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VDT作业职业影响研究进展

我国VDT作业职业影响研究进展

一、国内VDT作业职业影响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刘斌[1](2021)在《电网企业职工职业紧张现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职业紧张作为一种新型的职业危害因素,正威胁着职业人群的职业生命质量。我国职业紧张研究起步较晚,从理论研究到评价方法与欧美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目前的研究成果仍不足以满足当前职业紧张预防控制工作的需要。有限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了一些个体特征、职业特征可能是职业紧张的影响因素,但并未深入到分子生物学层面探讨职业紧张可能的影响因素。且目前大部分研究关注的人群主要是医护人员、警察、教师等,其结论是否适用于其他职业人群尚存在疑问。因此本研究结合现场调查与实验室检测,了解供电企业职工职业紧张的现况,分析职业紧张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代谢异常、氧化应激、神经递质、炎症因子对职业紧张的影响,系统地探讨职业紧张的影响因素,为更有针对性开展职业紧张的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对某电网企业各变电站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1051名职工为研究对象。采用《工作内容问卷》、《付出-回报失衡问卷》、《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用抑郁量表》、《焦虑自评量表》、《职业倦怠通用量表》测量研究对象JDC和ERI模式职业紧张、抑郁症状、焦虑症状、职业倦怠情况。(2)测定研究对象身高、体重、血压、血糖、血脂等代谢指标水平,分析代谢异常对职业紧张的影响作用。(3)检测研究对象血清中丙二醛(MDA)、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5-羟色胺(5-HT)、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ɑ(TNF-ɑ)水平,分析氧化应激、神经递质、炎症因子对职业紧张的影响作用。结果:(1)在JDC模式中月收入、运动情况、高温高空作业和VDT作业对职业紧张有影响;在ERI模式中年龄、工种、睡眠时间、VDT作业是职业紧张的影响因素。(2)工作要求、付出、内在投入程度越高焦虑症状、抑郁症状得分及检出率和职业倦怠检出率越高,自主程度、社会支持、回报程度越高,焦虑症状、抑郁症状得分及检出率和职业倦怠检出率越低。(3)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ERI模式职业紧张是焦虑症状、抑郁症状、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JDC职业紧张是抑郁症状和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4)代谢异常指标数量越多,付出、内在投入得分及E/R比值越高,回报得分越低。职业紧张的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代谢异常对D/C比值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对ERI职业紧张的影响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0.05)。(5)在ERI模式中,高职业紧张组T-AOC水平低于低职业紧张组,5-HT水平高于低职业紧张组。JDC模式中的工作要求维度与MDA水平呈负相关。T-AOC与TG水平呈负相关,SBP、DPB与SOD水平呈负相关。(6)中介效应分析结果显示,代谢异常对职业紧张的总效应显着,对中介变量T-AOC的效应显着,控制代谢异常后T-AOC对职业紧张效应不显着,bootstrap法检验显示T-AOC的中介效应不显着。结论:(1)供电企业职工两种模式职业紧张检出率较高,高温高空作业、VDT作业等职业病危害因素会增加职业紧张发生的风险。(2)职业紧张会增加焦虑症状、抑郁症状、职业倦怠发生的风险。(3)代谢指标异常数量上升会增加ERI模式职业紧张程度,但对JDC模式职业紧张影响不明显。(4)低T-AOC水平可能与高职业紧张有关联,5-HT水平上升会增加ERI模式职业紧张发生的风险,MDA水平与工作要求呈负相关。(5)T-AOC在代谢异常与职业紧张中的中介效应不显着,代谢异常对职业紧张的影响作用尚不能认为是通过影响抗氧化能力介导的。

郭西雅,李泽权,赵柔冰,王文亚,丁亭文[2](2020)在《视觉显示终端作业中上肢肌肉疲劳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究了在视觉显示终端(Visual Display Terminal=VDT)作业中,手部姿态对人体上肢肌肉疲劳的影响。方法通过选取12名被试,指导其在舒适的姿态下分别使用分体橡皮泥键盘手托,从事输入工作30 min,利用表面肌电信号采集系统监测被试上肢肌肉疲劳状况;获取每位被试工作时橡皮泥手托模型利用逆向工程实现测量及拟合,采用Pro/E软件建模并对产品形态进行设计;实验结束后,对每位被试进行问卷调研,获取其上肢主要工作肌主观舒适度评价,验证表面肌电信号采集系统监测结果。结果被试上肢肌肉各时段的主观舒适度随作业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有无键盘手托两种作业状态被测肌肉的中位频率值有显着性差异(P<0.05)并得到键盘辅助产品尺寸数据和三维模型。结论对办公人员来说,键盘输入任务持续10 min时需休息或适当活动上肢,键入20 min以上,上肢疲劳程度较大,需强制休息。

徐明伟[3](2021)在《有限空间人因参数对疲劳影响及防护研究》文中提出光线不足、空间相对狭小复杂是有限空间的两大典型特点,长时间工作在有限空间中极易出现疲劳、注意力分散等症状,不但影响作业效率,还可能危及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以及引发安全生产事故。鉴于此,论文综合采用人机工效学、生物力学、信号处理、机械传动学等理论知识,先后开展了有限空间光环境实验、基于sEMG监测的有限空间侧低头作业疲劳实验等一系列实验,并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选择照度和作业姿势两个方面开展有限空间人因参数对作业人员疲劳的影响及防护研究。首先,本论文从探究有限空间光环境对作业人员视觉疲劳开始,在搭建的有限空间平台内进行打字作业1h,在50lx~700lx范围内设置7个光照梯度,使用眼动仪采集瞳孔直径数据和眨眼数据。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照度增大,瞳孔直径总体呈减小趋势,且瞳孔-照度关系符合幂函数关系;照度400lx,550lx,700lx环境下瞳孔直径变化率在-12%~8%之间浮动,且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作业人员视觉疲劳发生的程度增加;在低照度50lx,100lx,2001x环境下,瞳孔直径变化率在-8%~4%之间浮动,且随着强度的减弱,作业人员视觉疲劳发生的程度也会增加。本研究提出使用窗口化的瞳孔直径标准差σ判断视觉疲劳出现时间,弱光照下对视觉造成的疲劳程度大于强光照下造成的疲劳,推荐有限空间作业照度为300lx。其次,在对有限空间光环境探究的基础上,针对有限空间高度受限,作业姿势受限的问题,选择典型有限空间作业姿势,利用JACK模拟软件建立三组典型有限空间作业姿势模型,对典型作业姿势进行工效学评估。发现下蹲(膝关节力矩62N·m)和弯腰姿势(力矩为59N·m)均分别对腰部和膝部的伤害较大,相比之下颈部侧曲姿势能更好的适应有限空间高度受限的特点。同时,利用Anybody模拟平台对颈部侧曲姿势所涉及的主要关键肌肉的受力情况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显示,随着侧曲角度的增加,颈部主要承力侧肌肉承担的负荷在变大,但增长的幅度存在差异,不同肌肉在头部侧曲过程中受力区别很大。在侧曲程度大于22.5°时,颈部肌肉受力出现明显的增大。再次,针对有限空间典型作业姿势,即颈部侧曲姿势进行sEMG疲劳实验。