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反复腹痛的相关性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反复腹痛的相关性

一、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再发性腹痛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何蕾[1](2020)在《儿童再发性腹痛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儿童再发性腹痛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再发性腹痛患儿9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儿童酶联免疫吸附法(ELLSA)对入选患儿进行血清Hp-IgG抗体、Hp-CagA抗体、13C尿素呼气试验和胃镜检查,并探讨儿童再发性腹痛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结果 98例儿童再发性腹痛患儿中有33例Hp-IgG抗体阳性,阳性率为33.67%; 33例再发性腹痛患儿血清Hp-CagA抗体检测,有26例患儿血清Hp-CagA抗体为阳性,阳性率为78.79%; 98例再发性腹痛患儿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阳性34例,阳性检出率为35.69%。结论儿童再发性腹痛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具有明显相关性,应积极治疗和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提倡健康饮食和生活作息,对提高儿童再发性腹痛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张惠霖[2](2020)在《儿童再发性腹痛中医证候学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儿童再发性腹痛(Recurrent Abdominal Pain,RAP)的中医证候特点、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分析其与患儿年龄、性别、病程、地区分布、饮食情况、疾病发病情况、生长发育、既往史、过敏史等相关性因素的关系。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门诊,诊断为儿童再发性腹痛的病例,共计122例。收集患儿病史及症状表现,填写中医证候临床观察表,应用13C呼气试验检测Hp感染,Excel及SPSS 23.0统计分析数据。结果:1.RAP临床特点:本次研究共收入122例患儿,年龄分布在3岁至14岁之间,平均7.96±2.94岁,男女比例约为1.07:1;病程多集中在6个月至3年,腹痛多无明显诱因,发作时间多无规律或出现在餐后,多数患儿3月内腹痛发作频率在60次以下,平均0-1.5天疼痛发作1次,每次多在半小时内可缓解;临床表现以脐周或上腹部隐痛为主,疼痛并不剧烈,可表现出无或一种或多种伴随症状,伴随纳差的患儿最多,面色多红润正常,少数有白斑,舌苔脉象多表现为舌红苔白腻,脉沉细;患儿多无既往相关病史和过敏史。2.122例RAP患儿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湿阻中焦证(42.63%)>脾胃湿热证(22.13%)>肝胃不和证(20.49%)>乳食积滞证(5.73%)>脾胃虚寒证(4.92%)>腹部中寒证(2.46%)>胃阴不足证(1.64%),经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3.中医证型分布与一般情况:各证型间身高分级经统计分析有相关性,经回归分析认为身高偏高的患儿证型为湿阻中焦证的可能性偏低。经检验证型分布与年龄、性别、病程长短、城区及非城区分布无显着相关性,与患儿的饮食时间是否规律、挑食与否、食量多少、喜食肉类与否、喜食甜食与否无相关性,与患儿的体重、既往相关病史、过敏史也无相关性。4.中医证型分布与疼痛性质有相关性:腹部中寒证中绞痛病例最多,脾胃湿热证中灼痛病例最多,肝胃不和证中胀痛病例最多,乳食积滞证中隐痛与胀痛病例比例相当,湿阻中焦证、脾胃虚寒证中均以隐痛病例最多,胃阴不足证中隐痛病例与灼痛病例比例相当。经回归分析也提示表现为灼痛分型为脾胃湿热证可能性更高,表现为胀痛分型为肝胃不和证可能性更高,表现为隐痛分型为湿阻中焦证可能性更高。5.中医证型分布与疼痛缓解方式有相关性:脾胃虚寒证中自行缓解与按揉后或热敷后缓解的病例比例相当,胃阴不足证中自行缓解与不能缓解的病例比例相当,余证型中均以能自行缓解的病例最多。在所有自行缓解、按揉后或热敷后缓解的病例中,均是湿阻中焦证分布最多。6.中医证型分布与伴随症状有相关性:伴随症状中,恶心、呕吐、嗳气、腹胀、口臭、纳差、大便干分布于各证型间,影响中医证型分布,其中嗳气、腹胀、口臭与中医证型分布的相关性密切。经回归分析,伴随口臭的病例分型为脾胃湿热证的可能性更高;伴随嗳气、但不伴随口臭的病例分型为肝胃不和证的可能性更高;不伴随腹胀的病例分型为湿浊中阻证的可能性更高。7.中医证型分布与主症轻重程度有相关性:胃阴不足证中中症、重症病例比例相当,余证型中均为中症病例最多。8.中医证型分布与有无诱因、疼痛持续时间、疼痛部位、次症轻重程度均未提示有相关性。9.122例RAP病例中Hp感染24例,阳性率为19.67%,年龄分布在3岁至14岁之间,平均9.17±3.25岁,男女比例为1.4:1,经检验,Hp感染与年龄有统计学差异,与性别、病程、地区分布、症状轻重程度均无统计学差异。10.Hp阳性患儿的中医证型分布由高到低为:湿阻中焦证(41.67%)>脾胃湿热证(29.17%)>肝胃不和证(25.00%)>脾胃虚寒证(4.16%)>腹部中寒证(0%)=乳食积滞证(0%)=胃阴不足证(0%)。经检验,不同证型间Hp感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儿童RAP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疼痛性质多样化,可自行缓解但易反复,诱因不明,发作时间规律性不强,中医证型分布以湿阻中焦证最多,其分布与疼痛性质、疼痛缓解方式、主症轻重程度有相关性,与Hp感染、年龄、性别、病程、地区、饮食情况、有无诱因、疼痛持续时间、疼痛部位、生长发育、既往相关病史、过敏史、次症轻重程度无相关性。2.本研究提示腹部中寒证、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湿阻中焦证、乳食积滞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不足证的证候特点。3.本研究提示RAP证候变化规律,热证演变:初起湿阻中焦证,中期以乳食积滞证、脾胃湿热证为主,后期以胃阴不足证为主;寒证演变:初起腹部中寒证,后期则以脾胃虚寒证为主。4.Hp阳性患儿中湿阻中焦证最多,脾胃湿热证次之,提示与Hp感染相关。湿邪内阻,久生湿热,湿阻中焦证可为脾胃湿热证前期状态,可能为Hp的易感性埋下祸根。

