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活垃圾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设计

城市生活垃圾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设计

一、城市生活垃圾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徐宗霖[1](2021)在《社区垃圾管理系统的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升,城乡的生活垃圾问题也凸显出来,本课题以社区垃圾管理为研究对象,对该管理系统进行设计与开发。通过对社区垃圾管理现状的调研进行总结分析,了解用户需求,构建社区垃圾管理系统框架;在框架基础上,针对系统应用层和数据层进行设计与开发实现;根据界面设计原则,对系统展现层进行设计开发;根据系统要求,对其终端设备进行设计;所开发的系统进行运行测试。主要完成的具体工作如下:(1)根据调研结果,通过Kano模型进行需求分析得出结论,并对社区垃圾管理系统进行总体功能设计和框架构建,将系统框架分为基础层、数据层、应用层和展现层四个层级,各层级间通过软硬件进行联系;(2)社区垃圾管理系统功能分析与详细设计,对系统数据层和应用层进行深入设计。系统应用层所采用的开发语言为Java,框架为SSM框架,架构为B/S架构;系统数据层通过My SQL进行设计实现;(3)系统展现层设计,首先对展现层的结构功能和使用流程进行详细设计,其次根据界面设计原则与实例的分析研究,确定本系统的界面设计规范,最后完成系统界面设计与开发;(4)系统终端设备设计,根据系统要求、垃圾物性和垃圾箱现状等对设计要点进行整合;通过产品设计原则的研究,对系统终端设备进行方案设计,运用RHINO等软件进行三维建模,并确定最终方案。测试结果表明本文开发的系统技术可行,对研究社区垃圾管理系统具有实践指导作用。

SUTIKNO(苏壮)[2](2021)在《印尼海洋塑料垃圾污染法律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海洋塑料垃圾污染是各国和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它已经成为世界上海洋和水道中最普遍的污染问题之一。海洋塑料垃圾现在是海洋污染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在印尼海洋环境中十分普遍,与海洋塑料垃圾污染有关的各种问题尚待解决。海洋塑料垃圾既来自陆地,也来自海洋,目前印尼正在努力防止或减少其在海洋环境中的污染。本文的研究旨在丰富理论基础,为解决印尼海洋塑料垃圾污染问题提供新的思路,推动印尼海洋塑料垃圾污染法的改革。本文一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海洋塑料垃圾污染研究背景、目的、意义,方法和研究现状。第二章主要研究了海洋塑料垃圾污染的界定、分类、来源、降解以及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包括对生态、生物多样性和健康的影响。第三章分析印尼海洋塑料垃圾法律的缺陷及原因,主要包括立法不足、法律法规执行不理想、塑料垃圾回收法律空白、社会公众参与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海洋塑料垃圾污染越境转移失控、政府部门职责不清等。第四章回顾了现有的国际法律和监管框架,然后讨论了中国、加拿大、法国和澳大利亚为防止和减少陆地和海洋来源的海洋塑料垃圾相关的法律。本文还涉及执行与禁止进口塑料垃圾、扩大生产者责任、禁止一次性使用塑料和海洋塑料垃圾数据库相关的这些条例。这项研究对可用于防止或限制海洋塑料垃圾对海洋的影响的若干法律、条例和非管制措施进行了比较研究。然而,目前印尼还没有一个全面的方案旨在评估已经或将要进入海洋的塑料垃圾碎片的数量和影响,或对这些塑料垃圾碎片进行补救和清除。第五章完善海洋塑料垃圾污染法律,印尼有一些法律规定直接和间接涉及海洋塑料垃圾,其中一些规定是单独形成的,并不相互支持和补充。鉴于海洋塑料垃圾污染问题的处理非常复杂,需要协调一致的综合法规,主要法律对策包括完善海洋塑料垃圾污染现有制度、完善海洋塑料垃圾立法规范、推动社会公众参与、完善海洋塑料垃圾回收法律、控制海洋塑料垃圾越境转移、加强海洋塑料垃圾污染执法等。

丁兰芳[3](2020)在《公众使用垃圾分类管理软件的激励机制研究 ——基于A-B-C理论视角》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垃圾分类工作早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推广,国家和地方相继出台了垃圾分类的法规政策指导垃圾分类有序开展。在互联网+政务服务政策指导下,政府以经济、效率与效能为指导原则,从顶层设计将政务与现代科技相融合,联动多方主体参与,构建政务信息化管理体系。垃圾分类管理是城市管理的重要工作,垃圾分类管理系统是城市管理系统的核心模块。面向公众推广使用垃圾分类管理软件,一方面为公众参与垃圾分类提供智能高效的渠道,另一方面,发挥公众在城市管理工作中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作用,同政府相互配合、共同协作,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垃圾分类管理软件的应用,是政府通过信息化管理手段,引导公众主动参与,同时对公众行为的观察与分析,以减少城市管理中经济成本的投入,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实现全民垃圾分类的管理效能。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访谈法、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自组织理论以及网络外部性,从A-B-C的理论视角,研究垃圾分类的外部环境、公众态度与垃圾分类行为的相互作用关系。通过分析公众使用垃圾分类管理软件的外部条件、态度、行为以及三者间的互相作用的过程与结果,从激励公众使用垃圾分类管理软件的角度切入,分析垃圾分类管理软件实际应用情况及公众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思考如何构建和完善促使公众使用垃圾分类管理软件的激励机制,鼓励社会组织、公众多元主体互动,共同参与垃圾分类工作。本文研究发现在激励公众使用垃圾分类管理软件过程中,标准规范的不完善、投入科技和人才资源不足、产品用户体验不佳等外部条件的缺失,并且公众态度普遍消极,建议从外部条件和态度两方面入手,建立统一使用垃圾分类管理软件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加强科技的创新应用与人才的培养,优化垃圾分类管理软件的设计,提升垃圾分类管理软件的用户满意度,以引导公众进行垃圾分类的行为,提升垃圾分类的源头质量,促进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置整体闭环有效管理。另一方面,本文讨论在大数据、物联网、无人机等科技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垃圾分类作为城市管理工作的重要一环,需要运用科技的手段和方法,简化公众参与到垃圾分类中程序,节约公众参与垃圾分类的成本,并优化政府在城市管理工作中投入的资源。

