由上位机实现对测控过程结果的显示与存储。

贾佳[4](2019)在《文物建筑无线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物建筑是人类不可再生的重要文化资源,具有不可估量的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最近几年由电气故障引起的火灾频发,给很多宝贵的文物建筑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因此开展文物建筑无线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的研究,对于提高文物建筑火灾防控水平和快速、精确、高效地保障文物建筑消防安全具有社会和历史层面的重大意义。通过深入调研及查阅国内外文献,本文提出了基于LoRa无线传输技术的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的设计方案,由温度传感器、剩余电流互感器、无线电气火灾探测器和监控主机组成整个软硬件系统。在硬件系统部分设计了电气火灾探测器、无线通讯电路、监控主机的电路原理图,包括信号采集电路、供电电源电路、报警电路、接口电路、无线收发电路、按键与显示电路等,并对硬件系统进行了PCB制板。软件系统采用自顶向下的模块式设计,分别研究了现场采集监控层、无线通信层和集中监控层的软件流程图及程序编写,实现了线路出现非正常漏电或短路现象时,电气火灾探测器可以实时采集并处理数据,通过无线传输方式将报警信号上传至监控主机发出报警并可记录、打印历史数据的功能,从而值班人员可以尽快做出判断采取措施预防电气火灾的发生。在软硬件系统设计完成后进行了调试并制作了样机进行了功能的调试,测试结果表明该无线电气火灾监控系统具有低功耗、高接收灵敏度、通讯距离远、稳定可靠等优点。针对实际应用中无线电气火灾监控系统常常出现误报现象,本课题通过采集某云平台上无线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的报警数据,提出了基于支持向量机算法对电气火灾报警结果进行预测,选用径向基核函数并通过网格搜索法进行参数寻优,建立了模型并对其进行了训练仿真。通过预测值与实际值的拟合曲线和误差分析可以看出模型达到了较好的报警预测效果,有效降低了无线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的误报率。最后探讨了对电气火灾报警算法的改进方法及设备分布电容对报警准确性的影响。本文通过研究无线电气火灾监控系统为文物建筑电气火灾防控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意义。

郭亮[5](2016)在《基于433MHz的微功率无线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应用》文中指出经历过几次阶段性跨越发展之后,今天的无线通信技术已经被广泛用于我们平时的日常生活之中。而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作为其重要的一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常见的红外通信、蓝牙通信和WiFi到超宽带通信技术以及Zigbee,虽然种类多样,但是对“短距离、微功率、且有一定穿墙能力的低成本无线通信”这一需求来说,上述几种方法都不能很好的满足。针对这一问题,本文设计并开发了基于433MHz的短距离微功率无线通信系统终端。首先,本文对该系统的应用场景做了简单介绍,并给出了较为全面的需求分析。经过多种方案的比较之后,根据本项目的整体需求,选择了瑞萨公司的RL78系列G13族芯片作为嵌入式平台,并据此提出了微功率无线通信系统终端的总体方案。硬件上围绕主控芯片R5F100FE和射频芯片Si4432进行了功能模块的划分以及各模块的电路原理图的设计。随后根据各模块的原理图,进行了符合PCB设计流程及规范的印刷电路板设计工作,完成了元器件布局和布线。其次,本文介绍了如何搭建软件编写环境和硬件测试环境,同时对微功率无线通信终端的基础软件系统需求进行了分析,总结出需要实现的功能,并根据该功能需求设计了无线通信终端主从机各自的状态机制,给出了各自的状态图。为了实现微功率的指标,系统的主程序采用了一种“中断检测处理”的设计思路,这样可嵌入式微控制器大部分时间处于低功耗的休眠状态,当有需要处理的任务出现时再进行处理。无线通信部分的系统软件,严格定义了通信包和无线通信收发的流程。此外还设计了主机无线空中唤醒休眠从机的流程,并给出了严谨的唤醒操作时序图,从而解决了无线通信模块微功率的实现问题。然后,对微功率无线通信系统终端的实物进行了各种测试,其中包含系统功能测试和性能可靠性测试。经过不断的反复的测试表明,本文设计与开发的微功率无线通信系统实现了基于433MHz的短距离无线通信,并且有一定的穿墙通信能力。此外还同时完美实现了微功率指标。整个系统运行稳定,满足了小范围内短距离无线通信组网的需求。最后,对该微功率无线通信系统终端在医疗陪护方面的实际应用做了相关探讨与设计,根据国内目前的医疗陪护通信需求做了对系统软件深入优化,并给出了小型组网的简单协议。

