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瓜沟坝坡工程岩体分类探讨

普瓜沟坝坡工程岩体分类探讨

一、瀑布沟坝边坡工程岩体分类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姜桥[1](2020)在《水-岩作用下砂岩卸荷损伤机理及演化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卸荷作用广泛存在于地质作用及人类的工程活动过程中,由于卸荷作用而导致的工程岩石变形破坏现象普遍存在。随着三峡工程的蓄水发电和我国西部地区一大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开发建设,不可避免地涉及大体量的人工开挖卸荷,在水库蓄水运行后,大量卸荷损伤岩石在水-岩作用下的劣化效应将直接影响涉水边坡的长期变形稳定。如何准确建立水-岩作用下岩石的损伤演化模型,并从理论上确立岩石损伤的临界态是确定岩石变形力学状态的关键,也是各种水电工程涉水边坡安全稳定性评价的重要支撑。而就目前涉水边坡水-岩作用相关研究成果来看,主要集中在各种类型“完整”岩石的物理力学特性劣化效应及机理分析,较少考虑初始卸荷损伤对水-岩作用劣化效应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开展了单试件重复加载试验,卸荷损伤砂岩的物理力学试验,水-岩作用下卸荷损伤砂岩的物理力学试验,并基于自组织临界理论及重整化群理论得到了砂岩损伤临界值,建立了物理意义明确,能准确描述卸荷损伤砂岩损伤全过程的损伤演化模型,构建了卸荷损伤砂岩的损伤临界判据。最后基于本文提出的临界损伤值修正了崩滑灾害临界位移的两个指数律,并对典型斜坡进行了分析预测。本文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及结论如下:(1)基于抗压强度、抗剪强度及能量的角度出发,通过单试件重复加载法确定临界损伤值,得出基于轴向应变能求得的临界损伤值相对偏低,从工程安全的角度考虑,建议采用单试件重复压缩试验确定岩石临界损伤值时以抗压强度作为损伤变量求取较为合适。(2)不同卸荷损伤砂岩抗剪强度参数的劣化规律基本一致,但也存在不同,即粘聚力、内摩擦角随着卸荷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但是在卸荷量达到90%时出现了内摩擦角的一个回弹,即在卸荷量较低时,内部因卸荷损伤所致的裂纹还不至发达,围压效应明显,在初始围压作用下,其内部裂纹处于闭合状态,但当卸荷量超过80%之后,尤其是达到90%时,岩样内部裂纹开始由初始的无序状态向有序的失稳状态衍生、丛集,富集成核。此时即使存在围压的作用其内部的裂纹仍然无法完全闭合,内部卸荷裂纹的存在致使摩擦接触面积的增大,形成摩擦强度的增加即导致内摩擦角出现了一个回弹。但粘聚力主要是由颗粒及胶结物的胶结强度来决定,卸荷量越大,其损伤越大,胶结强度必然降低。(3)卸荷损伤砂岩水-岩作用过程中钠离子的生成速率大于钾离子生成速率大于钙离子的生成速率,一方面钠离子其活性强于钾离子及钙离子,在离子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钠长石于水的反应速度最快,析出的离子最多,另一方面长石矿物发生水化反应时会生成原硅酸,原硅酸的势能高,极不稳定,易分解为Si O2胶体,而带负电荷的Si O2胶体会吸附带着正电荷游离态的金属离子,而阳离子的被吸附和交换的能力,随着它们的电价的增加而增加。在阳离子电价相等,它们被吸附的及交换的能力则随着其半径的增加而增加,因此按其交换能力及被吸附的大小顺序为:Ca2+>K+>Na+,钠离子被吸附最少,钙离子被吸附最多,即钠长石最容易溶解,其次是钾长石、钙长石。(4)通过对自然气候系统、区域滑坡系统、库区单一滑坡系统以及室内试验等角度的综合分析得出自然界中的复杂系统存在着大量的自组织临界现象,且当一个复杂系统跨越了其临界点会增加其他系统跨越临界点的风险,自组织性及临界性是卸荷损伤砂岩水-岩作用系统在其内部复杂及高度非线性的耦合(反馈)作用下自行朝着临界状态演化的过程。(5)提出了一种反映岩石临界损伤状态的临界损伤常数C,进而得到卸荷损伤砂岩水-岩作用下的损伤临界判据,并基于重整化群理论,通过考虑颗粒间的密实程度,引入颗粒最密填充方式及最松填充方式得到其损伤临界值的范围,并通过相关文献验证了本文提出的临界损伤常数皆在其范围内。(6)提出了基于临界损伤值常数修正后的崩滑灾害临界位移准则。并通过对典型崩滑的实例分析,得到特征点位移预测值与实际监测位移更加接近,且误差在8%以内,证明了基于本文提出的临界损伤常数修正后的崩滑灾害临界位移准则是可行及合理的,也从侧面验证了本文提出的临界损伤常数。相关研究成果对于深入揭示卸荷损伤砂岩在水-岩作用下的损伤机制以及建立判定砂岩进入临界损伤状态的判据具有一定的启示及指导意义,可为涉水边坡的支护时机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李鹏飞,吴述彧,周红喜,陈鸿杰,赵建军[2](2020)在《澜沧江某地下洞室高地应力特征及围岩稳定预测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西南地区建成了白鹤滩、溪洛渡、锦屏一级、官地等大型水电工程,在地下工程施工中大多遇到了高地应力问题,围岩产生了片帮、剥落,甚至是岩爆等。拟建工程位于青藏高原核心部位,大量的勘察资料显示,工程区存在高地应力,在对勘探工程揭示的高地应力现象及地应力测试成果分析基础上,结合工程类比预测了地下洞室围岩破坏的主要形式为片帮、剥落掉块、弯折内鼓,大规模岩爆的可能性小。并结合数值计算分析了围岩应力调整特征及变形,认为高边墙的潜在变形是施工期重点关注的工程问题。

毛峰[3](2020)在《古水水电站坝前倾倒变形体蓄水响应特征与加固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古水水电站坝前倾倒变形体为一典型的反倾岩质高边坡,在长期的地质历史演化中,边坡产生强烈的倾倒变形现象。虽然坡体倾倒变形程度大,范围广,但在自然无人为扰动状态下,坝前倾倒变形体还是能够维持自身稳定。水电站修建后库区不可避免需要蓄水,蓄水后倾倒变形边坡的稳定性关乎水电站运营及下游人民的安全,显得尤为重要。而目前关于倾倒变形边坡蓄水响应的研究却相对匮乏,鉴于此本文以古水水电站坝前倾倒变形体为研究对象,在前期资料收集和现场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室内物理试验方法对反倾层状岩质边坡的蓄水响应进行研究,采用UDEC对蓄水作用下坝前倾倒变形体的变形破坏特征进行数值分析,而后根据试验与数值分析的结果,设计相应的加固方案并验证其支护效果。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工程价值,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对坝前倾倒变形体上具备勘探条件的平硐(PD15、PD17)进行系统的编录与分析,得出坝前倾倒变形体由坡表至坡体内部倾倒变形的发育类型分别为:倾倒坠覆、倾倒蠕变、倾倒-弯曲、倾倒-折断。在此基础上根据岩层倾角、层内最大拉张量等相关指标对古水水电站坝前倾倒变形体倾倒程度进行分区:“A区(极强倾倒)”、“B区(强倾倒)”、“C区(弱倾倒)”和“D区(原岩未倾倒)”。(2)以古水水电站坝前倾倒变形体为地质原型,概化还原成反倾层状岩质边坡模型,根据相似原理确定模型大小,参数选取等,然后预制岩块与裂隙,按照模型设计图堆砌边坡。利用吸水泵完成蓄水模拟试验。