罗思武[3](2020)在《脾胃康方治疗儿童脾胃湿热型Hp相关性胃炎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脾胃康方治疗儿童脾胃湿热型Hp相关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并探究其机制,为儿童脾胃湿热型Hp相关性胃炎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法和临床依据。方法:本研究经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后,按照中西医诊断标准纳入82例脾胃湿热型Hp相关性胃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化法将之分为两组,41例/组。对照组采用标准三联疗法,治疗组予口服脾胃康方治疗。两组均治疗2周,随访时间点为停药1个月后及停药4个月后。比较两组患儿的一般情况、总有效率、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主要症状积分、次要症状积分、根除率、复发率及不良反应。结果:1.一般情况比较: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的比较,分析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存在可比性。2.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情况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8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92%,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3.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前比较,分析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存在可比性;组内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两组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均优于治疗前(P<0.01);但组间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中医症状积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4.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前比较,分析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存在可比性;组内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两组治疗后主要症状积分均优于治疗前(P<0.01);但组间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主要症状积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5.两组患儿治疗前后次要症状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前比较,分析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存在可比性;组内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次要症状积分,两组治疗后次要症状积分均优于治疗前(P<0.01);但组间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次要症状积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6.两组患儿停药1个月后根除率比较:治疗组根除率为82.05%,对照组根除率为66.67%,分析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根除效果相当。7.两组患儿停药4个月后复发率比较:治疗组复发率为6.25%,对照组复发率为30.77%,分析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8.两组不良反应:两组患儿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与标准三联疗法比较,脾胃康方能显着提高儿童脾胃湿热型Hp相关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能明显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根除效果确切,且根除后复发率更低,值得临床借鉴。

易惺钱,乐毅敏,何凌,王立,王艳萍,陈晓凡[4](2020)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小儿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的疗效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系统评价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小儿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9年4月。按照纳入、排除标准选择文献、提取资料和进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3.5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个随机对照试验,共计684例,试验组为半夏泻心汤加减联合西药,对照组单用西药治疗。纳入文献均以临床症状改善、Hp根除率、不良反应等作为评价指标;Meta分析显示:半夏泻心汤联合西药治疗小儿Hp相关性胃病在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面优于单用西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4.75,95%CI(2.36,9.55),P <0.0001]、[OR=2.80,95%CI(1.90,4.13),P <0.00001],与对照组相比,半夏泻心汤联合西药可提高患儿Hp根除率[OR=2.21,95%CI(1.04,4.72),P=0.04]。结论与单用西药相比,联合口服半夏泻心汤加减能缓解患儿腹痛(胀)、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提高临床疗效;且该方有一定的抑杀Hp的作用,联合使用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Hp的根除率,但与成人中西药联合治疗,既可增强西药对Hp的根除率,又能减少西药的毒副作用和耐药性,且能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的结论有一定的出入。

