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和养殖 Spinnaps 遗传多样性的 RAPD 分析

野生和养殖 Spinnaps 遗传多样性的 RAPD 分析

一、RAPD分析野生和养殖三角帆蚌的遗传多样性(论文文献综述)

郑军红[1](2019)在《文蛤分子标记的开发及在分子遗传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文蛤(Meretrix petechialis)是一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海洋双壳贝类,但由于过度开发和栖息地破坏,其种群数量已大大减少。文蛤的种质资源保护对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生物遗传多样性无论对于物种的保护还是开发、利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实验将通过以下几方面的研究了解文蛤的遗传背景,比较文蛤不同地理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不同壳色间的遗传差异,为文蛤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品种选育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本研究从文蛤EST数据库中开发了10个多态性微卫星标记(EST-SSR),并在文蛤中进行了遗传特征分析。微卫星位点的等位基因数范围为4-30,平均每个微卫星位点等位基因数为10.9个。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分别在0.100-1.000和0.538-0.973之间变化,平均为0.713和0.750。PIC值介于0.423(Mmt09)至0.956(Mmt47)之间,平均值为0.695。利用9个微卫星位点与3个亲缘关系相近的物种(薪蛤、等边浅蛤、琴文蛤)进行了跨物种扩增研究,跨物种通用性范围为29.17%-100%。这些微卫星位点将有助于进一步研究该物种的种群结构和遗传分化。本研究中,我们对9个文蛤群体进行了微卫星分析,筛选了6个多态性高的微卫星标记用于遗传评估,分析了种群分化程度,检测了不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我们检测到共165个等位基因。在这6个微卫星位点中,等位基因的最小数目是4,每个位点的最大数目是30。观测杂合度最小值为0.717,最大值为0.861,期望杂合度的平均值为0.797,最大值为0.856。9个文蛤群体的FST=0.214,P<0.01,说明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程度是显着的。本文通过邻接法对9个文蛤群体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来自GX(广西)的文蛤群体独立为一支,其他8个群体聚成一支,表明每个种群中个体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变异。本研究为我国文蛤种群遗传多样性的检测提供依据,也为文蛤种质资源提供了保护。我们通过微卫星标记分析9个种群的样本,研究了文蛤的遗传变异和种群结构。同时,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mtCOI)基因评估了9个文蛤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分化。获得共90个COI序列,每个COI序列长度为699 bp。鉴定了51个单倍型,其中10个单倍型在群体中共享。单倍型多样性在FJ(福建),PJ(盘锦)和JS(江苏)中最高(0.9778±0.0540),在DD(丹东)中最低(0.7778±0.1374)。核苷酸多样性在PJ中最高(0.4534±0.2405),在JS中最低(0.0062±0.0041)。中性检验(Fu’s Fs)和错配分布分析显示,文蛤不排除种群扩张事件。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91.7%的遗传方差在种群内,0.52%的方差在种群中,表明种群之间存在显着的遗传分化(P<0.05)。邻接树显示单倍型不是根据地理位置聚类,而是来自相同或相邻位置的一些单倍型组合在一起。本研究结果为文蛤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结构提供了有用的信息,并为文蛤的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见解。采用SRAP(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分子标记分析了文蛤9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从105对引物组合中筛选出8对条带清晰、多态性丰富的引物组合,每对引物组合检测到的位点数为12-23个,在9个文蛤群体中共检测到132个位点。JS群体的多态位点百分率最高(27.27%)。9个文蛤群体的Nei’S基因多样性在0.0647-0.0793之间,其中SD(山东)群体最低,NK(朝鲜)群体最高。Shannon’S信息指数在0.1023-0.1202之间,其中SD群体最低,JS群体最高。9个群体间的Nei’S无偏遗传距离为0.0243-0.0570,遗传相似度为0.9446-0.9760;GX和SD群体间遗传距离最大(0.0570),亲缘关系较远,SD和JS群体间遗传距离最小(0.0243),亲缘关系较近。这为文蛤的种质资源保护和良种选育提供了科学依据。采用SRAP-cDNA方法分析了两种壳色文蛤的差异表达基因,筛选与壳色相关的分子标记。采用30对稳定的引物组合对2种壳色文蛤cDNA进行扩增,有11对引物表现出差异片段,经过回收、克隆、测序后得到18条不同的差异序列,将测序结果进行BlastX比对分析,结果发现Ton依赖受体蛋白可能参与贝类壳色调控。根据差异序列设计了SCAR引物,并在“黄色”和“红色”文蛤中进行了PCR扩增,获得了4对差异引物.采用群体对四种标记(Me1/Em2,Me2/Em3,Me4/Em11 and Me4/Em12)进行验证,结果发现,Me1/Em2和Me2/Em3在“黄色”文蛤群体中呈现阳性,而Me4/Em11和Me4/Em12在“红色”文蛤群体中为阳性,并且这四种标记均可作为文蛤壳色相关标记。这为研究文蛤不同壳色基因调控奠定了基础,也为进一步研究文蛤壳色性状的分子遗传基础提供了有用的信息。

