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生物病害及预防

水生生物病害及预防

一、水产生物病害及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广州市人民政府[1](2021)在《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的通知》文中指出广州市人民政府文件穗府规[2021]4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现将《广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生态环境局反映。2021年6月25日广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广州市"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以下简称"三线一单")落地,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

魏亚楠[2](2021)在《腊梅提取物生物合成纳米银/壳聚糖复合材料抑菌活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水产养殖行业的快速发展,由水产病原菌引发的水产病害日益严重,给水产养殖行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水产病害种类多、病害持续性强、宿主广泛,流行范围广,难以防控。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等传统抑菌剂的滥用,多种水产致病菌对不同抗生素均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导致水产病害问题更加严重。纳米银(Silver nanoparticles,AgNPs)作为新型抑菌剂具有广谱杀菌、长效抑菌、安全性高、稳定性好、不易产生耐药性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生物合成是一种绿色、高效的合成纳米银的新方法,该方法利用植物、微生物等生物体系中的还原性物质制备纳米银。纳米银单质受环境影响易发生团聚,影响其抑菌活性,将纳米银与载体结合可制备抑菌活性更好、稳定性更高的纳米银复合材料。因此,研究制备绿色高效、广谱抑菌、稳定性好、不易产生耐药性的新型复合纳米银抑菌剂迫在眉睫。本研究采用一步法生物合成纳米银/壳聚糖复合材料(AgNPs/CS),以硝酸银为银源、腊梅花瓣提取液和壳聚糖共同作为还原剂和稳定剂,成功制备出一种新型纳米银/复合材料抑菌剂。通过紫外吸收光谱、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分析等手段对AgNPs/CS进行表征分析;通过抑菌圈实验、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实验、抑菌动力学实验以及活体实验对AgNPs/CS进行抑菌活性研究;通过耐药性实验探究AgNPs/CS对两种耐药性的抑菌效果;通过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菌体观察、对细胞内容物泄露及基因组DNA的影响初步探讨了AgNPs/CS的抑菌机理;最后对AgNPs/CS进行安全性和稳定性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法进行AgNPs/CS制备参数优化,最终确定AgNPs/CS的最佳制备参数为:1%(w/v)壳聚糖溶液加入量为5.6 m L,Ag NO3终浓度为5 mmol/L,腊梅提取液加入量为1.24 m L,加热温度为90℃,反应时间为60 min。所得AgNPs/CS溶液呈金黄色,在451 nm处有一个明显的纳米银特征吸收峰。AgNPs/CS粒径在6.9~29.3 nm之间,平均粒径为15.64 nm,均呈球形,分布均匀,具有面心立方(Faced centered cubic,FCC)结晶结构。(2)AgNPs/CS对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灿烂弧菌(Vibrio splendidus)、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点状气单胞菌(Aeromonas punctata)等6种常见水产致病菌均有良好的抑菌作用,其中灿烂弧菌对AgNPs/CS复合材料最为敏感。AgNPs/CS对灿烂弧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分别为0.43μg/m L、0.87μg/m L。以最小抑菌和杀菌浓度作为参考来设置浓度(0.43μg/m L、0.87μg/m L),进行抑菌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AgNPs/CS可有效延长灿烂弧菌的延滞期,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AgNPs/CS可通过破坏细胞膜完整性、破坏DNA来影响细胞正常活动,同时还可以抑制生物被膜的生长、清除生物膜,从而达到抑菌的效果。在耐药性实验中,经过20代培养后AgNPs/CS对灿烂弧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增长缓慢,结果表明与Amp相比,AgNPs/CS不易产生耐药性。(3)通过MTT法对AgNPs/CS进行细胞毒性实验,在最小抑菌浓度范围内,AgNPs/CS对人胚胎293T细胞的毒性评级为1级,判定为没有细胞毒性,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在稳定性实验中,放置3个月后AgNPs/CS的紫外吸收光谱和Zeta电位图与新制的AgNPs/CS相比均无明显变化;40℃、60℃、80℃和100℃热处理后依旧有明显的抑菌圈直径产生,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在海水环境下AgNPs/CS的紫外吸收光谱图下降幅度较小,稳定性良好。综上所述,本文制备出一种高效抑菌、广谱杀菌、稳定性强、安全性高、不易产生耐药性的新型AgNPs/CS复合材料。AgNPs/CS对6种常见水产致病菌有良好的杀菌作用,可有效清除灿烂弧菌的已有生物膜。AgNPs/CS抑菌机制包括破坏细胞膜完整性,使细胞内容物泄露,同时破坏DNA,通过影响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最终导致细胞死亡。AgNPs/CS细胞毒性较低,生物安全性高,同时具有良好的长期稳定性、热稳定性和海水稳定性,在水产防治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冯丽娟[3](2021)在《致刺参腐皮综合征溶藻弧菌卵黄抗体的制备及活性研究》文中提出刺参腐皮综合征因其传染性强、致死率高已成为公认的最为严重的疾病。而实际生产中主要依赖抗生素和化学药物来控制,但长此以往细菌耐药性会愈加严重,同时药物残留、生态环境失衡以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等诸多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开发绿色、安全且高效的抗生素替代品已迫在眉睫。为探究大连地区某刺参养殖场刺参溃烂死亡的病因,本研究从患病刺参病灶处分离出一株优势菌株AP-1,经形态学观察、16S rRNA序列分析及生理生化鉴定,确定其为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人工回接感染试验结果显示除浸浴感染未出现病变症状外,其它2种攻毒方式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剂量依赖性致死,且体壁创伤浸浴攻毒的半数致死浓度为5.23×106 CFU/mL,腹腔注射攻毒的半数致死量为3.08×104 CFU/g。此外,对其毒力相关基因进行PCR检测,发现其携带有toxR、FlaA、Collagenase、fur、Asp A、ompW和tlh 7种毒力相关基因。