结果表明:蓄水作用下反倾层状岩质边坡的变形是自下而上,低高程往高高程发展的,但破坏模式却不是单一的,坡脚岩体主要以折断变形为主,中下部岩体以弯曲—滑塌复合破坏为主,中部岩体主要发生脆性折断破坏,坡体后缘发生较大沉降变形。反倾层状岩质边坡在蓄水作用下的变形破坏具有明显分期,分段性。大致可分为以下两个阶段:坡脚长时蠕变破坏,坡表岩体短时崩塌破坏(中下部岩体递进滑塌、中部坡表岩体短时崩塌破坏)。(3)在坝前倾倒变形体地质原型基础上,采用UDEC软件对坝前倾倒变形体蓄水响应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蓄水作用下坝前倾倒变形体的变形破坏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坡脚滑动破坏边坡;(2)中下部滑体分级滑动;(3)边坡中部岩体倾倒转动、崩塌阶段。其变形破坏模式为“上拉下剪”。(4)蓄水对倾倒变形边坡的影响中,动水压力造成的变形破坏程度往往强于静水压力。蓄水过程中,坡体稳定性在蓄水初期会有小幅提高,此时边坡以压密变形为主。(5)根据反倾层状岩质边坡蓄水物理试验和坝前倾倒变形体蓄水数值分析所获得的边坡变形破坏特征,选取岩土体堆积反压坡脚和框架锚索锚固两种加固方法,设计三种方案,通过UDEC软件验证加固效果。得出:方案一(高程2250m以下坡脚反压)、方案二(坡脚反压+高程2250m~2310m布置预应力锚索)加固后边坡中下部浅表层岩体仍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变形,效果上均不能满足安全性要求;方案三(坡脚反压+高程2250m~2310m布置预应力锚索)加固后浅表层岩体变形得到有效抑制,效果上满足安全性要求。结果表明:对于坝前倾倒变形体蓄水条件下的加固措施应侧重抑制坡脚滑移和水位线以下浅表层岩体剪切滑移-崩塌破坏。坡脚反压和中部岩体锚固组合加固措施能够有效阻止蓄水过程中坝前倾倒变形体的变形发展,保证边坡在蓄水过程中及蓄水完成后的稳定性。

陈松[4](2020)在《上软下硬岩质地层中浅埋大跨地铁隧道围岩压力统计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市地铁隧道以及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目前一批批的浅埋暗挖地铁隧道项目随之发展起来。针对上软下硬岩体中随机分布节理对浅埋大跨隧道松动压力和分布特征的影响问题,论文采用理论研究、数值模拟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手段开展系统研究,总结分析围岩压力的统计分布特征,为隧道的可靠度设计奠定基础。论文得出以下创新性成果:(1)针对上软下硬岩质地层特点,开发编制了一套能够实现多组不同密度的随机节理裂隙网络的计算机模拟程序,解决任意多个地层组合时每种地层中节理密度各异的问题,克服了传统均质地层中节理裂隙网络模拟方法的不足,特定情况下可以退化成均值地层的情况。(2)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和离散元数值模拟,重点分析了埋深、风化层厚度以及节理几何参数的结构效应等对软硬复合地层中洞室松动破坏特征和破坏模式的影响。分析发现浅埋上软下硬岩质地层中隧道的破坏模式具有一定的对称性,主要以起初的局部张拉松动到滑裂面剪切贯通,最后导致整体牵引式的剪切破坏。(3)通过对所有数值试验结果和隧道围岩松动破坏边界形状的统计分析和拟合,发现松动破坏边界曲线最接近二次抛物线类型,对所有试验方案的隧道破坏松动范围特征参数进行多元线性回归统计分析,建立了各个影响因素与松动破坏范围特征参数之间的关系。(4)针对浅埋隧道传统围岩压力理论的局限性,已不能适用于复杂地质条件的问题,基于应力传递原理,根据预测拟合的围岩松动破坏边界形状,推导建立上软下硬岩质地层中浅埋大跨隧道围岩压力计算的解析公式,该公式充分考虑了岩体中节理裂隙分布特征的影响,通过工程算例对公式的有效性与合理性进行了验证,与传统的围岩压力计算方法对比发现,计算结果更接近于现场实测值。(5)根据提出的松动围岩压力计算公式,采取蒙特卡罗随机抽样,确定围岩压力收敛稳定时的临界抽样次数为1000次,对公式中各种参数服从一定概率分布进行随机抽样,统计得到围岩压力的结果服从一定的正态分布特征,围岩压力的统计分布特征均值大小依次为太沙基公式<谢家烋公式<比尔鲍曼公式<本文推导公式<土柱理论公式。并从概率可靠度方面给出了一定解释,使得由于岩土参数的不确定性和离散性导致的围岩压力不确定性更有意义。(6)以衬砌作用效应来反映围岩压力统计分布特征,通过衬砌的受力特点,求出结构典型截面的作用效应,经过蒙特卡罗随机抽样,统计得到衬砌结构作用效应服从一定的正态分布特征。(7)探讨分析了开挖方式对围岩压力统计分布特征的影响,以常用的地铁隧道十字中隔壁法(CRD法)为例,将全断面开挖得到的围岩压力统计分布特征与CRD法得到的围岩压力分布特征进行相比,开挖方式影响围岩压力的大小,不会影响围岩压力的分布特征。在单因素分布影响状态下,各因素分别服从正态分布或对数正态分布时,松动围岩压力服从一定的正态分布特征,节理间距服从负指数分布时,围岩压力服从负指数分布。在各因素相互组合影响情况下,无论节理间距服从对数正态分布还是负指数分布,围岩压力的分布特征均为正态分布。

杨世豪[5](2020)在《基于物元理论的昔格达地层边坡稳定性评价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昔格达地层是一种工程性质极差的半成岩地层,该地层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分布面积有4万平方公里。昔格达地层分布区是我国能源、资源富集的地区,分布有西昌航天城、攀钢、二滩等一大批有重要影响的工业和国防设施。早期由于对其性质认识不清,在建设过程中或建成后,昔格达地层所发生的大量滑坡等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极大的损失;目前,昔格达地层分布区仍然在开展大规模工程建设,因此有必要针对昔格达地层边坡稳定性进行研究。由于昔格达地层分布区多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因此亟需大量基础设施建设,以改善当地居民生活水平,但昔格达地层岩土体力学性质特殊,因此项目在选址或选线阶段就应该进行边坡稳定性评价,以便在勘察和设计阶段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以保证建设项目的工程质量、施工安全以及进度,降低工程成本,减少对人民生命安全构成的威胁。为此,建立一种在项目选址或选线阶段即可对边坡稳定性作出快速准确判断的评价方法有较大的工程实践意义。在选址或选线阶段,由于场地环境、设备设施以及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限制并不能随时针对现场可能出现的工程地质问题利用高精度的数值模拟手段求解得到可靠度较高的计算结果;此外,在应急抢险,现场救灾等工程项目中,现场工程人员往往需要快速简便的技术手段对作业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有效评价,以节约项目建设时间,减小工程安全风险,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适用工程实践的滑坡危险性快速评价方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所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昔格达地层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确定为建立边坡失稳危险性模型,首先要对评价指标即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进行确定,本文以野外调查与室内土工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昔格达地层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进行确定。