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梁弯矩分布规律的位移解

连续梁弯矩分布规律的位移解

一、连续梁弯矩分布规律的位移解(论文文献综述)

白万帅[1](2021)在《连续梁桥用新型铅芯阻尼器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铁路桥梁建设的发展,减隔震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铅阻尼器技术有较好的发展前景。目前有关铅芯和高性能材料组合的复合式阻尼器研究较少。本文依据连续梁桥受力特点,将铅芯同高性能材料聚氨酯结合,提出了适用于连续梁桥的新型铅芯阻尼器,并利用数值分析方法系统地研究了其减隔震性能和应用于连续梁桥的减隔震设计方法以及减震效果,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了铁路连续梁的减隔震设计需求,确定了适用于铁路连续梁的减隔震装置需要满足的基本条件;介绍了新型铅芯阻尼器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及特点;确定了铅芯材料的本构模型,对新型铅芯阻尼器的阻尼力模型进行理论分析。2、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新型铅芯阻尼器的滞回性能,与实验结果对比,验证了模拟方法的准确性;分析了几种常见的恢复力模型,确定了新型铅芯阻尼器的恢复力模型;研究了铅芯尺寸对阻尼器参数的影响;确定了连续梁桥用新型铅芯阻尼器的尺寸,分析了其滞回性能和力学性能。3、分析了几种常用的抗震设计方法,确定了本文采用的抗震设计方法;分析了等效线性化方法理论以及常用的计算方法,确定了新型铅芯阻尼器以及连续梁桥各部位的等效线性化方法,并建立了连续梁桥系统的简化力学模型;形成了新型铅芯阻尼器连续梁桥减隔震设计计算方法,给出了其计算步骤以及流程图。4、依据新型铅芯阻尼器布置方式对三种工况下的连续梁桥进行纵桥向时程分析,对比发现:工况二对应的布置方式减震效果更好,新型铅芯阻尼器能发挥较强的耗能能力,降低了连续梁桥固定墩地震响应,充分利用了活动墩的剩余强度,提高了整个连续梁桥的抗震能力。对工况二下的连续梁桥进行连续梁桥减隔震设计简化计算,与时程分析结果对比,两者吻合良好,相互验证了准确性;利用粘滞阻尼器对该连续梁桥进行减隔震设计,对比了新型铅芯阻尼器与粘滞阻尼器的减震效果,分析了其各自特点。

周鹏杰[2](2021)在《变截面连续箱梁桥的约束扭转分析》文中认为随着国家对基建项目的大量投入,箱梁桥由于良好的受力性能而广泛应用。本文主要研究了箱梁的约束扭转问题,首先将变截面连续箱梁离散化,即变成等截面的梁段单元,采用能量变分法建立微分方程,并确定边界的约束条件。然后用初参数法求解微分方程,求出箱梁任意截面的内力与位移。再根据刚度系数的一般定义,推导了单元刚度矩阵和等效节点荷载。接着参考平面杆系结构的一般有限元分析思路,运用Fortran语言自编计算程序,求出箱梁任意截面的扭矩与双力矩。最后结合团结河大桥主桥部分,运用自编程序计算分析,计算出弯曲应力、翘曲正应力以及约束扭转剪应力,并进一步计算出应力放大系数。与有限元软件相比,自编程序可求出梁全截面上的内力,而有限元软件只能求出梁的局部应力。结合数值算例,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考虑悬臂板和顶板的厚度不同,推导了主扇性坐标、扇性静矩等扭转几何特性的计算公式。通过引入剪应力系数研究总剪应力受二次剪应力的影响。用本文解析法和ANSYS实体单元计算了简支箱梁算例的翘曲正应力和剪应力,并研究了悬臂板宽度和箱室高度变化对广义扇性静矩、二次剪应力及剪应力系数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解析解与ANSYS解吻合良好,验证了公式的正确性;当悬臂板宽度比约为0.3时,腹板剪应力最大点处的剪应力系数可达到最大值2.4;随着箱室高宽比的增大,特征点处的二次剪应力逐渐减小;随着悬臂板宽度比和箱室高宽比的增大,顶、底板中点处的广义扇性静矩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变化规律。(2)通过研究三种不同荷载工况下的扭转效应,可得双力矩、扭矩以及扭转角的分布规律为:双力矩在支座处和集中扭矩处达到最大值;扭矩在集中扭矩处会发生突变;扭转角在集中扭矩处达到最大值,在支座处为零。(3)同一荷载工况下,双车道的应力放大系数普遍小于单车道的应力放大系数。不同荷载工况下,正应力放大系数最大值的位置不固定。工况一,在中跨1/4截面处有最大值;工况二,在中跨的3/4截面处有最大值;工况三,在左支座截面处有最大值。(4)剪应力放大系数在支座截面上顶板与腹板交点处达到最大值。工况一,单车道(1.6022),双车道(1.4127);工况二,单车道(2.1741),双车道(1.8046);工况三,单车道(1.6919),双车道(1.4741)。

郭文龙[3](2021)在《在役预应力混凝土桥梁钢束应力状态确定及加固设计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裂缝是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常见病害,带裂缝截面的受拉区混凝土一般无法承担拉应变增量。本文针对在役预应力混凝土桥梁主梁现存应力状态难以准确掌握,带闭合裂缝截面在临界消压状态前受力机理不明确,以及由于截面现存应变估算误差带来的后加固材料应变增量推算结果的误差传递等问题,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室内外试验等方法,对在役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典型钢束应力状态和总预加力的评定方法,闭合裂缝和预加力对截面受力性能的影响规律,以及基于钢束应力测试结果的加固设计方法等方面开展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1)提出主梁典型钢束应力状态测定的“跨丝同丝”法。结合加固过程中受拉区钢束数量本身需要增加的特点,根据预应力钢绞线芯丝和缠绕丝的构造特点,提出“跨丝同丝”的应力释放法,推导出由钢绞线缠绕丝偏轴测试应变推求其轴向拉力的计算公式,并结合钢绞线保护层混凝土凿除时的有限元细部分析结果,最终形成主梁典型钢束应力状态的局部有损评定方法。该方法可对任意结构型式桥梁控制截面钢束的应力状态进行测试,现场裸钢绞线的总测试误差不超过2.8%,简便易行、测试成本低。(2)提出带闭合裂缝截面临界消压状态和受拉区钢束总有效预加力的无损测定方法。根据分段线性函数突变点导数奇异的数学原理,通过建立中间变量—截面抗弯模量Wzi与曲线斜率K的相关性,提出基于试验荷载—受拉区钢筋应力变化速率曲线的预应力混凝土截面临界开裂状态,以及带闭合裂缝预应力混凝土截面临界消压状态的高灵敏度判定方法。并基于带闭合裂缝截面消压弯矩试验分析结果,推导出受拉区钢绞线有效预加力的计算公式,形成在役桥梁带闭合裂缝截面临界消压状态判定和有效预加力的无损评定方法。实现了静定结构带闭合裂缝截面消压弯矩和钢束预加力的无损测试评定。(3)探索了闭合裂缝对截面受力性能的影响机制。根据断裂力学中I型裂纹应力场分析原理,通过引入考虑应变弱不连续问题的扩展有限元方法,对带闭合裂缝截面临界消压状态的判定结果,以及消压前后截面纤维的应变变化规律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带闭合裂缝截面的临界消压弯矩分析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以及室内模型梁试验结果基本吻合,但受拉区跨裂缝处钢筋和钢绞线的应力增量,比相同荷载作用下的未开裂构件明显增加。并给出典型截面公路桥梁,带闭合裂缝截面消压前受拉区力筋应力增量的损伤影响系数,为桥梁荷载试验或健康监测时,带闭合裂缝截面跨裂缝力筋应力增量理论值的确定提供依据。(4)揭示了预加力对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截面受力性能影响的规律。对于未开裂的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分别推导出考虑和不考虑混凝土与预应力钢绞线无应力长度差异影响的、换算截面抗弯刚度的解析解方程。分析结果表明:当考虑二者无应力长度差异时,有效预应力的增加对主梁抗弯刚度略有提高,但量值有限。对于带裂缝截面,当截面内力未达到临界消压状态前,钢绞线有效预应力的变化对受拉区力筋的应力增量无显着影响;当闭合裂缝截面内力超过临界消压状态后,有效预加力对截面受力性能有显着影响,受拉区力筋的应力增量和控制截面挠度均随有效预加力的提高而显着降低。(5)深化了主梁预应力损失和抗弯承载力的加固设计方法。针对旧桥加固时,预应力混凝土截面现存应变估算和预应力损失补强加固无明确规定的问题,根据钢束应力状态评定结果,提出预应力损失补强加固的等效消压弯矩法和等效法向应力法。同时,根据旧桥加固中新旧材料分阶段受力的特征,提出按照有效预加力评定结果,计算控制截面最外缘纤维的实际现存应变大小,进而推算后加固材料的应变增量,以及考虑新旧材料协同受力的被加固构件的抗弯承载力,形成基于主梁力筋有效预加力评定结果的加固设计方法,为旧桥加固时,后加固钢束位置、面积和张拉控制应力的确定提供了依据。本文从钢束应力状态评定方法、预应力和裂缝损伤对截面受力性能的影响机理,以及基于现场评定结果的加固设计方法等方面,对在役预应力混凝土带裂缝桥梁的检测、评定和加固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基于主梁钢绞线应力状态评定结果的在役桥梁技术状态评定和加固设计方法。