药敏结果表明,该菌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奥格门汀、头孢唑林、头孢噻肟及阿米卡星6种抗生素耐药;对其它受试抗生素处于中介或敏感。以灭活的溶藻弧菌为抗原制备卵黄抗体,通过水稀释—冻融—盐析—超滤浓缩法对蛋黄分离纯化,其纯度可达到90.13%。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得其抗体的最高效价为1:64000,可持续2周,水溶性组分溶液中的总IgY含量基本都保持在1.6 mg/mL左右,特异性IgY的含量最高值达到0.256±0.032 mg/mL,占总IgY的比例为16.06%。免疫荧光电镜和透射电镜实验结果显示,IgY能够与溶藻弧菌AP-1的发生特异性结合,并使细菌发生凝集。体外抑菌生长实验发现特异性IgY能显着抑制细菌的生长,细菌活性检测实验表明其活性降低,且病原菌的内部结构显示,菌体出现表面模糊,胞质空泡化程度加大等现象。结晶紫染色法和微生物碳氢吸附能力实验表明,特异性IgY能够减少溶藻弧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增强细菌表面的疏水性。动物实验中,腹腔攻毒后注射IgY、浸浴IgY后体壁创伤浸浴攻毒两种方式均可以显着提高感染刺参的存活率,表明特异性IgY能够对刺参起到良好的保护效果。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显示,健康刺参浸浴IgY后,其体腔液中在24 h后仍具有IgY活性;免疫荧光实验显示IgY在呼吸树上有分布,推测呼吸树为IgY由海水进入体腔液及其它组织内的途径之一。综上,本研究以分离获得的溶藻弧菌AP-1为抗原制备的卵黄抗体对感染刺参具有良好的保护效果,可为IgY抑菌机制的深入研究及刺参的病害防治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和参考。

包秋文[4](2021)在《迟钝爱德华氏菌糖酵解途径中持家酶的关键表位及海洋微藻对斑马鱼的免疫效果评价》文中提出病害是制约水产养殖绿色、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亚单位水产疫苗不仅对水环境无污染、对水生生物无药物残留,还可以有效降低病原菌的致病性风险,是最有效的疾病防控措施。高营养价值的微藻作为水产优质饵料,可加强水生生物的免疫保护。开发重组微藻亚单位疫苗,具有“药食同源”的双重效果,因而在水产养殖业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首先,本文主要探索了三株海洋微藻的复配饲料对斑马鱼的抗氧化性及先天免疫保护作用。分析了三株海洋微藻的营养成分,结果表明盐藻含有36.72%碳水化合物、0.51%总叶绿素和1.20%总类胡萝卜素,金藻含有1.33%总叶绿素和0.91%总类胡萝卜素(干重百分比);三角褐指藻和金藻的总脂肪酸含量分别为60.77 μg/mg DCW和76.85μg/mg DCW,且金藻中的DHA含量达8.57 μg/mg DCW。添加15%藻粉的饲料投喂斑马鱼30天后,用迟钝爱德华氏菌EIB 202攻毒,盐藻组和金藻组的相对免疫保护率分别是17.39%、26.09%。同时,金藻组的抗氧化性因子Cat、GSH-PX的相对表达量提高了 1.5-2.5倍。金藻组还激活了 TLR2信号通路,依赖MyD88途径激活信号转录因子NF-κB,促进细胞因子的表达。金藻组防御素的相对表达量也提高了 1.26倍,有助于增强先天免疫防御系统,上述结果显示金藻有望作为开发重组微藻亚单位疫苗的优良载体。其次,以迟钝爱德华氏菌中糖酵解持家酶GAPDH、FBA的关键表位GAP345、FBA4为基础,以单个、多个重复及联合等不同组合方式构建重组质粒,诱导蛋白表达、鉴定及纯化,最终筛选到2GAP345、3FBA4、GAP345-FBA4可用的重组蛋白,3FBA4为可溶性蛋白,2GAP345、GAP345-FBA4为包涵体,为下一步的蛋白免疫奠定基础。最后,为更好的模拟自然水体中致病原的感染方式,采用了鳗弧菌浸泡攻毒,重组表位肽2GAP345、3FBA4、GAP345-FBA4的相对免疫保护率分别为85.00%、50.00%、35.00%,可见表位肽具有免疫保护作用。同时2GAP345蛋白免疫组斑马鱼的MHC I相对表达量显着提高,促进IL-1β的表达量提高了 2倍;3FBA4蛋白免疫组同时激活TLR2和TLR4信号通路,依赖MyD88促使NF-κB的表达量提高了 1.8倍,同时主要依赖MHC Ⅱ和CD4+进行抗原递呈,TNF表达量提高了 5.51倍,防御素提高了 14.35倍,显着促进了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增强其保护能力。本文的研究成功筛选到基于糖酵解途径持家酶的关键表位重组蛋白(2GAP345、3FBA4),未来可作为水产疫苗开发的候选蛋白,用于在海洋金藻等微藻宿主中进行异源表达,进而防治细菌性水产病害。

蔡欣欣[5](2021)在《池塘养殖凡纳滨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HPND)的预警数学模型构建》文中研究指明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cute hepatopancreatic necrosis disease,AHPND)发病快、流行面广、死亡率高,是近年来影响对虾健康养殖的重要限制性因素,给中国乃至全球对虾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系统研究对虾AHPND发生与哪些因素显着相关,并进一步建立对虾AHPND发生的预测预报数学模型,对防控对虾疾病的发生以及建立针对性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池塘养殖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为对象,通过采集健康和AHPND发病情况下的环境因子、病原丰度和宿主健康指示因子,初步解析对虾AHPND发生、流行与病原、环境和宿主自身免疫因子间的耦合关系,并对养殖系统中各因子变化及过硫酸氢钾(PMS)干预与疾病发生的关系进行了全面分析。最后,通过支持向量机和Deep Forest算法,分别构建池塘养殖凡纳滨对虾AHPND发生数学预警模型并进行模型演算效果比较分析。相关研究结果为对虾AHPND病害预报和健康防控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撑,并为进一步建立水产养殖动物病害预警理论奠定理论基础。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池塘养殖对虾AHPND发生与环境、病原、宿主免疫因子相关性分析通过持续跟踪监测并联合分析池塘养殖凡纳滨对虾养殖系统中AHPND发生及其环境、病原、虾体免疫因子,探索池塘养殖对虾肝胰腺坏死病的发生、流行与病原、环境因子之间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4组池塘养殖凡纳滨对虾试验点中,气温、水温、溶解氧(DO)、p H、盐度、氨氮(NH4-N)和亚硝态氮(NO2-N)波动范围分别为21℃~29℃、24.8~31℃、1.4~8.32 mg/L、8~8.91、34~50‰、0.01~0.26 mg/L、0.005~0.212 mg/L;水体可培养细菌和弧菌数量变化范围分别为3×103~2.4×105 CFU/m L、2×102~1.8×104 CFU/m L,虾体可培养细菌和弧菌数量变化范围分别为9.8×104~8.8×106 CFU/g、3.9×103~3.61×106 CFU/g;16s r DNA鉴定结果显示弧菌检出种类达到20种,占总优势菌的57%,其中主要的弧菌种类有欧文斯弧菌(Vibrio owensii)、坎氏弧菌(V.Campbellii)、新喀里多尼亚弧菌(V.neocaledonicus)、副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cus)、溶藻弧菌(V.alginolyticus)和哈维氏弧菌(V.harveyi);虾体免疫因子ACP、AKP、SOD、LZM和PO等免疫酶活力的变化范围分别为7.5~75 U/mg、1~8.5 U/mg、2.4~11.07 U/mg、1.3~43U/mg和6.23~28 U/mg。