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班集体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沃土

良好的班集体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沃土

一、良好班集体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沃土(论文文献综述)

李玉[1](2020)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集体主义精神培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初中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重新修订,对集体主义精神的重视程度日渐提高,这就需要教师们重新审视集体主义精神,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本文以《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11年版)为基础、参考《普通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的学科核心素养及新修订的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结合教育实习的经历,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集体主义精神培育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剖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集体主义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探索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强化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策略。除引言外,本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集体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集体主义教育相关概述。本部分主要论述集体主义的定义、地位、作用及集体主义教育内涵。以党和国家的精神、有关集体主义教育的重要文件、课标(2011年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及学科学业水平考试对集体主义教育的内容要求为切入点,论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集体主义精神培育的意义和任务。第二部分,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集体主义精神培育的现状进行分析。本部分通过教育实习经验和实地调研,发现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集体主义精神培育已取得了一定成绩,初中生具有一定的集体主义意识和行为,同时教师也基本具备培育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能力。但在实际的集体主义精神培育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在学生中个人主义、小团体主义仍然存在、部分学生集体观念淡薄、集体主义精神培育水平有待提高、部分家庭集体主义教育缺位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归因于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网络过分宣传个人主义影响学生的价值判断与选择、教师教学水平有待提高、集体主义精神培育教学评价机制有待完善。第三部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强化集体主义精神培育的策略。本部分包括五个要点。第一:提升教师培育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认知。提高思政教师对集体主义教育的重视度、参与度,认真对待教学过程、积极参与教学环节,在集体主义教育中提高集体主义精神培育能力。第二:在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集体主义精神。教学目标中突出集体主义精神培养,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精准选择集体主义教育素材;坚持过程引领,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注重合作学习,构建活动型学科课程。第三:在课外活动中强化集体主义精神培育。根据集体主义教育的内容和要求研发集体主义教育的校本化和社会化实践活动,利用时代的特征和时代的话语丰富教材的趣味性,实现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和通俗性,切实提高初中生对集体主义精神的认知与实践。第四:完善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培育评价体系。通过考察等形式,对学生日常集体生活进行观察,以教师、同学和自评为依据,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构建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培育评价体系。第五:发挥学校、家庭合力作用。突出学校在学生集体主义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发挥家庭集体主义教育的补充作用;履行家庭对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培育的监督、强化义务。通过家校合力增强学生集体主义精神,构建初中生集体主义教育新型家校共同体。

张宝[2](2019)在《如何创建良好的班集体——谈中职校班主任工作》文中提出班级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单位,是学生提升综合素质的沃土。因此,班级建设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班主任应该努力创建良好的班级环境,提升职业教育效果。

何桂成[3](2019)在《良好班集体建设的小妙招》文中研究指明良好班集体的建设,确立班级奋斗目标是核心;正确选拔、培养和使用学生干部是关键;健康、阳光、上进的班级文化是保障,良好的班级文化带有教育性和规范性作用,同时也具有凝聚和激励作用。

闫军基[4](2018)在《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文中研究表明在新课标的背景下,虽然高中政治课程取得了显着的成绩,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仍然暴露出了许多问题,于是本文以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暴露出的问题以及成因入手,对其做了相应探讨,并指出了解决课堂教学中问题的基本对策。

吴蒋平[5](2017)在《刍议职校班主任对学生“养成教育”的实践与思考》文中提出学生素质的培养是职校教育的第一要务,学生素质的提高依赖于养成教育的实施。因此,班主任作为班级直接管理者,养成教育就摆在首要位置。本文阐明养成教育对于职校生培养的意义及具体做法;针对当前职校生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立足学校大环境与完善班级小环境,来实施养成教育;以及思考养成教育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覃兰荣[6](2015)在《班主任如何培养良好的班集体》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班集体是学校培养人才和实现育人目标的基本组织形式。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应该是一个团结向上、蓬勃发展、充满凝聚力的团体,它不仅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成效,而且能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一个真正的班集体,应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健全的组织系统,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纪律,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正确的舆论和优良的作风与传统。作为班主任,我们必须注重通过集体来影响每个人的思想,用集体的舆论、集体的作用和集体意识形成强大的教育力量,使班集体真正成为学生全面成长的阵地和摇篮。