在搭建的高湿热环境的有限空间内,在工效学评估和颈部受力分析的基础上,选择3个受力梯度,使用sEMG对颈部三块肌肉:胸锁乳突肌、夹肌、肩部斜方肌进行疲劳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颈部侧曲角度变大,中值频率斜率绝对值也在逐渐增大,疲劳程度增加。长时间颈部前屈姿势下的iEMG变化能一定程度的反映颈部疲劳状况,iEMG的增大在一定程度上反应肌肉疲劳程度,当肌肉发生重度疲劳时,iEMG波动性明显增加。MPF具有更好的非线性特征,本研究提出用窗口化的MPF的导数积聚程度来提取肌肉疲劳特征的新方法。结合本次实验,在长时间颈部侧曲情况下,建议单次作业姿势持续时间不超过20min,以保护颈椎。最后,基于颈部生理特征与功能的分析基础,根据外骨骼原理开发了针对典型作业姿势所涉及的颈部肌肉进行保护的外骨骼颈部保护系统。该系统具有自锁自解锁功能,主要由底座穿戴、连杆铰链、自锁自解锁控制系统三大组成部分。本研究为有限空间作业人员的环境、典型作业姿势的保护提供科学参考,对有限空间安全生产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范佳伟[4](2020)在《VDT办公的日疲劳变化规律及应对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高效、便捷的视觉显示终端(VDT)办公模式逐渐成为社会主流,其引发的疲劳问题也日益得到关注,疲劳不仅使人的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效益受损,工作中疲劳通过不断地累积,还会诱发一系列健康问题,如VDT办公综合症、慢性疲劳综合症、过劳死等症状。正常情况下,合理的劳逸措施能使办公疲劳得到有效缓解,如工作中的工间休息,但由于办公条件的各种限制和办公人员的工作习惯与意识,大部分办公人员为了完成工作任务,较少主动地进行工间休息,办公环境也缺乏缓解疲劳的空间和设施。本文通过调研和实测获得日疲劳的变化规律,并提出缓解疲劳的应对策略。通过对9家VDT办公模式的公司的办公现状的调研发现,加班和久坐现象均较为普遍,办公疲劳对生理的影响最为显着,但对心理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其中对身体影响最严重的部位分为眼部、腰部和肩部。大部分人只有偶尔才进行劳逸结合的习惯,休息方式也只是通过上厕所、接水等生理需求进行被动地休息。通过对办公公共空间的调研,空间类型设计较为单一,缺乏私密性的设计,功能上缺乏针对缓解疲劳的要求措施。通过对10名健康成年男性进行全天VDT办公的任务模拟,结合办公绩效、疲劳量卷和脑电(EEG)信号对办公疲劳进行综合评价。得出全天疲劳呈现上升、下降、再上升、再下降的变化规律,并呈现累积增长的趋势;全天中疲劳出现了两个疲劳峰值,分别在上午的10:15-10:50时段和下午的16:15-16:50时段;上午时段与下午时段的疲劳变化较为一致,但下午的疲劳程度整体比上午高。通过疲劳量表得出,VDT办公过程产生的疲劳是一种轻度疲劳,大部分时段内是可以接受,无需进行休息调整,只有在上午10:15—10:50,下午16:15—17:25两个时段内为一般疲劳,需要进行休息调整。通过EEG信号分析得出,特征参数(α+θ)/β能较好地反应疲劳变化情况。基于恢复性环境和五感疗法的理论基础,本文提出办公公共空间设计的三大设计策略,即通过把自然引入室内、营造多元化的空间类型、设置丰富的吸引力元素,并将设计策略应用到实际设计中,对实际设计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吴玥[5](2020)在《办公空间VDT行为自然光环境参数与优化策略研究》文中指出进入21世纪,社会变革、经济发展、技术更新使得办公空间在功能属性、空间布局、活动需求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低成本且高效的VDT作业逐渐取代了传统的作业方式成为企业的主要办公方式,“无纸化办公”的概念已渗透到了全行业。办公空间光环境舒适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但目前国内光环境设计规范中不仅缺少针对VDT作业内容,且更新不及时,更难以满足VDT作业实际需求,与现实状况有所偏差。本文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以VDT作业行为为核心,以个体心理和生理主观舒适感受为前提,对办公空间光环境舒适指标参数进行定量研究。并以光环境舒适指标为前提,初步探究空间中某些参数的设置问题,对办公空间光环境的合理化发展进行探讨和补充。本文以国内外现有文献为基础,从办公空间、视屏参数、VDT行为特征三个方面建立研究模型。结合网络调研和现场实测,调查现阶段办公人群的视觉行为实态现状,对空间因素与光环境物理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实测与分析,确定空间中有可能会影响视觉舒适的因素。从人的角度出发,以VDT行为特征为基础,选取最重要的两个参数垂直照度和亮度阈值展开专项研究。并通过实验的方式尝试确定其具体的参数范围。最后用模拟的方式,对调研过的样本空间可以影响视觉质量的因素进行调整,提出优化策略。本文主要包含以下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绪论:通过国内外研究现状梳理构建研究框架,以目前VDT作业环境中存在问题为研究内容,找到适合的研究方法,同时,阐明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目的。第二部分基础理论:首先分别对办公空间、视屏参数、VDT行为特征进行详细研究,以视野开放程度将办公空间分为开放式、“蜂巢式”、单元式,并对办公空间中影响视觉质量的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再对VDT行为的空间特征、视觉特征、环境指标等因素进行详细探讨,发现了人们在使用VDT设备时会对视屏参数进行自调节,因此在本研究中可以排除视屏参数的影响。并确定了照度及均匀度、眩光和色温为影响VDT行为的环境指标。对办公空间视觉质量因素现状和VDT作业的行为实态进行了前期调研。建立视觉舒适-自然光环境-办公空间研究模型,从文献基础、行为影响、空间影响三个方面确定接下来的研究重点为垂直工作面照度值和眩光指标。第三部分垂直工作面照度指标研究,首先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发现了国内文献对垂直工作面照度研究的不足。对开放式、“蜂巢式”、单元式三个典型办公空间样本进行实地调研,分析存在问题。依据调研结果对垂直工作面照度指标进行实验研究,确定垂直工作面照度的舒适范围为300 lx-900 lx。第四部分眩光指标研究,首先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发现了目前普遍所采用的眩光公式的局限性,为突破此局限性,对绝对眩光下的亮度阈值进行研究。对典型办公空间样本进行实地调研,分析存在的问题。依据调研结果对亮度阈值指标进行实验研究。确定亮度阈值指标的阈值为2597cd/m2。第五部分优化策略部分对先前提出的开放式、“蜂巢式”、单元式三个典型办公空间样本进行优化改造,并提出优化建议。第六部分结论与展望部分对办公空间光环境指标研究结果进行归纳,对文章不足和尚需要研究的内容进行概述,对优化策略进行总结,对未来的研究加以展望。

王亚捷[6](2020)在《创意设计工作者办公空间照明设计研究》文中认为当前信息化社会背景下,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日常生活所需的照明也在不断的迭代升级。照明是影响环境是否舒适的重要因素,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的心理感受与生理状态。目前在市面上的照明设备,其照明目的大多是根据桌面、纸面、屏幕等不同场景来设置照明模式,没有考量使用者思维模式的不同来进行照明模式需求的研究,本文主要对创意设计工作者在不同思维模式的工作状态下对于照明环境的光需求进行研究。通过对创意设计工作者办公环境的光需求调研发现,办公室工作者具有面对电脑屏幕(VTD)工作久坐、夜间有时需要加班等现状。根据办公人士对照明方式、色温照度、以及其他照明需求进行分析,得到办公照明环境的基本光照需求。选用TAL照明、作业面照度值为200-500lux、色温值为3000-6000、防眩光、显色性不低于80的条件下的办公照明,有益于增加使用者的舒适度。其中色温和照度是直接导致使用者产生心理和生理不同状态的指标,因此本研究将二者作为主要研究因素。创意设计工作者这个特殊办公人群,在其工作过程中存在创意思维发散和思维收敛的两种思维模式。设计心理学研究表明两种工作状态下所需的心理状态与工作环境有所差异。因此,研究创意设计工作者在不同工作思维模式下的工作状态是否会因为照明环境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具有显见的创新价值。本研究选用SD心理量表测试受测者的心理状态;选用脑电波(EEG)时频分析法分析受测者在不同照明环境下的疲劳度;选用AUT及心算试题来评测受测者在设定的不同照明环境中,不同的工作状态下其效率是否会受到影响。经过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到三种不同色温照度的创意设计类办公空间所需的照明模式:思维发散模式、一般工作模式、休息模式,并依据创意设计工作者的思维及行为习惯,以结合试验研究所得的三种办公照明需求模式进行办公照明设计。