2.基于支持向量机算法的对虾AHPND预警数学模型构建通过支持向量机算法函数模型,首次构建了基于对虾AHPND发生相关因子序列(环境因子、微生物因子和对虾健康指示因子)的参数模拟预测数据,将一维序列映射到三维空间,结合实际分类问题选择不同的核函数来比较模型拟合精度,并用试算法对模型中的参数进行寻优,同时严格遵循训练样本集与测试样本集9:1的比例原则进行模型构建和验证。结果显示,基于多项式核函数的支持向量机模拟效果最好。通过Python语言编程实现基于支持向量机算法在对虾AHPND发生预警预报中建立输入—输出映射,同时与多项式朴素贝叶斯(multinomial native bayes,MNB)、k最邻近分类算法(k-nearestneighbor algorithms,Kneighbors)、Logistic回归分析(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随机森林算法(randomforest,RF)、决策树(decisiontree)、梯度提升分类算法(gradientboosting algorithm,Gradboost)等六种分类算法对比不同模型的分类精度和预测效果,最终建立了对虾AHPND发生预警预报的6维向量参数组合模型,即虾体可培养细菌总数、虾体弧菌占比、水体弧菌占比、ACP、AKP、SOD参数作为预报因子。预测准确率高达100.00%,但6维向量的支持向量机模型存在过拟合和免疫指标在生产中难以采集的问题。3.基于Deep Forest算法的对虾AHPND预警数学模型构建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18个参数与对虾AHPND发生的关系,以及因子之间两两分析进一步筛选主效影响因子,结果显示对虾AHPND发生与虾体细菌总数、虾体弧菌总数、LZM、虾体弧菌占比、水体细菌总数、盐度、水体弧菌等7个参数具有直接显着相关性。通过Python语言编程实现深度森林(deep forest,DF)、Light GBM(LGB)、XGBoost(XGB)三种流行的基于决策树的集成学习方法算法的预测性能评判,最终建立了基于Deep Forest算法的虾体细菌总数、虾体弧菌占比、水体细菌总数、盐度的4维向量预警预报模型(准确率89.00%)。虽然与本研究所建立的支持向量机模型(准确率100.00%)对比,深度森林模型的预测性能有了一定幅度的下降,但是该算法依据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关系逐步筛除,包含了所有因素的效应。证明了本研究所建立的深度森林模型是尝试的十种算法模型中预测对虾AHPND发生最理想的预测模型,也进一步验证了深度森林算法的优越性。4.过硫酸氢钾干预下对虾养殖系统中水环境指标及菌群结构变化分析通过水质理化因子监测、虾体和水体中可培养细菌和弧菌检测及高通量测序方法,系统解析过硫酸氢钾(2KHSO5·K2SO4·KHSO4,PMS)干预下对虾养殖池塘水体环境指标和菌群结构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试验池塘水温、DO、p H、盐度、氨氮、亚硝酸盐等水质理化因子波动趋势相似,波动范围为26.3℃~28.3℃、4.36~5.93 mg/L、8.39~8.74、40~45、0.02~0.16 mg/L和0.01~0.21mg/L,施用0.2 g/L的PMS对水质理化因子具有一定改善作用。PMS泼洒后对虾肝胰腺内可培养细菌和弧菌数量分别由3.13×106 CFU/g和1.98×106 CFU/g降低至4.30×105 CFU/g和1.09×105 CFU/g,弧菌占比由63.36%降低至25.35%;水体中可培养细菌和弧菌数量分别由2.70×104 CFU/m L和6.00×103 CFU/m降低至8.50×103 CFU/m L和1.20×103 CFU/m L,弧菌占比由22.22%降低至14.11%,PMS可显着降低虾体和水体中可培养细菌、弧菌数量及弧菌占比。对水体菌群结构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经对比泼洒PMS前后3天的变化趋势表明,泼洒PMS后池塘优势菌相对丰度发生显着变化且菌群结构PCo A指数偏离度较低,且水体中放线菌门、拟杆菌门、蓝藻门和变形菌门为主要优势菌门,相关研究结果为评判PMS在水产养殖中的防控作用及其科学使用提供数据支撑。

于交平[6](2021)在《加州鲈源腐皮镰刀菌的分离鉴定、防控及其感染鱼后的转录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加州鲈(Micropterus salmoides)肉质嫩,生长快,适应广,是我国重要的养殖品种之一。而病害成为制约其产业发展的因素之一。镰刀菌(Fusarium)分布广泛,能侵染各种植物、人类和水产动物等。鱼类在体表损伤或处于不良养殖环境时,容易感染镰刀菌,发病迅速,致死率较高,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尚无有效的防治方法。因此,有必要开展镰刀菌病的研究。2019年7月,某循环水室饲养的加州鲈头部、胸鳍、背鳍、尾鳍出现充血发炎,随后逐渐溃烂,并附有白色丝状物,出现死亡现象。鉴此,本论文从加州鲈患病部位分离纯化到一株致病性腐皮镰刀菌,研究了其生物学特性和防治方法,同时对加州鲈感染镰刀菌前后的脾脏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加州鲈患病处分离得到一株优势菌MY1,人工感染确定是致病菌,半数致死量(LD50)为1.03×104个/m L。通过形态特征和r DNA-ITS序列分析,鉴定MY1为腐皮镰刀菌(F.solani)。2.腐皮镰刀菌在10℃~35℃和p H=4.32~11.44时可生长,最适温度为25℃~30℃,最适p H 7.85。Na Cl≥10%时,不生长。最适生长培养基为PDA;最适碳源为乳糖;最适氮源为硝酸钠。光照对生长无显着影响。在10℃~35℃、p H=4.32~11.44时可产孢,最适温度25℃,最适p H 7.85。Na Cl≥8%时,不产孢。产孢最适培养基为PDA;最适碳源为淀粉和D-果糖;最适氮源为蛋白胨。光照利于产孢。3.腐皮镰刀菌菌丝对益康唑、大蒜和甲霜灵敏感,MIC值分别为4μg/m L、0.1 g/m L、25 mg/L;孢子对两性霉素B、克霉唑、益康唑、制霉菌素和甲霜灵敏感,MIC分别为8、16、8、32 ug/m L和50 mg/L。4.从加州鲈体表和养殖水中共分离到42株细菌,以腐皮镰刀菌MY1为指示菌,筛选出1株拮抗菌JK10。结合形态、生化特征和16S r RNA序列分析,确定JK10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对氨曲南等9种抗生素耐药。JK10具安全性,且拮抗活性可稳定遗传给下一代。5.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菌JK10的最佳发酵条件:温度30℃,p H值8,转速180 r/min,接种量0.5%,装液量50 m L;最佳培养基组分为14 g/L乳糖,7 g/L酵母粉,10 g/L氯化钾。与优化前相比,对数末期提前2 h,OD600nm值为之前的1.15倍,抑菌率提高了9.5%。6.枯草芽孢杆菌JK10产蛋白酶、淀粉酶和挥发性物质,对腐皮镰刀菌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抑菌物质主要存在于沉淀物中,对热、酸碱和紫外线有较好的耐受性,适宜常温储存。7.对加州鲈感染镰刀菌前后的脾脏组织进行转录组分析,获得43.72 Gb clean reads,检测到表达的unigene 89458条,差异表达基因2195个,其中上调1519个,下调676个。GO条目分析,差异基因主要涉及小分子代谢、免疫过程、酮酸代谢过程等。差异基因KEGG通路富集到类风湿性关节炎、NF-k B信号通路、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等。另外,对随机筛选7个免疫基因进行q RT-PCR验证,表达趋势与RNA-seq一致,证实了转录组数据的可靠性。不仅丰富了加州鲈数据库,也为研究镰刀菌致病和免疫机制提供参考信息。本文研究了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和防治方法,同时对感染腐皮镰刀菌前后的脾脏组织进行了转录组分析,为病害的防治提供了依据,也为加州鲈抗真菌感染的免疫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李红艳[7](2020)在《我国水产养殖病害防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中提出在农村经济体系中,水产养殖业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是,由于一些养殖者技术应用不足,导致相关病害发生与蔓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基于此,本文简要阐述我国水产养殖病害的发生特征、防控存在的问题及需关注的要点,并探讨完善水产养殖病害防控技术体系的有效对策。

