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近景摄影测量中的相对控制条件及调整计算

数字近景摄影测量中的相对控制条件及调整计算

一、数字近景摄影测量中的相对控制条件与平差计算(论文文献综述)

别梓钒[1](2021)在《基于摄影测量原理的编码标志点三维重建算法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为了检测工业领域中的大尺寸光滑曲面工件,具有非接触、自动化、效率高等特点的三维扫描测量机器人逐渐得到应用。限于机器人的定位精度,常常需要利用三维视觉测量系统对三维扫描测量机器人的扫描测头进行实时跟踪和动态测量。针对传统的双目视觉跟踪系统中易出现的遮挡、丢帧问题,本文基于数字近景工业摄影测量技术搭建了多目视觉测量系统,并对目前的三维重建算法进行了研究,经改进后应用到本系统中提升了重建精度。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数字近景摄影测量的相关理论搭建了多目视觉测量系统,用于跟踪测量三维扫描测量机器人的扫描测头;(2)研究并改进了本系统的三维重建算法,提升了系统最终的重建精度;(3)为了减少标志点成像带来的偏心误差,基于已有的三维重建算法提出了两种多目视觉测量系统实现方案。基于本文改进的算法和提出的系统方案,利用多目视觉测量系统对一维基准尺的长度进行测量,实验结果表明,测量结果与参考值之间的偏差小于0.300mm,标准差不大于0.110mm,满足三维扫描测量机器人系统的应用需求。

陈强,赵晶晶,卢冬冬,彭卫平,刘丽瑶,杨莹辉[2](2021)在《引入相对控制的近景摄影轨道几何状态测量方法与实验》文中指出基于高分辨率数字图像处理的近景摄影测量技术应用于轨道检测是一种有望提高轨道测量效率的新方法,但目前该方法存在摄影中心高程和摄影基线长度在平差计算过程中出现波动的问题。提出一种在近景摄影轨道检测中引入相对几何控制的新方法,利用近景影像范围内轨道坡度平滑特性和两台相机摄影基线长度固定作为相对控制条件,联合开展区域网轨道平差计算。实验计算表明,与常规无相对控制的光束法平差比较,引入相对控制条件显着降低了摄影中心高程波动和摄影基线长度变化,并在稀疏控制条件下大幅度提高了平差解算精度。结果表明:提出的引入相对控制近景摄影轨道检测方法较好地解决了平差计算过程中的未知数波动问题,为高速铁路车载近景摄影轨道几何检测提供了新的约束解算思路。

余志鹏[3](2020)在《基于双相机系统的船载一体化测量系统外参数快速标定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船载一体化测量系统高度集成了卫星定位接收机、激光扫描仪、多波束换能器、惯性测量系统、相机等先进传感器,通过控制器有机协调各传感器的时间同步、运行响应、数据传输与存储,构成移动三维空间测量系统,从而实现水上水下一体化无缝测量。为了将船载一体化测量系统多波束测深系统与激光扫描仪采集的点云数据进行拼接,需要对多波束换能器、惯性测量单元和激光扫描仪相对位置及姿态关系进行标定工作。论文结合经纬仪测量系统对船载一体化测量系统标定技术,分析了双相机系统在船载水上水下一体化测量系统水上和水下部分传感器快速联测标定中的应用。本文结合近景摄影测量技术,搭建双相机系统。选择自检校法进行双相机系统检校。根据双像立体解析测量的原理,解算待测点坐标,并评定双相机的测量精度。通过双相机的应用实验验证双相机系统的实用性与可靠性。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选择室内三维相机检校场作为相机检校控制场,利用经纬仪测量系统完成检校场控制点坐标的获取。总结双相机系统目标影像获取技术。选取霍夫变换方法进行像片中控制点的识别与提取。选用十参数模型与光束法解算相机内外参数,并将相机检校结果与现代航测全自动空三软件MAP-AT相机检校结果进行对比,证明相机检校程序结果可靠。(2)双相机系统硬件的选择与集成。利用同名像点完成双目立体匹配。选用投影系数法空间前方交会解算目标点空间坐标,并进行精度评定,通过与经纬仪测量系统直接测量出的检校场标志点坐标对比分析,证明反投影得到的检验点精度在1.5mm以内。根据七参数布尔莎模型开发坐标转换程序,用于求取移动测量系统各传感器相对位置关系,并与工业测量系统软件A-xyz坐标转换模块对比,两种方法得到结果一致。(3)总结经纬仪测量系统对船载水上水下一体化测量系统的标定技术。利用双相机系统对船载水上水下一体化测量系统水上和水下部分传感器进行快速联测标定实验,完成多波束与惯性测量系统的空间配准。通过对比分析两种标定方法对不同组合的船载水上水下一体化测量系统传感器测量结果,其中Sonic坐标系与IMU坐标系平移参数差值在2mm以内,旋转参数的差值在0.3°以内。验证了双相机系统的可靠性与实用性。

李齐键[4](2020)在《跨座式单轨轨道梁近景摄影检测系统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一种快速便捷的出行方式,近几年得到快速的发展,极大地满足居民的日常出行需求。对于跨座式单轨轨道交通来说,其施工时轨道面的平整度将直接影响人们乘坐时舒适感,因此针对跨座式单轨轨道面平整度的检测则显得尤为重要。对于跨座式单轨轨道面平整度的检测,传统方法首先是用水对梁面进行清洁,确保检査范围内露出混凝土原面,且混凝土原面上没有杂物。梁面清理干净后,使用靠尺沿梁面底座板中心线两侧连续测量梁面平整度,每次重叠1m左右,显然这种方法效率低,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无法实现实时监控。此前也有学者使用无人机进行轨道面平整度检测,虽然无人机机动灵活,但不能满足检测精度要求。近年来近景摄影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已经在多个领域广泛应用,因此本文采用近景摄影测量方法进行跨座式单轨轨道梁平整度检测。论文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与比较了轨道梁平整度检测中常用的几种测量方法,简要介绍了数字近景摄影测量的发展状况。2.介绍了轨道梁平整度检测所涉及的数字近景摄影测量基础理论、非量测型相机的应用、摄影测量坐标系的转换和近景摄影测量中解析方法,并对影响实验结果主要误差来源进行了分析。3.对近景摄影测量中常用的几种特征点提取方法进行比较,进而针对近景摄影测量轨道梁平整度检测中常用的人工标志,选择适合的中心点提取算法,从而提高标志点像素坐标的量测精度,并在校园内进行了实验验证。4.设计了轨道梁近景摄影检测系统数据采集平台用于现场数据采集,同时对近景摄影测量两种数据处理模型,即光束法和直接线性变换法(DLT)进行比较分析,本文针对轨道梁平整度检测在中在直接线性变换法基础上,引入附加约束条件,通过matlab编程实现数据解算。通过对比分析,这种附加约束条件的直接线性变换解法获取的检测结果,达到了光束法平差效果,从而验证了该方法在轨道梁平整度检测中是可行的。5.在上述理论实验分析基础上,本文以芜湖市轨道交通二号线梦溪路站为例,采用附加约束条件DLT算法进行数据处理,同时针对一些人工特征点,采用高精度全站仪进行检核,检核结果显示这种数据处理方法完全可以应用于轨道梁平整度的检测。因此,基于近景摄影测量的跨座式单轨轨道梁平整度检测中是可行的。

