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变换系统的广义反应系统形式模型

基于变换系统的广义反应系统形式模型

一、基于转换系统的广义反应系统形式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曹勇[1](2021)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文中认为伴随我国高校新时代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美育、双创教育、跨学科教育逐步成为重要内容。它使设计教育从专业领域进入通识领域,面向高校非专业学生的通识设计教育快速发展,但对它的系统研究还很缺乏。因此,以其发展历史与现状为依据,以概念剖析与设计研究为方法,对其概念内涵、课程内容建构、课题设计方法进行了系统理论研究,并形成以下结论:设计通识是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以通识美育为育人目的的设计教育形态。它揭示了设计教育作为一种跨学科探索活动在职业教育与人文通识之间的往复运动。回归美育育人不仅是其应用功能,也揭示了设计创造力培养的主体内在根源和设计作为人文学科的价值本源。在育人与学科双重视野下,设计通识课程内容可分为设计语言、设计返身、设计自由3个层次,其知识形态特征应该是学科内的破界与贯通、学科外的跨界与交叉,其核心能力是设计形式生成的思维能力。通过“知觉-媒介-抽象”、“意义-符号-叙事”、“技术-结构-系统”、“观念-重构-生成”4种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训练,建立全人发展与身体、文化、技术与观念的广泛联系,它既是设计育人的特点,也是设计学科自身拓展的动力。通识设计的课题设计方法对应于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内容层次,表现为微观的基于具体内容的设计方法、中观基于应用情境的设计方法,但宏观层面上讲通识课题设计的本质不仅是“关于设计教育的研究”,更是一种“设计的研究”。课题作为人文性的教学设计“形式”,在抽象层面也具有媒介、意义、结构、观念4方面特征,由此打开课题设计更为丰富的可能。

赵睿楠[2](2021)在《基于集值观测器的风能转换系统故障诊断与控制》文中认为风能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随着风电规模的扩大,风能转换系统的结构日益复杂,是一个具有强输入不确定性、高度耦合的机、电、液一体化复杂非线性动力学系统,风速、电网参数的随机时变对系统安全运行带来极大挑战,加之恶劣的运行环境,故障频发,甚至小故障也可能发展成灾难性故障,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实现风能转换系统故障诊断和容错控制,在保证功率转换效率的同时可减少设备事故率,降低维修费用,成为保障现代风力发电机组可靠运行、降低维护成本不可或缺的解决方案。风能转换系统包括空气动力子系统、桨叶子系统、传动子系统、发电机子系统、并网逆变子系统等模块,目前对其故障诊断的研究多针对其某个系统开展,缺乏一个统一的平台实现系统的全局故障诊断。为此本文在详细分析风能转换系统常见故障特性的基础上,考虑具有高阶、通信延时和未知非线性部分的风能转换系统,采用离散系统强正扰动不变理论和欧拉线性逼近理论,研究风能转换系统各子系统的状态集值观测器的设计及基于集值观测器的系统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策略。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详细阐述风能转换系统的组成及其风能转换系统的整体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风能转换系统中常见12种故障特性,建立并分类各故障的数学模型,推导出故障情况下系统增广模型,为后面故障诊断策略的研究奠定基础。2.考虑存在通信延时和未知非线性的风能转换系统状态估计问题,采用离散系统的强正扰动不变理论设计集值观测器,设计集合诱导Lyapunov函数证明集值观测器的收敛性。在此基础上,设计变桨系统和变流器模型集值观测器;针对传动系统和变流器的联合系统模型,利用状态转移矢量和极点配置法设计降阶集值观测器;考虑风能转换系统中的通信延时和未知非线性,采用泰勒一阶展开式和高阶多项式数据拟合算法建立风能转换系统线性近似模型,采用非线性系统Lipschitz条件设计风能转换系统的非线性全局集值观测器。利用仿真结果验证各子系统对应集值观测器和非线性全局集值观测器的状态估计性能。3.基于以上设计的集值观测器,针对12种风能转换系统常见故障,设计基于多并行集值观测器的故障诊断策略。