杨林[4](2020)在《高速列车作用下周期性桥梁结构周围场地振动及反应谱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前,32m和40m标准跨桥梁结构已大规模应用于高速铁路建设中,并经过住宅聚集的城区,进而引发大量环境振动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准确有效的环境振动预测计算方法,对于环境振动的评估、前期规划选线等情况都有十分重要的工程实际意义。本文主要基于虚拟激励法、无限-周期结构理论、薄层法-完全匹配层-容积法(TLM-PML-VM)分别建立了车桥垂向随机振动模型、周期性桥梁结构有限元频域模型和桥梁基础-场地土耦合模型,研究了高速列车作用下桥梁结构周围场地土的动力响应特性及场地振动反应谱,对实际工程中环评工作提供参考。本文研究内容主要为:(1)车辆-桥梁时变系统的垂向随机动力分析基于结构动力学和有限元理论推导了10个自由度的车辆-桥梁垂向运动方程。根据轨道不平顺等效为一系列的简谐荷载的虚拟激励法基本原理,构造出车桥时变系统的虚拟激励输入形式。利用分离迭代法对车桥时变系统运动方程进行求解,并编制车桥耦合系统的垂向随机动力分析程序。最后,基于三倍标准差原理分析车辆-桥梁时变系统的随机垂向振动特性。(2)周期性桥梁结构频域有限元模型分析介绍无限周期结构理论和周期性桥梁结构力学模型。基于无限周期结构理论和频域有限元方法推导桥梁结构频域有限元动力方程和频域有限元特征方程,并提出列车荷载作用下基本跨荷载频谱的计算方法。最后,通过编制的周期性桥梁结构动力分析程序,研究弹簧刚度和阻尼对周期性桥梁结构衰减特性的影响,分析周期性桥梁结构的频散特性以及高速列车荷载作用下其动力响应的频谱和时程特性。(3)桥梁基础-场地土动力相互作用分析基于薄层法-完全匹配层(TLM-PML)建立场地土模型并对动荷载作用下场地土的动力响应进行了推导和求解,进而引入容积法(VM)建立基础-场地土动力相互作用模型,并推导了基础动力阻抗函数和桥梁基础-场地土振动频响函数。最后,编制基础-场地土的动力分析程序,分别对模型维度和多墩激励下场地土的振动特性进行对比分析。(4)桥梁-场地系统振动的现场试验分析介绍地面振动的评价指标与我国对环境振动的控制标准,以大西客专为工程背景介绍桥梁结构类型、现场试验测点的布置以及测试工况,通过消除趋势项、平滑处理和本底振动去除对试验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分别在时域、频域以及1/3倍频程谱内分析特定车速下各测点处的振动特性;最后,利用总体振动加速度级VAL和总体计权振级VL分析不同车速下地面三向振动特性及衰减传播规律,为数值预测方法的有效性验证提供依据。(5)场地土的动力响应及振动反应谱分析介绍环境振动容许限值的选取。以某高铁线为工程背景,采用三个子结构进行模拟,即车辆-桥梁相互作用子系统模型、周期性桥梁结构子系统模型和基础-场地土相互作用子系统模型。求解出场地土的动力响应,在时域、频域以及三分之一倍频程谱内分析场地土振动响应及传播规律,并从定性角度验证预测方法的有效性。然后,用多种行车速度激励下不同场地土的动力响应得到场地振动反应谱,并分析不同因素对于场地振动反应谱特性的影响。最后,根据选定的环境振动限值分析场地振动反应谱,得出高速列车环境振动阈值关系。

李佳津[5](2020)在《大悬臂脊骨梁斜拉桥受力研究及有限元分析》文中提出大悬臂脊骨梁自20世纪末出现后,在国内外发展迅速,许多工程实例都运用了这一设计理念。然而,国内尚没有针对大悬臂脊骨梁的设计规范,且对大悬臂脊骨梁系统的分析也很少。本文以孔城河大桥的两种设计方案——肋板式脊骨梁和斜撑式脊骨梁为工程背景,基于有限元法,针对大悬臂脊骨梁的受力特点以及工程应用中的若干问题展开研究,主要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1)结合箱梁截面研究的历史背景,介绍肋板式脊骨梁与斜撑式脊骨梁的发展历程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另外,介绍了荷载横向分布的几种常用方法,并发现现有方法不能准确用于肋板式脊骨梁的荷载分布系数计算。(2)依据孔城河大桥的设计方案,建立了两种体系的全桥模型,并对成桥状态、车辆荷载以及温度效应进行了计算,探究两种脊骨梁的受力特点、温度效应以及剪力滞效应,对肋板式脊骨梁与斜撑式脊骨梁的受力情况进行了对比。(3)继全桥受力分析后,分别对两种脊骨梁展开了更为细致的研究。对于肋板式脊骨梁,由于其悬臂部分的托梁与桥面板之间组成的结构存在荷载横向分布现象,使得平面分析并不能准确计算车辆活载工况下的受力。围绕荷载横向分布这一课题,研究了不同约束方式对肋板式脊骨梁横向受力的影响,根据参数分析得到了不同托梁间距、桥面板厚度下的荷载横向分布系数拟合公式,并基于此提出了简化的单段梁有限元模型算法。(4)对于斜撑式脊骨梁,针对其悬臂下外斜撑构件的特性,分别对斜撑与横向预应力筋的施工先后顺序和斜撑倾角的参数敏感性进行了研究。分析表明,先焊接斜撑再张拉横向预应力筋更为合理;随着斜撑倾角增大,桥面拉应力增大,竖向变形减小,斜撑轴力增大。

