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江沉积物和生物膜中汞的吸附及形态分析

黄浦江沉积物和生物膜中汞的吸附及形态分析

一、黄浦江底泥和生物膜对汞的吸附及形态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高亚倩[1](2019)在《海洋生物膜上汞的吸附与转化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汞是一种毒性很强的全球性污染物质,甲基汞更是众多汞形态中毒性最强的一种。自然水体生物膜是微生物的集合体,有机质含量丰富,能够在水体中任何裸露的表面附着,强烈地改变了这些表面的吸附行为,生物膜不仅能够吸附汞,而且能够对汞的甲基化过程产生重要影响。以生物膜为食的水生生物种类很多,水生生物摄入含有重金属汞的生物膜后经过食物链富集放大,最终作用于人类,对人类健康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对于生物膜中汞的行为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以采集自海洋中的天然生物膜和采用天然海水人工培育的生物膜为研究对象,对生物膜中汞的吸附及转化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采集黄海海域大连近岸8个站位表层的海水、沉积物及生物膜样品,研究了这三种环境介质中THg(总汞)及MeHg(甲基汞)的含量及分布情况,并对这三种环境介质中汞的含量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海水中THg和MeHg平均值分别为31.12 ng/L和0.43 ng/L,%MeHg(甲基化比率)平均值为1.10%。沉积物中THg和MeHg平均值分别为169 ng/g和0.41 ng/g,%MeHg平均值为0.63%。生物膜中THg和MeHg平均值为180 ng/g和1.0 ng/g,%MeHg平均值为1.83%。海水、沉积物和生物膜中汞含量最高值均出现在站位2,这与该站位长期受工业污染相关。通过比较,海水中总汞及甲基汞含量均远低于沉积物及生物膜,沉积物和生物膜中总汞含量相差不大,而生物膜中甲基汞含量及甲基化比率均大于沉积物。2.在实验室内人工培养海洋生物膜并开展对汞的吸附实验,目的是为了探究在天然海水中生物膜对汞的吸附特性。研究了生物膜对汞吸附的热力学及动力学过程,并探讨pH值及溶解氧对生物膜吸附汞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膜与汞的反应速率开始较快,之后趋于稳定;随着pH值的升高,生物膜对汞的吸附量先上升后下降,当pH为8时吸附量达到最大;随着溶解氧的升高,生物膜对汞的吸附量逐渐增大,当溶解氧为8 mg/L时,吸附量最大。Langmuir吸附等温式能够描述生物膜对汞的热力学吸附过程;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相关系数R2=0.99042。3.采用人工培养的海洋生物膜对汞在低溶氧和高溶氧两种状态下的甲基化作用进行初步探究,结果表明:生物膜中的甲基汞主要通过汞的甲基化作用产生,表明生物膜对汞的甲基化具有积极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高溶氧状态下生物膜上甲基化比率先保持不变后逐渐下降,低溶氧状态下生物膜上甲基化比率先下降后逐渐上升。实验开始12天后,低溶氧状态下生物膜上甲基化比率大于高溶氧状态下生物膜上甲基化比率。

李庆召,罗旭[2](2014)在《自然水体生物膜和表层沉积物对Hg2+的吸附、解吸研究》文中指出选择卫河流域河南段(鹤壁段)为研究站位,在水环境中直接采集生物膜和沉积物样品,进行了Hg2+吸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水体生物膜、沉积物/生物膜复合对Hg2+的吸附动力过程符合Lagergren准二级动力学方程(R2>0.98),Freundlich和Langmuir等温曲线均可描述Hg2+在表层沉积物和生物膜样品上的热力学吸附过程,显着性水平达到P=0.005(n=7),pH对Hg2+在沉积物、水体生物膜、及二者复合体系的吸附均产生显着的影响,最佳吸附pH介于57之间,通过Langmuir等温曲线计算了三类材料对Hg2+的最大吸附容量:水体生物膜>沉积物/水体生物膜>沉积物。三种吸附材料上Hg2+的NaNO3解吸率从大到小依次为:沉积物>沉积物/生物膜>生物膜。