首先设计与三个变桨系统、传动系统和变流器一一对应的五并行集值观测器故障诊断策略;为减小故障误判风险,实现故障定位,在此基础上增加考虑延时的变桨系统集值观测器、传动系统与变流器联合模型的降阶集值观测器,以及非线性全局集值观测器,建立风能转换系统各子系统统一的八并行集值观测器故障诊断策略。仿真验证上述故障诊断策略可以输出包含准确的故障检测、正确的故障定位和快速的故障诊断用时等信息的故障诊断结果。4.针对变参数时滞系统,基于线性矩阵不等式(Linear Matrix Inequality,LMI)和矩阵Schur补性质设计非脆弱鲁棒H∞状态反馈控制器,建立包含积分环节的Lyapunov泛函保证闭环系统渐近稳定且满足H∞性能指标。以风能转换系统的变桨系统乘性故障为目标,设计由故障诊断结果驱动的鲁棒容错控制律以及切换集值观测器组。采用桨叶角执行器的泵磨损、液压泄漏和空气含量过高等三种故障进行仿真,验证所设计控制律的控制效果。

邹玉清[3](2021)在《基于未来视角的产品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时代发展到今天,创新驱动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战略,而设计创新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创新离不开思维与方法,基于未来视角的创新设计思维是实现方法中的一种。本文以产品设计为研究对象,对具有前瞻性、探索性、预测性特征的未来设计思维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在比较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中部分学科对“未来思维”认知的基础上,对未来设计的相关概念进行了再认识,进一步确认了未来设计思维的思维路径:以终为始的“终点思维”、梳理因果的“布局思维”、寻觅机会的“复合思维”;从造物组合、系统组合、资源牵引三个方面分析了产品设计中获取未来优势的工具;并从周期、视野维度、资源转换三个方面论述了未来设计中获取效率剩余的价值、影响设计思维的不变量与变量关系、相关性的因果关系、未来设计思维中的驱动与制约因素等,从而提出了未来设计方法的原则、实现方式以及一种“非效率”的创新设计方法并构建了这种方法的设计模型。未来视角呈现出客观未来以及主观未来的两种不同图景,我们认识中的客观未来呈现出时空的进程;而主观未来是一个实现“目的”的过程。这个趋向目的的过程使得未来视角的设计思维与方法产生当下的意义:即未来设计是对未来的长期目标所产生意义的回应,是根据当前的走向及对未来发展趋势认识的基础上,对将要到来时间的某个目标,进行探索、预测和实验,从而创造性地提出新型造物的一系列构想,以及对未来产品设计的启发。本文认为未来是一个动态化的进程,以观察者的角度从“过去已经发生的未来”的视角,归纳造物工具在未来进程中的各参与方的关系、以及相关作用;通过归纳工具产品在“过去的未来式”的作用,对应今天的“未来式”的发展,以至演绎将来的“未来式”。由未来的“目的”来求解当下的未来视角中的产品设计方法的建构。认为工具产品在未来进程中的作用是“获取未来优势的工具”。在具体的实现上则是用工具产品作为人的生理系统的延伸,最大化的获取与转换资源,获取效率剩余,服务于人的主观未来目的,是达成主客观的时空一致性的工具。同时这个趋向资源获取与转换过程中的主观造物行为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受到客观外部周期的影响、主观对客观认识的影响、以及主观视角上获取转换资源的能力的制约。从主观未来视角的非效率指向与客观视角的效率现象在未来进程中的关系以及制约因素,来构建趋向未来资源进行未来视角的产品设计方法。是一种面向未来可能性和探索性的产品设计方法建构。在具体的建构过程中,从自然界的大设计的平均效率与主观未来目的的获取效率剩余的工具目标之间的关系来建构主观跨越客观的产品设计溯层原则;从技术方式的未来、生活方式的未来、主观文化方式的未来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溯层的途径;同时在具体的产品设计实现上提出了实现的方法。所以,未来视角的产品设计思维使得合理的造物行为具有目的,使未来产品系统的准备成为可能,也使未来进程中的生活意义更加的充实。在最后一部分,进行案例分析和专业教学实践的课题研究,以对本文提出的未来视角的产品设计方法进行实践和修正,通过课堂教学来验证、修正本文提出的未来视角的产品设计方法的可行性。

