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Q-3脱硫催化剂在变换脱硫中的应用

MSQ-3脱硫催化剂在变换脱硫中的应用

一、MSQ-3型脱硫催化剂在变换脱硫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高燕[1](2021)在《基于多金属氧酸盐的催化剂制备及其对燃油萃取氧化脱硫性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实体工业地迅速发展及现代化生活水平地提高,燃油的需求量正在逐年上升。燃油的大量使用给人们的生产及生活带来了便利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例如酸雨及雾霾。引发这类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燃料在燃烧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的酸性SOX气体及硫酸盐颗粒物。这些有害物质的排放不仅对环境造成了污染,还会对生物体尤其人类的呼吸道、视网膜等产生危害,甚至严重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为了从源头上控制含硫燃油燃烧导致的污染及破坏,应从污染源头上着手,即对燃油进行深度脱硫加工处理。同时,世界各国各地区也纷纷立法对燃油中硫化物的含量进行了严格地限定(<10 ppm),进一步使得开发燃油深度脱硫技术、平衡环境污染与燃油资源利用之间的矛盾迫在眉睫。萃取氧化脱硫技术是将萃取与氧化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新兴高效脱硫方法。萃取氧化脱硫技术克服了传统氧化脱硫工艺需要先氧化后去除的两步操作繁琐问题及单纯萃取技术脱硫效果不佳的缺陷。该技术的关键之一就是高活性催化剂地选取及制备。多金属氧酸盐(Polyoxometalates,POMs)由于具有强酸性、强氧化性、“假液相”行为、结构及性能可设计调控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多种催化氧化反应中。POMs可以通过改性或负载的手段改善其易溶解于极性溶剂、自身比表面积低及难以回收再利用的缺陷。因此,制备基于POMs的高活性催化剂是本论文的研究重点。本论文中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通过一锅法将吡啶基阳离子改性的多金属氧酸盐[CnVP]Mo V(n=2、4、6、8、10)负载于介孔碳气凝胶(CA)上,得到负载型催化剂[CnVP]Mo V/CA。通过多种表征手段对其结构及形貌进行分析,并将其应用于燃油的脱硫测试。实验结果表明以空气中的氧气作为氧化剂,催化剂[C6VP]Mo V/CA在最佳条件下反应180 min噻吩脱除率可达到99.6%。(2)以聚合咪唑基阳离子取代的多金属氧酸盐P[Vim R]MoV(R=Et、Pr、Bu、Am、He)为活性组分,氧化石墨烯为(GO)载体,制备了五种负载型催化剂。对所得到的材料进行表征、分析及脱硫测试。在空气中的氧气为氧化剂的情况下,最佳催化剂P[Vim Am]Mo V/GO在反应150 min后可脱除模拟燃油中98.3%的噻吩硫化物。(3)通过离子交换法合成了单体、双体及聚合型阳离子取代的多酸盐,将其负载于氧化石墨烯表面后得到三种催化剂[Vim]Mo V/GO、[DVim]Mo V/GO及P[Vim]Mo V/GO。聚合阳离子修饰后的多酸盐P[Vim]Mo V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同时负载后催化剂P[Vim]Mo V/GO在最佳反应条件下,以H2O2作为氧化剂,反应90 min可将燃油中99.7%的噻吩脱除。(4)以四丁基氯化铵(Bu4NCl)、磷钨酸或磷钼酸为原料,通过离子交换法合成了两种过氧化多金属氧酸盐(Bu4N)3PW4和(Bu4N)3PMo4。催化剂(Bu4N)3PW4与萃取剂[Bmim]PF6同时应用于多组分燃油的萃取氧化脱硫时展现出了良好的脱硫效果,其脱硫效率可在40 min内达到99.7%。(5)将(Bu4N)3PW4(PW4)作为活性组分封装于MIL-101孔道内,得到高活性负载型催化剂PW4@MIL-101。在已得到的活性组分(Bu4N)3PW4的最佳反应条件下,该催化剂可以在40 min内脱除99.8%的硫化物。此外,催化体系PW4@MIL-101与萃取剂([Bmim]PF6)结合的脱硫体系具有更佳的循环利用性,且催化剂PW4@MIL-101具有良好的稳定性。(6)将(Bu4N)3PMo4(PMo4)作为活性组分封装于具有不同窗口尺寸的MOF孔道内,得到三种负载型催化剂PMo4@MIL-101、PMo4@MOF-808和PMo4@ZIF-8。由于MIL-101的大窗口尺寸有利于硫化物与活性组分反应,故催化剂PMo4@MIL-101具有最佳的催化活性。该催化剂可将多组分模拟燃油中99.2%的硫化物去除,且循环利用十次脱硫活性仍可达到99%以上。

