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开灵口服液对大鼠血液生化及血细胞成分的影响

清开灵口服液对大鼠血液生化及血细胞成分的影响

一、清开灵口服液长期服用对大鼠血液生化及血细胞成分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许卓[1](2020)在《当归多糖联合黄芪多糖对骨髓抑制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RAS-MAPK信号系统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从细胞增殖率,造血因子,细胞信号通路分子,核转录因子等方面探讨当归多糖联合黄芪多糖对骨髓抑制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和参考。材料与方法:(1)购置清洁级C57BL/6小鼠60只作为对象,随机取C57BL/6小鼠10只,设为空白对照组;剩余50只C57BL/6小鼠建立小鼠动物模型,建模完毕后观察小鼠饮食、排泄、精神状态与体重变化情况。分别在建模前、建模后第4d小鼠眶静脉取血1ml,加入冷凝管中,采用全自动细胞分析仪完成小鼠外周血红细胞、白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测定,进一步确定小鼠建模成功。动物分组。建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促红细胞生成素组(EPO组)、当归多糖组、黄芪多糖组及联合用药组清洁级C57BL/6小鼠60只,随机取C57BL/6小鼠10只,设为空白对照组;剩余50只C57BL/6小鼠建立小鼠动物模型,建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EPO组、当归多糖组、黄芪多糖组及联合用药组,每组小鼠10只;空白对照组腹腔常规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其余各组均腹腔注射环磷酰胺380mg/(kg·d),连续完成3d干预。第4d各组小鼠均以断颈方式处死,取股骨、胫骨,并将其放置在浓度为75.0%乙醇中连续完成15min浸泡,将小鼠转移到超净工作台上,在在无菌条件下完成取股骨、胫骨的分离、提取;去皮毛、肌肉及两端软骨,充分暴露红色骨髓腔。采用1m L无菌6号注射器,吸取PBS液1m L,并拧弯无菌针头套管,并插入骨髓腔中,冲洗后获得骨髓,放置在平皿中进行反复冲洗;冲出大部分细胞,利用300目滤网进行过滤,制备单细胞悬液,并向细胞悬液中加入淋巴细胞分离液(等量),10min离心,速度2500rpm,分离完毕后去除上清,并加入红细胞裂解液1m L,3min静置后加入PBS溶液9m L,10min离心,速度2500rpm,去除上清,加入浓度为10.0%IMDM完成2次洗涤,利用10.0%IMDM完成沉淀的重悬,利用计数板调整细胞密度为1×106/m L,并完成细胞的分离、培养,加入96/24孔板中。细胞实验分为六组即空白组,模型对照组、EPO组、当归多糖组、黄芪多糖组及联合用药组,并配置药物,当归多糖、黄芪多糖及药物联合配置。取购置的当归多糖、黄芪多糖,放置在RPMI-1640培养液中,通过预实验配置研究所需的浓度,即:当归多糖200mg/m L、黄芪多糖200mg/m L、联合用药(当归多糖200mg/m L混合黄芪多糖200mg/m L)中,保证实际药物比例为:黄芪:当归=5:1。将上述药物过滤、除菌后放置在4℃冰箱中,备用。其中EPO组、当归多糖、黄芪多糖组及联合用药组均加入等剂量药物干预,并将细胞放置在5%CO2、37℃培养箱中培养;采用MMT法测定各组细胞增殖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各组白细胞介素-2(IL-2)、血小板生成素(TPO)、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及γ-干扰素(INF-r)水平;(2)当归多糖联合黄芪多糖对信号分子RAS、ERK1、ERK2、p38影响。取各组处理后的细胞,采用实时荧光PCR法测定各组细胞中信号分子RASm RNA、ERK1m RNA、ERK2m RNA、p38 m RNA表达水平,分析RAS-MAPK信号通路与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关系;进一步确定当归多糖、黄芪多糖及其配伍对RAS-MAPK信号转导通路及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影响。(3)当归多糖联合黄芪多糖对核转录因子c-jun、c-fos、JNK影响。取各组处理后的细胞,采用实时荧光PCR法测定各组细胞中核转录因子c-junm RNA、c-fosm RNA、JNK m RNA水平,分析细胞周期、核转录因子与细胞增殖的关系,确定当归多糖、黄芪多糖及其配伍对核转录因子、细胞周期和造血干细胞增殖的影响。本研究中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0.0软件处理。结果:1.当归多糖、黄芪多糖及两药联合对骨髓抑制小鼠造血干细胞增殖和造血因子影响1.1当归多糖、黄芪多糖及两药联合对骨髓抑制小鼠造血干细胞增殖影响1.1.1造模前后骨髓抑制小鼠体重、外周血细胞及生化指标变化空白对照组未参与建模体重及外周血血细胞、生化指标变化不明显;其余各组较造模前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均明显下降(P<0.05),体重明显下降(P<0.05)。1.1.2当归多糖、黄芪多糖及两药联合对骨髓抑制小鼠造血干细胞细胞增殖率影响六组细胞随着时间延长细胞均呈增长趋势。正常组细胞由于未参与建模细胞速率较快;1.1.2.1MTT实验24h结果:当归多糖组、黄芪多糖组细胞增殖率比较无统计意义(P>0.05),两组皆高于EPO组(P<0.05);联合用药组细胞增殖率均高于当归多糖组、黄芪多糖组、EPO组(P<0.05)。1.1.2.2MTT实验48h结果:当归多糖组、黄芪多糖组细胞增殖率比较无统计意义(P>0.05),两组皆高于EPO组(P<0.05);联合用药组细胞增殖率均高于当归多糖组、黄芪多糖组、EPO组(P<0.05)。1.1.2.3MTT实验72h结果:当归多糖组、黄芪多糖组细胞增殖率比较无统计意义(P>0.05),两组皆高于EPO组(P<0.05);联合用药组细胞增殖率均高于当归多糖组、黄芪多糖组、EPO组(P<0.05)。1.2当归多糖、黄芪多糖及两药联合对骨髓抑制小鼠造造血因子影响1.2.1对造血因子TPO影响同正常组比较,模型组TPO水平明显下降(P<0.05),当归多糖组、黄芪多糖组TPO比较无统计意义(P>0.05),两组皆高于EPO组(P<0.05);联合用药组TPO均高于当归多糖组、黄芪多糖组、EPO组(P<0.05)。1.2.2对造血因子IL-2影响同正常组比较,模型组IL-2水平明显下降(P<0.05),当归多糖组、黄芪多糖组IL-2比较无统计意义(P>0.05),两组皆高于EPO组(P<0.05);联合用药组IL-2均高于当归多糖组、黄芪多糖组、EPO组(P<0.05)。1.2.3对造血因子GM-CS影响同正常组比较,模型组GM-CS水平明显下降(P<0.05),当归多糖组、黄芪多糖组GM-CS比较无统计意义(P>0.05),两组皆高于EPO组(P<0.05);联合用药组GM-CS均高于当归多糖组、黄芪多糖组、EPO组(P<0.05)。1.2.4对细胞因子INF-r影响同正常组比较,模型组INF-r水平明显下降;同模型组比较其余用药各组INF-r上升;当归多糖组、黄芪多糖组INF-r比较无统计意义(P>0.05),两组皆低于EPO组(P<0.05);联合用药组INF-r均低于当归多糖组、黄芪多糖组、EPO组(P<0.05)。2当归多糖、黄芪多糖及两药联合对骨髓抑制小鼠造血干细胞MAPK信号分子影响2.1对信号分子RASm RNA影响同正常组比较,模型组RAS水平明显下降(P<0.05),当归多糖组、黄芪多糖组RAS比较无统计意义(P>0.05),两组皆高于EPO组(P<0.05);联合用药组RAS均高于当归多糖组、黄芪多糖组、EPO组(P<0.05)。2.2对信号分子ERK1/2m RNA影响同正常组比较,模型组ERK1/2水平明显下降(P<0.05),当归多糖组、黄芪多糖组ERK1/2比较无统计意义(P>0.05),两组皆高于EPO组(P<0.05);联合用药组ERK1/2均高于当归多糖组、黄芪多糖组、EPO组(P<0.05)。2.3对信号分子p38m RNA影响同正常组比较,模型组p38水平明显下降(P<0.05),当归多糖组、黄芪多糖组p38比较无统计意义(P>0.05),两组皆高于EPO组(P<0.05);联合用药组p38均高于当归多糖组、黄芪多糖组、EPO组(P<0.05)。3.当归多糖、黄芪多糖及两药联合对骨髓抑制小鼠造血干细胞核转录因子影响3.1对核转录因子JNKm RNA影响同正常组比较,模型组JNK水平明显下降(P<0.05),当归多糖组、黄芪多糖组JNK比较无统计意义(P>0.05),两组皆高于EPO组(P<0.05);联合用药组JNK均高于当归多糖组、黄芪多糖组、EPO组(P<0.05)。3.2对核转录因子c-junm RNA影响同正常组比较,模型组c-jun水平明显下降(P<0.05),当归多糖组、黄芪多糖组c-jun比较无统计意义(P>0.05),两组皆高于EPO组(P<0.05);联合用药组c-jun均高于当归多糖组、黄芪多糖组、EPO组(P<0.05)。3.3对核转录因子c-fosm RNA影响同正常组比较,模型组c-fos水平明显下降(P<0.05),当归多糖组、黄芪多糖组c-fos比较无统计意义(P>0.05),两组皆高于EPO组(P<0.05);联合用药组c-fos均高于当归多糖组、黄芪多糖组、EPO组(P<0.05)。结论:1.当归多糖联合黄芪多糖能促进大鼠细胞增殖,能发挥两种药物协同作用,有助于促进IL-2、TPO、GM-CSF水平及下调INF-r水平。2.当归多糖联合黄芪多糖能促进信号分子RAS、ERK1、ERK2、p38m RNA表达,上调核转录因子c-jun、c-fos、JNKm RNA水平,可能通过调控RAS-MAPK信号系统影响细胞增殖、分化。

严文瑞[2](2020)在《复方黄芪益气口服液对AFB1所致肝损伤药效学研究及膏滋剂制备》文中研究指明FHY口服液是由中药党参、黄芪、大枣、甘草经水提浓缩后制成的一种复方中药产品,可以调动人体本身抗病能力,具有健脑养血、补气益血的功效。中医临床研究表明该口服液可以用于治疗气力不足以及刚做完手术时免疫力低下的病人,对治疗虚症和免疫力不足有明显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拓宽FHY口服液的应用范围,本研究开展了FHY口服液对由AFB1所致的大鼠和雏鸡肝损伤保护作用,以及膏滋剂型研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建立了AFB1引起的大鼠急性肝损伤模型,以肝指数变化、肝组织病理改善,血清肝功能指标改善、免疫相关蛋白含量变化,肝组织脂质过氧化水平、肝组织总抗氧化能力变化、抗氧化酶活性改善,以及肝组织细胞色素酶表达量变化等为检测指标,研究了FHY口服液治疗AFB1引起的大鼠急性肝损伤的作用和可能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FHY口服液的使用剂量在0.5-2 mL/kg的范围内,均可以有效抑制AFB1引起的大鼠肝指数下降,改善肝组织病理性损伤;提高ALB、TP及GLB等免疫相关指标的水平;降低血清ALT和AST水平;显着提高肝组织SOD活力和CAT及GSH-Px等酶的活力并减轻大鼠肝组织脂质过氧化水平。分子学水平研究结果表明,0.5-3 mL/kg的口服液组的CYP1A2表达量极显着低于模型组且恢复到正常水平,并且抑制作用呈现剂量依赖性;给药剂量为2 mL/kg时,CYP3A4的表达量较模型组显着降低。以上结果提示:(1)0.5 mL/kgFHY口服液就可以有效治疗AFB1所致的大鼠肝损伤,2 mL/kg治疗效果最好;(2)FHY口服液是通过提高机体自身的免疫力和提高肝组织的总抗氧化能力,减轻大鼠肝组织脂质过氧化水平,从而达到治疗AFB1所致肝损伤的作用;(3)口服液主要通过调低肝组织中CYP1A2的表达量来治疗AFB1所致的大鼠肝损伤,调低CYP3A4含量对治疗AFB1所致的大鼠肝损伤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2)建立了AFB1引起的雏鸡肝损伤模型,以肝指数、肝组织病理学改变,血清肝功能改善、免疫相关蛋白含量,肝组织脂质过氧化反应、抗氧化活性和抗氧化酶活性等为指标,开展了FHY口服液对AFB1致鸡肝损伤的治疗作用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饲喂含AFB1 2.8 mg/kg的饲料后,雏鸡血清中AST和ALT含量呈高幅度增长;ALB,TP和GLB含量则大幅降低;肝组织中MDA含量也显着上升,SOD活性和CAT,GSH-PX和GR活性则相应降低;肝组织病理学损伤十分严重,表面观察有出血点,且在停止饲喂AFB1 24天后,这些症状并未改善。上述结果说明AFB1会造成雏鸡免疫力降低、肝组织和机体氧化应激损伤,并且该损伤持续时间长、不易自我恢复。饲喂0.8-2 mL/kgFHY口服液8天后,AST和ALT含量基本恢复正常;ALB,TP和GLB等免疫蛋白含量也大幅增加;肝组织中MDA含量显着下降,SOD活性和CAT,GSH-PX和GR活性显着增强;肝组织病力损伤也明显恢复。研究结果提示,复方参芪口服液能通过提高雏鸡的免疫力和抗氧化能力来治疗AFB1引起的鸡肝损伤。(3)利用传统膏滋制备方法,初步研究了FHY膏的制备工艺,以含水量,相对密度和动力黏度这三项为检测指标,对膏滋制备工艺中收膏步骤用可视化指标进行表示,便于工业生产。结果显示制备的膏滋含水量在25-27%之间,相对密度在1.18 g/cm3左右,黏度在100-300 mPa·s之间时,制备的膏滋具有储存时间长,口感滋润等特点,符合膏滋制剂的要求。