杨帅帅[4](2021)在《逆电渗析法热制氢系统匹配工质基础物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探索利用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已成为现代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本课题组基于开式逆电渗析法(Reverse electrodialysis,RED)盐差能发电原理,同时汲取吸收式制冷技术和热法海水淡化技术在低品位热能利用领域的优势,提出一种闭式逆电渗析法热-电/氢循环转换方法。工作过程为:首先利用蒸馏法将热能转换为浓、稀两股溶液间盐差能;然后基于RED原理通过溶液混合及离子跨膜迁移,形成电堆内离子流和两端电势差;最后借助电堆两端电极-电极液相界面处分别发生的氧化和还原反应,实现制取氢气和氧气。废液被收集并导回溶液再生装置,受热后实现浓度再生。工作溶液作为循环系统的“血液”,是影响闭式逆电渗析法热-氢循环转换系统能效水平、流程结构、经济性和稳定性的关键因素。选取传统NaCl水溶液以及新型乙酸盐(KAc、Na Ac)水溶液作为候选物,综合考量各工作溶液的基础物性(热力学性质、电化学性质、输运性质、及危险性)。结果表明,乙酸盐在溶解度、活度系数比等关键物性方面较传统的NaCl水溶液优势明显;且在功率密度、热转换效率等方面优势显着。这表明乙酸盐在该领域具有较大发展潜力。为进一步提高热制氢系统能量转换效率,本课题组曾提出无机盐-溶解剂-调节剂三元工作溶液体系,即选取两种或多种溶剂,使其在热分离阶段及电化学反应过程中能够发挥各自优势。本文采用激光动态法测定了乙酸盐(KAc、Na Ac)在水、有机溶剂以及二元混合溶剂中的关键性质—溶解度。分析了温度、溶剂物性对于溶解度的影响,并与溶解度静态测试法进行比较研究。进一步地,采用五种经验模型对溶解度数据进行关联。最后用van’t Hoff分析法从能量角度来分析固体在溶解过程中的热力学性质变化规律。优选出工作溶液后,本文将气隙扩散蒸馏法、逆电渗析技术以及碱性电解水制氢工艺相耦合,建立闭式逆电渗析法热制氢系统理论循环模型。以优选的KAc水溶液作为工作溶液,采用单因素控制变量法,分别对比研究了溶液浓度、过膜流速、溶液温度等因素对逆电渗析法热制氢系统输出特性(U-I曲线、功率密度、转换效率等)的影响,为优化电堆运行条件以提高产氢量奠定基础。

夏少军,陈林根,王超[5](2021)在《一类普适电化学反应系统的最优电流路径》文中认为本文研究了一类普适反应类型(a A+b B■x X+yY)下有限时间与非零反应速率的电化学系统,考虑活化过电位、欧姆过电位和浓度过电位等各种内部不可逆性损失,应用有限时间热力学和最优控制理论分别导出了理想搅拌式和耗散流两类燃料电池最大输出功与最大利润时最优电流路径.结果表明:对于理想搅拌式燃料电池,无论是以最大输出功还是以最大利润为优化目标,其最优电流均随时间保持为常数,与过电位损失大小无关;对于耗散流燃料电池,其最大输出功时电压-电流特性曲线呈类抛物线规律变化,最大输出功时电流随时间呈现前半段急剧减小而后半段变化量较小的变化规律,而最大利润时电流随时间呈现前半段急剧减小而后半段急剧增加的变化规律,两种不同目标下电流最优路径间存在显着不同;反应级数的变化对不同目标下的优化结果也有显着影响,简单反应(A+B■X+Y)电化学系统下最大输出功时电流随电压的增加为典型的抛物线关系,而复杂反应(A+2 B■2X+Y)电化学系统下最大输出功时电流随电压的增加在多数情形下呈近似的单调增加.本文研究结果对实际电化学系统的最优设计与运行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陈林根,王超,张磊,夏少军[6](2021)在《海基合成燃油系统关键单元的热力学分析与优化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本文在简要回顾化学反应过程有限时间热力学研究的基础上,从海基合成燃油系统的碳、氢源捕获子系统各单元(包括电化学海水酸化单元,酸化海水CO2捕集单元,氢气(H2)获取单元)、燃料催化合成子系统各单元(包括"长链烃裂解"合成燃油技术路径中逆水气变换单元反应器、费托合成单元反应器,"短链烃聚合"合成燃油技术路径中CO2氢化合成低碳烯烃单元反应器、烯烃齐聚单元反应器)性能研究方面介绍了其热力学分析与优化研究进展.研究工作结合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化学反应动力学、最优控制理论和多目标优化方法,建立模型,优化性能,探索海基合成燃油系统关键单元的热设计与优化问题.由浅入深,从建立热源温度完全可控的一维活塞流反应器模型到建立考虑真实热源载热工质的二维拟均相反应器模型;由可逆模型到不可逆模型,从建立经典平衡态热力学模型到建立考虑多种不可逆因素的有限时间热力学模型;由单目标优化到多目标优化,从熵产生率最小和比熵产生率(对目标产物产率平均的熵产生率)最小的单目标优化到综合考虑目标产物产率最大和熵产生率最小、出口平均转化率最高和最大径向温差最小的多目标优化.本文取得了一些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可为海基合成燃油系统的设计与优化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是实现两个子系统和全系统与关键单元集成的构形热力学优化.

