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建设工程学院实施“形象工程”

青岛建设工程学院实施“形象工程”

一、青岛建工学院实施“形象工程”(论文文献综述)

徐勇[1](2020)在《高层建筑典型进度优化路径影响及决策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就当下而言,高层建筑项目开发越来越广泛,因其工程量不仅大而且复杂,施工技术难度大,施工过程要求非常高,需要整合各方资源以及运用好资源进行项目管理。因此需要寻找先进的高层建筑进度控制路径和决策方法解决工序和资源冲突问题。本文在梳理国内外高层建筑进度优化路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炼出四种典型的高层建筑进度优化路径:铝模爬架全混凝土外墙体系、主体结构穿插验收、内外装饰装修穿插施工、市政先行方法;通过文献调查分析上述四种路径对工程进度、质量、成本、安全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法对上述影响程度逐一量化和赋值;再通过系统分析法分析16种高层建筑进度优化决策模型,四种高层建筑优化路径的不同组合均能提升高层建筑的进度,因此最后优化出八种具有实践意义的高层建筑进度优化决策模型,并通过亚运村项目及绿城项目的开发要求进行具体案例分析验证了高层建筑进度优化的两种决策模型。

陈玲玲[2](2018)在《泉州市鲤城区重点项目建设中政府职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重点项目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支撑力量。一直以来,鲤城区坚定不移地实施“重点项目带动战略”,统筹推进重点项目策划、招商、征收、建设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鲤城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要求越来越迫切,重点项目数量逐年增加,涉及行业不断增多,投资主体日趋多元化,对重点项目管理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鲤城区改善重点项目管理的现实需求日益迫切。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梳理鲤城区重点项目建设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上,围绕重点项目和政府职能理论,分析鲤城区在重点项目建设中的政府职能。论文从加强项目资源的有效配置,为重点项目发展提供稳定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提升项目服务的保障水平,强化项目市场的有效监管等方面分析了鲤城区政府职能现状。从重点建设项目管理机制、项目策划生成、项目审批和征收等方面分析了鲤城区重点项目发展中政府职能存在的问题,并剖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在借鉴大连市西岗区和龙岩市新罗区重点项目管理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从完善项目管理机制、强化项目规划引导、提升项目审批速度、提高项目征收综合水平和加大项目监督力度等方面着手优化鲤城区重点项目建设中政府职能,为鲤城区乃至其它地区改善重点项目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思路对策。

李佐龙[3](2018)在《基于地域文化传承的乡村空间设计研究 ——以石河村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现代化转型中,乡村面临着区域文化传承,生态环境恢复,农村社会振兴,消除人口贫困等任务。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协调发展,振兴农村文化,成为中国现代化的时代使命。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乡村文化是村庄的内在灵魂,是村庄独特魅力的根本原因;乡村是地域文化的源泉,乡村空间是乡村地域文化的物质载体。乡村文化产生、存在于整个村落的生产、生活演替之中,包括生产生活环境、乡村建筑、院落空间、聚落结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家具;家庭与家族、邻里关系、生活生产方式、民俗礼仪、社会结构等。乡村文化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是乡村丰富多姿的内在因素。乡村文化从产生起就具有多样性,体现在各地特殊的气候、生活方式、文化活动、节日庆典,乃至一些特殊的环境、建筑、工艺、产品等,这些传统的民风、民俗、环境和产品等是乡村地域文化生存的土壤,传承的载体,值得保护和发展,保持乡村文化的多样性对乡村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以承载乡村地域文化的空间设计为研究对象,在系统梳理相关理论与方法,实践与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石河村的现状调查与研究,通过分析该村的文化特质及其空间需求,提出对应的设计策略与实施方案。在研究梳理乡村地域文化的产生、发展、衰落过程中,探索了其与乡村文化主要载体——乡村聚落空间的共生共命关系。借助空置房屋和闲散劳力,通过空间特色设计,提供体验式艺匠文化空间、农耕文化空间、历史文化空间,增加乡村就业和居住,促进地域文化传承,促进乡村振兴。石河村的窖藏空间、河道空间、山岭空间等构成了其丰富农耕文化空间,村口空间、村史馆、武工队旧址等构成了其历史空间,木匠工坊、榨油工坊、剪纸工坊等构成其艺匠空间,乡村的典型地域文化在空间设计中,通过材料、造型、布局等得以诠释和强化,达到传承和发扬的目标。本文在探索中认识到,乡村,只有在自信中才能实现自觉地建造,在自营中才能实现自我的振兴,单独依靠外力的振兴没有后劲,不会持久。

于世晓[4](2014)在《青岛市土壤源热泵供热推广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土壤源热泵,作为可再生清洁能源的一种,在环保要求越来越高的未来,必将作为新兴能源在集中供热领域得到应用。为了更好的使其在青岛的供热行业得到推广、使用,提高工作效率,本课题对土壤源热泵如何在青岛集中供热行业的推广应用作了深入研究。1.各种热泵介质、热媒、cop涉及因素众多,各有不同,本文深入阐述了土壤源热泵的组成、工作原理、运行模式、设计施工安装技术以及用于供热的优势;2.介绍了国内外以及青岛市土壤源热泵的应用和发展状况;3.结合工程实例,系统分析了土壤源热泵设计方案和技术经济效益分析;4.对主要典型城市土壤源热泵系统的政策及应用进行了分析,并深入分析了青岛市土壤源热泵供热条件;对青岛市土壤源热泵供热应用方案和应用情景进行了分析;5.对国家、地方政府和我市土壤源热泵的相关政策和措施进行了分析;6.提出了促进青岛市土壤源热泵供热推广应用的意见建议随着环保环境形式的日益严峻和土壤源热泵技术的飞速发展,土壤源热泵必将在集中供热领域成为不可或缺的新兴力量。本文正是对这项先进技术,通过各方面分析研究,提出了其在青岛市推广应用的价值,供政府相关部门出台指导意见、补贴政策,供行业相关部门在合适地区、项目推广使用。

