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某国际酒店中央空调系统改造小结

深圳某国际酒店中央空调系统改造小结

一、深圳某国际性酒店中央空调系统改造情况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解鹏昭[1](2021)在《上盖综合体与地铁站衔接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以西安地铁4号线为例》文中提出当前我国的地铁建设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地铁对于城市生活、城市空间、城市结构的影响开始凸显。由于城市综合体具有功能多元化、规模巨大化等特性,当其与运量大、速度快的城市轨道交通站点一体化开发建设时,二者的衔接空间往往体现了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目前来看,国内对于上盖综合体与地铁站衔接空间的理论研究较多的停留在宏观规划层面,对于微观操作层面的研究还不够完善,设计层面缺乏深入的思考,对于实际工程的指导作用还有待提高。理论研究层面,虽然国内外关于城市建筑与公共交通衔接空间的设计研究已经有系统论述,但现有的理论分析与设计方法仍需进一步完善。因此,本文首先以上盖综合体与地铁站的衔接空间为研究对象,在TOD理论、城市触媒理论和一体化设计思想的指导下,通过理论分析和实例研究,归纳总结出衔接空间基本的组合方式:通道式、中庭式和广场式。提出衔接空间便捷性、一体化、安全性和人性化的设计原则,并从衔接方式、流线组织、功能配置和环境设计等四个方面出发归纳总结出衔接空间的设计内容和具体实施策略。在此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和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式,从设计者和使用者角度出发,结合衔接空间组合类型与影响要素,从功能、流线、衔接方式以及环境设计四个方面对西安地铁4号线部分站点衔接空间进行分析论证,归纳总结其现状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和优化方案。例如,西安科技大学站借鉴广州珠江新城花城广场地下改造工程“共享停车”的衔接模式,通过设置地下停车系统,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多功能立体式”的开发模式,在建立地下交通系统的同时整合上部建筑功能空间,来应对解衔接空间通行效率不高和周边商业建筑和住宅建筑停车难的问题。文章通过对衔接空间的研究,为城市公共空间和交通空间的整合、完善和优化提供了思路,对今后相关的工程实践和相关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谢忱[2](2020)在《我国邮轮旅游中的法律关系研究》文中指出自2006年以来,邮轮产业在中国迅猛发展。由于我国邮轮产业发展重心一直集中于邮轮旅游市场培育,行业管理与立法方面远远落后于现实需要,因而出现了一系列诸如低价团泛滥、恶性竞争、免责条款滥用等行业乱象,行业立法迫在眉睫。为解决行业立法滞后带来的种种问题,以上海为代表的我国邮轮产业发达城市,发布出台了一系列针对邮轮旅游的政策性文件与行业规章,例如《上海市邮轮旅游经营规范》、《上海市邮轮旅游合同示范文本》等,并建立了船期保险、多部门联合调解等行业管理机制,国内邮轮旅客的小额纠纷维权渠道已经逐渐畅通。然而,我国邮轮旅游的乱象并未得到根本改善,邮轮旅客人身伤亡等严重人身侵权案件仍然时有发生,“低价出境、大量购物、旅客权益保障不足”等负面印象,仍然充斥着大众对邮轮产业的认知。究其根本原因,我国法律学界与实务界当中,存在着邮轮旅游服务实际提供者与服务销售者之间责任倒挂的错误认识,导致对邮轮旅游中的法律关系一直无法达成共识,从而限制了立法活动的层次和深度,对邮轮公司的承运人责任规制与对邮轮旅客的特别立法保护更是无从谈起。这种错误认识源自我国因为独特的旅游市场环境和法律环境所产生的独特的邮轮船票销售模式。由于《旅行社条例》等国内立法对出境游经营主体的限制,导致我国开展邮轮船票直销模式受阻,过度依赖旅行社通过包切舱模式销售船票和组织邮轮旅游。而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包价旅游合同的研究不足,使得作为包价旅游合同主体的旅行社在大多数学者的眼中成为替代邮轮公司的责任主体,在海商法中承担了本应由邮轮公司承担的承运人责任,导致邮轮旅游中法律关系的权利义务分配明显失衡。因此,对我国特殊的法律和政策环境下所形成的邮轮旅游中的法律关系,进行系统性的深入研究,有着非常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国内运输法兼旅游法为视角,参考大量邮轮产业发达国家相关立法和判例,对我国邮轮旅游中的法律关系在我国法特别是海商法下法律关系性质和相关主体的权利义务表现进行系统性研究,重点在于澄清学界对于包价旅游合同、邮轮舱位租用合同和邮轮船票的种种误区,在海商法和旅游法的框架下厘清包切舱旅行社、邮轮公司、邮轮休闲娱乐服务经营者等主体的法律关系和权利义务,并为我国邮轮旅游法律体系的完善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和立法建议。全文除引言和结论外,正文分为五章。第一章以邮轮和邮轮产业的历史沿革入手,对邮轮产业的行业与文化特点进行归纳,并研究不同邮轮船票销售模式的表现和成因。第二章从邮轮旅游中的法律关系定义、法律关系特点、部门法定位与涉外法律关系适用入手,在我国法下搭建邮轮旅游中的法律关系的基本框架。第三章研究分析在不同的邮轮船票销售模式下,对业界有关包切舱模式和邮轮船票直销模式的理论研究误区进行澄清,指出不同邮轮船票销售模式下,旅行社等邮轮船票销售主体对邮轮旅游的参与,都不会对邮轮公司的海上旅客运输承运人地位造成实质性影响。第四章通过对邮轮舱位租用合同的法律性质,以及邮轮休闲娱乐服务经营者的法律地位与责任连带关系进行研究,理顺邮轮旅游服务提供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第五章落脚到邮轮旅游中的法律关系最重要的部分,即海商法下邮轮公司与邮轮旅客的关系,对海商法下的邮轮运输承运人识别、承运人责任体系尤其是邮轮公司对旅客的安全保障义务进行研究。通篇形成一个从整体到部分,从一般到特殊,从全面到重点的完整研究体系。

杨藤[3](2020)在《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址后续利用空间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1999年昆明举办了第一届世界园艺博览会以来,世界园艺博览会作为重要的城市事件,其规模和影响力在我国迅速扩大,同时也普遍存在如下问题:会后游人大量减少,场地、建筑使用率低,会后维持运营困难。世界园艺博览会后续利用方式的选择成为目前园艺博览会举办城市面临的主要难题。本文首先通过对国内外世界园艺博览会后利用进行研究,归纳总结其后续利用方式大概可分为三种形式:一是以生态修复为目标,展会后作为城市绿地/公园;二是以旧城改造为目标,展会后拆除进行城市开发;三是对原绿地或景区进行升级改造,展会后部分作为城市公园、部分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即城市公园+综合开发利用。在对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址规划进行系统解析基础上,总结了青岛世园会对城市和区域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城市整体效益四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在城市整体效益上扩大了城市知名度,完善了旅游体系;二是在生态效益上,提升了李沧区尤其是李沧东部的绿化覆盖率;三是在经济效益上,促使李沧东部建成区面积扩展,房地产业发展快速,人口增长明显;四是在社会效益上促进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增加道路路网密度,提高了公共交通通达率。但是,五年多来,景区运营状况不尽如人意,各种效益均没有达到预期。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址后续利用存在后续影响乏力、园区维护不力、人气急剧下滑、场馆建筑利用不足等种种问题。为改变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址现状,持续提升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址影响力,从城市、城市辖区、园区自身等纬度对其后续利用原则进行了探析。在城市总体规划层面上,世园会园址成为崂山风景名胜区有机组成部分,进一步优化城市生态环境;同时,成为青岛市生态旅游消费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在李沧区层面,带动打造生态宜居、配套完善、功能复合的李沧东部新区;在园区自身层面,在保留好世园文化遗产的同时,重点关注展园和重要建筑空间的更新利用,赋予新的吸引点,提升园区人气。按照“让生活走进自然”的主题要求,围绕后续利用原则,提出了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址后续利用的空间策略:一是在城市和李沧区空间布局上,将青岛世园会园址提升为开放的城市公园;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周边尚未开发用地或可以改造的用地从功能业态、交通策略等方面进行控制、引导,打造青岛市北部区域生态旅游消费综合体。二是在园区层面上,按照开放的城市公园要求,构建生态本底,优化园区空间肌理;对各展园分类提出功能优化引导,增加互动体验;三是对重点场馆建筑空间进行更新利用导引,注入复合功能,提高建筑利用率。未来,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及其周边城区将成为开放的城市公园景观综合体与城市生态旅游消费综合体的结合,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城市整体效益的有机统一。为以后的世界园艺博览会承办城市,在后续利用上起到借鉴作用。

