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滑坡预测方法及防治措施评价与分析

公路滑坡预测方法及防治措施评价与分析

一、公路滑坡预测方法及防治措施评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陶荣[1](2020)在《基于情境教学的高中学生人地协调观培养研究 ——以高中地理必修3为例》文中提出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情境教学是培养人地协调观的有效途径。基于情境教学的高中学生人地协调观培养,成为当前地理教学研究的重点关注方面。然而,已有成果较关注地理情境教学的实施目的、教学设计原则等内容,而较少关注情境教学对人地协调观的培养途径,很少讨论考虑学情的人地协调观差异化培养策略。运用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方法,分析情境教学培养高中学生人地协调观的现状,梳理高中地理必修3中可培养人地协调观的教学内容,提出情境教学培养高中学生人地协调观的教学策略并开展教学实践,为高中地理教师运用情景教学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调查与分析情境教学培养高中学生人地协调观的现状,结果表明:当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情境教学和人地协调观的理论认知度较浅;教师使用的教学手段还比较传统,对人地协调的培养还不够重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用情境教学培养高中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的针对性不强。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基础比较薄弱,同时学生在学习有关人地协调观知识后,学生较少将所学知识用来感化身边的人。因此,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2)从“地对人”、“人对地”和“人地协调”三方面,梳理高中地理必修3四个版本教材中可培养人地协调的教学内容,结果表明:四个版本都注重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培养,但人教版与其他三个版本相比,除在区域资源、环境、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外,用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更突出。(3)探讨情境教学培养高中学生人地协调观的教学策略,认为可遵循科学性、探究性、发展性和趣味性原则,提出3个阶段的教学策略:第一,教学准备策略,包括准确定位目标、归纳情景素材、深挖教材内容、熟备学生学情等;第二,教学实践策略,包括从简单情景入手激发学生兴趣,改变传统教学理念促进人地协调观提升,开发探究性情景助力人地协调培养等;第三,教学实践后评价策略,包括使用凸显评价主体的测量工具,确保评价手段多样等策略。(4)开展基于情境教学培养高中学生人地协调观的教学案例,在实验班中进行教学,与未应用情境教学的班级作比较,教学实践结果显示:同等次班级中实验班比对照班获得人地协调观更明显,说明情境教学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的效果显着,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整体地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还能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人地协调观素养。

程林林,龙娇[2](2018)在《滑坡微型桩设置方法及设计》文中认为研究微型桩设置方法,基于滑坡稳定性进行分析,从定性及定量两方面分析滑坡稳定性,并考虑微型桩的受力特征和破坏模式,一方面对微型桩在滑坡下滑力作用下产生的滑坡推理进行计算,另一方面根据单根微型桩的受力特征,从设计位置选取、桩截面选取、微型桩长度以及桩间距的确定四方面提出微型桩应急加固边坡的设计方法,可为滑坡稳定性分析提供理论支撑。

刘泽[3](2017)在《强降雨作用下全风化花岗岩边坡冲刷模拟与长期稳定性分析》文中指出广东省属于强降雨多发地区,每年都有很多边坡或相关工程由于降雨量过大而发生破坏,如何通过分析强降雨对边坡的影响,来减少滑坡和水土流失所带来的自然灾害和经济损失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依托于广州-佛山-肇庆高速公路,运用新开发的手动液压应力控制式三轴仪获取了边坡原状土体在不同含水率下的强度与变形参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强降雨作用下全风化花岗岩边坡冲刷机理,同时模拟出了边坡在未来30年的安全系数变化趋势,并对其长期稳定性进行了分析。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以广佛肇高速公路沿线全风化花岗岩边坡为研究对象,调查得出了其主要破坏形态为冲刷破坏同时伴随着少量浅层坡体滑坡破坏,此外还统计了 50组冲沟原始坡率和稳定坡率,为全风化花岗岩处治边坡设计提供参考;2.选用Arya-Pairs 土水特征曲线预测模型通过土体粒径分布曲线和预测理论,得到了全风化花岗岩边坡原状土体的土水特征曲线,同时对比了试验数据,以此证明了模型预测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再通过室内变水头渗透试验,得到了不同深度的边坡土体渗透系数,并拟合出了该边坡土体渗透系数随边坡深度变化的预测公式;3.通过手动液压应力控制式三轴仪分别对原状花岗岩残积土和原状全风化花岗岩进行室内三轴试验,得到了两种土体在含水率变化下的强度参数和变形参数以及相应的预测公式。此外,通过调研工程试验检测报告,得到了全风化花岗岩边坡原状土体其他的物理和水性指标;4.分析了全风化花岗岩边坡在强降雨作用下的冲刷机理,运用数值模拟对比了一定时间内自然状况、降雨入渗和降雨冲刷三种情况下边坡的孔压、应力、位移和安全系数变化,并估算了边坡30年内的水土流失模数,以此得出冲刷作用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5.建立了全风化花岗岩处治边坡模型,同时运用天气预测软件BCCWG结合气象数据库数据预测出了研究路段未来30年的气候参数变化曲线,运用Geostudio模拟分析其在未来30年内气候变化过程中的坡体含水率变化,得出了全风化花岗岩边坡在高速公路运营期内的安全系数变化曲线,为工程防护提供参考。

