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内涵:景观设计的生命力

文化内涵:景观设计的生命力

一、文化内涵:景观设计的生命力(论文文献综述)

王智洋[1](2021)在《空间视阈下当代中国历史街区的文化建构》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保存有大量文物古迹、地方文脉并能较为完整体现出传统生活状态的历史街区,逐渐成为当下人们的关注焦点。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历史街区展开的相关改建工作,经历了由过往旧城改造中的拆旧建新与仿古热潮,向小尺度、微循环、渐进式有机更新的认知与实践转变。虽然其的主要模式与演化路径不断发展演进,但客观现实中政策规划、法律法规的缺失与商业要素的无序繁殖,依然在此过程中引发了地方文化消逝、群体认同淡化、商业开发同质化等一系列问题。究其原因,过往我国的历史街区改建遵循的多是一种“物质-精神”二元对立认知;其在将工作重心聚焦于历史街区物质形态与精神面貌的同时,却忽视了街区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具有实用性、经验性、延续性特征的社会人文内涵。作为一种供人居住生活的空间形态,我国的历史街区具有着由物质性、精神性、社会性三重维度共同构成的空间结构属性;而当代城市更新背景下对之展开的文化建构,则是一种贯穿于其空间营建、空间叙事、空间消费环节的综合性空间生产活动。首先,对文物古迹外在形态风貌的修缮保护、对遗存布景等叙事景观的还原、与以物质为载体的消费活动,共同构成了历史街区文化建构中的物质空间维度。其次,精神空间维度的文化建构既是对历史街区中情感观念、集体认同、地方风俗等抽象要素的维系和延续,也包含着对隐藏于街区空间中的各种人文叙事文本的当代重置,并由此使之与当今大众的审美、怀旧、娱乐、教育等消费诉求相契合。最后,物质与精神层面的文化建构在历史街区的社会空间维度进一步交汇,并分别体现为对活态文化遗产的融合与传承、对社会生活状态的空间叙事再现,以及以体验性社会参与为基础的空间消费等不同层面。同时,由封闭的围合状态、生产逻辑的强势地位、传统地缘亲缘关系的隐退、原住民人口的大量迁出等引发的历史街区公共属性淡化、人际关联衰退、情感内核消散和消费精英化趋势等问题,在本质上均是一种空间异化现象。因此,空间视阈下展开的当代中国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理应处于一种辩证统一的状态之中。相关的实践工作不但要在历史街区物质性、精神性、社会性空间维度的融合交织中,凸显其的活态性、属人性本质与多层次、多环节的原真性内涵;也需在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等多元话语的互动、博弈与协调中,推动其相互补充、彼此制约并以此达成空间权益的动态平衡。

刘玉臻[2](2021)在《地域文化视角下城市公园景观提升研究 ——以铜川市劳动公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城市公园作为文化生态信息的重要载体,本身背负着保护传承城市文化的重任。目前,很多城市在对公园规划设计时,过于追求公园外观上的吸引力,却不将文化内涵和生态作为城市公园景观建设的研究重点,对当地自然资源不加以保护,不利于促进城市公园生态可持续发展。城市在规划设计文化公园、人文景观的过程中往往缺失具有当地本土文化特色的人文景观元素,缺乏一套能有效形成该旅游地区特有的城市历史公园文化氛围的景观规划设计解决方案。基于以上问题,本文首先结合场所精神、文脉延续、符号学、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理论,重点深入研究铜川地域文化如何能够更好地融入运用到城市公园的规划建设中。其次,通过对铜川地区现有城市公园的实地调研以及问卷调查,进行研究分析发现公园现状主题理念不明确、功能空间不完善、景观元素单一、感官体验不足。随后,结合实际典型案例,总结提出了铜川城市公园整体景观设计方案应针对不同城市地域历史文化、不同环境氛围、不同群体需求进行规划设计。最终从明确主题表现,多层面进行元素提取,多样的元素应用表达,体验式景观营造等四个方面进行景观提升。本文的研究成果希望通过在地域文化视角,重塑场地空间活力脉搏,再启城市文脉展演之路,总结出一套适用于拥有丰富地域文化城市的景观提升策略,改善城市居民休闲环境,传承地域文化,延续文脉发展,为地域文化传承发展新模式开发抛砖引玉。

穆海婷[3](2021)在《南京市美丽乡村生产性景观模式研究与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生产性景观是乡村中特有的一种区别于城市的地域性景观,不仅关乎农业农村的经济发展,而且其所传播的农业文化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特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具有传承价值。然而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发展,乡村中的农业用地面积逐渐减少,生产性景观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因此本文通过对南京地区32个美丽乡村的调研,探索南京市乡村生产性景观发展现状。通过深入挖掘其景观模式,建立全面的评价体系,根据评价结果提出针对性的景观提升策略,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生产景观。根据乡村主导空间功能的不同,将生产性景观划分为生活型空间的生产性景观、生态型空间的生产性景观与生产型空间的生产性景观。通过相机、无人机航拍等技术进行实地考察,对三类空间中的生产性景观以归纳总结的方法进行模式的探索,挖掘生产景观评价的影响因素。以AVC理论为研究基础,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建立乡村生产性景观评价体系,邀请相关研究学者分别对生活、生产、生态三类空间中的生产性景观指标权重进行打分。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与实地考察后,将调研对象按照发展模式的不同划分为产业发展型、环境整治型、生态保护型、文化传承型、休闲旅游型五大类。在调研的过程中邀请游客以十分制法对样本照片进行打分,最终得出游客对南京市五类发展模式下乡村生产性景观评价的综合分值。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阐述乡村生产性景观的发展背景、研究目的、意义、方法与技术路线,以及研究的范围和内容。(2)对生产性景观的概念、分类、特性、景观评价做了相关介绍,以及介绍了国内外生产性景观和生产性景观评价的发展概况。(3)根据对南京地区大量乡村的调研,总结南京乡村生活、生产、生态三类空间中生产性景观的结构模式。生活空间的生产性景观以门前、屋后、庭院空间为主总结出13种景观模式,生态空间的生产性景观以滨水空间、生态防护林、水库为主总结了14种景观模式,生产型空间生产性景观根据地形差异分为平原型、丘陵坡地型、水网型共总结了18种模式,总计45种生产性景观模式。(4)以AVC理论为研究基础,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南京市美丽乡村的生产性景观建立评价体系。从吸引力、生命力、承载力3个维度出发,综合考虑乡村中生态、美学、经济以及社会效益来构建生产性景观综合评价体系。依据乡村发展模式将调研对象划分为产业发展型、环境整治型、文化传承型、休闲旅游型、生态保护型五大类,在调研的过程中邀请游客对调研样本照片进行打分,得出游客对南京市乡村生产性景观发展的综合评价值。结果表明,南京市生产性景观目前处于良好发展阶段。其中产业发展型乡村生产性景观综合得分最高,生态保护型次之,休闲旅游型、文化传承型、环境整治型乡村中的生产性景观建设有待加强。(5)最后依据评价结果分别对南京市乡村在生活、生产、生态三类空间中的生产性景观提出吸引力、生命力、承载力的提升策略。

