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市城市供水藻类污染调查分析

濮阳市城市供水藻类污染调查分析

一、濮阳市市政供水藻类污染调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孔滕滕[1](2021)在《濮阳市水资源脆弱性评价》文中研究表明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的耗水量持续增加,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面临着严峻的用水压力。此外,受到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影响,水环境恶化以及水资源浪费导致的各种水问题日趋严重,这些都对城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挑战。因此,针对城市水资源系统开展脆弱性研究、了解城市水资源状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濮阳市作为我国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与河南省粮棉主要产区,经济社会发展虽取得了显着成就,但因其地理位置、资源型城市和商品粮基地的定位制约,水利基础极为薄弱,水资源量极为匮乏。另一方面,由于濮阳市在发展经济时忽略了对环境的治理,当地水环境问题也十分严峻,全市现状主要河流水质几乎均为Ⅴ类、劣Ⅴ类,由此导致的本地地表水资源量的开发利用率很低,生产生活只能依靠开采地下水,这也造成了地下水常年处在超采状态。由此可见,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供水结构不合理等水资源脆弱性问题严重影响濮阳市的社会发展,是濮阳市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针对濮阳市水资源脆弱性的研究十分有限,本文在总结了国内外水资源脆弱性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开展了以下研究:1、明确研究内容。选择河南省濮阳市作为研究城市,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收集相关资料,从水资源脆弱性的基本概念作为着手点,对其区域概况、水资源系统进行研究,并根据该市的实际情况,从水资源、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初步确定15个影响水资源脆弱性的指标因子。2、构建关键影响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初步选取的15个影响指标进行相对重要性识别,从中筛选出10个影响该地区水资源脆弱性的关键性指标因子。3、确定指标权重。采用组合赋权法对筛选出的10个关键性指标进行赋权。4、确定水资源脆弱性的评价方法。通过对不同方法分析对比,选择模糊综合评价法、灰关联分析法、TOPSIS法对濮阳市近20年的水资源脆弱性进行分析评估,确定该地区的水资源脆弱性程度及发展趋势。5、确定主导因子。通过对各项指标贡献程度的计算,找出影响濮阳市水资源脆弱性的主要影响指标,并提出相关建议。通过以上研究表明:主成分分析法筛选出的关键性指标可以代替原来的初步指标,并使计算效率得到显着提升;模糊综合评价法、灰关联分析法、TOPSIS法对濮阳市近20年水资源脆弱性评价结果虽有差异,但总体趋势大致相同,濮阳市的水资源脆弱性有所好转,但仍处在比较脆弱的阶段。

乔松慧[2](2021)在《典型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现状分析研究》文中认为水是生命之源,自2015年我国正式迈入农村饮水安全阶段以来,农民的满足感、幸福感不断增强。由于显着的城乡差距,虽经历十余年的发展,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的情况尚不清晰。本文通过文献收集整理、理论与实际结合、数据统计、对比分析等方式,收集了我国关于农村饮用水水质安全方面的相关论文、学术报告、统计数据、各地统计年鉴及相关文件,将收集到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汇总了不同阶段全国范围内典型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的污染程度、水质时空特点以及典型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现状,并对农村地区水质改善提出建议。研究内容和得出结论包括:(1)以公开发表的水质数据为依据,总大肠菌群数、细菌总数、浑浊度和氟化物为调研对象,对影响我国农村饮用水水质的典型污染指标分析,自2005年至2018年间,总大肠菌群数超标率在东部典型农村地区由33.8%降到21.3%,中部地区由40.3%下降到22.3%,西部地区由54.4%下降到22.4%,东北地区由36.7%下降到23.7%;细菌总数的超标率在东部典型农村地区超标率由31.2%降到16.4%,中部地区由37.2%下降到17.7%,西部地区由39.2%下降到18.9%,东北地区由31.7%下降到19.6%。东部地区浑浊度的超标率由14.6%下降到9.3%,中部地区由19.7%下降到14.9%,西部地区由23.1%下降到16.7%,东北地区由18.3%下降到16.9%。大部分地区氟化物超标率在10%以下。(2)全国范围内农村饮用水水质时空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表明,从时间的角度,我国农村饮用水水质随时间合格率逐年提高,整体合格率由40%提升到65%,我国东部地区水质合格率由2005至2008年的48.1%提高到了2015至2018年的61.1%,中部地区由40.1%提高到57.5%,西部地区由44.4%提高到59.2%。东北地区水质合格率随时间呈下降趋势,水质合格率由2005-2008年的68.1%降低到2015-2018年的60.1%。从空间的角度,东部地区水质合格率较高,东北地区水质出现一定波动,此外同一水质指标在不同典型农村地区存在差异,以总大肠菌群数、细菌总数、浑浊度、氟、铁、锰、硝酸盐为研究对象,分别选取四个地区的典型农村进行对比分析,全国范围内总大肠菌群数超标率的平均水平在38%,东部以及中部地区的典型省份超标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他地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他水质指标的超标率也呈现一定地域特点。(3)结合我国农村饮用水典型水质指标污染现状和农村饮用水水质时空特点,表明我国农村饮用水水质合格率逐年提高,饮水不安全人口数减少。但就目前了解到的公开数据来看,存在部分地区农村饮用水水质数据报道偏少;水质合格率整体还有待提高,到2018年,我国农村饮用水水质达标率平均水平为65%。可以通过饮用水在水源地保护、输配水管网基础设施铺设、消毒问题的落实、居民用水习惯以及用水环境等方面的建设与质量提升等方面对农村饮用水水质进行改善。同时也可以通过加强各方联动、鼓励农村地区饮水工程和管理模式的创新等方式来改善农村饮用水水质。

