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法治疗迟发性外伤性脑内血肿21例

活血化瘀法治疗迟发性外伤性脑内血肿21例

一、活血化淤法治疗迟发性外伤性脑内血肿21例(论文文献综述)

王达珩[1](2017)在《清热平肝熄风法在高血压脑出血钻孔引流术后急性期应用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中医药清热平肝熄风法结合西医内科治疗,将中医药应用于HICH术后,观察中医药在高血压脑出血钻孔引流术后的疗效。方法:根据本临床研究的纳入及排除标准,随机将72例辨证为“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西医治疗组,两组均早期行钻孔引流术治疗。术后采用常规的现代医学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于术后第3天开始加用中药口服或鼻饲。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与西医治疗组患者在手术前及术后3d,术后7d、14d、28d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中医症候积分差异性,进行临床疗效评定。所得到的数据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通过临床观察,评价应用清热平肝熄风法汤剂的临床疗效。促进中医药在脑出血围手术期的应用,发挥中医药在急症治疗中的作用。结果:1.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术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格拉斯哥评分)方面差异性比较:通过采用χ2检验、t检验及秩和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分别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NFDS和GCS)进行分析比较,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上述方面具有可比性,无明显差异(P>0.05)。2.两组在手术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FDS)和格拉斯哥评分(GCS)均有显着差异(P<0.05)。3.与西医治疗组比较,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术后第14d、术后第28d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降低均有明显差异(P<0.05)。4.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对比西医治疗组在改善中医证候积分方面在术后第14d、术后第28d时有着明显差异(P<0.05)。结论:1.HICH钻孔引流术后急性期患者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清热平肝熄风法”治疗能够提高临床疗效;2.降低HICH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减轻脑水肿,促进脑神经功能恢复;3.中医药在脑出血围手术期治疗具有明显优势。