郭淳[3](2020)在《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药效学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评价中药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用于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药效学作用并探究作用机制。研究方法:通过开展体外抑菌试验及动物体内试验进行研究。一、体外试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勒马回注射液作用于6种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常见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链球菌和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的标准株及临床株在两种不同菌液浓度下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以研究勒马回注射液对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常见致病菌的抑制作用。二、体内试验通过建立大鼠干酵母致发热模型、小鼠二甲苯致耳肿胀模型、小鼠氨水引咳模型、小鼠气管酚红排泄模型进行药效学试验,研究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对大鼠肛温的影响、对小鼠耳肿胀度的影响、对小鼠咳嗽潜伏期及咳嗽次数的影响、对小鼠气管酚红排泌量的影响,明确勒马回注射液解热、抗炎、镇咳、祛痰的药效学作用。此外,对干酵母致发热模型大鼠及氨水引咳模型小鼠进行药效学研究的同时,应用ELISA技术,检测动物体内细胞因子表达:以大鼠血清IL-6、TNF-αα、IL-1β含量、下丘脑中PGE2含量为观察目标,以小鼠血清中IL-10含量为观察目标,探究勒马回注射液解热及镇咳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一、体外试验1.勒马回注射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的标准株和临床株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281.25~562.5μg/ml,铜绿假单胞菌的MIC为281.25~1125μg/ml,且在1.0×104与1.0×105两种菌悬液浓度下,MIC值随菌悬液的浓度升高而升高;同时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临床株与标准株测定的MIC值相差不大,二者结果相等或相差一个稀释度。2.勒马回注射液对于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氏菌、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未表现出明显抑菌效应。二、体内试验1.对大鼠干酵母致发热模型的影响(1)通过背部皮下注射干酵母混悬液能够成功复制大鼠发热模型,其热势存在典型的体温下降期、体温上升期、体温高峰平台期,于造模后7h达到最高升温幅度。造模后每小时测定大鼠肛温,观测共10小时的体温变化。在造模后第3h、第4h两个体温测定点,与模型组(雾化生理盐水)相比,勒马回注射液中剂量组体温差值显着降低(P<0.05),第4h的发热抑制率高达197.56%。但10小时体温反应指数(TRI10)较模型组无明显差异(P>0.05)。(2)对干酵母致发热大鼠的血清中1L-1β、IL-6和TNF-α含量及下丘脑中PGE2含量检测后发现:①勒马回注射液高、中、低剂量组大鼠血清1L-1β含量均低于模型组,有降低1L-1β含量的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勒马回注射液中剂量组大鼠血清中IL-6、TNF-α含量显着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中剂量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可降低大鼠血清中IL-6、TNF-α含量。③勒马回注射液各剂量组大鼠下丘脑中PGE2含量较模型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对小鼠二甲苯致耳肿胀模型的影响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试验中,勒马回注射液高剂量组的耳肿胀度极显着低于模型组(雾化生理盐水,P<0.01),耳肿胀抑制率达29.35%;中、低剂量组的耳肿胀度低于模型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对小鼠氨水引咳模型的影响(1)在减少咳嗽次数方面:①勒马回注射液高、中、低三个剂量组的小鼠咳嗽次数均少于模型组一(雾化生理盐水),高、低剂量组对比模型组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比较无明显差异。表明高、低剂量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可显着减少氨水致咳小鼠咳嗽次数。②阳性药组(灌胃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小鼠咳嗽次数与模型组二(灌胃生理盐水)对比有极显着差异(P<0.01),勒马回注射液高、低剂量组的咳嗽次数高于阳性药组,药物活性分别为阳性药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的76.97%、77.27%,但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高、低剂量的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在减少咳嗽次数上的效果与口服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相当。(2)在延长咳嗽潜伏期方面:①模型组一与模型组二分别为雾化盐水及灌胃盐水给药,雾化盐水组较灌胃盐水组的小鼠咳嗽潜伏期明显延长,二者差异显着(P<0.01);阳性药组(灌胃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与模型组二(灌胃生理盐水)对比有极显着差异(P<0.01),但与模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雾化吸入方式本身具有良好的镇咳作用。②勒马回注射液高剂量组小鼠的咳嗽潜伏期与模型组一(雾化生理盐水)对比有极显着差异(P<0.01)、与阳性药组对比有极显着差异(P<0.01),药物活性达阳性药的137.72%。表明高剂量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在延长咳嗽潜伏期方面优于口服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③勒马回注射液中、低剂量组小鼠咳嗽潜伏期与阳性药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药物活性分别为阳性药的101.77%、96.94%。表明中、低剂量的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的镇咳效果与口服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相当。(3)IL-10含量测定:勒马回注射液高、中、低剂量组小鼠血清中的IL-10含量均较模型组一(雾化生理盐水)显着增加(P<0.01,P<0.05,P<0.01),较阳性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个剂量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高、中、低剂量的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均可显着增加氨水致咳小鼠血清中IL-10的表达。4.对小鼠气管酚红排泄模型的影响勒马回注射液高、中剂量组的小鼠酚红排泄量均较模型组显着(P<0.05、P<0.01)升高,较阳性药组(雾化氨溴索注射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勒马回注射液低剂量组的小鼠酚红排泄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高、中剂量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具有良好的祛痰效果。结论:1.勒马回注射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的标准株和临床株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抑菌作用受细菌接种量影响。勒马回注射液对于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氏菌、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无明显抑制作用。2.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具有一定解热作用,其解热效果可能与降低发热大鼠血清中IL-6、TNF-α水平有关。3.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可抑制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肿胀,减轻急性炎症反应。4.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具有显着镇咳作用,在减少氨水引咳小鼠的咳嗽次数、延长咳嗽潜伏期方面均有较好疗效,且高剂量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的总体镇咳效果优于口服氢溴酸右美沙芬口服溶液。其镇咳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血清中IL-10水平有关。5.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具有良好的祛痰作用,能够增加小鼠气管酚红排泌量。