姚毅[4](2020)在《建筑垃圾多源监测数据管理》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多,城镇规模也随之扩大;很多城市正在建设新区,与此同时,老旧建筑处于有序拆除、重建、翻新等阶段;由此引发了我国建筑垃圾体量猛增,给城市管理部门带来的隐忧也日益凸显。然而,由于涉及部门广且各地信息化程度差异较大,出现了诸如建筑垃圾运输管理失控、源头监管缺失、资源化利用较低等一系列问题;亟待通过加强监管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实现建筑垃圾全过程的监督和管控。但在系统建设过程中,鉴于建筑垃圾领域数据来源广、类型多、格式各异,关系复杂,如何将这些多源监测数据有效存储和管理起来,并融入到WebGIS系统中实现网络端的多源数据可视化成为困扰监管系统应用开发者的一项难题。据此,本文首先梳理了现有建筑垃圾监管系统的主要监测内容和开发技术;并结合国家针对建筑垃圾监管信息化需求,对多源监测数据进行了重新整理和系统分类,重新划分为城市基础数据、城市监测数据、科研监测数据,物联网监测数据四大类15小类数据;在进一步分析建筑垃圾领域数据、字段的深层次关系基础上,构建了基于本体的建筑垃圾数据模型,为将来的大数据融合提供更多支持;接下来,依据本体模型设计和固化了相应的数据库结构,实现了建筑垃圾多源监测数据的有效管理;最后,应用WebGIS架构和开源数据库,设计研发了建筑垃圾多源监测数据管理系统,服务于建筑垃圾精细化管理和资源化利用。现就主要研究工作简述如下:(1)引入地理数据空间本体进行建筑垃圾多源监测数据组织与数据库建立。从建筑垃圾流转过程角度,基于地理空间本体数据共享架构将建筑垃圾领域不同类型,不同格式的文本数据、卫星遥感数据、航空摄影数据、物联网监测数据、城市光谱数据等进行组织,并利用开源数据库PostgreSQL和地图服务器GeoServer实现了数据库结构的设计和固化,针对于建筑垃圾多源监测数据的GIS空间分析、多维度统计分析及可视化等都意义重大。(2)建筑垃圾多源监测数据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首先,从技术选型、功能需求、用户组成等方面对系统做出详细需求分析,明确了系统服务对象和建设目的;然后,以用户实际应用需求为导向,对系统整体架构提出了设计方案;最后,在前两项工作的基础上,完成了建筑垃圾多源监测数据管理系统的功能设计与实现。系统全面整合了相关监测数据,包括数据接入、数据展示、数据查询、统计分析和系统管理5大功能模块;系统的应用将有效提升各试点城市的建筑垃圾信息精准化管理水平,提高科研人员和建筑垃圾监管人员的研究工作效率。

辛超[5](2020)在《基于内存数据库的建筑垃圾三维数据管理》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建筑垃圾问题越来越严重,建筑垃圾年产生量由2007年的5亿吨快速增长到近几年的15吨以上,许多城市即将面临垃圾围城的局面。在建筑垃圾监管工作中,如何全面准确地获取相关监测数据是其中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而就现有的监测数据获取手段来说,天地一体化监测方法是其中较为先进的一种解决方案:其结合了高低空遥感平台和地面移动平台,采用多源遥感、倾斜摄影测量、三维激光扫描、物联网协同观测等技术手段,解决传统单一监测手段无法快速准确获取建筑垃圾类型、面积、体量等动态变化信息的问题。在天地一体化监测方法中,产生了大量的三维数据,而且这些数据来源广、类型多、关系复杂。如何将这些三维数据有效存储和管理起来,并融入到网络地理信息系统(WebGIS)中实现网络端的可视化成为困扰监管应用开发者的一项难题。本文对天地一体化监测中三维数据组织和管理方法开展研究,首先探索一种内存数据库优先的三维建筑垃圾模型管理方法:即利用内存数据库高速的数据读写性能减少客户端请求三维模型时的延迟时间;同时,利用其高并发访问下良好的稳定性改善系统整体服务性能;接下来,基于Redis数据库实现了三维模型分布式存储方案和数据持久化方案,拓展内存存储容量的同时保证系统高可用性;最后,采用Cesium开源库作为前端三维效果渲染引擎进行三维建筑垃圾管理系统整体框架和关键功能的开发,打破传统二维数据对建筑垃圾信息表达的局限性,为建筑垃圾监测管理提供新方式。现就本文开展的主要研究工作简述如下:(1)三维建筑垃圾管理系统监管数据组织整理。对天地一体化监测中的三维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三维模型数据及相关属性数据内部关联特征,实现了三维数据的逻辑组织,并完成内存型和关系型两种数据库的设计工作。(2)实现建筑垃圾堆体模型数据在Redis数据库中的存储。在内存数据库中构建了建筑垃圾三维模型的存储结构,并对三维模型及空间信息在内存数据库中的批量写入方法进行研究实现。(3)实验并分析验证了基于内存数据库(本文使用Redis数据库)的三维模型组织和管理方法对于Web端系统各方面性能的提升。首先通过模型调用速度对比实验,验证了基于内存数据库的管理方法在调用建筑垃圾三维模型时耗费的时间比使用传统文件式管理要少15%-30%,大幅提升了客户端请求三维模型时可视化效率;然后,通过高并发量测试对比实验,验证了内存数据库具有快速的读写性能,在高并发访问的情况下,可以快速处理用户请求,使得数据库服务始终保持良好的稳定性;接下来,设计并搭建了一个包含3主3从共6个节点的分布式存储集群来测试Redis数据库,测试结果表明分布式存储可以提升系统存储容量和可用性;最后,设计并实现一种基于分布式集群的AOF+RDB数据持久化方法,在提升数据安全性的同时降低了数据库服务出现阻塞的风险。(4)设计并实现三维建筑垃圾管理系统。结合实际需求和项目背景,对三维建筑垃圾管理系统进行全面的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提出系统整体建设方案。并利用既定的技术栈,对系统前端和后端实现分离式开发,将以内存数据库为优先的三维数据管理方法融入系统中,构建出系统基本框架并实现部分基本功能。