萨茹莉,何江,吕昌伟,樊庆云,宝金花[3](2009)在《南海湖沉积物中Hg的形态分布特征》文中提出以包头市南海湖为研究对象,采用连续化学提取法,系统开展了沉积物中Hg的形态分布研究。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Hg含量的水平分布总体呈现湖心区低,西南和东北部湖区高的趋势。腐殖酸结合态为表层沉积物中Hg的主导形态,次为交换态和水溶态。表层沉积物中生物有效态Hg的含量甚高,占总汞的76%~94%,对整个生态系统具有潜在危害性。沉积柱芯中总Hg表现为表层富集并随深度增加而降低的变化趋势。B、F站位柱状沉积物中腐殖酸结合态Hg随深度有规律的递减,H站位20 cm以上Hg的主导形态为腐殖酸结合态,残渣态次之;20~30 cm的主导形态则为残渣态及可交换态。

程金平,胡雄星,郑敏,刘彩娥,赵文昌,王文华[4](2007)在《黄浦江水体生物膜对有机氯农药的富集》文中研究表明为探讨黄浦江水体生物膜对有机氯农药的富集特征和天然水体生物膜与有机氯农药的相互作用机制,利用GC/ECD对黄浦江表层水体和生物膜中的20种有机氯农药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有机氯农药在表层水体和生物膜中的含量分别为87.28148.97 ng/L和21.7962.26 ng/g;生物膜对水体中有机氯农药富集能力较强,富积系数为164.67417.92.组分分析表明,生物膜中的DDTs和BHCs主要为环境中的早期残留;相关性分析表明,总有机碳是影响生物膜中有机氯农药分布的重要因素.可以推断,生物膜参与了有机氯农药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过程.

程金平,刘彩娥,顾金敏,郑敏,王文华[5](2007)在《金属元素在黄浦江水体生物膜中的分布特征》文中指出为了探讨黄浦江水体生物膜中金属元素分布特征和天然水体生物膜与金属元素相互作用机制,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AES)分析不同的水深、季节、生长时间和采样点下生物膜中金属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天然水体生物膜中蓄积的金属元素主要为Al、Fe、Ca、Mg、Mn等;生长时间、水深、季节均是影响生物膜富集金属元素的因素.从而可以初步推断生物膜参与了金属元素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过程.

