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魏源及其思想特点

略论魏源及其思想特点

一、魏源及其思想特征评述(论文文献综述)

郭晓阳[1](2020)在《吴澄《老子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吴澄,元朝着名的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吴澄生于南宋末年,其二十七岁时,南宋灭亡进入元朝。吴澄作为元朝理学的集大成者,直接宋代理学之端绪,与许衡齐名,有南吴北许之称。吴澄学问广博,着作等身,经学主要以《五经纂言》为代表,又旁涉史学、文学、医学等各领域。理学领域,主要继承朱学并对陆九渊心学多有吸收,遂以“和会朱陆”为主要思想特征。政治上,吴澄官至国子监、翰林学士,又曾担任地方学政。但其一生淡泊名利、厌恶科举仕途,对现实政治怀有深刻的思考。其思想在《老子注》一书中有较集中的体现。《老子注》是吴澄辞官返乡途中留居清都观时所作。其老学思想主要表现在道论和政治关怀等方面。具体来讲,吴澄的道论包括道理论、道德论、道气论、道物论等。在理学思想高度成熟的背景下,吴澄多以“理”与《老子》之“道”相汇通,借鉴了“理一分殊”等思想命题来阐发“道”与“理”、“德”以及“气”还有“天地万物”的关系。可以说吴澄的道论吸收了大量理学以及佛学等方面的思想成果,并从宇宙论、本体论层面进行了系统阐发。但为人所忽略的是,此注本凝结着吴澄对于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怀。吴氏厌倦仕途,本不是职业的政治家,但对于现实政治却有着深入的思考。他的经世致用思想、三代之治思想都集中体现在《老子注》一书中,其理论为现实政治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除此之外,吴澄搜集十多家《老子》世传注本,以“文义”为划分依据以恢复《老子》本义为初衷,对其进行校定组合,最终分为六十八章。其六十八章分法在老学史上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吴澄作为元朝理学的代表人物,他的视野却不局限于理学领域。其《老子注》无论文献版本的考校还是思想层面的阐释都具有新意,不仅为我们全面认识吴澄的学术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在中国老学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闫笙浩[2](2019)在《蔡元培五四前后“社会改造”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国人迫切希望寻找到摆脱危机、实现富强的捷径。至五四前后,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社会改造思潮及国内政治形势日趋黑暗的影响,有识之士意识到民主政治改革缺乏社会力量的支撑,于是开始转向社会改造思想的研究。希望能够在社会领域有所作为,实现国家独立和社会的发展。在众多的探索者中,蔡元培是最早进行研究,也是做出突出贡献的一个。蔡元培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之一,他一生都在探索“中国社会向何处去”的时代大问题。五四前后,蔡元培致力于对社会改造思想的研究,在政治实践与学术创新上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本文主要从蔡元培“社会改造”思想的形成背景、主要内容和特征及评价三个部分阐述蔡元培的“社会改造”思想。本文第一部分介绍蔡元培五四前后“社会改造”思想的形成背景。近代以来,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是社会改造思潮兴起的外来刺激因素,而中国内部的社会危机和新的变化则是社会改造的根本原因,内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孕育了中国先进分子改造社会的强烈诉求。蔡元培自身的学习和政治活动经历使他形成了一整套关于社会改造的思想。法国大革命期间提出的“自由、平等、亲爱”的思想、无政府主义、互助论以及儒家大同思想、中庸思想等构成他社会改造思想重要的思想来源。第二部分阐述蔡元培五四前后“社会改造”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征。蔡元培的“社会改造”思想是包含精神改造、政治改良和发展实业三个层面的整体改造思想。在精神改造层面他提倡对国民性进行改造,强调人的精神自由,主张兴办教育;在政治改造层面主要提倡改良主义,支持好人政府,倡导法制;在发展实业层面他主张实利主义教育,同情社会主义理想和劳工运动。从蔡元培“社会改造”思想的内容可以看出其改良主义倾向和重视“精神”力量的特征。第三部分通过和早期共产主义者的社会改造思想进行对比,可以看出蔡元培思想的前瞻性和思想深度。通过总结蔡元培五四前后社会改造思想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及局限性,得出一些对于当前我国改革进程有益的启示。