陈蕊[4](2021)在《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宁夏沙坡头村乡村景观设计研究》文中提出乡村景观是乡村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活和休闲的场所,是乡村文化的承载者,历史的记录者,它在农村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提出了乡村景观的建设战略,农村的发展建设也受到广泛关注,但由于很多乡村建设雷同缺乏对当地的地域文化探索与创新,盲目追求经济效益,缺乏对乡村景观设计的全面理解和认知,导致研究滞后,乡村的文化价值缺失。因此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在乡村景观营造理论的基础上,阐述了当前乡村景观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和应对策略,探索具有自身地域特征的乡村景观设计思路,以及如何在乡村景观建设中体现和传承地域特色,合理的引导乡村可持续发展,充分挖掘乡村的生态旅游文化价值,展现乡村的特色风貌,同时对宁夏乡村发展建设的探究有着推动作用。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入手,学习先进的乡村建设思路、方法;阐述了地域文化的概念和宁夏地域文化特征,总结地域文化的形成要素和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的相关性,探讨了地域文化的发展对乡村景观设计的影响作用;其次,通过调研宁夏特色乡村案例,对宁夏乡村的文化、景观现状作详细分析和总结,针对建设的优势和不足,提出科学的景观设计原则;最后,根据研究需要结合相关理论研究,以地域文化为基础进行设计实践论证,对宁夏中卫市沙坡头村实地调研分析,梳理出该村目前的景观现状以及地域文化挖掘、文化整理、文化分析、文化设计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一些合理的景观设计策略。将当地的人文文化和民俗文化融入到景观设计理念中,在确保传统优秀文化最大化保留的基础上,基于文化创新理念,对地方旅游模式进行了优化设计,以提高乡村景观的文化内涵和乡村景观建设质量,打造以体验、休闲、娱乐、度假为一体的沙坡头村乡村旅游景观。希望本文在研究中得出的理论方法,能够为沙坡头村乡村景观改造建设提供一些有效的指导,为宁夏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

李畅宇[5](2021)在《文化景观视角下的特色小镇规划设计研究 ——以泰安市徂徕书院为例》文中指出我国近年来处于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绿色发展的蓬勃时期,特色小镇的规划设计与开发作为城镇化发展及城乡生态发展的重要一环,面对着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存在过剩的开发与规划设计手法较为重复、难以为继的问题。在信息化城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使得小镇规划设计特色化,发展特点化,如何对特色小镇的文化背景进行深挖,并借助地域文化底蕴助力小镇建设,是本文中探讨的主要问题。本文希望通过对此类问题的探讨,可以对特色小镇的规划设计手段及未来发展提出建议,提供参考。(1)本文对有关景观文化及特色小镇的概念理念进行界定,对国内外特色小镇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及梳理,分析了国内外特色小镇经典案例,及其借鉴与对比,为现阶段我国特色小镇的规划设计提出建设性的建议。(2)分析陈述了文化视角引导特色小镇规划设计的研究背景以及研究意义,结合以上两点,选择通过将文化因素植入景观规划设计当中,分析特色小镇建设与文化融合到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3)针对相关的概念背景以及总结得出的问题,分析景观中文化要素的挖掘方式以及运用手段,融入特色小镇传统的规划设计方式,得出在文化视角引导下的小镇规划设计原则及思路,构建全新的文化小镇规划设计手段与方式方法,从组织景观空间、打造文化设施、丰富景观体验、打造文化活动以及组织文化产业几个方面,着重阐述了运用何种手段,将文化景观植入特色小镇,并分析了其中优势。其中包括了文化在景观规划设计中扮演主要角色、辅助要素以及混合基因的几种方式,挖掘文化底蕴,打造文化品牌,促进文化更新的几种思路,并探讨文化如何带动产业发展,引领景观规划设计以及旅游业发展。(4)通过对案例——徂徕特色小镇的景观规划设计进行研究,讨论在营建具有本土特色的景观小镇时,如何将当地文化植入景观当中,以文化的视角引导景观规划设计的思路,分析在特色小镇规划设计初期如何发现其缺乏的精神文化内涵,以及如何填补其空缺,以期为将来的城镇化建设及特色小镇的建设提供新的发展、规划设计思路。

杨香玉[6](2021)在《传统几何纹样在当代景观构筑物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传统几何纹样文化内涵丰富、造型简练、寓意深远,对当代设计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古至今,传统几何纹样在每个历史时期中的演变与发展都凝结了劳动人民智慧与创作,体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创造力,以及独特的艺术文化。因此,针对于传统几何纹样的继承与发展及创新应用也显得更加重要。伴随着城市的发展,人民对生活环境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景观构筑物作为城市景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逐渐受到人民的关注与喜爱。一个城市的形象往往离不开景观构筑物背后的支撑。为此,关注城市中的景观构筑物设计研究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任务。本文将传统几何纹样与当代景观构筑物相结合,不仅能为景观构筑物注入新鲜的血液,而且能够呼吁人民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进一步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力量。本文从五个部分来探讨传统几何纹样在当代景观构筑物中的应用。第一部分对传统几何纹样概述、传统几何纹样种类、传统几何纹样在中国传统建筑及构筑物中的历史演进等进行了论述。第二部分对景观构筑物的定义、类型、作用,以及当代我国景观构筑物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第三部分,通过分析国内外传统几何纹样在景观构筑物的相关案例,提炼出和文化相关的景观构筑物案例中的文化元素,同时阐述国内景观中对于传统文化的挖掘和设计表现,分析传统几何纹样与景观构筑物的融合,通过引入传统几何纹样的景观构筑物的当代设计表达,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创新。第四部分,通过前三部分的研究探索,最终总结出引入传统几何纹样在景观构筑物中的设计原则和设计策略。第五部分,在原则的指导下,以具体的设计策略来进行设计实践,探索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代景观构筑物设计的应用与表达。

林月娟[7](2021)在《基于文脉传承的风景区古道设计 ——以南岳区曾国藩古道为例》文中提出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保护历史文脉,延续文化底蕴意义重大。近年来,我国提出了一系列保护文脉和传统文化的相关政策,古道作为交通文物也成为文物保护对象之一。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古道景观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背景,迎合了当今旅游求古的心理,已成为当今旅游景观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古道的恢复可以打通古道沿线村落的全域旅游,为周边村落发展提供新的思路。首先,本论文进行了一系列基础性研究,对风景区古道的相关概念、分类、意义、现状、发展历史进行探讨,对文脉的来源、构成、延续与发展、文脉的传承理论进行研究。然后选取剑门蜀道,梅关古道,茶马古道,九华山风景区南麓古道,黑麋峰森林公园路线等五个案例进行分析,对几个案例的古道和步道进行研究,从相关案例中分析总结可以应用于风景区古道的设计理念以及方法,同时对其文脉的传承方式做出探讨。其次,论文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目前风景区古道设计的背景,设计原则、设计策略。总结出文脉传承的两种方式即物质与非物质层面的文脉传承,进而提出基于文脉传承下的保留修复、场地复原、空间打造、文化注入、借鉴创新的风景区古道设计方法。最后,基于文脉传承理念对南岳区曾国藩古道进行实地调研,分析曾国藩古道文脉,总结出其物质性文脉及非物质性文脉,将前文讨论的基于文脉传承下风景区古道设计方法运用到曾国藩古道的设计中。通过曾国藩古道的案例实践来验证基于文脉传承下风景区古道设计方法的理论研究成果。探讨利用文脉传承的理念解决当下风景区古道发展所面临的各项问题,为当下解决古道设计问题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对于古道文脉的保护与传承能更好的让曾国藩古道焕发新的生机,促进产业发展,为今后的古道旅游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在文章末尾,对于本论文的结论、展望做出客观阐述,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为以后相关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为基于文脉传承下的风景区古道设计奠定基础。