杨传义[4](2020)在《月子会所项目投资决策要素分析与应用研究 ——以M公司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实力的不断发展,众多企业及个人投资者越来越关心大健康类新兴产业发展带来的投资机会,近年月子会所服务业发展的如火如萘,但在如此红火的市场中真正发展起来且盈利的月子会所企业寥寥无几,归根结底,盲目投资成为失败的罪魁祸首。月子会所服务业存在挑战但同样蕴藏着机会,对于月子会所投资者来说如何建立一套投资决策体系尤为重要,在投资决策方面运用科学的数学方法进行管理,成为月子会所企业在当前形势下的首要任务。本文首先从投资决策的基础理论入手,详细阐述了投资决策方法及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接着,总结分析了月子会所服务业的整体状况与发展趋势,并对M公司实际完工并运营的三个典型项目进行问题分析,为研究影响月子会所项目投资决策因素找到了突破口。然后,结合文献研究法全面总结、分析影响月子会所项目投资决策因素,主要是区位、租赁房屋品质、财务指标、风险等四类共计二十二个影响因素。再运用专家研讨法最终建立了月子会所项目决策指标体系:共四类十七个指标;并运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专家调查法对月子会所项目投资决策体系进行定量分析,在定量分析过程中,首先运用层次分析法、专家调查问卷法确定了各项指标在本层的权重,然后运用模糊综合评价理论建立了独栋生态链月子会所综合评价模型,在建立综合评价模型过程中利用专家研讨法确定了月子会所项目决策评价指标评分标准。最后根据M公司D项目进行实证研究,得出D项目整体决策评价为“良”的结论;验证了采用层次分析法为指标赋权的科学性和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作为评价方法的适用性。通过本文的研究丰富了项目投资决策理论研究成果,并从实操角度为月子会所企业投资决策提供了方便、快捷、高效地投资决策模型,为推动母婴服务业健康发展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尹新[5](2019)在《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认为论文以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为例,围绕体育建筑可持续发展两大核心问题——城市协调发展和功能发展问题展开重点研究。在此基础上,也贯穿了全运会比赛场馆项目建设和后续使用中的运营及节能特征研究,最后提出了体育场馆可持续发展设计策略。论文由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策略研究三部分组成:理论研究回顾了可持续建筑理论的发展和研究现状,说明了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目标和意义。从时间维度阐述了我国全运会比赛场馆发展历程,分析了当前我国全运会比赛场馆建设特点和发展趋势,进而总结了现阶段比赛场馆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实证研究从十一届全运会比赛场馆与城市的互动关系以及城市层面的可持续发展特征两个方面入手,将具体研究对象锁定于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宏观层面对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布局进行研究,阐述了其布局和总体空间布局分类特征及演进历程。全运会比赛场馆布局及建设对带动城市发展、完善城市功能和空间结构发挥了积极作用。中观层面探求驱动场馆可持续发展的动因,探索实现场馆可持续发展背后的设计方法与利用模式。建筑单体层面选取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建设及后续使用情况作为案例研究,对其从功能发展、运营、节能三个方面的发展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其中功能发展是全运会比赛场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实地调研和对场馆管理者的访谈,呈现了场馆综合功能实现的基本状况,对其在功能复合化、赛事功能的转换、观演功能的强化、全民健身功能的强化、与城市功能融合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策略研究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基础上,从体育场馆前期策划、设计阶段以及赛后指引三个方面提出体育场馆可持续发展设计策略。反思场馆前期策划阶段的不足,在设计阶段阐述基于城市协调发展、功能发展、节能和运营四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策略。赛后指引主要从实施角度提出体育场馆赛后利用评价模型体系,以期对体育场馆决策、建设、设计及可持续利用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谢娇艳[6](2019)在《基于LEAP模型的重庆市公共建筑碳排放达峰及节能减排探讨》文中研究说明近一个世纪以来,由于工业化进程加快和过度的人类活动,全球气候发生显着变化,主要特点是气温升高。自2006年起,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其碳排放量达到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23.3%,承受着巨大的国际减排压力。为应对气候变化,在2015年的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中国提出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的承诺,且将努力尽早达峰。碳排放达峰目标的提出意味着我国节能减排进入总量控制阶段,同时也倒逼我国各省市开始关注碳排放达峰出现时间与达峰路径。研究城市整体和分领域的达峰路径时发现,建筑领域的碳达峰是城市碳达峰的重点。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动,城镇建筑尤其是公共建筑的数量迅速增长,由此引发大量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2016年,我国公共建筑的能耗强度为23.9kgce/m2,是住宅建筑能耗强度的3倍左右,堪称耗能大户,同时也是建筑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本文以重庆市的公共建筑为研究对象,结合重庆市的发展规划模拟预测重庆市公共建筑碳排放达峰时间和峰值水平,为重庆市公共建筑碳排放达峰路径提供决策参考。首先,本文基于泰勒级数神经网络方法拆解计算了重庆市的城镇公共建筑面积,拆解原理基于统计年鉴中的历年公共建筑用地面积、工业建筑用地面积、公共建筑竣工面积、工业建筑竣工面积等指标间的相关关系。并采用基于能源平衡表的计算方法计算了历年重庆市的公共建筑能耗量和碳排放量。分析重庆市公共建筑的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现状,为LEAP模型构建和公共建筑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奠定基础。其次,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采用LMDI因素分解法定量分析确定重庆市公共建筑碳排放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即LEAP模型的关键驱动因素。再次,在重庆市目前的建筑节能减排措施中加入市场经济措施,如碳排放权交易和碳税政策,构建四种重庆市公共建筑节能减排发展的未来情景。根据重庆市的发展规划和LEAP模型的关键驱动因素对各情景下的相关参数进行量化设置。最后,基于情景分析法与LEAP模型相结合对四种情景下的重庆市公共建筑碳排放达峰时间和峰值水平进行模拟预测,并对碳排放达峰预测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进而提出重庆市公共建筑碳排放达峰路径和节能减排对策建议。研究结果显示:(1)2016年,重庆市的城镇公共建筑面积为21791.09万m2。能耗量为678.69万tce,单位公共建筑面积能耗强度为31.15kgce/m2,碳排放量为1742.13万tCO2。各类型公共建筑面积拆解结果分别为:办公建筑面积7539.72万m2;商场类建筑面积4595.74万m2;宾馆酒店类建筑面积4305.92万m2;文化教育建筑面积4264.34万m2;医疗卫生建筑面积1087.38万m2。(2)在基准情景下,重庆市公共建筑的碳排放达峰时间为2033年,峰值水平为3564.24万tCO2,而在蓝图情景下,公共建筑碳排放达峰时间为2025年,峰值水平为1947.62万tCO2。随着情景的深化,重庆市公共建筑碳排放达峰时间会逐渐提前,其峰值水平也会减小。(3)人均公共建筑面积和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强度是影响公共建筑碳排放达峰时间和峰值水平的主要因素。人均公共建筑面积变动幅度较小时只影响公共建筑碳排放峰值水平,随着人均公共建筑面积的增长,公共建筑碳排放峰值水平会逐渐上升,同时也会推迟碳排放达峰时间。单位公共建筑面积能耗强度对公共建筑碳排放峰值水平和达峰时间均有影响,随着建筑节能技术水平的提高、建筑节能标准执行力度的强化和用能方式的合理化,单位公共建筑面积能耗强度的减碳效应也会增强。(4)实现重庆市公共建筑碳排放达峰的合理路径是控制公共建筑发展规模和降低单位公共建筑面积能耗水平。通过降低公共建筑能耗水平尽快实现碳排放达峰,在此基础上,合理控制建筑行业和房地产企业的发展规模,提高全市公共建筑的利用率,进一步降低公共建筑碳排放峰值水平。