罗俊浩[7](2019)在《基于策略与布局的VDT持续搜索作业绩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不断发展,通过视觉显示终端(VDT)对字符、图像等数据信息进行搜索的作业模式已经深入到人类的日常生活,并且广泛应用于军事、医学、工业、教育、交通等各大专业领域。近年来围绕搜索策略和界面布局这2个因素对VDT搜索作业绩效的影响所展开的研究琳琅满目,但相关结论和观点仍然存在一定的矛盾和不足,主要表现为:(1)许多学者均采用单指标测量法研究VDT搜索作业绩效,并聚焦于搜索时间,对于搜索准确性的测量和分析较为薄弱;(2)现有研究所提出的“注意返回抑制理论”和“周边多注视理论”多是基于眼动数据分析所得,没有考虑搜索速度与精度两项重要的客观绩效指标,同时也欠缺了对被试在搜索过程中的主观感知数据的分析;(3)现有研究多是单独分析搜索策略或界面布局与搜索绩效之间的关系,无人将这两种因素结合起来探索它们的交互影响;(4)现有文献很少关注VDT搜索作业的“持续性”特征,特别是欠缺对搜索过程中学习效应影响机制的探讨。基于上述背景和现状,本文结合“注意返回抑制理论”和“周边多注视理论”的基本原理,在充分考虑VDT搜索作业劳动特征的前提下设计模拟实验。同时,基于信号检测理论,细化“搜索准确性”指标,再结合“搜索时间”构建客观绩效指标体系,通过方差分析法探究目标刺激类型、持续性特征、搜索策略、界面布局等因素与搜索绩效之间的关系。此外,基于TODIM的Pythagorean模糊评价法分析被试对搜索界面各区域的认可度,得到目标区域的主观优劣排序。最后提出优化VDT持续搜索作业人-机-环境系统的有效建议,以实现改善劳动舒适度和提高整体系统绩效与可靠性的目的。本文的主要结论为:(1)VDT搜索作业的“持续性”特征在搜索过程中产生了明显的学习效应,并且出现了介于SATO和SATON的现象,具体表现为:采用“系统搜索”策略和“半系统搜索”策略的2种被试在搜索图形目标和字符目标时,其搜索时间都随着作业持续而逐渐变短。(2)被试在对图形目标进行搜索时,其搜索速度随作业持续而提高的趋势相比搜索字符目标更为明显,虚报率也表现得更加稳定。而被试在对字符目标进行搜索时,受到“界面布局”因素的影响相比图形搜索情境也更突出,其失误率和漏报率也处于更低的水平。(3)被试采用的搜索策略在绝大多数搜索情境下对4项绩效指标都没有影响,但受到“界面布局”因素影响的程度不同,其中“系统搜索”和“半系统搜索”2种策略在搜索准确性上受到的影响比“随机搜索”策略更明显。(4)搜索绩效的相关指标受到“目标布局”因素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其中“搜索时间”仅在多数情况下受到的影响都是“极显着”,而“失误率”、“漏报率”、“虚报率”这3项体现搜索准确性的指标则只是在字符目标搜索情境中采用“系统搜索”和“半系统搜索”2种策略时会受到影响。(5)整体被试的搜索绩效在界面右侧区域的表现普遍较差,而在界面左侧区域的表现则相对更好。同时,被试的主观认可度排序结果与客观绩效的分析结果比较吻合,被试大体上对界面偏左偏上区域的偏好明显高于偏右偏下区域,搜索绩效的表现是基于被试主观偏好的结果。

胡宗光[8](2018)在《基于色光冷暖的照明对电子竞技效率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电子竞技运动的社会认可度增加,电子竞技馆也作为新型室内活动场所出现。区别于以往的网吧空间,电子竞技空间更加针对竞技运动的体验。电子竞技运动的职业化使得电竞选手对训练和比赛中科学的照明环境需求成为提升竞技状态的前提。不同类型的电竞游戏与不同的室内光环境等因素综合作用对电竞选手的生理和心理产生不同影响,进而影响比赛效率。照明环境包括色光、照度、色温、显色性等多种因素,其中色光是最直观的因素之一。本研究基于色光冷暖,研究光环境对绩效的影响,从色光偏好、人工照明光环境、游戏种类及竞技模拟入手,探讨适宜电子竞技空间的照明设计。本研究以理论研究、调查研究及实验研究三方面展开。本文依托《基于体质适应性的VDT办公光环境研究》(批准号:51778081),研究关于光环境对VDT作业的影响。本文共分为三个方面:理论研究方面,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研究发现,暖色游戏画面下对电竞参与者的情绪会产生正面的影响,而情绪作为中介会进一步对行为反应产生影响,因此提出假设人工光环境色光的冷暖感也会对电子竞技参与者的成绩产生影响。同时依据文献调研结果,设计模拟实验的测试指标。调查研究方面,本研究通过线上和线下调查的方法对人工光环境对电子竞技的影响进行研究,发现色温和照度是主要的影响因素,色光作为最直观的因素也占据了相当的比例。同时调查发现存在色光偏好的现象,以橙色光和白光最受欢迎。光环境与不同类型游戏对电竞参与者的综合影响也是被认可的,约半数调查对象表示不同游戏类型应搭配不同的光环境。实验研究方面,本研究首先基于色光冷暖通过实验验证色光是否会对电子竞技成绩产生影响。其次通过对电子竞技类型与不同色光的综合影响进行研究,判断同种色光下进行不同类型的游戏对人各项指标变化程度的影响。最后通过真人3vs3模拟实验进一步验证色光冷暖对电子竞技成绩产生的影响。最终,本研究通过对上述三方面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分析,总结所得结论并对后续研究工作进行展望,以期对适合电子竞技活动专业比赛的人工光环境及日常生活中业余电子竞技活动的人工光环境提供合理意见,为未来电子竞技运动项目的职业化发展和电子竞技馆的专业化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滕卉敏[9](2018)在《基于脑力负荷的认知性VDT持续监控作业绩效研究》文中认为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高速发展,VDT作业成为人们处理脑力工作的主要劳动模式,其中认知性VDT持续监控作业更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随着信息的多样化,此类作业中作业者的脑力负荷问题日益增多,进而影响作业者的作业绩效和全系统的总效能。通过脑力负荷因素对于此类作业绩效的研究较少,且关于脑力负荷和作业绩效关系的相关研究具有争议。因此,有必要从脑力负荷角度出发,探讨认知性VDT持续监控作业绩效的问题。考虑到作业绩效的多维建构,本文以信号检测论为视角,从击中率、虚报率、漏报率和正确拒绝率四个维度全面研究认知性VDT持续监控作业绩效与脑力负荷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脑力负荷模式识别模型,提出更为合理的作业工间休息制度。通过结合次任务测量法和主观测量法,采用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在实验结果基础上,分析总结本文结论,主要为:(1)主观量表组成为任务难度、时间压力和心理紧张三个维度时,信度和效度较高,可以作为评价认知性VDT持续监控作业脑力负荷的主观量表使用。(2)正确反应时、时间估计误差率、任务难度、时间压力、心理紧张这5个指标对认知性VDT持续监控作业脑力负荷的变化十分敏感,可以作为构建脑力负荷综合评价体系的评价指标。(3)脑力负荷是影响认知性VDT持续监控作业绩效的重要因素。在低任务难度条件下,脑力负荷随作业持续时间的延长而提高,击中率、正确拒绝率随着脑力负荷的提高先下降后上升,虚报率、漏报率则随脑力负荷的提高先上升后下降;在高任务难度条件下,随着作业持续时间的延长,脑力负荷先增加后减小,击中率、虚报率与脑力负荷呈现负相关关系,漏报率、正确拒绝率与脑力负荷呈现正相关关系。(4)难度因素对脑力负荷、击中率、虚报率、漏报率和正确拒绝率有显着影响,时间因素对脑力负荷、击中率和漏报率有显着影响,对虚报率和正确拒绝率影响不显着。(5)认知性VDT持续监控作业工间休息制度建议:利用脑力负荷模式识别模型对作业者的脑力负荷进行识别,当脑力负荷为模式5时,作业者进行5分钟的闭目休息和5分钟的眼部保健操;为模式6时,进行2分钟的闭目休息和3分钟的眼部保健操。经检验该作业工间休息制度具有良好适用性。