王艳华[4](2015)在《高速公路对水文生态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高速公路作为基础性和服务性的产业,它的建设一方面大大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另一方面以不同的形式对其路域的水文生态因子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高速公路建设影响水文生态,水文生态变化又影响人类生存环境,高速公路建设的问题和水文生态问题密不可分。水文生态作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成为环境领域的热点课题。因此,开展高速公路对水文生态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研究高速公路路域水文生态问题实现其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是一项新的研究课题。本论文研究的水文生态因子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动物和植被等,针对高速公路建设可能出现的水文生态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总体来说,论文主要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系统地阐述了全国高速公路及其建设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国内外水文生态的研究进展及未来发展趋势,并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将高速公路水文生态系统作为一个研究对象,分析和探讨其水文生态因子在对高速公路建设及运营时期可能出现的水文生态问题。2)对不同水文生态因子采取定性或定量的方法有针对性行进行分析和研究,其中定量研究主要有:高速公路隧道工程的涌水量及水质指标;茅台高速、仁遵高速以及仁赤高速的路面径流;西汉高速6处服务区的污水处理情况;国内14条高速公路沿线土壤中重金属污染情况以及动物致死效应等的研究。3)在深入研究隧道工程对地下水影响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衬砌厚度及其渗透系数对围岩渗流场的影响,建立了7个不同隧道渗流分析模型,从而得出衬砌渗透系数与涌水量的关系,提出采用衬砌自防水的隧道工程方案。4)通过比选四种不同水文计算方法,综合考虑地方经验、资料的可靠性以及调查洪痕分析等因素,确定采用贵州省交通雨洪法经验公式进行水文计算结果验证,对方案的可行性和准确性做进一步论证。5)针对高速公路对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影响,提出了采用沿路收集分段排至雨水处理系统的方案。其工艺流程为:进水→格栅→配水井→沉淀池(或应急池)→人工湿地→蒸发池。该研究成果已在仁赤高速正式投入使用。6)针对高毒烃类危化品的处置问题,本论文通过实验研究,以一种高毒芳烃类有机污染物为研究对象,提出混凝螯合共沉淀的降解方法。该方法工艺简单、成本低、效果好,在废水处理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7)提出出水用于农业回灌或景观环境回用的理念,起到变废为宝的效果,一方面保证饮用水源保护区不受路面径流污染的威胁,填补了饮用水源保护区路面径流处理技术的空白,另一方面经集中排水处理系统处理后的路面径流水可用于农田回灌,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8)对集中排水处理装置进水及出水各指标进行取样监测,其处理率在83.17%以上,出水可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3838-2002)的Ⅰ类标准。这一结果说明集中排水处理装置的处理效果是令人满意的,可为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供决策支持。

许旭堂[5](2015)在《非饱和残积土坡对降雨入渗的响应及其失稳演变过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降雨是诱发地质灾害与边坡失稳的重要原因,这类灾害常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如何通过科学研究来避免或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危害,一直以来受到相关学术界及工程界的关注。因此,本文以闽东南地区非饱和残积土边坡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试验、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分析等手段,全面、系统地研究非饱和残积土坡对降雨入渗的响应规律及其失稳演变过程,深入探讨失稳预警因子选择和防灾减灾策略,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与实用价值。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主要有:(1)利用压力板仪装置开展不同竖向应力、不同干湿循环次数和不同类型残积土的SWCC曲线试验研究,比较和分析未考虑体积变化和考虑体积变化的土体SWCC曲线滞回圈面积以及进气值和出气值的变化规律,指出传统方法获取的SWCC曲线会高估土体抵御变形的能力,并阐述了试验条件变化引起土体内部结构调整是SWCC曲线发生变化的内在原因;同时,根据试验数据对3类SWCC修正公式进行拟合优度分析,结合模型参数的简洁性,得出修正VG模型最符合闽东南地区原状残积土的SWCC建模。(2)采用非饱和土三轴试验对非饱和土剪切特性和抗剪强度进行研究,从土体结构性、有效应力原理、矿物成分和水力滞回特性出发,多角度分析和解释不同吸湿循环次数引起的非饱和土力学特性变化规律,指出多次吸水后土体有效应力参数和反映抗剪强度与基质吸力关系的φb值均逐渐降低,土体软化与水力滞回特性引起土体饱和度的变化和产生的不可逆变形(或累积不可逆变形)有关。(3)在分析闽东南地区花岗岩残积土物理力学特性的基础上,对非饱和残积粘性土、残积砂质粘性土和残积砾质粘性土含水率和干密度对抗剪强度指标的影响机理及其与粘聚力的相关性进行深入分析,建立符合闽东南地区花岗岩残积土含水率和干密度与抗剪强度指标之间的经验公式。研究结果表明粘聚力的对数与含水率呈负相关,内摩擦角在含水率增大过程中具有非线性衰减的趋势,并集中在一个范围内变化;高密实度下3类残积土的含水率~内摩擦角具有峰值点,土体密实度对粘聚力的影响可用线性正相关来表示。(4)利用构建好的降雨模拟系统和实时监测系统,对降雨诱发非饱和残积土坡失稳过程进行全方位、多参量的实时监测,总结和分析不同位置、不同坡度、不同密实度和不同降雨条件下边坡土体含水率(饱和度)、基质吸力、土压力和坡体下滑力的实时响应规律,指出二次或多次降雨后坡体内部高应力区域可完全释放,边坡具有高水平的雨后残余下滑力和更显着的土体软化效应。通过对试验数据进行加工处理,着重研究不同工况下SWCC曲线过渡区吸力与含水率关系以及入渗率和湿润锋变化规律,将表征吸力对数和体积含水率对数线性关系的土体参数a、b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土体参数a、b具有很强的线性关系,并就不同工况土体参数a、b的差异进行机理分析;对比分析湿润锋实际值与半经验值的散点分布规律,提出湿润锋的修正Lumb公式。根据不同位置土体吸力的实时响应规律,结合坡体变形规律,提出边坡变形发展的3个阶段,即初始蠕变阶段、加速发展阶段、滑动破坏阶段。同时,指出失稳预警因子应从降雨诱发滑坡失稳机理出发,着重考虑边坡关键位置的力学物理量变化,对于无支护的边坡,失稳预警因子可选择边坡关键位置处的基质吸力,而有支护的边坡,应根据支护结构受力和边坡关键位置处吸力变化特征来选择预警因子。(5)基于非饱和土力学理论,利用有限元法计算和分析坡体在降雨入渗条件下的渗流、变形特性和稳定性,研究滑坡对降雨的动态响应和不同工况下安全系数和位移的关系。强降雨初期,边坡安全系数下降较快,易发生滑坡;雨停后安全系数会因雨水持续下渗而进一步降低,应注意产生雨后滑坡;同样水分在不同坡体部位对稳定性影响不同,安全系数有消有涨,存在时空效应。为反映地下水位和降雨条件变化对边坡产生危害的程度,从安全储备角度出发,选取安全系数作为边坡失稳机制总因子,提出危险系数概念,结合已有实际位移监测数据,建立危险系数与增量位移的关系,从而实现边坡测点位移变化的阶段式预警。研究结果和方法可为类似工程的治理和监测预警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凌昊[6](2014)在《膨胀土隧道受力机理及结构设计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仁增曲扎[7](2012)在《西藏地区滑坡处治技术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西藏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南部,由于我国特殊的西高东低的地势,加之该地区海拔较高,地质构造错综复杂,地形高程落差较大,气候高寒和河谷区高降水较为频繁,由此可以倒是泥石流的产生,进而导致山体滑坡地质灾害的形成。其错综复杂地理环境,产生的滑坡分布广、类型多、灾害重。泥石流、滑坡沿断裂构造带聚集产生、地震带高发区、带状山谷区、铁路公路行驶沿线、依海拔高度产生了各种类型的滑坡。加之人们工程建设的需要,在城镇道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场地,灾害活跃,危害严重,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较大。滑坡防治是交通建设行业一直以来需要解决的自然灾害,对于特殊地理环境的西藏地区,尤其重要。造成滑坡的原因很多,有地形地貌、地层岩性、降雨、融雪水、地震活动及人为因素。为了进一步研究西藏山区公路滑坡的形成机理以及针对土质和岩质滑坡采取不同的稳定性验算,本文研究调查了西藏典型滑坡,结合西藏山区滑坡的基本概况和主要特征,考虑影响滑坡的原因,对滑坡进行勘探和稳定性计算。综合对比各种滑坡处治的技术方案,总结出西藏山区滑坡的主要特征和中大型滑坡的防治对策,并在实际工程中进行了应用。

