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学宜昌校区学生思想现状调查报告

三峡大学宜昌校区学生思想现状调查报告

一、三峡大学宜昌分校学生思想现状调查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苏振华[1](2021)在《土家族民俗音乐文化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廖襄绮[2](2021)在《重庆市万州区初中英语教学资源共享现状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国内对优质英语教育的诉求和区域英语教育均衡发展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突出。但从实际情况看,择校热等仍是较为突出的教育问题,区域、校际之间的英语教学资源配置依然存在明显差距。因此,校际英语教学资源共享等议题是迫切需要关注的研究议题。本论文以重庆市万州区为例,通过目的性抽样对区域内六所初中学校进行实地调查与走访,拟从英语师资资源共享和英语物质资源共享两方面来反映当前万州区初中学校英语教学资源共享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为不断优化和促进区域初中英语教学资源共享寻求对策和建议。根据问卷调查和访谈反馈,发现当前万州区初中学校拥有一支较为优秀,具备高水平和高质量的英语师资队伍,学校之间会通过同课异构、教学互访等各种英语教学研修活动实现英语师资资源间接共享,但较少通过学校联管或远程课程共享这类共享模式实现师资资源直接共享。在教学物质资源共享方面,各个学校会在第三方教学资源网站上统一购买英语教学资源,但基本没有自行建立英语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此外,学校之间也会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共享英语试卷、课件等教学材料,不过共享的频率较低、类型单一且范围有限。整体而言,万州区初中学校在英语教学资源共享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显着成绩,校际间极大地实现了英语师资资源和英语教学物质资源的流动与共享。同时,英语教学资源共享初显效用,对英语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学校英语教育发展等方面大有益处。但在实际共享过程中,由于教学研修活动效果欠佳、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不完善、英语教学材料共享类型简单以及参与主体共享意识浅薄等问题影响,各学校之间并未真正实现开放与共享。对于以上问题的解决,本研究认为学校和英语教师可从以下六个方面予以完善和解决:(1)转变传统私有观念,树立资源共享意识;(2)加强校际线下合作,增加共享交流次数;(3)完善硬件设施建设,搭建校际共享平台;(4)丰富资源共享类型,协调知识产权问题;(5)建立共享激励机制,强化教师共享行为;(6)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实现教学资源高效共享。

王萌[3](2021)在《农村初中英语口语教学调查研究 ——以湖北宜昌农村初中为例》文中指出

宋晨[4](2020)在《服务学习在宜昌: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社区教育是指以社区为教育范围,以社区居民为教育对象,主要目的是提高社区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教育综合活动体,它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方式,但却面临教育资源不足、参与意识不强等问题。地方高校作为所在区域知识文化的宝库,蕴藏社区教育发展所需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依靠此类资源,社区教育能获得更多发展动力和更大发展空间;地方高校通过全方位参与社区教育,也能争取到更多政策及社会资源,满足高校师生教育教学需求,增强高校办学实力。因此,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进行互动已逐渐成为双方共同的发展任务。截至目前,双方已开展了一些互动,也取得一定成就,但却存在互动积极性不高、互动活动单一等问题,亟需探索出一条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的科学路径。宜昌市作为湖北省地级城市,城市发展目标之一是创建“宜学之城”;三峡大学在提质进位发展规划中,也有服务行业、服务地方的“双服务”发展目标。本研究以此为背景,对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情况展开研究,结合宜昌市社区教育发展现状,以服务学习的理念为指导,为三峡大学与宜昌市社区教育互动制定切实可行的策略。服务学习是指通过高校与社会之间的合作,将提供给社会的服务与在校学生的课程相结合,使参与者在有计划的各类教育活动中强化自身所学知识、切实满足社会需求。参与社区服务是进行服务学习的途径之一,而社区教育又是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最适合的活动,所以运用服务学习理念来指导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的互动,可以在二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提供制度保障与活动参考,实现资源对接。基于以上背景及理论,本研究首先对社区教育、地方高校以及服务学习等概念进行界定,对高等教育外部关系规律、高校职能等理论进行简述,提出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存在关联关系。其次,从互动成效和互动短板两方面,对我国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现状进行描述,并对现存问题深入归因。再次,通过梳理国内外运用服务学习理念进行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的经验,为我国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提供发展参考。最后,在总结宜昌市社区教育发展概况,梳理三峡大学与宜昌市社区教育互动条件及现状后,提出三峡大学与宜昌市社区教育互动的提升策略。