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肽酶和止血芳香酸在体外循环中的抗纤溶和止血作用

抑肽酶和止血芳香酸在体外循环中的抗纤溶和止血作用

一、抑肽酶和止血芳酸在心肺转流中抗纤溶和止血作用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胡源,宋兵[1](2014)在《抗纤溶系统激活药物在体外循环中的血液保护作用机制与使用进展》文中指出体外循环为心血管手术奠定了基础,然而也伴随产生了许多问题,特别是对血液中有形成分的损伤与消耗。血液保护是伴随体外循环产生的一种临床治疗策略。血液保护是指通过改善生物兼容性、减少血液中某些成分激活、减少血液丢失、减少血液机械性破坏、应用血液保护药物和人工血液等各种方法,降低同种异体输血需求及其风险,保护血液资源。综合利用各种血液保护措施,尽可能减少血细胞损伤,减少异体输血成为如今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目标。本研究重点阐述抗纤溶药物对血液保护的作用机制及重要性,对抗纤溶药物的使用历史及各自优缺点进行综述。

丁英龙,沈振亚,余云生,黄浩岳,叶文学[2](2012)在《止血芳酸在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止血芳酸在心肺转流(CPB)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CPB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44例中,21例术中给予止血芳酸50mg/kg(A组),23例不用止血芳酸(B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引流液量、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输血量。结果 A组术后引流液量和术后输血量均显着少于B组[(934.33±196.95)ml vs.(1542.96±1315.75)ml和(966.67±478.89)ml vs.(1410.87±914.52)ml](P<0.05)。结论大剂量止血芳酸能明显减少CPB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的失血、输血量。