司倩楠[7](2019)在《会展业对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资水平的提升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时代背景下,会展活动已成为促进国家和地区间经济交流和贸易往来的重要形式,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化程度。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我国会展业发展迅速,呈现出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逐年攀升、国际化水平显着提高的新形势。会展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先导性产业,显示了强大的经济积聚和辐射效应,对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河南省大力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成为河南省最鲜明的发展特征。河南省会展业的发展在助推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的同时,也为产业自身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当前,河南省会展业已形成一定规模,场馆设施建设日渐完善,会展品牌培育成效显着,会展空间布局日趋合理,成为地区有效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的有利抓手,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河南省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和水平。本文主要从会展业狭义的角度,在“会议”和“展览”的基础上展开其与区域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分析。第一章介绍了文章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相关概念界定、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二章整合梳理国内外关于会展业研究的相关文献,介绍了会展业和外商直接投资的相关理论;第三章通过对国内其他地区知名会展活动的列举分析,采用主要会展指标、关键业绩分析的研究方法,明确了会展业的良性发展对提升区域外商直接投资水平具有促进作用;第四章以影响会展业发展的因素(地区接办展能力、展馆规模与布局、会展品牌建设、专业人才队伍培养、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地区对外开放程度等)为依据,归纳梳理会展业对提升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资水平的驱动力及瓶颈因素,并引入中国(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为实证案例;第五章则针对性提出了有利于促进河南省会展业发展的对策建议;第六章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结论、创新和不足之处。

侯叶[8](2019)在《中国近现代以来体育建筑发展研究》文中指出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面临成熟与转折并存的时代大背景,中国体育建筑在实际建设发展层面已取得丰厚成绩,却面临转型需求;在学科发展层面有了多元扩展,却亟需理性总结、回顾得失。此时,将中国体育建筑的发展历程进行尽可能完整、客观的回顾总结,不但有利于体育建筑学科的完善,也有利于我们理性地应对这个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时代。体育建筑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外延广阔,却又专业性强的研究课题。本文针对“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的命题沿着两个轴向进行研究:在纵轴上,基于时间线索,从线性历史观视角将近现代以来的中国体育建筑分为四个时期进行梳理。在横轴上,基于要素脉络,从系统视角对体育建筑的发展背景、发展概况、演变特征进行总结和分析。其中,演变特征则主要包括功能、形式、技术(结构技术、材料技术、设备技术、数字化技术等)三要素,以形成多层次的研究系统。本文采用跨学科研究法、文本研究法、实地考察法和访谈法作为研究方法,引入系统论作为理论基础,构建以时序系统、空间系统、背景系统、建筑系统为内容的多层次系统构架,从而形成清晰明确的研究框架。本文第一章为绪论,指出课题的时代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范围、相关文献综述、研究内容和方法以及研究的创新点。第二章为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的发展基础,从中国古代传统体育建筑与文化和西方现代体育建筑与文化两方面来探讨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的发展来源及发展土壤。第三章到第六章分别分析了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各时期包括近代时期、现代时期、改革开放到新千年间的当代时期、新千年后的当代时期的发展进程,对每一时期的发展概况以及功能、形式、技术的发展特征进行分析。第七章为中国体育建筑体系演变解析及未来发展预判。一方面从要素的角度总结分析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的演变特征,探讨现状问题;另一方面结合未来社会发展背景预判中国体育建筑发展趋势,并提出理性设计策略。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从薄弱的基础开始发展,经历四个时期,功能、形式、技术均有所演变发展。在新常态的社会背景下,基于未来体育事业和建筑事业的发展,中国体育建筑将面临功能、形式和技术的理性回归。

孙冰[9](2018)在《广东省医院建筑发展研究(1835年至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医院建筑作为提供医疗和护理服务的场所,是十分重要的公共建筑。广东省作为中国的第一经济大省,其卫生医疗水平处于全国领先的地位。自近代中国第一家西式医院在广州建立起,广东省的医院建筑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引领着全国医院建筑的发展。广东省的医院建筑类型丰富,风格多样,地方特色鲜明,值得深入研究。以史为鉴是了解并学习事物的好方法之一,通过研究历史上医院建筑的发展状况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医院建筑的本质、内涵和发展趋势,进而为未来的设计理念和策略提供基础。目前对于广东省医院建筑的历史发展研究十分有限,且不成体系。因此,本文旨在全面系统地梳理广东省医院建筑自近代以来的发展历程,填补广东省医院建筑发展历史中该时期的研究空白。本文搭建了广东省医院建筑发展的框架,充实和完善了近现代岭南建筑研究,可为后续学者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石。同时,深入剖析影响广东省医院建筑历史的因素及其对未来医院建筑发展的影响,探寻未来广东省医院建筑发展的趋势和应对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首先是背景部分,包括绪论及医院建筑的发展概况。主要阐述了课题的研究缘起、意义,对西方和中国的医院建筑发展脉络进行了大致梳理,为后文的展开做好铺垫。其次是广东省医院建筑各时期的发展历程。本文将近代至今广东医院建筑的发展分为五个时期,通过社会、经济、医疗、政策等的研究,逐一分析每个时期的医院建筑发展情况;通过医院建筑实例的研究,从布局、风格、气候适应性等几个方面来深入分析医院建筑的特征。最后是广东省医院建筑的发展分析及未来建筑设计的策略研究。该部分主要叙述了广东医院发展受到的影响因素,医院建筑的发展演变分析,以及今后广东医院建筑发展面临的挑战;并结合当代具体情况,辅以世界发达国家医院经验,给出了广东省医院的未来发展策略,达到“总结历史,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文梳理了广东省医院建筑各个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总结了影响广东省医院建筑发展的主要因素,阐述了其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的关系,通过对当代广东省医院建筑可持续性、人性化、地域性的分析,从选址规划、建筑设计、后期运营等方面,探索了当今广东省医院建筑设计的思想和策略,并展望了未来医院建筑的发展趋势。

王东[10](2017)在《HQ项目商业计划书》文中指出近年来商业地产项目以稳定的现金流和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成为房地产开发商和投资公司的投资热点。2016年中国商业地产市场虽然供需情况稍微好转,但商业地产市场仍然存量较大、同质化竞争严重。由于国家资金信贷政策收紧,房地产商遇到融资压力增大等问题,各个房地产创新运营模式,通过相互合作,整合资源,寻求在商业地产上更好的发展。HQ房地产项目是A房地产公司与B投资公司合作开发的项目,项目位于深圳的前海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前海新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A公司与B公司拟将HQ项目打造成为一个具有地标性意义的地产项目。本文是HQ项目的一份商业计划书,首先介绍了目前房地产市场所处的政策背景和市场环境,接着从项目的地理区位条件、开发商情况及项目的经济数据对房地产项目的宏观环境进行了分析,从国家土地政策、调控政策、金融政策及税收政策分析了国家房地产政策,结合深圳市规划及深圳市的房地产市场,对项目所在区域进行了分析,同时进行了项目的SWOT分析,对典型竞争对手摸排,从项目产品策略、项目定价策略、项目渠道策略及项目促销策略四个方面对项目的营销方案进行了相应的介绍。最后对项目进行了财务及风险分析。通过分析本文认为HQ项目处于前海新区重要城市节点,区位优势明显。项目所在的深圳市近年来GDP增长率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四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增长率也稳步增长,项目所在的前海新区未来有极大的发展前景。HQ项目整体定位是资本运作商务综合体,HQ项目写字楼定位于9A商务写字楼,项目商业定位是定制级商务行馆。本项目的净利润总额为60,808万元,销售净利润率为11.61%,税后成本利润率17.67%。