具体包括以雅安市石棉县三处典型昔格达地层滑坡作为调研对象,进行野外实地调研,并且分别在莫家岗滑坡以及筲箕湾滑坡采集昔格达组黏土以及粉砂土样品;通过开展室内土工试验,分别对昔格达组黏土以及粉砂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进行测定。2、建立基于物元理论建立针对昔格达地层边坡失稳危险性的评价模型本文在完成昔格达地层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的确定的基础上,对每项因素的不同情况进行危险性分级并对分级结果进行数值化处理;利用层次分析方法与熵权法相结合的方法求取了昔格达地层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的组合权重;基于物元分析方法,结合评价指标组合权重计算结果,本文建立针对昔格达地层边坡失稳危险性的评价模型。3、基于数值模拟手段的评价模型准确性验证本文旨在建立一种适用于项目选址或选线阶段及现场施工阶段的边坡稳定性快速评价模型,为保证模型在通过定性指标简便快速获得定量评价结果的基础上仍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因此本文采用有限差分方法对典型工程案例进行稳定性分析,一方面,利用分析结果验证本文所建立分析模型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将模型评价结果与稳定性系数计算结果比较,建立二者对应关系。

王璐林[6](2020)在《茂县某厂区西侧滑坡的发展演化过程与位移反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茂县某厂在2011年修建厂区时对西侧的边坡进行开挖,导致西侧边坡开始出现变形,随即对边坡采取锚拉桩的方式进行治理,但治理效果并不理想,在2011~2018年间出现数次较大变形,滑坡规模不断扩大,抗滑桩严重倾斜,锚索失效,接着在2018年施加应急锚索进行治理,但滑坡仍在缓慢地变形,因此,对该滑坡的发展演化过程和各个阶段的滑坡参数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以茂县某厂区西侧滑坡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资料以及现场调查对滑坡的发展演化过程进行分析;基于位移反分析理论,运用结构力学法和数值模拟法对滑坡的粘聚力c和内摩擦角φ进行参数反演。本文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在滑坡现场踏勘期间对滑坡的要素、裂缝分布、支挡结构物的变形等变形迹象进行调查和统计。依据调查内容和前期勘察报告,对滑坡在2011年到2018年期间的演化过程进行定性分析,并将滑坡发展过程分为滑坡形成阶段、缓慢变形阶段、加速变形阶段和减速变形阶段,分析滑坡在各个阶段形成原因以及影响因素。(2)针对滑坡变形较突出的三个阶段进行位移反分析,以滑坡前缘抗滑桩的变形为切入点,建立结构力学计算模型,根据实测的抗滑桩桩顶位移以及桩身测斜数据反演抗滑桩受到的滑坡推力,接着对滑坡的主剖面进行条分,运用传递系数法计算不同的c、φ样本组合下的滑坡最后一个条块的下滑力,并使最后条块的下滑力与反算的抗滑桩推力相等,此时满足要求的c、φ组合并非唯一解。再引入无量纲参数λ,确定滑坡的抗剪参数c和φ的唯一反演值。将反演值带入新增的抗滑桩进行计算,计算值与实测值相对误差为7.7%,表明反演结果较为合理。(3)建立滑坡的MIDAS/GTS三维有限元模型,运用黄金分割法构造反演参数样本,以位移目标函数反映计算值与实测值的误差,通过不断迭代计算,使目标函数满足精度要求,取此时计算的c、φ值为反演结果。在锚索失效阶段,对不同深度的岩土体参数进行反演,结果显示抗剪参数存在空间分布的差异性,越靠近滑动面,岩土体的抗剪参数值越低。建立包含新增抗滑桩的数值模型,带入反演值进行计算,取受荷段不同深度的计算位移值与实测位移值进行比较,其相对误差在8%~19%。

焦园发[7](2020)在《挤土钢片特性对充气膨胀控制锚杆承载性能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充气膨胀控制锚杆是一种新型摩擦型锚杆,它是在最初充气锚杆原型的基础上进行开发与研制而成。最终的充气膨胀控制锚杆由挤土钢片、橡胶气囊、传力拉筋以及控制管线组成,它的工作原理主要是通过橡胶气囊充气膨胀给挤土钢片施加压力,使挤土钢片与外围土体接触挤压,通过挤土钢片与土体间的接触摩擦产生锚固能力。充气膨胀控制锚杆解决了现有充气锚杆承载力小、气囊易爆破、无法在实际工程中应用等缺点,且与目前应用最多的传统注浆锚杆相比,其具有绿色环保(免注浆)、承载力大、性能稳定、锚固力可监测调控、可完全回收、具有较大的残余强度等优点。因此,充气膨胀控制锚杆在未来的实际工程应用中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充气膨胀控制锚杆作为一种摩擦型锚杆,挤土钢片与外围土体的摩阻力作为该锚杆抗拔承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其摩阻力的因素有许多,其中挤土钢片-土体接触面是一个重要因素。目前的充气膨胀控制锚杆在计算其极限抗拔承载力时,挤土钢片与土体接触面的影响没有相关规定,挤土钢片与土体间摩擦系数的影响因素也较多。因此,本文针对充气膨胀控制锚杆在研制过程中对挤土钢片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如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首先从充气膨胀控制锚杆的结构出发,分析其受力原理,针对挤土钢片的厚度及其表面与土体的接触面,从挤土钢片的厚度、表面纹理以及表面粗糙程度等方面做了详细的分析。最后从挤土钢片特性出发分析其与土体接触摩擦的状态,提出几种不同类型的挤土钢片并加工制作。(2)根据不同挤土钢片类型分为7个试验组,并在现场粉质黏土中进行锚杆拉拔试验,得出了如下结论:增加挤土钢片厚度可提高其刚度,使气囊膨胀时钢片不易产生弯曲变形,从而提高其抗拔承载力;在挤土钢片表面加工锯齿螺纹,增大了钢片与土体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大其抗拔承载力;在挤土钢片外表面使用环氧树脂黏贴砂粒后,增大了钢片与土体的摩擦系数,从而增加其抗拔承载力。(3)通过试验数据,得到不同挤土钢片特性下充气膨胀控制锚杆的拉拔力-位移曲线,得出该锚杆在不同充气压力下的变化规律,即充气膨胀控制锚杆在达到极限抗拔承载力之前处于弹性阶段,拉拔力-位移具有一定的线性关系;在达到极限抗拔承载力之后,锚杆并没有迅速失效破坏,其仍具有较强的锚固能力,即充气膨胀控制锚杆具有较高的残余强度。(4)建立充气膨胀控制锚杆的简化力学模型,将锚杆膨胀扩张后的形状简化为椭圆柱体,利用球孔扩张理论,推导出在不同挤土钢片类型下锚杆的锚固力计算公式。同时将理论计算值与试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验证公式的准确性,并通过分析不同挤土钢片的抗拔性能,对该锚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提出一些建议。