教育部[6](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赵天瑞[7](2020)在《无废城市典型场景下的生活垃圾动态模型构建及运输模式优化》文中认为中国作为当前固废产生总量最高的国家,为保证国家垃圾处理需求规划的实现与人居生活环境质量的整体提升,我国陆续推出了“无废城市”建设计划,通过“11+5”建设试点方案,以固废源头减量、资源利用、减少填埋量,最大减少固废清运过程的环境影响作为项目推进目的导向,形成以点带面的推进示范作用,配合垃圾分类的实践。其中,全局的生活垃圾精细化管理管控,在无废城市战略布局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论文研究区域作为县级市试点特区,有着城镇化发展迅速、生活垃圾产生分散且量大等典型场景特点,并且尚未建立垃圾分类机制,对于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产生的固废环境问题存在代表性科研价值。本研究基于无废城市建设中管理模式需求,结合大数据驱动,建立无废城市建设场景源头减量环节中的源头产量预测、垃圾空间分布、运输路径优化等关键节点的精准治理技术支撑。研究以宏观基础社会数据为基础,对研究区域及周边11个规模相近的县级市进行多源异构大数据采集,并对数据进行异常值检测、空缺值填补等数据价值提升预处理,建立了包含30种特征的生活垃圾关联数据指标体系;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特征因素的关联度排序,进行数据降维,明确了与生活垃圾产量相关的10个高价值特征;基于随机森林算法,利用高价值特征数据,构建符合研究区域社会未来发展规律的多元回归预测模型,获得了研究区域生活垃圾年产量将继续高速上升的结论,五年内的年产量将从12.19万吨上涨至14.69万吨,预计产量增幅为20%,为当地的源头产量探明与资源配置决策提供数据支撑。使用Arc GIS10.8软件,利用背景降噪处理后的夜间灯光遥感数据集,与当地生活垃圾总产量建立了高度的线性关联关系,依此获得2012-2019年间研究区域的生活垃圾空间产生变化特点;结合泰森多边形算法对2448平方公里的研究区域进行基于生活垃圾转运点的服务区划分,得到2020年内当地319个垃圾转运点的服务范围与日均垃圾负荷量;利用转运点要素数据与路网矢量数据,建立基于GIS的多路径配给问题分析数据集,生成包含30台车辆,带有时间限制窗,并覆盖当地全域生活垃圾的运输方案,并结合当地垃圾分布情况与乡村和城镇之间的地域差异性,进行了运输模式时间成本与经济效益的优化。综合无废城市建设以及生活垃圾分类后可能产生的管理技术难点,提出服务于垃圾分类场景的生活垃圾时空动态预测模型与多路径运输优化模型的构建方案,引入地理加权回归方法,提出不同种类垃圾的时空分布特征模型与运输方式的运算方案。并设计包含多源异构大数据管理、源头产量预测、空间分布分析、运输时间-经济成本优化的功能耦合软件平台,服务于无废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源头减量与资源化利用建设。

唐睿[8](2020)在《城市固体废弃物系统动力学模型与综合处理基地选址分析》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的增长和物质消费的变化,导致城市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也在不断增长,现有的城市固体废弃物末端处理设施已经满足不了垃圾增量的需求。本研究首先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城市固体废弃物的系统动力学模型,预测城市固体废弃物的产量。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城市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理基地的选址研究,最后总结出城市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理基地选址的标准化操作流程。首先,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城市固体废弃物的产生进行系统分析,绘制因果回路图和存量流量图,构建函数间的方程关系,确定参数取值,建立城市固体废弃物的系统动力学预测模型,预测厦门市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城市固体废弃物产生量。预测结果得出,在预测期内厦门的生活垃圾产生量在时间尺度上呈现出长期持续增长趋势,对现有的环卫处理设施产生了巨大的压力,2030年垃圾产生量将达到304万吨左右,是2017年的1.6倍。对于城市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理基地的选址研究,首先根据城市固体废弃物末端处理设施选址的相关规范和条例要求,还有国内外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确定选址的影响因素。结合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构建选址的层次结构模型,确定了各影响因素的权重和适宜度评分等级。然后将收集的各个影响因素的数据资料,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理论,运用ArcGIS10.2软件,建立地理信息数据库,进行数据管理,运用缓冲区分析和叠加分析,得到适宜建设城市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理基地的区域。本文以厦门市为例,选取高程、地势坡度、与水系的距离、与机场的距离、与港口的距离、与主要道路的距离、人口密度、土地利用类型和与现有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理基地距离9个影响因素进行选址适宜度分析,得到了厦门市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理基地建设的高适宜度区域,高适宜度区域占研究区域的比例为22.37%。最后,根据本研究关于城市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理基地选址的研究理论及实践,总结出关于城市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理基地选址的标准化操作流程。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9](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指出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夏雷[10](2020)在《东北严寒地区村落风貌数据库系统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村落风貌由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共同作用而形成,是村落特色的综合表达。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居住环境不断改善,村落风貌也逐步地发生着变化,“城乡一貌、千村一面”的问题日益凸显,村落的地域与文化特色在逐渐丧失,村落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也愈演愈烈。随着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国家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也非常关注乡村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村落风貌成为未来乡村建设发展的重要课题。东北严寒地区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农业地区广大,乡村众多,农村环境建设相对缓慢和滞后,但盲目建设、风貌破坏、特色缺失等问题同样突出,具有特殊的开展村落风貌研究的典型意义。