陈美丽[2](2020)在《不同维数纳米SiO2复合催化剂制备及催化氧化吸附脱硫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燃油中硫化物燃烧后释放大量的硫氧化物(SOx),SOx能直接导致酸雨的形成,加重雾霾的产生,因此,各国纷纷立法对燃油中硫化物的浓度进行的限制(<10ppm),对油品进行深度脱硫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科研问题。氧化脱硫技术(ODS)具有反应条件温和、对噻吩类的硫化合物脱除效果强、投入成本低等优点,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可替代加氢脱硫技术的脱硫方法。ODS通常需要与萃取脱硫(EDS)相结合才能达到深度脱硫的要求,而萃取剂会对油品造成二次污染,且使脱硫步骤复杂化。因此,开发同时具有催化氧化和吸附双功能的催化剂,用于催化氧化吸附脱硫(OADS)体系将成为燃油脱硫催化剂未来的研究发展趋势。本论文分别以不同维数(0D、1D和2D)的纳米二氧化硅为载体负载磷钨酸制备氧化-吸附脱硫催化剂,通过XRD、SEM、TEM、EDS、TG、XPS和BET等测试手段对催化剂的形貌、结构和组成进行表征,探讨其微观形貌、孔道结构、颗粒尺寸、活性组分和极性基团对催化剂的在催化氧化吸附脱硫中的催化活性、吸附性能的影响。深入探讨其反应机理及催化氧化吸附脱硫的原理。具体研究内容如下:(一)磷钨酸(HPW)固载氨基功能化零维纳米孔道二氧化硅(HHSS)催化体系(HPW-NH2-HHSS)制备及用于催化氧化吸附脱硫:采用具有大比表面积的分级孔纳米级二氧化硅空心球(HHSS)作为载体,用硅烷偶联剂(APTEs)对其氨基功能化,通过将H3PW12O40(HPW)固定在其表面得到具有零维孔道结构的HPW-NH2-HHSS系列催化剂。表征分析结果表明:HPW-NH2-HHSS催化剂具有纳米尺寸(~100nm),保持较高的比表面积,磷钨酸高度分散在氨基功能化的HHSS载体上,而且载体完整的保持了原有小空心球@大空心球的层次复合空心结构,而且催化剂表面还含有大极性基团(-NH2和-OH),这些性质对其催化氧化吸附脱硫性能有较大影响。同时,本论文对HPW-NH2-HHSS催化剂用含DBT的正辛烷溶液对其催化氧化吸附脱硫性能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反应温度为60oC、氧硫比(O/S)=2.5、催化剂质量mcatalyst=0.06g时,20%HPW-NH2-HHSS催化剂的脱硫效果最好,反应30min后,DBT的去除率高达99.36%。除此外,催化剂还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循环7次后其脱硫性能不见明显降低。通过GC-MS和FT-IR方法对氧化产物进行分析,证明其脱硫机理为催化氧化-吸附耦合,-NH2和-OH极性基团能有效吸附含硫氧化产物,并且20%HPW-NH2-HHSS催化剂对二苯并噻吩砜(DBTO2)的最大平衡吸附值可达374mg·g-1。本研究首次将纳米级中空体系应用于高效氧化吸附脱硫,并提出了催化剂极性基团取代极性溶剂吸附含硫氧化产物的理论。(二)磷钨酸(HPW)固载氨基功能化一维纳米孔道二氧化硅(HSNT)催化体系(HPW-NH2-HSNT)制备及用于催化氧化吸附脱硫:采用溶胶-凝胶模板法合成具有一维孔道的纳米二氧化硅空心管(HSNT)作为载体,用硅烷偶联剂(APTEs)对其氨基功能化,通过将H3PW12O40(HPW)固定在其表面得到具有一维孔道结构的HPW-NH2-HSNT系列催化剂。表征分析结果表明:HPW-NH2-HSNT-7催化剂具有完整空心管状结构,孔结构由管壁的微孔(3.9nm)和空心管的管内径(49.74nm)组成,保持较高的比表面积。磷钨酸高度分散在氨基功能化的HSNT载体上,并且载体保持了完整的空心纳米管结构,此外,催化剂表面还含有大极性基团(-NH2和-OH),这些性质对其催化氧化@吸附脱硫性能有较大影响。用含DBT的正辛烷溶液对其脱硫性能进行检测,结果证明:反应温度为60oC、O/S=3、mcatalyst=0.04时,HPW-NH2-HSNT-7催化剂的脱硫效果最好,反应15min后,DBT的转化率高达100%。此外,催化剂还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循环10次后其脱硫性能没有明显降低。通过GC-MS方法对氧化产物进行分析,证明其脱硫机理为催化氧化-吸附耦合,-NH2和-OH极性基团能有效吸附含硫氧化产物。(三)磷钨酸(HPW)固载氨基功能化二维纳米孔道二氧化硅(LS:Layered silical)催化体系(HPW-NH2-LS)制备及用于催化氧化吸附脱硫:首先采用液体模板腐蚀法合成一系列不同形貌的层状二氧化硅(LS)作为载体,用硅烷偶联剂(APTEs)对其氨基功能化,通过将H3PW12O40(HPW)固定在其表面得到具有二维孔道结构的HPW-NH2-LSw(W是氨水的浓度)系列催化剂。表征分析结果表明:HPW-NH2-LS催化剂的比表面积、粒径、孔径、层间距随着载体的形貌的改变而变化。其中,形貌为均匀大片层状的催化剂HPW-NH2-LS13拥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孔径,其层间距介于500nm~1μm之间,并且催化剂表面还含有大极性基团(-NH2和-OH),这些特性对于二维孔道催化剂的催化氧化@吸附脱硫活性是至关重要的。用含DBT的正辛烷溶液对其脱硫性能进行检测,结果证明:反应温度为60oC、O/S=3、mcatalyst=0.06时,HPW-NH2-LS13催化剂的脱硫效果最好,反应30min后,DBT的转化率高达98.82%,除此外,催化剂还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循环7次后其脱硫性能不见明显降低,通过GC-MS方法对氧化产物进行分析,证明其脱硫机理为催化氧化-吸附耦合。