张航[3](2020)在《生活饮用水深度处理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生活饮用水面临着水源易受污染、二次污染等问题,伴随着人们对身体健康和生活品质需求的不断提高,饮用水水质不足以完全满足居民对水质的要求。我国居民饮用水的水质差别较大,针对不同类别的水质需采用不同的深度处理技术,通过调整工艺或参数使处理效果最优化。本论文在对国内外权威饮用水标准进行对比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了10项常见水质指标作为后续调研和深度处理试验的研究指标。通过对我国典型城市生活饮用水水质进行调研,对所选水质指标浓度进行测定,总结我国不同地区水质特征,为后续深度处理试验提供指标浓度参考。单级活性炭吸附试验:通过试验研究,优化操作条件,确定滤速为23.4 m/h。在此基础上,单级活性炭吸附效率试验设定指标进水初始浓度为国标限值的0.3倍、0.7倍、1倍、1.3倍、1.7倍。六价铬的去除率为51.98~62.19%,最低出水浓度比国标限值降低了30~60%;镉离子的去除率为20.96~58.88%,最低出水浓度比国标限值降低了20~55%;铅离子的去除率为33.41~78.34%,最低出水浓度比国标限值降低了45~75%;三氯甲烷的去除率为59.70~83.57%,最低出水浓度比国标限值降低了35~75%;六六六、滴滴涕的去除率都在97~100%。纳滤深度处理试验:通过试验研究,优化操作条件,确定进水流量为3 L/min、操作压力为0.5MPa及纳滤膜型号。在此基础上纳滤去除试验设定指标进水初始浓度为国标限值的0.3倍、0.7倍、1倍、1.3倍、1.7倍。硝酸盐氮的去除率为43.28~56.06%,最低出水浓度比国标限值降低了15~55%;六价铬的去除率为64.71~87.50%,最低出水浓度比国标限值降低了75~85%;铅离子的去除率为62.50~91.23%,最低出水浓度比国标限值降低了75~80%;镉离子的去除率为56.25~83.95%,最低出水浓度比国标限值降低了45~50%;三氯甲烷的去除率为71.03~84.96%,最低出水浓度比国标限值降低了55~85%;六六六的去除率为71.94~84.37%,最低出水浓度比国标限值降低了75~80%;滴滴涕的去除率为61.76~75.41%,最低出水浓度比国标限值降低了55~80%;对于总硬度及钙镁离子,处理后能稳定保持在标准限值范围内。饮用水深度处理工艺组合:1)PP棉-颗粒活性炭-颗粒活性炭-压缩活性炭-超滤膜组合工艺分别处理含有重金属、有机物、重金属和有机物复合类型的饮用水,含有重金属的饮用水后续出水中出现镉离子达不到浓度限值0.003 mg/L的情况;六价铬最高去除率可达到76%,随着时间增加去除效果逐渐降低,但始终在推荐浓度限值0.05 mg/L以下;铅离子最高去除率可达到61%,随着时间增加去除效果逐渐降低,但始终在推荐浓度限值0.01 mg/L以下。含有有机物的饮用水后续出水中三氯甲烷最高去除率可达到67.4%,随着时间增加去除效果逐渐降低,但始终在推荐浓度限值0.06 mg/L以下;六六六、滴滴涕最高去除率接近100%,后续出水浓度始终在推荐浓度限值以下。对于复合类型饮用水,活性炭组合工艺去除浓度在1.7倍国标限值附近的重金属效果相比较差。2)PP棉-颗粒活性炭-纳滤膜(NF1)-超滤膜组合工艺分别处理硝酸盐氮超标、高硬度的饮用水、含有重金属和有机物的高硬度复合类型饮用水。出水中的硝酸盐氮浓度均低于10 mg/L,硝酸盐氮的去除率并未随着纳滤运行时间降低,始终保持在29%~51%范围内,处理后比标准限值低30~50%。对于高硬度饮用水,出水中硬度及钙镁离子能达到建议浓度范围,但其去除率会随着工艺的运行时间降低。对于复合类型饮用水,出水中六价铬的去除率保持在10%~34%范围内,铅、镉的浓度超过试验指标的浓度限值,对重金属处理效果不佳;三氯甲烷、六六六、滴滴涕的去除率分别保持在26.9%~64%、25%~100%、15%~84%范围内,分别比对应标准限值低30~60%、25%、15%~80%。两种工艺组合相比,含有纳滤的工艺组合更适合去除硝酸盐氮、降低水的硬度。对于含有多种指标的复合类型饮用水,需采用反渗透工艺,进一步脱盐和提高毒理性指标去除率。根据上述试研究结果,设计一款以纳滤工艺为主的家用净水器,并进行成本核算。

白洋[4](2020)在《X市市政PE管道项目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聚乙烯(PE)管具有水力性能优越、密度低、韧性好、耐腐蚀、绝缘性能好、易于施工和安装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市政和建筑给排水、燃气、供热采暖、电线电缆穿线、农用节水灌溉等领域。针对于聚乙烯管道的种种优势及优秀的经济效益探索聚乙烯管应用于管道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已显得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进一步投入,国内对塑料管道的需求一直保持着年均13%以上的增长速度。一方面,根据国家能源局最新规划,“十三五”期间鼓励以气代油,促进天然气产业发展,努力促使天然气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由3.6%提高到8%以上,城市燃气的需求量将日益增长,天然气管网建设进入高潮。另一方面,目前中国经济的强劲发展和政府对基础建设投入的提高,带动了城镇燃气、给排水管网更新和改建的发展。民用、商用对燃气和水的强力需求,又加快了各种资本对这个市场的进入。新设施建设增加,同样增强了对管网的需求。本文通过调研国内外聚乙烯管道的发展及研究现状,并以此为出发点,结合X市的地貌、气候、水资源量等自然区域特征及聚乙烯管的规格和性能优点,确定X市所用聚乙烯管的方案,包括所用PE管所要求的特点及主要技术参数。综合以上分析研究内容,从本身可靠性、环境、职业安全、风险评价和经济效益等5方面进一步分析了聚乙烯管作为X市燃气和给水排水管道项目的可行性。由此得出以下结论:X市管道项目选用的聚乙烯(PE)管道具有高韧性、流阻小、施工便捷、挠度较为良好且耐腐蚀、耐低温等优点,接口连接选用焊接和机械密封相配合的方法,其在环境、安全、风险评价和经济效益是是可行的。因此,可制定适合于X市聚乙烯(PE)管道项目施工方案以指导施工。该项目研究的可行性符合我国“以塑代钢”的政策,对于聚乙烯管进一步广泛应用于我国的管道输送项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马军[5](2020)在《城市河道生态修复及景观设计研究 ——以河南省内黄县硝河生态修复为例》文中认为城市河道的发展使命,在公共领域是为城市居民带来优美的观赏和游憩空间,重现城市生活空间的经济活力,形成城市区域发展新动力。在河道防洪治理方面以保护周边居民免受洪涝灾害,保护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城市河道改造发展应在满足防洪需求后以生态融合设计理念打造河道可持续发展之路。将河道治污观念由“控制河道”转为“生态融合共处”,运用植物生态修复技术结合工程性改造做法和景观设计理念来建构新型发展策略。转变对河道由单一的工程和技术认知转为生态环境、经济文化、社会人文、景融相生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认知。河道修复设计融入历史文化、城市居民自然情感等,着眼于生态修复、景观合理、河道自然化及人文景观的融合应用。城市河道生态修复改造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有:(1)河道被建设用地直接侵占严重,完全丧失河道的连贯性。(2)河道平面形态僵直化,结河道原有活力空间消失。(3)居民整体环保意识较弱,环境保持设施发展滞后,水体污染严重。(4)河道的硬化、渠化现象普遍,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5)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排放导致河道自然景观完全丧失。(6)河道修复改造策略单一,以工程性方法为主,缺少生态融合设计思想。在河道水质污染治理上,提出以植物生态修复的新形式,通过区分不同植物对污染的吸附能力进行种植应用,搭配适宜的植物群落来完成河道水质的净化处理,再辅以河道的景观设计理论和驳岸改造设计方法,形成城市绿色空间生态廊道激活区域经济活力,形成城市活力新名片。运用专业所学知识结合景观生态学、河道污染治理及部分水文学知识进行了融合设计,提出将河道治理改造要工程性、艺术性融合。单一艺术性景观规划设计对项目的推进落地指导意义较弱,传统工程性治理做法又使得改造后的河道缺乏生态和人文关怀,对于城市居民的吸引和带动区域活力创新的带动性明显不足,工程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规划设计融合才是河道治理的可持续发展之计。目的:(1)以河道修复的相关理论作为研究基础,准确把握河道生态修复融合设计的定义及外延,探讨多科学的设计融合性。(2)提出一种利用不同种类植物合理有序的在受到工业和生活废水污染区域,通过植物种植来进行清除污染物的方法。(3)通过恢复自然环境、传承地域文化,匹配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地制定河道改造策略,构建出一套较为完善的针对生活污染型河道的生态修复策略。(4)运用“艺工同治”的融合设计策略对安阳市内黄县硝河生态修复与景观设计进行实例设计。本文希望以多学科融合为基点,跳出单一模式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以植物生态修复技术为创新点融合较为成熟的河道工程改造治理方法和河道污染治理修复技术,形成一种以植物修复为基础的多学科融合设计策略,对于内黄县城市河道的生态修复及系统改造设计提供一种借鉴。