疏超[5](2020)在《基于近景摄影测量技术的大型风电叶片面形检测方法研究》文中指出近景摄影测量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测量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得待测量对象的空间信息,可广泛应用于大型复杂曲面物体的全尺寸检测。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近景摄影测量中的关键技术展开深入研究,并选择大型风电叶片为实验对象,利用近景摄影测量技术对其中段区域进行面形检测。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利用Blob算法中的连通域分析准确快速地提取形状特征,对目标区域进行粗定位,结合最小二乘拟合算法提取标志点亚像素级别中心位置。针对存在于编码环带上的伪标志点,本文提出利用面积差准则进行剔除。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采用的标志点中心检测方法可行且定位精度满足要求。(2)研究了近景摄影测量中的常用坐标系及其之间的转换、基本的条件方程及相机姿态定向算法、空间前方交会法、光束平差优化算法和三维重建的基本理论。利用相对定向算法和直接线性变换解法求解相机的外方位元素,根据两幅像片的同名像点以及内外参数结合最小二乘法计算标志点的三维坐标初值。最后利用逐点法化消元的光束法平差进行整体的全局优化迭代,根据空间前方交会法重建出所有标志点准确的三维空间坐标,完成单相机的三维重建。(3)实验所使用的尼康D7200相机属于非量测相机,存在较大的镜头畸变误差,本文采用十参数畸变模型补偿镜头所带来的成像畸变,利用摄影测量中自标定光束法平差对相机进行检校。使用标定十字架进行相机标定实验,从不同方位拍摄标定十字架,基于相对定向算法、直接线性变换解法和自标定光束法平差获得相机内、外方位元素值以及畸变系数值,根据标定结果进行标志点重投影误差分析,并进行比例尺重建精度分析实验。实验结果显示图像平均重投影误差最大为0.233像素,比例尺平均测量误差为0.051mm,表明基于光束法平差的自标定算法可行且精度较高。(4)研究了利用多幅图像外极线几何约束匹配非编码标志点的准确性。本文中利用多幅图像进行非编码点匹配,实验结果显示49对非编码点的匹配正确率为100%,表明此方法能准确地匹配非编码点。并设计小范围场景重建实验,利用本文所研究的算法完成两类标志点的三维重建,将其结果与XJTUDP系统重建结果进行对比,实验数据表明本文重建结果准确且精度满足要求。在上述理论算法的研究基础上,结合三维重建中的点云拼接算法,运用近景摄影测量技术对大型风电叶片进行面形检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陈文军[6](2020)在《重离子治疗装置的准直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重离子治疗装置是由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制的中国第一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用重离子加速器。重离子治疗装置打破了发达国家对大型高端医疗器械的市场垄断,已经由研究阶段转向市场产业化。国产重离子治疗装置同步环周长仅为50余米,其高能输运线(HEBT)的高差达19米,是目前同类装置中最为紧凑也是高差最大的治疗装置,其元件结构复杂、安装空间狭小、安装工期紧迫、所有关键元件都要求亚毫米量级精度安装。由于其作为医疗器械的特殊性和设计结构的紧凑性,产业化后的重离子治疗装置对准直安装的精度和效率都有更高的要求,准直测量作为一项贯穿于重离子治疗装置建造始终的关键技术,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论文以在建的重离子治疗装置为研究基础,以提升装置安装元件的准直精度、提高准直安装的效率为研究目标,通过对准直精度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以及对准直方法的优化和准直技术的创新,提高了重离子治疗装置元件的准直精度和准直安装效率。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对磁场测量系统的设计结构、测量原理及定位要求的研究,借助于激光跟踪仪等高精度测量仪器与光学仪器的联合测量,提出了一套基于磁铁标定数据的磁场测量定位准直方法,将所有测磁元件在短时间内以优于±0.1mm的精度准直到位,经过验证,准直结果满足了高精度磁场测量系统的定位要求,同时也提高了测磁定位的效率。2.基于对加速器元件的准直精度与束流动力学的关系分析,和对影响其准直精度的因素研究,通过多种途径控制激光跟踪仪的测量误差,及对附有约束条件的控制网测站加权平差等方法,提升了三维控制网的测量精度。针对同步环磁铁轨道的平滑测量,提出了“一站式全覆盖测量”准直同步环磁铁的方法,使同步环所有磁铁准直相对中误差值达到了0.05mm,有效减小了同步环的闭轨,提升了同步环的束流品质。在大高差的HEBT竖向安装磁铁准直工作中,根据磁铁的现场安装姿态构建了异态安装磁铁的标定数据转换模型,克服了垂直终端元件安装时由于标定姿态和安装姿态的不同向而带来的困难,有效地提高了准直安装的工作效率。3.在重离子治疗装置的束诊元件的安装准直工作中,研究了一种使用关节测量臂和准直望远镜内、外组合标定,使用激光跟踪仪精确上线安装的束诊元件准直方法,成功将真空室内部的束诊元件中心转换为真空室的外部标定,克服了传统的真空管道内部元件无法高精度数字化准直的难题。通过多类测量系统联合测量,做到了束流诊断元件在真空室内的精确标定和精密安装,有效地提高了束诊元件对加速器的束流测量精度。4.基于双相机近景摄影测量技术,结合激光跟踪仪三维控制网研究了一种高精度、非接触性的测量方法,用于重离子治疗患者放疗前的引导摆位和放疗过程中的实时靶区监控。