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疆塔里木沙漠公路风沙灾害

中国新疆塔里木沙漠公路风沙灾害

一、The blown sand disaster to the Tarim Desert Highway in Xinjiang, China(论文文献综述)

陈发虎,吴绍洪,崔鹏,蔡运龙,张镱锂,尹云鹤,刘国彬,欧阳竹,马巍,杨林生,吴铎,雷加强,张国友,邹学勇,陈晓清,谈明洪,王训明,包安明,程维新,党小虎,韦炳干,王国梁,王五一,张兴权,刘晓晨,李生宇[1](2020)在《1949—2019年中国自然地理学与生存环境应用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自然地理学是一门以基础研究见长的自然科学,其研究对象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然环境复杂多样,自然地理学家根据国家需求和区域发展在应用基础和应用研究方面同样取得显着成效,为国家重大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规划,宏观生态系统与资源环境保护及区域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总结了1949—2019年中国自然地理学在自然环境区域差异与自然区划、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自然灾害致灾因子和风险防控、荒漠化过程与防治、黄淮海中低产田改造、冻土区工程建设、地球化学元素异常和地方病防治、自然地理要素定位观测、地理空间分异性识别和地理探测器等方面的实践与应用,指出了未来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方向。

李生宇,雷加强,徐新文,屈建军,任宏晶[2](2020)在《中国交通干线风沙危害防治模式及应用》文中认为公路和铁路是重要的陆地交通基础设施。我国风沙地区交通干线风沙危害的防治一直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大事。针对我国风沙环境特征,面向铁路、公路安全运营的需求,我国开展了大量的交通干线风沙危害试验研究和防治实践,在防沙材料、防沙措施、防沙体系、维护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创新,创建了4种不同风沙环境地区交通干线风沙危害防治模式,并在包兰铁路、青藏铁路、塔里木沙漠公路、准噶尔沙漠明渠等工程中得到成功应用。中国的交通干线风沙危害防治技术成果在世界干旱沙区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闫敏[3](2020)在《乌兰布和沙漠防沙技术措施复合作用机制及其优化配置》文中指出工程防沙措施作为生物措施的基础和必要条件,被广泛应用于公路、铁路及城镇等地区的沙害防治,不同防沙措施复合作用机制及有效防护范围的确定对防护体系结构设计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不同防沙技术措施的风洞实验,研究了单一防沙措施和叠加防沙措施在不同指示风速梯度作用下的水平气流速度场变化规律与垂直气流速度廓线变化特征,分析了措施前后风沙流的垂直分布及其周围阻沙效果,探讨了不同防沙措施的复合作用机制,并对其复合作用规律进行野外实地验证,结合经济成本优化了不同沙害防治模式。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不同防沙措施近地表气流随水平距离均呈现出“先降低、逐渐稳定、后增加”的变化趋势,且这种变化规律不受指示风速干扰,但其气流变化拐点差异显着。