王方超[8](2011)在《公路复杂边坡处治技术的适宜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四川为多山的省份,除盆地外,大部分地区为连绵的丘陵或山岭重丘区,特别是川西、川南地区,山高坡陡,地形高差较大,地势陡峭,地质条件复杂,滑坡、坍塌等地质灾害发生频繁。经过多年的工程实践和理论探索,在边坡的设计及处治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在数以千计的各类边坡治理中,针对具体情况,采用了包括抗滑挡墙、抗滑桩、锚杆、预应力锚索等多种形式的边坡加固、防护措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处治手段的多样性使设计人员具有了更多选择余地,但如何通过不同方案的比选,以获得最佳的处治效果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者的个人经验。因此,有必要结合本省实际工程,分析采用典型工程措施处治相关边坡所产生的作用,以提高边坡处治的设计水平。本课题在总结四川省复杂公路边坡处治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主要加固措施在不同边坡工程应用中的适应性。研究以实际工程和相关研究课题为基础,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手段,评价典型边坡处治方法的合理性,为提高我省公路边坡处治设计水平提供参考。

雷光宇[9](2009)在《三峡库区涉水土质滑坡稳定性分析及处治技术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着我国大规模经济建设步伐,一个又一个规模宏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我国建成或即将建成,这些特大型项目的建设极大地改变了我国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促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但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据调查,三峡大坝建成后,将淹没陆地约632km2,总长5927km的库岸线上将有欠稳定和不稳定的库岸172段共计约385km,前缘高程低于175m的崩滑体约1627处,总体积约38.9亿m3,约占总库容的10%,在这些崩滑体中绝大多数为土质滑坡。变幅达30m的库水位周期性涨落将加剧库区古滑坡的复活,甚至产生新的滑坡,直接威胁库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论文以三峡库区某涉水土质滑坡防治工程为背景,针对涉水土质滑坡的稳定性分析和处治技术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创新点有:1)基于非饱和土一维垂直入渗基本理论,研究了经典的Green-Ampt入渗模型和经典的Philip入渗模型,根据这两个模型特征参数之间存在的重要关系,提出了两个模型的改进形式。改进后的入渗模型不仅保留了原模型形式简单、特征参数物理意义明确的优点,同时还克服了原Green-Ampt模型不能表达成时间的显函数、原Philip模型不能确定湿润锋面位置的缺点,更便于工程应用。2)提出了以地表理论积水时间、地表实际积水时间和地表平均积水深度为重要参数的求解降雨入渗问题的改进的Green-Ampt模型和改进的Philip模型,运用这两个模型计算了三峡库区某涉水土质滑坡在极端降雨量时滑体土的饱和浸润深度。计算结果表明:在降雨量不变的情况下,短时间暴雨造成的入渗浸润深度明显小于长时间小雨造成的入渗浸润深度。当降雨强度小于土壤饱和入渗率时,入渗浸润深度主要受降雨总量和雨前土壤初始含水量控制。3)基于潜水一维流Dupuit假定,通过引入含水层平均厚度,对Boussinesq非线性方程做线性化处理,得到了具有不规则隔水底板和不规则岸坡的坡体在库水位等速涨落时坡体内地下水浸润线的近似解析解。提出了不同于传统抛物线浸润模型的新抛物线浸润模型,提出了既考虑时间区段变化又考虑空间区域变化的含水层平均厚度计算方法,从理论上论证了传统方法局限性。4)运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BAQUS模拟了库区典型滑体土在持续降雨、库水位等速涨落单独作用以及持续降雨与库水位等速下降联合作用下地下水渗流场的动态变化过程,得到了不同降雨强度、不同降雨持时、不同隔水底板倾角、不同库水涨落高度时地下水浸润线的变化规律。5)基于传递系数法,针对涉水土质滑坡稳定性分析,提出了以滑动面特征点、浸润线相交点为节点将计算剖面垂直分条,用降雨饱和区、非饱和区、潜水饱和区将计算条块分区的新条分方法,并相应地确定了计算条块各分区所受重力和渗透力的计算原则。工程算例表明,该方法概念清楚,计算简便,克服了长期以来凭经验考虑降雨入渗对滑坡稳定性影响的盲目做法,特别适合工程应用。6)采用地表截排水、抗滑桩阻滑、重力式挡墙支挡、挡板护岸等处治技术综合治理三峡库区某涉水土质滑坡,成功地阻止了滑坡灾害的继续发展,两年的监测数据说明,该滑坡的处治措施合理有效,达到了预期的治理效果。

