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上皮肉瘤样病变杂合性缺失及微卫星不稳定性研究进展

宫颈上皮肉瘤样病变杂合性缺失及微卫星不稳定性研究进展

一、宫颈上皮肉瘤样病变杂合性丢失和微卫星不稳定性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赵波[1](2012)在《CEF感染ALV-J后2、3号染色体微卫星不稳定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 satellite instability, MSI)现在已经被公认为是恶性肿瘤形成的一个新机制,人们越来越关注MSI在恶性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自1993年在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 HNPCC)中发现有较高比例的MsI以来,人类对肿瘤病的微卫星不稳定性的研究已有20年的历史。禽白血病作为鸡的三大肿瘤性疾病之一,到目前为止,除本实验室吴艳婷于2011年用MSI对该病做过早期诊断外,国内外对鸡白血病MSI的报道实属罕见。本实验通过应用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 Subgroup J, ALV-J)感染鸡胚成纤维细胞,扩增鸡2、3号染色体上82个微卫星标记并电泳检测,旨在发现发生变化的微卫星位点,有助于临床工作者通过获取外周血、骨髓和内脏器官等样本,用变化位点的组合来对该病的发生做早期诊断,为禽病工作者的诊断提供理论依据。23个无特定病原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 SPF)鸡胚的组织,一半作为对照组,另一半用于培养鸡胚成纤维细胞(Chicken Embryo Fibroblast, CEF)。细胞接毒并培养7d且上清液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 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结果为阳性后,收集细胞。提取鸡胚组织和细胞的DNA,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用12%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后用凝胶成像系统记录结果,检测接毒细胞基因组的微卫星变化情况。试验结果显示2、3号染色体上的82个微卫星位点,有48个位点发生不同百分率的MSI,占全部微卫星位点的58.54%,还有34个位点用12%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方法没有检测到变化。检测到有MsI的微卫星位点,表现出不同的变化率,2个位点发生较高的MSI, ABR0579和MCW0220变化率均为30.43%。变化率在20%以上的位点有ABR0520、ABR0569、MCW0311、LEI0223,变化率分别是26.09%,26.09%,21.74%,21.74%。鸡胚成纤维细胞感染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 ALV)后的样本有23/23(100.00%)表现出MSI。2号样品,MSI发生率最高为26.83%,其次8号,7号,23号样品MSI发生率分别为19.51%,10.98%,10.98%。其余样品的MSI变化率均在在10%以下。第7组样品的ABR0520位点、第8组样品的ABR0520和ADL0300位点、第15组样品的ABR0587位点的测序结果表明,接毒细胞与组织DNA相比,核心序列中的部分碱基缺失或增加,导致微卫星条带的减小或增大,与PAGE得到的结果保持一致。本研究首次发现鸡胚成纤维细胞感染ALV-J后2、3号染色体上存在多位点的微卫星不稳定性。感染ALV后CEF可出现多个微卫星位点的改变,提示ALV感染CEF早期可能会整合到宿主的多个位点引起基因组的变化。以PCR、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银染为基础的微卫星技术可以快速、有效地检测出染色体内部基因组的不稳定性,这为动物肿瘤疾病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模式。

吴艳婷[2](2011)在《鸡胚成纤维细胞感染禽白血病病毒ALV-J后1号染色体微卫星不稳定性研究》文中提出肿瘤病的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MSI)的研究已经有20年的历史,但是除本实验室利用MSI对马立克氏病做过早期诊断,国内外对于鸡肿瘤病的MSI的报道实属罕见。应用微卫星技术研究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 ALV)感染鸡胚细胞引起宿主基因组变化还没有人报道过。本试验将ALV-J强毒株感染鸡胚成纤维细胞后,应用鸡1号染色体上53个微卫星标记,旨在发现禽白血病病毒感染鸡胚成纤维细胞是否引起细胞基因组微卫星的改变,研究病毒感染早期阶段的基因组变化,为此病的早期诊断及肿瘤的分子发病机制提供线索。23个SPF鸡胚的组织,每个鸡胚组织的一半提取DNA。另外一半组织培养鸡胚成纤维细胞并接种ALV-J培养7d, ELISA检测培养细胞上清液ALV-J p27抗原为阳性后,收集细胞并提取DNA。获得含试验和对照的23组样本,用鸡1号染色体上53个微卫星标记为引物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采用12%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后用凝胶成像系统记录结果,观察每个微卫星条带的变化。试验结果统计表显示1号染色体的53个微卫星标记,有32个位点发生不同百分率的MSI,占微卫星标记的60.37%。检测到发生MSI的微卫星位点,表现出不同的百分率,有2个位点MSI变化率较高,ABR0169和ABR0522变化率分别为52.17%和47.83%。高频微卫星不稳定性MSI-H (MSI变化率超过20%)的位点有13个,ABR0007, ABR0169, ABR0204, ABR0280, ABR0287, ABR0319, ABR0329, ABR0379, ABR0522, ADL0268, MCW0036, MCW0058, MCW0145,占1号染色体微卫星标记的24.52%。发生MSI的另外19个位点,ABR0113, ABR0117, ABR0142等,变化率在4.35%-17.39%之间,发生了低频微卫星不稳定性MSI-L还有21个标记用12%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方法没有检测到变化,这些位点的23个样品中都表现稳定,属于微卫星稳(MSS)。鸡胚成纤维细胞样本感染禽白血病病毒后有23/23(100.00%)表现出MSI。不同样品1号染色体上MSI统计结果表显示19号样品,MSI发生率最高,为28.30%,其次22号,14号,15号样品MSI发生率分别为26.42%,24.53%,20.75%;MSI变化率均在20%以上。MSI变化率在10%-20%的样品有1号,2号,3号,4号,5号,8号,10号,13号,17号,18号,21号,23号,共12组样品,占总样品数量的52.17%。只有7组样品的MSI变化率在10%以下。首次发现禽白血病病毒感染鸡胚成纤维细胞1号染色体上发生微卫星不稳定性,且有4个位点与鸡胚成纤维细胞感染马立克氏病毒后均表现微卫星不稳定性,提示这4个位点很可能与肿瘤的发生机制有关。大量的研究发现,肿瘤发生的早期阶段基因组发生广泛的微卫星不稳定性,本研究同样发现微卫星不稳定性,可能为禽白血病的早期阶段研究提供一些基因不稳定方面的参考,有助于此病早期阶段的研究,和为进一步研究禽白血病的致病机理,以及用禽白血病作为模型动物来研究人类淋巴瘤分子免疫治疗的研究提供参考。