骆玉洁[10](2017)在《具有适应性的青年VDT作业者LED办公光环境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为重庆高校创新团队建设计划资助项目(团队名称:健康照明创新团队,编号:CXTDX201601005),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基于光暴露安全预测的工厂动态光环境研究》(51378518)和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资助开放课题《具有昼夜适应性的工厂流水线光环境研究》(2016ZA02)的延伸研究课题。近年来,VDT作业已成为现代办公中最具代表性的作业形式。科技技术的日新月异也使青年VDT作业者对更加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办公照明的向往逐渐变为可能。青年VDT作业者对于办公光环境的适应性既有共性特征又有个性差异,本研究以青年VDT作业者的办公光环境偏好为切入点,对其适应性的共性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了探讨。本研究分理论研究、调查研究和实验研究三部分展开。在理论研究部分,本研究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发现:青年VDT作业者对于水平照度达到500lx及以上,垂直照度在300lx左右,色温在3300K-5300K(若选用LED光源,则不宜高于4000K)的办公光环境的适应性最好。在调查研究部分,本研究通过对中国大中型城市中需要长期进行电脑办公的青年VDT作业者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电脑屏幕尺寸、情绪、季节、疲劳程度等因素均有可能影响到青年VDT作业者对于办公光环境的适应性。在实验研究部分,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室模拟实验——LED光源下的偏好色温选择实验和LED光源下的全天分时段协作偏好调光实验发现:水平照度500lx,垂直照度300lx,色温3800K为现行规范下,针对青年VDT作业者而言,最具有适应性的恒定办公光环境的照度及色温取值。但对青年VDT作业者进行电脑办公而言,规范中的500lx的水平照度值偏低,750lx或将成为一个更加适宜的水平照度建议值。此外,实验研究还发现青年VDT作业者对于非偏好动态光环境的适应性最差,对于恒定光环境与偏好动态光环境的适应性各有千秋。在恒定光环境下,其注意力、记忆力、对比敏感度及远、近视力的表现更好;在偏好动态光环境下,其自觉症状评价、色觉表现更好。最终,本研究通过对上述三部分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后得出结论并对后续研究工作进行展望,以期对具有适应性的青年VDT作业者LED办公光环境设计以及相关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工作提供合理建议,为未来更加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办公照明设计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国内VDT作业职业影响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内VDT作业职业影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电网企业职工职业紧张现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职业紧张对心理健的康影响
    1.3 职业紧张与代谢异常的关系研究
    1.4 存在的问题
    1.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电网企业职工职业紧张现况及结局相关性分析
    2.1 引言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方法
        2.3.1 人口学特征资料
        2.3.2 职业紧张调查
        2.3.3 抑郁症状调查
        2.3.4 焦虑症状调查
        2.3.5 职业倦怠调查
        2.3.6 质量控制
        2.3.7 统计学分析
    2.4 结果
        2.4.1 电网企业职工一般情况调查
        2.4.2 JDC模式职业紧张影响因素分析
        2.4.2.1 不同个体特征JDC职业紧张检出率比较
        2.4.2.2 JDC模式职业紧张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2.4.3 ERI模式职业紧张影响因素分析
        2.4.3.1 不同个体特征ERI职业紧张检出率比较
        2.4.3.2 ERI模式职业紧张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2.4.4 职业紧张与焦虑症状相关分析
        2.4.4.1 不同个体特征焦虑症状得分与检出率比较
        2.4.4.2 职业紧张各维度焦虑症状得分和检出率比较
        2.4.4.3 两种职业紧张模式下焦虑症状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2.4.5 职业紧张与抑郁症状相关分析
        2.4.5.1 不同个体特征抑郁症状得分与检出率比较
        2.4.5.2 职业紧张各维度抑郁症状得分和检出率比较
        2.4.5.3 两种职业紧张模式下抑郁症状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2.4.6 职业紧张与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2.4.6.1 不同个体特征职业倦怠检出情况比较
        2.4.6.2 职业紧张各维度的职业倦怠得分与检出率比较
        2.4.6.3 两种职业紧张模式下职业倦怠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2.5 讨论
        2.5.1 两种模式职业紧张的影响因素分析
        2.5.2 职业紧张对焦虑症状的影响
        2.5.3 职业紧张对抑郁症状的影响
        2.5.4 职业紧张对职业倦怠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代谢异常对职业紧张的影响
    3.1 引言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3.3.1 代谢指标测量与检测
        3.3.2 质量控制
        3.3.3 统计学方法
    3.4 结果
        3.4.1 不同个体特征代谢组分水平比较
        3.4.2 代谢健康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3.4.3 不同代谢异常情况的职业紧张水平比较
        3.4.4 代谢异常对JDC模式职业紧张的影响作用分析
        3.4.5 代谢异常对ERI模式职业紧张的影响作用分析
    3.5 讨论
        3.5.1 代谢健康的影响因素
        3.5.2 职业紧张与代谢异常的关系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职业紧张与氧化应激标志物和神经递质、炎症因子的关系
    4.1 引言
    4.2 研究对象
    4.3 研究方法
        4.3.1 主要仪器和试剂
        4.3.2 氧化抗氧化指标检测
        4.3.2.1 丙二醛MDA水平检测
        4.3.2.2 总抗氧化能力(T-AOC)检测
        4.3.2.3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检测
        4.3.3 神经免疫因子水平检测
        4.3.4 实验室质量控制
        4.3.5 统计方法
    4.4 结果
        4.4.1 不同个体特征氧化抗氧化指标水平比较
        4.4.2 不同职业紧张程度氧化抗氧化指标水平比较