王晓雪[10](2008)在《高等级公路运营期边坡风险因素评估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等级公路边坡工程由于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如地质及环境水文条件、设计施工因素、工期造价与效益控制等,构成了此类工程的一些不确定性。一旦这些风险因素引发边坡灾害事故,则可能造成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而单纯采用建立在一定假设条件下的极限平衡理论计算得出的边坡安全系数做为边坡稳定性评价指标显然具有一定局限性。本文针对公路边坡工程特点,提出对此类边坡工程进行风险评价与管理。首先识别工程中主要风险因子,研究相应的风险因子质量评价参数指标体系,并将数值计算和监测数据分析纳入边坡工程风险评估体系。通过构建边坡风险因子层次分析模型,计算因子权重,评价反映因子优劣的参数指标得到因子风险评估值,最后综合二者计算得出因子风险值。将所有因子项归并整理为边坡风险因子评估表,以此作为研究边坡风险因子性质、分析边坡风险类型、评定边坡风险等级和制定风险对策的基础。采用边坡风险管理优点在于,首先承认了边坡工程中影响因子存在及其作用方式的不确定性。其次风险评价考虑了边坡从稳定到危险状态之间的过渡和演变过程,更接近工程实际。此外通过风险因子评估模型可以较清楚地查明需要重点关注的风险因子,以布置监测系统,跟踪其作用方式、影响大小的变化。一个全面、动态的边坡风险评价体系有助于及时反馈工程风险变化以及时相应地调整治理对策。本文结合由本教研室承担的三峡总公司溪洛渡工程建设部资助科研项目“三峡总公司溪洛渡水电站专用公路典型边坡运营期风险评价及对策研究”,以溪洛渡对外专用公路的三个典型边坡为例。将边坡风险因子识别,主要风险因子确定,边坡风险评估模型建立,风险分析,边坡风险等级评价的方法和一般步骤与工程实际结合应用,并对将数值计算和现场监测纳入边坡风险管理体系的可行性做了有意义的探讨和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1)针对此类工程特点,提出了边坡风险因子识别方法与一般步骤,就是要找出边坡工程全过程中存在着的可能引发风险事故的不利因素,并分级归类。判断其作用方式、影响程度。建议因子辨识时,首先定性地评价因子性质特征,即设立三个初判指标:敏感性判断、频度判断和可控性判断指标。对于边坡工程,特别是重大、复杂的工程项目,建议编制工程事故登记表。(2)对溪洛渡对外交通沿线勘察资料进行分析和归纳,并结合类似工程经验,研究了溪洛渡对外交通三个典型边坡(K20、K31和K35)的地质条件,形成过程,稳定性特征等。着重对K20和K35岩堆体边坡的形成、类别、地形地貌、岩土体结构和性质等进行分析。通过工程类比法,统计、归纳了类似工程的岩土体参数取值范围。(3)提出了边坡工程全过程即可行性研究阶段、勘察设计阶段、施工建设阶段和运营阶段的潜在风险因素。重点探讨了公路运营期边坡主要风险因素。设立基岩因子,上覆岩土体因子、降雨和地下水因子、边坡形态要素和防护工程因子、地震因子和其他因子六大类风险因子项,并分别下设亚类因子项。总结了相关科研成果或经验,分析风险因子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因子质量评价参数指标。(4)提出了基于层次分析方法的边坡风险评估模型。对评估因子的权重、因子评估值和风险值的计算做了研究和说明。(5)建议归并风险因子评估成果,形成风险因子评估表。利用比率分析的方法,设置并计算特定的风险比率(如因子结构百分比、固有/可变风险比率等)。帮助工程师和决策者更好地认识风险本质和风险因子的性质和因子间联系,追踪边坡风险变化规律,考评边坡治理效果,以帮助制定合理、经济、有效的风险对策。(6)尝试将数值计算结果和现场监测数据分析纳入边坡风险评价体系。利用FLAC数值软件模拟计算溪洛渡三个典型边坡的边坡稳定系数和位移值。将其结论与基于风险评估模型得到的评估结果以及现场监测位移曲线相互比照分析。(7)综合考虑将因子评估、数值计算和现场监测数据做为边坡等级评价的依据。建议设置4级15等的边坡等级评价模式。(8)将本文所研究的风险评价体系应用于溪洛渡对外交通专用公路三个典型边坡。分别为其建立风险评估模型,计算风险值,分析风险比率,最后结合数值计算和监测数据评定各自的风险等级。同时提出了一些选择边坡治理措施的建议和今后研究中应该关注的问题。

二、公路滑坡预测方法及防治措施评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公路滑坡预测方法及防治措施评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情境教学的高中学生人地协调观培养研究 ——以高中地理必修3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2 相关理论基础
    2.3 情境教学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的优势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情境教学培养高中学生人地协调观的现状分析
    3.1 调查目的
    3.2 调查对象
    3.3 问卷设计
    3.4 问卷的修改
    3.5 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3.6 调查结论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中地理必修3可培养人地协调观的教学内容梳理
    4.1 教材使用说明
    4.2 不同版本中可培养人地协调观的教学内容
    4.3 高中地理新课标中区域地理部分人地协调观的体现
    4.4 不同版本区域地理部分可培养人地协调观的内容分析
    4.5 人地协调观培养效果评价的依据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情境教学培养高中学生人地协调观的教学策略
    5.1 情境教学培养高中学生人地协调观的教学原则
    5.2 情境教学培养高中学生人地协调观的教学原则优势
    5.3 情境教学培养高中学生人地协调观的指导原则
    5.4 情境教学培养高中学生人地协调观的教学策略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情境教学培养高中学生人地协调观的教学实践
    6.1 教学实验对象的选取
    6.2 教学实验前学情分析
    6.3 教学实验内容的选取与设计
    6.4 教学实验测评工具的开发
    6.5 教学实验案例——以“荒漠化的防治”为例
    6.6 教学实验测评结果与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与不足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基于情境教学培养高中学生人地协调观的调查问卷(教师问卷)
    附录2 :高中学生人地协调观培养现状的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附录3 :基于情境教学培养高中学生人地协调观的效果测评
致谢