方格沙障迎风侧-10H始终为气流波动的点位,-5H为风速降低的拐点,沙障内气流趋于稳定的拐点不同,整体表现为规格越小、高度越高气流稳定速度越快,拐点位置越靠前,而背风侧有效防护距离较短,气流穿过沙障区域后很快恢复。单行沙障迎风侧-4H始终为气流波动的点位,-2H为风速降低的拐点,气流趋于稳定的距离较短。双行沙障迎风侧气流变化拐点与单行沙障相同,气流进入沙障间后逐渐趋于稳定,在背风侧一定距离后开始恢复。当沙障经不同方式叠加后,没有改变气流在迎风侧的变化规律。“前窄后宽”与“前阻后固”模式增加了气流稳定区域的距离,延长了气流恢复点的位置,“前高后低”模式与双行沙障差异不显着。(2)不同防沙措施迎风侧不同位置气流速度廓线受障碍物影响不显着,背风侧气流速度廓线变化拐点差异显着。方格沙障与单行沙障背风侧近地表0~4cm高度内气流显着降低,4~16cm气流抬升明显,4cm高度为风速急剧变化的拐点。双行沙障增强了对近地表气流的控制作用,8cm高度为风速急剧变化的拐点。当不同防沙措施叠加后,不同高度风速的降低和抬升作用出现分异,4cm高度为“前阻后固”模式风速急剧降低的拐点,8cm高度为“前高度低”和“前窄后宽”模式风速急剧降低的拐点,且呈现出随防沙措施高度的增加拐点向上移动的变化规律。所有模式中指示风速的变化只影响风速变化的尺度,不影响气流速度廓线的变化规律。(3)风洞放置模型后,迎风侧风沙流结构特征与空洞时基本相似,90%的输沙量主要集中在0-10cm高度层,背风侧输沙量随垂直高度的变化不再遵循风沙流结构定律,且不同位置不同高度层输沙量与风速呈显着幂函数关系。因措施的不同每一高度层输沙量发生变化,整体表现为高度越高、叠加数量越多输沙总量越少,且输沙量集中范围逐渐向上移动,峰值由8cm移至16cm高度,10~20cm与20~30cm高度层输沙量所占比例也逐渐增加。(4)防沙措施二维空间积沙表面积直接反映措施对风力的干扰范围和积沙的潜在范围,间接反映防沙措施的阻沙效果;防沙措施三维空间阻沙量直接反映一定沙源、风况条件下防沙措施的阻沙效果,两者共同反映防沙措施的阻沙效果。0.15m高度1.5m×1.5m规格和0.15cm高度2m×2m规格、单行沙障以及12H行间距的双行沙障阻沙效果均较差。经不同措施相互组合后阻沙效果明显增强,不同指示风速条件下,三行沙障阻沙范围约为双行沙障的1.51倍,阻沙量约为双行沙障的2.18倍;“前阻后固”型叠加模式较同规格方格沙障阻沙范围平均增加了 32.18%,阻沙量增大了 17.12%。(5)复合作用模型及预测结果显示,不同防沙措施近地表风速的有效防护距离差异显着,规格越小、高度越高、防沙措施数量越多复合作用越明显。不同单一措施经过叠加后,其有效防护范围成倍增加,双行沙障较单行沙障有效防护距离约增加了 13H,三行沙障较单行沙障约增加了 28H;而合理的“前高后低”叠加模式与等高模式差异不显着,“前窄后宽”模式显着增加了高立式沙障的有效防护距离、“前阻后固”模式显着增加了方格沙障的复合作用,近地表气流趋于稳定的速度明显加快。结合阻沙特征及野外实测结果,0.15m高度1.5m×1.5m和2m×2m规格,0.8m高度以下单行沙障以及12H行间距双行沙障防风效应较弱,0.2m高度1m×1m规格、0.3m高度1m×1m规格沙障与4H行间距双行沙障与相近规格防风效应差异不显着,经济成本较高,均不推荐使用,其它措施均可根据实际情况相互叠加选择使用。(6)乌兰布和沙漠沙害防治体系中应建立工程防沙与植物防沙相结合的综合防沙体系,其中,工程防沙体系中应结合当地风沙环境特征选择“吕”字型前密后疏配置模式、“回”字型外密内疏配置模式、“前高后低”型两行一带以及“前窄后宽”型三行一带等沙害防治模式,根据沙害程度相互叠加建立成由“前沿阻沙带、固阻结合带、固沙带”组成的“前阻后固、固阻结合”的综合防护体系。

