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住宅设计中的防火对策

养老住宅设计中的防火对策

一、老年人住宅设计中的防火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王奥奇[1](2021)在《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效果评价体系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上世纪80-90年代建设的大批量住宅,凭借着自身区位优势,居住率居高不下,然而这些住宅虽然尚未到使用年限,但其需求与现状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导致室内改造愈发普遍,数量日益增长。除了传统的住户自发改造外,政府和企业主导下的批量改造逐渐成为改造的热点,自“十一五”开始,我国就就开始制定相关政策推动既有住区建筑更新,试点改造工程、研究项目也不断推行,此外,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资本利益吸引下的商业改造也不断增加。随着改造的不断深入,政府和企业主导下的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批量改造的数量不断上升。然而,由于室内改造是多专业协同工作,复杂程度较高,涉及大量墙体结构、管线设备等安全性相关的改造内容,专业性较强。由于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缺乏统一的规范指导以及评估标准,而现有住宅规范标准也无法适用于既有改造住宅,因此导致改造标准不一,改造后效果良莠不齐。故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借此提出适应于我国的、针对批量改造下的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效果评价体系,以此引导住宅室内批量改造朝着高品质方向发展。首先,通过国内外成熟的建筑评估标准对比,通过分析其体系构成、评价内容、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归纳总结出六条评价建立要点,包括评价建立的必要性、评价建立依据、指标项来源、指标分级、评分方法及评价结果相关的内容,提出改造后评价需从改造模式入手,结合改造对象特征来建立。故此,后文通过图纸规范调研、入户调研、案例调研,分别了解既有住区建筑的设计特征、居住需求以及改造手段,并在此基础上,梳理需求以及设计影响下的改造内容、改造部位,总结出我国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批量改造下主要的改造模式为(1)居住空间改扩建、(2)建筑设备更新改造、(3)物理环境提升、(4)无障碍改造四类,以此作为本文评价体系建立的依据。在明确了评价建立原则和方法后,从评价内容出发,对国内外评估体系中室内相关的评价内容进行梳理,并进行频度统计,归纳总结出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效果评价体系的雏形。随后,将评价体系与改造模式进行关联性分析,筛选出与我国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相关的评估项,并根据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特点,对指标体系进行适应性调整,最终确定以A功能空间、B墙体结构、C管线设备、D物理环境、E无障碍为一级指标,共3个层级的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参考国内现有住宅规范、评估标准,结合既有住区建筑室内特征,确定指标评分细则。最后,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项的权重值,并确定评分方法,随后基于Excel平台,采用visual basic语言进行开发,建立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效果评价辅助工具,并选取典型案例进行试评价,论证评价工具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本文是依托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方既有住区建筑品质提升与低碳改造的基础理论与优化方法”(51638003)展开的科学研究。立足于批量改造下室内改造的后评估理论研究,研究一方面完善了我国既有住区建筑改造评估理论,另一方面也为规范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批量改造行为以及相关决策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王凯[2](2021)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社区老旧住宅楼提升改造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我国的城市发展由“粗放型”向“存量优化”的模式转变,2019年,国务院正式将“老旧小区改造”列为国家政策,住宅楼的提升改造也逐渐成为建筑学学科关注的新焦点。但在政府主导的老旧住宅楼改造过程中,往往缺少合理科学的指导,改造方式往往呈现出表面、同质、不可持续化,破坏了原有场所的记忆和文化。在此背景下,如何科学的改造老旧小区,是一个急待研究的问题。首先,本文在对国内外老旧住宅楼更新改造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西安市不同年代建成的老旧住宅楼和改造现状进行大量的调研,明晰了西安市老旧住宅楼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老旧小区改造”实施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其次,以笔者实际参与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社区老旧住宅楼改造的实际工程为例,分析各阶段的工作内容与成果。通过实地调研、居民访谈、图表分析等方法对其住宅单体、室外环境、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居住人群等方面进行研究,总结其存在的问题;制定老旧住宅楼改造提升的原则和目标;分别从户内空间改造(厨卫空间、起居空间、阳台空间的改造)、公共空间改造(增设电梯、公共楼梯间改造、安装门禁)以及建筑外围护结构改造(节能改造设计、建筑外立面整治、外立面形象设计)三个层面,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社区老旧住宅楼进行提升改造设计和施工,并总结其相应的提升改造策略。最后,论文归纳和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期望能够对今后老旧住宅楼改造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张静雅[3](2021)在《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文中指出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建筑大环境进入转型性发展阶段,陕西省作为历史文化发祥地,其所继承下来的建筑本土原生风格受到了强烈的冲击,面临建筑系统的重新构成。随着国内外交流的日益增多,国外建筑思潮不断冲击影响着陕西省本土建筑风格,建筑市场一度呈现“西方化”与“国际化”。但对于陕西省本土文脉的建筑思想还未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就盲目接受国外建筑理论,使得建筑实践脱离建筑理论,建筑实践的繁荣景象与建筑理论的极度匮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造成这种结果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对陕西省现有的建筑理论系统性的总结、提炼和研究,导致建筑理论远远落后于建筑实践。本课题研究以论题的方式展开,采用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对能够体现陕西省当代建筑思想的基础资料进行了基本统计分析。基础资料包括:陕西省建筑师在建筑领域进行的探索、建筑期刊及会议论文、专业着作、陕西省高等院校建筑类硕博士论文和陕西省当代建筑作品等。在本课题组,已有人进行建筑期刊及会议论文、陕西省建筑思想的建筑师和陕西省当代建筑作品的研究。本论文则透过陕西省高校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来看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的发展。统计分析的时间段均控制在1949年至今,其中因所收集到的陕西省建筑学硕博士论文的发表是在1980年之后,所以本篇文章主要研究发表硕博士论文之后的时间。首先,本文以时间为纵轴,运用文献计量法统计分析了1984-1989年段、1990-1999年段、2000-2009年段和2010-2020年段四个历史时段的建筑学硕博士论文;其次,从统计分析的结果出发,梳理了不同时期的研究热点,并从数据特征、理论特征和关键词特征三个方面对硕博士论文进行分析。随后,提出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由原创思想与引进思想两部分组成,对这两部分分别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最终,笔者对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在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方向的发展进行了梳理探讨。

