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14个地市主要道路指标统计

湖南省14个地市主要道路指标统计

一、湖南省14个市州城市道路主要指标统计(论文文献综述)

徐雪[1](2021)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测度及金融支持研究——基于甘肃和江苏的比较》文中研究说明提升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对于地方政府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而充分发挥金融对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的支持效应至关重要。基于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和金融支持的丰富内涵,构建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和金融支持指标评价体系,利用熵值法对甘肃省和江苏省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进行测度,并运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对两省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的空间特征进行分析,最后构建空间杜宾模型进一步比较两者的金融支持对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无论是甘肃还是江苏,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空间分布都不均衡,且存在明显的正向空间相关性;(2)甘肃省的金融支持对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的影响不显着,而江苏省的金融支持能够显着带动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的提升。

郭倩倩,焦胜,喻贤主,黄志霄[2](2021)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评估及时空格局分析——以湖南省为例》文中认为本文基于2013—2019年湖南省14个市州的面板数据,从新型城镇化内涵出发,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维度构建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度各市州发展水平,并结合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探讨湖南省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时空格局特征及空间关联性。结果表明:(1)在发展水平方面,湖南省整体发展态势较好,在不同尺度上所反映的发展问题略有不同。宏观尺度上省会城市与其他市州断层现象明显,中观尺度上协调联动有待增强,微观尺度上呈现优少劣多的"茶壶形"特征,发展水平较低城市最多;(2)在空间特征方面,湖南省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及空间正相关性,整体呈现东高西低、由中部向四周递减的时空格局,高发展水平地域逐步扩张。

张伟伟,赵忠君,阎友兵[3](2021)在《湖南省土地利用、交通发展、旅游经济协调时空演化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交通发展、旅游经济发展与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以下简称三系统)相互关联,三系统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该研究依次分析湖南省、14个地市(州)、"四圈"的三系统的耦合协调规律,以促进其更好地融合发展。该研究选取耦合协调度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利用MATLAB和Arc GIS软件分析湖南省2006-2015年的相关数据,测量三系统之间的协调度,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研究了湖南省三系统之间的耦合发展情况。研究发现湖南省三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在10年间稳步增长。在时间层面看,14个市州耦合协调度的发展可以归类为两种:一种是稳步上升型,一种是折线波动型;在空间层面从片状均衡分布—无序回归到片状均衡分布——核心圈层分布。"折线波动"型市州应合理配置旅游用地和交通用地,提高省域交通运输水平,促进平稳发展;"虹吸效应"型市州应充分利用核心集聚优势,确保加速协调发展;"过道效应"型市州应增强旅游吸引力,实现稳步协调发展;加快湖南全域旅游格局形成。

伍蕾,倪姣,孙维筠[4](2021)在《城市旅游发展效率与旅游产业集聚的互动关系研究——基于湖南省14市州PVAR模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旅游业是城市经济重要产业,其产业联系密切、环节关联性强,具有先天的产业集聚发展优势。较好的产业集聚优势能够促进旅游经济空间结构的优化且提升旅游发展效率;但过度重视集聚程度、夸大集聚产生的经济带动效应也会对经济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利用DEA模型和区位熵指数测度,分析2009-2019年湖南省14个市州旅游发展效率和产业集聚度指数,借助PVAR模型探讨旅游发展效率与产业集聚度的互动响应关系,研究结论如下:第一,2009-2019年湖南省各市州旅游产业发展效率整体呈全面提升的态势,其中,张家界、长沙、湘潭、衡阳、常德为高效率区;第二,研究期内旅游产业集聚度总体变动不大,其中湘西、张家界旅游业集聚度较高;第三,依据产业发展效率与集聚度互动响应分析,旅游产业效率对旅游产业集聚具有明显的短期促进作用,现阶段湖南地区须警惕旅游业过度集聚的副作用,提升效率是保证旅游业适度规模的有效路径。