陈卓[6](2015)在《基于ADE7878电参数测量装置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传统电能表精准度不高的缺点正在被逐步放大,本文设计了一种高精准度的电子式电能表,以满足当今电网对精度的要求。在本次设计中选用了电能计量芯片ADE7878与LM3S8962共同完成精确测量电参数的任务。ADE7878主要对电网当中的信号进行采集,并通过其内部功能强大的DSP功能计算出电流、电压有效值,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由于ADE7878内部包含二阶Σ-Δ型ADC和数字积分器确保了精准度。LM3S8962的作用是通过SPI对ADE7878进行操控;读取与电参数相关的寄存器;写入相位补偿等信息到相关寄存器。本装置还带有RS485接口,方便与上位机进行远程通信,确保了信息能及时有效的传输。本文首先对电能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进行阐述,之后总结得出这次设计的任务目标,接着阐述测量电参数的理论。硬件设计及软件设计是本文的重要部分,硬件设计包括了采样电路,ADE7878外围电路,通信电路和人机交换部分,软件设计采用了嵌入式系统,充分的发挥了LM3S8962强大的功能,不仅如此,软件设计上还采用了模块化编程手段,包括RS485通信和人机交换界面的程序。在文章的最后两部分,从实际生产生活考虑中存在的干扰现象进行分析,加入了抗干扰设计,以便更加贴近实际状况,而且还对装置进行了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的调试,进一步完善了电能表测量的准确性。最后将在实验室搭建实验电路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误差分析。

刘英男[7](2014)在《基于GPRS电动汽车充电桩控制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动汽车充电桩在大规模普及电动汽车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充电桩分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充电桩具有远程通信能力,方便监控系统后台后台对成百上千个充电桩进行远程监控管理,同时充电桩应该易于安装与布局,为电动汽车的推广打下坚实的基础。现代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控制技术和信息管理技术的发展恰好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解决此问题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实现电动汽车充电桩的远程计算机监测、控制和管理。本文针对电动汽车充电桩提出了一种基于GPRS无线通信的解决方案,该系统由充电桩终端硬件系统、通信网络、上位机监控系统三部分组成,该系统能够通过GPRS网络实现上位机监控系统对电动汽车充电桩的远程监控。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比较了现有电动汽车充电桩实现方式,提出了基于GPRS网络的电动汽车充电桩设计方案。2.研究设计了充电桩硬件电路。充电桩终端硬件电路由ARM核的控制器、GPRS无线通信模块、RFID射频识别模块、电能计量模块和充电控制模块组成。3.上位机监控系统采用组态王6.55、VB6.0进行界面显示、远程控制。4.阐述了HC/OS-II实时操作系统的特点、任务切换机制以及在ARM控制器STM32F103VET6上移植的过程。5.实现了GPRS模块与上位机监控系统的“心跳”软件编程,保证了充电桩终端与上位机通信的可靠性。

李琳[8](2014)在《星载铷原子钟的老化漂移补偿技术》文中研究表明星载铷原子钟的频率漂移现象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由原子钟工作环境温度变化引起的频率漂移为温度漂移,由原子钟内部器件老化引起的频率漂移为老化漂移。本文主要针对铷原子钟的老化漂移补偿技术进行研究。卫星时频生成与保持系统为星载钟提供精确的时频标准。当卫星能够接收到地面站信号时,对1pps输入信号同频标分频后所得的秒信号之间的相位差进行kalman滤波,估算出频率漂移值,得到DDS控制量,对输出频率进行调整;若无法接收地面站信号,该系统可根据原子钟历史漂移特性,利用DDS通过调频调相的方式对其频率漂移进行反向式的补偿。因此,通过卫星时频生成与保持系统能够很好的对星载铷原子钟的频率漂移进行补偿。本文以恒温晶振老化漂移人工补偿思想为基础,得到铷原子钟老化漂移的总体补偿方案。首先对铷钟短期老化漂移数据进行数学建模,计算出当前频率和标称频率之间的偏差,然后运用DDS技术,对铷原子钟的老化漂移进行数字化智能补偿。通过实验数据验证,运用DDS技术对铷原子钟的短期老化漂移进行补偿可以使铷钟的老化漂移有显着改善。

王飞[9](2013)在《基于DALI协议的LED智能照明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照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提供基本光照之外,可靠性、多样性、适用性被越来越多的考虑。另外,由于严峻的能源形势,国家节能“十二五规划”提出,实施“淘汰白炽灯路线图”,逐步对一般用于一般照明的白炽灯和其他低效照明产品进行淘汰,积极促进半导体节能照明产品在酒店、商厦、道路、隧道、机场等领域的应用。因此,研究智能照明技术,推进照明协议标准化,将智能照明技术与绿色光源结合起来,既是积极满足市场需求,也是支持中国成为节约型社会的一项重要而有意义的行动。本文选择基于DALI协议和LED光源的智能照明系统作为研究对象,详细叙述了DALI协议,总结了LED的驱动电路和调光方法。在研究解决若干关键技术的基础上,设计系统的各组成模块,为照明行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探索思路和方法。具体设计工作如下:使用PIC单片机设计一个RS232/DALI网关,该网关是主从设备之间转换器,主要实现串口协议与DALI协议之间的信号转换和电平的转换功能。在总结和比较LED主流驱动方式和调光方法的基础上,本文选择LM3407芯片设计LED驱动电路,选择PWM作为带DALI接口的LED调光电路调光模式。该模块电路的主要功能是接收DALI信号,解析DALI命令,按照命令进行操作,如调光、设置系统参数、返回系统状态等。最后,完成一套由DALI/RS232网关、基于LED的电子镇流器、和同组成员开发的基于Android系统的手机上位机软件组成的DALI智能照明系统,并应用于具体的家庭环境。在对系统各个部分和整体进行调试后完成了对智能照明系统的构建,硬件物理实验数据表明该系统构建合理,可实现预期操作,输出波形符合要求,基本达到预期设计的目标。当我们用DALI AG成员生产的网关或电子镇流器替换时,系统工作良好。因此,系统完全符合DALI协议。最后,根据具体环境,设计了-套基于本系统的家庭灯光控制系统。同时对系统的后续研发工作提出了改进措施,为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及产品成熟指明了发展方向。