余文杰,吴大志[6](2020)在《基于Winkler弹性地基梁模型的桩承式挡墙托梁受力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山岭地区的深回填工程常采用桩承式挡墙进行支挡,目前桩承式挡墙设计时把托梁当作位于桩顶的弹性梁,没有考虑下部土体对托梁的作用,这与托梁的实际工作状态不符。基于此,考虑托梁受下部桩基和填土同时作用,假设托梁为Winkler弹性地基梁,根据托梁上作用荷载相等的原理,建立了桩承式挡墙托梁的力学分析模型;然后基于Winkler弹性地基梁的初参数解,得出托梁不同位置处挠度、转角、弯矩及剪力的解析解,并通过退化对比验证了所得结果的正确性。进一步研究发现:按弹性地基梁理论计算所得的梁内最大弯矩和最大剪力,均小于按传统一般连续梁理论计算的结果,且最大弯矩与跨度的平方成正比,最大剪力与跨度成正比。该结论可为桩承式挡墙的设计提供参考。

万世成[7](2019)在《预应力CFRP板加固钢-混凝土组合梁桥试验与计算方法研究》文中指出目前,中等跨径公路桥梁和城市桥梁的上部结构采用钢-混凝土组合梁已越来越多。随着桥梁使用年限增长、交通量增大和车辆设计荷载提高,组合结构的加固补强问题势必愈发突出。CFRP(Carbon Fiber-Reinforced Polymer)板作为一种综合性能优异的结构加固材料,为钢-混凝土组合梁的加固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本文结合交通运输部《公路桥梁加固设计规范》(JTG/T J22)修订编制项目和江苏省普通高校学术学位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KYLX160261),针对钢-混凝土组合梁桥承载能力不足和负弯矩区混凝土桥面板抗裂性不足的问题,进行了预应力CFRP板加固的试验与计算方法研究,所做的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设计了具有工程应用价值的新型装配式预应力CFRP板锚固系统,对锚固系统各个部件的关键受力问题进行了分析,包括锚具和夹具在张拉阶段的受力、摩擦型高强螺栓的受剪承载力、限位压块螺杆的抗拉强度和抗掀拔力计算。基于ABAQUS对预应力CFRP板锚固系统进行了有限元建模与非线性分析,结合数值分析结果对张拉锚固装置进行选材和试制,并提出了装配式预应力CFRP板锚固系统的配套施工工艺。2.针对工字形简支组合梁,完成了4根加固梁和1根对比梁的静载破坏试验,张拉、锚固位置在组合梁正弯矩区即钢梁下翼缘板。试验结果表明:提高CFRP板的预应力水平,其应变损失率有降低的趋势;预应力CFRP板加固能有效提高钢-混凝土组合梁的抗弯承载力;极限状态下预应力CFRP板具有横向断裂、散丝断裂、跨中剥离等三种破坏形态;加固后的跨中截面应变符合平截面假定;预应力CFRP板不宜用于以控制结构变形为主的使用功能加固;不宜对后张纤维复合板材施加过高的预应力,以保证加固结构的延性。3.针对箱形连续组合梁,完成了2根加固梁和1根对比梁的静载破坏试验,张拉、锚固位置在组合梁负弯矩区即中支点混凝土板上缘。试验结果表明:预应力CFRP板加固能有效提高连续组合梁中支点截面和跨中截面的抗弯承载力;预应力CFRP板加固能大幅提高负弯矩区混凝土板的抗裂性;经加固的连续组合梁,弯矩调幅系数有所减小;试件破坏形式为典型的受弯破坏,极限状态下的负弯矩区预应力CFRP板未拉断;经预应力CFRP板加固的连续组合梁,抗弯刚度得到提高且梁的极限变形增大。4.对ABAQUS中金属弹塑性本构模型和混凝土损伤塑性本构模型进行了研究,建立了预应力CFRP板加固简支组合梁正弯矩区、预应力CFRP板加固连续组合梁负弯矩区的有限元模型。通过对比分析试验数据与数值模拟结果,检验了仿真模型的可靠性,进一步验证了预应力CFRP板对组合结构桥梁的加固效果。对连续组合梁抗弯承载力、挠度发展和极限变形进行了参数分析,提出了CFRP板最佳预应力水平的建议值。5.基于塑性理论、弹塑性理论和弹性理论提出了预应力CFRP板加固钢-混凝土组合梁正弯矩区的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基于塑性理论提出了预应力CFRP板加固钢-混凝土组合梁负弯矩区的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推导了简支组合梁的弹性挠度、极限挠度解析公式,研究了考虑结合面滑移效应的组合梁挠度的折减刚度法,推导了连续组合梁弹性挠度计算公式和考虑截面刚度变化的挠度计算公式。推导了加固后的中支点截面抗裂性验算公式,并结合钢-混凝土组合连续梁的受力特点,提出了负弯矩区混凝土板的裂缝宽度计算公式。6.提出了预应力CFRP板加固钢-混凝土组合梁各项预应力损失的计算方法,包括锚具变形损失、季节温差损失、分批张拉损失和长期松弛损失。推导了组合梁正常使用阶段CFRP板中拉应力的计算公式。提出了预应力CFRP板强度设计值、重心调整系数与面积折减系数、张拉控制应力的取值方法。通过某RC简支T形梁桥和某三跨钢-混凝土组合连续梁桥的预应力CFRP板加固工程实例,检验了上述计算方法的可靠性。

周琪亮[8](2019)在《考虑楼板面外组合效应的组合框架梁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组合框架梁的力学行为对组合框架结构体系的整体受力性能有重要影响,如何合理考虑混凝土楼板与钢梁之间的组合作用一直以来是组合框架梁设计的难点。为此,论文从组合梁在框架结构中的受力机理出发,重点讨论了组合框架梁内力分析、极限抗弯承载力计算和挠度验算的方法。论文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了用于内力计算的组合框架梁刚度放大系数计算公式。建立了组合框架梁的梁-壳混合有限元模型,并经过多个软件校核;采用该模型研究了影响组合框架梁刚度放大系数的主要因素,基于参数分析结果分别针对竖向荷载作用和非对称钢梁截面两种情况提出了用于内力计算的刚度放大系数建议公式;将采用建议刚度放大系数的框架体系数值算例结果和楼板采用壳单元模拟的精细有限元数值算例结果对比,验证了建议刚度放大系数在组合框架体系计算中的准确性。(2)研究了用于组合框架梁关键截面抗弯承载力验算的楼板有效翼缘宽度计算公式。采用壳-实体精细有限元模型分析了侧向荷载作用下影响圆形截面柱框架中组合梁梁端极限抗弯承载力的关键参数,结果表明组合框架梁梁端截面的极限抗弯承载力与跨度无关,但和柱、钢梁、楼板的截面尺寸密切相关。基于参数分析结果分别针对正弯矩和负弯矩两种工况提出了承载力极限状态下梁端有效翼缘宽度的计算方法。最后还验证了侧向荷载作用下组合框架梁梁端有效翼缘宽度公式对竖向荷载工况的适用性。(3)研究了用于挠度计算的组合框架梁等效刚度计算方法。建立了能够考虑梁端转动约束对组合框架梁负弯矩区刚度下降影响的等效刚度理论模型,分析了梁端转动约束和组合截面特性对组合框架梁等效刚度的影响规律,提出了用于挠度计算的组合框架梁等效刚度计算方法,建议方法相比已有规范和文献中的计算方法精度更高,最后采用组合框架体系的全过程精细化模拟检验了建议公式的准确性。此外,为便于工程应用,在等效刚度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未开裂等刚度梁内力分析结果进行挠度修正的简化计算方法。