张璟珩[5](2021)在《基于因子分析方法下的湖南省城市竞争力比较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兴起,国家竞争力的强弱与其城市竞争力关系越来越密切。基于2019年湖南统计年鉴的数据,选取10个指标组成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湖南省14个州市进行城市竞争力评估,并提出了相关城市发展的建议。

程偲[6](2021)在《2014-2018年四川省城市创新能力评价及时空演变》文中指出创新作为新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引起了各国的普遍关注。如今,创新能力已成为国际竞争力的新动能,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成为我国的重要目标与任务。创新型区域是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型城市是创新型区域的中心。因此,提高城市创新能力,促进创新型区域建设,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有重要意义。四川省位于成渝城市群和长江经济带两大国家战略交汇处,在国家发展中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通过对四川省21个地区和城市进行创新能力评价和城市发展条件评价,结合创新型城市定义和内涵进行分类,并探索四川省城市创新发展方向,为四川省各城市的创新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本研究梳理城市创新能力相关理论和概念,选取四川省21个地区和城市作为研究对象,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主体和创新人才四个方面构建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四川省城市创新能力进行分析评价,分析四川省城市创新能力的时空演变。根据目前国际对城市创新已有的四大领域分类,结合四川省创新发展阶段和特征,构建城市发展条件评价指标体系,对四川省21个地区和城市的发展条件进行评价。分析评价结果,并结合城市发展历史、优势资源、现有基础和未来规划等综合要素,运用比较优势,得到各城市的预期创新领域,并提出发展方向。本研究主要有以下结论:(1)四川省尚未形成创新型城市体系,创新发展结构出现严重断层,缺乏多层级的过度城市,整体城市创新能力发展水平较低且发展不均衡。除了成都市,四川省各市州之间的城市创新能力差距逐渐减小,而其余城市与成都市的差距逐渐扩大。(2)四川省的创新资源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成都市,部分集中在绵阳市,少数分布于其他19个市州。大部分创新资源在成都市的占比超过50%,发明专利量和有效高新技术企业的占比甚至超过了70%,表现出了明显的集聚。成绵德地区集聚了四川省80%以上的创新资源,且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3)创新资源的集聚程度与城市创新能力的强弱有较大相关性。从创新资源来看,四川省的创新资源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四川省成绵德地区,且呈现集聚的趋势,成都市尤其明显。四川省东南部各类创新资源集聚程度差异大且集聚程度较弱,中东部创新资源要素流失严重,西部创新资源不集聚。从创新能力来看,成都平原核心区为四川省城市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东北部和东南部的创新能力较强且较稳定,中东部的创新能力整体较弱且仍在减弱,西部的创新能力弱且稳定。(4)四川省的创新核心区对创新资源的吸引力较强,东南部形成了积极的区域创新环境,中东部出现创新“凹陷”。四川省城市创新能力排名发生较大变化:城市创新能力排名上升的城市主要分布在四川省南部、中部、东北部和东南部,排名下降的城市主要分布在四川省中东部。(5)通过分析比较可知,四川省有15个城市在四大创新领域中具备比较优势。剩余6个城市,即自贡市、内江市、眉山市、达州市、雅安市和资阳市,在各创新领域均不具备比较优势,其预期城市创新领域比较模糊,有待进一步的分析和探索。

