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兑汇票质押贷款易诱发风险

承兑汇票质押贷款易诱发风险

一、承兑汇票质押贷款易诱发风险(论文文献综述)

李敏[1](2021)在《影子银行、资产价格与银行系统风险》文中研究说明从2008年开始,中国的影子银行规模迅速膨胀。根据郭晔、赵静的统计,截止2017年末,我国影子银行规模的存量为50.1万亿元人民币,是2008年末影子银行存量规模的7.7倍,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5.5%,2018年末存量仍高达48万亿[1]。我国现有的资本市场以银行体系为主导,存在很多金融压抑,中小企业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影子银行的发展从很大程度上弥补了金融体系的不足,缓解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影子银行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影子银行的出现带来了一定的好处,加快了资金转化率,提高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和金融市场的活跃度,但是也给银行体系带来了安全隐患。影子银行产品设计不足、期限错配而且存在高杠杆会将金融风险层层放大。影子银行如何影响银行系统风险,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一直没有得到统一结论。影子银行助推资金的“脱实向虚”。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居民的投资意愿更强烈,房地产投资和股票投资在居民财富中占有的比重日益增加。进入影子银行的资金没有真正应用于实体经济而是涌入了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等资产市场,影子银行资金频繁进出资产市场会导致资产价格波动。资产价格的波动会将信贷风险传导给金融系统,不利于银行体系的稳定。因此本文基于资产价格的视角,探究影子银行是如何通过资产价格间接影响银行系统风险以及如何直接影响银行系统风险。本文首先探究影子银行的特征以及规模、资产价格的波动趋势和银行系统风险的特征,然后分析影子银行对银行系统风险的影响机理。其次,研究对象为A股上市的16家银行,按照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分类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三类,通过动态Co Va R方法衡量每类银行的银行系统风险。再次,构建包含影子银行、房地产价格、股票价格和银行系统风险四个变量的SVAR模型,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三个模型的实证结果都表明影子银行不仅会直接增加银行系统风险,还会通过提高股票价格和房地产价格的波动程度间接增加银行系统风险。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从影子银行、资产价格和银行系统三个角度提出对策建议。在影子银行方面,要构建完善的影子银行体系监管框架;形成有效的影子银行信息披露机制;积极引导影子银行健康发展,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在资产价格方面,建立资产价格风险预警机制,防范系统性风险;加大股票市场管控力度,引导理性情绪投资;采取综合手段调控房地产价格,建立长效管控机制。在银行系统方面,实行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推进银行业转型;健全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提高系统重要性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

张振玺[2](2021)在《AB银行兰州分行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控制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银行内外部监管环境逐步趋严,各类型商业银行的传统盈利模式、风险管理水平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应对互联网金融、科技赋能、数字银行等概念的冲击,股份制银行正向着智慧银行、交易银行、轻型银行进行新一轮的改革与转型。发展供应链金融是构建交易型银行,满足企业全方位金融需求的重要举措,可把对单个企业的金融支持转变为对供应链所有企业整体的金融服务嵌套。供应链金融的健康发展对银企间的深度合作意义重大,核心企业可以更好的发挥其在银行端与产业链条中优势,稳固其行业地位;而商业银行则可通过供应链金融服务对全链条进行科学严谨的管理,银企共赢的同时,形成一条风险可控、可持续发展的价值链。AB银行兰州分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时间尚短,人员配备及相关风险管理水平还有待加强,本文将以该银行作为研究对象,就如何在促进AB银行兰州分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并对其风险有效管理,对相关制度、管理手段、保障措施等多方面逐步完善展开研究。本文沿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研究,首先,通过对AB银行兰州分行近年来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情况进行梳理介绍。其次,对该银行开展的各类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运用问卷调查法将所涉及的风险进行识别、归类。再次,使用层次分析法对AB银行兰州分行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出现的信用风险、法律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进行量化评价,判断出各类风险的重要程度,为后续风险控制策略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最后,设计出AB银行兰州分行的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策略,拟通过流程优化、规范管理、健全制度、丰富风险管理手段等方式切实有效控制该行的供应链金融风险并保障策略实施。本文对AB银行兰州分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价并提出控制策略,这不仅可帮助AB银行兰州分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合规稳健发展,顺利实施后还将进一步提高该银行的整体信贷资产质量与资产收益率。同时对其他金融同业形成良好借鉴,有效促进各金融机构规范展业,引导更多的金融资源投入到供应链金融企业身上,共同支持实体经济蓬勃发展。