王玉竹[4](2020)在《新疆地区风沙灾害潜在风险性评估及其时空格局》文中认为风沙灾害属于一种典型的风力次生灾害,其危害范围非常广,尤其在农业、牧业、交通和生态环境等领域。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逐渐变暖以及不合理的利用水土资源,中国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区的风沙灾害日趋加重、损失持续增加,严重影响着当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对于风沙灾害评估不仅研究成果偏少,而且存在评估数据选取不合理的问题,导致评估结果的准确性较低。鉴于此,本文基于风沙灾害的形成机理和致灾特点,结合灾害学基本理论,利用时间序列2000/2005/2010/2015/2018的遥感数据和统计数据,采用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3因子14指标的风沙灾害评估模型,对新疆境内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以及风沙灾害风险性的时空格局进行了研究,同时分析了产生这种格局的原因。主要结论如下:(1)致灾因子危险性的空间分布特征表明新疆境内高危险性区域主要分布在风力强劲、沙源丰富的塔克拉玛干和库姆塔格沙漠腹地;年际变化趋势表明近20年研究区致灾因子的危险性分布明显不均,递增和递减区域相互交错,显着性递增区域主要集中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显着性递减区域主要集中在和田、喀什以及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境内。(2)孕灾环境敏感性空间格局表明新疆地区高敏感性区域主要集中在降水不足、植被稀疏的沙漠戈壁地区,敏感性较低的区域则在降水充沛、植被茂盛的天山山区、塔额盆地、阿尔泰山以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绿洲地区;年际变化趋势表明近20年来研究区孕灾环境的敏感性总体上处于平稳状态,局部显着递增区域主要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玉田县以及昌吉市北缘,而局部显着递减区主要分布在吐鲁番东南。(3)承灾体易损性空间分布特点显示新疆境内主要以极低易损性为主,较高易损性区域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城镇化水平高、人口密度大的乌鲁木齐、克拉玛依、哈密等城市附近以及耕地面积广布、农业相对发达的莎车、泽普等县区;年际变化趋势揭示近20年研究区承灾体易损性程度总体上呈增强趋势。(4)新疆境内风沙灾害极高风险区域可概括为三种类型:资源型、农业型和城市型。资源型主要位于沙漠腹地的石西、彩南、轮南、依奇克里克以及塔中等油田基地;农业型主要位于风沙活动强烈、农耕经济为主的洛浦县、策勒县、于田县、且末县和尉犁县;城市型位于毗邻沙漠、经济发达、人口密度高的吐鲁番、库尔勒和克拉玛依市。此外,年际变化趋势表明,近20年研究区风沙灾害的危害程度总体上呈增强趋势,且南疆的趋势强于北疆和东疆。本文在致灾因子评估中采用主客观结合法,承灾体易损性评估中引入灯光数据和路网数据,一定程度上改进了传统风沙灾害致灾因子评估主观性较强、承灾体易损性数据较难反映内部差异等不足,从而提高了风沙灾害评估的准确性。此外,本文还补充了研究区风沙灾害评估的研究成果,能够为新疆区划风沙灾害风险区、调整和优化土地资源、指导灾害防治对策等提供参考,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张凯[5](2019)在《格库铁路青海段风沙灾害工程防治研究》文中认为格库铁路东起青海省格尔木市西至新疆库尔勒市,全长1214 km,开辟了青海中部到新疆中部的轨道交通,完善了我国西部铁路交通网,对推动线路所在区域社会经济、民族团结以及由内地进入中亚、南欧等一带一路地区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格库铁路青海段全长505 km,沿线所在区域隶属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平均海拔在3000 m左右,属于典型的高原大陆型干旱性气候,降水少、蒸发量大,且地下水位深,植被稀少,加之风沙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在大风作用下,极易形成风沙流,对铁路(路基、桥梁和涵洞等)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因此风沙灾害已成为格库铁路青海段安全运营面临的首要问题。本文采用现场调查、野外监测、风洞试验和数值模拟等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阐明了格库铁路青海段沿线不同区域风场特征和典型地表风沙流运动规律,筛选了适宜于格库铁路青海段的防沙材料,确定了其最优防护特征参数,评价了防沙工程试验段的防护效益,并进行了改进与优化,构建了适宜于格库铁路青海段风沙灾害特征的防沙工程体系模式,为该铁路工程防沙体系的设计提供了有利支撑。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格库铁路青海段沿线风沙地貌类型及下垫面性质差异,将格库铁路青海段风沙环境划分为三种类型区段:流动性沙丘区、沙砾质戈壁区和湖盆沙化区。(2)流动性沙丘区(中灶火)年平均风速为5.1 m/s,最大风速为21.2 m/s,主导风向和主起沙风向为WNW、W和NW,输沙势(DP)为452.07 VU,属于高风能环境;沙砾质戈壁区(甘森)年平均风速为3.6 m/s,最大风速为16.4 m/s,主导风向和主起沙风向为WNW、NW和W,年输沙势(DP)为223.56 VU,属于中风能环境;湖盆沙化区(茫崖湖)年平均风速为4.4 m/s,最大风速为20.6 m/s,主导风向和主起沙风向为NW、N、NNW,年输沙势(DP)为311.18 VU,属于中风能环境。(3)实地风沙观测结果表明,各分区典型地表输沙通量随高度增加均逐渐较小,风沙流结构服从指数递减规律。受区域风能强度影响,中灶火流动性沙丘区和茫崖湖盆沙化区输沙量主要集中于地表以上2 m高度范围内,风沙流中沙粒以细沙为主,多属于跃移颗粒;茫崖湖以西戈壁区输沙量主要集中于地表以上1.5 m高度范围内,风沙流中沙粒以细沙为主,多属于跃移颗粒。(4)通过风洞试验和数值模拟对HDPE板栅栏和镀锌金属板(冲孔板)栅栏进行了防护效益评价,当两种栅栏孔隙率为30%、间距为20H(H为栅栏高度)时,防护效果最优。其中,筛选的HDPE板具有良好的耐热性和耐寒性、抗紫外线性能强、化学稳定性好和耐老化等特点,首次应用于高海拔沙化地区铁路防沙工程,实现了防沙材料的创新。(5)对茫崖湖以西戈壁区和中灶火流动性沙丘区现有防护体系进行防护效益评价。在茫崖湖以西戈壁区,前沿阻沙带防风效率为20.6%86.5%,阻沙效率为24.8%56.1%;HDPE板方格防风效率(0.2 m高度)约为70%,0.5 m高度处的防风效率介于40%50%之间,阻沙效率可达60%。在中灶火流动性沙丘区,前沿阻沙带防风效率为25.7%92.4%,阻沙效率为33.1%65.4%。(6)综合野外观测、风洞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根据格库铁路青海段风沙环境特点,构建了适合于该区域的防沙工程体系,主要由前沿阻沙带和大网格固沙带组成。体系前沿阻沙带防风效率达90%,是沙粒的主要沉降区;大网格固沙带高度以下区域几乎为静风区。构建的茫崖湖以西戈壁区、茫崖湖盆沙化区和中灶火流动性沙丘区的风沙灾害防护体系均具有较好的风沙防护效益,适宜于格库铁路青海段风沙灾害防治。

