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面积剪切试验结果统计与分析

大面积剪切试验结果统计与分析

一、大面积剪切试验成果统计与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冯浩[1](2021)在《泥塑土干缩及力学特性试验研究》文中指出凤翔泥塑作为东方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展现了人类的智慧与传统艺术的精神力量,其制作成功的关键在于用土的选取。凤翔县六营村东侧存在一种粘性极强的淤泥质粘土,这种淤泥质粘土以其独特的干缩及力学性质被村民用来制作泥塑已有千年历史,因此本文以凤翔县泥塑土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条件下的干燥开裂试验、干燥收缩试验及固结不排水三轴剪切试验对其干缩及力学性质进行研究。基于干燥开裂试验,分析环境温度、土样厚度对凤翔县泥塑土干燥开裂特性的影响规律,发现温度、厚度对凤翔县泥塑土干燥开裂过程中开裂含水率影响很大;探讨了温度、厚度对凤翔县泥塑土开裂过程的影响;揭示了凤翔县泥塑土开裂角度的分布特点;并对裂缝及块区特征参数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统计与分析。采用干燥收缩试验,分析初始含水率、干密度对凤翔县泥塑土干燥收缩特性的影响规律,发现初始含水率、干密度都对凤翔县泥塑土最终孔隙比影响较敏感;初始含水率相较于干密度对凤翔县泥塑土的缩限及进气点影响更敏感;建立了适用于凤翔县泥塑土的干燥收缩模型。通过固结不排水三轴剪切试验,分析围压、含水率和干密度对凤翔县泥塑土应力应变关系及强度特性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凤翔县泥塑土在低围压低干密度条件下其应力应变曲线表现为硬化型;干密度及含水率对其内摩擦角影响都不显着。综上所述,通过室内试验对凤翔县泥塑土的干燥开裂、干燥收缩及力学性质进行探索不仅能够对泥塑土有进一步认识,也可为现代泥塑的发展、古代泥塑的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毕英超[2](2021)在《薄芯铝蜂窝板的气体保护钎焊工艺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蜂窝板是一种起源于天然蜂巢的仿生复合材料,在各种材质的蜂窝板中,铝合金蜂窝板由于其具有较高的比强度、比刚度、稳定性、防火性、隔音隔热等一系列优点,广泛应用于乘用车的吸能盒、轨道客车的舱壁和地板、船舶的内装和隔仓、建筑的吊顶和幕墙乃至航空航天领域飞行器的机翼和卫星整流罩等。随着对蜂窝板性能要求的日益提高,胶接工艺制造的铝蜂窝板由其胶黏剂带来的性能不足愈发凸显,使用焊接牢固的冶金结合代替胶接是一个可行的技术方案。蜂窝板出于轻量化的需要,在满足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必然会尽可能的使用更大的蜂窝格子,更小的蜂窝壁厚。然而过薄的蜂窝壁在焊接过程中易发生溶蚀等缺陷,因此有着相对较窄的工艺窗口。真空钎焊技术可以较好的解决上述问题,但是真空钎焊技术生产成本高且受到炉膛尺寸的制约,难以生产壁板、浆叶等大型蜂窝结构件。发展生产成本更低,尺寸限制更小的铝蜂窝板气体保护钎焊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使用气体保护钎焊技术,对蜂窝芯厚度为0.1 mm的薄芯铝蜂窝板钎焊工艺和性能进行了研究,希望找到一种薄芯铝蜂窝板气体保护钎焊工艺,取代成本高昂的真空钎焊工艺。研究工作及结果主要包括:(1)研究了钎剂的铺展润湿规律,结果表明与钎剂活性配合最好的钎焊温度在610℃左右。分析了不同工艺参数下基体和接头的组织与性能的变化规律。讨论了工艺参数对面板中析出相、钎料残余层、显微硬度和晶粒度的影响。用圆弧逼近法对钎焊接头进行了评价,发现即使在同一工艺参数下,蜂窝壁不同位置的接头形式也存在差异现象,并提出了解释该现象的温度差异假设。根据接头内壁板是否存在连续性将钎焊接头分为了两类,并分别对两类接头形态随工艺参数的变化趋势做出了总结。使用不同工艺参数分别制备了60 mm长的单壁板型和双壁板型平直长焊缝,讨论了钎焊温度和保温时间对两种接头力学性能的影响。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对于薄芯铝蜂窝板的气体保护钎焊的工艺窗口进行了研究,最终确定了适合本试验所用规格的铝蜂窝板钎焊工艺参数为炉温600℃,保温时间15 min;(2)对比研究了使用优化的工艺参数制备的钎焊铝蜂窝板与相同规格的胶接铝蜂窝板的各项力学性能,并分析了产生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相同蜂窝规格下,钎焊铝蜂窝板的平拉、平压、剪切和滚筒剥离性能均优于胶接蜂窝板。但由于经历了钎焊工艺的热循环,钎焊铝蜂窝板的拉伸/压缩弹性模量和剪切弹性模量均低于同规格的胶接蜂窝板。为使用钎焊铝蜂窝板替代胶接蜂窝板的使用场景提供了选择性参考;(3)铝蜂窝板具有复杂的内部结构,在钎焊过程中也具有较复杂的温度和应力分布。利用Abaqus软件对薄芯铝蜂窝板钎焊过程中的温度场和应力场进行了分析,取得了与试验结果相吻合的计算结果,验证了钎焊过程中单壁板和双壁板位置的接头处存在温度差异的假设,为优化铝蜂窝板的钎焊工艺和装夹方法提供了参考。

郇久阳[3](2021)在《岩石节理抗剪强度宏细观机制及其三维粗糙度定量描述研究》文中认为所有岩体工程中,准确可靠地确定节理面的剪切强度对评价节理岩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清晰了解节理面的剪切机制并对其粗糙度进行定量评价是确定节理剪切强度的基础,这两项研究内容作为岩体工程领域的基础核心研究课题,近几十年来始终受到国内外科技工作者的关注。基于以上研究目标,本论文致力于全面揭示节理面的宏细观剪切机制,并提出考虑剪切破坏机理的节理粗糙度系统评价方法以及剪切强度预测模型,为进一步量化确定节理岩体强度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本文基于室内物理试验和数值模拟试验方法相继开展了 Barton典型节理、不同凸起组合节理、天然粗糙节理在不同法向应力和剪切方向下的直接剪切试验,分析了剪切应力的变化规律,描述了节理面在剪切过程中的宏细观破坏机制,并对粗糙度弱化规律进行了定量讨论。随后基于对节理面渐进式破坏机制的清晰认识,提出了一个能够同时考虑剪切方向和凸起贡献的新统计参数加权正角度WR+来描述二维节理轮廓的粗糙度。接着建立了 WR+与粗糙度系数JRC2d之间的函数关系,基于天然粗糙节理形貌对它的合理性进行了验证。之后将二维节理轮廓粗糙度评价方法推广至三维的情形,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三维节理面粗糙度确定方法,并提出了考虑采样间隔影响的节理面剪切强度新预测模型。最后,采用本文研究成果对大型天然节理面粗糙度和剪切强度的尺寸效应和各向异性进行了详细分析。(1)基于3D打印和3D建模技术完成了相同形貌Barton典型节理试样的制作,基于室内物理试验方法系统研究了不同法向应力和剪切方向下粗糙节理的剪切力学行为。以剪切应力和法向位移为指标对10种不同粗糙度岩石节理的宏观力学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以节理试样破坏图为依据分析了法向应力、节理粗糙度以及剪切方向对剪切过程中节理面细观破坏机制的影响。以三维扫描技术为手段定量分析了剪切前后节理面整体和局部粗糙度的弱化规律。(2)基于颗粒流软件PFC实现了恒定法向应力下节理试样直剪试验的成功模拟,对Barton典型节理以及不同凸起组合规则齿形节理的剪切力学行为进行了详细探讨。分别分析了粗糙形貌及外部法向应力对节理剪切强度的影响,揭示了剪切过程中剪切应力变化与裂纹发育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借助裂纹追踪模块与力链分析详细描述了不同形貌节理在剪切过程中的挤压破坏规律以及表面凸起破坏顺序和规模的差异性。随后借助测量圆功能节理不同凸起位置的平均应力在剪切过程中的变化规律进行了量化分析,进一步揭示了节理不同大小凸起对整体粗糙度的贡献程度,并揭示了节理面在剪切过程中的渐进式破坏机理。(3)依据Barton典型节理室内直剪试验数据,借助JRC-JCS模型对工程上作为基准普遍采用的10条典型节理在方向1和方向2上的JRC2d数值进行了校正和补充,并对现有统计参数与JRC2d间的相关性进行了验证。基于本文物理和数值试验中对节理剪切破坏机制的新认识,总结了不同法向力下粗糙节理的剪切破坏模型。随后,提出了一个能够同时考虑剪切方向和节理凸起贡献程度的新统计参数WR+,并分别在5种采样间隔条件下建立了 WR+与JRC2d的函数关系,另外讨论了采样间隔的影响。基于5种天然节理面形貌的三维扫描数据,采用WR+简单讨论了节理面粗糙度的各向异性问题,初步验证了其合理性和实用性。(4)以5个天然粗糙岩石节理面为基础,借助三维扫描、3D打印和3D建模技术,实现了若干相同形貌天然节理试样的制作,并在4种剪切方向和4种法向应力条件下分别进行了室内直剪试验,着重讨论了剪切方向和法向应力对天然岩石节理面剪应力和破坏特征的影响。基于本文建立的节理轮廓粗糙度JRC2d新评价方法,采用现有算术平均法和本文新提出的加权平均法对天然节理面不同方向的粗糙度JRC3d分别进行了预测,验证了加权平均法的优势。最后采用粗糙度指标JRC2d及JRC3d对天然节理面粗糙度的差异性弱化规律进行了定量分析,并讨论了不同剪切方向及法向应力的影响机制。(5)采用本文新提出的三维粗糙度评价方法对Barton提出的JRC-JCS模型进行了改进,提出了 5种不同采样间隔条件下的节理面剪切强度预测模型,并借助室内物理试验数据对模型的准确性进行了验证。获取两个大型天然节理面形貌数据,将它们分别划分为若干不同尺寸的节理面,并采用本文新提出的方法对不同尺寸节理面在不同剪切方向的粗糙度和剪切强度进行了定量评价。随后,对不同尺寸节理面粗糙度和剪切强度的尺寸效应进行了细致讨论,并借助标准差对各节理面粗糙度和剪切强度的各向异性问题进行了量化分析。