刘志文[3](2011)在《SPATA12基因作为肿瘤抑制因子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杂合性缺失是抑癌基因的失活中最早出现的一种遗传学改变,也是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关联的一种遗传学改变。杂合性缺失与抑癌基因之间的关联使得杂合性缺失的研究已被广泛应用于寻找抑癌基因。SPATA12基因是一个与人类精子发生相关的新基因,定位于染色体杂合性缺失区域3p14,提示其可能与肿瘤的发生相关。过去的研究显示,SPATA12基因作用于Hela细胞时,G0-G1期细胞数增加,而S期和M期细胞明显减少,提示SPATA12的表达能延缓肿瘤细胞由G0/G1期进入S期,可能参与了抑制细胞的增殖。基于以上研究背景和工作基础,我们认为SPATA12可能具有抑癌基因的某些特性。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组织芯片原位杂交、MTT、平板集落形成、细胞划痕实验以及RT-PCR技术等一系列细胞与分子生物学手段来了解SPATA12基因与肿瘤发生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对肿瘤细胞生长、增殖、迁移的影响以及可能机制。我们先采用高通量的组织芯片原位杂交实验对SPATA12基因在睾丸癌以及其他多器官肿瘤中的表达缺失频率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SPATA12在不同类型睾丸肿瘤中的表达完全缺失,推测其可能是一个与男性生殖细胞肿瘤相关的候选抑癌基因。(2) SPATA12基因在卵巢、乳腺、肝脏、大脑等器官的肿瘤组织中表达完全缺失,而在黑色素瘤、胃癌、胰腺癌、结肠癌、甲状腺与前列腺癌组织中存在部分缺失。推测SPATA12基因在不同的肿瘤组织中可能存在突变从而导致其丢失频率的差异。(3)在肺肿瘤组织中,SPATA12在恶性程度最高的小细胞癌中完全不表达,而在非小细胞癌中存在部分表达丢失。在不同种类的非小细胞癌中,又以腺癌的丢失频率最高,其次为鳞癌、类癌和大细胞癌。说明SPATA12基因在肺肿瘤组织中的缺失频率与不同病理类型相关。采用MTT实验、细胞平板集落形成实验和细胞划痕实验考查了SPATA12基因对肿瘤细胞生长、增殖和迁移等生物学行为方面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SPATA12可明显地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能力、集落形成能力和细胞迁移能力。应用RT-PCR技术研究了SPATA12基因对细胞周期相关基因的影响,研究表明SPATA12基因可抑制cyclinA1的表达,使cyclinD1表达下调,而对cyclinB1和cyclinE1无显着影响。综上,SPATA12基因可能在男性生殖细胞肿瘤等癌症的发生中扮演抑制因子的角色,并通过调控细胞周期相关基因发挥作用。