通过激光跟踪仪三维控制网和数字摄影测量设备解析数学模型的搭建,使用双相机交会测量患者体表靶区的特征点,结合七参数解算模型,精确标定出患者肿瘤相对于等中心点的位置,完成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肿瘤位置相对于治疗等中心点的六自由度参数实时监测。通过双相机近景摄影测量患者摆位系统的设计,引导患者进行摆位和摆位验证,提升患者的摆位可靠性和效率。通过双相机近景摄影测量患者监测系统的设计,在患者治疗过程中通过监测患者体表的编码特征点,建立超差预警机制,保证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辐照精准度,避免正常组织受到辐射,进而可以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通过上述准直关键技术的研究,解决了重离子治疗装置各种准直安装的技术难题,以上研究内容绝大部分都在武威重离子治疗中心装置和兰州重离子医院装置得以应用。通过工程的实际验证,上述准直技术有效地提高了重离子治疗装置的准直安装效率,缩短了安装工期,关键元件的各向安装误差均优于物理精度要求。武威重离子治疗中心装置已完成临床实验并投入使用;兰州重离子医院装置也开始束流调试,所有束流参数均好于设计目标,这也是对重离子治疗装置准直关键技术的最好验证。

姜艳敏[7](2020)在《土壤侵蚀下垫面形态演化数字近景摄影观测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细沟侵蚀是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主要方式之一,监测坡面细沟形态演化过程及量化细沟形态对深入研究细沟侵蚀发生的机理和演化十分重要。然而,现有的技术很难实现在连续降雨条件下,从时空两个维度对土壤侵蚀过程进行观测。为解决这样一个技术难点,本研究开发了一种基于无线组网技术的数字近景摄影观测系统,该系统通过对连续降雨条件下不同时间节点的土壤侵蚀坡面进行数字影像的瞬时采集、雨滴噪声去除、点云匹配、三维重建等操作,实现了土壤侵蚀坡面形态演化过程的动态监测。同时,基于该观测系统,通过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对黄土坡面细沟侵蚀演变过程及不同土壤类型的坡面侵蚀沟发育过程进行了研究。计算了土壤侵蚀量、输沙率、侵蚀速率等物理量,提取了坡面侵蚀细沟网络,量化了坡面细沟的形态特征,并分析了侵蚀细沟的时空变化特征,实现了土壤侵蚀下垫面数字化表达,以期为土壤侵蚀过程的研究提供新的途径,从而推动土壤侵蚀过程、机理、建模等基础性研究的发展。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研发了一种在连续降雨过程中对土壤侵蚀坡面动态监测的数字近景摄影测量系统。经过精度和准确度检校显示,该系统的精度可达到亚毫米级,最小测量误差为0.0069 mm;测量值与实测值之间最大相对误差为-2.9683%。与传统径流泥沙测量法相比,该系统对土壤流失量估算平均误差分别为-7.06%和1.05%,单次观测最高精度可达99.26%。(2)解决了雨滴干扰的问题,实现了在连续降雨条件下对土壤侵蚀下垫面形态发生发展过程的监测。对各组传感器单次采集的数字影像按时间排序,逐像素按其灰度值做二分类处理,并通过K-means算法去除雨滴在数字影像上所形成的噪声。结果显示,原始影像的方差在28.9629.95之间,而去除雨滴后的影像方差为24.14,较好地去除了雨滴噪声。(3)实现了影像的同步采集,提高了系统的时间分辨率。采用无线组网技术,使得多个相机同步拍摄,系统影像采集的时间间隔取决于采集器相机的曝光时间和快门速度。该系统时间观测分辨率可达到min级别,空间分辨率达到2.0 mm。从时间和空间尺度上更加准确地描述土壤侵蚀发生及发展过程,解决了侵蚀观测中时空不一致的问题,为土壤侵蚀过程机理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4)监测了黄土坡面的侵蚀细沟发育过程。通过解算不同时间点坡面侵蚀形态数字影像,得到了细沟侵蚀形态演化的过程。细沟侵蚀过程呈现明显的阶段性,且在不同的试验条件下,坡面侵蚀形态变化过程存在差异。在90mm/h雨强15°坡度条件下,黄绵土坡面的细沟发育过程可描述为雨滴溅蚀-片蚀-跌坎-侵蚀穴-下切沟头-断续细沟-连续细沟-细沟侵蚀-沟网形成;而在120mm/h雨强20°坡度条件下,土坡面的侵蚀细沟发育过程为雨滴溅蚀-片蚀-跌坎-侵蚀穴-下切沟头-细沟侵蚀-沟网形成。(5)量化了黄土坡面细沟形态特征。随着降雨历时的延长,侵蚀强度不断增大,细沟密度、割裂度、最大沟深开始迅速增大。降雨历时80min以后,最大宽度、深度随单位坡面长度的增加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再次增大后减小的总体趋势,在距坡顶7.5m处的位置出现了最低拐点,拐点之前细沟最大宽度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并不明显,拐点下部即距坡顶7.5m-9.5m处是侵蚀沟发育最为活跃的区域。通过对比两种不同土壤质地坡面产流产沙变化及侵蚀形态发育过程,发现塿土坡面细沟先于黄绵土坡面发育,然而,一旦黄绵土坡面细沟开始发育,其细沟形态变化速度逐渐加快。降雨结束后,塿土和黄绵土坡面的细沟侵蚀形态分别呈平行状和树枝状。

涂峻伦[8](2020)在《基于BIM技术的大跨度预制混凝土构件外形检测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日益加快,在轨道交通的工程领域中,大跨度预制混凝土构件作为工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外形尺寸和外观质量将直接影响到整体的质量和使用年限。目前对大跨度多曲线预制混凝土构件的外形检测还在利用传统的检测方法和手段,检测效率低且精度不高。本文以轨道交通工程中的轨道梁构件为研究对象,利用BIM技术和近景摄影测量技术对大跨度多曲线预制混凝土构件的外形和尺寸进行检测。首先根据设计图纸建立预制构件的正向Revit模型,然后在预制构件现场或施工现场采集构件影像信息建立构件的逆向三维实景模型,最后对构件的逆向模型与正向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得到两组模型之间的外形尺寸偏差,即预制构件的外形尺寸偏差。并将此方法应用到实际的工程案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预制构件外形尺寸检测方法,提高了大跨度多曲线预制混凝土构件外形尺寸的检测效率和检测精度。本论文主要内容:1、影像采集及数据处理。