孔朋[4](2020)在《采动影响下断层滑移动力响应及诱冲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断层是煤矿开采过程中最为常见的地质构造,对工作面布置及矿井安全生产有着重要影响。生产实践表明,断层构造附近是冲击地压的多发区域,断层滑移型冲击地压的发生与断层滑移释放的大能量微震事件密切相关,且断层滑移型冲击地压具有严重程度高、影响范围大的特点。本文综合运用现场调研、理论分析、岩石力学试验与数值模拟等手段,对断层滑移型冲击地压显现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开采扰动下断层粘滑动力诱冲机制及断层滑移动力响应与冲击危险性进行了系统研究。论文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基于断层附近工作面采掘期间的实际资料,汇总分析了断层附近工作面采掘期间微震事件发生规律以及冲击地压显现特征。总结提炼了断层滑移型冲击地压特征以及诱发断层滑移型冲击地压的主要因素。(2)通过理论分析的方法对断层粘滑致震机理、采动影响下断层滑移失稳规律以及断层滑移型冲击地压启动的能量条件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采动影响下断层粘滑动力诱冲机制。推导了上、下盘工作面过断层回采期间粗糙断层滑移形式及其判据,粗糙断层的滑移形式受到断层附近的水平作用力FN的影响,当粗糙断层附近的水平作用力FN足够大时粗糙断层会发生切齿滑移,断层滑移表现出粘滑特征释放大能量的矿震事件,工作面发生断层滑移型冲击地压的可能性更大。断层滑移型冲击地压的发生是支承压力峰值区域煤体静载荷与断层滑移动载荷叠加的能量大于煤体破坏所需要的最小能量,致使支承压力峰值区域煤体发生突然破坏释放大量弹性能从而诱发冲击地压,极限平衡区域煤体静载能量与断层滑移动载能量越大,煤体破坏时的弹性余能越大,冲击显现越剧烈。(3)基于直接剪切、声发射、三维激光扫描以及电镜扫描等技术,研究了不同法向应力、剪切速率条件下断层带粗糙结构面剪切滑移规律以及滑移弱化特征。研究表明:粗糙结构面剪切过程中的抗剪强度、剪切模量、剪切应力降及声发射数与能量均随着法向应力、粗糙度的增加而增大。粗糙结构面直接剪切过程可分为弹性、起裂、峰值破坏和峰后破坏4个阶段;法向应力越高,弹性阶段范围越小,起裂、峰值破坏与峰后破坏阶段的范围越大,结构面凸体损伤越早,损伤破坏持续时间越长,严重程度越高。剪切速率越小,直接剪切过程中声发射数与能量(1s时间内)越小,累计声发射数与累计释放能量越大。粗糙结构面剪切过程中凸起被剪断磨损,粗糙度显着降低表现出滑移弱化特征是导致结构面发生粘滑释放大量能量的直接原因,结构面初始粗糙度越大、法向应力水平越高直接剪切过程中滑移弱化特征越明显,粘滑特征越显着释放的能量水平越高。定量研究了不同粗糙度与法向应力水平条件下结构面直接剪切后的粗糙度衰减规律,相同粗糙度条件下,随着法向应力的增加直接剪切后的结构面粗糙度呈指数形式衰减。(4)基于粗糙结构面直接剪切试验结果以及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开发了考虑断层带粗糙结构面滑移弱化效应的巴顿抗剪强度模型,并对采动影响下断层滑移过程及其动力响应进行了动力计算,实现了“采动-断层滑移释放动载荷-采动空间动力响应”全过程数值模拟计算,研究了断层滑移动载荷作用下采动空间动力响应及冲击危险性。揭示了采动诱发断层滑移动载对工作面附近煤岩体振动速度以及支承压力的影响规律。工作面推进至不同位置时,采动诱发断层滑移的震源大小不同,断层滑移动载荷作用下工作面附近煤岩体振动速度以及支承压力变化规律差异性较大。当工作面推进至断层附近随着断层煤柱对顶板支撑作用的降低,断层发生大面积滑移释放强断层滑移动载荷,强断层滑移动载荷作用下,工作面附近煤岩体震动速度较大发生剧烈破坏,支承压力峰值区域煤体应力值降低释放大量弹性能诱发断层滑移型冲击地压。(5)基于断层滑移动力计算模型,对比分析了工作面不同采动影响以及断层特征参数条件下断层滑移震源及其动力响应特征,考虑断层滑移动载荷对工作面附近煤岩体造成的应力扰动,提出了断层滑移动载作用下工作面冲击危险性评价指标,对比分析了不同影响因素条件下工作面冲击危险性。工作面从下盘过断层回采,采动对断层的影响程度大于工作面从上盘过断层回采时,且断层粗糙度越大、地应力水平越高断层滑移前断层积聚更多的能量,断层一旦发生剪切滑移剪切应力发生突降,断层滑移地震矩M0更大。工作面附近煤岩体振动速度、应力与能量受动载扰动的程度与断层滑移地震矩M0大体呈现正相关关系,采动影响剧烈、断层粗糙度大、断层应力水平高时,工作面冲击危险性更大。

王勇[5](2021)在《人工胶结红黏土的微观结构及力学性质》文中研究表明红黏土中的游离氧化铁胶体在天然土体中普遍存在,这种类型的土通常具有很好的力学性能。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红土被大量用作建筑地基和材料使用。因此,对红土的深入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本文以高岭土和游离氧化铁胶体形成初始人工胶结红黏土为试验材料,开展以不同胶体含量、干湿循环次数和养护时间为影响因素的红黏土为对象的试验,包括无侧限抗压强度、固结压缩、三轴剪切、核磁共振、X衍射和电镜扫描试验。详细研究了红黏土的压缩及抗剪强度变化规律、游离氧化铁矿物及微观孔隙的变化、胶结机理、胶结影响因素、胶结动态变化规律、胶结性参数与变形-强度的关系。探讨游离氧化铁在红黏土结构强度形成和强度增长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主要结论如下:1、采用了无胶结的高岭土和单一变量的氢氧化铁胶体,得到具有影响因素单一的人工红黏土样。设计了相应的人工红黏土的制备装置。此时的人工红黏土处于红土化的初始阶段。解决和解释了由于区域的差异造成红黏土性质不同的原因。2、红黏土的塑性指数与黏粒含量成正相关性,分形维数与土壤粒径分布之间存在着高度的线性相关。比表面积与液限和塑性指数的关系符合指数规律。人工红黏土样的抗剪强度峰值对应的应变与最大剪胀不同,当围压足够大时,抵抗压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土体颗粒。3、本文结合NMR试验对人工红黏土样的内部孔径的分布以及孔隙大小和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得到其孔径的变化规律。红黏土的红土化作用大小规律为:胶体含量>干湿循环>养护时间。游离氧化铁胶体含量、干湿循环次数和养护时间在红黏土的红土化过程中孔隙体积变化最大增长率为31%、5.6%和0.35%。4、人工红黏土矿物分析结果表明游离氧化铁矿物的形态变化规律为水铁矿→纤铁矿→针铁矿→赤铁矿。当养护龄期达到80d时,出现针铁矿和赤铁矿。因此游离氧化铁铁质矿物之间的转变有助于我们重建红黏土红土化过程的演变。5、扫描电镜试验发现红黏土试样颗粒孔隙随着养护龄期和游离氧化铁含量增加而逐渐被红化产物填满,红黏土样的胶结接触面也增加,同时铁的矿物类型也发生了转变,针铁矿和赤铁矿的含量逐渐增多。其宏观表现在内聚力的增加和压缩系数的减小。6、建立了由红黏土胶结引起的结构性变化的宏观力学强度与微观结构的定量分析研究。提出应变胶结性参数和应力胶结性参数,描述了游离氧化铁胶体含量、养护龄期和干湿循环次数与胶结参数的变化规律,以此来描述红黏土的胶结特性与变形-强度的关系。同时对文中的人工红黏土和其它区域的土样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比较理想的结果和规律。

董杉[6](2020)在《地震荷载作用下顺层岩质斜坡结构面剪切特性及形变位移计算方法研究》文中指出我国西南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侧,地势险峻,地形起伏大,侵蚀切割强烈,地层与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运动活跃,地震活动频繁,诱发了大量山体滑坡。顺层岩质斜坡是较为常见的斜坡类型之一,由于其易发生整体顺层滑移,在众多斜坡工程项目中其稳定性备受关注,在地震作用或施工动荷载作用下,更易引发大型地质灾害,造成重大生命财产损失。对于地震诱发顺层岩质滑坡,已有研究重点主要放在动力稳定性系数求解,但却无法反映斜坡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特征和变形破坏规律。本文以地震荷载作用下顺层岩质斜坡的稳定性为研究对象,综合岩石力学、工程地质、工程地震等学科知识,采用数值模拟、物理试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地震荷载作用下顺层岩质斜坡的破坏模式、结构面动态劣化效应、斜坡动态累积损伤过程以及稳定性计算方法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地震诱发顺层岩质滑坡主要以拉裂破坏和剪切破坏为主。通过大量地震诱发顺层岩质滑坡的破坏特征和成因模式总结分析发现,地震荷载拉张作用,使坡体后缘产生深大拉裂或沿层间结构面产生拉裂变形;地震荷载剪切作用,使得结构面不断磨损和钝化,形成潜在滑动面。地震诱发顺层岩质滑坡典型的破坏模式可分为拉裂-剪断-走向滑移型、拉裂-剪断-倾向滑移型、拉裂-溃屈-倾向滑移型、拉裂-顺近水平岩层滑移型和顺层震裂型。(2)随法向应力和结构面起伏角增大,结构面劣化程度增大。本文采用PFC颗粒流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法向应力、结构面类型和循环剪切次数对结构面剪切强度劣化效应的影响。当法向应力不变,随着起伏角增大,结构面剪切破碎带厚度增大,剪切模量也随之增大。当起伏角一定时,随着法向应力增大,结构面破坏断面面积增大,碎屑填充物体积变小、堆积体高度减小,结构面劣化程度增大。(3)结构面剪切破坏模式主要为滑移破坏型、滑移-剪断破坏型和滑移-压致拉裂-剪断破坏型。本文通过结构面循环剪切破坏特征分析发现,随着法向应力和起伏角的增加,结构面剪切破坏模式首先由滑移破坏型转变为滑移-剪断破坏型,再逐渐转变为滑移-压致拉裂-剪断破坏型。(4)分别提出了随循环剪切次数变化和随剪切位移变化的剪胀角经验公式。根据结构面循环剪切试验,结构面剪胀角随循环剪切次数的增加而减小,且呈现逐渐收敛的趋势,而峰后剪胀角与剪切位移有较好的非线性关系。