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金矿化的新认识

对金矿化的新认识

一、对金矿成矿作用的重新认识(论文文献综述)

张亮亮[1](2021)在《胶西北焦家式金矿关键控矿要素及其地球化学勘查标志》文中研究表明焦家式金矿在胶东地区已探明金矿资源储量4000余吨,占山东省金矿资源储量72%,约为全国金矿资源储量29%,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和经济价值。目前胶东地区的主要成矿带勘查深度已达到2000米甚至3000米,多家科研院所和地勘单位开展了一系列深部金矿勘查,显示焦家断裂带、招平断裂带的超深部仍具有较大成矿可能。然而,随着隐伏矿埋藏深度的增加、地质环境不清,不能获得直接的找矿信息,对勘查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研究选择2处焦家式金矿床为典型矿床,梳理矿床的地球化学勘查标志,研究矿床的地球化学异常模式,在此基础上展开深部预测。焦家式金矿受区域性构造的控制,空间上与玲珑花岗岩、郭家岭花岗岩关系密切,具有明显的蚀变分带特征,矿体主要受断层泥以下黄铁绢英岩化蚀变的控制,具有界面成矿的特征。矿体在玲珑花岗岩中从地表到地下5km连续成矿,从浅部到深部,矿床蚀变类型、流体特征基本相同,于单个矿体而言,从浅部到深部矿体有差异性。焦家断裂带控制的矿体主要赋存于主断面下盘,断裂带发育在花岗岩中时,上盘发育钾长石化花岗岩、绢英岩化花岗岩、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黄铁)绢英岩质碎裂岩,下盘发育黄铁绢英岩质碎裂岩、黄铁绢英岩化花岗质碎裂岩、黄铁绢英岩化花岗岩和钾化花岗岩,蚀变类型在主断面两侧呈现对称分布特征,但主裂面两侧在岩性特征、结构构造、蚀变强度、化学成分等方面差异明显,表现出非镜像对称特征。一般下盘花岗岩的构造破碎程度比上盘花岗岩更严重;断裂带上盘黄铁矿含量低、一般无矿化显示,下盘黄铁矿含量高,出现金矿化;断裂带上盘的中生代花岗岩中韧性变形不发育,以脆性破裂为主,下盘发育明显的韧性变形;断裂带上下盘不同蚀变带的成矿元素Au,矿化剂元素S,成矿伴生元素Ag、Pb、Zn,微量元素Ba、Sr以及主量元素Na2O、Mg O含量具有差异性,指示焦家断裂带主断裂面两盘经历了不同的成矿作用过程,下盘花岗岩的热液蚀变作用与成矿作用的关系更为密切。依据焦家断裂带不同蚀变带元素的非镜像对称性特征,可利用上、下盘花岗岩和构造蚀变带的地球化学标志识别矿体或者不同蚀变带的位置。以多维异常体系理论为指导,查明了胶西北矿集区焦家深部金矿床、大尹格庄金矿床蚀变岩中元素分布特征、富集贫化规律和元素迁移规律,最终确定赋矿地质体,通过蚀变带-矿物-元素等不同尺度变化特征研究,明确赋矿地质体的地球化学标志,梳理总结了典型金矿床的矿致异常模式。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胶西北地区金矿深部找矿地球化学勘查模型。该模型中,地球化学勘查指标高度集中为矿化剂元素S、常量元素Na2O以及成矿元素Au等少数几个元素。矿化剂元素S含量是衡量构造蚀变带等地质体赋矿性的典型标志;Na2O负异常指示热液作用强度和影响范围;Au等成矿元素指示构造蚀变带等地质体的成矿物质条件。开展了招平断裂带3000米深钻岩心资料进行垂向蚀变分带与元素异常分带对比研究,利用元素异常特性标定招平断裂带北段的栾家河断裂、破头青断裂和九曲蒋家断裂在深部的位置及规模,并分析断裂性质、控矿特征及其深部成矿潜力。通过对招平带深孔ZK3401开展钻孔岩石测量,分析表征蚀变带的Au、Ag、Cu、Pb、Sb、S、Bi、Na2O等12种元素的协同异常特征,得出栾家河断裂大约在-600米,倾角为80°;破头青断裂破碎蚀变规模、程度较大,集中在-1700米至-2100米;九曲蒋家断裂发育在-2800米左右,破碎蚀变程度较低,Au、Ag高值区一般对应Na20的负异常值区,元素协同表明破头青断裂影响范围1700米-2100米的矿化区间。显示栾家河断裂东南侧深部-1700至-2500米范围内还有斜长1.6km(按倾角30°估算)的找矿空间,目标为相对浅部的破头青断裂。

杨金昆[2](2020)在《内蒙古朱拉扎嘎金矿床多期次成矿作用研究》文中认为内蒙古朱拉扎嘎金矿是20世纪90年代在华北板块北缘西段中元古代地层中新发现的总储量超70t的特大层控型金矿床。矿床所处的阿古鲁沟组地层与内蒙古浩尧尔忽洞超大层控型金矿(储量达200t)所处的比鲁特组同属中元古代,且两组地层在空间上相接,因此朱拉扎嘎金矿床的研究,对于本地区的资源勘查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朱拉扎嘎金矿与Muruntau金矿和Sukhoi Log金矿等世界级的金矿相似,都具有明显的多期次成矿性,因此朱拉扎嘎金矿的成矿期次划分对于同类型矿床的矿床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朱拉扎嘎金矿的金属矿物为研究对象,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详细地野外地质工作、光薄片鉴定和扫描电镜观察,结合对不同成因的金属矿物和锆石的LA-ICP-MS测试分析,取得以下认识:(1)将朱拉扎嘎金矿的成矿过程划分为沉积-成岩期、变质-变形期、岩浆热液期和氧化期四个成矿期次,并认为沉积-成岩期主要起到预富集Au元素的作用;变质-变形期形成了蚀变岩型矿石,构成了矿床的主体,是主要的成矿期次;岩浆热液期形成了石英脉型矿石,对矿床起到叠加作用;(2)通过显微观察和LA-ICP-MS测试谱线特征,确定朱拉扎嘎金矿中的Au以自然金和晶格金两种状态赋存,其中前者是Au的主要赋存形式,后者仅出现在岩浆热液期的毒砂中;(3)通过矿区中与成矿密切相关的闪长玢岩脉的锆石U-Pb年龄测试,确定了岩浆热液成矿期的年龄是269±12Ma,属海西期;通过对矿区采集的阿古鲁沟组中碎屑锆石年龄的测试和统计,推测阿古鲁沟组的沉积下限可能为1589±50Ma;(4)朱拉扎嘎金矿的成矿过程:中元古代时期,阿古鲁沟组沉积过程中,沉积作用将海水中的Au封存在沉积物中,这些Au可能是由火山岩从下地壳或者更深的位置带上来的,这一过程与沉积喷流型的矿床相似。有机质在Au从海水中富集到沉积物的过程中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同时,这一过程还形成了沉积型黄铁矿等金属矿物。阿古鲁沟组在变质-变形的过程中,黄铁矿向磁黄铁矿的转化形成了富HS-的流体,将Au从阿古鲁沟组的沉积物中萃取出来,再次富集、迁移,并在有利的位置发生沉淀。海西期的岩浆作用对于金矿的形成起到了进一步的叠加作用,进一步提高了金矿的储量和品位;(5)将朱拉扎嘎金矿定义为受岩浆热液叠加的沉积-变质型层控金矿床。

毛晨[3](2019)在《南秦岭凤县地区金矿与铅锌矿成因研究》文中认为在南秦岭凤太盆地泥盆系地层中相继发现有大量大、中型铅锌矿(如八方山-二里河、银洞山、铅硐山、银母寺、银洞梁等)和大型-超大型的金矿(如双王和八卦庙等金矿)。通过前人研究表明,凤太盆地金矿与铅锌矿在赋矿层位、形成时代、物质来源和成矿作用方面均有一定的关联性,表现出明显的共生成矿关系,但由于缺乏细致详尽的数据支撑和系统性矿床模式的建立,导致金矿与铅锌矿成因关系的认识不足,这一研究的滞后,不但有碍于“秦岭式”矿床理论的发展与提高,而且直接影响着对秦岭区成矿预测和找矿勘探工作的深入开展。本研究以南秦岭古生代-中生代成矿动力学背景和成矿条件为基础,通过详细的野外观测、岩相学、同位素定年、LA-ICP-MS原位同位素物源示踪、LA-ICP-MS原位微量成分分析及流体包裹体研究手段,探讨南秦岭凤县地区时空紧密相关的八卦庙金矿和二里河-银洞山铅锌矿的成因及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针对两类矿床成因建立完善统一的成矿模式。研究过程中,本文取得成果和认识如下:研究内八卦庙金矿上泥盆统星红铺组下段第二岩性层铁白云质千枚岩(主要赋矿围岩)中沉积期草莓状黄铁矿岩相学特征以及硫同位素特征和微量元素特征非常符合SEDEX矿化第一阶段成矿模式,而二里河-银洞山铅锌矿中泥盆统古道岭组上段灰岩(主要赋矿围岩)中成岩期黄铁矿的岩相学特征以及硫同位素特征和微量元素特征非常符合SEDEX矿化第二阶段成矿模式。由于八卦庙金矿赋矿围岩形成时间明显晚于二里河-银洞山铅锌矿赋矿围岩,表明这两个不同层位的沉积-成岩期黄铁矿的形成是多期次(至少两期)喷流沉积事件导致的结果,由于不同期的喷流沉积成矿作用的差异性,导致了不同层位上金和铅、锌的富集差异。本文认为晚泥盆世的喷流沉积作用只是使Au、Pb、Zn元素预富集在地层中而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矿体,真正意义上的矿体是在晚三叠世造山过程中形成。研究区内八卦庙金矿和二里河-银洞山铅锌矿的晚三叠世成矿动力学背景是处于秦岭造山后碰撞阶段,并经历了造山过程从早期挤压变形(209220Ma)到晚期伸展(209Ma)的构造-流体成矿过程:八卦庙金矿早期I、II成矿阶段主要受NWW向韧-脆性剪切带控制,二里河-银洞山铅锌矿早期I成矿阶段主要受NWW向构造破碎带和片理化带控制;而八卦庙金矿晚期III、IV成矿阶段受NE向张裂隙和剪节理控制,二里河铅锌矿晚期II、III成矿阶段受NE向张裂隙控制。在成矿流体性质及物质来源方面,对于早期变质增温阶段,八卦庙金矿早期成矿流体(I、II成矿阶段)为地层变质流体和深部岩浆热液的混合流体,其硫源为深部岩浆硫和地层硫的混合,变质作用将地层中S和Au、Cu、Pb、Zn等一系列元素重新活化富集,但不排除部分金和成矿物质来自于深部岩浆热液活动;二里河-银洞山铅锌矿早期成矿流体(I成矿阶段)以地层变质流体为主,并有少量岩浆流体的加入,硫源为地层硫与岩浆硫的混合来源,银洞山矿区I成矿阶段铅的来源很可能是西坝岩体岩浆热液、古老基底与赋矿围岩三者的混合作用。对于晚期增温减压成矿阶段,八卦庙金矿III成矿阶段流体来源于岩浆热液、古老基底变质流体和古道岭组地层,而IV成矿阶段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热液与围岩星红铺组地层,III、IV成矿阶段硫源来自岩浆硫和下部古道岭组地层硫,III成矿阶段铅源来自西坝岩体岩浆热液、古老基底和古道岭组地层的混合作用,IV成矿阶段铅主要来源于赋矿围岩地层(星红铺组);二里河铅锌矿晚期成矿流体(II、III成矿阶段)以岩浆热液为主,而在III成矿阶段有少量地层流体的加入,II、III成矿阶段硫源以岩浆硫为主,II成矿阶段铅的来源很可能是西坝岩体岩浆热液、古老基底与赋矿围岩三者的混合作用。在金矿赋存状态和富集沉淀机制方面,八卦庙金矿II成矿阶段金主要以包裹金和裂隙金存在,少量存在于黄铁矿晶格中,而IV成矿阶段金的主要以晶格金和包裹金两种方式存在于黄铁矿内。八卦庙金矿热液期I、II成矿阶段金的主要富集沉淀机制是水-岩反应,III成矿阶段金的主要富集沉淀机制是水-岩反应和总硫活度下降,IV成矿阶段金的主要富集沉淀机制是温度下降和压力下降引起的沸腾作用、水-岩反应、氧逸度下降、总硫活度下降和pH值增高。二里河-银洞山铅锌矿I、II成矿阶段金的主要富集沉淀机制是总硫活度下降,III成矿阶段金的主要富集沉淀机制是温度下降和压力下降引起的沸腾作用、水-岩反应、总硫活度下降、pH值增高。在铅锌矿赋存状态和富集沉淀机制方面,铅锌矿体主要存在于八卦庙金矿III成矿阶段,铅锌的运移方式主要以氯化物形式迁移并以硫化物(方铅矿和闪锌矿)形式沉淀。八卦庙金矿III成矿阶段铅锌矿的主要沉淀机制为流体混合和水-岩反应。二里河-银洞山铅锌矿I、II成矿阶段的主要富集沉淀机制是流体混合,而III成矿阶段的主要富集沉淀机制是温度下降和压力下降引起的沸腾作用、流体混合及水岩反应。在金矿与铅锌矿成因关系方面,本文认为早期晚泥盆世喷流沉积成矿作用的局限性和差异性,导致研究区内金预富集在上层位上泥盆统星红铺组而铅锌矿主要产于在下层位中泥盆统古道岭组中,而晚三叠世的变质变形作用对研究区内金铅锌元素起着再次活化富集作用,并形成一系列容矿和导矿构造,深部岩浆热液和变质流体沿着导矿构造上涌,不仅活化萃取了原先地层的金铅锌元素,更重要的是将下部古道岭组地层中S和Au、Pb、Zn、Cu等成矿物质带到上部星红铺组相对富金地层中,不仅扩大了铅锌的成矿规模,也延缓了金的沉淀,导致金在后期流体中更加富集沉淀,从而扩大了金矿的规模。因此,晚三叠世岩浆热液的发育非常重要,它的性质和规模直接决定了研究区内金铅锌的分布和成矿规模,甚至决定了整个凤太盆地内金铅锌的分布和成矿规模。