时晓玲[7](2015)在《当代中学生校园生存状态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认识人的前提是了解其生存状态。中学是学生成长的一个重要阶段。一方面,中学生正经历青春期的身心急剧变化,在寻求个体独立的转变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叛逆取向,与家庭、社会甚或学校产生不同程度的对立,其生存状态面临着挑战;另一方面,我国学校教育严重的应试倾向,使得中学生承受着极重的课业负担和极大的身心压力,较之小学生和大学生而言,中学生的生存状态体现出更多的矛盾性、复杂性和反复性。从理论上讲,学校教育作为教育的专门组织形式,理应把学生真正当成人,以极大的热忱去尊重人的自身发展、凸显人的生命意义、关注人的生存状态,然而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却常常听到或看到青少年的校园生存状态多年以来不容乐观,学校教育对学生生命感受的漠视、生命活力的压抑、生命意义的扭曲屡见不鲜,已经成为社会广泛诟病的核心问题之一。如何理解和把握这样的现实,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形成发展的内因,就成为了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笔者在中国教育专业媒体工作近30年,沉淀了丰富的采访经历,在工作中有一个深刻体会,教育做到最后,一定是一件必须见人见事充满人文情怀人性关怀的伟大事业。但遗憾的是,现实的教育与理想相去甚远,尽管近些年“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口号喊得山响,甚至不乏动听,但对学生尤其是中学生这一人生成长关键期的真实生存状态却很少给予应有重视,现实教育中对附着于抽象人身上的理念和概念诠释远远大于对当下作为具体人的每个学生的体察与关怀。这一直接、感性的认识促使笔者对中学生在校园的生存状态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由此,最终决定将研究视角聚焦校园,对中学生在其中的生存状态进行深入剖析,以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学教育深层次的矛盾与问题,明确教育改革方向。事实上,教育目的是教育理论的核心问题。其要研究和解决的基本矛盾包括个体自身发展的矛盾、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矛盾、个体与社会之间发展的矛盾。古往今来,教育目的多是围绕着如何解决这三个矛盾而展开的。关注生命、关怀人性、为了人的自由和幸福正是教育所应该达到的效果和目的,这从很大程度上要求教育更多地关注个体生存空间,关注个体自身的生存发展状况,以生存求自由和幸福。本研究是关于当前城乡中学生校园生存状态的实证研究,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共调查了全国东中西部2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城市、城镇、农村,包括初中和高中在内的58所学校,主要从中学生的自然生命生存状态、精神生命生存状态、社会生命生存状态三个维度来考察,具体又细分为自然生命状况、自我价值感、自我效能感、亲子关系、同辈关系、师生关系、校园生活满意度、学习状态认知、社会角色认知、社会角色扮演、公民意识和行为等若干子研究项目,搜集到详实的反映中学生校园生存状态的相关材料,对当前城乡中学生的校园生存现状试图作客观的观察与分析。本论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是:1.当代中学生的校园生存状态是怎样的?2.当前中学生实际生存状态存在哪些异化与问题?3.以上这些生存问题是如何产生的?4.为了解决中学生实际生存问题应该采取哪些措施?5.在整个教育环境中应该施行哪些政策,以缓解、解决中学生的校园生存问题?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为:第一章,导论。主要包括问题提出的原因及背景,相关研究综述、研究目标与研究思路和相关概念界定。第二章,中学生生存状态概述。主要了解与中学生校园生存状态相关的理论。涉及生存状态的本质与内涵、生存状态的影响因素与分析维度、中学生校园生存状态研究的分析框架。第三章,当代中学生校园生存状态研究设计。主要包括当代中学生校园生存状态的行为化表现、中学生校园生存状态调查的专家咨询、《当代中学生校园生存状态调查问卷》编制、《当代中学生校园生存状态访谈提纲》编制。第四章,中学生自然生命生存状态实证分析。主要包括自然生命的相关理论,自然生命指标下的数据统计与分析,自然生命状态下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第五章,中学生精神生命生存状态实证分析。主要包括精神生命的相关理论,精神生命指标下的数据统计与分析,精神生命状态下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第六章,中学生社会生命生存状态实证分析。主要包括社会生命的相关理论,社会生命指标下的数据统计与分析,社会生命状态下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第七章,结论与建议。通过前期的理论梳理与研究,加之实地调查所得数据资料与统计,得出当代中学生校园生存状态研究的基本结论,并由此提出改善中学生校园生存状态的教育改革建议。在研究过程中,笔者首先通过对已有相关理论的梳理,探明了中学生生存状态的测量指标。再通过与一线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实际接触,发现并归纳中学生校园生存状态中存在的问题,进而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制定出中学生生存状态实证调查问卷。在调查中,笔者得到了一系列新发现:比如。绝大部分中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自信心表现令人满意,并且愿意为社会发展作奉献。表明90和00后一代并没有像社会上一些人认为的那样无责任感;另外,学校在关注学生特长发展方面近些年也取得明显成效;在相当一部分地方和学校,教师对学生的分数性歧视现象得到了有效抑制。但一个严峻的事实是,国家在新一轮课程改革推进十五年之后,中学教育在课堂上发生的实质性变化并不明显,近七成的中学生仍然反映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太难听不懂;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重灾区在城市;近五分之一的中学生明确表示兴趣缺失,显现出当前中学教育蕴涵着的深层危机。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在理论上阐述了“人是人的,我是我的”观点,结合实证调查的数据提出了推进我国教育公平需要强调的三个观念和改进措施。第一,教育公平本质上是让学生各得其所的发展;第二,人们满意的学校是能充分满足学生兴趣爱好,能使他们特长得到充分发展的学校。第三,学校要关注每个学生就要关注每个学生的爱好。关注,且仅仅关注学生的升学率是我国不少学校,尤其是一些名校的客观现实。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引导学校从关注升学率转向充分地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发展,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切实增强,在学校的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存在状态得到切实地改变,以保证中学生身心得到更好地发展。