唐正[10](2013)在《红外R12和R134a冷媒鉴别仪的研制》文中提出在汽车空调维修和回收拆解过程中,禁止将空调系统中的冷媒直接向大气排放。一方面是由于冷媒对环境有破坏作用,另一方面是由于高纯度的冷媒还可以直接使用,所以必须对其进行回收处理。目前汽车空调系统使用的冷媒多为R12和R134a,这两种冷媒不能混合在一起,否则会造成空调系统故障,所以回收时要对其种类进行鉴别并对其纯度进行检测,从而确定是否可以直接使用。红外气体检测技术具有响应速度快、精度高的特点,本文基于红外光谱吸收技术设计并实现了一种红外冷媒鉴别仪系统。设计采用单光路单波长测量技术作为系统检测方案,并推导出红外冷媒鉴别算法。同时针对测量方法存在的温度漂移及光源老化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论文分别从硬件和软件角度解析了红外冷媒鉴别仪的设计和实现。硬件设计主要包括红外传感器电路、信号调理电路、主控制电路和电源电路。红外传感器电路是由宽带红外光源、测量气室、热释电探测器和温度传感器组成;信号调理电路利用低噪声放大及滤波电路调理红外探测器输出信号;主控制电路以高速微控制器ADuC842为核心,负责信号的采样和处理、人机交互、外设管理及串口通信等。软件设计方面,系统以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μC/OS-II为软件平台,将系统工作划分为四个任务,即系统初始化任务、看门狗任务、液晶显示任务和采样鉴别任务。通过对任务优先级的合理配置提高了冷媒鉴别仪的实时性。在实验平台上对系统软硬件性能进行了测试。通过分析测试数据,并采用基于最小二乘法的曲线拟合方法完成系统参数的标定。最后对系统功能进行了部分验证,结果表明系统设计达到了预期目标,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二、节省电能的单引脚键盘接口电路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节省电能的单引脚键盘接口电路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多点喷射甲醇/柴油双燃料发动机ECU软硬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内燃机发展和遇到的挑战
        1.1.1 内燃机概述
        1.1.2 内燃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1.3 解决内燃机发展中遇到问题的方法
    1.2 甲醇在内燃机上的应用
        1.2.1 甲醇的物理化学特性
        1.2.2 甲醇在柴油机上应用
    1.3 甲醇/柴油双燃料发动机电控系统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的意义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甲醇/柴油双燃料发动机系统及硬件需求
    2.1 试验原机基本参数
    2.2 多点顺序喷射甲醇/柴油双燃料发动机燃料供给系统
    2.3 甲醇/柴油双燃料发动机的部件总成和执行器
        2.3.1 高压油泵总成
        2.3.2 柴油共轨管总成
        2.3.3 喷油器总成
        2.3.4 燃油计量阀
        2.3.5 其他执行器
    2.4 传感器
        2.4.1 凸轮轴位置传感器和曲轴位置传感器
        2.4.2 增压压力及温度传感器
        2.4.3 冷却水温度传感器
        2.4.4 共轨压力传感器
        2.4.5 油门踏板传感器
        2.4.6 甲醇压力传感器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甲醇/柴油双燃料发动机ECU的硬件电路设计
    3.1 单片机选型与设计
        3.1.1 飞思卡尔单片机的发展与优势
        3.1.2 S12X单片机的内部资源
        3.1.3 S12X单片机最小系统设计
    3.2 传感器输出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3.2.1 频率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3.2.2 模拟量调理电路设计
        3.2.3 开关量调理电路设计
    3.3 输入电源保护电路和供电电源模块设计
        3.3.1 电源电路的作用和输入电源保护电路设计
        3.3.2 单片机及传感器供电电源设计
        3.3.3 甲醇喷油供电电源电路设计
        3.3.4 其他供电模块电路设计
    3.4 甲醇喷射器和继电器等小功率驱动电路设计
        3.4.1 甲醇喷射器驱动电路设计
        3.4.2 继电器、LED灯的驱动电路设计
    3.5 通信接口电路设计
        3.5.1 串行通信接口(SCI)电路设计
        3.5.2 MSCAN通信电路设计
    3.6 功率MOS管的栅极驱动电路设计
        3.6.1 电源正极端(高边)MOS管栅极驱动电路设计与优化
        3.6.2 接地端(低边)MOS管栅极驱动电路设计
    3.7 柴油喷油器驱动电路设计