吴桐[3](2019)在《郭嵩焘的基督教观》文中研究指明郭嵩焘在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之中,受经世思想影响,开始向西方学习,探寻救国道路。他在这一过程中接触与认识基督教,并形成其基督教观。郭嵩焘的出访经历成为其基督教观形成的关键节点。在出访之前郭嵩焘因教案问题以及对西学的追寻而与基督教接触,对基督教有了初步的认识。出访期间,郭嵩焘为进一步探索西学而深入地了解基督教,形成对基督教的基本认识。对比出访前后郭嵩焘对基督教认识的变化,可见随着对基督教了解的深入,他对于基督教的态度也更为客观与理性,对基督教与西方文化之间关系的理解愈加透彻。郭嵩焘的基督教观,突破了传统“华夷之辨”的束缚,肯定西方文明的先进性,为学习西方扫除思想壁垒,从而推动其洋务观的形成。此外,同时代及后续官僚士大夫们对基督教的认识主要聚焦在教案上,而郭嵩焘的基督教观则在此基础上,开始更多地关注基督教与西学以及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这体现出郭嵩焘对基督教的认识远超时人,凸显其思想的先进性。但同时郭嵩焘也难以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始终站在儒家士大夫的立场上认识基督教,体现出其思想的时代局限性。因此,从郭嵩焘的基督教观中可以看到其思想在传统与近代之间徘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杨璐[4](2019)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建设理论在十九大取得了重大突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得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认同。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党的理论建设中的定位,使我们有必要梳理清这样一些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连续性发展和不同时期所产生的阶段性成果的关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生成的必然性及其地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意义及其实践价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党和人民群众从事的伟大实践的关系。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势必遵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进路,从这一大视角出发,把握其产生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真正认清其真理性、科学性、时代性,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它对当代中国重要价值。马克思主义被近代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并传播,起源于他们对救国救民真理的探索。十月革命的世界性影响之一,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并经过了传播过程中的几次论争,扩大了其影响和社会认知。以成立中国共产党,确立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标志,马克思主义正式在中国“落户”有了现实的载体。这一历史过程表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被接受并成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所使然,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大趋势的必然结果,它体现了先进中国人发挥历史主动性的主体作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进行改造旧世界的伟大实践,拉开了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提出了符合中国实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形成了打着主体创造性印记的理论认识,即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大理论成果。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在探讨和解决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把党建设好的问题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把邓小平理论推向新的发展空间,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更广阔的历史空间,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坚守共产主义理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历史性飞跃,为党的指导思想增添了新的内容,也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都是党的理论建设必然结晶。党以马列主义为指导,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体现为过程的连续性,又是阶段性成果导致的非连续性,就是不同时期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呈现出理论创新的不同内容,而内在则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贯穿其中。或者说,本质的不变性与表现形式的可变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发展和表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偶然形式的统一。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域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有其历史必然性,从现实出发,这一思想的产生又有与之直接相联系的条件,奠基于坚实的基础之上。重要的在于,习近平作为创立新思想的主体,他具备创造新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丰富的学识、深邃的洞察力、睿智的思维、厚重的文化根基、实践经验的丰富性,这些主体素质,成就了习近平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科学思想又是建立在中国已经进入新时代的准确判断,奠基于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转变上,思想的博大精深表现出内容的丰厚性。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构成了这一思想的丰富内容,使之具有鲜活的特征,即形成了严谨的科学体系;凸显了强烈的中国自信;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党意识;与实践互动的理论创新;胸怀宽广的世界视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要坚持这样的原则: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以问题导向为切入点,着力解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探索搞好党的建设科学理论和途径;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优势,运用好辩证思维;旗帜鲜明反对错误思潮。该理论体系实现了党建理论和治国理政两大领域的创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更高的历史站位把握“三大规律”,在执政的道路上方向更明确,步伐更坚实。从时代价值层面看,这一科学理论的现实意义在于:它是新时代实践的思想导向;是实现中国共产党人历史使命的行动指南;是我们践行“四个全面”的思想保障;是我们走和平发展道路,反对霸权主义,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中保持清醒头脑的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催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它通过发展马克思主义,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共产党人的理论创造由此得到了丰厚的回报。纵观历史与现实我们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不会中断,它会伴随着中国共产党人实践的坚定步伐,在创新的旋律中不断走向新的境界。新时代的新思想所指明的战略目标、战略任务的实现,战略布局和总体布局指向内容的完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日可待。