曹彦锴[3](2020)在《渣油加氢催化剂失活规律及动力学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采用了中石化大连(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自主研发的脱金属催化剂和脱硫催化剂,在小型固定床渣油加氢反应器上设计了催化剂失活实验和动力学实验,分析了两种催化剂的失活规律及加氢性能,并基于此分别提出了渣油加氢催化剂失活动力学模型、加氢精制和加氢裂化反应动力学模型。本实验采用双反应器串联的下流式固定床渣油加氢工艺,在一反脱金属催化剂床层温度415℃、二反脱硫催化剂床层温度425℃、反应压力15.0 MPa、氢油体积比500 v/v和液时空速0.8 h-1的操作条件下,进行了渣油加氢催化剂失活规律研究实验,取得了一系列不同运转时间下的催化剂,并进行了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两种催化剂在失活原因和失活规律呈现出较强的相似性。初期的快速失活主要是由焦炭的快速沉积造成的,但此阶段的金属硫化物的影响也不可忽略;而随着运转时间的推移,金属硫化物沉积对催化剂失活的影响超过了焦炭沉积,造成了其在运转中期的缓慢失活。基于催化剂失活原因的分析提出了综合考虑焦炭和金属硫化物共同作用的催化剂失活动力学模型,并成功应用于渣油加氢精制和加氢裂化反应动力学模型。本实验采用了两套对照的固定床渣油加氢工艺流程,在一反脱金属催化剂床层温度395~420℃、二反脱硫催化剂床层温度405~430℃、反应压力15.0 MPa、氢油体积比300~700v/v和液时空速0.6~1.0 h-1的操作条件下,进行了渣油加氢动力学实验。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发现提高温度,降低液时空速,均可以显着提升两种催化剂的加氢效率,而氢油体积比对加氢效率的影响却相对有限。分析了两种催化剂的区别,发现脱硫催化剂的加氢效率更高,而且其最佳活性温度区间要高于脱金属催化剂。基于动力学实验数据和失活动力学,建立了n级幂律方程形式的加氢精制动力学模型和四集总的加氢裂化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无论加氢精制反应动力学模型还是加氢裂化反应四集总动力学模型,其模型的预测值和实验值之间的平均相对误差均小于5%。

苗广[4](2019)在《廉价金属氧化物用于氧化吸附耦合脱硫及丙烷脱氢的性能》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燃油中有机硫污染物的分离及轻质烷烃分子直接脱氢制烯烃为潜在应用背景,针对采用传统的单一吸附或氧化法都难以克服在实际体系中存在多组分竞争导致深度脱硫效率低的瓶颈问题,研制的新型催化吸附双功能材料,考察了其在选择性氧化吸附耦合脱硫中的性能和机理;针对传统用于丙烷脱氢的Pt基贵金属催化剂存在成本高、不稳定和难再生等问题,研究廉价、抗毒金属氧化物的烷烃催化脱氢性能。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属于吸附分离与反应工程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实际意义。本文提出了一种可见光诱导的室温氧化吸附耦合脱硫机制和过程。针对单一吸附法难以克服多组分竞争导致选择性低的瓶颈问题,构建一种新型的氧化-吸附耦合脱硫机制并研制出相应的双功能催化吸附材料BiVO4/C3N4@SiO2,利用其在可见光激发下将DBT氧化转化为极性硫砜,并吸附在催化剂上的吸附位上,从而实现高选择性地脱除有机硫DBT,脱硫容量达到7.4mg-S/g-sorb。本文提出一种无光室温快速氧化-吸附耦合脱硫方法。研制出高活性Ti-SiO2催化吸附剂,能在室温无光的条件下快速催化氧化多种噻吩硫转变成硫砜并给予吸附,可将真实柴油含S量降低到10ppm;此外,制备了一种Ag/SiO2基催化吸附剂,通过其自身具有的活性氧,可在常温常压下实现快速反应性吸附脱硫,有效减少了液体有机过氧化物的消耗。本文研究了低毒、非贵金属WO3/ZrO2催化剂的丙烷脱氢性能和失活机理。阐明降低W表面密度有助于提高材料稳定性及的活性;揭示了在反应条件下WO3被过度碳化生成低活性的W2C是WO3/ZrO2失活的主要原因。采用更高的氢气/烷烃比可避免过度碳化,有助于保持催化剂结构稳定。活化后的WO3/ZrO2性能与商用Cr催化剂相近。本文制备了W-TiO2催化剂,并研究其丙烷脱氢性能。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W-TiO2催化剂不仅可以提高WO3的分散度,还能降低其可还原性,提高反应活性及选择性。活性组分与载体的强相互作用增强了W-TiO2的稳定性,其反应速率是WO3/ZrO2的3倍。本文探究了ZrO2,Al2O3及Co2+催化剂的丙烷脱氢性能。通过制备简单方法制备了具有较高比表面积的ZrO2,Al2O3以及高分散的CoO催化剂,使这些催化剂的活性达到商用CrOx催化剂的3-5倍,选择性维持在95%以上。相比W基催化剂,ZrO2等催化剂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及活性。