裴进文[8](2021)在《西安平原型乡村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凿齿村为例》文中认为乡村是中华民族的主要聚居地。乡村景观是以大地为背景、以聚落为核心、以农田为基底的环境综合体,沉积着历史文化和生产生活的空间营建智慧,保护建设地域特色的乡村景观风貌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植物种植是乡村景观形成的重要组成要素,具有生活生产、乡土文化、庭院经济和生态环境等多重功能。近年来,随着乡村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美丽乡村建设中植物景观营造城市化手法越来越突出,乡村地域特色保护与传承创新面临挑战。本文以西安平原地区典型乡村景观传统特色和建设现状分析入手,针对植物种植设计过程中植物景观趋于同类化且不满足村民生活需求等问题,探究一种既能留住“乡愁”延续乡村景观地域特征,又能适应现代乡村居民实际生活需求的乡村植物景观设计方法。首先,提出村域空间肌理的植物景观整体规划布局,从空间肌理形态入手,尊重和延续乡村空间肌理的空间尺度、形态、界面以及功能属性。基于共同缔造理念,提出多元主体参与式植物景观设计方法和流程。其次,通过分析乡村的空间肌理构成要素的类型、各空间肌理要素的空间尺度、界面构成、功能属性以及各空间肌理要素中植物景观的分布特征、功能作用、植物与空间肌理的关系,归纳总结西安平原型乡村典型空间肌理的特征以及各空间肌理中植物景观类型及分布方式,提出了西安平原型乡村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模式,包括乡村街巷空间植物种植设计、建筑庭院空间植物种植设计、公共空间节点植物种植设计、农田林网植物种植设计模式。最后,以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凿齿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为实践研究对象,开展村庄现代生活环境需求与村庄植物种植设计之间关系的访谈调查,实践西安平原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和设计模式。

宗振振[9](2021)在《触媒视角下乡村闲置空间活化利用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7年,十九大报告对我国乡村发展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2021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但当下我国乡村建设仍然面临着诸多困境,城乡二元化发展导致的乡村人口外流,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其中由于经济、文化、制度等原因引起了乡村大量闲置空间的问题尤为突出,故本文以乡村闲置空间作为研究对象,试图利用这些闲置资源作为乡村发展的“触媒”,通过小尺度介入的方式,以点带面地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文章运用了“触媒理论”和乡村活化理论对乡村闲置空间进行了活化利用的相关研究。以闲置空间作为触媒载体,通过植入触媒因子的方式来激活村落中的“模糊地段”。在完成建筑触媒的塑造之后,辅以相关活动或事件,进而达到活化乡村产业、文化、社区的目的,同时也希望能够为我国当下的乡村振兴助力。本文在阐述了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并对研究对象和相关概念进行限定之后,采用了文献查阅、实地走访调研、问卷调查和案例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乡村闲置空间现状、类型、特征、价值及现存问题作出了分析。而后对“将闲置空间作为触媒载体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在遵循整体性、多样性、渐进性、可持续性这四大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乡村闲置空间触媒式活化利用的策略。活化利用策略分别从闲置建筑、闲置空间、闲置景观三个层面进行阐述。对于闲置建筑实体的活化利用依据建筑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应对方案;对于闲置空间的塑造分别从室内外空间整合、室外空间重组、场所精神塑造三个方面着手;针对闲置景观的活化利用,注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复合构建。最后,依据所提出的闲置空间活化利用策略对前姚村进行了触媒式设计,这也是对研究策略所做的研究性设计,以便更好地印证策略的可行性。利用乡村闲置空间作为“触媒”对乡村进行活化是存在一定可行性的,这一点从当下的乡村实践可以看到。本文依据这些乡村实践,并结合“触媒理论”对乡村闲置空间的活化利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这也可以看作是对乡村触媒理论的一次补充,同时也希望本文能够为将来的乡村建设和研究提供一条借鉴的思路。

王辰文[10](2021)在《红色文化视野下的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研究 ——以延安市新区中环大道西段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经济与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国家大力倡导和推动红色文化建设,全国各地的红色旅游、红色产业得到蓬勃发展。城市街道作为城市空间结构中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着城市的精神面貌。利用城市街道景观这一物质载体来展示红色文化,对推动城市文化建设、提升街区建设品质有着重要作用,对传播和弘扬红色文化精神有着深远意义。本文以城市街道景观为研究对象,以风景园林学、景观设计学、符号学等为理论基础,遵循风景园林的设计原则与方法,对红色文化元素进行提炼,形成可运用到街道景观设计当中的文化符号。具体内容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充分阐述:在第一部分(第一章),对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的现状背景和相关理论进行分析,为论文写作整理思路,构建系统的研究框架;在第二部分(第二、三章),分别阐述了红色文化和城市街道景观的相关概念、特征以及构成要素,明确红色文化与城市街道景观的关系;在第三部分(第四章),总结出红色文化街道景观的特征、分类和构成要素,通过分析国内三个典型的红色文化主题城市街道,得出当下国内在塑造红色文化主题街道的所遇到的问题,并总结出红色文化元素在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原则、设计方法;第四部分(第五章)的设计实践中,在满足使用者需求的基础上,针对延安市中环大道西段现状存在的问题,提炼延安红色文化元素符号,运用具象或意象的手法与街道景观设计相融合,创造延安红色文化特色的街道景观。本论文运用景观设计的方法,通过分析、提炼出红色文化的精神和物质类符号,并融合到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进而得出建构街道景观设计的新的视角、理念与方法。在案例中运用此设计原则和方法,并展示出具有延安红色文化特色的街道魅力,以期为城市街道景观建设与红色文化的继承提供一些设计思路和实践参考。

二、文化内涵:景观设计的生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文化内涵:景观设计的生命力(论文提纲范文)