        3.7.1 MOS管的介绍和分类
        3.7.2 MOS管的设计与选型
        3.7.3 柴油喷油器驱动电路方案
    3.8 燃油计量阀驱动电路设计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甲醇/柴油双燃料发动机ECU硬件电路优化与PCB设计
    4.1 发动机ECU的工作环境
    4.2 功率驱动模块的升压电路原理
    4.3 BOOST升压电路参数对柴油喷油器的影响
        4.3.1 Multisim电路仿真与试验电路搭建
        4.3.2 MOS管开关占空比对升压电路的影响
        4.3.3 电感对升压电路的影响
        4.3.4 电容对升压电路的影响
        4.3.5 MOS管开关频率对升压电路的影响
    4.4 BOOST升压电路的优化设计
    4.5 甲醇/柴油双燃料ECU的PCB设计与电磁兼容性
        4.5.1 EDA技术与ProtelDXP2004软件
        4.5.2 PCB电路板设计
        4.5.3 ECU外壳和线束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甲醇/柴油双燃料发动机ECU的软件设计和试验验证
    5.1 上位机标定
        5.1.1 上位机标定的意义
        5.1.2 基于CAN总线标定软件设计
        5.1.3 C#语言与VS2010环境介绍
    5.2 上位机标定软件设计
        5.2.1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5.2.2 C#程序编写
    5.3 单片机底层控制软件设计
        5.3.1 C语言的模块化设计
        5.3.2 柴油的正时和喷油量的控制方法
        5.3.3 甲醇正时和喷醇量的控制方法
        5.3.4 柴油共轨压力的控制
    5.4 试验验证
        5.4.1 甲醇/柴油的双喷射试验验证
        5.4.2 柴油共轨压力试验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基于XMC1302的无传感器风机驱动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论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无刷直流电机基础
    2.1 无刷直流电机的基本结构
        2.1.1 整体结构
        2.1.2 定子
        2.1.3 转子
        2.1.4 位置传感器
    2.2 无刷直流电机运行原理
    2.3 无传感器控制问题研究
        2.3.1 电机启动
        2.3.2 电机换向
        2.3.3 位置检测
    2.4 小结
第三章 无传感器风机驱动系统硬件设计
    3.1 系统硬件设计方案
    3.2 ARM控制器电路设计
    3.3 电源电路设计
    3.4 驱动器电路设计
    3.5 电桥电路设计
    3.6 反电动势检测电路设计
    3.7 小结
第四章 无传感器风机驱动系统软件设计
    4.1 系统软件设计方案
    4.2 工作参数设定
    4.3 三段式启动模块
        4.3.1 转子预定位
        4.3.2 加速阶段
        4.3.3 切入闭环
    4.4 位置检测模块
        4.4.1 直接反电动势采样
        4.4.2 低通滤波反电动势采样
        4.4.3 速度检测模块
    4.5 PID调速控制模块
    4.6 上位机软件设计
    4.7 小结
第五章 系统试验结果分析
    5.1 PWM输出波形
    5.2 反电动势过零点波形
    5.3 霍尔信号与换相信号
    5.4 电机调速曲线
        5.4.1 三段式启动速度曲线
        5.4.2 闭环控制速度曲线
    5.5 电机调速范围
    5.6 上位机控制界面
    5.7 光电测速
    5.8 系统整体实物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坦克模拟舱环控与操纵员操控能力参数测量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测控技术现状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系统下位机硬件和软件的设计
    2.1 系统硬件分布设计
    2.2 下位机单片机的选择
    2.3 电源电路和保护电路的设计
    2.4 串口电路的设计
        2.4.1 上下位机通信方式的选择
        2.4.2 串口通信硬件电路的设计
        2.4.3 数据无线传输的设计
    2.5 温湿度测量电路的设计
        2.5.1 温湿度传感器的选择
        2.5.2 温湿度传感器DHT22硬件的设计
        2.5.3 温湿度传感器DHT22子程序设计
    2.6 温度控制部分的设计
    2.7 湿度控制部分电路设计
        2.7.1 加湿部分的设计
        2.7.2 抽湿部分的设计
    2.8 光照强度测量电路的设计
        2.8.1 光强传感器的选择
        2.8.2 光强采集模块BH1750硬件电路的设计
        2.8.3 光强采集模块BH1750子程序的设计
    2.9 光照控制部分电路设计
    2.10 命令按钮键盘设计
    2.11 心率测量电路的设计
    2.12 PCB的设计
    2.13 下位机软件的设计
        2.13.1 上位机与下位机通信代码的设计