研究以“十二五”绿色村镇课题为契机,从东北严寒地区村落风貌特色逐渐消弱等问题入手,针对风貌信息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提出定性分析与量化分析相结合的风貌研究方法,通过“信息收集——数据构成——系统搭建——功能应用”的思路建立风貌数据库系统,为村落风貌信息管理、特色识别、规划设计等提供技术支持。“信息收集”——东北严寒地区村落风貌实态调研与风貌现状特征解析。通过对典型村落自然、人文、人工风貌要素的收集,获取全面、完整与多样的风貌信息,分析村落风貌的成因。“数据构成”——建立村落风貌信息体系与基础数据库。基于村落风貌调研结果,立足于东北严寒地区村落基础条件特征,提出村落风貌信息集成与整合、识别与编码方案,并据此构建村落风貌基础数据库,形成其内部数据组织结构。“系统搭建”——建立村落风貌数据库系统与标准数据库。通过梳理村落风貌体系与数据库系统应用之间的关系,以村落风貌特色塑造理念下的风貌规划思路为突破点,提出针对东北严寒地区村落风貌信息特色的数据提取与运算方法。构建村落风貌量化引导指标体系,确定指标的标准引导值,对基础风貌信息进行提取与运算处理,构建村落风貌标准数据库。“功能应用”——东北严寒地区村落风貌特征解读、风貌发展类型识别、规划提升策略等应用分析。基于TOPSIS综合评价方法,实现东北严寒地区28个村落风貌的综合评价,对村落自然、人文、人工风貌特色进行解读,提出风貌提升策略。通过村镇景观规划、村落公共空间设计、建筑设计与管理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对系统的应用模式与功能拓展进行阐述与延伸讨论。研究以东北严寒地区村落风貌建设需求为基础,通过对风貌数据库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实现了对风貌信息的量化处理,探讨了在不同规划与研究需求下数据库系统内数据体系拓展与功能应用。为即将开展的省域和县市域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奠定了科学基础,为东北严寒地区村落风貌的规划建设提供了专业与技术支持。

二、城市生活垃圾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市生活垃圾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社区垃圾管理系统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本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生活垃圾管理现状
        1.2.2 智能垃圾管理系统研究现状
        1.2.3 系统开发技术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论文组织结构
        1.3.1 研究内容
        1.3.2 内容组织
2 社区垃圾管理系统调研分析及框架设计
    2.1 社区垃圾管理系统前期调研
        2.1.1 调研地点分析与确定
        2.1.2 调研情况分析与总结
        2.1.3 访谈内容分析与总结
        2.1.4 垃圾管理系统初始需求
    2.2 基于Kano模型的需求分析
        2.2.1 理论方法
        2.2.2 问卷与李克特量表设计
        2.2.3 初始需求与重要度的数据
        2.2.4 最终需求与重要度的数据
        2.2.5 设计要求确定
    2.3 社区垃圾管理系统框架设计
        2.3.1 系统总体功能设计
        2.3.2 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社区垃圾管理系统功能设计与开发
    3.1 多功能模块分析与设计
        3.1.1 综合调度模块
        3.1.2 数据分析模块
        3.1.3 基础信息模块
        3.1.4 系统管理模块
        3.1.5 平台对接模块
    3.2 数据库设计
        3.2.1 数据库需求分析
        3.2.2 逻辑结构设计
    3.3 数据库开发
        3.3.1 数据库E-R图绘制
        3.3.2 数据表设计
    3.4 系统开发模式与搭建
        3.4.1 系统开发架构
        3.4.2 系统开发过程中相关软硬件信息
        3.4.3 系统技术框架设计
        3.4.4 系统项目搭建
        3.4.5 系统详细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系统界面设计
    4.1 结构功能设计
    4.2 功能流程设计
        4.2.1 系统登录流程设计
        4.2.2 基本信息流程设计
        4.2.3 综合调度流程设计
        4.2.4 数据分析流程设计
        4.2.5 系统管理流程设计
    4.3 界面设计原则与规范
        4.3.1 界面设计原则与实例分析
        4.3.2 界面设计规范
    4.4 系统界面设计
        4.4.1 系统低保真设计
        4.4.2 系统高保真设计
    4.5 可用性测试与界面开发
        4.5.1 可用性测试
        4.5.2 界面设计开发
    4.6 本章小结
5 系统终端产品设计
    5.1 产品设计要点
        5.1.1 系统需求与技术分析
        5.1.2 垃圾箱现状分析
        5.1.3 垃圾物性分析
        5.1.4 设计要点确定
    5.2 竞品分析与产品设计原则
        5.2.1 分类垃圾箱竞品分析
        5.2.2 产品设计原则
    5.3 产品设计方案
    5.4 产品三维模型设计与效果图
        5.4.1 模型一设计与效果图
        5.4.2 模型二设计与效果图
        5.4.3 方案评分
    5.5 本章小结
6 称重模块设计与系统测试
    6.1 称重模块模型设计实现
        6.1.1 称重模型设计
        6.1.2 数据传输测试
    6.2 系统测试
        6.2.1 系统安装基本要求
        6.2.2 系统安装运行
        6.2.3 系统功能测试
    6.3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印尼海洋塑料垃圾污染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国际组织的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研究现状
        1.3.4 发展趋势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印尼海洋塑料垃圾污染法律概述