杨桂彬[5](2014)在《青岛鑫泰智能遮阳系统公司战略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智能遮阳是从属于建筑智能化方面的一个朝阳产业,并且与智能家居产业有着密切的联系。青岛鑫泰智能遮阳系统有限公司,是刚刚经过创业初期的成长型小型企业,主要为客户提供室内和室外智能遮阳产品的系统服务。目前青岛鑫泰智能遮阳系统公司代理的主要智能遮阳产品品牌有荷兰亨特、美国路创,以及国内的创明等。2014年企业的销售额预计达到1500万元。本文以SWOT模型、五力模型为工具,对青岛鑫泰智能遮阳系统有限公司的战略选择进行了分析。根据分析的结果,确立了公司的战略。近期发展战略,重点是以现有客户资源为线索,以现有的代理品牌为基础,拓展市场渠道,达成客户数量的增长和销售额的提高。中期战略,是在青岛市场、山东市场更深地立足,在现有代理品牌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产品线,加紧积聚企业资源。远期战略,是逐步摆脱对厂家的依赖,创建企业自己的智能遮阳品牌。在公司的战略体系上,主要构建竞争战略、营销战略、技术战略。竞争战略上,实施集中化战略,致力于智能窗帘产业这一细分市场,并重点拓展山东省内的业务。营销战略上,以高中低档产品组合策略分别对应不同层次的客户群体,中低档产品保企业营业额,高档产品提升企业形象。技术战略上,增强企业的技术能力,尤其是智能遮阳方案设计能力和安装能力。在战略实施上,青岛鑫泰智能遮阳系统公司要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建立合理的产品结构与市场布局,推进企业人力资源建设,加强财务管理与融资。在战略控制上,青岛鑫泰智能遮阳系统公司要以绩效管理推进公司战略,控制战略实施中的偏差,对战略控制主体进行激励,监控外部环境。

孙铭[6](2013)在《建筑教育发展进程中建筑馆的适应性更新设计研究 ——以青岛理工大学建筑馆为例》文中认为近些年,国内建筑市场的大繁荣推动了建筑学专业的快速发展,截止到2012年,我国已经有295所高校设置了建筑类相关专业,在校生105932人,建筑教育的快速发展对教学空间的需求越来越大。建筑馆作为承载建筑教育的空间载体,各高校纷纷通过对已有建筑馆进行改扩建更新,充分挖掘可利用的空间资源,发挥现有建筑馆的最大价值。本文便以此为契机,通过梳理建筑教育发展历程中建筑馆的空间演变和发展过程,探索在建筑教育规律的影响下,对建筑馆改扩建的动因进行综合分析,从五大层面上概括总结了建筑馆的改扩建更新策略并预测未来建筑馆改扩建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指导青岛理工大学建筑馆的空间进一步走向成熟。文章的第一部分(第1章至第2章)梳理了建筑教育的发展视角下的建筑馆演变,从历史维度上介绍建筑教育的发展和变革对建筑馆的空间设计的影响。总结西方和国内建筑馆的发展历程,寻找建筑馆的空间发展和进步的影响因素。文章的第二部分(第3章至第4章)剖析建筑教育发展进程中导致建筑馆改扩建更新的双重动因,提出了影响建筑改扩建的主要动力是建筑教育的发展,而技术、人文和社会层面的因素则是影响建筑馆改扩建更新的外在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我国重点院校建筑馆适应性更新实践的横向比较分析,结合具体案例在研究中从形象策略,功能策略,空间策略,布局策略和技术策略五大层面剖析了建筑馆的改扩建更新策略,并预测了未来建筑馆改扩建更新的发展趋势。文章的第三部分(第5章)作者将本文的研究成果应用到青岛理工大学建筑馆改扩建设计当中。通过对青岛理工大学25年来的建筑学办学历史进行梳理,按照办学水平将其分为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并详细介绍了作为转折点的1997年建筑馆工程,2006年第一次改扩建和2013年第二次改扩建方案,结合实例分析和总结对应的不同时期的建筑馆如何通过改扩建更新来适应建筑教育的需要,并展望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对更高层次办学的需要,在建筑馆的“五馆一体,环境育人”的设计理念指导下对现有的建筑馆进行了新一轮的改扩建更新设计。

李蓺楠[7](2012)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从1986年开始至今,历届中国近代建筑史研讨会会议论文集上所收录的论文为主要研究资料,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的建筑期刊上所发表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相关论文及出版的有关着作为辅助研究资料,对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回顾和总结。内容主要分为研究过程回顾和研究现状分析。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过程回顾的部分,对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所经历的第一时期(民国末期至1986年之前)以及第二时期(1986年至今)两个阶段的研究过程做了评述。论文的重点放在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第二时期,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正式开展至今的发展历程。而对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第一时期的情况,仅作简要论述。文章以两年一度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讨会”为基本脉络线索,同时兼顾其他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和其他会议。通过对中国近代建筑史研讨会的规模、主题以及论文发表的基本情况的总结和纵向分析,描绘出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再次逐渐开展、步入正轨至向着深化阶段发展的历程。同时,对一些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重要问题和独特主题的研究发展做了梳理,包括: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基本概念和问题分歧和统一、中国近代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思想发展和中国近代建筑史的学科建设和教学等三个方面。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现状分析的部分,则以在历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讨会论文集上所发表的论文的各项信息及分类统计为主要数据来源,辅以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的建筑期刊上所发表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相关论文及出版的有关着作的数据统计,以阐述“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尚处在初级阶段,且存在明显的地域性研究偏好”为主旨,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以及研究所存在的不足两个方面,分析解读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当前的特点。最后对未来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进入深化阶段后所需注意和亟需改进的不足及弱项提出了建议。

富琼英,陈佳佳,雷雪芳,田健[8](2011)在《协会发展大事记(2009~2010)》文中研究表明2009年1月5日协会和宁夏民政厅联合主办的"爱心2008——走进宁夏"大型公益活动表彰会在银川举行。会议对自治区人民医院心胸外科、宁夏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脏中心、贺兰县民政局等9个先进集体和23名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爱心2008——走进宁夏"公益活动自2005年9月启动,截至2008年年底,共救助贫困家庭病残儿童956名。1月6日协会儿童社会救助工作委员会四川社工服务站的工作人员带着保暖内衣、外套、鞋子等物资前往北川任家坪安置点开展慰问活动,将过冬物品送到"灾区爱心助养"的孩子手上。