王昭斌[4](2020)在《北京老旧小区住宅建筑公共空间适老性改造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特有的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社会上的老龄化人口比重越来越多,养老方式也变得更加多类型化、多层次化。由于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孝文化的影响,居家养老还是大多数人推崇并接受的养老方式,但是城市现存老旧小区中的住宅建筑在设计上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行为和心理需求,因此如何对城市老旧小区中的住宅建筑进行适老化改造设计,使其能够适应老龄化社会的发展,已经变成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尤其是其中的建筑内公共空间,由于其担负着住宅建筑中所有住户居民的公共竖向交通、停留休息和邻里交流的功能,因此其在住宅建筑的适老化改造设计中就显得更加重要。这是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要求相矛盾的。尤其是在北京,北京作为首都和四个中心的战略定位,城市新总规对人民生活质量要求相对其他城市更高,然而现有大量老年人居住的小区住宅建筑建造时间比较早,公共交通空间很难适应老龄化社会人们的需求,许多部位有待改造。因此,本文拟以北京市老旧小区住宅建筑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综述、现场调研、案例分析、归纳总结和设计实践的研究方法展开系统研究,进行该类建筑公共空间的适老化改造设计的策略研究。本文的研究分为以下五个部分:首先,系统梳理当前老龄化社会及居家养老背景,明确问题和研究对象,再通过文献查阅进行国内外研究进展,归纳建筑适老化改造设计发展趋势与空白点,再进行国内外经典案例的经验分析,总结国内外旧建筑公共空间适老性改造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其次,对北京市老旧居住小区的分布、改造数量、建筑适老化改造的经验做法、存在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总结其改造政策及公共空间改造设计要点,梳理出改造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为进一步改造设计研究提供基础指引。第三,对北京地区老年人的行为心理特点进行研究。从老年人的安全层面、行为层面、心理层面来审视老旧小区住宅建筑公共空间适老化改造设计问题,并探讨不同方面具有针对性、可行性的改造设计内容。并结合居民的意向调查,在水平停留空间、垂直交通空间及其他重点部位进行改造设计研究,归纳出住宅建筑公共空间改造设计应关注的改造部位和设计要点。第四,通过设计实践实验进行检验。选取北京市西城区红居南街居住小区作为实际项目,进行老旧小区住宅公共交通适老性改造设计研究,利用本文的研究成果对其进行改造设计,检验研究的科学性与适用性,并探讨适老性改造设计的发展方向。最后,通过系统归纳分析得出结论。总结北京市老旧小区住宅建筑公共空间适老化改造设计要素要点,梳理相应的设计策略措施,以期对我国老旧小区住宅建筑公共空间的适老性改造提供有益借鉴。

王柯颖[5](2020)在《基于老年人行为模式的居住环境设计研究 ——以济南市莱芜区北部山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社会老龄化趋势日益严峻,我国作为人口大国面临着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构建适合老年人生活的居住环境和相关的养老设施,是当前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目前我国养老设施还不够完善,大部分老年人养老的居住环境存在各种问题和弊端。由此,通过分析老年人行为模式来研究适合老年人生活的居住环境,为老年人构建良好的的生活环境,满足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为养老环境建设提出有效的设计对策,具有重要意义和社会价值。在了解人口老龄化与养老模式及相关政策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对老年人生理、心理以及患病和残障老年人的行为特征进行研究和分析,总结出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行走”、“坐息”、“抓握”、“观看”四种行为模式,将老年人行为模式与居住环境设计进行关联性分析,从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分别总结出与老年人行为模式相适应的居住环境设计要点,进而将理论知识与当今乡村养老的趋势相结合,将山东莱芜乡村作为试点进行实践设计,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完成本文的研究。为今后社会中相关养老环境建设等问题提供建议和改善设计,帮助老年人营造亲切、适用、温馨的乡村居住环境,使老年群体的晚年生活更加舒适。

崔春晖[6](2020)在《武威地区农村住宅建筑空间布局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武威古称凉州,在地理位置上,处于我国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边缘。武威依靠着石羊河形成的绿洲所形成,其土地面积中,山区占25.8%,平川区占38.9%,沙漠区占35.5%,是典型的沙漠绿洲型城市。当地民居建筑建立在与当地干旱寒冷的气候适应基础上,形成其民居内向、封闭、墙体厚实的地域性特征。近年来,受到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变化、人口变迁及政策驱动等变化的影响,农村住宅更新产生多种类型,对其住宅现状进行总结梳理,针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优化设计,对发展武威地区现代农村住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住宅的形成受到使用者行为活动以及自然和社会条件的多重影响,运用建筑类型学观点,建筑材料、尺度、装饰风格等是影响建筑发展的次要矛盾,而从居住者的行为模式和住宅空间模式这一内在联系出发,分析武威地区农村住宅现状并对其进行针对性优化是研究的主要内容。围绕影响住宅发展的两个要素——使用者主体和外部自然社会环境两方面,通过实地测绘、文献调研以及问卷调查等方法,根据居住者行为与建筑空间的内在联系,对该地区农宅进行分类研究。针对不同类型住宅现状的建筑元素、功能组成、居住者生活方式、满意度等特征进行分析,总结其合院式住宅的演变规律:各功能空间逐渐分离,客厅成为住宅中心而院落的使用频率也由此下降;平面组织方面,由室外转向室内,生产空间在院落中的占比减小。根据实地调研,各类型农村住宅共有的现状问题主要有:住宅功能不完善、人均居住面积不足而院落面积浪费严重、流线交叉、老年人住宅中适老性设施不足等。从演变规律中可以看到对现状问题的一部分解决回应,也给进一步优化给了相应启示。以武威地区农宅现状为基础,结合居民具体居住需求以及自然条件、建筑材料及技术发展的影响,对各功能空间进行优化设计,同时对室内物理环境进行改善。以生活模式和建筑类型的对应关系为前提,通过对居民家庭结构、生活方式特点进行分析,对不同类型住宅生活模式进行总结,也由此得出不同家庭模式所对应的功能空间组合模式,以此为基础进行优化方案设计。优化方案设计针对不同生活模式为前提,结合第四章所得的对各个功能空间进行优化设计的手法,对农业生产型、商业销售型、对外租赁型等住宅模式进行优化,结合当地的传统住宅空间布局原型以及居民需求,通过布局重组、生活空间更新、功能填充及置换、设计通用空间等方法,完成不同类型住宅的优化设计。

邓雅楠[7](2020)在《居家养老模式下海伦市居住空间适老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老龄化社会是我国正在面临和亟需应对的一种新型社会形态。其中,老龄人口数量不断的增加不仅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诸多影响,同时还对社会医疗保障和生活服务体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面对这些老龄化社会带来的问题,结合我国传统的养老习惯,居家养老模式应运而生。由其而产生的居住空间适老化问题也成学界研究的焦点。由于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往往对居住空间的依赖性较高。因此,居住空间的适老化程度,及其环境品质的优劣等问题就成为影响居家养老品质的重要因素。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以海伦市的居住空间为研究对象,以选择居家养老模式的老年人为研究的目标人群,通过对居家养老模式和居住空间适老化设计的理论梳理和解析,深入挖掘居住空间适老化设计的要点和空间构成。同时,借助对海伦市自然地理气候和人文特征、养老现状、老年人生活习惯及行为特征的分析,对海伦市居住空间适老化现状的实态调查,梳理出海伦市居住空间适老化设计现存的问题。从问题出发,依据相关的国家规范、行业保准和理论,构建出海伦市居住空间适老化设计研究的框架,提出居家养老模式下海伦市居住空间适老化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并借助设计实践辅以论证,以期为我国相同类型的城市和养老模式下的居住空间适老化设计和改造提供一点理论和方法层面的指导。本文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首先,对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等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分析,确立了居住空间适老化设计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次,对居家养老模式与居住空间适老化设计的基础理论进行解析,为海伦市居住空间适老化设计研究框架的构建提供依据;其三,对海伦市自然和人文特征、养老现状和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及行为特征进行分析,结合实态调查,梳理出海伦市居住空间适老化设计现存的问题;其四,根据相关国家标准、行业规范和理论,提出居家养老模式下的海伦市居住空间适老化设计原则和方法;其五,借助设计实践对研究过程中形成的原则和方法进行论证,以期为我国相同类型城市中采取居家养老模式的老年人的居住空间适老化设计、为居家养老环境品质的提升提供一点可供参考的理论和方法。