杨笑然[6](2020)在《基于集约理论的豫北地区绿色文化综合体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化综合体是城市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是城市文化空间职能复合化、城市文化空间多元化、城市文化交往空间需求量增大等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时代产物。文化场馆建设理念的创新已成为重要任务。集约理论与绿色建筑理论对文化综合体设计的重要性体现在许多方面:在功能复合方面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强功能开放共享;在空间组织方面紧凑有序、提升空间能效;在交通体系方面简化交通流线、与城市交通一体化设计;在绿色技术方面减少建筑能耗、与环境和谐共处等。论文选取文化综合体为对象,结合豫北地区过渡性的气候特征,以绿色文化综合体的设计策略为切入点,以集约理论为基础,以计算机软件模拟为辅助,探究集约理论、绿色建筑、文化综合体三者理念与特征的结合关系,发掘将集约理论用于绿色文化综合体设计的原因和价值,使三者理念相辅相成。并通过对豫北地区的自然气候条件及文化类建筑的调研分析,得出在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以此作为出发点,从集约化的功能复合设计、集约化的空间组织设计、集约化的交通体系设计、集约化的绿色技术设计几个方面入手,归纳总结出适合豫北地区绿色文化综合体的较为系统的集约化设计策略,扩宽绿色文化综合体设计思路,丰富集约理论在绿色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论文最后通过具体案例:卫辉市五馆三心项目的实践进行设计策略的再探讨,创造出多馆聚集、功能复合、流线清晰、和谐高效、促进交往的场所空间,将理论研究成果进行实际运用与检验。为相关文化类建筑的设计提供思路,并为后续绿色建筑设计的研究提供参考性建议。

胡浩东[7](2020)在《不同类型区地下水管理控制水位划定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地下水水位状态是各种水文要素的综合反映,不仅反映了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的综合变化规律,同时也是判断是否出现环境地质问题及其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地下水水位的变化不仅是地下水资源量最直接的表现形式,而且是地下水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控制性指标。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关于地下水位的管理控制相关资料研究分析,重新界定了地下水管理控制水位的概念,对地下水管理控制水位进行分级。并根据地下水开发利用特征以及地下水开发利用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划定地下水管理控制水位的不同类型区。根据不同类型区的特点,选定典型研究区,通过适当的划定方法,完成了不同类型区地下水管理控制水位的划定研究工作。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界定了地下水管理控制水位的概念,根据地下水开发利用特征以及地下水开发利用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将地下水管理控制水位不同类型区划分为浅层地下水类型区、深层承压水类型区和环境地质灾害区。依据典型研究区的选取原则,选择不同类型区的典型研究区,并选择典型研究区地下水管理控制水位的划定方法,并结合典型研究区的特点进行改进。(2)以濮阳市为浅层地下水类型区的典型研究区,用水均衡法、疏干体积法和时间序列法分别划定典型研究区地下水管理控制水位,结合研究区浅层地下水位的变化特征和管理目标,分析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并通过三种方法划定结果的对比,分析每种方法划定地下水管理控制水位的合理性和适用条件。在三种划定方法中,水均衡法既考虑了不同降雨水平年,又考虑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管理控制水位的划定结果最合理。(3)以河南省西平县城市水源地为深层承压水类型区的典型研究区,构建了一套适用于承压水管理控制水位的划定方法。通过收集研究区相关资料,建立研究区地下水数值模型,得到研究区范围内不同开采强度下承压水水位的变化情况;计算出研究区范围内不同开采强度下水位降深的大小,绘制出水位降深等值线图;结合已划定的水源地保护区边界,根据承压水管理控制水位划定原则,划定承压水管理控制水位,并对划定结果进行合理性分析。以G06典型观测井为例,限制开采水位为22.25m,禁止开采水位为17.78m,深层承压水管理控制水位阈值区间为17.78~22.25m。(4)以洛阳市城区地面沉降区为环境地质灾害区的典型研究区,通过地面沉降的机理分析,分析研究区各个沉降区域地下水位和地面沉降的变化关系;然后,利用实测地面沉降和地下水位的数据验证了经验公式法计算研究区地面沉降适用性;通过建立研究区地下水数值模型,预测研究区未来地下水位的变化,进而用经验公式法计算研究区内的地面沉降情况;根据研究区内地面沉降区地下水管理控制水位划定原则,划定研究区的地下水管理控制水位,并对划定结果进行合理性分析。以洛南水源地沉降中心为例,限制开采水位为126.34m,禁止开采水位为119.99m,地下水管理控制水位为119.99~126.34m。