马晓田[7](2020)在《基于机器视觉的车辆侧前方横穿冲突检测及安全状态评估》文中研究指明为了避免或减少汽车在无信号交叉口行车过程中交叉碰撞事故的发生,本文利用单目摄像机,搭建单双目视觉转换系统,进行基于机器视觉的汽车侧前方障碍车检测。对障碍车进行运动状态和行驶轨迹预测,通过轨迹预测获取两车轨迹交叉点位置,进一步建立基于行驶轨迹、碰撞时间的交叉冲突判断模型和基于安全距离的安全状态评估模型,进行障碍车交叉冲突判断和安全状态评估,并进行仿真验证。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基于单双目视觉转换系统的汽车侧前方障碍车检测与跟踪提出基于改进的人工势场的单双目视觉转换策略,建立单双目视觉转换系统,实现基于机器视觉的车辆侧前方环境感知。实现车辆侧前方障碍车检测、障碍车跟踪、障碍车测距和测速等。采集真实交叉口行车视频,利用MATLAB软件验证单双目视觉转换系统的实时性和准确性。2.基于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的障碍车行驶轨迹预测基于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进行车辆运动状态估计;在运动状态估计的基础上进行障碍车行驶轨迹预测。利用MATLAB和Car Sim软件对状态估计和轨迹预测结果进行合理性验证。3.基于行驶轨迹、碰撞时间和安全车距的安全状态评估通过轨迹预测,确定轨迹交叉点,建立交叉轨迹模型,计算碰撞时间,判断交叉冲突发生与否;建立安全距离模型,比较确定好的距离阈值,进行冲突等级划分。利用Pre Scan软件对自车与障碍车设定不同的行驶工况,进行安全状态评估的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搭建的单双目视觉转换系统对障碍车识别准确率达到95%,测距和测速精度分别为93%和95%,测量速度满足交叉口行车需求;基于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的车辆行驶轨迹预测结果与实际运行轨迹重合度可达93%;碰撞域和碰撞时间的安全状态评估模型其在阈值合理的前提下有利于及时向自车提供侧前方车辆准确的行驶状态,在冲突有效识别率超过97%,冲突等级识别准确率超过95%。

陈林根,夏少军[8](2019)在《不可逆过程广义热力学动态优化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广义热力学优化理论是热科学与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首先回顾了有限时间热力学、熵产生最小化理论、理论、广义热力学优化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深入剖析了上述热学优化理论的物理内涵及其相互间异同点,然后从传热过程、传质过程、电容器充电电路和经济贸易过程等不可逆过程动态优化研究方面介绍了广义热力学优化理论的研究进展,重点比较了熵产生最小化理论和理论在传热传质过程优化中的异同点,最后指出除在研究对象范围和研究内容方面进一步拓展与细化外,追求物理模型的统一性、优化方法的通用性和优化结果的普适性是广义热力学优化理论的另一重要发展趋势.

王旭[9](2019)在《基于广义滑模观测器的风能转换系统容错控制》文中提出风能是世界上最具前景的可再生能源之一。相较于传统发电,风力发电技术优势日趋明显,进而受到广泛关注。然而风能转换系统是复杂的耦合体,长期暴露在恶劣的环境中,故障频发,造成经济损失严重。因此,研究先进的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技术,对降低风能转换系统的故障率,保证系统的可靠运行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工程应用价值。论文在对风能转换系统的故障诊断技术与容错控制策略研究状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介绍风能转换系统中风力机、传动系统、双馈感应电机等子系统模型,建立风能转换系统状态方程,基于广义滑模观测器理论,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针对具有测量扰动的风能转换系统的传感器故障,通过设计广义滑模观测器,克服风能转换系统的不确定性,实现对风能转换系统状态和传感器故障的估计。基于状态估计信息,进行传感器故障和测量扰动重构。通过滑模容错控制保证故障系统的稳定,实现最大风能的捕获。考虑风能转换系统中的执行器故障,利用拆分法,把风能转换系统中非线性部分拆分成常数矩阵和不确定性矩阵,并对系统状态进行增广,将执行器故障增广为系统状态一部分,构建广义滑模观测器。利用等价输出控制法实现执行器的故障重构,设计主动容错控制器,确保风能转换系统的稳定运行。针对风能转换系统中传感器故障和执行器故障并存的问题,以广义滑模观测器为基础,引入后置滤波器,构建新的增维系统,将传感器故障转换成执行器故障进行诊断。设计鲁棒自适应滑模观测器,给出优化滑模策略,保证系统状态估计稳定。通过等价输出控制,给出传感器故障与执行器故障同时重构算法。设计鲁棒容错控制器,当出现多故障时能够很好地进行容错控制,捕获最大的风能。在Matlab的Simulink平台上,对上述三种情况的故障重构与容错控制策略分别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当风能转换系统发生上述三种情况的故障时,通过所提出的故障重构与容错控制策略,能够保证风能转换系统的稳定运行。

张娜娜[10](2019)在《电网模型由PSASP向ATP-EMTP的转换方法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电网互联及高压直流输电的发展对电力系统仿真软件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我国较大规模电力系统数据存储多为机电暂态仿真软件格式,而机电暂态仿真软件无法反映系统的电磁暂态过程这一问题,本文对电网模型由机电暂态仿真软件PSASP向电磁暂态仿真软件ATP-EMTP的转换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将提出的自动转换系统应用于实际电网,提高了模型转换的效率。对于小规模电力系统模型,本文对比分析了PSASP和ATP-EMTP中的元件模型特征及参数,选择了合适的模型后,针对两种软件的同一元件模型的对应参数和非对应参数分别研究了数学转换关系,并以3机9节点网络及扩展30节点网络为例,通过对比PSASP和ATP-EMTP中网络模型的潮流计算及短路计算结果,验证了各元件电气参数转换关系的准确性。对于较大规模电力系统模型,手动建模过程冗杂且易造成误差。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深入研究了PSASP和ATP-EMTP的输入数据形式,通过ATP-EMTP可视化输入文本及数据卡片的配合使用,利用节点重新命名、有效网络数据选择、相应数据转换、以及数据写入并建模四个模块,构造了电网模型由PSASP向ATP-EMTP的自动转换系统,并对大规模电网的电磁暂态模型调试相关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节省人力的同时,提高建模准确性。最后,本文在ATP-EMTP中建立了陕西网的电磁暂态模型。针对交流系统,通过潮流计算和短路计算检验了模型的准确性;针对直流系统,对比分析了 ATP-EMTP中控制模型TACS和MODELS的特点,提出使用更为灵活的MODELS控制模型对换流阀进行控制,其仿真结果更符合线路实际运行情况。验证了本文提出的自动转换系统可应用于实际网络。