马学振[9](2019)在《考虑混凝土损伤的钢-混双面组合梁刚度计算方法》文中研究指明组合梁负弯矩区上混凝土板开裂后,裂缝截面的混凝土对承载力已经不起作用,但由于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效应,使得裂缝间的混凝土仍能承受拉力,产生了受拉刚化效应。当前规范在计算连续组合梁负弯矩区刚度时未考虑受拉刚化效应的影响,在计算时直接忽略负弯矩区的受拉混凝土,按钢梁与钢筋组成的换算截面计算其刚度,使得按其方法计算的挠度并不准确。本文以钢-混双面组合梁静力试验为研究背景,基于集中柔度模型研究了混凝土损伤的双面组合梁有效刚度及静力挠度的求解方法。概述了双面组合梁模型试验的静力挠度、滑移、裂缝发展规律。利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试验梁的实体单元有限元模型,其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力比R和钢梁与混凝土高度比r对双面组合梁开裂后的有效刚度的影响。研究表明,采用当前规范计算组合梁挠度时会低估其抗弯刚度,使得计算结果过于保守,不利于工程实际应用。当力比R和钢梁与混凝土高度比r较小时,该情况会更加严重。基于集中柔度模型,引入无质量的等效弹簧来描述因双面组合梁混凝土板开裂造成的局部刚度损失。采用奇异单元有限元法求解了弯曲状态下双面组合梁的应力强度因子KΙ,拟合了KΙ与裂纹深度比a/h的关系曲线;在此基础上,应用断裂力学理论及卡式定理求得双面组合梁裂纹截面局部附加柔度c,从而得到了等效弹簧的刚度Kc。利用Dirac函数推导了等刚度和变刚度裂纹梁的有效刚度及挠度的一般解。在此基础上,结合前文所得局部柔度c,提出了混凝土损伤的双面组合梁有效刚度及挠度的计算方法。经过对比验证,本文方法计算结果与实体单元模拟结果以及试验结果吻合良好,相较于规范计算方法极大地提高了计算精度。

蔡亮[10](2019)在《考虑地震动空间变化的曲线梁桥地震反应研究》文中指出由于曲线梁桥独特的力学特性,其遭遇地震时所受的破坏更为严重。在汶川地震中许多曲线匝道桥倒塌,而主桥却近乎完好,由此可见,目前对于曲线梁桥的抗震设计仍存有缺陷,值得我们深思。本文主要包括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两个部分,在理论研究中推导了基于大质量法的自由场一维化时域算法与更简便的等效荷载计算公式,并采用波动法对地震动的输入进行模拟。应用研究中,针对我国普遍采用桩基础的桥梁,提出一种基于分离式地基-桥梁系统模型的地震反应分析方法,并编制相应的辅助实现程序。结合实际的工程背景,研究了空间参数变化下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曲线梁桥地震响应规律。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相应成果如下:1.基于大质量法推导了自由场一维化时域算法,对自由场底部截断边界采用大质量法处理,在截断边界处实现输入已知的地震动激励。将一维自由场位移解扩展至三维,引入等效粘弹性人工边界,提出了一种基于近场地基-桥梁系统模型的地震反应分析方法,并且编制了相应的辅助实现程序。基于波动力学的子结构法建立了考虑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近场地基-桥梁系统模型,通过数值算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2.分别建立了整体曲线梁桥、p-y曲线梁桥和墩底固结曲线梁桥计算分析模型,对曲线梁桥进行线性和非线性的地震反应分析,研究了采用不同计算分析模型时的曲线梁桥地震响应规律,评价了各模型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对选取合适的抗震分析模型提出了建议。3.基于三角级数法合成不同相干程度的空间多点相关地震动时程,对比了不同相干程度下的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和位移时程。基于波动理论的子结构思想,同时结合空间多点相关地震动合成方法,提出了基于分离式近场地基-桥梁系统模型的地震反应分析方法,为研究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和地震动空间变化两者耦合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数值方法。4.以我国一座曲率半径为60m、总长为130m的连续曲线梁桥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空间参数变化对曲线梁桥地震反应规律的影响。基于文中所提出的近场地基-桥梁系统模型的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研究了多维多点输入下曲线梁桥在不同视波速、不同相干性和不同场地条件下的地震反应规律。同时,为确定曲线梁桥的最不利输入角度,进行了水平双向地震作用下的多角度分析。通过对考虑土-结构相互作用的近场地基-桥梁系统模型和墩底固结模型的结果进行对比和分析,总结了参数变化对曲线梁桥地震反应的影响规律,对曲线梁桥的抗震设计提出了几点有意义的建议。

二、连续梁弯矩分布规律的位移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连续梁弯矩分布规律的位移解(论文提纲范文)