张振[3](2009)在《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凝血机制异常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目的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手术后出血量及发生术后血栓栓塞性并发症的几率常常较其它非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为多,同时在对此类患儿进行术前常规凝血功能检查时也常常发现其APTT值和PT值明显高于正常范围,因此考虑此类患儿可能存在围手术期凝血机制异常,可能同低氧血症以及低氧血症导致的脏器功能不全密切相关。为进一步证实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前凝血、抗凝及纤溶机制是否异常以及其同低氧血症间的相关性,此类患儿术后凝血机制变化情况以及改良超滤和选择氧合器类型对术后出血量的影响,我们设计本课题,选择了两组患者(紫绀组和非紫绀组)进行临床对照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选择紫绀型及非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组进行对照研究,探讨二组间在凝血系统、抗凝系统、纤溶系统功能以及血小板数量上的差异性;2、对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凝血、抗凝、纤溶各指标以及血小板计数同氧分压进行数学相关性分析;3、探讨法乐氏四联症患者围手术期凝血、抗凝、纤溶系统功能及血小板计数变化的一般规律;4、对法乐氏四联症患者术后出血量以及术中改良超滤和选择氧合器类型此类患者术后出血量的影响进行分析。二、方法1、病例收集与整理将2006年6月~2008年10月间我院收治并手术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中,将术前存在显性紫绀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共69例纳入研究组,同时随机选择同期收治并成功接受外科手术的非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24例纳入研究作对照组。所有患者术前心功能Ⅰ~Ⅱ级(NYHA),入院前2周内未接受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双嘧达莫等)、抗凝药物及激素治疗,术前肝、肾功能检查正常,不伴有其它系统性疾病,近期无外伤及手术史,所有患儿均经术前超声及心导管检查确诊并手术证实。2、分析指标及数据采集患者一般资料采集: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体重、住院病历号、诊断、手术方式、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对42例法乐氏四联症患儿还需统计所选择氧合器的类型、是否进行术中改良超滤、术后第一天出血量及体重平均出血量。动脉血气及血常规数据采集:所有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均在手术前于股动脉采血行血气分析及外周静脉采血行血常规检查,记录股动脉血氧分压、血红蛋白定量、红细胞压积和血小板计数;法乐氏四联症患者于术后第4、7、10天经桡动脉/外周静脉抽血进行血常规检查,记录血红蛋白定量、红细胞压积和血小板计数。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功能指标采集:所有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均在术前抽取外周静脉血测定凝血四项(包括PT、APTT、TT、纤维蛋白原定量),血浆Ⅱ、Ⅶ、Ⅷ、Ⅸ、Ⅹ因子活性,血浆抗凝血酶Ⅲ活性,蛋白C活性,纤溶酶原活性,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定量及D-二聚体定量并计算Ⅱ因子活性/抗凝血酶Ⅲ活性。法乐氏四联症患者于术后第4、7、10天经股/桡动脉抽血重复检测凝血四项(包括PT、APTT、TT、纤维蛋白原定量),血浆Ⅱ、Ⅶ、Ⅷ、Ⅸ、Ⅹ因子活性,血浆抗凝血酶Ⅲ活性,蛋白C活性并计算Ⅱ因子活性/抗凝血酶Ⅲ活性比值。三、结果第一部分1、紫绀型心脏病组的患者术前PT、APTT值均显着高于非紫绀对照组患者,TT值同对照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Fbg定量则同对照组比较显着降低。2、紫绀组心脏病患者术前的凝血因子Ⅱ、Ⅶ、Ⅷ、Ⅸ、Ⅹ活性均显着低于非紫绀对照组患者。3、紫绀组心脏病患者术前的抗凝血酶Ⅲ活性显着高于对照组,而蛋白C活性同对照组比较则呈降低趋势,但无显着性差异,二者变化呈现一种分离的现象;紫绀组的凝血因子Ⅱ活性/抗凝血酶Ⅲ比值显着低于对照组。4、紫绀组及对照组间术前纤溶酶原活性、FDP及D-二聚体定量均无显着差异。5、紫绀组患者的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压积显着高于对照组,而血小板计数及动脉血氧分压则显着低于对照组。6、紫绀组患者术前静脉血红蛋白浓度同动脉氧分压间以及血小板计数同血红蛋白浓度间存在数学相关性,而血小板计数同动脉血氧分压间则无明显数学相关性。7、紫绀组患者术前APTT值,凝血因子Ⅱ、Ⅶ、Ⅷ、Ⅸ、Ⅹ活性以及抗凝血酶Ⅲ活性同动脉氧分压间存在数学相关性,而蛋白C活性及纤溶酶原活性同动脉氧分压间不存在数学相关性。第二部分1、法乐氏四联症患者PT及APTT值在术后第4~10天间同术前值比较显着下降;TT值在术后第4~7内显着低于术前值,在术后第10天则较术前值略升高;2、法乐氏四联症患者术后Ⅱ、Ⅶ、Ⅷ、Ⅸ、Ⅹ因子活性均较术前水平显着上升,其中Ⅱ、Ⅶ、Ⅹ因子活性在术后第4天达到峰值,此后逐渐下降;Ⅷ、Ⅸ因子活性在术后第7天达到峰值,此后逐渐下降;所有凝血因子活性在术后第10天仍显着高于术前值;3、法乐氏四联症患者术后抗凝血酶Ⅲ较术前显着上升,术后第4天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至术后第10天同术前比较略下降,但无显着性差异;蛋白C活性在术后呈现类似抗凝血酶Ⅲ变化趋势,白术后第4天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但无显着性差异。血浆Ⅱ因子活性/AT-Ⅲ比值在术后早期同术前比较无显着性差异,此后逐渐上升,至术后第10日达到峰值并具有显着性差异。4、法乐氏四联症患者血小板计数在术后早期显着下降,于术后1周后呈明显上升趋势,至术后第10天则显着高于术前值。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压积在术后显着低于术前值,术后变化趋势不明显:5、法乐氏四联症患者术后第一天的平均引流量略少于对照组,而体重平均出血量则显着高于对照组;6、法乐氏四联症矫治术选择不同类型氧合器与术后出血量有一定相关性。比较术后第1日出血量发现,国产膜肺组同进口膜肺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而国产鼓泡肺组与进口膜肺组比较则显着增加;比较平均体重出血量,国产膜肺组与进口膜肺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国产鼓泡肺同进口膜肺组比较明显增加,但无显着性差异;7、法乐氏四联症矫治术中是否选择改良超滤与术后出血量有一定相关性。进行术中改良超滤组较未超滤组的术后第1日引流量显着增加;体重平均引流量仍有增加趋势,但不具有显着性差异。四、结论1、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术前存在以内源性凝血功能障碍为主的凝血机制缺陷,表现在PT和APTT值显着升高,其中以APTT值升高更为显着,且多种凝血因子活性显着降低并与低氧血症间存在数学相关性。由于此类患者术前并不存在纤溶亢进的情况,故考虑凝血机制障碍可能同低氧血症导致的凝血因子合成不足有关,而同凝血因子的大量消耗无关。2、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凝血/抗凝平衡向抗凝方向偏移,抗凝活性相对增强。抗凝血酶是相对广谱的循环内抗凝系统,其活性的增强是作为对血液高粘性以及缺氧性损伤所导致局部高凝状态的一种代偿,从而与凝血系统保持相对的平衡来维持正常的循环功能;而蛋白C系统则主要起局部抗凝及调节的作用,其活性的下降使局部凝血功能增强,在于减少因缺氧导致的血管壁结构损害的危险。3、法乐氏四联症患者术后早期的凝血功能随着缺氧的改善而得到改善,而此期的抗凝活性同样增强,但凝血/抗凝平衡总体上向凝血方向偏移,此过程有利于术后早期的止血;而术后晚期抗凝活性减弱导致的凝血/抗凝平衡向凝血方向偏移则可能带来血栓栓塞性并发症,此时期需适当进行抗凝治疗以预防血栓栓塞性并发症的发生。4、法乐氏四联症患者术前血小板计数显着低于对照组,是对高粘血症的一种自身代偿反应,但在术后晚期则迅速反跳至显着高于术前水平。这种变化同样是术后发生血栓栓塞性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之一。5、法乐氏四联症患者术后出血量显着高于对照组,与凝血机制缺陷有关。术中应用膜式氧合器及进行改良超滤可以达到减少凝血因子破坏,改善凝血机制以及减少术后出血的目的。