胡小青,李隆玉,喻晓洁[4](2010)在《宫颈癌染色体3p14杂合性缺失和微卫星不稳定性与HPV感染》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宫颈癌染色体3p14区域D3S1300、D3S1600位点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及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LOH)与HPV感染的关系。方法:选择3p14区域两个微卫星多态性位点,对41例宫颈癌石蜡切片中的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经PCR扩增及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银染色,进行LOH及MSI检测,并采用HC-Ⅱ法检测患者高危型HPV感染情况。结果:41例样本中有25例至少存在1个位点的LOH,有8例发生MSI,频率相对较低。D3S1300、D3S160O位点LOH的发生率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相关性有显着意义(P<0.05),而MSI与之无显着差异(P>0.05)。D3S1300、D3S1600位点LOH和MSI的发生率与HPV感染均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3p14区域内D3S1300、D3S1600位点具有较高的LOH,提示这两个微卫星位点附近可能存在尚未克隆的与宫颈癌发生、发展相关的肿瘤抑制基因,其杂合性缺失和微卫星不稳定性与HPV感染均无明显相关,是独立于HPV感染之外的发病因素。

徐星榕[5](2009)在《子宫颈癌及上皮内瘤变染色体微卫星不稳定性及杂合性缺失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探讨2,3,4号染色体的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及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从而发现新的抑癌基因,为宫颈癌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2.探讨错配修复基因及脆性组氨酸三联基因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从而为宫颈癌的早诊早治提供依据。方法60例浸润性宫颈癌(CC)及5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组织,选取2,3,4号染色体上的6个微卫星位点D2S123、D4S43、D4S125、D3S1297、D3S4103、D3S1298进行LOH和MSI分析。结果将肿瘤组织与相应的正常组织DNA的PCR产物成对上样并同时比较,若肿瘤组织的某一等位基因条带与非肿瘤组织的相应条带比较完全消失或相对密度减少50%以上,则判为LOH;若肿瘤组织与非肿瘤组织相比条带发生移位或增加,则为MSI。1.宫颈癌与杂合性缺失的关系:60例宫颈浸润癌组织与其相应的正常组织相比,其阳性率随着宫颈癌恶性程度的增高而逐渐增加,除位点D4S125外LOH与肿瘤的临床分期之间存有统计学意义(P<0.05),LOH阳性率在宫颈癌组织高、中、低分化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有无淋巴结转移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宫颈癌与微卫星不稳定性的关系:60例宫颈浸润癌组织与其相应的正常组织相比,其阳性率随着宫颈癌恶性程度的增高而逐渐增加,在位点D2S123、D3S4103、D3S1298中MSI的阳性率在Ⅲ、Ⅳ期与Ⅰ、Ⅱ期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宫颈癌组织高、中、低分化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有无淋巴结转移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宫颈上皮内瘤变与杂合性缺失的关系:除D4S43、D4S125外LOH在CINⅠ、Ⅱ与CINⅢ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4.宫颈上皮内瘤变与微卫星不稳定性的关系:在位点D2S123、D3S4103、D3S1298中MSI在CINⅠ、Ⅱ与CINⅢ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5.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癌与错配修复基因的关系:在三个与错配修复基因有关的位点D2S123、D3S1297和D3S1298中MSI及LOH的阳性率随着其级别的升高而增加,其阳性率结果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MSI及LOH在肿瘤的临床分期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宫颈癌组织高、中、低分化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有无淋巴结转移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6.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癌与脆性组氨酸三联基因的关系:在位点D3S4103其MSI及LOH的阳性率随着其级别的升高而增加,其阳性率结果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MSI及LOH在肿瘤的临床分期之间存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宫颈癌组织高、中、低分化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有无淋巴结转移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6个位点具有较高的LOH和MSI,提示这些微卫星位点附近可能存在尚未克隆的与宫颈癌发生、发展相关的肿瘤抑制基因。2.宫颈癌的LOH、MSI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之间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检测该区域的LOH和MSI可作为肿瘤恶性程度及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3.宫颈上皮内瘤变的LOH、MSI与病理分级之间有统计学意义,提示LOH、MSI在CIN的发生与发展中是一个晚期事件。4.错配修复基因的突变是肿瘤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研究中也发现随着宫颈病变程度的升高,在位于错配修复基因上的位点其LOH及MSI的阳性率明显升高,其检测有助于对宫颈癌的预后及早期诊断提供依据。5.脆性组氨酸三联基因在许多肿瘤中都有突变,而且在宫颈病变的早期就有发现,故推测其在宫颈病变中是一个早期事件。