李石雷,张冬冬,宁平,吴琼,张晋鸣,李创,王思鼎[5](2017)在《液相催化氧化法脱除硫化氢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综述了液相催化氧化法脱除硫化氢方法中的砷基工艺、钒基工艺、铁基工艺以及一些新兴工艺。由于砷基工艺含有砷等剧毒物质,目前该法已被其他方法所取代;钒基工艺主要有ADA法、改良ADA法、MSQ法、栲胶法等,改良ADA法广泛应用于天然气、焦炉气和氨合成气等脱除H2S气体;铁基工艺是目前工业化应用较广泛的工艺,脱硫效率高,但存在催化剂需要合成或副产物需要定时清理等问题;一些新兴工艺研究,如PDS法、888法、DDS法,具有催化剂活性高、用量少、无毒性等优点,但单独使用存在脱硫效率低、易堵塔等问题。综上所述,开发一种低成本脱硫工艺及高效脱硫剂,将是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曲广杰[6](2013)在《吉化化肥厂合成气装置的优化改造》文中指出合成气(CO+H2)目前广泛的应用于化工生产中的无机合成工业和有机合成业上,如氨的合成,甲醇的合成以及丁醇与辛醇等羰基合成工业中。含有一氧化碳和氢气的混合气体,通称为“合成气”。合成气制造的方法比较多,根据其原料性质不同,所采取的工艺过程也不一样。用来制造合成气的原料种类很多,凡是含有碳,含有氢,或含有碳氢的化合物等物质都可以作为制造合成气的原料,一般原料可分为三类:固体原料——焦炭、无烟煤、褐煤等。液体原料——重油、原油、轻油以及水等。气体原料——天然气、油田气、焦炉气、以及炼厂气等。在合成气制造过程中,除需上述各种原料之外,尚需要其它一些气体,如:空气、氧气、水蒸气等,通常把这些气体称为气化剂。上述某种原料,在特殊结构的设备内,在一定条件下,与气化剂进行化学反应,生成含有多种气体的混合气,一般称为“原料气”,这种气体除含有一氧化碳和氢气外,尚含有二氧化碳、甲烷、氮气、硫化氢等气体,也称为“粗气”;因其中含有很多无用的杂质,故需要加工精制,进行净化处理,净化后得到比较纯净的气体,才能用于各种合成工业中。吉化合成气装置的渣油造气工艺中由于原料掺炼俄罗斯原油后组份杂质硫增加,导致脱硫工艺无法长周期稳定运行,通过技术分析与不断对脱硫塔进行改进,使脱硫系统达得了较好的、长周期稳定运行效果。本论文主要探讨了合成气的各种制造及净化方法和装置的改造情况,本论文证明:实施的脱硫改造保证了吉林石化的安全效益,提高了吉林石化的经济效益;也为合成气装置的后续改造提供了科学依据。

王平尧[7](2009)在《湿式氧化法脱硫技术及焦炉煤气脱硫工艺选择》文中提出以斯淳梯福特法(ADA法)、塔卡哈克斯法(TH法)和苦味酸法(FRC法)为例,介绍了湿式氧化法脱硫技术的工艺特点、技术优势和存在的不足;论述了湿式氧化法脱硫催化剂在国内的研发进展和应用情况;提出了该脱硫方法在生产使用中的相关注意事项。

李新超,孙印杰,庞捷[8](2008)在《MSQ-3型脱硫催化剂对高硫煤制原料气脱硫的研究》文中指出应用MSQ-3型脱硫催化剂的实际经验及MSQ-3型脱硫催化剂的组成与特点,提出了2个硫容量较大、脱硫效率高、生产费用相对低及生产稳定性好的对高硫煤制原料气的脱硫方法.