贾真[5](2020)在《运和饮治疗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再发性腹痛湿阻中焦证疗效评价》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用运和饮治疗儿童Hp感染相关RAP湿阻中焦证的临床疗效,客观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以丰富和规范儿童RAP的治疗方案。方法:严格按照本课题病例纳入排除标准,纳入江苏省中医院门诊Hp 阳性的RAP湿阻中焦证患儿,共44例,随机人组,治疗组21例,对照组23例。治疗组采用中药运和饮治疗,对照组采用西药三联疗法(PPI+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克拉霉素),总疗程均为2周。分别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儿主症次症和Hp感染情况,比较两组证候疗效、Hp转阴率及总疗效。所有试验数据均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①主要症状和次要症状比较:在减少腹痛发作时的持续时间、腹痛发作次数和改善腹胀程度、食欲不振、大便不调、舌苔脉象方面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②中医证候积分和中医证候疗效比较:中医证候积分,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主症积分、次症积分及总积分均小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治疗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治疗组痊愈12例,显效6例,有效1列,无效2例;对照组痊愈4例,显效5例,有效1 0例,无效4例,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③Hp转阴率比较:治疗后,治疗组转阴6例,Hp转阴率为28.6%,对照组转阴18例,Hp转阴率为81.8%,两组Hp转阴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逊于对照组。④疾病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2%,治愈3例,显效3例,有效14例,无效1例;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0.9%,治愈2例,显效1 1例,有效7例,无效2例,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⑤见效时间比较:治疗组腹胀积分、食欲不振积分和次症积分治疗1周后显着减少(P<0.05),对照组治疗1周后无明显减少(P>0.05),治疗组见效快于对照组。⑥安全性指标:治疗过程中,两组均未发现患者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中药方剂运和饮能明显缓解和改善Hp感染相关RAP湿阻中焦证患儿的临床症状,并对Hp具有一定的抑菌杀菌作用,在证候疗效方面明显优于西药三联疗法,但其在Hp转阴方面虽有一定疗效,却逊于西药三联疗法。其疗效值得肯定,具有应用价值。

徐由立[6](2019)在《慢性乙型肝炎脾胃湿热证和肝郁脾虚证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及其与甲基化相关蛋白的关联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脾胃湿热证和肝郁脾虚证患者的肠道菌群变化情况,初步探讨肠道差异菌群与甲基化相关蛋白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案,从四川省成都市郫县中医院门诊招募慢性乙肝患者12例,其中脾胃湿热证有5例、肝郁脾虚证7例,正常健康对照组由6名健康志愿者构成,采用16S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观察三组样本的菌群多样性和丰度变化情况,比较各组菌群结构特征;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肝功能指标;Elisa法检测甲基化感染相关蛋白DNMT1、MeCp2、E-cad、P53的浓度;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肠道菌群与DNMT1、MeCp2、E-cad、P53之间的关系。结果:1.本次研究的三组18个样本DNA共检测出1980988条高质量的Clean reads,得到8352条OTUs,这些OTUs分属于11个菌门,19个纲,25个目,45个科,89个种,146个属,其中健康对照组(3399)>脾胃湿热组(2654)>肝郁脾虚组(2299),三组样本共有的OTUs有263个,健康对照组和脾胃湿热组之间有469个交叉OTU,和肝郁脾虚组之间有445个交叉OTU,脾胃湿热组和肝郁脾虚组两组共有419个OTU,各组特有的OTU个数分别为健康对照组2748,脾胃湿热组1674,肝郁脾虚组2053。2.门水平上:本次研究三组样本均以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为优势菌,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脾胃湿热组和肝郁脾虚组拟杆菌门丰度降低,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梭杆菌门丰度升高,B/E值下降;科、属水平上,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慢性乙肝证候组普雷沃菌属(Prevotella)、萨特菌属(Sutterella)、多尔氏菌属(Dorea)、毛螺旋菌下菌属(LachnospiraceaeUCG-008)、瘤胃梭菌属(Ruminiclostridium9)、阿里松氏菌属(Allisonella)、Anaeroglobus属丰度升高,食物谷菌属(Victivallis)丰度降低,且脾胃湿热组检出链型杆菌属(Catenibacterium)和丛毛单胞菌属(Comamonas)两个菌属,肝郁脾虚组检出泰泽属(Tyzzerella);与脾胃湿热组比较,肝郁脾虚组检出放线杆菌属(Actinobacillus),而链型杆菌属(Catenibacterium)、Intestinibacter菌属消失。经LEfSe分析,脾胃湿热组和肝郁脾虚组在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上差异显着。3.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慢性乙肝脾胃湿热证和肝郁脾虚证ALT、AST、GGT、TBIL、DBIL、TBA明显升高,HBV-DNA拷贝数高于检测下限(>1.0E+3),(P<0.05);与脾胃湿热组比较,肝郁脾虚组AST、GGT有所降低(P<0.05)。4.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慢性乙肝脾胃湿热组与肝郁脾虚组DNMT1、E-cad、P53、MeCp2浓度明显升高(P<0.05);与脾胃湿热组相比较,肝郁脾虚组E-cad、P53、DNMT1、MeCp2浓度有所上升,差异无意义(P>0.05)。5.脾胃湿热组DNMT1与B/E呈较强相关(r=0.772),E-cad、P53、MeCp2与B/E无明显相关(r<0.3,P>0.05),肝郁脾虚组E-cad与B/E呈较弱相关性(r=0.601),DNMT1、P53、MeCp2与B/E无相关性(r<0.4,P<0.05)。6.脾胃湿热组DNMT1与Proteobacteria呈较弱相关性(r=-0.589),E-cad、P53、MeCp2与Proteobacteria无明显相关性;肝郁脾虚组E-cad、P53、MeCp2、与Proteobacteria无相关性(r<0.5,P>0.05)。