康强[2](2012)在《微创血肿碎吸术治疗少量高血压脑出血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及目的高血压脑出血约占脑卒中的20%-30%,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和复发率高等特点。一方面由于脑内血肿周围脑组织受压,引起脑水肿、颅内压升高,甚至引起脑疝或继发脑干出血、坏死等;另一方面,脑内血肿压迫脑组织时间越长,周围脑组织水肿越重,范围也越大,这就导致了多数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死于急性期。研究认为高血压并发脑出血的主要病理基础与血压增高以及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脑出血后继发性损伤机制很复杂,如血肿的占位效应、局部脑血流降低、凝血酶和血红蛋白的毒性作用、酸中毒、炎性和免疫反应等,这些机制相互影响、协同促进了脑损伤的进展。内科保守治疗仅限于脱水及防治并发症,对血肿形成的占位效应、颅内压升高及脑疝无显着效果。因此,早期清除血肿,解除血肿压迫效应,打破脑出血后继发性损伤的恶性循环,不仅可以降低高血压脑出血的死亡率,对其预后也有显着影响。微创颅内血肿碎吸术(intracranial hematoma microinvasive craniopuncture scavenging technique,MPST)是由贾保祥等于1994年研究完成的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一项新技术,具有:创伤性小、密闭性强、费用低廉、操作简单、以及恢复快、疗程短等特点,能够迅速清除大部分血肿,减轻血肿造成的直接压迫损伤以及继发损害,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减少致残、致死率,在基层医院获得了广泛的推广应用。目前,MPST仅限应用于幕上30ml-50ml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对于幕上少量血肿(<30m1)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该法治疗能否同样获益,尚不知晓。为深入探讨MPST是否能够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颅内少量血肿患者的治疗,本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收集高血压脑出血颅内少量血肿(幕上血肿量20-30m1)病例,CT定位下以MPST进行处理,观察再出血率、脑内血肿吸收时间、神经功能等治疗情况及效果。通过上述研究可能会明确MPST是否能够应用于高血压颅内少量出血患者的治疗。方法1研究对象选取2008年1月~2011年1月入住佛山市顺德区中医院进行治疗的85例高血压并发颅内深部少量出血病例,随机分为:MPST组(微创组)、保守治疗组(对照组)。2纳入标准①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于1997年制定的HICH的诊断标准;②头颅CT或MRI证实为幕上脑出血;③幕上脑出血脑内血肿量在20ml与30ml之间;④向HICH患者家属告知手术的治疗方案,以及HICH患者家属同意并签订了手术知情同意书。3不符合本研究的HICH患者的排除标准①患有血液性疾病,比如出、凝血功能障碍者;②同时患有比较严重基础性疾病不能耐受手术以及有其他手术禁忌症的HICH患者;③有证据确诊或高度怀疑是由脑外伤、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脑肿廇卒中、脑梗死后出血等所致的非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患者。4治疗方法微创组采用MPST法清除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颅内血肿,对照组予以常规药物保守治疗。5评价指标①头颅CT检查明确再出血率、脑内血肿吸收时间;②Barthel ADL评分明确日常生活活动能力;③神经功能缺损评定;④有效率;⑤住院费用。6统计学处理所有统计学处理均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所有实验结果以均数士标准差(x±s)或百分比(%)表示,性别、出血部位、不同时间段手术患者数等所占人群比例等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Independent Sample T-tests)。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一般情况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出血量、出血部位等方面进行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观察指标的比较微创组和对照组的血肿吸收时间分别为10.238±2.970天和26.581±4.707天,微创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01)。微创组和对照组的再出血率分别为2.38%和2.33%,两组患者的再出血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微创组和对照组3个月后的生活能力评分分别为84.976±7.062和64.884±10.990,9个月后的生活能力评分分别为87.143±5.308和69.326±8.320,微创组生活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微创组和对照组3月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定分别为9.691±2.290和18.349±4.029,9月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定分别为8.310±1.703和16.326±3.006,微创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定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微创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5.72%和62.79%,微创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微创组和对照组的住院费用分别为(8417.3±2033.5)元和(14335.0±4008.2)元,微创组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MPST可减少高血压脑出血脑内血肿吸收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能力、改善神经功能、提高治疗有效率,适用于高血压颅内少量出血患者的治疗,并且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刘海洋[3](2012)在《黄芪注射液和黄芪甲苷对大鼠脑出血后出血灶周围凋亡神经元的作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和黄芪甲苷对大鼠脑出血后出血灶周围神经元凋亡的作用,探讨脑出血后神经元凋亡的规律及可能的凋亡通路,以期为黄芪注射液以及黄芪甲苷应用于临床脑出血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依据。方法清洁级健康成年SD大鼠140只,雌雄不限,体重300±50g。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20)、模型组(n=40)和治疗组(n=80)。模型组分为3d模型组(n=20)和7d模型组(n=20);治疗组分为黄芪注射液3d治疗组(n=20)、黄芪注射液7d治疗组(n=20)、黄芪甲苷3d治疗组(n=20)、黄芪甲苷7d治疗组(n=20)。应用脑立体定位仪于大鼠尾壳核注入肝素化VII型胶原酶建立脑出血模型。治疗组大鼠于脑出血模型制作成功后6h开始腹腔注射黄芪注射液或黄芪甲苷进行干预,继之每隔24h注射一次。模型组每日经腹腔注入相应量的生理盐水。分别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尼氏染色,吉姆萨(Giemsa)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脑组织含水量测定及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等实验观察。结果①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黄芪注射液治疗组和黄芪甲苷治疗组均能有效降低脑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P<0.05);黄芪注射液和黄芪甲苷治疗脑出血大鼠7d时其神经行为学改善情况要优于相应的3d治疗组(P<0.05)。②大鼠脑出血后脑组织含水量:大鼠脑出血后各模型组脑组织含水量较正常组明显增加(P<0.05);黄芪注射液及黄芪甲苷各时间段治疗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与其相应的模型组比较均明显减小(P<0.05);黄芪注射液各治疗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与黄芪甲苷治疗组比较均明显减小(P<0.05);7d黄芪注射液治疗组及7d黄芪甲苷治疗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与各自的3d治疗组比较均明显减小(P<0.05);黄芪注射液7d治疗组大鼠脑含水量已接近正常大鼠脑组织含水量。③大鼠脑组织尼氏染色:正常神经元尼氏体较大、数量较多、染色较深,病变轻的神经元尼氏体变小、数量变少、染色浅淡,病变较重的神经元尼氏体数量更少。④大鼠脑组织Giemsa染色:各治疗组脑出血灶周围神经元凋亡数量及程度均较模型组降低。⑤大鼠脑组织免疫组化染色:Bcl-2、Bax及Caspase-3在正常脑组织中仅有少量表达,并且Bcl-2/Bax的值接近于1。与相应模型组比较,各药物治疗组Bcl-2的阳性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而Bax及Caspase-3的阳性表达均显着降低(P<0.05)。与3d黄芪甲苷治疗组相比,3d黄芪注射液治疗组Bcl-2的阳性表达明显升高(P<0.05),Bax及Caspase-3的阳性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7d黄芪甲苷治疗组相比,7d黄芪注射液治疗组Bcl-2的阳性表达明显升高(P<0.05),Bax及Caspase-3的阳性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3d黄芪注射液治疗组相比,7d黄芪注射液治疗组Bcl-2的阳性表达明显升高(P<0.05),Bax及Caspase-3的阳性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3d黄芪甲苷治疗组相比,7d黄芪甲苷治疗组Bcl-2的阳性表达明显升高(P<0.05),Bax及Caspase-3的阳性表达明显降低(P<0.05)。⑥大鼠脑组织蛋白免疫印迹:正常组大鼠脑组织内Bax、Bcl-2以及Caspase-3均有少量表达。与正常组相比,各模型组大鼠脑组织内Bax、Bcl-2和Caspase-3的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P<0.05),尤以Bax和Caspase-3表达增加明显。与相应模型组比较,各药物治疗组Bcl-2蛋白的表达均明显增加(P<0.05),同时伴随Bax和Caspase-3蛋白的表达均明显减少(P<0.05)。各药物7d治疗组与相应3d治疗组Bcl-2蛋白的表达增加更为明显(P<0.05),同时Bax和Caspase-3蛋白的表达明显减少(P<0.05)。黄芪注射液各时间段治疗组Bcl-2蛋白的表达与黄芪甲苷各时间段治疗组相比明显增加(P<0.05),同时伴随Bax和Caspase-3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①黄芪注射液和黄芪甲苷均能促进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均能不同程度的促进大鼠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吸收。②黄芪注射液和黄芪甲苷均能不同程度的降低大鼠脑出血灶周围的神经细胞凋亡。黄芪注射液抑制出血灶周围神经元凋亡的作用较黄芪甲苷明显。