王喜英,赵富玺,燕杰,刘润花[6](2008)在《FHIT基因微卫星变异与宫颈癌关系的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FHIT基因微卫星变异与宫颈癌的关系。[方法]选取FHIT基因的两个微卫星多态标记,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法(PCR)对50例宫颈癌及40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组织进行杂合性丢失(LOH)和微卫星不稳定性(MI)的检测。[结果]在D3S1234位点上宫颈癌的LOH发生率为46%(23/50),CIN的LOH发生率为40%(16/40),宫颈癌与CIN的LOH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的MI发生率为18%(9/50),CIN的MI发生率为12.5%(5/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D3S4103位点上宫颈癌的LOH发生率为40%(20/50),CIN的LOH发生率为37.5%(15/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的MI发生率为14%(7/50),CIN的MI发生率为7.5%(3/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宫颈癌在两位点上LOH和MI发生频率均高于CIN,且高级别CIN发生率高于低级别CIN。[结论]FHIT基因的变异发生在宫颈癌变的晚期;FHIT基因的LOH与MI对于宫颈癌的筛查、早期诊断及判断预后可能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苏燕燕[7](2008)在《宫颈病变中RASSF1A基因微卫星不稳定性、错配修复基因表达及HPV16感染状况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新近克隆出来的Ras相关区域家族1A基因(RASSF1A)已被确认为一种候选抑癌基因(TSGs),位于人类染色体3p21.3上。RASSF1A基因失表达见于多种人类肿瘤中。微卫星变异(MSI microsatellite alteration)是导致RASSF1A基因失活的重要机制,其参与了细胞凋亡信号的转导、微管的稳定作用和有丝分裂的进程,作为一种Ras负相调节因子阻止细胞生长,诱导细胞凋亡,促进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是指在复制过程中由于错配修复基因突变而引起的DNA基因组中简单重复序列的增加或丢失,也称为复制错误阳性或复制错误表型。目前人类的错配修复酶( mismatch repair enzyme,MMR)系统含有9个基因,其中hMLH1(human mut-l homologue 1,hMLH1)和hMSH2(human mut-s homologue 2,hMSH2)是人类错配修复系统中功能最重要的两个基因,主要作用是保持遗传物质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保证DNA复制的忠实性。如果这些错配修复基因功能发生缺陷或活性降低,复制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不能及时被纠正,就会导致MSI的出现,使整个基因组不稳定,随机突变率增高,从而引起肿瘤的发生。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igh 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HR-HPV)尤其是HPV16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直接相关。本实验主要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观察分析慢性宫颈炎、宫颈上皮内瘤样变、宫颈鳞状细胞癌中MSI的存在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以上宫颈组织中hMLH1和hMSH2的低表达情况和HPV16的感染状况,通过研究三者之间的相关性,从而探讨宫颈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方法:1材料:阴道镜下活检及手术切除的新鲜宫颈病变组织包括慢性宫颈炎16例、宫颈上皮内瘤样变性CINI20例、CINIICINIII31例(包括按FIGO,2000分期0期原位癌)、宫颈癌52例。宫颈癌按组织学分型:均为鳞癌;按组织学分级:高、中分化分化癌36例,低分化癌16例临床分期按FIGO,2000年标准: I期II期37例,III期IV期15例。同时取宫颈病变自身正常对照组织(如取材时可疑癌则取手术切除的标本边缘)119例。所有标本均为新鲜标本,﹣160℃液氮保存或4%多聚甲醛固定。所有病例术前均未接受任何抗肿瘤治疗,术后病理证实。2微卫星不稳定性MSI的检测:选用RASSF1A基因的D3S2832E、RH91127和SHGC-56838三个微卫星位点,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技术(PCR-SSCP)的方法来检测宫颈病变组织中RASSF1A基因MSI的情况。按照DNA提取试剂盒说明提取组织DNA,应用相应引物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通过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银染进行分析。检测结果判定:与正常组织相比,若病变组织出现DNA等位条带的数量改变或条带的移位及浓度改变,即判断为MSI阳性。3错配修复基因MMR的检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来检测宫颈病变组织中hMLH1和hMSH2基因的低表达情况,从而研究二者与宫颈各级病变的关系。4 HPV16感染状态的检测:样本组织HPV PCR检测和电泳。若宫颈病变组织与HPV阳性标本对比,在对应位置处出现相同的条带,记为HPV阳性。5统计学方法:在宫颈各级病变中对RASSF1A基因的三个位点检测MSI的差异,hMLH1、hMSH2蛋白缺失表达水平的差异,HPV16的感染状况研究的计数资料用行乘列表chi-squareχ2检验和Fishers确切概率法,检验水准α为0.05,P<0.05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宫颈病变MSI与错配修复基因MMR(本文即hMLH1、hMSH2)蛋白低表达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 rank correlation相关性检验。所有的计算均用SPSS14.0软件包进行分析。结果:1.宫颈病变组织中MSI的检测:宫颈病变旁正常对照组织中未检测到微卫星的存在;而在119例宫颈病变组织慢性宫颈炎16例、宫颈上皮内瘤样变性CINI20例、CINII CINIII31例(包括0期原位癌)、高、中分化宫颈鳞状细胞癌36例、低度分化鳞状细胞癌16例,其中包括按FIGO,2000分期I期II期37例、III期IV期15例MSI的检出率分别为D3S2832E MSI的检出率为0.0%、0.0%、22.6%、13.9%、43.8%,包括I期II期13.5%、III期IV期46.7%;RH91127 MSI的检出率为0.0%、0.0%、19.4%、11.1%、43.8%,包括I期II期13.5%、III期IV期40.0%;SHGC-56838 MSI的检出率为0.0%、0.0%、19.4.4%、11.1%、43.8%,包括I期II期10.8%、III期IV期46.7%。经统计学分析,三个位点均在慢性宫颈炎与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与宫颈癌对照无统计学意义( P>0.05),做了进一步统计发现CINI与CINIICINIII、宫颈高、中分化癌与低分化癌、I期II期宫颈癌与III期IV期宫颈癌对照有统计学意义(P<0.05)。2.hMLH1和hMSH2在宫颈病变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在119例宫颈宫颈病变组织慢性宫颈炎16例、宫颈上皮内瘤样变性CINI20例、CINII CINIII31例(包括0期原位癌)、高、中分化宫颈鳞状细胞癌36例、低分化鳞状细胞癌16例,按(FIGO,2000)分期,I期II期37例、III期IV期15例中hMLH1低表达率分别为18.8%、20.0%、48.4%、44.4%、75%、包括I期II期43.2%、III期IV期80.0%;而hMSH2低表达率分别为12.5%、10.0%、41.9%、27.8%、62.5%,包括I期II期24.3%、III期IV期73.3%。经统计学分析,hMLH1和hMSH2两种错配修复酶的低表达情况均在慢性宫颈炎与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与宫颈癌对照无统计学意义( P>0.05),做了进一步统计发现CINI与CINIICINIII、宫颈高中分化鳞状细胞癌与低分化鳞状细胞癌、I期II期宫颈癌与III期IV期宫颈癌对照有统计学意义(P<0.05),hMLH1和hMSH2蛋白在宫颈病变中的低表达率随着宫颈病变级别的增高而增高。3.各组HPV16感染状况的检测:宫颈癌组与CIN组HPV感染阳性率明显高于慢性宫颈炎组。随着临床分期和组织学分级的增加, HPV感染率也逐渐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CINI与CINIICINIII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宫颈病变中MSI与错配修复基因MMR(本文即hMLH1、hMSH2)蛋白低表达及HPV16的相关性:应用Spearman rank correlatoin相关分析检验表明,三者之间的相关系数rs=1,均为正相关。结论: 1.宫颈癌发生过程中MSI在宫颈癌中有较高的发生频率,提示可能存在经MSI途径发生的宫颈癌。2.三个微卫星位点(D3S2832E、RH91127和SHGC-56838)的MSI发生频率在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IIIII)和宫颈鳞状细胞癌中较高,可能是宫颈癌MSI检出的敏感位点,这对临床MSI检测指标的选用有一定参考价值。3.在MSI宫颈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同时出现hMLH1和hMSH2表达降低,两者的表达降低在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IIIII)和宫颈鳞状细胞癌中发生的频率较高,而在正常宫颈组织中没有表达降低, 4.HPV16的感染状况表明,宫颈癌组与CIN组HPV16感染阳性率明显高于慢性宫颈炎组,随着临床分期和组织学分级的增加, HPV16感染率也逐渐增加。5. MSI、MMR(hMLH1和hMSH2的低表达)和HPV16三者之间有相关性,并且都随着宫颈级别的增高而增高。在宫颈各级病变中hMLH1和hMSH2的低表达与MSI的表达及HPV16的感染状况有较好的相关性,通过这一结论推测HPV16感染可能促使hMLH1和hMSH2表达降低,从而导致MSI,三者共同作用促使宫颈癌的发生和发展,其具体机制仍需深入探讨。

