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五声中的二十纵声

武陵五声中的二十纵声

一、吴烺《五声反切正均》的二十纵音(论文文献综述)

秦伟[1](2021)在《近现代汉语舌面声母(?)、(?)、(?)演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现代汉语舌面声母(?)、(?)、(?)的演变,是汉语语音史和方音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前修时彦论及舌面声母(?)、(?)、(?)时,大多从尖团音角度切入,侧重于描写某方言区分尖团的读音类型及成因,多数属于从方言学视角进行的个案研究,不能展现汉语舌面声母(?)、(?)、(?)演变的整体面貌,并藉此全面探究(?)、(?)、(?)产生的原因、条件和演化机制。有鉴于此,本文以现代汉语舌面声母(?)、(?)、(?)的演变为研究对象,囊括见晓组、精组(知庄章组)声母发生腭化演变的汉语方言,即官话方言、晋语、湘语、吴语、赣语、徽语、平话和客家话。以考察舌面声母音类分合为出发点,以讨论舌面前音音值为切入点,梳理舌面声母在各个方言中的分布状况,追溯其来源,判定其类型,探讨其演变途径,剖析其演变规律,总结其演变模式,勾勒其演变轨迹,阐述其演化机制,藉此来揭示一般意义上的“尖团合流”的音学本质。论文共分八章,凡八万余言。第一章是绪论,介绍本文选题缘起、研究对象与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重点与难点、研究概况。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考察官话方言和非官话方言见晓组、精组声母腭化的音读现状,结合历史文献和前修时彦研究成果勾勒其演变轨迹。第四章是专题研究,考察见晓组、精组声母的一等字和蟹止宕通等韵摄的合口三四等字腭化为(?)、(?)、(?)的现象。第五章亦属专题研究,考察汉语方言知庄章组声母读为舌面音(?)、(?)、(?)的现象。第六章是汉语舌面声母(?)、(?)、(?)演变规律的探讨,主要揭示现代汉语舌面声母(?)、(?)、(?)的演变模式以及“尖团合流”的生成机制和本质,并且对方言中见晓组、精组声母的特殊腭化现象加以平议,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第七章进一步阐述了与近代汉语声母腭化演变有关的介音问题和音位特征问题。第八章是结语。论文创新之处有三:1.首次对整个汉语舌面声母(?)、(?)、(?)做综合考察;2.勾勒出官话方言、非官话方言见晓组、精组声母腭化演变的轨迹;3.系统阐述了汉语舌面声母(?)、(?)、(?)的演变模式和生成机制。

曹祝兵[2](2019)在《《五声反切正韵》语音特点及其基础音系商榷》文中提出通过内部分析法、比较法,系统考察《五声反切正韵》语音特点,结合该书语音特点,在学界关于《五声反切正韵》基础音系讨论的基础上,采用黎新第南北官话判断标准为依据,得出《五声反切正韵》基础音系为以南京话为代表的江淮官话,同时也羼杂作者家乡全椒方言的一些特点。

臧凤[3](2017)在《《五声反切正韵》研究》文中认为《五声反切正韵》是清乾隆时期吴烺所着的一部韵书与韵图相配合的等韵化韵书,是书的编撰不拘泥于传统韵书,具有一定的革新思想,主张废除三十六字母,以纵音来表现其声类,是研究近代音的重要材料。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内部分析法、图表比较法及审音等方法,分别从韵书的版本、术语、编撰理念、声、韵、调系统及音系基础等方面对《五声反切正韵》这部韵书做了较为全面系统地探讨和分析。并对书中作者的韵学观进行了详尽地解读,诠释了作者心中的“正韵。”同时结合明清时期南北官话的特点,进一步地探讨了该书的音系基础。《五声反切正韵》声母19个、韵母32个,调分五声。其语音系统所体现的主要特点是:全浊声母清音化、知照组合流、泥娘二母合流、见系声母腭化、零声母扩大、-m尾消失、-n、-?尾相混、入声韵配阴声韵等。通过考察,本文认为《五声反切正韵》音系与北音关系稍远,虽然与南音有相似之处,但其声韵调特点更接近清时期的官话音系,只是囿于作者自身的语音素养,作者在制作韵图同时,摆脱不了方音的影响,所以韵图中也体现出一些江淮方言的特征。

