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洛霍夫在中国的翻译

肖洛霍夫在中国的翻译

一、肖洛霍夫在中国的译介(论文文献综述)

郭琳[1](2021)在《东北解放区苏联文艺翻译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主要以东北解放区出版的文学作品为案例,分析东北光复后至建国期间东北解放区对苏联文学的译介情况。根据各出版物的出版信息,我们可知,东北地区最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经开始译介并出版俄苏文学的译介作品,自此以后虽屡经波折,却从未中断,经过艰难的20年代和黑暗的沦陷时期,终于在光复后的东北走向了光明,并对东北地区,乃至于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厚影响。本文第一章着力阐述东北解放区译介苏联文学的原因,说明自上世纪二十年代起东北已形成译介俄苏文学的传统,但由于当时东北地区的文学刚开始步入现代化,对俄苏文学的译介力量还不充足,因此20年代至9·18事变前,东北地区对俄苏文学的译介工作还没有独立的专着,大部分还是依托于报刊杂志之中。在日伪统治时期,东北对俄苏文学译介的工作始终不曾间断,早期发展势头较好,后期开始出现苏俄文学的翻译专着,这些都为四十年代解放区的译介工作做了良好的铺垫。第二章切入具体的文本分析之中,可发现本阶段东北解放区内部译介倾向的不同,而在具体文本的解读中,无论是单行本或是期刊杂志刊登的译介文学,在本阶段都可划分为卫国战争和以社会主义建设为主题的两大类,不同的主题必然导致两种文学具有不同的特点,从而对中国文学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第三章集中说明东北解放区译介至中国的苏联文学对我国的影响。首先,由于无论是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国家、明确文学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还是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事业等方面的建设,苏联都要比中国更早一步的开始相关工作的推进,且本阶段东北形成了“以苏联为师”的风气,因此,此时苏联文学的大量涌入,难免会对东北解放区的小说、诗歌等方面产生影响。其次,由于国内处于战争时期,而苏联已经获得战争的胜利,开始进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阶段,因此本阶段译介来的文学作品中,以战争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在解放区更能引起作家和广大群众的共鸣,这些作品直接影响到了东北解放区的文艺事业的发展;而那些以国家建设为主题的文学作品,虽在当时的解放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相比之下,这些作品对建国后17年间的文学创作似乎更为显着,因此,本阶段的苏联文学对中国文坛的影响具有共时性与时差性并存的特质。东北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便源源不断的开始译介俄苏文学作品,从而推动了民主思想、人道主义观念、马克思主义等先进思想观念传入中国的脚步,而且,随着文本的传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楼梯体诗歌等新的文学观念及手法也相继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邹理[2](2020)在《周立波俄苏文学翻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周立波所有的译介作品中,俄苏文学的翻译和介绍文字最多,占他翻译总量的一半以上。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翻译作品有三部,分别为《秘密的中国》《复仇艳遇》和《被开垦的处女地》。这三部作品在中国产生的影响较大,其中,《复仇艳遇》和《被开垦的处女地》都属于俄苏文学。除了翻译文学作品,周立波还在报上发表了《俄国文学中的死》《自卑和自尊》《评〈给初