本研究认为,对于服务学习理念指导的国内外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活动,可以从师生参与经验、课程打造经验与制度体系经验三方面进行借鉴:在师生参与方面,可以参考美国泰勒大学“师生参与政府项目”和南开大学“以老生带新生”的经验;在课程打造方面,可以参考美国南加州大学“商务写作课程”与浙江大学“法律诊所课程”的经验;在制度体系方面,可以参考美国华盛顿大学“服务中心”引导制度和中山大学“博雅班级”管理制度。本研究认为,造成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方向单一、活动开展平淡等问题的深层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高校与社区的机构层级不同;二是高校与社区的组织目标相异;三是参与互动的管理制度缺乏。本研究将服务学习理念同宜昌市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出了“四进、四出、四把握”的互动提升策略:互动开始前把握“高校引进、社区迈进、政府推进、理念跟进”四个策略;互动开始后把握“高校出力、社区出题、政府出面、理念出路”四个策略;互动过程中把握“高校把握效度、社区把握温度、政府把握力度、理念把握深度”四个策略。希望通过推进这些策略,为地方高校提供更为宽阔的社会服务舞台,以获得更广的社会认同,也为社区教育发展提供更为完备的资源,促进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周红[5](2020)在《文化生态视角下秭归龙舟文化嬗变与优化路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长河中,龙舟文化作为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杰出代表,承载了广大人民深印入骨的民族记忆、精神传承,历两千年而经久不衰,其独特印记,刻满了华夏九州、全国各地。滔滔江水,奔流向前,见证了秭归龙舟文化的生成流变。历经各个时期的发展和变迁,诞生、兴起于屈原故里的秭归龙舟文化在历史演进中蕴涵着深沉的文化内涵。2009年,以秭归龙舟文化为核心元素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世界各地文化融合、交流不断深入,秭归龙舟文化的生存土壤、表现形式、精神内涵也随之变化,其面临的传承、生存危机也日益加剧。因此,探索全球化进程中秭归龙舟文化面临的内部和外部诸多挑战,以及在适应现代环境的需求下推动龙舟文化的传承创新发展,实现和谐共生是本文更深远的意义。本论文采用田野调查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以秭归龙舟文化为研究对象,深入剖析文化生态视角下秭归龙舟文化因嬗变引发的危机以及应对策略,并得出如下结论:1.秭归龙舟文化与其存在的生态环境的密不可分。秭归龙舟文化在不断优化自身发展下,以多种形式并存共生历,并在历史演进中蕴涵着深沉的文化内涵。其文化的生成、存在与完善离不开得天独厚的生存土壤和别具一格的人文背景,最终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龙舟文化遗产,从而渊源流传至今。2.秭归龙舟文化有其成熟的生态架构,特色鲜明。通过实地考察,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社会制度环境3个方面对其存在环境进行阐述,物质、制度、行为、精神4个层面对秭归龙舟文化生存状态两个向度进行深入解析,从而客观分析出秭归龙舟文化在当前背景下的发展现状。3.现代环境下秭归龙舟文化因嬗变引发新的危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秭归龙舟文化的生存土壤发生了变迁,资源破坏,体系断裂,文化生态出现失衡,导致传统的秭归龙舟文化在形式、内容上发生了变异,传统物象改变,行为特质弱化,加之现代环境的侵蚀、同类运动的竞争,生存空间日益萎缩,传承与发展难以为继。4.运用文化生态理论探寻现代环境下秭归龙舟文化传承与发展途径。将文化生态理论运用到秭归龙舟文化危机现象的实质性研究中,将民俗文化、休闲体育、器械制作相结合的运作模式,合力推进秭归龙舟文化可持续发展与活态传承的优化路径。在具体策略上,主要通过强化政策引导,优化龙舟文化生态;挖掘历史底蕴,丰富龙舟文化业态;制定保护规划,推进龙舟文化活态;拓展多元渠道,增强龙舟文化常态。推动秭归龙舟文化与存在环境和谐发展、共融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

朱莉娜[6](2020)在《清末民初四川自然地理认知研究 ——基于外国游历文献的考察》文中认为清末民初四川自然地理的认知是近代地理科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学界由于这一时期样本数据缺乏研究较少,而历史学界在研究时多选择科学性、客观性有所欠缺的国内传统史料,故使用外国文献对其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虽然封闭的自然环境是外国人进入四川面临的首要问题,但复杂的地形地貌、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仍吸引众多国外受过良好教育的官员、学者、传教士、科学家、探险家、旅游者来此游历考察,留下了众多宝贵的以游记和调查报告为主的一手资料。他们在近代化科学思维的背景下,对于国人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或景观能从较客观角度进行分析与描述,能够发现许多国人未曾留意或以迷信来认识的自然现象,弥补近代四川地区自然地理资料缺乏和认识科学性不足的缺陷。因此本文将以此作为主要史料进行分析,以期从外国人的视角探究清末民初四川自然地理的认知情况,同时为当下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中外交流等内容提供借鉴。主要从地质地貌、气候、河流、动植物矿藏四个方面对四川自然地理认识情况进行论述。具体包括以下内容: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包括研究缘起、相关概念界定、研究现状、研究的学术与现实意义,研究方法及研究难点等方面的内容。第二部分对外国人在四川游历的情况进行整理,包括主要外国游历者(团体)来川游历情况的介绍和考察时段分析。通过整理发现外国游历者身份多样,其中以官员、商人、科学家和传教士居多。其游历考察路线包括当今川渝大部分区域,对所经地区的地质地貌、气候、河流、矿产、交通,经济贸易等多有记载,有助于我们复原当时的自然地理情况。在考察时段方面,开埠至清末游记数量最多。第三部分是清末民初外国人对四川地质地貌的认识。