贺蕾[7](2021)在《中国城市收缩的空间识别与形成机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并不总是增长。城市收缩作为当前城市发展的一个新命题,吸引了国内外诸多学者的广泛关注,20世纪80年代,西方学者提出城市收缩概念,用以描述全球范围内的城市转变过程及其影响。对于中国而言,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经济高速增长在某些地区已不可持续,部分资源型城市、外向型工贸城市、大都市外围城市出现了人口、经济、空间等不同维度、不同程度的收缩现象,给经济、社会、空间等方面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城市收缩带来的挑战不容忽视。城市收缩具有全球性、地方性、多维性和复杂性特征,需要加强对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尺度的城市和区域收缩的空间识别及机制研究。本文以中国2000-2015年29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数据和GIS技术,选取多维度指标进行测度和空间识别,构建人口收缩度、经济收缩度、空间收缩度指标,从三个维度识别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收缩程度及其空间分布,判别单维度收缩型城市。借助MATLAB软件进行多边形面积法计算综合收缩度,识别栅格层面中国综合收缩度空间分布,判别中国综合收缩型城市,并探索其不同时期空间分布的集聚性和差异性。在此基础上,划分不同类型收缩城市,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最后利用地理探测器探测中国城市收缩的驱动因素,分析形成机制,提出政策建议。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出现收缩现象的城市有108个,其中人口收缩型城市88个,经济收缩型城市32个,空间收缩型城市33个,综合收缩型城市22个。从空间分布来看,主要分布于东北三省,表明东北三省的一些城市在2000-2015年人口、经济、城市空间都出现不同时段、不同程度收缩,是中国不同维度收缩城市的高频区。综合来看,2000-2015年中国的城市收缩演化基本表现为三种轨迹:以东北资源型经济为代表的整体性收缩,以中东部外向型工贸城市为代表的局部性收缩,以及以西部大都市外围的中小城市为代表的依附性收缩。(2)人口收缩型城市以中等城市(城区常住人口数>50万人<100万人的城市)数量最多,且在东北地区呈团状集中分布;煤炭资源城市中人口收缩型城市数量占比居首位。通过分析不同规模城市收缩空间特征,本文发现中等城市出现收缩现象的频率最高,反映出中等城市是中国城市收缩现象的高发区;出现收缩现象的资源型城市中,以人口收缩型城市为主,并且煤炭资源型城市最多,非可再生资源城市数量居多,其他收缩型城市也以非可再生资源城市数量居多。(3)中国出现收缩现象的城市可根据城市收缩程度、收缩维度、规模等划分为:调整收缩型城市、精明收缩型城市、限制收缩型城市、扩展收缩型城市以及全面收缩型城市五类。不同收缩型城市空间上呈现东北部以全面收缩型城市为主、中南部以调整收缩型城市为主、中部和西北部城市多种收缩类型城市并存的分布特征。整体来看,中国大部分城市收缩类型为调整收缩型,即人口规模在收缩,但经济和用地规模在扩大,这类型城市多分布于广东、湖南、江西等省份,在广东省分布最为集中。而黑龙江省出现收缩现象的城市多为全面收缩型。(4)中国城市收缩的集聚现象在空间上存在正向自相关关系。利用全局自相关和局部自相关法分析收缩型城市的集聚状态,中国城市收缩现象在空间上呈现较为明显的高-高(H-H)集聚和低-低(L-L)集聚;局部集聚特征呈现团状分布,城市收缩地区主要集聚在东北三省、西部地区;非收缩地区主要在城市较为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其他类型集聚区呈现动态变化,主要表现为从带状分布转为组团分布,由沿海零星分布,逐渐变为以东南沿海片区集聚的特征。(5)中国城市收缩形成因素复杂多样,但人口发展和经济水平两大因素对中国城市收缩有着显着影响。通过地理探测器探测中国城市收缩的影响因素,发现中国城市收缩受人口增长率、经济水平、产业结构、交通区位等多重因素影响,形成了两个主要因素,多个辅助因素的影响体系。

汤昪,于婧,唐业喜,邓明蓉,廖国志[8](2021)在《湖南省生态宜居度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生态宜居是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内容,对城市生态宜居进行科学评价有利于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基于湖南省14个地级市(州)2008年、2013年和2018年的面板数据,从经济支撑、环境建设、社会发展和生活便利水平等4方面选取24个评价指标,运用熵权-AHP模型对数据进行量化处理并得出生态宜居度评价值,使用GIS空间分析方法进行时空演进、空间相关性研究,并引入影响因素诊断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湖南省生态宜居度逐年上升,不同时期发展状况不一,地区之间差距呈现进一步扩大趋势,并出现明显分层现象;2)地区间生态宜居度差异较大,形成"东部高,中西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3)2008年、2013年和2018年莫兰指数值分别为0.350、0.375和0.397,表明生态宜居度存在正空间相关性,且有进一步增强趋势;4)主要影响因素的二级指标为全社会产出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一级指标为经济支撑水平,经济因素是影响湖南省生态宜居度的主要因素.