王姗[3](2020)在《中铁建设集团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与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供应链金融是近年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打造金融新态势的重要着力点,在国家政策支持下,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中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的供应链金融发展在建筑业内成绩亮眼。中铁建设集团是我国建筑业内实力雄厚且组织架构庞大的国有龙头企业,受所处行业特征影响,集团具有建筑工程项目体量大,结算周期长的特点,导致集团应收账款聚集,资金流动性较差,因此中铁建设集团积极发展供应链金融融资业务为成员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当前,中铁建设依托母公司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平台开展的供应链金融业务类型多为应收账款类融资,有效缓解了子公司的融资压力,但集团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也存在业务类型不丰富,信息沟通渠道不通畅,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的识别、防范和控制是供应链金融稳定发展的基础,因此本文以完善集团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管理工作为研究重点,根据集团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现状,分析供应链金融各类业务相关风险因素,建议通过加强全链信用和成员单位的管理、统筹交易全流程和监督产品发行及续存管理等措施提升风险控制能力,并对集团公司供应链金融的业务类型、业务开展形式和融资服务领域提出优化创新路径,期望中铁建设集团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在技术支持、人才保障和奖励机制的发展保障措施下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黄进[4](2020)在《G银行汽车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优化研究》文中认为汽车行业的供应链金融有着广泛应用,连接了商业银行、汽车和物流企业,并使这些主体都获得了共赢。如何使汽车行业的供应链金融创造出最大化价值,并对信用风险实行有效控制,成为理论与金融界关注的命题。要妥善处理汽车产业链内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需要借助其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高效成长,然而当前却仍未针对这一风险评价构建起有效方式去应对。本文根据供应链金融风险的特点构建了基于AHP-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汽车产业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数学模型,并通过实例将该方法进行应用。通过评价,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依据最大隶属度原则,该汽车供应链金融风险总体得分为60.87分,综合评价结果为较高风险。第二,G银行涉及到的五个二级指标得分均超过60分,评价结果为较高风险。第三,G银行涉及到的14个三级指标得分方面,得分超过60分的指标有7个,得分由高到低排名分别为:下游经销商信用传递风险(70.2)、金融机构操作风险(69.3)、下游经销商质押物质量风险(68.3)、上游零部件供应商应收账款质量风险(67.8)、金融机构内部管理风险(66.7)、第三方物流企业信用风险(65.3)、汽车制造企业信息传递风险(63.9),这几项风险等级较高。基于此,从融资企业、核心企业、物流企业和供应链风险等方面提出G银行汽车供应链金融具体的风险控制策略。

王博杨[5](2020)在《大股东股权质押和企业掏空行为 ——基于ST飞马的案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些年来,股权质押“爆雷”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一方面说明股权质押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股权质押已经逐渐成为了大股东偏爱的一种手段。相对于其他融资方式来说,股权质押在变现以及流动性方面具备天然的优势,虽然股权质押本身并不一定会给企业带来不利影响,但如果大股东在股权质押下选择实施掏空行为则会严重损害公司及中小股东的利益。大股东在进行了股权质押后,由于面临着偿债压力和企业控制权丢失的风险,就可能会出现以权谋私的行为来缓解自身压力或通过市值管理稳定股价的方式保住自己控制权。大股东股权质押这一行为造成了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的偏离,降低了掏空成本,转移了股价下跌风险,加剧了“第二类代理冲突”,使大股东产生了侵占其他股东与债权人利益的动机,从而引发了“掏空”问题。本文以ST飞马为研究对象,对大股东的股权质押情况和掏空行为进行了深入探究,解释了股权质押通过掏空成本和两权偏离度对掏空行为的影响机理,并分析了大股东基于自身利益通过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和关联担保等方式掏空上市公司的行为。最后,以我国当前股权质押的监管现状为背景提出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宋兆润[6](2018)在《跨国集团在华企业套利行为研究 ——以江苏LD有限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推进,金融领域改革日益深化。为更好地体现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本质属性,近些年,我国在人民币利率、外汇政策诸方面改革力度不断加强。利率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存贷利率定价水平市场化导向越来越强。8.11汇率机制改革后我国正式向汇率改革深水区资本项目完全开放吹响进攻号角,继成功试点设立上海自由贸易区后,各地陆续推陈出新设立各类外汇改革试验区,探索试验改革与监管政策窗口化指导。与此同时,人民币成功加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香港台湾等人民币离岸市场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完善以及有中国的swift之称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正式上线运行,有力地推动人民币在全球范围使用,为人民币成为真正的全球货币铺路架桥,促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向前推进。在我国经济发展历程中,跨国集团在华企业(下文简称“在华企业”)作为改革开放中招商引资的排头兵,一直以来对提升国家外汇储备、引进先进生产技术、优化产业结构以及增加就业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出于历史原因,在华企业在税收、土地以及外汇监管等方面较多受到一定程度政策优惠倾向。近几年国内逐渐取消了对在华企业政策优惠,由于在华企业通常境外企业投资发起设立,境内外企业之间有合理外汇往来诉求并且外汇往来频繁,探索深化我国外汇改革特别是资本项目有序的、完全的开放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国监管部门对于在华企业的监管,尤其是外汇改革试点区域或城市,与其他类型企业仍实行一定程度差异化监管。这也为本文所讨论研究的在华企业套利行为创造了政策土壤,使得部分在华企业的套利行为得以在合规监管框架下实施。而后,在华企业通过结合商业银行本外币产品顺利开展套利行为,攫取无风险的财务利润。本文结构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动机与研究意义,主要介绍跨国集团在华企业在国内的发展历程和经营规模。另外介绍了本文研究方法和思路,以及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第二部分是对套利行为的原理、特点、现实意义、跨境资金池业务理论基础以及外汇监管现状与近些年外汇监管制度创新之处做相应介绍。第三部分为案例分析。首先,介绍跨国集团在华企业江苏LD有限公司结构、产品、销售、常用结算方式等套利行为产生背景以及监管部门的监管要求。其次,分析江苏LD有限公司开展具体套利行为的流程、所涉及的金融产品,重点是分析讨论有交易背景的套利与无交易背景的纯套利两种情况。再次,分析套利行为带给企业、银行以及宏观经济多方的作用影响,积极作用主要包括给企业带来无风险利润,为银行带来考核红利。消极影响主要有降低企业资金流动性、不利于商业银行合规管理以及对利率市场和汇率市场带来的非理性变化与外汇合规监管带来更多挑战。第四部分针对上述套利行为的影响提出相应思考和建议,主要有适度强化监管、协调国际收支平衡、深化利率市场化以及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与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等方面思考和建议。第五部分是总结,通过对案例中在华企业的套利行为的分析指出,国内在华企业的套利行为有其一定的必然性,这与目前在华企业发展所处经济大环境及外汇监管改革创新是有关。同时对于无交易背景的纯套利行为仍需加强监管和引导,套利行为除了发挥对资产保值作用,规模化的套利投机影响应被重视和改善,应当通过调整完善外汇监管政策、利率市场以及汇率机制等宏观要素来监管好、引导好在华企业套利行为。