        4.4.3 职业紧张各维度与氧化抗氧化指标偏相关分析
        4.4.4 氧化抗氧化标志物对职业紧张的影响分析
        4.4.5 不同代谢健康情况的氧化抗氧化标志物水平比较
        4.4.6 代谢指标与氧化抗氧化标志物的偏相关分析
        4.4.7 氧化抗氧化标志物对代谢异常的影响分析
        4.4.8 不同个体特征神经递质、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4.4.9 不同职业紧张程度神经递质、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4.4.10 职业紧张各维度与神经递质、炎症因子偏相关分析
        4.4.11 神经递质、炎症因子对职业紧张的影响分析
        4.4.12 不同代谢健康情况的神经递质、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4.4.13 代谢指标与神经递质、炎症因子的偏相关分析
        4.4.14 代谢指标与神经递质、炎症因子对代谢异常的影响分析
        4.4.15 职业紧张与代谢健康的中介效应分析
    4.5 讨论
        4.5.1 职业紧张与氧化应激标志物、神经免疫因子的关系
        4.5.2 氧化应激标志物、神经递质、炎症因子在职业紧张与代谢健康中的作用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视觉显示终端作业中上肢肌肉疲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对象与方法
    2.1 对象
    2.2 方法
    2.3 实验过程
3 结果
    3.1 主观舒适度量表分析
    3.2 肌电信号统计分析结果
4 智能手托设计
    4.1 逆向工程
    4.2 智能手托系统设计
        (1)工作面智能感知
        (2)键入模式计时
        (3)左右分体式布局
        (4)疲劳语音提醒
        (5)呼吸灯装置
        (6)手动电源开关
    4.3 智能手托定型设计
        4.3.1 智能手托形态设计
        4.3.2 智能手托材质
        4.3.3 智能手托三维效果
5 讨论
6 小结

(3)有限空间人因参数对疲劳影响及防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意义
2 有限空间环境及疲劳研究现状
    2.1 有限空间作业环境研究现状
        2.1.1 有限空间危险有害因素分析研究现状
        2.1.2 有限空间光环境对作业人员影响研究现状
    2.2 作业姿势评估的研究现状
        2.2.1 作业姿势分析研究现状
        2.2.2 作业姿势评价方法研究
    2.3 疲劳监测方法研究现状
        2.3.1 人体疲劳产生机理
        2.3.2 人体疲劳监测方法研究现状
    2.4 外骨骼研究现状
    2.5 研究内容及方法
    2.6 本章小结
3 有限空间光环境对作业人员视觉疲劳影响研究
    3.1 有限空间光环境实验设计
        3.1.1 实验人员及器材
        3.1.2 实验环境设置
        3.1.3 工作任务及流程设计
    3.2 基于瞳孔变化的光环境对疲劳影响分析
        3.2.1 瞳孔直径预处理
        3.2.2 瞳孔直径随照度变化
        3.2.3 作业时间对瞳孔直径影响分析
    3.3 基于眨眼变化的光环境对疲劳分析
        3.3.1 眨眼频率与照度关系
        3.3.2 闭眼时长变化
    3.4 本章小结
4 有限空间典型作业姿势工效学评估与生物力学模拟
    4.1 基于Jack的作业姿势工效学评估
        4.1.1 人体模型
        4.1.2 检修作业姿势设定
        4.1.3 OWAS分析
        4.1.4 Low back分析
    4.2 基于Anybody的颈部侧曲生物力学分析
        4.2.1 颈部骨骼肌肉模型的建立
        4.2.2 不同肌肉受力与激活程度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sEMG监测的有限空间侧低头作业疲劳实验
    5.1 实验方案设计
        5.1.1 实验环境设计及对象选择
        5.1.2 实验过程
    5.2 数据预处理
    5.3 不同因素对颈椎疲劳影响研究
        5.3.1 侧曲角度对于颈部肌肉疲劳特性的影响
        5.3.2 侧低头作业时长对颈部疲劳影响分析
        5.3.3 不同肌肉疲劳疲劳程度影响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外骨骼的颈部疲劳缓解装置设计研究
    6.1 颈椎保护外骨骼装置需求分析
        6.1.1 颈肩生理结构分析
        6.1.2 颈部受力分析
    6.2 颈部保护外骨骼机械结构设计
        6.2.1 颈部保护外骨骼系统构成
        6.2.2 带自锁功能的驱动装置设计
        6.2.3 耦合模型及工作原理
        6.2.4 机械结构组装
    6.3 保护底座以及附件的设计
        6.3.1 肩部底座设计
        6.3.2 面部贴合底座设计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VDT办公的日疲劳变化规律及应对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VDT办公疲劳的研究
        1.2.2 VDT办公疲劳的应对策略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VDT与办公疲劳的基础研究
    2.1 VDT办公的特征
        2.1.1 VDT办公系统
        2.1.2 VDT办公特点
        2.1.3 脑力任务处理机制
    2.2 VDT办公疲劳的产生机制和分类
        2.2.1 疲劳的定义
        2.2.2 疲劳的产生机理
        2.2.3 疲劳的分类
    2.3 VDT办公疲劳的影响因素
        2.3.1 睡眠
        2.3.2 个体因素
        2.3.3 环境因素
        2.3.4 工作压力
        2.3.5 办公装置
    2.4 疲劳的评价方法
        2.4.1 主观评价法
        2.4.2 客观评价法
    2.5 脑电的理论基础
        2.5.1 EEG信号产生原理和特点
        2.5.2 EEG信号节律特征
        2.5.3 EEG信号测量设备
        2.5.4 EEG信号特征提取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VDT办公的工作现状和公共空间调查
    3.1 调研设计
        3.1.1 调研目的
        3.1.2 调研方法
        3.1.3 调研地点和时间
    3.2 VDT办公疲劳现状调研结果分析
        3.2.1 室内物理环境
        3.2.2 问卷和访谈分析
    3.3 办公公共空间现状分析及评价
        3.3.1 评价依据
        3.3.2 评价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VDT办公日疲劳实验模拟和分析
    4.1 实验方案
        4.1.1 实验目的
        4.1.2 样本量确定
        4.1.3 受试者
        4.1.4 实验环境
    4.2 实验方法
        4.2.1 办公绩效评价——VDT办公任务模拟
        4.2.2 主观疲劳评价——疲劳症状自评量表
        4.2.3 客观疲劳评价——EEG信号评价
    4.3 实验流程
        4.3.1 工况设置
        4.3.2 实验步骤
    4.4 办公任务和疲劳量卷分析
        4.4.1 办公任务绩效分析
        4.4.2 疲劳量卷数据分析
    4.5 EEG分析方法及数据分析
        4.5.1 VDT办公与EEG信号的分析方法
        4.5.2 EEG信号数据前处理