马占萍[8](2014)在《浅谈班主任工作的艺术魅力》文中提出作为学生学习、生活、做人最直接的管理者、引导者的班主任,如何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做好学生思想的引路人呢?一、率先垂范,树立榜样班主任对创设良好的班集体,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在学校里,班主任接触学生的时间最长,开展的教育活动最多,对学生的影响最大,在学生面前

王柏香[9](2013)在《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思考与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班主任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德育工作,以科学、合理的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意识,从而形成健康、正确的道德观,使得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健康的发展。

王嘉[10](2012)在《浅谈小学生教育教学》文中指出走进教育这片沃土,已有十三年时间了,带着那份执着与那股热情,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笔者获得了一些成绩,也碰到了一些挫折和困惑,但仍全身心地投入,默默付出,无悔耕耘。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班主任又是教师工作的重中之重。班主任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带头人,是班集

二、良好班集体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沃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良好班集体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沃土(论文提纲范文)

(1)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集体主义精神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问卷调查法
        3.访谈法
    (四)创新之处
        1.研究角度具有时代性
        2.研究策略具有针对性
        3.研究成果具有借鉴性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集体主义精神培育概述
    (一)相关概念概述
        1.集体主义
        2.集体主义教育
        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集体主义教育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集体主义精神培育的意义
        1.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2.有利于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
        3.有利于良好班集体的建设
        4.有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集体主义精神培育的任务
        1.培育学生热爱集体的情感和行为
        2.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各种利益关系
        3.提供化解矛盾的方法指导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集体主义精神培育现状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集体主义精神培育已有成果
        1.初中生已具备一定的集体主义意识和行为
        2.初中思政课教师基本具有培育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能力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集体主义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
        1.个人主义、小团体主义仍然存在
        2.部分学生集体观念淡薄
        3.集体主义精神培育水平有待提高
        4.部分家庭集体主义教育缺位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集体主义精神培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
        2.网络过分宣传个人主义影响学生价值判断与选择
        3.教师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4.集体主义精神培育教学评价机制的制约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强化集体主义精神培育的策略
    (一)提升教师培育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认知
        1.提高思政教师对集体主义教育的重视度
        2.提高思政教师对集体主义教育的参与度
    (二)在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集体主义精神
        1.教学目标确立中突出集体主义精神培养,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2.精准选择集体主义教育素材
        3.坚持过程引领,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
        4.注重合作学习,构建活动型学科课程
    (三)在课外活动中强化集体主义精神培育
        1.组织校本化实践活动
        2.开展社会化实践活动
    (四)完善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培育评价体系
        1.完善评价主体多元化
        2.完善评价方式多样化
    (五)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作用
        1.构建初中生新型共同体
        2.有效利用新媒体的网络教育功能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致谢