本文根据结构面循环剪切试验剪胀角的变化规律,建立了考虑法向应力、岩壁强度、循环剪切次数变化的剪胀角经验公式和峰后剪胀角随剪切位移变化的经验公式,由此反映结构面在循环加载阶段的劣化过程。(5)建立了结构面峰值剪切强度和峰后剪应力经验公式。根据结构面循环剪切试验发现,结构面初始破坏发生在峰值强度出现时,随后结构面起伏体的迎坡面处发生拉应力破坏,结构面开始被剪断。峰值之后,随着剪切位移的增大,剪切强度呈非线性递减趋势。本次研究根据试验原始数据,通过拟合验证,提出了考虑法向应力、初始起伏角变化的峰值剪切强度和峰后剪应力经验公式,从而建立了考虑结构面起伏角劣化效应的结构面强度计算方法。(6)提出了地震荷载作用下顺层岩质斜坡的动力计算模型、临界条件判定方法和考虑结构面劣化效应的斜坡滑动位移计算方法。在地震荷载作用下顺层岩质斜坡破坏模式、成因机制和劣化效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地震荷载作用下顺层岩质斜坡动力计算模型。根据坡体受力分析提出斜坡失稳的临界条件和动力平衡方程,结合地震荷载作用下结构面动态劣化效应提出了顺层岩质斜坡形变位移计算方法,并给出了详细的计算步骤。(7)考虑结构面劣化效应的顺层岩质斜坡形变位移计算方法的计算结果更为保守。本文通过顺层岩质斜坡概化模型振动台试验和花生地顺层震裂斜坡数值试验验证分析发现,结构面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动态劣化效应直接影响着岩质边坡的形变位移和稳定性。传统位移计算方法中由于未考虑地震荷载作用下岩体结构面参数劣化效应,导致计算过程中结构面参数取值偏大,因而不能精确的计算其形变位移,从而在判定坡体稳定性时存在一定误差。

贺耀文[7](2020)在《金川二矿区深部工程地质及开采稳定性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金川二矿区进入深部开采后,面临复杂的工程地质条件,深部地下工程与浅部工程的明显区别在于深部岩石所处的特殊环境(“三高一扰动”),即高地应力、高地温、高渗透压以及开采扰动。巷道岩体的变形表现为结构性大变形、非连续非协调变形等,变形进一步发展导致岩体破坏,出现片帮剥落、冒顶掉块、大面积的垮落失稳等工程灾害,威胁到井下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为确保安全生产,降低矿山采矿成本,同时为采矿设计优化提供技术指导,有必要开展金川深部开采过程中的工程地质及稳定性研究工作。本次采用现场调查、物理力学实验、现场监测、数值模拟、力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二矿区深部工程地质及开采稳定性。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查明了二矿区深部工程地质条件,测试获得了岩石物理力学参数,进行了岩体质量分级评价。RMR分级结果为Ⅲ级,Q系统分级结果为Ⅳ级,岩体完整性差,水平应力大于自重应力,软弱结构面是影响矿区岩体与工程稳定的主要因素。(2)监测并分析了深部开采条件下围岩松动圈范围及变化规律、巷道支护结构的收敛变形规律、变形方式和变形机制,基于试验巷道围岩岩石力学测试、工程地质调查和监测结果,判断了巷道岩体结构失稳类型,评价巷道围岩体力学强度、岩体结构与支护设计方式和支护强度的匹配性。。(3)采用FLAC3D软件建立了巷道围岩-支护相互作用数值计算模型,分析巷道围岩-支护相互作用规律,评价了现有巷道支护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并提出不同失稳类型巷道的最优化支护方案。(4)建立采场矿柱支撑条件下力学模型和物理模型。研究采场矿柱在扰动应力场作用下的强度损伤规律,建立单一矿柱失稳的力学类型和失稳判据,提出矿柱临界失稳的前兆指标和潜在失稳矿柱的加固措施。

白永健[8](2020)在《深切河谷土石混合体滑坡细观结构及灾变过程研究 ——以丹巴河段土石混合体滑坡为例》文中指出我国西南山区受青藏高原第四纪以来持续隆升作用和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长江及其支流等强烈切割,形成典型深切高中山峡谷区。区内发育大量的由冰水堆积、崩滑流堆积、冲洪积等组成的土石混合体斜坡,其中不少已发生变形并演化成滑坡。这类土石混合体滑坡具有物质成因类型多,发育演化机制复杂,变形破坏发展趋势难以预测,致灾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对山区城镇及重大基础设施危害大,以这类滑坡为研究对象,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实用价值。作者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的资助下,利用高精度遥感、现场调查、工程勘察、地质测绘、数码图像采集、长期现场监测、三轴剪切试验等技术手段对大渡河丹巴河段土石混合体滑坡进行全面分析,采用定性分析、定量计算、数值模拟等方法,对大渡河丹巴河段河谷演变,土石混合体形成、细观结构及力学特性,和土石混合体滑坡的时空分布规律、灾变过程、早期识别等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和进展如下:(1)系统揭示了大渡河丹巴河段土石混合体滑坡发育特征。采用资料收集、野外现场详细的工程地质勘测、三维系统监测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对丹巴河段45处土石混合体滑坡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形成地质时代和危害性等进行分析。并结合建设街滑坡、甲居滑坡、梭坡滑坡、中路乡滑坡等典型土石混合体滑坡的发育特征、宏观坡体结构、细观物质结构等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厘定和查清了深切河谷土石混合体滑坡的概念、形成条件和年代、发育特征及灾害效应。(2)实现了深切河谷土石混合体细观结构量化分析进而构建了典型土石混合体细观结构模型。土石混合体作为深切河谷区一类特殊的岩土体,成因机制多样,细观空间结构复杂。对丹巴河段深切河谷土石混合体进行了宏观-细观-微观多尺度结构观测,宏观结构可分为类土结构、类石土结构、类石结构,随着粗颗粒含石量的提高、颗粒接触面嵌合度增大,胶结性越好,土石混合体稳定性越好。细观结构主要从颗粒和孔隙发育特征进行观测,颗粒平面形态、排列、接触、数量、粒径等特征及参数差异大。对描述细观结构包括颗粒粒组、形态、接触、孔隙形态和粒间作用等15个要素进行明确定义,采用17个量化参数加以表达。基于6处探槽图像分析和36个样的颗分试验、3个CT扫描,12个电镜扫描(SEM)等测试成果的分析,对典型土石混合体空间结构及胶结模式进行深入研究,构建了典型土石混合体细观结构模型。(3)深入研究了土石混合体灾变过程及其细观结构的响应。土石混合体是一类颗粒尺度和结构性状高度离散性的特殊地质体,导致其力学行为具有独特性。对描述土石混合体强度特性、剪胀剪缩性、应力应变关系、硬化软化特性等细观力学特性的11个指标的定义及12个量化参数进行系统梳理,并构建了土石混合体细观力学特性指标体系。通过对研究区典型土石混合体抗剪强度试验、变形试验获取细观结构力学参数,并结合前人大量研究成果,对土石混合体的强度和力学参数随含石量和加载围压的变化的响应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引入沈珠江土石混合体二元介质理论,和细观力学均匀化理论,综合分析细观结构变化与力学和变形特性的相关性,探讨土石混合体强度与变形特性之间的本构关系。(4)总结了深切河谷地貌演化过程,典型土石混合体斜坡变形破坏模式及滑坡灾变过程。基于大渡河丹巴河段深切河谷演化过程,典型土石混合体宏观坡体结构和细观物质结构及力学特性,总结了层状敞口型、块石土锁口型、块石土条带型、碎石土敞口型等四种典型土石混合体滑坡灾变演化及地质力学模式。并基于GPS、In SAR干涉雷达探测和深部位移测量三维系统监测成果资料分析,对甲居土石混合体滑坡灾变过程进行UDEC数值模拟,对其稳定性及发展趋势采用FLAC3D进行数值模拟预测,结果表明,滑坡变形破坏模式表现为浅表层失稳破坏和坍塌,深层多级多期多滑面蠕滑变形破坏。(5)构建了深切河谷土石混合体滑坡早期识别方法及指标体系。深切河谷土石混合体滑坡早期识别方法,主要有高精度遥感、In SAR干涉雷达测量,机载Li DAR和无人机航空影像等星载、机载、地面多尺度多平台多层次“星-空-地”等识别技术。指标选择考虑可操作性、层析性、普适性原则。选择丹巴河段深切河谷区土石混合体获取孕灾环境识别指标(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下水、地表建构筑物等)、斜坡空间几何结构识别指标(斜坡坡度、坡高、坡形、坡体结构等)、土石混合细观颗粒结构识别指标(土石混合体成因、颗粒形态、颗粒粒度分布、颗粒接触关系、颗粒孔隙形态)等三大类13个指标构建深切河谷土石混合体滑坡早期识别指标体系。运用该识别体系对丹巴河段进行深切河谷土石混合体滑坡早期识别验证,圈定土石混合体滑坡45处,并选取典型土石混合体甲居滑坡进行早期识别验证。