董赤[9](2010)在《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是对20世纪30年代以来,我国室内设计艺术发展历程、主要思潮与对人们审美价值取向进行系统性探究的史论性命题。对于社会现代转型过程中的室内设计艺术的发展演变,室内设计文化的形成规律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索,重点考察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室内设计艺术的文化特征、艺术规律和文化特征,并对我国室内设计艺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前瞻性研究。在我国设计艺术现代性的转型过程中,设计艺术的价值追求经历了由功能至上到功能与审美大体均衡,再到审美逐渐压倒功能的发展阶段。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和行业,在步入21世纪时,设计艺术在社会经济和大众生活中的支撑发展地位已经越来越重要。在这一发展历程中,我国设计艺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应当说成就卓着,尤其在室内设计方面。但从学界的研究来看,整体上仍停留在总体的历史性框架内,重复性研究较多,亟需立足于发展的视角,对新时期室内设计艺术进行历史性反思。本课题正是在这一视角和背景下对新时期室内设计艺术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梳理和反思,它是一种对过去30年来室内设计艺术发展的把脉,既是一种建设性的批判,也是一种指向未来的探讨。本文在开篇对所选题题目的有关概念、现实记忆、史学思考进行了系统性分析与介绍。并从八个方面深入研究室内设计艺术的本质规律。第一章,重点阐述了室内设计自觉意识于新时期初始,其室内设计参与我国对外开放需要和设计师们的思考,也包括作为工艺美术概念下的设计艺术在经济建设中得到的确认。第二章,从中国室内设计教育内容入手,以改革开放的设计理念,分析室内设计教育较早适应社会所需专门人才的培养模式,并在改革发展的背景下,以“走出去、请进来”为理念,研究确立专业概念,调整艺术教育结构,加强与国际设计教育交流,向社会输送设计人才,传播设计文化,完善室内设计教育模式。第三章,分析了西方艺术思潮的传入,传播的主要途径和对对我国室内设计的影响与冲击,以及国内设计界精英们的思考与行动。第四章,主要阐述新时期以来,设计艺术的室内设计在学术上的种种努力,介绍其研究成果,“人的主题”作为设计的本质提出,营建“室内设计”并发展到“室内环境设计”,及竞赛和评价机制的导入对专业发展的影响。使我国新时期以来,室内设计理论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呈现出清晰的思路。第五章,介绍了作为艺术设计中的室内设计艺术在市场运作中,行业组织、法律法规建设等方面的发展历程,并深入分析了多年来这一行业所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第六章,就室内设计中行业与其它行业之间的联系、影响以及室内设计本身技术层面的支持所带来的产业化进行把脉,以便于我们从中了解室内设计作为“艺术设计”传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所呈现的引领力量和自身的现代性特征。第七章,重点阐释室内设计由为少数人来享用的艺术走向民间生活,成为大众消费的一种方式。专业的室内设计推动了设计文化,从而影响了大众审美取向。政府与行业组织也积极地指导室内设计,充分体现出的人文关怀,也使得设计与消费、健康与审美,规范与标准等方面健康有序地发展。第八章,着重探讨了新时期中国室内设计专业进入成熟期后的种种反思和营建的努力。在立足于现实的背景下,拓展新的本土化的思考基础和室内设计发展途径,迎接新的世纪“中国设计”、“中国智造”的到来。第九章,着重探讨了新时期中国室内设计专业进入发展期后的种种反思和营建的努力。在立足于现实的背景下,拓展新的本土化的思考基础和室内设计发展途径,迎接新的世纪“中国设计”、“中国智造”的到来。论文的最后结论部分,对我国室内设计学科发展进行总结,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温故而知新”,正是因为这段历史的研究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我们应当从中可以获得不少的历史的经验和启示,为推动中国的室内实际进一步发展而追求和探索新的方向。

李连瑞[10](2010)在《一般性历史建筑的改造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的面貌日新月异,建筑能耗的总量也在逐年上升,在能源总消费量中所占的比例已从上世纪70年代末的10%,上升到近年的30%左右,众多的老旧建筑在建筑供暖等日常使用中消耗浪费了大量的能源,而拆除重建又会造成更大的能源浪费与经济问题。在城市建设领域,对原有建筑景观和城市设施的改造设计和利用成为国内外非常关注的城市更新发展策略。通过改造性再利用的方式可以减少大量的建筑垃圾及其对环境的污染,也减少了施工过程中对城市交通能源造成的压力,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所有类型的建筑改造中,一般性历史性建筑的改造由于和历史建筑保护与城市的建设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显得尤为复杂。这类建筑不像古建筑那样已经受到普遍地重视和保护,对这类建筑建筑的改造往往是在实用功能的更新层面,或对建筑立面等外观上进行“旧貌换新颜”的大动作,往往忽视建筑本身的功能属性和建筑风貌问题的协调。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对一般性历史建筑的价值认识及其整合改造设计。针对我国目前城市发展及历史建筑改造中存在的问题,本文试图缕清近现代时期以来中国建筑的大致发展脉络,来追寻今天大量存在的各种一般性历史建筑的产生背景和历史价值,然后通过对国内近年来历史建筑改造的典型案例分析,并借鉴英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对历史建筑改造的成功经验,探讨如何有效整合历史建筑的各相关因素,使之在风貌上得到最大认同,机能上得到优化,既要满足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功能使用要求,又使之与城市整体空间环境实现协调发展。通过对一般性历史建筑发展脉络的叙述与价值评价,指出一般性历史建筑的重要性,通过大量历史建筑改造案例的论述,提出对该类历史建筑进行整合改造的基本原则,和在设计原则指导下的设计的关键点。在分析成功案例的基础上,结合所参与的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主楼改造项目,提出对一般性历史建筑立面整合改造设计的几个观点。

二、青岛建工学院实施“形象工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岛建工学院实施“形象工程”(论文提纲范文)