陈崎凤[8](2020)在《中草药在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中的应用探寻》文中提出随着水产养殖行业的不断发展,水域环境出现一系列不良情况,水域不断恶化,经常受到细菌以及病毒的干扰,严重影响水产养殖户的经济收益。在病害防治的过程中,常会使用抗生素以及化学药品,这些药品会导致病菌产生抗药性,最终导致细菌和病毒无法被彻底消除,而且化学药品对于人们的身体健康也会产生一定影响。近年来,中草药制剂得到更广泛地应用,有希望成为未来水产养殖中病虫害防治的一个新方向。

徐涛,王庆龙,王海涛,杨剑[9](2020)在《山东省水生生物病害防控体系建设与思考》文中研究说明病害防控是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保证。论文立足于山东省水生生物病害防控工作实际,总结了病害防控组织体系、工作基础、支撑技术、工作方式以及应急防控5个方面的建设现状,分析了防控体系存在疫控机构作用发挥不足、病害监测网络存在盲点、社会化服务有待提升和新技术新模式支撑不足等4方面问题。在此基础上,围绕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提升水生生物病害防控能力,提出了完善组织管理体系、规范社会化服务、研发应用病防技术和发挥信息化手段防控4项对策建议。

郭莹[10](2020)在《罗氏沼虾两种病毒、两种细菌及虾肝肠胞虫检测与鉴定方法的建立》文中认为本研究针对罗氏沼虾常见病原白斑综合征(WSSV)、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和虾肝肠胞虫(EHP)建立了单一PCR病原检测技术和多重PCR病原检测技术,同时对罗氏沼虾致病性气单胞菌维氏气单胞菌和豚鼠气单胞菌进行分离鉴定以及致病性和耐药性进行探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 罗氏沼虾WSSV、IHHNV和EHP单一PCR检测技术的建立本研究通过设计虾肝肠胞虫(EHP)和白斑综合征(WSSV)特异性引物以及OIE推荐检测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所用引物序列,建立EHP、WSSV和IHHNV单一PCR检测方法,并对引物退火温度、预变性条件、变性条件和循环数进行优化,探究最佳单一PCR反应条件,并检测单一PCR反应的灵敏度。结果显示:WSSV单一PCR反应的的最优程序为:95℃预变性5min;95℃变性30s,退火温度是59.8℃,反应时间是30s,72℃条件下延伸50s,共35个循环,最后72℃条件下延伸8min,WSSV单一PCR检测灵敏度为200 fg包含5.41x104个拷贝;IHHNV单一PCR反应的的最优程序为:95℃预变性5min;95℃变性45s,退火温度是57℃,反应时间是30s,72℃条件下延伸30s,共35个循环,最后72℃条件下延伸8min,IHHNV单一PCR的检测灵敏度是200 fg包含5.99x104个拷贝;EHP单一PCR反应的的最优程序为:95℃预变性5min;95℃变性30s,退火温度是58℃,反应时间是30s,72℃条件下延伸20s,共35个循环,最后72℃条件下延伸8min,EHP单一PCR检测灵敏度是2 pg,包含6.36x105个拷贝。2. EHP和IHHNV、EHP和WSSV及IHHNV和WSSV多重PCR检测技术的建立本实验对EHP和IHHNV、EHP和WSSV以及IHHNV和WSSV分别建立多重PCR检测方法,对其引物的退火温度、预变性条件、变性条件和循环数进行优化,探究最佳多重PCR反应条件,并检测其特异性和反应灵敏度,结果表明:在EHP和IHHNV多重PCR反应中,其最优反应程序为:95℃预变性5min;95℃变性45s,退火温度是57℃,反应时间是30s,72℃条件下延伸30s,共36个循环,最后72℃条件下延伸8min,EHP的检测灵敏度是200 pg包含6.36x107个拷贝,IHHNV的检测灵敏度是20 pg包含5.99x106个拷贝;在EHP和WSSV多重PCR反应中,其最优反应程序为:95℃预变性5min;95℃变性30s,退火温度为58℃,反应时间为30s,72℃延伸50s,共35个循环,最后72℃条件下延伸8min,EHP的检测灵敏度是200pg包含6.36x107个拷贝,WSSV的检测灵敏度是2 pg包含5.41x105个拷贝;在IHHNV和WSSV多重PCR反应中,其最反应程序为:95℃预变性5min;95℃变性30s,退火温度为58.9℃,反应时间为30s,72℃延伸50 s,共38个循环,最后72℃条件下延伸8min,IHHNV的检测灵敏度是20 pg包含5.99x106个拷贝,WSSV的检测灵敏度是2 pg包含5.41x105个拷贝。分别对三种多重PCR反应的特异性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三种多重PCR反应的阴性对照豚鼠气单胞菌DNA和SPF罗氏沼虾DNA均无条带扩出,该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三种多重PCR技术具有较强的特异性。3. 罗氏沼虾维氏气单胞菌和豚鼠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本实验从濒死罗氏沼虾幼虾和成虾肝胰腺中分别分离出两株致病菌,对其溶血性、革兰氏染色、形态学、生理生化进行鉴定,并结合16Sr RNA基因测序以及系统进化树分析,判断两株分离菌株分别为维氏气单胞菌(登录号MN733186)和豚鼠气单胞菌(登录号MN736843),并利用分离菌株分别进行人工感染实验,结果发现,被感染的罗氏沼虾出现与自然水域患病虾相似的症状,且在较短时间内发病死亡,说明这两株分离菌株对罗氏沼虾均具有较强的致病性,对分离菌株的药物敏感性进行检测,结果显示维氏气单胞菌对头孢曲松、氯霉素、氟苯尼考、多西环素和利福平5种药物高度敏感,对新生霉素和复方新诺明2种药物中度敏感,对环丙沙星、诺氟沙星、红霉素、阿奇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7种药物耐药;豚鼠气单胞菌对头孢曲松、氯霉素、氟苯尼考、四环素、多西环素5种药物高度敏感,对卡那霉素1种药物中度敏感,对环丙沙星、诺氟沙星、红霉素、阿奇霉素、新生霉素、链霉素、复方新诺明和利福平8种药物耐药。本研究实验结果为罗氏沼虾气单胞菌的病原鉴定及药物诊治提供一定的参考和理论基础。

二、水产生物病害及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产生物病害及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2)腊梅提取物生物合成纳米银/壳聚糖复合材料抑菌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水产病害概况
        1.1.1 水产病害现状
        1.1.2 水产病害防治
        1.1.3 水产病害耐药性
    1.2 纳米银研究进展
        1.2.1 纳米银概述
        1.2.2 纳米银制备
        1.2.2.1 物理法
        1.2.2.2 化学法
        1.2.2.3 生物法
        1.2.3 纳米银抑菌机理
        1.2.4 纳米银复合材料概况
    1.3 壳聚糖
        1.3.1 壳聚糖概述