为了建立构件的逆向三维模型,需要对预制构件进行影像采集和数据处理。利用优选法理论获取相机最佳拍摄参数、拍摄方式及相邻影像间的重叠度,确保预制构件原始影像质量;然后对相机进行畸变校正和对影像进行匀光匀色处理,消除相机对照片造成的畸变和外界条件对影像产生的影响。2、构件三维模型的建立。首先根据预制构件的设计图纸利用Revit软件建立构件的正向BIM模型。然后使用近景摄影测量技术建立预制构件的逆向三维实景模型,并提出一种基于顺序三维重建策略的方法来辅助空三计算,提高了空三计算准确度。3、逆向三维模型质量分析。在逆向模型与正向模型进行对比分析之前,需要对逆向模型的质量进行分析。主要从外观质量和模型精度两个方面对模型质量进行分析,外观质量分析主要是通过肉眼直接观察判断,模型精度分析主要是通过试验从点位精度和几何精度两个方面对建立的逆向三维模型的精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模型的点位精度平均中误差为1.256mm,模型的几何精度误差主要在0.9mm和2.0mm之间。4、逆向模型与正向模型的对比。为了得到构件的外形尺寸偏差,需要对构件的逆向模型与正向模型进行对比。首先利用七参数法对两个模型进行初步对齐,然后利用ICP算法对两组模型进行精准对齐,最后预制构件的逆向模型与正向模型通过对比分析得出外形尺寸偏差,结果表明预制构件XOZ平面和XOY平面外形尺寸偏差在-1.298mm~1.298mm范围之内,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卢冬冬[9](2020)在《高速铁路轨道近景影像自检校光束法平差与精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铁路轨道是直接引导高速列车安全平稳运行的基础设施,其良好的几何状态是实现高速列车平稳运行的重要保障,必须加强对铁路轨道的检测和维护。目前,铁路轨道的静态平顺性检测方法精度高,而检测效率有待提高。尤其是铁路提速后对铁路轨道几何检测效率和精度提出高要求。将近景摄影测量引入铁路轨道几何状态检测是一种有望提高铁路轨道检测效率和精度的新方法。本文利用车载近景摄影测量装置采集的高分辨率轨道数字影像,探索出提高铁路轨道近景影像自检校光束法平差精度的方法,精确求解铁路轨道近景影像的加密点坐标和外方位元素,为铁路轨道的静态平顺性检测提供基础数据。在轨道近景影像平差过程中,出现法方程病态和平差迭代不收敛现象。采用基于附加参数的自检校光束法,将像点坐标和附加参数视为带权观测值,两类观测值的权值通过验后方差估计Forstner算法迭代更新,有效地避免法方程病态化,保证自检校平差解算的稳定性和收敛性。针对车载近景摄影测量装置搭载的非量测相机镜头畸变差大特点,对6参数经典检校模型和14参数混合附加参数模型进行显着性和相关性统计检验,将相关性强的附加参数进行剔除,并对两个新的附加参数模型精度对比,结果表明,10参数附加参数模型更有效地补偿系统误差,降低对平差精度的影响。针对高速铁路轨道是长大线状的特点,设计多种不同像控点布设方案,联合短距离和长距离高速铁路轨道近景摄影测量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在高速铁路轨道边缘均匀布设像控点,其更适合作为长大线状高速铁路轨道近景摄影测量的像控点布设方案,保证对测区边缘和内部精度控制,提高测量平差结果的精度。

吴昊[10](2018)在《基于少量编码标志点的单相机摄影测量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基于单相机的近景摄影测量利用数码相机在多个位置和角度拍摄被测物体的照片,通过数字图像处理和摄影测量原理计算出被测物体表面关键点位的三维坐标,是在大型制造业中广泛应用的一种非接触式测量方法。摄影测量中通常需要一定数量的编码标志点作为测量附件。本文创造性地提出了使用少量编码标志点的摄影测量相对定向方法。以工程应用为目标,实现了数字近景摄影测量软件的编写。根据大尺寸物体的变形测试需求,制定了一套具有针对性的测量方案。本文首先介绍了近景摄影测量中使用的人工标志。结合大尺寸物体变形测试的应用场景,对比不同种类非编码标志点的优缺点。对于编码标志点的设计原理、检测方法、解码方法和光源方案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在研究摄影测量相对定向常用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利用编码标志点环形带的角点信息,减少相对定向所需编码标志点数量的方法。制定了本文所用编码标志点的环形带角点编号规则,并提出有效的角点提取方法。通过实验确定了保证相对定向精度所需要使用的最少编码标志点数目。研究了单相机近景摄影测量系统求解三维空间点坐标的流程,主要包括照片之间的相对定向、非编码标志点的双极线匹配、光束法平差和从运动恢复结构。针对大尺寸物体变形测试的需求,实现了一套完整的单相机摄影测量变形测试系统,包括硬件系统的设计和数字近景摄影测量软件的编写。

二、数字近景摄影测量中的相对控制条件与平差计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字近景摄影测量中的相对控制条件与平差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摄影测量原理的编码标志点三维重建算法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主要内容及安排
第二章 多目视觉测量系统介绍
    2.1 本章介绍
    2.2 多目视觉测量系统理论基础
        2.2.1 相机中心透视投影模型
        2.2.2 空间几何变换
        2.2.3 基本摄影方式
    2.3 多相机标定
        2.3.1 多相机标定方法
        2.3.2 多相机标定实验
    2.4 图像处理
        2.4.1 编码标志点方案
        2.4.2 标志点提取
第三章 多目视觉测量系统三维重建算法
    3.1 本章介绍
    3.2 线-线交会三维重建算法
        3.2.1 共线方程
        3.2.2 图像空间前方交会三维重建算法
        3.2.3 DLT三维重建算法
    3.3 基于光束法平差的三维重建算法
        3.3.1 重投影误差
        3.3.2 算法模型
        3.3.3 光束法平差
        3.3.4 改进的光束法平差算法
    3.4 三维重建算法实验对比
        3.4.1 多图像空间前方交会解法实验结果
        3.4.2 光束法平差解法实验结果