(1)连续梁桥用新型铅芯阻尼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连续梁桥地震灾害分析
    1.3 抗震设计方法研究现状
    1.4 减隔震技术研究现状
        1.4.1 减隔震支座
        1.4.2 减震阻尼器
        1.4.3 铅类减隔震装置
    1.5 主要研究内容
2 新型铅芯阻尼器设计
    2.1 引言
    2.2 铁路连续梁减隔震设计需求分析
    2.3 新型铅芯阻尼器
        2.3.1 新型铅芯阻尼器结构组成
        2.3.2 新型铅芯阻尼器工作原理
        2.3.3 铅芯材料本构关系
        2.3.4 新型铅芯阻尼器阻尼力模型
    2.4 本章小结
3 新型铅芯阻尼器的滞回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滞回性能的数值模拟
        3.2.1 简支梁桥用铅芯阻尼器试验介绍
        3.2.2 滞回实验数值模拟及准确性验证
        3.2.3 新型铅芯阻尼器的恢复力模型
        3.2.4 新型铅芯阻尼器滞回模拟
        3.2.5 铅芯尺寸对新型铅芯阻尼器参数的影响
    3.3 适用于连续梁桥的新型铅芯阻尼器滞回性能
        3.3.1 E-250 铅芯阻尼器滞回性能
        3.3.2 E-250 铅芯阻尼器耗能情况
        3.3.3 E-250 铅芯阻尼器刚度退化
        3.3.4 E-250 铅芯阻尼器等效参数
    3.4 本章小结
4 新型铅芯阻尼器连续梁桥抗震设计方法
    4.1 抗震设计方法
        4.1.1 静力法
        4.1.2 反应谱法
        4.1.3 时程分析法
        4.1.4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
        4.1.5 几种方法对比分析
    4.2 采用新型铅芯阻尼器的连续梁桥等效线性化方法
        4.2.1 等效线性化理论
        4.2.2 新型铅芯阻尼器的等效线性化方法
        4.2.3 安装新型铅芯阻尼器的活动墩等效线性化计算
        4.2.4 固定墩的等效参数计算
        4.2.5 连续梁桥系统的简化力学模型
    4.3 新型铅芯阻尼器连续梁桥减隔震设计方法
    4.4 本章小结
5 新型铅芯阻尼器连续梁桥减震效果分析
    5.1 引言
    5.2 非线性时程分析
        5.2.1 连续梁桥有限元模型
        5.2.2 地震波选取
    5.3 减震效果分析
        5.3.1 固定墩响应对比
        5.3.2 活动墩响应对比
        5.3.3 主梁位移响应对比
        5.3.4 新型铅芯阻尼器时程结果对比
        5.3.5 简化计算结果与时程分析结果对比
    5.4 新型铅芯阻尼器与粘滞阻尼器减震效果对比
        5.4.1 粘滞阻尼器介绍
        5.4.2 粘滞阻尼器最佳布置方式
        5.4.3 粘滞阻尼器参数优化
        5.4.4 粘滞阻尼器减震效果分析
        5.4.5 减震效果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
    6.2 本文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变截面连续箱梁桥的约束扭转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箱梁的应用与发展
        1.1.2 箱形截面的构造
        1.1.3 箱形截面的受力特点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拟解决的问题
        1.3.1 研究方法
        1.3.2 拟解决的问题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截面几何特性计算
    2.1 主扇性坐标
    2.2 惯性矩
    2.3 扇性静矩及广义扇性静矩
    2.4 数值算例验证
    2.5 本章小结
3 箱梁的约束扭转理论分析
    3.1 约束扭转正应力及双力矩
    3.2 约束扭转剪应力
    3.3 约束扭转微分方程的建立与求解
        3.3.1 微分方程的建立
        3.3.2 微分方程的求解
        3.3.3 边界条件
    3.4 简支箱梁约束扭转分析
        3.4.1 梁端作用有翘曲双力矩
        3.4.2 梁上作用有集中扭矩
    3.5 等截面连续箱梁的约束扭转分析
        3.5.1 三翘曲双力矩方程
        3.5.2 求连续梁最终解
    3.6 数值算例验证及参数分析
        3.6.1 数值算例验证
        3.6.2 参数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约束扭转有限元分析及计算程序
    4.1 推导单元刚度矩阵
    4.2 推导等效节点荷载
        4.2.1 均布荷载作用
        4.2.2 集中荷载作用
    4.3 计算程序介绍
        4.3.1 主程序介绍
        4.3.2 子程序介绍
    4.4 输入输出文件
        4.4.1 输入文件
        4.4.2 输入文件
    4.5 数值算例验证程序
    4.6 本章小结
5 团结河大桥算例分析
    5.1 工程概况
    5.2 构建有限元模型
        5.2.1 梁单元划分
        5.2.2 截面几何特性计算
        5.2.3 单元信息计算
    5.3 车道荷载
        5.3.1 汽车荷载
        5.3.2 偏心车道荷载
    5.4 应力计算及应力放大系数
    5.5 不同荷载工况下的扭转效应分析
        5.5.1 荷载工况一
        5.5.2 荷载工况二
        5.5.3 荷载工况三
    5.6 扭矩与扭转角分析
        5.6.1 荷载工况一
        5.6.2 荷载工况二
        5.6.3 荷载工况三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扭转分析程序介绍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在役预应力混凝土桥梁钢束应力状态确定及加固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2.1 在役桥梁现存(实际)应力测定方法的研究现状
        1.2.2 预应力混凝土截面受力性能研究现状
        1.2.3 桥梁加固设计方法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标
        1.4.2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4.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主梁受拉区典型钢束应力状态评定的局部释放法研究
    2.1 引言
    2.2 力筋保护层混凝土凿除仿真分析
        2.2.1 计算参数与单元划分
        2.2.2 不同开槽长度对钢绞线应力影响分析
    2.3 钢绞线跨丝同丝机械切割时温度及扰动误差影响试验
        2.3.1 试验目的
        2.3.2 测点布置与控制参数
        2.3.3 温度及扰动误差影响
    2.4 缠绕丝偏轴效应及不同方法的拉力试验机对比验证分析
        2.4.1 钢绞线缠绕丝偏轴效应分析的解析解
        2.4.2 试验验证
        2.4.3 试验结果分析
    2.5 在役桥梁钢绞线现存应力评定方法研究
        2.5.1 不同测试方法裸钢绞线拉力值的对比验证分析
        2.5.2 钢绞线实际拉力值计算方法
    2.6 钢束应力状态评定方法的工程检验
        2.6.1 钢绞线现存应力评定方法操作步骤
        2.6.2 实桥钢绞线现存应力评定结果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临界消压状态试验的钢束预加力无损评定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基于应力变化速率的临界开裂(消压)状态判定的数学原理
        3.2.1 临界开裂(消压)状态试验判定曲线的物理意义及特征
        3.2.2 分段线性函数突变点高效判定的数学方法
    3.3 传统开裂弯矩试验方法的优点及其适用性
        3.3.1 传统未损伤构件开裂弯矩试验方法
        3.3.2 传统方法对判定带裂缝截面临界消压状态的适用性试验
    3.4 基于受拉区钢筋应力变化速率的开裂(消压)弯矩试验研究
        3.4.1 试验目的及控制参数
        3.4.2 测点布置与传感器型号
        3.4.3 未损伤受弯构件开裂弯矩对比试验分析
        3.4.4 相同预加力条件下带闭合裂缝截面消压弯矩试验分析
        3.4.5 不同预加力条件下带闭合裂缝截面消压弯矩试验分析
    3.5 基于消压弯矩试验结果的钢束有效预加力评定方法
        3.5.1 带闭合裂缝预应力混凝土梁消压弯矩计算方法
        3.5.2 受拉区钢束有效预加力的确定
    3.6 有效预加力及消压弯矩的验证和工程应用
        3.6.1 有效预加力的室内模型梁验证试验
        3.6.2 消压弯矩试验法的工程应用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断裂力学的临界消压状态判定及跨缝力筋应力分析
    4.1 引言
    4.2 扩展有限元法分析原理
        4.2.1 扩展有限元方法的控制方程
        4.2.2 断裂问题的离散方程
        4.2.3 裂缝的水平集表示
    4.3 带I型闭合裂缝截面仿真分析计算参数
        4.3.1 单元划分与材料物理参数
        4.3.2 起裂参数
    4.4 I型裂缝对混凝土截面临界消压状态评定结果影响分析
        4.4.1 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仿真分析