来春景[9](2020)在《黄土丘陵沟壑区高填方建设场地变形与稳定性研究》文中指出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城镇发展受到地形和空间的限制,为了破解城市发展中的土地资源短缺的制约瓶颈,大多城市通过对低丘缓坡、荒山沟壑等未利用地资源进行科学有序地开发,增加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削山头,填沟壑,平高差,建造人工小平原,将数条沟壑填平形成建设用地。填沟造地和削峁建塬后形成大面积、大厚度的人工填土层,由此产生的高填方建设场地沉降变形和高填方边坡稳定性等一系列地质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以兰州市黄土丘陵沟壑区的高填方工程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黄土的击实特性、压实黄土的强度特性、变形特性和湿化特性。针对压实高填方黄土建设场地的沉降变形和高边坡的稳定问题,采用离心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等方法进行研究。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和获得的结论如下:1.以研究区填筑体的Q3黄土为研究对象,考虑含水率和击实功的耦合作用,采用击实试验研究了Q3黄土的全击实特性,构建了不同击实条件下的击实曲线模型,确定了全击实曲线的特征参数。采用直接剪切试验、三轴试验、固结压缩试验、渗透试验,研究了不同含水率和干密度条件下的压实黄土的强度特性、压缩变形特性、固结特性、次固结特性和渗透湿化特性。分析了压实黄土在不同围压条件下的应变软化和硬化的非线性特性,构建了非线性的应力-应变关系的数学模型,采用归一化的方法对压实黄土应力-应变曲线进行分析,得到了应力-应变曲线的归一化方程。采用一维高压侧限压缩试验,分析了压实黄土的变形和时效特性,分别构建了压缩应变与竖向应力和时间关系的数学模型,给出了压实土层的次固结沉降计算方法。2.在研究离心模型试验相似性的基础上,确定了土体固结压缩过程和渗流过程中的相似比。以兰州Q3黄土为填筑材料,设计高填方沉降变形的离心模型试验,考虑含水率、干密度和填筑高度对高填方体沉降变形的影响,对不同含水率、不同干密度、不同填筑高度的填筑体在超重力条件下的沉降变形和稳定时间进行分析,得到了压实黄土高填方填筑体沉降变形与填筑高度的关系曲线,及地基沉降变形与时间的关系曲线。为黄土高填方沉降变形的计算与稳定时间的预测提供了方法。3.探讨了高填方原地基和填筑体沉降变形和长期沉降的计算方法,分析高填方沉降变形的影响因素。利用Plaxis有限元软件对压实黄土高填方的自由场地和沟谷场地在形成过程中的沉降变形进行数值模拟。考虑原地基的不同处理方式,计算场地的沉降变形。考虑土体模量的应力相关性和非线性特性,采用土体硬化模型对填筑场地变形进行计算,并与理想弹塑性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考虑沟底宽度和侧岸坡度的影响,对高填方沟谷场地的沉降变形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沟谷效应对沉降变形的影响。4.采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对黄土高填方边坡稳定性进行研究,探讨了填料类别、填筑高度、坡比和斜坡地基等因素对高填方边坡稳定的影响,分析了坡体的变形特性和潜在滑移面的特点。考虑地下水渗流和坡前蓄水等条件,分析了水作用前后对高填方边坡坡体的变形和稳定性的影响。5.以兰州市低丘缓坡沟壑等未利用地综合开发项目为例,提出了压实黄土高填方工程中对原地基处理、填筑体设计和施工、填方边坡设计的质量控制措施。

田帅[10](2020)在《在役RC肋梁桥桥面板疲劳性能与维护规划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钢筋混凝土肋梁桥是一种经典的桥型,在我国应用较为广泛。随着我国公路交通量的快速增长,车辆荷载的快速增加,公路桥梁车辆活荷载应力水平已经明显增大,在车辆荷载长期的反复作用下,钢筋混凝土肋梁桥的疲劳问题不容回避。而钢筋混凝土肋梁桥在其服役时间内容易遭受疲劳荷载作用的是混凝土桥面板,而且大量的在役钢筋混凝土肋梁桥旧桥,在建桥时对未来交通量预测的不准确,从而导致混凝土桥面板疲劳损坏日益严重,甚至出现疲劳塌陷问题。为了确保旧桥的运营安全,为桥梁的评估、维护、加固、设计等提供参考,对钢筋混凝土肋梁桥桥面板疲劳性能评估与疲劳加固方法的研究已经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从2017年开始,对在役钢筋混凝土肋梁桥桥面板的疲劳性能与疲劳加固方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共进行了 3片基准试验梁、4片疲劳试验梁、3片基准加固试验梁、3片疲劳加固试验梁及6个锚固试件等的试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在役钢筋混凝土肋梁桥桥面板的疲劳破坏形态与评价体系、疲劳性能分析、疲劳加固性能分析、附加锚固分析、疲劳维护与规划分析等。主要工作内容和结论如下:(1)基于15座桥梁,调研了近10年来我国在役钢筋混凝土肋梁桥桥面板疲劳破坏的现状,选取两座典型的钢筋混凝土肋梁桥进行桥面板实态检测,对比了国内外现有的钢筋混凝土桥面板疲劳损伤的判定基准。基于调研结果,在役钢筋混凝土肋梁桥桥面板,疲劳破洞面积86.7%在3m2以下,以冲剪破坏为主,疲劳破坏年限主要体现在30年以内,比正常疲劳寿命要短10年以上,建桥后10~20年发生疲劳破坏的桥梁占46.7%,桥面板疲劳破坏年限严重地低于设计使用年限。车辆荷载的反复作用是影响桥面板疲劳破坏的关键因素之一,重铺桥面铺装不能延缓桥面板的疲劳破坏。我国钢筋混凝土肋梁桥桥面板缺少疲劳评价体系。(2)选取16m跨径的钢筋混凝土简支T形肋梁桥,按照1:4相似比例,缩尺设计跨径为4m的试验梁,基于长宽比6.5、1.88的2片基准试验梁,通过静载试验测出桥面板的极限承载力,基于长宽比6.5、3.76、1.88的3片疲劳试验梁,疲劳荷载水平取0.515,进行定点等幅疲劳加载试验。基于试验结果,在疲劳荷载作用下,桥面板表面产生放射状裂缝,发生冲剪破坏,长宽比为6.5、3.76、1.88的试验梁桥面板疲劳寿命的比值为1:1.228:1.396,在相同的疲劳荷载情况下,双向板的疲劳性能好于单向板。(3)基于疲劳试验,使用ABAQUS建立试验梁有限元疲劳损伤分析模型,分别分析长宽比、疲劳荷载水平、板厚对桥面板疲劳性能的影响,探讨钢筋混凝土肋梁桥桥面板的S-N曲线。基于模拟分析,桥面板长宽比由6.5降低到3.76、1.6,其疲劳寿命分别延长15%、33%,双向板疲劳寿命长出单向板20%左右,疲劳荷载水平由0.383降低到0.271,其疲劳寿命延长54%,当桥面板增厚12.5%时,桥面板的疲劳寿命延长15%左右。在相同的疲劳荷载水平、疲劳损伤次数下,长宽比较小的桥面板剩余承载力,高于长宽比较大的桥面板,板厚对桥面板疲劳性能的影响大于长宽比,小于疲劳荷载水平。(4)选取条形钢板、碳纤维布和碳纤维网格,作为桥面板疲劳加固材料,选择长宽比2.8的试验梁作为桥面板加固对象,依次开展静载破坏试验、疲劳荷载水平为0.515的定点等幅疲劳加载试验,探讨疲劳加固下桥面板S-N曲线。基于试验结果,当荷载循环次数达到疲劳寿命的90%以上时,加固桥面板在加载点处出现疲劳主裂缝,未加固、碳纤维布加固、碳纤维网格加固、条形钢板加固的试验梁桥面板,其疲劳寿命之比为1:1.754:1.789:1.533,桥面板加固后,其疲劳寿命延长53.3%~78.9%,桥面板加固后劣化速度明显放慢,在疲劳进展期,加固材料将桥面板的劣化值降低50%左右,在相同的疲劳荷载情况下,碳纤维布和碳纤维网格对桥面板的疲劳加固效果好于条形钢板加固。(5)通过6片试验板的加载试验,分析碳纤维布加固单向板的适宜锚固方法,针对桥面板上面补强的特点,开展碳纤维布与桥面铺装结构层间粘结性能研究。基于试验结果,非封闭碳纤维压条集中粘贴锚固、封闭缠绕碳纤维压条集中粘贴锚固的锚固效果,强于非封闭碳纤维压条有间隔粘贴锚固、钢板压条螺栓锚固,桥面板的剥离破坏发生在压条有间隔的锚固情况,碳纤维压条抵抗碳纤维布剥离破坏的能力强于钢板压条,对钢筋混凝土肋梁桥单向板加固时,适宜采用非封闭碳纤维压条集中粘贴锚固的形式,加铺碳纤维的桥面板与桥面铺装结构层间的抗剪强度、黏结强度满足要求。(6)以折衷规划、失效树规划为基础,借鉴机械设备维修规划理念,建立在役钢筋混凝土肋梁桥桥面板疲劳的维护与规划模型,采用Weibull分布理论,分析桥面板疲劳寿命与不同破坏概率之间的关系,疲劳荷载水平取0.515,疲劳维修时间节点取0.4倍的疲劳寿命时,模型失效概率不到0.01,维修时间节点取为0.2倍的疲劳寿命时,模型失效概率为0.00011~0.000013。

二、大面积剪切试验成果统计与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面积剪切试验成果统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泥塑土干缩及力学特性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1.3.1 技术路线
        1.3.2 研究内容
2 凤翔县泥塑土基本性质及物质组成
    2.1 基本土工试验
        2.1.1 自由膨胀率试验
        2.1.2 界限含水率试验
        2.1.3 击实试验
        2.1.4 比重试验
        2.1.5 颗粒分析试验
    2.2 土壤成分分析
    2.3 凤翔县泥塑土室内试验
        2.3.1 干燥开裂试验
        2.3.2 收缩试验
        2.3.3 三轴剪切试验
    2.4 本章小结
3 凤翔县泥塑土开裂性质研究
    3.1 干燥开裂特性试验
        3.1.1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
        3.1.2 图像预处理
        3.1.3 Matlab图像处理方法
    3.2 泥塑土干燥开裂过程
        3.2.1 水分蒸发过程分析
        3.2.2 干燥开裂过程分析
        3.2.3 小结
    3.3 泥塑土干燥开裂影响因素
        3.3.1 试样厚度对泥塑土干燥开裂影响
        3.3.2 环境温度对泥塑土干燥开裂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凤翔县泥塑土收缩性质研究
    4.1 收缩特性试验
    4.2 泥塑土干燥收缩影响因素
        4.2.1 初始含水率对泥塑土收缩特性影响
        4.2.2 初始干密度对泥塑土收缩特性影响
        4.2.3 凤翔县泥塑土收缩模型
    4.3 本章小结
5 凤翔县泥塑土力学性质研究
    5.1 凤翔县泥塑土应力应变特性
        5.1.1 围压对凤翔县泥塑土应力应变特性的影响
        5.1.2 含水率对凤翔县泥塑土应力应变特性的影响
        5.1.3 干密度对凤翔县泥塑土应力应变特性的影响
    5.2 凤翔县泥塑土强度参数分析
        5.2.1 含水率、干密度对粘聚力影响