刘枝叶[3](2020)在《《外国文学研究》杂志中的俄苏文学评论》文中研究指明《外国文学研究》杂志自1978年创刊以来,就十分重视刊载国内俄苏文学评论的研究成果,对国外有关俄苏文学的学术动态也长期保持关注,在国内外具有广泛的学术影响力。考察《外国文学研究》中的俄苏文学评论,对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俄苏文学译介与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将以《外国文学研究》杂志为研究对象,一方面摘取其中有关俄苏文学评论的文献,以时间为主线进行梳理,深入探究国内俄苏文学研究的发展脉络;另一方面对杂志中有关俄苏文学研究栏目的设置进行分析,追踪相关栏目的创设和演变过程,总结期刊栏目与国内外学术研究的内在联系。第一章以1978年至2019年《外国文学研究》中刊载的俄苏文学评论文章为研究对象,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俄苏文学研究历程进行总体评介。首先筛选出《外国文学研究》创刊以来刊载的所有关于俄苏文学研究的文章,然后对样本进行数据统计,结合统计结果对俄苏文学研究的发展情况进行初步考察。经过统计和分析,样本反映出的俄苏文学研究发展情况与国内总体研究发展进程基本保持一致,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改革开放以来国内俄苏文学评论的整体水平.我国俄苏文学研究发展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20世纪70年代末期,受国内整体环境的影响,俄苏文学研究发展缓慢;到80年代,《外国文学研究》中的俄苏文学评论迎来新的起点,对俄苏文学的研究更加历史、客观,经典作家作品研究也不断深入;90年代,苏联解体对中俄文学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外国文学研究》杂志上的俄苏文学评论文章数量有所下降,但在质量和创新等方面取得了开拓性进展;21世纪以来,随着中俄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加强,有关中俄文学关系的研究成果突出,包括巴赫金理论在内的文论研究也迎来了繁荣期。第二章以样本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作家作品为研究对象,就学界对此类作家作品关注度的变化以及具体研究成果进行历时性考察。从《外国文学研究》上已刊载的俄苏文学评论文章来看,研究热度较高的作家有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肖洛霍夫、高尔基等。学者们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艺术风格、创作思想、国内研究述评等方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研究的侧重点往往不尽相同.本章将对样本中高频出现的作家进行重点分析,通过梳理1978年以来《外国文学研究》上刊载过的相关研究成果,形成各作家研究的总体脉络,进一步考察改革开放以来国内俄苏作家作品研究的基本情况。第三章以《外国文学研究》杂志创刊以来设置的俄苏文学专题栏目为研究对象,对栏目的创设和演变过程进行分析。《外国文学研究》杂志最早设立的有关俄苏文学研究的专题栏目是在1979年第4期,题为“‘苏联当代文学是禁区吗?’笔谈”,此后《外国文学研究》杂志还相继增设了多种类型的俄苏文学研究专题栏目,如俄苏作家纪念专栏和俄苏文学作品研究专栏,其中俄苏文学作品研究专栏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演变,逐步被打造成具有前瞻性和代表性的特色栏目。结语部分整体回顾了《外国文学研究》中的俄苏文学评论对中俄学术研究做出的贡献。从1978年至今,国内的俄苏文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外国文学研究》杂志也始终坚持对俄苏文学保持关注。由于该刊在具体文章的选取上,能够准确把握学术热点和最新研究成果,因此在对杂志上刊载的俄苏文学研究文献进行整体研究时,能够发现这些学术成果与国内俄苏文学研究的关注热点高度契合。21世纪以来,《外国文学研究》不断调整办刊策略,确立了国际化的发展目标,力求将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致力于“传播中国话语、沟通中外学术”。与此同时,杂志更加注重中俄学术的对话,多次主办学术研讨会,还打造了俄苏文学研究的特色栏目,在促进中俄学术交流与合作、增强我国学术的国际影响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施成群[4](2020)在《主题学视域下中苏农业集体化题材小说比较》文中研究指明中苏农业集体化运动催生了一系列集体化题材作品,它们大多曾被主流意识形态奉为圭臬,如今却少有人阅读与研究。此类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带有较大的时代局限性,但新的历史时期如果对风行一时的“集体化运动”文学作品采取“一刀切”式的全盘否定态度,则会失之公允,甚至矫枉过正,也会失去对优秀作家作品的客观判断。由于相似的政治和文学背景,中苏农业集体化题材作品在主题上有诸多趋同性:文学功能政治化、阶级斗争扩大化、个人情感集体化。但是两国文学在现实的揭露与掩饰、人性的张扬与压抑、精神的探索与盲从、宗教的信仰与批判等方面存在差异性,这些差异与作家人格是否独立、隐秘书写能否允许、经验借鉴是否全面等原因有关。在审美方面,中苏农业集体化题材小说都有对独特自然风光的审美表现、丰富民间文化的细腻描写、农民心理个性的精准刻画、叙事环境描写的语义双关、乡俗俚语的活用与通俗化。但也存在诸多差异性:在结构方面,中国作品主要是单线结构,而苏联作品多为复线结构;在修辞方面,中国作家多用白描手法,而苏联作家运用到了多种修辞手法。此外,在风景描写这一长期被中国作家弱化的板块,苏联作家给予其独立的审美价值。时过境迁,人民公社已解体多年,但否定农业集体化运动,并不能否定描写该运动的作品本身,这些作品仍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时代价值。透过中苏农业集体化题材小说的差异,我们可以从中反思并吸取经验教训。