        1.3.2 壳聚糖抑菌性能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AgNPs/CS的制备及其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AgNPs/CS的制备
        2.3.1.1 壳聚糖溶液的制备
        2.3.1.2 腊梅提取液的制备
        2.3.1.3 AgNPs/CS的制备
        2.3.2 AgNPs/CS制备参数优化
        2.3.2.1 壳聚糖加入量对AgNPs/CS的影响
        2.3.2.2 硝酸银浓度对AgNPs/CS的影响
        2.3.2.3 提取液加入量对AgNPs/CS的影响
        2.3.2.4 合成温度对AgNPs/CS的影响
        2.3.2.5 反应时间对AgNPs/CS的影响
        2.3.2.6 响应面法优化
        2.3.3 AgNPs/CS的表征
        2.3.3.1 紫外吸收光谱分析(UV-vis)
        2.3.3.2 透射电镜分析(TEM)
        2.3.3.3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4 结果与分析
        2.4.1 提取液制备参数优化
        2.4.2 AgNPs/CS制备参数优化结果
        2.4.2.1 壳聚糖条件优化
        2.4.2.2 硝酸银条件优化
        2.4.2.3 提取液条件优化
        2.4.2.4 合成温度条件优化
        2.4.2.5 反应时间条件优化
        2.4.2.6 响应面实验分析
        2.4.3 AgNPs/CS的表征结果
        2.4.3.1 AgNPs/CS的UV-vis分析
        2.4.3.2 AgNPs/CS的TEM分析
        2.4.3.3 AgNPs/CS的XRD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AgNPs/CS对水产病原菌的抑菌活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AgNPs/CS的抑菌性能研究
        3.3.1.1 抑菌圈实验
        3.3.1.2 最小抑菌浓度与最小杀菌浓度的测定
        3.3.1.3 抑菌动力学实验
        3.3.1.4 活体实验
        3.3.2 AgNPs/CS的耐药性研究
        3.3.2.1 固有耐药性研究
        3.3.2.2 获得性耐药性研究
        3.3.3 AgNPs/CS的抑菌机理研究
        3.3.3.1 病原菌扫描电镜(SEM)观察
        3.3.3.2 AgNPs/CS对病原菌内容物泄露的影响
        3.3.3.3 AgNPs/CS对病原菌基因组DNA的影响
    3.4 结果与分析
        3.4.1 AgNPs/CS的抑菌性能研究
        3.4.1.1 抑菌圈实验
        3.4.1.2 最小抑菌浓度与最小杀菌浓度测定
        3.4.1.3 抑菌动力学实验
        3.4.1.4 活体实验
        3.4.2 AgNPs/CS的耐药性研究
        3.4.2.1 固有耐药性研究
        3.4.2.2 获得性耐药性研究
        3.4.3 AgNPs/CS的抑菌机理研究
        3.4.3.1 扫描电镜观察
        3.4.3.2 AgNPs/CS对内容物泄露的影响
        3.4.3.3 AgNPs/CS对基因组DNA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AgNPs/CS的安全性及稳定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AgNPs/CS的生物安全性研究
        4.3.1.1 细胞培养
        4.3.1.2 MTT法测试细胞毒性
        4.3.2 AgNPs/CS的稳定性研究
        4.3.2.1 Zeta电位稳定性
        4.3.2.2 热稳定性
        4.3.2.3 长期稳定性
        4.3.2.4 去离子与海水稳定性
    4.4 结果与分析
        4.4.1 AgNPs/CS的安全性研究
        4.4.2 AgNPs/CS的稳定性研究
        4.4.2.1 Zeta电位稳定性
        4.4.2.2 热稳定性
        4.4.2.3 长期稳定性
        4.4.2.4 去离子水与海水稳定性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致刺参腐皮综合征溶藻弧菌卵黄抗体的制备及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刺参腐皮综合征研究进展
        1.1.1 刺参生物学特性及其营养价值
        1.1.2 刺参腐皮综合征的发病症状及病因分析
        1.1.3 刺参免疫防御机制
        1.1.4 刺参腐皮综合征的防治概况
    1.2 卵黄抗体研究进展
        1.2.1 IgY的发展历程
        1.2.2 IgY的结构及理化性质
        1.2.3 IgY的作用机制
        1.2.4 IgY在水产养殖领域的应用
    1.3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2 刺参腐皮综合征病原菌AP-1 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动物
        2.2.2 仪器设备
        2.2.3 引物合成
        2.2.4 实验试剂
        2.2.5 溶液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及形态学观察
        2.3.2 人工回接感染试验
        2.3.3 16S rRNA及生理生化鉴定
        2.3.4 致病菌毒力相关基因检测
        2.3.5 药敏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病原菌的分离及形态观察
        2.4.2 人工回接感染试验
        2.4.3 16S rRNA及生理生化鉴定
        2.4.4 致病菌毒力相关基因检测
        2.4.5 药敏实验结果
    2.5 讨论与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抗溶藻弧菌特异性IgY的制备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1 实验动物
        3.2.2 仪器设备
        3.2.3 实验试剂
        3.2.4 溶液配制
    3.3 实验方法
        3.3.1 疫苗的制备
        3.3.2 蛋鸡的免疫
        3.3.3 IgY的提取纯化
        3.3.4 IgY纯化效果的检测
        3.3.5 ELISA法检测特异性IgY的效价
        3.3.6 IgY含量的测定
        3.3.7 IgY与其他水产常见致病菌的结合活性
    3.4 实验结果
        3.4.1 BCA法测定提纯各阶段的蛋白质浓度
        3.4.2 IgY纯化效果的检测
        3.4.3 抗原最佳包被浓度的确定
        3.4.4 抗溶藻弧菌特异性IgY的效价检测
        3.4.5 WSF中总IgY及特异性IgY含量的测定
        3.4.6 IgY与其他水产常见致病菌的结合活性