二、深圳某国际性酒店中央空调系统改造情况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深圳某国际性酒店中央空调系统改造情况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上盖综合体与地铁站衔接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以西安地铁4号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相关概念
        1.2.1 上盖综合体
        1.2.2 地铁站
        1.2.3 衔接空间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1.5 本章小结
2 上盖综合体与地铁站衔接空间的理论研究和发展现状
    2.1 衔接空间的相关理论
        2.1.1 城市触媒理论
        2.1.2 TOD模式
        2.1.3 环境心理学
        2.1.4 “前策划-后评估”体系
    2.2 衔接空间的国内外理论研究现状
        2.2.1 国内理论研究现状
        2.2.2 国外理论研究现状
    2.3 衔接空间的国内外实践现状
        2.3.1 国内实践现状
        2.3.2 国外实践现状
    2.4 现阶段我国上盖综合体与地铁站点衔接空间的不足
        2.4.1 轨道交通站点与上盖综合体缺乏联系
        2.4.2 衔接空间形式和功能单一
        2.4.3 衔接空间的导向性不足
        2.4.4 衔接空间品质不佳
    2.5 本章小结
3 上盖综合体与地铁站衔接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3.1 衔接空间的基本内涵
        3.1.1 内在含义
        3.1.2 空间属性
        3.1.3 空间特点
    3.2 衔接空间设计原则
        3.2.1 便捷性
        3.2.2 一体化设计
        3.2.3 人性化
        3.2.4 安全性
    3.3 衔接空间的设计内容
        3.3.1 衔接方式
        3.3.2 流线组织
        3.3.3 功能配置
        3.3.4 环境设计
    3.4 衔接空间的类型与实例分析
        3.4.1 通道式衔接空间与实例分析
        3.4.2 中庭式衔接空间与实例分析
        3.4.3 广场式衔接空间与实例分析
    3.5 衔接空间的设计策略
        3.5.1 安全便捷的交通组织
        3.5.2 合理的空间组合方式
        3.5.3 多样化的功能配置
        3.5.4 宜人的空间环境和品质
    3.6 本章小结
4 西安地铁4号线上盖综合体与地铁站衔接空间现状调研及分析
    4.1 西安地铁4号线概况
    4.2 通道式衔接空间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4.2.1 西安科技大学站
        4.2.2 余家寨站
        4.2.3 北客站(北广场)站
    4.3 中庭式衔接空间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4.3.1 建筑科技大学·李家村站
    4.4 广场式衔接空间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4.4.1 大唐芙蓉园站
        4.4.2 五路口站
    4.5 本章小结
5 西安地铁4号线上盖综合体与地铁站衔接空间问题归纳及优化策略
    5.1 通道式衔接空间问题归纳及优化策略
        5.1.1 西安科技大学站
        5.1.2 余家寨站
        5.1.3 北客站(北广场)站
    5.2 中庭式衔接空间问题归纳及优化策略
        5.2.1 建筑科技大学·李家村站
    5.3 广场式衔接空间问题归纳及优化策略
        5.3.1 大唐芙蓉园站
        5.3.2 五路口站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1.1 衔接空间基本类型及其适用范围
        6.1.2 衔接空间设计策略
        6.1.3 西安地铁4 号线相关站点衔接空间优化举措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西安地铁4 号线衔接空间概况梳理
附录(二) 调查问卷
图表目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与成果
致谢

(2)我国邮轮旅游中的法律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邮轮及邮轮产业
    第一节 邮轮的定义与历史沿革
        一、产业视角下的邮轮与邮轮旅游的定义
        二、邮轮定义的历史沿革考证——“邮轮”与“游轮”之争
        三、邮轮旅游产业本土化的进程与特点
    第二节 邮轮产业的行业特点与文化特点
        一、邮轮产业的行业特点
        二、邮轮产业的文化特点
    第三节 邮轮船票销售模式及其成因与结果
        一、邮轮船票直销模式
        二、包切舱模式
        三、包切舱模式在我国兴起与异化的原因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法律框架下邮轮旅游中的法律关系
    第一节 邮轮旅游中法律关系的定义与内容
        一、邮轮旅游中法律关系的定义
        二、邮轮旅游中法律关系的三要素
    第二节 邮轮旅游中法律关系的特点
        一、以海事法和旅游法为主线的部门法交叉管辖
        二、国际性与本土性并存
        三、受产业结构影响的价值平衡选择
    第三节 邮轮旅游法律规范的部门法定位
        一、研究部门法定位的意义和路径
        二、世界主要国家邮轮旅游法律定位
        三、我国对邮轮旅游法律规范应采取的部门法定位
    第四节 涉外邮轮旅游中的法律适用问题
        一、传统冲突规范对涉外邮轮旅游侵权的不适应性
        二、适用母港所在地法律重构涉外邮轮侵权准据法的必要性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邮轮船票销售主体与邮轮旅客之间的法律关系
    第一节 包切舱旅行社与邮轮旅客的法律关系
        一、域外法下包价旅游合同的性质
        二、我国法律对包价旅游合同的学理争议
        三、在我国法下重新认识包价旅游合同性质
    第二节 我国邮轮船票直销模式合法性与旅行社应然法律地位的探析
        一、我国邮轮船票直销模式的合法性基础
        二、邮轮船票直销模式的不同发展阶段和法律关系
        三、邮轮船票直销模式对旅游服务合同下旅行社地位的重构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邮轮旅游服务提供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
    第一节 包切舱旅行社与邮轮公司的法律关系
        一、邮轮舱位租用合同的形式和内容表现
        二、邮轮舱位租用合同在大陆法下的性质探析
        三、美国法对邮轮舱位租用合同的性质界定
        四、海商法对邮轮舱位租用合同的性质界定
    第二节 邮轮休闲娱乐服务经营者与其他主体的法律关系
        一、邮轮休闲娱乐服务经营者的定义与表现
        二、邮轮休闲娱乐服务经营者的法律地位
        三、邮轮休闲娱乐服务经营者的合同责任承担
        四、邮轮休闲娱乐服务经营者的侵权责任承担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邮轮公司与邮轮旅客之间的法律关系
    第一节 海商法视角下邮轮公司承运人身份的确定
        一、我国《海商法》下承运人的定义和外在表现
        二、邮轮运输服务在我国承运人制度下的定位
        三、邮轮公司与旅行社的承运人地位选择
    第二节 以《海商法》为主线的承运人法定责任体系
        一、海上旅客运输法的排他性管辖效力
        二、承运人的责任期间
        三、承运人的归责原则
        四、承运人的责任限制与强制保险
    第三节 邮轮承运人安全保障义务重构
        一、安全保障义务的定义和立法现状
        二、邮轮承运人安全保障义务的法律特点
        三、邮轮承运人安全保障义务的内容框架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作者简介