(1)空间视阈下当代中国历史街区的文化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中国历史街区的变迁、现状及当下问题
    第一节 历史街区概念的内涵、外延与辨析
        一、历史街区概念的产生及演进
        二、对历史街区概念的辨析与定位
    第二节 我国过往历史街区工作实践的阶段性特征
        一、1949-1957:对历史街区议题的初步认知
        二、1958-1976:城市化建设停滞时期的历史街区工作
        三、1978-1989:政府主导下对城市老旧地带的福利性改造升级
        四、20 世纪90 年代:对城市展开的大规模拆旧建新浪潮
        五、21 世初期至今:对历史街区的小尺度、渐进式有机改建
    第三节 我国历史街区改建工作的主要模式、路径与当下困境
        一、我国历史街区工作的常规模式和演化路径
        二、当下我国历史街区改建工作存在的主要困境
第二章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空间视角
    第一节 历史街区改建:从传统旧城改造到当代文化建构
        一、传统旧城改造背景下历史街区改建活动的缺陷
        二、当代城市更新背景下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空间属性
    第二节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多重维度
        一、“物质-精神”二元空间观下的过往历史街区改建工作
        二、“空间三元辩证法”下历史街区的多重空间维度
        三、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空间的历史街区
    第三节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多重环节
        一、当代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空间生产属性
        二、空间营建:对历史街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融合
        三、空间叙事:对历史街区过往之事的还原、重置与再现
        四、空间消费:对社会转型中大众消费新兴诉求的契合与满足
第三章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物质空间维度
    第一节 对街区空间中物质文化遗产的修缮与保护
        一、历史街区中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与特征
        二、历史街区物质文化遗产修缮保护的途径与方法
        三、历史街区物质文化遗产修缮保护的原则与目标
    第二节 对历史街区物质性景观的空间叙事还原
        一、历史街区物质空间维度的自然与人工叙事文本
        二、宏观:对整体肌理的空间叙事还原
        三、中观:对建筑遗存的空间叙事还原
        四、微观:对布景设施的空间叙事还原
    第三节 以物质为载体的历史街区空间消费
        一、历史街区空间消费的主要形式
        二、历史街区空间消费的主要场所
        三、历史街区空间消费的主要特征
    第四节 历史街区空间物质形制的封闭与失序
        一、“围合”状态下历史街区空间公共属性的消散
        二、生产逻辑与象征性符号主宰下的空间消费
第四章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精神空间维度
    第一节 对街区空间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维系与延续
        一、历史街区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类型与特征
        二、历史街区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主题营建
    第二节 对历史街区精神场景的空间叙事重置
        一、历史街区精神空间维度的人文叙事文本
        二、从单一人文叙事文本到复合空间叙事场景
        三、对历史街区空间叙事中人文叙事场景的当代重置
    第三节 历史街区空间消费中的多重精神诉求
        一、审美与怀旧
        二、休闲与娱乐
        三、历史与文化教育
        四、遁世逃避
        五、品味展示与认同获取
    第四节 历史街区空间精神特质的消逝
        一、由传统地缘、亲缘关系向业缘关系转变所引发的精神破坏
        二、“非地方”状态下历史街区精神维度的同质化问题
第五章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社会空间维度
    第一节 对历史街区空间中活态文化遗产的融合与传承
        一、历史街区中活态文化遗产在社会演进中的融合
        二、历史街区中活态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
    第二节 对历史街区社会生活状态的空间叙事再现
        一、历史街区社会空间维度的生活性叙事文本
        二、对历史街区社会中宏大事件与民间活动的当代再现
        三、时空叙事中的铺排、拼贴与并置
    第三节 以体验性社会参与为基础的历史街区空间消费
        一、体验性空间消费的社会维度
        二、异托邦空间:时空情境穿越中的异质消费体验
        三、阈限空间:从仪式走向世俗的节庆消费体验
        四、“后台”空间:集体社会交往中的互动消费体验
    第四节 历史街区空间社会功能与结构的变异
        一、“绅士化”进程中的空间功能置换与人口结构改变
        二、社会差异背景下的精英化倾向与消费区隔
第六章 空间视阈下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辩证统一
    第一节 历史街区改建中的空间异化
        一、物质形态与精神内涵的异化
        二、人的社会行为实践的异化
        三、由物质、精神和社会实践异化所引发的空间异化
    第二节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中三重维度的辩证统一
        一、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活态性与属人性本质
        二、历史街区文化建构的多层次、多环节原真性内涵
    第三节 历史街区文化建构中多元话语的辩证统一
        一、政治话语:从主导者向中介人的角色转型
        二、经济话语:于大众诉求和经济逻辑之间的平衡
        三、社会与文化话语:文化治理下的广泛社会参与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地域文化视角下城市公园景观提升研究 ——以铜川市劳动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导向:弘扬本土优秀地域文化
        1.1.2 社会因素:公园独特性的缺失
        1.1.3 文化问题:文化交流与撞击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国内研究概况
        1.3.2 国外研究概况
        1.3.3 研究概况总结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地域文化视角下城市公园景观提升的相关概念与理论研究
    2.1 地域文化相关概念
        2.1.1 概念界定
        2.1.2 构成要素
        2.1.3 特征
    2.2 城市公园的研究解析
        2.2.1 概念界定
        2.2.2 基本功能
        2.2.3 分类
    2.3 文化景观概念界定
    2.4 地域文化与城市公园的关系
        2.4.1 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园设计中的作用
        2.4.2 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园设计中的价值意义
    2.5 相关支撑理论基础
        2.5.1 场所精神
        2.5.2 文脉延续
        2.5.3 符号学
        2.5.4 可持续发展
    2.6 本章小结
3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城市公园景观提升设计与相关案例分析
    3.1 地域文化视角下景观公园的规划分析
        3.1.1 宏观——文化定位与文化选取
        3.1.2 中观——文化空间的塑造
        3.1.3 微观——文化要素的表达
    3.2 案例选择依据
    3.3 案例研究分析
        3.3.1 大唐芙蓉园
        3.3.2 奚仲文化公园
        3.3.3 秦二世遗址公园
        3.3.4 哈尔滨劳动公园
    3.4 总结归纳
    3.5 本章小结
4 铜川市景观公园现状问题及策略研究
    4.1 项目概况
    4.2 公园现状特性
        4.2.1 主题理念不明确
        4.2.2 功能不完善
        4.2.3 景观元素单一
        4.2.4 景观感官体验不足
    4.3 铜川地域文化现状
        4.3.1 物质文化
        4.3.2 精神文化
    4.4 景观提升价值
        4.4.1 传承文化,延续文脉
        4.4.2 优化格局,扩展功能
        4.4.3 改善环境
        4.4.4 提升竞争力
        4.4.5 加强认同感
    4.5 景观提升策略
        4.5.1 明确主题表现
        4.5.2 多层面元素提取模式
        4.5.3 多样元素应用表达
        4.5.4 体验式景观营造
        4.5.5 生态修复方法
    4.6 本章小结
5 地域文化在铜川劳动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5.1 场地概况
        5.1.1 场地位置
        5.1.2 周边交通分析
        5.1.3 周边用地分析
        5.1.4 场地现状分析
    5.2 设计目标定位、依据及原则
        5.2.1 设计目标定位
        5.2.2 设计依据
        5.2.3 设计原则
        5.2.4 设计理念侧重点
    5.3 总体改造
        5.3.1 结构布局
        5.3.2 功能分区
        5.3.3 道路系统
        5.3.4 地形竖向
    5.4 景观分区重要改造点
        5.4.1 绿色养生区
        5.4.2 青色陶瓷区
        5.4.3 艺术文化区
    5.5 专项改造设计
        5.5.1 植物景观改造
        5.5.2 生态修复营造
        5.5.3 铺装
        5.5.4 建筑及小品
        5.5.5 服务设施
    5.6 经济技术指标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Ⅰ 读研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Ⅱ 表录
附录-Ⅲ 图录