冯法强[4](2014)在《近代江淮官话语音演变研究》文中指出本文是江淮官话的比较研究。精选江淮官话有代表性的23点,以中古音类为比较单位,分析各音类在不同方言中的今读类型,以读音类型为基础,结合汉语语音史和语音学的一般规则,研究江淮官话声、韵、调在近代的发展演变。在此基础上,结合明清时期江淮官话区的音韵材料,对近代江淮官话音系进行了构拟。此外,还对江淮官话的擦化音变、开口化音变、元音鼻化、元音链移进行了专项研究。全文共分七章,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分别介绍了江淮官话的概况、研究现状、本文的目标和意义、研究方法、材料来源、术语和符号。第二章从本研究的目的出发对江淮官话进行分区,在分区的基础上精选了23个有代表性的点,并列举了代表点音系。第三章梳理了江淮官话声母的历史演变,把声母分成八类分别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中古全浊声母清化后的今读类型、微母在江淮官话的读音类型、端组的塞擦化、泥来母的分混、精见组的腭化及进一步舌尖化、知庄章的分化类型及演变、日母的今读类型及各类型的关系、疑影喻的合并及再分化。第四章梳理了江淮官话韵母的历史演变,主要内容有果摄一等开合口的混同、假摄三等元音的高化、遇摄元音的擦化、蟹止摄的合并及擦化、效摄和流摄在各方言点的读音差异、咸山摄的鼻化及韵母的分化、深臻曾梗摄的合并、宕江摄的鼻化、通摄的今读差异。第五章梳理了江淮官话声调的历史演变,总结了中古四声的合并及分化、各片分化的不同模式、入声韵的舒化及入声归派,并构拟了早期声调。第六章是专题研究。第一节是擦化音变专题,对江淮官话端组的塞擦化、泥来母的擦化、精见组腭化之后的舌尖化、晓匣母的唇齿化、零声母的擦化、元音i、y的擦化进行了专题研究,说明了这些音变的地理分布、音变的动力。第二节是开口化音变专题,介绍了开口化音变涉及的韵摄、地理分布、声母条件及次序。第三节是元音鼻化专题,讨论了江淮官话元音鼻化涉及的韵摄、鼻化的过程、阴声韵的鼻化。第四节是元音链移专题,讨论了江淮官话元音的高化、裂化、单元音化、央化,说明了这些音变涉及的韵摄,及这一系列音变的相互关系。第七章是近代江淮官话音系构拟,在三四五章声韵调梳理的基础上,以江淮官话核心区域的语音特征为依据,以明代四种音韵材料为参照系,进行综合分析和取舍,构拟出近代江淮官话音系。并参考历史文献的记录,把构拟音系的时间定在明代中期。结语概述了本文的思路方法、主要结论、创新及不足。