    2.1 印尼海洋塑料垃圾的基本状况
        2.1.1 印尼海洋塑料垃圾的界定
        2.1.2 印尼海洋塑料垃圾的分类
        2.1.3 印尼海洋塑料垃圾污染的来源
        2.1.4 印尼海洋塑料垃圾的降解
    2.2 海洋塑料垃圾污染对印尼生态环境的影响
        2.2.1 海洋塑料垃圾对印尼生态的影响
        2.2.2 海洋塑料垃圾对印尼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2.2.3 海洋塑料垃圾对印尼居民健康的影响
    2.3 印尼海洋塑料垃圾污染的立法现状
        2.3.1 《海洋垃圾管理总统条例》
        2.3.2 《垃圾管理法》
        2.3.3 《管理家庭垃圾与类家庭垃圾的政府条例》
        2.3.4 《控制危险废料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的批准的总统条例》
    2.4 本章小结
3 印尼海洋塑料垃圾污染法律的缺陷及原因
    3.1 印尼海洋塑料垃圾污染法律的缺陷
        3.1.1 海洋塑料垃圾污染立法不足
        3.1.2 部分海洋塑料垃圾污染法规执行效果不理想
        3.1.3 塑料垃圾回收法律空白
    3.2 印尼海洋塑料垃圾污染法律存在缺陷的原因
        3.2.1 社会公众参与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3.2.2 海洋塑料垃圾污染越境转移失控
        3.2.3 政府部门的责任规定不清
    3.3 本章小结
4 海洋塑料垃圾污染法律治理的域外考察及启示
    4.1 海洋塑料垃圾污染法律治理的域外考察
        4.1.1 中国禁止进口塑料垃圾
        4.1.2 澳大利亚建立国家海洋垃圾数据库
        4.1.3 加拿大扩大生产者责任的广泛行动计划
        4.1.4 法国第一个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
    4.2 域外海洋塑料垃圾污染法律治理的启示
        4.2.1 限制塑料垃圾的进口
        4.2.2 建立印尼国家海洋垃圾数据库
        4.2.3 制定生产者责任延伸的法律
        4.2.4 立法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
    4.3 本章小结
5 完善印尼海洋塑料垃圾污染治理的法律对策
    5.1 完善海洋塑料垃圾污染控制的立法
        5.1.1 完善海洋塑料垃圾污染现有制度
        5.1.2 完善海洋塑料垃圾污染的立法规范
        5.1.3 立法推动社会公众广泛参与
    5.2 健全海洋塑料垃圾污染管理政策
        5.2.1 完善海洋塑料垃圾回收法律
        5.2.2 控制海洋塑料垃圾越境转移
    5.3 加强印尼负责海洋塑料垃圾污染的部门
        5.3.1 国家海洋垃圾管理协调小组
        5.3.2 海洋垃圾管理国家行动计划小组
    5.4 加强印尼海洋塑料垃圾污染执法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3)公众使用垃圾分类管理软件的激励机制研究 ——基于A-B-C理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公众参与垃圾分类管理的研究
        1.2.2 城市管理系统中垃圾分类管理软件的应用研究
        1.2.3 垃圾分类信息化管理的激励机制研究
    1.3 研究方法及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公众参与
        2.1.2 垃圾分类管理软件
        2.1.3 激励机制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A-B-C理论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3 网络外部性
        2.2.4 自组织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公众使用垃圾分类管理软件的基础与目标
    3.1 公众使用垃圾分类管理软件的政策背景
        3.1.1 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3.1.2 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的政策文件
        3.1.3 地方垃圾分类管理实施方案
    3.2 公众使用垃圾分类管理软件的现实基础
        3.2.1 公众使用垃圾分类管理软件的必要性
        3.2.2 公众使用垃圾分类管理软件的必然性
    3.3 公众使用垃圾分类管理软件的目标
        3.3.1 完善城市管理系统,提供精细化公共服务
        3.3.2 联动多方力量参与,注重公众的体验与态度
        3.3.3 拓宽公共服务渠道,强化信息化监管与考评
第四章 公众使用垃圾分类管理软件的激励机制
    4.1 垃圾分类管理软件的设计与比较
        4.1.1 垃圾分类管理软件的设计
        4.1.2 垃圾分类管理软件的比较
    4.2 外部条件是公众使用垃圾分类管理软件的基础
    4.3 态度是公众使用垃圾分类管理软件的动力
    4.4 行为是公众使用垃圾分类管理软件的结果
第五章 公众使用垃圾分类管理软件激励机制的问题
    5.1 公众使用垃圾分类管理软件的外部条件缺失
        5.1.1 未形成垃圾分类管理软件应用的标准规范体系
        5.1.2 垃圾分类管理软件的应用成本较高
        5.1.3 缺乏垃圾分类管理软件的良性运营机制
    5.2 公众使用垃圾分类管理软件的态度普遍消极
        5.2.1 公众对垃圾分类法规政策的被动响应
        5.2.2 垃圾分类管理软件不具易用性和实用性
        5.2.3 缺乏形成有序自我管理的垃圾分类自组织
    5.3 公众使用垃圾分类管理软件的行为分散
第六章 完善公众使用垃圾分类管理软件激励机制的建议
    6.1 政府创造有利公众使用垃圾分类管理软件的外部条件
        6.1.1 建立业务及技术规范体系,统一软件应用标准
        6.1.2 注重科技和人才投入,合理利用优化资源
        6.1.3 联动多方力量参与,引入PPP项目管理模式
        6.1.4 运用有效的激励方法,增强公众的参与积极性
    6.2 市场注重产品实用性及用户体验,提高公众满意度
    6.3 公众通过自组织互动,培养使用垃圾分类管理软件的行为习惯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建筑垃圾多源监测数据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建筑垃圾监管