(3)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址后续利用空间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内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兴起
        1.1.2 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引起的反思
    1.2 课题相关概念界定
        1.2.1 世界园艺博览会
        1.2.2 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址后续利用
    1.3 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1.4 研究对象及内容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的意义
    1.6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6.1 研究方法
        1.6.2 创新点
    1.7 研究框架
第2章 国内外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址后续利用
    2.1 世界园艺博览会概况
    2.2 国内外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址后续利用研究
        2.2.1 以生态修复为目标,展会后作为城市公园/绿地
        2.2.2 以旧城改造为目标,展会后拆掉展园进行城市开发
        2.2.3 对原绿地或景区进行升级再造,展会后城市公园+综合开发利用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址规划解析
    3.1 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址规划设计方案
        3.1.1 规划布局原则
        3.1.2 规划设计结构
    3.2 主要场馆建筑
        3.2.1 永久性建筑
        3.2.2 临时性建筑
        3.2.3 模块化建筑
    3.3 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景观规划设计
        3.3.1 景观体系及植物配置
        3.3.2 水体景观体系
    3.4 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低碳环保绿色理念应用
        3.4.1 智慧园区
        3.4.2 自循环水处理系统
        3.4.3 其他绿色技术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址后续利用现状及后续利用原则探析
    4.1 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影响力
        4.1.1 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对城市带来的整体效益
        4.1.2 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对区域带来的生态效益
        4.1.3 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对区域带来的经济效益
        4.1.4 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对区域带来的社会效益
    4.2 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址后续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4.2.1 世园会对周边区域后续影响乏力,人气急剧下滑
        4.2.2 园区维护不力,场馆建筑利用不足
    4.3 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址后续利用原则探析
        4.3.1 从城市总体规划角度
        4.3.2 从区域功能完善角度
        4.3.3 从园区自身优化提升角度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址后续利用空间策略
    5.1 总体目标
    5.2 城市、城区空间布局优化和功能完善提升策略
        5.2.1 园址转型城市公园景观综合体空间布局优化策略
        5.2.2 城市生态旅游消费综合体空间布局优化和功能完善提升策略
    5.3 园址空间布局优化策略
        5.3.1 保留原有生态格局,构建城市公园基底
        5.3.2 保持原有路网结构,延续世园会园区肌理
        5.3.3 优化园区展园功能
        5.3.4 节庆活动策略
    5.4 园区场馆建筑空间更新利用导引
        5.4.1 重点场馆建筑空间更新利用导引
        5.4.2 各展园内主题建筑以及临时性建筑空间更新利用导引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致谢

(4)月子会所项目投资决策要素分析与应用研究 ——以M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母婴健康产业发展概况
        1.1.2 M公司发展概况
    1.2 文献综述
        1.2.1 月子会所研究综述
        1.2.2 综合评价理论应用研究综述
        1.2.3 实物期权理论应用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4.4 创新点
2 理论概述
    2.1 投资决策的概念
    2.2 投资决策的特点与分类
    2.3 投资决策方法
        2.3.1 财务评价决策法
        2.3.2 综合评价法
        2.3.3 层次分析法(AHP)
        2.3.4 模糊综合评价法(FCE)
        2.3.5 专家研讨法
    2.4 文献分析
3 月子会所服务业发展概况
    3.1 月子会所定义及基本特征
    3.2 月子会所分类
    3.3 月子会所服务内容
    3.4 月子会所未来发展趋势
    3.5 月子会所项目房源获取方式
    3.6 M公司现状
    3.7 M公司月子会所竣工工程项目状况
    3.8 M公司月子会所项目投资决策存在问题
4 影响月子会所项目投资决策要素分析
    4.1 区域因素
        4.1.1 城市的选择
        4.1.2 城市区域选择
        4.1.3 交通因素
        4.1.4 周边环境因素
        4.1.5 同业竞争力
    4.2 租赁房屋品质因素
        4.2.1 平面布局
        4.2.2 房屋建筑结构
        4.2.3 原有设施设备
        4.2.4 租金因素
    4.3 财务指标
        4.3.1 总投资额
        4.3.2 静态投资回收期
        4.3.3 投资利润率
        4.3.4 单位造价
    4.4 风险因素
        4.4.1 行业政策风险
        4.4.2 服务质量及服务纠纷风险
        4.4.3 人力资源风险
        4.4.4 企业信誉风险
        4.4.5 产品结构风险
        4.4.6 融资风险
        4.4.7 成本风险
        4.4.8 合伙经营风险
        4.4.9 品牌风险
5 月子会所项目投资决策评价模型的建立
    5.1 月子会所项目投资决策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基础
        5.1.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5.1.2 评价指标选取方法
    5.2 决策指标建立
        5.2.1 决策指标的初选
        5.2.2 投资决策评价指标的确定
    5.3 确定决策评价方法
    5.4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指标权重确定
        5.4.1 构造判断矩阵
        5.4.2 单层次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5.4.3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5.5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5.5.1 建立步骤
        5.5.2 影响投资决策指标评价标准的确定
6 实证研究-以M公司D项目为例
    6.1 D项目区位概况
        6.1.1 D项目区位分析
        6.1.2 青岛地区月子会所市场分析
    6.2 D项目拟租赁房屋状况
    6.3 D项目规划
        6.3.1 整体环境规划
        6.3.2 客房规划
        6.3.3 服务规划
        6.3.4 收费标准
    6.4 D项目财务分析
        6.4.1 投资费用分析
        6.4.2 成本效益预测分析
    6.5 可能存在风险分析
    6.6 D项目投资决策模糊综合评价
    6.7 D项目评价结果
    6.8 D项目评价结果分析
    6.9 投资建议
7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专家调查问卷
附录B D 项目竞争对手调查表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5)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背景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与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综述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全运会比赛场馆发展历程与现状
    2.1 全运会比赛场馆发展历程回顾
        2.1.1 旧中国全运会比赛场馆发展历程
        2.1.2 新中国全运会比赛场馆发展历程
    2.2 当前我国全运会比赛场馆建设特点
        2.2.1 注重群众健身需求
        2.2.2 注重合理的功能定位
        2.2.3 注重运用先进的技术
        2.2.4 注重场馆的可持续发展
    2.3 当前我国全运会场馆使用问题
        2.3.1 建设投入高,收益低
        2.3.2 “建与养”矛盾突出
        2.3.3 忽视大众需求
        2.3.4 赛后维护长期亏损
        2.3.5 附属空间利用不充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城市发展背景下第十一届全运会比赛场馆的可持续探求
    3.1 第十一届全运会比赛场馆总体情况概述
        3.1.1 经济与财政状况
        3.1.2 食宿与接待能力