        2.13.2 下位机软件程序设计
    2.14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上位机软件的设计
    3.1 前面板的设计
    3.2 系统主VI的设计
    3.3 模糊控制文件的生成
        3.3.1 模糊控制概述
        3.3.2 NI LabVIEW PID和模糊控制工具包简介
        3.3.3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3.4 存储子VI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实物的调试
    4.1 实验环境的搭建
    4.2 系统的测试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系统下位机程序
附录B 上位机主VI
附录C 存储子VI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4)文物建筑无线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无线电气火灾监控系统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1.2.1 国外研究发展现状
        1.2.2 国内研究发展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2章 无线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组成及方案设计
    2.1 电气火灾的成因
    2.2 无线电气火灾监控系统方案设计
        2.2.1 温度传感器
        2.2.2 剩余电流互感器
        2.2.3 无线电气火灾探测器
        2.2.4 无线电气火灾监控主机
    2.3 通讯方式
        2.3.1 常见无线通讯方式比较
        2.3.2 无线电气火灾监控系统通讯方式的选择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无线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硬件设计
    3.1 电气火灾探测器的硬件设计
        3.1.1 微控制器及外围电路
        3.1.2 信号采集电路
        3.1.3 供电电源电路
        3.1.4 报警电路
    3.2 无线通讯电路的硬件设计
        3.2.1 通讯接口
        3.2.2 无线通讯电路
    3.3 监控主机的硬件设计
        3.3.1 单片机及其外围电路
        3.3.2 供电电源电路
        3.3.3 按键灯板电路
        3.3.4 触摸屏接口电路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无线电气火灾监控系统软件设计
    4.1 现场采集监控层软件设计
        4.1.1 信号采集子模块软件设计
        4.1.2 探测器子模块软件设计
        4.1.3 显示和按键子模块软件设计
    4.2 无线通讯层软件设计
        4.2.1 无线发送程序设计
        4.2.2 无线接收程序设计
        4.2.3 SX1278信道活动检测
    4.3 集中监控层软件设计
        4.3.1 说明功能
        4.3.2 进入功能
        4.3.3 设置功能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无线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的调试
    5.1 硬件调试
        5.1.1 静态调试
        5.1.2 联机仿真调试
    5.2 软件调试
    5.3 系统的功能调试
        5.3.1 通讯测试
        5.3.2 超温报警测试
        5.3.3 故障报警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支持向量机算法的无线电气火灾报警预测
    6.1 支持向量机算法
    6.2 核函数的选取
    6.3 参数优化
    6.4 数据采集与处理
    6.5 支持向量机预测模型
    6.6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 A LPC1778的典型电路原理图
    附录 B 程序代码

(5)基于433MHz的微功率无线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无线通信技术概述
        1.1.1 短距离无线通信
        1.1.2 各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比较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Zigbee无线传感网络
        1.2.2 433MHz的应用与组网
    1.3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4 课题来源
    1.5 本文主要内容及结构
第2章 微功率无线通信系统的总体设计
    2.1 需求分析
    2.2 总体设计方案
    2.3 微功率无线通信终端的硬件平台选择
    2.4 微功率无线通信系统的总体框图
    2.5 主要芯片选型
        2.5.1 MCU选型