方先明,陈楚[7](2017)在《业务关联视角下的影子银行交叉传染风险——基于TGC模型的度量》文中研究指明影子银行业务关联复合使得其内部风险交叉传染,并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进而危及金融安全。在业务关联的视角下,通过对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小额贷款公司信贷业务、委托贷款与信托贷款等主要影子银行业务交叉运行机制的分析,构建t-Garch-Copula模型对影子银行业务的交叉传染风险进行度量。研究发现,影子银行交叉传染风险的形成源于资金交叉复合导致的信用错配、期限错配与流动性错配;尽管影子银行交叉传染风险总体上可控,但四类主要的影子银行业务均呈现正向的违约相依性;四类影子银行业务间发生风险交叉传染的概率值存在显着差异,交叉风险损失的程度不一。为此,参与者需要基于对影子银行交叉传染风险的考量追求收益,而监管者则应审慎把握监管力度,在防控影子银行交叉传染风险的同时使其活跃金融要素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刘融[8](2017)在《我国影子银行中小企业融资效应及风险溢出研究》文中指出“影子银行”这一概念在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迅速引发全球关注,在我国同样如此,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急速膨胀,它在填补传统银行业务缺位、丰富企业和居民投融资渠道的同时,因其高杠杆、少受甚至不受监管的属性埋下的安全隐患也引发公众忧虑。但事实上,影子银行作为一个中性概念,是金融创新的必然结果,因此不应片面夸大其风险性而忽略其存在的合理性,是以秉持客观公允的态度增进对我国影子银行的认知,尤其是探明现阶段对我国市场经济主体中占据数量最多、最具活力的企业群体即中小企业发挥的融资效应,以及合理测度自身的风险溢出效应,对于我国影子银行兴利抑弊、维系金融体系安全和助力实体经济发展极有裨益。为此,本文首先梳理国内外影子银行的相关理论,并尝试从纷繁芜杂的概念中厘清“中国式影子银行”的概念与特征,并从金融脱媒趋势与投资方、投融资中介及融资方等三方主体的共同作用探索我国影子银行的成因;其后就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历程、现状与趋势做详尽阐述,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我国影子银行现阶段发挥的中小企业融资效应与风险溢出效应,具体过程和结论如下:首先,对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效应。本文先分别从闲置资金聚集效应、流动性增强效应、投资效率提升效应以及成本降低效应等方面系统分析影子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影响的内在机理,而后运用2010年末至2016年上半年间我国影子银行和深交所中小企业板上市企业的数据,通过构建现金——现金流敏感性模型,证实影子银行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程度。其次,对中小企业银行信贷的补充与替代效应。在以中小企业为对象的融资业务中,影子银行对传统银行信贷业务究竟发挥“补充”抑或“替代”效应,本文通过构建SVAR模型所做的实证研究作出回应:一方面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有助于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在传统商业银行信贷无法满足中型企业融资缺口时发挥“补充”效应,因此我们认为不宜片面夸大影子银行的负面影响,采用过分严厉的监管措施来取缔或“消灭”影子银行;另一方面,我们也应正视影子银行在对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时,对传统银行信贷表现出“替代”和“挤出”效应,这在影子银行由于自身局限尚未成为小微企业融资主力的同时会削弱小微企业从正规金融融资的能力。这种“替代”与“挤出”源自影子银行更为契合小微企业“短、小、急、频”的融资需求以及影子银行业务融资业务与银行传统信贷业务的“同质化”,因此通过影子银行的业务升级改变“同质化”,有助于加强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信贷的“补充”效应,削弱“替代”效应,使两者携手多渠道服务于中小企业融资。最后,测度影子银行自身的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虽然上述实证结果表明,影子银行确实能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填补实体经济的融资缺口、弥补市场失灵,有其存在发展的必要性,但与此同时,在监管尚未及时调整跟进的情形下,影子银行由于期限错配、高杠杆等问题,自身存在的风险会通过融资路径、资产负债路径、支付体系、业务同质化及公众信心等直接或间接路径溢出至金融体系,而经济周期波动、金融机构关联性、融资对象高风险性、利率市场化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等在内的诸多因素会强化和放大该风险溢出效应,危及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本文通过构建GARCH-Copula-CoVaR模型研究发现:从整体来看,影子银行体系的自身风险均显着高于传统商业银行,且高于金融系统整体风险;就影子银行体系内各子类别的的风险程度而言,从高至低依次为:信托公司类影子银行、券商类影子银行、投资公司类影子银行及民间借贷类影子银行;从影子银行对金融系统的风险溢出程度由高至低进行排序,则依次为:信托类影子银行、券商类影子银行、民间借贷类影子银行及投资公司类影子银行,尤其是信托类和券商类影子银行,无论从自身风险还是对金融系统的风险溢出而言,均居影子银行类金融机构前列,因此即便影子银行整体杠杆水平一般,风险可控,引发全面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较低,但局部(以信托、券商类影子银行为例)因扩表提速、通道增加、资金链条拉长触发的杠杆水平推升、期限错配压力增大及风险溢出效应凸显,须引起重视,应侧重针对该部分金融机构进行杠杆调控,有效降低该类金融机构的自身风险,并且隔离其与传统银行体系及其他金融机构的风险传递,维系金融体系安全。鉴于我国影子银行的现状、现阶段对中小企业融资发挥的实际效应及自身的风险溢出效应,建议依循“包容性、创新性、合法性和针对性”的指导路线通过影子银行的兼容并包、业务升级与结构优化,实现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兴利除弊,具体建议包括:包容性,即借鉴英国的“监管沙盒”理念,摒弃“大而全”的金融监管模式,并通过立法使原先处于“灰色地带”的影子银行业务合法化,同时为避免过度监管导致的市场融资成本高企,采取“温和式”去杠杆甚至是稳杠杆;创新性,主要体现为推进影子银行业务和模式的创新,以及监管思路的转换与创新;合法性,即完善监管立法及依法构建完善征信体系,推进信息披露;针对性,则表现为对影子银行的差别化、关联式及动态性监管,其中差别化即依据影子银行体系内各类别金融机构自身风险与风险溢出的差别,分别采用直接监管、间接监管及辅助监管等在内的多元化监管模式。本文的创新之处表现为:首先,厘清我国影子银行的概念特征,在此基础上合理测度规模。在我国影子银行的研究中,就我国是否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影子银行、如何界定更为合理,仍存有争议。本文尝试从纷繁芜杂的概念中厘清“中国式影子银行”的概念和特征,并依据影子银行主要类别对其规模进行测度,为正确认识和评估我国影子银行的经济效应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其次,研究影子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发挥的实际效应,解决相关研究中的焦点争议,通过业务升级实现影子银行“质”的提升。已有的研究较多立足于影子银行“量”的优化,本文则运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式解决“影子银行是否可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影子银行对中小企业银行信贷究竟表现为替代抑或补充效应”等影子银行研究中尚存的争议,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即“业务升级”,以期推动我国影子银行实现“质”的提升,使其更好地服务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最后,量化分析影子银行的风险溢出效应,明确影子银行在金融系统内风险溢出的主要承担者及风险溢出变化动向,为影子银行结构优化和风险管理提供参考。在研究影子银行的风险状况时,相关研究多聚焦于定性分析,本文将研究对象拓展至量化分析影子银行的风险溢出效应,并通过双重比较明确影子银行在金融系统内风险溢出的主要承担者以及风险溢出变化动向,基于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内各子类别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的差异化测度提出差别化监管措施,优化影子银行结构、管控影子银行风险以期带动影子银行“质”的改良,维系金融体系安全。本文研究中的不足体现在数据和信息的可得性不足,具体为影子银行部分数据较难获取、非上市中小企业样本数据不易搜集,以及无法精准从影子银行类金融机构剥离非影子银行业务等方面,这一点有望在日后随着影子银行调研的深入和数据披露日趋完善而得以改进。除数据样本的充实外,本文的研究展望还包括:影子银行研究内容由“质”拓展至“量”和“价”,即关注如何使影子银行整体及局部(以业务类别或地理区域划分)的规模和增速控制在合理的阈值范畴内,以及影子银行融资业务的合理利率如何厘定;更可追踪研究监管趋严背景下的影子银行又将如何作用于经济、金融等领域,发挥怎样的效应,持续完善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研究。