        3.1.3 气候适宜
        3.1.4 赛制与场馆设置
    3.2 第十一届全运会比赛场馆发展特征
        3.2.1 全省“分散化”布局
        3.2.2 注重分层次统筹配置
        3.2.3 注重服务半径的选址规划
        3.2.4 注重“利导改造”的理性调控
        3.2.5 “以商养体”较为普遍
    3.3 第十一届全运会比赛场馆与城市协调发展
        3.3.1 第十一届全运会比赛场馆作为大众体育体系中的节点
        3.3.2 第十一届全运会比赛场馆与城市空间相互契合
        3.3.3 第十一届全运会比赛场馆与城市环境共鸣设计
    3.4 可持续探求的具体化——确定重点研究对象
        3.4.1 重点研究对象的选取——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
        3.4.2 分类依据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布局分析与城市发展研究
    4.1 布局特征
        4.1.1 布局依据
        4.1.2 场馆分类
        4.1.3 宏观布局特征
    4.2 布局选址结合城市空间发展
        4.2.1 与城市休闲公园结合
        4.2.2 与文化中心结合
        4.2.3 与学校结合
        4.2.4 与商业结合
        4.2.5 与办公结合
    4.3 总体空间布局模式分类及特征
        4.3.1 单一式布局
        4.3.2 集中式布局
        4.3.3 自由分散式布局
    4.4 总体空间布局演进契合城市发展
        4.4.1 山东省体育中心
        4.4.2 皇亭体育馆
        4.4.3 历城体育中心
    4.5 第十一届全运会对济南市体育设施布局模式的影响
        4.5.1 全运会举办前济南体育设施发展及布局概况
        4.5.2 后全运会时期济南市体育设施现状特点
        4.5.3 后全运会时期济南市体育设施布局模式
        4.5.4 布局层面制约济南市体育设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可持续利用方法探究
    5.1 实现场馆可持续利用的设计方法研究
        5.1.1 设计依据与原则
        5.1.2 强调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
        5.1.3 强调建筑形象的个性化创作
        5.1.4 强调功能合理性与灵活性
        5.1.5 强调理性的功能流线设计
        5.1.6 强调采用最新节能技术
    5.2 赛后可持续利用模式探究
        5.2.1 与城市功能复合
        5.2.2 修缮保护
        5.2.3 适应性改造
        5.2.4 临时设施的运用
        5.2.5 综合开发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可持续发展特征研究
    6.1 研究背景及视角
        6.1.1 发展背景
        6.1.2 场馆功能发展的研究视角
        6.1.3 场馆运营的研究视角
        6.1.4 场馆节能的研究视角
    6.2 省属体育场馆——山东省体育中心
        6.2.1 场馆概况
        6.2.2 赛时设计特征
        6.2.3 场馆改造与功能使用
        6.2.4 功能发展与可持续利用特征
        6.2.5 整体使用及赛后运营情况
        6.2.6 小结
    6.3 市属体育场馆——济南奥体中心
        6.3.1 城市发展与奥体中心的互动作用
        6.3.2 场馆概括
        6.3.3 场馆改造与功能使用
        6.3.4 现状功能构成
        6.3.5 建筑空间多功能使用
        6.3.6 整体使用及赛后运营情况
        6.3.7 小结
    6.4 区属体育场馆——历城体育中心
        6.4.1 场馆概括
        6.4.2 赛时设计
        6.4.3 功能发展与赛后利用现状
        6.4.4 可持续利用策略
        6.4.5 小结
    6.5 高校体育场馆——山东交通学院体育馆
        6.5.1 场馆概况
        6.5.2 赛时设计
        6.5.3 功能发展与可持续利用特征
        6.5.4 小结
    6.6 专项体育馆——山东省射击自行车运动管理中心
        6.6.1 场馆概况
        6.6.2 自行车场馆功能发展与赛后利用特征
        6.6.3 射击馆功能发展与赛后利用特征
        6.6.4 小结
    6.7 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情况一览表(表6-33)
    6.8 可持续发展特征总结
        6.8.1 演变特征
        6.8.2 可持续利用特征
    6.9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后全运时期体育场馆可持续发展策略
    7.1 前期策划阶段的不足与反思
        7.1.1 对体育场馆建设启动新区开发的反思
        7.1.2 对选定中标规划方案论证不充分的反思
    7.2 设计阶段与场馆可持续发展
        7.2.1 基于城市协调发展原则的可持续设计策略
        7.2.2 基于功能发展的可持续设计策略
        7.2.3 基于节能的可持续设计策略
        7.2.4 基于运营的可持续设计策略
    7.3 赛后可持续指引研究
        7.3.1 建立评价模型
        7.3.2 体育场馆赛后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7.3.3 综合得分分析
        7.3.4 模型实例——济南市奥体中心
    7.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济南市居民参与体育健身情况的问卷调查
    附录 B—济南高校全运会场馆赛后利用情况调研问卷
    附录 C—专家问卷
    附录 D—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基本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基于LEAP模型的重庆市公共建筑碳排放达峰及节能减排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碳排放达峰预测研究
        1.2.2 建筑节能减排相关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1.4.3 技术路线
2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2.1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2.1.1 基本概念
        2.1.2 理论基础
    2.2 研究方法
        2.2.1 LMDI因素分解法
        2.2.2 情景分析法
        2.2.3 LEAP模型
3 重庆市公共建筑能源消费与碳排放现状分析
    3.1 重庆市发展概述
        3.1.1 重庆市整体概况
        3.1.2 重庆市建筑业概况
    3.2 重庆市公共建筑面积拆解分析
        3.2.1 公共建筑面积拆解方法
        3.2.2 重庆市公共建筑面积总量拆解
        3.2.3 重庆市各类型公共建筑面积拆解分析
    3.3 重庆市公共建筑能源消耗现状分析
        3.3.1 公共建筑能耗计算步骤
        3.3.2 重庆市公共建筑能耗总量计算分析
        3.3.3 重庆市各类型公共建筑能耗计算分析
    3.4 重庆市公共建筑碳排放现状分析
        3.4.1 重庆市公共建筑碳排放总量计算分析
        3.4.2 重庆市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分类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重庆市公共建筑碳排放达峰预测模型构建与情景设定
    4.1 LEAP模型构建
        4.1.1 模型框架
        4.1.2 计算原理与方法
    4.2 公共建筑碳排放关键影响因素识别
        4.2.1 公共建筑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4.2.2 LMDI因素分解定量分析
        4.2.3 公共建筑碳排放影响因素发展趋势分析
        4.2.4 LEAP模型关键驱动因素确定
    4.3 公共建筑碳排放达峰预测情景设置和参数设定
        4.3.1 重庆市建筑节能减排相关工作
        4.3.2 预测情景方案设置
        4.3.3 情景参数设定
    4.4 本章小结
5 重庆市公共建筑碳排放达峰预测及节能减排探讨
    5.1 公共建筑碳排放达峰预测分析
        5.1.1 公共建筑碳排放达峰情景预测
        5.1.2 公共建筑碳排放达峰敏感性分析
        5.1.3 重庆市公共建筑碳排放达峰路径
    5.2 重庆市公共建筑节能减排对策建议
        5.2.1 房地产企业节能减排
        5.2.2 公共建筑节能减排侧重点
        5.2.3 开展建筑领域碳排放定价体系
        5.2.4 低碳节能的宣传和培训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B.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7)会展业对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资水平的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会展和会展业
    1.2.2 会展经济
    1.2.3 外商直接投资(FDI)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方法 2 研究综述和相关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1 国外研究综述
    2.1.2 国内研究综述
    2.1.3 研究述评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乘数效应理论
    2.2.2 加速原理
    2.2.3 垄断优势理论
    2.2.4 内部化理论 3 会展业对区域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分析
3.1 国内会展活动对区域FDI影响的实例探析
    3.1.1 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
    3.1.2 中国—东盟博览会
    3.1.3 中国西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
    3.1.4 本节小结
3.2 会展业对区域FDI影响的关联性分析
    3.2.1 基于主要会展指标的比较分析
    
