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教室环境配置与安全运行

计算机教室环境配置与安全运行

一、计算机教室的环境配置与安全运行(论文文献综述)

朱红军[1](2021)在《基于IDV技术构建智能桌面虚拟化》文中研究表明"计算机教室"是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教学场所,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开展信息化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基础设施。如何构建一个稳定、高效、易管理的计算机教室,对于教育行业来说是一个新的课题。经过不断的技术迭代与实践研究,运用IDV技术构建智能桌面虚拟化可以有效提高计算机教室系统的稳定、高效和易管理等应用需求。本文的实践研究成果,可为各校管理机房提供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陶奎印[2](2021)在《基于FFmpeg的教育直播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教育直播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依托于互联网直播技术的飞速发展,让教学课堂不再拘泥于地点的限制,教师可以使用教育直播系统将教学信息实时地传递到多个学生的终端设备上,实现随时、随地的授课。现今市场上教育直播平台种类繁多,但存在着安全性、私密性、体验感受、适用性等方面的问题。针对上述情况,本论文在深入研究直播技术的基础上,根据教学课堂的实际应用需求,设计了一种基于FFMpeg的教育直播系统。该系统划分为推流端、服务器端和收流端,具有支持多业务处理能力、操作方便、可无线传输、工作环境需求低等优点,能够满足学校教室、实验室等环境下的教学需求。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包括:首先采用H.264视频编码技术和AAC音频编码技术,完成对原始数据的压缩,保证数据质量的同时减小了传输数据量大小,降低对网络环境的依赖程度;其次,提出一种基于FFMpeg的首帧播放优化方案,有效地将首帧播放时间缩短至1~2秒,提升了用户使用体验;最后,利用Nginx服务器完成流媒体数据的转发,并提出一种Samba服务与Nginx文件下载功能相结合的文件传递方式;同时,采用Nginx鉴权功能,极大地防止了恶意信息的流入。为了验证本文提出的基于FFmpeg的教育直播系统的性能,根据教育直播系统的应用场景,本文设计了多组实验检验系统是否可以满足教学课堂的使用需求,包括延时性、稳定性、多推流端切换等。实验结果表明,本系统在正常和极端情况下均能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延迟及安全性能均可满足需求,是革新教学方式的可行性案例。

夏禹[3](2021)在《基于树莓派和头部姿态估计的注意力监测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传统线下教学中,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对注意力的观测又是一个难点。发展中的计算机视觉技术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更多可能。本文针对计算机实验教学场景,在研究头部姿态估计相关算法的基础上,融合边缘计算思想,基于开源硬件和软件,实现了一个完整的注意力监测系统。系统由采集端、服务端和监测端构成。单个采集端以树莓派作为硬件,基于Python语言开发了图像采集、头部姿态估计、注意力状态判定等核心程序,实现了对学生注意力数据的采集和处理;服务端作为系统的数据汇集和服务中心,既接收和管理来自多个采集端的注意力数据,也通过基于JavaEE的服务器为监测者提供注意力监测服务,采集端和服务端之间基于WiFi,并利用Netty和Protobuf技术实现高效的数据通信;监测端是监测者的访问入口,通过浏览器即可对学生的注意力状态进行可视化的实时监测与视频监控。头部姿态估计作为系统的核心分为两步实现:首先基于ERT算法完成人脸关键点检测,然后在此基础上利用EPnP算法实现位姿求解。同时,针对实际测试中位姿估计平均误差较大的问题,建立了融合卡尔曼滤波的评估与校正模型对算法进行优化和改进,在保证采集端流畅运行的前提下提升了监测的准确度。本文以工程化应用为目标,研究、设计并实现的注意力监测系统,具有结构清晰、部署简便、实时性强、可视化程度高等特点,较好地实现了计算机实验教学场景下对学生注意力的监测需求,对类似系统的研究也具有参考意义。

毛文琪[4](2021)在《基于物联网的教室AQI监管与模糊评价系统》文中认为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教室的空气质量指数(Air Quality Index,AQI)直接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与学习效率,教室AQI的监管与评价尤为重要。现有的室内空气质量智能监管系统存在检测指标较少、实时监控缺乏以及评价方法不完善等问题。因此,利用物联网(Internetof Things,IoT)和Java Web等技术,设计一种教室AQI监管与模糊评价系统,对教室AQI进行合理的监管与评价,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进行了教室AQI监管与模糊评价系统的总体设计。基于物联网三层架构设计了系统总体框架,确定了 AQI监测评价指标,并对感知层AQI数据采集模块的结构进行了设计。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数据传输流程,并基于Mina框架、HTTP和MQTT协议进行了系统网络层通信设计。此外,还介绍了教室AQI监管系统的软件总体设计和AQI模糊评价模块的设计。其次,通过分析经典AQI评价方法的不足,基于模糊建模方法,设计了一种教室AQI模糊评价模型。该模型评价流程主要分为三步,首先确定输入集和输出集,通过隶属度函数进行输入模糊化;接着确定模糊评价规则并进行Mamdani模糊推理计算;最后进行去模糊化,输出结果即为教室AQI模糊评价值。同时,借助MATLAB模糊工具箱和Simulink进行了模型仿真实验。然后,以教室内温湿度、CO2、VOC、甲醛、PM2.5和PM10作为检测指标,详细介绍了教室AQI监管系统的软件设计,该系统由IoT开放平台、健康教室管理平台、PC前端和手机APP四个部分组成。基于JEECG开发平台,使用Java Web和MySQL数据库等技术实现了 IoT开放平台和健康教室管理平台,分别完成设备接入、数据传输和设备、用户管理等功能,并采用Vue.js框架设计并实现了 PC前端和手机APP,完成了数据展示与设备控制。最后,完成了系统的整体测试与分析。进行了 AQI监管系统软件测试,并基于教室内空气质量的实际监测数据,将经典AQI计算结果与模糊AQI评价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软件系统运行稳定,各部分功能基本实现,能实时监测并较为准确地评价教室内空气质量。