蔡东旭,李生宇,王海峰,俞祥祥,王世杰,徐新文[6](2020)在《新疆S214公路台特玛湖干涸湖盆段风沙危害及防治》文中研究指明新疆S214(考干—米兰,考米线)公路位于库鲁克塔格沙漠东南缘,穿越台特玛湖干涸湖盆。由于该区气候干旱,风力强劲,沙源丰富,流动沙丘广布且快速移动,风沙危害对公路运输构成严重威胁。通过对风沙环境和风沙危害定位观测和土壤水盐特征系统调查,确定了风沙危害极为严重的公路区段,提出了合理的风沙防护措施及防沙体系结构。结果表明:该区具有明显的单风向风况,主要盛行ENE和NE风,偶有反向风沙活动,起沙风频率、输沙势、输沙率极高,属于高能-大比率风能环境;受土壤水分、盐分含量影响,地表紧实度差异较大,部分地段为极疏松的沙层,部分地段为紧实的盐壳;S214公路风沙危害防护区段为K4+900~K18+200,设计建造的阻-固-输相结合的机械-植物复合防沙体系,防沙效果明显,保障了道路安全运营。这一强风沙,高盐区公路防沙体系建设模式可为类似环境地区工程防沙提供借鉴。

胡正超,吐尔逊·哈斯木,王慧玲,库得来提江·阿不来提[7](2018)在《台特玛湖干涸湖盆区S214省道风沙灾害探讨》文中研究说明位于台特玛湖干涸湖盆区的S214沙漠公路风沙危害严重,通过对沿线设立的A、C观测站1年的气象数据进行统计,得出了研究区风况时空分布特征。据研究区各站不同月份风向的分布规律发现,3—9月风沙活动强烈,A、C站风向以ENE、NE和E方向为主,因此该区风沙活动以ENE及其相邻方向为主,沙丘的移动方向均为西南偏西方向,这与当地主风向一致,逐渐向公路逼近。由于A站年平均风速、月平均风速在1. 5 m/s和3 m/s,高度均大于C站,A站起沙风不仅频率高,而且风速较大,A、C站在1. 5 m和3 m高度上平均风速、平均最大风速的最大月均是5月,再加上A区域具有较大的平均风速,较低的土壤水分因子和植被覆盖因子对应着更丰富的沙物质来源。因此,公路风沙危害状况在空间上A站比C站严重,时间上3—9月风沙活动强烈期,特别是3—5月份风沙危害最严重。在进行公路风沙危害防治工作时,在时间上,应注意3—9月风沙活动强烈期,在地域空间上,应加强A区域的防治工作。