(1)高层建筑典型进度优化路径影响及决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和方法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创新点
    1.4 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工程进度优化研究综述
    2.2 国内工程进度优化研究综述
        2.2.1 进度优化路径的文献综述
        2.2.2 进度优化影响分析的文献综述
        2.2.3 进度优化决策分析的文献综述
    2.3 借鉴与启示
3 高层建筑进度优化路径分析
    3.1 铝模爬架全混凝土外墙高层建筑主体结构优化施工进度
        3.1.1 铝模爬架全混凝土外墙高层建筑主体结构优化施工进度优势
        3.1.2 铝模爬架全混凝土外墙高层建筑主体结构优化施工进度劣势
    3.2 高层建筑主体工程穿插验收施工进度优化
        3.2.1 高层建筑主体工程穿插验收进度优化优势
        3.2.2 高层建筑主体工程穿插验收进度优化劣势
    3.3 高层建筑外立面装饰和内部精装修穿插施工进度优化
        3.3.1 高层建筑外立面装饰和内部精装修穿插施工进度优化优势
        3.3.2 高层建筑内部精装修穿插施工进度优化劣势
    3.4 高层建筑市政先行施工进度优化
        3.4.1 高层建筑市政先行施工进度优化优势
        3.4.2 高层建筑市政先行施工进度优化劣势
    3.5 本章小结
4 高层建筑典型进度优化路径影响量化分析
    4.1 不同进度优化路径对高层建筑工程项目的影响
        4.1.1 铝模爬架全混凝土外墙高层建筑主体结构施工优化进度对项目影响
        4.1.2 高层建筑主体工程穿插验收优化进度对项目影响
        4.1.3 高层建筑外立面装饰和内部精装修穿插施工优化进度对项目影响
        4.1.4 高层建筑市政先行施工优化进度对项目影响
        4.1.5 本节小结
    4.2 不同进度优化路径对高层建筑工程项目影响的量化分析
    4.3 铝模爬架全混凝土外墙高层建筑主体结构施工对项目影响的量化分析
        4.3.1 铝模爬架全混凝土外墙高层建筑主体结构施工对工期影响的量化分析
        4.3.2 铝模爬架全混凝土外墙高层建筑主体结构施工对质量影响的量化分析
        4.3.3 铝模爬架全混凝土外墙高层建筑主体结构施工对成本影响的量化分析
        4.3.4 铝模爬架全混凝土外墙高层建筑主体结构施工对安全影响的量化分析
    4.4 高层建筑主体工程穿插验收施工对项目影响的量化分析
        4.4.1 高层建筑主体工程穿插验收施工对工期影响的量化分析
        4.4.2 高层建筑主体工程穿插验收施工对质量影响的量化分析
        4.4.3 高层建筑主体工程穿插验收施工对成本影响的量化分析
        4.4.4 高层建筑主体工程穿插验收施工对安全影响的量化分析
    4.5 高层建筑外立面装饰和内部精装修穿插施工对项目影响的量化分析
        4.5.1 高层建筑外立面装饰和内部精装修穿插施工对工期影响的量化分析
        4.5.2 高层建筑外立面装饰和内部精装修穿插施工对质量影响的量化分析
        4.5.3 高层建筑外立面装饰和内部精装修穿插施工对成本影响的量化分析
        4.5.4 高层建筑外立面装饰和内部精装修穿插施工对安全影响的量化分析
    4.6 高层建筑市政先行施工对项目影响的量化分析
        4.6.1 高层建筑市政先行施工对工期影响的量化分析
        4.6.2 高层建筑市政先行施工对质量影响的量化分析
        4.6.3 高层建筑市政先行施工对成本影响的量化分析
        4.6.4 高层建筑市政先行施工对安全影响的量化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高层建筑进度优化决策分析
    5.1 不同的进度优化方法的约束条件分析
        5.1.1 工期约束条件分析
        5.1.2 质量约束条件分析
        5.1.3 成本约束条件分析
    5.2 不同的进度优化方法路径的风险分析
        5.2.1 铝模爬架全混凝土外墙体系进度优化方法路径的风险分析
        5.2.2 主体结构穿插验收进度优化方法路径的风险分析
        5.2.3 内外装饰装修穿插施工进度优化方法路径的风险分析
        5.2.4 市政先行施工进度优化方法路径的风险分析
    5.3 不同的进度优化方法的决策
        5.3.1 决策影响因素分析
        5.3.2 决策方法
        5.3.3 决策模型
    5.4 本章小结
6 案例分析
    6.1 案例一
        6.1.1 案例一说明
        6.1.2 案例一分析
    6.2 案例二
        6.2.1 案例二说明
        6.2.2 案例二分析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1

(2)泉州市鲤城区重点项目建设中政府职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四节 研究思路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四、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分析
    第一节 重点项目的内涵
    第二节 基础理论
        一、政府职能理论
        二、市场失灵理论
        三、服务型政府理论
第三章 鲤城区重点项目建设中政府职能现状分析
    第一节 鲤城区重点项目建设现状
        一、鲤城区区情简介
        二、鲤城区重点项目现状
    第二节 鲤城区重点项目建设中政府职能现状
        一、加强项目资源的有效配置
        二、稳定项目发展的经济环境
        三、提升项目服务的保障水平
        四、强化重点项目的有效监管
第四章 鲤城区重点项目管理中政府职能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第一节 鲤城区重点项目管理中政府职能存在的问题
        一、项目管理机制不完善
        二、项目策划生成数量较少
        三、项目前期手续审批耗时长
        四、项目征收推进难度大
    第二节 重点项目管理中政府职能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管理思想认识不足
        二、项目策划统筹性不够
        三、项目审批功能不全
        四、土地征收阻力因素多
        五、配套政策不够完善
第五章 国内其他地方政府重点项目管理经验借鉴
    第一节 大连市西岗区政府重点项目管理的经验
        一、大连市西岗区重点项目发展现状
        二、大连市西岗区重点项目建设中政府职能现状
    第二节 龙岩市新罗区政府重点项目管理的经验
        一、龙岩市新罗区重点项目发展现状
        二、龙岩市新罗区重点项目建设中政府职能现状
    第三节 国内地方政府完善重点项目管理的经验启示
        一、高效的政务环境是完善政府对重点项目管理的前提条件
        二、管理机制的健全是完善政府对重点项目管理的基础条件
        三、项目前期的加快是完善政府对重点项目管理的必要条件
        四、监督制约的加强是完善政府对重点项目管理的必要手段
第六章 鲤城区重点项目建设中政府职能的优化建议
    第一节 完善项目管理机制
        一、转变政府发展思路
        二、健全项目管理制度
    第二节 强化项目规划引导
        一、树立科学谋划的理念
        二、健全策划生成机制
        三、创新项目策划方式
        四、扩宽项目融资渠道
    第三节 提升项目审批速度
        一、简化重点项目手续审批流程
        二、组建项目前期手续推进机构
        三、强化审批服务保障
    第四节 提高项目征收综合水平
        一、科学制订征迁补偿方案
        二、健全征收正向激励措施
        三、出台征收攻坚清障机制
    第五节 加大项目监督力度
        一、严格依规管理