王平安[6](2007)在《干湿交替环境土壤汞赋存形态及其动态变化》文中研究说明汞作为公认的全球性污染物,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一直是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据估计,全球每年输入到大气中汞的总量约为7500t左右,其中自然释汞约占1/2。在自然释汞源中,土壤又是最主要的自然汞源,同时土壤汞的流失也是河流、水库和湖泊沉积物汞的主要来源。据研究,进入大气的人为释放汞,在一年时间内其绝大部分又将沉降于地表。因此,土壤既是汞的源又是汞的汇。目前,针对土壤汞的迁移转化及其机理的研究,国内外已开展了大量工作,对环境界面间汞交换通量及影响因子也有了一定认识,但针对干湿交替环境下土壤汞的释放特征的研究还鲜见报道。因此,本文以重庆市主要耕作土壤紫色土、黄壤以及三峡库区消落带冲积土为调查研究对象,采取实地调查和模拟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运用动力通量箱与RA-915+汞分析仪联用技术进行实地监测,并在实验室模拟研究干湿交替条件下土壤汞赋存形态的动态变化及释放特征。研究结果如下:随着干湿交替的进行,土壤汞含量呈下降趋势,紫色土和冲积土的下降幅度大于黄壤。淹水前后土壤汞的主要形态为酸溶态,其次是王水溶态和碱溶态,水溶态和过氧化氢溶态的含量最低。总汞的变化主要体现为酸溶态的变化,王水溶态表现出上升的趋势,碱溶态表现出下降的趋势,水溶态和过氧化氢溶态的变化无明显规律。处理A(加汞处理)的变化幅度大于处理B(不加汞处理)。处理A总汞对形态分布无明显影响,而处理B的酸溶态随总汞的增加而增加,相关系数0.868*。处理A的酸溶态和碱溶态随有机质的增加而增加,相关系数分别为0.618*和0.733**,而处理B有机质增加会促进总汞的增加,二者相关系数为0.724**。处理ApH值的下降会促进碱溶态的增加,相关系数为-0.519*,处理BpH值的下降会促进总汞的增加,相关系数-0.546*。在落干条件下,各小区土壤汞含量保持相对稳定,王水溶态的含量最高,是最主要的形态,其次是酸溶态和碱溶态,两者含量相当,含量最低的是过氧化氢溶态和水溶态,变异系数大小依次为水溶态>过氧化氢溶态>碱溶态>酸溶态>王水溶态>总汞。总汞对酸溶态有显着影响,相关系数0.392*。有机质对总汞及各形态都有显着影响,除碱溶态随有机质的增加而降低外,总汞及其它形态均随着有机质的增加而增加。过氧化氢溶态和王水溶态随着土壤pH值的上升而减少,相关系数分别为0.477*和-0.707*,而碱溶态受pH值的影响与前者相反,相关系数为0.744*。淹水期间,土壤汞含量越高,上覆水总汞含量也越高。第一次淹水时,处理A上覆水总汞含量是由高到低再到高,第二次淹水时变为持续上升。处理B在淹水期间上覆水总汞含量保持连续上升的趋势。活性汞是主要的汞形态,上覆水总汞的变化主要体现为活性汞的变化,溶解态气汞的含量很低且保持相对稳定。三种土壤中,黄壤上覆水活性汞含量随pH值的降低而增加,黄壤A、黄壤B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76**和-0.793**;活性汞与上覆水及土壤Eh呈正相关关系,土壤Eh的升高可促进水体活性汞的累积;处理A中黄壤的活性汞与水温具有显着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659*,处理B中紫色土和冲积土活性汞与水温都达到显着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22*和0.778*,说明水温的升高确能促进土壤汞向水体释放;水温对总汞的影响,处理A均不显着,而处理B的总汞受水温的影响不可忽略。淹水期间,土壤汞含量越高,水/气界面汞交换通量越大。第一次淹水时,处理A之间水/气界面汞交换通量相近,处理B之间差异也不大;第二次淹水时,各处理的通量都大大减小,减小得最多的是冲积土。第一次淹水期,处理A的通量是不断减小的,处理B除黄壤呈减小趋势,紫色土和冲积土都是缓缓增加的;第二次淹水期,同种土壤两处理的通量变化一致,黄壤和紫色土上下波动,而冲积土缓慢增加再缓慢减小。水/气界面的汞交换通量与上覆水中活性汞的变化趋势大体相反。气象因子和水化学对水/气界面汞交换通量的影响因土壤类型及土壤汞含量存在差异。通过比较,土壤汞含量越高,土/气界面汞交换通量越大。处理A除黄壤外,紫色土与冲积土土/气界面汞交换通量都远大于水/气界面通量,冲积土土/气界面的汞交换通量最大;处理B土/气界面通量均小于水/气界面通量,并且三种土壤比较接近。处理A中,黄壤的通量持续降低,而紫色土和冲积土是先升高再降低;处理B的通量呈现稳中有降的趋势。处理A中,气温对黄壤的土/气界面通量影响显着,相关系数0.479*;相对湿度对黄壤和冲积土的通影响显着,相关系数分别为-0.574*和-0.498*;光照强度对紫色土和冲积土的通量影响显着,相关系数分别为0.459*和0.504*。气象因子对处理B的通量没有显着影响。13个小区中土/气界面汞交换通量最大的是油-麦轮作地,最小的是杂草空地。各小区之间的差异不大,且变化趋势相似,波动的范围基本上处于-50ng m-2h-1~100ng m-2 h-1。气象因子对小区总体通量具有显着影响,与大气压(x1)、相对湿度(x2)、气温(x3)、土温(x4)和光照强度(x5)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38、-0.234、0.333、0.278和0.287,最优回归方程为:y=-5.302+2.692x3-2.611x4+0.035x5(R2=0.146)。

程金平,刘彩娥,郑敏,丁振华,王文华[7](2006)在《天然水体生物膜中汞的蓄积因素及汞的存在形态》文中认为为了探讨生物膜对汞的蓄积因素,研究了不同深度、不同培养时间、不同季节等条件对黄浦江生物膜中汞元素含量的影响,并对其存在形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生物膜中有机质含量较高(7.5%14.5%);生长时间,水深,季节都是影响生物膜中汞元素蓄积的重要因素;光照越强,温度越高,生长时间越长,生物膜中汞元素含量越高;生物膜中残渣态(41.98%)和有机质结合态(27.89%)的汞含量比较高,碳酸盐结合态(10.17%)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5.33%)的汞含量相对较少.