付佳丽[4](2019)在《硫化物硫同位素微区原位分析方法开发及其在南秦岭金龙山金-锑-汞矿床成因研究中的应用》文中提出赋存于沉积岩中的金矿床是全球范围内最重要的金矿床类型之一,是过去二十年来矿床学研究的前沿热点领域。它不仅在成矿元素组合方面表现出显着的Au-Sb-Hg-As等特征元素组合,而且在空间上金矿床往往与锑、汞矿床关系密切,形成金-锑-汞矿床成矿系列。赋存于沉积岩中的金-锑-汞矿床的矿石矿物主要为硫化物,如含砷黄铁矿、毒砂、辉锑矿和辰砂等。因此,系统分析硫化物的硫同位素组成可为硫和成矿金属元素的来源及矿床成因提供重要的约束。然而,由于赋存于沉积岩中的金-锑-汞矿床通常成矿温度较低,硫化物的结构较为复杂,传统的硫同位素分析方法难以获得不同结构区域的硫化物硫同位素组成。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在实验室开发了硫化物硫同位素的原位微区分析方法,并将这种方法应用于南秦岭金龙山矿田的金-锑矿带和汞锑矿带的研究中来;同时基于细致的岩相学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硫化物微量元素和铅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研究,对研究区金-锑-汞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和矿床成因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完善对丘岭-金龙山金矿带和丁-马汞锑矿带成矿作用和成矿规律的研究。笔者利用193 nm ArF excimer纳秒激光和257nm Yb飞秒激光分别与多接收杯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MC-ICP-MS)联用技术对不同基体的硫化物标样进行分析,详细对比了两种激光剥蚀系统在剥蚀硫化物过程中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在相似的条件下,飞秒激光在剥蚀硫化物样品时比纳秒激光具有更高的灵敏度(高1.4-2.4倍)和精度(1.6倍)。此外,飞秒激光还能降低激光能量和基体所引起的硫同位素分馏,获得更加稳定的瞬时同位素比值。通过使用扫描电镜观察发现,飞秒激光具有以上的优势都可能是归因于飞秒激光在剥蚀硫化物样品(压饼的硫化银样品P-S-1和天然黄铁矿PPP-1)时产生的热效应小且能形成更细小的气溶胶颗粒,从而使得气溶胶颗粒具有更高的传输率,并在等离子体中能更有效气化、离子化。因此,本实验选择利用飞秒激光和MC-ICP-MS联用进行原位分析。其次,为了实现不同基体硫化物的非基体匹配校正问题,本研究探讨了不同补偿气体流速对基体效应的影响。实验发现:相比最大硫同位素信号强度的条件下(0.6 l min-1),在较低的补偿气体流速下(0.520.54 l min-1)可以显着降低硫同位素的基体效应,这可能是因为在较低的补偿气体流速下,等离子体更加稳定,且产生的气溶胶粒子在较高温度的等离子体中滞留的时间增长,使得气溶胶粒子在等离子体中能有效的气化,离子化。此外,在等离子体中还额外加入了4-6 ml min-1的氮气,使得等离子体进一步稳定,从而克服了不同基体硫化物间的基体效应,实现了非基体匹配校正不同基体硫化物中硫同位素。最后,通过在高空间分辨率条件下(2044μm)分析6个不同基体的硫化物参考物质,发现其测试的结果与推荐值和质量相关的分馏线完全吻合,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金龙山金-锑-汞矿田位于南秦岭造山带的南带,陕西镇安-旬阳盆地北缘,镇安-板岩镇断裂南侧,由西段丘岭-金龙山金-锑矿化带(自西向东依次为古楼山、丘岭、腰俭和金龙山四个金矿段)和东段丁-马汞锑矿化带(自西向东依次为西坡岭、丁家山和石家山三个汞锑矿段)组成。矿体总体上受控于近东西向展布的金鸡岭复式向斜。金矿中最主要的控矿断裂构造是近东西向和北西向断裂;汞锑矿则主要受控于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构造。从赋矿层位上看,金矿体主要赋存于泥盆统南阳山组的粉砂岩、页岩和灰岩中,而汞锑矿体则集中于下石炭统袁家沟组灰岩、灰岩夹粉砂质页岩地层。金龙山矿田中金-锑矿化带主要为浸染状或脉状含金黄铁矿-毒砂矿石,同时可见少量条带状含辉锑矿矿石。围岩蚀变主要有铁白云石化、菱铁矿化、绢云母化和硅化等。丁-马汞锑矿化带主要为团块状含辉锑矿矿石、网脉状或斑点状含辰砂矿石。围岩蚀变以方解石化和硅化为主。根据矿物共生组合和矿石矿物结构构造等,可将金矿化的成矿阶段分为沉积成岩阶段、早期成矿阶段和主成矿阶段。各阶段黄铁矿的微量元素和硫同位素组成显着不同。沉积成岩阶段的黄铁矿(Py1)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赋存于页岩和粉砂岩中的草莓状黄铁矿(Py1a)具有极低的金含量(<1 ppm),但相对较高的As、Cu、Co、Ni、Pb含量(1001000 ppm),其中Sb、Hg、Bi、Ag和Zn的含量也可以达到100 ppm;此外,Py1a的硫同位素组成也表现出极负值(δ34S:-38.2‰-43.0‰;n=10)。另一类是赋存于灰岩中粗晶黄铁矿(Py1b),其微量元素含量极低,绝大部分都低于仪器检测线,可忽略不计;它的δ34S值在-4.52‰-8.91‰之间(n=5)。早期成矿阶段的黄铁矿(Py2)可以分为三种,表现出极度不均一的结构与地球化学特征。第一种是赋存于页岩中的自形黄铁矿(Py2a-1)具有高含量的As、Co和Ni(1001000 ppm),Cu、Sb和Pb含量也可以达到100 ppm,而其它微量元素(Au、Hg、Bi、Ag、Zn)则低于10 ppm;该黄铁矿表现出极正的硫同位素组成(δ34S:18.2‰32.2‰;n=5)。第二种是赋存于页岩和粉砂岩中的半自形-它形黄铁矿(Py2a-2),它的As含量比Py1a高了1个数量级(100010000 ppm),但其它微量元素特征与沉积成岩阶段草莓状黄铁矿(Py1a)保持一致;该黄铁矿具有比较大范围的硫同位素组成(δ34S:-24.4‰8.9‰;n=15)。最后一种是赋存于灰岩与砂岩接触带中碎片状的粗晶黄铁矿(Py2b),其As、Cu、Co、Ni、Pb和Zn的含量在10200 ppm之间,具有较大的变化范围;而其他的元素(Au、Sb、Hg、Bi和Ag)含量极低;其硫同位素变化范围在0‰7.1‰之间(n=6)。主成矿阶段的黄铁矿表现出高度均一的地球化学特征。无论是赋存于粉砂岩和页岩中的含砷黄铁矿(Py3a),或者是赋存于灰岩和砂岩接触带中的含砷黄铁矿(Py3b),它们具有相对一致的微量元素特征,亏损Hg、Co、Ni、Bi、Pb、Ag和Zn,而富集As、Au和Cu,As含量在10000 ppm以上,Au含量可以达到200 ppm左右,Cu含量在1000 ppm以上;此外,两者都具有几乎一样的硫同位素组成(δ34S:9.7‰16.0‰;n=74)。从上述硫同位素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围岩中沉积型黄铁矿具有极负的硫同位素值,到早期成矿阶段的时候,黄铁矿中的硫同位素值就有显着的提高,直到主成矿阶段硫同位素值演化到均一的程度,故而可以推论出成矿流体应具有极正的硫同位素值(>30‰)。当成矿流体与围岩发生最初的水岩反应时(早期成矿阶段),由于流体/岩石比值低,岩石孔隙度和连通性有限,进而导致流体-围岩发生不均一的互相作用,沉积型的黄铁矿发生不同程度的重结晶作用,即硫同位素变化程度大(-24‰30‰),微量元素变化程度小(As除外),强烈受控于围岩岩性和结构特征;然而,随着这种水岩反应的持续进行,流体/岩石比值不断增加(主成矿阶段),围岩中的方解石(单位晶胞体积:367.21?3)被逐渐交代形成白云石-铁白云石(单位晶胞体积:325.83?3),这个反应过程可以显着的减少碳酸盐至少10%以上的体积,从而提高了围岩的孔隙度和连通性,因此主成矿阶段的黄铁矿的硫同位素(10‰15‰)和微量元素都发生高度均一化,与围岩岩性或结构没有任何关联性。同时,成矿流体与黄铁矿的持续交代反应的过程中,即反复的溶解-再沉淀反应,As被不断的从流体中萃取并富集到黄铁矿晶格中,从而使得Au在含砷黄铁矿中相容性不断提高,并最终富集成矿。也就是说,即便成矿流体中初始Au和As含量不高,只要流体交代黄铁矿的时间足够持久,最终也能形成含金的砷黄铁矿。实际上,黄铁矿的硫同位素在不同阶段的这种演化趋势也同样反应在Pb同位素上。即随着成矿流体交代黄铁矿程度的加剧,相比于草莓状黄铁矿,含金黄铁矿的208Pb/204Pb和206Pb/204Pb比值都表现出显着的下降。据此,本文对成矿流体的铅同位素进行了大致约束,并将它与南秦岭金龙山矿田周边主要地质储库的铅同位素特征进行对比后发现:无论是岩浆来源(晚三叠世或晚侏罗世)或是前寒武变质基底来源都与之不匹配。相反,金龙山矿田下伏寒武系地层是最可能的成矿物质来源。首先,南秦岭的南带(金龙山矿田周边)有许多重晶石矿床报道,具有非常正值的硫同位素来源;其次,寒武纪海洋中的硫同位素值是显生宙以来的最高点,可以达到30‰左右;最后,寒武系地层中沉积型黄铁矿的金含量也是地质历史时期的高点,平均含量可以达到2 ppm左右。综上所述,从成矿流体的硫和铅同位素特征来分析,结合前人研究的背景资料,本文认为下伏寒武系地层在区域构造应力的作用下,含金黄铁矿转化成磁黄铁矿的过程中产生了含金变质流体,为金龙山矿田金矿化提供了成矿物质来源。金龙山矿田的汞锑矿化由两个矿段组成:一是丘岭-金龙山金-锑矿化带最东边的金龙山锑矿化段;二是矿田东段丁-马汞锑矿化带。金龙山锑矿化段中矿物组合相对简单,主要由石英、方解石、辉锑矿及少量的黄铁矿组成。金龙山锑矿段中的黄铁矿可以分为三期:沉积成岩阶段的黄铁矿(Py1c)、早期成矿阶段的黄铁矿(Py2c)和主成矿阶段黄铁矿(Py3c)。各阶段黄铁矿的微量元素和硫同位素组成显着不同。沉积成岩阶段黄铁矿具有高含量的Cu、Ni和Zn(>1000 ppm),As、Sb、Hg、Co和Pb含量范围则在100到1000 ppm之间;而其他元素(如Au、Bi和Ag)含量则较低(<10 ppm);硫同位素组成表现出极负值(δ34S:-33.3‰-46.3‰;n=5)。与成矿有关的黄铁矿(Py2c+Py3c)呈自形-半自形环带结构,由早期成矿阶段的黄铁矿核(核部:As=100 ppm;δ34S:-6.6‰1.4‰;n=2)和主成矿阶段的黄铁矿边(边部:As=1000 ppm;δ34S:6.54‰14.86‰;n=11)组成。其中,成矿期黄铁矿的Cu、Sb和Ni含量一般在100 ppm左右,而Au、Hg、Co和Pb的含量一般在10100 ppm之间,其他元素(Bi、Ag和Zn)则含量低,一般低于10 ppm。丁家山汞锑矿是丁-马汞锑矿的代表性矿床,含矿岩石主要由石英、方解石、辉锑矿、辰砂和少量黄铁矿组成。其中,丁家山矿段中黄铁矿(Py3d)的成分均一,无任何环带结构,往往与辉锑矿和辰砂共生,它具有极低的Au含量(<1 ppm),As、Cu、Co和Pb元素的含量范围在10100 ppm之间,其他元素(Hg、Bi、Ag和Zn)则低于10 ppm;δ34S的范围是0.7‰5.3‰(n=13)。综合来看,金龙山矿田金-锑-汞矿化带不同矿段中含矿硫化物的硫同位素具有高度相似性,可能代表了同一成矿体系的不同演化阶段。然而,它们的硫同位素组成也有一定的差别性。例如,从空间位置上看,金龙山矿田自西向东依次表现出金、金-锑、汞锑的矿化特征。以主成矿阶段的黄铁矿的硫同位素作为对比指标,可以看出自西向东表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金矿:9.7‰16.0‰;金-锑矿:6.5‰14.9‰;汞锑矿:0.7‰5.3‰)。利用本文上述中开发的新方法对其它重要的硫化物进行了硫同位素分析后也由类似的下降趋势。具体表现为:金矿或金-锑矿中含砷黄铁矿、毒砂和辉锑矿的硫同位素组成变化小,δ34S主要介于10‰15‰之间,而汞锑矿中的辉辉锑矿的δ34S范围在4.5‰14.5‰之间,而辰砂的δ34S范围在3.5‰10.0‰之间。考虑到金矿主要赋存于上泥盆统南阳山组,而汞锑矿体则集中于下石炭统袁家沟组这一埋深特点,笔者认为成矿流体从深部(金矿)上升到浅部(汞锑矿)的过程中,围岩中沉积来源硫(低到-40‰左右)的混染的逐步加剧所引起的。事实上,除了硫化物的硫同位素特征外,成矿期黄铁矿中微量元素演变趋势、纳米级矿物包裹体等也表明金龙山金-锑-汞矿化带属于同一成矿体系。当成矿流体交代围岩中草莓状黄铁矿发生金矿化时,流体相中Au、As和Cu由于进入载金黄铁矿中而显着降低,部分成矿元素从草莓状黄铁矿中释放出来,导致晚期成矿流体逐渐演化为富集Pb、Zn、Sb、Hg的特征。此时,流体中Sb逐渐达到饱和,以极少量纳米级Pb-Sb硫盐包裹体的方式赋存于含金黄铁矿中。随着成矿流体空间上的进一步上升,温度发生一定程度上的下降,导致了辉锑矿的饱和沉淀。同期沉淀的黄铁矿相比于金矿中的明显亏损As和Au元素,而Pb-Sb硫盐则以微米级包裹体的方式出现在辉锑矿中。当成矿流体演化到最晚期时,流体相中Hg和Zn的元素含量最终达到饱和,辰砂达到饱和并发生沉淀,并伴有大量闪锌矿的出溶体。综上所述,本文首先开发了硫化物硫同位素的微区原位分析技术,实现了不同基体硫化物的准确分析,从而为后续的矿床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其次,为了研究金龙山矿田西段金-锑矿化带和东段丁-马汞锑矿化带的成因,本文在详细的岩相学、矿相学观察基础上,利用新开发的硫同位素分析方法对不同矿段中硫化物(黄铁矿、毒砂、辉锑矿、辰砂)进行硫同位素分析,并结合其微区原位微量元素和铅同位素特征,得出金龙山金-锑-汞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于下伏寒武系地层中含金黄铁矿转变为磁黄铁矿过程中释放的变质流体。但是,也有一定的微量元素证据表明汞锑矿的成矿元素可能还有一部分源于泥盆-石炭系地层中沉积型草莓状黄铁矿中汞、锑元素的重新活化,这需要更进一步的细致研究,也是本文的不足之处。总之,基于本文对金龙山金-锑-汞矿床成因的研究和成矿规律的认识。笔者认为古楼山、丘岭、腰俭、金龙山等金-锑矿床代表了区域成矿体系的深部矿化过程,而丁-马汞锑矿化带代表了成矿体系中更加浅部的区域。处在矿区西部的丘岭-金龙山金-锑矿由于剥蚀程度深,浅部的汞锑矿床在漫长的地质过程中已经被剥蚀掉,而处在矿区东部的丁-马汞锑矿由于剥蚀程度浅,使得汞锑矿完整的保留了下来。因此,在丁-马汞锑矿带的深部,尤其是上泥盆统地层,应具备可观的金矿化找矿潜力。