吴玉姣[8](2019)在《地方立法谦抑论》文中研究指明“谦抑”一词体现了谦让、抑制、慎密、恭谨等意思。大致说来,地方立法谦抑一般是指地方立法者以及地方立法参与者在进行地方立法活动时有必要秉承审慎、节制的宗旨,尽可能地达到地方性法规数量恰当以及地方性法规质量良好的目的。事实上,在古今中外的很多立法思想和实践中都蕴含着谦抑的理念。例如,在西方世界中,无论是柏拉图对法律的不信任,奥古斯丁要求世俗法必须遵循永恒法,孟德斯鸠所提到的立法权需要制约,还是萨维尼反对的立法狂热,莱奥尼有关立法之法泛滥会背离个人自由的论证,爱波斯坦所直言的简约法律的力量等,都是西方社会有关立法谦抑思想的重要理论论述。我国古代“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汉初约法省刑”、“唐律疏而不漏”、“持法深者无善治”等思想及制度实践,以及我国清末民国时期开展的习惯调查运动、新中国时期“成熟一部,制定一部”和“试点立法”等立法原则和方针,这些思想理论与制度运行无不体现了立法的谦抑精神。然而,尽管历史上立法谦抑有丰富的思想渊源和制度实践,也有相当多中外学者的肯定,但在现实的立法实践中,包括地方立法谦抑在内的立法谦抑的相关原理并未受到足够重视,也极少有学者对其进行梳理总结。结合近年来我国立法领域出现的许多新变化和新特征,有必要从地方立法谦抑的角度去总结我国地方立法的相关问题并反哺地方立法实践。随着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以下简称《立法法》)的修订,地方立法主体扩容至全国所有设区的市和四个不设区的市。加上省、自治区、直辖市等省一级地方立法主体,以及自治州这类市一级地方立法主体,我国地方立法主体的数量多达354个。地方立法主体数量的增加,又直接导致地方性法规的数量也呈井喷式增长。截止至2019年1月1日,仅新增的享有地方立法权的243个市制定的地方性法规的总数已达906部,其中程序性地方性法规206部,实体性地方性法规700部。然而,地方立法谦抑的现实要求不仅表现在地方立法主体数量急剧增加、地方性法规数量飞速增长等数量方面,设区的市地方立法趋同化现象愈发明显、各地仅因规范对象“有特色”而争先立法、地方性法规超出地方立法权限范围的情形时有发生等内容方面,也对地方立法谦抑提出了现实要求。从地方立法谦抑的这一现实要求出发,深入研究和探讨后发现,既有从立法理论上展开地方立法谦抑研究的必要性,又有从地方立法实践上讨论地方立法谦抑的迫切性。从立法理论的角度看,主要是代议制立法失灵和法律局限性两个方面向地方立法谦抑提出的要求。所谓代议制立法失灵,即是指法律是一种地方性知识,并不总是能刻意设计,而在很大程度上或实实在在地是立法者表述的成果,而且由于人的有限理性、立法表达媒介的误差以及现代法律理论研究也证明,法律在立法表达的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真。再加上代议制本身在“代表”、公意”、“选举”等方面存在不少被质疑的地方,这使得制定法在其根基上存在问题。法律局限性主要在于,法律仅仅是道德、习俗、政策、市场规则等多元社会规范中的一元,因而其管辖范围有限;且因为绝对的公正不可得、耗费的成本巨大等原因,法律无法达到至善至美的公正,而由于人的认知有限、社会复杂多变、立法过程漫长等原因,法律还往往滞后于社会生活;法律繁杂也可能会存在众多危害,比如可能会干预私人领域进而吞噬自由,可能会带来权利主张的狂热进而妨碍公正,还可能会使得人们因害怕承担法律风险而不敢创新,进而束缚人类进步。因而,从立法理论的角度来看,地方立法谦抑确有其必要性。从地方立法实践的角度看,主要是地方立法能力不足、地方立法不成熟、地方立法权异化等三个方面对地方立法谦抑所提的要求。地方立法能力不足,既包括地方立法主体资格受限、地方立法权限范围不清等权利能力方面的不足,又包括地方立法机构不健全、地方立法队伍力量薄弱以及地方立法技术不到位等行为能力方面的不足。地方立法不成熟包括省一级、较大的市以及新增享有地方立法权的市的地方性法规频繁修改所体现的地方立法不完善,祁连山事件、潘洪斌事件以及其他违法型地方性法规所体现的地方立法不规范,《江苏省道路交通安全条例》(2012)、《青岛市养犬管理条例》(2016)等诸多观赏型地方性法规所体现的地方立法不实用。地方立法权异化则主要表现在,一些政府部门会借助地方性法规来“要人”、“要钱”、“要权”以及“推责”。比如在地方性法规中通过设立增设专门机构、增设下属事业单位、为协调性虚职机构挂牌设编的条款来增设编制,通过设立巧设罚款明目、增加收费项目、侵占第三方经费的条款来创设经费,通过设立新设或扩充部门职权的条款来增加权力,以及通过设立剥夺公民权利、增加公民义务的条款来推脱责任。因而,从地方立法实践的角度来看,地方立法谦抑确有其迫切性。上述地方立法谦抑的实际操作,就其有效路径来看,具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把握:第一,地方立法权的规制,包括尊重和保障个人权利以防止地方立法权侵犯公民权益,强化和落实地方立法者责任以确保地方立法权不被滥用,转变地方立法参与者的意识以保证地方立法权科学行使,厘清社会规范的管辖范围以防止地方立法权不当干预法外空间,明晰央地立法领域以防止地方立法权超出法定权限。第二,地方立法活动的规范,包括健全地方立法程序、落实地方立法审批备案制度、推进地方开门立法制度。第三,地方立法活动的统筹,包括普遍性的地方立法事项由省或全国进行统一立法,以及加强省市之间权力机关的联合立法。第四,地方立法活动的优化,包括强化地方立法的立项论证以及地方性法规内容的论证,完善地方立法前和地方立法后的评估,以及合理配置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与其他规范性文件。以上措施旨在确保地方立法谦抑,以提升地方立法的质量,进而实现地方立法科学化。而由于地方治理优先化、地方治理的差异性和自主性,以及地方立法相较于中央立法的成本效益优势,地方立法权的适度下放成为了地方治理现代化的客观需求,这也在我国地方立法扩张的事实中得到体现。并且从地方立法实践来看,我国地方立法在地方立法主体、地方立法权限范围等方面还有待进行适度扩张。因此,地方立法在秉承谦抑理念的同时,还应该注意适度扩张,二者不可偏颇。当然,现今在我国地方立法暂不成熟之时,地方立法应该以谦抑为主,辅之以稳步适度的扩张。综上,通过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实证分析法、规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的运用,在《立法法》修改后,地方立法扩容限权的这一新背景下,深入研究地方立法谦抑这一主题,希冀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地方立法繁杂的现状,进而提高地方立法质量,推进我国地方法治建设,且补白地方立法领域的相关研究,以丰富法学理论。

崔斯璕[9](2019)在《基于生态修复的城市黑臭水体景观设计研究 ——以芜湖保兴垾项目为例》文中提出城市水体对城市生态系统来说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也是城市与居民的宝贵自然财富,然而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的飞速发展,人们环保观念的落后,城市水体普遍受到污染,黑臭程度也与日俱增,逐渐影响到人们的生活与健康。为此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是形势所趋。通过查阅现有文献,将目前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的有关治理技术进行整理归纳,结合水体的景观设计,将水体分为水体、水陆交错与近水陆地三个部分,从内向外对每部分水质基本完成治理后,可以与净化水质功能相结合的景观设计分别进行分析研究。同时对国内外一些黑臭水体治理的实践案例进行学习分析,总结一些优秀的设计方式并归纳总结整个项目整治的大致流程,探索治理技术结合景观设计的方式,将城市建成区的珍贵水体治理好,营造适宜人们娱乐活动的观景场所。最后以芜湖保兴垾项目为案例,调查研究某些条件情况下的水质净化结合景观设计的方式。保兴垾水系是普通地级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非常典型的黑臭水体,整治结果不仅是多数城市黑臭水体可以实行的,也是对治理技术结合景观设计的不断探索。通过前期理论知识的指导分析设计的用意,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将技术与设计更好结合的更优解,以期对日后城市黑臭水体的治理与景观塑造提供借鉴和参考。

耿悦[10](2017)在《丹江水水质评价与郑州段南水北调水强化混凝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主要运用单因子指数和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法对丹江水进行水质评价,同时将其与南水北调沿线典型城镇其他水源水质进行对比分析与评价,找出不同水源存在的水质风险,为后续多水源供水调配下沿线城市现有水厂和新建水厂水处理工艺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并在强化混凝理论基础上优选出适合南水北调水的最佳混凝剂、活化硅酸和预氧化剂的投加量,同时探讨南水北调原水pH值对出水残余铝浓度的影响。最后针对南水北调水进行微絮凝-直接过滤中试试验,得出该工艺的运行条件与规律,为水厂生产提供参考。本论文主要研究分析结论如下。单因子评价法表明,丹江水多数指标常年维持在Ⅰ类标准以内,CODMn和总磷属于Ⅱ类标准,总氮平均含量为1.15mg/L,超出Ⅲ类标准限值1.0mg/L。综合评价法表明,丹江口库区水质整体为Ⅲ类。从营养元素分析,丹江水BOD5和COD常年属于Ⅰ类标准,CODMn在Ⅰ类标准上下浮动,但都不超过Ⅱ类标准,水库营养状态为贫营养状态。由丹江水和南水北调河南段典型城市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质对比分析可知,丹江水在浊度、CODMn、细菌总数方面优于地表水源中的平顶山、郑州及新乡,与淇河水基本持平,但不及地下水源;氨氮均优于其他水源;总硬度优于原阳水源及其他地下水源,与平顶山、郑州及鹤壁持平。针对郑州段南水北调水进行强化混凝试验。小试试验表明,单独投加混凝剂时,PAFC=40mg/L为最佳投加量,浊度去除率为88.17%。当采用活化硅酸助凝时,PAC按20mg/L、活化硅酸按5:1投加为小试最佳投加量,浊度去除率为92%。以该加药量进行六天中试试验,浊度去除率均在90%以上,最高达95.89%,UV254、氨氮、硝酸盐氮、CODMn平均去除率分别为41.1%、76.67%、48.21%和51.67%,以上各个指标出水值均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要求。PP、NaClO、Cl O2三种预氧化剂的中试试验表明,它们的除浊效果不太明显,去除率仅提高3%左右。NaClO除藻效果最好,最大去除率为78.43%,比未预氧化时提高了17.7%,最佳投加量为0.5mg/L。针对南水北调配套水厂在实际运行中出现铝超标问题,进行调节原水pH值试验。该试验表明,当以PAC为混凝剂时,将原水pH值控制在78之间,可使滤后水余铝浓度维持在0.020.03mg/L。且在该pH范围内,无论先调节原水pH值还是先加入混凝剂,对滤后水余铝浓度没有太大影响。若采用PFS作为混凝剂,可不必调节原水pH值。对南水北调水微絮凝-直接过滤工艺分析。由正交试验可知最佳混凝剂种类为PAC,活化硅酸最佳投加比例为4:1。中试试验表明,PAC最佳投加量为24 mg/L,浊度、CODMn、UV254、NH3-N的去除率分别为45.0%、59.3%、28.1%和80.0%。砂滤柱反冲周期缩短为9h,为常规工艺反冲周期的三分之一。滤柱内水头上涨速率与过滤时间呈线性关系,同时该PAC投加量下滤后水残余铝浓度未超标。且该投加量比常规工艺降低了11个指标。