吴雷明[2](2016)在《珍珠蚌种质与所产无核珍珠颜色及大小相关性初步研究》文中指出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是我国用于生产无核淡水珍珠的主要珍珠蚌,其次为池蝶蚌(Hyriopsis schlegelii)。本研究收集了三角帆蚌紫色选育群体(选育群体)、三角帆蚌养殖群体(养殖群体)、三角帆蚌鄱阳湖野生群体(鄱阳湖群体)、三角帆蚌洞庭湖野生群体(洞庭湖群体),池蝶蚌养殖群体(池蝶蚌群体)。研究种质因素对所产无核珍珠质量的影响,分析不同种质资源的遗传变异,为筛选优良珍珠蚌提供理论依据,为提高珍珠质量提供技术支撑。1.珍珠蚌5个群体壳色多态性与无核珍珠颜色相关性初步研究采用温室早繁技术繁育上述珍珠蚌5个群体,利用Lab色度计量法比较珍珠蚌5个群体的贝壳珍珠质颜色多态性与无核珍珠颜色相关性。结果表明,选育群体贝壳珍珠质颜色参数L*、a*、dE*与养殖群体、鄱阳湖群体以及池蝶蚌群体差异显着(P<0.05)。选育群体后端贝壳珍珠质颜色较深,颜色参数L*、a*、b*、dE*与前端差异显着(P<0.05)。同一群体内左右两侧贝壳之间,贝壳珍珠质颜色无显着差异(P>0.05)。利用贝壳珍珠质颜色参数进行聚类分析,选育群体单独聚为一支。选育群体所产珍珠颜色最深,珍珠颜色参数L*显着低于养殖群体、鄱阳湖群体、洞庭湖群体以及池蝶蚌群体(P<0.05),颜色参数dE*显着高于上述4个群体(P<0.05)。池蝶蚌群体所产珍珠颜色最浅,珍珠颜色参数a*和dE*显着低于三角帆蚌4个群体(P<0.05)。选育群体珍珠颜色以紫色为主,所占比例为74.46%。池蝶蚌群体珍珠颜色以白色为主,所占比例为92.49%。珍珠蚌5个群体所产珍珠颜色参数L*与供片蚌贝壳珍珠质颜色参数L*极显着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461。珍珠蚌5个群体所产珍珠颜色参数dE*与供片蚌贝壳珍珠质颜色参数dE*极显着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443。珍珠蚌5个群体所产珍珠颜色参数L*与育珠蚌贝壳珍珠质颜色参数L*显着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为0.194。珍珠蚌5个群体所产珍珠颜色参数dE*与育珠蚌贝壳珍珠质颜色参数dE*极显着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229。珍珠颜色与供片蚌的贝壳珍珠质颜色密切相关,改良供片蚌的贝壳珍珠质颜色可以对珍珠颜色进行纯化。2.珍珠蚌5个群体生长性状差异与无核珍珠大小相关性初步研究分析比较珍珠蚌5个群体的养殖性能,并对生长性状与无核珍珠大小相关性进行探讨。结果显示,珍珠蚌5个群体的养殖性能由高到低为:池蝶蚌群体>选育群体>鄱阳湖群体>洞庭湖群体>养殖群体。生长指标之间存在显着相关性(p<0.01),与体重相关程度由大到小为:壳长、壳宽和壳高。1龄时,影响珍珠蚌体重的生长指标主要为壳长,2龄时,为壳长和壳宽。珍珠蚌生长后期壳宽对体重的影响比重加大,壳高与体重的相关性明显降低。三种多元分析结果显示,1龄时,池蝶蚌群体与鄱阳湖群体、洞庭湖群体以及养殖群体的外部形态存在较大的相似性,综合判别率较低,选育群体外部形态较前四者存在明显差异。三角帆蚌4个群体中,选育群体育珠蚌育珠总重为51.21g,珍珠产量最高。池蝶蚌群体育珠蚌育珠总重为54.95g,单颗无核珍珠平均重量为0.0778g,显着高于三角帆蚌4个群体(p<0.05),适宜于培育大型无核珍珠。各群体左右两侧贝壳所产珍珠重量无显着差异(p>0.05)。珍珠蚌5群体所产珍珠重量与育珠蚌的壳高、壳宽和体重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并与体重的相关程度最大,相关系数为0.452。珍珠蚌5群体所产珍珠重量与供片蚌壳长显着相关(p<0.05),相关系数为0.192。育珠蚌的生长性能与珍珠重量密切相关,改良育珠蚌的生长性状可提高珍珠产量。3.三角帆蚌选育系贝壳珍珠质颜色和生长性状选育效果评价以三角帆蚌选育群体和养殖群体建立家系,比较选育群体和养殖群体的贝壳珍珠质颜色和生长性状差异,以评价选育群体选育效果。结果显示,选育群体明度l*、饱和度c*、色差值de*与养殖群体差异极显着(p<0.01),选育群体明度l*比养殖群体低17.13%,饱和度c*高于养殖群体20.55%,色差值de*高于养殖群体22.56%,表明选育群体贝壳珍珠质颜色较养殖群体颜色更深,色彩更丰富。选育群体左右两侧贝壳珍珠质颜色参数-l*和de*从前端至后端逐渐增大,表明贝壳珍珠质颜色逐渐加深,养殖群体前端至后端变化规律与其不同。选育群体和养殖群体左右贝壳相同位置处,贝壳珍珠质颜色参数均无显着差异(p>0.05)。选育群体各生长性状均显着高于养殖群体(P<0.05),壳长、壳高、壳宽和体重分别高于养殖群体12.30%、9.95%、8.60%、36.34%。贝壳珍珠质颜色参数与生长指标综合评定值联合分析发现,B2、B3、B4、B5和B6家系最优,贝壳珍珠质颜色深,并具有较强生长优势,可用于进一步选育与推广。通过对贝壳珍珠质颜色和生长性状相关性分析发现,选育群体贝壳珍珠质各颜色参数与生长性状之间相关系数较小,相关程度极弱,无法通过生长性状间接选择贝壳珍珠质颜色。4.珍珠蚌5个群体线粒体DNA和微卫星分子标记遗传变异分析采用16s rRNA、COI、ITS1、ND1基因序列以及微卫星分子标记开展珍珠蚌5群体的遗传变异研究。结果表明,池蝶蚌群体与选育群体、鄱阳湖群体和洞庭湖群体之间无共享单倍型。养殖群体与池蝶蚌群体、鄱阳湖以及洞庭湖群体之间存在1-2个共享单倍型。鄱阳湖和洞庭湖群体多个特有单倍型分别与选育群体共享。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态性介于两个野生群体之间。基于微卫星分子标记研究显示,所有参试个体最佳分组为4个理论群体,养殖群体与鄱阳湖群体遗传结构相似,划为同一个群体,说明养殖群体与鄱阳湖群体亲缘关系较近。选育群体遗传结构明显区别于鄱阳湖和洞庭湖两个基础群体,被划为一个独立群体。综上所述,本文收集的珍珠蚌5个群体间遗传分化显着,遗传多样性较高,具有进一步遗传改良的潜力。