徐方[5](2019)在《胶东地区中生代金矿床成矿规律与成矿模式》文中研究指明胶东地区是中国重要的金矿床集中区和黄金工业基地。前人的研究几乎涉及金属矿床研究的所有方面,对金矿床类型的划分、成矿物质来源、矿物组分、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变质作用、成矿地质构造,及大地构造背景和演化等都进行了较为系统和全面的研究。然而,还存在诸多问题有待探讨和解决:为什么主要的金矿床分布在胶北地块,郯庐断裂是分割胶东与鲁西地块的分界线,也是金矿床富集与不富集的分界线,金矿床与郯庐断裂有何联系?就郯庐断裂而言,是切穿岩石圈的断裂,然迄今为止,断裂带内仅发现有限的几处有金矿床的存在,反而是断裂带东侧的胶北地块富集(大型)金矿床;对于胶东金矿的成矿模式,前人先后提出了:岩石圈减薄非造山型、碰撞造山型、地幔亚热柱型、热隆-伸展型、克拉通破坏型、岩浆核杂岩隆起一拆离带热液成矿型等成矿理论和模式。到底何种(或多种)模式更适合胶东地块的金矿成矿模式?此外,以板块构造理论为指导下的金矿床的分类,以及对郯庐断裂活动时间和演化等的分歧,使之与胶东主要金矿床的形成时期等的一致性方面产生很多不同看法;岩浆活动期次与时间和金矿床形成的关系,也有很多不同看法,因此,虽然建立了很多胶东地区金成矿模式,但是,在以板块构造理论下的金矿床成矿模式还较为少见。尤为重要的是,胶东金矿床分布区属于克拉通内还是造山带与克拉通复合区?因此,很有必要根据胶东区地壳性质建立不同的金矿成因模式。基于上述,本论文运用板块构造理论,对胶东地区地质构造及其演化、成矿物质、岩石、矿物地球化学和岩浆岩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单元地壳性质、构造岩浆演化史和金矿床的分布特征,对金矿床的分布规律、岩浆活动、郯庐断裂与金矿床的形成等方面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胶东地块金矿床分区和成矿模式的建立等方面的研究。通过研究,论文取得了如下的认识与成果:1.岩浆岩体与金矿床分布密切相关,中生代4个岩浆活动序列分别对应三期金矿床的发育。通过胶东地块岩浆岩体的发育和分布规律及其金矿床的形成关系研究,厘清了该区岩浆岩体的分布规律,概括得出中生代4个岩浆活动序列:(1)晚三叠世(237~201Ma),以甲子山岩体为代表的岩浆岩体,这一时期与印支期华北与杨子板块的碰撞时代相一致,是在挤压构造环境下侵位的岩浆岩体;这期岩浆岩体中并没有发现金矿床;(2)晚侏罗世(163~145Ma),以焦家-玲珑-滦家河型岩浆岩体为代表的岩浆岩体,区域构造挤压导致地壳增厚引起地壳重熔的产物,代表了大陆弧花岗岩特征这也是在区域挤压构造应力作用下侵位的,发育了“玲珑型”金矿床;(3)早白垩世中期构造-岩浆热事件(130~115Ma),郭家岭岩体最为典型。这一时期的岩浆活动均具有双峰式岩浆作用特征,反映了伸展动力学背景;(4)早白垩世晚期构造-岩浆热事件(115~100Ma),以伟德山岩体为特征,该阶段对应于中国东部岩石圈大规模的减薄时期,是大陆裂谷作用的高峰期。胶东地区构造-岩浆事件和金矿成矿作用与特提斯、古亚洲洋和太平洋三大构造域的相互作用有紧密关系,特别是与岩石圈减薄有关。2.胶东地区岩浆岩的发育与造山带俯冲-拆沉-折返-岩浆作用、郯庐断裂活动、岩石圈减薄和构造体制转换期密切相关,概括出四期岩浆岩发育期。分别对应于焦家-玲珑、郭家岭和伟德山岩体发育期的胶东地区三期主要金矿成矿期(163Ma~145Ma、130Ma~115Ma和 115Ma~100Ma),以 120Ma~100Ma期为最主要成矿期。其成矿期与岩石圈最大减薄、构造体制由挤压转变为拉张、郯庐断裂为右行走滑正断层活动最强时期相一致。3.通过对胶东地区典型金矿床分布、成矿时代和成矿流体、金矿床类型的研究,以板块构造为指导,结合板块构造活动的成因机制和演化,将胶东地区金矿床划分为五大类:深大断裂控制型、基底构造控制型、复合断裂控制型(网状含矿脉)、拆离断层控制型和剪切-拉张型断裂控制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金矿床分布在隆起带上和与距离郯庐断裂远近与金矿床的规模和大小成正比的规律。4.对胶东地区的金矿床形成、演变、金矿床类型、郯庐断裂和胶东地区的地质构造等及其与古亚洲域、太平洋域、特提斯域和秦岭-大别-苏鲁构造带的研究,提出了胶东地区金矿床属于板块碰撞-非碰撞型的复合型矿床成因类型和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划分出:胶东地块分为板块碰撞俯冲-拆沉折返造山带岩浆岩-金矿床分布区、早白垩世拉张盆地边缘断裂带-金矿床发育区、胶北地体岩浆岩-金矿床分布区和郯庐断裂带岩浆岩-金矿床区四大胶东金矿床成矿区域。胶北区是金矿床最有利发育区。5.建立了三种金矿成矿模式:断裂作用-岩浆岩侵入-地壳上隆-基底绿片岩-四位一体复合作用,不整合-层间断裂作用-岩浆作用三位一体和俯冲-拆沉-折返-岩浆作用型金矿床模式。通过对郯庐断裂的活动时代、方式以及对胶东金矿床形成关系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郯庐断裂的最大活动期,是在晚侏罗世-白垩纪。这与胶东金矿床的产出相一致。郯庐断裂活动伴生的次级NE、NNE向断裂,及其与NW和近EW向断裂的交汇处是金矿的有利富集区。郯庐断裂切入岩石圈-上地幔,除作为成矿物质上涌的通道外,还限制了鲁西地块的金矿集区的形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郯庐断裂活动-区域性构造体制转换(由挤压转变为拉张)-岩石圈减薄-地幔物质上涌-胶东群成矿物质迁移-不同方向断裂交汇处聚集-幕式活动-多期次金矿床形成的构造-岩石圈变化的构造-岩浆-变质作用复合成矿模式。建立了三大金矿成矿模式:海洋型绿片岩相基底(东西向展布)-郯庐断裂-岩浆岩体侵入(胶北)-地壳上隆-胶北“焦家式”(断裂带内蚀变型)-“玲珑式”(脉岩型)金矿成矿模式、变质杂岩与底砾岩层间(有岩浆岩体)滑动破碎型金矿成矿模式和造山带俯冲-拆沉-折返-岩浆作用型金矿床模式。通过本文的研究,对胶东地区金矿床类型、成矿规律及其形成机制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为更好地认识区域成矿规律以及找矿勘探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具有重要的金矿成矿理论和勘探开采的实践意义。