宝金花[8](2006)在《包头市南海子水体重金属污染的环境地球化学研究》文中认为由于人类和自然的相互作用,现代湖泊是时刻处在变化中的水动力环境,尤其是当接受了来自附近城市和工业点的大量人为污染物后,其沉积物来源变得更为复杂。在众多的污染物中,重金属由于其在环境中的持久性、生物地球化学可循环性以及潜在的生态威胁而倍受关注。沉积物是水环境中重金属的主要汇集场所,又是潜在污染源。了解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和附存形态及其沉积物对重金属的吸附释放行为,对于探寻湖泊重金属的来源、评价污染现状、预测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把包头市南海子上覆水、孔隙水及沉积物作为有机整体,首次开展了包头市南海子水-沉积物系统中重金属(Cu、Pb、Zn、Cd、Hg)的分布特征研究,探讨了沉积物有机质含量与沉积物重金属各形态之间的关系,同时还研究了不同环境条件下沉积物吸附释放重金属的特性。本研究获得如下初步结论: 1.上覆消解水样中的Cu、Pb、Zn、Cd、Hg含量均高于孔隙水中游离态重金属含量,上覆消解水中的Pb在B和E站位达到极值,Hg在E站位达到极值;孔隙水中的Cu、Zn在A、C、E站位达到最高。 2.南海子表层沉积物中Cu、Pb、Zn的生物有效态总含量均在湖心点最大,而Cd的生物有效态总量在C点达到极值,此变化趋势说明人类活动带来的污染物有明显的污染迭加作用。 表层沉积物中Cd和Hg的生物有效态总含量远高于残渣态。 南海子表层沉积物中汞的主要赋存形态为腐殖酸结合态,它的分布趋势与有机质的分布相类似,表明表层沉积物中腐殖酸结合汞与有机质具有相关性(r=0.718)。 3.柱状沉积物中Cu、Pb、Zn、Cd、Hg及有机质均随深度增加而有规律的递减,这种现状表明包头市南海子重金属污染在沉积物中以一定的速率迭加。 4.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南海子表层沉积物对Cd2+的吸附等温线属于Langmuir型,沉积物

刘彩娥,丁振华,胡雄星,汤庆合,程金平,王文华[9](2004)在《黄浦江底泥和生物膜对汞的吸附及形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为探讨影响沉积物和生物膜对汞的吸附量及吸附形态的各种因素,采集了黄浦江底泥和生物膜样品,进行汞的吸附实验.发现pH值和Na+浓度是影响吸附的重要因素:pH=6时,汞的吸附量达到最大;在低的离子浓度范围内,吸附量随着离子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Na+浓度达到一定值时,吸附量反而降低。通过对吸附数据的拟和发现,Freundlich方程更适于描述汞在底泥中的吸附过程,而Langmuir方程更适于描述汞在生物膜中的吸附过程。外加汞源后,生物膜所转化的气态汞和有机质结合态汞含量较高,而底泥中的有机质结合态的汞含量则较高。

二、黄浦江底泥和生物膜对汞的吸附及形态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浦江底泥和生物膜对汞的吸附及形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海洋生物膜上汞的吸附与转化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汞的概述
        1.1.1 汞的理化性质
        1.1.2 环境中汞的来源及循环
        1.1.3 汞对人类健康及生态系统的影响
        1.1.4 汞的甲基化影响因素
    1.2 生物膜概述
        1.2.1 生物膜的概念及组成
        1.2.2 生物膜的结构
        1.2.3 生物膜的生存机制
        1.2.4 生物膜对污染物的影响
        1.2.5 生物膜上汞的甲基化行为
    1.3 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2 仪器、试剂与质量控制
    2.1 主要仪器及试剂
        2.1.1 主要仪器
        2.1.2 主要试剂
    2.2 质量控制与保障
3 黄海海域大连近岸环境介质中汞和甲基汞的含量及分布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2.1 样品的采集及处理
        3.2.2 样品的分析与检测
        3.2.3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海水中汞的含量及分布
        3.3.2 表层沉积物中汞的含量及分布
        3.3.3 生物膜中汞的含量及分布
        3.3.4 海水、沉积物及生物膜中汞含量的比较
    3.4 小结
4 生物膜对汞的吸附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2.1 生物膜的获取
        4.2.2 生物膜对汞的吸附实验
        4.2.3 总汞含量的测定
        4.2.4 载玻片上生物膜含量的测定
        4.2.5 生物膜中有机质及铁锰的测定
        4.2.6 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生物膜中主要的特征参数
        4.3.2 热力学实验结果
        4.3.3 吸附动力学实验结果
        4.3.4 pH值对生物膜吸附效率的影响
        4.3.5 溶解氧对生物膜吸附效率的影响
    4.4 小结
5 生物膜中汞的甲基化作用
    5.1 引言
    5.2 实验方法
        5.2.1 生物膜的获取
        5.2.2 生物膜对汞的甲基化的影响研究
        5.2.3 生物膜中总汞及甲基汞的测定
        5.2.4 溶液中总汞及甲基汞的测定
        5.2.5 生物膜中有机质及铁锰的测定
        5.2.6 统计分析
    5.3 实验结果
        5.3.1 生物膜中主要化学组分的含量
        5.3.2 生物膜中总汞及甲基汞的含量
        5.3.3 溶液中总汞及甲基汞的含量
    5.4 讨论
        5.4.1 生物膜中总汞含量变化及影响因素
        5.4.2 生物膜中甲基汞含量变化及影响因素
        5.4.3 生物膜中汞的甲基化作用及影响因素
    5.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自然水体生物膜和表层沉积物对Hg2+的吸附、解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水体生物膜及沉积物样品的采集
    1.2 汞的测定
    1.3 吸附实验
    1.4 解吸实验
    1.5 数据处理及方程拟合
2 结果与讨论
    2.1 吸附量与的pH关系
    2.2 吸附动力学
    2.3 吸附热力学
    2.4 解吸
3 结论