结论:1.本次研究证实慢性乙肝患者与健康人群肠道微生物存在明显差异性;2.本次研究证实慢性乙肝脾胃湿热证和肝郁脾虚证患者肠道具有各自的优势菌种;3.本次研究证实慢性乙肝的进展与宿主的DNA甲基化有关,DNMT1、E-cad、MeCp2、P53在影响宿主甲基化的同时可能也参与了慢性乙肝的进程;4.慢性乙肝状态下机体存在免疫功能紊乱,肠道微生态失调和甲基化修饰,B/E值、差异菌Proteobacteria与甲基化蛋白DNMT1、E-cad、MeCp2、P53呈一定相关性,很有可能是肠道菌群通过甲基化修饰的方式干预了某些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在慢性乙肝中发挥作用,但其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李卓[7](2019)在《胃肠积热与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一种微需氧、螺旋形的革兰阴性菌,主要以胃肠道分泌物通过亲吻、共餐、食用不洁饮食等方式,以胃-口、口-口、粪-口途径在人群之间传播。Hp经口腔进入人体后通过趋化、黏附和定植存在于胃黏膜上皮及胃黏液底层,定植后难以自发清除,是Hp胃炎、Hp相关消化不良、消化道溃疡、胃MALT淋巴瘤等疾病的危险因素。1994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已将Hp列为一类致癌因子,一旦发病将对患者、家庭带来很大心理负担。胃肠积热是无形热邪或有形热结壅于胃肠,而致胃肠阳热偏盛的状态。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及日常运动的缺乏导致机体不能代谢过剩的能量,导致饮食积聚日久化热。它广泛见于各种年龄段,尤其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影响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儿童身体发育尚不完善,若起居饮食调摄不善、摄入大量高热量食物、水果蔬菜摄入少、缺乏运动等尤易形成胃肠积热。目的:1.通过文献研究梳理中西医对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认识和进展。2.通过横断面研究调查儿童幽门螺杆菌患病率及相关因素。3.运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探索胃肠积热与儿童幽门螺杆菌的相关性。4.运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探索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1.文献综述(1)从临床流行病学及西医学研究进展角度论述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目前的研究进展。(2)从中医病因、病机、治疗等角度探讨中医对儿童Hp感染的认识。2.临床研究根据纳入排除标准,连续纳入2018年7月至2019年2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及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科检测Hp的3-14岁儿童,签署知情同意书,填写胃肠积热诊断性量表(儿科部分)及病例报告表,对其进行横断面调查。采用MicrosoftExcel软件录入数据,SPSS for MAC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调研本研究儿童Hp患病率及相关调查因素。将临床研究一Hp感染儿童作为病例组,按照1:3匹配与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基线资料可比的儿童作为对照组,应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开展胃肠积热与儿童幽门螺杆菌的相关性研究。通过计算病例组和对照组中胃肠积热比值比(OR值),运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1.通过文献梳理,明确Hp感染的致病特征、诊断方式、流行病学、Hp相关疾病、常规治疗方法以及Hp中医病因、病机、Hp相关中医疾病、中医诊断及中医当前防治进展。2.横断面研究(1)共纳入受试者144例,其中23例为Hp阳性,Hp感染的患病率为15.97%。其中男性儿童感染10人,患病率为14.08%。女性儿童感染13人,患病率为17.81%。(2)其它与儿童Hp感染具有相关性因素包括:父亲总体受教育水平(P=0.022<0.05,?2=9.664)、母亲总体受教育水平(P=0.012<0.05,?2=11.040)、儿童接受监护人咀嚼食物情况(P=0.001<0.05,?2=11.555)、儿童哺乳期母乳喂养情况(P=0.008<0.05,?2=7.013)、儿童饭前洗手(P=0.001<0.05,?2=10.718)、儿童便后洗手(P=0.000<0.05,?2=20.764)、儿童家中饲养宠物(P=0.005<0.05,?2=7.807)、儿童喜欢搂抱宠物(P=0.010<0.05,?2=6.609)、家长吸烟(P=0.002<0.05,?2=9.253)、家长与孩子口对口亲吻(P=0.000<0.05,?2=14.207)、父亲每天刷牙次数少(P=0.001<0.05,?2=11.206)、家庭内共用餐具(P=0.042<0.05,?2=4.143)、家庭内共用水杯(P=0.000<0.05,?2=15.217)、家庭成员Hp感染史(P=0.002<0.05,?2=12.064)、家长消化系统疾病史(P=0.001<0.05,?2=10.680)、儿童喜食路边摊(P=0.033<0.05,?2=4.520)、儿童偏嗜肉类(P=0.004<0.05,?2=8.510)、儿童挑食(P=0.026<0.05,?2=4.986)、饮用自来水作为水源(P=0.011<0.05,?2=6.422)、儿童吃饭时看书或看电视(P=0.047<0.05,?2=3.942)。3.病例对照研究(1)共纳入病例组23例,对照组69例。病例组中胃肠积热儿童为18例,非胃肠积热儿童5例;对照组中胃肠积热为14例,非胃肠积热儿童55例。胃肠积热与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OR值为14.143(P=0.000<0.05,95%CI:4.471-44.733)。(2)以下因素与儿童Hp感染具有相关性:父亲受教育水平高(OR=0.322,P=0.047<0.05,95%CI:0.105-0.987)、母亲每年使用牙刷支数(OR=0.335,P=0.002<0.05,95%CI:0.167-0.667)、家庭成员与儿童口对口亲吻(OR=6.261,P=0.023<0.05,95%CI:1.282-30.574)、儿童偏嗜肉类(OR=6.334,P=0.032<0.05,95%CI:1.170-34.297)。(3)以下因素与儿童胃肠积热具有正相关:家庭成员与儿童口对口亲吻(OR=4.493,P=0.012<0.05,95CI%:1.383-14.599)、儿童偏嗜肉类(OR=2.974,P=0.013<0.05,95CI%:1.259-6.900)。结论:1.本研究通过调查得出儿童Hp感染患病率为15.97%,儿童感染率仍处于较高水平,加之我国儿童人口基数大,故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防治仍值得关注。2.胃肠积热与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高度相关。鼓励儿童多摄入新鲜果蔬,少摄入高热量食物的健康饮食,不仅可以避免儿童形成胃肠积热状态也可降低儿童感染Hp的潜在风险。3.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其家庭生活饮食习惯具有相关性。通过避免儿童与他人密切接触、鼓励儿童清淡均衡饮食及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有助于避免儿童感染幽门螺杆菌。