(2)如何创建良好的班集体——谈中职校班主任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一、班主任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培养学生班级团队精神和集体意识
三、创建班级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建立班级良好的学习环境
五、结语

(3)良好班集体建设的小妙招(论文提纲范文)

一、确立班级奋斗目标, 是良好班集体建设的核心
二、正确选拔、培养和使用学生干部, 是良好班集体建设的关键
三、健康、阳光、上进的班级文化, 是良好班集体建设的保障

(4)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新课标对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大致要求
    1.1 课堂教学要以“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为中心
    1.2 科学理论知识要联系实际、贯穿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以及与时俱进
    1.3 尽量用生活中的实例为学生讲解政治理论观点
    1.4 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联合起来
2. 新课标背景下课堂教学中暴露出的问题及出现问题的原因
    2.1 教育者错误的教学目标
    2.2 没有将理论知识结合到生活中
    2.3 传统课堂教学的影响, 致使教育者没有取得较好的效果
3. 解决新课标背景下课堂教学中暴露出的问题的策略
    3.1 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切实整合起来
    3.2 将政治学科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材料结合
    3.3 主动为学生寻找可利用的教学资源

(5)刍议职校班主任对学生“养成教育”的实践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职校生开展“养成教育”的必要性
    1. 帮助学生完善人格,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2. 培养学生勤奋学习的习惯,为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
    3. 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自理、自律能力的形成
    4. 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为学生顺利就业铺平道路
二、职校生开展“养成教育”的途径
    1. 立足学校大环境,开展养成教育
    2. 教师是“养成教育”的实施者,应相互配合做好学生专业培养工作
    3. 优化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德育沃土
    4. 完善班级小环境,开展养成教育
        (1)制定班规,“养成教育”有法可依。
        (2)开展活动,丰富养成教育。
        (3)评价激励,深化落实养成教育。
三、关于职校生开展“养成教育”的几点思考
    1. 兼顾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被动性
    2. 要体现教育内容的具体化
    3. 确保教育计划的系统有序性