尚月丽[8](2007)在《马立克氏病病毒感染鸡胚成纤维细胞后4号染色上基因微卫星不稳定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微卫星不稳定性广泛地应用于肿瘤病的检测,但是应用微卫星技术研究马立克氏病病毒,致瘤型的病毒感染引起基因组变化的还未报道。本实验通过应用马立克氏病病毒的强毒株RBlB感染鸡胚成纤维细胞后,应用鸡4号染色体上20个微卫星标记,旨在发现马立克氏病病毒感染鸡胚成纤维细胞是否引起基因微卫星的改变,研究病毒感染早期阶段的基因组变化,为此病的早期诊断提供线索。方法用鸡4号染色体上20个微卫星标记为引物。做鸡胚成纤维细胞培养,获得含实验和对照的32组样本,提取细胞中的基因组DNA。利用20个微卫星引物,以同源的自体作为对照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采用12%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后观察结果,观察微卫星条带的改变。结果20个微卫星标记,有18个标记发生不同百分率的MSI,18/20(90.00%)表现出微卫星不稳定性阳性,有2个标记没有检测到变化,占微卫星标记2/20(10.00%)。检测到MSI的微卫星位点,表现出不同的百分率,4个位点发生较高的MSI,这4个位点分别为:ABR0622,MCW0174,ADL0266,和ABR0382,MSI发生率分别为37.50%,31.75%,31.75%和31.75%。6个微卫星标记,检测到MSI发生率大于20%,占总微卫星标记的6/20(30.00%).微卫星标记检测到MSI较集中在15.00%-30.00%之间,此阶段的微卫星标记有8个,占总微卫星标记的8/20(40.00%)。检测到的微卫星标记发生MSI最低为3.13%,这样的位点仅有2个,占微卫星标记比率的2/20(10.00%)。接种马立克氏病病毒的鸡胚成纤维细胞样本有30/32(93.06%)表现出MSI.不同样品MSI统计结果表明11号样品,MSI发生率最高为45.00%。3号样品的发生率也较高为35.00%;有16组样本检测到MSI+,占测样本总量的16/32(50.00%),有14组样本检测到低频的MSI(MSI-L),占总检测样本量的14/32(43.75%),只有两组没有检测到MSI变化表现为MSS,占总检测样本量的2/32(6.25%).结论发现马立克氏病病毒感染鸡胚成纤维细胞4号染色体上发生微卫星不稳定性.大量的研究发现,肿瘤发生的早期阶段基因组发生广泛的微卫星不稳定性,本研究同样发现微卫星不稳定性,可能为马立克氏病的早期阶段研究提供一些基因不稳定方面的参考,有助于此病早期阶段的研究,和为进一步研究马立克氏病的致病机理,以及用马立克氏病作为模型动物来研究人类淋巴瘤免疫治疗的研究提供参考。