陈峰[8](2020)在《恒阻大变形锚杆支护机理数值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锚杆支护已经成为岩土工程领域必不可少的支护方式,普通锚杆经常发生拉断失效现象,无法适用于发生大变形失稳破坏的岩土工程。鉴于此,何满潮院士于2010年设计并研发了具有负泊松比效应的恒阻大变形锚杆,该锚杆已成功的应用于煤矿、边坡等工程领域,取得了良好的实用效果。本文采用数值试验基本方法,进一步研究各种工况下恒阻大变形锚杆支护机理。主要完成了以下研究内容:(1)得出恒阻大变形锚杆可吸收能量方程,当恒阻大变形锚杆可吸收能量等于围岩体释放能量时,在围岩体内打入恒阻大变形锚杆,可以做到“抗中有让,让中有抗,恒阻吸能防灾”。(2)利用RFPA静力学版软件对恒阻大变形锚杆进行单轴拉伸数值试验,研究恒阻大变形锚杆的拉伸力学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恒阻大变形锚杆拉伸断裂后塑性应变是弹性应变的12倍,并且在塑性变形过程中应力值在345.07—347.26MPa范围内波动,且波动较为稳定,表明此种锚杆具有良好的恒阻特性,数值试验结果与何满潮院士的室内实验结果吻合度较高,验证了数值试验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此为依据,进一步研究荷载作用下恒阻大变形锚杆和围岩相互作用原理,分析锚固岩体的受力特征和变形破坏特征,并对比分析普通锚杆和恒阻大变形锚杆的支护效果,通过对比分析可知,恒阻大变形锚杆的支护效果优于普通锚杆的支护效果。此外,在一定厚度的岩体中加入恒阻大变形锚杆后,岩体会发生多处开裂现象,而恒阻大变形锚杆未被拉断,在锚杆表面上产生大量的剪切模式的声发射。具有竹节式效应的恒阻大变形锚杆有很大的恒阻力(主要体现在此种锚杆在受力后随围岩变形可发生的很大塑性变形)和负泊松比段的横向扩张特性,能有效的提高锚杆的锚固作用,正是基于以上原因,当负泊松比段位于杆体的不同位置时此种锚杆具有多点锚固、全长锚和端锚的锚固作用。(3)采用RFPA动静组合版软件研究静载荷和动载荷同时作用下普通锚杆和恒阻大变形锚杆支护效果。通过对比可知,恒阻大变形锚杆可有效控制巷道围岩的变形量和变形速率,降低了声发射累积数总量和增长速率,使模型中单元所受应力减小,保护了巷道的稳定性。验证了恒阻大变形锚杆比普通锚杆具有更好的抗冲击力学性能,为防治岩爆等动力灾害提供了有效途径。(4)分析了断层和边坡发生滑动破坏的前兆信息,即“应力突降,灾变发生”。断层滑动破坏前,声发射数量和声发射能量出现小幅度上升,与应力表现出相反的规律。边坡滑动破坏前,当应力由最大值开始下降时,声发射数量开始出现明显上升现象,二者显示出相反的规律。(5)对蒙华铁路中阳山隧道的钻爆掘进过程进行全天候连续实时微震监测,分析微震事件波形特征。通过记录到的微震监测数据,探讨隧道顶板破坏过程中岩体内部损伤劣化与微震活动性之间联系。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微震监测系统可监测到隧道顶板变形破坏的前兆信息,即微震事件频次和微震能量在顶板破坏全过程中出现“平静期”和“活跃期”,并出现两次峰值,第二次峰值时围岩顶板发生破坏;通过微震事件时空强分布规律和微震事件密度云图可圈定围岩顶板破坏范围和强度。根据阳山隧道地质条件,建立数值模型,分析恒阻大变形锚杆对隧道围岩的影响。通过数值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声发射数量和声发射能量均出现较大幅度降低,抑制了围岩顶板的变形破坏。

樊启祥,林鹏,蒋树,魏鹏程,李果[9](2020)在《金沙江下游大型水电站岩石力学与工程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西南地区金沙江下游已建和在建的4座梯级水电站工程规模巨大,地质环境复杂,构造活动强烈,面临诸多岩石力学与工程建设难题。该文结合4座电站建设中的成功经验,对枢纽工程布置、坝基勘察分析及处理、巨型地下洞室群关键岩石力学问题及开挖支护、高边坡稳定以及精细爆破技术等方面进行总结,对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处理方法形成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论述。4座水电工程的坝基、地厂开挖等关键单元顺利建设得益于"认识岩体、利用岩体、保护岩体、监测反馈"的岩石力学与工程的指导思想及严格贯彻实施"开挖一层,分析一层,验收一层,预测一层"的程序,成功经验对类似的大型岩石工程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何雨晴[10](2020)在《四川山区道路扩宽高陡路堤边坡稳定性分析与加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向偏远山区推进,山区复杂的地质、环境条件已成为山区基础设施建设不可避免的难题。在山区公路的建设中,道路扩宽工程尤为常见,人工填筑的高陡路堤边坡稳定性的问题表现的越见突出。因此,针对这类填土高边坡,采取合理的方法对边坡进行稳定性分析,针对性的提出有效的加固设计方案,将对填方高边坡的设计和施工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结合实际道路扩宽高陡路堤边坡工程,对高陡路堤边坡稳定性及加固措施进行分析研究。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路堤边坡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利用数值模拟,探讨边坡填筑过程中稳定性变化规律,及降雨工况下高陡路堤边坡的稳定性;结合工程所在地的地形地貌及稳定性影响因素确定最佳加固方案,同时结合数值模拟及监测数据对加固效果进行评价。本文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灰色关联法分析该道路扩宽高陡路堤边坡各稳定性影响因素的敏感度,结果表明,影响该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主次顺序为:内摩擦角>黏聚力>坡率>天然重度>坡高。(2)利用MIDAS/GTS软件对原始边坡稳定性进行数值模拟,发现K0+065K0+130填方路段发生边坡浅层滑移的可能性较大,因此需考虑边坡填筑过程对原始坡体稳定性的影响,为实际工程中的边坡的填筑施工方案的确定提供一定的指导意见。(3)确定填筑方案,利用MIDAS/GTS软件分析填筑过程边坡变形规律。结果表明,边坡填筑初期填筑土体在原状坡体坡脚处产生压脚作用,对原状边坡稳定性起到一定的积极影响,随着填筑坡体高度的增加,边坡的滑动面从原状坡体向填筑坡体移动,且随填筑高度的增加,滑面圆弧增长,最终在填筑坡体内形成贯穿潜在滑动面,此时填筑边坡稳定性较小,容易导致填筑坡体的整体滑动。(4)在短期强降雨后坡面的位移将持续增大,各工况下位移最大值均出现在路堤边坡浅层坡体。且随着降雨时间增大,位移随之增大,为保证填筑完成后坡体稳定性及扩宽道路的安全使用,边坡加固措施需同时考虑到坡体整体稳定性及浅层滑移现象。(5)确定了“桩板墙+桩后分级回填+填土表面素格构”的加固措施作为该路堤边坡工程的加固方案。利用MIDAS/GTS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对抗滑桩桩位设计进行优化分析,并利用数值模拟对加固后的边坡稳定性进行评价。结合监测数据验证工程加固措施的有效性。