杨茜婷[8](2020)在《基于智能家居系统的自理老人住宅室内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作为人口大国,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对老龄化国家的定义标准,早在2016年,老年人口比例就已经达到进入“超老龄化国家”的要求。老龄化人口的快速增长,为我国应对养老问题带来了巨大压力,同时也激发了老年人对住宅产生新的养老功能需求。本文是在科技创新发展的基础上,以60至80岁自理老人的住宅室内空间为研究对象,充分考虑自理老人的心理和生理特征以及适老化设计要求,基于智能家居系统,对自理老人生活居住的五个主要空间(玄关、卧室、起居室、厨房与卫生间)进行家居智能化室内设计研究,总结得出智能化解决方案(包括家居智能化方案的手绘图、智能家居具体点位平面布局图和智能照明布局分析图等)。调查问卷法有助于对自理老人居住现状出现的问题进行收集,结合智能家居系统的功能特点,提出改善和优化策略。同时,本文在参考大量中外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对国内外典型案例的分析,总结归纳了在自理老人住宅中应用智能家居系统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和应该遵守的设计原则有哪些。并从理论角度出发,对自理老人家居智能化住宅发展的时代背景、社会条件、理论技术支持基础、发展优势以及可行性方面进行了重点论述。最后得出结论:住宅作为联系老年人与外界社会的中间场所,受到科技发展的影响,激发了居住者产生新的居住需求。基于智能家居系统的室内设计,让自理老人能够获得舒适、健康、安全和便捷的居家养老生活环境,实现相对低成本但高品质的养老生活,并且能够缓解老年人孤独、烦躁、失落等负面情绪,让他们拥有更加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有益于身体健康。

陆帅[9](2019)在《装配式混凝土住宅建筑全寿命期设计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国家、地方相继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鼓励装配式住宅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然而,装配式住宅蓬勃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较多质量问题,如构件安装定位准确性、节点接缝可靠性等。对常见质量问题进行分析,发现设计工作是其起点,并且设计对工程寿命期目标实现具有决定性作用,而目前设计普遍缺乏全寿命期理念。基于此,本研究从装配式住宅设计内涵出发,将全寿命期理念引入设计工作,制定全寿命期设计准则,识别全寿命期设计关键要素及其实现障碍,制定相应策略,旨在为装配式住宅设计工作提供指引。首先,对装配式住宅设计工作进行内涵分析,总结其具有三点设计特征:模块化、高集成性、生产-施工间的顺次相互依赖性。依据传统结构设计准则结合装配式住宅特征制定11条全寿命期设计准则,为可生产性设计、可运输性设计、可吊装性设计、可施工性设计、设计专业间协同性设计、可靠性与安全性设计、人性化设计、可维护性设计、空间适应性与可变性设计、环境友好型设计、全寿命期费用优化设计。随后,以国家、行业和各省、市、自治区的相关规范标准为基础来源进行全寿命期设计关键要素的识别,共识别出39个一级指标、64个二级指标、15个三级指标,并对设计关键要素进行内涵分析。接着,运用Q方法,得出影响设计关键要素实现的主要障碍为工业化设计能力不足、规范标准存在空白且适用性不佳、供应链协同设计机制缺乏、住宅通用体系未完整建立,并基于上述障碍分析提出相关解决策略。最后,对案例项目进行设计关键要素实现程度和障碍分析,对比案例分析结果和实际结果,验证了设计关键要素设置和实现障碍分析的合理性和准确性。本文的理论价值在于将全寿命期理念引入装配式住宅设计工作,制定了全寿命期设计准则,并进行了设计关键要素的识别及实现障碍分析,丰富了装配式住宅设计理论体系。实践价值在于识别出的设计关键要素和基于设计关键要素实现障碍制定的策略可以为装配式住宅的设计工作提供具体指导,从而达到提升设计质量、规范行业发展的效果。

张琼[10](2019)在《面向品质提升的既有住区建筑实态与评估体系化研究》文中提出我国近几十年高速城市化推进带来了城市住宅的巨大发展,与此同时,既有住区建筑品质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我国北方地区,大批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住区建筑功能品质严重滞后于时代需求,面临严峻的品质提升挑战。既有住区建筑品质提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和综合的过程,既包含多学科多专业的参与协作,又需要结合实态和目标的科学方法。发达国家经验表明,既有住区建筑系统性强的品质提升是从前期调查、诊断评估、到方案决策、实施、以及后期跟进的完整流程,其中,前期研究的实态调查与评估尤为重要,在实践发展中形成了住区建筑改造前评估与策划的专门研究领域。我国既有住区建筑量大面广,住宅品质提升事业任重道远。“十一五”以来,在国家政策、科技项目、示范工程等支持下,全国各地开展了各种形式、规模较大的旧住区改造工作,在政策、技术、推广等方面都取得了进步。然而,我国目前大规模的改造活动仍然是简易诊断和粗放维修的模式,经调查发现:1)我国既有住区建筑实态复杂,基础信息缺失严重,缺乏系统整合信息的途径与方法;2)改造前诊断评估缺乏实态数据指导,评估目标和操作简易盲目;3)评估方法缺乏科学规范的流程指导,改造评估缺失严重。另外,我国近些年在建筑行业前策划的研究领域,也同样指出了缺少前期实态与评估研究导致的缺乏设计依据问题,认为前期研究应该作为建筑师基本职业技能。因此,面向既有住区建筑品质提升的科学发展,针对上述问题,亟待构建适合我国既有住区建筑改造的“前评估”体系,本文提出了实态与评估体系化研究。首先,对既有住区建筑评估相关理论、国内外典型评估方法进行梳理和比较,论述了既有住区建筑品质提升的前评估研究,是建立实态与评估的有效对应和关联体系。其次,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通过多种方式的调研采集既有住区建筑实态信息,确立了实态构成要素,引入层级化的方法,建立了既有住区建筑层级模型。在此基础上,探讨从评估项适应性、评估条件整合性、评估流程操作性三个方面进行实态与评估相结合的体系化建构,即:通过典型标准体系与实态要素的多方面对照分析,建立了适应我国既有住区建筑实态的评估项体系;发现复杂实态的层级联系,建立了评估项、评估条件与层级化的关联属性,形成以层级为基础的评估条件数据整合;借助信息化工具,构建实态评估的辅助知识库平台,促进科学规范的流程指导和应用。本文是既有住区建筑品质提升过程中前期阶段的基础研究,着眼于以实态调查为基础的、结合实态与评估的既有住区建筑品质提升科学流程建构,扩充和完善了我国既有住区建筑改造的实践方法和理论基础,为既有住区建筑品质提升精细化、科学化、体系化发展提供参考。