吴志欣[9](2017)在《银行票据业务风险管控研究 ——基于农业银行北京分行票据案》文中研究指明从我国的改革开放以来,商业汇票市场从最开始的没有到现在逐渐发展壮大。在此期间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宏观层面来说,票据业务快速的发展对实体经济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特别是在中小企业融资上,现在的票据市场已经是国家支持实体经济的重要手段;在微观层面上来说,票据业务也可作为商业银行合理调控信贷规模的重要资产与手段,其健康快速的发展有利于商业银行提升资金周转的效率、成为新的利润增长来源,票据业务已然成为商业银行转型升级的重要业务。但是,在商业银行开展票据业务的过程中,存在一些违规违法的做法,导致产生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风险、声誉风险等一系列风险;同时,票据作为银行规模调控的一项重要手段,随着票据贴现及转卖利率越来越市场化,当市场环境中的利率波动加剧时,银行资金成本上升、贴现收益率下降。本文从农行39亿的票据大案入手,分析在当前银行票据业务操作过程中存在的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其风险产生的根源在于银行风险管理的漏洞和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基于此,本文通过对银行承兑汇票业务进行概念阐述,并结合现代经济学的风险识别理论及全面风险管理理论,对农行案例分析风险产生的原因。最后,根据分析出来结果,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银行系统内外部出发,提出银行票据业务风险管控的总体思路与建议,为银行票据业务的合法合规经营提供借鉴。