(3)南京市美丽乡村生产性景观模式研究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政策对农村建设发展给予高度关注
        1.1.2 城乡一体化发展给乡村生产性景观带来的影响
        1.1.3 生产性景观作为地域性文化景观具有传承价值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范围与内容
        1.4.1 研究范围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国内外研究动态
    2.1 相关概念介绍
        2.1.1 美丽乡村
        2.1.2 生产性景观
        2.1.3 景观评价
    2.2 国内外研究动态
        2.2.1 生产性景观研究概况
        2.2.2 生产性景观评价研究概况
第三章 南京市美丽乡村生产性景观模式总结
    3.1 生活型空间生产性景观模式
        3.1.1 门前屋后生产性景观模式总结
        3.1.2 庭院空间生产性景观模式总结
        3.1.3 风水林景观模式总结
    3.2 生产型空间生产性景观模式
        3.2.1 平原型大田生产性景观模式总结
        3.2.2 丘陵坡地型大田景观模式总结
        3.2.3 水网型生产性景观模式总结
    3.3 生态型空间生产性景观模式
        3.3.1 滨水空间景观模式总结
        3.3.2 生态防护林景观模式总结
        3.3.3 水库景观模式总结
    3.4 南京市美丽乡村生产性景观作物品种调研统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美丽乡村生产性景观评价模型的构建
    4.1 评价方法的选取
        4.1.1 AVC评价方法
        4.1.2 AHP层次分析法
    4.2 评价内容与标准
        4.2.1 评价内容
        4.2.2 评价标准
    4.3 美丽乡村生产性景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3.1 美丽乡村生产性景观吸引力的评价
        4.3.2 美丽乡村生产性景观生命力的评价
        4.3.3 美丽乡村生产性景观承载力的评价
    4.4 评价过程与模型权重的确立
        4.4.1 评价过程
        4.4.2 美丽乡村生产性景观评价模型权重的确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南京市美丽乡村生产性景观评价、分析及策略
    5.1 南京市美丽乡村分类现状调查
        5.1.1 生态保护型美丽乡村
        5.1.2 产业发展型美丽乡村
        5.1.3 文化传承型美丽乡村
        5.1.4 休闲旅游型美丽乡村
        5.1.5 环境整治型美丽乡村
    5.2 南京市美丽乡村生产性景观评价结果与AVC分析
        5.2.1 生活型空间生产性景观评价结果与AVC分析
        5.2.2 生产型空间生产性景观评价结果与AVC分析
        5.2.3 生态型空间生产性景观评价结果与AVC分析
    5.3 南京市美丽乡村生产性景观AVC提升策略
        5.3.1 生活型空间生产性景观AVC提升策略
        5.3.2 生产型空间生产性景观AVC提升策略
        5.3.3 生态型空间生产性景观AVC提升策略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
    6.4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附录 南京市美丽乡村生产性景观评价样本照片