袁建国[6](2018)在《辽宁北票台吉营金矿床成矿作用研究》文中指出国内学者对华北克拉通北缘金矿的成因类型存在不同见解:⑴绿岩型金矿;⑵造山型金矿;⑶与侵入岩有关的金矿。讨论绿岩建造、造山过程、岩浆活动对金成矿的制约作用,可以为金成矿作用的研究赋予新的内涵。华北克拉通北缘东段凌源-北票金成矿带内的台吉营金矿,经勘查资源储量大幅提升,区内明显不发育岩浆侵入活动,仅出露少量中酸性侵入岩脉,出露地层为太古界建平群小塔子沟组绿岩建造,因此是研究热液金矿床成矿作用的理想地区。辽宁北票台吉营金矿为隐伏矿床,受凌源-北票岩石圈断裂内次级断裂的控制。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矿石主要为块状、浸染状构造,晶粒结构,以细粒金为主。围岩蚀变有黄铁矿化、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等,蚀变分带不明显。成矿可划为4个阶段。锆石U-Pb测年工作表明闪长岩和花岗斑岩分别侵位于(258.0±1.9)Ma和(241.5±2.2)Ma,绢云母K-Ar测年表明成矿时限为(236.6±2.7)Ma。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闪长岩形成于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环境,花岗斑岩形成于碰撞造山后伸展环境。小塔子沟组片麻岩富Fe、Mg和Ca,贫Si、Na和K,轻稀土略分馏呈右倾形,显着亏损Th、U、Nb,强烈富集K,中等亏损P。判别原岩为产在岛弧环境的拉斑玄武岩,来自亏损地幔,经变质变形作用形成金的初始富集层。硫同位素(1.87‰),铅同位素与小塔子沟组一致,主微量、稀土以及流体包裹体成分中出现Co的谱峰均表明小塔子沟组为金的矿源层。流体研究表明,成矿流体属于中温(241℃)、低盐度(2.04%13.10%)、低密度(0.5360.731g/cm3)、富CO2的H2O-CO2-NaCl热液体系,结合氢-氧同位素δ18OH2O值(3.77‰)、δD水值(-96.5‰)表明成矿流体主要为变质来源,后期混入大气降水。成矿深度介于5.413.9km。台吉营金矿为中深成造山型金矿床,太古宙建平群小塔子沟组为金成矿的矿源层,凌源-北票金成矿带内的金矿床成矿物质均来源于绿岩建造。与侵入岩有关的金矿不同,该矿床中生代早期侵入岩与矿体具有良好的时空关系而不具有紧密的成矿物质来源联系,是金成矿的重要活化机制,也是有效的找矿预测标志。总结凌源-北票成矿带成矿规律,提出“含金建造-断裂构造-岩浆活动”三位一体成矿作用体系新认识。在此基础上,给出区域找矿标志并划出6个金矿靶区,分别为台吉营-马户沟、胜家沟-宝国老、住户沟-沙金沟、黄古屯-杨树林、金厂沟梁-二道沟、东五家子-小塔子沟。

王福德,李云平,贾妍慧[7](2018)在《青海金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文中研究表明青海金矿可分为破碎蚀变岩型、海相火山岩型、矽卡岩型、叠加型和砂矿型等。矿床形成时代较为连续,最早形成于早古生代,最晚形成于新生代,其中晚古生代和中生代是形成矿床的两个高峰期;晚古生代矿床主要分布在柴北缘,中生代矿床主要分布在东昆仑、西秦岭及北巴颜喀拉一带,岩金矿地理上主要分布在北纬35°以北广大地区。破碎蚀变岩型金矿是青海的主要类型,受构造控制明显,区域性深大断裂及次级构造控制了金矿田、矿床的产出和展布。依据金矿田、矿床及成矿信息划分了19个金矿集区。通过分析矿集区、矿化信息和区域成矿条件,提出了10个金成矿远景区,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背景、综合信息集成、研究程度等因素,认为苏干湖—锡铁山、赛什克南—叉叉龙洼、祁曼塔格、磁铁山—智玉、同德—同仁等5个金成矿远景区最有前景。这5个金成矿远景区主要分布在青海北部和中部,涉及柴北缘成矿带(Ⅲ-6)、东昆仑成矿带(Ⅲ-8)和西秦岭成矿带(Ⅲ-9)。

王成彬[8](2017)在《赣北大浩山金矿成矿特征及远景预测》文中指出赣北大浩山-利山金矿位于江南造山带、扬子板块和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三相交叉位置。矿区以北为长江中下游Cu-Fe-Au成矿带;东南方向为赣东北Cu、W多金属成矿带;西南侧则为九瑞矿集区。新元古代低绿片岩相的双桥山群修水组地层为区域沉积变质基底,震旦纪地层与沉积变质基地之间呈断层和不整合接触。除了大浩山、利山金矿以外,在周边地区也相继发现了桂凌家、方坑坞和黄柏金矿。在空间上,金矿受NNE、NE向构造和地层的双重控制。金矿未分布在双桥山群变质基底中,而是分布在震旦纪地层与变质基底不整合界线的震旦系浊积岩一侧。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并在野外地质调查、采样、分析测试等一些列的工作基础上,以大浩山-利山金矿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大浩山、利山金矿成矿地质特征、成矿时代、大地构造、动力学背景、成矿流体和物质来源的研究,建立金矿的成矿模式和预测模型,并在区域和矿区深度两个尺度上对研究区及其周边的成矿潜力进行了预测和评价。围绕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本文具体开展以下工作:(1)前人地质科研资料的收集,从全国地质资料数据库、公开的文献数据库等收集相应的地质资料以及地质研究成果资料。(2)野外地质调查和地质采样,在矿区重点地段开展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联合剖面的测量、坑道和钻孔的编录,研究矿体的空间展布,控矿要素、矿体类型、蚀变类型等,并采集典型的样品进行分析测试研究。(3)室内资料的整理,包括图件的绘制,光薄片、测温片的磨制、鉴定以及电子探针分析、包裹体测温,用以研究矿石的结构构造、金在矿石中的赋存状态以及金矿成矿的温压、深度条件。(4)稳定性同位素的测试、研究。利用石英H-O同位素、黄铁矿S同位素的方法研究成矿的流体和物质来源。(5)成岩成矿年代学和成矿动力学背景的研究。利用LA-ICP-MS方法测试岩体锆石的U-Pb年龄,根据岩体与矿体之间的构造关系,限定成矿年龄;利用主微量、稀土元素分析以及锆石Hf同位素的方法,研究岩体的成因、物源以及成岩的动力学背景。(6)成矿模式和基于本体的成矿预测方法的研究。根据矿床成因和岩石地球化学的研究,建立成矿模式和预测模型,并根据成矿预测要素与矿床在形式上的逻辑关系,阐述矿床与预测变量之间的本体模型,并基于本体模型构置成矿预测变量,从而进行区域尺度的矿产资源定量评价预测。(7)在矿区尺度范围内,利用高精度磁测、CSAMT、构造原生晕和黄铁矿矿物标型的方法评价矿区深部的含矿性。根据上述研究工作,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与认识:(1)赣北大浩山-利山金矿位于扬子板块江南造山带的北缘,属于江南造山带金成矿带。江南造山带在元古代经历华夏、扬子板块的双向俯冲拼接,此阶段发育的含多金属的火山沉积地层,形成了江南造山带的初始格局。中生代华南地区由于太平洋板块平板俯冲,引起了地壳加厚和剧烈的岩浆活动。在岩浆侵入活动的热量和流体作用下,造山带沉积变质基底中的Au元素重新活化、迁移、富集成矿。(2)大浩山金矿主要赋存在震旦纪莲沱组组内断裂及花岗闪长斑岩脉与莲沱组砂岩的断层构造带内,其中(1)和(5)号矿体位于花岗闪长斑岩脉的下盘和上盘;(2)号矿体位于南侧的莲沱组组内断层中。构造为成矿提供了良好的导矿与储矿环境,侵入岩脉与地层中的硅质层为大浩山金矿的成矿提供了良好的屏蔽作用。利山金矿则主要产在NE向构造的NWW向次级构造中,赋矿围岩为莲沱组杂砂岩,受NNE和NNW向成矿后构造的切割形成台阶状。(3)矿化蚀变类型主要以中低温热液蚀变为主。蚀变类型主要为硅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绢云母化等,另外可见少量的绿帘石化、褐铁矿化和黄钾铁矾。矿化蚀变分带不明显,从矿体到围岩可以大致分为石英脉带-硅化带-绿泥石绢云母化带。(4)矿石的类型主要为破碎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结构主要为自形-半自形结构、交代残余结构、网脉状结构、压碎结构,构造主要为浸染状、块状以及角砾状。金属矿物以黄铁矿为主,含少量的黄铜矿、方铅矿和闪锌矿。金主要以自然金的形式存在于黄铁矿等硫化物破碎间隙中,黄铁矿等硫化物中含金量较低。根据矿石的结构构造,可以分为石英-黄铁矿阶段,石英-硫化物阶段和石英-方解石阶段,金矿的形成主要在石英-硫化物阶段。(5)大浩山金矿在成矿流体的温度、盐度以及H-O同位素组成方面与江南造山带发育的金矿床具有很高的相似性。大浩山金矿成矿期石英流体包裹体温度位于131.5322.9℃之间,成矿前流体包裹体温度位于99.6265.3℃之间。盐度为0.921.6ωNaCl%,均值为11.8ωNaCl%。根据流体包裹体计算的成矿深度为1.72.18 Km,成矿深度较浅。氢氧同位素的特征δD为-98-48‰,δ18O水为2.26.2‰,在氢氧同位素图解中样品点落在原生岩浆水和变质水的周边。黄铁矿硫化物的δ34S的最小值为-2.8‰,最大值为5.8‰,均值为-0.183‰,与双桥山群的硫同位素组相一致。氢氧和硫稳定同位素特征表明金矿的成矿流体主要是变质流体并一定程度上有岩浆水的混入,成矿的物质主要来自于变质基底(6)矿区内出露的岩脉为花岗闪长斑岩,其锆石U-Pb年龄为140.07±0.7 Ma和150±3.0 Ma,为中生代晚侏罗纪-早白垩纪侵入岩体。岩石类型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钙碱性-高钾钙碱性花岗岩系列。其Rb、Th和K相对富集,Ba、Nb、Ta、P和Ti等高场强元素相对亏损。稀土配分图明显右倾,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重稀土元素严重亏损,并具有明显的高Sr/Y值(43.4654.13),表明侵入岩脉具有明显埃达克岩特征。花岗闪长斑岩锆石176Hf/177Hf为0.282610.28269,εHf(t)值为-2.470.42,两阶段Hf模式年龄为11721355 Ma。根据年龄及主微量同位素特征,认为花岗闪长斑岩是在太平洋板块俯冲背景下引起的地壳加厚,在俯冲地幔楔的无水区域,随着温度和压力的升高,诱发了下地壳的重熔,从而产生了埃达克岩岩浆。(7)矿区内出露的煌斑岩的锆石U-Pb年龄为128.8±1.6Ma,岩脉属于低钾超镁铁煌斑岩,稀土元素配分图右倾,与地壳的分配模式一致,Gd-Lu重稀土元素含量与地壳的元素含量相当,并接近上地壳水平,高于下地壳的含量。Nb、P和Ti元素亏损呈V型。煌斑岩锆石的176Hf/177Hf为0.282510.28260,εHf(t)值为-9.29-6.19,两阶段Hf同位素模式年龄为13971594Ma,其模式年龄与花岗闪长斑岩一致,说明两者具有类似的来源。煌斑岩是在板片俯冲后撤引起的拉张环境下,由前期太平洋板块俯冲引起的玄武质下地壳重熔产生埃达克岩岩浆之后,结晶分离出的角闪岩-石榴子石残留岩浆在129Ma左右的拉张环境下重新熔融,侵入到已有的地层之中,形成埃达克岩脉。(8)根据花岗闪长斑岩脉与矿体之间的空间关系,认为矿床的形成于花岗闪长斑岩脉的侵入之后,花岗闪长斑岩脉的侵入为金矿的形成提供了能量和部分的流体来源。煌斑岩一般产自岩石圈减薄环境之下,矿区内煌斑岩的产出代表了太平洋板块从平板俯冲到平行走滑构造应力体系的改变。地壳由增厚转变为岩石圈的伸展减薄。受整体构造格局的改变,同时期在矿区内发育有NS向的切割矿体的高角度左行走滑断层。因此,认为金矿的成矿年龄介于140129 Ma。(9)卫磁数据和地震剖面揭示了太平洋板块俯冲规模及和造山型金矿的空间关系。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造成了华南地区中生代的金属成矿和剧烈的岩浆活动。本文通过对卫磁数据的解译发现,在中国大陆内部存在有一条NE向的高磁异常带,江南造山带地区以及华北地区的造山型金矿都分布在高磁异常带的两侧。地震的p波剖面证明了高磁异常带为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前缘位置。(10)根据本地区的成矿模式和找矿预测模型,简述了基于本体的成矿预测方法。并在方法的指导下提取了与金矿预测有关的地质、地球化学异常。最后利用余弦相似度的方法对区域的金矿成矿潜力进行了定量预测与评价。根据计算出来的单元网格的余弦相似度,结合成矿地质条件划分出1个一级远景区(A1),2个二级远景区(B1、B2)和3个三级远景区(C1、C2、C3)。(11)大浩山利山金矿的原生晕分带都具有首尾共存的反分带现象,结合黄铁矿标型特征,认为深部还存在脉状金矿第二赋矿空间的可能性。根据高精磁测和CASMT反演结果,认为在-600m海拔标高以下存在着隐伏的酸性侵入岩体。根据成矿系统和成矿谱系的理论,目前发现的脉状金矿为侵入岩成矿系统的远岩体端,因此推测其深部有寻找高温岩浆热液矿床的可能。