    3.5 讨论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特异性IgY对溶藻弧菌的体外作用及感染刺参的保护效果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4.2.1 实验动物
        4.2.2 仪器设备
        4.2.3 实验试剂
    4.3 实验方法
        4.3.1 IgY与病原菌结合情况的观察
        4.3.2 IgY对病原菌的体外抑菌生长试验
        4.3.3 IgY对病原菌活性的影响
        4.3.4 IgY对病原菌内部结构的影响
        4.3.5 IgY对病原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影响
        4.3.6 IgY对病原菌疏水性的影响
        4.3.7 注射IgY对感染刺参存活率的影响
        4.3.8 浸浴IgY对感染刺参存活率的影响
        4.3.9 刺参浸浴不同浓度IgY 的体腔液中总IgY 的检测
        4.3.10 刺参体腔液中不同时间的特异性IgY浓度的检测
        4.3.11 免疫荧光检测刺参呼吸树内IgY的分布
    4.4 实验结果
        4.4.1 免疫荧光
        4.4.2 透射电镜
        4.4.3 IgY对病原菌的生长抑制作用
        4.4.4 IgY对细菌活性的影响
        4.4.5 IgY对病原菌内部结构的影响
        4.4.6 IgY对病原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影响
        4.4.7 IgY对病原菌疏水性的影响
        4.4.8 注射IgY对感染刺参存活率的影响
        4.4.9 浸浴IgY对感染刺参存活率的影响
        4.4.10 刺参浸浴不同浓度IgY的体腔液中总IgY浓度变化
        4.4.11 刺参体腔液中不同时间的特异性IgY浓度变化
        4.4.12 IgY在刺参呼吸树的分布情况
    4.5 讨论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迟钝爱德华氏菌糖酵解途径中持家酶的关键表位及海洋微藻对斑马鱼的免疫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水产养殖业的现状
        1.1.1 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及病害
        1.1.2 水产养殖业病害的防控
        1.1.3 水产疫苗的研究
    1.2 糖酵解途径持家酶
        1.2.1 持家酶的免疫研究
        1.2.2 抗原表位及表位疫苗研究
    1.3 鱼类免疫系统
        1.3.1 鱼类免疫组成
        1.3.2 鱼类免疫因子
    1.4 微藻的应用开发与研究
        1.4.1 营养成分丰富
        1.4.2 水产饲料应用的探究
        1.4.3 重组微藻疫苗的开发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第2章 三株海洋微藻的免疫效力评价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试剂和材料
        2.2.2 藻粉、菌株和培养基
        2.2.3 实验设备
        2.2.4 溶液配制
        2.2.5 实验动物
    2.3 实验方法
        2.3.1 多种微藻中主要组分的测定
        2.3.2 饲料制作工艺
        2.3.3 斑马鱼的投喂
        2.3.4 斑马鱼的预攻毒与攻毒
        2.3.5 斑马鱼脏器的RNA抽提
        2.3.6 因子的转录水平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微藻的营养成分
        2.4.2 斑马鱼的预攻毒
        2.4.3 斑马鱼的攻毒实验
        2.4.4 斑马鱼脏器的RNA抽提
        2.4.5 免疫应答相关因子转录水平表达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EMP途径中持家酶GAPDH和FBA关键表位的重组表达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试剂与材料
        3.2.2 菌株和质粒
        3.2.3 培养基
        3.2.4 实验设备
        3.2.5 溶液配制
    3.3 实验方法
        3.3.1 重组质粒构建
        3.3.2 蛋白诱导表达
        3.3.3 蛋白鉴定
        3.3.4 亲和层析纯化
        3.3.5 Brandford法测定蛋白浓度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质粒构建
        3.4.2 蛋白诱导表达
        3.4.3 蛋白鉴定
        3.4.4 蛋白纯化
        3.4.5 蛋白浓度测定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抗原蛋白联合免疫斑马鱼的效力评价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试剂和材料
        4.2.2 菌株和培养基
        4.2.3 实验设备
        4.2.4 溶液配制
        4.2.5 实验动物
    4.3 实验方法
        4.3.1 斑马鱼蛋白免疫注射
        4.3.2 斑马鱼的浸泡预攻毒与攻毒
        4.3.3 斑马鱼脏器的RNA抽提及反转录
        4.3.4 斑马鱼的免疫相关因子RT-qPCR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斑马鱼的预攻毒
        4.4.2 免疫后斑马鱼的攻毒
        4.4.3 斑马鱼脏器的RNA抽提
        4.4.4 免疫因子的表达差异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5)池塘养殖凡纳滨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HPND)的预警数学模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水产养殖概况
        1.1.1 水产养殖现状
        1.1.2 水产养殖病害现状
    1.2 对虾养殖概况
        1.2.1 对虾养殖产业现状
        1.2.2 对虾养殖病害现状
        1.2.3 凡纳滨对虾的AHPND的爆发与流行
        1.2.4 AHPND的病原鉴定及致病机理
        1.2.5 AHPND的防控手段
    1.3 病害的预测预报及应用
        1.3.1 病害的预警
        1.3.2 病害的预测预报方法
        1.3.3 病害预测在水产动物的发展应用
    1.4 研究方法、目的、意义
第2章 池塘养殖凡纳滨对虾AHPND发生与环境、病原、虾体免疫因子的追踪监测与影响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养殖背景与样品采集
        2.1.2 水质理化因子测定
        2.1.3 虾体和水体中可培养细菌及弧菌总数分析
        2.1.4 可培养优势细菌的鉴定
        2.1.5 对虾肌肉免疫酶活性测定
        2.1.6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池塘养殖凡纳滨对虾健康监测及管理信息
        2.2.2 环境因子监测及其与对虾健康状况的相关性分析
        2.2.3 养殖系统内可培养微生物变化规律及其与对虾健康状况相关性分析