(4)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宁夏沙坡头村乡村景观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目的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乡村景观研究综述
        1.2.1 国内乡村景观研究综述
        1.2.2 国外乡村景观研究综述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3.1 主要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方法
    1.4 研究的框架
2 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相关概念及理论研究
    2.1 地域文化相关研究
        2.1.1 地域文化的概念
        2.1.2 地域文化的特征
        2.1.3 地域文化的形成因素
        2.1.4 地域性文化的符号转化
    2.2 乡村景观设计相关研究
        2.2.1 乡村景观的概念
        2.2.2 乡村景观的构成与基础特征
        2.2.3 乡村景观的分类
        2.2.4 乡村景观的设计要素
        2.2.5 乡村景观设计遵循的原则
    2.3 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的关系
        2.3.1 地域文化和乡村景观相互影响
        2.3.2 地域文化和乡村景观以尊重自然为本质
        2.3.3 乡村景观以地域文化为原则
    2.4 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设计中的表达
    2.5 本章小结
3 宁夏乡村景观的表达及地域文化的分析
    3.1 宁夏地理位置概述
    3.2 宁夏地形地貌
    3.3 宁夏地域文化的特征
        3.3.1 历史文化
        3.3.2 地域特点
        3.3.3 宁夏人文形态
    3.4 宁夏乡村景观地域特色分析
        3.4.1 乡村聚落特征
        3.4.2 民居建筑
        3.4.3 植物
        3.4.4 道路
    3.5 宁夏乡村景观建设现状
        3.5.1 宁夏乡村景观建设取得的成果
        3.5.2 宁夏乡村景观建设存在的问题
        3.5.3 目前宁夏呈现的几种乡村景观发展模式
    3.6 地域文化下的宁夏乡村景观案例分析
        3.6.1 宁夏中卫市南长滩百年梨花村
        3.6.2 宁夏隆德县红崖村老巷子
    3.7 地域文化在宁夏乡村景观设计中的构建
        3.7.1 地域文化在宁夏乡村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原则
        3.7.2 地域文化在宁夏乡村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3.8 本章小结
4 地域文化在宁夏沙坡头村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探究
    4.1 沙坡头村的背景分析
        4.1.1 沙坡头村区位
        4.1.2 沙坡头资源分布
        4.1.3 地质地貌、土壤特征
        4.1.4 水文
        4.1.5 气候
    4.2 沙坡头村的地域文化特征分析
        4.2.1 历史文化
        4.2.2 民俗文化
        4.2.3 社会经济
    4.3 沙坡头村的景观现状分析
        4.3.1 聚落现状和空间肌理
        4.3.2 景观环境
        4.3.3 建筑物形式
        4.3.4 植物配置
        4.3.5 公共设施
        4.3.6 道路
        4.3.7 河流
    4.4 融合地域特征的沙坡头村的景观设计优化策略
        4.4.1 突出地域乡土文化
        4.4.2 注重整体景观格局
        4.4.3 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4.4.4 体现景观美学原则
        4.4.5 利用乡土植物造景
        4.4.6 优化完整的公共活动空间
        4.4.7 立足生态保护建设
        4.4.8 提取景观素材和符号转换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地域文化视角下沙坡头村的景观设计研究
    5.1 沙坡头村的景观改造设计构思
        5.1.1 总体设计理念阐述
        5.1.2 整体设计布局
    5.2 沙坡头村景观功能分区设计
        5.2.1 村落入口景观改造设计
        5.2.2 地域特色民俗文化展览馆设计
        5.2.3 滨水休闲区设计
        5.2.4 特色农业采摘和垂钓区设计
        5.2.5 童趣天地、素质拓展区改造设计
        5.2.6 锦鲤广场改造设计
        5.2.7 田园餐饮旅居区设计
    5.3 沙坡头村景观空间设计要素设计
        5.3.1 建筑改造设计
        5.3.2 道路改造设计
        5.3.3 绿化、植物配置改造设计
        5.3.4 出入口的景观设计
        5.3.5 景观小品设计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地域文化下的乡村景观设计研究的结论
    6.2 研究中的不足与展望
        6.2.1 不足之处
        6.2.2 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5)文化景观视角下的特色小镇规划设计研究 ——以泰安市徂徕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概念界定
        1.1.1 文化景观
        1.1.2 文化景观视角
        1.1.3 特色小镇
    1.2 相关理论基础
        1.2.1 特色小镇规划设计方法
        1.2.2 场所意象
        1.2.3 地域文化学
        1.2.4 文化特色产业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特色小镇发展启示
2 引言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2.1 研究目的
        2.2.2 研究意义
    2.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3.1 研究方法
        2.3.2 技术路线
3 特色小镇中景观文化要素的驱动作用研究
    3.1 我国特色小镇的规划设计现状
        3.1.1 规划设计特点
        3.1.2 规划设计原则
    3.2 特色小镇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3.2.1 规划设计的局限性
        3.2.2 规划设计中的难点
    3.3 文化景观视角引领小镇规划设计的必要性
        3.3.1 文化内涵彰显小镇风貌
        3.3.2 文化底蕴驱动产业发展
        3.3.3 文化手段带动旅游业
    3.4 文化景观视角引领小镇规划设计的优势分析
        3.4.1 规划设计方针突出主题提炼
        3.4.2 规划设计策略更加顺应自然
        3.4.3 规划设计手段注重文化为先
4 文化景观视角引领特色小镇规划设计
    4.1 规划设计原则
        4.1.1 尊重生态的建设原则
        4.1.2 尊重区位地理的建设原则
        4.1.3 尊重文化脉络的建设原则
    4.2 规划设计思路
        4.2.1 挖掘文化底蕴
        4.2.2 促进文化更新
        4.2.3 提升文化供应
        4.2.4 打造文化品牌
        4.2.5 加强依法理文
    4.3 规划设计手段与方法
        4.3.1 结合文化脉络组织景观空间
        4.3.2 基于文化元素打造公共设施
        4.3.3 文化场景化丰富空间体验
        4.3.4 打造多元化的文化活动
        4.3.5 组织整理特色文化产业
    4.4 文化要素的选择与挖掘
        4.4.1 文化要素的类别与选择
        4.4.2 文化要素的挖掘与提取
    4.5 文化元素的应用与表达
        4.5.1 文化作为景观的重要主题
        4.5.2 文化作为景观的辅助要素
        4.5.3 文化作为景观的混合基因
5 案例分析:泰安市徂徕书院特色小镇规划设计
    5.1 徂徕山地区基本概况
        5.1.1 区位分析
        5.1.2 SWOT分析
        5.1.3 场地现有自然资源分析
        5.1.4 原场地存在不足及改进方向
    5.2 徂徕山地区历史文化挖掘
        5.2.1 场地历史文化特质分析
        5.2.2 场地历史文化价值分析
        5.2.3 以历史文化价值为导向的规划设计定位及理念
    5.3 徂徕书院规划设计
        5.3.1 文化引导书院规划设计借鉴
        5.3.2 梳理文化脉络引领徂徕书院特色小镇总体规划设计
        5.3.3 文化元素提取引导特色小镇分区规划设计
        5.3.4 文化景观规划设计重心:徂徕书院改造
        5.3.5 文化元素融入小镇建设细节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传统几何纹样在当代景观构筑物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国内研究概况
        2.国外研究概况
    (四)研究内容、路径及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路径
        3.研究方法
    (五)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二、传统几何纹样的基本理论研究
    (一)传统几何纹样概述
    (二)传统几何纹样的种类
    (三)传统几何纹样在中国传统建筑及构筑物中的历史演进
        1.原始时代
        2.夏商周时期
        3.春秋战国时期
        4.秦汉时期
        5.魏晋南北朝时期
        6.唐宋时期
        7.元明清时期
三、景观构筑物设计及其相关理论研究
    (一)景观构筑物的定义
    (二)景观构筑物的类型
        1.装饰型城市景观构筑物
        2.功能型城市景观构筑物
    (三)景观构筑物的作用
        1.引导性
        2.功能性
        3.艺术性
    (四)当代我国景观构筑物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性
        2.整体与局部不协调
        3.文脉传承不足
四、国内外传统几何纹样在景观构筑物中的相关案例分析
    (一)国内传统几何纹样在景观构筑物中的设计案例分析
        1.场地再生:寻一抹时空游走
        2.杭州龙湖江与城售楼处
        3.格栅之美,美不可言
    (二)境外传统几何纹样在景观构筑物中的设计案例分析
        1.Fleur Pavilia公寓
        2.料亭松子
        3.旅馆公共空间
        4. 2020 迪拜世博会入口
五、传统几何纹样在景观构筑物中的设计原则与策略
    (一)融入传统几何纹样的景观构筑物设计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
        2.因时制宜原则
        3.可持续发展原则
    (二)融入传统几何纹样的景观构筑物设计策略
        1.形的突破
        2.新材料的转换
        3.技术的觉醒