(3)南海湖沉积物中Hg的形态分布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材料与方法
    2.1 样品采集及保存
    2.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表层沉积物中Hg的分布
    3.2 表层沉积物中Hg的形态分布
    3.3 沉积柱芯中Hg的分布
4 结论

(4)黄浦江水体生物膜对有机氯农药的富集(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生物膜样品的采集
    1.2 生物膜样品前处理
    1.3 有机氯农药测定[5]
    1.4 总有机碳测定
2 结果与讨论
    2.1 生物膜形态
    2.2 黄浦江水体中有机氯农药的含量
    2.3 黄浦江生物膜中有机氯农药含量
    2.4 生物膜中有机氯农药的组分特征
    2.5 生物膜对水环境中有机氯农药的富集作用
3 结 论

(6)干湿交替环境土壤汞赋存形态及其动态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汞的物理化学性质
    1.2 汞污染的危害
    1.3 汞在不同环境中的行为特征
        1.3.1 汞在水环境中的形态及转化
        1.3.2 汞在土壤环境中的形态及转化
        1.3.3 汞在大气环境中的形态及转化
    1.4 环境界面间汞释放通量研究现状
        1.4.1 大气汞沉降
        1.4.2 土/气界面汞交换
        1.4.3 水/气界面汞交换
    1.5 干湿交替环境下汞环境行为研究
第2章 引言
    2.1 立题背景
    2.2 研究内容
        2.2.1 干湿交替下不同类型土壤中各形态汞的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
        2.2.2 干湿交替下不同类型土壤土/水/气界面汞交换特征
    2.3 技术路线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野外监测
        3.1.1 监测基地概况
        3.1.2 试验方法
    3.2 室内模拟
        3.2.1 试验材料
        3.2.2 试验方法
    3.3 分析方法
        3.3.1 土壤基木性质的测定
        3.3.2 通量箱空白值的测定
        3.3.3 土/气及水/气界面汞交换通量的测定
        3.3.4 上覆水总汞与形态汞的测定
        3.3.5 土壤总汞与形态汞的测定
    3.4 主要仪器设备
第4章 干湿交替条件下土壤汞形态动态变化
    4.1 土壤汞形态的分布与变化
    4.2 总汞、有机质及PH对汞形态的影响
第5章 干湿交替条件下土/水/气界面汞交换特征
    5.1 上覆水汞含量的变化
    5.2 水/气界面汞交换特征
    5.3 土/气界面汞交换特征
第6章 土/水/气界面汞交换的影响因素
    6.1 土/水界面汞交换影响因素
        6.1.1 pH的影响
        6.1.2 氧化还原电位的影响
        6.1.3 水温的影响
    6.2 水/气界面汞交换的影响因素
        6.2.1 气象因素的影响
        6.2.2 水化学的影响
    6.3 土/气界面汞交换影响因素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