包括四川典型的红色盆地(四川盆地)和川西高原两种地貌。红色盆地中介绍了外国人对成都平原、方山丘陵地和川东平行岭谷地貌的认识。川西高原则通过对典型地区的整理,归纳出外国人对其的认识。总结发现外国人对于四川地质地貌的关注侧重于岩石土壤组成及该地地质地貌的特点,对本地资源与地质的关系十分重视,从中可看出外国人游历和考察具有经济目的。第四部分是清末民初外国人对四川气候的认知。通过外国人对气候的描述归纳四川气候特点有:难有好天气、潮湿、多雨(夜雨多)、雨热同期;川西地区气候恶劣,季节变化不明显,冬季寒冷有降雪,甚至有沙尘天气。同时外国人对于本地人对气候的迷信认知感到荒谬,体现了双方文化上的差异。外国游历者对于气候的认知具有科学性的特点,在描述气候感受时,通常借助于仪器测得的数据,更加客观真实。第五部分是清末民初外国人对四川河流的认识,主要归纳了外国游历者对扬子江和其重要支流岷江、嘉陵江的认识。激流险滩是扬子江显着特点,其形成与河床狭窄,礁石遍布有关。同时外国游历者为打开中国东西部贸易的大门,对长江是否通汽轮关注颇多。第六部分是清末民初外国人对四川动植物、矿藏的认识。外国人对四川地区珍稀动植物给予了广泛关注,并用现代科学体系对动植物进行分类和命名,这一时期四川的森林资源总体并不乐观。矿藏方面他们从矿产规模、开采方式到运输都进行了细致描写,足以窥见其对矿藏资源的重视。结语部分主要对外国游历者来川目的和其对四川自然地理认知的特点进行归纳总结。从作者身份来看外国游历者中对自然地理关注较多的是商人和科学家。其来华目的主要包括1、开辟中国内地,攫取资源;2、为了科学考察;3、顺应19世纪博物学潮流。他们对四川自然地理认知的特点可概括为:1、科学性;2、带有发达文明侵略色彩;3、带有发达文明优越感;4、具有全球性互利观念。最后也探讨了世界背景下英法两国间的博弈和自然地理认知中人文观念的调和问题以及外国在华游记翻译与研究的方法。

姚刚[7](2020)在《晚清英国人中国西南行记研究》文中提出晚清时期,许多外国人到中国西南地区旅行和生活,其中以英国人最多,留下的行记也最丰富,再加上晚清时期中国受英国影响最大,因此本文选择晚清英国人中国西南行记为研究对象。这些行记的作者身份和职业各异,有官员、军人、商人、传教士、科学考察者和游历探险家等;到中国西南的目的也有差异,因此关注点有所不同,但是也有相似之处。本文在广泛搜集整理晚清英国人西南行记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这些作品分类介绍,以期展现这些行记的容貌和历史价值。通过对这些行记的梳理介绍,揭示了英国人对中国商贸交通与经济方面的考察之广泛和深入,宗教传播过程遇到的困难与对中国的主动适应,对中国自然资源的大量探索与撷取,对西南社会和自然环境的猎奇与独特认识。由于自身素质、文化背景和视角等方面的区别,这些行记的内容各有侧重,但也有共同特点,即多记述西南底层的群体和自然、社会状况,如对西南底层纤夫、轿夫等群体的印象,对西南城乡的认识,对西南罂粟和鸦片毒害的认知等。本文对英国人西南底层的认识进行总结阐述,分析了这种独特认识产生的原因。晚清英国人西南行记中的许多记述是中国人容易忽略的内容,这也是当今历史研究较少关注的内容,是国内历史文献的重要补充。通过对这些行记和认识的分析,可以看到英国人为了顺利在西南地区旅行和生活,主动学习汉语和其他少数民族语言,探索西南历史文化、风俗习惯,表现出一定的主动适应性。只有深刻了解所处地区的历史文化,理解并尊重当地人民,相互释放善意,才能进入中外交流的正确轨道,这也对当今中外交流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漆美玲[8](2020)在《国内民办教育集团的品牌文化构建策略研究 ——以湖北宜昌天问教育集团为例》文中认为2016年11月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民办教育促进法(修正案)》,进一步明确和规范了民办教育发展的价值导向,也正是民办教育市场逐步规范化发展,对未来民办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加强民办学校的内涵建设,面对生源减少、竞争加剧、转型提质等等的严峻挑战,如何化“政策条框”为“政策红利”,民办教育集团只有在成立之初,建立起特色而系统品牌文化,支撑品牌内涵纵深发展,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进而借此提升办学质量和收益获得社会声誉,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民办教育市场上独树一帜,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品牌、品牌文化、民办教育集团等概念进行梳理;同时对于有关品牌文化、民办学校品牌建设、民办教育集团的研究进行分类综述,确定本文的研究主体与范围。通过前期的文献查阅与概念界定,以具有地方特色、发展较为成熟的宜昌天问教育集团为例,将宜昌天问教育集团品牌文化构建的研究细分为品牌主题文化、品牌管理文化与品牌理念文化三大部分,其中品牌主题文化对应的是品牌文化的物质层,是品牌文化的外化,包含名称、logo、校歌、校园环境创设;品牌管理文化对应品牌文化的制度层,包含学校、教师、招生管理文化;品牌理念文化对应品牌文化的精神层,包含使命、愿景、价值观。同时通过问卷调查,对其品牌文化构建认同度、构建成效与面临的问题进行定量分析,并得出结论。通过以上文献研究与案例分析,总结得出宜昌天问教育集团品牌文化的构建策略。不同企业类型、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政策导向都会影响企业品牌文化的构建。通过前期调研与文献查阅,本文确定了相对特殊的针对品牌文化的研究对象——基于基础教育的民办教育集团。其品牌文化建设既要迎合市场需求,又要彰显文化底蕴,还要具有社会公益性,民办教育集团的品牌文化区别于一般的企业品牌文化构建,也让本文的研究具有了一定的价值与独特性。本文的创新点是通过对品牌文化的理念延伸至民办教育集团这一研究对象,创新性的将David A.Aaker(1996)的品牌个性理论与品牌文化层级理论相结合。从品牌主题文化、品牌管理文化、品牌理念文化三大方面对宜昌天问教育集团的品牌文化构建进行系统的阐述与分析,同时通过对宜昌天问教育集团的品牌文化构建认同度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定量研究。最后,通过前文的综合分析,总结得出民办天问教育集团品牌文化构建策略。第一,差异化原则——集团引导下校区精准定位。在集团统一的使命愿景价值观的领导下,各分校要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校园特色文化。第二,精品化原则,因地制宜应用地方资源,打造精致的品牌文化,在将地方文化特色融入品牌文化内涵的同时,将依托文化名人和人文景观作为品牌拓展课程开发重点,建立主题研学基地,在将地方文化推向外省的同时,又能够提升天问品牌的知名度,丰富品牌文化内涵。第三,联动性原则——集团指导下的多方联动。集团与学校、教师、社会的三方联动,推动品牌文化传播与品牌内涵不断拓展。