二、老年人住宅设计中的防火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年人住宅设计中的防火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效果评价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存量时代下既有住区建筑的现状
        1.1.2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的品质提升需求及改造现状
        1.1.3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批量改造发展趋势
    1.2 研究对象及范围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范围界定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内容及框架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框架
2 国内外住宅评价标准对比研究
    2.1 国外典型评估体系概述
        2.1.1 国外典型住宅综合性能评估体系
        2.1.2 国外典型绿色评估体系
        2.1.3 国外典型使用后评估体系
    2.2 国内典型评估体系及理论研究
        2.2.1 相关评估标准
        2.2.2 相关理论实践研究
    2.3 比较分析与总结
        2.3.1 评价体系比较分析
        2.3.2 评价内容比较分析
        2.3.3 评价过程比较分析
        2.3.4 评价结果比较分析
    2.4 启示与局限
    2.5 本章小结
3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调研及改造模式总结
    3.1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影响因素
        3.1.1 居住模式的转变
        3.1.2 设计建造影响
        3.1.3 使用过程影响
    3.2 既有住区建筑图纸规范调研
        3.2.1 住宅相关设计规范梳理
        3.2.2 既有住区建筑设计图纸调研分析
    3.3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入户调研
        3.3.1 既有住区建筑居住现状调研
        3.3.2 既有住区建筑改造现状调研
        3.3.3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入户调研总结
    3.4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批量改造案例调研
        3.4.1 国内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批量改造案例
        3.4.2 国外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批量改造案例
        3.4.3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批量改造总结
    3.5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模式总结
        3.5.1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活动统计分析
        3.5.2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模式总结
    3.6 本章小结
4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 评价建立原则与方法
        4.1.1 评价构建技术路线
        4.1.2 评价建立原则
        4.1.3 评价构建方法
    4.2 评价体系指标项的筛选
        4.2.1 国内外评价内容对照分析
        4.2.2 指标项的分类和提取
        4.2.3 指标项的筛选
    4.3 评价体系指标项的适应性调整
        4.3.1 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特征
        4.3.2 评价体系指标项的整合
    4.4 评估体系细则及阐述
        4.4.1 功能空间
        4.4.2 墙体结构
        4.4.3 管线设备
        4.4.4 物理环境
        4.4.5 无障碍
    4.5 本章小结
5 指标权重确定及辅助评价工具
    5.1 指标权重确定
        5.1.1 权重确定方法
        5.1.2 确定指标权重
    5.2 综合评分计算
    5.3 辅助评价工具
        5.3.1 评价软件的程序设计
        5.3.2 评价软件的程序实现
    5.4 评价使用流程
    5.5 评价体系及辅助工具应用
        5.5.1 案例介绍
        5.5.2 评价过程及结果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自发改造内容详述
附录B 批量改造内容详述
附录C 室内改造效果评价指标权重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社区老旧住宅楼提升改造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
        1.1.2 政策背景
        1.1.3 城市发展背景
    1.2 研究对象及范围
        1.2.1 概念解析
        1.2.2 研究对象
        1.2.3 研究范围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2 西安市老旧小区现状及改造现状研究
    2.1 西安市住宅的建设和发展历程
        2.1.1 西安市城市发展概况
        2.1.2 西安市城市住宅建设概况
        2.1.3 居民生活方式的变迁
    2.2 西安市老旧小区现状调研及特点分析
        2.2.1 调研目的
        2.2.2 调研对象的选择
        2.2.3 1949-1978 年老旧小区现状调研
        2.2.4 1979-1989 年老旧小区现状调研
        2.2.5 1990-2000 年老旧小区现状调研
        2.2.6 西安市老旧小区特点分析
    2.3 西安市老旧小区改造现状调研
        2.3.1 西安市老旧小区改造政策
        2.3.2 西安老旧小区改造现状
        2.3.3 西安老旧小区改造问题总结
    2.4 小结
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社区老旧住宅楼现状
    3.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及其社区发展概况
        3.1.1 社区概况
        3.1.2 社区居民概况
    3.2 住宅楼概况
        3.2.1 住宅建设年代
        3.2.2 住宅楼类型
        3.2.3 住宅楼层数
        3.2.4 住宅楼结构
        3.2.5 住宅楼户型
    3.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社区家属楼调研及分析
        3.3.1 户型现状
        3.3.2 外立面现状
        3.3.3 屋顶现状
        3.3.4 公共空间现状
        3.3.5 室外环境现状
    3.4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社区访谈调研及分析
        3.4.1 被调查居民的基本情况
        3.4.2 居民改造意愿
        3.4.3 户内使用问题
        3.4.4 改造意向调查
    3.5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社区家属楼主要存在的问题
        3.5.1 功能适应性层面
        3.5.2 住宅便利性层面
        3.5.3 住宅物理性能层面
        3.5.4 安全层面
        3.5.5 公共服务设施层面
        3.5.6 住宅楼改造可能出现的问题
    3.6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改造设计工作机制
        3.6.1 角色定位
        3.6.2 社区建筑师在改造中的作用
    3.7 小结
4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社区老旧住宅楼户内空间改造
    4.1 户内空间的改造原则
        4.1.1 改善户型布局
        4.1.2 挖掘原有空间潜力
        4.1.3 满足住户需求
    4.2 户内空间改造案例分析
    4.3 户内空间改造设计
        4.3.1 厨卫空间的改造
        4.3.2 起居空间的改造
        4.3.3 阳台空间的改造
    4.4 户内空间改造的策略总结
        4.4.1 厨卫空间改造策略
        4.4.2 起居空间的改造策略
        4.4.3 阳台空间改造策略
    4.5 小结
5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社区老旧住宅楼公共空间改造
    5.1 公共空间改造原则
        5.1.1 改善公共空间整体环境
        5.1.2 满足无障碍使用要求
        5.1.3 增强公共空间安全性
    5.2 公共空间改造案例分析
    5.3 公共空间改造设计
        5.3.1 加建电梯
        5.3.2 公共楼梯间改造设计
        5.3.3 安装门禁系统
    5.4 公共空间改造的策略总结
        5.4.1 根据住宅特点,加建电梯
        5.4.2 综合性改造公共楼梯间
        5.4.3 更换及补充设施设备
        5.4.4 制定公共空间管理制度
    5.5 小结
6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社区老旧住宅楼外围护结构改造
    6.1 住宅楼外围护改造的原则
        6.1.1 提高居住舒适性,节能减排
        6.1.2 提升外立面形象
        6.1.3 延续小区历史文脉
    6.2 住宅外围护结构改造案例分析
    6.3 住宅外围护结构改造设计
        6.3.1 节能保温改造
        6.3.2 住宅外立面整治
        6.3.3 外立面形象设计
    6.4 住宅楼外围护改造的策略总结
        6.4.1 延续场所历史文脉
        6.4.2 实现住宅的可持续发展
        6.4.3 改造应适宜且经济
        6.4.4 考虑居民实际需求
        6.4.5 结合城市形象与小区特色
        6.4.6 制定外立面管理机制
    6.5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对本文研究内容的总结
    7.2 研究的不足之处
    7.3 研究展望
致谢
附录
图录
表录
参考文献