张君[4](2011)在《CT定位围针法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中风,又称脑卒中,包括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其中出血性中风,又称脑出血,是指原发性脑实质内出血,是临床常见的危急重症,其发病急,病死率与致残率均高,后遗症又缠绵难愈。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脑出血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脑出血患者数量也日益增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降低生活质量,高昂的康复费用给家庭、社会和个人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脑出血及其康复治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一难题已经成为当今医学界的艰巨任务和攻关热点。针对脑出血的这一难题,对最大限度地减轻肢体功能障碍及降低病死率开展研究,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目的本课题针对目前治疗脑出血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治疗难度大这一特点,采用中风病疗效评定量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量表、血肿及水肿体积、CT值、肿瘤坏死因子a、白介素6及主要症状量表来研究CT定位围针法(即以头颅CT成像所示病灶在同侧头皮的最近距离投射区围针)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每个检测指标治疗前后的变化并进行比较,探索防治本病的新疗法,为临床提供一种简便易行、疗效确切的方法。方法82例符合条件的脑出血患者,均来自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第三附属医院,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CT定位围针组(围针组)和传统头针组(头针组),每组41人。两组均在基础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实施。围针组采用CT所示病灶在同侧头皮的投射区周边为针刺部位;头针组采用针刺顶颞前斜线上(运动区),顶颞后斜线(感觉区)。两组均在得气后以行180-200次/min频率捻转2min,留针30min,中间行针1次约1分钟,1次/日,每周连续治疗5天,休息2天,每两周为一个疗程,共2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血肿及水肿体积、CT值、TNF-a、IL-6、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定、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量表(ADL)、中风病疗效评定标准量表及主要症状观察表检测评定。所有结果均用SPSS 13.0分析。结果1.在总体疗效方面:围针组40例中基本痊愈7例(17.5%),显效24例(60%),有效8例(20%),无效1例(2.5%),总有效率为97.5%;头针组40例中,基本痊愈3例(7.5%),显效20例(50%),有效9例(22.5%),无效8例(20%),总有效率为80%。两组疗效经检验,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总有效率围针组明显高于头针组,说明前者疗效优于后者。2.在血肿及水肿吸收、CT值方面:治疗后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每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同样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说明两种方法都能促进血肿及水肿吸收、降低CT值,且围针组疗效明显优于头针组。3.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中风病的临床疗效标准评分方面:治疗后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每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说明两种治疗方法都能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中风病的临床疗效标准评分,且围针组疗效明显优于头针组。4.在TNF-a、IL-6方面:治疗后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每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说明两种治疗方法都能降低患者血清中TNF-a、IL-6的含量,且围针组疗效明显优于头针组。5.在主要症状方面:治疗后组间比较,疗效相当(除个别症状外),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自身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说明两种治疗方法都可以改善患者的主要症状,但治疗后组间比较疗效相当,无明显差异性,这可能与样本量小或症状分级没有数值那么精确有关。结论1.CT定位围针法和传统头针法治疗脑出血均可以加快血肿及水肿的吸收、降低CT值、降低神经功能缺损及中风疗效标准量表评分、提高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降低血清中TNF-a和IL-6的含量、改善主要症状,两种治疗方法均有临床疗效。2.CT定位围针法对脑出血的治疗效果优于传统头针法。3.CT定位围针法操作简单方便,疗效确切,能实行规范化操作,易于推广应用,具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

李文静[5](2009)在《愈风糖浆治疗急性出血性脑卒中后脑水肿实证患者的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中药复方制剂愈风糖浆结合西医常规治疗急性出血性脑卒中后脑水肿实证患者的临床疗效,从而为临床中药复方制剂治疗急性出血性脑卒中后脑水肿提供临床理论依据。方法:全部60例研究对象均为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病人,所有患者诊断均符合1996年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相关诊断标准,所选病例均为实证患者,两组病例均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辨证分型,符合风证和火热证的辨证诊断标准(或兼符合痰证或血瘀证辨证标准,或二者兼有)。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30例给予脱水、降颅压等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愈风糖浆口服或鼻饲。连续用药14天后,以头颅CT所显示的脑水肿和临床体征为指标,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1)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显着性意义;(2)水肿程度: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头颅CT显示的水肿容积与血肿容积的比值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显着性意义;(3)临床疗效: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显着性差异。痰热腑实型证型患者疗效稍优于风痰瘀阻型和风火上扰型两组。结论:中药复方制剂愈风糖浆能显着地改善急性出血性脑卒中后脑水肿实证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促进颅内血肿吸收,减轻继发性脑水肿,提高临床疗效,是痰热腑实证,风痰瘀阻证,风火上扰证等实证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理想用药之一,其中痰热腑实证患者临床疗效更明显。