二、濮阳市市政供水藻类污染调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濮阳市市政供水藻类污染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濮阳市水资源脆弱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濮阳市区域概况
    2.1 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2.2 自然状况
        2.2.1 地形地貌
        2.2.2 气候条件
        2.2.3 河流水系
    2.3 社会经济状况
        2.3.1 人口状况
        2.3.2 经济状况
    2.4 水资源状况
        2.4.1 水量状况
        2.4.2 水质状况
        2.4.3 水资源开发现状
    2.5 供水工程状况
        2.5.1 地表水工程
        2.5.2 地下水工程
        2.5.3 供用水状况
        2.5.4 用水量状况
        2.5.5 用水效率
    2.6 存在的问题
        2.6.1 水资源十分短缺,供需矛盾非常突出
        2.6.2 水资源利用效率低,农业节水潜力大
        2.6.3 供用水结构不合理,有待调整优化
        2.6.4 水污染问题突出,水环境保护亟需加强
        2.6.5 改革管理有待加强,水资源良性循环体系尚未形成
    2.7 本章小节
第3章 水资源脆弱性评价理论
    3.1 初步构建影响指标因子集
        3.1.1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3.1.2 指标因子计算
        3.1.3 评价指标数值
    3.2 水资源脆弱性关键指标体系构建
    3.3 指标因子权重的计算
        3.3.1 主观赋权法
        3.3.2 客观赋权法
        3.3.3 组合赋权法
    3.4 水资源脆弱性评价体系的构建
        3.4.1 模糊综合评价法
        3.4.2 灰关联分析法
        3.4.3 TOPSIS法
    3.5 本章小节
第4章 濮阳市水资源脆弱性评价
    4.1 濮阳市水资源脆弱性关键因子识别
    4.2 关键指标因子权重的确定
    4.3 确定评价标准和评价等级
    4.4 构建水资源脆弱性评价模型
        4.4.1 模糊综合评价法
        4.4.2 灰关联分析法
        4.4.3 TOPSIS法
        4.4.4 对比分析
    4.5 评价方法的检验
    4.6 脆弱性指标贡献率分析
    4.7 降低濮阳市水资源脆弱性的对策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2)典型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现状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农村饮用水水质方面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农村饮用水水质方面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
2 调研资料与分析方法
    2.1 数据调研概述
    2.2 分析方法
3 影响农村饮用水水质的典型水质指标调研分析
    3.1 农村饮用水中微生物学指标的调研分析
        3.1.1 微生物学指标数据调研及超标情况分析
        3.1.2 微生物指标超标的原因分析
        3.1.3 典型农村地区微生物指标的污染现状
    3.2 农村饮用水中浑浊度指标的调研分析
    3.3 农村饮用水中氟化物指标的调研分析
        3.3.1 氟化物指标的数据调研及超标情况分析
        3.3.2 氟化物超标的原因分析
        3.3.3 典型农村地区氟化物指标的污染现状
    3.4 本章小结
4 我国农村饮用水水质时空特点分析
    4.1 农村饮用水水质随时间变化特性
    4.2 农村饮用水水质随空间变化特性
        4.2.1 各地区农村饮用水水质合格率的空间分布特性
        4.2.2 不同地区典型水质指标超标率变化特性
    4.3 典型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时空变化特点
    4.4 本章小结
5 农村饮用水水质现状及改善建议
    5.1 我国农村饮用水水质安全工作发展现状
    5.2 我国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现状
    5.3 城乡水质差异现状
    5.4 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改善面临的问题
    5.5 优化农村饮用水水质的建议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创新点与不足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生活饮用水深度处理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我国饮用水现状
        1.1.1 水源污染现状
        1.1.2 饮用水二次污染现状
        1.1.3 饮用水污染物类别及对健康的影响
        1.1.4 饮用水存在超标风险的案例
    1.2 饮用水深度处理技术
        1.2.1 膜分离技术
        1.2.2 活性炭吸附技术
        1.2.3 饮用水深度处理技术组合
    1.3 研究目标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技术路线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仪器
        2.1.2 试验药剂
        2.1.3 试验装置
    2.2 试验方法
        2.2.1 分析方法
        2.2.2 试验方案
3 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研究
    3.1 国内外饮用水水质标准研究
        3.1.1 国内饮用水水质标准分析
        3.1.2 国外饮用水水质标准分析
        3.1.3 饮用水常见水质指标研究分析
    3.2 典型城市生活饮用水调研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饮用水深度处理技术试验研究
    4.1 单级活性炭吸附试验研究
        4.1.1 六价铬、铅离子、镉离子的吸附效果研究
        4.1.2 三氯甲烷、六六六、滴滴涕的吸附效果研究
    4.2 纳滤深度处理技术试验研究
        4.2.1 硝酸盐氮的去除影响研究
        4.2.2 六价铬、铅、镉的去除影响研究
        4.2.3 三氯甲烷、六六六、滴滴涕的去除影响研究
        4.2.4 总硬度的去除影响研究
    4.3 本章小结
5 饮用水深度处理组合工艺试验研究
    5.1 多级活性炭深度处理组合工艺
    5.2 活性炭纳滤深度处理组合工艺
    5.3 深度处理出水浓度
    5.4 本章小结
6 纳滤净水器设计
    6.1 设计要求
    6.2 工艺设计
        6.2.1 预处理模块
        6.2.2 纳滤模块
    6.3 装置设计
    6.4 成本核算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X市市政PE管道项目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4 国内外总体情况对比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聚乙烯管道发展分析
    2.1 聚乙烯管道发展情况分析
    2.2 聚乙烯(PE)管道分析
        2.2.1 聚乙烯(PE)管道规格划分
        2.2.2 聚乙烯(PE)管道主要使用范围及性能要求
    2.3 X市市政管道项目聚乙烯(PE)管道方案
        2.3.1 X市管道项目所用聚乙烯(PE)管道特点
        2.3.2 X市管道项目所用聚乙烯(PE)管道技术参数
    2.4 聚乙烯(PE)管道生产工艺
        2.4.1 工艺技术方案
        2.4.2 工艺技术流程
    2.5 本章小结
3 聚乙烯管项目施工分析
    3.1 X市基本情况
        3.1.1 地貌特征
        3.1.2 气候特征
        3.1.3 水资源特征
        3.1.4 社会经济特征
    3.2 选址与总平面布置
        3.2.1 项目位置的选择
        3.2.2 项目总平面布置
    3.3 交通运输条件
    3.4 消防与保卫
    3.5 工程量及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3.6 总施工方案图
    3.7 基于BIM的聚乙烯管项目建设管理分析
        3.7.1 规划阶段
        3.7.2 优化施工进度
        3.7.3 施工单位的应用
        3.7.4 项目运营阶段
        3.7.5 项目模块应用优势
    3.8 本章小结
4 聚乙烯管道项目评价分析
    4.1 聚乙烯(PE)管道本身的可靠性方面
    4.2 环境安全及保障方面
        4.2.1 主要污染物、污染源及防治措施
        4.2.2 环境保护机构设置
    4.3 职业安全方面
        4.3.1 劳动安全
        4.3.2 职业卫生安全
        4.3.3 职业安全管理
    4.4 风险评价方面
        4.4.1 项目主要风险因素
        4.4.2 降低和防范风险措施
    4.5 经济效益方面
        4.5.1 聚乙烯管道经济效益分析
        4.5.2 建设投资费及资金筹措
        4.5.3 建筑工程费
        4.5.4 其它方面的费用
        4.5.5 财务评价分析
        4.5.6 营业收入、营业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分析
        4.5.7 经济效益可行性
    4.6 社会效益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5)城市河道生态修复及景观设计研究 ——以河南省内黄县硝河生态修复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研究
    2.1 河道相关概念
        2.1.1 河道
        2.1.2 城市河道
        2.1.3 河道生态系统的构成方式
        2.1.4 城市河道景观定义
        2.1.5 城市河道景观构成
    2.2 城市河道景观设计理论
        2.2.1 景观设计学
        2.2.2 景观生态学
        2.2.3 景观多功能性理论
        2.2.4 景观文化理论
        2.2.5 景观滨水设计理念
        2.2.6 河道景观设计要素
    2.3 城市河道工程性修复改造研究
        2.3.1 河道的污染源头控制
        2.3.2 河道的平面形态类型
        2.3.3 城市河道结构修复
        2.3.4 河道工程性生态治理修复
        2.3.5 河床修复方法
        2.3.6 河道驳岸改造方法
    2.4 城市河道污染治理与修复研究
        2.4.1 城市河道污染治理修复总体思路
        2.4.2 城市河道污染治理修复框架
        2.4.3 城市河道生态修复治理核心内涵
        2.4.4 黑臭水体与高藻水体的治理
        2.4.5 城市河道污染治理措施
    2.5 本章小结
3. 植物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修复治理中的应用
    3.1 植物生态修复技术原理
    3.2 植物生态修复技术机制
        3.2.1 有机污染物修复
        3.2.2 有机和无机污染兼有修复
    3.3 植物生态修复植物特性和配植
        3.3.1 对污染物有耐受力
        3.3.2 植物根长和结构
    3.4 植物生态修复技术的种植类型
        3.4.1 拦截灌木墙
        3.4.2 降解灌木丛
        3.4.3 降解绿篱和围栏
        3.4.4 多重机制垫层
        3.4.5 多重植物机制缓冲区
        3.4.6 地表径流人工湿地
        3.4.7 漂浮湿地
    3.5 植物生态修复技术得机遇和挑战
        3.5.1 河道治理修复中的发展机遇
        3.5.2 河道生态治理修复中的制约因素
    3.6 本章小结
4. 城市河道生态修复技术融合研究
    4.1 景观种植设计与植物生态修复技术融合
        4.1.1 乔灌木种植净化生活污水
        4.1.2 草本植物净化表层污染物
    4.2 植物生态修复技术与驳岸改造工程融合
        4.2.1 自然化驳岸植物种植搭配
        4.2.2 工业区河道驳岸植物搭配
        4.2.3 城市居住区河道驳岸植物搭配
        4.2.4 缺少截污工程的河道驳岸植物搭配
    4.3 景观设计与工程改造构筑物融合
        4.3.1 新型拦水坝
        4.3.2 桥梁设计融合地域文化
        4.3.3 河床改造融合景观设计
        4.3.4 河道形态修复融合设计美学
    4.4 本章小结
5. 河南省内黄县硝河生态修复及景观设计
    5.1 县域概况
        5.1.1 区位地理条件
        5.1.2 产业概况
        5.1.3 历史沿革
        5.1.4 区位交通条件
        5.1.5 城区水系现状
    5.2 河道环境污染现状分析
        5.2.1 河道水污染现状分析
        5.2.2 河道景观现状分析
    5.3 河道景观现状分析
        5.3.1 河道两岸景观环境现状
        5.3.2 河道两侧建筑立面现状
    5.4 硝河生态修复体系
        5.4.1 总体策略
        5.4.2 硝河生态修复具体措施
    5.5 流河沟生态修复体系
        5.5.1 总体策略
        5.5.2 硝河生态修复具体措施
    5.6 城市河道景观设计策略
        5.6.1 空间结构
        5.6.2 景观节点设计策略
        5.6.3 景观分区设计
        5.6.4 园路节点设计
        5.6.5 水上游憩系统布局
        5.6.6 硝河河道生态融合改造
        5.6.7 流河沟生态融合改造
        5.6.8 河道竖向布局
        5.6.9 景观构筑物设计
    5.7 内黄县硝河植物配置策略
        5.7.1 河道植物配置方式
        5.7.2 硝河植物类型选择
    5.8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及不足之处
7.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附件