管梦鸾,张正偲,董治宝[8](2018)在《风沙灾害风险评估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风沙灾害是气象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影响范围大、季节性强、灾害损失大等特点,已成为中国北方沙区的生态灾难,严重影响人居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评估风沙灾害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已有学者对中国风沙灾害问题进行了长期研究,但对区域风沙灾害风险系统评估研究相对较少,尚未建立系统的风沙灾害风险评价体系。在综合分析近30年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借鉴其他自然灾害评估方法,从风沙灾害风险评估理论内涵、评估指标及评估方法等方面对相关研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指出目前风沙灾害风险评估还存在理论不完善、评估模型不合理、孕灾环境指标量化不细致和指标体系繁杂、风险评估方法单一、指标分级和权重计算的主观性强、社会经济数据不能空间化等问题。因此,未来在风沙灾害评估研究时需借鉴、引入和融合其他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理论和技术方法,综合近年来在风沙物理学、风沙地貌学、防沙治沙工程学、沙漠化遥感技术和理论等方面的成果,建立多指标的综合风沙灾害评估模型,为预防区域风沙灾害、降低风沙灾害损失和保障"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胡正超,刘洋,李生宇,俞祥祥,朱丽芳[9](2018)在《台特玛湖干涸湖盆风沙对公路潜在危害评价》文中研究指明风沙对公路危害能力定量评价,是沙区道路风沙灾害精准防治的重要基础。本文以台特玛湖干涸湖盆的S214省道为研究区,基于野外调查和定点观测数据,从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和承灾体三个方面,建立了风沙对公路危害潜力评价模型。研究发现,台特玛湖干涸湖盆区4-10月为风沙活动强烈期,主风向为ENE、NE、E,起沙风向与合成输沙势方向一致,风沙活动强度呈由西部的荒漠化地区向东部的绿洲区减弱的趋势;基于评价模型对S214省道沿线的潜在风沙危害进行了评价,划分出不同危害强度等级的路段。本研究结果对该区S214省道沙害科学防治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高扬,张伟民,谭立海,边凯[10](2018)在《兰新高铁烟墩大风区风沙地貌制图与风沙灾害成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兰新高铁是中国首条穿越戈壁大风区和风沙区的高速铁路。哈密以东的烟墩大风区戈壁分布集中、地貌复杂,特殊的地貌和气候条件导致该区成为兰新高铁风沙灾害最严重的区域之一,风沙灾害影响路段占研究区路段全长的57%,其中K2810-K2817、K2820-K2840路段受灾最为严重,对高铁的安全运行造成威胁。研究表明:强劲风力和丰富沙源是造成兰新高铁风沙危害的主要原因,弃耕地、灌丛沙堆地、被破坏的戈壁地表和风蚀残丘是主要沙源。戈壁地表工程建设是高铁哈密东段地表疏松、沙害频发的另一成因。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结合实地调查,绘制了典型沙害形成模式下3个沙害路段的风沙地貌专题图,为今后建立科学合理的风沙灾害防治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二、The blown sand disaster to the Tarim Desert Highway in Xinjiang, China(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he blown sand disaster to the Tarim Desert Highway in Xinjiang, China(论文提纲范文)

(1)1949—2019年中国自然地理学与生存环境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自然地理学实践与应用研究进展
    2.1 综合自然区划服务国家国土空间开发利用
        2.1.1 经典综合自然区划服务国家农业生产
        2.1.2 生态地理区划服务国家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2.1.3 综合区划服务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2.1.4 未来风险区划服务全球变化应对
    2.2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服务中国人地关系协调发展
        2.2.1 土地资源的调查和研究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支撑
        2.2.2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及其生态效应
    2.3 自然灾害过程和风险评估研究服务国家减灾救灾需求
        2.3.1 初步形成泥石流学科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减灾技术在国内外减灾中产生良好成效
        2.3.2 灾害风险研究逐步从单灾种向多灾种综合风险转变
        2.3.3 综合气候变化灾害风险评价体系逐步形成
        2.3.4 灾害风险评估支撑了国家防灾减灾管理
    2.4 荒漠化过程研究与防治技术研发促进国家荒漠化治理科学化
        2.4.1 石漠化过程与防治研究为西南喀斯特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2.4.2 沙漠化和土壤风蚀研究直接服务西北地区的沙漠化防治
        2.4.3 水土保持研究为东部季风区农业和生态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2.4.4 塔里木盆地水资源调控与生态屏障建设
    2.5 地理综合研究推动黄淮海平原风沙盐碱地中低产田改造取得良好效果
        2.5.1 盐碱地改良技术应用
        2.5.2 风沙地改良技术应用
    2.6 冻土工程研究为中国冻土工程与寒区大型建设提供科学支撑
        2.6.1 青藏铁路冻土路基工程
        2.6.2 青藏公路冻土路基工程
        2.6.3 哈尔滨—大连季节冻土区高速铁路冻土路基工程
    2.7 化学元素异常地理分布和机理研究服务国家地方病防治
        2.7.1 发现低硒带,确定环境病因,为克山病和大骨节病防治提供有效途径
        2.7.2 编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病与环境图集》,系统揭示中国地方病分布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7.3 编制《中华人民共和国鼠疫与环境图集》,系统揭示了鼠疫流行的时空流行规律,阐明了鼠疫疫源地的类型、分布及其长期赋存机制
        2.7.4 建立了环境砷氟暴露与地方性砷氟中毒的剂量与效应关系,为地方性砷氟中毒防治和国家饮水安全工程实施提供了科技支撑
    2.8 空间定位观测与监测保障自然地理过程的创新研究
        2.8.1 自然地理定位观测站建设推动地理学过程的定量化研究
        2.8.2 定位观测和监测系统科技成果有力支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
    2.9 空间分异的度量与统计归因地理探测器
3 展望