汪桂玲,白志毅,刘晓军,李家乐[3](2014)在《三角帆蚌种质资源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三角帆蚌是我国优良的淡水育珠蚌,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本文从我国三角帆蚌种质资源调查、搜集与保护出发,介绍了三角帆蚌RAPD、SSR及线粒体基因片段等不同分子标记开发状况,重点讨论了这些分子标记分析三角帆蚌遗传多样性的情况。比较了我国五大淡水湖泊三角帆蚌种质及3个优秀种质9个F1后代的生长性能,比较了三角帆蚌雌雄生长差异。简述了三角帆蚌珍珠质形成相关基因、免疫相关基因、贝壳及珍珠颜色相关基因的研究现状。从三角帆蚌与其他蚌类种间杂交、三角帆蚌种内杂交,介绍了培育康乐蚌新品种的过程及三角帆蚌家系选育的进展情况。对今后进一步开展三角帆蚌种质资源研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为三角帆蚌遗传改良提供了基础资料。

罗明[4](2012)在《三角帆蚌微卫星开发及在不同年龄与性别群体遗传结构分析》文中认为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是我国主要的淡水育珠蚌,在我国五大淡水湖泊中资源丰富。但由于过度开发、环境污染等原因,三角帆蚌资源显着减少,保护天然种质资源是开展三角帆蚌育种的基础。本研究采用磁珠富集法开发了三角帆蚌20对多态性微卫星,选用多态性高的10对微卫星标记评价了鄱阳湖(PY)和太湖(TH)中不同年龄群体、不同性别群体的遗传结构,分析了这些野生群体三角帆蚌的遗传变化规律,并对新鲜组织与无水乙醇固定不同时间组织间DNA提取效果及幼蚌活体取样生长效果进行了比较,以期为三角帆蚌种质资源保护、资源评估及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内容如下。1.三角帆蚌微卫星位点筛选及多态性分析采用磁珠富集法,以生物素标记的(CA)10寡核苷酸为探针,构建了三角帆蚌基因组微卫星富集文库。根据微卫星位点的侧翼序列设计引物,随机挑选扩增出与预期大小相符的32对引物,引物荧光标记后对洞庭湖群体的24个三角帆蚌个体分别进行PCR扩增,共筛选出20对多态性较好的引物。结果表明,20个微卫星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5-20,有效等位基因数2.3213-13.2603。观察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3182-1.0000和0.5825-0.9461;PIC值0.5472-0.9199;其中14个位点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本研究筛选的20个微卫星标记可作为三角帆蚌遗传多样性、种群遗传结构等研究的理想分子标记。2.三角帆蚌不同年龄间遗传多样性分析采集了鄱阳湖38龄297个和太湖715龄217个野生三角帆蚌,用10对具有高度多态性微卫星引物,分别对上述不同年龄群体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年龄群体间平均期望杂合度和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变化不大,说明鄱阳湖和太湖不同年龄群体间遗传多样性差异不明显。比较平均等位基因数、平均期望杂合度和平均多态信息含量,发现鄱阳湖7龄群体及8龄群体平均等位基因数和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低于3龄至6龄群体,太湖9龄群体低于10龄群体、13龄群体低于12龄群体和15龄群体,而其平均期望杂合度却相对较大。不同年龄群体内个体基因杂合度结果显示鄱阳湖7龄群体及8龄群体、太湖9龄群体及13龄群体个体基因杂合度大的比例相对较高。根据重大环境变化情况划分了不同年龄段,遗传参数结果显示,鄱阳湖35龄群体(PY1)遗传多样性低于鄱阳湖68龄群体(PY2);太湖79龄群体(TH1)遗传多样性最高,其次为1315龄群体(TH3),1012龄群体(TH2)遗传多样性最小。10个微卫星位点等位基因差异显示,鄱阳湖不同年龄群体中除位点HcuCA0007、HcuCA0104外,其余8个位点在6龄(PY6Y)以后的群体中均出现等位基因丢失,太湖不同年龄群体中除位点HcuCA0100外,其余9个位点自9龄(TH9Y)开始均检测到新的等位基因。3.三角帆蚌不同性别间遗传多样性分析采集了鄱阳湖雌蚌131个,雄蚌166个,太湖雌蚌118个,雄蚌99个,用10对具有高度多态性微卫星引物,分别对上述鄱阳湖和太湖野生三角帆蚌雌雄群体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鄱阳湖雌雄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分别为16.6和17.8,平均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811和0.813,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分别为0.8079和0.8106;太湖雌雄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分别为14.2和17.6,雌雄群体的平均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7633和0.7747,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分别为0.7601和0.7708。鄱阳湖和太湖雄性群体的平均期望杂合度和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都略高于雌性群体,结果表明雄性群体遗传多态性略高于雌性群体。4.三角帆蚌新鲜组织与无水乙醇固定不同时间组织间DNA提取效果比较利用酚-氯仿法分别提取三角帆蚌下列组织中的DNA:鳃、斧足、外套膜、闭壳肌4种新鲜组织,无水乙醇固定7天的上述组织,常温保存1年、3年、4年和5年固定的外套膜组织。对这些组织的DNA提取质量和PCR扩增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斧足、外套膜和闭壳肌新鲜和固定7天的组织,提取的DNA浓度较高、降解不明显、PCR扩增效果较好,是提取三角帆蚌基因组DNA的好材料;但鳃新鲜和固定7天的组织,在提取DNA过程中易于降解,不适于作为三角帆蚌基因组DNA提取的样本材料。经无水乙醇固定7天组织均较新鲜组织提取的DNA,浓度高,降解少,SSR-PCR效果未见明显差异,说明无水乙醇处理新鲜组织可提高DNA提取效果。与无水乙醇固定7天后提取的三角帆蚌基因组DNA相比较,保存1年以上的样品所提取DNA均有不同程度的降解,不适于提取高质量DNA。保存1年和3年外套膜组织提取的DNA降解水平对PCR扩增效果影响不显着,保存4年、5年的外套膜组织DNA降解水平对PCR扩增效果影响显着,需提高PCR模板用量。5.三角帆蚌幼蚌活体取样生长效果比较比较分析幼蚌剥离微量外套膜组织用于DNA提取后的生长效果,结果显示,DNA大分子条带清晰明亮,DNA的浓度在42130ng/μl,DNA含量在3360ng以上,OD260/OD280值在1.8以上,都能达到稳定生长状态,且体长和体重均有所增长,表明体长1.82.1cm,体重284391mg的幼蚌适于活体取样,且剥离微量组织对幼蚌的生长无影响,提取的基因组DNA能满足分子生物学研究。