汤士东[9](2019)在《张良皋风景园林学术思想研究》文中指出张良皋先生(1923—2015)是我国第二代建筑师中的佼佼者之一,也是华中科技大学建筑系创始人之一,其学术活动跨越建、规、景三个学科,并在景观建筑、文化景观和自然风景学三个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张先生作为我国建筑学跨界风景园林领域的先驱之一,在我国建筑类高校具有典型意义。本论文采用文献查阅、手稿解读、案例分析、情景体验、访谈等多种方法对张良皋先生的风景园林学术思想展开研究。论文内容共分为三个部分:基础研究、分类研究和研究结论。首先通过对张良皋先生人生经历、教育背景和职业生涯的梳理,寻绎其风景园林学术思想发展轨迹。其次,根据其专擅的领域,从景观建筑、文化景观和自然风景三个方面对其风景园林学术思想进行归类研究。景观建筑方面,通过对其武当山、干栏建筑和大观园复原研究中景观建筑理论的解读,结合对其解放公园苏联空军烈士纪念碑、归元寺云集斋素菜馆、安陆李白纪念馆、竹山县郭山歌坛等设计案例的分析,总结出其“通、驭、理、和”的景观建筑思想。文化景观方面,通过对其《蒿排世界》《巴史别观》《武陵土家》三部着作所反映的聚落演化、土地利用方式、文化传播、环境认知及宗教信仰等文化景观理论的解读,结合对其世界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村、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等文化景观遗产案例的分析,总结出其“堪、源、求、真”的文化景观思想。自然风景方面,通过对其山水诗中所反映的风景感知和山水审美思想的解读,结合对其世界自然遗产、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四种体制中自然遗产案例的分析,总结出其“境、比”的自然风景学思想。论文最后对张良皋先生风景园林学术思想的价值和贡献进行总结:其景观建筑的研究揭示了武当山道观建筑皇家园林的性质,充实了我国风景园林的历史理论;其文化景观的研究推动了鄂西各类文化景观进入各种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体制,具有巴楚地区文化景观研究先行者的价值;其自然风景学思想推动鄂西的自然风景进入各级自然遗产保护体制,具有鄂西自然风景研究开拓者的价值。本文的创新之处体现于三个方面:首次对张良皋的人生经历和学术生涯进行系统整理;首次系统揭示张良皋先生风景园林学术思想;同时立足风景园林的视角研究“知名建筑学者”身份的张良皋,而具有研究视角的创新价值。

陈小琴[10](2020)在《三峡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及当代传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三峡民间艺术包含三峡民间美术、音乐、舞蹈、戏曲、曲艺等艺术形态。它是三峡地域民众的共同心理基础,也是三峡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峡民间艺术品类丰富,包括2个主类,10个亚类和26个小类。三峡世居民众质直敦厚、忠义尚武的民系性格形成了三峡民间艺术阳刚磊落的艺术特征和豁达浪漫的精神特质。三峡民间艺术因三峡地理生态与文化生态交汇而产生,也因两大生态系统的历史变迁而不断发展。同时,它也因各时期物质和精神文化的需要,尤其是随着物质技术更新、经济贸易往来、生产方式变革、宗族结构变化、社会观念更替、风俗信仰改易等因素的促动而出现系统内部的新旧交替或品类消长。对三峡民间艺术产生影响力的文化生态因素首先是民间风俗,其次是三峡地域文化,再次是宗族结构、意识形态、经济基础、科学技术、地理环境等。民间风俗是三峡民间艺术产生、发展的源动力,它对其艺术形态的衍生及传承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简言之,文化生态是关键,它既保证三峡民间艺术的持盈守成,也促进其自律变革。近百年来,三峡地区的工业化、城市化、科技化发展为三峡民间艺术发展带来机遇,但也因生产生活方式、结构、空间的剧烈变革而带来传承人、品类和民艺精神的疾速流失。近年频繁的“非遗”申报及传统民艺的产业复兴,给濒临绝境的三峡民间艺术带来一些生机,却无法阻挡其衰颓的状况。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人们将民间艺术发展简化为对艺术本体的传承而忽略其与文化生态的整体关联性。因此,要想传衍这一母型艺术,令其发挥民间艺术造物化人的多元功能,须立足当代实行“生态原境”传承,即“民间风俗-传承主体-文化空间-民间艺术”四位一体的保护与传承。对三峡民间艺术的研究的案例显示,“生态原境”传承模式是当前民间艺术发展的理性道路。在此模式下,民间风俗和地域文化土壤得以培育,民间艺术重获创新发展的精神原动力;民间艺术传承主体(非遗传承人和普通民众)的培育双脉并进,民间艺术重获生产与消费的良性结构,获得主体精神的润泽与观照;民间艺术在城市和乡村新图景中扎根,其形态和功能将被激活,获得物质、媒介与技术的支持。最终使民间艺术内在与民间风俗、传承主体、文化空间及其自身构成的良性文化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三峡大学宜昌分校学生思想现状调查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峡大学宜昌分校学生思想现状调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2)重庆市万州区初中英语教学资源共享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是推进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措施
        二、共享教学资源是均衡校际师资配置的辅助手段
        三、教学资源共享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赋有重要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与述评
        一、国外相关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
        三、研究述评
    第三节 核心概念与界定
        一、教学资源
        二、资源共享
        三、英语教学资源共享