范祥银[5](2019)在《马其昶《老子故》研究》文中提出马其昶生活于清末民初,是桐城派的殿军人物之一。他长期居于桐城,继承着桐城派以“义理为宗”的学术传统,同时旁涉佛老,兼及百家。本文以他的《老子故》为研究的主要材料,采用思想史、学术史和文献学相结合的方法,对《老子故》的注解特色和解老宗旨进行综合探究,以彰显马其昶的老学成就及其思想特征。论文主要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桐城派以义理为宗的学术传统及其生平经历和交游。桐城派的代表人物如姚鼐、方东树、姚莹等人皆遵奉程朱理学,在清代的汉宋之争中,坚定地维护宋学的正统地位,批判汉学的弊端。马其昶继承了桐城派的这一学术传统,并在《老子故》中有着清晰的体现。马其昶的生平可以分为前后两段,前段居于桐城,读书奉亲、求学科考是生活的主题;后段以北京为中心,教书出仕、修史着述变成了生活的主业。马其昶的交游对象,可分为三类。桐城士人是他交游的主体,其中最为亲密者有萧穆、姚永概、姚永朴等,他与桐乡士人的交往持续了一生。光绪七年,他北上游历,在京结交的学友,如郑皋、孙葆田等,皆为饱学之士。这一阶段和在京学人的交往切磋,不但为他出仕任职提供了机会,更扩充了其治学规模。民国后,守旧派文人成为马其昶交游圈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西学的冲击,马其昶与陈三立、林纾等,共同提倡传统文化。第二部分主要从分章和注解两个层面,对《老子故》文本作了较为全面的探究。在分章方面,本文介绍了《老子故》中所体现的以文义和“天地之数”为依据的两种分章形式,并对分章依据的来源和选择分章依据的目的作了探讨。在注解方面,本文通过举例分析,介绍了《老子故》的取材来源和马其昶对《老子》中重要概念的解析、对韩非子“误读”老子文本的批评,从文本角度揭示出马其昶《老子故》的注解特色。第三部分主要对《老子故》中所体现出来的儒释道融合的思想和经世致用的思想作了解析。马其昶认为“孔、老皆出于易”,在用儒家观念注解老子文本的同时,沟通儒老之间的分歧矛盾,为其儒老相合的思想提供依据。《老子故》也有着明显的“以佛解老”的注解特色,佛学中的“真心”等观念,成为马其昶融合佛老的媒介。清末,面对内忧外患的社会局面,马其昶曾多次上书陈说他的经世理论。在《上清帝宣统书》中,他以儒家文化为依据,对财政、民生、文化、军事等多个领域提出改革建议,并强调为政之要在于“养民”。民初,在与社会现实的几次碰撞之后,马其昶不再主动上书陈说治国之策,而是将他的经世致用思想融入对《老子》等典籍的注解当中。本文从“无为而治”、“用人之法”等四个方面,分析《老子故》中的经世致用思想,并尝试探究马其昶等传统型儒家学者,在清末民初所承受的西学压力。

段炼[6](2018)在《从“理势”互动到“体用”二分:以清代中后期读书人的世界观转型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支配中国社会千余年的"天理"世界观在清代中后期的瓦解,与嘉道年间读书人在经学框架下重新思考"理势"的问题密切相关。无论是今文经学、理学抑或经世之学,都在试图重新回答何为"理"与"势"以及如何重新诠释"理势"关系的思想命题。从庄存与到张之洞,他们对于"理势"与"体用"问题的理解和实践,拓展了朝野各界因应时势的理论视野,也形塑了当日读书人世界观转型的历史进程。在传统经学的思想范畴中,"理之是非"的刚性价值原则,开始在"势之利害"的现实主义和世俗逻辑面前败退。读书人以更具权变和实用性的思路,消解传统儒家德性与现实制度实践的价值关联。正是基于对"理势"关系及其诠释策略的内在调整,清代中后期的多元思想"内变",既是对传统"天理"世界观修正与扬弃、推陈而出新的过程,也由此埋下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伏笔。