        5.2.2 含水率、干密度对内摩擦角影响
    5.3 凤翔县泥塑土抗剪强度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薄芯铝蜂窝板的气体保护钎焊工艺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蜂窝板研究现状
        1.2.1 蜂窝板结构及特点
        1.2.2 蜂窝板研究发展状况
        1.2.3 蜂窝板的应用
    1.3 焊接铝蜂窝板研究现状
        1.3.1 蜂窝芯制造方法
        1.3.2 蜂窝板钎焊研究进展
        1.3.3 4343/3003/4343 复合钎焊板
        1.3.4 钎焊方法
        1.3.5 Nocolok钎剂及去膜机理
    1.4 铝蜂窝板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1.5 钎焊铝蜂窝板的数值模拟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试验材料、方法及设备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和设备
        2.2.1 蜂窝芯的制备
        2.2.2 钎焊设备
        2.2.3 焊前清洗及钎剂喷涂
        2.2.4 装夹和钎焊工艺
    2.3 钎剂铺展润湿性试验
    2.4 微观组织分析
    2.5 钎焊T型接头力学性能测试
    2.6 钎焊蜂窝板接头超声波无损检测
    2.7 蜂窝板力学性能对比测试
        2.7.1 平拉性能
        2.7.2 平压性能
        2.7.3 剪切性能测试
        2.7.4 三点弯曲性能测试
        2.7.5 滚筒剥离性能测试
第3章 工艺参数对蜂窝板微观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3.1 钎剂铺展润湿试验结果与分析
        3.1.1 钎剂铺展润湿试验
        3.1.2 铺展面积测量与分析
    3.2 钎焊工艺参数对非接头位置的影响
        3.2.1 基体析出相
        3.2.2 钎料残余层
        3.2.3 显微硬度
        3.2.4 面板的晶粒度
    3.3 工艺参数对钎焊接头形貌的影响
    3.4 钎焊工艺参数对接头组织的影响
        3.4.1 单壁板位置
        3.4.2 双壁板位置
    3.5 工艺参数对接头力学性能的影响
        3.5.1 单壁板型接头
        3.5.2 双壁板型接头
    3.6 钎焊工艺的选取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钎焊与胶接铝薄芯蜂窝板力学性能对比
    4.1 钎焊铝蜂窝板焊接接头超声波无损检测
    4.2 蜂窝板结构平拉性能
    4.3 蜂窝板结构平压性能
    4.4 蜂窝板结构剪切性能
    4.5 蜂窝板结构三点弯曲性能
    4.6 蜂窝板结构滚筒剥离性能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薄芯蜂窝板钎焊过程的数值模拟
    5.1 蜂窝板瞬态热传导理论
    5.2 蜂窝板的热应力理论
    5.3 薄芯铝蜂窝板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5.3.1 建模和网格划分
        5.3.2 材料物理属性
        5.3.3 约束的定义和载荷的施加
        5.3.4 钎焊过程模拟的基本假设
    5.4 薄芯铝蜂窝板炉中钎焊过程的热力耦合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3)岩石节理抗剪强度宏细观机制及其三维粗糙度定量描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当前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岩石节理剪切力学性质研究
        1.2.2 岩石节理粗糙度评价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主要创新点
2 Barton典型岩石节理宏细观剪切机制试验研究
    2.1 研究方案
    2.2 节理试样制备
        2.2.1 节理样本和节理面数据
        2.2.2 基于3D打印的节理面模具逆向制作
        2.2.3 类岩石节理试样制作
    2.3 测试系统与试验过程
    2.4 试验数据与宏观力学特征分析
        2.4.1 剪切应力曲线规律分析
        2.4.2 剪切强度规律分析
        2.4.3 节理面综合抗剪强度参数规律分析
        2.4.4 剪胀特性规律分析
    2.5 节理破坏规律与细观机理分析
        2.5.1 节理粗糙度及剪切方向对节理破坏特征的影响
        2.5.2 法向应力对节理破坏特征的影响
    2.6 节理粗糙度定量弱化规律分析
        2.6.1 三维扫描仪简介
        2.6.2 数据扫描及处理
        2.6.3 节理轮廓选取及坐标数据获取
        2.6.4 剪切前后节理面整体粗糙度弱化规律
        2.6.5 剪切前后节理面局部粗糙特征分布变化规律
    2.7 本章小结
3 基于PFC的岩石节理宏细观剪切机制数值试验研究
    3.1 数值试验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3.1.1 颗粒流方法及接触模型
        3.1.2 节理试样数值模型建立方法
        3.1.3 岩石及节理面细观参数标定
        3.1.4 伺服机制实现
    3.2 Barton典型节理数值直剪试验结果分析
        3.2.1 分析模型和方案
        3.2.2 剪切应力曲线与剪切强度规律分析
        3.2.3 节理面宏观破坏特征分析
        3.2.4 剪切过程剪切应力变化与裂纹扩展关系讨论
        3.2.5 剪切过程试样渐进破坏机制分析
    3.3 规则齿形节理直剪试验数值模拟
        3.3.1 节理方案和试样模型
        3.3.2 节理粗糙程度对剪切性质的影响
        3.3.3 法向应力对剪切性质的影响
        3.3.4 剪切过程试样渐进破坏机制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考虑剪切破坏机制的节理轮廓统计参数的提出与验证
    4.1 统计参数法应用流程
    4.2 Barton典型节理轮廓JRC~(2d)数值的修正和补充
        4.2.1 10 条标准粗糙度节理轮廓缺陷
        4.2.2 JRC-JCS模型参数获取
        4.2.3 典型节理轮廓JRC反算
    4.3 现有统计参数与新JRC~(2d)相关性验证
        4.3.1 不考虑剪切方向的Z_2、SF和 R_P-1
        4.3.2 考虑剪切方向的Z'_2和θ_(p+)
    4.4 节理轮廓粗糙度新统计参数加权正角度WR~+的提出与验证
        4.4.1 粗糙节理剪切破坏模型
        4.4.2 新统计参数的提出与定义
        4.4.3 采样间隔影响与合理性评价
    4.5 新统计参数WR~+实用性分析
        4.5.1 粗糙节理试样点云数据获取
        4.5.2 节理轮廓数据获取
        4.5.3 节理面粗糙度各向异性评价
    4.6 本章小结
5 天然节理面剪切破坏机制及三维粗糙度量化方法与应用
    5.1 试验准备
    5.2 直剪试验常规结果分析
        5.2.1 剪切应力剪切位移曲线特征
        5.2.2 剪切强度规律
    5.3 节理面破坏图示规律分析
        5.3.1 剪切方向对节理面破坏特征的影响
        5.3.2 法向应力对节理面破坏特征的影响
    5.4 三维节理面JRC~(3d)反算
    5.5 三维节理面JRC~(3d)定量预测方法
        5.5.1 方案设置
        5.5.2 节理面JRC~(3d)与节理轮廓JRC~(2d)分布特征对比
        5.5.3 两种节理面三维粗糙度预测方法及误差分析
    5.6 节理面粗糙度弱化规律定量研究
        5.6.1 分析方案
        5.6.2 剪切前后节理轮廓JRC~(2d)分布变化规律
        5.6.3 剪切过程节理面JRC~(3d)弱化机制
    5.7 本章小结
6 节理面剪切强度预测模型及实用性验证
    6.1 节理面剪切强度预测模型
    6.2 剪切强度预测模型准确性验证
        6.2.1 室内物理试验数据验证
        6.2.2 剪切强度预测模型应用范围讨论
    6.3 大型天然节理面研究准备
        6.3.1 节理面形貌数据获取
        6.3.2 分析方案设置
    6.4 不同尺寸天然节理面粗糙度分布规律分析
        6.4.1 粗糙度尺寸效应分析
        6.4.2 粗糙度各向异性分析
    6.5 不同尺寸天然节理面剪切强度分布规律分析
        6.5.1 剪切强度尺寸效应分析
        6.5.2 剪切强度各向异性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4)采动影响下断层滑移动力响应及诱冲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断层滑移型冲击地压特征与影响因素案例分析
    2.1 采动影响下断层滑移型冲击地压案例分析
    2.2 断层滑移型冲击地压影响因素
    2.3 本章小结
