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组到分组三层交换技术研究

分组到分组三层交换技术研究

一、报文到报文第三层交换技术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胡汝伟[1](2014)在《基于VxWorks的三层交换软件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大型局域网的建设中出于安全和管理方面的考虑,需要根据其功能或地域的不同,采用VLAN技术将大型局域网细分为更小的网络,通过路由器来完成VLAN之间的路由。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各种业务和应用的飞速发展,用户对带宽和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传统路由器的端口数量有限,路由速度较慢,单纯使用路由器来实现VLAN间的通信,限制了网络的规模和访问速率。结合二层交换技术和三层路由技术的优势而提出的第三层交换技术,能够做到“一次路由,多次转发”,其转发所使用的高速转发芯片能够实现二层和三层的数据的线速转发。三层交换机的使用提高了局域网内部的路由及交换能力,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了网络的可扩容性。本论文实现了三层交换机中的RIP路由协议软件和硬件路由维护软件。RIP路由协议软件为三层交换机提供动态路由学习功能,硬件路由维护软件实现了三层数据的线速转发,从整体上实现了三层交换机“一次路由,多次转发”的功能。在RIP路由协议软件的实现中,作者利用VxWorks系统高度优化的信号量机制实现了RIP路由协议中多任务间的调度。在硬件路由维护软件的实现中,作者提出了基于预留空间的选择移动算法,解决了因频繁操作硬件转发表带来的表项大规模移动问题,提高了表项的移动效率。同时,考虑到转发表的容量有限,作者提出了利用LRU置换算法添加表项,提高了表项置换的公平性。对于软路由消息的上报和硬件路由表项的下发,作者利用VxWorks系统高效的消息队列通信机制,确保消息上报和硬件路由下发的实时性和稳定性。最后通过网络测试仪对所研制的三层交换机进行了协议一致性测试、互联互通测试和转发性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所研制的三层交换机各项性能均满足设计需求。

李文强[2](2013)在《三层交换技术浅谈》文中研究指明现在组网架构建设中,三层交换机以其高效的性能及优良的性价比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分析了三层交换技术的基本特征,浅显的讨论下三层交换技术的分类、工作原理及其实现方法,比较两类主流三层交换技术的特点。

王瑜,周武强[3](2011)在《三层交换技术原理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三层交换是路由功能和二层交换的技术集成,基于三层交换的VLAN划分使网络以子网内的线速交换和子网间的线速路由来达到线速通信。本文从三层交换技术的产生、工作原理、实现与应用以及从数据交换技术发展趋势等方面详细地论述了三层交换技术。

李聪聪[4](2011)在《以太网三层交换机硬件系统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局域网子网间通信业务迅猛增长,而用于进行子网间数据通信的传统路由器因速度慢、配置复杂等缺点,难以满足大量跨子网及虚拟局域网间通信量的要求。而传统的二层交换机工作在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的第二层,不能处理跨子网的数据通信。三层交换机在这样的背景和条件下应运而生,三层交换机工作在OSI参考模型的第三层,它不仅可以处理不同子网间的数据交换而且速度接近二层交换机。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对三层交换机的需求,使子网间的频繁通信能够更加快速,华为技术商用计算产品部针对杭州XXX公司提出的需求,开发适用于E6000刀片服务器的以太网三层交换机产品。本文以华为技术商用计算产品部的项目为依托,研制了集千兆、万兆和堆叠端口为一体的以太网三层交换机硬件系统,采用高性能的MCU芯片MPC8349和多类型、高密度端口交换芯片BCM56514构建三层交换机的管理和交换子系统,并对各个模块的详细设计及接口进行了说明。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介绍了以太网交换机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了路由器对处理大量跨子网通信应用的不足之处,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意义。通过对OSI参考模型的解析,分析了二层交换机和三层交换机的工作原理,并对三层交换机实现的关键技术及主要特点进行了分析,对本设计所涉及到的以太网接口进行了介绍。其次,设计了以太网三层交换机的硬件系统,包括电源模块、时钟驱动电路、复位模块、CPLD逻辑功能模块、调试接口模块、温度监测模块、风扇控制系统等。第三,研究了系统的抗干扰设计方法,介绍了传输线模型,分析了高速电路中常见的反射及串扰的产生及消除,并结合本文的电路进行了仿真分析,阐述了关键器件和PCB设计中的抗干扰措施。最后,详细说明了以太网三层交换机的硬件测试过程。针对产品进行了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及整机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以太网三层交换机满足了国家标准的相关指标,并已经在杭州XXX公司、华为内部的核心网部门等单位稳定运行一年。