        2.2.4 池塘养殖凡纳滨对虾肝胰腺中可培养优势菌鉴定
        2.2.5 对虾机体免疫酶活及其与对虾健康状况相关性分析
        2.2.6 池塘养殖对虾生长监测因子的权重比较分析
    2.3 讨论
第3章 基于支持向量机算法的对虾AHPND预警模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数据采集
        3.1.2 数据预处理
        3.1.3 支持向量机概述
        3.1.4 训练样本建立对应关系模型
        3.1.5 评判模型准确性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算法参数的寻优
        3.2.2 模型的主要编程语言
        3.2.3 模型准确性评估
        3.2.4 不同分类方法构建模型比较
    3.3 讨论
第4章 基于Deep Forest的对虾AHPND预警模型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数据采集
        4.1.2 数据预处理
        4.1.3 预报因子的删选
        4.1.4 Deep Forest建模原理
        4.1.5 Deep Forest算法流程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对虾发病与参数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4.2.2 预报因子的删选
        4.2.3 预报模型的构建方法
        4.2.4 预报模型的预测结果
        4.2.5 删选预报因子的模型构建
        4.2.6 预警模型的确定
    4.3 讨论
第5章 过硫酸氢钾干预下对虾养殖系统中水质指标和菌群结构变化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样品来源
        5.1.2 样品采集与环境因子检测
        5.1.3 虾体和水体可培养细菌含量分析
        5.1.4 高通量测序
        5.1.5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泼洒PMS对池塘水质理化因子的影响
        5.2.2 PMS干预对虾体和水体中可培养细菌的影响
        5.2.3 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
        5.2.4 多样性指数及相关性分析
        5.2.5 菌群结构特征分析
        5.2.6 功能预测分析
    5.3 讨论
小结
    1 主要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6)加州鲈源腐皮镰刀菌的分离鉴定、防控及其感染鱼后的转录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致病性腐皮镰刀菌的分离鉴定
    1.1 试验材料
        1.1.1 试验动物
        1.1.2 主要试剂
        1.1.3 培养基
    1.2 试验方法
        1.2.1 菌株的分离纯化
        1.2.2 菌株观察
        1.2.3 菌株鉴定
        1.2.4 孢子液制备
        1.2.5 人工感染
        1.2.6 不同浓度孢子液人工感染
    1.3 试验结果
        1.3.1 菌株的分离与观察
        1.3.2 菌株r DNA-ITS序列分析
        1.3.3 人工感染
        1.3.4 不同浓度孢子液人工感染
    1.4 讨论
第二章 腐皮镰刀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菌株
        2.1.2 培养基
    2.2 试验方法
        2.2.1 温度对腐皮镰刀菌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2.2.2 pH值
        2.2.3 盐度
        2.2.4 培养基
        2.2.5 碳源
        2.2.6 氮源
        2.2.7 光照
        2.2.8 数据统计与分析
    2.3 试验结果
        2.3.1 温度
        2.3.2 pH值
        2.3.3 盐度
        2.3.4 培养基
        2.3.5 碳源
        2.3.6 氮源
        2.3.7 光照
    2.4 讨论
第三章 腐皮镰刀菌的药敏特性研究
    3.1 试验材料
        3.1.1 试验菌株
        3.1.2 药敏质控菌株
        3.1.3 主要试剂
    3.2 试验方法
        3.2.1 药物储备液制备
        3.2.2 药物对菌丝的作用
        3.2.3 药物对孢子的作用
    3.3 试验结果
        3.3.1 药物初筛结果
        3.3.2 药物MIC值测定结果
    3.4 讨论
第四章 腐皮镰刀菌拮抗菌的筛选鉴定及其拮抗特性研究
    4.1 试验材料
        4.1.1 试验菌株
        4.1.2 试验动物
        4.1.3 主要试剂
        4.1.4 培养基
    4.2 试验方法
        4.2.1 拮抗菌分离
        4.2.2 拮抗菌筛选
        4.2.3 拮抗菌鉴定
        4.2.4 拮抗菌药敏试验
        4.2.5 拮抗菌溶血试验
        4.2.6 拮抗菌安全性试验
        4.2.7 拮抗菌稳定性试验
    4.3 试验结果
        4.3.1 拮抗菌分离与筛选
        4.3.2 拮抗菌鉴定
        4.3.3 拮抗菌药敏结果
        4.3.4 拮抗菌溶血试验
        4.3.5 拮抗菌安全性
        4.3.6 拮抗菌稳定性
    4.4 讨论
第五章 拮抗菌发酵条件优化和抑菌物质初步研究
    5.1 试验材料
        5.1.1 试验菌株
        5.1.2 主要仪器
    5.2 试验方法
        5.2.1 拮抗菌生长曲线测定
        5.2.2 拮抗菌发酵条件优化
        5.2.3 拮抗菌培养基组分优化
        5.2.4 优化后生长曲线的测定
        5.2.5 抑菌物质初步研究
        5.2.6 数据统计和分析
    5.3 试验结果
        5.3.1 拮抗菌生长曲线
        5.3.2 拮抗菌发酵条件优化
        5.3.3 拮抗菌培养基组分优化
        5.3.4 优化后生长曲线
        5.3.5 抑菌物质初步研究
    5.4 讨论
第六章 加州鲈感染腐皮镰刀菌的转录组学分析
    6.1 试验材料
        6.1.1 试验菌株
        6.1.2 主要试剂
        6.1.3 主要仪器
    6.2 试验方法
        6.2.1 腐皮镰刀菌感染健康加州鲈
        6.2.2 样品制备
        6.2.3 RNA提取和文库构建
        6.2.4 数据分析
    6.3 试验结果
        6.3.1 测序数据质控
        6.3.2 转录组从头组装及评估
        6.3.3 功能注释
        6.3.4 差异表达分析
        6.3.5 差异表达基因GO富集分析
        6.3.6 差异表达基因KEGG富集分析
        6.3.7 qRT-PCR验证差异表达基因
    6.4 讨论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7)我国水产养殖病害防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水产养殖病害防控概述