陈超凡[7](2017)在《王韬教育改革思想和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王韬是晚清新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在近代早期启蒙思想家群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王韬生活的时代,正处于19世纪后半叶中国急剧变革的转型时期,传统的教育背景、独特的生活环境、丰富的海外经历、边缘化的个人身份等诸多因素,促使他成长为一位学贯中西、善于独立思考并富有家国情怀的教育改革家。王韬传承并发扬中国古代重视人才的传统,形成以服务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新型人才观。他分析传统教育的弊端,抨击科举制度毁灭人才,设计了一套系统的教育改革方案,形成“融汇中西”的教育改革思想。学校教育方面:主张渐进改革科举制度,推行义务教育,在基层普遍设立新式学校,把女子纳入教育对象;设立各类专科学校,培养实用技能人才。社会教育方面:译着大量近代科学书籍,创办第一份由中国人自主经营的近代报纸——《循环日报》,着文立说宣传变法,倡议兴建公共图书馆、博物院,影响和带动了一大批先进中国人关注现实、学习西学、热心洋务。尤为可贵的是,王韬积极将教育改革思想付诸实践,任上海格致书院山长长达12年,对该书院招生制度、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进行一系列改革,颠覆了传统学校教育的模式,对中国教育近代化进行了宝贵的探索。王韬教育改革思想和实践极富先驱意义,对中国传统教育走向现代产生深远影响。他主张全面引进西学知识,突破只学习西方器物的局限,其教育改革思想和实践不仅开创中国近代教育之先河,还为此后的维新变法运动提供了思想和人才准备,在中国近代新学体系演变序列中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对中国社会近代化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当然,王韬教育改革思想和实践不可避免存在历史局限性,但这无法掩盖他对开启新风、唤醒民众、推动社会进步的重大贡献。

肖朗[8](2018)在《东西文化观与近代中日文化交流——以日本“另类”启蒙思想家中村敬宇为考察中心》文中研究指明作为日本近代启蒙思想家的"另类"代表人物,中村敬宇对儒学和西学均有深厚的造诣。通过自身的深入体察和研究,中村敬宇概括出"敬天爱人"的观念,认为这种观念构成了东西方文化的思想要素和精神实质,具有共同性和普遍性,成为他关于东西方文化的基本观点,也是其东西文化观的特色之所在。在此思想认识的基础上,中村敬宇重视儒家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相继发表《支那不可侮论》《汉学不可废论》等文,批驳当时日本片面追慕西方文化而全盘否定儒家文化的言论思想。与此同时,他与王韬、黄遵宪等晚清中国文人、学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探讨彼此关注的问题,其代表性着作、译作也经由梁启超等人的引介而传入晚清中国,形成了近代中日文化、思想的双向交流。考察中村敬宇的东西文化观及其文化交流活动,有助于当下我国传承和弘扬儒家学说的合理因素及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以增进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对于在多元文化和跨文化交流日趋兴盛的当代国际大背景下坚持和倡导彼此尊重、相互理解的开放、平等、包容的原则也不无启示。

周璐[9](2017)在《姚燮文学创作研究述评》文中研究表明姚燮(1805—1864),字梅伯,号野桥、大梅山民、复庄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市镇海区)人,是清代道咸时期在东南一带享有盛名的文士。现今学界对姚燮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于戏曲和《红楼梦》)关注较多,对其文学创作的探讨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虽取得一定成果,但还存在进一步深化的空间。鉴于此,本文将主要对其生平经历、着述版本和文学成就的研究概况分而述之。一、姚燮生平、交游和着述考论

解佳钰[10](2016)在《毛泽东早期新闻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旨在对毛泽东早期新闻思想的理论来源、演变历程、主要内容和影响进行研究,通过对青年毛泽东在湖南和北京两地新闻思想变化发展的深入剖析,归纳整理其早期新闻思想的演变历程,演绎出1915-1921年间,毛泽东新闻思想的流变轮廓。论文开篇概述了毛泽东早期新闻思想的理论来源,首先是中国传统文化对青年毛泽东的深刻影响,内容包括儒家大同思想、墨家“兼爱”精神以及湖湘文化中“经世致用”思想;其次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闻思想,及其新闻实践活动对毛泽东早期新闻思想的重要启迪作用;最后是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对毛泽东早期新闻思想所产生的重要作用。论文的第二部分集中阐述了毛泽东早期新闻思想的演变历程,主要由三部分内容组成,分别为萌芽阶段、初步发展阶段和继续发展阶段。萌芽阶段的新闻实践活动按照毛泽东早期的行动路径可分为湖南时期和北京时期,这两个地域的划分对于理解青年毛泽东新闻思想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到了初步发展阶段,毛泽东把大部分心血与经历倾注于《湘江评论》周报,此时的毛泽东尝试利用报刊为武器,进行了一系列饶有成效的斗争。继续发展时期则以接编《新湖南》、投稿《大公报》、创办“平民通信社”等一连串的新闻实践为主,也是青年毛泽东新闻思想发展的顶峰时期。论文的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了毛泽东早期新闻思想的主要内容。通过对毛泽东早期新闻实践活动的深入理解和分析,结合毛泽东早期发表的多篇政论性文章所反映的政治现实和思想主张,集中呈现出毛泽东当时已经具有的新闻思想雏形。论文最后对毛泽东早期新闻实践和新闻思想所产生的重要影响进行了梳理和归纳:一是对创建中国共产党所做的贡献进行梳理,二是对毛泽东新闻事业最终形成所产生的影响进行总结,三是就毛泽东早期新闻思想的现实意义进行阐述,科学分析了其对当前新闻事业的重要启迪。