    第四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五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万州区初中英语教学资源共享现状调查
    第一节 调查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工具
        四、调查实施
    第二节 万州区初中英语教学资源共享现状
        一、教师基本情况统计
        二、英语教师师资资源共享现状
        三、英语教学物质资源共享现状
        四、英语教学资源共享效果
        五、英语教学资源共享的成功经验与不足之处
第三章 万州区初中英语教学资源共享的成效与问题
    第一节 当前初中英语教学资源共享所取得的成效
        一、英语教学研修活动类型多样,搭建了校际英语师资共享桥梁
        二、英语教学材料的共享途径灵活,解决了共享时间和空间难题
        三、英语教学资源共享初显效用,促进了英语教师教学能力发展
        四、英语教学资源共享市场初步形成,推动实现区域教育共同体
    第二节 当前初中英语教学资源共享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英语师资资源共享模式偏少、教学研修活动效果欠佳
        二、英语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不完善,校际缺乏资源共享平台
        三、英语教学材料共享类型单一、共享范围有限
        四、学校、英语教师的共享动力不足、共享意识淡薄
第四章 万州区初中英语教学资源共享的优化建议
    第一节 转变传统私有观念,树立资源共享意识
    第二节 加强校际线下合作,增加共享交流次数
    第三节 完善硬件设施建设,搭建校际共享平台
    第四节 丰富资源共享类型,协调知识产权问题
    第五节 建立共享激励机制,强化教师共享行为
    第六节 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实现教学资源高效共享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4)服务学习在宜昌: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重点与难点
    六、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探讨
    第一节 概念界定
    第二节 相关理论简述
    第三节 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关联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现状
    第一节 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成效
    第二节 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短板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问题归因
    第一节 机构层级不同,互动方向单一
    第二节 组织目标相异,互动活动平淡
    第三节 管理制度缺乏,互动主体模糊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服务学习: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探索经验
    第一节 师生参与经验,吸引互动发展
    第二节 课程打造经验,推动互动发展
    第三节 制度体系经验,保障互动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服务学习理念下三峡大学与宜昌市社区教育互动建议
    第一节 宜昌市社区教育发展基本情况
    第二节 三峡大学与宜昌市社区教育互动概览
    第三节 三峡大学与宜昌市社区教育互动提升策略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文化生态视角下秭归龙舟文化嬗变与优化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依据
    1.3 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综述
    1.5 研究对象和思路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资料法
        1.6.2 问卷调查法
        1.6.3 田野调查法
        1.6.4 专家访谈法
        1.6.5 逻辑分析法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文化生态理论
        2.2.2 文化结构理论
    2.3 文化生态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3 秭归龙舟文化生态结构解析与现状
    3.1 秭归龙舟文化生态结构剖析
        3.1.1 “外生态”的理论基础:文化生态理论
        3.1.2 “内生态”的理论基础:文化结构理论
        3.1.3 文化“内生态”与“外生态”的关系分析
    3.2 外生态:秭归龙舟文化生态环境
        3.2.1 自然环境
        3.2.2 社会经济环境
        3.2.3 社会制度环境
    3.3 内生态:秭归龙舟文化生存状态
        3.3.1 物质层面——秭归龙舟本体的建造技艺
        3.3.2 制度层面——秭归龙舟组织的主要形式
        3.3.3 行为层面——秭归龙舟仪式的民俗特质
        3.3.4 精神层面——秭归龙舟蕴涵的人文价值
4 秭归龙舟文化的嬗变与面临困境分析
    4.1 基于问卷数据反映嬗变的影响因素
    4.2 现代环境下秭归龙舟文化嬗变分析
        4.2.1 生存土壤的变迁:原生态阶段——三峡移民文化
        4.2.2 物质载体的转换:龙舟器物木制——玻璃钢材质
        4.2.3 文化形式的演进:民俗体育文化——竞技体育转型阶段
        4.2.4 行为特质的弱化:文化记忆——表演娱乐
    4.3 现代环境下秭归龙舟文化的生存困境
        4.3.1 现代环境的侵蚀
        4.3.2 文化内蕴的流失
        4.3.3 同类运动的竞争
        4.3.4 龙舟传承的缺乏
5 基于文化生态理念的秭归龙舟文化发展优化路径