柯慧[4](2020)在《补肾益精经典方剂右归饮化学成分分析及安全性评价》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右归饮来源于《景岳全书·卷五十一》,由熟地黄、枸杞子、山茱萸、山药、附子、肉桂、杜仲、甘草8味中药组成,功效阴阳双补,填精补血,主治命门不足,肾精亏虚证,是着名的经典名方。右归饮临床应用广泛,药理作用研究较多,但右归饮中到底含有哪些化学成分,其安全性如何,尚未见系统报道。右归饮亦是本课题组主攻领域——“肾精”的生物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阐释,和“补肾益精”方药治疗“肾精亏虚证”的药理作用机制阐释的工具药物。右归饮的药物组成,涵盖了不同极性、多个种类的化合物成分,分析和鉴定这些化学成分,是控制该方实验用药质量和阐明其药理作用物质基础的关键环节。故而,研究右归饮的化学成分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得到重庆市科委-计生委中医药科研重点项目(zy201801001)“右归饮治疗肾精亏虚证核心功效物质组及其证候蛋白组学阐释”的支持。目的1.定性分析右归饮复方的化学成分,并定量检测其中的指标性成分和主要活性成分;2.评价右归饮的急性毒性和长期毒性。方法1.两种供试品的制备①右归饮水煎液的制备:按处方组成称取8种生药材加水8倍,煎煮2次,每次0.5 h,合并药液,浓缩至2 g·mL-1生药质量浓度,-4℃储存备用。②右归饮配方颗粒液的制备:按剂量折算,称取8种药物的配方颗粒混合,加43 mL水,加热(75℃),配制成1.9 g·mL-1生药质量浓度,即得。③样品的制备:分别量取上述右归饮水煎液和配方颗粒液0.1ml,稀释100倍(正离子模式检测)或1000倍(负离子模式检测),超声,离心,吸取上清液,即得。2.右归饮化学成分的定性分析方法①色谱条件:采用waters,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2.1×100 mm,1.7μm)进行分离,流动相为0.1%甲酸乙腈(A)-0.1%甲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正负离子模式下采集数据。②定性检测方法:采用UPLC-QTOF-MS/MS对右归饮水煎液和配方颗粒液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并利用一级质谱确定相对分子量,二级质谱获得裂解信息,结合标准品或文献数据比较确定化学结构。3.右归饮化学成分的定量分析方法①定量成分的选择:将水煎液与配方颗粒液定性分析获得的共有成分进行网络药理学作用预测,取预测结果中主要药理作用所对应的成分,以及2015年版《中国药典》指标性成分,作为定量待测成分。②色谱条件:采用 waters,ACQUITY UPLC BEH C18 色谱柱(2.1×100 mm,1.7μm)进行分离,流动相为0.1%甲酸乙腈溶液(A)-0.1%甲酸水(B),梯度洗脱,采用电喷雾离子源,正负离子模式下采集数据。③定量检测方法:采用UPLC-QqQ-MS/MS对右归饮水煎液和配方颗粒液中的这18个化学成分进行含量测定。4.右归饮急性毒性试验:1)分组及给药:将KM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和给药组,每组10只,给药组灌胃给予240 g·kg-1右归饮配方颗粒液,0.04 ml·10g-1/只/次,一天3次,共720 g·kg-1,相当于人临床用量的533倍。2)观察指标:①外观形态:观察一般体征,活动状态、每周体重。②脏器组织:脑、胸腺、心、脾、胃、肺、肾脏外观并计算其脏器指数。③血常规指标: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全血中WBC、HGB、MCH、MCHC、HCT、MCV和PLT的含量。④肝功能指标:用全自动血液生化仪测定血清中ALT、AST、ALP、TP、GLU、T-CHO和TG的含量。⑤肾功能指标:用全自动血液生化仪测定血清中CREA、UREA和CK的含量。5.右归饮长期毒性试验:1)分组与给药:将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和给药组,每组60只,给药组灌胃给予60 g·kg-1右归饮配方颗粒液,相当于人临床用量的45倍,一天1次,连续90 d,1 mL·100g-1/只/次,给药结束后,恢复期观察30 d。2)观察指标:①外观形态:观察一般体征,活动状态、每周体重。②脏器组织:脑、胸腺、心、肝、脾、肺、肾、肾上腺、胃、卵巢、子宫、附睾、睾丸外观形态,计算脏器指数: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其组织形态学。③血常规指标: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全血中HGB、RBC、HCT、MCH、MCHC和PLT的含量。④肝功能指标:用全自动血液生化仪测定血清中AST、ALP、ALB、TP、GLU、TG和T-CHO的含量。⑤肾功能指标:用全自动血液生化仪测定血清中CREA、UREA和CK的含量。结果1.右归饮化学成分的定性 1)右归饮水煎液的定性:①确定了右归饮水煎液中80个质谱峰的药材来源。②确定了右归饮水煎液中85个化学成分的结构。其中,源于山茱萸的有7个环烯醚萜类和2个鞣质类成分;源于枸杞子的有3个苯丙素类和5个黄酮类成分;源于杜仲的有1个环烯醚萜类和7个木脂素类成分;源于肉桂的有1个苯丙素类成分;源于熟地黄的有6个苯丙素类和6个环烯醚萜类成分;源于炙甘草的有2个苯丙素类、8个黄酮类和18个三萜皂苷类成分;源于制附子的有19个生物碱类成分。2)右归饮配方颗粒液的定性:①确定了右归饮配方颗粒液中232个质谱峰的药材来源。②确定了右归饮配方颗粒液中29个化学成分的结构。其中,源于山茱萸的有3个环烯醚萜类和1个鞣质类成分;源于枸杞子的有2个黄酮类成分;源于杜仲的有2个木脂素类成分;源于肉桂的有2个苯丙素类;源于熟地黄的有2个苯丙素类成分;源于炙甘草的有1个黄酮类和4个三萜皂苷类成分;源于制附子的有12个生物碱类成分。2.右归饮两种剂型定量成分的选择①网络药理学预测结果,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效成分有28个:槐果碱、宋果灵、类叶升麻苷、异类叶升麻苷、马钱苷、甘草苷、甘草酸、松脂醇二葡萄糖苷、京尼平苷酸、没食子酸、肉桂醛等。②右归饮水煎液和配方颗粒液中已确定结构的化学成分共有16个: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苯甲酰乌头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肉桂醛、类叶升麻苷、异类叶升麻苷、莫诺苷、马钱苷、甘草苷、甘草酸、松脂醇二葡萄糖苷、京尼平苷酸、新乌头原碱。前15个为2015年《药典》含量测定的指标性成分。3.右归饮化学成分的定量分析 利用多反应监测模式(MRM)可以同时检测右归饮水煎液和配方颗粒液中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新乌头原碱、宋果灵、槐果碱、肉桂醛、甘草酸、松脂醇二葡萄糖苷、异类叶升麻苷、类叶升麻苷、莫诺苷、马钱苷、甘草苷、京尼平苷酸18个化学成分的含量,专属性、线性(r≥0.9947)、重复性(≤1.08%)、精密度(≤1.34%)、稳定性(≤1.73%)和平均回收率(89.49~106.67%)方法学验证指标符合2015年《中国药典》的含量测定要求。4.右归饮配方颗粒液最大给药量灌胃未见KM小鼠出现显着急性毒性反应 与空白组相比,右归饮720 g·kg-1组小鼠有如下变化:①右归饮组小鼠一般体征正常,均未出现中毒现象;体重增加无显着性变化(*P>0.05);②右归饮组小鼠脑、心、脾等主要脏器的外观及脏器指数均无显着性改变(*P>0.05);③右归饮组小鼠的血常规指标WBC、HGB、MCH、MCHC、HCT、MCV和PLT,无统计学差异(*P>0.05);④右归饮组小鼠肝功能指标ALT、AST、ALP、TP、GLU、T-CHO和TG的含量均无显着性变化(*P>0.05);⑤右归饮组小鼠肾功能指标CREA、UREA和CK的含量均无显着性变化(*P>0.05)。5.右归饮配方颗粒液灌胃给药90 d及停药再恢复30 d未见SD大鼠有显着长期毒性反应 与空白组相比,右归饮60 g·kg-1组大鼠有如下变化:①右归饮组大鼠的动物一般体征均无异常变化,也无大鼠死亡;大鼠每周体重无显着性差异;②主要脏器的大体形态学及脏器指数均无显着性改变;③血常规指标HGB、RBC、HCT、MCH、MCHC和PLT,无统计学差异;④给药90 d及停药恢复30 d后,右归饮组血清中肝功能指标ALT、AST、ALP、ALB、TP、TG、GLU和T-CHO的含量均无显着性差异;恢复30 d后,血清中肝功能指标ALT、AST、ALP、TP、GLU和T-CHO的含量显着降低;⑤右归饮组血清中肾功能指标CREA的含量均无显着性差异,给药90 d及恢复30 d后,UREA显着降低,给药90 d后,CK显着增加,恢复30 d后,CK显着性降低(均*P<0.05),但都在正常大鼠的生理范围内。结论1.经UPLC-QTOF-MS/MS定性检测,右归饮水煎液中至少含85个结构明确的化学成分,右归饮配方颗粒液中至少含29个结构明确的化学成分,二者共有16个化学成分。2.所建立的UPLC-QqQ-MS/MS的定量检测方法,能同时快速检测出右归饮水煎液或配方颗粒液中15个预测的药效成分(其中8个指标性成分)和3个毒性成分的含量。3.急性毒性与长期性毒性试验显示右归饮配方颗粒液口服临床安全性较高。

金维缘[5](2020)在《HPLC-MS测定黄酮类成分分析方法的建立及其在雄黄—黄芩药动学研究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雄黄是含砷中药,临床应用广泛。虽然雄黄口服利用度较低,但因未科学(长期、超量和不规范)合理使用单味雄黄或其复方制剂引起的药源性砷中毒事件时有报道。然而中药配伍解毒增效理论对有毒中药的合理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文献报道,黄芩具有拮抗雄黄诱导的肝肾毒性的作用,但雄黄-黄芩配伍使用后的药动学研究却鲜有报道。基于此,本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雄黄-黄芩配伍减毒增效机制:(1)建立原子荧光检测法(AFS)测定雄黄和黄芩不同配伍比例对雄黄可溶性砷含量的影响。(2)建立测定血中砷含量的AFS分析方法研究雄黄-黄芩配伍对雄黄中砷在体内过程的影响。(3)建立测定血浆中黄酮类成分的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PLC-MS)研究雄黄-黄芩配伍对黄芩中黄酮类成分体内过程的影响。为阐明黄芩-雄黄配伍的科学内涵提供实验依据,为含雄黄复方中药的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研究方法:1.建立AFS分析方法对不同比例的雄黄-黄芩混合液组进行可溶性砷的测定,同时考察人工胃液体积,超声提取时间对雄黄可溶性砷溶出量的影响。2.建立AFS分析方法测定黄芩组和雄黄-黄芩组血中的砷浓度,绘制砷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图,并比较药动学参数的差异。3.建立测定大鼠血浆中黄芩活性成分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HPLC-MS),测定黄芩组和雄黄-黄芩组血浆中的黄酮类成分,并绘制药时曲线图以及比较药动学参数的差异。实验数据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法(one-sample t-test)进行组间差异的显着性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在人工胃液体积8 mL,超声提取时间1.5 h条件下,单味雄黄可溶性砷溶出量最多,随着不同配伍比例雄黄-黄芩组中黄芩比例的增加可溶性砷含量逐渐减小,在雄黄:黄岑为1:4时,可溶性砷含量达到最低值。