二、魏源及其思想特征评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魏源及其思想特征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1)吴澄《老子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 研究现状
        1、关于宋元老学的研究
        2、对吴澄个人思想的研究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 创新点
第一章 吴澄生平及其与《老子注》
    一、吴澄生平
    二、吴澄与《老子注》
第二章 《老子注》文本特征
    一、立足文献多重考究
        (一) 字义考证
        (二) 《老子》文法研究
        (三) 辨析《老子》体例结构
    二、《老子注》篇章体例与时代思想之关系
        (一) 吴澄改经之背景研究
        (二) 《老子注》与时代思想的渊源
第三章 《老子注》诠释特色
    一、儒释道三教融合
        (一) 援儒释老
        (二) 实华对举
        (三) 融佛解老
    二、圣道统一论
        (一) “圣道统一”的基本内涵
        (二) “得道”与“成圣”的基本途径
        (三) 吴澄对佛道二教的态度
第四章 吴澄的老学思想
    一、道论
        (一) 道理论
        (二) 道德论
        (三) 道气论
        (四) 道物论
    二、政治关怀
        (一) 上古之道与经世致用
        (二) 回向三代得君行道
        (三)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蔡元培五四前后“社会改造”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社会改造”思想形成的背景
    (一)时局因素
    (二)个人因素
    (三)思想背景
二、“社会改造”思想的内容及特征
    (一)“社会改造”思想的内容
    (二)“社会改造”思想的特征
三、对“社会改造”思想的评价
    (一)与早期共产主义者社会改造思想之比较
    (二)蔡元培“社会改造”思想之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郭嵩焘的基督教观(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相关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时代、思潮与郭嵩焘
    第一节 郭嵩焘之生平简介
    第二节 内忧外患与西风东渐对郭嵩焘的影响
        一、郭嵩焘与晚清社会的内忧外患
        二、西方基督教在华的传播与西学东渐
    第三节 经世思潮与郭嵩焘
        一、经世思潮的复兴
        二、经世思潮对郭嵩焘的影响
第二章 郭嵩焘与基督教的早期接触
    第一节 郭嵩焘与基督教的初逢
        一、因教案而关注基督教
        二、从探索西学中接触基督教
        三、与传教士的往来中了解基督教
    第二节 早期郭嵩焘对基督教的认识
        一、政治视野下对基督教的认识
        二、宗教文化视野下对基督教的认知
第三章 出访期间郭嵩焘对基督教的进一步探访
    第一节 海外觅“教”:郭嵩焘出访期间与基督教的接触
        一、出访途中对基督教世界的初探
        二、抵达西方后对基督教的探索
        三、归国途中与基督教的接触
    第二节 出访期间郭嵩焘的基督教观
        一、政治视野下的基督教观
        二、文化视野下的基督教观
第四章 郭嵩焘基督教观的演变与特点
    第一节 出访前后郭嵩焘基督教观的变化
        一、政治视角下对基督教与政治之间关系认识的深化
        二、文化视角下的基督教观:从西学载体到西方文明之源
    第二节 与同期及后续官僚士大夫比较:郭嵩焘基督教观的特点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及其不足
第2章 中国共产党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必然逻辑
    2.1 近代中国志士仁人救国救民的思想路程
        2.1.1 学习西方的救国空想
        2.1.2 平均主义天国理想的失败
        2.1.3 洋务运动破灭的惊梦
        2.1.4 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流产的警世
        2.1.5 民主共和方案的末路
    2.2 近代中国先进分子的马克思主义渊源
        2.2.1 马克思主义思想启蒙的先兆
        2.2.2 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契机
        2.2.3 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论争
    2.3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确立
        2.3.1 中国共产党成为马克思主义政党
        2.3.2 党确立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必然性
        2.3.3 党确立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逻辑进路
第3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3.1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拓
        3.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3.1.2 毛泽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内涵
        3.1.3 毛泽东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价值
    3.2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
        3.2.1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
        3.2.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催生的第二大理论成果
        3.2.3 邓小平理论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启示
    3.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开拓新境界
        3.3.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
        3.3.2 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
        3.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拓的新境界
第4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
    4.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发展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
        4.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性的逻辑
        4.1.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动力
        4.1.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4.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
        4.2.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客观条件
        4.2.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主体基础
        4.2.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主客观统一
    4.3 对几个关键问题的认识
        4.3.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释义
        4.3.2 “时势造英雄”视角下领袖作用解析
        4.3.3 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确立
第5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内容及特征
    5.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系结构
        5.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研判
        5.1.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
        5.1.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逻辑构成
    5.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内容
        5.2.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
        5.2.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要义
    5.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特征
        5.3.1 构成逻辑严谨的思想体系
        5.3.2 传递浑厚底气的中国自信
        5.3.3 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党意识
        5.3.4 与实践互动中的思想创新
        5.3.5 具有胸怀宽广的世界视野
第6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及贡献
    6.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原则
        6.1.1 选准理论创新的切入点
        6.1.2 坚守理论发展正确方向
        6.1.3 创新发展党的建设系统理论
        6.1.4 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优势
        6.1.5 保持政治定力坚守立场方向
    6.2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
        6.2.1 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
        6.2.2 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创新
        6.2.3 对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思想的创新
    6.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当代意义
        6.3.1 新时代中国全面发展的行动指南
        6.3.2 回答了新时代党的建设重大问题
        6.3.3 丰富和提升了党执政的价值理念
        6.3.4 促进人类和平发展的世界意义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习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后记