胡光伟,刘玉安,张明,刘昭成[9](2020)在《基于SBM模型的湖南省城市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碳排放效率评价》文中研究表明针对建设占用农用地导致人地矛盾日益突出的现状,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必须从"量"和"质"的两个角度考虑,在降低碳排放总量的同时还必须提高碳排放效率。为此通过构建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得出湖南省14个市州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度,研究湖南省各市州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度与其碳排放效率之间的关系;使用SBM模型对湖南省2016年14个市州的碳排放效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在空间分布上,长株潭、环洞庭湖区的城市具有较高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大湘西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较低,湘中南区集约利用水平不均;(2)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碳排放综合效率一致性分析表明,大湘西区的碳排放综合效率明显优于湖南省其他地区,各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高低与其碳排放综合效率并不始终一致,大多数城市呈现负相关,其中只有长沙市处于土地集约利用碳排放效率的理想状态;(3)不同城市需要采取差别化策略来提高碳排放效率和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度。湖南省14个市州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碳排放效率差异明显,需要结合不同城市的土地利用和经济发展特点,构建差异化的低碳土地利用优化路径。

方宁,张茜,杨东旭,杨芳[10](2020)在《湖南省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时空演变及耦合协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湖南省14个市州为研究单元,运用熵值赋权法对2009—2018年湖南省生态文明建设和城镇化水平进行评价,基于障碍度模型分析制约因素,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两个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情况。结果表明:①2009—2018年湖南省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综合水平呈明显上升的趋势,但增速各异,城镇化增速较快,生态文明建设增速较慢。②生态文明建设制约因素由产业结构不合理、职工平均工资低向科技投入少、大气污染严重转变;城镇化制约因素集中在每万人公共汽车数量少、人均城市道路面积紧张、万人拥有医生数少等方面。③两个系统耦合协调度从轻度失调发展到优质协调,各地耦合协调度均有大幅度的提高,两个系统已形成密切的依托关系。

二、湖南省14个市州城市道路主要指标统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湖南省14个市州城市道路主要指标统计(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测度及金融支持研究——基于甘肃和江苏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献综述
三、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的作用机理
    (一)金融规模对新型城镇化质量的作用机理
    (二)金融效率对新型城镇化质量的作用机理
    (三)金融结构对新型城镇化质量的作用机理
四、指标体系的构建与研究方法
    (一)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二)金融支持指标体系构建
    (三)研究方法
        1. 熵值法
        2. 空间自相关
        3. 空间杜宾模型
    (四)数据来源
五、测算结果及分析
    (一)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空间格局及空间演变特征
        1. 甘肃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水平格局及空间演变特征
        2. 江苏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水平格局及空间演变特征
    (二)金融支持测度结果及分析
        1. 甘肃省金融支持测度结果及分析
        2. 江苏省金融支持测度结果及分析
    (三)金融支持对新型城镇化质量影响的分析
        1. 影响因素分析与变量选取
        2. 回归结果分析
六、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政策建议