        二、强化效能督查
        三、加大奖惩力度
        四、发动公众参与
第七章 结语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的主要工作及结论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3)基于地域文化传承的乡村空间设计研究 ——以石河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乡村发展是城乡均衡发展的时代需求
        1.1.2 地域文化传承是乡村发展的必由之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一种重构乡村空间特色的设计方法探索
        1.2.2 一种重塑乡村文化魅力的规划路径探索
        1.2.3 乡村地域文化传承的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
        1.4.1 国内相关研究
        1.4.2 国外相关研究
        1.4.3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1.5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第2章 基于地域文化传承的乡村空间基础研究
    2.1 地域文化传承的理论基础
        2.1.1 地域主义理论
        2.1.2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2.1.3 传承视角下的乡村地域文化剖析
    2.2 乡村空间基础研究
        2.2.1 乡村空间的基本特征
        2.2.2 乡村空间的构成剖析
        2.2.3 当代乡村空间面临的困境
    2.3 乡村空间特色设计相关实践研究
        2.3.1 美丽乡村实践与模式探索
        2.3.2 基于地域文化传承的乡村设计案例分析
        2.3.3 基于地域文化传承的乡村空间特色设计案例分析
    2.4 地域文化传承下乡村空间设计的理论框架
        2.4.1 基于地域文化传承的乡村空间设计内涵与要求
        2.4.2 基于地域文化传承的乡村空间设计构成要素
        2.4.3 基于地域文化传承的乡村空间设计框架体系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空间设计视角下石河村现状调研与特征分析
    3.1 现状调研
        3.1.1 调查方案设计
        3.1.2 调查展开步骤与要求
        3.1.3 调查实施
    3.2 石河村的多层次地域文化特征
        3.2.1 基于时代变迁的历史文化特征
        3.2.2 基于生存需求的艺匠文化特征
        3.2.3 基于日常生活的农耕文化特征
    3.3 石河村发展困境与地域文化传承的空间需求
        3.3.1 历史文化沉寂及空间需求
        3.3.2 艺匠文化式微与艺匠文化空间需求
        3.3.3 石河村的农耕文化空间需求
        3.3.4 石河村空间特色的构成要素
    3.4 石河村发展建设的需求与方向
        3.4.1 区域层面的发展规划与需求
        3.4.2 中观层面的建设需求
        3.4.3 村民层面的发展意愿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域文化与乡村空间共生设计
    4.1 乡村空间与地域文化载体的共生设计
        4.1.1 乡村农耕文化空间设计
        4.1.2 乡村历史文化空间设计
        4.1.3 乡村艺匠文化空间设计
    4.2 乡村空间特色设计的策略总结
        4.2.1 策略一:历史文化追根
        4.2.2 策略二:艺匠文化承载
        4.2.3 策略三:农耕文化立基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青岛市土壤源热泵供热推广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目的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1.3 研究的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应用现状
        1.2.1 国外土壤源热泵供热应用和发展情况
        1.2.2 国内土壤源热泵供热应用和发展情况
        1.2.3 青岛市土壤源热泵供热应用和发展情况
        1.2.4 我国土壤源热泵供热技术发展趋势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及目标
第2章 土壤源热泵系统供热综述
    2.1 土壤源热泵系统
        2.1.1 热泵
        2.1.2 土壤源热泵系统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2.1.3 土壤源热泵系统
        2.1.4 土壤源热泵系统的运行模式
    2.2 土壤源热泵系统的关键技术
        2.2.1 热泵机组
        2.2.2. 地埋管换热器的设计
        2.2.3 地埋管换热器施工安装
        2.2.4 检测与评价
    2.3 土壤源热泵系统供热的优势
        2.3.1 技术成熟
        2.3.2 环境效益显着
        2.3.3 经济性
        2.3.4 安全性
    2.4 相关标准与规范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青岛市土壤源热泵供热条件分析
    3.1 青岛市土壤源热泵供热资源条件
        3.1.1 青岛市地质构造特点和岩土热物性参数
        3.1.2 青岛市土壤温度特性
    3.2 青岛市总体规划提供的条件
        3.2.1 青岛市社会概况
        3.2.2 主要规划提供的条件
    3.3 电力、热力各专业规划提供的条件
        3.3.1 电力规划
        3.3.2 热力规划
    3.4 环境影响分析
    3.5 政策、技术的承受力条件
        3.5.1 政策方面
        3.5.2 技术方面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土壤源热泵供热典型案例研究
    4.1 案例一 青岛市日本人学校土壤源热泵系统
        4.1.1 工程概况
        4.1.2 设计方案
        4.1.3 经济效益
        4.1.4 环境效益
    4.2 案例二 青岛百福国际山庄土壤源热泵系统
        4.2.1 工程概况
        4.2.2 设计方案
        4.2.3 经济效益
        4.2.4 环境效益
    4.3 主要典型城市土壤源热泵系统的政策及应用分析
        4.3.1 北京市土壤源热泵系统的政策及发展应用
        4.3.2 沈阳市土壤源热泵系统的政策及应用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青岛市土壤源热泵供热应用方案和应用情景分析
    5.1 公共建筑的应用方案
        5.1.1 应用方案分析
        5.1.2 运行模式分析
        5.1.3 地埋管换热器占地面积的要求
    5.2 公共建筑的应用情景分析
        5.2.1 公建类土壤源热泵的适宜性分析
        5.2.2 典型应用情景的选取依据
        5.2.3 系统设计方案
        5.2.4 经济性分析
        5.2.5 环境效益分析
    5.3 居住建筑的应用方案
        5.3.1 低密度居住建筑的应用方案
        5.3.2 高密度居住建筑的应用方案
    5.4 居住建筑的应用情景分析
        5.4.1 情景设定
        5.4.2 系统设计方案
        5.4.3 经济效益分析
        5.4.4 环境效益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致谢