二、基于转换系统的广义反应系统形式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转换系统的广义反应系统形式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从设计为人到设计育人——通识设计课程研究
    一、背景:设计育人
        (一)在人人设计的时代:数字时代的技术、设计与人
        (二)学科之显隐:包豪斯百周年纪念中缺席的设计通识
        (三)设计亦育人:当代高校美育发展视野下的通识设计教育
    二、概念:何谓设计通识
        (一)“高校”:高等教育层面
        (二)“通识”:面向通识教育和“通识”中西比较差异
        (三)设计——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的课程
        (四)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
        (五)通识与“专业通识”
    三、综述:研究史与问题
        (一)文献综述:从知识、理论、思维到课程实践
        (二)总体特征与突出问题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目的:从“概念”到“形式”
        (二)内容框架:“为什么—有什么—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
        (三)方法:从解决问题到基于“概念设计”的研究
    五、研究意义与目标
        (一)意义:育人与学科的不可分性
        (二)目标:学术材料、理论建构、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为什么:历史语境与当代使命
    第一节 设计成为通识——学科发展中的历史渊源
        一、设计通识与 19 世纪欧美大学艺术学科初创—诺顿美术课程中的设计教育
        二、设计通识与 20 世纪初期专业设计教育变革—早期包豪斯教育中的通识渊源及美国新包豪斯的通识设计思想
        三、设计通识作为战后设计研究的目的与结果—欧洲“设计思维”研究与“设计”成为英国中小学国家课程
        四、设计通识成为当代设计学科拓展动力——当代斯坦福设计思维引发的设计学科变革
        五、我国传统设计教育史“专业”与“通识”关系——传统造物中工匠职业教育与文人艺术的交互
    第二节 设计作为美育——新时代高校美育的形式
        一、我国传统美育思想与设计美育的表现形式
        二、近现代我国高校“美育”理解变迁与设计美育特点
        三、当代我国高校“美育”发展历史机遇与困局并存
        四、设计教育成为当代高校美育载体的优点
        五、“设计美育”的当代中外美学理论基础
第二章 有什么:发展现状与比较思考
    第一节 贯通或是悬置?——中小学设计课程标准比较
        一、设计引领艺术、技术:英国国家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二、设计作为视觉艺术素养:美国国家艺术标准
        三、我国中小学设计教育的“标准悬置”与“裂隙修复”
    第二节 从基础到前瞻——高校通识设计课程比较
        一、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演化与课程制度形成
        二、美国大学通识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三、美国通识设计课程的主要类型与学科内容-功能特征
        四、高校通识设计课程:从“专业科普”迈向“育人联结与学科前瞻”
第三章 是什么:研究核心——概念、内容、课题方法
    第一节 课程概念思考
        一、概念回溯:“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内外两种视野
        二、内涵思考:比较视野下的课程内涵特征解析
    第二节 课程内容辨析
        一、学科内外:今天“设计”概念何为?
        二、育人对接:从核心素养视野到设计通识的核心素养
        三、设计实践/实验:“通过设计实践进行的教育”
    第三节 课题设计价值
        一、通识设计课程教学设计的特殊性
        二、过去教训:教学自身缺乏“设计”
        三、课题设计:使教学与课程成为一种“艺术”的核心
第四章 教什么:课程内容建构理论
    第一节 课程学视野:课程内容建构的学理基础
        一、当代课程理论中的课程内容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建构的理论框架
    第二节 通识与美育视野: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三层次理论
        一、通识与美育的目标指向与层次性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三层次理论
    第三节 学科视野:课程内容的知识与能力形态
        一、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知识形态:学科“破界”与“跨界”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核心能力: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第四节 设计通识的核心能力——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培养
        一、从设计形式4 属性看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基本类型
        二、基于知觉-媒介-抽象的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三、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四、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五、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第五章 怎么教: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第一节 课题的本质与设计方法研究——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一、课题的本质及其设计方法: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二、设计通识典型课题分析