(3)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中国当代建筑理论研究
        1.3.2 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发展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1.6 论文创新点
2 陕西当代建筑理论研究对象的确立与分析
    2.1 相关概念的限定
        2.1.1 当代
        2.1.2 建筑学
        2.1.3 建筑理论
        2.1.4 陕西当代建筑理论
    2.2 硕博士论文的收集
        2.2.1 确定高校研究范围
        2.2.2 论文收集的网上整理
        2.2.3 论文收集的实地调查
    2.3 硕博士论文的层次分析
        2.3.1 四所高校论文的统计分析
        2.3.2 陕西建筑思想流派倾向
        2.3.3 国外建筑思想的冲击
    2.4 本章小结
3 陕西省建筑学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3.1 统计分析的基本范围和建筑理论框架
        3.1.1 基本范围
        3.1.2 建筑理论框架
        3.1.3 纵向时间段划分
    3.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梳理
        3.2.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2.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2.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2.4 博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2.5 博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2.6 博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3 长安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3.3.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3.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3.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4 西安交通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3.4.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4.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4.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5 西北工业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3.5.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3.5.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3.5.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总结呈现与解析
    4.1 陕西省四所高校建筑理论硕士论文分类汇总
        4.1.1 硕博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4.1.2 硕博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4.1.3 硕博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4.1.4 高校导师代表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4.1.5 硕博士论文特征总结
    4.2 陕西省四所高校硕士论文选题的共同点
        4.2.1 建筑创作论
        4.2.2 居住建筑
        4.2.3 生态建筑学
        4.2.4 建筑评价理论
    4.3 陕西建筑思想流派倾向的硕博士论文分析
        4.3.1 建筑方针
        4.3.2 民族性的现代化演绎
        4.3.3 地域性建筑的新作为
        4.3.4 可持续发展(园林景观——城市环境意识)
    4.4 本章小结
5 国外建筑思想的引进
    5.1 引进建筑思想的硕博士论文统计
        5.1.1 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5.1.2 高校导师代表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5.2 国外建筑思潮的发展
        5.2.1 经典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5.2.2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5.3 国外建筑理论引进的热点问题
        5.3.1 经典现代与先锋流派引进的统计分析
        5.3.2 国外建筑师及其设计理念引进的统计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图录
    表录
附录
致谢

(4)北京老旧小区住宅建筑公共空间适老性改造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导向: 住宅建筑适老化改造成为政府城建重点问题
        1.1.2 社会需求: 老龄化社会要求对居住建筑进行适老化改造
        1.1.3 市场探索: 城市发展增量变存量要求住宅建筑质量提升
        1.1.4 研究基础: 适老化住宅设计规范及项目设计的工作实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人口老龄化
        1.4.2 老旧小区
        1.4.3 居家养老
        1.4.4 公共空间
        1.4.5 适老性改造设计
    1.5 创新点
        1.5.1 从老年人实际需求的角度研究适老性改造
        1.5.2 从住宅建筑空间改造设计角度研究
    1.6 研究内容与方法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
        1.6.3 研究框架
第2章 国内外老旧建筑适老性改造设计研究进展
    2.1 国外住宅建筑适老性改造设计相关理论
        2.1.1 强调原居式老年住区环境空间的更新设计理论
        2.1.2 强调生理心理和行为空间的室内空间设计理论
        2.1.3 强调适老性和精细化的老年住宅建筑设计理论
    2.2 国外住宅建筑适老性改造设计案例研究
        2.2.1 老旧住区适老性改造案例
        2.2.2 公共空间适老性改造案例
        2.2.3 案例启示
    2.3 国内关于住宅建筑适老性改造设计的相关理论研究
        2.3.1 注重住宅建筑户内空间适老性改造设计
        2.3.2 老旧小区全面性多角度的环境改造设计
        2.3.3 室内外建筑空间精细化适老性标准制定
    2.4 国内住宅建筑适老性改造设计案例研究
        2.4.1 老旧住区适老性改造案例
        2.4.2 公共空间适老性改造案例
        2.4.3 住宅建筑适老性改造设计案例
        2.4.4 案例启示
    2.5 国内老龄化相关政策发展研究
第3章 北京市老旧小区住宅建筑公共空间改造设计现状
    3.1 我国各地建筑适老性改造相关现状
    3.2 北京市老旧小区与住宅建筑建设现状研究
        3.2.1. 北京市老旧小区分布状况
        3.2.2. 北京市老旧小区现存问题
        3.2.3. 北京市住宅建筑发展历程
    3.3 北京市老旧小区住宅建筑公共空间改造设计现状
        3.3.1 老旧小区改造政策现状
        3.3.1.1 老旧小区综合整治规划方面的政策
        3.3.1.2 关于小区和建筑的公共空间的改造政策
        3.3.1.3 关于住宅建筑适老性改造的政策
        3.3.2 老旧小区改造现状
        3.3.2.1 整体改造小区
        3.3.2.2 局部改造小区
        3.3.2.3 未改造的小区
        3.3.3 总结
    3.4 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改造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3.4.1 改造设计中未考虑适老性要求
        3.4.2 适老性改造设计的程度不彻底
        3.4.3. 适老化改造设计实施不到位
        3.4.4. 适老化改造设计民意征求不全面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建筑公共空间适老性改造设计依据及策略
    4.1 公共空间适老性改造的依据
        4.1.1 老年人生活现状
        4.1.1.1. 老年人身心状况
        4.1.1.2. 老年人分类情况
        4.1.2 老年人行为特点
        4.1.2.1 生活习惯
        4.1.2.2 活动类型
        4.1.2.3 日常活动
        4.1.3 老年人的需求层次
        4.1.3.1 安全需求
        4.1.3.2 行为需求
        4.1.3.3 心理需求
    4.2 公共空间适老性改造设计策略研究
        4.2.1 水平停留空间的适老性改造设计策略
        4.2.1.1 入口室外空间
        4.2.1.2 入口室内空间
        4.2.1.3 休息平台空间
        4.2.1.4 入户门前空间
        4.2.2 垂直交通空间可进行的适老性改造设计策略
        4.2.2.1 内部加建电梯
        4.2.2.2 外部加建电梯
        4.2.2.3 楼梯梯段的适老化改造
        4.2.3 其它部位可进行的适老性改造设计策略
        4.2.3.1 屋顶空间利用
        4.2.3.2 外墙内墙更新
        4.2.3.3 管线设备的优化
        4.2.3.4 智能系统的安装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红居南街小区住宅建筑公共空间适老性改造设计研究
    5.1 现状调研
        5.1.1 红居南街小区概况
        5.1.2 问卷调研与内容归纳
        5.1.3 原有改造历史梳理
        5.1.4 现状问题归纳
        5.1.4.1 未加建电梯单元的现状——进行适老性改造
        5.1.4.2 已加建电梯单元的现状——进行适老性优化
    5.2 红居南街小区住宅建筑适老性改造设计研究
        5.2.1 改造设计目标
        5.2.2 水平停留空间的改造
        5.2.2.1 台阶改造及空间利用
        5.2.2.2 入口室内规整化处理
        5.2.2.3 休息平台的延伸
        5.2.2.4 入户门前辨识度优化
        5.2.3 垂直交通空间的改造
        5.2.3.1 加建电梯的改造
        5.2.3.2 楼梯间的改造
        5.2.4 其它部位的改造
        5.2.4.1 屋顶作为活动场所
        5.2.4.2 管线的处理
        5.2.4.3 增加智能系统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老旧小区住宅建筑公共空间调查问卷》
    附录2: 2019年老旧小区整治名单
    附录3: 项目图纸资料
致谢