    5.1 秭归原生态文化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
    5.2 秭归龙舟文化发展优化路径探讨
        5.2.1 秭归龙舟文化与“民俗文化”共发展路径
        5.2.2 秭归龙舟文化与“休闲体育”共发展路径
        5.2.3 秭归龙舟文化与“传统制造工艺”共发展路径
    5.3 秭归龙舟文化发展的策略
        5.3.1 强化政策引导,优化龙舟文化生态
        5.3.2 挖掘历史底蕴,丰富龙舟文化业态
        5.3.3 制定保护规划,推进龙舟文化活态
        5.3.4 拓展多元渠道,增强龙舟文化常态
6.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1
附2
附3
附4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6)清末民初四川自然地理认知研究 ——基于外国游历文献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和相关概念界定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清末民初外国人在四川的游历活动概况
    第一节 主要外国游历者(团体)及其游历介绍
        一、游历背景
        二、主要外国游历者(团体)
    第二节 考察时段
        一、开埠前
        二、开埠至清末
        三、民国初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清末民初外国人对四川地质地貌的认识
    第一节 红色盆地
        一、整体认识
        二、成都平原
        三、方山丘陵地
        四、川东平行岭谷
    第二节 川西高原
        一、马尔康梭磨乡马塘
        二、打箭炉(康定)
        三、鹧鸪山关口
        四、川藏过渡地带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清末民初外国人对四川气候的认识
    第一节 外国游历者对四川气候的认知
        一、对四川气候普遍认知
        二、特殊气候认识
    第二节 外国游历者对本地气候迷信的看法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清末民初外国人对四川河流的认识
    第一节 扬子江
        一、激流险滩
        二、航行最佳时段
        三、扬子江上游能否通汽轮
        四、沿江变化特征
        五、一些测量数据
    第二节 重要支流
        一、岷江
        二、嘉陵江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清末民初外国人对四川动植物、矿藏的认识
    第一节 动物认识
        一、自然科学家记录下的动物
        二、其他(野生)动物
        三、白蜡虫
    第二节 植物认识
        一、游记中植物举例
        二、树木
    第三节 矿藏认识
        一、盐卤(井盐)
        二、煤矿
        三、其他矿藏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所发论文

(7)晚清英国人中国西南行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原因、意义及范围界定
        1.1.1 选题原因
        1.1.2 选题意义
        1.1.3 范围界定
    1.2 外国人中国西南行记的使用和研究现状
        1.2.1 外国人中国西南行记与西南地方史研究
        1.2.2 外国人中国西南行记与中外文化关系史研究
        1.2.3 外国人中国西南行记与西南历史地理学研究
        1.2.4 外国人中国西南行记与博物学史研究
        1.2.5 外国人中国西南行记使用和研究的成果与不足
    1.3 研究理论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
第二章 晚清英国人中国西南行背景
    2.1 晚清中国西南与世界环境
    2.2 晚清中国西南与自然环境
第三章 晚清英国人中国西南行记类型
    3.1 晚清中国西南行记概况
    3.2 政界、军界群体行记
    3.3 传教士群体行记
    3.4 商业人士群体行记
    3.5 科学考察群体行记
    3.6 探险游历群体行记
第四章 晚清英国人中国西南行记中对西南的认识
    4.1 西南不同群体印象
        4.1.1 为英人提供劳动服务群体
        4.1.2 普通城乡人民群体
        4.1.3 官绅群体
    4.2 西南城乡印象
        4.2.1 西南城乡标志印象
        4.2.2 西南城乡市集印象
        4.2.3 西南城乡住宿印象
    4.3 西南罂粟和鸦片印象
        4.3.1 罂粟对农业的影响
        4.3.2 鸦片对城镇的影响
        4.3.3 鸦片对人民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国内民办教育集团的品牌文化构建策略研究 ——以湖北宜昌天问教育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设计
        1.2.3 创新点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品牌
        1.3.2 品牌文化
        1.3.3 民办教育、民办学校与民办教育集团
    1.4 研究现状综述
        1.4.1 有关品牌文化的研究
        1.4.2 有关民办学校品牌建设的研究
        1.4.3 有关民办教育集团的研究
        1.4.4 研究述评
第2章 宜昌天问教育集团品牌文化构建现状
    2.1 品牌主题文化——基于品牌文化的物质层
        2.1.1 名称、校徽
        2.1.2 校歌
        2.1.3 校园环创
    2.2 品牌管理文化——基于品牌文化的制度层
        2.2.1 学校管理文化
        2.2.2 教师管理文化
        2.2.3 招生管理文化
    2.3 品牌理念文化——基于品牌文化的精神层
        2.3.1 使命