        2.5.2 无线通信芯片选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微功率无线通信系统的硬件设计
    3.1 硬件组成框图
    3.2 最小系统电路
        3.2.1 电源模块电路
        3.2.2 RL78G13_R5F100FE处理器电路
        3.2.3 时钟电路
        3.2.4 复位电路
    3.3 无线通信模块电路
        3.3.1 无线通信模块电路总设计
        3.3.2 无线通信芯片与MCU的接口电平转换
        3.3.3 无线通信模块的PA配置
        3.3.4 无线通信模块的LNA配置
        3.3.5 半双工通信的实现
    3.4 串口电路
    3.5 液晶显示电路
    3.6 电压检测(LVD)电路
    3.7 实时时钟(RTC)电路
    3.8 调试及其它接口电路
        3.8.1 调试串口电路
        3.8.2 指示灯电路
        3.8.3 键盘及按键中断电路
    3.9 PCB的设计与实现
        3.9.1 PCB设计流程
        3.9.2 微功率无线通信系统终端的PCB设计
    3.10 本章小结
第4章 微功率无线通信系统的软件设计
    4.1 软件需求分析与整体设计思路
        4.1.1 软件需求分析
        4.1.2 软件设计思路
        4.1.3 状态机制设计
    4.2 系统开发环境搭建
        4.2.1 硬件开发环境的搭建
        4.2.2 软件开发环境的搭建
    4.3 微功率无线通信系统程序设计
        4.3.1 系统程序设计
        4.3.2 无线通信模块程序设计
        4.3.3 其他模块程序设计
        4.3.4 微功率的实现
    4.4 本章小节
第5章 实物图及系统测试结果与分析
    5.1 实物图
    5.2 在调试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及对策
    5.3 最小系统调试
    5.4 系统功能测试
        5.4.1 无线通信测试
    5.5 性能可靠性测试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微功率无线通信系统的应用
    6.1 医疗通信系统网络框架
    6.2 医疗通信系统网络单元设计
        6.2.1 护士站主机终端
        6.2.2 病人从机终端
        6.2.3 护士从机终端
        6.2.4 通信协议设计
    6.3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附录B (公示的专利)
附录C 部分程序代码

(6)基于ADE7878电参数测量装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趋势
        1.2.1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外研究趋势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文章结构
2 设计目的与设计原理
    2.1 系统的设计指标
    2.2 测量对象与原理分析
        2.2.1 电流、电压有效值
        2.2.2 有功功率
        2.2.3 无功功率
        2.2.4 频率
    2.3 本章小结
3 硬件电路设计
    3.1 硬件电路总体设计
    3.2 MCU选择
    3.3 采样电路设计
    3.4 ADE7878电路设计
    3.5 通信电路设计
        3.5.1 RS485总线
        3.5.2 SPI总线
    3.6 人机交换界面
    3.7 本章小结
4 软件设计
    4.1 软件总体设计
    4.2 UC/OS-II系统
    4.3 主程序软件设计
        4.3.1 程序模块化设计
        4.3.2 RS485通信
        4.3.3 SPI通信流程图
        4.3.4 液晶显示界面
    4.5 本章小结
5 抗干扰设计与调试
    5.1 干扰的定义
    5.2 调试
        5.2.1 硬件调试
        5.2.2 软件调试
    5.3 本章小结
6 实验与误差分析
    6.1 实验方案
    6.2 误差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基于GPRS电动汽车充电桩控制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现状
        1.2.1 充电桩国内外发展现状
        1.2.2 电动汽车与充电桩相互制约因素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2 电动汽车充电桩整体搭建方案
    2.1 充电桩功能需求分析
    2.2 现有通信方式比较
        2.2.1 有线方式
        2.2.2 无线方式
    2.3 充电桩终端与监控系统通信方式选择
    2.4 充电桩整体设计方案
        2.4.1 系统配置
        2.4.2 系统架构图
    2.5 本章小结
3 电动汽车充电桩硬件电路搭建
    3.1 GPRS模块
        3.1.1 SIM900A模块介绍
        3.1.2 SIM900A硬件相关设计
    3.2 ARM核开发板
        3.2.1 ARM开发板介绍
        3.2.2 ARM开发板功能说明
        3.2.3 ARM开发板引脚配置
    3.3 RFID模块的选择