        1.2.2 建筑垃圾数据监测系统
        1.2.3 监管系统研发技术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组织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组织架构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技术
    2.1 WEBGIS概念
        2.1.1 WebGIS体系架构
        2.1.2 WebGIS的技术特点
        2.1.3 WebGIS应用
    2.2 开源软件技术
        2.2.1 服务器-GeoServer开源服务器
        2.2.2 数据库-PostgreSQL及PostGIS空间数据库
        2.2.3 地图表现-天地图API
        2.2.4 开发-Servlet技术
        2.2.5 开发-Vue框架
    2.3 地理数据空间模型
        2.3.1 地理本体概念
        2.3.2 地理空间数据概念
        2.3.3 地理本体的作用
        2.3.4 地理本体应用
第3章 建筑垃圾多源监测数据分析
    3.1 建筑垃圾监测数据现状
    3.2 城市基础数据
    3.3 试点城市上报数据
    3.4 科研监测数据
    3.5 GIS底图数据分析
第4章 多源监测数据模型与数据库设计
    4.1 基于空间本体的建筑垃圾数据模型构建
        4.1.1 建筑垃圾数据模型构建原则
        4.1.2 建筑垃圾本体模型构建
    4.2 数据库设计
    4.3 数据库建立与空间数据发布
第5章 建筑垃圾多源监测数据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5.1 需求分析
    5.2 系统架构
    5.3 开发环境
    5.4 系统功能
        5.4.1 数据接入模块
        5.4.2 数据展示模块
        5.4.3 数据查询模块
        5.4.4 统计分析模块
        5.4.5 系统管理模块
第6章 结语与展望
    6.1 研究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5)基于内存数据库的建筑垃圾三维数据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建筑垃圾监管系统应用与研究现状
        1.2.2 三维WebGIS系统研究现状
        1.2.3 内存数据库应用与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技术基础
    2.1 内存数据库
        2.1.1 内存数据库的概念
        2.1.2 内存数据库与磁盘数据库的比较
        2.1.3 内存数据库的分类及应用场景
    2.2 REDIS数据库
        2.2.1 特征与优势
        2.2.2 数据持久化
        2.2.3 分布式集群
    2.3 系统开发相关开源技术简介
        2.3.1 前端开发技术
        2.3.2 后端开发技术
第3章 建筑垃圾三维模型数据组织与处理
    3.1 监管数据组成
    3.2 数据逻辑组织
    3.3 数据库设计
        3.3.1 内存数据库设计
        3.3.2 关系数据库设计
    3.4 三维模型数据预处理
第4章 基于REDIS数据库的三维模型存储及实验
    4.1 三维模型数据在内存数据库中的存储
    4.2 模型调用速度对比实验
        4.2.1 实验设计
        4.2.2 实验准备
        4.2.3 结果分析
    4.3 高并发量测试对比实验
        4.3.1 实验设计
        4.3.2 实验准备
        4.3.3 结果分析
    4.4 分布式REDIS数据库集群搭建
        4.4.1 搭建流程
        4.4.2 测试实验
    4.5 数据持久化方案
第5章 三维建筑垃圾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5.1 需求分析
        5.1.1 用户组成
        5.1.2 技术需求
        5.1.3 数据需求
        5.1.4 功能需求
    5.2 系统设计
        5.2.1 整体架构设计
        5.2.2 系统功能设计
        5.2.3 数据交互设计
    5.3 系统实现
        5.3.1 系统后端实现
        5.3.2 系统前端实现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无废城市典型场景下的生活垃圾动态模型构建及运输模式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固体废物产量预测模型的研究现状
        1.3.2 GIS技术在固体废物收运规划研究应用现状
        1.3.3 固体废物的管理体系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数据基础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介绍
        2.1.1 研究区域概况
        2.1.2 社会经济状况
        2.1.3 市政环境建设状况
    2.2 数据来源
    2.3 研究方法
        2.3.1 灰色综合关联分析法
        2.3.2 随机森林(RF)算法
        2.3.3 克里金插值算法
第3章 基于随机森林的生活垃圾产量预测模型研究
    3.1 引言
    3.2 生活垃圾产量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建立与降噪预处理
        3.2.1 研究区域产废特征分析与指标体系建立
        3.2.2 数据特征的异常值清洗处理
        3.2.3 数据特征的缺失值检测与插补
    3.3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特征重要性分析与降维预处理
        3.3.1 影响因素数据降维需求分析
        3.3.2 基于灰色综合关联分析方法的数据降维
    3.4 随机森林产量预测模型的构建
        3.4.1 随机森林模型的初步构建
        3.4.2 随机森林模型的超参数调试优化
        3.4.3 随机森林模型的模型效果比对
        3.4.4 基于随机森林模型的生活垃圾产量预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GIS的生活垃圾空间分布与运输路径优化
    4.1 引言