宋开旭[5](2009)在《三层交换技术原理及应用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在网络建设中,三层交换机以其高效的性能、优良的性价比得到广泛认可。本文从传统交换技术与三层交换技术的比较,对第三层交换技术及原理进行了分析。

王晓斐[6](2008)在《用基于第三层交换的VLAN技术改善局域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集团出版业务对计算机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突出,网络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一方面,由于网络内各种网络终端设备数量增多、网络规模扩大、网络流量突增;另一方面,各种企业管理应用系统不断投入使用,如办公自动化系统、出版业务管理信息系统、网络监控系统、财务管理系统。这些系统对网络的带宽、安全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介绍了VLAN技术的原理及发展状况,以CISCO交换机为例讲述了三层交换的原理。同时针对集团局域网存在的问题和VLAN技术及多层交换技术的特点,给出了一种基于VLAN技术的集团局域网改造设计方案。Cisco4009以太网交换机支持VLAN、多播过滤、三层交换、广播风暴限制等高级网络功能,在配合网络安全管理系统的情况下有效的避免了广播风暴、黑客入侵、病毒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网络流量,节约了网络带宽,降低了网络内主机负载,提高了办公信息网络的快速高效和安全可靠。

白文磊[7](2008)在《第三层交换机以太网驱动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第三层交换机能够在网络层按照IP地址进行快速转发,同时具备传统的第二层交换机的特点,使得组建快速、高效、大规模的局域网成为可能。伴随着ASIC技术的发展,第三层交换机具有越来越高的性价比。正因如此,目前第三层交换机已由网络的核心延伸至网络的边缘,占据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本文在北京万林克公司前期研制的第三层交换机的软硬件资源基础上,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讨论了三层交换机上以太网驱动部分与IP模块接口的实现以及交换芯片主要功能诸如:VLAN的操作、TRUNK、第三层交换等的实现。并基于以上操作的实现,给出了实际环境的测试用例。

顾军,张瑾,夏士雄[8](2007)在《基于IPv6 Flow-Aware的QoS转发机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边缘宽带接入设备已成为制约网络应用的瓶颈之一。如何加快边缘网络的报文转发处理,提供更好的服务质量(QoS),是当前端到端QoS研究的重要问题。该文介绍了流交换技术,描述了IPv6报文流的处理过程,分析了IPv6的QoS功能,给出了基于IPv6 Flow-Aware的边缘宽带接入路由器的框架结构,定义了相关组件的功能,探讨了面向流的智能报文丢弃策略。

张杰[9](2006)在《三层交换技术原理及应用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现在网络建设中,三层交换机以其高效的性能、优良的性价比得到用户的认可。本文从传统交换技术与三层交换技术的比较中,对第三层交换技术进行了分析,对三层交换与VLAN之间的关系也作了进一步的探索。

肖昌吉[10](2005)在《基于END模型的三层交换机驱动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网络带宽,网络性能和网络管理的要求也都愈来愈高。传统的二层以太网交换机已不能满足网络互连的需求;而与此同时,三层以太网交换机以其价格和性能上的优势成为必不可少的网络互连设备。因而对于三层交换机的设计与研究也成为一个热点。对于三层交换机设计而言,不但其主要的二/三层报文线速转发功能基本上都是依靠硬件来完成的;而且它的网络管理功能也要依靠管理交换机硬件来实现。而所有这些都需要交换机驱动的支持,因而交换机驱动的设计是交换机系统设计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技术,它设计的好坏将对整个交换机系统的性能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结合上述背景,本文首先介绍了在这种需求下以太网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三层交换技术和第三层交换机工作原理进行了阐述。然后,详细分析了BCM5615 芯片体系结构和数据转发流程,并根据芯片特性给出了一个具体的三层交换交换机的软硬件系统。以此为基础,结合嵌入式驱动开发特点,针对交换机驱动的功能需求,设计出符合此三层交换机系统的驱动子系统的功能模块划分方案:将驱动分成硬件抽象层,BSP 和SSP 三个模块。而后根据各模块的功能和在交换机体系结构中的层次设计出不同的驱动技术来实现。在设计和实现过程中仔细分析了各模块的内部结构及初始化流程,并详细论述了VxWorks 环境下交换机驱动程序的设计原理及实现方法。通过使用这种层次化模块结构设计,使得上层协议模块与交换机硬件充分隔离,为交换机软件系统的移植和扩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本文通过设计并实现了一个能驱动交换机硬件,屏蔽底层硬件操作细节,为上层软件模块提供统一硬件控制接口的交换机驱动子系统;详细阐述基于SubEND 分层模型的交换机驱动程序的设计思想及实现过程;其中,重点描述了交换机驱动核心部分:SSP 在END 模型中的具体设计与实现。同时还对硬件抽象,高效收发包,任务调度机制,接口设计,函数挂接等技术的实现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最后,根据交换机未来的发展应用,提出了今后交换机驱动研究与设计的重点。