2.建立的AFS分析方法可用于药材及血液中的砷含量的测定,精密度、准确度、回收率良好,符合生物样品的分析要求。从雄黄及雄黄-黄芩混合液的血砷药时曲线和参数来看,雄黄组与雄黄-黄芩组在大鼠体内的血砷药时曲线都出现“双峰”,且第一吸收峰峰值高于第二峰峰值。与雄黄组相比,雄黄-黄芩组第二次达峰浓度增加(Cmax)(P<0.05),第二次的达峰时间(Tmax)显着提前(P<0.05),说明黄芩加快了砷在大鼠体内的吸收;雄黄-黄芩组中砷第二次的半衰期(T(1/2)2)相较于雄黄组显着减小(P<0.05),清除率(CLz)明显增加(P<0.05),说明黄芩加快了砷在体内的代谢速率。3.建立HPLC-MS分析方法检测黄芩中主要活性成分黄芩苷、黄芩素,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黄芩苷、黄芩素在考察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黄芩苷浓度范围0.230-9.20 μg/mL,黄芩素浓度范围0.137-5.50 μg/mL),专属性、精密度、准确度、提取回收率、基质效应和稳定性等均符合生物样品分析要求,可用于黄芩黄酮类成分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从黄芩及雄黄-黄芩组的黄岑苷、黄芩素药时曲线和参数来看,黄芩苷、黄芩素的药时曲线都出现了“双峰”。与黄芩组相比,雄黄-黄芩组黄芩苷第一个峰达峰浓度Cmax降低,T(1/2)1提前,第二个峰的达峰时间延后,AUCo-t减少,CLZ降低。雄黄-黄芩组黄芩素第一个峰的达峰浓度降低,第二个峰的半衰期T(1/2)2延长,平均驻留时间(MRT)、表观分布容积(Vz)、清除率(CLz)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说明雄黄可使黄芩活性成分黄芩苷、黄芩素在体内吸收、分布、消除的时间变慢,延长其在体内的作用时间。结论:1.建立的AFS分析方法可用于药材和血液中砷含量的测定,方法具有灵敏度高,操作简便等优点。2.建立的HPLC-MS分析方法可用于血浆中黄酮类成分含量的测定,方法具有分离效果好,选择性好,灵敏度高,精确性高,重复性好等优点。3.黄芩对雄黄中可溶性砷的溶出具有显着性的抑制作用,可以加快雄黄中砷在大鼠体内的吸收和代谢。雄黄可使黄芩中的黄芩苷、黄芩素在大鼠体内的作用时间延长,代谢时间缓慢。

杨梅[6](2019)在《青蒲颗粒对仔猪部分血液指标的影响及解热作用研究》文中指出青蒲颗粒是由成都乾坤动物药业有限公司研究开发的现代中药颗粒,本试验主要探究青蒲颗粒对仔猪部分血液指标的影响及解热作用。试验一:青蒲颗粒对仔猪血常规及血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32头35日龄长白仔猪,随机分为4组,除对照组外,试验组分别在仔猪日粮中添加1、3、5g/kg体重的青蒲颗粒,连续给药7d,每日监测仔猪体征变化,并于第0、8、13 d时,每组随机选取5头试验仔猪,晨饲前经前腔静脉采血5mL/头,检测血常规及血生化指标。结果显示:各试验组与对照组的仔猪血常规和血液生指标均无显着差异。试验二:建立LPS致热模型,确定最佳致热剂量及体温变化规律选取16头35日龄长白仔猪,随机分为4组,除对照组外,试验组分别腹腔注射40、50、60μg/kg体重LPS,12h后再注射一次,持续监测记录体温变化72 h。结果显示:注射LPS 2 h后,所有仔猪体温开始逐渐升高,低、中剂量组仔猪体温在首次注射LPS 6 h后均上升到最高温度,12h再次注射LPS后体温又逐渐上升,并呈现波动状态,低剂量组从42h开始体温基本恢复正常,中剂量组体温始终保持在39.63℃以上。高剂量组仔猪体温变化幅度最大,首次注射LPS后体温始终保持在40.06℃以上,在8、20、60h时分别达到峰值。综合考虑中剂量LPS(50μg/kg体重)对长白仔猪致热效果最佳,第一次灌服中药的时间为首次注射LPS后6h。试验三:青蒲颗粒对LPS致热仔猪的解热效果选取60头35日龄长白仔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阳性对照组、膏芩口服液组、青蒲颗粒低、中、高剂量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均接种LPS(按试验二确定的最佳致热剂量50μg/kg体重),4个用药组在仔猪接种LPS 6h后,分别灌服膏芩口服液1mL/kg体重、青蒲颗粒0.5、1.0、1.5g/kg体重,连续给药3d,每日观测临床症状及体温;计算平均日采食量、日增重及料重比;在第0、2、4和6d每组随机选取5头仔猪前腔静脉采血3mL/只,分离血清后检测TNF-α、PGE2、MIP-1、IL-1β、IL-6、IL-8的含量;在第4 d,阳性对照组和青蒲颗粒低剂量组随机选取2头仔猪处死后,采集肺、肝、肾、脾制作石蜡切片,以观察相应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显示:1)LPS可使仔猪96h内平均体温维持在39.90℃41.87℃之间,使用LPS后,青蒲颗粒高剂量组和膏芩口服液组、青蒲颗粒中剂量组、青蒲颗粒低剂量组仔猪体温分别于36、48、60h后下降至39.5℃以下;2)使用LPS各组仔猪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均低于正常组,高于阳性对照组,青蒲颗粒中、高剂量组显着高于膏芩口服液组和青蒲颗粒低剂量组;3)LPS可明显提高仔猪血清中TNF-α、PGE2、MIP-1、IL-1β、IL-6、IL-8含量,第2d开始膏芩口服液组和青蒲颗粒低、中、高组上述细胞因子含量均明显低于阳性对照组,青蒲颗粒各剂量组间表现出剂量依赖性。除青蒲颗粒中剂量组的TNF-α外,青蒲颗粒中、高剂量组上述6种细胞因子含量第2d开始均明显低于膏芩口服液组和青蒲颗粒低剂量组;青蒲颗粒低组MIP-1、IL-8从第2d开始也低于膏芩口服液组。青蒲颗粒中剂量组IL-6从第4d开始以及高剂量组MIP-1从第2d开始,IL-6从第4d开始,IL-1β、IL-8第6d均低于正常对照组。试验四:青蒲颗粒辅助治疗副猪嗜血杆菌病效果观察选取经细菌分离、PCR鉴定确诊为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病猪90头,随机分为3组(氟苯尼考组、青蒲颗粒联合组、膏芩口服液联合组),各组仔猪均肌注氟苯尼考20mg/kg体重,两个联合组分别灌服1mL/kg体重膏芩口服液、1.0g/kg体重青蒲颗粒,每日2次,连续3日。试验期7d,统计疗效。结果显示:青蒲颗粒联合氟苯尼考治疗副猪嗜血杆菌病疗效优于单用氟苯尼考及膏芩口服液联合氟苯尼考的效果。结论:(1)青蒲颗粒以低于5g/kg体重每日灌服2次对仔猪具有良好的安全性;(2)本试验剂量的青蒲颗粒和膏芩口服液可有效抑制LPS(50μg/kg体重)致热仔猪PGE2、TNF-α、MIP-1、IL-1β、IL-6、IL-8的产生,青蒲颗粒组具有剂量依赖效应,且中、高剂量组优于膏芩口服液组;(3)1.0g/kg体重青蒲颗粒联合氟苯尼考治疗副猪嗜血杆菌病,疗效优于单用氟苯尼考。本试验结果表明青蒲颗粒可安全用可于生产实践,推荐剂量为1.0g/kg体重。

方舒婷[7](2019)在《玫瑰茄水提物的抗贫血活性研究及安全性毒理学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玫瑰茄(Hibiscus Sabdariffa L.)别名洛神花、红桃K,是一种药食同源的天然植物,药用部位有根、种子、叶片及花萼,用途最广的部分在其花萼。缺铁性贫血(IDA)作为临床上最普遍的一类贫血,是一种极常见的全球性疾病,能够对人体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鉴于目前玫瑰茄改善IDA的相关研究较少,本文系统探究了玫瑰茄水提物对改善大鼠缺铁性贫血的效果,并初步研究了玫瑰茄水提物抗贫血活性的分子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同时开展了安全性毒理学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 玫瑰茄水提物对改善大鼠缺铁性贫血的效果评价。采用低铁饲料喂养,辅以数次放血的方法建立实验性IDA大鼠模型,根据大鼠体重和血红蛋白(HGB)水平,将其随机分为低铁对照组、Fe SO4组以及低、中、高3个样品剂量组,另设正常对照组。样品剂量组分别给予玫瑰茄水提物250 mg/kg·bw、500 mg/kg·bw、1000 mg/kg·bw,Fe SO4组给予2 mg/kg·bw硫酸亚铁溶液,低铁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每天灌胃一次,连续30天,测定缺铁性贫血的相关指标,评价玫瑰茄水提物对改善IDA的效果。结果显示:玫瑰茄水提物各剂量组大鼠HGB水平显着高于低铁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但均处于正常值范围;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及血清转铁蛋白受体(s Tf R)含量均显着低于低铁对照组。综上表明玫瑰茄水提物不同剂量组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大鼠缺铁性贫血状况。2. 玫瑰茄水提物抗贫血活性的作用机制初探。IDA大鼠经不同剂量的玫瑰茄水提物治疗后,利用Q-PCR和Western blot技术分别检测试验大鼠十二指肠中二价金属转运体(DMT-1)、膜铁转运蛋白(FPN-1)、膜铁转运辅助蛋白(Hp)及其m RNA的表达量,同时检测肝脏中铁调素(Hepcidin)及其m RNA的表达水平,初步分析了玫瑰茄水提物对相关基因和蛋白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玫瑰茄水提物对IDA大鼠十二指肠中的DMT-1、FPN-1、Hp及其m RNA相对表达水平具有抑制作用,且Hp及其m RNA的表达量与玫瑰茄水提物在一定的剂量浓度范围内呈相关性。低浓度玫瑰茄水提物能够促进IDA大鼠肝脏中Hepcidin-25表达,高浓度玫瑰茄水提物则抑制Hepcidin-25的表达,各剂量组均抑制了相关m RNA的表达。3. 玫瑰茄水提物的安全性毒理学评价。通过急性毒性试验和30天喂养试验,评价玫瑰茄水提物的食用安全性。急性毒性试验的结果表明,玫瑰茄水提物的LD50大于5000 mg/kg,可认为实际无毒。30天喂养试验的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玫瑰茄水提物各剂量组大鼠的各项指标(一般健康状况、体重、采食量、血液学和血清生化主要指标、主要脏器质量及系数)均无异常情况,处于正常值范围内,且各试验组主要脏器的组织结构和形态未观察到任何病变,表明玫瑰茄水提物具有良好的食用安全性。综上所述,玫瑰茄水提物对大鼠缺铁性贫血状态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调控与铁吸收和转运相关的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且安全无毒,为玫瑰茄相关保健功能产品的安全性提供理论依据。