    4.2 基于夜间灯光遥感数据的垃圾产量空间化分布研究
        4.2.1 夜间灯光数据介绍
        4.2.2 夜间灯光数据预处理
        4.2.3 夜间灯光与生活垃圾产量相关性计算
    4.3 基于泰森多边形的生活垃圾转运点服务范围划分
    4.4 基于空间区域插值方法的垃圾转运点日负荷分配研究
    4.5 基于空间分布模型建立的运输多路径优化过程研究
        4.5.1 研究区域道路矢量拓扑关系建立
        4.5.2 垃圾运输过程VRPTW问题的求解与成本计算
        4.5.3 生活垃圾收运模式区域划分
        4.5.4 基于区域划分的VRPTM问题求解优化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无废城市垃圾分类场景的模型优化与平台设计
    5.1 引言
    5.2 无废城市建设指标要求
        5.2.1 源头减量指标要求
        5.2.2 资源化利用指标要求
        5.2.3 最终处置指标要求
    5.3 基于无废城市垃圾分类场景的模型功能优化方案
        5.3.1 生活垃圾分类产量时空动态预测模型优化设计
        5.3.2 生活垃圾分类多路径运输VRPTM模型优化设计
    5.4 无废城市生活垃圾时空动态分析与运输路径优化平台设计
        5.4.1 软件架构设计
        5.4.2 功能模块设计
        5.4.3 平台开发设计架构
    5.5 平台系统数据库设计
        5.5.1 数据库管理系统
        5.5.2 属性类型数据信息
        5.5.3 空间类型数据信息
    5.6 平台功能界面设计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8)城市固体废弃物系统动力学模型与综合处理基地选址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及方案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2.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2.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 研究特色及创新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城市固体废弃物管理综述
    2.1 国内外城市固体废弃物的综合管理概述
    2.2 城市固体废弃物预测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2.3 基于GIS的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理设施选址国内外研究现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方法论与研究步骤
    3.1 系统动力学建模
        3.1.1 建模工具
        3.1.2 绘制因果回路图
        3.1.3 构建存量流量图
    3.2 城市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理基地的选址
        3.2.1 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影响因素的权重
        3.2.2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处理地理信息数据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市固体废弃物的系统动力学预测模型研究
    4.1 系统分析
    4.2 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4.2.1 因果回路图
        4.2.2 存量流量图
    4.3 模型方程与参数确定
        4.3.1 数据来源
        4.3.2 主要参数取值
        4.3.3 模型方程
    4.4 模型检验
    4.5 预测结果及分析
    4.6 本章小节
第5章 城市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理基地选址研究
    5.1 选址准则评判体系
        5.1.1 影响因素确定
        5.1.2 层次结构模型
    5.2 影响因素的权重
    5.3 适宜度等级的确定
    5.4 本章小节
第6章 基于GIS的厦门市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理基地选址
    6.1 厦门市区域概况
    6.2 厦门市固体废弃物作业运行机制及设施现状
    6.3 数据处理及分析
        6.3.1 数据收集
        6.3.2 数据准备与数据处理
        6.3.3 数据计算
    6.4 结果与分析
    6.5 城市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理基地选址的标准化操作流程
    6.6 本章小节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与成果
    7.2 研究意义与贡献
    7.3 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10)东北严寒地区村落风貌数据库系统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东北严寒地区
        1.3.2 村落风貌特色
        1.3.3 风貌数据库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
        1.4.1 国外相关研究
        1.4.2 国内相关研究
        1.4.3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1.5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1.5.4 论文框架
第2章 基础研究
    2.1 风貌研究相关理论基础
        2.1.1 系统科学理论
        2.1.2 空间形态理论
        2.1.3 场所文脉理论
        2.1.4 环境认知与意向理论
    2.2 村落风貌的基础研究
        2.2.1 村落风貌的构成要素
        2.2.2 村落风貌的特征
        2.2.3 村落风貌的塑造与信息表达
        2.2.4 村落风貌规划
    2.3 东北严寒地区村落风貌的认知
        2.3.1 东北严寒地区总体概况
        2.3.2 东北严寒地区村落类型与风貌特点