六、传统几何纹样在当代景观构筑物中的设计实践
    (一)设计概况
    (二)融入传统几何纹样的景观构筑物设计方案解读
        1.回纹的设计演进与实践
        2.冰裂纹的设计演进与实践
        3.祥云纹的设计演进与实践
    (三)设计实践总结与反思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片索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7)基于文脉传承的风景区古道设计 ——以南岳区曾国藩古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及地区的支持
        1.1.2 古道景观状态不佳
        1.1.3 旅游业的新兴发展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3.1 国内外古道设计研究综述
        1.3.2 国内外文脉研究综述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2 相关概念和理论研究
    2.1 相关概念解析
        2.1.1 古道
        2.1.2 风景区古道
        2.1.3 文脉
        2.1.4 文脉传承
    2.2 古道的相关理论研究
        2.2.1 古道的分类
        2.2.2 风景区古道的意义
        2.2.3 风景区古道的发展现状
        2.2.4 风景区古道的存在问题
    2.3 文脉传承的相关理论研究
        2.3.1 文脉的来源
        2.3.2 文脉的构成要素
        2.3.3 文脉的延续与融合
        2.3.4 文脉传承的时代性与地域性
        2.3.5 文脉的传承研究
    2.4 文脉传承在风景区古道设计中的体现
    2.5 文脉传承在风景区古道设计中的作用与价值
3 案例研究
    3.1 剑门蜀道
        3.1.1 剑门蜀道基础文脉
        3.1.2 物质文脉传承
        3.1.3 非物质文脉传承
        3.1.4 分析小结
    3.2 梅关古道
        3.2.1 梅关古道基础文脉
        3.2.2 物质文脉传承
        3.2.3 非物质文脉传承
        3.2.4 分析小结
    3.3 茶马古道(普洱段)
        3.3.1 茶马古道(普洱段)基础文脉
        3.3.2 物质文脉传承
        3.3.3 非物质文脉传承
        3.3.4 分析小结
    3.4 九华山风景区南麓古道
        3.4.1 九华山风景区南麓古道基础文脉
        3.4.2 物质文脉传承
        3.4.3 非物质文脉传承
        3.4.4 分析小结
    3.5 黑麋峰森林公园游线设计
        3.5.1 黑麋峰森林公园基础文脉
        3.5.2 物质文脉传承
        3.5.3 非物质文脉传承
        3.5.4 分析小结
4 基于文脉传承的风景区古道设计方法研究
    4.1 基于文脉传承的风景区古道设计背景
        4.1.1 古道景观资源不佳
        4.1.2 古道开发价值高
        4.1.3 古道开发无内涵
    4.2 基于文脉传承的风景区古道设计原则
        4.2.1 可持续发展原则
        4.2.2 以人为本原则
        4.2.3 统一性原则
        4.2.4 安全性原则
        4.2.5 地方性和文化性原则
    4.3 基于文脉传承的风景区古道设计策略
        4.3.1 生态平衡
        4.3.2 文脉传承
        4.3.3 活力营造
        4.3.4 产业整合
    4.4 基于文脉传承的风景区古道设计方法
        4.4.1 物质性层面文脉传承方法
        4.4.2 非物质性层面文脉传承方法
        4.4.3 基于文脉传承的风景区古道设计方法
    4.5 小结
5 基于文脉传承的南岳区曾国藩古道设计
    5.1 曾国藩古道项目概况
    5.2 曾国藩古道现状分析
        5.2.1 南岳风景区古道发展现状
        5.2.2 曾国藩古道发展现状
    5.3 曾国藩古道存在问题
        5.3.1 缺乏景观节点
        5.3.2 缺乏文化内涵
        5.3.3 缺乏人性关怀
        5.3.4 缺乏产业带动
    5.4 曾国藩古道设计定位
    5.5 曾国藩古道设计策略
        5.5.1 保护古道自然资源
        5.5.2 树立文脉保护意识
        5.5.3 利用文脉指引设计
        5.5.4 文脉赋予古道灵魂
        5.5.5 商业社会价值整合
    5.6 基于文脉传承的曾国藩古道设计方法
        5.6.1 保留古道独有特质
        5.6.2 打造古道文化空间
        5.6.3 融入文脉特征要素
        5.6.4 完善古道基础设施
        5.6.5 创新古道文化产业
    5.7 基于文脉传承的曾国藩古道设计实践
        5.7.1 总体规划
        5.7.2 游线设计
        5.7.3 主要节点设计
        5.7.4 古道修缮
        5.7.5 基础设施设计
    5.8 基于文脉传承下曾国藩古道发展规划
        5.8.1 基于文脉传承下曾国藩古道完善措施
        5.8.2 基于文脉传承下曾国藩古道发展措施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8)西安平原型乡村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凿齿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我国乡村建设发展中的矛盾
        1.1.2 政策背景:乡村建设相关政策带来新的机遇
        1.1.3 实践背景:乡村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缺乏恰当的方法
        1.1.4 对乡村植物景观规划设计问题的反思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乡村景观研究现状
        1.2.2 村民参与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现状
        1.2.3 乡村植物景观研究现状
        1.2.4 乡村空间肌理相关研究
        1.2.5 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范围及对象
    1.5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2.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研究
    2.1 相关概念
        2.1.1 乡村
        2.1.2 乡村景观
        2.1.3 乡村植物景观
        2.1.4 乡村空间肌理
        2.1.5 地域性景观
        2.1.6 共同缔造
    2.2 乡村空间肌理
        2.2.1 乡村空间肌理的特征
        2.2.2 乡村空间肌理的构成
        2.2.3 空间肌理要素之间的联系
    2.3 植物景观与空间肌理、村民参与的关系
        2.3.1 乡村植物景观的功能
        2.3.2 乡村植物景观与空间肌理的关系
        2.3.3 植物景观与村民参与的关系
        2.3.4 植物景观营造原理
    2.4 本章小结
3.西安平原型乡村空间肌理中植物景观特征
    3.1 西安平原型典型乡村案例选取与调研
    3.2 西安平原型乡村空间肌理整体形态分布及构成要素
    3.3 棋盘状街巷空间肌理
        3.3.1 街巷形态分布
        3.3.2 街巷尺度、界面及植物分布
        3.3.3 植物与街巷空间肌理的关系
    3.4 庭院集合的空间基底
        3.4.1 庭院集合分布
        3.4.2 庭院单元尺度与布局分析
        3.4.3 植物与庭院集合基底的关系
    3.5 村口、庙宇、涝池、广场等公共活动空间节点
        3.5.1 公共活动空间节点的类型
        3.5.2 空间节点的形态与功能
        3.5.3 植物与公共活动空间节点的关系
    3.6 田垄、河渠、机耕路等构成农田网状空间肌理
        3.6.1 农田网状空间肌理特征
        3.6.2 机耕路林带
        3.6.3 河渠林带
        3.6.4 村旁林带
        3.6.5 植物与农田空间肌理的关系
    3.7 本章小结
4.村域空间肌理的植物景观整体规划布局策略
    4.1 乡村植物景观规划目标与原则
        4.1.1 规划目标
        4.1.2 规划原则
    4.2 乡村植物景观规划思路
        4.2.1 从空间肌理形态入手,尊重和延续空间肌理特征
        4.2.2 共同缔造理念——多元主体参与式植物景观规划设计
    4.3 乡村植物景观规划内容
        4.3.1 植物景观空间规划
        4.3.2 植物种类规划
        4.3.3 植物景观季相规划
        4.3.4 植物群落结构规划
    4.4 本章小结
5.西安平原型乡村各空间肌理的植物景观种植设计模式
    5.1 街巷空间植物景观
        5.1.1 入村道路
        5.1.2 主要交通道路
        5.1.3 宅间道路
        5.1.4 巷道
    5.2 庭院空间植物景观设计
        5.2.1 闲置宅院植物景观设计
        5.2.2 硬化面积较大的庭院
        5.2.3 绿化面积充足的庭院
    5.3 公共空间节点植物景观设计
        5.3.1 村口
        5.3.2 涝池
        5.3.3 寺庙
        5.3.4 休闲活动广场
        5.3.5 连接型节点
        5.3.6 微节点
    5.4 农田林网植物景观设计
        5.4.1 机耕路林带
        5.4.2 河渠绿化
        5.4.3 村旁林带
    5.5 本章小结
6.凿齿村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实践研究
    6.1 凿齿村概况
        6.1.1 凿齿村基本情况
        6.1.2 上位规划
    6.2 凿齿村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流程
        6.2.1 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流程
        6.2.2 凿齿村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各阶段具体内容
    6.3 凿齿村各空间肌理植物景观现状及村民意愿分析
        6.3.1 凿齿村植物景观现状
        6.3.2 村民主体意愿调查
    6.4 凿齿村植物景观整体规划
        6.4.1 凿齿村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目标
        6.4.2 凿齿村植物景观整体规划
        6.4.3 植物景观季相规划
        6.4.4 植物景观空间及植物群落结构规划
    6.5 凿齿村各空间肌理要素的植物景观设计
        6.5.1 凿齿村植物景观设计总平面图
        6.5.2 街巷道路
        6.5.3 公共空间节点
        6.5.4 住宅庭院
        6.5.5 农田空间肌理
    6.6 本章小结
7.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7.2.1 研究不足
        7.2.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1 西安乡村常用植物
附录2 乡村村民问卷调查样表
附录3 乡村干部调查问卷
研究生期间参与的相关工作及成果