韩姗姗[8](2019)在《基于GRADE系统方法的中成药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应用指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运用GRADE研究方法,遵循“循证为主、共识为辅、经验为鉴”原则,参考当前最佳证据,制定中国《中成药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应用指南》,以规范并推广中成药在新生儿黄疸中的应用,提高临床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减少母婴分离,增加人文关怀。方法:1.召开启动会对指南制订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前期探讨,并通过问卷进行结局指标的重要性排序。2.运用网络和手工检索相结合的方式对中英文数据库进行中成药的检索,检索时间均由建库至2019.1.1,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查,获得最终目标文献,并形成文献证据登记表和文献特征提取表。3.对于不同的研究类型应用不同的条目/量表进行偏倚评估:对于系统评价/meta分析类文献予AMSTAR-2量表评估;对于RCT予ROB风险偏倚评估,对非随机同期对照试验/观察性研究予MINORS量表评估。4.运用Revman5.3软件对一致性程度较高的文献进行定量合并分析,获得相应森林图。5.专家共识:1)德尔菲法:遴选不少于30个全国各地正高职称以上的儿科/新生儿科中西医专家,以邮件方式对其展开三轮问卷,统计其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和专家意见协调程度指标,同时针对中成药的推荐意见进行投票表决;2)共识会议:对通过问卷仍无法达成共识的问题再进行分析、讨论,最终达成一致。6.运用GRADE系统对经循证研究和专家共识达成一致的中成药进行质量评价形成证据总结表,并综合德尔菲票数、患者利益对中成药作出最终推荐。结果:1.循证研究:最终10种中成药67项研究纳入证据,包括41项茵栀黄制剂研究(口服液23、颗粒18)、9项清肝利胆口服液、4项四磨汤口服液、6项黄疸茵陈颗粒、2项清开灵冲剂、2项茵陈五苓糖浆、1项消炎利胆片、1项黄栀花口服液、1项肝舒乐颗粒。2.专家共识:明确中成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适用人群对象、时机和范围、优势证型、用法用量、副作用相关等描述。3.质量评价:最终茵栀黄制剂、清肝利胆口服液、黄疸茵陈颗粒、茵陈五苓糖浆、四磨汤口服液5种中成药纳入GRADE研究,质量评价结果显示茵栀黄制剂/清肝利胆口服液的总体质量证据等级为C级,其余均为D级。4.形成推荐意见:推荐单独服用茵栀黄口服液可降低光疗发生率(1B);推荐服用茵栀黄口服液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黄疸,可降低治疗末血清胆红素水平(1C),降低黄疸消退失败率(2C),缩短黄疸消退时间(2C);考虑茵栀黄口服液联合益生治疗新生儿黄疸,可降低治疗末血清胆红素水平、黄疸消退失败率、缩短黄疸消退时间(2C);中医属阳黄热重于湿(专家共识)。考虑服用茵栀黄颗粒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黄疸,可降低治疗末血清胆红素水平、无效率,缩短黄疸消退时间(2C);中医属阳黄热重于湿(专家共识)。考虑服用清肝利胆口服液联合益生菌治疗新生儿黄疸,可降低治疗末血清胆红素水平、提高日均胆红素下降率,缩短黄疸消退时间(2C);中医属阳黄湿重于热。推荐服用茵陈五苓糖浆治疗新生儿黄疸(IV类证据,D级推荐),中医属阳黄,小便不利(专家共识)。暂不建议黄疸茵陈颗粒(2D)、四磨汤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黄疸(2D)。结论:依据GRADE系统和共识结果,最终对茵栀黄口服液予以强推荐,对茵栀黄颗粒、清肝利胆口服液给予弱推荐,对茵陈五苓糖浆给予D级推荐,暂不推荐黄疸茵陈颗粒和四磨汤治疗新生儿黄疸。

吴晓莹[9](2019)在《羚羊角和水牛角的解热作用及其成分研究》文中认为羚羊角为牛科动物赛加羚羊(Saiga tatarica Linnaeus)的角,水牛角为牛科动物水牛(Bubalus bubalis Linnaeu)的角。羚羊角与水牛角皆有较好的解热作用,临床常用于小儿高热不退,效果明显。羚羊角和水牛角虽广泛应用,但其有效成分尚不明确,作用机理也有待探索。本论文首先开展了羚羊角和水牛角及其提取物的解热及作用机制研究,并对其成分进行了比较,为角类药材的研究提供了基础。实验结果如下:1、基于皮下注射酵母建立的感染性大鼠发热模型,发现羚羊角粉、羚羊角水煎液和水牛角水煎液均能降低发热大鼠的体温,而羚羊角及水牛角的酸、碱水解液解热作用不明显。进一步研究表明羚羊角粉与水牛角水煎液能抑制发热大鼠血清中TNF-α、IL-1β、IL-6、5-HT、cAMP、PGE2水平的上升,也能抑制发热大鼠下丘脑中cAMP、PGE2水平的上升。病理学切片显示羚羊角粉和水牛角水煎液对发热大鼠的肝脏和肺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2、基于羚羊角粉、水牛角粉及其不同提取物解热效果的差异,对其成分进行了分析与比较。采用红外光谱法研究发现蛋白类成分是羚羊角与水牛角的主要成分,其特征峰v(C=O)、β(NH)位于1660、1540cm-1附近,为最强峰或次强峰。从二维导数光谱可以看出1600~800 cm-1处羚羊角和水牛角存在明显差异,可作为鉴别两者的依据。羚羊角粉及其水提物、水牛角粉及其水提物的蛋白质吸收峰强度较高,而它们的酸、碱提取物的蛋白质吸收峰有所下降,尤其是碱提取物,其酰胺Ⅰ带明显降低,表明羚羊角及水牛角水煎液与其酸、碱水解液解热作用的不同,可能与其蛋白质被降解有关。3、利用LC-MS/MS对羚羊角粉及其水煎液、水牛角粉及其水煎液中的蛋白质进行分析鉴定。从羚羊角粉与水牛角粉中鉴定出16个共有蛋白,从羚羊角粉及其水煎液中鉴定出23个共有蛋白,水牛角及其水煎液中鉴定出36个共有蛋白。进一步分析对比发现四者具有7个共有蛋白,分别是:Q0VD04、A4FUZ0、F1N362、G3N0V2、F1MMI6、P04272、F1MUY2,其中前 4 个皆为角蛋白。4、采用氨基酸分析仪测定羚羊角粉、水牛角粉及其提取物中20种游离氨基酸的含量,水牛角粉和羚羊角粉中各种氨基酸的含量和所占比例相差较大,羚羊角粉中各种氨基酸的含量远均高于水牛角粉,羚羊角粉中氨基酸总量为3.46mg/g,水牛角粉中氨基酸总量为0.44mg/g;羚羊角粉与其水提物中各氨基酸比例相近,而其酸、碱水解物中各氨基酸含量显着升高,其比例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甘氨酸、天门冬氨酸占比明显升高,分别占羚羊角酸水解物的36.7%、20.5%,占羚羊角碱水解物的38.0%、10.3%;水牛角粉与其水提物中各氨基酸比例相近,而水牛角酸、碱提取物中,甘氨酸、天门冬氨酸占比明显升高,占酸水解物总量的27.7%、20.3%,甘氨酸、丝胺酸占碱水解物总量的34.9%、19.6%。5、采用ICP-MS法,对羚羊角粉、水牛角粉及其提取物中14种无机元素进行测定,羚羊角粉与水牛角粉中无机元素含量差异较大,其元素组成比例也不相同。羚羊角粉中Ca、K、Mg、Na、P的含量是水牛角粉的4倍以上。羚羊角粉中Ca、P元素含量分别占总含量的66.1%、29.9%,远远高于其他元素;而水牛角粉中以Ca元素最多,占总含量的46.0%,Na、K、P、Zn、Al、Fe、Mg元素含量相近,共占总含量的53.5%;羚羊角水提物中Ca、P元素含量比原粉减少35倍左右,而水牛角水提取物中Ca、Na、K、P含量是原粉的50倍以上;羚羊角酸、碱水解物中无机元素的比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Ca、P元素含量占比显着降低;水牛角酸、碱水解物中无机元素的比例也发生了变化,Ca、P、Mg、K元素所占比例小于有解热作用的水牛角水提物。

冉洋[10](2019)在《五皮口服液的药效及安全性评价》文中研究指明鸡痛风是一种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营养代谢性疾病,给养殖业带来较大损失,五皮口服液组方源自五皮散,由茯苓皮、陈皮、桑白皮、大腹皮、生姜皮组成,其功效为行气、化湿、利水,主治水肿,前期研究证明五皮口服液能有效防治鸡痛风。本试验在前期基础上,按照新兽药申报要求,进行了五皮口服液的利尿作用、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和靶动物安全性试验研究,取得以下结果:(1)五皮口服液的利尿作用试验昆明小鼠50只,雄性,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其中五皮口服液高、中、低剂量组给药剂量分别为13.5,6.75,3.375g/kg体重,药物对照组灌服五皮散煎液,阴性对照灌服同体积生理盐水。给药前腹腔注射1mL生理盐水制作小鼠水负荷模型,灌胃给药,连续观察4h,记录排尿量。结果表明,给药后4h内,与阴性对照组排尿量1.18±0.42g比较,五皮口服液高、中剂量组排尿量分别为1.78±0.42g,1.73±0.60g,均极显着增加(P<0.01),低剂量组排尿量为1.34±0.91g,显着增加(P<0.05)。说明五皮口服液具有显着利尿作用。(2)五皮口服液的急性毒性试验A.半数致死量(LD50)的测定:昆明小鼠28只,雌雄各半,拟定给药剂量为27000mg/kg体重,经口灌服测定LD50。结果表明,试验小鼠给药后均未见明显异常表现,也未出现死亡,经口灌服LD50大于5000mg/kg,属于实际无毒物质。B.最大给药量试验:昆明小鼠4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2组,每组20只。其中试验组经口灌服五皮口服液,给药容积为0.2mL/10g体重,每3h给药1次,连用3次,总给药量81g/kg,连续观察7d。结果表明,五皮口服液试验组小鼠未见明显异常表现,也未出现死亡,最大给药量为81g/kg,最大给药倍数为鸡临床推荐剂量的600倍。(3)五皮口服液的亚慢性毒性试验SD大鼠8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4组,每组20只。其中五皮口服液高、中、低剂量组灌胃给药剂量分别为40.5,11.46,3.24g/kg体重,给药体积为1mL/100g体重,每天1次,连用28d。结果表明,给药期间各剂量组试验大鼠的一般体征、体增重和血液学指标未见异常变化;与对照组比较,高、中剂量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或尿素氮,显着或极显着升高(P<0.05,或P<0.01),低剂量组血液生化指标均差异不显着(P>0.05),病理组织学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说明五皮口服液3.24g/kg剂量较长时间使用安全。(4)五皮口服液靶动物安全性试验健康伊莎褐蛋鸡80只,35日龄,随机分为4组,每组20只,分别每1L饮水添加1、3、5倍和0倍推荐剂量的五皮口服液,连续给药7d。结果表明,1、3、5倍临床推荐剂量的五皮口服液对试验鸡的体征未见异常影响,血液学指标、血液生化指标和病理组织学未见明显异常变化。说明五皮口服液按临床推荐剂量使用安全。

二、清开灵口服液长期服用对大鼠血液生化及血细胞成分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清开灵口服液长期服用对大鼠血液生化及血细胞成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当归多糖联合黄芪多糖对骨髓抑制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RAS-MAPK信号系统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当归多糖、黄芪多糖及两药联合对骨髓抑制小鼠造血干细胞增殖和造血因子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一
    小结
论文二 当归多糖、黄芪多糖及两药配合对骨髓抑制小鼠骨髓干细胞RAS-MAPK信号系统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二
    小结
    附图
论文三 当归多糖、黄芪多糖及两药联合对骨髓抑制小鼠造血干细胞核转录因子影响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三
    小结
    附图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一 黄芪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当归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综述三 中医疗法治疗骨髓抑制的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2)复方黄芪益气口服液对AFB1所致肝损伤药效学研究及膏滋剂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中文对照表