孙珍军[9](2013)在《华北克拉通北缘赤峰—朝阳地区金矿成矿作用研究》文中认为研究区位于华北克拉通和兴蒙造山带的结合部位,拥有大、中型金矿床10余处,金矿点百余处,是我国一个重要产金地,采金历史悠久,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论文以华北克拉通北缘地球动力学演化为基础,以现代地球科学和成矿理论为指导,以成矿作用为核心,采用成矿动力学背景与典型矿床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总结华北克拉通北缘赤峰—朝阳地区成矿作用,建立成矿模式,为下一步区域资源勘查战略部署奠定基础。通过对地质背景和地球动力学演化的分析认为,华北克拉通主要经历了前寒武纪结晶基底的形成、中元古代到古生代稳定克拉通的沉积和中生代以来克拉通的破坏等3个演化阶段。中生代以来,随着古亚洲洋的闭合,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发生了“剪刀式”碰撞拼贴,古亚洲洋构造域转化为环太平洋构造域,两大构造域均表现出早期挤压,晚期拉伸的特点。研究区金矿成矿对赋矿围岩没有选择性,赋矿围岩主要包括太古代变质岩、元古代花岗岩、中生代花岗岩和火山岩,虽然赋矿围岩存在明显的差异,但成矿物质来源却十分相似。各金矿床赋矿围岩中,太古代变质岩贡献最大,元古代和中生代花岗岩次之,而中生代火山岩与金矿床成矿没有直接的关系。构造方面,区域超岩石圈断裂控制了矿床的分布特征,而次级断裂带控制了矿体的分布。通过对研究区金矿床中硫化物黄铁矿标型特征研究,华北克拉通北缘赤峰—朝阳地区金矿床主成矿期矿石中黄铁矿S/Fe值均<2,属于内生亏硫型;黄铁矿中1<Co/Ni<10,Co、Ni含量变化范围较大,Mn、As含量低,Cu、Pb、Zn、Au、Ag含量较高,属于热液成因。金矿床的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显示,区内造山型金矿床流体包裹体主要为气液两相型,纯CO2包裹体在多数矿床中不发育。气液两相包裹体普遍偏小,一般集中在48μm之间,气液比多在15%30%,成矿流体为中低温(150350℃之间),低盐度(110wt%NaCl),低密度的流体。激光拉曼分析结果表明,气相成分主要为H2O,其次为CO2,总体上属于H2O-CO2-NaCl流体体系。根据部分矿床成矿压力的标准化计算,得出华北克拉通北缘赤峰—朝阳地区造山型金矿成矿压力除东风金矿和安家营子金矿在5070Mpa,大部分介于1035Mpa之间,属低压环境,得出成矿深度13.6km,属于浅部成矿。氢、氧同位素特征表明,各金矿床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整体上具有可比性,表现为早期主要为岩浆水,后期有大气降水的加入;C同位素特征显示出成矿物质来源与深源岩浆活动;S同位素特征表明矿体硫来深源的幔源硫;Pb同位素特征显示了区内金矿床为造山环境的背景下,幔源岩浆在上升过程中与下地壳发生了混染作用,带入少量下地壳的铅,以地幔铅为主,同时对部分岩体的Pb同位素分析发现,矿石与侵入体具有相近的来源。通过对研究区金矿床构造背景、矿床地质特征、流体包裹体特征、同位素特征、成岩成矿时代与典型造山型金矿床对比研究认为,研究区内金矿床为浅成造山型金矿系列。与国内外典型造山型金矿对比,具有以下共同特征:①成矿的大地构造位置都处于造山带内;②控矿构造多为区域深大断裂的次级韧—脆性断裂带或剪切带;③矿区内侵入岩体、岩脉均较发育,且与成矿作用关系密切;④在硫化物矿物组合、围岩蚀变等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⑤成矿时代具有一致性。同时又具有显着的独特性:①成矿背景为华北克拉通遭受破坏发生在边缘的多期次、多阶段性的造山带内;②成矿作用发生在浅成体系下(<6km),总体上体现低温、低压成矿的特点;③成矿流体以H2O-CO2-NaCl体系为主,呈现浅成亚类造山型金矿流体特征;④矿化类型主要为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以石英脉型为主。华北克拉通北缘赤峰—朝阳地区识别出4期岩浆作用(1.7Ga、228245Ma、161Ma和123138Ma)和2期成矿作用(243Ma左右和125132Ma),且两期成矿作用与构造—岩浆活动在时间上相吻合。相对应的成矿构造环境为,华北克拉通东部和西部陆块碰撞造山后的拉张环境、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的陆陆碰撞、古亚洲洋构造域向环太平洋主动陆缘构造转变的背景,由挤压转向伸展的的构造体制和太平洋板块俯冲导致岩石圈的快速减薄、拆沉的拉张环境。通过对研究区内与金矿床有关的中酸性侵入体研究发现,各金矿床与花岗岩类岩石具有密切的联系,是区内多次构造—岩浆活动在近地表的响应,是华北克拉通北缘造山型金矿形成的标志,也是识别该区域内造山型金矿的主要特征之一,为区内找矿提供了宏观的线索。