庞捷,张秀奇,庞锡涛[9](2005)在《MSQ-3型脱硫催化剂在半水煤气脱硫中的应用》文中认为MSQ-3脱硫催化剂是在MSQ基础上研制的新型脱硫催化剂,它具有高的脱硫效率还有稳定和减少脱硫塔阻力的优点.本文介绍了MSQ-3脱硫催化剂的组成和特点及在半水煤气的应用效果.

庞捷,何艳丽,庞锡涛[10](2004)在《MSQ-3型脱硫催化剂在半水煤气脱硫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MSQ - 3型脱硫催化剂是在MSQ型脱硫催化剂基础上开发的新一代产品 ,除具有脱硫效率高等优点外 ,还具有降低和稳定脱硫塔阻力的作用。介绍了MSQ - 3型脱硫催化剂的组成、功能、特点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和使用中应注意的事项

二、MSQ-3型脱硫催化剂在变换脱硫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SQ-3型脱硫催化剂在变换脱硫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多金属氧酸盐的催化剂制备及其对燃油萃取氧化脱硫性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国内外燃油现状
        1.1.2 燃油中硫化物种类及危害
    1.2 燃油脱硫的研究进展
        1.2.1 加氢脱硫
        1.2.2 非加氢脱硫
    1.3 多金属氧酸盐
        1.3.1 多金属氧酸盐简介
        1.3.2 多金属氧酸盐的结构
        1.3.3 多金属氧酸盐的性质
        1.3.4 多金属氧酸盐在燃油萃取氧化脱硫中的应用进展
    1.4 载体材料的筛选
        1.4.1 碳材料
        1.4.2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
    1.5 本课题组在燃油脱硫领域的相关研究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介孔碳气凝胶负载有机-无机杂化多酸盐催化剂的制备及脱硫性能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2 催化剂的制备
        2.2.3 萃取氧化脱硫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催化剂的表征
        2.3.2 萃取氧化脱硫性能测试
        2.3.3 催化剂的稳定性探究
        2.3.4 萃取氧化机理分析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氧化石墨烯负载聚合离子液体修饰多酸催化剂的制备及脱硫性能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2 催化剂的制备
        3.2.3 萃取氧化脱硫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催化剂的表征
        3.3.2 萃取氧化脱硫性能测试
        3.3.3 催化剂的稳定性探究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氧化石墨烯负载不同类型离子液体修饰多酸催化剂的制备及其脱硫性能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实验试剂与仪器
        4.2.1 催化剂的制备
        4.2.2 萃取氧化脱硫测试
        4.2.2.1 萃取氧化脱硫测试
        4.2.2.2 催化剂回收再利用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催化剂的表征
        4.3.2 萃取氧化脱硫性能测试
        4.3.3 催化剂的稳定性探究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过氧化多酸盐的制备、表征及脱硫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5.2.2 过氧化杂多酸盐的制备
        5.2.3 过氧化杂多酸盐催化剂的脱硫活性评价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过氧化杂多酸盐的表征
        5.3.2 萃取氧化脱硫性能测试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高效非均相脱硫催化剂PW_4@MIL-101的制备及其脱硫性能的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6.2.2 催化剂的制备
        6.2.3 催化剂的萃取氧化脱硫活性评价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催化剂的表征
        6.3.2 萃取氧化脱硫性能测试
        6.3.3 PW_4@MIL-101催化剂的重复利用性及体系的循环利用性
        6.3.4 PW_4@MIL-101催化剂的稳定性
        6.3.5 催化氧化反应机理分析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MOF封装过氧化磷钼酸盐用于燃油高效脱硫:MOF的窗口尺寸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7.1 引言
    7.2 实验部分
        7.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7.2.2 催化剂的制备
        7.2.3 催化剂的萃取氧化脱硫活性评价
    7.3 结果与讨论
        7.3.1 催化剂的表征
        7.3.2 萃取氧化脱硫性能测试
        7.3.3 PMo_4@MIL-101催化剂的稳定性
    7.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与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2)不同维数纳米SiO2复合催化剂制备及催化氧化吸附脱硫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燃油脱硫的必要性
        1.1.1 燃油脱硫的意义
        1.1.2 燃油中有机硫化物的种类
        1.1.3 燃油中有机硫化物的分布
    1.2 燃油脱硫技术的研究进展
        1.2.1 加氢脱硫技术
        1.2.2 生物脱硫技术(BDS)
        1.2.3 萃取脱硫技术(EDS)
        1.2.4 吸附脱硫技术(ADS)
        1.2.5 氧化脱硫技术(ODS)
    1.3 氧化脱硫催化剂(ODS)的研究现状及前景
        1.3.1 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1.3.2 杂多酸的结构
        1.3.3 磷钨酸的催化氧化脱硫性能研究
    1.4 氧化脱硫催化剂常用的载体
        1.4.1 二氧化钛(TiO_2)
        1.4.2 分子筛负载磷钨酸的研究
        1.4.3 二氧化硅(SiO_2)
    1.5 二氧化硅的研究进展
        1.5.1 “0维”二氧化硅的制备及应用
        1.5.2 “1维”二氧化硅的制备及应用
        1.5.3 “2维”二氧化硅的制备及应用
    1.6 催化氧化-吸附耦合脱硫技术(OADS)
    1.7 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1.7.1 研究目的
        1.7.2 主要研究内容
        1.7.3 创新点
第2章 试验部分
    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2.1.1 实验用的所有药品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样品的表征分析手段
    2.3 模拟油的制备
    2.4 模拟油氧化-吸附脱硫(OADS)实验
    2.5 催化剂的再生实验
    2.6 催化剂的性能分析手段
        2.6.1 定量分析法
        2.6.2 定性分析法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磷钨酸固载氨基功能化“0维”纳米孔二氧化硅(HHSS)催化剂制备及其催化氧化吸附脱硫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催化剂的制备
        3.2.2 模拟油的OADS实验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催化剂(HPW-NH_2-HHSS)的表征方法
        3.3.2 催化剂(HPW-NH_2-HHSS)的OADS性能评价
    3.4 催化剂最大硫吸附容量计算
    3.5 催化剂的脱硫机理探索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尺寸“1维”二氧化硅空心管(HSNT)复合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氧化吸附脱硫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催化剂(HPW-NH_2-HSNT)的表征方法
        4.3.2 催化剂(HPW-NH_2-HSNT)的OADS性能评价