        4.5.3 基于FFT的时频转换和功率谱提取
        4.5.4 各波段功率谱密度值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疲劳缓解的VDT办公公共空间设计
    5.1 疲劳缓解的理论基础
        5.1.1 恢复性环境对疲劳的缓解作用
        5.1.2 基于五感疗法的疲劳缓解理论
    5.2 案例分析
        5.2.1 亚马逊总部“生态球”设计
        5.2.2 谷歌办公环境设计
    5.3 设计策略
        5.3.1 把“自然”引入室内
        5.3.2 营造多元的空间类型
        5.3.3 设置丰富的吸引力元素
    5.4 缓解疲劳公共空间设计
        5.4.1 现状分析
        5.4.2 设计构思
        5.4.3 空间与功能设计
        5.4.4 植物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
    6.2 对未来的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办公空间VDT行为自然光环境参数与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办公空间设计理念滞后
        1.1.2 VDT作业引发新的健康问题
        1.1.3 健康建筑视觉舒适发展趋势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VDT视觉健康
        1.2.2 办公空间自然光环境舒适指标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2 办公空间与VDT行为基础理论研究
    2.1 典型办公空间概论
        2.1.1 现代办公空间发展
        2.1.2 办公空间类型与特征
        2.1.3 办公空间视觉质量因素
        2.1.4 办公空间行为特征
    2.2 VDT行为视觉舒适理论
        2.2.1 VDT行为的概论
        2.2.2 VDT行为的视觉特征
        2.2.3 VDT视屏的舒适参数
        2.2.4 VDT视觉的舒适环境
    2.3 VDT视觉行为-自然光环境-空间的关系
        2.3.1 人、行为与环境的关系的论点
        2.3.2 自然光环境对VDT视觉行为的影响
        2.3.3 自然光环境与VDT工作面的关系
        2.3.4 空间参数对自然光环境的影响
    2.4 VDT视觉行为实态调查
        2.4.1 调研方法和内容
        2.4.2 视觉质量因素调研
        2.4.3 VDT视觉行为实态调研
    2.5 “VDT作业视觉舒适-办公空间”研究模型
        2.5.1 “视觉舒适-自然光环境-办公空间”关系框架构建
        2.5.2 环境指标选择阐述
    2.6 本章小结
3 垂直工作面舒适自然光照度参数研究
    3.1 垂直工作面照度参数
    3.2 办公空间调研样本概述
        3.2.1 样本选取原则
        3.2.2 开放式空间样本概况
        3.2.3 “蜂巢式”空间样本概况
        3.2.4 单元式空间样本概况
    3.3 垂直工作面照度实测
        3.3.1 实测内容
        3.3.2 实测方法
        3.3.3 实测结果
        3.3.4 分析结果
    3.4 垂直工作面照度视觉舒适实验
        3.4.1 实验对象
        3.4.2 实验内容
        3.4.3 实验原理
        3.4.4 实验步骤
        3.4.5 实验结果
    3.5 本章小结
4 垂直视线眩光指标研究
    4.1 眩光评价方法概论
        4.1.1 眩光公式
        4.1.2 亮度阈值
    4.2 样本空间眩光原因实地调研
    4.3 垂直视线视觉舒适亮度阈值实验
        4.3.1 实验对象
        4.3.2 实验内容
        4.3.3 实验原理
        4.3.4 实验内容
        4.3.5 实验结果
    4.4 本章小结
5 VDT作业光环境优化设计策略
    5.1 开放式样本空间光环境优化策略
        5.1.1 垂直工作面照度模拟
        5.1.2 室内界面亮度模拟概况
        5.1.3 优化策略及结果
    5.2 “蜂巢式”样本空间光环境优化策略
        5.2.1 垂直工作面照度概况
        5.2.2 室内界面亮度概况
        5.2.3 优化策略及结果
    5.3 单元式样本空间光环境优化策略
        5.3.1 垂直工作面照度概况
        5.3.2 室内界面亮度概况
        5.3.3 优化策略及结果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回顾与结论
    6.2 优化策略总结
        6.2.1 窗口优化设计
        6.2.2 空间位置排布
    6.3 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创意设计工作者办公空间照明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电气照明的进化与发展历程
        1.3.2 照明对于人的健康的影响研究
        1.3.3 办公照明发展及研究现状
        1.3.4 创意设计工作者办公现状及照明需求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论文框架
        1.4.1 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方法路径
        1.4.2 课题的研究框架
第二章 创意设计工作者办公照明的需求研究
    2.1 创意设计工作者的特征
        2.1.1 创意设计工作者的定义
        2.1.2 照明对于创意设计工作者的影响
        2.1.3 创意设计工作者的工作特点及心理需求
    2.2 创意设计工作者办公照明的现状调研
        2.2.1 办公照明实地调研
        2.2.2 创意设计工作者访谈调研
        2.2.3 小结
    2.3 创意设计工作者办公照明的需求研究
        2.3.1 照明方式的选择
        2.3.2 作业面照度的选择
        2.3.3 光源色温的选择
        2.3.4 其它照明需求
        2.3.5 小结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照明实验研究设计
    3.1 实验研究计划
        3.1.1 实验研究目的
        3.1.2 研究流程与步骤
    3.2 实验场所的基本条件
        3.2.1 实验照明灯具选择
        3.2.2 实验场所设计方式
        3.2.3 光源色温照度选择方式
    3.3 实验研究方法选择
        3.3.1 心理测试法
        3.3.2 脑电EEG时频分析法
        3.3.3 作业绩效评估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验分析与结果
    4.1 照明对心理感受的影响
        4.1.1 SD测试信度分析
        4.1.2 SD频数分析
        4.1.3 SD心理测试结果分析
        4.1.4 SD心理测试评价结论
    4.2 照明对脑电的疲劳度和注意力的影响
        4.2.1 脑电实验数据收集与统计
        4.2.2 脑电分析过程
        4.2.3 脑电分析结果
        4.2.4 脑电实验结论
    4.3 照明对不同思维的工作效率的影响
        4.3.1 心算试题工作效率分析结果
        4.3.2 AUT试题工作效率分析结果
        4.3.3 工作效率实验小结
    4.4 实验结论
第五章 创意设计工作者照明设计实施与说明
    5.1 设计构思
        5.1.1 照明方式设计说明
        5.1.2 控灯元件选择