闻海波,顾若波,华丹,徐钢春,徐跑[5](2011)在《三角帆蚌遗传育种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我国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的种质资源、遗传背景、种间杂交、种内杂交育种及群体选育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三角帆蚌遗传育种的方法和方向作了展望。

朱晓宇,周宇芳,舒妙安[6](2010)在《三角帆蚌微卫星的分离及遗传多样性分析》文中指出通过磁珠富集法筛选三角帆蚌微卫星标记并对其特征进行分析。用生物素标记的寡核苷酸探针(CA)16进行微卫星序列的富集,挑选96个阳性克隆测序获得77个含有微卫星的DNA序列,设计并合成了30对微卫星引物。以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结果筛选出11个多态性微卫星标记,1对引物等位基因数(NA)314,观察杂合度(HO)0.0980.976,期望杂合度(He)0.3360.917,多态信息含量(PIC)0.3060.898,11个微卫星位点都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呈极显着差异(P<0.01),说明洞庭湖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不高,遗传变异小,可能存在近交现象。

汪桂玲,李家乐,白志毅[7](2010)在《三角帆蚌五个野生群体线粒体DNA 16S rRNA遗传特性》文中研究说明对中国主要淡水湖泊(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及巢湖)三角帆蚌5个野生群体的线粒体DNA 16S rRNA基因片段进行了扩增和测序,得到473bp的碱基序列,没有发现插入/缺失突变的核苷酸位点。检测到了32个多态性核苷酸位点,共7种单倍型。鄱阳湖群体的222(C→G)和325(A→G)位点,太湖群体的233(A→G)位点,巢湖群体的40(A→G)、138(A→T)和294(C→T)位点,洪泽湖群体的241(A→C)位点的变异可以作为区分群体分子遗传标记位点。洞庭湖群体未发现特异位点。在5个群体间鄱阳湖群体多态性位点、核苷酸多态性、单倍型多态性和单倍型数量4个指标都最高,表明鄱阳湖群体具有最为丰富的遗传结构,遗传变异最大,可作为三角帆蚌选育的基础群体。

陈婵娟,窦红霞,许志强,丁淑燕,潘建林,葛家春,黄亚红[8](2009)在《江苏地区5个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种群的ISSR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利用ISSR技术分析江苏地区5个三角帆蚌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方法]用10条ISSR引物对5个三角帆蚌种群基因组DNA进行扩增,选取其中5条扩增条带多、信号强、背景清晰的引物对5个群体(无锡太湖、洪泽湖、南京江浦、兴化1、兴化2)共121个个体进行扩增分析。[结果]通过ISSR扩增共获得70个DNA片段,大小在200~2 000 bp,其中61个位点表现多态性,多态位点比例为87.14%。5个种群的基因多样性指数在0.259 9~0.314 4,平均值为0.290 1,Shannon信息指数在0.392 2~0.466 3。南京江浦养殖种群的2种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分别为0.314 4和0.466 3,而无锡太湖野生种群的最低为0.259 9和0.392 2。[结论]三角帆蚌养殖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高于野生种群;5个三角帆蚌种群间的亲缘关系与地理位置无显着相关性。

杨品红,王志陶[9](2009)在《人工育珠对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遗传基因影响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酚-氯仿和试剂盒两种提取法对三角帆蚌怀珠群与非怀珠群各6个个体进行基因组DNA的提取,然后在优化RAPD(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检测条件基础上,从8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2个扩增较好且多态性强的引物进行RAPD扩增,产物通过水平板琼脂糖凝胶电泳和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两种方法进行检验并对DNA的多态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怀珠群和非怀珠群检测到的位点数、多态位点比例、平均Shannon多态性信息指数、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群体内个体间平均遗传相似率和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100、33%、0.1927、0.1324、0.904、0.096,95、47.37%、0.2711、0.1879、0.861、0.139,群体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821,非怀珠群的变异性大于怀珠群;本研究还获得了两群体各自的特异扩增谱带及两群体间表达差异较大谱带,这些位点很可能是由人工育珠所引起。根据MEGA4.0软件的UPGMA和NJ程序构建的分子系统树可直观地将两群体分开。