(2)中国交通干线风沙危害防治模式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交通干线的风沙危害形式及防治原则
    1.1 风沙危害形式
    1.2 风沙危害防治原则
2 交通干线防沙体系的配置及维护
    2.1 防沙措施和防沙原理
    2.2 防沙体系的结构配置模式
    2.3 防沙体系的维护
3 交通干线防沙模式与成功案例
    3.1 流动沙漠环境“四带一体”的风沙危害综合防治模式――包兰铁路
    3.2 高寒风沙环境大网格高立式沙障风沙危害防治模式――青藏铁路
    3.3 干旱流沙环境苦咸水灌溉造林模式――塔里木沙漠公路
    3.4 活化沙丘环境无灌溉造林模式――准噶尔沙漠明渠
4 中国交通干线沙害防治技术的国际推广应用前景

(3)乌兰布和沙漠防沙技术措施复合作用机制及其优化配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风速廓线研究
        1.2.2 风沙流研究
        1.2.3 工程防沙技术措施研究
        1.2.4 风沙环境风洞研究
    1.3 研究区概况
        1.3.1 地理位置
        1.3.2 地质地貌条件
        1.3.3 气候与水文
        1.3.4 土壤与植被
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2.1 风洞实验设计方案
        2.2.2 野外试验设计方案
        2.2.3 数据分析方法
    2.3 技术路线
3 单一防沙措施对气流速度的影响与复合机制
    3.1 单一防沙措施水平气流速度场变化规律
        3.1.1 方格沙障对水平气流速度场的影响
        3.1.2 单行沙障对水平气流速度场的影响
        3.1.3 双行沙障对水平气流速度场的影响
    3.2 单一防沙措施气流速度廓线变化规律
        3.2.1 方格沙障对气流速度廓线的影响
        3.2.2 单行沙障对气流速度廓线的影响
        3.2.3 双行沙障对气流速度廓线的影响
    3.3 单一措施防风效应复合作用规律
        3.3.1 基于深度神经网络回归的防风效应复合模型
        3.3.2 单一防沙措施有效防护距离的确定
    3.4 小结
4 叠加防沙措施对气流速度的影响与复合机制
    4.1 叠加防沙措施水平气流速度场变化规律
        4.1.1 “前高后低”型双行沙障叠加模式
        4.1.2 “前窄后宽”型三行沙障叠加模式
        4.1.3 “前阻后固”型沙障叠加模式
    4.2 叠加防沙措施气流速度廓线特征
        4.2.1 “前高后低”型双行沙障叠加模式
        4.2.2 “前窄后宽”型三行沙障叠加模式
        4.2.3 “前阻后固”型沙障叠加模式
    4.3 叠加措施防风效应复合作用规律
        4.3.1 基于深度神经网络回归的防风效应复合模型
        4.3.2 叠加措施有效防护距离的确定
    4.4 小结
5 不同防沙措施对风沙流结构的影响及阻沙效果
    5.1 空洞时风沙流结构特征
        5.1.1 风沙流垂直分布
        5.1.2 不同高度层输沙量与风速的关系
    5.2 不同防沙措施前后风沙流结构特征
        5.2.1 单一防沙措施的风沙流结构特征
        5.2.2 叠加防沙措施的风沙流结构特征
    5.3 不同防沙措施周围阻沙效果
        5.3.1 单一防沙措施阻沙效果
        5.3.2 叠加防沙措施阻沙效果
    5.4 小结
6 不同防沙措施复合作用规律的野外实证
    6.1 不同防沙措施近地表风速度变化规律
        6.1.1 方格沙障对近地表风速的影响
        6.1.2 单行沙障对近地表风速的影响
        6.1.3 双行沙障对近地表风速的影响
    6.2 不同防沙措施近地表输沙变化规律
        6.2.1 方格沙障对近地表输沙量的影响
        6.2.2 单行沙障对近地表输沙量的影响
        6.2.3 双行沙障对近地表输沙量的影响
    6.3 不同防沙措施复合作用变化规律
        6.3.1 基于深度神经网络回归的防风效应复合模型
        6.3.2 不同防沙措施有效防护距离的确定
    6.4 小结
7 乌兰布和沙漠沙害防治模式优化配置方案
    7.1 乌兰布和沙漠风沙危害成因
    7.2 乌兰布和沙漠沙害防治模式构建
    7.3 乌兰布和沙漠沙害防治模式优化
8 讨论与结论
    8.1 讨论
    8.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4)新疆地区风沙灾害潜在风险性评估及其时空格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风沙灾害
        1.2.2 自然灾害风险性评估
        1.2.3 风沙灾害风险性评估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框架
2 研究区概况与灾害评估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
        2.1.2 气候特点
        2.1.3 地形地貌
    2.2 评估指标体系
        2.2.1 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估指标
        2.2.2 孕灾环境敏感性评估指标