师梦[8](2019)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儿童再发性腹痛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再发性腹痛(recurrent abdominal pain,RAP)是儿科临床中常见的症状,指病程大于3个月,发作超过3次的腹痛,多发生于3岁及以上的儿童,女孩发病率高于男孩,是儿童反复就诊的常见原因。RAP的病因很多,近年发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与RAP有着密切的关系。本课题通过对RAP患儿行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rea Breath Test,13C-UBT)、H.pylori血清分型检测及胃镜检查,探讨H.pylori感染在儿童RAP中的发病率,以及H.pylori类型与腹痛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8月因RAP于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门诊就诊及收住院的儿童210例,其中男童81例,女童129例,年龄4~12岁,平均年龄为(8.2±3.5)岁,完善13C-UBT。另外,选取152例H.pylori 阳性儿童作为实验组,其中男童58例,女童94例,年龄4~12岁,平均年龄为(8.0±3.6)岁,完善H.pylori血清分型检测:Ⅰ型、Ⅱ型、中间型;正常对照组选自同期体检中心的健康儿童110例,其中男童48例,女童62例,年龄5~12岁,平均年龄为(8.3±3.0)岁,完善13C-UBT。RAP组、对照组的H.pylori 阳性率分别记为P1、P2,两组儿童在年龄、性别上均具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记录各型H.pylori所对应的13C-UBT报告单中的数值,分析其差异;实验组配合胃镜检查者共125例,根据胃镜下胃黏膜病变程度分为:轻度炎症组、中度炎症组、重度炎症组及正常胃黏膜组,胃炎分级参照悉尼分类法,并分析H.pylori血清分型与胃黏膜病变程度的相关性,以及13C-UBT数值与胃黏膜病变程度的关系。结果:(1)RAP组H.pylori感染率较健康对照组升高(72.38%vs 40.0%),即P1>P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1.89 P<0.01)。(2)不同H.pylori血清分型的13C-UBT数值如下:Ⅰ型H.pylori:16.59±1.264;Ⅱ型 H.pylori:10.55±2.139;中间型 H.pylori:10.62±3.148。Ⅰ型H.pylori的13C-UBT数值较Ⅱ型、中间型H.pylori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t=18.86,P<0.01;t=13.85,P<0.01);Ⅱ型、中间型H.pylori在13C-UBT数值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2,P>0.05)。(3)H.pylori血清分型与胃黏膜炎症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H.pylori感染Ⅰ型患儿重度胃炎有12例,Ⅱ型患儿重度胃炎有3例,中间型患儿重度胃炎有2例,Ⅰ型与Ⅱ型、中间型相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χ2=7.06,P<0.01:χ2=7.77,P<0.01),Ⅱ型、中间型在重度胃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P>0.05);H.pylori感染Ⅱ型患儿轻度胃炎有24例,中间型患儿轻度胃炎有18例,二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8,P>0.05);H.pylori感染Ⅱ型患儿中度胃炎有9例,中间型患儿中度胃炎有10例,二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2,P>0.05)。(4)13C-UBT数值与胃黏膜病变程度相关,重度胃炎组患儿的13C-UBT数值高于轻度、中度及正常胃黏膜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t=9.79,P<0.01;t=11.02,P<0.01;t=65.54,P<0.01);轻度胃炎组患儿的 13C-UBT 数值高于正常胃黏膜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5.70,P<0.01),而与中度胃炎组患儿的数值无统计学意义(t=1.58,P>0.05)。结论:(1)儿童RAP的发病与H.pylori感染有一定关系。(2)H.pylori血清分型与13C-UBT数值有一定关系,Ⅰ型H.pylori的13C-UBT数值高于Ⅱ型H.pylori、中间型H.pylori的13C-UBT数值,而后两者的数值差异未见统计学差异,考虑可能与样本量少有关。(3)H.pylori血清分型与胃镜下胃黏膜炎症程度有一定关系,Ⅰ型H.pylori感染患儿胃镜下胃黏膜病变程度较重。(4)统计中发现,胃镜下胃黏膜病变程度与13C-UBT数值有一定相关性。

乔亚琴,于舒芃,翟卫春,张久聪,董敏,张小强,于晓辉[9](2018)在《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性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被列为一级致癌因子,是慢性胃病的主要致病菌。该菌不仅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等多种胃肠道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还可能参与了多种胃肠道外疾病的发生,如缺铁性贫血、过敏性紫癜、慢性荨麻疹、偏头痛、帕金森病等。Hp感染了全球半数以上的人口,50%以上的成人Hp感染性相关疾病患者都是在儿童期感染了Hp,而未得到及时根治所致,故儿童是受Hp影响最危险的人群。本文就儿童Hp感染的流行病学、相关性疾病及诊治等方面予以综述。