3 采动影响下断层粘滑动力诱冲机制分析
    3.1 断层分类与力学性质
    3.2 断层粘滑模型与致震规律分析
    3.3 采动影响下粗糙断层滑移失稳力学模型
    3.4 断层滑移型冲击地压启动的能量条件
    3.5 采动影响下断层粘滑动力诱冲机制
    3.6 本章小结
4 断层带粗糙结构面剪切滑移规律与滑移弱化特征试验研究
    4.1 试验研究方案及目的
    4.2 不同法向应力条件下粗糙结构面剪切滑移规律与滑移弱化特征
    4.3 不同剪切速率条件下粗糙结构面剪切滑移规律与滑移弱化特征
    4.4 本章小结
5 采动诱发断层滑移动力响应数值模拟分析
    5.1 断层滑移震源机制与震源模型
    5.2 考虑断层带粗糙结构面滑移弱化效应的巴顿抗剪强度模型开发
    5.3 采动诱发断层带粗糙结构面滑移弱化动力计算模型构建
    5.4 采动诱发断层滑移动力计算
    5.5 本章小结
6 不同影响因素条件下断层滑移动力响应与冲击危险性分析
    6.1 不同采动影响以及断层特征模型建立
    6.2 断层滑移震源对比分析
    6.3 断层滑移动力响应特征对比分析
    6.4 断层滑移动载作用下冲击危险性对比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工程实例分析
    7.1 工作面过断层开采断层活动性与微震事件分布规律
    7.2 工作面过断层期间防冲措施与矿压显现特征
    7.3 本章小结
8 主要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论文的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5)人工胶结红黏土的微观结构及力学性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红黏土的定义
        1.2.2 红黏土的来源
        1.2.3 物理力学性质
        1.2.4 微观结构特征
    1.3 主要问题
    1.4 研究内容
        1.4.1 主要内容
        1.4.2 创新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区域内红黏土的物理特征
    2.1 颗粒粒径分布特征
    2.2 影响比重因素分析
    2.3 界限含水率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人工红黏土的制备及基本物理性质
    3.1 人工红黏土强度模拟试验原理
    3.2 人工红黏土的制备
        3.2.1 胶体制备
        3.2.2 胶体纯化
        3.2.3 胶体浓度测定
        3.2.4 胶体制备方法的选择
        3.2.5 土样制备
    3.3 基本物理性质
        3.3.1 基本物性指标
        3.3.2 颗粒级配曲线
        3.3.3 Zeta电位
        3.3.4 比表面积
        3.3.5 矿物成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人工红黏土的力学性质
    4.1 压缩性
        4.1.1 试验仪器
        4.1.2 试验方案
        4.1.3 压缩曲线分析
        4.1.4 压缩性参数
        4.1.5 压缩回弹曲线分析
    4.2 强度特性
        4.2.1 剪切试验仪器
        4.2.2 剪切试验方案
        4.2.3 固结排水剪切试验(CD)
        4.2.4 剪切试验结果分析(CU)
    4.3 人工红黏土的强度增长机理
        4.3.1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结果分析
        4.3.2 人工性红黏土的结构强度形成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人工红黏土的微观结构特征
    5.1 微观试验仪器
    5.2 SEM试验
        5.2.1 试验原理
        5.2.2 试验方案
        5.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5.3 NMR试验
        5.3.1 试验可行性分析
        5.3.2 横向弛豫时间T_2与孔隙半径R的关系
        5.3.3 试验方案
        5.3.4 试验结果及分析
    5.4 游离氧化铁作用机理
        5.4.1 黏土中铁的胶结机理
        5.4.2 游离氧化铁形态的演化
        5.4.3 游离氧化铁与土粒的连接方式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红黏土的胶结强度形成及表征
    6.1 人工红黏土胶结性参数
    6.2 人工红黏土胶结性参数试验验证
    6.3 人工红黏土胶结性参数与压缩性的关系
    6.4 人工红黏土胶结性参数与抗剪强度的关系
    6.5 红土化作用过程中孔隙演化与强度的关系
    6.6 红黏土的强度形成特性及微观机制
        6.6.1 红黏土强度形成特征
        6.6.2 红黏土的微观机制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地震荷载作用下顺层岩质斜坡结构面剪切特性及形变位移计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震荷载作用下岩质斜坡动力破坏机制研究
        1.2.2 岩体结构面循环剪切特性及研究方法
        1.2.3 地震作用下斜坡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
        1.2.4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论文的特色及创新点
第2章 地震荷载作用下顺层岩质斜坡破坏特征及失稳模式研究
    2.1 地震荷载作用下顺层岩质斜坡的变形失稳模式研究
        2.1.1 拉裂-剪断-走向滑移型
        2.1.2 拉裂-剪断-倾向滑移型
        2.1.3 拉裂-近水平岩层滑移型
        2.1.4 拉裂-溃屈-倾向滑移型
        2.1.5 顺层震裂型
    2.2 地震荷载作用下坡体劣化效应研究
        2.2.1 岩石疲劳损伤
        2.2.2 结构面循环剪切
        2.2.3 节理岩体剪胀效应
    2.3 地震荷载作用下顺层岩质斜坡稳定性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2.3.1 工程地质条件对斜坡稳定性的影响
        2.3.2 地震荷载条件对斜坡稳定性的影响
    2.4 小结
第3章 岩体结构面动态劣化效应数值试验研究
    3.1 试验背景及条件
        3.1.1 试验背景
        3.1.2 试验条件
    3.2 数值模拟试验
        3.2.1 参数标定
        3.2.2 试验设计方案
        3.2.3 循环剪切路径
        3.2.4 数值模拟步骤
    3.3 结构面循环剪切试验剪应力演化特征研究
        3.3.1 起伏角对剪应力演化特征的影响
        3.3.2 法向应力对剪应力演化特征的影响
    3.4 结构面循环剪切试验法向位移演化特征研究
    3.5 结构面剪切过程受力模式分析
        3.5.1 爬坡效应
        3.5.2 剪断效应
    3.6 结构面循环剪切剪胀角变化规律研究
        3.6.1 剪胀角随循环剪切次数变化经验模型研究
        3.6.2 剪胀角随剪切位移变化经验模型研究
    3.7 结构面剪切强度经验模型研究
        3.7.1 峰值剪切强度
        3.7.2 峰后剪切强度
    3.8 小结
第4章 地震荷载作用下顺层岩质斜坡形变位移计算方法研究
    4.1 考虑结构面劣化效应的形变位移计算方法研究
        4.1.1 地震荷载作用下顺层斜坡动力模型
        4.1.2 临界加速度求解
        4.1.3 动力平衡方程求解
        4.1.4 结构面强度参数计算
    4.2 考虑结构面劣化效应的顺层岩质斜坡形变位移计算步骤
    4.3 结构面动态劣化效应对斜坡稳定性影响研究
        4.3.1 平直结构面顺层岩质斜坡
        4.3.2 粗糙结构面顺层岩质斜坡
    4.4 小结
第5章 顺层岩质斜坡振动台物理模拟试验
    5.1 顺层岩质斜坡振动台试验设计及制作过程
        5.1.1 试验设备
        5.1.2 振动台试验概化模型及相似关系
        5.1.3 测点布置
        5.1.4 模型制作与填筑
        5.1.5 地震波输入与加载方案
    5.2 顺层岩质斜坡累积损伤演化过程研究
        5.2.1 坡体损伤变量的定义
        5.2.2 斜坡动力特性参数及其识别
        5.2.3 基于动力特性参数的岩体损伤识别
    5.3 顺层岩质斜坡动力响应规律
        5.3.1 坡体动力响应基本特征
        5.3.2 地震荷载特征
    5.4 坡体失稳机制及变形破坏模式分析
        5.4.1 变形破坏过程分析
        5.4.2 破坏模式分析
    5.5 考虑结构面劣化效应的形变位移计算方法验证分析
        5.5.1 考虑结构面劣化效应的参数求解
        5.5.2 振动台试验概化模型形变位移求解
        5.5.3 计算累积形变位移与振动台监测形变位移对比验证分析
    5.6 小结
第6章 花生地顺层震裂斜坡实例分析
    6.1 数值模拟
        6.1.1 基于FLAC3D的斜坡动力计算方法