        2.2.3 承灾体易损性评估指标
    2.3 风沙灾害风险评估模型
    2.4 本章小结
3 数据获取与处理
    3.1 数据来源
        3.1.1 遥感数据
        3.1.2 统计数据
    3.2 数据处理
        3.2.1 数据标准化
        3.2.2 植被覆盖度
        3.2.3 灯光数据预处理
        3.2.4 灯光数据整合
        3.2.5 数据空间化
        3.2.6 趋势分析
    3.3 权重计算
        3.3.1 层次分析法
        3.3.2 熵权法
    3.4 本章小结
4 风沙灾害评估指标分析
    4.1 致灾因子评估指标
        4.1.1 平均风速
        4.1.2 沙源分布
        4.1.3 沙尘天气
    4.2 孕灾环境评估指标
        4.2.1 年均降水量
        4.2.2 植被覆盖度
        4.2.3 土地类型
    4.3 承灾体评估指标
        4.3.1 夜间灯光
        4.3.2 人口密度
        4.3.3 耕地、草地和林地分布
        4.3.4 路网密度
    4.4 本章小结
5 风沙灾害风险性分析及防治建议
    5.1 致灾因子危险性分析
    5.2 孕灾环境敏感性分析
    5.3 承灾体易损性分析
    5.4 风沙灾害风险性综合评估
    5.5 风沙灾害防治建议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格库铁路青海段风沙灾害工程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高原低气压区风沙流运动规律研究进展
        1.2.2 铁路工程防治措施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自然地理概况
    2.1 地形地貌
    2.2 水文地质条件
    2.3 气候特征
    2.4 植被
    2.5 小结
3 风沙灾害现状及成因
    3.1 沙害现状
        3.1.1 铁路沙害分类现状
        3.1.2 格库铁路青海段沙害现状概况
        3.1.3 沙害路段分布及划分
    3.2 风沙环境特征
        3.2.1 风速
        3.2.2 风向
        3.2.3 输沙势
    3.3 沙害来源
    3.4 本章小结
4 典型地表风沙运动规律
    4.1 收集仪介绍
    4.2 风沙流结构特征
        4.2.1 风沙流结构
        4.2.2 沙粒垂直分布
    4.3 不同方位输沙量
    4.4 本章小结
5 防沙材料筛选及防护参数界定
    5.1 HDPE板和冲孔板阻沙栅栏防护效益风洞试验分析
        5.1.1 试验设计
        5.1.2 数据采集和处理
        5.1.3 试验结果分析
    5.2 HDPE板和冲孔板阻沙栅栏防护效益数值模拟分析
        5.2.1 风沙两相流模型
        5.2.2 模型建立
        5.2.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阻沙栅栏最优排间距风洞试验与数值模拟
    6.1 最优排间距风洞试验
        6.1.1 试验设计
        6.1.2 实验结果分析
    6.2 最优间距数值模拟
        6.2.1 模型建立
        6.2.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格库铁路青海段风沙灾害防治工程体系模式
    7.1 现有体系防护效益评价
        7.1.1 典型沙害路段防护体系结构组成
        7.1.2 典型沙害路段防护效益评价
    7.2 适宜格库铁路青海段的防沙工程体系模式构建与防护效益评价
        7.2.1 防护体系平面组成
        7.2.2 防护体系风沙防护效益评价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存在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新疆S214公路台特玛湖干涸湖盆段风沙危害及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区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风沙环境观测
    2.2 公路沿线土壤水盐分布调查
    2.3 防沙体系防沙效益调查
3 结果与分析
    3.1 公路风沙危害状况
    3.2 公路风沙危害成因
        3.2.1 丰富的沙源供给
        3.2.2 强烈的风沙活动
        3.2.3 近路障碍物诱导积沙
    3.3 高盐立地条件及适宜防沙植物
        3.3.1 地下水环境
        3.3.2 土壤含水量和含盐量
        3.3.3 高盐立地的适宜防沙植物
    3.4 公路风沙危害防治方案
        3.4.1 防沙工程设计思路
        3.4.2 防沙工程设计依据
        3.4.3 防沙措施
        (1)阻沙带:
        (2)固沙带:
        (3)输沙带:
    3.5 防治效果
        3.5.1 植物成活和生长状况
        3.5.2 地表蚀积状况
        3.5.3 路面沙害情况
4 结论