席颖颖[10](2018)在《运脾缓急汤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评价运脾缓急汤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的临床疗效,在该病的论治心法方面探索一条简单可信赖的途径。方法按1:2完全随机设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随机分组的122例治疗组功能性腹痛患儿应用运脾缓急汤,65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复方胃蛋白酶散(西药)进行治疗,对比疗效。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一个疗程7天,两个疗程之间间隔3天。服药前后,分别记录各组患儿主症腹痛及其他症候的积分。结束治疗后,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积分变化,从而科学判断该汤药的临床价值。结果(1)治疗前,在年龄、性别、证型等方面,两组相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具体来说,对于性别,采用卡方检验,P=0.916(P>0.05);对于证型,采用秩和检验,P=0.900(P>0.05);对于年龄,采用秩和检验,P=0.801(P>0.05)。(2)疗效比较:治疗组122例,脱落5例,共117例,显效79例,有效29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92.31%;对照组65例,脱落3例,共62例,显效26例,有效18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71.0%。经统计学分析P<0.05,运脾缓急汤组优于对照组。(3)疗效分析方面:运用秩和检验,通过分析病情轻重与年龄对疗效的影响,可以看到该药对各年龄段的各种腹痛患儿的疗效确切。具体而言,就年龄来说,P=0.894>0.05;就病情轻重来说,P=0.064>0.05。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4)后期随访分析:跟踪观察期内,运脾缓急汤的痊愈例数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反复腹痛患儿,运用运脾缓急汤治疗,临床疗效肯定。该汤药与西药复方胃蛋白酶散组比较,疗效更好。比较而言,运脾缓急汤在改善腹部中寒型、脾胃虚寒型、乳食积滞型和肝郁气滞型等四种证型的病候方面更为突出。因此,以运脾法为组方思想而制定的运脾缓急汤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疗效优于复方胃蛋白酶散组,且治疗期间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有实践价值。

二、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再发性腹痛的相关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再发性腹痛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儿童再发性腹痛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1.2.2 血清Hp-Ig G抗体检测方法[5]
        1.2.3 血清Hp-Cag A抗体检测方法[6]
        1.2.4 幽门螺杆菌检测方法[7]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再发性腹痛儿童Hp-Ig G抗体阳性率
    2.2 再发性腹痛儿童Hp-Ig G抗体阳性患儿血清Hp-Cag A抗体阳性率
    2.3 儿童再发性腹痛13C尿素呼气阳性检出率
    2.4 胃镜检查结果与再发性腹痛儿童Hp-Ig G抗体阳性率情况
3 讨论

(2)儿童再发性腹痛中医证候学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 RAP中医文献研究
        1.1. 病因病机研究
        1.2. 辨证分型研究
    2. 西医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2.1.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2.2. 消化功能紊乱
        2.3. 饮食
        2.4. 社会心理因素
        2.5. 血铅含量超标或微量元素缺乏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病例选择标准
        1.3. 研究方法
        1.4. 数据整理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RAP患儿一般资料分析
        2.2. RAP患儿证候学特点
        2.3. 既往相关疾病史
        2.4. 过敏史
        2.5. Hp阳性及影响
        2.6. 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1. RAP患儿临床资料分析
        1.1. 一般情况
        1.2. 临床特点
    2. RAP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2.1. 总体分布规律
        2.2. 地区分布规律
    3. RAP中医证型分布相关因素分析
        3.1. 与一般情况的关系
        3.2. 与疾病特点的关系
        3.3. 与Hp感染的关系
    4. RAP中医证候演变规律
    5. RAP中医证候流行病学调查意义
    6. 问题与展望
        6.1. 问题
        6.2.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脾胃康方治疗儿童脾胃湿热型Hp相关性胃炎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于本病的认识
        1.1.1 流行病学研究
        1.1.2 发病机制
        1.1.3 病原学检测
        1.1.4 治疗
    1.2 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1.2.1 病名认识
        1.2.2 病因病机
        1.2.3 治疗
第二章 临未研究
    2.1 研究背景与目的
        2.1.1 研究背景
        2.1.2 研究目的
    2.2 研究对象
        2.2.1 病例来源
        2.2.2 诊断标准
        2.2.3 纳入标准
        2.2.4 排除标准
        2.2.5 剔除标准
        2.2.6 中止标准
    2.3 研究方法
        2.3.1 临床分组
        2.3.2 治疗方法
        2.3.3 疗程与随访
        2.3.4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
        2.3.5 统计学方法
    2.4 结果
        2.4.1 一般情况比较
        2.4.2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情况比较
        2.4.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2.4.4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比较