曾佳慧[5](2021)在《基于GPRS的教室空气质量感知与调控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空气污染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影响也越来越大,人们开始意识到室内空气质量的重要性。为此,国内外研发了各式各样的空气质量检测设备,但是大多数是针对卧室和商场这些场景的设备,缺少专门针对教室空气质量监测和调控的设备。而且大多数设备存在价格昂贵,性能不够稳定的问题,不适用教室空气质量的调控。因此,针对教室空气质量差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的问题,研发了一种基于GPRS的教室空气质量感知与调控系统,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分析了师生用户功能需求,并确定了教室空气质量感知与调控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又根据总体方案论证了感知与调控系统主控制芯片方案、教室空气质量调控方案和远程通信方案。采用模块化方法设计了教室空气质量感知系统的温湿度模块、PM2.5/PM10模块、二氧化碳模块、甲醛模块、挥发性有机物模块等子模块的硬件电路和软件程序。其次,基于新风机调控方案设计了 PWM控制电路、过零点检测电路和新风机风速档位驱动电路。设计了液晶显示模块的硬件电路和液晶屏幕的开关机页面、主页面、锁屏和解锁界面,实现了空气质量数据的液晶显示和新风机风速的控制。然后,设计了基于GPRS通信方式设计了网络通信平台的软硬件,使得感知系统和调控系统能通过GPRS与服务器端通信。为了实现教室空气质量数据在PC端远程显示功能,完成了 WEB端软件程序的设计。最后,对整机系统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感知系统的实时感知的结果测量结果较为准确,测试结果与当地实际的空气质量相符;液晶屏幕能正常清晰显示感知教室空气质量,调控系统能控制新风机通过高速、中速和低速三个档位进行调节教室空气质量;网络通信平台发送和接收数据完整,实现了空气质量PC端的数据可视化。

徐睿[6](2021)在《上海市中小学综合实验室的功能设计与创新实践》文中提出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整合信息网络技术、发挥各学科的综合育人功能、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广受关注已成趋势。综合实验室建设的研究可以为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服务,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和体验的学习机会,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和技术素养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本文基于“上海市中小学综合实验室建设研究项目”的研究在现状调查基础上,总结已有实验室建设的相关经验,针对上海市科学学习领域与技术学习领域综合实验室的功能设计、课程开发和教学应用展开了研究。本研究目标:(1)调查中小学科学与技术学习实验室现状;(2)开发中小学科学与技术综合实验室功能设计路径;(3)打造中小学科学与技术综合实验室配套课程。(4)采取行动研究方法在D、Z小学、F初中、H高中开展配套课程的教学应用研究。在“建设-使用-反馈-调整”的过程中不断推进,将综合实验室建设、配套课程开发、综合实验室应用有机整合,以真实教学需求促进实验室建设,以实验室功能推动课程开发和教学应用,形成良性循环。(5)建设成功一批综合实验室样例,开发、积累一批综合实验室配套课程,且在应用实践中获得良好的效果。本论文由七章内容构成:第一章介绍研究背景,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述评,并提出研究设计方案。第二章介绍调查研究开展情况,对中小学科学与技术领域实验室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第三、四章主要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介绍综合实验室功能设计。第五章从课程要素、开发思路、课程类型、课程开设实例四个角度介绍综合实验室配套课程建设的研究情况。第六章从行动研究的四个阶段介绍综合实验室环境带来的教学变革。第七章简述本研究结论、创新及对未来展望。

卢志翠[7](2020)在《基于ZigBee的智慧教室物联网云平台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无线通信、云计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物联网被广泛应用于各个产业领域,建设面向智慧校园的物联网云平台在高校迅速发展起来。传统的教室在环境改善、设备管理、消防安全、人工管理成本以及节能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设计并实现了基于ZigBee的面向智慧教室的物联网云平台。本文主要工作包括:(1)利用无线传感技术,基于ZigBee组网,实现了智慧教室多网络节点的感知与控制。选用CC2530为主控芯片,设计基于ZigBee技术的通用模块,实现各种传感数据的采集,同时利用规范的协议参数完成数据包传递的功能。教室内ZigBee网络采用星型组网,实现了教室内控网络的通信,规范了数据帧格式。各教室通过Wi Fi技术将汇总的传感数据上传到云端服务器的智能教室软件平台,同时接收平台控制指令。经实验验证,所使用的基于ZigBee的通信方式能够有效支撑面向智慧教室的多源异构传感器传输数据的实时性、有效性和稳定性。(2)针对面向智慧教室的物联网云平台,提出了基于SOA的教室资源管理与监控解决方案。平台支持对教室内设备的增加、删除、更改、控制等功能;有效实现多源异构数据的储存、处理与分析。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对比,设置环境报警规则,对教室环境感知作出实时判断,推送报警信息,并支持对环境控制设备进行联动。经测试验证,所开发的智慧教室云平台能够有效的实现教室的环境感知、设备控制与联动。(3)针对面向智慧教室的恒温控制系统,提出了结合模糊PID控制的优化算法的解决方案,实验结果表明所使用的基于模糊自适应PID的控制算法可以有效的改善教室温度控制的时效性和稳定性。综上所述,本文设计并实现了面向智慧教室的物联网云平台解决方案,实验证明该云平台可以实现教室的自动化环境监测,能够有效实现节省人工、能耗成本、提升教室环境质量与安防水平。项目切实可行,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刘赟宇[8](2020)在《泛在学习视域下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研究》文中认为信息技术发展使得人类生活不断发生着新的变化,互联网+教育给传统教学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信息技术革命已经逐步渗透到教育领域并引发教育由内而外的变革。无所不在的泛在网络为泛在学习提供了基础,泛在学习实现了“人人、处处、时时”的学习,也就是4A学习,任何人(Anyone)、任何地方(Anywhere)、任何时间(Anytime)使用手边任何工具(Anydevice)来进行的学习活动,随之而来的是高等院校师生对新形势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应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使得传统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基于我国良好的网络基础,师生们通过手机、电脑等工具在家中上网获取信息和开展泛在教学,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在空间和时间维度的限制,以其灵活性、便捷性、经济性和人性化的这些优势弥补了传统方式的不足,为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发挥了重要作用。