代金禄[5](2017)在《《顿河故事》的文本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米哈伊尔·亚历山大罗维奇·肖洛霍夫(Михаил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Шолохов,1905-1984)是苏联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优秀作家之一,《顿河故事》的发表给他带来了文学声誉。《顿河故事》主要描写革命的主题,十月革命后国内战争给顿河地区以及哥萨克群体带来的冲击。这些冲击包括对哥萨克古老的生活方式、家庭关系、道德伦理关系所带来的新的严峻的挑战。本文首先梳理了作家个人的创作背景及围绕《顿河故事》的争论,从《顿河故事》的文本世界出发,借助于哥萨克的文化历史,呈现出肖洛霍夫所描绘的哥萨克世界。其次,在残酷的阶级斗争下,隐藏了肖洛霍夫对人的命运的关注。通过文本细读,我们可以发现,早在《顿河故事》中就体现出了肖洛霍夫的人道主义情怀。小说中自然主义的死亡描写,偶然与死亡情节主题的建构,表达了作家的死亡美学观。最后,景物描写在《顿河故事》中有着重要作用,既在小说结构上发挥叙述功能,又是表达人物心理状态的一个重要手段。分析《顿河故事》的文本空间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顿河故事》的艺术世界。

刘祥文[6](2017)在《《静静的顿河》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文中研究表明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代表作《静静的顿河》一直深受中国广大读者的喜爱,它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经历了一番曲折的历史过程。《静静的顿河》在创作手法、人物设置、结构安排、人性刻画等诸多方面直接启发与影响了中国作家的创作。中国作家在借鉴肖洛霍夫创作艺术的基础上,吸收本国优秀文化养料,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创作风格。

韩伟[7](2016)在《柳青文学的意义(笔谈)》文中指出今年是柳青诞辰100周年,我们理应对这位当代着名作家进行必要的缅怀和纪念。缅怀是情感深厚,难以忘却;纪念是贡献非凡,意义重大。柳青对于我而言,两者皆具。柳青不仅是20世纪50—70年代中国里程碑式的作家,也是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陕派作家的"精神导师,同时他的文学作品也滋养了如我辈者70后文学爱好者。柳青丰富的文学创作实绩和真诚的文学精

卢志宏,王琦[8](2014)在《翻译文学期刊构建的“世界文学”图景——以建国初期的期刊文学译介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译文》(1959年之后更名为《世界文学》)是建国初期17年间唯一从事文学翻译活动的期刊。对该刊物的统计表明:苏俄文学的译介数量最多,其次是西方国家的进步文学,再次是亚非拉文学。该刊物一直将构建"世界文学"图景作为刊物的主要目标。建国初期的17年间,文学和政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译文》(《世界文学》)也受到了政治意识形态的操控,政治正确成为了期刊文学译介的主要标尺。"政治正确"在该时期有如下三个方面的体现:"现实性"和"战斗性"并重;文学形象的选择性呈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的兴盛。