王志文[6](2009)在《复方三七注射液治疗急性脑出血肝火上扰证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复方三七注射液治疗急性脑出血,中医辨证属肝火上扰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观察,与醒脑静注射液做对照,并探讨其疗效机理,为临床推广应用打下基础。方法:1临床资料全部病例系2006年10月~2008年2月湖北省中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32例急性脑出血中医辨证属肝火上扰证的患者,采用随机的方法,按1:1的比例,分为治疗组(复方三七注射液组)16例和对照组(醒脑静注射液组)16例。全部病例符合西医脑出血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关于“出血性中风”诊断标准;同时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发布)中风病相关标准。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临床表现、合并症及出血部位、出血量大小等基本均衡,经统计学检验,无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药物用法治疗组静脉滴注复方三七注射液(由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100ml/次,1次/日,用药14天;对照组静脉滴注醒脑静注射液(由河南天地药业有限公司生产)20ml/次,加入5%GS或0.9%NaCl液250ml中,1次/日,用药14天。治疗过程中两组病例均采用基础治疗及相关对症治疗。但不能使用类似试验药物作用的中药;不能使用脑营养代谢药物或脑保护剂、脑代谢活化剂。3疗效及安全性观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即初诊首日和用药后第14天各作一次观察记录,进行神经功能评分,中医症候、体征评分,及患者总的生活能力状态。治疗前后即初诊首日和用药后第14天各作一次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ALT、BUN、Cr)、心电图、凝血功能(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标准化比率、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粪潜血检查。4统计方法计数资料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等级资料用Ridit检验。结果:1中风病疗效判定分析治疗后治疗组基本痊愈人数1例,显效人数1例,有效人数9例,总有效率为68.8%;对照组显效人数1例,有效人数9例,总有效率62.5%。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复方三七注射液和醒脑静注射液两药对急性脑出血症状的改善有明显促进作用。2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后治疗组显效人数2例,有效人数9例,总有效率68.8%;对照组显效人数3例,有效人数9例,总有效率75%,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复方三七注射液和醒脑静注射液两药对中医症状改善有明显疗效。3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疗效判定治疗后治疗组显着进步人数3例,进步人数11例,总有效率87.5%;治疗后对照组显着进步人数4例,进步人数9例,总有效率81.3%。经统计学分析,两组疗效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复方三七注射液和醒脑静注射液两药对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有明显疗效。4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治疗组和对照组在临床试验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两组实验室检查结果(三大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粪潜血检查、心电图)在治疗前后均未出现与治疗相关的异常改变。说明该药物无毒、副作用,使用安全,其疗效可靠。结论: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复方三七注射液和对照组醒脑静注射液的急性脑出血疗效判定积分、中医证候疗效积分、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疗效积分,经统计学分析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复方三七注射液对中医辨证属肝火上扰证的急性脑出血症状,中医证候症状有明显疗效,对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同时经安全性检测,显示该药物无毒、副作用,安全可靠,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聂万芬[7](2009)在《血瘀证为主的脑出血患者在针钻一体术后应用养血清脑颗粒的临床疗效》文中认为目的:(1)探讨养血清脑颗粒在脑出血微创锥颅术后临床应用的安全性与可行性;(2)探讨养血清脑颗粒对脑出血微创锥颅术后生存患者近期的临床疗效;(3)探讨脑出血后血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有无相关性;(4)将中西医结合起来,为脑出血微创锥颅术后进一步巩固治疗拓宽思路。方法:选取40例2007年3月至2009年1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经头颅CT检查证实为首次基底节区脑出血、出血量在30ml-100ml、发病在24小时以内的患者,遵循知情同意的原则分为常规微创锥颅术对照组和微创锥颅术后应用养血清脑颗粒治疗组,在锥颅术前、术后第3天、术后第7天、术后第14天、术后第30天分别对患者血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水平进行测定、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定(NIHSS),在术前及术后第7天、第14天、第30天对患者行功能独立性评价(FIM量表),并对锥颅术前、术后第7天、术后第14天患者血清NSE与NIHSS评分行相关分析。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术后第3天血浆NSE水平、NIHSS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术后第7天、术后第14天、术后第30天血浆NSE水平、NIHSS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7天两组FIM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4天、第30天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锥颅术前、术后第7天、术后第14天血清NSE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在微创锥颅术后待血肿稳定2天后应用养血清脑颗粒一般不会导致再出血;脑出血患者在微创锥颅术后,合理配合养血清脑颗粒,可以减轻生存患者脑出血后继发的脑损伤,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脑出血后血NGE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呈正相关,脑出血病人血NSE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应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谭锋[8](2007)在《凉血散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在查阅大量有关中风的古代和当代文献以及总结导师王灿晖教授丰富临床经验基础之上,首次提出瘀热互结是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核心病机之一。在导师的指导下,针对瘀热互结的病机,确定凉血散血法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基本治则之一,在此基础之上,根据瘀热互结的病机和凉血散血法的基本要求,以及温病教研室近十余年对凉血散血法的实验研究,筛选出犀角地黄汤为凉血散血法的基本方剂,契合于瘀热互结的病因病机,使得瘀血得散,瘀热以清,神经功能得以恢复,患者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为了客观而全面地评价凉血散血法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本研究综合使用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SS),NIHSS、Barthel Index和中风病的中医证候评分标准以及国际公认的生存质量评价标准(SF-36),这是在以往的研究中不多见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观察并探讨凉血散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和机理,对其临床疗效进行科学性的评价,为揭示凉血散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按照研究方案,入选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瘀热互结型患者76例,随机分为两组,按研究方案完成的共70例,每组各有35例患者,对照组按照基础的西医治疗,研究组则在基础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凉血散血法的加味犀角地黄汤治疗,两组连续用药半个月。安全性指标观测:用药前后各记录一次基本生命体征,三大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和全胸片。疗效指标观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Barthel Index、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中医证候评分。入院时和用药后半个月各进行一次。经过治疗之后,两组患者在神经功能缺损和活动能力方面均有改善,但是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而在中医证候评分和生存质量方面,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二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总之,瘀热互结为缺血性中风的主要病机之一,凉血散瘀为本病的重要治则之一。凉血散血法能够明显改善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改善生存质量,疗效确切,而且安全无毒副作用,可以用于轻、中度的缺血性中风患者的治疗。