高职教育在中国高等教育中占据半壁江山,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设计教学活动,形成可借鉴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规律,在泛在学习视域下构建新型的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本身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本文在对国内外文献梳理和核心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分析互联网+教育给传统教学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结合线下教学到线上教学的转变,剖析学习方式演变过程和发展规律。(2)在泛在学习视域下,梳理高职教育教学模式五个构成要素及彼此关联,分析教学环境,总结教学理论,归纳了结绳学习规律和泛在学习变维规律,结合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依据五个构成要素构建教学模式。(3)在分析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采用自然实验法进行高职教育通信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移动通信基站运行与维护》的教学实验,其中的理论课程主要采用线上学习,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和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开展课前、课中、课后教学活动;实训课程采用仿真软件、演示视频、虚拟现实等教学手段,遵循知识可视化、内容情境化、动手动脑的教学理念,开展实训课程教学活动,并通过教学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对比验证教学效果。(4)对这一教学模式进行分析,确定教学模式有效性的评价指标,构建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为评价教学模式提供评价方法和依据。研究具有三个创新点。第一是基于泛在学习在时间、空间、虚实之间维度变化的特点,结合结绳学习规律和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梳理教学模式五个构成要素及彼此关联,构建了泛在学习视域下的高职教育教学模式,达到学生精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目标,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第二是基于泛在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首次采用自然实验法对职业教育理实一体化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实验,验证了泛在学习教学模式的有效性,为后续开展相关教学研究提供了方法。第三是从理念和方法上,突出融合创新。在研究思路上,力求将教育学与工学有机融合,结合互联网+教育的信息化时代背景,用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问题,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陈硕[9](2020)在《基于群体智能的寒地大学校园品质提升设计研究》文中指出2019年中国进入了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借鉴欧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高等教育空间与设施将成为城市中日益重要的角色,并将进一步突出以使用者为中心的空间营造。同时,我国快速的城镇化进程加剧了对能源和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在倡导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体要求下,针对大学校园的设计、建造与管理,国家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了以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为核心的绿色校园设计导则,为大学校园的建设指出了明确的方向。然而,在我国寒冷地区,大学校园需要以更高的能源代价抵御严酷的自然气候,对于自然资源、土地资源粗放的利用模式亟待改善,设计重点需要从强调功能分区、整体形式逐步转向以人为本的空间品质提升。本文引入了群体智能的机制与研究方法。自然界中大量社会性生物个体通过协作,实现对外部环境的灵活适应以及对生存资源的高效利用,趋利避害,以最小的代价实现种群的延续与进化,契合了寒地大学校园适应寒地环境、优化资源配置、自我空间完善的发展需求。基于生物学、社会学以及计算机科学的交叉学科研究,提取群体智能的作用机制作为指导寒地大学校园品质提升的理论依据,构建系统的设计框架。结合实证分析、动态群体智能仿真、社会网络分析、多目标优化等方法,提出寒地大学校园设计方法,为进一步提升寒地大学校园的适应性、集约性以及人本性提供设计理论依据及数据支撑。研究从寒地大学校园的品质解析出发,在精神层面上,寒地大学校园的品质主要受到时代背景、教育理念与地域文化的影响,是校园物质空间营造的思想内核,研究重点关注寒地大学校园的物质层面品质,从校园设计的角度解构为场地品质、功能品质与空间品质,构成了基本的研究框架。基于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要需求,提出了寒地大学校园品质应以提升校园环境质量、适应多元教学模式以及校园空间的人本回归为主要提升方向。进而结合现状调研,借鉴城市设计的系统设计理论框架,提出了校园场地的生态组织、校园功能的交叉共享以及校园空间的健康可持续为品质的提升目标。同时,研究从生物智能、人工智能与计算智能三个层面解析了群体智能的现象、机制以及方法与应用。将群体智能的应变、协作与进化机制引入到寒地大学校园品质提升设计中,提出了校园场地应变、功能协作以及空间迭代优化的设计框架。对寒地大学校园设计方法的探索围绕场地、功能和空间三个系统展开。首先,在群体应变机制的启发下,建立开放式的动态群体智能仿真模型,加载校园场地的地形、地势与景观条件,进行人群行为感应的协同仿真,实现场地路径的应变生成,并结合实证研究提出顺应地势、回应需求以及优化体验的校园场地协同设计方法。其次,以群体协作的视角,建构以社会网络为协作方式的寒地大学校园功能系统,基于对冬季寒地大学校园使用者行为模式的调研,使用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建立寒地大学校园功能网络,对使用人群对寒地大学校园功能的差异化需求进行量化分析,进而提出功能节点的混合赋能、功能模块的优化配置以及功能网络的有机生长的设计方法。最后,将生物群体的进化机制引入到寒地大学校园空间的优化设计中,建构参数化多目标优化流程,加载进化算法,对寒地大学校园组团进行外部空间微气候优化迭代,得到建筑形态控制性指标优化取值范围,并结合项目实践和工程案例,提出了寒地大学校园外部空间的适候优化、建筑空间的节能优化和单一空间的共享优化设计方法。本文基于新时期我国寒地大学校园发展的需求与挑战,将群体智能机制与方法引入到寒地大学校园的品质提升研究中,探索了一系列研究方法在大学校园设计中的应用,提出了寒地大学校园品质提升的设计框架与设计方法,期望为寒地大学校园的品质提升提供新的理论平台与设计启发。