(5)马其昶《老子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一) 选题缘起
        (二) 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 近代老学的研究概况
        (二) 马其昶《老子故》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难点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马其昶的学术渊源及生平交游
    一、桐城派的学术传统
        (一) 桐城派的建构
        (二) 桐城派与汉宋之争
    二、马其昶的生平
        (一) 求学奉亲
        (二) 出仕北京
    三、马其昶的交游
        (一) 马其昶与乡邦之士的交游
        (二) 马其昶在京城的交游
        (三) 马其昶与守旧派的交游
第二章 《老子故》文本研究
    一、《老子故》分章研究
        (一) 分章内容
        (二) 分章依据
        (三) 分章依据的探讨
    二、《老子故》的注解研究
        (一) 对字词及重要概念的注解
        (二) 对韩非子解老的批评
第三章 《老子故》思想研究
    一、儒道释思想互相融合
        (一) 儒老相合
        (二) 以佛解老
    二、经世致用
        (一) 马其昶经世致用思想在清末的体现
        (二) 马其昶以经世致用思想解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从“理势”互动到“体用”二分:以清代中后期读书人的世界观转型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一“时势”与“变易”:“天理”世界观的内在转型
二“以经术为治术”:今文经学与“天理”世界观的“内变”
四“以礼经世”:理、势互动的道德认知
五“环球大势”的刺激:寻求富强与“体用”二分
余论