刘存雨[5](2012)在《江苏江淮官话音韵演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江淮官话处于南北方言之间,是一种带有过渡色彩的汉语方言。研究江淮官话的音韵演变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还不是很丰富。本文选取江苏省境内45个江淮官话方言点的字音材料,运用描写法、比较法、历史层次分析法等基本研究方法,深入探讨江苏江淮官话音韵系统的共时特征和历时演变。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绪论,先简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江苏江淮官话分布的地理环境、行政区划、历史沿革。然后对江苏江淮官话语音研究的现状作了简单的述评。最后还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第二章声母,主要考察了精组声母、知庄章组声母、日母、影疑云以微母和见晓组声母的今读类型和演变规律。其中重点讨论了知庄章组声母和日母。关于知庄章组声母,主要讨论了南京型方言知庄章组声母的演变,认为从历时的角度来分析,“元音高低说”是最为合理的解释。此外还讨论了知庄章组声母今读舌面音声母是存古还是创新的问题。关于日母,认为高本汉对于中古日母的构拟有一定合理性,不可全盘否定。第三章韵母,主要讨论了元音高化现象,“支微入鱼”现象,流摄韵母的演变,咸山摄阳声韵的演变和深臻曾梗四摄阳声韵尾的演变。其中元音高化现象、“支微入鱼”现象和咸山摄阳声韵的演变讨论最为详细。关于元音高化现象,指出江苏江淮官话果假摄主元音的后高化音变有其独特之处,与吴语、湘语等方言的元音后高化链移并不完全相同;i韵母舌尖化现象的音变力量是元音自身的高化,与推链或拉链等链移式音变并无必然关系。关于“支微入鱼”现象,认为其音变起点是﹡iui,这种现象并不是由于存在同源关系、语言接触或是由于受到历史上汉语标准语的影响而产生的,应当是各个方言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自身独立发生﹡iui>iu>y演变的结果。关于咸山摄阳声韵的演变,指出江苏江淮官话寒韵仍有南朝《切韵》层次的残迹,讨论了咸山摄见系开口二等字与宕江摄细音字相混的现象,咸山摄二等韵、三四等韵主元音高化现象以及山摄合口三四等韵主元音与合口一等韵相同的现象。第四章声调,主要讨论了通泰方言全浊上声字和浊去字今读阴平调的现象,认为通泰方言全浊上声字和浊去字今读阴平调并非来自与客赣方言的语言接触,而只是由于调型相同,调值相近而发生的调类合并。最后对通泰方言的性质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通泰方言是一种混合型方言,它的形成与明初的洪武大移民有关,而与南北朝时的“南朝通语”无关。

孙华先[6](2000)在《吴烺《五声反切正均》的二十纵音》文中指出吴的《五声反切正均》是近代汉语语音史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本书。在其声母系统中 ,见晓系细音已经腭化 ,泥来母分立 ,但“缪”的来母又被读放在泥母处 ,庄组读入精系的情况有所表现 ,知照系声母后腭化介音在大多消失的同时尚有少量留存。该书以记实为求 ,但音系中也有异时异地的因素

孙华先[7](2000)在《吴烺《五声反切正韵》的韵母系统》文中提出吴的《五声反切正韵》作于 1 8世纪中叶。在该着中 ,吴以时音为据作正韵 ;而这时音应该主要是以南京方言为根据。虽然受到了异时异地音系的影响 ,但吴在很多方面相当忠实地记录了南京方言音系的一些特点 :-m尾韵的消失 ,- n、 - 的合流 ,-an、 -en的分合 ,“格”、“觉”两个入声韵无舒声韵相配的特点 ,等等。他的描写可以使我们对 1 8世纪的南京方言有进一步的了解

二、吴烺《五声反切正均》的二十纵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吴烺《五声反切正均》的二十纵音(论文提纲范文)