        3.3.1 RFID基本原理
        3.3.2 RFID模块介绍
    3.4 计量模块的选择
    3.5 供电模块
    3.6 高亮LED驱动电路
    3.7 系统整体硬件电路
    3.8 本章小结
4 电动汽车充电桩软件设计
    4.1 程序初始化
    4.2 μC/OS-Ⅱ 实时操作系统
        4.2.1 μtC/OS-Ⅱ 操作系统简介
        4.2.2 μC/OS-Ⅱ 软件设计
    4.3 充电桩GPRS模块软件设计
        4.3.1 SIM900A模块调试
        4.3.2 SIM900A程序设计
    4.4 充电桩RFID模块软件设计
        4.4.1 RFID模块调试
        4.4.2 RFID读卡程序设计
    4.5 充电桩电能计量模块软件设计
        4.5.1 计量模块调试
        4.5.2 计量模块程序编写
    4.6 充电桩掉电保存软件设计
    4.7 充电桩远程传输协议设计
        4.7.1 传输协议格式
        4.7.2 充电桩心跳传输格式
    4.8 充电桩主程序代码
    4.9 本章小结
5 电动汽车充电桩上位机监控系统设计
    5.1 VB编程
        5.1.1 VB6.0介绍
        5.1.2 WINSOCK控件
        5.1.3 VB程序
    5.2 组态王
        5.2.1 组态王软件介绍
        5.2.2 组态王与VB6.0通信
        5.2.3 组态王界面开发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星载铷原子钟的老化漂移补偿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原子频标简介
        1.2.1 原子频标的基本原理
        1.2.2 铷原子钟概述
        1.2.3 星载铷原子钟频率漂移特性分析
    1.3 原子钟频率漂移补偿技术的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导航卫星时频生成与保持系统的介绍
    2.1 导航卫星时频生成与保持系统总体方案
    2.2 频率源处理模块
        2.2.1 相位差的实时测量
        2.2.2 卫星星载主备铷原子钟平稳切换技术
    2.3 时间同步单元
        2.3.1 时间产生单元
        2.3.2 相位异常检测与切换单元
    2.4 星载钟性能补偿处理与数据处理模块
        2.4.1 星载钟性能补偿处理模块
        2.4.2 数据处理模块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铷原子钟老化漂移补偿方案
    3.1 恒温晶振老化漂移补偿思想及实验验证
    3.2 铷原子钟老化漂移补偿方案及实现步骤
    3.3 建立铷原子钟频率漂移模型
        3.3.1 kalman 预测模型
        3.3.2 铷原子钟频率漂移数据数学模型
        3.3.3 模型的误差分析
        3.3.4 模型的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总体设计及硬件设计
    4.1 铷原子钟老化漂移补偿系统总体设计
    4.2 MCU 控制电路设计
        4.2.1 MSP430F149 单片机简介
        4.2.2 MCU 主控电路设计
    4.3 DDS 电路设计
        4.3.1 DDS 概述
        4.3.2 DDS 芯片 AD9852 介绍
        4.3.3 DDS 模块电路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软件设计及实验结果分析
    5.1 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5.2 软件模块程序实现
    5.3 实验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9)基于DALI协议的LED智能照明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Conten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1.3.1 智能照明系统的研究现状
        1.3.2 LED照明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4 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DALI协议及LED驱动调光电路介绍
    2.1 DALI协议概述
        2.1.1 DALI系统的电气特性
        2.1.2 DALI系统的编码与指令格式
        2.1.3 DALI调光原理
        2.1.4 DALI的时序要求
    2.2 LED驱动和调光
        2.2.1 LED驱动介绍
        2.2.2 LED调光
    2.3 本章小节
第三章 基于DALI的LED智能照明系统硬件设计
    3.1 系统概述
    3.2 DALI主控制器硬件设计
        3.2.1 主控制器MCU介绍
        3.2.2 电源模块设计
        3.2.3 RS-232接口设计
        3.2.4 DALI接口电路设计
    3.3 DALI从控制器硬件设计
        3.3.1 DALI接口电路设计
        3.3.2 PWM输出电路设计
        3.3.3 LED驱动电路设计
    3.4 本章小节