2 我国水产养殖病害的发生特征
    2.1 病害类型多元
    2.2 病害滋生的原因复杂,综合发病情况普遍
3 我国水产养殖病害防控存在的问题
    3.1 检疫力度不足
    3.2 药物防控技术有效性不足
    3.3 防控体制存在漏洞
4 完善水产养殖病害防控技术体系的有效对策
    4.1 推行“互联网+现代渔业”的产业模式
    4.2 高效增氧与药物研发
    4.3 完善病害生态防控体制
5 结语

(8)中草药在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中的应用探寻(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草药在水产养殖行业中病害防治的药理学研究
2 中草药在水产养殖行业中防治病害的具体应用
    2.1 提高水产养殖生物免疫力
    2.2 刺激水产养殖生物进食
    2.3 科学改良水生生物肉质
    2.4 帮助水产养殖生物抵抗细菌并起到治疗作用
3 结束语

(9)山东省水生生物病害防控体系建设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山东省水生生物病害防控体系建设现状
    (一)防控组织体系
    (二)防控工作基础
    (三)防控支撑技术
    (四)防控工作方式
    (五)病害应急防控
三、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疫病防控机构作用发挥不足
    (二)病害监测网络体系存在盲点
    (三)病防体系社会化服务待提升
    (四)新品种新模式技术支撑不足
四、发展建议
    (一)完善病防组织管理体系
    (二)规范开展社会化服务
    (三)研发应用病防关键技术
    (四)发挥信息化手段防控优势
五、总结与展望

(10)罗氏沼虾两种病毒、两种细菌及虾肝肠胞虫检测与鉴定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罗氏沼虾发展现状
    2 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
        2.1 IHHNV基因结构与分类
        2.2 IHHNV宿主范围
        2.3 IHHNV病理症状
        2.4 IHHNV的传播途径
        2.5 IHHNV检测技术
    3 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
        3.1 白斑综合征病毒形态结构
        3.2 白斑综合征病毒命名
        3.3 白斑综合征病毒基因组
        3.4 白斑综合征病毒的病理症状
        3.5 白斑综合征易感宿主和传播途径
        3.6 白斑综合征检测技术
    4 虾肝肠胞虫
        4.1 虾肝肠胞虫的易感宿主和传播途径
        4.2 虾肝肠胞虫致病性
        4.3 虾肝肠胞虫患病症状及病理变化
        4.4 虾肝肠胞虫检测方法
        4.5 虾肝肠胞虫防控措施
    5 细菌常规鉴定法
        5.1 气单胞菌
        5.2 气单胞菌致病性
        5.3 细菌鉴定方法
    6 研究内容及目的意义
第二章 罗氏沼虾IHHNV、EHP和 WSSV病原检测方法的建立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毒株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引物设计与合成
        2.2 DNA提取
        2.3 PCR反应体系
        2.4 PCR条件优化
        2.5 质粒构建
        2.6 灵敏度检测
        2.7 临床检验试验
    3 实验结果
        3.1 退火温度优化结果
        3.2 预变性条件优化结果
        3.3 变性条件优化
        3.4 循环数优化
        3.5 WSSV、IHHNV和 EHP的 PCR程序优化结果
        3.6 灵敏度检测
        3.7 临床检测试验结果
    4 讨论
第三章 罗氏沼虾IHHNV、EHP和 WSSV多重PCR病原检测方法的建立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试剂
        1.2 实验仪器
        1.3 引物设计与合成
    2 实验方法
        2.1 DNA提取
        2.2 多重PCR反应体系
        2.3 多重PCR反应条件优化
        2.4 多重PCR特异性
        2.5 多重PCR反应敏感性
    3 结果
        3.1 多重PCR退火温度优化
        3.2 多重PCR预变性条件优化
        3.3 多重PCR变性条件优化
        3.4 多重PCR循环次数优化
        3.5 多重PCR程序优化结果
        3.6 多重PCR的特异性扩增结果
        3.7 多重PCR灵敏度检测
    4 讨论
第四章 罗氏沼虾两种细菌性病原的检测与鉴定
    1 实验材料
        1.1 主要实验材料及仪器设备
        1.2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细菌分离培养
        2.2 细菌形态观察
        2.3 细菌生理生化特性鉴定
        2.4 药敏实验
        2.5 分子生物学鉴定
        2.6 人工感染实验
    3 实验结果
        3.1 病原菌形态特征
        3.2 生理生化特性
        3.3 药敏试验
        3.4 细菌16SrRNA分子鉴定
        3.5 人工感染
    4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水产生物病害及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的通知[J]. 广州市人民政府. 广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S2)
  • [2]腊梅提取物生物合成纳米银/壳聚糖复合材料抑菌活性的研究[D]. 魏亚楠. 鲁东大学, 2021(12)
  • [3]致刺参腐皮综合征溶藻弧菌卵黄抗体的制备及活性研究[D]. 冯丽娟.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4]迟钝爱德华氏菌糖酵解途径中持家酶的关键表位及海洋微藻对斑马鱼的免疫效果评价[D]. 包秋文.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5]池塘养殖凡纳滨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HPND)的预警数学模型构建[D]. 蔡欣欣. 上海海洋大学, 2021(01)
  • [6]加州鲈源腐皮镰刀菌的分离鉴定、防控及其感染鱼后的转录组分析[D]. 于交平. 上海海洋大学, 2021
  • [7]我国水产养殖病害防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李红艳. 乡村科技, 2020(36)
  • [8]中草药在水产养殖病害防治中的应用探寻[J]. 陈崎凤. 农业与技术, 2020(17)
  • [9]山东省水生生物病害防控体系建设与思考[J]. 徐涛,王庆龙,王海涛,杨剑. 中国渔业经济, 2020(04)
  • [10]罗氏沼虾两种病毒、两种细菌及虾肝肠胞虫检测与鉴定方法的建立[D]. 郭莹.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水生生物病害及预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