郑晨[10](2017)在《影子银行业务交叉关联效应研究》文中认为在金融创新深化的背景下,影子银行机构与业务陆续出现,并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各国金融业不可忽视的力量。影子银行体系在与其他金融机构存在密切联系的同时,其内部机构与业务之间还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在长期的发展与合作中,影子银行各部门之间形成了资金、股权等多渠道的交叉关联机制,这些交叉关联机制不仅促进影子银行机构与业务收益率提高,也提高了影子银行业务风险在部门之间传播的可能性与危害性。本文在总结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将我国影子银行机构与业务分为商业银行主导的影子银行、类金融机构以及民间金融三种类型,并梳理出三种影子银行交叉关联机制,分别为资金交叉流动关联机制、股权与担保复合关联机制以及商业银行与类银行机构合作关联机制。各类影子银行机构与业务通过三种渠道交叉传染体系内部风险,进而形成系统性风险,甚至引发金融危机。在计量分析部分,本文利用2006年1月至2017年1月我国影子银行数据,针对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以及小额贷款公司信贷额等四种影子银行机构与业务建立VAR模型,检验四者之间的交叉关联机制。结果发现,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我国影子银行机构与业务之间关联效应显着,在金融危机后,大量关联效应被削减。同时,实证结果还发现我国针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措施效果并不明显,仍需进行针对性调整。基于实证结果分析,本文将涉及影子银行业务交叉关联机制的主体分为监管机构、商业银行、非银行机构等三类,根据各类主体特点不同与作用差异,依次给出相应的风险控制策略,并针对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提出具体风险控制策略。影子银行作为规避监管的金融创新手段,应通过监管机构协调监管、商业银行隔离风险、非银行机构增强自律意识、金融市场深化改革等措施削弱风险交叉传染效应,推动影子银行体系的良性发展。

二、承兑汇票质押贷款易诱发风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承兑汇票质押贷款易诱发风险(论文提纲范文)

(1)影子银行、资产价格与银行系统风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影子银行的简述
        1.3.2 影子银行对资产价格的影响
        1.3.3 影子银行对银行系统风险的影响
        1.3.4 资产价格对银行系统风险的影响
        1.3.5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图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影子银行、资产价格和银行系统风险概述
    2.1 影子银行
        2.1.1 影子银行发展状况
        2.1.2 影子银行规模测算方法
    2.2 资产价格
        2.2.1 房地产价格的波动
        2.2.2 股票价格的波动
    2.3 银行系统风险
    2.4 小结
第3章 影子银行、资产价格与银行系统风险的作用机理分析
    3.1 影子银行对银行系统风险的直接影响
        3.1.1 影子银行的期限错配性增加银行系统风险
        3.1.2 影子银行的高杠杆性增加银行系统风险
        3.1.3 影子银行的规避监管属性增加银行系统风险
        3.1.4 影子银行产品设计不足增加银行系统风险
    3.2 影子银行通过资产价格对银行系统风险的间接影响
        3.2.1 影子银行对资产价格的影响
        3.2.2 资产价格对银行系统风险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影子银行、资产价格和银行系统风险的实证分析
    4.1 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4.2 银行系统风险指标计算
    4.3 构建SVAR模型
    4.4 适用性检验
        4.4.1 描述性统计
        4.4.2 ADF检验
        4.4.3 滞后阶数的确定
        4.4.4 Johenson协整检验
        4.4.5 模型稳定性检验
    4.5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4.5.1 影子银行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
        4.5.2 影子银行对股票价格的影响
        4.5.3 房地产价格对银行系统风险的影响
        4.5.4 股票价格对银行系统风险的影响
        4.5.5 影子银行规模对银行系统风险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影子银行方面
        5.2.2 资产价格方面
        5.2.3 银行系统方面
参考文献
致谢

(2)AB银行兰州分行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思路
        1.2.3 研究方法
    1.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供应链金融相关理论研究与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关于供应链金融概念与理论的研究综述
        2.1.1 供应链金融的概念
        2.1.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1.3 贸易融资自偿性理论
    2.2 国内外关于供应链金融风险与控制的研究综述
        2.2.1 供应链金融的风险识别与成因
        2.2.2 供应链金融的风险评价与控制
    2.3 文献评述
第三章 AB银行兰州分行供应链金融风险识别
    3.1 AB银行兰州分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概况
        3.1.1 兰州分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沿革
        3.1.2 兰州分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管理部门岗位人员情况
    3.2 AB银行兰州分行供应链金融业务流程与制度规范
        3.2.1 应收类业务及流程
        3.2.2 付款类业务及流程
        3.2.3 存货类业务及流程
        3.2.4 票证结算业务及流程
        3.2.5 AB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现行管理办法与制度
    3.3 AB银行兰州分行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识别
        3.3.1 兰州分行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3.2 兰州分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具体风险表现
        3.3.3 兰州分行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类别归纳
第四章 AB银行兰州分行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
    4.1 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4.1.1 风险评价方法的选择依据
        4.1.2 风险评价方法的确定与运用
        4.1.3 层次分析法的实施步骤
    4.2 风险评价模型构建
        4.2.1 层次结构模型与风险指标的确定
        4.2.2 构建判断矩阵及一致性检验
        4.2.3 各指标层次排序并一致性检验
        4.2.4 各风险指标权重评价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AB银行兰州分行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策略设计
    5.1 严格授信审批控制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
        5.1.1 实施供应链金融核心企业白名单制度
        5.1.2 严把供应链金融上下游企业准入门槛
        5.1.3 加强上下游企业间贸易背景真实性审核
        5.1.4 深入调查融资企业经营历史
        5.1.5 充分分析供应链金融整体盈利性
    5.2 加强供应链金融法律风险管理与业务合规管理
        5.2.1 强化各类权证真实性与合法性管理
        5.2.2 增强贸易及相关合同合法性管理
        5.2.3 合规管理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应收账款
    5.3 丰富管理措施应对供应链金融市场风险
        5.3.1 防范有价证券净值波动带来的风险
        5.3.2 充实汇率风险管理手段
        5.3.3 重视利率风险控制
    5.4 运用科技手段管理供应链金融操作风险
        5.4.1 区块链与供应链金融的关联
        5.4.2 运用区块链控制银行及仓储方的操作风险
第六章 AB银行兰州分行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策略实施保障措施
    6.1 组织结构优化确保风控策略顺利实施
    6.2 推行人才战略作为策略实施的根本保障
    6.3 构建合规致胜的风险文化为风控策略保驾护航
    6.4 将考核评价机制作为策略落实的有力保障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小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致谢
作者简历