        三、通识设计课题设计方法:差异与应对策略
    第二节 微观: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4 种类型的课题设计研究
        一、基于“知觉-媒介-抽象”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二、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三、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四、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
    第三节 中观:通识设计内容3 层次的课题设计研究
        一、“设计语言”的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二、“设计返身”的课题设计研究
        三、“设计自由”的课题设计——在设计中自由
    第四节 课题设计方法总结与作为教学设计形式的展望
        一、微观和中观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总结
        二、宏观、抽象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展望
结论 “造物亦育人”——面向未来的高校通识设计课程
    一、异化与回应:设计作为一种通识性人文实践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再思考 ——设计学科核心素养与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三、课题设计作为育人体验设计和课程推广关键
附录一:本文专业案例分析与通识课题设计目录
附录二 西南交通大学通识课《设计美育Ⅰ:从艺术到设计》课程教学(2020-2021 秋季学期)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基于集值观测器的风能转换系统故障诊断与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风能转换系统模型与故障模型
    2.1 引言
    2.2 风能转换系统物理结构
    2.3 风能转换系统子系统模型与数学模型
    2.4 风能转换系统常见故障描述及分类
    2.5 故障系统增广模型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风能转换系统集值观测器设计
    3.1 引言
    3.2 集值观测器设计与仿真
        3.2.1 集值观测器设计
        3.2.2 变桨系统集值观测器的收敛性证明
        3.2.3 仿真研究
    3.3 降阶集值观测器设计与仿真
        3.3.1 降阶集值观测器设计
        3.3.2 联合系统降阶集值观测器设计
        3.3.3 仿真研究
    3.4 考虑延时的集值观测器设计与仿真
        3.4.1 带通信延时的风能转换系统线性近似模型
        3.4.2 考虑延时的风能转换系统集值观测器设计
        3.4.3 仿真研究
    3.5 非线性全局集值观测器设计与仿真
        3.5.1 考虑未知非线性的集值观测器设计
        3.5.2 风能转换系统的非线性全局集值观测器设计
        3.5.3 仿真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集值观测器的风能转换系统的故障诊断
    4.1 引言
    4.2 故障危害评估及数值设定
        4.2.1 故障危害评估
        4.2.2 故障数值设定
    4.3 故障诊断原理
    4.4 风能转换系统的故障诊断研究
        4.4.1 基于五并行集值观测器的故障诊断策略
        4.4.2 故障诊断策略仿真研究
        4.4.3 基于八并行集值观测器的故障诊断策略
        4.4.4 改进故障诊断策略的仿真研究
    4.5 基于故障诊断结果的故障处理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风能转换系统鲁棒容错控制
    5.1 引言
    5.2 非脆弱鲁棒H_∞控制器设计
    5.3 变桨系统鲁棒容错控制律
    5.4 仿真研究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3)基于未来视角的产品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三节 文献现状综述
    第四节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第五节 本文的创新点
第一章 相关学科对未来思维的认知
    第一节 自然科学领域对未来的认知
    第二节 社会科学领域对未来的认识
    第三节 思维科学领域对未来的认识
第二章 未来设计的相关概念
    第一节 未来设计的概念界定
    第二节 未来设计思维的路径
    第三节 未来设计思维的价值
第三章 未来产品设计思维的制约因素
    第一节 周期对未来进程中造物的影响
    第二节 主观视野维度对未来造物的双向影响
    第三节 转换资源能力的客观制约
第四章 产品设计中获取未来优势的工具
    第一节 与造物组合获取未来优势
    第二节 与系统的组合获取未来优势
    第三节 资源牵引下的“未来式”发展
第五章 未来视角的产品设计方法建构
    第一节 未来设计方法的建构原则
    第二节 未来设计方法的建构的双向认识与流程
    第三节 未来设计方法的思维溯层途径与方法
第六章 基于未来视角设计方法的实证
    第一节 未来设计思维与方法的评价流程
    第二节 基于未来思维的前瞻设计实践案例
结论
致谢
附录
参考书目

(4)逆电渗析法热制氢系统匹配工质基础物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1.2.1 逆电渗析法制氢技术研究进展
        1.2.2 匹配工作溶液研究进展
    1.3 本文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2 循环工质匹配性
    2.1 热力学性质分析
        2.1.1 溶解度
        2.1.2 沸点升
        2.1.3 比热容
    2.2 电化学性质分析
        2.2.1 活度系数与渗透系数
        2.2.2 电导率
    2.3 输运特性分析
    2.4 危险特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溶解度实验测定
    3.1 实验研究
        3.1.1 实验试剂及设备
        3.1.2 实验方法
        3.1.3 实验装置可靠性验证
    3.2 溶解度数据及分析
        3.2.1 纯溶剂体系
        3.2.2 二元溶剂体系