何秀琴[9](2007)在《中医药对出血性脑损伤稳定期脑溶解的临床治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出血性脑损伤后,中枢神经细胞可因缺氧死亡,而后可出现液化性坏死(Liquefactive necrosis),造成所谓的脑溶解(Encephalomalacia)。临床上,造成出血性脑损伤的原因很多,常见包括脑中风,头部外伤,肿瘤及其化疗、放射治疗后遗,脑血管疾病等原因。目前,西医神经学界仍没有特殊药物或方法,用来有效防治或治疗。且中医古籍及历代文献也没有提及出血性脑损伤或脑溶解等病名,根据病因、临床症状及表征,此类疾病应属脑卒中与瘀血的范畴。方法:本论文主要探讨出血性脑损伤后,脑溶解的临床治疗研究,首章概述脑溶解的定义、致病机制及病理相关变化;第二章由中西医角度探讨的病因、病机及病理;第三章讨论中西医的目前治疗现况与概况;第四章提出两例不同原因造成的出血性脑损伤之中医药临床治疗,一为高血压控制不良造成之脑中风、另一为头部外伤造成的出血性脑损伤,过程中配合病人临床表现及计算机断层(CT)与磁共振(MRI)影像检查作为临床评估;第五章主在论述西医辨病分期分型,与中医辨证论治结合之理论依据与用药思维;第六章为本研究结论。结果:从本临床研究的分析发现,出血性脑神经病变之病人,若能在病发早期进行中西结合治疗,依中医辨证论治,使用治脑方剂,确能使病人得到较好的恢复。经过治疗后,脑溶解的现象与病情的严重性,相较之下,是较轻微的,其脑细胞的存活很好。至于在疾病发生后多久时间内,是否尚可防治或治疗脑溶解,则需要更多临床实例,遵循实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的精神,作多学科的研究、观察及统计分析始可得知。结论:由本临床治疗研究及回顾先前相关的研究文献发现,经西医诊断合并中医药辨证论治对脑溶解的防治和治疗,确实提供正面且具疗效的治疗方向,值得中西医学界共同合作,进一步全国性及国际性大规模的基础及临床实症病例研究。

程志雷[10](2006)在《平肝潜阳法治疗急性轻中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文献综述,分别从现代医学角度和传统医学角度讲述了近十年来人们对颅脑损伤的认识、治疗情况及其最新进展。第二部分为临床实验部分,即平肝潜阳法治疗轻、中型颅脑损伤临床疗效观察。现代医学认为,颅脑损伤是由于颅脑损伤是因外界暴力作用于头部而引起,其发生与发展过程主要取决于致伤的因素和损伤的性质。颅脑损伤的分类很多,从发生机理角度说,颅脑损伤分为原发性颅脑损伤和继发性颅脑损伤。原发性颅脑损伤可由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导致,其中直接暴力可引起包括加速性损伤、减速性损伤和挤压性损伤在内的三种损伤效应,而间接暴力虽着力点不在头部,但仍可引起严重的颅脑损伤。如挥鞭样损伤、颅脊联合伤和胸部挤压伤等。继发性脑损伤包括创伤性脑水肿和迟发性神经元损伤两类,前者根据病理学特点分为血管源性脑水肿、细胞毒性脑水肿、渗透压性脑水肿、间质性脑水肿四种。并因为血脑屏障结构与功能损害,钙超载,脑内氧自由基产生增加,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强,脑微循环机能障碍以及能量代谢障碍参与形成和加重了创伤性脑水肿。后者因脑递质、受体异常、脂质过氧化反应、钙超载等造成神经元变性坏死和凋亡而产生。在了解颅脑损伤的发生机理及病理改变基础上积极治疗。对于开放性颅脑损伤、闭合性损伤伴颅内血肿或因颅脑外伤所引起的合并症和后遗症等采用手术治疗。想当多的颅脑损伤患者需要非手术治疗,包括降颅压治疗如:脱水治疗、激素治疗、氧气治疗、冬眠降温和亚低温治疗等,镇静及抗癫痫治疗、保护脑神经治疗、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抗菌治疗、营养支持治疗以及对继发病变的对症处理等。传统医学对颅脑损伤的认识,是在长期临床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且历代都有所进展。综述的第二部分论述传统医学对颅脑损伤的病因、病机分析,证型总结,辨证施治。临床实验部分目的是观察自拟方平肝活血汤对急性轻、中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是将收治的80例轻、中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给予一般西药和一般西药加自拟方治疗,观察患者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好转及缓解的时间、时间。结果发现两组患者痊愈、显效率分别为78.6%、11.9%和57.9%、7.9%,治疗组患者头痛、头晕好转时间为3.67±0.21天,对照组患者头痛、头晕好转时间为7.77±0.82天。两组患者头痛、头晕缓解时间分别为6.60±0.46天和12.56±1.33天,两组患者恶心、呕吐消失时间分别为5.52±0.33天和9.00±0.97天。,失眠多梦消失时间及舌质、脉象改变时间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自拟方(平肝潜阳法)治疗急性轻、中型颅脑损伤能提高治愈率,缩短治疗时间。