二、瀑布沟坝边坡工程岩体分类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瀑布沟坝边坡工程岩体分类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水-岩作用下砂岩卸荷损伤机理及演化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主要创新点
    1.6 技术路线
2 单试件法确定砂岩临界损伤值研究
    2.1 概述
    2.2 单试件法的程序及其思路
    2.3 单试件法的验证
    2.4 强度特征分析
    2.5 能量特征分析
    2.6 小结与讨论
3 卸荷损伤砂岩物理力学特性及损伤演化模型研究
    3.1 概述
    3.2 不同卸荷损伤程度对砂岩物理力学的影响研究
    3.3 卸荷损伤砂岩损伤演化特征及模型研究
    3.4 小节与讨论
4 水-岩作用下卸荷损伤砂岩劣化效应及机理研究
    4.1 概述
    4.2 水-岩作用下卸荷损伤砂岩的物理力学特性研究
    4.3 水-岩作用下卸荷损伤砂岩损伤演化特征研究
    4.4 水-岩作用下卸荷损伤岩样劣化机制及演化模型研究
    4.5 小结与讨论
5 水-岩作用下砂岩损伤临界判据及临界损伤常数的研究
    5.1 概述
    5.2 自然气候及滑坡灾害中的自组织临界现象研究
    5.3 水-岩作用下卸荷损伤砂岩的自组织临界现象研究
    5.4 水-岩作用下卸荷损伤砂岩的临界判据研究
    5.5 小结与讨论
6 基于临界损伤常数的崩滑灾害临界位移预测研究
    6.1 概述
    6.2 基于临界损伤常数的锁固段临界位移准则
    6.3 工程应用
    6.4 小结与讨论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2)澜沧江某地下洞室高地应力特征及围岩稳定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拟建工程地质概况
    1.1 工程概况
    1.2 地下厂房区地质条件
2 地应力特征及影响分析
    2.1 地应力特征
    2.2 高地应力对地下厂房区工程影响对比研究
3 地下厂房围岩稳定预测研究
4 结论

(3)古水水电站坝前倾倒变形体蓄水响应特征与加固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边坡倾倒变形破坏机理研究现状
        1.2.2 蓄水作用下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1.2.3 边坡加固方案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
    2.1 地形地貌
    2.2 地层岩性
    2.3 地质构造
    2.4 水文地质条件
    2.5 区域地震活动
第3章 古水水电站坝前倾倒变形体基本特征
    3.1 坝前倾倒变形体发育范围
    3.2 坝前倾倒变形体结构面发育特征
    3.3 倾倒变形体变形破坏特征
    3.4 倾倒变形工程地质分区
    3.5 小结
第4章 蓄水作用下反倾层状岩质边坡变形响应试验研究
    4.1 相似关系设计及配合比试验
        4.1.1 相似原理及相似比
        4.1.2 相似材料选取
        4.1.3 配合比试验
    4.2 物理模拟试验
        4.2.1 模型设计及搭建
        4.2.2 蓄水及监测方案设计
    4.3 试验结果分析
        4.3.1 模型边坡变形特征分析
        4.3.2 监测数据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蓄水作用下坝前倾倒变形体变形响应及加固措施数值分析
    5.1 UDEC软件流固耦合原理
    5.2 坝前倾倒变形体蓄水变形响应数值模拟
        5.2.1 模型设计
        5.2.2 蓄水方案设计及监测点布置
        5.2.3 计算参数选取
        5.2.4 计算过程
        5.2.5 计算结果分析
        5.2.6 监测数据分析
    5.3 加固措施研究数值分析
        5.3.1 加固措施设计原则
        5.3.2 加固方案设计
        5.3.3 加固措施数值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4)上软下硬岩质地层中浅埋大跨地铁隧道围岩压力统计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浅埋大断面大跨隧道的研究现状
        1.3.2 随机节理裂隙网络的发展及在工程上的应用
        1.3.3 浅埋隧道围岩压力计算及其分布特征的研究现状
        1.3.4 节理几何特征对地下硐室围岩压力影响的研究现状
        1.3.5 软硬复合地层中城市地铁隧道的研究现状
    1.4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与内容
        1.5.2 技术路线图
2 上软下硬岩质地层节理裂隙网络模拟方法
    2.1 概述
    2.2 岩体结构面特点与测量方法及概率分布模型
        2.2.1 结构面的特性
        2.2.2 结构面现场统计原理与方法
        2.2.3 结构面的统计概率分布类型
        2.2.4 结构面参数统计分布特征
    2.3 复合地层中节理裂隙网络的模拟方法
        2.3.1 节理裂隙网络模拟的基本假设
        2.3.2 节理裂隙网络模拟的基本原理
    2.4 节理裂隙网络模拟步骤与离散元软件UDEC的融合
        2.4.1 节理裂隙网络模拟的基本步骤
        2.4.2 与离散元软件UDEC的融合
    2.5 实例效果演示
    2.6 本章小结
3 上软下硬岩质地层中浅埋大跨隧洞的松动破坏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3.1 概述
    3.2 离散元数值计算方法与试验方案设计
        3.2.1 基本原理简介
        3.2.2 正交试验方法与正交试验设计
    3.3 数值模型的建立
        3.3.1 建模前的基本假设
        3.3.2 模型的建立
    3.4 基于Q法或者RMR法对隧道稳定性的判定
    3.5 隧道围岩破坏模式分析
        3.5.1 岩体地下工程中硐室深浅埋的划分标准
        3.5.2 岩体地下工程中硐室破坏模式
    3.6 隧道松动围岩破坏模式的影响因素分析
        3.6.1 隧道埋深对隧道围岩变形破坏的影响
        3.6.2 风化层厚度对隧道围岩变形破坏的影响
        3.6.3 节理倾角对隧道围岩变形破坏的影响
        3.6.4 节理迹长对隧道围岩变形破坏的影响
        3.6.5 节理密度对隧道围岩变形破坏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4 围岩松动破坏范围统计分布特征与松动围岩压力计算
    4.1 概述
    4.2 浅埋隧道工程塌方案例的统计分析
    4.3 浅埋隧道传统围岩压力计算方法的局限性
    4.4 围岩松动破坏边界的预测与松动范围的统计分析
        4.4.1 隧道围岩松动破坏边界的预测
        4.4.2 隧道围岩松动破坏范围的统计分析