周学亮[4](2008)在《血凝酶对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病人血液的保护作用》文中指出目的:研究血凝酶对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病人血液的保护作用。方法:将30例室间隔缺损患儿随机分为血凝酶组(n=15)与空白组(n=15)。血凝酶组于麻醉诱导后至CPB前经中心静脉缓慢静注血凝酶1KU,另1KU加入预充液中随转机进入体内。空白组以等容量生理盐水代替血凝酶。监测两组患者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CPB)时间以及切皮前(T1)、CPB结束(T2)、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后20分钟(T3)的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imer)、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Ⅰb、GPⅡb/Ⅲa,并记录术后1h、3 h、6 h心包纵隔引流量(ml)。结果:Hb值血凝酶组T2、T3显着高于空白组(分别t=2.276,P=0.030;t=2.059,P=0.048);PLT值血凝酶组T2、T3显着高于空白组(分别t=2.242,P=0.033;t=2.524,P=0.017);PT值和APTT值血凝酶组T3显着低于空白组(分别t=3.378,P=0.002;t=2.110,P=0.043);D-dimer值血凝酶组T2、T3显着低于空白组(分别t=2.351,P=0.026;t=2.122,P=0.042);GPⅠb值血凝酶组T2、T3显着高于空白组(分别t=2.12,P=0.04,t=2.439,P=0.021);GPⅡb/Ⅲa值两组T2、T3无明显差异(分别t=1.190,P=0.244;t=0.948,P=0.351);心包纵隔引流量两组术后1h无明显差异(t=0.558,P=0.580),术后3h、术后6h血凝酶组显着低于空白组(分别t=2.427,P=0.021;t=2.923,P=0.006)。结论:血凝酶对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病人血液具有积极的保护作用。