(2)滑坡微型桩设置方法及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滑坡稳定性分析
    2.1 定性分析
    2.2 定量分析
3 滑坡推力计算
4 微型桩的选择
    4.1 设计位置的选取
    4.2 桩截面的选取
    4.3 微型桩的长度
    4.4 桩间距的确定
5 结语

(3)强降雨作用下全风化花岗岩边坡冲刷模拟与长期稳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广佛肇高速公路沿线自然地理及地质情况
    2.1 自然地理
    2.2 区域地质稳定性分析
    2.3 水文地质条件
    2.4 工程地质评价
    2.5 不良地质情况及特殊性岩土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全风化花岗岩边坡原状土体土水特征曲线及渗透性能
    3.1 土水特征曲线常用获取方法
    3.2 基于Arya-Pairs模型的土水特征曲线预测方法
    3.3 全风化花岗岩边坡原状土体渗透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风化花岗岩边坡原状土体在不同含水率下强度与变形
    4.1 手动液压应力控制式三轴仪简介及试验原理
    4.2 原状土现场取样及试样制备
    4.3 全风化花岗岩边坡原状土体强度参数
    4.4 全风化花岗岩边坡原状土体变形参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风化花岗岩边坡坡面降雨冲刷分析及其数值模拟研究
    5.1 坡面冲刷类型
    5.2 坡面冲刷机理分析
    5.3 ABAQUS中流固耦合基本原理
    5.4 ABAQUS中模型建立
    5.5 降雨条件下边坡稳定性分析
    5.6 降雨冲刷条件下边坡稳定性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风化花岗岩处治边坡长期稳定性分析
    6.1 广佛肇高速研究路段气候情况调查统计
    6.2 数值模拟软件Geostudio部分模块简介
    6.3 软件分析流程
    6.4 全风化花岗岩处治边坡模型建立及特征点选取
    6.5 计算参数选取
    6.6 全风化花岗岩处治边坡长期稳定性分析
    6.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录B 广佛肇全风化花岗岩边坡路段冲沟统计表
附录C 广佛肇全风化花岗岩边坡路段冲沟统计图

(4)高速公路对水文生态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篇 理论分析——高速公路的水文生态特征及其问题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创新之处
        1.3.3 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案
    第二章 高速公路的水文生态问题
        2.1 地下水问题
        2.1.1 隧道施工
        2.1.3 路堑开挖
        2.1.4 路堤填筑
        2.1.4 桥梁施工
        2.1.5 粉煤灰带来的水文问题
        2.2 地表水问题
        2.2.1 桥梁施工
        2.2.2 隧道施工
        2.2.3 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
        2.2.4 建筑材料与弃渣
        2.2.5 路面径流
        2.2.6 危化品运输泄露
        2.2.7 服务区的生活污水
        2.2.8 融雪剂的水文问题
        2.3 土壤问题
        2.3.1 土壤侵蚀
        2.3.2 重金属污染
        2.4 动物问题
        2.4.1 阻隔作用
        2.4.2 污染问题
        2.4.3 致死效应
        2.5 植物问题
        2.5.1 工程占地
        2.5.2 施工粉尘污染
第二篇 实例研究——以仁赤高速公路为例
    第三章 仁赤高速公路自然地理位置与区域概况
        3.1 自然地理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气象与水文
        3.1.3 生态环境
        3.2 区域地质概况
        3.2.1 地形地貌
        3.2.2 地层岩性
        3.2.3 地质构造
    第四章 仁赤高速公路水资源现状
        4.1 地表水
        4.1.1 河流
        4.1.2 湖库
        4.1.3 井泉
        4.1.4 地表水分析
        4.1.5 现状监测
        4.2 地下水
        4.2.1 地下水的补、径、排条件
        4.2.2 地下水类型
    第五章 仁赤高速公路的水文生态问题分析
        5.1 地下水问题分析
        5.1.1 施工期的地下水影响分析
        5.1.2 运营期对地下水的影响分析
        5.2 地表水问题分析
        5.2.1 施工期的地表水影响分析
        5.2.2 运营期对地表水的影响分析
        5.2.3 对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影响分析
        5.3 动物问题分析
        5.3.1 施工期动物的影响分析
        5.3.2 运营期动物的影响分析
        5.4 植物问题分析
        5.4.1 对沿线陆生植物种类的影响分析
        5.4.2 对自然植被生态结构和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5.4.3 对生态公益林的影响分析
        5.4.4 隧道施工对地表植被的影响分析
        5.4.5 工程占地引起的植被生物量损失分析
        5.5 土壤问题分析
    第六章 仁赤高速公路水文生态问题的解决对策
        6.1 施工期的防治对策
        6.1.1 水环境保护
        6.1.2 植被保护的保护措施
        6.1.3 动物保护
        6.2 运营期的防治对策
        6.2.1 水环境保护
        6.2.2 高毒危化品泄露处置技术
        6.2.3 其他水文生态因子的保护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5)非饱和残积土坡对降雨入渗的响应及其失稳演变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降雨诱发滑坡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降雨入渗规律的研究现状
        1.2.2 降雨诱发滑坡的数值研究
        1.2.3 降雨诱发滑坡的机理研究
        1.2.4 降雨诱发滑坡的预警研究
    1.3 降雨诱发滑坡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论文的研究目标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
    1.6 主要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非饱和残积土SWCC曲线和抗剪强度研究
    2.1 概况
    2.2 非饱和原状残积土SWCC曲线研究
        2.2.1 土水特征曲线
        2.2.2 测定原理及试验步骤
        2.2.3 试验结果分析
        2.2.4 SWCC模型研究
    2.3 非饱和原状残积土抗剪强度研究
        2.3.1 抗剪强度公式
        2.3.2 非饱和土三轴试验步骤
        2.3.3 三轴试验成果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含水率和干密度对残积土抗剪强度参数的影响研究
    3.1 引言
    3.2 研究区工程地质特性
    3.3 物理力学指标相关参数的建立
        3.3.1 含水率对粘聚力的影响
        3.3.2 含水率对内摩擦角的影响
        3.3.3 干密度对粘聚力的影响
        3.3.4 干密度对内摩擦角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土坡对降雨入渗响应的试验研究
    4.1 模型边坡降雨试验方案
        4.1.1 试验元器件
        4.1.2 监测系统
        4.1.3 试验方案设计
    4.2 模型边坡降雨试验成果
        4.2.1 试验初始条件
        4.2.2 非饱和土含水率对降雨入渗的响应
        4.2.3 非饱和土吸力对降雨入渗的响应
        4.2.4 非饱和土饱和度对降雨入渗的响应
        4.2.5 非饱和土土压力对降雨入渗的响应
        4.2.6 降雨对非饱和土坡下滑推力的影响
    4.3 边坡应力状态受降雨过程中的影响
    4.4 各试验土体SWCC曲线的对比分析
    4.5 模型边坡土体入渗率和湿润锋分析
        4.5.1 降雨入渗过程分析
        4.5.2 入渗率分析
        4.5.3 湿润锋分析
    4.6 模型边坡坡体位移及破坏形式分析
        4.6.1 坡体位移分析
        4.6.2 破坏形式分析
    4.7 小结
第五章 滑坡对降雨的动态响应及其监测预警研究
    5.1 引言
    5.2 滑坡工程概况
    5.3 饱和非饱和渗流模型
        5.3.1 计算理论和参数
        5.3.2 计算工况及边界条件
    5.4 渗流稳定性计算结果分析
    5.5 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探讨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已发表和录用的论文及参加科研项目
    在读期间已发表和录用的论文
    参加科研项目