二、报文到报文第三层交换技术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报文到报文第三层交换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VxWorks的三层交换软件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项目研究背景
    1.2 第三层交换技术介绍
        1.2.1 三层交换技术的提出
        1.2.2 三层交换技术的应用
    1.3 研究内容及主要工作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三层交换机体系结构设计
    2.1 三层交换机硬件体系结构
    2.2 三层交换芯片处理模块
        2.2.1 三层转发芯片
        2.2.2 三层转发表项TCAM
    2.3 三层交换机软件体系结构
        2.3.1 软件总体结构
        2.3.2 三层交换软件功能描述
    2.4 实时操作系统VxWorks
        2.4.1 VxWorks 概述
        2.4.2 Wind 内核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RIP动态路由协议实现
    3.1 RIP协议简介
    3.2 RIP消息格式与类型
        3.2.1 RIP消息格式
        3.2.2 RIP请求消息
        3.2.3 RIP应答消息
    3.3 协议工作原理
    3.4 RIP协议处理流程
    3.5 RIP路由协议系统实现
        3.5.1 RIP对外接口
        3.5.2 任务运行及控制
        3.5.3 内部实现
        3.5.4 RIP路由协议数据流图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硬件路由维护软件实现
    4.1 三层路由机制实现
    4.2 转发表项更新实现
    4.3 转发表项置换算法
    4.4 表项维护任务结构
        4.4.1 任务结构分析
        4.4.2 Tick消息生成任务
        4.4.3 硬件路由维护任务
    4.5 硬件路由维护软件数据流图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和结果
    5.1 测试内容
    5.2 测试结果
        5.2.1 协议一致性测试
        5.2.2 协议互联互通测试
        5.2.3 转发性能测试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缩略语
致谢

(2)三层交换技术浅谈(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三层交换技术的原理
3 三层交换技术的分类、原理及其实现方法
    3.1 报文到报文交换技术的原理及实现方法
    3.2 流交换技术原理及实现方法
4 结束语

(3)三层交换技术原理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第三层交换技术简介与工作原理
    1.1 第三层交换技术简介
    1.2 第三层交换技术工作原理
        1.2.1 流交换技术原理及实现方法
        1.2.2 报文到报文交换技术原理及实现方法
2 第三层交换机的应用
3 结论

(4)以太网三层交换机硬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以太网交换机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2.1 以太网的发展
        1.2.2 以太网交换机的研究现状
        1.2.3 以太网交换机的发展趋势
    1.3 项目来源与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以太网交换机的基本知识
    2.1 以太网交换机的基本原理
        2.1.1 ISO/OSI参考模型
        2.1.2 二层交换机工作原理
        2.1.3 三层交换机工作原理
    2.2 三层交换机的关键技术及其特点
        2.2.1 三层交换机的关键技术
        2.2.2 三层交换机的主要特点
    2.3 以太网接口简介
        2.3.1 MII接口
        2.3.2 SGMII接口
        2.3.3 XAUI接口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以太网三层交换机硬件电路设计
    3.1 以太网三层交换机硬件系统架构
    3.2 电源模块设计
    3.3 信息处理单元设计
        3.3.1 时钟驱动电路
        3.3.2 复位模块
        3.3.3 CPLD功能实现
        3.3.4 Flash模块
    3.4 监测与调试模块设计
        3.4.1 温度监测模块
        3.4.2 调试串口设计
        3.4.3 调试网口设计
    3.5 交换子系统设计
        3.5.1 堆叠接口设计
        3.5.2 万兆以太网接口设计
        3.5.3 千兆光口/电口接口设计
    3.6 风扇控制系统设计
        3.6.1 基于阈值的调速策略
        3.6.2 PWM控制电路
        3.6.3 控制结果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以太网三层交换机抗干扰设计
    4.1 传输线概述
        4.1.1 高速电路的定义
        4.1.2 传输线模型
        4.1.3 常见PCB传输线
    4.2 传输线的反射分析
        4.2.1 反射的形成
        4.2.2 反射的抑制及仿真
    4.3 传输线的串扰分析
        4.3.1 串扰的形成
        4.3.2 串扰仿真及抑制
    4.4 关键器件和PCB抗干扰设计
        4.4.1 关键器件的抗干扰设计
        4.4.2 PCB抗干扰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以太网三层交换机测试
    5.1 MCU子系统功能测试
        5.1.1 启动程序访问功能测试
        5.1.2 DDR2内存测试
        5.1.3 调试网口测试
    5.2 性能测试
        5.2.1 电源测试
        5.2.2 时钟测试
        5.2.3 信号质量测试
        5.2.4 端口带宽通道测试
    5.3 整机测试
        5.3.1 环境试验
        5.3.2 EMC试验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5)三层交换技术原理及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传统交换技术
3 第三层交换技术
4 第三层交换技术原理及应用
5 结束语