        4.4.2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仿真分析
        4.4.3 XFEM法与梁理论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4.4.4 临界消压试验荷载对比分析
    4.5 I型裂纹对截面力筋应力场增量影响仿真分析与试验研究
        4.5.1 I型裂缝对临界消压状态前截面钢筋测点应变变化影响分析
        4.5.2 I型裂缝对受拉区钢绞线与混凝土应变相关性的影响分析
        4.5.3 I型裂缝对主梁受拉区钢筋应力增量影响对比分析与试验验证
        4.5.4 I型闭合裂缝对常用公路桥梁结构力筋应力增量影响仿真分析
    4.6 带I型闭合裂缝截面现存应力(变)实用修正计算方法
        4.6.1 消压前正截面混凝土(或钢筋)
        4.6.2 消压前正截面钢绞线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钢束预加力对截面受力性能影响分析与试验研究
    5.1 引言
    5.2 预加力对未开裂截面抗弯刚度影响的解析解
        5.2.1 不考虑无应力长度差异的截面抗弯刚度的解析解
        5.2.2 考虑无应力长度差异的截面抗弯刚度修正的解析解
        5.2.3 预加力对未损伤构件抗弯刚度影响试验研究
    5.3 预加力对带裂缝截面受力性能影响仿真分析与试验研究
        5.3.1 预加力对带裂缝截面应力变化影响仿真分析
        5.3.2 预加力对带闭合裂缝梁应力及挠度变化影响试验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钢束应力状态评定结果的桥梁加固设计方法研究
    6.1 引言
    6.2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桥梁预应力损失补强加固设计方法研究
        6.2.1 基于截面消压弯矩评定结果的等效消压弯矩法
        6.2.2 基于钢束应力测试结果的等效法向应力法
        6.2.3 预应力损失补强加固试验验证
    6.3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截面抗弯承载力加固设计方法研究
        6.3.1 旧桥加固中的通用计算方法和一般规定
        6.3.2 粘贴钢板加固设计方法
        6.3.3 粘贴纤维复合材料加固设计方法
        6.3.4 有粘结主动加固设计方法
        6.3.5 无粘结主动加固设计方法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及建议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进一步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高速列车作用下周期性桥梁结构周围场地振动及反应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车辆-桥梁时变系统振动和随机振动研究现状
        1.2.2 一维周期性梁体结构的研究现状
        1.2.3 基础-场地土动力相互作用研究现状
        1.2.4 高架轨道交通产生的环境振动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特色
2 基于虚拟激励法的车辆-桥梁时变系统垂向随机振动分析
    2.1 车辆-桥梁垂向耦合动力模型的建立
        2.1.1 车辆模型运动方程
        2.1.2 桥梁模型运动方程
        2.1.3 车桥垂向系统耦合关系的建立
    2.2 基于虚拟激励法推导车桥系统随机振动响应
        2.2.1 虚拟激励法的基本原理
        2.2.2 构造车桥系统的虚拟激励
    2.3 车辆-桥梁时变耦合系统随机振动的求解
    2.4 车桥耦合垂向系统随机动力分析程序设计
    2.5 模型验证及算例分析
        2.5.1 模型验证
        2.5.2 算例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周期性桥梁结构频域有限元模型分析
    3.1 无限周期结构理论
    3.2 周期性桥梁结构力学模型
    3.3 周期性桥梁结构频域有限元模型
        3.3.1 梁和墩的振动方程
        3.3.2 周期性桥梁结构运动方程
        3.3.3 桥梁结构任意跨的动力响应
        3.3.4 频域内移动加载的实现
    3.4 桥梁结构频域有限元特征方程
    3.5 周期性桥梁结构动力分析程序设计
    3.6 模型验证及算例分析
        3.6.1 模型验证
        3.6.2 桥梁结构振动衰减特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3.6.3 桥梁结构禁通带特性及动力分析
    3.7 本章小结
    3.8 本章附录
4 桥梁基础-场地土动力相互作用分析
    4.1 桥梁基础-场地土动力相互作用分析模型的建立
        4.1.1 场地土的基本假设
        4.1.2 场地土阻尼的复阻尼理论
        4.1.3 桥梁基础-场地土的简化假设
    4.2 基于薄层法-理想匹配层建立场地土模型
        4.2.1 基于薄层法推导场地土振动基本解
        4.2.2 理想匹配层边界理论
        4.2.3 理想匹配层在薄层法中的应用
    4.3 基于容积法建立基础-场地土相互作用模型
        4.3.1 TLM-PML-VM方法的理论分析基础
        4.3.2 群桩基础的节点群划分
        4.3.3 承台-群桩基础的节点群划分
        4.3.4 基础-场地体系阻抗函数的推导
    4.4 桥梁基础-场地土振动频响函数的推导
    4.5 桥梁基础-场地土的动力分析程序设计
    4.6 模型验证及桥梁基础-场地土动力相互作用分析
        4.6.1 承台-群桩基础的动力阻抗函数验证
        4.6.2 桥梁基础-场地土振动频响函数验证
        4.6.3 桥梁基础-场地土动力相互作用的影响分析
        4.6.4 三墩激励下场地土的振动频谱和时程特性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高速铁路桥梁-场地系统的现场振动试验分析
    5.1 环境振动的评价指标与我国控制标准
        5.1.1 环境振动的评价指标
        5.1.2 我国环境振动控制标准
    5.2 地面振动的现场测试
        5.2.1 工程背景
        5.2.2 测点布置
        5.2.3 测试工况
    5.3 试验数据预处理及分析
        5.3.1 试验数据的预处理
        5.3.2 特定车速下场地垂向振动特性及衰减规律分析
        5.3.3 不同车速下场地土三向振动特性及衰减规律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高速铁路桥梁周围场地土动力响应及反应谱分析
    6.1 环境振动限值的选取
    6.2 高速铁路桥梁周围场地土动力响应分析
        6.2.1 高速列车轮轨力响应
        6.2.2 桥梁墩底支反力响应
        6.2.3 桥墩周围场地土动力响应
    6.3 场地振动反应谱特性分析
        6.3.1 计算参数
        6.3.2 特定车速下场地反应谱特性分析
        6.3.3 多种车速下场地反应谱特性分析
    6.4 高速列车环境振动阈值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大悬臂脊骨梁斜拉桥受力研究及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肋板式脊骨梁研究现状
        1.2.2 斜撑式脊骨梁研究现状
        1.2.3 荷载横向分布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大悬臂脊骨梁斜拉桥有限元模型及受力分析
    2.1 有限元理论
    2.2 孔城河大桥工程概况
    2.3 空间模型介绍
        2.3.1 基本假定
        2.3.2 肋板式脊骨梁
        2.3.3 斜撑式脊骨梁
    2.4 加载方案及分析思路
    2.5 脊骨梁整体受力分析
        2.5.1 脊骨梁有限元模型仿真分析结果
        2.5.2 有效宽度系数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肋板式脊骨梁荷载横向分布规律分析
    3.1 荷载横向分布理论
    3.2 空间有限元模型及加载方案
        3.2.1 约束方式及纵向荷载位置对横向受力的影响
        3.2.2 加载方案及参数变量说明
    3.3 结果分析
        3.3.1 内力计算
        3.3.2 荷载横向分布系数计算与拟合
        3.3.3 基于拟合公式的有限元计算简化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斜撑式脊骨梁施工顺序与斜撑倾角参数分析
    4.1 空间有限元模型简介
        4.1.1 模型简介
        4.1.2 边界条件及加载说明
    4.2 横向预应力筋与斜撑的施工顺序对关键部位应力的影响
        4.2.1 桥体变形对比
        4.2.2 桥体受力对比
        4.2.3 施工顺序结果对比分析
    4.3 斜撑倾角对横向受力的影响
        4.3.1 斜撑倾角对桥面横向正应力的影响
        4.3.2 斜撑倾角对斜撑正应力的影响
        4.3.3 斜撑倾角对悬臂竖向位移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PDL主要命令流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6)基于Winkler弹性地基梁模型的桩承式挡墙托梁受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计算模型
2 受梯形荷载作用时的托梁的内力和位移解
3 算例分析与讨论
4 结论