(1)近现代汉语舌面声母(?)、(?)、(?)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English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与研究难点
    1.5 研究概况
        1.5.1 官话方言舌面声母(?)、(?)、(?)的研究概况
        1.5.2 非官话方言舌面声母(?)、(?)、(?)的研究概况
        1.5.3 现有研究可持续性拓展之处
第2章 官话方言见晓组精组声母腭化的音读与演变
    2.1 北京、东北、兰银官话见晓组精组声母腭化的音读与演变
    2.2 中原、西南、江淮官话见晓组精组声母腭化的音读与演变
    2.3 冀鲁、胶辽官话见晓组精组声母腭化的音读与演变
第3章 非官话方言见晓组精组声母腭化的音读与演变
    3.1 湘语、赣语、客家话见晓组精组声母腭化的音读与演变
    3.2 徽语、吴语、平话见晓组精组声母腭化的音读与演变
    3.3 晋语见晓组精组声母腭化的音读与演变
第4章 汉语方言见晓组精组声母特殊腭化现象
    4.1 见晓组精组一等字腭化现象
    4.2 见晓组精组合口三四等字腭化现象
第5章 汉语方言知庄章组声母读为(?)、(?)、(?)的现象
    5.1 知庄章组声母读为(?)、(?)、(?)的现状
    5.2 知庄章组声母读为(?)、(?)、(?)的层次
    5.3 知庄章组声母演变模式探讨
第6章 舌面声母(?)、(?)、(?)演变问题阐述
    6.1 舌面声母(?)、(?)、(?)的演变模式
    6.2 舌面声母(?)、(?)、(?)的演变对“尖团合流”本质的揭示
    6.3 方言中见晓组精组声母特殊腭化现象平议
第7章 近代汉语声母腭化演变余论
    7.1 腭化演变受介音的影响
    7.2 “尖团合流”导致的舌面声母(?)、(?)、(?)的音位特征
第8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尖团音直接相关研究成果汇总
附录二:非官话方言见晓组精组声母三四等字腭化情况分布
    图1:湘语见晓组精组声母三四等字腭化情况分布图
    图2:赣语见晓组精组声母三四等字腭化情况分布图
    图3:吴语见晓组精组声母三四等字腭化情况分布图
    图4:晋语见晓组精组声母三四等字腭化情况分布图
    图5:客家话见晓组精组声母三四等字腭化情况分布图

(2)《五声反切正韵》语音特点及其基础音系商榷(论文提纲范文)

一、吴琅及《五声反切正韵》简介
    (一)吴琅生平①
    (二)《五声反切正韵》
二、《五声反切正韵》声韵特点
    (一)全浊声母清音化
    (二)知照合流
    (三)部分知庄组字混入精组
    (四)零声母扩大
    (五)见组声母腭化
    (六)-?尾与-n尾相混
    (七)-m尾消失
    (八)入声韵尾无-p-t-k且与阴声韵相配
三、《五声反切正韵》基础音系商榷
    (一)学界对《五声反切正韵》基础音系的讨论
    (二)《五声反切正韵》基础音系商榷
四、结语