李杰[10](2012)在《胶东地区钼—铜—铅锌多金属矿成矿作用及成矿模式 ——兼论与胶东金成矿作用的关系》文中提出胶东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金成矿区,已探明金资源储量约占全国的1/4。另外,胶东地区还分布有铜、钼、铅锌、银等有色金属矿产。前人对金矿的研究较全面深入,但对其它有色金属矿的研究较少,对有色金属矿产之间是否存在成因联系的综合研究更少。胶东钼矿、铜矿、铅锌矿、银矿等有色金属矿产主要分布在胶东中东部,均是与花岗岩有关的金属矿床,其产出的空间部位明显受中生代花岗岩侵位的制约,成矿物质来源有同源特征,成矿时代为中生代白垩纪,因此,构成了在时间上、空间上和成因上有密切联系的成矿系列。在中生代中国东部发生大规模地壳减薄的背景下,胶东地区岩浆活动频繁,早白垩世伟德山花岗岩分布面积大、范围广,其产生的热量造成了强烈的流体活动及成矿物质的大范围活化、迁移、富集,不同元素选择在不同的构造有利部位成矿。本文在认真分析胶东中东部有色金属矿成矿规律和控矿因素的基础上,选择近年勘查的代表性矿床——尚家庄钼矿床、大邓格多金属矿床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入剖析,重点对其成矿物质来源、成矿的物理化学条件、成矿时代和成矿机理进行了分析,得出钼矿、铜矿、铅锌多金属矿是与中生代伟德山岩体有关的一个成矿系列。针对胶东地区金矿主成矿时代与伟德山花岗岩主成岩时代一致,以及近年来有人提出的胶东地区金成矿与伟德山花岗岩有关的观点,选择了近年勘查的代表性矿床——焦家深部金矿床作为研究对象,对深部矿床岩石化学、矿石及围岩的石英、黄铁矿单矿物稀土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组成及特征、流体包裹体成分等做了深入分析,研究表明金矿与伟德山花岗岩在成矿物质来源上有一定的渊源。伟德山花岗岩是一个复式岩体,经历了多期多阶段的演化,究竟是哪一期、哪一阶段与金矿成矿有关,尚需继续深入研究。本次研究主要取得如下认识:(1)对矿石中的石英稀土元素配分模式研究和微量元素聚类分析发现:尚家庄钼矿床成矿物质主要直接来源于伟德山花岗岩;大邓格多金属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大致可以分为两类,Pb、Zn以壳源为主,Au、Cu、Mo、Ag主要与深部幔源物质有关,特别是与中生代伟德山花岗岩的侵位密切相关。(2)尚家庄钼矿床硫同位素组成为4.5‰,大邓格多金属矿床硫同位素组成为δ34SCDT=7.0~7.1‰,平均7.05‰,可见两个矿床的硫来源均为混合来源,尚家庄钼矿床硫同位素组成相对较低,说明成矿时的深度较深,且在成矿后未受到明显的混染。(3)尚家庄和大邓格矿床矿石的铅同位素组成投点均落在地幔演化线附近,部分靠近下地壳演化线,部分靠近造山带演化线,说明铅的来源为混合源,尚家庄钼矿床铅可能来源于壳幔混合成因的伟德山花岗岩,大邓格多金属矿床铅可能来源于赋矿地层荣成片麻岩套,铅的模式年龄显示其为古老的异常铅。(4)采用辉钼矿Re-Os同位素定年法精确厘定了尚家庄钼矿床3件辉钼矿样品的同位素年龄,为115.5±1.6~117.6±1.6Ma,与伟德山花岗岩形成时代一致,与胶东金矿大规模成矿时代也一致。Re同位素含量显示成矿物质来源于壳幔混合型花岗岩—伟德山花岗岩,以壳源为主,Re含量有往深部增高的趋势,说明最终来源应为幔源物质,说明矿床的形成与伟德山花岗岩有密切的成因联系。(5)鉴于胶东中东部地区钼、铜、铅锌矿围绕伟德山花岗岩呈规律性分布,且成矿、成岩时代一致,成矿、成岩有明显的渊源关系,提出胶东中东部地区钼、铜、铅锌矿是与伟德山花岗岩有关的矿床成矿系列,具有斑岩型矿床的成矿特点。(6)提出了胶东中东部地区铜、铅锌、钼矿空间分布模式。铜矿主要产出于伟德山花岗岩外接触带的荆山群层间构造中;铅锌等多金属矿主要分布于伟德山花岗岩与围岩接触带附近;钼矿则产出于伟德山花岗岩中。受不同的构造型式制约而呈现出不同类型。(7)建立了胶东中东部地区钼—铜—铅锌矿成矿模式。伟德山花岗岩(壳幔混合型)演化产生的热液流体在运移过程中不断与围岩进行交代反应,萃取围岩中的成矿物质,形成成矿流体。成矿流体携带大量成矿物质由深部向浅部运移,当运移至地壳浅表部时,由于断裂等构造使得深部体系与外界连通,深部的封闭体系变为浅部的近开放体系,温度和压力不断降低,物理化学条件发生显着变化,加之大气降水的加入,使得成矿流体的成分和性质都发生了改变,从而卸载成矿物质在适宜的部位成矿。不同矿种的成矿位置受离成矿岩体距离及其所引起的温度变化制约,在岩体内部,温度较高,适合钼成矿;在岩体附近,温度中等,适合铅锌、铜等成矿。(8)焦家深部金矿床矿石中的黄铁矿、石英稀土元素配分型式与伟德山花岗岩的稀土配分型式相似,指示伟德山花岗岩提供了部分成矿物质(含矿流体);金矿床矿石硫同位素组成δ34SCDT=7.5~9.8‰,平均8.6‰,为混合硫,比焦家浅部金矿床硫同位素组成(平均10.06‰)低,表现出在垂向上由浅到深δ34S呈递减的变化特点,即幔源硫的比例增加,说明深部成矿作用可能有幔源物质的参与;金矿床铅同位素组成投点均落在地幔演化线和造山带演化线之间,与浅部相差不大,分布更集中,显示深部与浅部矿床的铅为相同来源,可能直接来自陆壳重熔形成的玲珑花岗岩,铅的模式年龄显示其为古老的异常铅,说明前寒武纪胶东变质岩群提供了部分成矿物质;对焦家深部矿石、围岩岩石化学参数研究发现:部分围岩铝饱和指数(A/NKC)小于1.1,表现出非S型花岗岩的特点,说明随着深度增大幔源物质可能直接参与了金的成矿。(9)对比胶东金矿和钼矿、铜矿、铅锌矿的成矿时代以及伟德山花岗岩的成岩时代发现,它们具有广泛的一致性,都主要发生在中生代白垩纪,与这一时期中国东部强烈的岩石圈减薄和大规模的岩浆侵入活动有关。伟德山花岗岩形成和侵位的时间较长,跨越了金矿、钼矿的主要成矿期,为成矿提供了持续、充足的热源,也直接或间接的提供了成矿物质。由此分析,伟德山花岗岩不但与胶东地区的钼、铜、铅锌等多金属矿成矿密切相关,与金的成矿也有一定的联系,鉴于目前所做的工作,还不能判断其演化到哪个阶段与金成矿有关。

二、对金矿成矿作用的重新认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金矿成矿作用的重新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胶西北焦家式金矿关键控矿要素及其地球化学勘查标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勘查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1.2.2 焦家式金矿研究进展
    1.3 存在问题和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
第二章 胶西北焦家式金矿特征及成矿规律
    2.1 焦家式金矿基本特征
        2.1.1 焦家式金矿产出于胶北隆起区
        2.1.2 焦家式金矿吨位大、品位稳定
        2.1.3 焦家式金矿的矿石特征
        2.1.4 焦家式金矿成矿物质来源的多源性
        2.1.5 焦家式金矿成因具有特殊性
    2.2 焦家式金矿成矿规律
        2.2.1 区域金矿床矿化结构受地球化学场控制
        2.2.2 中生代岩浆岩对金矿床的约束
        2.2.3 胶西北地区构造体系对金矿的控制
        2.2.4 蚀变岩分带对矿体控制规律
        2.2.5 焦家式金矿具界面成矿规律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焦家式金矿典型矿床矿体特征
    3.1 焦家巨型金矿床
        3.1.1 主要矿体特征
        3.1.2 矿石成分和金矿物特征的变化
    3.2 大尹格庄金矿床
        3.2.1 主要矿体特征
        3.2.2 金矿物特征变化
    3.3 矿体从浅部到深部差异
        3.3.1 矿体品位、厚度差异
        3.3.2 矿石类型差异
        3.3.3 矿化蚀变差异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焦家式金矿蚀变分带非镜像对称特征
    4.1 蚀变分带展示宏观对称性
        4.1.1 蚀变带类型
        4.1.2 蚀变岩分带岩性特征
        4.1.3 蚀变岩带对矿体控制特征
    4.2 主断裂面上下盘蚀变非镜像对称特性
    4.3 矿源岩与金矿成矿作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控矿要素地球化学勘查标志
    5.1 焦家试验区矿致异常模式
        5.1.1 地球化学勘查指标
        5.1.2 主要控矿要素及其地球化学勘查标志
        5.1.3 焦家试验区矿致异常模式
    5.2 大尹格庄试验区矿致异常模式
        5.2.1 地球化学勘查指标
        5.2.2 主要控矿要素及其地球化学勘查标志
        5.2.3 大尹格庄试验区矿致异常模式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3000 米深钻的成矿预测示范
    6.1 示范区成矿深度与找矿空间
    6.2 示范区地质背景
    6.3 3000 米钻探验证发现深部矿体
    6.4 钻孔岩石测量识别出更大规模蚀变矿化带
    6.5 本章小结
结论和建议
    结论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2)内蒙古朱拉扎嘎金矿床多期次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金及金资源
        1.1.2 区域成矿研究需求
        1.1.3 矿床成因研究需要
        1.1.4 矿山生产和开发的需要
    1.2 朱拉扎嘎金矿研究现状
        1.2.1 发现和勘查历史
        1.2.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1.4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背景
        2.1.1 地层
        2.1.2 构造
        2.1.3 岩浆岩
    2.2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3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4 区域矿产特征
第三章 矿区及矿床地质
    3.1 地层
    3.2 构造
    3.3 岩浆活动
    3.4 变质作用
    3.5 矿体特征
    3.6 矿石特征
第四章 成矿期次
    4.1 沉积-成岩期
    4.2 变质-变形期
        4.2.1 稀疏-稠密浸染状
        4.2.2 顺层脉状
    4.3 岩浆热液期
    4.4 风化期
第五章 金属硫化物地球化学特征
    5.1 LA-ICP-MS测试方法及研究现状
        5.1.1 LA-ICP-MS技术
        5.1.2 LA-ICP-MS应用现状
        5.1.3 本次研究采用的LA-ICP-MS测试条件
    5.2 LA-ICP-MS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5.2.1 磁黄铁矿(Po)
        5.2.2 黄铁矿(Py)
        5.2.3 黄铜矿(Ccp)
        5.2.4 毒砂(Apy)
        5.2.5 铁的含砷氧化物
第六章 成矿年龄
    6.1 样品采集及特征
    6.2 样品分析及结果
        6.2.1 测试分析方法
        6.2.2 年龄特征
        6.2.3 微量元素特征
    6.3 成矿年龄
第七章 讨论
    7.1 成矿期次
    7.2 金的赋存状态
    7.3 成矿物质来源
    7.4 金的迁移与沉积
    7.5 矿床类型
    7.6 找矿模式及方向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南秦岭凤县地区金矿与铅锌矿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1.2.1 南秦岭泥盆纪热水沉积成矿作用研究现状
        1.2.2 南秦岭印支期造山成矿作用研究现状
        1.2.3 凤太盆地研究现状
        1.2.4 发展趋势:LA-ICP-MS微区分析在矿床学的应用
        1.2.5 存在问题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和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1.4 完成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成果与认识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概况
    2.2 南秦岭盆地演化史
        2.2.1 早古生代裂陷系的形成阶段
        2.2.2 晚古生代早期扩张、秦岭板块独立和稳定沉积阶段
        2.2.3 晚古生代晚期汇聚收缩–中生代闭合造山阶段
        2.2.4 陆内新造山作用阶段
    2.3 凤太盆地地质概况
        2.3.1 区域地层
        2.3.2 区域构造
        2.3.3 区域岩浆岩
        2.3.4 矿产资源概况
第三章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3.1 八卦庙金矿
        3.1.1 矿区地质
        3.1.2 矿体特征
        3.1.3 矿石特征
        3.1.4 围岩蚀变
        3.1.5 矿物生成顺序及成矿阶段
    3.2 二里河-银洞山铅锌矿
        3.2.1 矿区地质
        3.2.2 矿体特征
        3.2.3 矿石特征
        3.2.4 围岩蚀变
        3.2.5 矿物生成顺序及成矿阶段
第四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1 八卦庙金矿地球化学特征
        4.1.1 黄铁矿微量元素特征
        4.1.2 磁黄铁矿微量元素特征
        4.1.3 硫化物原位硫同位素特征
        4.1.4 硫化物原位铅同位素特征
        4.1.5 流体包裹体研究
        4.1.6 成矿年代学
    4.2 二里河-银洞山铅锌矿地球化学特征
        4.2.1 闪锌矿微量元素特征
        4.2.2 黄铁矿微量元素特征
        4.2.3 硫化物原位硫同位素特征
        4.2.4 硫化物原位铅同位素特征
        4.2.5 流体包裹体研究
        4.2.6 成矿年代学
    4.3 岩体地球化学特征
        4.3.1 锆石U-Pb定年
        4.3.2 锆石微量元素、Ti温度计及岩浆氧逸度
第五章 金铅锌成矿作用过程及矿床成因
    5.1 泥盆纪沉积-成岩期成矿作用
    5.2 三叠纪造山期岩浆活动与成矿动力学背景
        5.2.1 成矿动力学背景
        5.2.2 岩浆氧逸度及成矿性
    5.3 三叠纪造山期构造-流体成矿特征
        5.3.1 早期挤压变形成矿特征
        5.3.2 晚期伸展成矿特征
    5.4 三叠纪造山期成矿流体性质及物质来源
        5.4.1 早期变质增温成矿阶段
        5.4.2 晚期伸展减压成矿阶段
    5.5 金铅锌赋存状态及沉淀机制
        5.5.1 金的赋存状态及沉淀机制
        5.5.2 铅锌的赋存状态及沉淀机制
        5.5.3 金与铅锌相互作用机制
    5.6 矿床成因模式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及存在问题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存在问题和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测试分析方法
    1.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组成分析
    2.单矿物显微结构观测与地球化学分析
    3.成岩成矿年代测定
附表