温华[9](2013)在《论外国文学研究话语转型 ——以五家学术期刊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是对1978年以来中国外国文学研究学术历程的整体性回顾和反思。所谓“整体性",有两重指向:其一,本文考察的对象不是各国别、各语种的研究历史,而是作为整体的“外国文学”的学术历程。其二,本文的目标不是面面俱到地梳理这一时期的学术得失,而是力求清晰呈现这一时期外国文学研究的问题意识和话语模式的变与不变。本文聚焦于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百年历史当中的一个时段,即1978—-2010年之间,在中国历史文化语境变迁的背景下,以五家权威的综合性专业学术期刊——《外国文学研究》、《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国外文学》、《当代外国文学》为主要考察范围,通过梳理这一时段内理论研究、作家作品研究模式及期刊话语热点的变化,勾勒外国文学研究学术话语转型的过程,揭示转型过程的复杂、多样与矛盾,探讨不同阶段外国文学秩序的建构过程,以及话语转型的学术史意义。本文认为,外国文学研究属于话语建构和话语实践活动,对于外国文学研究的学术反思应当充分借鉴话语分析的视角和知识考古的方法。因此,本文虽然在学术史的框架内展开论述,以史的梳理为要旨,必要时也会深入讨论,将某些话语热点还原至更大的历史、文化语境当中,结合这些话语在历史语境中的生成、运作过程,考察本学科相关话语实践的独特性,进而思考外国文学研究对于中国文化主体的建构作用。论文主体为四章。第一章简要勾勒“前史”,描述了“五四”时代到1978年之前外国文学研究话语模式的变化过程。论文认为,从晚清到民国,不同知识群体通过各有侧重的外国文学译介共同建构了众声喧哗,多元共生的外国文学话语,为转型期中国文化的重建提供了参考;50—70年代,在一元独尊的阶级斗争话语系统中,学界确立了具有鲜明意识形态特色的外国文学新秩序。第二章梳理1980年代外国文学话语重建和转换的过程,以1985年为界,将1980年代分为前后两段。论文指出,经过前期的论争与磨合,人道主义话语和现代派话语代替“十七年”话语传统,成为外国文学研究的主流话语,1980年代后期基本形成了重视19、20世纪西方文学、重视西方当代理论话语的外国文学新秩序。与此同时,阶级分析话语模式虽已淡出,外国文学研究的主要模式依然是社会历史批评,形式审美研究呼声渐高,但并未形成规模。第三章回顾1990年代以来西方话语强势凸显的过程,以及学界对西方话语所表达的质疑。通过对比1990年代与1980年代在理论引介、作家作品研究视野上的异同,呈现西方当代理论对外国文学研究模式日渐深入的影响;剖析“殖民文学论争”、“全球化与民族化”、“理论”三次重要论争所折射的学科困局与问题意识。第四章描述新世纪以来外国文学研究模式多元化的态势;概括理论退热、文化转向对于外国文学研究的影响及其在批评实践中的表现;并通过批评个案详析新时期以来外国文学研究话语的转型过程;最后评析几种本土批评话语建构的价值以及建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刘祥文[10](2012)在《媒介批评视角下的肖洛霍夫形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媒体对肖洛霍夫形象的构建,与中苏(俄)两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关系密不可分。当两国关系处于和平友好阶段时,中国媒体对肖洛霍夫的态度就显得很亲善,甚至达到狂热崇拜的地步;一旦两国关系恶化,中国媒体对肖洛霍夫及其作品采取憎恶态度;只有两国关系正常化之后,媒介批评才归于理性与公正。

二、肖洛霍夫在中国的译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肖洛霍夫在中国的译介(论文提纲范文)