(5)基于老年人行为模式的居住环境设计研究 ——以济南市莱芜区北部山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框架
第一章 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住宅发展状况
    第一节 人口老龄化趋势与现状
        一、人口老龄化内涵与特征
        二、人口老龄化社会背景
        三、我国人口老龄化状况与特征
    第二节 国内外养老模式发展
        一、国内养老现状分析
        二、国外养老模式与老年建筑发展
    第三节 中国养老相关政策标准与老年住宅类型
        一、老年建筑标准规范发展动向
        二、中国老年住宅主要类型与特征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老年人特征及行为模式分析
    第一节 老年人生理特征分析
        一、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
        二、老年人生理变化
        三、基于老年人生理特征的环境设计需求
    第二节 老年人心理特征分析
        一、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
        二、老年人心理变化
        三、基于老年人心理特征的环境设计需求
    第三节 患病及残障老年人特征分析
        一、老年人患病及残障主要类别
        二、患病及残障老年人的身体特征
        三、患病及残障老人对居住环境的需求
    第四节 基于老年人特征的行为模式
        一、老年人的“行走”模式
        二、老年人的“坐息”模式
        三、老年人的“抓握”模式
        四、老年人的“观看”模式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行为模式与居住环境的关联性分析
    第一节 老年人住宅室内设计
        一、卫生间及浴室设计
        二、厨房及餐厅设计
        三、客厅及卧室设计
    第二节 老年人居住外环境设计
        一、绿化空间设计
        二、道路及步行空间设计
        三、坐息空间设计
    第三节 老年人居住环境设计方法总结
        一、室内环境设计方法总结
        二、室外环境设计方法总结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老年人居住环境设计实践
    第一节 乡村地区的养老现状
        一、养老模式
        二、乡村养老的发展
    第二节 乡村居住环境设计案例
        一、项目背景
        二、前期分析
    第三节 乡村居住环境设计实践
        一、设计构思
        二、整体规划
        三、居住外环境空间设计
        四、民居建筑设计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图录
表录
附录
致谢

(6)武威地区农村住宅建筑空间布局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标
    1.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6 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2 武威地区农村住宅现状概况
    2.1 武威地区农村住宅发展背景
        2.1.1 概念界定
        2.1.2 武威地区土地利用情况
        2.1.3 武威地区村镇分布
        2.1.4 武威地区村镇住房特点
    2.2 武威地区传统民居典型空间布局解析
        2.2.1 武威地区传统民居概述
        2.2.2 传统民居空间要素
        2.2.3 武威地区传统民居空间布局
        2.2.4 空间技术模式
    2.3 武威地区农村住宅更新过程
        2.3.1 武威地区乡土民居历史沿革
        2.3.2 武威地区农村住宅更新原因
        2.3.3 武威地区乡土民居影响因素
    2.4 本章小结
3 武威地区农村住宅实态调研分析
    3.1 武威地区农村住宅分类
        3.1.1 调研概述
        3.1.2 住宅类型研究
        3.1.3 典型生活模式提取
    3.2 以农业生产型为主的合院式住宅
        3.2.1 武威地区合院式住宅特点及分类
        3.2.2 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修建的传统木结构住宅
        3.2.3 七十年代修建的土木结构住宅
        3.2.4 九十年代修建的“廊房”住宅
        3.2.5 近十年修建的“套房”住宅
        3.2.6 合院式住宅功能演变规律研究
    3.3 多层住宅
        3.3.1 生态性移民社区多层住宅
        3.3.2 公租房
        3.3.3 老年人多层住宅
    3.4 武威地区农村住宅原型提取
        3.4.1 院落形态偏方正
        3.4.2 “明三暗五”的建筑主体
    3.5 农村住宅现状存在的问题总结
        3.5.1 合院式住宅现状问题
        3.5.2 多层住宅现状问题
    3.6 本章小结
4 武威地区农村住宅设计影响因素分析
    4.1 空间布局设计的影响因素分析
    4.2 现阶段居民对住宅的需求探讨
        4.2.1 居民基本需求
        4.2.2 居住满意度及所需优化分析
        4.2.3 居住意愿调查
        4.2.4 现代生活方式对功能组成的需求
    4.3 空间布局优化客观影响因素
        4.3.1 自然条件因素
        4.3.2 公共设施的发展
        4.3.3 经济产业的转变
        4.3.4 建筑材料的改变
        4.3.5 清洁能源利用技术及供暖设施发展
    4.4 基本功能空间优化
        4.4.1 卧室
        4.4.2 客厅及餐厅
        4.4.3 厨房
        4.4.4 卫生间
        4.4.5 储藏空间
    4.5 本章小结
5 武威地区农村住宅演变规律与空间优化研究
    5.1 武威地区农村住宅演变规律研究
        5.1.1 平面布局演变规律
        5.1.2 院落尺度及界面演变规律
        5.1.3 建筑空间尺度演变规律
        5.1.4 各功能室内演变
    5.2 武威地区农村住宅类型优化分析
        5.2.1 居住者家庭结构特点
        5.2.2 生活方式特点
        5.2.3 优化目标分析
        5.2.4 武威农村住宅的分类与特点
        5.2.5 功能组合模式优化
    5.3 合院式住宅优化设计
        5.3.1 农业生产型合院式住宅优化
        5.3.2 商品销售型合院式住宅优化
        5.3.3 餐饮服务型合院式住宅优化
    5.4 多层住宅优化
        5.4.1 租赁式住宅优化
        5.4.2 老年人住宅优化设计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的总结
        6.1.1 研究成果
        6.1.2 研究创新点
        6.1.3 研究不足
    6.2 研究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图表附录
    附录二 武威地区农村住宅居住满意度调查表
    附录三 攻读硕士期间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居家养老模式下海伦市居住空间适老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3.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4 研究对象和研究范畴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范畴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第2章 居家养老模式与居住空间适老化设计的理论解析
    2.1 居家养老模式
        2.1.1 居家养老模式的概念
        2.1.2 居家养老模式的特征
        2.1.3 居家养老模式的主要形式
        2.1.4 影响居家养老模式选择的因素
    2.2 适老化设计
        2.2.1 适老化设计的概念
        2.2.2 适老化设计的范畴
        2.2.3 适老化设计的特征
        2.2.4 居住空间的适老化设计
    2.3 居住空间适老化设计的要点
        2.3.1 营造温馨的氛围
        2.3.2 构建适宜的户型
        2.3.3 配置完善的设施
        2.3.4 保障安全的通行
    2.4 居住空间适老化设计的空间构成
        2.4.1 套外部分的适老化设计
        2.4.2 户型结构的适老化设计
        2.4.3 套内部分的适老化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海伦市居住空间的现状调查和适老化分析
    3.1 海伦市的自然和人文特征
        3.1.1 海伦市地理气候特征
        3.1.2 海伦市的人口特征
    3.2 海伦市的养老现状
        3.2.1 留守老人为主要养老群体
        3.2.2 居家养老是主要的养老模式
        3.2.3 家庭经济负担普遍较重
        3.2.4 社会福利需求无法满足
        3.2.5 居住空间适老化程度低
    3.3 海伦市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及行为特征
        3.3.1 睡眠质量由多方面因素决定
        3.3.2 季节变化影响起居行为规律
        3.3.3 饮食习惯保留农业生活习俗
        3.3.4 普遍在厨房内设置用餐区域
        3.3.5 居家沐浴受室温和安全限制
        3.3.6 出入通行预先适应温差变化
        3.3.7 冬季食物贮存依靠自然气候
    3.4 海伦市老年人居住空间的实态调查
        3.4.1 调研对象
        3.4.2 调研内容及方法
        3.4.3 套外部分的实态调查
        3.4.4 户型结构的实态调查
        3.4.5 套内部分的实态调查
    3.5 海伦市老年人居住空间的适老化问题分析
        3.5.1 套外部分现存问题分析
        3.5.2 户型结构现存问题分析
        3.5.3 套内部分现存问题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居家养老模式下海伦市居住空间适老化设计原则和方法
    4.1 相关理论依据
        4.1.1 相关行业规范
        4.1.2 无障碍设计
        4.1.3 通用设计
        4.1.4 环境行为理论
    4.2 居住空间套外部分的适老化改造原则
        4.2.1 保障老人出入安全性原则
        4.2.2 提升标识系统辨识度原则
        4.2.3 完善照明系统可视度原则
    4.3 居住空间户型结构的适老化设计原则
        4.3.1 合理分配空间尺度原则
        4.3.2 灵活划分空间布局原则
        4.3.3 满足冷藏储物习惯原则
    4.4 居住空间套内部分的适老化设计原则
        4.4.1 提升室内热舒适度原则
        4.4.2 保证冬季通风和照明亮度原则
        4.4.3 确保室内活动无障碍原则
    4.5 居住空间套外部分的适老化改造方法
        4.5.1 提升交通空间流畅性
        4.5.2 增设单元门入口坡道
        4.5.3 完善照明和标识设施
    4.6 居住空间户型结构的适老化设计方法
        4.6.1 提升空间尺度实用性
        4.6.2 优化空间布局功能性
        4.6.3 改良冷阳台储物空间
    4.7 居住空间套内部分的适老化设计方法
        4.7.1 保障通风保温效果
        4.7.2 优化室内照明设置
        4.7.3 添设无障碍设施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居家养老模式下海伦市居住空间适老化设计实践
    5.1 设计理念
        5.1.1 依据养老需求设置功能布局
        5.1.2 营造适老化的物理环境
        5.1.3 完善无障碍设计和设施
    5.2 套外部分的适老化改造
        5.2.1 单元门入口及坡道的改造
        5.2.2 套外楼梯的改造
        5.2.3 公共通道的改造
    5.3 户型结构的适老化设计
        5.3.1 同住户型的设计
        5.3.2 独居户型的设计
    5.4 套内部分的适老化设计
        5.4.1 卧室空间及功能的适老性规划设计
        5.4.2 客厅环境的适老性改善设计
        5.4.3 厨房细部的无障碍设计
        5.4.4 餐厨功能的结合设计
        5.4.5 卫生间设施的完善设计
        5.4.6 门厅的功能整合设计
        5.4.7 冷阳台的分区设计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海伦市居家养老环境问卷调查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专利
攻读硕士期间获奖情况
致谢
附件