罗文,郑大恒,钱伟平,弭忠祥[10](2008)在《2种育珠蚌遗传多样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采用RAPD和同工酶凝胶电泳的方法,对三角帆蚌和褶纹冠蚌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三角帆蚌群体内的相似度为0.2917,褶纹冠蚌的为0.3636;两者的群体间相似系数为0.6723,遗传距离为0.3277。EST和LDH同工酶在褶纹冠蚌外套膜及内脏团组织中的表达酶谱均比在三角帆蚌中复杂,2种组织相比则内脏团中的表达酶谱比外套膜复杂。三角帆蚌和褶纹冠蚌同作为亲缘关系比较接近的主要育珠蚌种,两者各有优缺点。在珍珠养殖和育种上,一方面要重视野生资源的保护,避免近亲繁殖;另一方面要建立种质资源库,不断筛选出更多更好的优良性状,提高育珠的质量和产量。

二、RAPD分析野生和养殖三角帆蚌的遗传多样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RAPD分析野生和养殖三角帆蚌的遗传多样性(论文提纲范文)

(1)文蛤分子标记的开发及在分子遗传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微卫星标记的概述
        1.1.1 微卫星标记的特点
        1.1.2 微卫星多态性产生的机理
        1.1.3 微卫星标记的应用
    1.2 微卫星标记开发方法
        1.2.1 构建基因组文库法
        1.2.2 近缘物种通用法
        1.2.3 数据库查找法
    1.3 遗传多样性及研究方法
        1.3.1 遗传多样性的概念
        1.3.2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1.3.2.1 形态学标记
        1.3.2.2 细胞学标记
        1.3.2.3 生化标记
        1.3.2.4 分子标记
        1.3.3 DNA分子标记种类
        1.3.3.1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1.3.3.2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
        1.3.3.3 微卫星标记
        1.3.3.4 线粒体DNA
        1.3.3.5 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
        1.3.3.6 特定序列扩增
    1.4 DNA分子标记在海洋贝类群体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1.5 文蛤分子遗传学研究现状
        1.5.1 文蛤分类地位及生物学特征
        1.5.2 文蛤遗传多样性研究
    1.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文蛤新型EST-SSR的表征和在其他三个物种中的跨物种扩增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方法
        2.3.1 样品处理
        2.3.2 DNA提取
        2.3.3 序列获得及引物设计
        2.3.4 引物筛选
        2.3.5 群体多态性检测
        2.3.6 跨物种PCR扩增
        2.3.7 数据记录及分析
    2.4 结果
        2.4.1 微卫星引物筛选
        2.4.2 群体遗传多样性
        2.4.3 跨物种扩增
    2.5 讨论
第三章 文蛤9个地理群体遗传多样性微卫星分析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3 实验方法
        3.3.1 DNA提取
        3.3.2 SSR标记分析
        3.3.3 遗传多样性数据分析
        3.3.4 样本群体的聚类分析
    3.4 结果
        3.4.1 群体遗传多样性和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
        3.4.2 种群间的遗传分化
    3.5 讨论
        3.5.1 标记信息量
        3.5.2 文蛤的遗传多样性
        3.5.3 种群的遗传分化特征
第四章 基于线粒体COI基因的文蛤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变异和种群结构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
    4.3 实验方法
        4.3.1 DNA提取
        4.3.2 线粒体COI扩增和测序
        4.3.3 数据分析
    4.4 实验结果
        4.4.1 遗传多样性
        4.4.2 群体遗传结构
        4.4.3 历史种群扩张
        4.4.4 系统发育分析
    4.5 讨论
        4.5.1 群体遗传多样性
        4.5.2 群体遗传分化