二、活血化淤法治疗迟发性外伤性脑内血肿2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活血化淤法治疗迟发性外伤性脑内血肿21例(论文提纲范文)

(1)清热平肝熄风法在高血压脑出血钻孔引流术后急性期应用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对象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分组
        1.3 一般资料
    2 病例选择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病例纳入标准
        2.4 病例排除标准
        2.5 病例剔除、脱落标准:
    3 治疗方案
        3.1 西医治疗组
        3.2 中西医治疗组
    4 观察指标
        4.1 一般项目观测
        4.2 疗效性观察指标
        4.3 疗效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5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疗效观察指标评分比较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HICH的认识
        1.1 HICH基础研究
        1.2 西医治疗
    2“清热平肝熄风法”在HICH术后的应用
        2.1 祖国医学中“清热”、“平肝”、“涤痰”法的临床应用
        2.2 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
    3 治疗效果的评定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FDS)评定
    附录2 综述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的中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3 在校期间论文论着和科研情况

(2)微创血肿碎吸术治疗少量高血压脑出血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纳入标准
    3.不符合本研究的HICH患者的排除标准
    4.基础规范化综合治疗措施
    5.MPST过程
    6.评价指标
    7.统计学处理
结果
    1.一般情况
    2.微创组与对照组脑内血肿吸收时间和再出血率对比
    3.微创组与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疗效对比
    4.微创组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定比较
    5.微创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的比较
    6.两组住院费用的比较结果
讨论
    1.HICH具有重要的临床研究意义
    2.HICH的影响因素
    3.高血压脑出血致病的病理生理机制
    4.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
    5.本课题研究的不足和局限性
    6.结论
病例及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致谢
统计学证明

(3)黄芪注射液和黄芪甲苷对大鼠脑出血后出血灶周围凋亡神经元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一)
    综述(一)参考文献
综述(二)
    综述(二)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CT定位围针法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对脑出血的认识
        1.1 中医对脑的认识
        1.2 历代医家对脑出血的认识
    2 中医药对脑出血的治疗
        2.1 历代医家治疗中风的观点
        2.2 现代中医对脑出血的治疗
    3 现代医学对脑出血的研究
        3.1 脑出血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
        3.2 脑出血病理损害
    4. CT或MRI的作用
        4.1 CT在中风诊断中的应用
        4.2 CT在头颅手术中的作用
        4.3 CT在脑出血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5. 现代医学对脑出血的治疗
        5.1 手术治疗
        5.2 内科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中止、剔除标准
        2.6 意外情况的处理
        2.7 分组
        2.8 治疗方案
        2.9 临床观察指标
        2.10 疗效评定标准
        2.11 安全性观察
        2.12 结果分析
    3 技术路线
    4 结果
        4.1 收集病例情况
        4.2 治疗前比较
        4.3 治疗后比较
        4.4 治疗前后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治疗方法
    2 疗效分析
        2.1 两组基线及治疗前比较
        2.2 中风疗效及评分比较
        2.3 主要症状量表
        2.4 血肿及水肿体积和CT值
        2.5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
        2.6 血清TNF-a、IL-6含量
        2.7 安全性观察
    3 量表选择
    4 治疗时点
    5 随访
    6 本研究的创新点及存在问题和展望
        6.1 本研究的创新点
        6.2 存在问题和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主要缩略词表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5)愈风糖浆治疗急性出血性脑卒中后脑水肿实证患者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4.1 祖国医学对出血性脑卒中的认识
    4.2 现代医学对出血性脑卒中的认识
    4.3 出血性脑卒中后脑水肿的治疗方法
    4.4 疗效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致谢

(6)复方三七注射液治疗急性脑出血肝火上扰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1.2 一般资料
    2 方法
        2.1 药物来源
        2.2 药物使用方法
        2.3 观察方法
        2.4 统计方法
    3 疗效标准
    4 结果
        4.1 急性脑出血疗效比较
        4.2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4.3 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疗效比较
        4.4 两组血常规比较
        4.5 两组肝肾功能比较
        4.6 两组心电图比较
        4.7 安全性评价
    5 讨论
        5.1 中医对脑出血的认识
        5.2 西医对脑出血的认识
        5.3 复方三七注射液药物分析
        5.4 临床疗效及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血瘀证为主的脑出血患者在针钻一体术后应用养血清脑颗粒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正文
    临床资料
    治疗方法
    研究结果
    分析与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文献综述
作者简介