(6)膨胀土隧道受力机理及结构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第2章 膨胀土隧道病害现象调查及破坏机理研究
    2.1 膨胀土隧道病害现象
    2.2 膨胀土隧道病害产生的基本因素
第3章 膨胀土性能和室内模型试验研究
    3.1 膨胀土的基本力学试验分析
    3.2 常规膨胀土三轴本构试验分析
    3.3 膨胀土三轴膨胀应力-应变试验分析
    3.4 膨胀土隧道膨胀力模型试验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隧道工程膨胀土分级研究
    4.1 膨胀土在隧道中的分级影响因素
    4.2 隧道膨胀土分级研究的依据、标准和目标
    4.3 新七里沟单线椭圆型隧道数值分析及分级
    4.4 上庄双线马蹄型隧道膨胀数值分析及分级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膨胀土隧道工法及对策研究
    5.1 膨胀土隧道工法研究现状及意义
    5.2 隧道工法研究内容
    5.3 新七里沟单线隧道工法及对策研究
    5.4 上庄双线膨胀土隧道工法及对策研究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膨胀土隧道现场监测及信息化施工
    6.1 工程施工情况及监测方案
    6.2 新七里沟隧道典型断面位移及内力监测结果分析
    6.3 上庄隧道典型断面内力及位移监测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结论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