(3)中铁建设集团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与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目标
        1.3.4 技术路线
2 供应链金融运作模式与风险管理
    2.1 供应链金融内涵与特点
        2.1.1 供应链金融的产生背景
        2.1.2 供应链金融内涵
        2.1.3 供应链金融特点
    2.2 供应链金融运作模式
        2.2.1 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运作模式
        2.2.2 以物流企业为主导的运作模式
        2.2.3 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运作模式
    2.3 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
        2.3.1 销售阶段的应收账款融资业务
        2.3.2 运营阶段的存货融资业务
        2.3.3 采购阶段的预付账款融资业务
    2.4 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
        2.4.1 风险管理的基本内涵
        2.4.2 供应链金融风险产生的内在机理
        2.4.3 供应链金融风险来源与表现形式
        2.4.4 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主要流程
3 中铁建设供应链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3.1 中铁建设集团业务领域及产业特征
        3.1.1 中铁建设集团概况
        3.1.2 中铁建设业务领域
        3.1.3 中铁建设产业特征
    3.2 中铁建设供应链金融发展基础与动因
        3.2.1 中铁建设供应链金融发展基础
        3.2.2 中铁建设供应链金融发展动因
    3.3 中铁建设供应链金融主要业务类型
        3.3.1 基于银信平台的电票保贴融资
        3.3.2 反向保理融资
        3.3.3 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
    3.4 中铁建设供应链金融现存问题
        3.4.1 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
        3.4.2 融资业务类型不丰富
        3.4.3 信息沟通渠道不通畅
4 中铁建设供应链金融风险识别与控制
    4.1 中铁建设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现状
    4.2 中铁建设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识别
        4.2.1 中铁建设供应链金融主要风险类型
        4.2.2 铁建银信融资业务风险分析
        4.2.3 反向保理融资业务风险分析
        4.2.4 应收账款资产支持证券风险分析
        4.2.5 应收账款资产支持票据风险分析
    4.3 中铁建设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分析
        4.3.1 业务风险共性分析
        4.3.2 业务风险影响分析
    4.4 中铁建设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与管理
        4.4.1 全链信用系统性管理
        4.4.2 供应链成员单位管理
        4.4.3 交易全流程统筹管理
        4.4.4 产品发行及续存管理
    4.5 中铁建设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建议
        4.5.1 增强企业风险防范意识
        4.5.2 优化风险管理职能结构
        4.5.3 实现业务流程完整闭合
5 中铁建设供应链金融优化策略与相关建议
    5.1 构建ERP系统,疏通企业信息渠道
    5.2 优化业务模式,提升整体融资能力
        5.2.1 基于银信平台的融资业务优化
        5.2.2 反向保理业务优化
        5.2.3 资产证券化业务优化
    5.3 创新业务形式,扩大融资服务领域
        5.3.1 创新融资业务类型
        5.3.2 创新业务开展形式
        5.3.3 创新融资服务领域
    5.4 完善配套措施,增强综合保障能力
        5.4.1 技术支持
        5.4.2 人才保障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4)G银行汽车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关于供应链金融研究
        1.3.2 关于汽车供应链金融业务研究
        1.3.3 关于供应链金融风险研究
        1.3.4 关于汽车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识别与评估研究
        1.3.5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供应链金融
        2.1.2 汽车供应链
        2.1.3 汽车供应链金融
    2.2 风险管理理论
        2.2.1 风险识别
        2.2.2 风险评价
        2.2.3 风险控制防范
第三章 G银行汽车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现状
    3.1 G银行简介
    3.2 G银行汽车供应链金融及风险管理概况
        3.2.1 G银行汽车供应链融业务财务指标分析
        3.2.2 G银行汽车供应链业务风险管理采取的措施
    3.3 G银行汽车供应链金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3.3.1 产品运用仍较为单一,方案设计不健全
        3.3.2 线上平台建设不够完善、存在风险
        3.3.3 内部业务系统与审批时效无法满足实操需求
    3.4 G银行汽车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3.4.1 对供应链金融风险的控制意识比较淡薄
        3.4.2 授信审批系统设置不科学
        3.4.3 对融资企业的信用评级不够细化
        3.4.4 风险防范体制不完善
第四章 G银行汽车供应链金融风险识别与评价案例分析
    4.1 G银行对S公司的汽车供应链业务开展概况
        4.1.1 授信品牌及核心企业介绍
        4.1.2 G银行对S公司的汽车供应链业务流程分析
    4.2 G银行汽车供应链金融风险识别
        4.2.1 汽车供应链的构成
        4.2.2 汽车供应链金融风险识别的过程及结果分析
    4.3 G银行汽车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评价
        4.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4.3.2 评价方法选择
        4.3.3 确定评价因素集
        4.3.4 指标权重确定
        4.3.5 进行模糊综合评价
        4.3.6 计算汽车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得分
        4.3.7 评价结果分析
第五章 G银行汽车供应链金融风险的控制策略
    5.1 下游经销商风险控制策略
        5.1.1 信用传递风险控制策略
        5.1.2 质押物质量风险控制策略
    5.2 金融机构风险控制策略
        5.2.1 金融机构操作风险防范
        5.2.2 金融机构内部管理风险控制策略
    5.3 第三方物流企业信用风险
    5.4 上游零部件供应商应收账款质量风险控制策略
    5.5 汽车制造企业信息传递风险控制策略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汽车供应链金融风险影响因素权重统计表
附录二:汽车供应链金融风险影响因素评价