(6)用基于第三层交换的VLAN技术改善局域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课题背景
    1.3 论文结构安排
    1.4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VLAN技术
    2.1 VLAN技术简介
        2.1.1 VLAN技术原理
        2.1.2 VLAN的帧标记
        2.1.2.1 VLAN帧标识方法
        2.1.2.2 IEEE802.1Q帧标识
        2.1.2.3 ISL帧标识
        2.1.2.4 VLAN干道协议VTP
    2.2 VLAN之间的通信
        2.2.1 路由器实现VLAN间通信
        2.2.1.1 路由器实现VLAN间通信
        2.2.1.2 路由器的局限性
        2.2.2 在多层交换机上实现VLAN间通信
        2.2.2.1 第三层交换原理
        2.2.2.2 两类基本的第三层交换技术
        2.2.2.3 以Cisco设备为例说明多层交换的过程
    2.3 VLAN访问控制
第三章 VLAN技术的实际应用
    3.1 网络改造所遵循的原则
    3.2 系统需求分析
        3.2.1 局域网原始拓扑图
        3.2.2 网络故障现象及原因
        3.2.3 网络改造需求分析
    3.3 组网技术的选择
    3.4 工程设计
        3.4.1 网络分层的原则
    3.5 工程实现
        3.5.1 集团局域网VLAN规划及设置
        3.5.2 VLAN管理
        3.5.2.1 访问控制
        3.5.2.2 流量控制
        3.5.2.3 防火墙配置
    3.6 网络改造后的测试效果
第四章 总结
    4.1 论文总结
    4.2 论文进一步研究方向
附图一
附表二
参考文献
致谢

(7)第三层交换机以太网驱动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第三层交换技术的引入
    1.2 第三层交换技术的发展
    1.3 第三层交换技术的应用
    1.4 本人研究生期间完成的工作
第二章 以太网VLAN技术与第三层交换机
    2.1 以太网VLAN技术
        2.1.1 VLAN基本概念
        2.1.2 VLAN的划分方法
    2.2 VLAN与以太网帧格式
        2.2.1 Ethernet II数据帧格式
        2.2.2 IEEE 802.3 MAC帧格式
        2.2.3 VLAN使用的以太网帧格式
    2.3 第三层交换机
        2.3.1 二层交换机技术
        2.3.2 传统路由器技术
        2.3.3 第三层交换机技术
        2.3.4 三种技术的对比
第三章 系统结构
    3.1 硬件系统结构
    3.2 软件系统结构
第四章 CPU对底层设备访问的实现
    4.1 对交换芯片的访问
        4.1.1 直接访问
        4.1.2 消息机制
    4.2 对PHY芯片的访问
        4.2.1 访问方法实现
        4.2.2 常用PHY寄存器介绍
    4.3 帧数据收发原理
第五章 以太网驱动的设计与实现
    5.1 概要设计
    5.2 与路由相关的驱动实现
        5.2.1 相关数据结构
        5.2.2 ETH模块功能概述
        5.2.3 进程使用资源说明
        5.2.4 ETH主线程的实现
        5.2.5 接收线程的实现
    5.3 交换芯片功能的实现
        5.3.1 第二层交换
        5.3.2 CoS管理
        5.3.3 HOL阻塞
        5.3.4 风暴抑制
        5.3.5 端口镜像
        5.3.6 802.1Q VLAN支持
        5.3.7 第三层交换
第六章 测试
    6.1 三层功能测试
        6.1.1 软件路由转发测试
        6.1.2 硬件路由转发测试
    6.2 二层功能测试
        6.2.1 VLAN功能测试
        6.2.2 风暴抑制功能测试
        6.2.3 端口镜像功能测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基于IPv6 Flow-Aware的QoS转发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流交换技术
    1.1 第三层交换技术
    1.2 基于IPv6的流交换技术
2 基于IPv6 Flow-Aware的QoS转发机制
    2.1 IPv6的QoS功能
    2.2 IPv6 Flow-Aware边缘宽带接入路由器
    2.3 面向流的报文丢弃策略
3 结束语