    3.3 动态法和静态法比较
    3.4 溶解度实验数据的关联与拟合
        3.4.1 模型解析
        3.4.2 模型拟合参数
    3.5 表观热力学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逆电渗析法热制氢系统建模
    4.1 系统描述
    4.2 气隙扩散蒸馏海水淡化理论模型
        4.2.1 模型假设
        4.2.2 理论模型
        4.2.3 程序计算流程
    4.3 RED电堆内部模型
        4.3.1 模型假设
        4.3.2 RED内部电特性
        4.3.3 RED内部质量传递
        4.3.4 RED电堆电能输出
        4.3.5 程序计算流程
        4.3.6 模型校验
    4.4 碱性电解水制氢理论模型
        4.4.1 碱性电解水制氢原理
        4.4.2 电极反应模型
    4.5 能量转换效率计算
    4.6 模型调试
    4.7 本章小结
5 数值计算结果及分析
    5.1 参数、条件设置
    5.2 结果及分析
        5.2.1 浓溶液浓度变化的影响
        5.2.2 稀溶液浓度变化的影响
        5.2.3 过膜流速变化的影响
        5.2.4 温度变化的影响
        5.2.5 直接制氢与间接制氢比较
        5.2.6 外部负载输出电能对系统输出总能量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主要符号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一类普适电化学反应系统的最优电流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物理模型
    2.1 燃料电池的平衡电动势
    2.2 燃料电池内部各种损失
        2.2.1 活化过电位
        2.2.2 欧姆过电位
        2.2.3 浓度过电位
    2.3 耗散流燃料电池
3 优化过程
    3.1 搅拌式燃料电池的最优控制
        3.1.1 最大功率输出
        3.1.2 最大利润输出
    3.2 耗散流燃料电池的最优控制
        3.2.1 最大功率输出
        3.2.2 最大利润输出
4 数值算例与讨论
    4.1 搅拌式燃料电池下的数值算例
    4.2 耗散流燃料电池下的数值算例
    4.3 不同类型电化学反应下优化结果的比较
5 结论
附录

(6)海基合成燃油系统关键单元的热力学分析与优化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海基合成燃油技术总体研究现状
3 化学反应过程有限时间热力学相关研究现状简介
    3.1 有限时间热力学研究概述
    3.2 理论化学反应过程优化
    3.3 工业反应器优化
4 碳、氢源捕获子系统关键单元热力学分析与优化研究进展
    4.1 电化学酸化池降低海水p H过程建模与分析
        4.1.1 电化学酸化池p H特性
        4.1.2 电化学酸化池电压特性
        4.1.3 电化学酸化池耗功特性
    4.2 中空纤维膜接触器脱出酸化海水中CO2过程分析与优化
        4.2.1 恒温恒压流动H2吹扫条件下CO2脱出传质过程熵产生率最小化
        4.2.2 考虑流动压降H2吹扫条件下CO2脱出过程传质与流动总熵产生率最小化
    4.3 热化学硫碘循环关键单元反应过程分析与优化
        4.3.1 H2SO4分解过程物理和数学模型
        4.3.2 H2SO4分解过程目标物产率最大优化
        4.3.3 H2SO4分解过程不同反应器比较和建议工程实现方法
        4.3.4 H2SO4分解过程的多目标优化
        4.3.5 化氢分解反应过程的熵产率最小优化
5 催化合成子系统关键单元热力学分析与优化研究进展
    5.1 RWGS单元反应过程分析与优化
        5.1.1 RWGS反应器一维活塞流反应过程物理和数学模型
        5.1.2 RWGS反应器熵产生率最小化
        5.1.3 RWGS反应器多目标优化
        5.1.4 基于二维拟均相模型的高温氦气加热RWGS反应器多目标优化
    5.2 FT合成单元反应器反应过程分析与优化
        5.2.1 FT合成反应器反应过程物理和数学模型
        5.2.2 FT合成反应器熵产生率最小化
        5.2.3 FT合成反应器多目标优化
    5.3 CO2氢化合成低碳烯烃单元反应过程分析与优化
        5.3.1 CO2氢化合成低碳烯烃单元反应过程物理和数学模型
        5.3.2 CO2氢化合成低碳烯烃单元反应过程比熵产生率分析与优化
        5.3.3 CO2氢化合成低碳烯烃单元反应过程多目标优化
    5.4 烯烃齐聚单元反应过程分析与优化
        5.4.1 烯烃齐聚单元反应过程物理和数学模型
        5.4.2 烯烃齐聚单元反应过程熵产率最小最优构型
        5.4.3 烯烃齐聚单元反应过程多目标优化
6 结束语

(7)基于机器视觉的车辆侧前方横穿冲突检测及安全状态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智能车环境感知传感器研究现状
        1.2.2 车辆行驶轨迹预测研究现状
        1.2.3 交通冲突研究现状
        1.2.4 深度学习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汽车侧前方车辆检测与跟踪
        2.基于扩展卡尔曼滤波的车辆运动状态估计和行驶轨迹预测
        3.车辆侧前方交叉冲突检测及安全状态评估
第二章 基于单双目视觉转换系统的侧前方车辆检测
    2.1 单双目视觉转换系统
        2.1.1 摄像机的选择与安装
        2.1.2 摄像机标定
        2.1.3 基于人工势场的单双目视觉转换策略
    2.2 侧前方车辆检测与跟踪
        2.2.1 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车辆检测
        2.2.2 基于卡尔曼滤波算法的车辆跟踪
    2.3 侧前方车辆测距与测速
        2.3.1 单目视觉测距模型
        2.3.2 双目视觉测距模型
        2.3.3 侧前方车辆速度测量
    2.4 单双目视觉转换系统可靠性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扩展卡尔曼滤波的车辆行驶轨迹预测
    3.1 扩展卡尔曼滤波原理
    3.2 基于扩展卡尔曼滤波原理的车辆运动状态估计
    3.3 基于CARSIM的车辆运动状态估计仿真
        3.3.1 软件介绍
        3.3.2 仿真过程及结果
    3.4 基于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的车辆行驶轨迹预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障碍车交叉冲突判断和安全状态评估