(7)预应力CFRP板加固钢-混凝土组合梁桥试验与计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钢-混凝土组合梁桥与CFRP加固技术
        1.1.2 预应力主动加固技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FRP材料用于结构加固的发展概述
        1.2.2 预应力FRP锚具的研究
        1.2.3 钢梁及组合梁的FRP加固研究
        1.2.4 连续组合梁受力性能及负弯矩区加固研究
        1.2.5 钢-混凝土组合梁桥设计方法的发展概述
    1.3 尚待解决的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1.5 本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装配式预应力CFRP板锚固系统的研制开发
    2.1 锚固系统设计的总体思路
        2.1.1 静载锚固性能要求
        2.1.2 锚固系统设计遵照的原则
    2.2 锚固系统构造及尺寸研究
        2.2.1 装配式预应力CFRP板锚固系统整体构造
        2.2.2 锚固系统主要部件的构造设计
        2.2.3 锚具和夹具受力分析
        2.2.4 摩擦型高强度螺栓计算
        2.2.5 限位压块螺杆抗掀拔力和抗拉强度计算
    2.3 锚固系统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2.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2.3.2 有限元分析的参数设置及计算结果
    2.4 锚固系统工艺流程及技术要点
        2.4.1 施工工艺流程
        2.4.2 施工技术要点
        2.4.3 施工安全措施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预应力CFRP板加固钢-混凝土组合简支梁试验研究
    3.1 试验目的
    3.2 试验方法
        3.2.1 试件设计
        3.2.2 试件加固方案
        3.2.3 试件制作与加工
        3.2.4 材料性能参数
        3.2.5 试验装置及加载方案
        3.2.6 量测方案及测点布置
        3.2.7 预应力施加及损失量测
    3.3 试验现象与破坏形态
        3.3.1 试件受力过程及现象
        3.3.2 试件破坏形态及分析
    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3.4.1 主要试验结果
        3.4.2 试件抗弯承载力分析
        3.4.3 预应力CFRP板应变发展规律
        3.4.4 截面应变分布
        3.4.5 钢筋的荷载-应变特性
        3.4.6 荷载-跨中挠度曲线
        3.4.7 试件延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预应力CFRP板加固钢-混凝土组合连续梁试验研究
    4.1 试验目的
    4.2 试验方法
        4.2.1 试件设计
        4.2.2 试件加固方案
        4.2.3 试件制作与加工
        4.2.4 材料性能参数
        4.2.5 试验装置及加载方案
        4.2.6 量测方案及测点布置
    4.3 试验现象与破坏形态
        4.3.1 试件受力过程及现象
        4.3.2 试件破坏形态及分析
    4.4 试验结果与分析
        4.4.1 试件抗弯承载力与极限荷载分析
        4.4.2 塑性铰与弯矩调幅分析
        4.4.3 负弯矩区抗裂性及裂缝宽度
        4.4.4 预应力CFRP板应变发展规律
        4.4.5 截面应变分布
        4.4.6 荷载-跨中挠度曲线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预应力CFRP板加固钢-混凝土组合梁的有限元分析
    5.1 有限单元法与ABAQUS概述
        5.1.1 有限单元法研究总述
        5.1.2 ABAQUS的分析模块与步骤
    5.2 简支组合梁正弯矩区加固的有限元分析
        5.2.1 金属弹塑性及混凝土损伤塑性模型参数
        5.2.2 有限元实体模型的建立
        5.2.3 有限元分析计算结果
    5.3 连续组合梁负弯矩区加固的有限元分析
        5.3.1 有限元实体模型的建立
        5.3.2 有限元分析计算结果
        5.3.3 参数分析及最佳预应力水平确定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预应力CFRP板加固钢-混凝土组合梁的计算方法与理论分析
    6.1 预应力CFRP板加固组合梁跨中截面抗弯承载力
        6.1.1 塑性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
        6.1.2 弹塑性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
        6.1.3 弹性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
        6.1.4 三种承载力计算方法对比分析
    6.2 预应力CFRP板加固组合梁中支点截面抗弯承载力
        6.2.1 塑性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
        6.2.2 塑性计算方法与试验结果对比
    6.3 组合梁跨中截面弹性挠度与极限挠度分析
        6.3.1 简支组合梁的弹性挠度分析
        6.3.2 考虑结合面滑移对组合梁挠度计算的影响
        6.3.3 简支组合梁的极限挠度分析
        6.3.4 连续组合梁的弹性挠度分析
        6.3.5 考虑截面刚度变化的连续组合梁挠度计算
    6.4 连续组合梁负弯矩区的抗裂性与裂缝宽度
        6.4.1 加固后的连续组合梁桥负弯矩区抗裂性验算
        6.4.2 各国规范组合梁裂缝宽度计算方法分析
        6.4.3 本文连续组合梁负弯矩区裂缝宽度计算公式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预应力CFRP板加固钢-混凝土组合梁桥设计要点与工程应用
    7.1 预应力CFRP板应力损失计算方法研究
        7.1.1 碳纤维板锚具变形损失计算方法
        7.1.2 碳纤维板温差损失计算方法
        7.1.3 碳纤维板分批张拉损失计算方法
        7.1.4 碳纤维板松弛损失计算方法
    7.2 预应力CFRP板使用阶段应力计算方法
    7.3 设计中若干关键参数的取值及计算方法
        7.3.1 预应力碳纤维板强度设计值的取值方法
        7.3.2 梁侧预应力碳纤维板面积折减系数的计算方法
        7.3.3 预应力碳纤维板的张拉控制应力取值方法
    7.4 加固工程实例
        7.4.1 某RC简支T梁桥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工程计算示例
        7.4.2 某三跨连续组合梁桥负弯矩区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工程案例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考虑楼板面外组合效应的组合框架梁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组合框架梁的研究和设计现状
        1.2.1 组合框架梁的弹性分析
        1.2.2 组合框架梁的塑性分析
    1.3 本文的研究工作
        1.3.1 研究目标
        1.3.2 总体思路
第2章 用于内力计算的组合框架梁刚度放大系数
    2.1 概述
    2.2 竖向荷载作用下对称钢梁截面组合框架梁的刚度放大系数
        2.2.1 梁-壳混合有限元模型和基本定义
        2.2.2 梁-壳混合有限元模型的对比
        2.2.3 竖向集中荷载作用下的刚度放大系数
        2.2.4 竖向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刚度放大系数
        2.2.5 不同荷载工况刚度放大系数对比
        2.2.6 算例验证
    2.3 非对称钢梁截面组合框架梁的刚度放大系数
        2.3.1 梁-壳混合有限元模型对比
        2.3.2 非对称钢梁截面组合框架梁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刚度修正系数
        2.3.3 非对称钢梁截面组合框架梁侧向荷载作用下的刚度修正系数
        2.3.4 算例验证
    2.4 小结
第3章 用于关键截面极限抗弯承载力验算的楼板有效宽度
    3.1 概述
    3.2 侧向荷载下圆形截面柱框架中组合框架梁梁端抗弯承载力计算
        3.2.1 组合框架梁节点精细有限元模型
        3.2.2 极限负弯矩状态圆形截面柱框架边节点梁端楼板有效宽度
        3.2.3 极限正弯矩状态圆形截面柱框架边节点楼板有效宽度
        3.2.4 圆形截面柱框架边节点公式对中节点的适用性
    3.3 竖向荷载下组合框架梁梁端抗弯承载力计算
        3.3.1 组合框架梁的精细有限元模型
        3.3.2 侧向荷载梁端抗弯承载力公式对竖向荷载梁端抗弯承载力的适用性
    3.4 小结
第4章 用于挠度验算的组合框架梁等效刚度
    4.1 概述
    4.2 等效刚度理论模型
    4.3 等效刚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4.3.1 基于构件参数的梁端转动刚度计算方法