        2.4.5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次要症状积分比较
        2.4.6 两组患儿停药1个月后根除率比较
        2.4.7 两组患儿停药4个月后复发率比较
        2.4.8 两组不良反应
    2.5 讨论
        2.5.1 脾胃康方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2.5.2 脾胃湿热型Hp相关性胃炎的认识
        2.5.3 脾胃康方方解
        2.5.4 脾胃康方药物功效及现代药理研究
        2.5.5 脾胃康方的作用机制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4)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小儿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的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和排除标准
        1.1.1 研究类型
        1.1.2 研究对象
        1.1.3 干预措施
        1.1.4 结局指标
        1.1.5 排除标准
    1.2 文献检索策略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1.4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表
    2.3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结果
    2.4 Meta分析结果
        2.4.1 临床有效率
        2.4.2 临床治愈率
        2.4.3 Hp根除率
        2.4.4 安全性评价
3 讨论

(5)运和饮治疗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再发性腹痛湿阻中焦证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文献研究
        1.1 再发性腹痛的古代文献研究
        1.2 再发性腹痛的现代文献研究
        1.3 现代中医对Hp感染相关再发性腹痛的认识及治疗
    2 西医文献研究
        2.1 西医对儿童再发性腹痛的认识
        2.2 西医对Hp感染相关再发性腹痛的认识及治疗
第二部分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治疗方法
        2.2 观察内容
        2.3 疗效评价标准
    3 统计方法
    4 结果
        4.1 一般情况比较
        4.2 主要疗效指标比较
        4.3 次要疗效指标比较
        4.4 证候积分比较
        4.5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比较
        4.6 疾病疗效评价比较
        4.7 安全性指标比较
        4.8 小结
第三部分 讨论
    1 立题依据
    2 导师学术思想
        2.1 对儿童再发性腹痛病因病机的认识
        2.2 对儿童再发性腹痛的治疗
    3 本课题研究结果分析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治疗后疗效指标比较
        3.3 治疗后证候积分及总疗效比较
    4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慢性乙型肝炎脾胃湿热证和肝郁脾虚证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及其与甲基化相关蛋白的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学对乙肝的认识
        1.1 病名认识
        1.2 病因病机概述
        1.3 证候探索
        1.4 中医药治疗
    2 现代医学对乙肝的认识
        2.1 病原学
        2.2 流行病学
        2.3 发病机制
        2.4 治疗
    3 肠道菌群的研究概况
        3.1 肠道菌群的结构
        3.2 肠道菌群的主要功能
        3.3 影响肠道菌群结构的因素
        3.4 肠道菌群研究方法
    4 肠道菌群在乙肝中的研究现状
    5 肠道菌群应用于中医证候的研究现状
        5.1 脾虚证的微生态研究
        5.2 湿热证的微生态研究
        5.3 肾阳虚证的微生态研究
        5.4 其它证型的微生态研究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一.利用16SrDNA测序技术对慢性乙肝脾胃湿热证和肝郁脾虚证患者肠道菌群结构的实验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病例来源及分组
        2.2 诊断标准
        2.3 排除纳入标准
        3 实验材料
        3.1 主要试剂
        3.2 主要仪器
        4 实验方法
        4.1 粪便标本采集
        4.2 肠道菌群DNA的提取
        4.3 肠道菌群DNA的 PCR扩增
        4.4 PCR产物的混样和纯化
        4.5 文库构建和上机测序
        4.6 测序数据处理
        4.7 统计学分析
        5 结果
        5.1 一般资料
        5.2 肠道菌群检测结果
        5.3 OTU聚类分析
        5.4 Alpha多样性分析
        5.5 Beta多样性分析
        5.6 组间显着性差异metastats分析
        5.7 群落结构分析与热图
        5.8 群落相似度比较
        5.9 LEfSe分析
    二.肠道菌群与DNA甲基化相关指标的关联研究
        1 研究对象
        2 实验材料
        2.1 主要试剂
        2.2 主要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血液标本采集
        3.2 血清生化指标检测
        3.3 ELISA法检测血浆HBV慢性感染相关指标
        4 统计学分析
        5 实验结果
        5.1 HBV-DNA定量
        5.2 肝功能检测结果
        5.3 DNA甲基化相关蛋白检测结果
        5.4 肠道菌群与DNA甲基化相关指标的关联性分析
第三部分 综合讨论
    1 四川地区慢性乙肝脾胃湿热证和肝郁脾虚证现状分析
    2 慢性乙肝相关菌属分析
    3 慢性乙肝不同证型相关菌属分析
        3.1 脾胃湿热证菌群分析
        3.2 肝郁脾虚证肠道菌群分析
    4 DNA甲基化相关蛋白分析