第五章 SRAP标记分析文蛤9 个不同地理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
    5.3 实验方法
        5.3.1 基因组DNA提取及检测
        5.3.2 引物序列的确定
        5.3.3 SRAP-PCR扩增体系的优化及产物的检测
        5.3.4 SRAP谱带统计分析及遗传学指标的计算
    5.4 实验结果
        5.4.1 SRAP扩增带型
        5.4.2 群体遗传多样性
        5.4.3 群体遗传分化
    5.5 讨论
第六章 不同壳色文蛤的SRAP-cDNA差异分析及SCAR标记
    6.1 前言
    6.2 实验材料
    6.3 实验方法
        6.3.1 组织RNA的提取
        6.3.2 cDNA的合成
        6.3.3 SRAP-cDNA示差分析
        6.3.4 特异扩增片段的回收、克隆、测序及比对
        6.3.5 SCAR引物的设计与验证
    6.4 实验结果
        6.4.1 SRAP-cDNA示差分析
        6.4.2 差异序列比对分析及SCAR标记转化
        6.4.3 标记的验证
    6.5 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2)珍珠蚌种质与所产无核珍珠颜色及大小相关性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我国淡水珍珠蚌种质资源利用与研究现状
    1 我国蚌科种质资源分布
    2 淡水珍珠蚌种质资源利用现状
    3 珍珠形成过程和影响珍珠质量因素
        3.1 珍珠形成机制
        3.2 影响珍珠大小因素
        3.3 影响珍珠颜色因素
    4 贝类DNA分子标记研究
第二章 珍珠蚌5个群体壳色多态性与无核珍珠颜色相关性初步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亲本来源
        1.2 苗种培育与育珠蚌培育
        1.3 贝壳珍珠质颜色测量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
        2.1 珍珠蚌5群体贝壳珍珠质颜色多态性
        2.2 珍珠蚌5群体贝壳珍珠质颜色差异比较
        2.3 珍珠蚌5群体无核珍珠颜色统计
        2.4 珍珠蚌贝壳珍珠质颜色与无核珍珠颜色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群体贝壳珍珠质颜色多态性分析
        3.2 贝壳珍珠质颜色与珍珠颜色相关性
第三章 珍珠蚌5个群体生长性状差异与无核珍珠大小相关性初步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数据测量
        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
        2.1 珍珠蚌5群体生长性能及变异分析
        2.2 珍珠蚌5群体生长性状相关性分析
        2.3 珍珠蚌5群体外部形态变异分析
        2.4 珍珠蚌5群体无核珍珠重量统计
        2.5 珍珠蚌5群体生长性状与无核珍珠重量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群体生长性能差异比较和生长性状相关性分析
        3.2 珍珠蚌5群体外部形态变异分析
        3.3 珍珠蚌生长性状与珍珠重量相关性
第四章 三角帆蚌选育系贝壳珍珠质颜色和生长性状选育效果评价
    1 材料和方法
        1.1 选育群体和养殖群体家系构建
        1.2 数据测量
        1.3 数据统计与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贝壳珍珠质颜色比较
        2.2 选育群体与养殖群体表型值比较
        2.3 选育群体家系生长性状的Kung育种值及综合评定值比较
        2.4 贝壳珍珠质颜色参数与生长性状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贝类选择育种的重要性
        3.2 选育群体与养殖群体珍珠质层颜色和生长性状差异
        3.3 Kung育种值和综合评定值在家系选择中的作用
        3.4 珍珠质颜色与生长性状相关性研究
第五章 珍珠蚌5个群体遗传变异和遗传结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与DNA提取
        1.2 PCR扩增与测序
        1.3 序列整理与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珍珠蚌5群体线粒体DNA基因序列碱基组成
        2.2 珍珠蚌5群体单倍型分布
        2.3 珍珠蚌5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2.4 珍珠蚌5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3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博士科研成果
致谢