燕杰[9](2007)在《RASSF1A基因微卫星变异及HPV16感染与宫颈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抑癌基因Ras相关区域家族1A(Ras association domain family 1A,RASSF1A)基因的微卫星变异及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16型(human papillomavirus 16,HPV16)感染与宫颈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选择RASSF1A基因定位区域的两个微卫星多态标记位点(D3S1478和D3S4604),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及垂直电泳技术,对110例宫颈石蜡标本(包括50例宫颈癌组织,40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组织及20例正常宫颈组织)进行杂合性丢失(loss ofheterozygosity,LOH)与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的检测,同时检测标本中HPV16的感染状况。实验数据的统计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和Fisher’s确切概率法。结果:(1)在D3S1478和D3S4604两位点上,宫颈癌组织中LOH的发生率分别为32.6%、48.9%,MSI的发生率分别为14%、19.1%;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neoplasia,CIN)组织中LOH的发生率分别为31.4%、39.5%,MSI的发生率分别为11.4%、15.8%。宫颈癌与CIN在两个位点上的LOH和MSI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两位点的LOH发生率在宫颈癌组织Ⅰ~Ⅱ期与Ⅲ~Ⅳ期及高中分化与低分化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位点的LOH与MSI发生率在宫颈癌有无淋巴结转移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高级别CIN(CINⅢ及原位癌)患者的LOH和MSI发生率高于低级别CIN(CINⅠ/Ⅱ患者(P<0.05)。(3)宫颈癌组织中HPV16感染的阳性率明显高于CIN组及正常宫颈组(P<0.05);RASSF1A基因的LOH发生率在HPV16感染阳性组中明显高于阴性组(P<0.05)。HPV16感染与RASSF1A基因的LOH二者共同作用在宫颈癌的发展过程中更有意义。结论:宫颈癌组织中存在RASSF1A基因的异常表达和HPV16感染率的增加,且二者有一定的相关性。RASSF1A基因的改变是宫颈癌发生过程中的较晚期事件,RASSF1A基因的LOH与MSI对于宫颈癌的筛查、早期诊断及判断预后可能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胡小青,龚志强,李汉萍,李隆玉,罗兵[10](2005)在《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3p14杂合性丢失和微卫星不稳定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染色体3p14区域D3S1300、D3S1600LOH及MSI与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病理分级的相关性。方法选择3p14区域两个微卫星多态性位点,显微分离提取42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石蜡切片中的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经PCR扩增及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银染色,进行LOH及MSI研究。结果42例样本中有21例至少存在一个位点的LOH,D3S1300位点LOH的频率为29%,D3S1600位点LOH的频率为26%。MSI发生频率相对较低,D3S1300的MSI频率为5.3%,D3S1600的MSI频率为7.7%。D3S1300、D3S1600位点LOH的发生率与病理分级呈正相关(CMNΧ2=7.773,P<0.05),而MSI与之无相关性(CMNΧ2=1.432,P>0.05)。结论3p14区域内D3S1300、D3S1600位点具有较高的LOH,提示这两个微卫星位点附近可能存在尚未克隆的与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发生、发展相关的肿瘤抑制基因。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染色体3p14区域LOH与病理分级成正相关,提示检测该区域的LOH可作为病变进展及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二、宫颈上皮肉瘤样病变杂合性丢失和微卫星不稳定性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宫颈上皮肉瘤样病变杂合性丢失和微卫星不稳定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CEF感染ALV-J后2、3号染色体微卫星不稳定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中所引部分缩略语
前言
上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禽白血病综述
        1 病原学
        1.1 病毒的分类
        1.2 病毒的结构
        1.3 禽白血病病毒的复制和培养
        1.4 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
        1.5 抗原变异
        2 流行病学
        3 病理学
        4 诊断
        4.1 病毒分离与鉴定
        4.2 病毒免疫学检测方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微卫星不稳定性及其在肿瘤上的研究
        1 微卫星
        1.1 微卫星的构成
        1.2 微卫星的特点
        1.3 微卫星DNA的检测方法及应用
        2 微卫星不稳定性
        2.1 概念
        2.2 微卫星不稳定性的产生机制
        2.3 微卫星不稳定性的表现类型
        3 DNA错配修复系统及相关基因
        3.1 概念
        3.2 DNA错配修复系统相关基因
    3.3 错配修复基因的作用机制
        3.4 MSI的肿瘤发生机制
        4 微卫星不稳定性在肿瘤上的研究
        4.1 微卫星不稳定性在人类肿瘤上的研究
        4.2 微卫星不稳定性在鸡肿瘤上的研究
    参考文献
下篇 试验研究
    第三章 鸡胚成纤维细胞的培养及病毒感染
        摘要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试验样品的选择
        3.2 ELISA检测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第四章 CEF感染ALV-J后2、3号染色体微卫星不稳定性的研究
        摘要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部分微卫星位点的变性聚丙烯酰酰胺凝胶电泳结果
        2.2 不同微卫星位点不稳定性统计结果
        2.3 不同样品微卫星不稳定性统计结果
        2.4 发生MSI的位点的序列比对结果
        3 讨论
        3.1 微卫星不稳定性发生的原因
        3.2 微卫星不稳定性发生率与位点有关
        3.3 微卫星不稳定性与肿瘤发生
        4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致谢