崔自勤[10](2021)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教学组织变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考作为联结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其改革动向直接牵引着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方向。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标志着我国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正式启动。新高考直接催生了新的高中教育目标和学校组织形态,尤以对教学组织的影响为最。为符应新高考的要求,作为高中学校组织的关键构成——教学组织的变革势在必行。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调查研究法,对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教学组织的变革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运用文献研究法选择以人为中心、以组织为中心和强调情境互动的学校教学组织变革理论,并将之作为贯穿始终的理论基础;通过比较研究法厘清了主要西方发达国家教学组织的结构及特征,为探索我国高中学校教学组织变革提供了域外视野;藉由案例分析法提炼出部分高中学校改革的先行经验,为高中学校课程组织和年级组织的变革提供了参考路径;运用问卷调查和观察法明晰了高中学校教学支持组织的现状和问题,为探究高中教学支持组织建设指明了解决思路。围绕新高考改革的目标,本研究从实践、政策和理论层面分析了高中学校组织变革的逻辑起点,以高中学校教学组织的构成要素,如教学管理组织、课程组织、教研组织、班级组织、年级组织和教学支持组织等为变革重点,提出了高中学校教学组织变革的策略和路径。本文认为:其一,教学管理组织变革应从结构扁平化、人员专业化、职责明确化、系统信息化等方面进行有序推进。其二,课程组织变革需要运用职能分类法对机构设置、组织设计和制度建设进行适当调整。其三,教研组织变革应从明晰职能定位、优化组织结构、创新活动形式、拓展活动内容等路径进行合理实施。其四,班级组织变革则需要从强化班级育人功能、变革班级组织形式、创新班级组织架构、转换班主任角色定位、凸显班级空间服务功能等方面进行逐步落实。其五,年级组织变革应充分借鉴我国高中学校年级组织变革的先行经验,从定位明确、权力集中、职能发挥、特色构建、环境创设等角度进行深入探索。其六,教学支持组织变革则需要从基点、方向、出路、保证、趋势等方面进行改进完善。在此基础之上,本文从高中学校对新高考改革需要整体谋划和未来高中学校组织变革发展的主要趋势两大方面对未来高中学校组织变革进行了展望。

二、计算机教室的环境配置与安全运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计算机教室的环境配置与安全运行(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IDV技术构建智能桌面虚拟化(论文提纲范文)

问题提出
    1.管理人员少,维护时效长
    2.配置不统一,维护难度大
    3.软件安装与更新难
    4.公众化使用,病毒防护难
    5.设备使用率高,系统稳定性难以保障
桌面虚拟化的原理及优势
    1.技术的可靠性和先进性
    2.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3.基于本地的高效运行
    4.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5.满足个性化应用需求
    6.支持离线模式
    7.管理快捷高效利用
桌面虚拟化的应用与实践

(2)基于FFmpeg的教育直播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2 相关技术和原理
    2.1 FFmpeg音视频处理技术介绍
    2.2 视频编码标准H.264研究
        2.2.1 H.264视频编码介绍
        2.2.2 H.264编码原理
    2.3 音频AAC编码研究
    2.4 RTMP协议研究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FFmpeg的教育直播系统总体设计
    3.1 教育直播系统需求分析
    3.2 系统架构
    3.3 硬件平台
    3.4 流媒体服务器设计
    3.5 客户端软件设计
    3.6 本章小结
4 教育直播服务器实现
    4.1 基于Nginx的流媒体服务器实现
        4.1.1 高并发的重要性
        4.1.2 Nginx服务器架构分析
        4.1.3 Nginx服务器的配置文件
        4.1.4 Nginx服务器实现
        4.1.5 直播配置
    4.2 文件传递设计与实现
        4.2.1 Nginx服务器文件下载功能实现
        4.2.2 Samba文件共享服务
    4.3 推流鉴权实现
    4.4 本章小结
5 教育直播系统软件实现
    5.1 软件实现平台搭建
        5.1.1 PC端开发环境搭建
        5.1.2 Android端开发环境搭建
    5.2 数据采集
    5.3 音视频编码
    5.4 视频解码
    5.5 音频解码
    5.6 音视频同步
    5.7 首帧延迟优化
    5.8 本章小结
6 系统测试与性能分析
    6.1 系统基本功能测试
        6.1.1 软件安装测试流程
        6.1.2 系统基本功能测试
    6.2 系统稳定性测试
        6.2.1 单机推流和单机收流
        6.2.2 多机测试
    6.3 推流用户切换测试
    6.4 系统延迟测试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基于树莓派和头部姿态估计的注意力监测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1.4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
    2.1 系统需求分析
        2.1.1 注意力监测场景分析
        2.1.2 功能需求分析
        2.1.3 性能需求分析
        2.1.4 技术与经济可行性分析
    2.2 总体架构设计
    2.3 采集端结构设计
    2.4 服务端结构设计
    2.5 监测端结构设计
    2.6 算法方案设计
        2.6.1 人脸关键点检测
        2.6.2 摄像机位姿求解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构造与组件设计
    3.1 树莓派概述
    3.2 系统总体构成
    3.3 采集端构造
        3.3.1 硬件构成
        3.3.2 支撑环境
        3.3.3 软件结构
    3.4 服务端组成
        3.4.1 整体框架
        3.4.2 功能组件
        3.4.3 数据可视化
    3.5 监测端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注意力监测算法研究
    4.1 基于ERT算法的人脸关键点检测
        4.1.1 ERT算法概述
        4.1.2 ERT算法原理
        4.1.3 ERT算法实现