(3)湖南省土地利用、交通发展、旅游经济协调时空演化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区域概况
2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2.1 指标选取
    2.2 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
    2.3 全局Moran I指数检验
    2.4 数据来源
3 湖南省三系统耦合协调度分析
    3.1 数据收集与整理
    3.2 湖南省三系统整体协调状况分析
        3.2.1 湖南省三系统发展差距逐渐减小。
        3.2.2 湖南省三系统耦合度趋于稳定。
        3.2.3 湖南省三系统耦合协调度逐年增长,达到中级协调。
    3.3 湖南省各市州三系统整体协调状况分析
        3.3.1稳步上升型。
        3.3.2 折线波动型。
    3.4 湖南省各片区三系统整体协调状况分析
4 湖南省三系统耦合协调度时空分异
    4.1 湖南省各市州耦合协调度年度及空间比较
        4.1.1 第一阶段,湖南省各市州三系统耦合协调度呈片状均衡分布,协调度水平低,差异不明显。
        4.1.2 第二阶段,湖南省各市州三系统耦合协调度从无序回归到片状均衡分布。
        4.1.3 第三阶段,湖南省各市州三系统耦合协调度呈核心—圈层状态分布。
    4.2 湖南省各市州耦合协调度空间自相关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4)城市旅游发展效率与旅游产业集聚的互动关系研究——基于湖南省14市州PVAR模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区域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研究方法
        (1)效率测度——超效率DEA模型
        (2)集聚测度——区位熵指数
        (3)互动关系测量——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anel Vector Autoregression, PVAR)
2 实证测度与分析
    2.1 数据来源与处理
    2.2 旅游发展效率指标设定与测定结果
        2.2.1 指标设定
        2.2.2 城市旅游发展效率测度结果分析
        2.2.3 旅游产业集聚测度结果分析
3 旅游产业集聚与效率互动关系分析
    3.1 PVAR模型构建条件
        3.1.1 平稳性检验
        3.1.2 滞后阶数选取
        3.1.3 PVAR模型的初步估计
        3.1.4 脉冲响应分析
        3.1.5 方差分解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5)基于因子分析方法下的湖南省城市竞争力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域、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域
    1.2 研究方法
    1.3 数据来源
2 湖南省各市州城市竞争力综合评价
    2.1 指标体系构建
    2.2 湖南省各市州城市竞争力分析
    2.3 湖南省各市州城市竞争力评价
3 建议
    3.1 打造湖湘文化,深化文化内涵
    3.2 有序开采矿产,促进集约发展
    3.3 培育旅游新产品,加强推广营销
    3.4 开发工程新产品,维持龙头地位

(6)2014-2018年四川省城市创新能力评价及时空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文献检索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创新
        2.1.2 创新能力
        2.1.3 创新型区域
        2.1.4 创新型城市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创新理论
        2.2.2 波特菱形理论
        2.2.3 比较优势理论
        2.2.4 区域与城市发展论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3.1 研究区概况
        3.1.1 四川省行政区划
        3.1.2 四川省自然条件
        3.1.3 四川省经济社会条件
        3.1.4 四川省交通条件
        3.1.5 四川省历史文化条件
    3.2 数据来源
第四章 四川省各市州的创新能力评价及时空演变
    4.1 四川省创新能力
        4.1.1 四川省创新能力现状
        4.1.2 四川省的2014 年—2018 年创新能力变化
    4.2 四川省各市州创新能力评价
        4.2.1 指标体系构建
        4.2.2 城市创新能力评价结果
    4.3 四川省各市州的创新能力时空演变
        4.3.1 四川省城市创新资源时空演变
        4.3.2 四川省城市创新能力时空演变
第五章 四川省预期城市创新领域
    5.1 城市创新领域
    5.2 城市发展条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3 四川省预期城市创新领域分析
        5.3.1 四川省非科技创新型城市发展条件评价结果
        5.3.2 四川省预期城市创新领域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主要创新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中国城市收缩的空间识别与形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城市收缩
        2.1.2 精明收缩
    2.2 研究理论基础
        2.2.1 城市发展阶段理论
        2.2.2 城市空间结构理论
第3章 数据与研究方法
    3.1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3.1.1 人口和GDP格网数据
        3.1.2 夜间灯光数据及预处理
        3.1.3 建成区提取
        3.1.4 社会经济统计数据
    3.2 研究方法
        3.2.1 城市收缩测度
        3.2.2 Slope趋势分析
        3.2.3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
        3.2.4 地理探测器
第4章 中国城市收缩的时空格局
    4.1 城市收缩空间识别与演化特征
        4.1.1 人口收缩格局
        4.1.2 经济收缩格局
        4.1.3 空间收缩格局
        4.1.4 综合收缩格局
        4.1.5 中国城市收缩的演变趋势分析
        4.1.6 不同区域城市收缩空间特征
    4.2 不同类型收缩城市空间格局
        4.2.1 不同规模城市收缩空间特征
        4.2.2 不同资源型城市收缩空间特征
        4.2.3 不同收缩型城市
    4.3 中国城市收缩的空间自相关分析
        4.3.1 全局自相关分析
        4.3.2 局部空间自相关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城市收缩的形成机制
    5.1 中国城市收缩的主导因素地理探测
        5.1.1 城市收缩影响因素定量分析
        5.1.2 驱动因子对城市收缩变化的指示作用
        5.1.3 影响因子对城市收缩变化的交互作用
    5.2 中国城市收缩的形成机制
    5.3 政策启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特色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8)湖南省生态宜居度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2 研究方法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2.2 研究方法
        2.2.1 熵值-AHP组合模型
        2.2.2 空间自相关分析
        2.2.3 构建影响因素诊断模型
3 湖南省生态宜居度时空演变特征
    3.1 生态宜居度时间演变特征
    3.2 生态宜居度空间演变特征
        3.2.1 空间分布格局
        3.2.2 空间自相关分析
4 生态宜居度影响因素诊断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2.1 重视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支撑水平
        5.2.2 提高教育科研能力,提升社会发展水平
        5.2.3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升环境建设水平