(7)西藏地区滑坡处治技术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滑坡防治理论研究发展现状
        1.2.2 国外滑坡防治理论研究发展现状
    1.3 研究的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的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西藏地区滑坡的基本特征与诱发因素
    2.1 滑坡的分类
        2.1.1 滑坡类型按主要因素划分
        2.1.2 滑坡类型按其他因素划分
    2.2 滑坡的形成及诱发因素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2.3 降雨、融雪水
        2.2.4 地震活动
        2.2.5 人为因素
    2.3 滑坡的主要危害
        2.3.1 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2.3.2 对公路的危害
        2.3.3 对城镇的危害
        2.3.4 对水利水电设施的破坏
        2.3.5 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滑坡勘探与检测技术研究与滑坡形成的机制
    3.1 滑坡工程的勘探技术
        3.1.1 滑坡防治工程勘察
        3.1.2 滑坡主轴断面进行详细勘探
        3.1.3 钻探技术
        3.1.4 滑坡的动态监测
    3.2 工程物探技术研究方法工作原理
        3.2.1 瞬变电磁法
        3.2.2 激发极化法
        3.2.3 音频大地电磁法
        3.2.4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
        3.2.5 高密度电阻率法
        3.2.6 地质雷达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滑坡稳定性分析与发展演化
    4.1 滑坡稳定性分析的方法
        4.1.1 滑动带抗剪强度参数的选取
        4.1.2 滑坡稳定性评价计算公式
    4.2 滑坡的发展演化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滑坡防治措施与方法
    5.1 滑坡的预防
        5.1.1 滑坡防治的基本原则
        5.1.2 滑坡防治的措施
    5.2 防治滑坡的主要工程措施与施工
        5.2.1 抗滑桩
        5.2.2 预应力锚索
        5.2.3 格构锚固
        5.2.4 重力挡墙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工程实例
    6.1 工程概况
        6.1.1 滑坡区气候自然特征
        6.1.2 滑坡区域地质背景
        6.1.3 地质构造与地震作用
    6.2 滑坡基本特征
        6.2.1 滑坡周界与滑体地貌特征
        6.2.2 滑体物质组成特征
        6.2.3 滑面、滑带与滑床特征
        6.2.4 滑壁特征
        6.2.5 滑坡主滑线
        6.2.6 滑坡变形特征
    6.3 滑坡形成机制
        6.3.1 滑坡形成的地质条件
        6.3.2 滑坡形成的外部动力因素
        6.3.3 形成滑坡的诱发因素
    6.4 滑坡稳定性分析
        6.4.1 定性分析
        6.4.2 滑坡推力计算
    6.5 工程措施方案
        6.5.1 改线绕避(方案一)
        6.5.2 改线+桩板墙+改河方案(方案二)
        6.5.3 改线+抗滑挡墙+改河方案(方案三)
    6.6 工程治理辅助措施
        6.6.1 截水
        6.6.2 平沟、填缝、护面
        6.6.3 填土反压
        6.6.4 综合治理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8)公路复杂边坡处治技术的适宜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边坡处治方法的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四川省公路边坡的特征因素分析
    2.1 四川省公路边坡的地质环境状况
    2.2 四川公路边坡的典型破坏模式
        2.3.1 滑坡
        2.3.2 崩塌
        2.3.3 坍塌
        2.3.4 错落
    2.3 公路边坡特征因素的确定
        2.3.1 边坡高度
        2.3.2 边坡坡率
        2.3.3 岩体结构
        2.3.4 岩性及其组合特征因素
        2.3.5 地下水条件
        2.3.6 环境条件
    2.4 四川省复杂公路边坡的分区特征
第3章 复杂环境下公路边坡病害的处治技术
    3.1 四川省干线公路分布及典型公路边坡工程概况
    3.2 公路复杂边坡的典型加固措施及实施方案
        3.2.1 抗滑挡土墙
        3.2.2 抗滑桩
        3.2.3 垫墩锚杆与框架锚杆
        3.2.4 预应力垫墩锚索与框架锚索
        3.2.5 支挡结构与防护措施的综合利用
    3.3 公路复杂边坡的典型防护措施及实施方案
    3.4 复杂边坡处治的施工过程控制
第4章 公路复杂边坡病害处治措施的适宜性评价
    4.1 边坡病害处治措施适宜性的分级评价
    4.2 基于数值技术的边坡处治方案适宜性评价
        4.2.1 边坡处治方案适应性评价的极限平衡分析法
        4.2.2 边坡处治方案适宜性评价的数值计算方法
    4.3 四川省复杂边坡病害处治方案的适宜性的总体评价
第5章 典型公路边坡处治实例及适宜性评价
    5.1 万达高速公路K73顺层岩质边坡处治方案及处治效果评价
        5.1.1 工程地质条件
        5.1.2 边坡处治设计
        5.1.3 边坡处治的适宜性评价
    5.2 万达高速公路K82切层滑坡处治方案及处治效果评价
        5.2.1 工程地质条件
        5.2.2 边坡处治设计
        5.2.3 边坡处治方案的适宜性评价
    5.3 国道318线海竹段K243堆积层滑坡处治方案及处治效果评价
        5.3.1 滑坡概况
        5.3.2 工程地质条件
        5.3.3 滑坡形成原因分析
        5.3.4 边坡处治设计
        5.3.5 边坡处治的适宜性评价
    5.4 国道318线K2778段边坡坍塌处治方案及处治效果评价
        5.4.1 工程概况
        5.4.2 工程地质条件
        5.4.3 边坡处治方案
        5.4.4 边坡处治方案的适宜性评价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9)三峡库区涉水土质滑坡稳定性分析及处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Extended Abstract
目录
图清单
表清单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论文创新点
2 三峡库区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特征
    2.1 三峡库区地理位置及范围
    2.2 三峡库区地质环境
    2.3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特征
    2.4 三峡库区滑坡类型与分布特征
    2.5 三峡库区滑坡形成机制与诱发因素
    2.6 本章小结
3 饱和-非饱和渗流理论及降雨入渗模型研究
    3.1 地下水渗流基本方程
    3.2 地下水渗流基本微分方程
    3.3 降雨入渗问题理论模型
    3.4 降雨入渗模型的改进研究
    3.5 本章小结
4 降雨入渗与库水位涨落浸润线近似计算