    4.2 基于EPnP算法的位姿求解
        4.2.1 位姿求解基础理论概述
        4.2.2 EPnP算法原理
        4.2.3 EPnP算法实现
    4.3 注意力状态判别模型
    4.4 模型效果优化与改进
        4.4.1 模型检测问题分析
        4.4.2 模型优化与改进
        4.4.3 模型测试与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实现与功能测试
    5.1 基于树莓派的注意力数据采集
    5.2 采集端与服务端的数据通信
    5.3 注意力监测可视化的实现
    5.4 系统功能测试与结果展示
    5.5 系统性能测试与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4)基于物联网的教室AQI监管与模糊评价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物联网的研究现状
        1.2.2 室内AQI监管与评价的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工作及论文组织结构
        1.3.1 主要研究工作
        1.3.2 论文组织结构
2 一种教室AQI监管与模糊评价系统总体设计
    2.1 系统总体架构
    2.2 AQI监测与模糊评价指标设计
    2.3 AQI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2.4 系统网络通信设计
        2.4.1 系统总体通信流程
        2.4.2 无线通信技术的选择
        2.4.3 系统通讯协议设计
    2.5 AQI监管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2.5.1 软件后台设计
        2.5.2 PC前端手机APP设计
        2.5.3 云服务器
    2.6 AQI模糊评价模块设计
    2.7 本章小结
3 教室AQI模糊评价模型设计
    3.1 经典AQI评价方法的分析
    3.2 AQI模糊评价方法简介
    3.3 AQI模糊评价模型流程设计
        3.3.1 指标集和评价结果集的确定
        3.3.2 输入模糊化
        3.3.3 模糊规则确定与模糊推理
        3.3.4 去模糊化
        3.3.5 模糊AQI评价输出
    3.4 AQI模糊评价模型的MATLAB仿真实验
    3.5 本章小结
4 教室AQI监管软件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教室AQI监管系统设计方案
        4.1.1 系统相关技术
        4.1.2 系统结构设计
    4.2 基于JEECG平台的AQI监管系统后台设计与实现
        4.2.1 后台需求分析与功能设计
        4.2.2 数据库设计
        4.2.3 IoT开放平台实现
        4.2.4 健康教室管理平台实现
        4.2.5 模糊评价模块实现
    4.3 基于Vue框架的PC前端/手机APP设计与实现
        4.3.1 PC前端/手机APP设计
        4.3.2 PC前端实现
        4.3.3 手机APP实现
    4.4 本章小结
5 系统测试与分析
    5.1 教室AQI监管系统软件测试
        5.1.1 系统整体测试环境
        5.1.2 软件后台功能测试
        5.1.3 PC前端/手机APP功能测试
        5.1.4 系统性能分析
    5.2 教室AQI模糊评价模型测试
        5.2.1 教室空气质量及AQI数据监测
        5.2.2 教室AQI模糊评价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基于GPRS的教室空气质量感知与调控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空气质量感知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空气质量调控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及组织结构
        1.3.1 论文主要的研究工作
        1.3.2 论文组织架构
2 教室空气质量感知与调控系统总体研究与设计
    2.1 教室空气质量感知与调控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2.1.1 感知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2.1.2 调控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2.1.3 人机交互方式功能需求分析
    2.2 教室空气质量感知与调控系统总体设计
    2.3 系统方案论证
        2.3.1 感知与调控系统主控制芯片方案论证
        2.3.2 调控系统方案论证
        2.3.3 远程通信方案论证
    2.4 本章小结
3 教室空气质量感知系统设计
    3.1 感知系统传感器模块电路设计
        3.1.1 温湿度模块
        3.1.2 PM2.5/PM10模块
        3.1.3 二氧化碳模块
        3.1.4 甲醛模块
        3.1.5 挥发性有机物模块
    3.2 感知系统主控制模块电路设计
        3.2.1 室内感知系统主控制模块
        3.2.2 室外感知系统主控制模块
    3.3 感知系统软件设计
        3.3.1 温湿度模块软件程序设计
        3.3.2 PM2.5/PM10模块软件程序设计
        3.3.3 二氧化碳模块软件程序设计
        3.3.4 甲醛模块软件程序设计
        3.3.5 挥发性有机物模块软件程序设计
    3.4 本章小结
4 教室空气质量调控系统设计
    4.1 新风机模块
        4.1.1 PWM控制电路设计
        4.1.2 过零点检测电路设计
        4.1.3 新风机风速档位驱动电路设计
    4.2 液晶显示模块
        4.2.1 液晶显示模块电路设计
        4.2.2 液晶显示模块界面设计
    4.3 调控系统主控制模块
    4.4 调控系统软件设计
        4.4.1 新风机模块软件设计
        4.4.2 液晶显示模块软件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网络通信平台设计
    5.1 GPRS网络通信平台硬件设计
    5.2 GPRS网络通信平台软件设计
    5.3 WEB端设计
    5.4 本章小结
6 系统功能测试与分析
    6.1 教室空气质量感知系统功能测试与分析
        6.1.1 室内空气质量感知系统功能测试与分析
        6.1.2 室外空气质量感知系统功能测试与分析
    6.2 教室空气质量调控系统功能测试与分析
        6.2.1 新风机模块功能测试与分析
        6.2.2 液晶显示模块功能测试与分析
    6.3 网络通信平台功能测试与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6)上海市中小学综合实验室的功能设计与创新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二、实验室作为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