第一章 综述
    1.1 FHY口服液的研究概述
        1.1.1 FHY口服液的简介
        1.1.2 FHY口服液药效成分
        1.1.3 FHY口服液的药理作用
    1.2 膏滋剂简介
    1.3 AFB_1所致肝损伤的研究进展
        1.3.1 AFB_1的理化性质
        1.3.2 AFB_1导致的肝损伤
        1.3.3 AFB_1所致肝损伤的危害
        1.3.4 中药制剂在治疗AFB_1所致肝损伤的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思路与内容
第二章 FHY口服液对AFB_1所致大鼠肝损伤的治疗作用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动物
        2.2.2 药物及试剂
        2.2.3 主要仪器
        2.2.4 造模及分组
        2.2.5 肝指数检测
        2.2.6 肝组织病理学变化观察
        2.2.7 血清肝功能指标测定
        2.2.8 肝组织抗氧化指标测定
        2.2.9 肝组织CYP1A2、CYP2A6和CYP3A4 的表达量测定
        2.2.10 统计学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预实验研究结果
        2.3.2 FHY口服液对实验大鼠健康状况的影响
        2.3.3 FHY口服液对大鼠肝组织表观观察变化的影响
        2.3.4 FHY口服液对大鼠肝指数的影响
        2.3.5 FHY口服液对大鼠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影响
        2.3.6 FHY口服液对大鼠血清肝功能指标的影响
        2.3.7 FHY口服液对大鼠血清蛋白含量的影响
        2.3.8 FHY口服液对大鼠肝组织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2.3.9 FHY口服液对大鼠肝组织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2.3.10 大鼠肝组织CYP1A2、CYP3A4和CYP2A6 表达量的变化
    2.4 小结
第三章 FHY口服液对AFB_1所致鸡肝损伤的治疗作用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仪器
        3.2.3 基础日粮的组成与配置
        3.2.4 动物及分组
        3.2.5 样品采集与处理
        3.2.6 肝组织病理学观察
        3.2.7 血清生化指标测定
        3.2.8 肝组织抗氧化指标测定
        3.2.9 数据处理与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AFB_1致鸡肝急性肝损伤模型评价
        3.3.2 FHY口服液对肝损伤雏鸡肝组织表观变化的影响
        3.3.3 FHY口服液对AFB_1肝损伤雏鸡肝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3.3.4 FHY口服液对AFB_1肝损伤雏鸡血清肝功能指标的影响
        3.3.5 FHY口服液对AFB_1肝损伤雏鸡血清蛋白含量的影响
        3.3.6 FHY口服液对AFB_1肝损伤雏鸡脂质过氧化产物的影响
        3.3.7 FHY口服液对AFB_1肝损伤雏鸡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3.4 小结
第四章 FHY膏制备初步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提取液制备
        4.2.4 收膏
        4.2.5 包装贮藏
        4.2.6 得膏率测定
        4.2.7 含水量测定
        4.2.8 相对密度测定
        4.2.9 膏滋动力黏度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药效学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中医治疗
    一. 中医对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认识
    二. 中医药治疗进展
        (一) 内治法
        1 中药汤剂治疗
        1.1 诊疗思路
        1.1.1 辨疾病分期治疗
        1.1.2 辨证分型治疗
        1.1.3 其他诊治思路
        1.2 对不同病原体的治疗
        1.2.1 对病毒引起的ALRTI的治疗
        1.2.2 对细菌引起的ALRTI的治疗
        1.2.3 对支原体引起的ALRTI的治疗
        1.3 对特殊发病人群的治疗
        1.3.1 对老年人的治疗
        1.3.2 对小儿的治疗
        2 口服中成药治疗
        3 中药注射剂的使用
        (二) 外治法
        1 中药保留灌肠治疗
        2 中药外敷治疗
        3 中药雾化治疗
        4 经皮给药治疗
        5 TDP仪照射治疗
        6 推拿疗法
        7 拔罐疗法
        (三) 中医内外合治(综合治疗)
        (四) 重大传染病的防治
    三.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前言
    试验一 勒马回注射液的体外抑菌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菌种
        1.1.2 试验药物
        1.1.3 培养基
        1.1.4 主要试剂与耗材
        1.1.5 主要仪器设备
        1.2 试验方法
        1.2.1 MIC的测定
        1.2.2 药液制备
        1.2.3 细菌的复活及纯化
        1.2.4 细菌悬菌液的制备
        1.2.5 操作步骤
        1.2.6 结果判读
        1.2.7 注意事项
        2 试验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试验二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的药效学及作用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试验动物
        1.1.2 试验药物
        1.1.3 试剂与主要仪器
        1.2 试验方法
        1.2.1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对干酵母所致大鼠发热模型的影响
        1.2.1.1 动物分组
        1.2.1.2 给药方法
        1.2.1.3 酵母混悬液的制备
        1.2.1.4 造模
        1.2.1.5 体温测定
        1.2.1.6 标本采集与检测
        1.2.1.7 统计分析
        1.2.2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模型的影响
        1.2.2.1 动物分组
        1.2.2.2 给药方法
        1.2.2.3 造模及取材
        1.2.2.4 检测指标
        1.2.2.5 统计分析
        1.2.3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对浓氨水引咳小鼠模型的影响
        1.2.3.1 引咳初筛与动物分组
        1.2.3.2 给药方法
        1.2.3.3 造模及取材
        1.2.3.4 检测指标
        1.2.3.5 统计分析
        1.2.4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对小鼠气管酚红排泄的影响
        1.2.4.1 动物分组
        1.2.4.2 给药方法
        1.2.4.3 酚红标准曲线的绘制
        1.2.4.4 造模及取材
        1.2.4.5 统计分析
        2 试验结果
        2.1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后对干酵母所致大鼠发热模型的影响
        2.1.1 勒马回注射液对干酵母致发热大鼠体温的影响
        2.1.2 勒马回注射液对干酵母致发热大鼠体温反应指数的影响
        2.1.3 勒马回注射液对干酵母致发热大鼠发热抑制率的影响
        2.1.4 勒马回注射液对发热大鼠血清中1L-1β、1L-6和TNF-α含量的影响
        2.1.5 勒马回注射液对发热大鼠下丘脑中PGE2含量的影响
        2.2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后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模型的影响
        2.3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后对浓氨水引咳小鼠模型的影响
        2.3.1 勒马回注射液对氨水致小鼠咳嗽模型咳嗽次数及咳嗽潜伏期的影响
        2.3.2 勒马回注射液对氨水致咳嗽小鼠血清中IL-10的影响
        2.4 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后对小鼠气管酚红排泄的影响
        2.4.1 酚红的标准曲线
        2.4.2 勒马回注射液对小鼠气管酚红排泄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研究结论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补肾益精经典方剂右归饮化学成分分析及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右归饮化学成分的定性分析
    第一节 右归饮水煎液化学成分的定性分析
        1 试验材料
        2 试验方法
        3 试验结果
        3.1 依据标准品比对确定了18个化学结构明确的成分
        3.2 依据质谱分析结合文献数据比对确定了71个化学结构明确的成分
        4 小结
    第二节 右归饮配方颗粒液化学成分的定性分析
        1 试验材料
        2 试验方法
        3 试验结果
        3.1 依据标准品比对确定了16个化学结构明确的成分
        3.2 依据质谱分析结合文献比对确定了13个化学结构明确的成分
        4 小结
    本章讨论
第二章 右归饮化学成分的定量分析
    第一节 右归饮水煎液和配方颗粒液中定量成分的选择
        1 试验材料
        2 试验方法
        3 试验结果
        3.1 基于网络药理学预测得出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效成分有28个
        3.2 右归饮两种药液的共有成分有16个