(5)大股东股权质押和企业掏空行为 ——基于ST飞马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股权质押
        1.2.2 掏空
        1.2.3 股权质押与掏空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股权质押制度
        2.1.2 掏空
        2.1.3 大股东
    2.2 理论基础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2 委托代理理论
        2.2.3 公司治理相关理论
第三章 ST飞马公司概况及大股东股权质押情况
    3.1 ST飞马公司概况
    3.2 ST飞马大股东股权质押情况
        3.2.1 股票高位质押
        3.2.2 回购质押不公告
        3.2.3 质押公告披露信息过少
第四章 ST飞马的大股东股权质押和掏空分析
    4.1 ST飞马大股东股权质押加剧掏空行为的作用机制分析
        4.1.1 股权质押对两权分离度的影响
        4.1.2 股权质押对掏空成本的影响
        4.1.3 股权质押在中小股东代理冲突中的影响
    4.2 ST飞马被掏空现状
    4.3 ST飞马大股东掏空渠道分析
        4.3.1 资金占用
        4.3.2 关联担保
    4.4 ST飞马大股东掏空的经济结果探析
        4.4.1 对大股东的影响
        4.4.2 对中小股东的影响
        4.4.3 对公司的影响
        4.4.4 对质权人的影响
    4.5 ST飞马大股东质押后掏空得以顺利实施的原因探究
        4.5.1 公司内部层面
        4.5.2 外部监管层面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相关建议
        5.2.1 公司内部层面
        5.2.2 外部监管层面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6)跨国集团在华企业套利行为研究 ——以江苏LD有限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发展历史
        1.1.2 经营历程
    1.2 研究动机与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
        1.3.2 国内研究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跨国集团在华企业套利行为理论及外汇监管现状
    2.1 跨国集团在华企业套利行为理论
        2.1.1 概念
        2.1.2 本外币跨境资金池业务理论基础
        2.1.3 跨国集团在华企业套利常见模式
        2.1.4 跨国集团在华企业套利常用金融产品
    2.2 跨国集团在华企业套利行为的特点
        2.2.1 时效性
        2.2.2 合规性
        2.2.3 间接性
        2.2.4 风险性
    2.3 跨国集团在华企业套利行为的现实意义
        2.3.1 增大跨国集团在华企业财务性收益
        2.3.2 跨国集团在华企业合理避税手段
        2.3.3 提升银企合作黏性
    2.4 跨国集团在华企业监管现状
        2.4.1 监管背景
        2.4.2 跨国集团在华企业受到主要行政监管
        2.4.3 外汇监管改革创新
        2.4.4 自由贸易区及部分改革试点区域外汇监管创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跨国集团在华企业套利行为实例分析
    3.1 江苏LD有限公司
        3.1.1 企业情况介绍
        3.1.2 财务现状
        3.1.3 企业组织架构
        3.1.4 银行授信分布及资金往来
        3.1.5 对江苏LD有限公司的监管
    3.2 套利行为实例分析
        3.2.1 有真实交易需求的套利行为
        3.2.2 无真实交易需求的纯套利行为
        3.2.3 套利收益分析
        3.2.4 案例总结
    3.3 套利行为的影响分析
        3.3.1 套利行为带来的收益
        3.3.2 套利行为带来的微观影响
        3.3.3 套利行为带来的宏观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跨国集团在华企业套利行为的监管与政策建议
    4.1 适度强化监管
        4.1.1 完善代收付管理制度
        4.1.2 强化经常项目管理
        4.1.3 深化职能部门信息共享和监管协作
        4.1.4 强化对外汇金融机构监管
    4.2 强化协调国际收支平衡
        4.2.1 规范国际收支管理
        4.2.2 维持收支差额在合理范围
    4.3 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利率市场化
    4.4 改革完善汇率机制
        4.4.1 参考一篮子货币为基础
        4.4.2 进一步增大汇率浮动弹性
    4.5 加快离岸人民币市场建设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业务关联视角下的影子银行交叉传染风险——基于TGC模型的度量(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献综述
三、影子银行业务交叉及风险演化
    (一) 委托贷款与信托贷款
    (二) 委托贷款与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
    (三) 委托贷款与小额贷款公司信贷业务
    (四) 信托贷款与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
    (五) 信托贷款与小额贷款公司信贷业务
    (六) 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与小额贷款公司信贷业务
四、TGC模型构建及参数估计
    (一) TGC模型构建
        1. 边缘分布的选择
        2. Copula函数的构建
        3. 违约相依性的度量
    (二) 样本选取与数据说明
    (三) Copula参数估计
五、交叉传染风险度量
    (一) 违约相依性计算
    (二) 基于欧氏平方距离的违约概率选择
六、稳健性检验
七、主要结论与启示