(6)基于集约理论的豫北地区绿色文化综合体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城市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突出
        1.1.2 我国建筑行业能源消耗量大
        1.1.3 我国文化类建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1.4 河南省绿色建筑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1 集约理论
        1.4.2 绿色建筑
        1.4.3 豫北地区
        1.4.4 文化综合体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
        1.5.1 集约理论相关研究
        1.5.2 绿色建筑相关研究
        1.5.3 文化综合体相关研究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理论研究
        1.6.2 实地调研分析
        1.6.3 软件模拟辅助
        1.6.4 理论用于实践
    1.7 论文框架
2 集约理论与绿色文化综合体相关理论基础
    2.1 集约理论
        2.1.1 集约理论的产生及发展
        2.1.2 集约理论的内涵
    2.2 绿色建筑理论与文化综合体
        2.2.1 绿色建筑理论
        2.2.2 文化综合体
    2.3 绿色建筑理论与文化综合体的结合关系
        2.3.1 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3.2 同质化现象的解决
        2.3.3 高品质空间的创造
    2.4 集约理论与文化综合体的结合关系
        2.4.1 城市用地及建筑空间现状
        2.4.2 文化综合体对城市的影响
        2.4.3 文化综合体的集约化趋势
        2.4.4 我国相关政策支持
    2.5 集约理论与绿色建筑理论的结合关系
        2.5.1 资源利用方面
        2.5.2 空间品质方面
        2.5.3 城市环境方面
        2.5.4 使用便捷方面
    本章小结
3 豫北地区自然气候条件及文化类建筑的调研分析
    3.1 豫北地区气候地形特征及其对建筑的影响
        3.1.1 豫北地区气候特征
        3.1.2 豫北地区地形特征
        3.1.3 豫北地区自然气候条件对建筑的影响
    3.2 豫北地区文化类建筑的调研概况分析
        3.2.1 豫北地区文化类建筑的现状
        3.2.2 豫北地区文化类建筑的调研
        3.2.3 问卷调查的设计
        3.2.4 豫北地区文化类建筑的建设特点
    3.3 豫北地区文化类建筑现存问题分析
        3.3.1 功能空间设置问题
        3.3.2 室内舒适性问题
        3.3.3 场地设计问题
        3.3.4 建筑节能问题
    本章小结
4 基于集约理论的豫北地区绿色文化综合体设计策略分析
    4.1 集约化功能复合设计策略
        4.1.1 集约化功能复合的特征及原则
        4.1.2 文化综合体功能要素的分类及配比
        4.1.3 功能要素的集约化复合方式
    4.2 集约化空间组织设计策略
        4.2.1 集约化空间组织的特征及原则
        4.2.2 文化综合体空间的构成及组织
        4.2.3 室内公共空间的集约化设计
        4.2.4 室外公共空间的集约化设计
    4.3 集约化交通体系设计策略
        4.3.1 集约化交通体系的特征及原则
        4.3.2 文化综合体与城市交通的一体化设计
        4.3.3 室内交通的组织设计
        4.3.4 各馆间交通的组织设计
    4.4 集约化绿色技术设计策略
        4.4.1 集约化绿色技术的特征及原则
        4.4.2 场地设计
        4.4.3 建筑形态设计
        4.4.4 外围护结构设计
        4.4.5 自然通风设计
        4.4.6 自然采光设计
        4.4.7 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本章小结
5 工程案例分析––以卫辉市五馆三心项目为例
    5.1 项目概述
        5.1.1 项目背景与概况
        5.1.2 当地气候条件
        5.1.3 理论基础及政策支持
    5.2 集约化设计策略分析
        5.2.1 功能空间灵活共享
        5.2.2 交通流线清晰便捷
        5.2.3 交往场所丰富多样
        5.2.4 绿色技术集成高效
    本章小结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查问卷
附录B 图和附表清单
附录C 个人简历
致谢