        3.4.3 改进的光束法平差解法实验结果
第四章 多目视觉测量系统重建方案研究
    4.1 本章介绍
    4.2 多目视觉测量系统组成
    4.3 多目视觉测量系统实现方案
        4.3.1 多目视觉三维重建
        4.3.2 最优双目视觉三维重建
    4.4 多目视觉测量系统实验
        4.4.1 多目视觉三维重建实验结果
        4.4.2 最优双目视觉三维重建实验结果
        4.4.3 实验结果对比
第五章 系统实验
    5.1 本章介绍
    5.2 实验系统配置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2)引入相对控制的近景摄影轨道几何状态测量方法与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1 引入相对控制的近景摄影轨道检测方法
    1.1 车载近景摄影轨道测量
    1.2 车载近景摄影测量装置
    1.3 轨道坡度平滑约束条件
    1.4 摄影基线长度约束条件
    1.5 引入相对控制的近景摄影轨道测量计算模型
2 引入相对控制的车载摄影轨道检测实验
    2.1 实验方案及技术流程
    2.2 实验数据和数据处理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相对控制条件下的摄影中心高程及摄影基线变化
        2.3.2 精度评定
3 结论

(3)基于双相机系统的船载一体化测量系统外参数快速标定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
2 双相机系统的基本原理
    2.1 船载水上水下一体化测量系统
    2.2 双相机系统搭建
    2.3 近景摄影测量理论基础
    2.4 双相机系统检校理论
    2.5 双相机系统测量原理
3 双相机系统检校实验与测量性能测试
    3.1 基于室内三维检校场的相机检校
    3.2 双相机系统检校实验
    3.3 双相机系统的测点精度评定
    3.4 本章小结
4 双相机系统在传感器空间位置标定中的应用
    4.1 分体标定可行性研究
    4.2 基于双相机系统的多传感器快速标定
    4.3 基于经纬仪测量系统的传感器标定技术
    4.4 本章小结
5 双相机系统标定实验结果可靠性分析
    5.1 双相机系统联测标定实验方案
    5.2 经纬仪测量系统测量的结果
    5.3 双相机系统测量结果分析
    5.4 双相机系统可靠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4)跨座式单轨轨道梁近景摄影检测系统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轨道梁轨道梁平整度检测现状
        1.2.2 近景摄影测量现状
    1.3 论文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数字近景摄影测量理论基础
    2.1 非量测相机
    2.2 近景摄影测量理论基础
        2.2.1 摄影测量坐标系
        2.2.2 内外方位元素
        2.2.3 共线条件方程与共面条件方程
    2.3 近景摄影测量的解析法
        2.3.1 空间后方交会-空间前方交会
        2.3.2 直接线性变换法
        2.3.3 光束法平差
    2.4 影响获取三维坐标精度的因素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特征点提取与影像匹配
    3.1 特征点提取算子
    3.2
        3.2.1 Forsmer算子
        3.2.2 SUSAN算子
        3.2.3 Harris算子
    3.3 影像匹配算法
    3.4 实验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近景摄影轨道梁平整度检测解算方法研究
    4.1 轨道梁近景摄影检测系统平台设计
    4.2 光束法平差算法
        4.2.1 常见几种光束平差法
        4.2.2 光束法基本思想
        4.2.3 光束法平差数学模型的建立
    4.3 直接线性变换算法
        4.3.1 DLT算法的一般形式
        4.3.2 解算方法
        4.3.3 附加约束条件的DLT算法
        4.3.4 两种算法的比较和应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案例分析
    5.1 轨道工程概况
    5.2 实验步骤
        5.2.1 控制网的布设
        5.2.2 采集数据
    5.3 近景摄影测量数据分析
        5.3.1 左右像片
        5.3.2 解算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5)基于近景摄影测量技术的大型风电叶片面形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摄影测量概述
        1.2.1 摄影测量技术发展
        1.2.2 近景摄影测量技术优点
    1.3 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5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标志点的识别与检测
    2.1 引言
    2.2 编码标志点的编码及解码原则
        2.2.1 编码原则
        2.2.2 解码原则
    2.3 图像标志点中心检测
        2.3.1 图像预处理
        2.3.2 Blob分析粗定位
        2.3.3 标志点亚像素中心定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摄影测量基本理论算法研究
    3.1 引言
    3.2 中心透视投影及常用坐标系
        3.2.1 中心透视投影
        3.2.2 常用坐标系
        3.2.3 坐标系之间的转换
    3.3 基本条件方程
        3.3.1 共线方程
        3.3.2 共面方程
    3.4 相机姿态定向