梁庆旋[5](2008)在《两种代血浆对体外循环病人血小板功能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两种不同成分的代血浆用于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病人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ASAⅡ~Ⅲ级择期于体外循环下行修补术的先天性心脏房间隔缺损(ASD)和室间隔缺损(VSD)病人共30例,随机分入6%羟乙基淀粉130/0.4(voluven组,简称V组)和4%琥珀酰明胶(gelofusin组,简称G组),每组各15例,分别在①切皮前(基础值)(T1)②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后10分钟(T2)③手术结束时(T3)④术后24小时(T4)抽取静脉血,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CD41a,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分子标志物)和血小板a颗粒膜蛋白(CD62p,血小板激活的分子标志物),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PLT(血小板计数)、HB(血红蛋白)、HCT(血细胞比容),ACT测定仪测定ACT(激活全血凝固时间),抽取动脉血用血气分析仪分析血浆Ca2+含量。并记录手术时间、转机时间、术中肝素用量、胶体用量、术后引流量、术后24小时输用同种异体血量。结果1.两组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表达的比较:(1)V组和G组GPⅡb/Ⅲa的表达在T1、T4时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2、T3时点V组的表达低于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在T2和T3时点的表达高于基础值T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4和T1时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CD62p的表达在各时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在T2和T3高于基础值T1(P<0.05),T4和T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PLT、HB、HCT、ACT、血浆Ca2+含量指标的比较:(1)PLT、HB、ACT、HCT、血浆Ca2+含量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各组的PLT分别在组内T2、T3时点比基础值T1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各组血浆Ca2+在组内T2、T3、T4比基础值T1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各组HB在组内T2时点比基础值T1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各组ACT在组内T2、T3、T4时点与基础值T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手术时间、转机时间、术中肝素用量、术后引流量、术后输用同种异体血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6%羟乙基淀粉130/0.4抑制体外循环病人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的表达较4%琥珀酰明胶明显,表明6%羟乙基淀粉130/0.4抑制体外循环病人血小板活化功能较4%琥珀酰明胶明显。其机制可能是由于HES分子覆盖在血小板表面,配体与血小板表面结合位点结合受限从而抑制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的表达。2.心脏手术体外循环可以引起血小板膜糖蛋白表达的增加,从而影响血小板的功能。

梁庆旋[6](2008)在《体外循环对血小板的影响因素及血小板保护措施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心脏手术多需在体外循环下完成,而体外循环是一个非生理过程。在CPB期间由于血小板的损害而导致术后非外科性出血等并发症已日渐受到重视。CPB可造成血小板获得性功能障碍,表现为不仅数量下降而且功能低下。体外循环过程中生物及物理等多种因素可导致血小板获得性功能损害。

徐建军,崔晓光,赵鸿雁,林万春,于天超,翟金林[7](2007)在《抑肽酶对常温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围术期凝血功能的影响》文中指出

李军,路少林,马先宾,王强,李玉梅,赵洪伟[8](2005)在《止血芳酸与抑肽酶在体外循环中保护血小板作用的对比研究》文中认为①目的比较止血芳酸与抑肽酶在体外循环中对血小板的保护作用。②方法测定止血芳酸组与抑肽酶组的血小板计数、术后出血量、输血量及体外循环前后血浆α-颗粒膜蛋白(GMP-140)、血栓烷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PGF1α)的浓度变化。③结果两组间血小板计数、术后出血量及输血量、血浆GMP-140、TXB2和6-K-PGF1α比较差异无显着性(t=0.651.70,P>0.05)。④结论止血芳酸与抑肽酶在体外循环中对血小板的保护作用相似。