        4.3.3 催化剂的循环稳定性
    4.4 催化剂的脱硫机理考察(GC-MS)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不同形貌的“2维”层状二氧化硅(LS)复合催化剂制备及其催化氧化吸附脱硫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催化剂(HPW-NH_2-LS)催化剂的表征方法
        5.3.2 催催化剂(HPW-NH_2-LS)的OADS性能检测
    5.4 催化剂的脱硫反应机理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3)渣油加氢催化剂失活规律及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渣油加工工艺介绍
        1.1.1 溶剂脱沥青工艺
        1.1.2 催化裂化工艺
        1.1.3 固定床加氢工艺
        1.1.4 移动床加氢工艺
        1.1.5 沸腾床加氢工艺
        1.1.6 悬浮床加氢工艺
    1.2 渣油加氢一般反应机理及其动力学
        1.2.1 加氢脱硫反应及其动力学
        1.2.2 加氢脱金属反应及其动力学
        1.2.3 加氢脱残炭反应及其动力学
        1.2.4 加氢裂化反应及其动力学
    1.3 渣油加氢催化剂失活机理及其动力学
        1.3.1 渣油加氢催化剂研究进展
        1.3.2 催化剂失活机理
        1.3.3 催化剂失活动力学
第2章 实验概述
    2.1 实验原料
    2.2 主要实验装置
    2.3 实验流程
        2.3.1 流程概述
        2.3.2 装置开停工流程简述
        2.3.3 装置产品油样的采集
第3章 渣油加氢催化剂失活规律及失活动力学
    3.1 实验方案
    3.2 催化剂表征结果分析
    3.3 失活动力学模型建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渣油加氢精制反应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4.1 实验方案
    4.2 实验操作条件对渣油加氢精制反应的影响
        4.2.1 温度的影响
        4.2.2 氢油体积比的影响
        4.2.3 液时空速的影响
    4.3 加氢精制反应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4.4 模型参数拟合与结果分析
    4.5 模型验证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渣油加氢裂化反应集总动力学模型建立
    5.1 实验条件对渣油加氢裂化反应的影响
        5.1.1 温度的影响
        5.1.2 氢油体积比和液时空速的影响
    5.2 加氢裂化反应集总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5.3 模型参数拟合和结果分析
    5.4 模型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廉价金属氧化物用于氧化吸附耦合脱硫及丙烷脱氢的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概述
    1.1 燃油深度脱硫背景及意义
    1.2 燃油深度脱硫技术进展
        1.2.1 加氢脱硫
        1.2.2 吸附脱硫
        1.2.3 氧化脱硫
        1.2.3.1 氧化剂
        1.2.3.2 催化剂
        1.2.3.3 氧化产物分离
    1.3 丙烷催化脱氢
        1.3.1 背景及意义
        1.3.2 烷烃脱氢的热力学
        1.3.3 商用烷烃脱氢技术
        1.3.3.1 CATOFIN技术
        1.3.3.2 OLEFLEX技术
        1.3.3.3 STAR技术
        1.3.4 脱氢催化剂
        1.3.4.1 Pt基催化剂
        1.3.4.2 Cr基催化剂
        1.3.4.3 Ga基催化剂
        1.3.4.4 其他金属氧化物
        1.3.4.5 小结与展望
    1.4 本文研究意义与研究目标
    1.5 本文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第二章 可见光诱导的BiVO_4/C_3N_4@SiO_2 氧化吸附耦合脱硫性能
    引言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材料
        2.1.2 材料制备
        2.1.3 样品结构表征
        2.1.4 模拟油
        2.1.5 光催化氧化性能测试
        2.1.6 吸附脱硫实验
    2.2 结果与讨论
        2.2.1 BiVO_4/C_3N_4@SiO_2 光催化剂的脱硫性能
        2.2.2 样品的结构与表征
        2.2.3 空气和过氧化异丙苯对氧化脱硫的影响
        2.2.4 氧化反应路径
        2.2.5 催化剂的再生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室温无光氧化-吸附耦合脱硫及噻吩硫的催化溴化
    引言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材料
        3.1.2 材料制备
        3.1.3 材料表征
        3.1.4 反应油品
        3.1.5 性能测试
        3.1.6 产物检测
    3.2 结果与讨论
        3.2.1 M-SiO_2 材料的结构与表征
        3.2.2 M-SiO_2 材料氧化吸附耦合脱硫性能
        3.2.3 介孔Ti-SiO_2室温氧化吸附耦合脱硫
        3.2.5 Ti/SiO_2 材料真实柴油氧化吸附耦合脱硫性能
        3.2.6 AgO_x/SBA-15吸附剂快速反应性吸附脱硫及表征
        3.2.7 MoAg_2O_4/MoO_3催化噻吩硫溴化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氧化钨/氧化锆丙烷脱氢性能和失活机理
    引言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材料
        4.1.2 催化剂制备
        4.1.3 结构与表征
        4.1.4 性能测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WO_3/ZrO_2 催化剂的结构与表征
        4.2.2 WO_3/ZrO_2的表面密度对可还原性的影响
        4.2.3 W表面密度对烷烃脱氢催化活性的影响
        4.2.4 WO_3/ZrO_2 的活化方法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4.2.5 WO_3/ZrO_2 在脱氢中的失活过程和结构
        4.2.6 WO_3/ZrO_2 脱氢的反应过程
        4.2.7 反应物与产物对丙烷脱氢速率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钛钨混合氧化物催化剂的丙烷脱氢性能
    引言
    5.1 实验部分
        5.1.1 实验材料
        5.1.2 催化剂制备
        5.1.3 催化剂的表征
        5.1.4 性能测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WO_3 在载体上的表面密度对其可还原性的影响
        5.2.2 WO_3 表面密度对催化剂粒径和表面积的影响
        5.2.3 载体和WO_3丙烷脱氢性能比较
        5.2.4 W-Ti混合金属氧化物的表征与脱氢性能
        5.2.5 氢气对W-TiO_x的脱氢性能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非可还原性金属氧化物催化丙烷脱氢的性能
    引言
    6.1 实验部分
        6.1.1 实验材料
        6.1.2 催化剂的制备
        6.1.3 催化剂的表征
        6.1.4 性能测试
    6.2 实验结果与讨论
        6.2.1 ZrO_2 的积碳失活
        6.2.2 氢气对ZrO_2脱氢性能的影响
        6.2.3 Al2O_3 高效催化丙烷脱氢
        6.2.4 过渡金属对WO_3/SiO_2 丙烷脱氢的影响
        6.2.5 Co(Ⅱ)催化剂的结构与性能
    6.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液相催化氧化法脱除硫化氢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砷基工艺
    1.1砷碱法
    1.2改良砷碱法 (G-V法)
2钒基工艺
    2.1 ADA法
    2.2改良ADA法
    2.3 MSQ法
    2.4栲胶法
3铁基工艺
    3.1 LO-CAT法
    3.2 Sul Ferox法
    3.3 FD法
    3.4 TEA络合铁法
    3.5龙胆酸-铁法
    3.6 HEDP-NTA络合铁法
4新兴工艺
    4.1 PDS法
    4.2 888法
    4.3 DDS法
5结论与展望