        5.1.3 使用流程设计
    5.2 产品建模
    5.3 使用场景模拟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附录 1 访谈大纲—创意设计者办公室照明喜好调查
附录 2 SD心理问卷
附录 3 AUT及心算试题

(7)基于策略与布局的VDT持续搜索作业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框架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2.3 技术线路
        1.2.4 论文框架
    1.3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
2 基础概念与文献综述
    2.1 基础概念
        2.1.1 持续性VDT搜索作业
        2.1.2 视觉搜索实验情境
        2.1.3 搜索绩效评价指标
    2.2 文献综述
        2.2.1 搜索绩效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2.2.2 界面布局对搜索绩效的影响
        2.2.3 搜索策略对搜索绩效的影响
        2.2.4 作业持续性特征与搜索绩效的关系
    2.3 文献述评
3 实验方法与设计
    3.1 实验设计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任务
        3.1.3 实验程序
        3.1.4 实验变量与指标
        3.1.5 主观自评量表
    3.2 被试与实验设备及环境
        3.2.1 被试
        3.2.2 实验设备与环境
    3.3 实验流程
    3.4 数据收集与处理
4 客观绩效数据分析
    4.1 基于持续性特征与搜索策略的绩效分析
        4.1.1 搜索时间指标分析
        4.1.2 失误率指标分析
        4.1.3 漏报率指标分析
        4.1.4 虚报率指标分析
        4.1.5 搜索绩效综合对比分析
    4.2 基于界面布局与搜索策略的绩效分析
        4.2.0 双因素方差分析
        4.2.1 系统搜索策略绩效分析
        4.2.2 半系统搜索策略绩效分析
        4.2.3 随机搜索策略绩效分析
        4.2.4 搜索绩效综合对比分析
5 主观评价数据分析
    5.1 评价方法
        5.1.1 Pythagorean模糊集
        5.1.2 TODIM方法
    5.2 目标区域认可度排序
    5.3 主客观数据综合对比分析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管理启示
    6.3 研究的局限性
    6.4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8)基于色光冷暖的照明对电子竞技效率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对象及场所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1.5 本文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 电子竞技与照明对人影响的相关理论研究
    2.1 电子竞技运动与生理疲劳
        2.1.1 电子竞技运动对骨骼肌的影响
        2.1.2 电子竞技对神经的影响
        2.1.3 电子竞技运动与灵敏性
        2.1.4 电子竞技运动与准备反应
        2.1.5 电子竞技运动与操作思维
    2.2 电子竞技运动与视觉系统
        2.2.1 电子竞技对视觉系统生理机能的影响
        2.2.2 电子竞技选手的视觉疲劳感
        2.2.3 3D画面对视觉系统的影响
        2.2.4 游戏色彩与动态画面对视力的影响
        2.2.5 知觉恒常性研究
        2.2.6 通道效应
    2.3 电子竞技运动与心理情绪
        2.3.1 使用与满足理论
        2.3.2 沉浸理论
        2.3.3 电竞参与者的短期心理疲劳
        2.3.4 心理唤醒和运动直觉决策
        2.3.5 电子竞技运动对情绪的影响
        2.3.6 游戏色彩对电竞参与者表现的影响
    2.4 光环境照明的影响
        2.4.1 照明对情绪的影响
        2.4.2 照明的唤醒作用
        2.4.3 光环境对心理和行为表现的影响
        2.4.4 色彩情感偏好
        2.4.5 色彩的三属性
        2.4.6 单一色彩研究
3 针对电子竞技空间光环境评价指标调研
    3.1 调研背景
    3.2 网络调查问卷分析
        3.2.1 网吧行为活动调查
        3.2.2 电竞空间光环境评价
        3.2.3 理想的电竞光环境
    3.3 现场调研问卷分析
        3.3.1 龙腾网咖光环境现状评价
        3.3.2 色光需求评价
        3.3.3 光环境影响因素
    3.4 小结
4 色光冷暖对电子竞技成绩的影响实验
    4.1 实验概述
        4.1.1 实验目的
        4.1.2 实验原理
        4.1.3 实验条件
        4.1.4 实验对象
        4.1.5 实验时间
    4.2 实验过程
    4.3 实验结果分析
        4.3.1 色光情感偏好主观评价分析
        4.3.2 运动员心理唤醒量表分析
        4.3.3 心理疲劳程度分析
        4.3.4 自信心水平分析
        4.3.5 自觉症状评价分析
        4.3.6 情绪状态分析
        4.3.7 注意力分析
        4.3.8 思维反应分析
        4.3.9 色觉变化分析
        4.3.10 远近视力分析
        4.3.11 被试成绩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色光对不同类型电子竞技项目的影响实验
    5.1 实验概述
        5.1.1 实验目的
        5.1.2 实验原理
        5.1.3 实验条件
    5.2 实验过程
    5.3 实验结果分析
        5.3.1 运动员心理唤醒量表分析
        5.3.2 心理疲劳变化程度对比分析
        5.3.3 自信心水平变化程度对比分析
        5.3.4 自觉症状评价变化程度对比分析
        5.3.5 情绪状态变化程度对比分析
        5.3.6 注意力变化程度对比分析
        5.3.7 思维反应变化对比分析
        5.3.8 色觉变化程度分析
        5.3.9 远近视力变化分析
        5.3.10 成绩对比
    5.4 本章小结
6 不同色光环境下3vs3电竞团体对战实验
    6.1 实验概述
        6.1.1 实验目的
        6.1.2 实验原理
        6.1.3 实验条件
        6.1.4 实验对象
        6.1.5 实验时间
    6.2 实验过程
    6.3 实验结果分析
        6.3.1 运动员心理唤醒量表分析
        6.3.2 心理疲劳变化分析
        6.3.3 自信心水平分析
        6.3.4 注意力测试分析
        6.3.5 反应力测试分析
        6.3.6 BPOMS量表TMD值分析
        6.3.7 实验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总结
        7.1.1 论文主要结论
        7.1.2 论文不足之处
    7.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网络调查问卷
    B.实验量表
    C.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9)基于脑力负荷的认知性VDT持续监控作业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及框架