(3)三角帆蚌种质资源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三角帆蚌种质资源调查、搜集与保存
2 三角帆蚌种质遗传多样性研究
    2.1 同工酶标记技术
    2.2 RAPD分子标记技术
    2.3 SSR和ISSR分子标记
    2.4 线粒体DNA片段和核基因片段
    2.5 CNV标记
3 三角帆蚌不同种质生长性状比较研究
4 三角帆蚌基因资源研究
    4.1 珍珠质形成相关基因研究
    4.2 免疫相关基因的研究
    4.3 贝壳及珍珠颜色相关基因
5 三角帆蚌种质创新
6 展望

(4)三角帆蚌微卫星开发及在不同年龄与性别群体遗传结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综述
    1 珍珠贝类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2 三角帆蚌种质资源及遗传现状研究
第二章 三角帆蚌微卫星位点筛选及多态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章 三角帆蚌不同年龄间遗传多样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四章 三角帆蚌不同性别间遗传多样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五章 三角帆蚌新鲜组织与无水乙醇固定不同时间组织间 DNA 提取效果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六章 三角帆蚌幼蚌活体取样生长效果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论文与专利
致谢

(5)三角帆蚌遗传育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三角帆蚌种质资源及遗传背景分析
    1.1 形态与生长比较
    1.2 同工酶研究
    1.3 分子生物学研究
    1.4 种质资源保护
2 三角帆蚌育种应用现状
    2.1 种间杂交育种
    2.2 种内杂交
    2.3 群体选育
3 展望
    3.1 家系选育
    3.2 多倍体育种
    3.3 珍珠颜色遗传育种