3.2.1.1 会展业绩
    
3.2.1.2 会展场馆
    
3.2.1.3 会展品牌
    
3.2.1.4 会展教育
    3.2.2 基于KPI综合指标的比较分析
    
3.2.2.1 关键业绩指标
    
3.2.2.2 会展业KPI综合指数评分细则
    
3.2.2.3 KPI综合指数的计算及分析
    3.2.3 本节小结 4 会展业对提升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资水平的驱动力及瓶颈分析
4.1 驱动力因素分析
    4.1.1 会展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4.1.2 会展场馆建设日趋完善
    4.1.3 会展品牌培育成效显着
    4.1.4 会展空格布局趋向合理
4.2 瓶颈因素分析
    4.2.1 市场化运作机制尚未成型,市场秩序有待规范
    4.2.2 配套设施不完善,难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发展格局
    4.2.3 会展企业规模小,实力弱
    4.2.4 会展人才队伍培养有待加强,从业人员素质不均
4.3 案例分析:中国(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 5 对策建议
5.1 加强顶层设计,鼓励市场运作
5.2 .完善展馆建设,实现错位发展
5.3 做强会展品牌,打造会展产业集群
5.4 培养会展龙头企业,提高综合竞争力
5.5 加强会展理论研究,培养专业人才队伍
5.6 提高对外开放程度,推动会展业走向国际化 6 结论、创新点与不足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之处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中国近现代以来体育建筑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3 研究范围的界定
    1.2 中国体育建筑发展相关文献综述
        1.2.1 针对整体历程的发展研究
        1.2.2 针对部分时间段的发展研究
        1.2.3 针对部分区域的发展研究
        1.2.4 针对世界体育建筑的发展研究
        1.2.5 体育建筑学科丰富的研究成果
        1.2.6 细化的研究类型和多元化的研究意识
        1.2.7 文献综述小结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基于系统论的理论架构
        1.3.4 研究框架
    1.4 研究创新点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研究的未尽事宜
    本章注释
第二章 中国近现代体育建筑发展基础
    2.1 中国古代传统体育建筑与文化
        2.1.1 中国古代体育运动
        2.1.2 中国古代体育文化
        2.1.3 中国古代“体育建筑”
    2.2 西方现代体育建筑与文化
        2.2.1 西方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历程及场馆建设
        2.2.2 西方大众体育运动发展
    2.3 小结
    本章注释
第三章 近代时期中国体育建筑的萌芽
    3.1 西方体育建筑的被动输入
        3.1.1 满足西人娱乐休闲需求的体育建筑
        3.1.2 青年会主导下的体育文化传播及体育设施建设
        3.1.3 教会学校中的体育建筑
        3.1.4 殖民政权主导的体育建筑
    3.2 本土体育建筑的主动发展
        3.2.1 现代建筑师的培养与成熟
        3.2.2 现代体育概念的本土萌芽及发展
        3.2.3 华商建设的娱乐体育建筑
        3.2.4 公立学校体育建筑的建设
        3.2.5 城市公共体育场建设及发展
    3.3 现代体育建筑功能的泊来与探索
        3.3.1 竞技体育功能标准化探索
        3.3.2 从单纯到复合的功能演进
        3.3.3 总体规划思想的萌芽
    3.4 西式风格的泊来与“中国固有式”的探索
        3.4.1 西式风格的泊来、模仿与改良
        3.4.2 ―中国固有形式‖的探索与创造
        3.4.3 风格承载的文化意义
    3.5 现代大跨体育建筑技术的初步探索
        3.5.1 现代材料和传统本土材料的互补应用
        3.5.2 屋架体系的初步应用与发展
        3.5.3 现代设备设施的设置与自然通风采光措施的结合
    3.6 小结
    本章注释
第四章 现代时期中国体育建筑的探索
    4.1 建国初期体育建筑的建设探索
        4.1.1 过渡时期的简易场馆建设
        4.1.2 ―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场馆建设起步
    4.2 “大跃进”及“大调整”时期的体育建筑
        4.2.1 大跃进时期的场馆建设
        4.2.2 调整时期体育建筑的收缩简化方针
    4.3 “文革”时期的体育建筑
        4.3.1 ―文革‖期间建筑事业的停滞与体育事业的低潮
        4.3.2 不退反进的体育建筑建设
        4.3.3 作为外交手段的援外体育建筑
    4.4 适合中国国情的功能体系的初步建立及坎坷发展
        4.4.1 从―引入‖到―研究‖的体育建筑学科萌芽
        4.4.2 政治运动影响下功能定位
        4.4.3 平面形式的初步丰富
        4.4.4 多重使用需求下的多功能拓展
        4.4.5 总体规划与整体布局思想的起步
    4.5 政治风潮影响下的形式制约与探索
        4.5.1 民族形式——从推崇到批判
        4.5.2 现代主义——夹缝中的艰难探索
    4.6 大跨建筑技术体系的研究与创新
        4.6.1 结构技术研究潮流及大跨结构的创新发展
        4.6.2 饰面材料及性能材料的初步丰富
        4.6.3 基于功能发展的设施设备技术探索
    4.7 小结
    本章注释
第五章 改革开放到新千年间中国当代体育建筑的发展
    5.1 以“亚运会”为核心的体育赛事举办及场馆建设
        5.1.1 重点保障的竞技体育事业
        5.1.2 洲际级别的赛事及场馆建设
        5.1.3 逐渐稳定的国家级别赛事举办及场馆建设
        5.1.4 奥运会的申办工作及场馆设施规划
    5.2 竞技场馆建设的初步丰富
        5.2.1 体育馆的丰富发展
        5.2.2 体育场的建设开展
        5.2.3 游泳馆的建设开展
        5.2.4 冰雪体育建筑在东北区域的建设
        5.2.5 其它小众竞技体育建筑的零星建设
        5.2.6 体育中心的建设开展
    5.3 校园体育建筑与大众体育建筑的起步
        5.3.1 校园体育建筑的起步
        5.3.2 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
    5.4 理论及作品的输入输出
        5.4.1 国际体育建筑发展成果的输入
        5.4.2 援外体育建筑的输出
    5.5 市场经济改革下的功能新发展
        5.5.1 市场经济对赛事举办及场馆建设的影响初显
        5.5.2 基于经济因素的场馆多功能研究与探索
    5.6 多元思潮涌入下体育建筑的创作繁荣
        5.6.1 现代主义的形式新探索
        5.6.2 与结构紧密结合的形式创作
        5.6.3 体育建筑中的地域性思考
        5.6.4 环境意识与城市意识的思考觉醒
    5.7 开放交流中的技术发展
        5.7.1 国产材料的创新及国外材料的引入
        5.7.2 结构技术的创新
        5.7.3 新型设施设备的应用
        5.7.4 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引入
    5.8 小结
    本章注释
第六章 新千年后中国当代体育建筑的飞速发展
    6.1 奥运策略下的竞技体育建筑发展高峰
        6.1.1 奥运争光计划及竞技体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6.1.2 国际级别赛事的举办及战略扩展
        6.1.3 国家级综合赛会及其场馆建设
        6.1.4 国际单项赛会及其场馆建设
        6.1.5 省级运动会及其场馆建设
        6.1.6 其它类型盛会及其场馆建设
    6.2 竞技体育场馆类型的进一步丰富
        6.2.1 传统综合型体育场馆的丰富建设
        6.2.2 专项体育建筑类型的建设兴起
        6.2.3 体育中心的蓬勃发展
    6.3 校园体育建筑及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新契机
        6.3.1 校园体育建筑的飞速发展
        6.3.2 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进步
    6.4 全球化与市场经济深化改革下的发展转变
        6.4.1 建筑行业的开放及体育建筑创作的全球化
        6.4.2 市场经济深化改革下的体育建筑发展转变
        6.4.3 快速城市化下的建设机遇
    6.5 体育建筑功能发展新特征
        6.5.1 总体布局的新特征
        6.5.2 复合化的功能模块设置
        6.5.3 灵活化的功能设计
    6.6 体育建筑形式发展新思潮
        6.6.1 建筑形态的有机化
        6.6.2 立面设计的表皮化
        6.6.3 结构美学的新表现
        6.6.4 对地域性的丰富思考和追求
        6.6.5 生态理念下的形式探索
    6.7 体育建筑技术的飞跃发展
        6.7.1 数字化技术的革命性发展
        6.7.2 张拉、混合结构的发展潮流
        6.7.3 材料的性能挖掘与创新
        6.7.4 设施设备技术的发展革新
        6.7.5 生态节能技术体系的探索
    6.8 小结
    本章注释
第七章 “新常态”下中国体育建筑发展面临问题及设计策略探讨
    7.1 中国近现代以来体育建筑系统元素演变脉络及特征分析
        7.1.1 社会背景发展脉络分析
        7.1.2 功能演变脉络及特征分析
        7.1.3 形式演变脉络及特征分析
        7.1.4 技术演变脉络及特征分析
    7.2 目前体育建筑发展面临的问题
        7.2.1 体育建筑建设存在误区
        7.2.2 对现存体育场馆历史价值和保护意识不足
        7.2.3 体育产业化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7.2.4 建筑形式的"形而上学"
        7.2.5 技术利用的不适宜
    7.3 基于“新常态”社会背景的体育建筑发展背景
        7.3.1 新常态下的社会发展背景
        7.3.2 新常态下的体育事业发展趋势
        7.3.3 新常态下的建筑事业发展趋势
    7.4 新常态下平衡化的体育建筑发展趋势探讨
        7.4.1 综合竞技场馆与专项竞技场馆的平衡
        7.4.2 竞技体育建筑、校园体育建筑与大众体育建筑的平衡
        7.4.3 新建场馆与改建场馆的平衡化发展
    7.5 新常态下中国体育建筑理性设计策略探讨
        7.5.1 适宜化的总体布局策略
        7.5.2 灵活、整合的功能设置策略
        7.5.3 多样化的形式创作策略
        7.5.4 理性的技术发展策略
    7.6 小结
    本章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广东省医院建筑发展研究(1835年至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1.1 广东省医院建筑发展处于全国前列
        1.1.2 广东省医院建筑特点突出
        1.1.3 广东省医院建筑历史研究的缺失
        1.1.4 探寻适合广东省医院建筑的设计策略
    1.2 研究对象与范围概念界定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范围的界定
    1.3 研究意义
        1.3.1 广东省医院建筑发展历史的梳理
        1.3.2 广东省医院建筑设计策略的总结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医院建筑的相关研究现状
        1.4.2 医院建筑历史的相关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实地调研法
        1.5.3 分析推演法
    1.6 论文框架结构
第二章 医院建筑发展概述
    2.1 古代宗教医学的医院建筑
        2.1.1 古代西方医院建筑
        2.1.2 古代中国医院建筑
    2.2 近代实验医学、机械医学的医院建筑
        2.2.1 近代西方医院建筑
        2.2.2 近代中国医院建筑
    2.3 现代生物医学、整体医学下的人性化医院建筑
        2.3.1 现代西方医院建筑
        2.3.2 现代中国医院建筑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近代广东省医院建筑发展历程
    3.1 晚清医院建筑(1835-1911)
        3.1.1 背景研究
        3.1.2 西式医院的兴起
        3.1.3 传教医生与晚清西式医院建筑
        3.1.4 晚清医院建筑设计特征分析
    3.2 民国时期医院建筑(1912-1949)
        3.2.1 背景研究
        3.2.2 西式医疗机构的发展
        3.2.3 专业建筑师主导下的西式医院建筑
        3.2.4 民国医院建筑设计特征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建国至今广东省医院建筑发展历程
    4.1 建国至改革开放前医院建筑(1949-1978)
        4.1.1 背景研究
        4.1.2 全民普及医疗思想下的医院建筑发展
        4.1.3 影响医院建筑发展的人物
        4.1.4 建国至改革开放前医院建筑设计特征分析
    4.2 改革开放后医院建筑(1979-1999)
        4.2.1 背景研究
        4.2.2 从计划医疗向市场化医疗发展思想下的医院建筑
        4.2.3 影响医院建筑发展的建筑师
        4.2.4 改革开放后医院建筑设计特征分析
    4.3 二十一世纪医院建筑(2000-今)
        4.3.1 背景研究
        4.3.2 新医改政策下的医院建筑发展
        4.3.3 境内外设计团队深入合作对医院建筑的影响
        4.3.4 二十一世纪医院建筑设计特征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东省医院建筑发展分析
    5.1 近代至今广东省医院建筑发展演进分析
        5.1.1 总体布局演进分析
        5.1.2 平面布局演进分析
        5.1.3 气候适应性分析
        5.1.4 医院建筑建设标准分析
    5.2 影响广东省医院建筑发展的主要因素
        5.2.1 自然气候环境对广东省医院建筑的影响
        5.2.2 社会经济发展对广东省医院建筑的影响
        5.2.3 医学、技术发展对广东省医院建筑的影响
        5.2.4 医疗政策变迁对广东省医院建筑的影响
        5.2.5 地域文化对广东省医院建筑的影响
        5.2.6 多种因素影响下的未来广东省医院建筑分析
    5.3 当代广东省医院建筑发展面临的挑战
        5.3.1 医疗资源总量不足且分布不均
        5.3.2 广东省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
        5.3.3 设计理念应与时俱进
        5.3.4 加强绿色技术创新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广东省医院建筑设计策略和发展趋势
    6.1 当代发达国家医院建筑设计的启示
        6.1.1 便捷宜人的规划设计
        6.1.2 弹性的建筑布局
        6.1.3 注重医院建筑的未来可变性
        6.1.4 便捷的流线设计和清晰的指引系统设计
        6.1.5 人性化的空间营造
    6.2 广东省医院建筑设计策略
        6.2.1 选址、规划理念
        6.2.2 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
        6.2.3 灵活发展性设计策略
        6.2.4 高效便捷性设计策略
        6.2.5 人性化设计策略
    6.3 医院建筑设计的新拓展
        6.3.1 医院建筑的适老化设计
        6.3.2 分级医疗下的基层医院建筑设计
        6.3.3 信息化医院设计
        6.3.4 健康中心医疗建筑
        6.3.5 与城市界面友好相融的医院建筑
结论和创新点
参考文献
    一、着作图书文献
    二、学术期刊文献
    三、学位论文参考文献
    四、技术标准
    五、网络资源
附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词
答辩委员签名的答辩决议