        三、实验室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概念界定
        二、研究目标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过程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小学科学与技术实验室现状调查
    第一节 调查设计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方法
        三、工具设计
        四、数据收集与处理
    第二节 调查结果
        一、实验室及配套情况
        二、实验室教学使用情况
    第三节 调查启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小学科学与技术综合实验室功能设计
    第一节 综合实验室功能设计的前提条件
        一、实验安全
        二、灵活匹配
        三、便于学习
        四、环境舒适
        五、活动开放
    第二节 综合实验室功能设计的重点突破
        一、满足跨学科的实验需求
        二、灵活多样的教学功能区
        三、高度整合的信息化环境
        四、丰富的数字化实验手段
        五、整体规划的环境与资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综合实验室功能设计的实现路径
    第一节 满足跨学科的实验需求
        一、实验室的基础要求分析
        二、可移动实验室环境的打造
        三、实验室装备的功能
        四、实验室器材的配备
    第二节 灵活多样的教学功能区
        一、综合实验室教学功能区的确定
        二、综合实验室教学功能区的建设
    第三节 高度整合的信息化环境
        一、无线网络
        二、无线投影
        三、移动终端
        四、视频系统
        五、物联设备
    第四节 丰富的数字化实验手段
        一、根据数字化实验设备的发展趋势进行配备
        二、提升综合实验室数字化实验设备的配备效率
    第五节 整体规划的环境与资源
        一、实验环境的整体建设
        二、实验室配套用房的整体规划
        三、实验员的整体配备
        四、综合实验室管理的配套跟进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综合实验室配套课程建设
    第一节 课程要素
        一、课程目标
        二、课程内容
        三、课程实施方式
        四、课程评价
    第二节 课程开发思路
        一、从内容出发建设课程
        二、从仪器配备出发建设课程
        三、从环境支持出发建设课程
    第三节 课程类型
        一、替代式课程
        二、主题式课程
        三、系列式课程
    第四节 课程开设实例
        一、D小学课程开设实例
        二、Z小学课程开设实例
        三、F初中课程开设实例
        四、H高中课程开设实例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综合实验室教学应用的行动研究
    第一节 计划研究阶段
    第二节 初步实践探索阶段
        一、结合课内外教学实践,体现工程教育新思想
        二、高度整合信息化环境,打开教学实践新天地
    第三节 深入实践探索阶段
        一、大科学课程教学实践,体现整合与学习进阶思想
        二、功能区自由转场切换,促进教学过程适配与灵活
        三、系列式课程教学实践,培养问题解决与创新能力
        四、主题式课程教学实践,培养跨学科拓展应用思维
    第四节 实施效果评价阶段
        一、促进教师行为变化
        二、促进学习方式变化
        三、促进教研活动变化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创新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学校实验室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一、简历
    二、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7)基于ZigBee的智慧教室物联网云平台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智慧教室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物联网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3 智慧教室介绍
    1.4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智慧教室设计与实现的相关技术
    2.1 面向智慧教室的物联网技术
    2.2 智慧教室物联网云平台总体设计
    2.3 智慧教室感知传输相关技术
        2.3.1 无线传感技术
        2.3.2 ZigBee技术
    2.4 智慧教室应用层相关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智慧教室物联网云平台硬件设计与实现
    3.1 智慧教室数据传输设计思路
    3.2 基于ZigBee技术的硬件设计
        3.2.1 ZigBee网络节点结构和主芯片设计
        3.2.2 ZigBee通用模块硬件设计
    3.3 ZigBee组网与地址分配
    3.4 ZigBee与 Wi Fi网关
    3.5 智慧教室感知模块设计与实现
        3.5.1 温湿度监测模块设计与测试
        3.5.2 光照度监控模块设计与测试
        3.5.3 烟雾度监测模块设计与测试
        3.5.4 人员监测模块程序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面向智慧教室的软件云平台设计与实现
    4.1 软件云的整体设计
        4.1.1 软件云平台总体架构
        4.1.2 技术架构
    4.2 云服务接口设计
    4.3 平台界面设计与功能实现
        4.3.1 主页面的功能模块
        4.3.2 用户登录界面模块
        4.3.3 功能实现
    4.4 模糊PID控制算法
        4.4.1 PID控制原理
        4.4.2 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原理
        4.4.3 模糊PID控制温控系统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智慧教室物联网云平台原型系统测试
    5.1 节点组网测试
    5.2 管理系统功能测试
        5.2.1 测试模块一:“登录”模块
        5.2.2 测试模块二:数据的添加和删除
        5.2.3 测试模块三:报警管理测试