(8)基于智能家居系统的自理老人住宅室内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人口老龄化
        1.1.2 养老问题严峻化
        1.1.3 养老空间智能化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与课题相关的概念定义与辨析
        1.3.1 自理老人、介护老人和介助老人
        1.3.2 居家养老与家庭养老
        1.3.3 老年公寓与老年住宅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外研究综述
        1.4.2 国内研究综述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框架
        1.5.4 研究方法
    1.6 研究的难点与不足
        1.6.1 难点
        1.6.2 不足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智能家居系统概述
    2.1 智能家居定义
    2.2 智能家居国内外发展现状
        2.2.1 国外发展现状
        2.2.2 国内发展现状
    2.3 智能家居系统的构成及技术原理
        2.3.1 智能家居系统的构成
        2.3.2 智能家居系统的组成要素
        2.3.3 智能家居系统的运行原理
    2.4 典型案例分析
        2.4.1 日本福利科技屋
        2.4.2 美国“Mav Home”智能家居概念模型
        2.4.3 “唐山首佳·健康城”项目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自理老人家居智能化住宅的发展
    3.1 家居智能化老年住宅发展的社会环境
        3.1.1 我国老龄化人口持续快速增长
        3.1.2 智能家居行业发展迅速
        3.1.3 住宅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3.2 自理老人家居智能化住宅发展的必要性
        3.2.1 满足居家养老的意愿
        3.2.2 有利于身心健康并延长寿命
        3.2.3 提升养老空间的居住品质
        3.2.4 适应时代科技的发展
    3.3 自理老人家居智能化住宅发展的可行性
        3.3.1 较低的养老成本
        3.3.2 便捷的操作流程
        3.3.3 简易的安装工序
        3.3.4 良好的售后体验
        3.3.5 智能化隐私保护
    3.4 自理老人家居智能化住宅发展的基础条件
        3.4.1 理论支持
        3.4.2 技术支持
        3.4.3 政策支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自理老人家居智能化住宅的设计初探
    4.1 自理老人的特征
        4.1.1 心理特征
        4.1.2 生理特征
        4.1.3 住宅的智能化需求
    4.2 自理老人家居智能化住宅的设计特点
        4.2.1 空间设计灵活化
        4.2.2 功能设计多样化
        4.2.3 需求设计个性化
        4.2.4 环保设计节能化
    4.3 自理老人家居智能化住宅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4.3.1 存在的问题
        4.3.2 解决的对策
    4.4 调查问卷
        4.4.1 问卷编写
        4.4.2 问卷回收及整理
        4.4.3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4.4.4 调查问卷结论
    4.5 基于智能家居系统的室内空间优化策略
        4.5.1 室内物理环境的优化策略
        4.5.2 室内安全环境的优化策略
        4.5.3 住宅中心理环境的优化策略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自理老人家居智能化住宅的设计研究
    5.1 自理老人家居智能化玄关的设计研究
        5.1.1 玄关的功能需求
        5.1.2 家居智能化玄关的设计分析
    5.2 自理老人家居智能化起居室的设计研究
        5.2.1 起居室的功能需求
        5.2.2 家居智能化起居室的设计分析
    5.3 自理老人家居智能化卧室的设计研究
        5.3.1 卧室的功能需求
        5.3.2 家居智能化卧室的设计分析
    5.4 自理老人家居智能化厨房的设计研究
        5.4.1 厨房的功能需求
        5.4.2 家居智能化厨房的设计分析
    5.5 自理老人家居智能化卫生间的设计研究
        5.5.1 卫生间的功能需求
        5.5.2 家居智能化卫生间的设计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的创新点与展望
        6.2.1 创新点
        6.2.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自理老人居住空间智能化现状调查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装配式混凝土住宅建筑全寿命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环境—政府鼓励发展装配式建筑
        1.1.2 行业现状—高速发展伴随质量问题频发
        1.1.3 本文选题
    1.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1.2.1 概念界定
        1.2.2 全寿命期理论
        1.2.3 装配式住宅研究现状
        1.2.4 装配式住宅设计研究现状
        1.2.5 研究不足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装配式住宅全寿命期设计内涵分析
    2.1 装配式住宅全寿命期阶段定义
    2.2 装配式住宅设计特征分析
        2.2.1 模块化
        2.2.2 高集成性
        2.2.3 生产-施工间的顺次相互依赖性
    2.3 装配式住宅全寿命期设计准则
        2.3.1 设计准则的制定
        2.3.2 设计准则的内涵分析
第三章 装配式住宅全寿命期设计关键要素识别
    3.1 设计关键要素初步识别
        3.1.1 设计关键要素识别来源
        3.1.2 设计关键要素识别结果
    3.2 设计关键要素调整修正
        3.2.1 专家访谈
        3.2.2 调整修正结果
    3.3 设计关键要素内涵分析
        3.3.1 可生产性设计(A)
        3.3.2 可运输性设计(B)
        3.3.3 可吊装性设计(C)
        3.3.4 可施工性设计(D)
        3.3.5 设计专业间协同性设计(E)
        3.3.6 可靠性与安全性设计(F)
        3.3.7 人性化设计(G)
        3.3.8 可维护性设计(H)
        3.3.9 空间适应性与可变性设计(I)
        3.3.10 环境友好型设计(J)
        3.3.11 全寿命期费用优化设计(K)
    3.4 设计关键要素验证
        3.4.1 焦点小组讨论的适用性
        3.4.2 焦点小组讨论的过程
        3.4.3 焦点小组讨论结果
第四章 装配式住宅全寿命期设计关键要素实现障碍
    4.1 设计关键要素实现障碍初步识别
    4.2 研究设计
        4.2.1 Q方法的概念与特点
        4.2.2 Q方法的适用性
        4.2.3 Q方法步骤
    4.3 数据分析
        4.3.1 因子分析
        4.3.2 因子负荷
        4.3.3 理想化因子排列
    4.4 结果讨论
        4.4.1 设计关键要素实现障碍
        4.4.2 设计关键要素实现策略
第五章 南京市丁家庄A28保障房项目案例分析
    5.1 案例项目概况