(8)凉血散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中医文献对缺血性中风的论述
        1.1 中风的含义
        1.2 中风的病位
        1.3 中风的病因病机
        1.3.1 《内经》中风病因病机说
        1.3.2 张仲景"正气先虚,贼邪入中"中风病因病机说
        1.3.3 隋唐时期的"中风外因论
        1.3.4 金元时期的"内风"学说
        1.3.5 叶天士关于"中风"的论述
        1.3.6 清末民初汇通学派有关"中风"的论述
        1.3.7 当代中医对缺血性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
        1.4 预后与转归
    2 缺血性中风诊疗现状评价
        2.1 缺血性中风的现代医学诊疗现状
        2.1.1 危险因素
        2.1.2 发病机制研究
        2.1.3 诊断要点与神经影像学诊断技术的进展
        2.1.4 治疗学研究
        2.2 缺血性中风的中医治疗现状
        2.2.1 缺血性中风病的分期治疗
        2.2.2 缺血性中风的证治分型研究
        2.2.3 缺血性中风的治法研究
    3 缺血性中风瘀热互结的病机探讨
        3.1 瘀热为患的病理特征
        3.1.1 火热与瘀血胶结难化
        3.1.2 瘀热易于阻滞脑窍
        3.1.3 瘀热可致血溢和血滞两种病理结局
        3.2 瘀热互结的病因
        3.2.1 肝肾亏损是缺血性中风发病瘀热互结的内因
        3.2.2 情志所伤,五志过极,火热内生
        3.2.3 气血津液运行紊乱,痰瘀互结
        3.2.4 瘀热蕴积,热毒内生
        3.3 瘀热阻窍的病机
        3.4 瘀热互结的病理演变
    4 凉血散血法治疗瘀热互结型缺血性中风的思路和方法
        4.1 凉血散血法的内涵
        4.2 凉血散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现状
        4.3 凉血散血法治疗中风瘀热互结的基本作用
        4.3.1 通脉散瘀可化脑中瘀阻
        4.3.2 凉血清热阻止瘀热互结的形成
        4.3.3 凉血散瘀阻断瘀热互结后的病理演变
        4.4 凉血散血法的使用原则、应用指征和主要方药
        4.4.1 凉血散血法的使用原则
        4.4.2 凉血散血法的应用指征
        4.4.3 凉血散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主要方药
    5 对凉血散血法的实验与临床研究的回顾
    6 生存质量评价在中风病临床疗效评价应用中的研究
        6.1 中风病临床疗效评价概述
        6.1.1 身体水平评定量表简介
        6.1.2 活动水平评定量表介绍
        6.1.3 参与水平评定量表介绍
        6.2 中风病的生存质量评价
        6.2.1 生存质量的定义
        6.2.2 中风病生存质量量表运用概述
        6.3 生存质量量表SF-36在中风病疗效评价应用中的评述
        6.3.1 SF-36在中风病研究中的适用性问题
        6.3.2 中文版SF-36(SF-36-C)的信度和效度
        6.3.3 SF-36量表使用简介
        6.3.4 SF-36应用展望
        6.4 生存质量评价在中医药临床研究中的应用评述
        6.4.1 中医药学和生存质量评价的内在联系
        6.4.2 生存质量的主要维度与中医理论
        6.4.3 生存质量在中医药研究领域的现状
        6.4.4 展望
    7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试验目的
    2 试验方法
    3 病例选择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3.3 病例的剔除与脱落
        3.4 终止试验的标准
    4 研究方案
        4.1 治疗方案
        4.2 观测指标
    5 不良事件的观测与记录
    6 评价标准
        6.1 疗效评定标准
        6.2 安全性评价标准
    7 统计学方法
    8 研究结果
        8.1 受试者结局情况
        8.2 可比性分析
        8.3 疗效分析
        8.4 安全性分析
    9 结论
    10 讨论
        10.1 瘀热在缺血性中风发病中的作用
        10.2 SF-36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附件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凉血散血法在中医内科临床中的应用现状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Barthel指数(BI)
    SF-36量表
    SF-36量表的使用方法和主要注意事项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9)中医药对出血性脑损伤稳定期脑溶解的临床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英文名词术语对照
二、英文摘要
三、中文摘要
四、前言
五、研究动机
六、脑溶解概述
    (一) 定义
    (二) 机制
    (三) 病理变化
七、病因病机
    (一) 中医病因病机
    (二) 西医病因病机
八、治疗
    (一) 西医治疗
    (二) 中医治疗
        1.治疗原则
        2.辨证论治
        3.针刺疗法
九、材料与方法
    (一) 出血性脑中风病例
        1.现病史
        2.西医治疗
        3.中医治疗
    (二) 头部外伤病例
        1.现病史
        2.中医治疗
十、结果
    (一) 临床病例一:临床评估与影像学变化
    (二) 临床病例二:临床评估与影像学变化
十一、讨论与推论
    (一) 脑溶解
    (二) 神经可塑性
    (三) 出血性脑损伤治疗之重要原则:活血祛瘀
    (四) 使用大柴胡汤的见解
    (五) 通腑法:大黄的应用时机
    (六) 稳定期之治疗:补气补血补肾阳
    (七) 常见合并症之治疗
    (八) 抑郁情绪之治疗探讨
    (九) 以补阳还五汤与半夏白术天麻散合方为主方之思维
十二、结论
十三、参考文献
十四、致谢
十五、综述
    (一) 病因病机