(6)吉化化肥厂合成气装置的优化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固定原料制合成气
        1.1.1 荷兰壳牌(Shell)粉煤气化工艺
        1.1.2 德士古(Texaco)水煤浆气化工艺
        1.1.3 煤炭地下气化气化技术
    1.2 液体原料制造合成气
        1.2.1 德士古8.5MPa激冷流程
        1.2.2 谢尔3.14 MPa废锅流程
        1.2.3 渣油造气的未来展望
    1.3 气体原料制合成气
        1.3.1 甲烷制合成气工艺原理简介
        1.3.2 甲烷制合成气工艺简介
        1.3.3 甲烷水蒸汽转化工艺
        1.3.4 非催化部分氧化法
        1.3.5 催化部分氧化法
        1.3.6 天然气二氧化碳重整法制合成气
第二章 吉化化肥厂合成气装置简介
    2.1 合成气装置概述
    2.2 合成气装置主要工艺过程
    2.3 产品(合成气)质量控制指标
    2.4 合成气装置变动及改造情况
第三章 合成气的脱硫
    3.1 原料气的脱硫
    3.2 合成气中的硫化物的种类及性质
    3.3 干法脱硫
        3.3.1 活性炭法脱硫
        3.3.2 氧化铁法脱硫
        3.3.3 氧化锌法脱硫
第四章 湿法脱硫
    4.1 化学吸收法(又称中和法)
        4.1.1 N-甲基二乙醇胺(MDEA)法脱硫
    4.2 物理吸收法脱硫
        4.2.1 聚乙二醇二甲醚法(Selexol法)
        4.2.2 低温甲醇法(Rectisol)法
    4.3 氧化法脱硫
        4.3.1 蒽醌二磺酸钠法(ADA法)脱硫
        4.3.2 栲胶法(TV法)脱硫
        4.3.3 PDS法脱硫
        4.3.4 配合铁法脱硫
        4.3.5 MSQ法脱硫
第五章 合成气装置脱硫工艺的优化改进
    5.1 前言
    5.2 改良蒽醌二磺酸钠(ADA)法脱硫
        5.2.1 工艺原理
        5.2.2 工艺流程
        5.2.3 影响改良ADA法脱硫的主要影响因素
        5.2.4 改良ADA法脱硫工艺条件的选择
        5.2.5 改良ADA法脱硫工艺的主要工艺指标
    5.3 改良ADA脱硫系统运行中存在问题
        5.3.1 脱硫系统设备、管线腐蚀严重
        5.3.2 运行周期短,无法实现连续化生产
        5.3.3 易堵塔,单质硫分离过程中浪费大量溶液组份
    5.4 改良ADA脱硫系统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5.4.1 改良ADA脱硫系统腐蚀的原因分析
        5.4.2 改良ADA脱硫系统单质硫堵塔的原因分析
    5.5 改进措施及效果
        5.5.1 对脱硫塔进行改造,改善其吸收性能
        5.5.2 强化日常串液操作,及时清除单质硫
        5.5.3 精心调整脱硫塔循环溶液分配量
        5.5.4 改善补充组份方式,稳定溶液组份降低成本
        5.5.5 强化过滤,提高溶液再生效果
    5.6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7)湿式氧化法脱硫技术及焦炉煤气脱硫工艺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 湿法氧化脱硫技术简介
    1.1 斯淳梯福特法 (ADA法)
        1.1.1 优点
        1.1.2 缺点
        1.1.3 改良ADA工艺
    1. 2 塔卡哈克斯法 (TH法)
        1.2.1 优点
        1.2.2 缺点
    1.3 苦味酸法 (FRC法)
        1.3.1 优点
        1.3.2 缺点
    1.4 不同脱硫工艺的比较
2 湿式氧化法脱硫催化剂研发情况
    2.1 HPF法
    2.2 PDS法
    2.3 888法
        2.3.1 技术现状及基本原理
        2.3.2 催化剂特点
        2.3.3 应用情况
    2.4 MSQ法
3 湿式氧化法应用注意事项
    3.1 碱源的选择
    3.2 硫回收问题
    3.3 脱硫催化剂选择
    3.4 脱硫液回收处理
4 焦炉煤气脱硫脱氰工艺选择的建议
    4.1 根据需要选择脱硫工艺
    4.2 根据可能性选择脱硫工艺
    4.3 根据生产管理的科学性和简便性选择脱硫工艺
    4.4 国产化原则
5 结语