(9)触媒视角下乡村闲置空间活化利用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背景
        1.1.2 政策背景
        1.1.3 实践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1.3.1 研究对象
        1.3.2 相关概念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4.1 触媒理论研究
        1.4.2 闲置空间活化利用
        1.4.3 国内外乡村建设实践
    1.5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触媒理论及闲置空间活化研究
    2.1 触媒理论的相关研究
        2.1.1 触媒理论的基本要点及作用特征
        2.1.2 触媒形式分类
        2.1.3 触媒理论的运作机制
    2.2 闲置空间活化理论研究
        2.2.1 基本活化原则
        2.2.2 基本活化策略
        2.2.3 空间活化与触媒理论的关联性
    2.3 乡村闲置空间作为触媒载体的可行性分析
        2.3.1 当下乡村发展面临的深层困境
        2.3.2 将乡村闲置空间作为触媒点的可行性分析
        2.3.3 触媒理论对于乡村闲置空间活化的指导意义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乡村闲置空间现状调研及分析
    3.1 调研情况概述
        3.1.1 调研依托
        3.1.2 调研方法
        3.1.3 调研地点
    3.2 乡村闲置空间现状、成因及影响
        3.2.1 乡村闲置空间的现状
        3.2.2 乡村闲置空间的成因
        3.2.3 乡村闲置空间的影响
    3.3 乡村闲置空间分类、特征及其价值
        3.3.1 乡村闲置空间类型
        3.3.2 乡村闲置空间特征
        3.3.3 乡村闲置空间价值
    3.4 乡村闲置空间现存问题
        3.4.1 空间尺度问题
        3.4.2 结构稳定性问题
        3.4.3 生态环境问题
        3.4.4 再利用率问题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触媒视角下乡村闲置空间活化实践案例调研及分析
    4.1 触媒理论在乡村活化过程中的实践应用
        4.1.1 “建筑针灸”——松阳乡村实践
        4.1.2 CBC建筑中心——设计改变乡村
        4.1.3 渐进复兴——张雷的莪山实践
    4.2 乡村闲置空间活化实践调研及案例分析
        4.2.1 修武县“党建美学”建设——乡村闲置建筑更新再利用
        4.2.2 福建上坪古村复兴计划——乡村闲置空间整合设计
        4.2.3 山东威海石窝剧场——景观复合构建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乡村闲置空间触媒式活化利用策略
    5.1 基于触媒视角的乡村闲置空间活化利用原则
        5.1.1 整体性原则
        5.1.2 多样性原则
        5.1.3 渐进性原则
        5.1.4 可持续性原则
    5.2 闲置空间活化利用潜力分析及触媒因子选取
        5.2.1 闲置空间活化利用潜力分析
        5.2.2 建筑实体作为触媒因子
        5.2.3 空间场景作为触媒因子
        5.2.4 自然与人文景观作为触媒因子
        5.2.5 文化要素作为触媒因子
    5.3 触媒因子的塑造与活化策略
        5.3.1 乡村闲置建筑更新再利用——实体媒介塑造与活化
        5.3.2 乡村闲置空间整合设计——空间媒介塑造
        5.3.3 景观复合构建——景观媒介塑造
        5.3.4 触媒因子塑造中的在地性体现
    5.4 触媒效应的延续策略
        5.4.1 村落活化的触媒式弹性设计
        5.4.2 构建村落内部及周边触媒要素联系
        5.4.3 触媒后续反应引导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触媒视角的闲置空间活化策略应用——以冀屯镇前姚村为例
    6.1 村落及项目概况
        6.1.1 区位分析及村落概况
        6.1.2 现存问题
        6.1.3 项目定位
        6.1.4 项目拟解决的村落现存问题
    6.2 前姚村触媒点潜力分析与选取依据
        6.2.1 建筑实体触媒
        6.2.2 公共空间触媒
        6.2.3 景观触媒
    6.3 前姚村触媒媒介塑造与活化策略应用
        6.3.1 闲置建筑更新再利用
        6.3.2 闲置空间整合设计
        6.3.3 景观复合构建
        6.3.4 触媒因子塑造中的在地性表达
    6.4 项目触媒效应的延续
        6.4.1 项目触媒式弹性设计
        6.4.2 项目周边触媒联系构建
    6.5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图录
附录B 表录
附录C 毕业设计图纸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10)红色文化视野下的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研究 ——以延安市新区中环大道西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街道景观研究现状
        1.4.2 国内街道景观研究现状
    1.5 相关理论
        1.5.1 城市意象理论
        1.5.2 符号学理论
        1.5.3 场所精神论
        1.5.4 城市文脉
    1.6 技术路线图
2 街道景观相关概述
    2.1 街道景观概述
        2.1.1 城市
        2.1.2 城市街道
        2.1.3 城市街道景观
    2.2 街道景观构成要素
        2.2.1 建筑
        2.2.2 铺装
        2.2.3 景观设施
        2.2.4 绿化植被
    2.3 街道景观特征
        2.3.1 内容丰富
        2.3.2 结构合理
        2.3.3 动态变化
3 红色文化相关概述
    3.1 红色文化概述
        3.1.1 “红色”特定内涵
        3.1.2 红色文化概念
    3.2 红色文化的构成要素
        3.2.1 人
        3.2.2 物
        3.2.3 事
        3.2.4 魂
    3.3 红色文化特征
        3.3.1 革命性
        3.3.2 民族性
        3.3.3 时代性
        3.3.4 科学性
        3.3.5 大众性
    3.4 弘扬和传承红色文化
        3.4.1 红色文化传播途径
        3.4.2 红色文化的价值体现
    3.5 红色文化元素在符号学中的提炼
        3.5.1 建筑样式的提取
        3.5.2 造型元素的提取
        3.5.3 文化精神元素的提取
        3.5.4 色彩的提取
4 红色文化在城市街道景观中的应用
    4.1 红色文化主题街道
        4.1.1 红色文化主题街道内涵
        4.1.2 红色文化主题城市街道特征
        4.1.3 红色文化城市街道分类
        4.1.4 红色文化在街道景观设计中的前期因素
    4.2 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城市街道景观案例
        4.2.1 西安市北新街
        4.2.2 南昌市八一大道现状
        4.2.3 上海市多伦路现
        4.2.4 问题总结
    4.3 红色文化主题在城市街道景观的应用
        4.3.1 建筑
        4.3.2 铺装
        4.3.3 景观设施
        4.3.4 绿化植被
    4.4 红色文化在街道景观中设计原则
        4.4.1 以人为本原则
        4.4.2 地域性原则
        4.4.3 整体性原则
        4.4.4 生态性原则
    4.5 红色文化在街道景观中设计方法
        4.5.1 情景再现
        4.5.2 艺术表达
        4.5.3 生态回归
        4.5.4 地域融合
5 延安市新区中环大道西段街道景观设计
    5.1 项目背景
        5.1.1 延安地理位置
        5.1.2 各个历史时期的延安
    5.2 延安红色文化及符号提取
        5.2.1 延安红色文化资源
        5.2.2 延安红色文化构成要素
        5.2.3 延安红色文化符号提取
    5.3 街道景观现状
        5.3.1 周边用地性质
        5.3.2 街道交通现状
        5.3.3 街道断面构成
        5.3.4 街道现状存在问题
    5.4 中环大道西段街道景观设计
        5.4.1 设计总体规划
        5.4.2 空间功能布局
        5.4.3 典型断面设计
        5.4.4 街道景观节点
        5.4.5 街道建筑外立面
        5.4.6 街道景观小品设计
        5.4.7 街道铺装设计
        5.4.8 街道植物配置
        5.4.9 街道照明设计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生成果
致谢

四、文化内涵:景观设计的生命力(论文参考文献)

  • [1]空间视阈下当代中国历史街区的文化建构[D]. 王智洋. 南京艺术学院, 2021(01)
  • [2]地域文化视角下城市公园景观提升研究 ——以铜川市劳动公园为例[D]. 刘玉臻.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南京市美丽乡村生产性景观模式研究与评价[D]. 穆海婷. 南京林业大学, 2021(02)
  • [4]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宁夏沙坡头村乡村景观设计研究[D]. 陈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5]文化景观视角下的特色小镇规划设计研究 ——以泰安市徂徕书院为例[D]. 李畅宇. 安徽农业大学, 2021(02)
  • [6]传统几何纹样在当代景观构筑物中的应用研究[D]. 杨香玉.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7]基于文脉传承的风景区古道设计 ——以南岳区曾国藩古道为例[D]. 林月娟.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8]西安平原型乡村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凿齿村为例[D]. 裴进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9]触媒视角下乡村闲置空间活化利用策略研究[D]. 宗振振.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02)
  • [10]红色文化视野下的城市街道景观设计研究 ——以延安市新区中环大道西段为例[D]. 王辰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文化内涵:景观设计的生命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