    5.3 智慧教室数据采集与控制测试
    5.4 智慧教室温度自动控制测试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8)泛在学习视域下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5 研究意义
第2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
    2.2 理论基础
第3章 学习方式演变及泛在学习产生
    3.1 学习方式的演变及泛在化趋势
    3.2 泛在学习的技术基础
    3.3 泛在学习的课程形式
第4章 泛在学习视域下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构建
    4.1 教学模式及其构成要素
    4.2 职业教育的教学理论和教学规律分析
    4.3 教学环境构建
    4.4 教学目标及学情分析
    4.5 教学活动分析
    4.6 教学评价
    4.7 教学模式构建
第5章 泛在学习视域下高职教育教学模式实践
    5.1 设计原则
    5.2 理论课程的教学实践
    5.3 实训课程的教学实践
    5.4 数据分析及教学效果评价
第6章 教学模式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6.1 评价原则
    6.2 评价方法
    6.3 评价指标确定
    6.4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及应用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着作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9)基于群体智能的寒地大学校园品质提升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信息社会下大学校园的角色转变
        1.1.2 存量时代的大学校园优化与提升
        1.1.3 寒地大学校园设计的制约与困境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相关研究动态
        1.3.1 关于寒地大学校园设计的研究成果与现状
        1.3.2 关于群体智能在建筑设计领域的研究成果与现状
        1.3.3 国内外相关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内容
        1.4.4 研究框架
第2章 群体智能理论研究与寒地大学校园品质解析
    2.1 群体智能的核心作用
        2.1.1 生物群体智能的交互机制
        2.1.2 人工群体智能的仿真生形
        2.1.3 计算群体智能的算法应用
    2.2 寒地大学校园的品质体现
        2.2.1 文化层面
        2.2.2 物质层面
    2.3 设计主导的寒地大学校园品质建构
        2.3.1 校园场地品质
        2.3.2 校园功能品质
        2.3.3 校园空间品质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群体智能的寒地大学校园品质提升方向及目标
    3.1 寒地大学校园品质的提升方向
        3.1.1 实现环境育人
        3.1.2 满足多元教学模式
        3.1.3 回归人本的校园空间
    3.2 寒地大学校园品质提升目标
        3.2.1 场地环境的生态组织
        3.2.2 校园功能的交叉共享
        3.2.3 校园空间的健康可持续
    3.3 基于群体智能机制的品质提升途径
        3.3.1 场地的环境应变
        3.3.2 功能的网状协作
        3.3.3 空间的迭代优化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群体应变机制的寒地大学校园场地品质提升
    4.1 寒地大学校园场地的应变机制
        4.1.1 场地环境的力场分布
        4.1.2 使用群体的行为属性
        4.1.3 场地形态的应变机制
    4.2 寒地大学校园场地的仿真生成
        4.2.1 群体系统设定
        4.2.2 交互路径生成
        4.2.3 仿真系统拓展
    4.3 寒地大学校园场地的协同设计
        4.3.1 协同自然条件的生态组织
        4.3.2 协同使用需求的密度控制
        4.3.3 协同多元体验的景观植入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群体协作机制的寒地大学校园功能品质提升
    5.1 寒地大学校园功能要素协作机制
        5.1.1 以实现社会功能为协作目标
        5.1.2 以底层使用需求为协作动力
        5.1.3 以构建社会网络为协作方式
    5.2 寒地大学校园功能网络关系建构
        5.2.1 功能单元与行为数据提取
        5.2.2 功能系统的社会网络生成
        5.2.3 功能系统网络的关系特征
    5.3 寒地大学校园功能网络的活化设计
        5.3.1 功能节点的混合赋能
        5.3.2 功能模块的优化配置
        5.3.3 功能网络的有机生长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群体进化机制的寒地大学校园空间品质提升
    6.1 寒地大学校园空间的进化机制
        6.1.1 形态基因的提取
        6.1.2 多目标系统建构
        6.1.3 校园空间的设计迭代
    6.2 寒地大学校园空间的多目标优化
        6.2.1 优化目标与校园形态参数
        6.2.2 多目标优化设计流程
        6.2.3 优化结果分析
    6.3 寒地大学校园空间的优化设计
        6.3.1 外部空间的适候优化
        6.3.2 建筑空间的节能优化
        6.3.3 单一空间的共享优化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10)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教学组织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我国教育综合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新一轮高考改革深入推进的必然要求
        三、我国高中学校教学组织变革的重大课题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新高考的研究
        二、关于高中学校教学组织及其变革的研究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三、可能创新点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新高考
        二、教学组织
        三、教学组织变革
    第二节 教学组织变革的理论基础
        一、以人为中心的变革理论
        二、以组织为中心的变革理论
        三、强调情境互动的变革理论
    第三节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教学组织变革的逻辑起点