        3.4.1 相对定向
        3.4.2 直接线性变换法
    3.5 标记点三维坐标解算
        3.5.1 空间前方交会法
        3.5.2 基于最小二乘的三维坐标计算
    3.6 光束法平差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非量测相机检校与三维重建
    4.1 引言
    4.2 相机畸变模型
        4.2.1 径向畸变
        4.2.2 偏心畸变
        4.2.3 像平面畸变
        4.2.4 内方位元素误差
    4.3 相机检校
        4.3.1 基于光束法平差的自标定算法
        4.3.2 相机标定实验
    4.4 非编码点匹配
        4.4.1 非编码点匹配原理
        4.4.2 非编码点匹配试验
    4.5 小范围场景重建实验
        4.5.1 单相机三维重建原理
        4.5.2 实验过程
        4.5.3 实验结果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型风电叶片面形检测研究
    5.1 引言
    5.2 三维点云拼接原理
    5.3 现场测量作业安排
        5.3.1 标志点的放置
        5.3.2 图像采集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6)重离子治疗装置的准直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重离子放射治疗技术介绍
        1.2.1 重离子治疗的原理及优势
        1.2.2 重离子治疗技术的发展
    1.3 国内外重离子治疗装置准直现状
第2章 重离子治疗装置准直测量的相关理论及技术
    2.1 准直测量的误差理论
        2.1.1 测量方法的分类
        2.1.2 误差来源
        2.1.3 测量误差的分类
    2.2 测量误差的合成
    2.3 粒子加速器的精密准直测量理论与技术
        2.3.1 准直测量的控制网理论
        2.3.2 粒子加速器的误差效应
        2.3.3 加速器元件准直的七参数转换模型
    2.4 粒子加速器准直测量技术的发展
        2.4.1 粒子加速器精密测量仪器的发展
        2.4.2 激光跟踪仪测量系统介绍
        2.4.3 重离子治疗装置测量仪器介绍
        2.4.4 粒子加速器准直技术的发展
第3章 重离子治疗装置磁场测量系统准直技术研究
    3.1 重离子治疗装置磁场测量系统简介
    3.2 重离子治疗装置磁铁元件的标定
        3.2.1 二极磁铁的标定
        3.2.2 多极磁铁的标定
    3.3 重离子治疗装置磁场测量系统定位准直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3.3.1 HALL测磁系统的定位准直方法研究
        3.3.2 长线圈积分测量系统的定位准直方法研究
        3.3.3 谐波测量系统定位准直方法研究
    3.4 重离子治疗装置磁场测量系统准直结果分析和讨论
第4章 重离子治疗装置现场安装准直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4.1 重离子治疗装置安装准直精度要求及误差分配
        4.1.1 重离子治疗装置各系统对安装准直的精度要求
        4.1.2 基于准直精度要求的误差分配
    4.2 重离子治疗装置三维控制网的测量与平差处理
        4.2.1 三维测量控制网的布设与优化
        4.2.2 三维控制的测量
        4.2.3 三维控制网平差及精度评定
    4.3 重离子治疗装置LEBT的准直技术研究与应用
        4.3.1 回旋加速的安装准直技术
        4.3.2 源束线的准直技术
    4.4 重离子治疗装置同步环的准直技术研究与应用
        4.4.1 同步环准直精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4.4.2 提升同步环准直精度的方法
        4.4.3 束诊元件的标定与准直安装
        4.4.4 同步环元件相对位置平滑测量及精度分析
    4.5 重离子治疗装置HEBT的准直技术研究与应用
        4.5.1 异态安装磁铁的标定及预准直
        4.5.2 HEBT元件的准直方法
    4.6 重离子治疗装置治疗终端元件的准直技术研究与应用
        4.6.1 治疗终端物理治疗设备的准直
        4.6.2 治疗终端治疗定位设备的准直
第5章 基于近景摄影测量的患者放疗摆位及靶区监测技术研究
    5.1 国内外放射治疗患者摆位及监测技术现状
    5.2 数字化近景摄影测量技术介绍
        5.2.1 近景摄影测量的发展及测量原理
        5.2.2 近景摄影测量的测量模式及特点
    5.3 基于双相机近景摄影测量的患者放疗摆位及靶区监测技术研究
        5.3.1 双相机近景摄影测量患者放疗前的摆位技术研究
        5.3.2 双相机近景摄影测量患者放疗中的靶区监测技术研究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的主要工作总结
    6.2 论文的创新点总结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双相机近景摄影测量系统与激光跟踪仪测长对比数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土壤侵蚀下垫面形态演化数字近景摄影观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土壤侵蚀观测技术的研究
        1.2.2 数字近景摄影测量技术在土壤侵蚀研究中的应用发展
        1.2.3 数字近景摄影测量技术在土壤侵蚀观测中存在的问题
第2章 研究内容和方法
    2.1 研究内容
        2.1.1 土壤侵蚀下垫面形态数字近景摄影观测系统构建
        2.1.2 数字近景摄影观测系统的精确度和准确度的检验
        2.1.3 数字近景摄影观测系统在土壤侵蚀下垫面监测中的应用
    2.2 技术路线