    4.5 浅埋大跨隧道松动围岩压力的理论计算方法
        4.5.1 基于应力传递的随机网络岩体压力计算方法
        4.5.2 侧向围岩压力的解析解
    4.6 本章小结
5 工程案例验证
    5.1 概述
    5.2 工程概况
        5.2.1 工程地质概况
        5.2.2 车站结构概况
    5.3 工程算例验证
    5.4 各种围岩压力计算方法的对比
    5.5 本章小结
6 上软下硬岩质地层浅埋大跨隧道松动压力的统计分布特征
    6.1 概述
    6.2 松动围岩竖向压力的统计特征分析
    6.3 开挖方式对松动围岩竖向压力的分布特征影响
        6.3.1 全断面开挖形式的松动围岩竖向压力分布特征
        6.3.2 分部开挖形式对松动围岩压力的分布特征的影响
    6.4 参数分布条件下的松动围岩压力分布特征
        6.4.1 节理迹长分布特征对松动围岩压力分布影响
        6.4.2 节理倾角分布特征对松动围岩压力分布影响
        6.4.3 节理间距分布特征对松动围岩压力分布影响
        6.4.4 内摩擦角分布特征对松动围岩压力分布影响
        6.4.5 重度分布特征对松动围岩压力分布影响
        6.4.6 静止侧压力系数分布特征对松动围岩压力分布影响
    6.5 参数组合分布条件下的松动围岩压力分布特征
        6.5.1 岩体力学指标参数组合情况下松动围岩压力分布特征
        6.5.2 节理裂隙几何参数组合情况下松动围岩压力分布特征
        6.5.3 全因素组合情况下松动围岩压力分布特征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进一步的研究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部分程序代码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基于物元理论的昔格达地层边坡稳定性评价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本学科的发展现状及研究趋势
        1.2.1 昔格达地层研究现状
        1.2.2 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
    1.3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及发展趋势
    1.4 主要研究内容、预期目标以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1.4.2 本文技术路线
第2章 昔格达土物理特性研究
    2.1 野外调查及现场取样
        2.1.1 蜡溪坝滑坡
        2.1.2 莫家岗滑坡
        2.1.3 筲箕湾滑坡
    2.2 室内土工试验
        2.2.1 天然含水率试验
        2.2.2 密度试验
        2.2.3 颗粒分析实验
        2.2.4 昔格达组两种土体物理性质总结
第3章 昔格达土力学性质研究
    3.1 直剪试验方案
    3.2 直剪试验结果分析
        3.2.1 直剪试验样品制备
        3.2.2 直剪试验过程
        3.2.3 昔格达地层黏土直剪试验结果
        3.2.4 昔格达地层粉砂土直剪试验结果
        3.2.5 抗剪强度随质量含水率的变化规律
    3.3 昔格达组土体遇水强度软化机理分析
第4章 基于组合赋权—物元可拓的昔格达地层边坡稳定性评价模型
    4.1 物元分析理论基本原理
        4.1.1 物元可拓分析方法
        4.1.2 层次分析方法
        4.1.3 熵权法
        4.1.4 组合权重
    4.2 昔格达地层边坡稳定影响因素确定
        4.2.1 边坡含水量
        4.2.2 结构面倾向及倾角与坡面关系
        4.2.3 坡面形态
        4.2.4 坡高
        4.2.5 坡度
        4.2.6 岩土体性质
    4.3 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
        4.3.1 主观权重
        4.3.2 客观权重
    4.4 评价模型建立
        4.4.1 主客观权重组合
        4.4.2 物元可拓方法评价步骤
        4.4.3 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数值化
        4.4.4 建立评价指标数据化表
        4.4.5 建立影响因素稳定性分级标准
        4.4.6 建立经典域矩阵和节域矩阵
        4.4.7 计算评价结果
    4.5 计算结果评价
    4.6 昔格达地层边坡稳定性评价模型操作流程
第5章 昔格达地层边坡稳定性实例分析
    5.1 有限差分方法计算软件简介
    5.2 有限元强度折减方法简介
    5.3 数值模拟建模过程以及稳定性等级计算
        5.3.1 数值模拟模型尺寸确定
        5.3.2 数值模拟模型约束施加
        5.3.3 计算过程
        5.3.4 确定边坡稳定性等级
    5.4 基于数值模拟的物元分析结果验证计算
        5.4.1 石棉县美罗乡莫家岗滑坡数值模拟分析
        5.4.2 汉源县背后山滑坡数值模拟分析
        5.4.3 石棉县栗子坪乡筲箕湾滑坡值模拟分析
    5.5 数值模拟分析结果与验证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茂县某厂区西侧滑坡的发展演化过程与位移反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滑坡的发展演变过程研究现状
        1.2.2 位移反分析研究现状
        1.2.3 滑坡参数反演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滑坡环境及工程地质条件
    2.1 自然地理
        2.1.1 交通位置
        2.1.2 气象水文
    2.2 区域地质环境
        2.2.1 地质构造
        2.2.2 地震
    2.3 基本工程地质条件
        2.3.1 地形地貌
        2.3.2 地层岩性
        2.3.3 不良地质现象
        2.3.4 水文地质条件
    2.4 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
    2.5 人类工程活动
第3章 滑坡体变形破坏特征及成因机制
    3.1 滑坡形态特征
        3.1.1 滑坡规模和分区特征
        3.1.2 滑坡边界特征
    3.2 滑坡体变形破坏特征
        3.2.1 岩土体变形破坏特征
        3.2.2 既有支挡结构变形
    3.3 滑坡成因机制分析
第4章 滑坡发展演化过程分析
    4.1 滑坡形成阶段
        4.1.1 滑坡体变形破坏特征
        4.1.2 滑坡体变形原因分析
    4.2 缓慢变形阶段
        4.2.1 滑坡及支挡结构变形特征