(1)东北解放区苏联文艺翻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现代东北的俄苏文学译介的演进
    1.1 “五四”时期的俄苏文艺译介
    1.2 东北沦陷时期的俄苏文艺译介
        1.2.1 1931—1937年间的译介情况
        1.2.2 1937—1941年间的译介情况
        1.2.3 1941—1945年间的译介情况
    1.3 东北解放时期的译介情况
第二章 东北解放区苏联文艺翻译的历史特征
    2.1 期刊与阵地
    2.2 译介文学的题材
        2.2.1 卫国战争
        2.2.2 社会主义建设
第三章 “以苏联为师”的东北解放区文学
    3.1 小说
        3.1.1 人物的塑造
        3.1.2 情节的设定
    3.2 诗歌
        3.2.1 高昂激越的战歌
        3.2.2 放声歌唱的颂歌
    3.3 戏剧
    3.4 理论与批评
        3.4.1 政治性与党性原则
        3.4.2 时代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图书
    (二)论文
致谢

(2)周立波俄苏文学翻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二三十年代的俄苏文学翻译
二、周立波与普希金的《复仇艳遇》
三、周立波与肖洛霍夫的《被开垦的处女地》

(3)《外国文学研究》杂志中的俄苏文学评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 文学期刊与文学研究关系的国内研究现状
        (二) 中俄文学关系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外国文学研究》中的俄苏文学研究历程
    第一节 1978-1989年《外国文学研究》对俄苏文学的评介
        一、70年代末期对俄苏文学的评介概况
        二、80年代俄苏文学评论的新趋势
        三、特殊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中的文学故事
    第二节 1990-1999年《外国文学研究》对俄苏文学的评论
        一、苏联解体对90年代俄苏文学评论的影响
        二、90年代对俄苏文学的评论概况
        三、逐步深化的中俄文学关系研究
    第三节 2000年以来《外国文学研究》对俄苏文学的研究
        一、不断深化的经典作家作品研究
        二、中国视角下的中俄文学关系研究
        三、巴赫金理论研究的繁荣
第二章 《外国文学研究》中的俄苏作家作品研究
    第一节 19世纪俄苏作家研究
        一、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
        二、屠格涅夫研究
        三、普希金研究
    第二节 过渡期俄苏作家研究
        一、列夫·托尔斯泰研究
        二、高尔基研究
        三、契诃夫研究
    第三节 20世纪俄苏作家研究
        一、马雅可夫斯基研究
        二、肖洛霍夫研究
第三章 《外国文学研究》中俄苏文学评论的栏目设置分析
    第一节 早期的俄苏文学研究专题栏目
        一、俄苏作家纪念类栏目
        二、笔谈、会议纪实与综述类栏目
    第二节 俄苏文学研究栏目的命名与变化
        一、栏目初创时期的命名
        二、栏目名称的变化
    第三节 21世纪以来俄苏文学研究栏目的创新与发展
        一、俄苏文论研究
        二、东正教与俄罗斯文学研究
        三、对话俄罗斯文学的变迁与对外传播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主题学视域下中苏农业集体化题材小说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二、论文选题的相关研究现状
    三、论文研究的主要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中苏农业集体化题材小说的文化语境概述
    一、中苏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基本概况
    二、中苏农业集体化题材小说的文化语境
第二章 中苏农业集体化题材小说的主题比较
    一、中苏农业集体化题材小说主题的趋同性
        (一)文学功能的政治化
        (二)阶级斗争的扩大化
        (三)个人情感的集体化
    二、中苏农业集体化题材小说主题的差异性
        (一)现实的揭露与掩饰
        (二)人性的张扬与压抑
        (三)精神的探索与盲从
        (四)宗教的信仰与批判
    三、中苏农业集体化题材小说主题差异性产生的原因
        (一)作家人格独立的保障与缺失
        (二)隐秘书写直白抒写的选择
        (三)文学传统经验的借鉴与接受
第三章 中苏农业集体化题材小说的审美比较
    一、中苏农业集体化题材小说的审美趋同性
        (一)独特自然风光的审美表现
        (二)丰富民间文化的细腻描写
        (三)农民心理个性的精准刻画
        (四)叙事环境描写的语义双关
        (五)乡俗俚语的活用与通俗化
    二、中苏农业集体化题材小说的审美差异性
        (一)布局的单线结构与复线结构
        (二)叙事的白描与多种修辞运用
        (三)风景描写的弱化与独立审美
第四章 中苏农业集体化小说的价值和当下反思
    一、中苏农业集体化题材小说的价值
        (一)历史价值
        (二)艺术价值
        (三)时代价值
    二、中苏农业集体化题材小说的当下反思
        (一)政治主题叙事模式的选择
        (二)现实主义手法的创作教训
    三、中苏农业集体化题材小说的经验借鉴
        (一)集体化题材作品价值评判
        (二)经典传承与时代精神倡导
        (三)知识分子人格塑造与独立
        (四)文学与政治关系的辩证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5)《顿河故事》的文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Аннотация
绪论
    一、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国内研究现状
第一章 肖洛霍夫的创作与《顿河故事》
    第一节 肖洛霍夫的生平与创作道路
    第二节 围绕《顿河故事》的争论
    第三节 《顿河故事》中的哥萨克世界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人道主义的诗学关照
    第一节 人道主义主题
        一、人道主义思想与肖洛霍夫
        二、《顿河故事》中人道主义思想的体现
    第二节 《顿河故事》中的死亡景象
        一、死亡观念的哲学思想基础
        二、《顿河故事》中自然主义的死亡描写
        三、偶然与死亡主题的建构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顿河故事》的艺术手法与诗学特征
    第一节 景物描写的叙事功能
        一、景物描写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与功能
        二、《顿河故事》中景物描写的叙述功能
        三、景物描写表达人物的心理状态
    第二节 《顿河故事》的文本空间
        一、文学中对空间形象的理解
        二、《顿河故事》的空间特征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静静的顿河》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静静的顿河》在中国的传播
二、《静静的顿河》对我国作家的影响
    (一)残酷真实的创作手法
    (二)超脱中立的自治思想
    (三)歧路徘徊的人物设置
    (四)野合私奔的偷情模式
    (五)魅力无穷的人性刻画
    (六)魂牵梦萦的乡土情结
三、结语