        3.3 确定指标性成分有18个
        4 小结
    第二节右归饮水煎液和配方颗粒液的定量分析
        1 试验材料
        2 试验方法
        3 试验结果
        3.1 正离子模式下的含量测定方法学验证结果
        3.2 负离子模式下的含量测定方法学验证结果
        3.3 水煎液和配方颗粒液中18个成分的含量测定结果
        4 小结
    本章讨论
第三章 右归饮配方颗粒液安全性评价
    第一节 右归饮配方颗粒液急性毒性研究
        1 试验材料
        2 试验方法
        3 试验结果
        3.1 24h内给药3次未引起KM小鼠的一般外观体征和体重异常
        3.2 24h内给药3次对小鼠的血常规和血生化未见显着异常
        3.3 24 h内给药3次对小鼠主要脏器的大体形态外观及脏器指数无显着变化
        4 小结
    第二节 右归饮配方颗粒液长期毒性研究
        1 试验材料
        2 试验方法
        3 试验结果
        3.1 右归饮给药90 d未引起大鼠外观和体重的异常
        3.2 右归饮给药90 d大鼠血常规和血生化的影响
        3.3 右归饮给药90 d大鼠主要脏器未见显着变化
        4 小结
    本章讨论
全文总结
创新点及意义
思考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科研工作汇报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5)HPLC-MS测定黄酮类成分分析方法的建立及其在雄黄—黄芩药动学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2 实验动物
    2.3 AFS法测定雄黄和黄芩不同配伍比例中可溶性砷含量
        2.3.1 药品配制
        2.3.2 可溶性砷含量的测定
    2.4 AFS测定血中砷含量方法的建立及其在雄黄和雄黄-黄芩药动学研究中的应用
        2.4.1 黄芩水煎液的制备
        2.4.2 血液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4.3 分析方法确证
        2.4.4 动物给药及处置
        2.4.5 大鼠血液样品的测定
    2.5 HPLC-MS测定血浆中黄酮类成分方法的建立及其在黄芩和雄黄-黄芩药动学研究中的应用
        2.5.1 药品配制
        2.5.2 血浆样品预处理步骤
        2.5.3 色谱/质谱条件
        2.5.4 分析方法确证
        2.5.5 动物给药及处置
        2.5.6 大鼠血浆样品中黄芩黄酮类成分的测定
    2.6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AFS测定雄黄-黄芩不同配伍比例中可溶性砷含量
    3.2 AFS测定血中砷含量方法的建立及其在雄黄和雄黄-黄芩药动学研究中的应用
        3.2.1 方法学考察的结果
        3.2.2 大鼠灌胃雄黄、雄黄-黄芩后血中砷的药动学行为比较结果
    3.3 HPLC-MS测定血浆中黄酮类成分方法的建立及其在黄芩和雄黄-黄芩药动学研究中的应用
        3.3.1 方法学考察的结果
        3.3.2 大鼠灌胃给予黄芩和雄黄-黄芩混合液后黄芩黄酮类成分的药动学研究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实践报告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青蒲颗粒对仔猪部分血液指标的影响及解热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发热原因及机理
    1.2 内毒素及其发热模型
        1.2.1 内毒素概述
        1.2.2 LPS发热模型建立
    1.3 临床常用解热方法及其解热机理
        1.3.1 兽医临床常用解热西药
        1.3.2 常用清热解毒中药及其方剂
        1.3.3 中药解热效果及机理研究
    1.4 青蒲颗粒组方及其主要药物作用
        1.4.1 大青叶药效研究概述
        1.4.2 蒲公英药效研究概述
        1.4.3 紫花地丁药效研究概述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青蒲颗粒对仔猪血常规及血生化指标的影响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场所及主要药物
        2.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3 试验动物分组及处理
        2.1.4 样品采集与处理
        2.1.5 检测指标及方法
        2.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2.1 临床症状
        2.2.2 血常规指标
        2.2.3 血清生化指标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LPS致热仔猪模型的建立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场所及主要药品
        3.1.2 主要器材
        3.1.3 试验动物及处理
        3.1.4 观察指标
        3.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2.1 临床症状观察
        3.2.2 体温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青蒲颗粒对LPS致热仔猪的解热效果观察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场所及主要药品
        4.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4.1.3 动物分组及处理
        4.1.4 样品采集与处理
        4.1.5 检测指标及方法
        4.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2.1 临床指标
        4.2.2 生长性能
        4.2.3 仔猪血清细胞因子含量的变化
        4.2.4 组织病理变化
    4.3 讨论
        4.3.1 青蒲颗粒对LPS致热仔猪临床指标及生产性能的影响
        4.3.2 青蒲颗粒对LPS致热仔猪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
        4.3.3 青蒲颗粒对LPS致热仔猪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青蒲颗粒辅助治疗副猪嗜血杆菌病效果观察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场所
        5.1.2 试验药品
        5.1.3 主要试剂和仪器
        5.1.4 试验设计及方法
        5.1.5 检测指标及方法
        5.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5.2 试验结果与分析
        5.2.1 发病猪典型症状及剖解变化
        5.2.2 实验室诊断结果
        5.2.3 治疗指标评价结果
    5.3 讨论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玫瑰茄水提物的抗贫血活性研究及安全性毒理学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玫瑰茄的研究进展
        1.1.1 玫瑰茄的概述
        1.1.2 玫瑰茄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1.3 玫瑰茄的开发利用现状
    1.2 缺铁性贫血的研究进展
        1.2.1 缺铁性贫血的概况
        1.2.2 缺铁性贫血的病因
        1.2.3 缺铁性贫血对机体的影响
        1.2.4 缺铁性贫血的治疗进展
    1.3 玫瑰茄治疗缺铁性贫血的研究进展
    1.4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1.4.1 研究的意义
        1.4.2 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玫瑰茄水提物对改善大鼠缺铁性贫血的效果评价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及试验样品
        2.2.2 低铁饲料
        2.2.3 试验动物
        2.2.4 仪器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检测HS中的铁含量和pH值
        2.3.2 建立实验性大鼠缺铁性贫血模型
        2.3.3 恢复试验
        2.3.4 观察指标
        2.3.5 样品采集
        2.3.6 数据统计处理
    2.4 结果
        2.4.1 HS中的铁含量和pH值
        2.4.2 HS对IDA大鼠体重的影响
        2.4.3 HS对IDA大鼠采食量的影响
        2.4.4 HS对 IDA大鼠RBC和 HCT值的影响
        2.4.5 HS对 IDA大鼠HGB和 FEP含量的影响
        2.4.6 恢复试验期各组大鼠血清学指标的检测结果
    2.5 讨论
    2.6 小结
第三章 玫瑰茄水提物抗贫血活性的作用机制初探
    3.1 引言
    3.2 材料和仪器
        3.2.1 试验样品
        3.2.2 主要试剂
        3.2.3 仪器和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组织总蛋白的提取
        3.3.2 Western blot分析
        3.3.3 总RNA的提取
        3.3.4 逆转录
        3.3.5 荧光定量及产物检测
    3.4 数据统计处理
    3.5 结果
        3.5.1 HS对十二指肠中DMT-1 及其mRNA相对表达水平的影响
        3.5.2 HS对十二指肠中FPN-1 及其mRNA相对表达水平的影响
        3.5.3 HS对十二指肠中Hp及其mRNA相对表达水平的影响
        3.5.4 HS对肝脏中Hepcidin-25 及其mRNA相对表达水平的影响
    3.6 讨论
    3.7 小结
第四章 玫瑰茄水提物的安全性毒理学评价
    4.1 引言
    4.2 材料和仪器
        4.2.1 试验药物及试剂
        4.2.2 试验动物及饲养条件
        4.2.3 仪器和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急性毒性试验
        4.3.2 30天喂养试验
    4.4 数据处理与分析
    4.5 结果
        4.5.1 急性毒性试验结果
        4.5.2 30天喂养试验结果
    4.6 讨论
        4.6.1 HS对小鼠急性毒性的影响
        4.6.2 HS对大鼠30天喂养试验的影响