(9)基于SBM模型的湖南省城市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碳排放效率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一 土地低碳集约节约利用的必要性
    (一)城市土地低碳集约节约利用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城市土地低碳集约节约利用是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基本要求
    (三)城市土地低碳集约节约利用是区域减排的必然选择
二 研究方法
    (一)土地利用碳排放测算
    (二)土地集约利用计算模型
    (三)碳排放效率SBM模型
三 指标筛选与数据来源
    (一) 指标筛选
    (二)数据来源
四 结果分析
    (一)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度及其碳排放效率值
    (二)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度空间分布特征
    (三)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碳排放效率空间分布特征
    (四)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度与其碳排放效率一致性分析
五 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政策建议

(10)湖南省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时空演变及耦合协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区域、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域
    1.2 研究方法
        1.2.1 评价指标体系。
        1.2.2 综合发展指数。
        1.2.3 障碍度。
        1.2.4 耦合协调度。
    1.3 数据来源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发展水平
    2.2 障碍因素诊断
        2.2.1 生态文明建设障碍因素。
        2.2.2 城镇化发展障碍因素。
    2.3 耦合协调分析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2 建议

四、湖南省14个市州城市道路主要指标统计(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测度及金融支持研究——基于甘肃和江苏的比较[J]. 徐雪. 兰州财经大学学报, 2021(05)
  • [2]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评估及时空格局分析——以湖南省为例[A]. 郭倩倩,焦胜,喻贤主,黄志霄.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4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 2021
  • [3]湖南省土地利用、交通发展、旅游经济协调时空演化特征研究[J]. 张伟伟,赵忠君,阎友兵.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21(05)
  • [4]城市旅游发展效率与旅游产业集聚的互动关系研究——基于湖南省14市州PVAR模型分析[J]. 伍蕾,倪姣,孙维筠. 旅游论坛, 2021(04)
  • [5]基于因子分析方法下的湖南省城市竞争力比较分析[J]. 张璟珩.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1(09)
  • [6]2014-2018年四川省城市创新能力评价及时空演变[D]. 程偲. 兰州大学, 2021(12)
  • [7]中国城市收缩的空间识别与形成机制[D]. 贺蕾. 西北师范大学, 2021(12)
  • [8]湖南省生态宜居度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研究[J]. 汤昪,于婧,唐业喜,邓明蓉,廖国志.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2)
  • [9]基于SBM模型的湖南省城市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碳排放效率评价[J]. 胡光伟,刘玉安,张明,刘昭成.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20(06)
  • [10]湖南省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时空演变及耦合协调研究[J]. 方宁,张茜,杨东旭,杨芳.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0(06)

标签:;  ;  ;  ;  ;  

湖南省14个地市主要道路指标统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