(8)包头市南海子水体重金属污染的环境地球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概述
    1 湖泊水体重金属污染研究概述
        1.1 水体以及水体污染的定义
        1.2 湖泊水体重金属污染研究进展
    2 沉积物重金属形态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3 重金属在沉积物系统中吸附行为研究概述
    4 水体沉积物中酸可挥发性硫化物(AVS)研究概述
    5 水体沉积物重金属质量基准(SQC)法研究概述
    6 研究区概况
        6.1 地理位置
        6.2 地质地貌
        6.3 气候条件
    7 本文研究内容、研究意义、研究方法
        7.1 研究内容
        7.2 研究意义
        7.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包头市南海子水体重金属元素(Cu、Pb、Zn、Cd)的分布特征
    1 南海子水-沉积物中Cu、Pb、Zn、Cd的分布特征
        1.1 上覆消解水及孔隙水中溶解态Cu、Pb、Zn、Cd的分布特征
        1.2 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特征
        1.3 沉积物中Cu、Pb、Zn、Cd在纵剖面上的分布特征
    2 沉积物有机质与沉积物中不同形态重金属含量之间的关系
    3 结论
第三章 包头市南海子水体汞污染的环境地球化学研究
    1 汞在水-沉积物系统中的分布特征
    2 表层沉积物中汞形态的水平分布
    3 沉积物汞形态的垂直分布
        3.1 黄河入南海子口断面B
        3.2 南海子湖心断面F
        3.3 断面H
    4 结论
第四章 包头市南海子沉积物对Cd~(2+)的吸附及其形态转化影响的实验研究
    1 实验部分
        1.1 实验样品
        1.2 实验方法及条件
    2 结果与讨论
        2.1 吸附实验的结果与讨论
        2.2 形态分析实验的结果与讨论
        2.3 释放实验的结果与讨论
    3 结论
第五章 南海子沉积物酸可挥发硫化物和同步提取重金属的分析
    1 实验部分
        1.1 样品采集
        1.2 AVS和SEM的测定
    2 结果与讨论
        2.1 表层沉积物中AVS和SEM的分布
        2.2 沉积物中AVS和SEM的垂直分布
    3 结论
第六章 南海子沉积物重金属质量基准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黄浦江底泥和生物膜对汞的吸附及形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样品的采集与实验方法
    1.1 样品的采集
    1.2 汞的吸附实验
    1.3 不同形态汞的测定
2 结果与讨论
    2.1 生物膜形态观察
    2.2 吸附时间的选择
    2.3 吸附等温式
    2.4 pH值对吸附效率的影响
    2.5 Na+浓度对吸附的影响
    2.6 吸附过程中沉积物和生物膜所转化的气态汞含量比较
    2.7 底泥和生物膜中汞形态的分布
3 结论

四、黄浦江底泥和生物膜对汞的吸附及形态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海洋生物膜上汞的吸附与转化行为研究[D]. 高亚倩. 辽宁师范大学, 2019(01)
  • [2]自然水体生物膜和表层沉积物对Hg2+的吸附、解吸研究[J]. 李庆召,罗旭. 地球与环境, 2014(03)
  • [3]南海湖沉积物中Hg的形态分布特征[J]. 萨茹莉,何江,吕昌伟,樊庆云,宝金花. 沉积学报, 2009(06)
  • [4]黄浦江水体生物膜对有机氯农药的富集[J]. 程金平,胡雄星,郑敏,刘彩娥,赵文昌,王文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7(07)
  • [5]金属元素在黄浦江水体生物膜中的分布特征[J]. 程金平,刘彩娥,顾金敏,郑敏,王文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7(05)
  • [6]干湿交替环境土壤汞赋存形态及其动态变化[D]. 王平安. 西南大学, 2007(04)
  • [7]天然水体生物膜中汞的蓄积因素及汞的存在形态[J]. 程金平,刘彩娥,郑敏,丁振华,王文华. 环境科学, 2006(07)
  • [8]包头市南海子水体重金属污染的环境地球化学研究[D]. 宝金花. 内蒙古大学, 2006(12)
  • [9]黄浦江底泥和生物膜对汞的吸附及形态分析[J]. 刘彩娥,丁振华,胡雄星,汤庆合,程金平,王文华. 地球与环境, 2004(Z1)

标签:;  ;  ;  ;  ;  

黄浦江沉积物和生物膜中汞的吸附及形态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