    1.5 研究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认知性VDT持续监控作业
        2.1.1 概念
        2.1.2 研究重点
    2.2 脑力负荷
        2.2.1 脑力负荷的定义
        2.2.2 脑力负荷的影响因素
        2.2.3 脑力负荷的测量方法
    2.3 监控作业绩效
    2.4 脑力负荷和监控作业绩效
3 实验方法
    3.1 实验目的
    3.2 实验设计与指标
        3.2.1 主任务
        3.2.2 次任务
        3.2.3 主观自评量表
    3.3 被试与实验仪器、材料
        3.3.1 被试
        3.3.2 实验仪器与环境
    3.4 实验程序
    3.5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4 认知性VDT持续监控作业绩效与脑力负荷关系
    4.1 脑力负荷评价指标体系
        4.1.1 主观评价指标信度分析
        4.1.2 主观评价指标效度分析
        4.1.3 客观评价指标效度分析
        4.1.4 脑力负荷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2 脑力负荷的评价
    4.3 脑力负荷与作业绩效的关系
        4.3.1 击中率与脑力负荷的关系
        4.3.2 虚报率与脑力负荷的关系
        4.3.3 漏报率与脑力负荷的关系
        4.3.4 正确拒绝率与脑力负荷的关系
        4.3.5 认知性VDT持续作业绩效与脑力负荷的关系小结
5 认知性VDT持续监控作业工间休息制度
    5.1 工间休息制度
    5.2 模式识别模型
        5.2.1 模式识别
        5.2.2 BP网络
        5.2.3 基于BP网络的脑力负荷模式识别模型
    5.3 认知性VDT持续监控作业工间休息制度
        5.3.1 工间休息时间
        5.3.2 工间休息方式
        5.3.3 自适应工间休息制度
    5.4 方法检验
6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建议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10)具有适应性的青年VDT作业者LED办公光环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的对象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1 针对VDT作业的办公空间光环境研究现状
        1.3.2 偏好光环境的研究现状
        1.3.3 人工光环境与疲劳的关系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本文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 适宜VDT作业的LED办公照明设计的理论研究
    2.1 VDT作业的类型与特征
    2.2 VDT作业对视觉系统的影响
        2.2.1 VDT作业对视觉系统生理机能的影响
        2.2.2 VDT作业者的视觉疲劳感
        2.2.3 VDT作业者的视觉疲劳的主要影响因素
    2.3 VDT作业对作业者心理的影响
        2.3.1 技术应激
        2.3.2 VDT作业者的心理疲劳
        2.3.3 VDT作业者的心理健康
    2.4 针对VDT作业的办公照明设计建议
        2.4.1 照度控制
        2.4.2 色温控制
        2.4.3 亮度控制
        2.4.4 眩光控制
    2.5 LED运用于办公照明的优势
        2.5.1 节能环保
        2.5.2 超长寿命
        2.5.3 诱虫性低
        2.5.4 体积小巧
        2.5.5 瞬间点亮
        2.5.6 色温、照度、颜色可调
    2.6 适宜VDT作业的LED办公照明设计发展趋势
        2.6.1 节能控制
        2.6.2 健康照明
        2.6.3 个性控制
        2.6.4 功能适应
3 针对进行电脑办公的青年VDT作业者的调查研究
    3.1 调查目的
    3.2 调查对象
    3.3 调查结果分析
        3.3.1 VDT作业的现状
        3.3.2 VDT作业光环境的现状满意度
        3.3.3 理想的VDT作业光环境
        3.3.4 偏好光环境产生的影响
        3.3.5 偏好光环境选择的影响因素
    3.4 小结
4 LED光源下的偏好色温选择实验
    4.1 实验目的
    4.2 实验原理
    4.3 实验条件
    4.4 实验对象
    4.5 实验步骤
    4.6 实验结果分析
    4.7 小结
5 LED光源下的全天分时段协作偏好调光实验
    5.1 实验前准备工作
        5.1.1 实验室空间改造
        5.1.2 实验室调光系统改造
        5.1.3 实验被试者筛选
    5.2 实验概述
        5.2.1 实验目的
        5.2.2 实验原理
        5.2.3 实验条件
        5.2.4 实验对象
        5.2.5 实验步骤
    5.3 实验结果分析
        5.3.1 VDT作业情况分析
        5.3.2 自觉症状评价的分析
        5.3.3 注意力测定对比分析
        5.3.4 记忆力测定对比分析
        5.3.5 FM100孟塞尔色觉测试数据分析
        5.3.6 远视力测定对比分析
        5.3.7 近视力测定对比分析
        5.3.8 远视力与近视力的相关性分析
        5.3.9 自觉症状与视力的相关性分析
        5.3.10 恒定光环境下不同时段的光环境评价分析
        5.3.11 偏好调光结果分析
        5.3.12 对比敏感度的数据分析
    5.4 讨论与总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调查问卷
    B. 实验量表
    C. 分析结果
    D.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四、国内VDT作业职业影响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电网企业职工职业紧张现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刘斌. 广东药科大学, 2021(02)
  • [2]视觉显示终端作业中上肢肌肉疲劳研究[J]. 郭西雅,李泽权,赵柔冰,王文亚,丁亭文. 人类工效学, 2020(06)
  • [3]有限空间人因参数对疲劳影响及防护研究[D]. 徐明伟. 北京科技大学, 2021
  • [4]VDT办公的日疲劳变化规律及应对策略研究[D]. 范佳伟.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办公空间VDT行为自然光环境参数与优化策略研究[D]. 吴玥.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6]创意设计工作者办公空间照明设计研究[D]. 王亚捷.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7]基于策略与布局的VDT持续搜索作业绩效研究[D]. 罗俊浩.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5)
  • [8]基于色光冷暖的照明对电子竞技效率影响研究[D]. 胡宗光. 重庆大学, 2018(04)
  • [9]基于脑力负荷的认知性VDT持续监控作业绩效研究[D]. 滕卉敏. 四川师范大学, 2018(12)
  • [10]具有适应性的青年VDT作业者LED办公光环境研究[D]. 骆玉洁. 重庆大学, 2017(06)

标签:;  ;  ;  ;  ;  

我国VDT作业职业影响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