    2.3 研究方法
        2.3.1 数字近景摄影观测装置的布设
        2.3.2 数字近景观测精确度和准确度检验
        2.3.3 黄土坡面土壤侵蚀形态演化过程研究
        2.3.4 不同土壤类型细沟形态演化过程的对比研究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4.1 土壤侵蚀量的计算
        2.4.2 细沟形态特征指标提取
第3章 土壤侵蚀数字近景摄影观测系统构建
    3.1 工作原理及系统组成
        3.1.1 工作原理
        3.1.2 系统组成
    3.2 影像采集器的标定
        3.2.1 相机的选取与组建
        3.2.2 相机的标定
    3.3 数字影像中雨滴的去除
    3.4 点云匹配
    3.5 点云的修补和DEM生成
    3.6 小结
第4章 数字近景摄影观测系统观测精度和准确度的检验
    4.1 精度检验
    4.2 准确度检验
        4.2.1 不降雨条件下的观测结果
        4.2.2 降雨条件下的观测结果
    4.3 三维激光扫描仪与数字化摄影测量观测技术对比
        4.3.1 不降雨、不同坡度条件下激光扫描仪的观测结果
        4.3.2 连续降雨条件下的观测结果
    4.4 小结
第5章 土壤侵蚀下垫面形态演化数字近景摄影观测系统的应用
    5.1 黄绵土坡面侵蚀形态演化发育过程
        5.1.1 坡面土壤侵蚀量的变化过程
        5.1.2 坡面侵蚀细沟形态发育过程
        5.1.3 侵蚀细沟网络的形态特征研究
        5.1.4 侵蚀细沟空间分布特征
        5.1.5 侵蚀沟最大宽度和深度随坡面单位长度的变化
    5.2 黄绵土与塿土坡面侵蚀形态对比监测研究
        5.2.1 产流、产沙过程
        5.2.2 两种土壤坡面细沟侵蚀侵蚀形态发育
        5.2.3 坡面流速的分布特征
    5.3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6.1 研究结论
        6.1.1 建立了土壤侵蚀数字近景摄影观测系统
        6.1.2 土壤侵蚀形态演化过程动态监测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基于BIM技术的大跨度预制混凝土构件外形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BIM技术在工程检测中的应用现状
        §1.2.2 近景摄影测量技术应用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1.3.1 论文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结构安排
        §1.3.3 论文主要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BIM技术与近景摄影测量
    §2.1 BIM技术
        §2.1.1 BIM技术的概念
        §2.1.2 BIM技术的特点
    §2.2 近景摄影测量技术
        §2.2.1 近景摄影测量简介
        §2.2.2 近景摄影测量基本原理
    §2.3 逆向建模关键步骤
        §2.3.1 多视影像匹配
        §2.3.2 联合平差
        §2.3.3 密集匹配
        §2.3.4 网格模型生成
        §2.3.5 模型纹理映射
    §2.4 仪器设备及建模主要软件简介
        §2.4.1 仪器设备
        §2.4.2 逆向建模主要软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据处理与逆向模型的构建
    §3.1 影像采集方式及要求
        §3.1.1 拍摄方式的选取
        §3.1.2 影像重叠度保证
        §3.1.3 构件影像采集
    §3.2 图像预处理
        §3.2.1 影像畸变校正
        §3.2.2 影像匀光匀色处理
    §3.3 逆向模型的建立
        §3.3.1 影像导入
        §3.3.2 空三计算
        §3.3.3 模型生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逆向三维模型质量分析
    §4.1 模型精度质量
        §4.1.1 模型点位精度
        §4.1.2 模型几何精度
    §4.2 模型外观质量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正、逆向模型外形尺寸对比
    §5.1 正向模型的建立
    §5.2 模型对齐
        §5.2.1 模型初步对齐
        §5.2.2 模型精准对齐
    §5.3 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9)高速铁路轨道近景影像自检校光束法平差与精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车载近景摄影测量检测轨道采集系统
    2.1 近景摄影测量原理
    2.2 车载近景摄影测量装置组成
        2.2.1 移动小车
        2.2.2 数码相机
        2.2.3 工业计算机
    2.3 实验影像数据采集流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速铁路轨道近景影像自检校光束法平差
    3.1 光束法平差的基本原理
    3.2 自检校光束法平差的数学模型选择
    3.3 观测值间权比关系的确定
        3.3.1 验后方差估计的Helmert算法
        3.3.2 验后方差估计的Forstner算法
    3.4 轨道近景影像自检校光束法平差模型
        3.4.1 实验数据
        3.4.2 实验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速铁路轨道近景影像自检校附加参数模型
    4.1 数码相机物镜畸变差改正
    4.2 自检校光束法平差的附加参数选择