    4.1 现有冲突判别方法及不足
    4.2 车辆交叉轨迹模型
    4.3 基于碰撞域和碰撞时间模型的交叉冲突判断
    4.4 基于安全距离模型的安全状态评估
    4.5 基于PRESCAN的仿真验证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9)基于广义滑模观测器的风能转换系统容错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故障诊断方法概述
        1.2.2 容错控制理论概述
        1.2.3 风能转换系统容错控制研究现状分析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第二章 风能转换系统工作原理及数学模型
    2.1 风能转换系统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
        2.1.1 风能转换系统基本结构
        2.1.2 风能转换系统调节方式
        2.1.3 最大风能捕获原理
    2.2 风能转换系统数学模型
        2.2.1 风力机系统模型
        2.2.2 传动系统模型
        2.2.3 双馈感应电机模型
        2.2.4 风能转换系统组合基准模型
        2.2.5 状态空间方程建模
    2.3 风能转换系统故障建模
    2.4 仿真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风能转换系统传感器故障重构与容错控制
    3.1 传感器故障问题描述
    3.2 基于广义滑模观测器的传感器故障重构
        3.2.1 广义滑模观测器设计
        3.2.2 传感器故障重构
    3.3 传感器故障容错控制
        3.3.1 滑模面设计
        3.3.2 滑模控制器设计
    3.4 仿真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风能转换系统执行器故障重构与容错控制
    4.1 执行器故障问题描述
    4.2 基于广义滑模观测器的执行器故障重构
        4.2.1 广义滑模观测器设计
        4.2.2 执行器故障重构
    4.3 执行器故障容错控制
    4.4 仿真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风能转换系统多故障重构与容错控制
    5.1 问题描述
        5.1.1 多故障模型建立
        5.1.2 传感器故障转换
    5.2 滑模故障观测器设计与重构
        5.2.1 鲁棒自适应滑模故障观测器设计
        5.2.2 鲁棒多故障重构
    5.3 滑模容错控制器设计
    5.4 仿真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10)电网模型由PSASP向ATP-EMTP的转换方法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数据转换研究现状
        1.2.2 直流控制模型研究现状
    1.3 本文内容
2 电网元件的电气参数转换及验证
    2.1 元件电气参数转换的可行性分析
        2.1.1 PSASP数据库介绍
        2.1.2 ATP数据库介绍
        2.1.3 PSASP与 ATP数据映射关系
    2.2 元件模型选择及参数转换法则
        2.2.1 发电机模型
        2.2.2 变压器模型
        2.2.3 交流线模型
        2.2.4 负荷模型
        2.2.5 无功补偿模型
    2.3 小型电力系统验证
        2.3.1 3机9节点系统模型仿真及结果
        2.3.2 扩展30 节点模型仿真及结果
    2.4 本章小结
3 电网模型由PSASP向 ATP自动转换系统
    3.1 电网模型自动转换的可行性分析
    3.2 大规模电网模型自动转换逻辑
        3.2.1 节点命名
        3.2.2 数据选取
        3.2.3 数据转换
        3.2.4 数据写入
        3.2.5 电网模型自动转换系统流程
    3.3 大规模电网模型调试问题及解决方法
        3.3.1 发电机参数调整问题及解决
        3.3.2 运算空间不足问题及解决
        3.3.3 运算结果处理问题及解决
    3.4 本章小结
4 陕西电网电磁暂态模型建立
    4.1 陕西电网基本情况
    4.2 陕西交流电网电磁暂态模型
        4.2.1 陕西交流电网潮流计算
        4.2.2 陕西交流电网暂态计算
    4.3 陕西直流系统电磁暂态模型
        4.3.1 高压直流输电控制系统
        4.3.2 TACS及 MODELS
        4.3.3 基于MODELS控制的宝鸡换流站模型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基于转换系统的广义反应系统形式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D]. 曹勇.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2]基于集值观测器的风能转换系统故障诊断与控制[D]. 赵睿楠. 江南大学, 2021(01)
  • [3]基于未来视角的产品设计方法研究[D]. 邹玉清.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4]逆电渗析法热制氢系统匹配工质基础物性研究[D]. 杨帅帅.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5]一类普适电化学反应系统的最优电流路径[J]. 夏少军,陈林根,王超.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 2021(09)
  • [6]海基合成燃油系统关键单元的热力学分析与优化研究进展[J]. 陈林根,王超,张磊,夏少军.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 2021(02)
  • [7]基于机器视觉的车辆侧前方横穿冲突检测及安全状态评估[D]. 马晓田. 山东理工大学, 2020(02)
  • [8]不可逆过程广义热力学动态优化研究进展[J]. 陈林根,夏少军. 中国科学:技术科学, 2019(09)
  • [9]基于广义滑模观测器的风能转换系统容错控制[D]. 王旭. 江南大学, 2019(12)
  • [10]电网模型由PSASP向ATP-EMTP的转换方法研究与应用[D]. 张娜娜.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基于变换系统的广义反应系统形式模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