(8)我国影子银行中小企业融资效应及风险溢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框架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框架
    1.3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
        1.4.2 论文不足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
        2.1.1 金融创新理论
        2.1.2 金融抑制论
        2.1.3 长尾理论
        2.1.4 金融脆弱化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有关影子银行的概念、类别、特征及成因研究
        2.2.2 有关影子银行的中小企业融资效应研究
        2.2.3 有关影子银行的风险溢出与监管研究
        2.2.4 文献述评
第三章 我田影子银行概念、类别、成因及发展概况
    3.1 我国影子银行的概念与类别
        3.1.1 我国影子银行的概念界定
        3.1.2 我国影子银行的类别
    3.2 我国影子银行的成因
    3.3 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概况
        3.3.1 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历程
        3.3.2 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
        3.3.3 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趋势
第四章 我国影子银行的中小企业融资效应及风险溢出的机理分析
    4.1 我国影子银行的运作机制
        4.1.1 交易型影子银行
        4.1.2 融资性影子银行
    4.2 我国影子银行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作用机理
        4.2.1 闲置资金聚集效应
        4.2.2 流动性增强效应
        4.2.3 投资效率提升效应
        4.2.4 成本降低效应
    4.3 我国影子银行对中小企业银行信贷“补充”与“替代”的作用机理
        4.3.1 信贷市场竞争度对中、小企业银行信贷可得性的差异化影响
        4.3.2 我国影子银行对中型企业银行信贷的效应
        4.3.3 我国影子银行对小微企业银行信贷的效应
    4.4 我国影子银行风险溢出的作用机理
        4.4.1 我国影子银行风险溢出效应的概念及特征
        4.4.2 我国影子银行风险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
        4.4.3 我国影子银行风险溢出效应的传导路径
第五章 我国影子银行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实证研究
    5.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5.2 模型设定与变量定义
    5.3 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5.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3.2 回归结果分析
        5.3.3 稳健型检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影子银行对中小企业银行信贷“补充”与“替代”效应的实证研究
    6.1 数据来源和变量选取
    6.2 模型设定
    6.3 实证检验结果及分析
        6.3.1 单位根检验
        6.3.2 确定初始模型的滞后阶数并检验模型稳定性
        6.3.3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6.3.4 SVAR模型的识别条件
        6.3.5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6.3.6 稳健性检验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我国影子银行风险溢出的实证分析
    7.1 模型构建
        7.1.1 风险溢出模型及其度量指标
        7.1.2 GARCH模型的基本原理与计算方法
        7.1.3 Copula模型的基本原理与计算方法
    7.2 样本选取与数据说明
    7.3 数据分析与检验
        7.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7.3.2 平稳性检验
        7.3.3 自相关检验和ARCH效应检验
        7.3.4 相关关系分析
    7.4 风险溢出测度结果及分析
        7.4.1 不同类别影子银行及商业银行自身风险及风险溢出测度结果
        7.4.2 不同类别影子银行及商业银行自身风险及风险溢出(对金融系统)变化对比
        7.4.3 部分类别影子银行及商业银行对银行系统的风险溢出测度及变化对比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对策建议
        8.2.1 秉持相对包容的监管理念
        8.2.2 推进务实创新的监管思路
        8.2.3 构建与完善监管立法与征信体系
        8.2.4 采用差别化、关联式与动态性的监管方式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银行票据业务风险管控研究 ——基于农业银行北京分行票据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问题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的创新点
2 理论背景与分析框架
    2.1 理论背景
        2.1.1 票据业务的介绍
        2.1.2 票据业务风险问题研究
        2.1.3 票据业务风险管控研究
    2.2 分析框架
        2.2.1 票据业务风险识别
        2.2.2 COSO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方法
    3.2 案例选择
    3.3 资料收集
4 案例描述
5 案例分析
    5.1 案例分析
        5.1.1 操作风险
        5.1.2 金融风险
    5.2 案例启示
6 商业银行票据业务风险管控的建议
    6.1 搭建完善规范的外部环境
        6.1.1 健全票据业务方面法律制度
        6.1.2 降低银行体系的信息不对称
        6.1.3 搭建银行和政府之间配合的征信平台
        6.1.4 推进电子商业汇票的发展
    6.2 完善票据业务经营的内部环境
        6.2.1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6.2.2 优化内部管理和监督机制
        6.2.3 严控业务操作流程管理
        6.2.4 提高票据从业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和业务素质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影子银行业务交叉关联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重点与难点
    六、可能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交叉关联机制分析
    第一节 国内外影子银行定义
    第二节 国内影子银行种类
    第三节 影子银行业务交叉关联机制及风险
第三章 影子银行业务交叉关联效应的实证检验
    第一节 样本数据及其描述性分析
    第二节 检验模型构建
    第三节 实证检验结果分析
第四章 影子银行业务交叉关联机制的控制策略
    第一节 监管机构控制策略
    第二节 商业银行控制策略
    第三节 非银行机构控制策略
    第四节 金融市场控制策略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承兑汇票质押贷款易诱发风险(论文参考文献)

  • [1]影子银行、资产价格与银行系统风险[D]. 李敏.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2]AB银行兰州分行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控制策略研究[D]. 张振玺. 兰州大学, 2021(12)
  • [3]中铁建设集团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与风险管理研究[D]. 王姗.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4]G银行汽车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优化研究[D]. 黄进.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8)
  • [5]大股东股权质押和企业掏空行为 ——基于ST飞马的案例研究[D]. 王博杨. 广西大学, 2020(07)
  • [6]跨国集团在华企业套利行为研究 ——以江苏LD有限公司为例[D]. 宋兆润. 南京大学, 2018(01)
  • [7]业务关联视角下的影子银行交叉传染风险——基于TGC模型的度量[J]. 方先明,陈楚. 经济问题, 2017(12)
  • [8]我国影子银行中小企业融资效应及风险溢出研究[D]. 刘融.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9]银行票据业务风险管控研究 ——基于农业银行北京分行票据案[D]. 吴志欣. 江西师范大学, 2017(03)
  • [10]影子银行业务交叉关联效应研究[D]. 郑晨. 南京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承兑汇票质押贷款易诱发风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