(7)不同类型区地下水管理控制水位划定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地下水管理控制水位划定方法研究
    2.1 地下水管理控制水位的概念
        2.1.1 地下水管理控制水位的界定
        2.1.2 地下水管理控制水位的分级
    2.2 不同类型区划分及典型研究区选择
        2.2.1 不同类型区的划分
        2.2.2 典型研究区的选择
    2.3 地下水管理控制水位划定方法
        2.3.1 Q-S曲线法
        2.3.2 含水层厚度比例法
        2.3.3 水均衡法
        2.3.4 数值法
        2.3.5 时间序列法
        2.3.6 疏干体积法
        2.3.7 比拟法
    2.4 典型区划定方法选取及改进
        2.4.1 典型区划定方法选择
        2.4.2 基于改进水均衡法的浅层地下水管理控制水位划定原理
        2.4.3 基于改进疏干体积法的浅层地下水管理控制水位划定原理
        2.4.4 基于时间序列法的浅层地下水管理控制水位划定原理
        2.4.5 基于数值法的深层承压水管理控制水位划定原理
        2.4.6 基于数值法的地面沉降区地下水管理控制水位划定原理
    2.5 本章小结
3 浅层地下水管理控制水位的划定案例研究——以河南省濮阳市为例
    3.1 研究区概况
        3.1.1 自然地理概况
        3.1.2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3.1.3 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情况
        3.1.4 濮阳市地下水超采状况
    3.2 基于改进的水均衡法的划定结果分析
        3.2.1 水位控制单元分区
        3.2.2 典型年选取
        3.2.3 地下水均衡计算
        3.2.4 地下水管理控制水位划定
        3.2.5 结果合理性分析
    3.3 基于改进的疏干体积法的划定结果分析
        3.3.1 计算单元划分
        3.3.2 地下水开采总量压减指标的确定
        3.3.3 初始水位的确定
        3.3.4 地下水管理控制水位划定
        3.3.5 结果合理性分析
    3.4 基于时间序列法的划定结果分析
        3.4.1 濮阳市地下水位预测结果及分析
        3.4.2 地下水管理控制水位的划定
        3.4.3 合理性分析
    3.5 不同方法划定结果对比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深层承压水管理控制水位的划定案例研究——以西平县城市水源地为例
    4.1 研究区概况
        4.1.1 自然地理概况
        4.1.2 地下水开发利用概况
        4.1.3 水文地质概况
    4.2 深层承压水地下水管理控制水位划定原理
        4.2.1 深层承压水水位变化特点
        4.2.2 深层承压水管理控制水位的划定依据
        4.2.3 深层承压水管理控制水位的划定原则
    4.3 深层承压水数值模型建立与验证
        4.3.1 水文地质结构模型
        4.3.2 水文地质参数
        4.3.3 计算条件确定
        4.3.4 模型的识别和验证
    4.4 不同开采强度下的中深层承压水水位特征分析
        4.4.1 开采情景设计
        4.4.2 不同开采情景下地下水位的变化
        4.4.3 不同开采强度下地下水水位降深计算结果分析
    4.5 深层承压水管理控制水位划定结果及合理性分析
        4.5.1 深层承压水管理控制水位划定
        4.5.2 结果合理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环境地质灾害区地下水管理控制水位划定案例研究——以洛阳市地面沉降区为例
    5.1 研究区概况
        5.1.1 自然地理概况
        5.1.2 区域地质和水文地质概况
        5.1.3 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5.1.4 洛阳市地面沉降基本情况分析
    5.2 地面沉降区地下水管理控制水位划定原理
        5.2.1 地面沉降的机理分析
        5.2.2 洛阳市地下水开采与地面沉降关系研究
        5.2.3 地面沉降量计算方法的适用性
        5.2.4 地下水管理控制水位的划定依据
        5.2.5 地下水管理控制水位的划定原则
    5.3 洛阳市地下水数值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5.3.1 水文地质结构模型
        5.3.2 水文地质参数
        5.3.3 计算条件的确定
        5.3.4 源汇项
        5.3.5 模型的识别和验证
    5.4 不同开采情景下地面沉降量的计算
        5.4.1 现状开采情景下地面沉降的计算
        5.4.2 开采情景设计
        5.4.3 不同开采情景下地下水位的变化
        5.4.4 不同开采情境下地面沉降量
    5.5 地面沉降区地下水管理控制水位划定结果及合理性分析
        5.5.1 划定结果
        5.5.2 合理性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8)地方立法谦抑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论文结构安排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地方立法谦抑的内涵与发展历程
    2.1 地方立法谦抑的界定
        2.1.1 谦抑的词义及法学上的涵义
        2.1.2 地方立法谦抑的具体涵义
    2.2 地方立法谦抑思想及制度的脉络梳理
        2.2.1 地方立法谦抑思想渊源的概述
        2.2.2 地方立法谦抑制度实践的追溯
第3章 地方立法谦抑的现实要求
    3.1 地方立法数量方面的现状要求地方立法谦抑
        3.1.1 地方立法主体数量急剧增加
        3.1.2 地方性法规数量飞速增长
    3.2 地方立法内容方面的现状要求地方立法谦抑
        3.2.1 设区的市地方立法趋同化现象愈发明显
        3.2.2 各地仅因规范对象“有特色”而争相立法
        3.2.3 地方立法超出权限范围的情形时有发生
第4章 从立法理论的角度看地方立法谦抑的必要性
    4.1 代议制立法失灵对地方立法谦抑的要求
        4.1.1 法律在立法表达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失真
        4.1.2 代议制本身在“代表”、“公意”、“选举”等方面存在问题
    4.2 法律局限性对地方立法谦抑的要求
        4.2.1 法律仅是道德习俗等多元社会规范中的一元
        4.2.2 法律无法达到至善至美的公正且具有滞后性
        4.2.3 法律繁杂会吞噬自由公正以及束缚人类进步
第5章 从地方立法实践的角度看地方立法谦抑的迫切性
    5.1 地方立法能力不足对地方立法谦抑的要求
        5.1.1 地方立法在主体资格与权限范围等权利能力方面的不足
        5.1.2 地方立法在机构、队伍、技术等行为能力方面的不足
    5.2 地方立法不成熟对地方立法谦抑的要求
        5.2.1 地方性法规频繁修改所体现的地方立法不完善
        5.2.2 地方性法规违法型立法所体现的地方立法不规范
        5.2.3 地方性法规观赏型立法所体现的地方立法不实用
    5.3 地方立法权异化对地方立法谦抑的要求
        5.3.1 在地方性法规中设立增设编制的条款来“要人”
        5.3.2 在地方性法规中设立创设经费的条款来“要钱”
        5.3.3 在地方性法规中设立新设或扩充职权的条款来“要权”
        5.3.4 在地方性法规中设立忽视公民权益的条款来“推责”
第6章 地方立法谦抑的路径
    6.1 地方立法权的规制
        6.1.1 尊重和保障个人权利以防止地方立法权侵犯公民权益
        6.1.2 强化和落实地方立法者责任以确保地方立法权不被滥用
        6.1.3 转变地方立法参与者的意识以保证地方立法权科学行使
        6.1.4 厘清社会规范的管辖范围以防止地方立法权不当干预法外空间
        6.1.5 明晰央地立法领域以防止地方立法权超出法定权限
    6.2 地方立法活动的规范
        6.2.1 健全地方立法程序
        6.2.2 落实地方立法审批备案制度
        6.2.3 推进地方开门立法制度
    6.3 地方立法活动的统筹
        6.3.1 普遍性地方立法事项由省或全国进行统一立法
        6.3.2 加强省市之间权力机关的联合立法
    6.4 地方立法活动的优化
        6.4.1 强化地方立法的立项论证以及地方性法规内容的论证
        6.4.2 完善地方立法前和地方立法后的评估
        6.4.3 合理配置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与其他规范性文件
余论: 地方立法谦抑与地方立法适度扩张之间的平衡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9)基于生态修复的城市黑臭水体景观设计研究 ——以芜湖保兴垾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城市水体现状
        1.1.2 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存在的问题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方法
    1.4 论文结构框架
第二章 城市黑臭水体相关理论与设计研究
    2.1 城市黑臭水体的概念
    2.2 生态修复的概念
    2.3 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相关研究
        2.3.1 黑臭水体治理技术研究
        2.3.2 黑臭水体治理总体设计
        2.3.3 黑臭水体景观设计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外治理案例研究
    3.1 国外实践案例
        3.1.1 英国伦敦泰晤士河
        3.1.2 德国埃姆舍河
        3.1.3 韩国首尔清溪川
    3.2 国内实践案例
        3.2.1 常州市白荡浜
        3.2.2 温州市九山外河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保兴垾项目现状研究
    4.1 项目概况
        4.1.1 项目背景
        4.1.2 流域现状
        4.1.3 水系建设现状
    4.2 水环境与水污染防治工程现状
        4.2.1 河道水质现状
        4.2.2 污水收集处理工程现状
        4.2.3 水系补水工程现状
        4.2.4 现状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保兴垾项目设计研究
    5.1 总体规划设计
        5.1.1 总体目标
        5.1.2 具体目标
        5.1.3 规划治理思路
        5.1.4 近、远期总体安排
        5.1.5 功能结构
    5.2 水体黑臭治理设计
        5.2.1 管网改造总体思路
        5.2.2 LID低影响开发措施指引
        5.2.3 内源污染治理
        5.2.4 生态补水设计
        5.2.5 初雨调蓄系统构建
    5.3 水体景观技术设计
        5.3.1 植物设计
        5.3.2 水生动物投放
        5.3.3 曝气增氧系统设计
    5.4 水陆交错带景观设计
        5.4.1 岸线设计
        5.4.2 出水口设计
        5.4.3 生态浮岛设计
        5.4.4 植被缓冲带设计
    5.5 近水陆地景观设计
        5.5.1 散步道设计
        5.5.2 植物设计
        5.5.3 路口公园
    5.6 本章小结
        5.6.1 整体优势
        5.6.2 景观设计优点
        5.6.3 景观设计缺点
        5.6.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6.1.1 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的主要流程
        6.1.2 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后的景观设计启示
    6.2 不足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B:图片索引