(3)《五声反切正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五声反切正韵》作者及写作意图
    2.《五声反切正韵》的版本和体例
    3.《五声反切正韵》国内外研究现状
    4.《五声反切正韵》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5.《五声反切正韵》研究价值和意义
第一章《五声反切正韵》中的术语及音学理念
    1.1《五声反切正韵》的术语
    1.2《五声反切正韵》的音学理念
第二章《五声反切正韵》的声母系统
    2.1《五声反切正韵》的声母系统概况
    2.2 各组声母讨论
    2.3《五声反切正韵》的声母表
    2.4 关于声母系统的几个问题
第三章《五声反切正韵》的韵母系统
    3.1《五声反切正韵》的韵母系统概况
    3.2 各组韵部分析
    3.3《五声反切正韵》的韵母表
    3.4 关于韵母系统的几个问题
第四章《五声反切正韵》的声调系统
    4.1 声调系统概述
    4.2 关于声调系统的几个问题
第五章《五声反切正韵》的音系基础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近代江淮官话语音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江淮官话概说
        1.1.1 名称由来
        1.1.2 自然地理
        1.1.3 行政区划及历史沿革
    第二节 江淮官话的研究现状
        1.2.1 江淮官话的分区
        1.2.2 江淮官话的描写
        1.2.3 江淮官话间的比较
        1.2.4 方言特色现象研究
        1.2.5 江淮官话的历史研究
        1.2.6 江淮官话研究的不足
    第三节 本文的目标及意义
        1.3.1 理清近代江淮官话发展演变的历史
        1.3.2 推动明代官话语音基础问题的解决
        1.3.3 尝试方言断代史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
        1.4.1 历史比较法
        1.4.2 文献求证法
        1.4.3 历史层次分析法
        1.4.4 其他辅助方法
    第五节 材料来源
    第六节 术语及符号
第二章 方言选点及代表点音系
    第一节 本文对江淮官话的分区
    第二节 方言选点
    第三节 代表点音系
        2.3.1 黄孝片
        2.3.2 皖中片
        2.3.3 扬淮片
        2.3.4 苏南片
        2.3.5 泰如片
第三章 江淮官话声母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帮组、非组
        3.1.1 帮组
        3.1.2 非组
        3.1.3 读音构拟
    第二节 端组
        3.2.1 读音类型
        3.2.2 历史演变
        3.2.3 读音构拟
    第三节 泥、来母
        3.3.1 读音类型
        3.3.2 历史演变
        3.3.3 读音构拟
    第四节 见组
        3.4.1 读音类型
        3.4.2 地图表现
        3.4.3 历史演变
        3.4.4 历史材料中的表现
        3.4.5 读音构拟
    第五节 精组
        3.5.1 读音类型
        3.5.2 类型总结及历史演变
        3.5.3 历史材料中的表现
        3.4.4 读音构拟
    第六节 知庄章组
        3.6.1 读音类型
        3.6.2 历史演变
        3.6.3 历史材料中的表现
        3.6.4 读音构拟
    第七节 日母
        3.7.1 读音类型
        3.7.2 地图表现
        3.7.3 历史演变
        3.7.4 历史材料中的表现
        3.7.5 读音构拟
    第八节 疑影喻
        3.8.1 疑母
        3.8.2 影母
        3.8.3 喻母(云以)
        3.8.4 历史材料中的表现
        3.8.5 读音构拟
第四章 江淮官话韵母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果摄
        4.1.1 今读类型
        4.1.2 读音类型总结及历史演变
        4.1.3 历史材料中的表现
        4.1.4 读音构拟
    第二节 假摄
        4.2.1 今读类型
        4.2.2 读音类型总结及历史演变
        4.2.3 历史材料中的表现
        4.2.4 读音构拟
    第三节 遇摄
        4.3.1 今读类型
        4.3.2 读音类型总结及历史演变
        4.3.3 历史材料中的表现
        4.3.4 读音构拟
    第四节 蟹止摄
        4.4.1 蟹摄
        4.4.2 止摄
        4.4.3 蟹止摄的历史演变
        4.4.4 蟹止摄在历史材料中的表现
        4.4.5 读音构拟
    第五节 效摄
        4.5.1 今读类型
        4.5.2 读音类型总结及历史演变
        4.5.3 读音构拟
    第六节 流摄
        4.6.1 今读类型
        4.6.2 读音类型总结及历史演变
        4.6.3 读音构拟
    第七节 咸山摄
        4.7.1 咸山摄阳声韵的今读类型
        4.7.2 咸山摄入声韵今读类型
        4.7.3 类型总结及历史演变
        4.7.4 历史材料中的表现
        4.7.5 读音构拟
    第八节 深臻曾梗摄
        4.8.1 阳声韵的今读类型