四、MSQ-3型脱硫催化剂在变换脱硫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多金属氧酸盐的催化剂制备及其对燃油萃取氧化脱硫性质的研究[D]. 高燕. 西北大学, 2021(12)
  • [2]不同维数纳米SiO2复合催化剂制备及催化氧化吸附脱硫性能研究[D]. 陈美丽. 贵州大学, 2020(01)
  • [3]渣油加氢催化剂失活规律及动力学研究[D]. 曹彦锴.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1)
  • [4]廉价金属氧化物用于氧化吸附耦合脱硫及丙烷脱氢的性能[D]. 苗广.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5]液相催化氧化法脱除硫化氢的研究进展[J]. 李石雷,张冬冬,宁平,吴琼,张晋鸣,李创,王思鼎. 广州化学, 2017(05)
  • [6]吉化化肥厂合成气装置的优化改造[D]. 曲广杰. 上海师范大学, 2013(S2)
  • [7]湿式氧化法脱硫技术及焦炉煤气脱硫工艺选择[J]. 王平尧. 化肥设计, 2009(03)
  • [8]MSQ-3型脱硫催化剂对高硫煤制原料气脱硫的研究[J]. 李新超,孙印杰,庞捷. 河南科学, 2008(05)
  • [9]MSQ-3型脱硫催化剂在半水煤气脱硫中的应用[J]. 庞捷,张秀奇,庞锡涛. 河南科学, 2005(04)
  • [10]MSQ-3型脱硫催化剂在半水煤气脱硫中的应用[J]. 庞捷,何艳丽,庞锡涛. 化肥工业, 2004(03)

标签:;  ;  ;  ;  ;  

MSQ-3脱硫催化剂在变换脱硫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