    2.4 数据库及数据库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2.4.1 数据库的类型与特征
        2.4.2 数据库系统的应用特征研究
        2.4.3 数据库系统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
    2.5 村落风貌数据库系统的基础研究
        2.5.1 数据库的内容与层次
        2.5.2 数据库的系统建构
        2.5.3 综合评价方法的基础研究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东北严寒地区村落风貌现状特征分析
    3.1 调研方法与研究区域概况
        3.1.1 调研方法与数据收集
        3.1.2 研究区域基本概况
    3.2 村落空间布局风貌特征
        3.2.1 村落空间布局与形态
        3.2.2 村落用地规模与构成
    3.3 村落街道与开敞空间风貌特征
        3.3.1 路网形态
        3.3.2 街道空间尺度与界面
        3.3.3 开敞空间
        3.3.4 绿化与设施
    3.4 村落庭院风貌特征
        3.4.1 庭院功能与组合模式
        3.4.2 庭院绿化与地面铺装
    3.5 村落建筑风貌特征
        3.5.1 建筑平面布局
        3.5.2 建筑立面要素特征
    3.6 村落风貌的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解析
        3.6.1 自然环境与农业生产活动
        3.6.2 民族与传统文化内涵
        3.6.3 村落建设主导模式
        3.6.4 城镇化与经济水平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东北严寒地区村落风貌信息提取与基础数据库构建
    4.1 基础风貌信息的集成整理方法
        4.1.1 基础风貌信息的核对
        4.1.2 基础风貌信息的整合要点
        4.1.3 基础风貌信息的集成与整理
    4.2 风貌信息的识别与筛选
        4.2.1 风貌的可识别性
        4.2.2 风貌信息的识别方法
        4.2.3 风貌信息的识别模式
        4.2.4 风貌信息的识别流程
        4.2.5 风貌信息的筛选
    4.3 风貌信息体系构建与内容解析
        4.3.1 村落风貌基础信息体系构建的目标与原则
        4.3.2 村落风貌基础信息体系框架与内容解析
    4.4 基于信息集成管理的风貌基础数据库构建
        4.4.1 数据库的结构逻辑
        4.4.2 数据库的内部数据组织
        4.4.3 数据库的维护与更新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东北严寒地区村落风貌信息运算处理与数据库系统设计
    5.1 数据库系统的需求与目标分析
        5.1.1 数据库系统的需求分析
        5.1.2 数据库系统的设计目标
    5.2 数据库系统的总体架构
        5.2.1 数据库系统的架构条件与要求
        5.2.2 数据库系统的总体结构框架
        5.2.3 数据库系统的界面层设计与技术架构
        5.2.4 数据库系统运行与基本功能的实现
    5.3 基于风貌信息特征的数据提取与运算机制
        5.3.1 运算标准数据的确定依据
        5.3.2 运算标准数据的分类解析
        5.3.3 基础数据的提取与运算处理流程
    5.4 面向现实需求的风貌量化引导框架与标准数据库建立
        5.4.1 风貌量化引导指标框架
        5.4.2 引导指标的权重确定
        5.4.3 基于量化引导框架的标准数据库内容
        5.4.4 村落风貌标准数据库的数据组织方式
    5.5 数据库系统的管理框架
        5.5.1 系统用户管理
        5.5.2 系统管理员运行维护制度
        5.5.3 数据更新维护机制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东北严寒地区村落风貌数据库系统应用研究
    6.1 基于综合评价的村落风貌解读
        6.1.1 村落风貌信息引导与综合评价过程
        6.1.2 村落风貌总体特征解读
        6.1.3 村落风貌子系统特征分析
    6.2 依托数据基础应用层面的村落风貌特色塑造
        6.2.1 村落风貌发展类型分析
        6.2.2 村落风貌塑造整体引导
        6.2.3 村落风貌子系统与各类要素特色塑造
    6.3 数据库辅助的村落风貌相关专题应用研究
        6.3.1 严寒地区村镇景观风貌要素识别与规划
        6.3.2 严寒地区村落公共空间优化设计
        6.3.3 严寒地区农村建筑设计与管理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城市生活垃圾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社区垃圾管理系统的设计研究[D]. 徐宗霖.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印尼海洋塑料垃圾污染法律问题研究[D]. SUTIKNO(苏壮).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3]公众使用垃圾分类管理软件的激励机制研究 ——基于A-B-C理论视角[D]. 丁兰芳.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4]建筑垃圾多源监测数据管理[D]. 姚毅.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5]基于内存数据库的建筑垃圾三维数据管理[D]. 辛超.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6]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7]无废城市典型场景下的生活垃圾动态模型构建及运输模式优化[D]. 赵天瑞.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8]城市固体废弃物系统动力学模型与综合处理基地选址分析[D]. 唐睿. 华侨大学, 2020(01)
  • [9]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10]东北严寒地区村落风貌数据库系统设计与应用研究[D]. 夏雷.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城市生活垃圾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