        一、实践逻辑起点
        二、政策逻辑起点
        三、理论逻辑起点
第二章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教学管理组织变革
    第一节 新高考对高中学校教学管理组织的新要求
        一、重构教学管理理念
        二、创新教学组织形式
        三、健全教学管理机制
        四、加强教学秩序管理
        五、优化教学过程管理
        六、注重教学质量管理
    第二节 传统教学处存在的问题
        一、组织结构弊端明显
        二、工作人员理念滞后
        三、工作职责范围窄化
        四、管理制度存在不足
    第三节 新高考下高中学校教学管理组织变革策略
        一、结构扁平化
        二、人员专业化
        三、职责明确化
        四、系统信息化
第三章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课程组织建设的探索
    第一节 新高考方案对高中学校课程的影响
        一、课程结构的调整
        二、课程体系的丰富
        三、课程内容的改进
        四、课程实施的强化
    第二节 我国高中学校课程组织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课程组织建设的案例探究
        二、课程组织建设的问题厘清
    第三节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课程组织建设思路
        一、机构设置合理化
        二、组织设计科学化
        三、组织建设制度化
第四章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教研组织变革
    第一节 新高考对高中学校教研组织的新要求
        一、专业属性的回归
        二、组织凝聚力提升
        三、教研内容的实效
        四、运行机制的创新
    第二节 我国高中学校教研组织运行现状
        一、功能定位不清
        二、部门职责叠加
        三、活动重形轻质
        四、范围涵括不足
        五、管理成效低下
    第三节 新高考下高中学校教研组织变革的路径
        一、明晰职能定位
        二、优化组织结构
        三、创新活动形式
        四、拓展活动内容
第五章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班级组织变革
    第一节 我国高中学校班级的属性与组织功能
        一、班级的形成与演变
        二、班级属性的学理探析
        三、班级组织的核心功能
    第二节 班级组织不适应新高考的样态
        一、面对“选课走班”的不适应
        二、班级建设的现实问题
    第三节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班级组织变革策略
        一、强化班级育人功能
        二、变革班级组织形式
        三、创新班级组织架构
        四、转换班主任角色定位
        五、凸显班级空间服务功能
第六章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年级组织变革
    第一节 我国高中学校年级组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年级组的发展路径
        二、年级组的功能透视
        三、年级组的问题审视
    第二节 我国高中学校年级组变革典例分析
        一、“年级主任制”的探索
        二、“年级学部制”的尝试
        三、“级部管理制”的建构
        四、“经纬式模式”的摸索
    第三节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年级组织变革趋势
        一、定位明确
        二、权力集中
        三、职能发挥
        四、特色构建
        五、环境创设
第七章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教学支持组织建设
    第一节 新高考下加强高中学校教学支持组织建设的动因
        一、教学模式变革的推动
        二、学生自主发展的需求
        三、学校管理变化的助推
        四、智能教学场所的兴起
    第二节 高中学校教学支持组织现状与问题
        一、问卷调查
        二、实地考察
        三、结果分析
    第三节 高中学校教学支持组织改进和完善措施
        一、基点:强化教学功能
        二、方向:激发组织潜力
        三、出路:减少班额人数
        四、保证:加大经费投入
        五、趋势:增建智能场所
结语: 未来高中学校教学组织变革前瞻
    一、高中学校对新高考改革需要整体谋划
    二、未来高中学校教学组织变革发展的主要趋势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计算机教室的环境配置与安全运行(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IDV技术构建智能桌面虚拟化[J]. 朱红军. 网络安全和信息化, 2021(08)
  • [2]基于FFmpeg的教育直播系统设计与实现[D]. 陶奎印.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3]基于树莓派和头部姿态估计的注意力监测系统研究与实现[D]. 夏禹.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4]基于物联网的教室AQI监管与模糊评价系统[D]. 毛文琪.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5]基于GPRS的教室空气质量感知与调控系统设计与实现[D]. 曾佳慧.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6]上海市中小学综合实验室的功能设计与创新实践[D]. 徐睿. 华东师范大学, 2021(08)
  • [7]基于ZigBee的智慧教室物联网云平台设计与实现[D]. 卢志翠.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4)
  • [8]泛在学习视域下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研究[D]. 刘赟宇.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20(06)
  • [9]基于群体智能的寒地大学校园品质提升设计研究[D]. 陈硕.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10]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教学组织变革研究[D]. 崔自勤.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标签:;  ;  ;  ;  ;  

计算机教室环境配置与安全运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