(7)台特玛湖干涸湖盆区S214省道风沙灾害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研究方法
        1.2.1 数理统计
        1.2.2 计算方法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1.2 气候特征和水文条件
        2.1.3 土壤和植物类型
        2.1.4 沿线风沙地貌特征
    2.2 社会经济概况
3 研究区风况时空分布特征
    3.1 研究区月风速分布特征
    3.2 研究区风向与各风向平均速度分布特征
    3.3 研究区起沙风频率、方向及其时空分布
4 公路风沙危害分析
    4.1 公路防沙体系沙害状况
    4.2 公路沙害状况
    4.3 沙丘移动状况
    4.4 公路风沙危害评价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8)风沙灾害风险评估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风沙灾害风险内涵
2 风沙灾害风险评估模型
3 风沙灾害风险评估指标
    3.1 致灾因子危险性
    3.2 孕灾环境稳定性
    3.3 承灾体易损性
4 风沙灾害风险评价方法
5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5.1 存在的问题
    5.2 展望

(9)台特玛湖干涸湖盆风沙对公路潜在危害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及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1.2 资料来源
2 研究方法
    2.1 风沙活动强度指标的计算
        2.1.1 起沙风
        2.1.2 输沙势
    2.2 区域风沙活动对公路危害潜力评价模型
        2.2.1 评价单元
        2.2.2 评价指标体系
        2.2.3 评价模型
3 区域风沙活动时空分布特征
    3.1 月平均风速时空分布
    3.2 风速与气温、空气湿度关系
    3.3 风向与各风向平均速度分布特征
    3.4 起沙风况
    3.5 输沙势分布特征
4 风沙对公路潜在危害评价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10)兰新高铁烟墩大风区风沙地貌制图与风沙灾害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自然环境概况
2 风沙地貌专题图制作
    2.1 比例尺、图幅范围、图例系统的确定
    2.2 制图流程与技术方法
3 风沙灾害指征
4 沙害现状及成因
    4.1 季节性河流冲积
    4.2 红层风化
    4.3 人类活动对地表的破坏
        4.3.1 弃耕地形成沙源
        4.3.2 风能电站等工程建设造成的地表破坏
5 结论

四、The blown sand disaster to the Tarim Desert Highway in Xinjiang, China(论文参考文献)

  • [1]1949—2019年中国自然地理学与生存环境应用研究进展[J]. 陈发虎,吴绍洪,崔鹏,蔡运龙,张镱锂,尹云鹤,刘国彬,欧阳竹,马巍,杨林生,吴铎,雷加强,张国友,邹学勇,陈晓清,谈明洪,王训明,包安明,程维新,党小虎,韦炳干,王国梁,王五一,张兴权,刘晓晨,李生宇. 地理学报, 2020(09)
  • [2]中国交通干线风沙危害防治模式及应用[J]. 李生宇,雷加强,徐新文,屈建军,任宏晶.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0(06)
  • [3]乌兰布和沙漠防沙技术措施复合作用机制及其优化配置[D]. 闫敏.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1)
  • [4]新疆地区风沙灾害潜在风险性评估及其时空格局[D]. 王玉竹.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5]格库铁路青海段风沙灾害工程防治研究[D]. 张凯.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1)
  • [6]新疆S214公路台特玛湖干涸湖盆段风沙危害及防治[J]. 蔡东旭,李生宇,王海峰,俞祥祥,王世杰,徐新文. 中国沙漠, 2020(01)
  • [7]台特玛湖干涸湖盆区S214省道风沙灾害探讨[J]. 胡正超,吐尔逊·哈斯木,王慧玲,库得来提江·阿不来提.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6)
  • [8]风沙灾害风险评估研究进展[J]. 管梦鸾,张正偲,董治宝. 中国沙漠, 2018(05)
  • [9]台特玛湖干涸湖盆风沙对公路潜在危害评价[J]. 胡正超,刘洋,李生宇,俞祥祥,朱丽芳.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8(02)
  • [10]兰新高铁烟墩大风区风沙地貌制图与风沙灾害成因[J]. 高扬,张伟民,谭立海,边凯. 中国沙漠, 2018(03)

标签:;  ;  ;  

中国新疆塔里木沙漠公路风沙灾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