(10)基于END模型的三层交换机驱动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以太网发展简介
    1.2 以太网原理及现状
    1.3 课题完成工作及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第三层交换机原理及实现
    2.1 交换机概述
        2.1.1 交换的概念
        2.1.2 三种交换技术
        2.1.3 交换机的转发模式
        2.1.4 交换机的主要功能
    2.2 交换机工作原理
        2.2.1 数据帧转发
        2.2.2 地址学习过程
    2.3 第二层交换原理及特点
    2.4 第三层交换机原理及实现
        2.4.1 第三层交换原理
        2.4.2 第三层交换机实现
        2.4.3 第三层交换机优点
第三章 三层交换机体系结构设计
    3.1 三层ASIC 交换芯片BCM5615
        3.1.1 芯片体系结构
        3.1.2 数据转发处理
        3.1.2.1 二层数据交换流程
        3.1.2.2 三层数据交换流程
    3.2 三层交换机硬件体系结构
    3.3 三层交换机软件系统设计
        3.3.1 软件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3.3.2 驱动模块
        3.3.3 交换协议模块
        3.3.4 网络管理模块
第四章 基于END 模型的三层交换机驱动子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驱动子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4.2 硬件抽象层设计与实现
        4.2.1 MUX 层接口函数
        4.2.2 硬件抽象层初始化
        4.2.3 END 设备加载
    4.3 BSP 设计与实现
        4.3.1 BSP 的功能与结构
        4.3.2 BSP 初始化的设计与实现
        4.3.3 BSP 的硬件访问接口
第五章 交换支持包(SSP)设计与实现
    5.1 SSP(Switch support package)模块的功能
    5.2 SSP 初始化子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5.2.1 SSP 的初始化流程
        5.2.2 HwEND 初始化的设计
        5.2.3 SSP 初始化子模块的实现
    5.3 SSP 收发包子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5.3.1 三层交换机收发包模型
        5.3.2 BCM5615 收发包原理分析
        5.3.3 RX 收包处理设计与实现
        5.3.4 TX 发包处理设计与实现
    5.4 SSP 控制接口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5.4.1 SSP 控制接口子模块功能
        5.4.2 控制接口子模块内部结构研究与设计
        5.4.3 主要外部控制接口设计
第六章 系统测试和结果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四、报文到报文第三层交换技术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VxWorks的三层交换软件设计与实现[D]. 胡汝伟. 北京邮电大学, 2014(04)
  • [2]三层交换技术浅谈[J]. 李文强. 福建电脑, 2013(10)
  • [3]三层交换技术原理及应用[J]. 王瑜,周武强. 科技传播, 2011(16)
  • [4]以太网三层交换机硬件系统研究[D]. 李聪聪. 湖南大学, 2011(05)
  • [5]三层交换技术原理及应用分析[J]. 宋开旭.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9(09)
  • [6]用基于第三层交换的VLAN技术改善局域网[D]. 王晓斐. 兰州大学, 2008(01)
  • [7]第三层交换机以太网驱动的设计与实现[D]. 白文磊. 北京邮电大学, 2008(11)
  • [8]基于IPv6 Flow-Aware的QoS转发机制[J]. 顾军,张瑾,夏士雄. 计算机工程, 2007(23)
  • [9]三层交换技术原理及应用分析[J]. 张杰.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6(32)
  • [10]基于END模型的三层交换机驱动的设计与实现[D]. 肖昌吉. 电子科技大学, 2005(07)

标签:;  ;  ;  ;  ;  

分组到分组三层交换技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