(5)青岛鑫泰智能遮阳系统公司战略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选题目的与选题意义
        一、 选题目的
        二、 选题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外研究
        二、 国内研究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 研究方法
        二、 技术路线
    第五节 本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本论文所运用的理论和分析工具
    第一节 战略管理理论
        一、 战略管理理论的基本要素
        二、 战略管理理论流派
    第二节 战略管理分析工具
        一、 SWOT 分析法
        二、 五力分析法
第三章 青岛鑫泰智能遮阳系统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第一节 公司的基本情况
        一、 公司的成长历史
        二、 公司组织机构及人员
        三、 公司业务类型及客户群
        四、 公司财务状况
    第二节 公司产品与市场状况
        一、 公司产品
        二、 市场状况
    第三节 公司产品与业务所处价值链分析
        一、 商品价值链
        二、 智能遮阳窗帘所处价值链
    第四节 公司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 业务规模起伏大
        二、 消费者对品牌认知度低
        三、 员工队伍薄弱
        四、 其他方面的问题
第四章 青岛鑫泰智能遮阳系统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第一节 建筑智能行业的发展
        一、 我国建筑市场的蓬勃发展
        二、 建筑智能产品的兴起
    第二节 国家产业政策导向
        一、 国家鼓励绿色节能建筑
        二、 国家制定《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第三节 山东智能遮阳市场发展
        一、 山东市场的总体情况
        二、 青岛市场情况
    第四节 公司的竞争环境
        一、 青岛及山东总体竞争环境
        二、 公司代理品牌与其他品牌之间的竞争
        三、 公司与其他代理企业的竞争
第五章 青岛鑫泰智能遮阳系统公司发展战略的确立
    第一节 基于 SWOT 分析的战略选择
        一、 优势分析
        二、 劣势分析
        三、 机会分析
        四、 威胁分析
        五、 战略选择
    第二节 公司使命和愿景
    第三节 公司战略分期
        一、 近期战略(两年内)
        二、 中期战略(3-4 年)
        三、 长期战略(5-8 年)
    第四节 公司战略体系
        一、 竞争战略
        二、 营销战略
        三、 技术战略
第六章 青岛鑫泰智能遮阳系统公司战略实施的措施
    第一节 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 占领价值链的关键环节
        二、 服务领先
    第二节 合理的产品结构与市场布局
        一、 多品牌经营,稳固代理权
        二、 以青岛为基地,辐射山东市场
    第三节 推进企业人力资源建设
        一、 打造核心团队
        二、 建立留人机制
        三、 加强员工培训
    第四节 加强财务管理与融资
        一、 加强财务管理
        二、 增强融资能力
        三、 规避财务风险
第七章 青岛鑫泰智能遮阳系统公司战略控制
    第一节 以绩效管理推进公司战略
        一、 绩效考核的主要方法
        二、 绩效考核的实施
        三、 绩效考核结果的反馈与应用
    第二节 控制战略实施的偏差
        一、 以绩效考核结果来发现战略实施中的偏差
        二、 围绕战略目标纠正偏差
        三、 对公司战略进行调整
    第三节 战略控制主体激励与外部环境监控
        一、 战略控制主体激励
        二、 外部环境监控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建筑教育发展进程中建筑馆的适应性更新设计研究 ——以青岛理工大学建筑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建筑学教育的快速发展
        1.1.2 教学空间发展的相对滞后阻碍了建筑教育的发展
        1.1.3 建筑馆适应性更新成为拓展教学空间的主流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现状
        1.4.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4.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建筑教育发展视角下建筑馆的演变
    2.1 西方建筑教育发展历程中建筑馆的适应性演变
        2.1.1 “学院派”时期建筑教育体系下的巴黎美术学院
        2.1.2 “现代主义”建筑教育体系下的包豪斯建筑学院
        2.1.3 多元化思潮阶段建筑馆的演变历程
    2.2 西方建筑教育空间演变的历程总结
        2.2.1 建筑形体组合方式的演变历程
        2.2.2 建筑形象的演变历程
        2.2.3 功能组成的日趋复杂
    2.3 我国的建筑教育和建筑馆的发展概况
        2.3.1 我国建筑教育的起源
        2.3.2 建筑教育从西化到苏化
        2.3.3 改革开放后的建筑教育
        2.3.4 “学院派”教学体系影响下的东南大学建筑教育空间发展
        2.3.5 植根于“现代主义”建筑教育探索的同济 A,B,C 楼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现阶段建筑馆改建扩建的动因分析
    3.1 内在动因——建筑教育自身的发展
        3.1.1 办学规模扩大
        3.1.2 高等教育观念
        3.1.3 教学理念和设计思想
        3.1.4 教学模式和办学层次
        3.1.5 办学特色
    3.2 外在动因——技术、社会因素影响下建筑教育空间新需求
        3.2.1 信息、生态、构造技术的发展
        3.2.2 地域、人文、社会因素的发展
    3.3 现代建筑教育的发展对建筑教育空间新要求
        3.3.1 “创作灵感”的激发要求空间具有良好的专业感染力
        3.3.2 “环境育人”的倡导要求空间具有良好的学术氛围
        3.3.3 “互动学习”的提倡要求空间具有极大的可交往性
        3.3.4 信息获取渠道的保障要求信息传递平台的拓展
        3.3.5 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视要求试验室相关配套的跟进
        3.3.6 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的重视与计算机房的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现阶段国内建筑馆的适应性改造更新策略及发展趋势
    4.1 国内建筑馆更新实践的现状
        4.1.1 改扩建的实践现状
        4.1.2 改扩建情况的横向对比
        4.1.3 改扩建的关注重点
    4.2 形象策略——传承与创新
        4.2.1 形体组合呼应整体环境
        4.2.2 历史印记的留存与再现
        4.2.3 时代化建筑表皮的更新
        4.2.4 地域化建筑表情的更新
    4.3 空间策略——艺术与人文
        4.3.1 形态——空间尺度的多元探索
        4.3.2 界面——空间属性的材质表达
        4.3.3 人文——空间氛围的文化嵌入
        4.3.4 光影——空间效果的艺术塑造
        4.3.5 绿色——空间环境的自然渗透
    4.4 功能策略——多元与复合
        4.4.1 设计教学空间体系的创建
        4.4.2 评图空间模式的更新
        4.4.3 展览空间体系的创建
        4.4.4 实验室的多元化拓展
    4.5 布局策略——开放与互动
        4.5.1 线性空间布局方式的延伸
        4.5.2 集中式空间布局形式的拓展
        4.5.3 垂直开放式空间元素的引入
        4.5.4 产学研一体化引发布局调整
        4.5.5 学科领域交叉引发布局调整
    4.6 技术策略——智能与生态
        4.6.1 信息技术引领的空间变革
        4.6.2 生态技术推动建筑馆更新
        4.6.3 构造技术应用于表皮更新
    4.7 建筑教育规律影响下建筑馆的空间更新发展趋势展望
        4.7.1 办学特色多元化带来空间多样化发展
        4.7.2 功能的日趋复合化发展趋势
        4.7.3 跨学科交流的深入带来的功能拓展和空间布局调整
        4.7.4 建筑馆更新策略从功能到性能的生态化转变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建筑教育发展进程中建筑馆的适应性更新设计实践——青岛理工大学建筑馆两次改扩建更新设计
    5.1 该校建筑教育起步阶段(1988-1996)的教学空间
        5.1.1 该校建筑教育起步阶段的办学概况
        5.1.2 这一阶段建筑教学空间概况
        5.1.3 使用面积的不足成为教育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
    5.2 建筑教育独立发展驱动下该校 1997 年独立建设的建筑馆
        5.2.1 独立建设建筑馆的必要性
        5.2.2 1997 年建筑馆的工程概况
        5.2.3 校园空间布局的“点”睛之笔
        5.2.4 富有动感的建筑形象
        5.2.5 功能布置与空间布局
        5.2.6 建筑文化内涵的烘托
        5.2.7 精细统一的细部处理
    5.3 该校建筑教育发展阶段(1997-2006)建筑馆的使用情况
        5.3.1 该校建筑教育发展阶段的办学概况
        5.3.2 设计教学空间
        5.3.3 少量的实验教学空间
        5.3.4 公共交往空间
        5.3.5 建筑馆(1997-2006)使用效果评价
    5.4 建设国内一流硬件水平的驱动下该校 2006 年建筑馆第一次改扩建
        5.4.1 建筑形象更新
        5.4.2 空间更新
        5.4.3 功能拓展
        5.4.4 空间布局的调整
    5.5 该校建筑教育成熟阶段(2006-2012)建筑馆的使用情况
        5.5.1 该校建筑教育成熟阶段的办学概况
        5.5.2 这一阶段的专业教学模式
        5.5.3 满足设计教学需要的空间体系
        5.5.4 注重交往互动的公共空间
        5.5.5 教学辅助空间
        5.5.6 科研办公空间
        5.5.7 建筑馆(2006-2012)使用效果评价
    5.6 打造更高层次办学水平的驱动下 2013 年建筑馆第二次改扩建设计
        5.6.1 更高层次办学的发展要求
        5.6.2 设计定位
        5.6.3 设计理念——“五馆一体,环境育人”
        5.6.4 形象改造
        5.6.5 功能整合
        5.6.6 开放式布局调整
        5.6.7 生态改造设计
    5.7 本章小结
    5.8 附图:青岛理工大学建筑馆第二轮改造设计图纸目录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致谢