        4.8.2 入声韵的今读类型
        4.8.3 读音类型总结及历史演变
        4.8.4 历史材料中的表现
        4.8.5 读音构拟
    第九节 宕江摄
        4.9.1 阳声韵的今读类型
        4.9.2 入声韵的今读类型
        4.9.3 读音类型总结及历史演变
        4.9.4 历史材料中的表现
        4.9.5 读音构拟
    第十节 通摄
        4.10.1 今读类型
        4.10.2 读音类型总结及历史演变
        4.10.3 历史材料中的表现
        4.10.4 读音构拟
第五章 江淮官话声调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中古四声在各片的分化类型
        5.1.1 黄孝片
        5.1.2 皖中片
        5.1.3 扬淮片
        5.1.4 苏南片
        5.1.5 泰如片
    第二节 中古四声在江淮官话的演变
        5.2.1 江淮官话四声的分化模式
        5.2.2 上声分化次浊随清声母的年代问题
        5.2.3 江淮官话的入声舒化和归派现象
    第三节 历史材料中四声的表现
    第四节 早期江淮官话声调构拟
        5.4.1 调类的演变
        5.4.2 调值的构拟
第六章 专题研究
    第一节 江淮官话的擦化音变
        6.1.1 声母的擦化
        6.1.2 韵母的擦化
        6.1.3 擦化音变总结
    第二节 江淮官话的开口化音变
        6.2.1 开口化音变在不同韵摄的表现
        6.2.2 类型总结及分析
        6.2.3 与开口化音变有关的现象
    第三节 江淮官话的元音鼻化
        6.3.1 阳声韵的鼻化
        6.3.2 阴声韵的鼻化
    第四节 江淮官话的元音链移
        6.4.1 高化
        6.4.2 裂化
        6.4.3 单元音化
        6.4.4 央化
        6.4.5 元音链移总结
第七章 近代江淮官话音系构拟
    第一节 构拟依据和参照系
        7.1.1 构拟的依据
        7.1.2 参照系
    第二节 近代江淮官话声韵调构拟
        7.2.1 声母构拟
        7.2.2 韵母构拟
        7.2.3 声调构拟
        7.2.4 构拟音系的时间和性质
    第三节 近代江淮官话的语音特征
        7.3.1 历史演变特征
        7.3.2 共时语音特征
        7.3.3 基于语音特征的各片亲疏关系
    第四节 近代音系到现代方言的演变
        7.4.1 声母的演变
        7.4.2 韵母的演变
        7.4.3 声调的演变
        7.4.4 主要音变总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江苏江淮官话音韵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地理环境、行政区划与历史沿革
    第三节 江苏江淮官话的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目标、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第五节 江苏江淮官话区划和本文的语料来源
第二章 声母
    第一节 精组声母
        一、 精组字的今读类型与分布
        二、 精组字的演变
    第二节 知庄章组声母
        一、 知庄章组字的今读类型与分布
        二、 知庄章组声母的演变
    第三节 日母
        一、 日母的今读类型与分布
        二、 日母的演变
    第四节 影疑云以微母
        一、 影疑云以微母字的今读类型与分布
        二、 影疑云以微母的演变
    第五节 见晓组声母
        一、 见晓组声母的舌尖化
        二、 匣母的历史层次
第三章 韵母
    第一节 元音高化现象
        一、 果假摄韵母主元音的后高化现象
        二、 i 韵母的舌尖化现象
    第二节 “支微入鱼”和“鱼入支微”
    第三节 流摄韵母的演变
    第四节 咸山摄阳声韵的演变
        一、 咸山摄一二等韵
        二、 咸山摄三四等韵
    第五节 深臻曾梗四摄阳声韵尾的演变
第四章 声调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着及论文
后记

(7)吴烺《五声反切正韵》的韵母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m尾的消失
2.-n尾韵与-?尾韵的部分合流
3.山咸摄的分合
4.入声韵与阴声韵的相配

四、吴烺《五声反切正均》的二十纵音(论文参考文献)

  • [1]近现代汉语舌面声母(?)、(?)、(?)演变研究[D]. 秦伟. 吉林大学, 2021(01)
  • [2]《五声反切正韵》语音特点及其基础音系商榷[J]. 曹祝兵. 皖西学院学报, 2019(06)
  • [3]《五声反切正韵》研究[D]. 臧凤. 长春理工大学, 2017(02)
  • [4]近代江淮官话语音演变研究[D]. 冯法强. 南开大学, 2014(04)
  • [5]江苏江淮官话音韵演变研究[D]. 刘存雨. 苏州大学, 2012(09)
  • [6]吴烺《五声反切正均》的二十纵音[J]. 孙华先.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0(04)
  • [7]吴烺《五声反切正韵》的韵母系统[J]. 孙华先.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06)

标签:;  ;  ;  ;  

武陵五声中的二十纵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