        2.3.2 愿景
        2.3.3 价值观
第3章 宜昌天问教育集团品牌文化构建成效与问题
    3.1 宜昌天问教育集团品牌文化认同度消费者分析
        3.1.1 品牌主题文化认同度
        3.1.2 品牌管理文化认同度
        3.1.3 品牌理念文化认同度
    3.2 宜昌天问教育集团品牌文化构建成效
        3.2.1 品牌理念文化认同度高,更影响品牌口碑
        3.2.2 品牌管理文化成亮点
        3.2.3 品牌文化构建成体系,整体认同度高
    3.3 宜昌天问教育集团品牌文化构建面临的问题
        3.3.1 集团下辖学校定位不准,形成竞争关系
        3.3.2 教师管理文化认同度不高
        3.3.3 品牌文化的地域局限性
第4章 民办教育集团品牌文化构建策略
    4.1 差异化原则——集团引导下的校区精准定位
        4.1.1 基于文化传承的国学特色定位
        4.1.2 基于面向世界的国际特色定位
        4.1.3 基于面向未来的科技特色定位
    4.2 精品化原则——因地制宜应用地方文化资源
        4.2.1 依托地方文化名人
        4.2.2 依托地方人文景观
        4.2.3 特色主题研学课程开发
    4.3 联动性原则——集团指导下的多方联动
        4.3.1 集团引导下的统一宣传口径
        4.3.2 构建独特的教师成长文化体系
        4.3.3 基于教育公益提升品牌文化内涵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不足与未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宜昌天问教育集团品牌文化认同度调查问卷

(9)张良皋风景园林学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原由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意义
        1.3.1 丰富我国近现代风景园林思想理论
        1.3.2 传承张良皋治学方法,弘扬其治学精神
    1.4 研究目的
        1.4.1 厘清张良皋风景园林学术思想内涵
        1.4.2 解析张良皋风景园林学术思想成因
    1.5 有关张良皋的研究与本文行文体例思考
        1.5.1 有关张良皋学术思想的研究
        1.5.2 国内外风景园林学人学术思想研究体例与写作借鉴
    1.6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1.7 本章小结
2 张良皋风景园林学术思想的背景
    2.1 人生与学术经历
        2.1.1 童年时期
        2.1.2 中学时期
        2.1.3 中央大学时期
        2.1.4 上海范文照建筑事务所时期
        2.1.5 武汉市建筑设计院时期
        2.1.6 华中科技大学执教时期
    2.2 着述情况
        2.2.1 着述成果概况
        2.2.2 着述统计分类
    2.3 本章小节
3 张良皋景观建筑学术思想研究
    3.1 张良皋景观建筑思想理论与实践的背景
        3.1.1 大学毕业以前
        3.1.2 武汉市建筑设计院时期
        3.1.3 执教时期
    3.2 张良皋景观建筑理论思想解读
        3.2.1 武当山道观园林建筑价值发掘
        3.2.2 武陵干栏知识体系建构
        3.2.3 《红楼梦》大观园复原思想
    3.3 张良皋景观建筑设计案例思想分析
        3.3.1 解放公园苏联空军烈士纪念碑设计
        3.3.2 洪山无影塔搬迁设计
        3.3.3 归元寺云集斋素菜馆设计
        3.3.4 安陆李白纪念馆设计
        3.3.5 思南新城城市设计
        3.3.6 竹山县郭山歌坛设计
        3.3.7 九江琵琶亭景区设计
    3.4 张良皋景观建筑思想总结
        3.4.1 “通”的思想观
        3.4.2 “驭”的思想观
        3.4.3 “理”的思想观
        3.4.4 “和”的思想观
    3.5 本章小节
4 张良皋文化景观学术思想研究
    4.1 张良皋文化景观思想理论与实践的背景
        4.1.1 执教之前
        4.1.2 执教之后
    4.2 张良皋文化景观理论思想解读
        4.2.1 湿地浮游聚落思想
        4.2.2 盐源文化线路思想
        4.2.3 干栏建筑演化思想
        4.2.4 仙居范式思想
        4.2.5 巴楚地望与风物考释思想
    4.3 张良皋文化景观遗产案例思想分析
        4.3.1 基于形胜认知的土司堡寨类遗产
        4.3.2 基于人居模式认知的历史文化名村类遗产
        4.3.3 基于自然与人文交互认知的山水胜境类遗产
    4.4 张良皋文化景观思想总结
        4.4.1 “堪”的思想观
        4.4.2 “源”的思想观
        4.4.3 “求”的思想观
        4.4.4 “真”的思想观
    4.5 本章小节
5 张良皋自然风景学术思想研究
    5.1 张良皋自然风景思想理论与实践的背景
        5.1.1 执教之前
        5.1.2 执教之后
    5.2 张良皋风景诗中的自然风景思想
        5.2.1 诗歌中的洞穴
        5.2.2 诗歌中的峡谷
        5.2.3 诗歌中的奇峰
        5.2.4 诗歌中的水景
        5.2.5 诗歌中的生境
    5.3 张良皋自然遗产案例思想分析
        5.3.1 “山川精髓”之世界自然遗产思想
        5.3.2 “人间秘境”之国家自然保护区思想
        5.3.3 “地理迷宫”之国家地质公园思想
        5.3.4 “自然生境”之国家森林公园思想
    5.4 张良皋自然风景思想总结
        5.4.1 “境”的思想观
        5.4.2 “比”的思想观
    5.5 本章小节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创新
        6.1.1 首次系统整理张良皋学术经历与背景
        6.1.2 首次系统揭示张良皋风景园林学术思想
        6.1.3 突破学术界对张良皋建筑学者身份认识的常规视角