(7)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论文研究之对象
        1.1.1 中国近代建筑史之概念——内涵和外延
        1.1.2 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分期和简况
    1.2 本论文研究之意义和目的
        1.2.1 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特点及意义
        1.2.2 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如今已经取得了一定得阶段性成果
        1.2.3 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即将进入新的阶段
        1.2.4 中国近代建筑史的研究亦存在相当的不足和弱项
        1.2.5 本论文选题的目的及研究意义
    1.3 本论文研究之方法
        1.3.1 针对 12 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会议论文集所做的分析
        1.3.2 针对三本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所做的分析
        1.3.3 论文内容分类及具体说明
    1.4 国内外研究状况和进展
        1.4.1 中国近代建筑史的研究背景
        1.4.2 对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研究
    1.5 基础资料和相关文献概述
第2章 “第一时期”(1986 年前)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
    2.1 “第一时期”(1986 年前)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综述
        2.1.1 1949 年之前,同时期人物对中国近代建筑史的看法和表述
        2.1.2 1949 年~1983 年之前中国建筑史中对于近代部分的研究
    2.2 梁思成对于中国近代建筑史的论述与研究评述
    2.3 1949 年~1986 年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中对于近代部分的表述与研究
        2.3.1 1958 年《中国近代建筑史》
        2.3.2 《中国建筑简史》第二册《中国近代建筑简史》
    2.4 “第一时期”(1986 年前)对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意义及其局限
        2.4.1 “第一时期”(1986 年前)对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意义
        2.4.2 “第一时期”(1986 年前)对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局限及其成因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第二时期”(1986 年后)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
    3.1 “第二时期”(1986 年后)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综述
        3.1.1 中国近代建筑研究正式开展的肇因
        3.1.1.1 东亚近代建筑史的研究进展——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开展的国际环境
        3.1.1.2 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进展——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国内环境
        3.1.2 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发展的过程
    3.2 “起步”阶段(1986~1993 年)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
        3.2.1 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正式展开的前期工作
        3.2.1.1 中国社会和学术界发生的转变
        3.2.1.2 日本方面所具备的条件
        3.2.2 中日合作和《中国近代建筑总览》
        3.2.2.1 中日合作的开展《中国近代建筑总览》丛书的策划
        3.2.2.2 《中国近代建筑总览》丛书的编制与出版
        3.2.2.3 《中国近代建筑总览》丛书的出版意义及成就
        3.2.3 中日合作研究中国近代建筑史的意义及成果
    3.3 “起步”阶段(1986~1993 年)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讨会
        3.3.1 历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讨会评述
        3.3.1.1 1986 年北京研讨会
        3.3.1.2 1988 年武汉研讨会
        3.3.1.3 1990 年大连研讨会
        3.3.1.4 1992 年重庆研讨会
        3.3.2 4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讨会的成果及意义
    3.4 “起步”阶段(1986~1993 年)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状况与成果简述
    3.5 “发展”阶段(1993~2008 年)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
        3.5.1 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国际化与中国近代建筑史国际研讨会
        3.5.1.1 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国际化
        3.5.1.2 中国近代建筑研讨会的国际化
        3.5.2 “发展”阶段(1993~2008 年)的中国近代建筑史国际研讨会
        3.5.2.1 1996 年庐山研讨会
        3.5.2.2 1998 年太原研讨会
        3.5.2.3 2000 年广州·澳门研讨会
        3.5.2.4 2002 年宁波研讨会
        3.5.2.5 2004 年开平研讨会
        3.5.2.6 2006 年北海研讨会
        3.5.2.7 2008 年昆明研讨会
        3.5.3 7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讨会的成果及意义
    3.6 工业遗产研究的开展
        3.6.1 “七·二五昆明商讨会”概况
        3.6.2 2008 年中国工业遗产建筑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概况及意义
        3.6.3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研究的概况及意义
    3.7 “发展”阶段(1993~2008 年)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状况与成果简述
    3.8 “深化”阶段(2008 年以后)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展望
        3.8.1 2010 年北京研讨会
        3.8.2 当前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新局面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一些重要问题的分歧与讨论
    4.1 中国近代建筑史的起止点与中国近代建筑史的历史分期问题
        4.1.1 中国近代建筑史的起止点问题的讨论
        4.1.2 中国近代建筑史的历史分期问题
    4.2 中国近代建筑的分类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近代建筑史教学与中国近代建筑保护
    5.1 高校开设中国近代建筑史课程概况
    5.2 中国近代建筑史教学与《中国近代建筑史》的编写
        5.2.1 中国近代建筑史教学简况及个人建议
        5.2.2 《中国近代建筑史》的编写
        5.2.2.1 《中国近代建筑史》编写之策划
        5.2.2.2 《中国近代建筑史》编写之要素探讨
    5.3 二十世纪 80 年代以来对中国近代建筑的价值判定及保护研究的发展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二十世纪 80 年代以来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之我见
    6.1 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当前正处在初级阶段
    6.2 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当前已经全面开展并进入正轨
        6.2.1 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作为学科已经建立
        6.2.2 中国近代建筑史的基础资料的搜集完成和基本学术架构的建立
    6.3 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目前尚不成熟
        6.3.1 “中国近代建筑史研讨会”发表论文的总体情况
        6.3.2 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需要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均不足
        6.3.2.1 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和完善
        6.3.2.2 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存在明显的学科局限性