(10)丹江水水质评价与郑州段南水北调水强化混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概况
    1.2 河南省水资源概况
        1.2.1 河南省水源地调查情况
        1.2.2 南水北调河南受水城市水资源概况
    1.3 饮用水水质评价的研究综述
        1.3.1 国外水质评价方法
        1.3.2 国内水质评价方法
        1.3.3 本研究所用水质评价方法
    1.4 饮用水强化混凝技术概况
        1.4.1 常规处理技术
        1.4.2 混凝机理
        1.4.3 强化混凝技术措施
    1.5 课题来源、意义及主要内容
        1.5.1 课题来源
        1.5.2 选题依据和实践意义
        1.5.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6 创新点
2 试验方案
    2.1 试验设备
    2.2 测定水质指标和方法
    2.3 试验所需药剂
    2.4 试验期间原水水质
    2.5 试验条件与方法
3 丹江水水质评价与南水北调河南受水区水质特征
    3.1 丹江口水库简介
    3.2 丹江水水质特征
        3.2.1 基本常规指标评价
        3.2.2 丹江水营养状态评价
    3.3 南水北调河南受水区典型城市水质特征
    3.4 本章小结
4 郑州段南水北调水强化混凝研究
    4.1 混凝剂与助凝剂优化研究
        4.1.1 混凝剂优化小试试验
        4.1.2 助凝剂优化小试试验
        4.1.3 小试试验结论
    4.2 PAC处理南水北调中试试验研究
        4.2.1 PAC对浊度和UV_(254)的影响
        4.2.2 PAC对氨氮和硝酸盐氮的影响
        4.2.3 PAC对COD_(Mn)的影响
    4.3 预氧化对混凝效果的影响
        4.3.1 预氧化试验方法
        4.3.2 PP预氧化
        4.3.3 NaClO预氧化
        4.3.4 ClO_2预氧化
    4.4 原水pH值对出水余铝浓度影响
        4.4.1 实验原理与方法
        4.4.2 pH值对出水余铝和余铁浓度影响小试试验
        4.4.3 pH值对出水余铝影响中试试验
    4.5 本章小结
5 南水北调水微絮凝-直接过滤工艺研究
    5.1 微絮凝-直接过滤理论及优缺点
    5.2 直接过滤时混凝剂和助凝剂优选
        5.2.1 正交试验设计
        5.2.2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5.3 微絮凝-直接过滤中试试验研究
        5.3.1 PAC对浊度的去除效果
        5.3.2 PAC对UV_(254)的去除效果
        5.3.3 PAC对COD_(Mn)的去除效果分析
        5.3.4 滤柱内水头上涨情况分析
        5.3.5 出水残余铝变化情况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问题和建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濮阳市市政供水藻类污染调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濮阳市水资源脆弱性评价[D]. 孔滕滕. 河北工程大学, 2021
  • [2]典型农村地区饮用水水质现状分析研究[D]. 乔松慧.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3]生活饮用水深度处理试验研究[D]. 张航. 浙江大学, 2020(08)
  • [4]X市市政PE管道项目可行性研究[D]. 白洋.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5]城市河道生态修复及景观设计研究 ——以河南省内黄县硝河生态修复为例[D]. 马军.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6]基于集约理论的豫北地区绿色文化综合体设计策略研究[D]. 杨笑然. 郑州大学, 2020(02)
  • [7]不同类型区地下水管理控制水位划定方法研究[D]. 胡浩东. 郑州大学, 2020(02)
  • [8]地方立法谦抑论[D]. 吴玉姣. 湘潭大学, 2019(12)
  • [9]基于生态修复的城市黑臭水体景观设计研究 ——以芜湖保兴垾项目为例[D]. 崔斯璕.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10]丹江水水质评价与郑州段南水北调水强化混凝研究[D]. 耿悦.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7(03)

标签:;  ;  ;  ;  ;  

濮阳市城市供水藻类污染调查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