        6.1.2 花生地顺层岩质斜坡模型建立
        6.1.3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6.2 考虑结构面劣化效应的花生地滑动位移计算
        6.2.1 参数取值
        6.2.2 剪胀角及基本摩擦角计算
        6.2.3 临界加速度和永久变形位移计算
    6.3 累积形变位移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6.4 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7)金川二矿区深部工程地质及开采稳定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矿山工程地质
        1.2.2 矿山巷道支护
        1.2.3 矿山岩体稳定性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矿区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
    2.1 矿区地质概况
        2.1.1 地层
        2.1.2 构造
        2.1.3 水文
    2.2 水文地质条件
    2.3 工程地质条件
    2.4 本章小节
第三章 矿区岩体特性与工程地质岩组质量评价
    3.1 850-700m水平岩体特性与工程地质岩组
        3.1.1 岩石物理力学特性研究与岩体参数研究
        3.1.2 850-700m水平岩石物理力学测试
        3.1.3 850-700m水平岩体特征
        3.1.4 850-700m水平节理裂隙分布与岩组稳定性分类
    3.2 矿区岩体质量分级
    3.3 本章小节
第四章 巷道围岩及支护体变形现场监测
    4.1 850-814m水平松动圈监测
        4.1.1 监测点的选择与仪器布设
        4.1.2 测试原理
        4.1.3 850-814m水平监测结果分析
        4.1.4 松动圈钻孔内部位移变化监测
    4.2 850-814m水平支护体应力应变测试
        4.2.1 监测点仪器布设及测试原理
        4.2.2 现场监测记录与结果分析
    4.3 850-814m支护体收敛变形监测
        4.3.1 监测点的选择与仪器布设
        4.3.2 现场监测记录
        4.3.3 数据处理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巷道围岩-支护相互作用规律数值模拟
    5.1 8 14m试验巷道支护方案及数值模型的搭建
    5.2 实际支护条件下数值模拟结果及支护方案优化
    5.3 其它支护方案下模拟结果分析
    5.4 不同支护条件下模拟结果对比
    5.5 矿柱稳定性分析
        5.5.1 方法原理与模型搭建
        5.5.2 矿柱稳定性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5.6 850-814m水平采场稳定性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深切河谷土石混合体滑坡细观结构及灾变过程研究 ——以丹巴河段土石混合体滑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土石混合体概念及成因研究
        1.2.2 土石混合体细观结构特征研究
        1.2.3 土石混合体细观力学特性研究
        1.2.4 土石混合体滑坡失稳机理研究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主要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技术路线
        1.3.3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大渡河丹巴河段地质环境条件
    2.1 气象水文
    2.2 地形地貌
        2.2.1 大渡河地形地貌
        2.2.2 丹巴河段地形地貌
    2.3 地层岩性
    2.4 地质构造
    2.5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第3章 大渡河丹巴河段土石混合体及滑坡发育特征
    3.1 深切河谷土石混合体形成过程
        3.1.1 丹巴河段河谷演化过程
        3.1.2 丹巴河段斜坡演化过程
        3.1.3 深切河谷土石混合体形成过程
    3.2 丹巴河段土石混合体滑坡总体特征
        3.2.1 土石混合体滑坡时空分布特征
        3.2.2 土石混合体滑坡堆积体结构特征
    3.3 丹巴河段典型土石混合体滑坡
        3.3.1 甲居土石混合体滑坡
        3.3.2 建设街土石混合体滑坡
        3.3.3 中路乡土石混合体滑坡
        3.3.4 莫洛土石混合体滑坡
    3.4 小结
第4章 土石混合体细观结构特征及量化参数研究
    4.1 丹巴河段土石混合体多尺度结构特征分析
        4.1.1 土石混合体多尺度结构分析方法
        4.1.2 土石混合体宏观结构分析
        4.1.3 土石混合体细观结构分析
        4.1.4 土石混合体微观结构分析
    4.2 土石混合体细观结构特征指标及量化参数
        4.2.1 颗粒粒度分布
        4.2.2 颗粒形状特征
        4.2.3 颗粒接触关系
        4.2.4 颗粒孔隙形态
    4.3 土石混合体细观结构模型构建
    4.4 小结
第5章 土石混合体细观力学特性及参数研究
    5.1 土石混合体细观力学特性指标及量化参数
        5.1.1 强度特性
        5.1.2 应力应变特性
        5.1.3 剪胀与剪缩特性
        5.1.4 硬化软化特性
    5.2 土石混合体强度特性直剪试验
        5.2.1 试验方案
        5.2.2 剪切变形特性分析
        5.2.3 抗剪强度特性及参数分析
    5.3 土石混合体变形三轴剪切试验
        5.3.1 试验方案
        5.3.2 变形特征及破坏模式分析
        5.3.3 剪切变形力学特性分析
        5.3.4 土石混合体强度参数分析
    5.4 土石混合体剪切变形应力应变关系
    5.5 土石混合体细观结构对滑坡变形的响应
    5.6 小结
第6章 深切河谷土石混合体灾变过程及稳定性分析
    6.1 土石混合体滑坡灾变过程研究
        6.1.1 宏观坡体结构灾变过程分析
        6.1.2 土石混合体细观结构灾变过程分析
        6.1.3 土石混合体滑坡稳定性分析
    6.2 甲居典型土石混合体滑坡灾变过程分析
        6.2.1 古滑坡形成演化过程分析
        6.2.2 复活滑坡灾变过程分析
    6.3 甲居滑坡灾变过程三维系统监测分析
        6.3.1 甲居滑坡监测网布设
        6.3.2 监测结果分析
    6.4 甲居滑坡灾变过程及稳定性数值模拟分析
        6.4.1 滑坡灾变过程及成因机制数值模拟分析
        6.4.2 基于变形破坏稳定性分析理论的三维数值模拟分析
    6.5 小结
第7章 深切河谷土石混合体滑坡早期识别方法
    7.1 土石混合体滑坡早期识别方法
        7.1.1 遥感解译
        7.1.2 现场调查
        7.1.3 专业监测
    7.2 土石混合体滑坡早期识别指标体系
        7.2.1 指标选取原则
        7.2.2 指标体系构建
        7.2.3 典型土石混合体滑坡早期识别调查分析
    7.3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9)黄土丘陵沟壑区高填方建设场地变形与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高填方工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压实黄土工程性质的相关研究
        1.2.2 高填方场地的沉降变形相关研究
        1.2.3 高填方边坡稳定性的相关研究
        1.2.4 填方工程沉降变形的离心模型试验的相关研究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3.1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1.3.3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区内压实黄土的工程特性研究
    2.1 研究区环境地质条件
        2.1.1 研究区的地形地貌
        2.1.2 研究区的地层岩性特征
        2.1.3 研究区的气象与水文条件
        2.1.4 兰州第四系黄土的颗粒组成特征
    2.2 黄土的压实特性
        2.2.1 细粒土的压实机理
        2.2.2 黄土填料压实的影响因素
        2.2.3 土体标准击实曲线的特征分析
        2.2.4 黄土的全击实曲线
    2.3 压实黄土的抗剪强度特性
        2.3.1 压实黄土的直接剪切试验
        2.3.2 压实黄土的三轴剪切试验
        2.3.3 压实黄土应力-应变关系归一化特性
    2.4 压实黄土的压缩固结变形特性
        2.4.1 高应力下侧限压缩特性分析
        2.4.2 压实黄土的固结压缩的时间效应分析