(7)柳青文学的意义(笔谈)(论文提纲范文)

柳青与中国当代文学
    一、柳青为什么要写农业合作化运动
    二、为什么《创业史》成就了柳青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一)《创业史》开启了当代文学的“乡土化的民间”书写
        (二)《创业史》打开了西部“民俗文化”的抒写通道
    三、柳青的命运及其当代意义
柳青与陕西文学
    一、为什么陕西文学能在当代文学中独树一帜?
    二、柳青为陕西文学贡献了什么?
        (一)柳青开启了以文学“补史”的历史叙述
        (二)柳青为陕西文学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
理想主义与柳青的文学创作
    一、理想主义是时代核心价值观,也是柳青在实现个人理想过程中的基本信念。
    二、作为方法的理想主义在柳青文学创作中的表现
        (一)对家国民族历史的史诗化表达
        (二)塑造人物过程中自觉的卡里斯马化追求
现实主义与柳青的文学创作
《讲话》《意见》与柳青文学的启示
    一、人民性与大众化:柳青文学的创作导向与实践向度
    二、中国精神与时代画卷:柳青文学的文化底蕴与气象格局
    三、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柳青文学的传播接受与历史书写
柳青文学与文学的时代表达
柳青文学话语资源的别异与融通
柳青文学英语译介的缺失与反思

(8)翻译文学期刊构建的“世界文学”图景——以建国初期的期刊文学译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译文》(《世界文学》)构建的世界文学图景
    2.1 苏俄文学译介的起落
    2.2 法、日、美、德、英五国的进步文学译介
    2.3 越南、古巴、阿尔巴尼亚和朝鲜的社会主义国家文学译介
3. 政治正确成为译作选择的准绳
    3.1 现实性和战斗性并重———从“发刊词”、“告读者”和“致读者”来看
    3.2 文学形象的选择性呈现———巴勃罗·聂鲁达的诗歌译介
    3.3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译作的兴盛———以肖洛霍夫的《被开垦的处女地》为例
4. 结语