        4.2.1 附加参数模型
        4.2.2 统计检验
    4.3 不同附加参数模型的效果对比实验
        4.3.1 实验数据
        4.3.2 显着性检验
        4.3.3 相关性检验
        4.3.4 精度分析
        4.3.5 像点残差图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像控点布设对轨道近景摄影测量精度的影响
    5.1 影响平差可靠性的因素
    5.2 像控点布设原理
        5.2.1 布设原则
        5.2.2 像控点布设方案
    5.3 短距离高速铁路轨道像控点布设实验
        5.3.1 实验数据
        5.3.2 实验与分析
    5.4 长距离高速铁路轨道像控点布设实验
        5.4.1 实验数据
        5.4.2 实验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高速铁路轨道近景影像自检校平差系统
    6.1 系统整体设计
        6.1.1 系统功能概述
        6.1.2 系统开发环境
    6.2 系统功能介绍
        6.2.1 文件模块
        6.2.2 参数设置模块
        6.2.3 畸变参数模型模块
        6.2.4 光束法平差模块
    6.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基于少量编码标志点的单相机摄影测量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工业近景摄影测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工业近景摄影测量的关键技术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工业近景摄影测量中的相机和人工标志
    2.1 相机成像模型
    2.2 单相机标定
    2.3 非编码标志点
    2.4 编码标志点
        2.4.1 编码标志点的设计原理
        2.4.2 编码标志点的检测方法
        2.4.3 编码标志点的解码方法
        2.4.4 编码标志点的光源方案
    2.5 基准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少量编码标志点的相对定向方法
    3.1 相对定向的原理
    3.2 编码标志点的角点信息
        3.2.1 编码标志点的角点编号规则
        3.2.2 编码标志点的角点提取方法
        3.2.3 编码标志点的角点排序方法
    3.3 基于少量编码标志点的相对定向实验
        3.3.1 使用一个编码标志点的情况
        3.3.2 使用两个编码标志点的情况
        3.3.3 使用三个编码标志点的情况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维空间点的坐标求解
    4.1 编码标志点识别和自动匹配
    4.2 相对定向
    4.3 非编码标志点匹配
        4.3.1 极线约束
        4.3.2 双极线匹配
    4.4 光束法平差
    4.5 两种从运动恢复结构的方法
        4.5.1 从运动恢复结构的全局式方法
        4.5.2 从运动恢复结构的增量式方法
    4.6 三维坐标求解实验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摄影测量在大尺寸物体变形测试中的应用
    5.1 测量功能需求
    5.2 变形测量方案
        5.2.1 硬件方案
        5.2.2 软件方案
    5.3 变形测量流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四、数字近景摄影测量中的相对控制条件与平差计算(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摄影测量原理的编码标志点三维重建算法研究与实现[D]. 别梓钒.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2]引入相对控制的近景摄影轨道几何状态测量方法与实验[J]. 陈强,赵晶晶,卢冬冬,彭卫平,刘丽瑶,杨莹辉. 铁道学报, 2021(04)
  • [3]基于双相机系统的船载一体化测量系统外参数快速标定技术研究[D]. 余志鹏.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4)
  • [4]跨座式单轨轨道梁近景摄影检测系统设计与研究[D]. 李齐键.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5]基于近景摄影测量技术的大型风电叶片面形检测方法研究[D]. 疏超.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6]重离子治疗装置的准直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D]. 陈文军.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2020(01)
  • [7]土壤侵蚀下垫面形态演化数字近景摄影观测系统研究[D]. 姜艳敏.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20(01)
  • [8]基于BIM技术的大跨度预制混凝土构件外形检测方法研究[D]. 涂峻伦.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0(04)
  • [9]高速铁路轨道近景影像自检校光束法平差与精度研究[D]. 卢冬冬.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10]基于少量编码标志点的单相机摄影测量方法研究[D]. 吴昊.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2)

标签:;  ;  ;  

数字近景摄影测量中的相对控制条件及调整计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