(7)当代中学生校园生存状态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一) 现实意义
        (二) 理论意义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内容
    四、相关研究综述
        (一) 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二) 国外相关研究述评
    五、概念界定
        (一) 生存状态
        (二) 中学生校园生存状态
第二章 中学生校园生存状态概述
    一、生存状态的哲学依据
    二、生存状态的维度解构
    三、中学生校园生存状态的维度
    四、中学生校园生存状态的特征
第三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一) 教育行动研究
        (二) 文献研究
        (三) 调查研究
    三、研究对象
    四、抽样方法
        (一) 目标抽样
        (二) 多级整群抽样
        (三) 滚雪球抽样
    五、研究方法可行性分析
    六、调查工具——量表编制
        (一) 备选指标的确定
        (二)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第一次预调查
        (三) 中学生生存质量初测量表的形成
        (四) 测试样本——第二次预调查
        (五) 测量工具形成
第四章 中学生自然生命状态实证研究
    一、自然生命状态的理论阐述
        (一) 自然生命
        (二) 自然生命与教育
    二、中学生自然生命的现状
        (一) 睡眠时间:整体睡眠不足,城市学生更少
        (二) 体育活动时间:体育锻炼缺乏,城市学生受限
        (三) 完成作业所需时间:作业整体偏多,农村相对轻松
    三、中学生自然生命现有状态的原因分析
        (一) 重智轻体执念未有改观
        (二) 教育行政监管执行不力
第五章 中学生精神生命状态实证研究
    一、精神生命状态的理论阐述
        (一) 精神生命
        (二) 精神生命的特点
    二、中学生精神生命的现状
        (一) 自我价值感:肯定自身价值、满怀社会责任、主体参与较弱
        (二) 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强、遇事保持理性、表现机会缺乏
        (三) 亲子关系:父母关爱子女、信赖关系脆弱、城乡差异较大
        (四) 同伴关系:朋辈之间友好、相互易于沟通、农村竞争更烈
        (五) 师生关系:教师基本公正、尊重学生主体、师生关系融洽
        (六) 校园环境满意度:满意校园环境、设施有待丰富、活动形式单一
        (七) 学校归属感:心灵归属感强、校园安全可信、近半曾经受挫
        (八) 学习状态认知:学习态度积极、教师同等赞赏、知识讲授晦涩
    三、中学生精神生命现有状态的原因分析
        (一) 自我价值感强、实际承受力差,且农村孩子成就动机弱
        (二) 自我效能感强、相信自己能力,但个人预期存在差异
        (三) 学习负担较重、升学压力较大,且同伴分数竞争激烈
        (四) 教师积极引导、力求公平友善,但教师素养差异显着
第六章 中学生社会生命状态实证研究
    一、社会生命状态的理论阐述
        (一) 社会生命
        (二) 社会生命与教育
    二、中学生社会生命的现状:社会责任感强、文明素养较高、一成学生个人中心
        (一) 中学生对自身社会角色的认知:认可多重身份、社会责任感强
        (二) 中学生的公民参与意识:乐于奉献爱心、参与社会公益
        (三) 中学生的社会公德表现:遵守公共秩序、文明素养较高
    三、中学生社会生命现有状态的原因分析
        (一) 学生社会角色认知清晰,多数能够接受道德教育规训
        (二) 学生公民意识逐步形成,但家教错位与不良信息冲击较多
        (三) 农村环境限制社会认知发展,教育质量差异影响学生素质养成
第七章 基本结论与改革建议
    一、中学生校园生存状态的基本结论
        (一) 中学生的自然生存状态:休息时间匮乏、阳光运动不多、城市学生逊于农村
        (二) 中学生的精神生存状态:自我期许较高、学习压力繁重、人际互赖关系脆弱
        (三) 中学生的社会生存状态:文明素养较高、社会责任感强、少数学生固执自大
    二、改善中学生校园生存状态的改革建议
        (一) 学校管理视角:改革课程教学、建设学生成长支持保障体系
        (二) 学生成长视角:实施个性教育、鼓励学生在自立中获得自信
        (三) 家庭教育视角:形成家校合力、提供学生健康成长的教养环境
        (四) 媒体舆论引导视角:客观评析教育、理性宣传教育新闻事件
        (五) 教育行政管理视角:破解教育不公、全面构建教育均衡发展机制
    三、关于转变教育观念的一些建议
        (一) 教育公平的本质是让学生各得其所的发展
        (二) 人民满意的学校是让学生的兴趣得到充分发展
        (三) 学校要关注每个学生就要关注每个学生的爱好
结语
附录1:“当代中学生校园生存状态实证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2:两次预调查分析与问卷优化过程
    一、第一次预调查问卷因素分析报告
    二、第二次预调查问卷因素分析报告
参考文献

(8)浅谈班主任工作的艺术魅力(论文提纲范文)

一、率先垂范, 树立榜样
二、勤恳敬业, 踏实做人
三、了解学生, 有的放矢
四、开心的伙伴, 知心的朋友
五、和风细雨, 榜样激励

(9)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思考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好“心理医生”, 因人施教
    1.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2. 循循善诱
二、精心策划主题班队会
三、放下架子, 主动接近学生
四、建设一个优秀的班集体
    1. 让学生自己充分明确自己班级的目标
    2. 发挥班干部的核心力量
    3. 必须实行班级管理民主化、细致化
五、倾听学生的声音

(10)浅谈小学生教育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一洒向学生都是爱
二做对学生全面负责的严师益友
三以教育理论指导实践, 做好班主任工作

四、良好班集体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沃土(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集体主义精神培育研究[D]. 李玉.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2]如何创建良好的班集体——谈中职校班主任工作[J]. 张宝. 山西青年, 2019(23)
  • [3]良好班集体建设的小妙招[J]. 何桂成. 新课程(中学), 2019(04)
  • [4]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 闫军基. 高考, 2018(05)
  • [5]刍议职校班主任对学生“养成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 吴蒋平. 新课程研究(中旬刊), 2017(03)
  • [6]班主任如何培养良好的班集体[A]. 覃兰荣. 2015年9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15
  • [7]当代中学生校园生存状态实证研究[D]. 时晓玲. 华东师范大学, 2015(10)
  • [8]浅谈班主任工作的艺术魅力[J]. 马占萍. 青海教育, 2014(05)
  • [9]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思考与探索[J]. 王柏香. 中国校外教育, 2013(28)
  • [10]浅谈小学生教育教学[J]. 王嘉. 学园(教育科研), 2012(20)

标签:;  ;  ;  

良好的班集体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沃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