(10)HQ项目商业计划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房地产投资可行性
        1.2.2 房地产营销管理
        1.2.3 竞争战略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
第二章 项目概述
    2.1 项目背景
        2.1.1 项目概述
        2.1.2 项目区位条件
        2.1.3 项目地块
    2.2 开发商情况介绍
        2.2.1 项目投资方简介
        2.2.2 项目公司HQ公司组织架构
    2.3 项目商业模式介绍
    2.4 项目经济数据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项目投资环境分析
    3.1 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3.1.1 经济环境
        3.1.2 房地产相关政策
    3.2 深圳市宏观经济
    3.3 项目所在区域规划
    3.4 前海新区政策分析
    3.5 项目典型竞争对手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项目市场调研及市场定位
    4.1 写字楼市场调研
        4.1.1 深圳市写字楼市场调研
        4.1.2 项目区域写字楼市场调研
        4.1.3 写字楼市场调研总结
    4.2 商业市场调研
        4.2.1 深圳商业市场发展趋势
        4.2.2 各商圈未来发展对比
        4.2.3 未来新商圈分析
        4.2.4 商圈竞争分析
        4.2.5 前海商业市场分析
        4.2.6 商业市场调查总结
    4.3 SWOT分析
        4.3.1 优势
        4.3.2 劣势
        4.3.3 机会
        4.3.4 威胁
    4.4 项目市场定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项目营销方案
    5.1 项目的核心价值体系
    5.2 整体推售策略
    5.3 产品策略
        5.3.1 写字楼产品策略
        5.3.2 商业产品策略
    5.4 项目定价策略
    5.5 项目渠道策略
    5.6 项目促销策略
    5.7 项目运营管理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项目财务及风险分析
    6.1 项目投资估算
    6.2 项目筹资计划
    6.3 项目效益分析
        6.3.1 项目销售收入预测
        6.3.2 项目利润估算
        6.3.3 现金流表
    6.4 项目财务分析
        6.4.1 内部收益率
        6.4.2 敏感性分析
    6.5 项目风险分析
        6.5.1 市场风险
        6.5.2 政策风险
        6.5.3 管理风险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深圳某国际性酒店中央空调系统改造情况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上盖综合体与地铁站衔接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以西安地铁4号线为例[D]. 解鹏昭.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我国邮轮旅游中的法律关系研究[D]. 谢忱.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4)
  • [3]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址后续利用空间策略研究[D]. 杨藤. 青岛理工大学, 2020(01)
  • [4]月子会所项目投资决策要素分析与应用研究 ——以M公司为例[D]. 杨传义.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12)
  • [5]济南市域全运会比赛场馆可持续发展研究[D]. 尹新.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6]基于LEAP模型的重庆市公共建筑碳排放达峰及节能减排探讨[D]. 谢娇艳. 重庆大学, 2019(01)
  • [7]会展业对河南省外商直接投资水平的提升策略研究[D]. 司倩楠.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9(12)
  • [8]中国近现代以来体育建筑发展研究[D]. 侯叶.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9]广东省医院建筑发展研究(1835年至今)[D]. 孙冰. 华南理工大学, 2018(12)
  • [10]HQ项目商业计划书[D]. 王东.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深圳某国际酒店中央空调系统改造小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