(2)鸡胚成纤维细胞感染禽白血病病毒ALV-J后1号染色体微卫星不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部分缩略语
前言
上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禽白血病综述
        1 病毒形态学
        2 流行病学
        3 临床症状
        4 禽白血病病毒的复制及培养
        5 病毒检测
        5.1 基因检测
        5.2 病毒血清学检测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微卫星不稳定性在肿瘤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及应用
        1 人医临床中微卫星不稳定性在肿瘤中的发现
        2 禽肿瘤病微卫星不稳定性的研究
        3 机理
        4 MSI检测方法
        参考文献
下篇 试验研究
    第三章 鸡胚成纤维细胞的培养及病毒感染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选用细胞培养获得试验样本
        3.2 培养细胞感染ALV-J的阳性判定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鸡胚成纤维细胞感染禽白血病病毒后1号染色体微卫星不稳定性的研究
        摘要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部分微卫星变性聚丙烯酰酰胺凝胶电泳结果
        2.2 不同微卫星位点不稳定性统计结果
        2.3 不同样品微卫星不稳定性统计结果
        3 讨论
        3.1 试验结果的阳性率分析
        3.2 微卫星不稳定性在PAGE的表现
        3.3 一号染色体MSI特点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
        3.4 从宿主角度研究禽白血病的致瘤机理
        4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录
致谢

(3)SPATA12基因作为肿瘤抑制因子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插图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杂合性缺失与肿瘤的相关性
        1.1.1 杂合性缺失与生殖细胞瘤
        1.1.2 杂合性缺失与乳腺癌
        1.1.3 杂合性缺失与卵巢癌
        1.1.4 杂合性缺失与宫颈癌
        1.1.5 杂合性缺失与前列腺癌
        1.1.6 杂合性缺失与肺癌
        1.1.7 杂合性缺失与其他肿瘤
    1.2 人类3 号染色体短臂区域的杂合性缺失
        1.2.1 染色体3p12-13
        1.2.2 染色体3p14
        1.2.3 染色体3p21-22
        1.2.4 染色体3p25-26
    1.3 生殖细胞发育与肿瘤发生的相关性
        1.3.1 生殖细胞的发育
        1.3.2 肿瘤的发生
        1.3.3 生殖细胞与肿瘤细胞生物行为学的相关性
        1.3.4 参与生殖细胞发育和/或肿瘤发生的基因
        1.3.5 细胞周期蛋白与肿瘤发生及生殖细胞发育的关系
    1.4 论文研究思路
第2章 SPATA12 基因在不同肿瘤组织中的表达缺失频率分析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仪器
        2.2.2 材料与试剂
        2.2.3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SPATA12 在不同类型睾丸肿瘤组织中的表达缺失频率分析
        2.3.2 SPATA12 在多种肿瘤组织中的表达缺失率分析
        2.3.3 SPATA12 在不同病理类型肺疾病组织中的表达谱分析
    2.4 小结
第3章 SPATA12 基因外源表达对肿瘤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仪器
        3.2.2 材料与试剂
        3.2.3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MTT 检测结果分析
        3.3.2 平板集落形成实验结果分析
        3.3.3 细胞划痕实验结果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SPATA12 基因对细胞周期相关基因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仪器
        4.2.2 材料与试剂
        4.2.3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RNA 提取与SPATA12 基因的检测
        4.3.3 SPATA12 对细胞周期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宫颈癌染色体3p14杂合性缺失和微卫星不稳定性与HPV感染(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LOH和MSI的检测
        1.1.1 标本来源
        1.1.2 方法
        1.1.2.1 切片准备
        1.1.2.2 显微分离
        1.1.2.3 蛋白酶K消化
        1.1.2.4 PCR扩增及8%变性PAGE电泳银染显带
        1.1.2.5 凝胶分析系统分析凝胶和DNA显色
        1.1.2.6 HPV PCR扩增
        1.1.2.7 结果判定
    1.2 高危型HPV的检测
        1.2.1 标本采集及主要试剂
        1.2.2 检测方法及结果判定
2 结果
    2.1 宫颈癌的LOH、MSI结果
        2.1.1 临床分期与LOH和MSI的关系
        2.1.2 临床病理分级与LOH和MSI的关系
    2.2 宫颈癌HPV感染结果
3 讨论