        4.2.2 滑坡体变形原因分析
    4.3 加速变形阶段
        4.3.1 滑坡变形破坏特征
        4.3.2 桩顶位移监测成果
        4.3.3 滑坡体变形原因分析
    4.4 减速变形阶段
        4.4.1 应急抢险措施方案
        4.4.2 桩顶位移监测成果
    4.5 演化机理定性分析
第5章 基于结构力学计算的滑坡参数反演
    5.1 反演计算思路及步骤
        5.1.1 计算思路
        5.1.2 计算模型基本假设
    5.2 缓慢变形阶段参数反演
        5.2.1 计算模型的建立
        5.2.2 内力计算及结果分析
    5.3 加速变形参数反演
        5.3.1 计算模型的建立
        5.3.2 内力计算及结果分析
    5.4 减速变形阶段参数反演
        5.4.1 计算模型的建立
        5.4.2 内力计算结果分析
    5.5 反演参数准确性验证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数值模拟分析的参数反演
    6.1 数值模拟分析思路
        6.1.1 反演思路
        6.1.2 目标函数
        6.1.3 黄金分割法
    6.2 计算模型的建立
        6.2.1 MIDAS/GTS软件简介
        6.2.2 模型有关假定
        6.2.3 模型单元选取
        6.2.4 模型参数选取
        6.2.5 模型的建立
    6.3 缓慢变形阶段参数反演
        6.3.1 抗剪参数反演计算结果
        6.3.2 基于反演参数的滑坡稳定性分析
    6.4 加速变形阶段参数反演
        6.4.1 抗剪参数反演计算结果
        6.4.2 基于反演参数的滑坡稳定性分析
    6.5 减速变形阶段参数反演
        6.5.1 抗剪参数反演计算结果
        6.5.2 基于反演参数的滑坡稳定性分析
    6.6 反演参数的准确性验证
    6.7 本章小节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挤土钢片特性对充气膨胀控制锚杆承载性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岩土锚固技术的发展及基本理论
    1.3 新型锚杆的发展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意义
    1.5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充气膨胀控制锚杆的构造及选材研究
    2.1 引言
    2.2 充气膨胀控制锚杆的构造及锚固机理
    2.3 充气膨胀控制锚杆的选材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充气膨胀控制锚杆的现场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准备
    3.3 锚杆拉拔试验方案
    3.4 现场拉拔试验过程
    3.5 拉拔试验数据整理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拉拔试验结果分析
    4.1 引言
    4.2 挤土钢片厚度对锚杆抗拔承载力的影响
    4.3 挤土钢片表面纹理对锚杆抗拔承载力的影响
    4.4 挤土钢片粗糙度对锚杆抗拔承载力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充气膨胀控制锚杆极限抗拔力计算分析
    5.0 引言
    5.1 充气膨胀控制锚杆抗拔力的组成分析
    5.2 充气膨胀控制锚杆抗拔力承载力计算
    5.3 理论值与试验值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8)恒阻大变形锚杆支护机理数值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1.2.1 锚杆材料研究现状
        1.2.2 锚杆锚固技术研究现状
        1.2.3 吸能锚杆研究进展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路线
2 静载作用下恒阻大变形锚杆支护机理分析
    2.1 引言
    2.2 恒阻大变形锚杆的能量方程
    2.3 恒阻大变形锚杆单轴拉伸性能
        2.3.1 RFPA基本原理简介
        2.3.2 恒阻大变形锚杆数值模型
        2.3.3 拉伸模拟试验结果分析
    2.4 恒阻大变形锚杆拉拔数值试验
        2.4.1 数值模型
        2.4.2 锚固岩体破坏模式分析
        2.4.3 锚固力影响因素
        2.4.4 锚固体声发射分析
    2.5 恒阻大变形锚杆支护效果
        2.5.1 数值模型
        2.5.2 数值试验结果分析
    2.6 不同锚杆支护效果对比分析
        2.6.1 强度对比分析
        2.6.2 应变对比分析
        2.6.3 位移对比分析
    2.7 三维条件下恒阻大变形锚杆对岩体作用
        2.7.1 数值模型
        2.7.2 数值试验结果
    2.8 本章小结
3 恒阻大变形锚杆的竹节效应
    3.1 负泊松比概念
    3.2 数值模型
    3.3 数值试验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动静组合加载下恒阻大变形锚杆支护特性分析
    4.1 引言
    4.2 动静组合版RFPA简介
    4.3 动静组合加载下数值模型设计
        4.3.1 数值模型
        4.3.2 加载方式
    4.4 动静组合加载下数值试验结果分析
        4.4.1 模型破坏形态
        4.4.2 应力分析
        4.4.3 位移变化分析
        4.4.4 声发射特征分析
    4.5 数值试验结果讨论
    4.6 本章小结
5 含恒阻大变形锚杆的岩体稳定性数值分析
    5.1 引言
    5.2 边坡稳定性数值分析
        5.2.1 数值模型
        5.2.2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5.2.3 数值计算结果讨论
    5.3 断层稳定性分析
        5.3.1 数值模型
        5.3.2 数值计算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阳山隧道微震监测及恒阻大变形锚杆支护效果研究
    6.1 阳山隧道地质环境
    6.2 阳山隧道微震监测系统
        6.2.1 微震监测原理
        6.2.2 微震监测系统构建
        6.2.3 微震信号分析与识别
    6.3 微震活动特征
        6.3.1 微震活动的“时、空、强”分布特征
        6.3.2 微震事件频次演化规律
        6.3.3 微震能量演化规律
    6.4 结果讨论
    6.5 恒阻大变形锚杆支护效果分析
        6.5.1 数值模型