(4)硫化物硫同位素微区原位分析方法开发及其在南秦岭金龙山金-锑-汞矿床成因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原位微区硫同位素分析方法
        1.2.2 赋存于沉积岩中的金矿床
        1.2.3 赋存于沉积岩中的金-锑-汞成矿带
        1.2.4 南秦岭地区金、锑、汞矿床
        1.2.5 金龙山金-锑-汞矿床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 论文工作量
    1.5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LA-MC-ICP-MS原位微区测定不同基体硫化物中硫同位素组成
    2.1 实验部分
        2.1.1 仪器介绍
        2.1.2 样品制备
        2.1.3 同位素比值测定和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对比纳秒与飞秒激光的信号强度和精度
        2.2.2 对比纳秒与飞秒激光的剥蚀坑和气溶胶颗粒形貌
        2.2.3 对比纳秒与飞秒激光能量密度和剥蚀模式对硫同位素分馏的影响
        2.2.4 补偿气体流速对基体效应的影响
        2.2.5 使用非基体匹配校正方法分析不同基体硫化物标样的结果
    2.3 小结
第三章 金龙山金-锑-汞成矿带地质特征
    3.1 区域地质背景
        3.1.1 区域构造
        3.1.2 区域地层
        3.1.3 区域岩浆岩
        3.1.4 区域矿产
    3.2 金龙山金-锑-汞成矿带地质特征
        3.2.1 地层
        3.2.2 构造
        3.2.3 岩浆岩
        3.2.4 矿产
    3.3 丘岭-金龙山金矿床地质特征
        3.3.1 赋矿地层
        3.3.2 构造
        3.3.3 矿体
        3.3.4 矿石特征
        3.3.5 围岩蚀变
        3.3.6 成矿阶段及矿物生成顺序
    3.4 金龙山-丁家山汞锑矿床地质特征
        3.4.1 赋矿地层
        3.4.2 构造
        3.4.3 矿体
        3.4.4 矿石特征
        3.4.5 围岩蚀变
第四章 丘岭-金龙山金矿床成因
    4.1 样品描述
    4.2 分析方法介绍
        4.2.1 扫描电子显微镜及电子探针分析方法
        4.2.2 硫化物微量元素原位分析方法
        4.2.3 硫同位素SIMS分析方法
        4.2.4 硫化物铅同位素LA-MC-ICP-MS分析方法
    4.3 黄铁矿类型
        4.3.1 沉积成岩期黄铁矿(Py1a和 Py1b)
        4.3.2 早期成矿阶段黄铁矿(Py2a-1、Py2a-2和Py2b)
        4.3.3 主成矿阶段黄铁矿(Py3a和 Py3b)
    4.4 黄铁矿地球化学特征
        4.4.1 微量元素特征
        4.4.2 硫同位素特征
        4.4.3 铅同位素特征
    4.5 矿床成因讨论
        4.5.1 矿物交代反应控制寄主沉积岩的渗透性
        4.5.2 流体:岩石比值控制黄铁矿结构和硫同位素变化
        4.5.3 成矿流体特征
        4.5.4 金的来源
        4.5.5 成矿过程与成矿机制
    4.6 小结
第五章 金龙山-丁家山汞锑矿床成因研究
    5.1 样品描述
    5.2 分析方法介绍
    5.3 黄铁矿类型
    5.4 硫化物地球化学特征
        5.4.1 微量元素特征
        5.4.2 硫同位素特征
        5.4.3 铅同位素特征
    5.5 汞锑矿床成因讨论
        5.5.1 成矿流体特征
        5.5.2 成矿物质来源
    5.6 小结
第六章 金龙山金-锑-汞成矿带成因联系研究
    6.1 分析方法介绍
    6.2 矿物包裹体特征
        6.2.1 金矿段中矿物包裹体特征
        6.2.2 汞锑矿段中矿物包裹体特征
    6.3 成矿流体的演化过程
        6.3.1 金矿化阶段
        6.3.2 汞锑矿化阶段
    6.4 成矿模型
    6.5 找矿方向
第七章 结束语
    7.1 主要认识及结论
        7.1.1 非基体匹配校正硫化物中硫同位素组成的微区原位分析技术
        7.1.2 赋存在沉积岩中的金-锑-汞矿床研究
    7.2 存在问题及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5)胶东地区中生代金矿床成矿规律与成矿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意义
    1.2 国内外金矿床研究进展
        1.2.1 国内外黄金生产、利用与勘探开发简史
        1.2.2 郯庐断裂及其与金矿床的关系
        1.2.3 金矿床分类现状与进展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工作量
        1.4.1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1.4.2 实物工作量
    1.5 取得的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层
    2.2 岩浆岩
    2.3 构造
        2.3.1 郯庐断裂
        2.3.2 近东西向断裂构造系统
        2.3.3 北西向断裂构造系统
        2.3.4 北东向断裂构造系统
        2.3.5 北北东向断裂构造系统
    2.4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5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6 胶东地区地质演化
    2.7 本章小结
3 胶东地区中生代岩浆岩特征
    3.1 中生代岩浆岩概况
    3.2 胶东地区中生代岩浆岩特征及空间分布
    3.3 胶东地区中生代花岗质侵入岩序列
        3.3.1 晚三叠世花岗岩类
        3.3.2 晚侏罗世花岗岩类
        3.3.3 早白垩世中期花岗岩类
        3.3.4 早白垩世晚期花岗岩类
    3.4 中生代花岗岩类地球化学与成因探讨
        3.4.1 晚三叠世花岗岩成因环境
        3.4.2 晚侏罗世花岗岩成因环境
        3.4.3 早白垩世中期花岗岩成因环境
        3.4.4 早白垩世晚期花岗成因环境
    3.5 岩浆活动序列与构造体制的关系
    3.6 本章小结
4 胶东地区金矿床特征
    4.1 胶东金矿床分布
    4.2 金矿床类型及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4.2.1 胶东地区金矿床类型
        4.2.2 胶东地区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4.3 胶东地区金矿床成矿时代
        4.3.1 同位素测年方法及应用
        4.3.2 胶东地区玲珑金矿成矿时代
        4.3.3 胶东地区金矿床成矿时代
    4.4 胶东地区金矿床成矿物质来源
        4.4.1 硫同位素特征
        4.4.2 铅同位素特征
        4.4.3 氢、氧同位素特征
    4.5 金矿形成与地球动力学背景
    4.6 本章小结
5 胶东地区金矿床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
    5.1 地幔演化对金矿集中区大规模成矿的控制作用
    5.2 郯庐断裂及区域构造演化对成矿作用的控制
    5.3 断裂构造对成矿作用的控制
    5.4 岩浆活动对成矿作用的控制
    5.5 布格重力异常与金矿的相关性
    5.6 本章小结
6 金矿床成因分区、成矿模式和成矿动力学背景
    6.1 胶东地块金矿床分区
        6.1.1 胶东地块金矿床分区简史
        6.1.2 胶东地块金矿床分区
    6.2 成矿模式
    6.3 成矿动力学背景
7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辽宁北票台吉营金矿床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项目依托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1 现代成矿理论的新进展
        1.2.2 矿床学研究的重要问题—成矿作用
        1.2.3 北票市台吉营矿区—热液金矿床成矿作用的理想地区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金矿床类型及特征
        1.3.2 造山型金矿研究现状
        1.3.3 辽西地区金矿研究现状
        1.3.4 凌源-北票金成矿带研究现状
        1.3.5 台吉营金矿床研究现状
        1.3.6 存在问题
    1.4 研究关键与技术难点
        1.4.1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4.2 技术难点
    1.5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分析方法
        1.5.1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2 分析方法
    1.6 完成工作量及创新点
        1.6.1 完成实物工作量
        1.6.2 创新认识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矿区位置及自然地理概况
        2.1.1 地理位置及交通
        2.1.2 矿区自然地理
    2.2 大地构造背景及演化
        2.2.1 华北克拉通北缘
        2.2.2 兴蒙造山带
        2.2.3 胶-辽-吉构造带
        2.2.4 辽西地区大地构造背景
    2.3 区域地层
        2.3.1 太古界
        2.3.2 古生界
        2.3.3 中生界
        2.3.4 新生界
    2.4 区域构造
        2.4.1 褶皱
        2.4.2 断裂
    2.5 区域岩浆岩
        2.5.1 火山岩
        2.5.2 侵入岩
        2.5.3 脉岩
    2.6 区域矿产资源
第3章 矿区地质特征
    3.1 凌源-北票金成矿带地质特征
    3.2 台吉营金矿区地质概况
    3.3 地层
    3.4 构造
    3.5 侵入岩
    3.6 变质作用
        3.6.1 区域变质作用
        3.6.2 混合岩化作用
        3.6.3 动力变质作用
        3.6.4 热液蚀变作用
    3.7 小结
第4章 矿床地质特征
    4.1 矿体特征
        4.1.1 (1)号矿体
        4.1.2 (3)号矿体
        4.1.3 (4)-(5)号矿体
        4.1.4 (6)-(7)号矿体
        4.1.5 (10)号矿体
        4.1.6 其他矿体
    4.2 矿石特征
        4.2.1 矿物组成
        4.2.2 结构构造
    4.3 矿石类型
    4.4 金矿物特征
    4.5 围岩蚀变
        4.5.1 蚀变类型
        4.5.2 蚀变分带
    4.6 矿化阶段
    4.7 小结
第5章 成岩年龄及构造背景
    5.1 样品采集与测试方法
        5.1.1 样品采集
        5.1.2 测试方法
    5.2 测试分析结果
        5.2.1 锆石U-Pb年龄
        5.2.2 全岩元素组成
    5.3 岩浆活动时限
    5.4 闪长岩地球化学特征
        5.4.1 主量元素
        5.4.2 稀土元素
        5.4.3 微量元素
    5.5 花岗斑岩地球化学特征
        5.5.1 主量元素
        5.5.2 稀土元素
        5.5.3 微量元素
    5.6 岩石成因类型
    5.7 构造环境判别
        5.7.1 闪长岩
        5.7.2 花岗斑岩
    5.8 大地构造演化
    5.9 侵入岩与金成矿作用
    5.10 小结
第6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6.1 样品采集与测试方法
        6.1.1 样品采集
        6.1.2 测试方法
    6.2 片麻岩地球化学特征
        6.2.1 主量元素
        6.2.2 稀土元素
        6.2.3 微量元素
        6.2.4 构造环境
    6.3 矿石地球化学特征
        6.3.1 主量元素
        6.3.2 稀土元素
        6.3.3 微量元素
        6.3.4 赋矿围岩与金成矿作用
    6.4 黄铁矿成分标型特征
    6.5 绢云母K-Ar年龄
        6.5.1 分析结果
        6.5.2 成矿年龄讨论
    6.6 同位素地球化学
        6.6.1 硫同位素特征
        6.6.2 铅同位素特征
    6.7 小结
第7章 流体包裹体研究
    7.1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7.2 流体包裹体特征
        7.2.1 包裹体类型及特征
        7.2.2 均一温度及盐度
        7.2.3 流体包裹体成分
    7.3 成矿流体压力及深度估算
    7.4 氢氧同位素
        7.4.1 实验数据结果
        7.4.2 成矿流体来源
    7.5 成矿流体特征
    7.6 成矿流体演化
    7.7 小结
第8章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8.1 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
    8.2 矿床成因类型
    8.3 矿床成因机制
        8.3.1 成矿物质来源
        8.3.2 成矿流体来源
        8.3.3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8.3.4 成矿元素迁移及沉淀机制
    8.4 成矿作用
        8.4.1 主导控矿因素
        8.4.2 成矿作用过程
        8.4.3 成矿模式
    8.5 深部成矿潜力
        8.5.1 (1)号矿体深部成矿潜力
        8.5.2 (6)号矿体深部成矿潜力
        8.5.3 找矿潜力
    8.6 小结
第9章 凌源-北票金成矿带成矿作用研究
    9.1 典型矿床研究
        9.1.1 东五家子金矿床
        9.1.2 金厂沟梁金矿
        9.1.3 二道沟金矿床
        9.1.4 宝国老金矿床
    9.2 区域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
        9.2.1 区域成矿规律
        9.2.2 找矿标志
    9.3 找矿方向
        9.3.1 台吉营-马户沟矿田
        9.3.2 胜家沟-宝国老矿田
        9.3.3 住户沟-沙金沟矿田
        9.3.4 黄古屯-杨树林矿田
        9.3.5 金厂沟梁-二道沟矿田
        9.3.6 东五家子-小塔子沟矿田
    9.4 小结
第10章 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认识与结论
    10.2 存在问题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青海金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成矿地质背景
2 资源特征
3 控矿因素
    3.1 构造
    3.2 地层岩性
    3.3 中—酸性侵入岩
    3.4 火山岩
    3.5 变质作用
    3.6 风化剥蚀作用
    3.7 小结
4 矿床类型
5 成矿分布特征
    5.1 成矿作用与成矿时代
    5.2 时空分布特征
6 矿集区划分
7 找矿方向
    7.1 苏干湖—锡铁山金成矿远景区
    7.2 赛什克南—叉叉龙洼金成矿远景区
    7.3 祁曼塔格金成矿远景区
    7.4 磁铁山—智玉金成矿远景区
    7.5 同德—同仁金成矿远景区
    7.6 小结
8 结语