        6.3.3 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存在不平衡性
        6.3.3.1 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整体存在地域不平衡性
        6.3.3.2 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研究队伍结构尚需调整
    6.4 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规模及稳定性
        6.4.1 期刊选取的原因
        6.4.2 三种期刊的近代建筑史论文发表情况及分析
    6.5 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未来深化之展望
        6.5.1 与史学理论的突破和进步以及其他学科的新成果相结合
        6.5.2 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
        6.5.3 研究领域的扩展
    6.6 对研究者的更高要求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总结
    7.1 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历程和主要成果
    7.2 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当前所处的阶段和特点
        7.2.1 研究的深度广度均不足
        7.2.2 研究存在明显的学科局限
        7.2.3 研究的地域性差别和不平衡性明显
        7.2.4 研究队伍缺乏层次,结构需调整
    7.3 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发展趋势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梁思成全集》中有关近代建筑的文章目录
附录 B 1958 年编写《中国近代建筑史》遗留的 32 个问题
附录 C 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大事记
附录 D 中国近代建筑史研讨会相关资料
附录 E 中国近代建筑史研讨会论文集一览表
附录 F 访谈笔录
附录 G 中国近代建筑史研讨会发表论文一览表(1986~2010)
附录 H 《华中建筑》相关论文一览表(1986~2010)
附录 I 《建筑学报》相关论文一览表(1986~2010)
附录 J 《建筑史》《/建筑史论文集》相关论文一览表(1999~2010)
附录 K 《新建筑》相关论文一览表(1986~2010)
附录 L 《南方建筑》相关论文一览表(1986~2010)
附录 M 《建筑师》相关论文一览表(1986~2010)
附录 N 近代建筑主要相关着作一览表(1986~2010)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概念话语
    (二) 现实记忆
    (三) 史学思考
一、室内设计的自觉意识
    (一) “十大建筑”与室内装饰艺术的初生
    (二) “国际机场壁画”与绘画装饰艺术的发展
    (三) “广告”对“工艺美术”设计意识的催生
二、室内设计业的市场化崛起
    (一) 思想解放与理性回归
    (二) 建筑设计的发展与室内设计理念的生成
    (三) 室内设计行业的生成与市场化
三、探索中前进的室内设计教育
    (一) 从工艺美术到艺术设计教育
    (二) 设计教育的实践与创新
    (三) 设计教育的交流与合作
四、设计艺术的“西学东渐”
    (一) 渐行渐近的国外设计思潮
    (二) 室内设计的现实走向
    (三) 全球化语境下的本土化反思
五、设计艺术的学术拓展与反思
    (一) 概念的确立与演变
    (二) 在交流中日渐成熟的艺术设计
    (三) 实践与理论的互促——室内设计的创作与竞赛
    (四) 室内设计与人的主题
六、走向规范化的室内设计业
    (一) 发展中的行业组织
    (二) 室内设计业的市场化
    (三) 走向规范的必然选择
七、室内设计的硬件与软件
    (一) 各类相关行业间的互动与实践
    (二) 设计表现与设计艺术的重构
八、室内设计与大众消费
    (一) 室内设计走向民众生活
    (二) 室内设计与大众消费
    (三) “发烧”、反思与务实
九、发展期的设计艺术
    (一) 外来经验的本土转换
    (二) 生存的欲求与应对
    (三) 消费时代的室内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10)一般性历史建筑的改造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1.1 相关概念界定
        1.1.2 国内背景
        1.1.3 国际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一般性历史建筑的风格和类型
    2.1 探赜钩深——一般性历史建筑的主要风格
        2.1.1 西方复古主义折衷主义建筑
        2.1.2 西方现代主义建筑
        2.1.3 “装饰艺术”运动建筑
        2.1.4 中国民族形式建筑
    2.2 一般性历史建筑的主要类型
        2.2.1 办公类建筑
        2.2.2 教育类建筑
        2.2.3 工业类建筑
        2.2.4 商业类建筑
        2.2.5 住宅类建筑
    2.3 小结
第3章 一般性历史建筑的价值分析
    3.1 一般性历史建筑的现状
        3.1.1 近代时期历史建筑的现状
        3.1.2 对“方盒子”的批判与再认识
        3.1.3 真实的拼贴——一般性历史建筑与今天城市面貌
    3.2 一般性历史建筑的价值构成
        3.2.1 历史和文脉价值
        3.2.2 艺术价值
        3.2.3 科学研究价值
        3.2.4 情感价值
        3.2.5 实用价值
    3.3 小结
第4章 一般性历史建筑的改造案例分析
    4.1 办公类历史建筑改造概况
        4.1.1 办公类历史建筑改造案例分析
    4.2 工业类历史建筑改造概况
        4.2.1 工业类历史建筑改造案例分析
    4.3 住宅类历史建筑改造概况
        4.3.1 住宅类历史建筑改造案例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一般性历史建筑的改造模式
    5.1 当代中国对一般性历史建筑改造的动因
        5.1.1 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
        5.1.2 时尚趣味的变化原因
        5.1.3 与社会和心理的一些特点有关的价值取向
    5.2 一般性历史建筑的改造模式
        5.2.1 建筑的风貌改造
        5.2.2 内部空间更新
        5.2.3 历史建筑的扩建
        5.2.4 内部更新与外部改建相结合
        5.2.5 在历史建筑的旁边新建建筑
    5.3 小结
第6章 一般性历史建筑的整合改造设计
    6.1 一般性历史建筑的整合改造设计的理念
        6.1.1 建筑与城市一体化设计
        6.1.2 可持续发展观的理念
        6.1.3 注重城市文脉的理念
    6.2 一般性历史建筑的整合改造设计的思路
        6.2.1 以调和城市风貌为改造的前提
        6.2.2 以满足现代生产、生活需求为改造的重要目标
        6.2.3 以立面为历史建筑改造设计的关键
        6.2.4 三个向度的全面把握
    6.3 一般性历史建筑的整合改造设计原则
        6.3.1 整合性原则
        6.3.2 多样性原则
        6.3.3 适用性原则
        6.3.4 真实性原则
        6.3.5 以人为本的原则
        6.3.6 可持续发展原则
    6.4 一般性历史建筑整合改造设计的关键点
        6.4.1 建筑的文脉传承
        6.4.2 建筑风貌与城市面貌的协调
        6.4.3 改造中新旧建筑体量的整合
        6.4.4 建筑改造中的人性化设计
    6.5 小结
第7章 工程实践——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一号楼改造设计方法分析
    7.1 历史沿革
    7.2 项目背景
    7.3 项目概况
    7.4 改造设计策略
        7.4.1 侧重于文脉整合的设计方法
        7.4.2 侧重于技术整合的设计方法
        7.4.3 侧重于空间整合的设计方法
    7.5 项目总结
    7.6 对一般性历史建筑立面改造设计的几点浅见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青岛建工学院实施“形象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 [1]高层建筑典型进度优化路径影响及决策分析[D]. 徐勇. 浙江大学, 2020(01)
  • [2]泉州市鲤城区重点项目建设中政府职能研究[D]. 陈玲玲. 华侨大学, 2018(01)
  • [3]基于地域文化传承的乡村空间设计研究 ——以石河村为例[D]. 李佐龙.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2)
  • [4]青岛市土壤源热泵供热推广应用研究[D]. 于世晓. 青岛理工大学, 2014(04)
  • [5]青岛鑫泰智能遮阳系统公司战略管理研究[D]. 杨桂彬. 云南师范大学, 2014(03)
  • [6]建筑教育发展进程中建筑馆的适应性更新设计研究 ——以青岛理工大学建筑馆为例[D]. 孙铭. 青岛理工大学, 2013(07)
  • [7]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D]. 李蓺楠. 清华大学, 2012(07)
  • [8]协会发展大事记(2009~2010)[A]. 富琼英,陈佳佳,雷雪芳,田健. 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发展蓝皮书(2009-2010), 2011
  • [9]新时期30年室内设计艺术历程研究[D]. 董赤. 东北师范大学, 2010(11)
  • [10]一般性历史建筑的改造模式研究[D]. 李连瑞. 青岛理工大学, 2010(02)

标签:;  ;  ;  ;  ;  

青岛建设工程学院实施“形象工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