    6.2 研究结论
        6.2.1 厘清张良皋风景园林学术思想的发展背景
        6.2.2 归结提出张良皋景观建筑中“通、驭、理、和”的思想
        6.2.3 归结提出张良皋文化景观中“堪、源、求、真”的思想
        6.2.4 归结提出张良皋自然风景中“境、比”的思想
    6.3 总结与展望
        6.3.1 张良皋风景园林学术思想的价值与贡献
        6.3.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张良皋生平年表

(10)三峡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及当代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理论依据及选题价值
    二、研究对象、研究目的以及要解决的问题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及主要研究内容
    五、论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第一章 范畴与特质:三峡民间艺术的文化形貌
    第一节 “三峡”与“三峡民间艺术”
        一、“三峡”的地理文化范畴
        二、“三峡民间艺术”的概念界定
        三、三峡民间艺术资源的地理分布
    第二节 三峡民间艺术的风格与精神特质
        一、三峡民间艺术的风格特征
        二、三峡民间艺术的精神特质
    第三节 三峡民间艺术风貌的形成
        一、地理环境对三峡民间艺术风格的影响
        二、民系性格与三峡民间艺术风格的形成
第二章 交织与共生:三峡民间艺术传衍的文化生态系统
    第一节 三峡民间艺术的地理生态
        一、三峡的地理文化生态
        二、三峡大坝的生态效应
    第二节 三峡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
        一、三峡民间艺术文化生态要素
        二、三峡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链
    第三节 三峡民间艺术与文化生态体系的关联
        一、地理生态对三峡民间艺术的影响
        二、三峡民间艺术与文化生态的共生
第三章 碰撞与交融:“移民填川”与近世三峡民间艺术文化生态的形成
    第一节 “移民填川”与近世三峡民间文化生态的变迁
        一、从多族群并存到以汉族为主的族群结构改变
        二、从边缘文化到主流文化的交融演进
        三、从土风盛行到以汉俗为主的风俗嬗变
        四、从浑朴独立向开化包容的文化性格转变
    第二节 “移民填川”后主流文化对三峡民间艺术的涵化
        一、三峡民间艺术表现主题的主流化
        二、三峡民间艺术伦理观念的主流化
        三、三峡民间艺术风格与精神的守成
    第三节 “移民填川”后三峡民间艺术文化生态的建构
        一、外来艺术在三峡的传播与接受
        二、三峡民间艺术生态结构的拓展
        三、三峡本土民间艺术对外的传播
第四章 失衡与复苏:现当代三峡民间艺术文化生态的变迁
    第一节 时代变迁下三峡民间艺术艺术文化生态的失衡
        一、时代变迁下民间风俗的消减
        二、时代变迁下传承主体的流失
        三、时代变迁下传承空间的坍弛
    第二节 文化生态失衡对三峡民间艺术本体的影响
        一、三峡民间艺术形式的变迁
        二、三峡民间艺术主题的变迁
        三、三峡民间艺术功能的变迁
    第三节 当下三峡民间艺术文化生态环境的复苏
        一、当下文化大环境的复苏
        二、当下文化小环境的复苏
第五章 建构与发展:文化生态视野下三峡民间艺术的当代传承
    第一节 当代三峡民间艺术传衍过程的流变
        一、三峡民间艺术技巧和工艺的演变
        二、三峡民间艺术图像的削减与转换
        三、三峡民间艺术传播途径与受众的改变
    第二节 三峡民间艺术传承现状的观察
        一、三峡民间艺术传承人培养现状
        二、三峡民间艺术资源的赋存状态
        三、三峡民间艺术传承的现有模式
    第三节 “生态原境”:当代三峡民间艺术传承策略
        一、三峡民间风俗的常情与常态性建设
        二、三峡民间艺术当代传承主体的多脉延续
        三、三峡民间艺术文化空间的重建、修复与扶持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附表

四、三峡大学宜昌分校学生思想现状调查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土家族民俗音乐文化史研究[D]. 苏振华.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 [2]重庆市万州区初中英语教学资源共享现状调查研究[D]. 廖襄绮. 重庆三峡学院, 2021(07)
  • [3]农村初中英语口语教学调查研究 ——以湖北宜昌农村初中为例[D]. 王萌. 三峡大学, 2021
  • [4]服务学习在宜昌:地方高校与社区教育互动研究[D]. 宋晨. 三峡大学, 2020(02)
  • [5]文化生态视角下秭归龙舟文化嬗变与优化路径[D]. 周红. 武汉体育学院, 2020(11)
  • [6]清末民初四川自然地理认知研究 ——基于外国游历文献的考察[D]. 朱莉娜. 西南大学, 2020(01)
  • [7]晚清英国人中国西南行记研究[D]. 姚刚.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020(08)
  • [8]国内民办教育集团的品牌文化构建策略研究 ——以湖北宜昌天问教育集团为例[D]. 漆美玲.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9)
  • [9]张良皋风景园林学术思想研究[D]. 汤士东.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10]三峡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及当代传承研究[D]. 陈小琴. 东南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三峡大学宜昌校区学生思想现状调查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