何涛[9](2005)在《6-氨基已酸和抑肽酶在体外循环中对血小板保护和炎症反应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别比较 6-氨基已酸(epsilon-aminocaproic acid,EACA)与抑肽酶(Aprotinin)在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中对血小板保护、抗炎症反应方面作用,进一步探讨 6-氨基已酸在 CPB 中的应用。 方法:30 例先天性心脏病在 CPB 下行心内直视手术的患儿,分为抑肽酶组(A 组)和 6-氨基已酸组(E 组)。两组分别给药,并分别于 CPB 转机前(麻醉诱导后切皮前)、CPB30 分钟和停机即刻采集静脉血,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Glycoprotein,GP)Ib、GPIIb、GPIIIa 及血小板颗粒膜糖蛋白 140(Granule membrane protein,GMP-140)、应用 ELISA 方法测定血浆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 及 IL-10 浓度,同时记录术后 12小时和 12-24 小时纵膈胸腔引流量和输血量。 结果:6-氨基已酸组 CPB 停机即刻 GPIb、GPIIb、GPIIIa 阳性血小板百分率分别为 82.31%±13.45%、85.71%±8.40%、86.31%±9.37%,转机前分别为 96.15%±3.94%、96.88%±3.32%、97.25%±2.90%,停机即刻各指标较转机前降低(P 值均﹤0.05)。抑肽酶组停机即刻 GPIb、GPIIb、GPIIIa 阳性血小板百分率分别为 83.15%±13.98%、86.12%±8.68%、87.32%±8.97%,转机前分别为 98.37%±3.78%、95.26%±3.54%、98.14%±3.64%,二者比较停机即刻各指标较转机前降低(P﹤0.05)。6-氨基已酸组与抑肽酶组相同时点比较,CPB 前、CPB30 分钟和 CPB 停机即刻 GPIb、GPIIb、GPIIIa 阳性血小板百分率无明显差异(P﹥0.05)。6-氨基已酸组 GMP-140 阳性血小板百分率转机 30 分钟及停机即刻分别为 72.24%±8.34%、78.64%±7.34%,较转机前 46.32%±2.17%明显升高(P﹤0.05);抑肽酶组 GMP-140 阳性血小板百分率停机即刻为 78.18%±7.82%,较转机前 46.47%±3.78%明显升高(P﹤0.05);6-氨基已酸组转机前、转机 30 分钟及停机即刻 GMP-140 阳性血小板百分率与对应时间点抑肽酶组 GMP-140 阳性血小板百分率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6-氨基已酸组患儿术后 12 小时和 12-24 小时胸腔纵隔引流量及输血量分别为 181±53ml、91±28ml、276±162ml,抑肽酶组术后

翟宇佳,王小雷[10](2004)在《乌司他丁和抑肽酶对血液保护作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和抑肽酶对体外循环 (CPB)心脏手术的血液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 6 0例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的病人 ,随机分成 3组。乌司他丁组 (2 0例 ) :给予乌司他丁 12 0 0 0U/kg,于麻醉诱导后至CPB开始前缓慢静注半量 ,另半量加入预充液中随转机进入体内 ;抑肽酶组 (2 0例 ) :于CPB中一次性给抑肽酶 5 0 0万单位 ;对照组 (2 0例 ) :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乌司他丁组术后 2 4h胸液量减少 33.3% (P <0 .0 5 ) ,抑肽酶组术后 2 4h胸液量减少 39.8% (P <0 .0 5 ) ,乌司他丁组与抑肽酶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别。抑肽酶组有一例发生严重过敏。结论 乌司他丁和抑肽酶均有维持纤溶活性稳定、保护血小板功能 ,从而减少术中及术后出血。