    5 DNA甲基化与中医证型分析
    6 肠道菌群与甲基化相关蛋白的关联性分析
结论
创新点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7)胃肠积热与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现状及防治进展
        1.Hp感染概述
        2.Hp感染的流行病学现状
        3.儿童Hp感染的相关疾病
        4.儿童Hp感染现代医学治疗手段及方案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中医研究进展
        1.儿童Hp感染相关病名
        2.儿童Hp中医病因病机
        3.儿童Hp感染舌脉研究进展
        4.儿童Hp中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研究一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横断面研究
        1.前期准备
        2.研究对象及方法
        3.研究结果
        4.讨论
        5.结论
        6.课题局限性探讨
        参考文献
    研究二 运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探讨胃肠积热与Hp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1.调查内容
        2.研究对象及方法
        3.研究结果
        4.讨论
        5.结论
        6.课题局限性探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附录1
    附录2

(8)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儿童再发性腹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词汇对照表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全文总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幽门螺杆菌毒力基因与致病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9)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性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儿童Hp感染的流行病学状况
2 儿童Hp感染所致的相关疾病
    2.1 儿童Hp感染与慢性胃炎
    2.2 儿童Hp感染与消化性溃疡
    2.3 儿童Hp感染与胃癌
    2.4 儿童Hp感染与功能性消化不良
    2.5 儿童Hp感染与胃食管反流病
    2.6 儿童Hp感染与再发性腹痛
    2.7 儿童Hp感染与缺铁性贫血
    2.8 儿童Hp感染与过敏性紫癜
    2.9 儿童Hp感染与其他疾病
3 儿童Hp感染检测方法的评价
    3.1 侵入性诊断检测
    3.2 非侵入性诊断检测
4 儿童Hp感染性疾病的防治

(10)运脾缓急汤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前言
材料
    1.临床资料
    2.一般资料
方法
    1.分组方法
    2.治疗、服药方法
    3.疗效判定标准
    4.数据分析
结果
    1.疗效比较
    2.积分分析
    3.疗效影响因素分析
    4.随访结果及分析
    5.安全性评价
    6.结果分析
讨论
    1.运脾法
    2.现代医学对小儿功能性腹痛的认识
    3.传统医学对小儿功能性腹痛的认识
    4.运脾缓急汤方药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附表 1
    附表 2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再发性腹痛的相关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儿童再发性腹痛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J]. 何蕾.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0(17)
  • [2]儿童再发性腹痛中医证候学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D]. 张惠霖.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3]脾胃康方治疗儿童脾胃湿热型Hp相关性胃炎的疗效观察[D]. 罗思武.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4]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小儿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的疗效评价[J]. 易惺钱,乐毅敏,何凌,王立,王艳萍,陈晓凡.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0(04)
  • [5]运和饮治疗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再发性腹痛湿阻中焦证疗效评价[D]. 贾真.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6]慢性乙型肝炎脾胃湿热证和肝郁脾虚证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及其与甲基化相关蛋白的关联性研究[D]. 徐由立.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
  • [7]胃肠积热与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D]. 李卓.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儿童再发性腹痛的临床研究[D]. 师梦. 滨州医学院, 2019(02)
  • [9]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性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J]. 乔亚琴,于舒芃,翟卫春,张久聪,董敏,张小强,于晓辉.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09)
  • [10]运脾缓急汤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的临床研究[D]. 席颖颖.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反复腹痛的相关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