        4.3.2 梁端等转动约束情况关键参数识别
        4.3.3 两端转动约束刚度不等时的处理方法
        4.3.4 负弯矩区长度
        4.3.5 等效刚度权重系数的变化规律
        4.3.6 等效刚度建议公式
    4.4 有限元算例验证和讨论
        4.4.1 建议方法与已有方法的对比
        4.4.2 采用结构体系有限元分析对建议公式的验证
    4.5 设计中组合框架梁挠度简化计算方法
        4.5.1 基于未开裂内力分析的组合框架梁梁端转动刚度简化计算方法
        4.5.2 两端负弯矩范围不等时的处理方法
        4.5.3 挠度计算建议公式
    4.6 小结
第5章 结论及展望
    5.1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5.2 论文取得的可供工程设计参考的主要成果总结
    5.3 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考虑混凝土损伤的钢-混双面组合梁刚度计算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组合梁的抗弯刚度研究现状
    1.3 结构裂纹模型研究方法
    1.4 本文研究思路和内容
第二章 钢-混双面组合梁静力荷载试验及有限元分析
    2.1 引言
    2.2 双面组合梁静力荷载试验简述
        2.2.1 试验梁构造及布置
        2.2.2 试验材料参数
        2.2.3 主要试验结果
    2.3 双面组合梁有限元模型建立及结果分析
        2.3.1 有限元模型建立
        2.3.2 ANSYS有限元模拟结果分析
    2.4 混凝土损伤的双面组合梁负弯矩区有效刚度有限元分析
        2.4.1 力比对双面组合梁有效刚度的影响
        2.4.2 钢梁与混凝土板高度比对双面组合梁有效刚度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双面组合梁弯曲状态应力强度因子与局部柔度求解
    3.1 引言
    3.2 应力强度因子求解方法
        3.2.1 裂纹分类
        3.2.2 应力强度因子求解方法
    3.3 弯曲状态下双面组合梁的应力强度因子KI求解
        3.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3.2 应力强度因子求解结果分析
        3.3.3 应力强度因子公式拟合
    3.4 双面组合梁裂纹截面局部柔度c求解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集中柔度模型的双面组合梁刚度及挠度计算方法
    4.1 引言
    4.2 等刚度和变刚度裂纹梁有效刚度及挠度一般解
        4.2.1 Dirac函数在裂纹梁领域应用
        4.2.2 等刚度Euler-Bernoulli裂纹梁有效刚度及挠度一般解
        4.2.3 变刚度Euler-Bernoulli裂纹梁有效刚度及挠度一般解
    4.3 混凝土损伤的双面组合梁有效刚度及挠度计算方法
        4.3.1 带裂纹双面组合梁有效刚度及挠度理论计算方法
        4.3.2 带裂纹双面组合梁简化的建模计算方法
    4.4 算例
        4.4.1 双面组合梁裂缝分布状态的有限元模拟
        4.4.2 计算过程
        4.4.3 结果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10)考虑地震动空间变化的曲线梁桥地震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地震动空间变化的模拟方法
        1.2.2 地震动多点输入的分析方法
        1.2.3 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分析方法
        1.2.4 考虑地震动空间变化的曲线梁桥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大纲
第二章 基于近场地基-桥梁系统模型的地震反应分析方法
    2.1 引言
    2.2 基于大质量法的一维化时域算法
        2.2.1 动力方程的建立
        2.2.2 算法的稳定性与精度
    2.3 三维自由场位移的扩展解
    2.4 结点等效荷载求解
        2.4.1 二维自由场有限元模型结点等效荷载求解
        2.4.2 三维自由场有限元模型等效结点荷载求解
    2.5 三维自由场地震动数值模拟
        2.5.1 三维自由场地震动数值模拟步骤
        2.5.2 三维自由场地震模拟数值算例
        2.5.2.1 三维自由场地震模拟数值模型
        2.5.2.2 地震动的选取
        2.5.2.3 观测点响应时程对比
    2.6 近场地基-桥梁系统模型
        2.6.1 开放线性系统的模拟方法
        2.6.2 近场地基-桥梁系统模拟方法及数值验证
        2.6.2.1 均匀半无限空间算例
        2.6.2.2 地震动的输入
        2.6.2.3 结构响应对比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曲线梁桥抗震分析模型对比研究
    3.1 引言
    3.2 工程概况
    3.3 曲线梁桥有限元模型
        3.3.1 考虑SSI的近场地基-桥梁系统模型
        3.3.2 p-y曲线模型
        3.3.3 墩底固结模型
    3.4 设计基本地震动的选取及输入
        3.4.1 地震动的选取
        3.4.2 地震动的输入
    3.5 设计基本地震动作用下曲线梁桥的地震响应
        3.5.1 近场地基-桥梁系统模型地震响应结果
        3.5.2 p-y曲线模型地震响应结果
        3.5.3 墩底固结模型地震响应结果
        3.5.4 三种模型的地震响应结果对比及讨论
    3.6 E2 地震动的选取及输入
        3.6.1 E2 地震动的选取
        3.6.2 E2 地震动的输入
    3.7 E2 地震动作用下曲线梁桥地的地震响应
        3.7.1 近场地基-桥梁系统模型地震响应结果
        3.7.2 p-y曲线模型地震响应结果
        3.7.3 墩底固结模型地震响应结果
        3.7.4 三种模型的地震响应结果对比及讨论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考虑地震动空间变化的曲线梁桥地震反应参数分析
    4.1 引言
    4.2 不同地震动输入角度对曲线梁桥地震反应的影响
        4.2.1 研究方法
        4.2.2 考虑SSI的近场地基-桥梁系统模型分析结果
        4.2.3 墩底固结模型分析结果
        4.2.4 结论
    4.3 不同视波速度对曲线梁桥地震反应的影响
        4.3.1 分离式近场地基-桥梁系统模型
        4.3.2 考虑SSI的近场地基-桥梁系统模型分析结果
        4.3.3 墩底固结模型分析结果
        4.3.4 结论
    4.4 不同相干性对曲线梁桥地震反应的影响
        4.4.1 多点相关地震动的合成
        4.4.2 不同相干性的地震动合成
        4.4.3 有限元模型
        4.4.4 研究方法
        4.4.5 考虑SSI的分离式近场地基-桥梁系统模型分析结果
        4.4.6 墩底固结模型分析结果
        4.4.7 结论
    4.5 不同的场地条件对曲线梁桥地震反应的影响
        4.5.1 研究方法
        4.5.2 考虑SSI的近场地基-桥梁系统模型分析结果
        4.5.3 墩底固结模型分析结果
        4.5.4 结论
    4.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本文主要成果及结论
    研究展望
附录一 本文所编制的程序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连续梁弯矩分布规律的位移解(论文参考文献)

  • [1]连续梁桥用新型铅芯阻尼器性能研究[D]. 白万帅.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2]变截面连续箱梁桥的约束扭转分析[D]. 周鹏杰.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3]在役预应力混凝土桥梁钢束应力状态确定及加固设计方法研究[D]. 郭文龙. 长安大学, 2021
  • [4]高速列车作用下周期性桥梁结构周围场地振动及反应谱分析[D]. 杨林.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5]大悬臂脊骨梁斜拉桥受力研究及有限元分析[D]. 李佳津.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6]基于Winkler弹性地基梁模型的桩承式挡墙托梁受力分析[J]. 余文杰,吴大志.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1)
  • [7]预应力CFRP板加固钢-混凝土组合梁桥试验与计算方法研究[D]. 万世成. 东南大学, 2019
  • [8]考虑楼板面外组合效应的组合框架梁设计方法研究[D]. 周琪亮. 清华大学, 2019(02)
  • [9]考虑混凝土损伤的钢-混双面组合梁刚度计算方法[D]. 马学振.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9(03)
  • [10]考虑地震动空间变化的曲线梁桥地震反应研究[D]. 蔡亮. 福州大学, 2019

标签:;  ;  ;  ;  ;  

连续梁弯矩分布规律的位移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