(7)王韬教育改革思想和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思路方法
第一章 王韬主要生平
    第一节 社会背景
        一、数千年未有之变局
        二、近代苏州的衰退与近代上海的崛起
    第二节 主要生平
        一、成长甫里,才华初显
        二、佣书西舍,接触西学
        三、流亡香港,思想飞跃
        四、漫游海外,眼界大开
第二章 王韬教育改革思想
    第一节 新型人才观
        一、“自强尤以得人为先”
        二、“惟以材干品诣为衡量”
        三、“才有数等”
        四、“取材于各国以为我用”
    第二节 批判晚清教育和科举制度
        一、揭露晚清教育弊端
        二、抨击八股取士制度
    第三节 学校教育改革
        一、改革科举制度
        二、普及大众教育
        三、培养实用人才
    第四节 社会教育改革
        一、译着近代科学书籍
        二、创办《循环日报》
        三、积极宣传变法主张
        四、兴建公共图书馆、博物院
第三章 王韬在上海格致书院的改革实践
    第一节 上海格致书院的创立
    第二节 上海格致书院的改革
        一、秉承办学宗旨,确立教育目标
        二、改革招生模式,扩大教育对象
        三、重构教学内容,引进西学知识
        四、聘请外籍教师,集聚国内名师
        五、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
    第三节 创新考课制度
        一、考课制度的建立
        二、考课制度的特点
第四章 王韬教育改革思想的渊源
    第一节 深厚的儒学修养
        一、经世致用的报国理想
        二、求变革新的创新思想
        三、崇尚中庸的哲学方法
        四、“大一统”的传统意识
    第二节 长期的西学熏陶
        一、全新的“夷夏观”
        二、“重民”的民主思想
        三、实用的功利主义思想
    第三节 友人的影响
        一、国外友人
        二、国内友人
第五章 王韬教育改革思想和实践的评价
    第一节 王韬教育改革思想和实践的特征
        一、民族性
        二、实用性
        三、开放性
        四、矛盾性
    第二节 王韬教育改革思想和实践的贡献
        一、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践行者
        二、中国社会近代化的推动者
        三、近代新学发展的先驱者
    第三节 王韬教育改革思想和实践的局限
        一、过分强调“教育救国”的作用
        二、未能摆脱“中体西用”思想的束缚
        三、缺乏系统的教学内容和教育理论体系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姚燮文学创作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姚燮生平、交游和着述考论
二、姚燮诗歌研究
三、姚燮《疏影楼词》研究
四、姚燮骈文研究

(10)毛泽东早期新闻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 国内研究综述
        2. 国外研究综述
    (三) 研究方法
    (四) 创新与不足
一、毛泽东早期新闻思想的理论来源
    (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 儒家“大同”思想的影响
        2. 墨家“兼爱”思想的影响
        3. 湖湘“经世致用”文化的影响
    (二) 资产阶级改良派与资产阶级革命派新闻思想的影响
        1.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影响
        2.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影响
    (三)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影响
        1. 马克思、恩格斯新闻思想的影响
        2. 列宁新闻思想的影响
二、毛泽东早期新闻思想的演变历程
    (一) 毛泽东早期新闻思想的萌芽阶段(1915.9-1919.7)
        1. 萌芽阶段的新闻实践活动
        2. 萌芽阶段的思想特征
    (二) 毛泽东早期新闻思想的初步发展阶段(1919.7-1919.8)
        1. 初步发展阶段的新闻实践活动
        2. 初步发展阶段的思想特征
    (三) 毛泽东早期新闻思想的继续发展阶段(1919.9-中国共产党成立前)
        1. 继续发展阶段的新闻实践活动
        2. 继续发展阶段的思想特征
三、毛泽东早期新闻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 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 坚持群众办报的方针政策
    (三) 坚持政治家办报的发展理念
    (四) 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与传播
四、毛泽东早期新闻思想的主要影响
    (一) 对即将创建的中国共产党的贡献
    (二) 对毛泽东新闻事业的影响
        1. 为毛泽东新闻思想体系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2. 为毛泽东新闻思想体系的最终形成积累了革命经验
    (三) 对当前新闻事业的启迪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魏源及其思想特征评述(论文参考文献)

  • [1]吴澄《老子注》研究[D]. 郭晓阳.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2]蔡元培五四前后“社会改造”思想研究[D]. 闫笙浩.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2)
  • [3]郭嵩焘的基督教观[D]. 吴桐.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D]. 杨璐. 吉林大学, 2019(10)
  • [5]马其昶《老子故》研究[D]. 范祥银.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6]从“理势”互动到“体用”二分:以清代中后期读书人的世界观转型为中心[J]. 段炼. 史林, 2018(05)
  • [7]王韬教育改革思想和实践研究[D]. 陈超凡.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9)
  • [8]东西文化观与近代中日文化交流——以日本“另类”启蒙思想家中村敬宇为考察中心[J]. 肖朗.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01)
  • [9]姚燮文学创作研究述评[J]. 周璐. 语文知识, 2017(05)
  • [10]毛泽东早期新闻思想研究[D]. 解佳钰. 内蒙古大学, 2016(12)

标签:;  ;  ;  ;  ;  

略论魏源及其思想特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