        6.5.2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不同数值试验方案的锚固力和破坏模式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9)金沙江下游大型水电站岩石力学与工程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大型水电工程岩石力学工作方法
2 坝基勘察及处理
    2.1 坝基岩体工程地质精准勘察方法
    2.2 坝线选择
    2.3 防渗抗滑处理与坝基变形控制
    2.4 建基面优化及置换处理
    2.5 坝基固结灌浆
    2.6 复杂坝基开挖保护
3 巨型地下洞室群开挖支护关键技术
    3.1 天然地应力场反演
    3.2 地下洞室群布置
    3.3 洞室群围岩稳定与处理
    3.4 时空开挖变形协调控制
    3.5 开挖设备与通风技术
4 坝肩高边坡开挖与加固稳定
    4.1 高位自然边坡稳定问题
    4.2 高边坡开挖与防治
    4.3 监测预警系统
5 精细爆破技术
    5.1 拱坝建基面精细化开挖技术
    5.2 地下厂房岩锚梁精细化施工
    5.3 高地应力脆硬岩地下洞室精细爆破技术
    5.4 数字化爆破
6 总 结
7 展 望
8 结 语

(10)四川山区道路扩宽高陡路堤边坡稳定性分析与加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陡路堤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1.2.2 降雨条件下路堤边坡稳定性分析现状
        1.2.3 高陡路堤边坡加固措施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研究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工程概况及自然条件
    2.1 工程概况
    2.2 自然条件
        2.2.1 气象、水文条件
        2.2.2 地形地貌
        2.2.3 地层岩性
        2.2.4 地质构造与地震
    2.3 工程地质评价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陡路堤边坡失稳机理研究
    3.1 高陡路堤边坡的破坏模式
    3.2 高陡路堤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
        3.2.1 影响高陡路堤边坡稳定性的内在因素
        3.2.2 影响高陡路堤边坡稳定性的外在因素
        3.2.3 结合实际工程分析高陡路堤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
    3.3 基于灰色关联的路堤边坡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3.3.1 灰色关联分析法
        3.3.2 边坡稳定性敏感性分析
    3.4 高陡路堤稳定性发展变化趋势及危害性预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道路扩宽工程中高陡路堤边坡稳定性数值分析
    4.1 道路扩宽前既有路基稳定性数值模拟分析
        4.1.1 MIDAS/GTS简介
        4.1.2 稳定性分析方法
        4.1.3 模型参数选取
        4.1.4 计算模型的建立
        4.1.5 模型分析
    4.2 道路扩宽填筑过程中路堤边坡稳定性模拟分析
        4.2.1 应力变化分析
        4.2.2 最大剪应变变化规律
        4.2.3 稳定性安全系数变化
    4.3 道路扩宽填筑完成后降雨工况下路堤边坡稳定性模拟分析
        4.3.1 降雨入渗理论
        4.3.2 入渗计算工况
        4.3.3 计算模型的建立
        4.3.4 模拟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道路扩宽工程中高陡路堤边坡加固措施研究
    5.1 道路扩宽工程中高陡路堤边坡加固措施及机理研究
    5.2 道路扩宽工程中高陡路堤边坡加固设计方案研究
        5.2.1 抗滑桩加固设计
        5.2.2 抗滑桩桩位优化数值模拟分析
        5.2.3 格构设计
    5.3 道路扩宽工程中高陡路堤边坡加固效果数值模拟分析
        5.3.1 参数选取
        5.3.2 计算模型的建立
        5.3.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5.4 加固后高陡路堤边坡变形监测
        5.4.1 监测内容及测点布置
        5.4.2 监测方法
        5.4.3 监测频率及预警值
        5.4.4 K0+100~K0+120段边坡监测结果分析
        5.4.5 K0+47~K0+133段边坡监测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四、瀑布沟坝边坡工程岩体分类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水-岩作用下砂岩卸荷损伤机理及演化模型研究[D]. 姜桥. 三峡大学, 2020(06)
  • [2]澜沧江某地下洞室高地应力特征及围岩稳定预测研究[J]. 李鹏飞,吴述彧,周红喜,陈鸿杰,赵建军.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20(03)
  • [3]古水水电站坝前倾倒变形体蓄水响应特征与加固措施研究[D]. 毛峰.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4]上软下硬岩质地层中浅埋大跨地铁隧道围岩压力统计特征研究[D]. 陈松.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6)
  • [5]基于物元理论的昔格达地层边坡稳定性评价模型研究[D]. 杨世豪.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2020(02)
  • [6]茂县某厂区西侧滑坡的发展演化过程与位移反分析研究[D]. 王璐林.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7]挤土钢片特性对充气膨胀控制锚杆承载性能的影响研究[D]. 焦园发. 长江大学, 2020(02)
  • [8]恒阻大变形锚杆支护机理数值试验研究[D]. 陈峰.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7)
  • [9]金沙江下游大型水电站岩石力学与工程综述[J]. 樊启祥,林鹏,蒋树,魏鹏程,李果.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7)
  • [10]四川山区道路扩宽高陡路堤边坡稳定性分析与加固研究[D]. 何雨晴. 西华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普瓜沟坝坡工程岩体分类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