(5)子宫颈癌及上皮内瘤变染色体微卫星不稳定性及杂合性缺失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一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二
研究生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附图

(7)宫颈病变中RASSF1A基因微卫星不稳定性、错配修复基因表达及HPV16感染状况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研究论文 宫颈病变中 RASSF1A 基因微卫星不稳定性、错配修复基因表达及HPV16 感染状况的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宫颈癌中RASSF1A 基因的研究进展
致谢
个人简历

(8)马立克氏病病毒感染鸡胚成纤维细胞后4号染色上基因微卫星不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文中所引部分缩略语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马立克氏病研究进展
        1 马立克氏病病毒
        2 发病机理
        3 疫苗
        4 抗性基因的选育
        5 MDV感染早期阶段研究的重要性
        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微卫星与肿瘤疾病的研究进展
        1 MS改变
        2 MS改变与肿瘤
        3 MS改变的检测方法
        4 MS改变在肿瘤中的应用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第三章 鸡胚成纤维细胞的培养及病毒感染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马立克氏病病毒感染鸡胚成纤维细胞后4号染色上基因微卫星不稳定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致谢

(9)RASSF1A基因微卫星变异及HPV16感染与宫颈癌发生发展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论文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2.1 标本来源
        2.2 标本处理
        2.3 标本组织DNA的提取
        2.4 标本组织RASSF1A基因微卫星DNA的检测
        2.5 标本组织HPV_(16)的检测
        2.6 统计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RASSF1A基因微卫星DNA的LOH和MSI分析
        3.2 RASSF1A基因的LOH和MSI与宫颈癌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
        3.3 标本组织中HPV_(16)的感染状况
        3.4 RASSF1A基因的LOH和MSI与HPV_(16)感染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Thesis
    Introduction
    Materials and Methods
    Results
    Discussion
    Conclusion
    References
综述
个人简介
致谢

四、宫颈上皮肉瘤样病变杂合性丢失和微卫星不稳定性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CEF感染ALV-J后2、3号染色体微卫星不稳定性的研究[D]. 赵波. 南京农业大学, 2012(01)
  • [2]鸡胚成纤维细胞感染禽白血病病毒ALV-J后1号染色体微卫星不稳定性研究[D]. 吴艳婷.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1)
  • [3]SPATA12基因作为肿瘤抑制因子的实验研究[D]. 刘志文. 湖南大学, 2011(08)
  • [4]宫颈癌染色体3p14杂合性缺失和微卫星不稳定性与HPV感染[J]. 胡小青,李隆玉,喻晓洁. 中国妇幼保健, 2010(14)
  • [5]子宫颈癌及上皮内瘤变染色体微卫星不稳定性及杂合性缺失的研究[D]. 徐星榕. 兰州大学, 2009(01)
  • [6]FHIT基因微卫星变异与宫颈癌关系的分析[J]. 王喜英,赵富玺,燕杰,刘润花. 中国肿瘤, 2008(03)
  • [7]宫颈病变中RASSF1A基因微卫星不稳定性、错配修复基因表达及HPV16感染状况的研究[D]. 苏燕燕. 河北医科大学, 2008(01)
  • [8]马立克氏病病毒感染鸡胚成纤维细胞后4号染色上基因微卫星不稳定性研究[D]. 尚月丽. 南京农业大学, 2007(05)
  • [9]RASSF1A基因微卫星变异及HPV16感染与宫颈癌发生发展的关系[D]. 燕杰. 山西医科大学, 2007(10)
  • [10]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3p14杂合性丢失和微卫星不稳定性研究[J]. 胡小青,龚志强,李汉萍,李隆玉,罗兵. 江西医学院学报, 2005(04)

标签:;  ;  ;  ;  ;  

宫颈上皮肉瘤样病变杂合性缺失及微卫星不稳定性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