    4.7 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基于GRADE系统方法的中成药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应用指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术语和缩略语
2.0 引言
2.1 研究现状
    2.1.1 流行病学
    2.1.2 机制
    2.1.3 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2.1.4 新生儿胆红素异常增高的原因
    2.1.5 常见的新生儿黄疸类型
    2.1.6 诊断
    2.1.7 治疗
    2.1.8 中医对新生儿黄疸的认识
    2.1.9 中成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优势及不足
2.2 指南制定过程
    2.2.1 构建临床问题
    2.2.2 循证研究
    2.2.3 专家共识
    2.2.4 形成证据概要表
    2.2.5 形成推荐意见
    2.2.6 形成初稿
2.3 讨论
    2.3.1 关于新生儿黄疸的病因分类分析
    2.3.2 关于中医证型、时机问题
    2.3.3 关于原始研究的设计质量
    2.3.4 关于干预措施的相关问题
    2.3.5 关于结局指标的相关问题
    2.3.6 关于发表偏倚的问题
    2.3.7 关于调查问卷的问题
    2.3.8 关于指南制定方法学问题
2.4 结论
    2.4.1 茵栀黄口服液
    2.4.2 茵栀黄颗粒
    2.4.3 清肝利胆口服液
    2.4.4 茵陈五苓糖浆
2.5 创新点及意义
2.6 不足与展望
    2.6.1 存在不足
    2.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9)羚羊角和水牛角的解热作用及其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羚羊角和水牛角的资源现状
    2 羚羊角和水牛角的化学成分
    3 羚羊角和水牛角的药理作用
    4 羚羊角和水牛角的临床应用
    5 解热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羚羊角和水牛角的解热作用
    第一节 羚羊角粉及其提取液的解热作用及机制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试剂与仪器
        1.3 实验材料
        1.4 药品制备
        1.5 羚羊角粉的解热及机制实验
        1.6 羚羊角提取液的解热实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羚羊角粉的解热作用
        2.2 羚羊角粉对发热大鼠肝脏和肺脏病理变化的影响
        2.3 羚羊角粉的解热机制
        2.4 羚羊角粉及其提取液的解热作用比较
        3 讨论
    第二节 水牛角提取液的解热作用及机制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试剂与仪器
        1.3 实验材料
        1.4 药品制备
        1.5 水牛角水煎液的解热及机制实验
        1.6 水牛角各提取液的解热实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牛角水煎液的解热作用
        2.2 水牛角水煎液对发热大鼠肝脏和肺脏病理变化的影响
        2.3 水牛角水煎液对大鼠血清、下丘脑发热相关因子的影响
        2.4 水牛角提取液的解热作用比较
        3 讨论
第三章 羚羊角和水牛角的成分研究
    第一节 基于中红外光谱的羚羊角和水牛角成分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1.1 仪器
        1.2 实验材料
        1.3 实验方法及数据处理
        2 结果分析
        2.1 羚羊角及其提取物的红外光谱特征比较
        2.2 水牛角及其提取物的红外光谱特征比较
        2.3 羚羊角和水牛角的二阶导数谱比较
        3 讨论
    第二节 羚羊角和水牛角的蛋白质类成分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1.2 实验材料
        1.3 提取测定方法
        1.4 基于Nano LC-LTQ/Orbitrap MS鉴定蛋白质
        2 结果与分析
        2.1 羚羊角粉与水牛角粉中蛋白质类成分比较
        2.2 羚羊角粉与水煎液中蛋白质类成分比较
        2.3 水牛角粉与水煎液中蛋白质类成分比较
        3 讨论
    第三节 羚羊角和水牛角的氨基酸含量测定
        1 材料和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1.2 实验材料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羚羊角粉和水牛角粉的氨基酸含量比较
        2.2 羚羊角粉及其提取物的氨基酸含量比较
        2.3 水牛角粉及其提取物的氨基酸含量比较
        2.4 羚羊角、水牛角及其提取物的氨基酸聚类分析
        3 讨论
    第四节 羚羊角与水牛角的无机元素含量测定
        1 材料和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1.2 实验材料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羚羊角粉与水牛角粉中无机元素含量比较
        2.2 羚羊角粉及其提取物的无机元素含量比较
        2.3 水牛角粉及其提取物的无机元素含量比较
        2.4 羚羊角、水牛角及其提取物的无机元素聚类分析
        3 讨论
第四章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五皮口服液的药效及安全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第一章 鸡痛风及其治疗新兽药研究进展
        1.1 鸡痛风发病机制及防治
        1.1.1 鸡痛风发病机制
        1.1.2 鸡痛风防治
        1.2 五皮口服液药物研究进展
        1.2.1 茯苓皮
        1.2.2 陈皮
        1.2.3 桑白皮
        1.2.4 大腹皮
        1.2.5 生姜皮
        1.3 药物的药效及安全性评价
        1.3.1 药效试验
        1.3.2 安全性评价
        1.4 小结
试验研究
    第二章 五皮口服液的利尿作用试验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五皮口服液的急性毒性试验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
        3.2.1 小鼠半数致死量
        3.2.2 小鼠最大给药量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五皮口服液的亚慢性毒性试验
        4.1 材料和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
        4.2.1 五皮口服液对大鼠临床体征的影响
        4.2.2 五皮口服液对大鼠血液学指标的影响
        4.2.3 五皮口服液对大鼠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4.2.4 五皮口服液对大鼠脏器系数的影响
        4.2.5 五皮口服液对大鼠病理组织的影响
        4.3 讨论
        4.3.1 五皮口服液对大鼠临床体征的影响
        4.3.2 五皮口服液对大鼠血液学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4.3.3 五皮口服液对大鼠脏器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五皮口服液的靶动物安全性试验
        5.1 材料和方法
        5.1.1 材料
        5.1.2 方法
        5.2 结果
        5.2.1 五皮口服液对鸡临床症状及体重的影响
        5.2.2 五皮口服液对鸡血液学指标的影响
        5.2.3 五皮口服液对鸡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5.2.4 五皮口服液对鸡脏器系数的影响
        5.2.5 五皮口服液对鸡病理组织的影响
        5.3 讨论
        5.3.1 五皮口服液对靶动物鸡临床体征的影响
        5.3.2 五皮口服液对靶动物鸡血液学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5.3.3 五皮口服液对靶动物鸡脏器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清开灵口服液长期服用对大鼠血液生化及血细胞成分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当归多糖联合黄芪多糖对骨髓抑制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RAS-MAPK信号系统影响的实验研究[D]. 许卓.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2]复方黄芪益气口服液对AFB1所致肝损伤药效学研究及膏滋剂制备[D]. 严文瑞. 山西大学, 2020(01)
  • [3]勒马回注射液雾化吸入治疗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药效学及作用机制研究[D]. 郭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补肾益精经典方剂右归饮化学成分分析及安全性评价[D]. 柯慧. 西南大学, 2020(01)
  • [5]HPLC-MS测定黄酮类成分分析方法的建立及其在雄黄—黄芩药动学研究中的应用[D]. 金维缘.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6]青蒲颗粒对仔猪部分血液指标的影响及解热作用研究[D]. 杨梅.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7]玫瑰茄水提物的抗贫血活性研究及安全性毒理学评价[D]. 方舒婷.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2019(02)
  • [8]基于GRADE系统方法的中成药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应用指南研究[D]. 韩姗姗.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9]羚羊角和水牛角的解热作用及其成分研究[D]. 吴晓莹.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10]五皮口服液的药效及安全性评价[D]. 冉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清开灵口服液对大鼠血液生化及血细胞成分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