(6)三角帆蚌微卫星的分离及遗传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三角帆蚌基因组DNA的酶切与连接
    1.2 构建基因组PCR文库
    1.3 筛选富集微卫星文库
        1.3.1 杂交
        1.3.2 磁珠富集
    1.4 PCR扩增含有微卫星序列的DNA片段
    1.5 连接T-载体、克隆转化
    1.6 菌落PCR检测
    1.7 微卫星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2 结 果
    2.1 微卫星的分离、多态性引物的筛选和扩增结果
    2.2 遗传多样性分析
3 讨 论
    3.1 微卫星标记主要获得方法的比较
    3.2 磁珠富集法分离三角帆蚌微卫星的探讨
    3.3 三角帆蚌微卫星位点遗传多样性的分析
    3.4 微卫星分子标记在三角帆蚌品种选育中的应用前景

(7)三角帆蚌五个野生群体线粒体DNA 16S rRNA遗传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
    1.2 研究方法
        1.2.1 DNA抽提
        1.2.2 PCR扩增和测序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16S rRNA基因片段碱基组成
    2.2 5个群体三角帆蚌16S rRNA基因序列变异及分子特征
    2.3 三角帆蚌各群体间遗传结构
    2.4 三角帆蚌16S rRNA基因单倍型间的遗传距离和聚类分析
3 讨 论

(8)江苏地区5个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种群的ISSR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
    1.2 模板DNA的制备
    1.3 ISSR引物
    1.4 ISSR-PCR反应及电泳检测
    1.5 数据统计及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ISSR扩增结果
    2.2 群体间遗传分化的比较分析
3 讨论
    3.1 遗传多样性分析
    3.2 种群之间遗传相似度与遗传距离分析
    3.3 群体分子变异结果分析
    3.4 三角帆蚌的遗传改良与种质资源保护

(9)人工育珠对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遗传基因影响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基因组DNA的提取及模板筛选
    1.3 RAPD-PCR反应
    1.4 RAPD产物电泳分析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两种基因组DNA提取方法的比较
    2.2 RAPD扩增结果
        2.2.1 怀珠蚌与非怀珠蚌扩增谱带
        2.2.2 RAPD产物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琼脂糖凝胶电泳的比较
        2.2.3 RAPD扩增结果分析
        2.2.4 遗传多样性
        2.2.5 聚类分析
3 讨论

(10)2种育珠蚌遗传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RAPD分析 参见宋林生等 (2000) 的方法进行。
        1.2.2 同工酶测定
2 结果
    2.1 RAPD分析
        2.1.1 随机引物的筛选和RAPD扩增结果
        2.1.2 遗传多样性计算
    2.2 同工酶分析
        2.2.1 酯酶 (EST , E.C.3.11.1.1)
        2.2.2 乳酸脱氢酶 (LDH, E.C. 1.1.1.27)
3 讨论
    3.1 RAPD技术对2 种育珠蚌遗传多样性的分析
    3.2 同工酶电泳对2 种育珠蚌遗传多样性的分析

四、RAPD分析野生和养殖三角帆蚌的遗传多样性(论文参考文献)

  • [1]文蛤分子标记的开发及在分子遗传学中的应用[D]. 郑军红. 大连海洋大学, 2019(03)
  • [2]珍珠蚌种质与所产无核珍珠颜色及大小相关性初步研究[D]. 吴雷明. 上海海洋大学, 2016(02)
  • [3]三角帆蚌种质资源研究进展[J]. 汪桂玲,白志毅,刘晓军,李家乐. 水产学报, 2014(09)
  • [4]三角帆蚌微卫星开发及在不同年龄与性别群体遗传结构分析[D]. 罗明. 上海海洋大学, 2012(03)
  • [5]三角帆蚌遗传育种研究进展[J]. 闻海波,顾若波,华丹,徐钢春,徐跑.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1)
  • [6]三角帆蚌微卫星的分离及遗传多样性分析[J]. 朱晓宇,周宇芳,舒妙安. 江苏农业学报, 2010(05)
  • [7]三角帆蚌五个野生群体线粒体DNA 16S rRNA遗传特性[J]. 汪桂玲,李家乐,白志毅. 生态学杂志, 2010(02)
  • [8]江苏地区5个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种群的ISSR分析[J]. 陈婵娟,窦红霞,许志强,丁淑燕,潘建林,葛家春,黄亚红. 安徽农业科学, 2009(35)
  • [9]人工育珠对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遗传基因影响的初步研究[J]. 杨品红,王志陶. 海洋与湖沼, 2009(05)
  • [10]2种育珠蚌遗传多样性分析[J]. 罗文,郑大恒,钱伟平,弭忠祥. 水生态学杂志, 2008(05)

标签:;  ;  ;  ;  ;  

野生和养殖 Spinnaps 遗传多样性的 RAPD 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