二、抑肽酶和止血芳酸在心肺转流中抗纤溶和止血作用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抑肽酶和止血芳酸在心肺转流中抗纤溶和止血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抗纤溶系统激活药物在体外循环中的血液保护作用机制与使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血液保护的概念及意义
2 心血管外科对血液保护的认识
3 抗纤溶药物血液保护的概念
4 抗纤溶药物的临床应用
    4.1 抑肽酶 (aprotinin, AP)
    4.2 乌司他丁 (ulinastatin, UTI)
    4.3 TA, EACA
    4.4 止血芳酸 (paminomethyl benzoic acid, PAMBA)
    4.5 凝血酶原复合物 (prothrombin complex concentrates, PCCs)
    4.6 去氨加压素[desmopressin (DDAVP) ]
5 抗纤溶药物的未来

(3)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凝血机制异常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凝血、抗凝、纤溶系统功能异常及其同低氧血症间关系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法乐氏四联症患者围手术期凝血功能变化及术后出血量相关因素分析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研究缺点及后续研究方向
综述 内皮细胞和血小板功能与体外循环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统计学证明

(4)血凝酶对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病人血液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体外循环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1.2 体外循环输血及其并发症
    1.3 体外循环血液保护策略
    1.4 体外循环与血凝酶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实验方法
第3章 结 果
    3.1 一般资料比较
    3.2 凝血相关因素比较
    3.3 纤溶相关因素比较
    3.4 GPⅠb、GPⅡb/Ⅲa 比较
    3.5 术后心包纵隔引流量比较
第4章 讨 论
    4.1 体外循环下血凝酶对凝血系统的影响
    4.2 体外循环下血凝酶对纤溶系统的影响
    4.3 体外循环下血凝酶对血小板膜糖蛋白的影响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两种代血浆对体外循环病人血小板功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论文
    主要缩略语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二、综述
    正文
    参考文献
三、致谢

(7)抑肽酶对常温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围术期凝血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8)止血芳酸与抑肽酶在体外循环中保护血小板作用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处理
2 结 果
3 讨 论

(9)6-氨基已酸和抑肽酶在体外循环中对血小板保护和炎症反应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CPB 血小板保护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第二章 结果
    第三章 讨论
第二部分 CPB 炎症反应预防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第二章 结果
    第三章 讨论
结论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个人简介
致谢

(10)乌司他丁和抑肽酶对血液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 果
3 结 论

四、抑肽酶和止血芳酸在心肺转流中抗纤溶和止血作用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抗纤溶系统激活药物在体外循环中的血液保护作用机制与使用进展[J]. 胡源,宋兵. 中国当代医药, 2014(17)
  • [2]止血芳酸在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应用[J]. 丁英龙,沈振亚,余云生,黄浩岳,叶文学. 江苏医药, 2012(03)
  • [3]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凝血机制异常的研究[D]. 张振. 南方医科大学, 2009(01)
  • [4]血凝酶对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病人血液的保护作用[D]. 周学亮. 南昌大学, 2008(01)
  • [5]两种代血浆对体外循环病人血小板功能影响的研究[D]. 梁庆旋. 广西医科大学, 2008(10)
  • [6]体外循环对血小板的影响因素及血小板保护措施研究进展[J]. 梁庆旋.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08(01)
  • [7]抑肽酶对常温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围术期凝血功能的影响[J]. 徐建军,崔晓光,赵鸿雁,林万春,于天超,翟金林. 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7(09)
  • [8]止血芳酸与抑肽酶在体外循环中保护血小板作用的对比研究[J]. 李军,路少林,马先宾,王强,李玉梅,赵洪伟.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05(02)
  • [9]6-氨基已酸和抑肽酶在体外循环中对血小板保护和炎症反应的作用[D]. 何涛. 山西医科大学, 2005(05)
  • [10]乌司他丁和抑肽酶对血液保护作用研究[J]. 翟宇佳,王小雷. 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2004(02)

标签:;  ;  ;  ;  ;  

抑肽酶和止血芳香酸在体外循环中的抗纤溶和止血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