(8)赣北大浩山金矿成矿特征及远景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序言
    1.1 选题来源、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论文选题来源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造山带中金矿研究现状
        1.2.2 江南造山带及金矿研究现状
        1.2.3 资源定量评价研究进展
        1.2.4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1.4 论文实物工作量
第二章 成矿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位置及大地构造背景
    2.2 区域构造
        2.2.1 九江坳陷带
        2.2.2 九岭-鄣公山隆起带
        2.2.3 深大断裂
        2.2.4 褶皱变形
    2.3 区域地层
        2.3.1 变质基底地层
        2.3.2 盖层地层
        2.3.3 区域地层与成矿的关系
    2.4 区域岩浆岩
    2.5 区域构造演化
第三章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研究
    3.1 成矿地质条件
        3.1.1 地层条件
        3.1.2 成矿构造条件
        3.1.3 岩浆岩
    3.2 大浩山金矿
        3.2.1 成矿地质条件
        3.2.2 矿体特征
        3.2.3 蚀变与成矿
        3.2.4 矿石特征
    3.3 利山金矿
        3.3.1 成矿地质条件
        3.3.2 矿体特征
        3.3.3 蚀变与矿化
        3.3.4 矿石特征
    3.4 硫化物微量元素特征及金的赋存状态
    3.5 成矿期和成矿阶段
    3.6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3.6.1 成矿温压条件
        3.6.2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
        3.6.3 成矿流体盐度和密度
        3.6.4 成矿压力及成矿深度
        3.6.5 氢氧同位素组成
        3.6.6 硫同位素的构成
第四章 花岗闪长斑岩和煌斑岩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4.1 花岗闪长斑岩脉和煌斑岩岩脉的锆石U-Pb定年
        4.1.1 样品的描述及分析方法
        4.1.2 花岗闪长斑岩锆石U-Pb年龄
        4.1.3 煌斑岩锆石U-Pb年龄
    4.2 花岗闪长斑岩元素特征及成因
        4.2.1 样品处理
        4.2.2 花岗闪长斑岩主微量元素组成
        4.2.3 锆石Lu-Hf同位素组成
        4.2.4 花岗闪长斑岩成因探讨
    4.3 煌斑岩元素特征及成因
        4.3.1 煌斑岩主微量元素组成
        4.3.2 煌斑岩Lu-Hf同位素组成
        4.3.3 煌斑岩成因探讨
第五章 金矿成矿作用与矿床成因
    5.1 金矿的成矿时代及动力学背景
    5.2 金矿的空间分布
    5.3 成矿流体特征
    5.4 物质来源
    5.5 控矿要素
    5.6 金矿成因模式
第六章 区域尺度金矿矿产资源定量预测
    6.1 基于本体的成矿预测
        6.1.1 本体论概念及在地学信息中的应用
        6.1.2 基于本体的成矿预测方法的理论基础
        6.1.3 成矿预测本体模型
    6.2 研究区数据资料
        6.2.1 研究区数据资料
    6.3 研究区地质异常信息提取
        6.3.1 断层信息的提取
        6.3.2 地层信息的提取
    6.4 研究区水系沉积物化探数据特征与异常提取
        6.4.1 地球化学数据的调平
        6.4.2 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异常提取方法
        6.4.3 地球化学异常提取
    6.5 重磁异常特征
    6.6 远景区成矿预测
        6.6.1 远景区圈定方法
        6.6.2 成矿远景预测准则
        6.6.3 远景区圈定与评价
第七章 矿区深部含矿性评价
    7.1 矿区地球物理特征
        7.1.1 岩石物性特征
        7.1.2 工程布置
        7.1.3 高精度磁测异常解译
        7.1.4 CSAMT异常解译
    7.2 矿区成矿元素分带
        7.2.1 大浩山矿区原生晕分带研究
        7.2.2 利山矿区原生晕分带研究
    7.3 矿物标型的研究
    7.4 矿区深部含矿性评价
第八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及问题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存在问题和下一步的工作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9)华北克拉通北缘赤峰—朝阳地区金矿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区范围及自然条件
    1.2 论文选题依据及意义
        1.2.1 项目依托及选题
        1.2.2 选题依据及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区域地质工作
        1.3.2 区域矿产工作
        1.3.3 科研工作
        1.3.4 存在问题
    1.4 研究思路、内容及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完成实物工作量
    1.5 主要研究成果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区域断裂构造
        2.1.1 近东西向断裂构造
        2.1.2 北东—北北东向断裂构造
        2.1.3 北西向断裂构造
        2.1.4 近南北向断裂构造
    2.2 区域地层
        2.2.1 太古界
        2.2.2 古元古界
        2.2.3 中—新元古界
        2.2.4 古生界
        2.2.5 中生界
        2.2.6 新生界
    2.3 区域岩浆岩
        2.3.1 侵入岩
        2.3.2 火山岩
第3章 华北地克拉通北缘赤峰—朝阳地区地球动力学背景
    3.1 区域地球动力学演化
        3.1.1 华北克拉通动力学演化
        3.1.2 兴蒙造山带的演化
    3.2 华北克拉通北缘花岗岩构造背景
        3.2.1 太古代末期花岗岩构造背景
        3.2.2 元古宙花岗岩构造背景
        3.2.3 加里东期花岗岩构造背景
        3.2.4 华力西期花岗岩构造背景
        3.2.5 印支期花岗岩构造背景
        3.2.6 燕山期花岗岩构造背
    3.3 华北克拉通北缘火山岩构造背景
        3.3.1 中新元古代火山岩构造背景
        3.3.2 古生代火山岩构造背景
        3.3.3 中生代火山岩构造背景
第4章 造山型金矿床及典型矿床研究
    4.1 华北克拉通北缘金矿床研究现状
    4.2 典型矿床研究
        4.2.1 金厂沟梁金矿床
        4.2.2 二道沟金矿床
        4.2.3 撰山子金矿床
        4.2.4 红花沟、莲花山金矿床
        4.2.5 小塔子沟金矿床
        4.2.6 东风金矿床
        4.2.7 安家营子金矿床
        4.2.8 金厂梁金矿床
        4.2.9 奈林沟金矿床
    4.3 华北克拉通北缘金矿床类型的确定
第5章 华北克拉通北缘赤峰—朝阳地区金矿成矿作用研究
    5.1 黄铁矿成分、成因标型特征与金矿关系
        5.1.1 黄铁矿的主成分标型
        5.1.2 黄铁矿的微量元素标型
    5.2 华北克拉通北缘赤峰—朝阳地区造山型金矿床成矿作用特征
        5.2.1 成矿物质、流体的来源
        5.2.2 特殊地层矿源层对金矿成矿作用的影响
        5.2.3 侵入岩对金矿成矿作用的影响
        5.2.4 构造对金矿成矿作用的影响
    5.3 浅成成矿体系
    5.4 叠加成矿作用
    5.5 金矿床时空背景研究
    5.6 与国内外造山型金矿对比
    5.7 华北克拉通赤峰—朝阳地区造山型金矿成矿作用机制
第6章 区域成矿模式及找矿标志
    6.1 华北克拉通赤峰—朝阳金矿带造山型金矿成矿模式
    6.2 区域找矿标志及找矿方向
        6.2.1 中酸性侵入体找矿标志
        6.2.2 构造找矿标志
        6.2.3 黄铁矿的找矿标志
    6.3 找矿方向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及说明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胶东地区钼—铜—铅锌多金属矿成矿作用及成矿模式 ——兼论与胶东金成矿作用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成矿模式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国内外研究历史及现状
        1.2.2 胶东地区成矿模式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 完成主要工作量
    1.5 取得的主要认识和进展
        1.5.1 主要认识
        1.5.2 主要创新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层
        2.1.1 新太古代胶东岩群
        2.1.2 古元古代地层
        2.1.3 中生代地层
    2.2 侵入岩
        2.2.1 新太古代侵入岩
        2.2.2 中生代侵入岩
    2.3 构造
        2.3.1 桃村断裂
        2.3.2 焦家断裂
    2.4 区域矿产
第3章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3.1 尚家庄钼矿床
        3.1.1 矿体特征
        3.1.2 矿石特征
        3.1.3 围岩蚀变特征
        3.1.4 成矿期次及矿化阶段
    3.2 大邓格多金属矿床
        3.2.1 矿体特征
        3.2.2 矿石特征
        3.2.3 围岩蚀变
        3.2.4 成矿期次及矿化阶段
    3.3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对比
        3.3.1 围岩蚀变特征
        3.3.2 矿化特征
        3.3.3 控矿因素
    3.4 小结
第4章 胶东地区钼-铜-铅锌多金属矿成矿作用
    4.1 尚家庄钼矿床
        4.1.1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1.2 成矿时代及成矿物质来源
        4.1.3 矿床成因机制
    4.2 大邓格多金属矿床
        4.2.1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2.2 成矿时代及物质来源探讨
        4.2.3 矿床成因机制
    4.3 典型矿床对比
        4.3.1 稀土元素含量及特征
        4.3.2 微量元素含量及特征
        4.3.3 硫同位素组成特征
        4.3.4 铅同位素组成特征
        4.3.5 成矿时代及成因机制
    4.4 小结
第5章 胶东地区钼-铜-铅锌多金属矿成矿系列及成矿模式
    5.1 矿床成矿系列
    5.2 矿床空间分布模式
    5.3 矿床成矿模式
    5.4 小结
第6章 胶东地区金成矿作用与钼-铜-铅锌多金属矿成矿的关系
    6.1 金矿床地质特征
        6.1.1 矿体特征
        6.1.2 矿石特征
        6.1.3 围岩蚀变特征
        6.1.4 成矿期次及矿化阶段
    6.2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6.2.1 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6.2.2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6.2.3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6.2.4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6.3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6.4 成矿时代
    6.5 矿床成因机制
    6.6 金成矿与多金属矿成矿的关系
        6.6.1 空间分布关系
        6.6.2 成矿、成岩时代关系
        6.6.3 流体的地球化学相似性
    6.7 小结
结论
存在问题及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图版及说明
附件

四、对金矿成矿作用的重新认识(论文参考文献)

  • [1]胶西北焦家式金矿关键控矿要素及其地球化学勘查标志[D]. 张亮亮.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21(01)
  • [2]内蒙古朱拉扎嘎金矿床多期次成矿作用研究[D]. 杨金昆. 长安大学, 2020(06)
  • [3]南秦岭凤县地区金矿与铅锌矿成因研究[D]. 毛晨.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5)
  • [4]硫化物硫同位素微区原位分析方法开发及其在南秦岭金龙山金-锑-汞矿床成因研究中的应用[D]. 付佳丽.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5)
  • [5]胶东地区中生代金矿床成矿规律与成矿模式[D]. 徐方.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9(04)
  • [6]辽宁北票台吉营金矿床成矿作用研究[D]. 袁建国.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3)
  • [7]青海金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J]. 王福德,李云平,贾妍慧.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18(02)
  • [8]赣北大浩山金矿成矿特征及远景预测[D]. 王成彬. 中国地质大学, 2017(01)
  • [9]华北克拉通北缘赤峰—朝阳地区金矿成矿作用研究[D]. 孙珍军. 吉林大学, 2013(08)
  • [10]胶东地区钼—铜—铅锌多金属矿成矿作用及成矿模式 ——兼论与胶东金成矿作用的关系[D]. 李杰. 成都理工大学, 2012(11)

标签:;  ;  ;  ;  ;  

对金矿化的新认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