    (二) 临床分型与治疗
        1.辨证分型
        2.临床常用治疗基础方
    (三) 实验研究
    (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10)平肝潜阳法治疗急性轻中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文献综述
    1. 现代医学对颅脑损伤的认识、治疗及其进展
        1.1 颅脑损伤的分类
        1.1.1 按临床应用分类
        1.1.2 按伤情程度分类
        1.1.3 按发生时间分类
        1.2 颅脑损伤发生机理
        1.2.1 原发性颅脑损伤的发生机理
        1.2.1.1 直接暴力
        1.2.1.1.1 加速性损伤
        1.2.1.1.2 减速性损伤
        1.2.1.1.3 挤压性损伤
        1.2.1.2 间接暴力
        1.2.1.2.1 挥鞭样损伤
        1.2.1.2.2 颅脊联合伤
        1.2.1.2.3 胸部挤压伤
        1.2.2 继发性颅脑损伤的发生机理
        1.2.2.1 创伤性脑水肿
        1.2.2.1.1 创伤性脑水肿的分类
        1.2.2.1.2 创伤性脑水肿的发生机理
        1.2.2.2 迟发性神经元损伤发生机理
        1.2.2.2.1 脑递质受体异常
        1.2.2.2.2 脂质过氧化反应
        1.2.2.2.3 钙超载
        1.2.2.2.4 分子生物学
        1.3 颅脑损伤的治疗及其进展
        1.3.1 手术治疗
        1.3.2 非手术治疗
        1.3.2.1 降颅压治疗
        1.3.2.1.1 脱水治疗
        1.3.2.1.2 激素治疗
        1.3.2.1.3 氧气治疗
        1.3.2.1.4 冬眠降温和亚低温治疗
        1.3.2.1.4.1 亚低温的概念
        1.3.2.1.4.2 亚低温治疗脑损伤的可能机制
        1.3.2.1.4.3 亚低温治疗的具体方法
        1.3.2.1.5 巴比妥类药物治疗
        1.3.2.2 镇静及镇痛治疗
        1.3.2.3 抗癫痫治疗
        1.3.2.4 脑神经保护药物
        1.3.2.4.1 中枢兴奋药
        1.3.2.4.2 脑代谢促进药
        1.3.2.4.3 钙通道拮抗剂
        1.3.2.5 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损伤
        1.3.2.5.1 观念的更新
        1.3.2.5.2 神经干细胞的概念
        1.3.2.5.3 神经干细胞的应用前景
        1.3.2.5.4 神经干细胞移植方法学研究进展
        1.3.2.6 抗菌药物治疗
        1.3.2.7 营养支持治疗
    2. 传统医学对颅脑损伤的认识、治疗及其进展
        2.1 传统医学对颅脑损伤的认识成就
        2.2 现代传统医学对颅脑损伤的认识及治疗成就
        2.2.1 关于轻中型颅脑损伤的治疗
        2.2.2 关于脑外伤后综合症的治疗
        2.2.3 关于重型颅脑损伤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2.2.3.1 中医对重型颅脑损伤的病因病机认识
        2.2.3.2 重型颅脑损伤的证型总结
        2.2.3.3 对于重型颅脑损伤在临床上应用的治法
        2.2.3.3.1 活血化瘀法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
        2.2.3.3.2 清热解毒、通窍醒神法治疗重症颅脑损伤
        2.2.3.3.3 通腑泻热法治疗重症颅脑损伤
        2.2.3.3.4 填精益髓、补益脑气法治疗颅脑损伤
        2.2.3.3.5 上述治则结合治疗重症颅脑损伤
前言
临床资料
    1. 选择标准
        1.1 纳入病例标准
        1.2 排除病例标准
        1.3 剔出标准
        1.4 退出标准
        1.5 终止研究标准
    2 研究用药
    3 观察项目
    4 疗效评定标准
    5统计学方法
诊疗标准
    1. 西医颅脑损伤诊断标准
    2. 中医辨证标准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活血化淤法治疗迟发性外伤性脑内血肿2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清热平肝熄风法在高血压脑出血钻孔引流术后急性期应用的疗效观察[D]. 王达珩. 河南中医药大学, 2017(06)
  • [2]微创血肿碎吸术治疗少量高血压脑出血的应用研究[D]. 康强. 南方医科大学, 2012(04)
  • [3]黄芪注射液和黄芪甲苷对大鼠脑出血后出血灶周围凋亡神经元的作用研究[D]. 刘海洋. 宁夏医科大学, 2012(08)
  • [4]CT定位围针法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研究[D]. 张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10)
  • [5]愈风糖浆治疗急性出血性脑卒中后脑水肿实证患者的疗效观察[D]. 李文静. 湖北中医学院, 2009(11)
  • [6]复方三七注射液治疗急性脑出血肝火上扰证的临床研究[D]. 王志文. 湖北中医学院, 2009(11)
  • [7]血瘀证为主的脑出血患者在针钻一体术后应用养血清脑颗粒的临床疗效[D]. 聂万芬. 福建中医学院, 2009(02)
  • [8]凉血散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临床研究[D]. 谭锋.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9)
  • [9]中医药对出血性脑损伤稳定期脑溶解的临床治疗研究[D]. 何秀琴.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07(02)
  • [10]平肝潜阳法治疗急性轻中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观察[D]. 程志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12)

标签:;  ;  ;  ;  ;  

活血化瘀法治疗迟发性外伤性脑内血肿21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