        2.4.3 压实黄土的次固结变形特性分析
    2.5 压实黄土的增湿变形特性
    2.6 压实黄土的渗透特性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黄土高填方场地沉降变形离心模型试验
    3.1 离心模型试验技术
        3.1.1 离心模型试验技术的发展现状
        3.1.2 离心模型试验的相似性分析
    3.2 黄土高填方沉降变形的离心模型试验
        3.2.1 离心模型试验设备
        3.2.2 高填方沉降变形离心模型试验设计
        3.2.3 离心模型制作及参数
    3.3 压实黄土填筑体离心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3.3.1 离心模型试验结果
        3.3.2 离心模型试验中填筑体的沉降变形计算
        3.3.3 压实黄土高填方填筑体沉降变形量与填筑高度的关系
    3.4 压实黄土离心模型试验沉降变形的时效特性
        3.4.1 离心模型试验中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曲线
        3.4.2 离心模型试验中加载过程中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3.4.3 离心模型试验中稳定阶段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黄土高填方场地沉降变形研究
    4.1 黄土高填方场地沉降变形控制
        4.1.1 黄土高填方场地填筑过程与病害分析
        4.1.2 黄土高填方场地沉降变形的稳定标准
    4.2 高填方场地沉降变形计算
        4.2.1 高填方场地原地基压缩沉降变形分析
        4.2.2 高填方填筑体自身沉降变形的计算方法
    4.3 高填方自由场地沉降变形的有限元分析
        4.3.1 高填方自由场地沉降变形计算的有限元模型
        4.3.2 压实黄土的固结压缩本构模型
        4.3.3 高填方自由场地沉降变形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4.4 高填方沟谷场地沉降变形的有限元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黄土高填方边坡稳定性研究
    5.1 压实黄土高填方边坡的特点
        5.1.1 压实黄土高填方边坡病害特征分析
        5.1.2 影响黄土高填方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
    5.2 高填方边坡稳定性计算方法
        5.2.1 边坡稳定性传统计算方法
        5.2.2 边坡稳定性分析的位移有限元法-强度折减法
    5.3 压实黄土高填方边坡稳定性计算
        5.3.1 压实黄土高填方边坡稳定性计算有限元模型
        5.3.2 压实黄土高填方边坡稳定性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5.4 浸水条件下黄土高填方边坡稳定性分析
        5.4.1 考虑地下水渗流的高填方边坡的稳定性分析
        5.4.2 考虑坡前蓄水条件下黄土高填方边坡稳定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兰州黄土高填方建设场地的工程实施
    6.1 高填方工程的质量控制方法
    6.2 研究区黄土高填方工程项目实施
        6.2.1 黄土高填方底部天然地基的处理措施
        6.2.2 黄土填筑体的质量控制措施
        6.2.3 黄土高填方边坡稳定性控制措施
        6.2.4 黄土高填方工程的防洪排水措施
    6.3 研究区工程关键技术效果评价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编规程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做的科研项目

(10)在役RC肋梁桥桥面板疲劳性能与维护规划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钢筋混凝土桥面板疲劳性能研究
        1.2.2 钢筋混凝土桥面板疲劳加固研究
        1.2.3 钢筋混凝土桥面板维护规划研究
        1.2.4 当前RC肋梁桥桥面板疲劳性能研究与加固研究存在的不足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在役RC肋梁桥桥面板破坏形态及评价体系
    2.1 引言
    2.2 疲劳破坏形态调查
        2.2.1 调查状况
        2.2.2 特征统计
        2.2.3 典型旧桥桥面板疲劳问题的实态检测
        2.2.4 桥面板典型破坏成因分析
    2.3 在役桥梁疲劳损伤的评价体系
        2.3.1 国内外桥面板损伤的等级划分
        2.3.2 国内外桥面板疲劳损伤的判定基准
        2.3.3 我国在役RC肋梁桥桥面板疲劳评价体系的趋向
    2.4 本章小结
3 RC肋梁桥桥面板疲劳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疲劳性能试验
        3.2.1 试验方案
        3.2.2 试验现象描述
        3.2.3 试验结果分析
    3.3 疲劳模拟分析
        3.3.1 有限元模型建立
        3.3.2 桥面板疲劳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RC肋梁桥桥面板疲劳加固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方案
        4.2.1 RC肋梁桥桥面板加固方法的选取
        4.2.2 试验梁设计
        4.2.3 试验工况
        4.2.4 试验装置与加载方法
        4.2.5 测试内容与测点布置
    4.3 试验现象与结果分析
        4.3.1 静载试验桥面板破坏模式
        4.3.2 疲劳试验桥面板破坏模式与破坏机理
        4.3.3 疲劳荷载作用下裂缝发展规律
        4.3.4 疲劳荷载作用下应变变化规律
        4.3.5 疲劳荷载作用下挠度发展及疲劳退化规律
        4.3.6 疲劳加固对桥面板使用寿命的影响
        4.3.7 疲劳加固下桥面板S-N曲线探讨
        4.3.8 桥面板适宜的疲劳加固方法探讨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静力性能的RC肋梁桥桥面板CFRP布补强方法
    5.1 引言
    5.2 试验方案
        5.2.1 CFRP布锚固试验设计
        5.2.2 CFRP布-桥面铺装界面粘结试验设计
    5.3 试验结果分析
        5.3.1 CFRP布锚固试验结果分析
        5.3.2 CFRP布-桥面铺装界面粘结结果分析
    5.4 补强理论探讨
        5.4.1 CFRP布锚固理论
        5.4.2 CFRP布-桥面铺装界面粘结理论
    5.5 本章小结
6 在役RC肋梁桥桥面板疲劳的维护规划模型
    6.1 引言
    6.2 模型的规划基础
        6.2.1 折衷规划
        6.2.2 失效树规划
        6.2.3 设备维修规划
    6.3 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6.3.1 模型的建立
        6.3.2 模型的应用
    6.4 模型的可靠性分析
    6.5 本章小结
结论
    主要结论
    本文创新点如下
    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大面积剪切试验成果统计与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泥塑土干缩及力学特性试验研究[D]. 冯浩.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薄芯铝蜂窝板的气体保护钎焊工艺及其性能研究[D]. 毕英超. 吉林大学, 2021(01)
  • [3]岩石节理抗剪强度宏细观机制及其三维粗糙度定量描述研究[D]. 郇久阳.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4]采动影响下断层滑移动力响应及诱冲机制研究[D]. 孔朋. 山东科技大学, 2020
  • [5]人工胶结红黏土的微观结构及力学性质[D]. 王勇. 桂林理工大学, 2021(01)
  • [6]地震荷载作用下顺层岩质斜坡结构面剪切特性及形变位移计算方法研究[D]. 董杉.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7]金川二矿区深部工程地质及开采稳定性技术研究[D]. 贺耀文. 兰州大学, 2020(04)
  • [8]深切河谷土石混合体滑坡细观结构及灾变过程研究 ——以丹巴河段土石混合体滑坡为例[D]. 白永健. 成都理工大学, 2020
  • [9]黄土丘陵沟壑区高填方建设场地变形与稳定性研究[D]. 来春景. 兰州理工大学, 2020(02)
  • [10]在役RC肋梁桥桥面板疲劳性能与维护规划方法研究[D]. 田帅.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9)

标签:;  ;  ;  ;  ;  

大面积剪切试验结果统计与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