(9)论外国文学研究话语转型 ——以五家学术期刊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回望:外国文学研究话语的创建与变异
    第一节 小异大同:民国时代外国文学的多元话语
    第二节 众流归一:“十七年”外国文学一元话语的创建
    第三节 走向极端:文革十年外国文学话语的变异与失声
第二章 外国文学研究话语的重建与转换
    第一节 阶级话语与批判模式的滞留与退隐
        一、 转折与过渡
        二、 变与不变
        三、 新旧话语并存
    第二节 人道主义讨论和现代派文学论争的话语分析
        一、 话语历史
        二、 方式和效果
    第三节 西方新理论话语的引入与影响
        一、 新旧理论的选择
        二、 新理论话语对批评实践的影响
    第四节 期刊专栏与话语热点
        一、 期刊定位与外国文学新秩序
        二、 “比较文学”与“走向世界”
        三、 “20世纪外国文学走向”大讨论
第三章 西方话语中心的凸显与质疑
    第一节 “延续性问题”的再探讨
        一、 “延续性问题”和“新问题”、“新话语”
        二、 “20世纪外国文学”再讨论
        三、 “十七年”话语传统的“昙花一现”
    第二节 西方话语中心的形成
        一、 理论译介特点
        二、 叙事学与后现代主义的接受历程
        三、 作家作品研究版图
        四、 理论与批评的时间错位
    第三节 西方话语与本土意识
        一、 “殖民文学”论争
        二、 “全球化与民族化”
        三、 “理论”之争
第四章 理论退热、文化转向与本土话语建构
    第一节 理论退热与话语多元
        一、 学术繁荣与理论退热
        二、 多元化研究模式
        三、 批评实践个案分析
    第二节 文化研究:理论探讨与批评实践
        一、 理论探讨
        二、 批评实践
    第三节 建构本土批评话语的尝试
        一、 文化诗学
        二、 作为“方法”的古典西学研究
        三、 文学伦理学批评
结束语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10)媒介批评视角下的肖洛霍夫形象(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苏联文坛骄子” —— 亲善阶段 (1931—1949)
二、“生活与斗争的教科书” ——狂热阶段 (1950—1965)
三、“修正主义文艺的鼻祖” ——憎恶阶段 (1966—1976)
四、“还一个真正的肖洛霍夫” ——理性阶段 (1980—2011)

四、肖洛霍夫在中国的译介(论文参考文献)

  • [1]东北解放区苏联文艺翻译研究[D]. 郭琳. 吉林大学, 2021(01)
  • [2]周立波俄苏文学翻译研究[J]. 邹理. 文艺争鸣, 2020(05)
  • [3]《外国文学研究》杂志中的俄苏文学评论[D]. 刘枝叶.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4]主题学视域下中苏农业集体化题材小说比较[D]. 施成群. 西华师范大学, 2020(12)
  • [5]《顿河故事》的文本研究[D]. 代金禄. 黑龙江大学, 2017(04)
  • [6]《静静的顿河》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J]. 刘祥文.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1)
  • [7]柳青文学的意义(笔谈)[J]. 韩伟. 兰州学刊, 2016(07)
  • [8]翻译文学期刊构建的“世界文学”图景——以建国初期的期刊文学译介为例[J]. 卢志宏,王琦. 外国语文, 2014(03)
  • [9]论外国文学研究话语转型 ——以五家学术期刊为中心[D]. 温华. 华东师范大学, 2013(04)
  • [10]媒介批评视角下的肖洛霍夫形象[J]. 刘祥文. 唐都学刊, 2012(03)

标签:;  ;  ;  ;  ;  

肖洛霍夫在中国的翻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