    4.1 降雨入渗浸润线近似计算
    4.2 库水位涨落岸坡浸润线位置近似计算
    4.3 算例
    4.4 本章小结
5 涉水土质滑坡渗流场数值模拟
    5.1 数值分析软件ABAQUS 简介及分析原则
    5.2 数值计算参数
    5.3 降雨入渗浸润线一维数值模拟
    5.4 库水位涨落及隔水层坡角变化浸润线位置数值模拟
    5.5 降雨和库水位降落联合作用下浸润线位置数值模拟
    5.6 本章小结
6 滑坡岩土物理力学参数研究
    6.1 滑坡工程地质勘察的主要任务及基本要求
    6.2 滑坡岩土物理力学基本指标及测定
    6.3 岩土物理力学参数概率统计处理方法
    6.4 岩土物理力学参数随机—模糊处理方法
    6.5 本章小结
7 涉水土质滑坡稳定性计算
    7.1 涉水土质滑坡稳定性计算地质模型
    7.2 涉水土质滑坡稳定性计算荷载组合
    7.3 涉水土质滑坡稳定性计算方法
    7.4 涉水土质滑坡稳定性评价
    7.5 本章小结
8 涉水土质滑坡处治处治技术研究
    8.1 涉水土质滑坡主要处治措施
    8.2 滑坡推力计算
    8.3 支挡结构设计
    8.4 治理效果监测
    8.5 本章小结
9 工程应用
    9.1 工程概况
    9.2 滑坡区自然条件和地质环境
    9.3 滑坡基本特征及成因机制分析
    9.4 滑坡稳定性分析及评价
    9.5 防治工程方案设计
    9.6 工程监测设计
    9.7 本章小结
10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高等级公路运营期边坡风险因素评估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边坡工程与风险研究
    1.2 课题背景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际方面
        1.3.2 国内方面
    1.4 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第二章 边坡工程风险因子识别
    2.1 边坡工程风险管理及概念
    2.2 边坡工程风险因子识别方法及过程
        2.2.1 风险因子分类
        2.2.2 风险识别方法
        2.2.3 风险识别流程
    2.3 边坡工程全过程阶段性风险因子识别归类
    2.4 溪洛渡对外交通公路运营期典型边坡风险因子识别
        2.4.1 溪洛渡对外交通边坡运营期风险因子初步识别
        2.4.2 溪洛渡对外交通公路运营期典型边坡病害类型与风险因素辨识
第三章 溪洛渡对外交通专用公路典型边坡水文地质特征
    3.1 本区典型地层岩(土)性——岩堆体岩土混合边坡
        3.1.1 传统边坡岩性分类
        3.1.2 边坡地层结构及形成方式分类
        3.1.3 本区边坡地层岩性——岩堆体岩土混合边坡
    3.2 本区岩堆体边坡K20、K35的特征
        3.2.1 K20、K35岩堆体的形成
        3.2.2 地形地貌特征
        3.2.3 岩性特征
        3.2.4 岩堆体的分类
    3.3 K31岩质边坡工程地质评价
    3.4 本区岩土体参数
第四章 高等级公路运营期边坡工程主要风险因子研究
    4.1 岩石质量评价
        4.1.1 传统RMR—SMR—CSMR岩体评价方法
        4.1.2 岩体质量评价参数指标
    4.2 上覆岩土体质量评价参数指标研究
    4.3 岩土体参数不确定性与敏感性
        4.3.1 参数不确定性及误差检验
        4.3.2 边坡安全系数与参数敏感性
    4.4 滑动带边坡强度参数反算
        4.4.1 滑动带边坡强度参数的取得
        4.4.2 实例——利用数值软件FLAC反算边坡K20强度参数
    4.5 降雨、地下水因子
        4.5.1 水对土体抗剪强度的影响
        4.5.2 动、静水压力的影响
        4.5.3 降雨的冲刷侵蚀作用
        4.5.4 降雨入渗过程
        4.5.5 水因子降雨参数
        4.5.6 水对岩土体的化学作用
    4.6 地震因子影响分析
        4.6.1 拟静力法研究地震因子影响
        4.6.2 边坡在地震作用下稳定性实例分析
        4.6.3 地震风险因子对边坡影响程度判别步骤和初步评价准则
    4.7 边坡形态特征因子影响
        4.7.1 坡体形态
        4.7.2.堆积体稳定性分析
        4.7.3 边坡治理措施
        4.7.4 边坡工程抗冲刷侵蚀因子
第五章 风险因子评估模型
    5.1 边坡工程风险管理
    5.2 因子风险权重计算—AHP方法
    5.3 风险因子评估值
        5.3.1 评价指标标准化——无量纲化处理
        5.3.2 因子评估值指标参数
    5.4 因子评价表分析
        5.4.1 因子评价表分析法概述
        5.4.2 风险比率分析
    5.5 溪洛渡对外交通专用公路运营期边坡K20风险评价
        5.4.1 边坡K20风险因子调查及识别
        5.5.2 边坡K20风险评估模型及风险值计算
        5.5.3 边坡K20风险分析
    5.6 溪洛渡对外交通专用公路边坡K31风险评估
        5.6.1 边坡K31风险因子调查及识别
        5.6.2 边坡K31风险评估模型及风险值计算
        5.6.3 边坡K31风险分析
    5.7 溪洛渡对外交通专用公路边坡K35风险评估
        5.7.1 边坡K35风险因子调查及识别
        5.7.2 边坡K35风险评估模型及风险值计算
        5.7.3 边坡K35风险分析
第六章 FLAC数值计算和监测数据分析在边坡风险评价中的结合与比较
    6.1 FLAC数值计算边坡稳定系数与位移
        6.1.1 边坡K20
        6.1.2 边坡K31
        6.1.3 边坡K35
    6.2 现场监测数据分析
        6.2.1 边坡K20位移监测
        6.2.2 边坡K35位移监测
    6.3 FLAC数值模拟与监测数据比较
第七章 边坡损失评价及风险等级确定
    7.1 公路运营期边坡风险事故损失评估
        7.1.1 道路运营能力影响评估
        7.1.2 边坡风险事故经济损失评价
    7.2 边坡风险等级
        7.2.1 边坡风险等级设立
        7.2.2 溪洛渡高等级公路典型边坡风险等级评定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公路滑坡预测方法及防治措施评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情境教学的高中学生人地协调观培养研究 ——以高中地理必修3为例[D]. 张陶荣.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2]滑坡微型桩设置方法及设计[J]. 程林林,龙娇. 内蒙古公路与运输, 2018(01)
  • [3]强降雨作用下全风化花岗岩边坡冲刷模拟与长期稳定性分析[D]. 刘泽. 长沙理工大学, 2017(01)
  • [4]高速公路对水文生态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D]. 王艳华. 长安大学, 2015(02)
  • [5]非饱和残积土坡对降雨入渗的响应及其失稳演变过程研究[D]. 许旭堂. 福州大学, 2015(05)
  • [6]膨胀土隧道受力机理及结构设计方法研究[D]. 凌昊. 西南交通大学, 2014(04)
  • [7]西藏地区滑坡处治技术与应用研究[D]. 仁增曲扎. 重庆交通大学, 2012(06)
  • [8]公路复杂边坡处治技术的适宜性研究[D]. 王方超. 西南交通大学, 2011(04)
  • [9]三峡库区涉水土质滑坡稳定性分析及处治技术研究[D]. 雷光宇. 中国矿业大学, 2009(05)
  • [10]高等级公路运营期边坡风险因素评估及对策研究[D]. 王晓雪. 同济大学, 2008(07)

标签:;  ;  ;  ;  ;  

公路滑坡预测方法及防治措施评价与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