第四章 基于DALI的LED智能照明系统软件设计
    4.1 主控单元软件设计
    4.2 从控单元软件设计
        4.2.1 接收/发送DALI数据
        4.2.2 命令分析
        4.2.3 PWM调光
        4.2.4 调光速率计算
    4.3 本章小节
第五章 系统调试及工程应用
    5.1 系统调试
        5.1.1 RS232/DALI网关软硬件调试与实现
        5.1.2 LED电子镇流器软硬件调试与实现
        5.1.3 手机上位机软件介绍
        5.1.4 总系统协同调试
    5.2 工程应用
        5.2.1 灯光需求分析
        5.2.2 场景设置分析
        5.2.3 系统实现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附录

(10)红外R12和R134a冷媒鉴别仪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来源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红外吸收光谱基本原理
    2.1 气体分子光谱基本理论
    2.2 气体分子红外吸收规律
    2.3 红外气体检测方法
    2.4 红外气体传感器
        2.4.1 红外辐射光源
        2.4.2 气室
        2.4.3 探测器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总体设计
    3.1 总体设计目标
    3.2 系统需求分析
    3.3 系统规格说明及技术指标
    3.4 关键技术与解决方案
        3.4.1 红外冷媒鉴别算法
        3.4.2 红外光源及其调制
        3.4.3 气室的设计
        3.4.4 探测器的选型
    3.5 系统体系结构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
    4.1 系统硬件电路总体设计
    4.2 电源电路设计
    4.3 红外光源调制电路设计
    4.4 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4.4.1 放大电路
        4.4.2 滤波电路
        4.4.3 缓冲电路
        4.4.4 温度传感器电路
    4.5 主控制电路设计
        4.5.1 微控制器的选择
        4.5.2 存储器电路
        4.5.3 时钟与复位电路
        4.5.4 LCD 显示电路
        4.5.5 I/O 口扩展电路
        4.5.6 串口及程序下载电路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的软件设计
    5.1 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5.2 μC/OS-II 操作系统的移植
        5.2.1 OS_CPU.H 文件
        5.2.2 OS_CPU_A.ASM 文件
        5.2.3 OS_CPU_C.C 文件
    5.3 系统程序模块设计
        5.3.1 系统主函数设计
        5.3.2 主要系统函数设计
        5.3.3 系统任务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6.1 系统测试原理
        6.1.1 系统测试平台
        6.1.2 系统测试方案
    6.2 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束语
    7.1 工作总结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节省电能的单引脚键盘接口电路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多点喷射甲醇/柴油双燃料发动机ECU软硬件设计[D]. 梁继超. 长安大学, 2018(01)
  • [2]基于XMC1302的无传感器风机驱动系统设计[D]. 杨济韩.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7(04)
  • [3]坦克模拟舱环控与操纵员操控能力参数测量系统的设计[D]. 牛志利. 南华大学, 2017(04)
  • [4]文物建筑无线电气火灾监控系统的研究[D]. 贾佳. 北京建筑大学, 2019(07)
  • [5]基于433MHz的微功率无线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应用[D]. 郭亮. 湖南大学, 2016(03)
  • [6]基于ADE7878电参数测量装置的研究[D]. 陈卓. 东北农业大学, 2015(04)
  • [7]基于GPRS电动汽车充电桩控制系统的研究[D]. 刘英男. 西安工业大学, 2014(09)
  • [8]星载铷原子钟的老化漂移补偿技术[D]. 李琳.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4(11)
  • [9]基于DALI协议的LED智能照明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王飞. 广东工业大学, 2013(10)
  • [10]红外R12和R134a冷媒鉴别仪的研制[D]. 唐正. 合肥工业大学, 2013(03)

标签:;  ;  ;  ;  ;  

一种省电的单脚键盘接口电路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