        5.1.1 项目经济技术指标
        5.1.2 项目技术结构体系
        5.1.3 项目分析信息来源
    5.2 案例项目分析
        5.2.1 设计关键要素实现程度分析
        5.2.2 设计关键要素实现障碍分析
    5.3 结果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10)面向品质提升的既有住区建筑实态与评估体系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存量时代既有住区建筑品质提升的巨大挑战
        1.1.2 建立良好的诊断评估是保障品质提升的关键
        1.1.3 构建适合我国国情实态分析与评估的必然性
    1.2 实态与评估研究的理论基础
        1.2.1 建筑性能评估与使用后评估
        1.2.2 建筑再生与诊断
        1.2.3 建筑策划与预评估
        1.2.4 本研究实态与评估体系化的内涵
    1.3 相关概念与研究范畴界定
        1.3.1 既有住区建筑
        1.3.2 品质提升内涵
        1.3.3 研究范畴界定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外实态评估相关研究
        1.4.2 国内实态评估相关研究
        1.4.3 信息辅助工具相关研究
        1.4.4 研究动态述评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研究内容与思路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
        1.6.3 研究框架
    1.7 创新点
2 既有住区建筑实态评估的发展与演进
    本章概述
    2.1 品质提升发展与实态评估演进的概况
        2.1.1 国外既有住区建筑品质提升的发展
        2.1.2 国内既有住区建筑品质提升的发展
        2.1.3 国内外既有住区建筑实态评估的演进
    2.2 国外典型既有住区建筑评估方法与体系
        2.2.1 欧洲
        2.2.2 美国
        2.2.3 日本
        2.2.4 启示与局限
    2.3 国内典型既有住区建筑评估方法与体系
        2.3.1 相关评估标准
        2.3.2 相关前沿探索
        2.3.3 相关实践做法
        2.3.4 启示与局限
    2.4 比较分析与总结
        2.4.1 国内外评估方法的比较分析
        2.4.2 对实态与评估体系化构建的指导
    本章小结
3 既有住区建筑的实态要素采集与构成分析
    本章概述
    3.1 实态的影响因素
        3.1.1 设计建造的影响
        3.1.3 维护条件的影响
        3.1.4 使用现状的影响
    3.2 实态调研与信息采集
        3.2.1 标准规范梳理
        3.2.2 设计图纸统计
        3.2.3 建筑履历变化
        3.2.4 现场实地观察
        3.2.5 信息深度访谈
    3.3 实态要素的层级化与关联性分析
        3.3.1 住区建筑层级化分析
        3.3.2 主体建筑类型化分析
        3.3.3 实态要素构成与层级的关联分析
    3.4 实态评估的体系化构建
    本章小结
4 既有住区建筑适应性的实态评估项建立
    本章概述
    4.1 建立实态评估项的原则与方法
        4.1.1 建立实态评估项的原则
        4.1.2 建立实态评估项的方法
    4.2 基础评估项的筛选
        4.2.1 评估标准体系的交叉对照
        4.2.2 标准体系中基础评估项的提取
    4.3 实态要素对基础评估项的调整
        4.3.1 实态要素的品质属性
        4.3.2 实态要素与基础评估项的关联
        4.3.3 实态要素与基础评估项的差异
        4.3.4 实态要素对基础评估项的调整
    4.4 层级化对评估项的重组
        4.4.1 品质属性的层级关联
        4.4.2 层级化对实态评估项的重组
    本章小结
5 既有住区建筑实态评估项的评估条件整合
    本章概述
    5.1 评估条件的构成与关联
        5.1.1 评估条件的构成
        5.1.2 评估条件的整合原则
        5.1.3 评估条件与评估项的关联性
    5.2 外装层评估项的评估条件整合
        5.2.1 外装层评估项与品质范畴
        5.2.2 外装层评估条件整合
    5.3 隔离层评估项的评估条件整合
        5.3.1 隔离层评估项与品质范畴
        5.3.2 隔离层评估条件整合
    5.4 中间层评估项的评估条件整合
        5.4.1 中间层评估项与品质范畴
        5.4.2 中间层评估条件整合
    5.5 周边环境层评估项的评估条件整合
        5.5.1 周边环境层评估项与品质范畴
        5.5.2 周边环境层评估条件整合
    本章小结
6 既有住区建筑实态评估辅助操作平台构建
    本章概述
    6.1 实态评估的流程与工具性
        6.1.1 实态评估的流程
        6.1.2 实态评估对品质提升的工具性
        6.1.3 知识库在实态评估中的作用
    6.2 实态评估辅助知识库的构建
        6.2.1 知识库构建的基础
        6.2.2 知识库构建的目标
        6.2.3 知识库的整体架构
        6.2.4 知识库的功能模块
        6.2.5 知识库的运行设计
    6.3 实态评估辅助知识库的应用机制
        6.3.1 方案决策依据
        6.3.2 政策标准支持
        6.3.3 平台搭建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的局限
    7.3 未来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我国既有住区建筑改造相关政策列表
附录B 国外既有住区建筑品质提升案例
附录C 我国北方各城市主要既改项目
附录D 我国相关住宅评估标准比较
附录E 劣化现象调研住宅基本信息
附录F 住宅基本信息整理模板
附录G 我国目前典型住宅加电梯案例
附录H 表面劣化现象部位特征图示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四、老年人住宅设计中的防火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既有住区建筑室内改造效果评价体系构建研究[D]. 王奥奇.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社区老旧住宅楼提升改造设计研究[D]. 王凯.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D]. 张静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4]北京老旧小区住宅建筑公共空间适老性改造设计研究[D]. 王昭斌.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5]基于老年人行为模式的居住环境设计研究 ——以济南市莱芜区北部山区为例[D]. 王柯颖. 苏州大学, 2020(03)
  • [6]武威地区农村住宅建筑空间布局优化研究[D]. 崔春晖.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7]居家养老模式下海伦市居住空间适老化设计研究[D]. 邓雅楠.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0(02)
  • [8]基于智能家居系统的自理老人住宅室内设计研究[D]. 杨茜婷.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9]装配式混凝土住宅建筑全寿命期设计研究[D]. 陆帅. 东南大学, 2019(05)
  • [10]面向品质提升的既有住区建筑实态与评估体系化研究[D]. 张琼.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养老住宅设计中的防火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