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匿性乳腺癌的影像学和病理特征

隐匿性乳腺癌的影像学和病理特征

一、隐匿性乳腺癌的影像学及病理特点(论文文献综述)

葛现才,殷德英,张勤,刘伟静,辛群[1](2021)在《隐匿性乳腺癌的诊疗现状分析》文中提出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影响女性健康。隐匿性乳腺癌临床比较少见,因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和规范化治疗指南,患者通常预后不良。笔者通过对既往文献的复习,总结临床经验,进一步分析隐匿性乳腺癌的诊治现状,提出存在的问题,希望引起同行关注,尽快制定相关标准,规范治疗,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2](2021)在《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文中提出1乳腺癌筛查指南1.1乳腺癌筛查的定义、目的及分类⑴肿瘤筛查,或称作普查,是针对无症状人群的一种防癌措施,而针对有症状人群的医学检查称为诊断。⑵乳腺癌筛查是通过有效、简便、经济的乳腺检查措施,对无症状妇女开展筛查,以期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其最终目的是要降低人群乳腺癌的死亡率。⑶筛查分为机会性筛查(opportunistic screening)和群体筛查(massscreening)。

肖莹[3](2021)在《乳腺MR动态增强扫描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基于3.0T MR平台,探讨GE乳腺动态增强三维容积内插快速扰相梯度回波序列(VIBRANT)的技术特点,对序列参数进行优化,同时研究乳腺癌动态增强MRI表现与分子生物学指标的关系,重点探讨乳腺癌周围血管特征与乳腺癌预后因素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分乳腺磁共振动态增强技术优化和该技术的临床应用两方面。第一部分,前瞻性研究并行采集技术和零点充填技术对成像质量的影像。选择乳腺病患者共70例,均为女性,并分成A、B两组,每组35例,A组为使用并行采集(ARC)技术的动态增强扫描,B组为不使用ARC技术的动态增强扫描。计算两组的扫描时间、图像的空间分辨力、信噪比和对比度并进行统计学比较。比较A、B两组动态增强MR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并分析其相关性。在保持其它参数一致的前提下,零点充填技术实验对ZIP1024和ZIP×2两个技术进行不同组合后进行比较研究:I组:同时使用ZIP1024和ZIP×2技术;Ⅱ组:只使用ZIP*1024技术;Ⅲ组:不使用ZIP技术。I、Ⅱ组分别扫描24个患者,Ⅲ组扫描26个患者。计算三组扫描时间、图像的空间分辨力、信噪比和对比度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第二部分,回顾性研究乳腺癌动态增强MRI表现与分子生物学指标的关系,重点探讨乳腺癌周围血管特征与乳腺癌预后因素的相关性,回顾性分析102例行MR动态增强扫描且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乳腺癌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利用ADW4.6工作站,测量乳腺病灶最大径,选择增强效果最明显的图像与平扫图像进行减影,用最大密度投影法(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得到乳腺3D-MIP图,分析肿瘤周围血管及两侧乳腺内血管情况,记录血管长度、内径及血管数目。MR检查设备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3.0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Discovery MR 750)。肿瘤的影像学评价指标包括:形态、大小、病灶边缘、肿块边缘强化、动力学曲线、瘤周血管征、患侧乳腺血管增多征,分析这些指标与各预后因素(ER、PR、HER-2)的相关性。结果:第一部分,并行采集技术实验中,A组平均扫描时长为7分30秒,B组平均扫描时长为12分38秒,A组扫描时间较B组明显缩短,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的图像信噪比分别为28.37和29.45;A组和B组的图像对比度分别为0.72和0.75。两组图像的信噪比和对比度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动态增强MRI诊断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3.3%,准确性为95.2%,B组动态增强MRI诊断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88.2%,准确性为90%,两组病例动态增强MRI对病灶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零点填充技术实验中,I组图空间分辨率和像信噪比最高(Voxel size=0.25,SNR=61.12),II组图像次之(Voxel size=0.49,SNR=35.20),III组图像空间分辨率和信噪比最差(Voxel size=1.58,SNR=28.91)。Ⅰ组和Ⅱ组、Ⅰ组和Ⅲ组之间信噪比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Ⅱ组和Ⅲ组之间信噪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II、III组图像的对比度分别为0.76、0.75、0.73。三组图像对比度之间两两比较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第二部分,乳腺癌周围血管特征与各预后因素研究中102例乳腺癌肿瘤形态肿块型90例,非肿块型12例。病灶直径范围为0.5cm-5.6cm,其中病灶大小≥2cm的66例,<2cm的36例。肿块边缘毛刺状的64例,边缘为其他的38例。动态增强扫描中,边缘强化的40例,其他强化形式的62例。TIC上升型(Ⅰ)、平台型(Ⅱ)、流出型(Ⅲ)分别为4例、19例、79例。检查结束后对增强图像进行后处理,周围血管征阳性和阴性分别45例和57例,患侧血管增多征61例,没有增加41例。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结果中,80例为浸润性癌,20例导管内癌,1例左乳黏液癌,1例左乳梭形细胞化生性癌伴癌组织大片坏死。乳腺癌患者中84例有明确病理分级:Ⅰ级10例,Ⅱ级30例,Ⅲ级44例,余18例无明确的病理分级。ER阳性74例,阴性28例。PR阳性56例,阴性46例。Her-2低表达66例,过表达36例。通过统计学分析,肿瘤形态与肿瘤周围血管征存在相关性,与患乳血管增多征不相关;肿瘤大小与瘤周血管征、患乳血管增多征均存在相关性;肿瘤边缘是否毛刺、肿瘤边缘强化是否高于内部与组织病理学分级、各预后因素(ER、PR、Her-2)无明显相关性;时间信号曲线与病理分级有相关性,与ER、PR、HER-2无相关性;乳腺癌的周围血管征与免疫组化ER、PR、HER-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织病理学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血管增多征与ER、P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ER-2、组织病理学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并行采集技术的VIBRANT乳腺动态增强扫描序列具有良好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在显着缩短扫描时间的前提下并不影响其诊断效能。在技术上同时应用ZIP1024和ZIP×2技术能提高图像空间分辨力和信噪比,改善图像质量。患侧乳腺血管增多和瘤周血管征阳性与乳腺癌预后因素存在相关性,可为临床评价乳腺癌患者预后提供参考价值。

张彦,郑振华[4](2021)在《隐匿性乳腺癌超声误诊探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隐匿性乳腺癌(occult breast cancer, OBC)的临床特点、诊治措施及超声误诊原因、防范措施。方法对超声误诊OBC 3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OBC中1例因食管高分化腺鳞癌术后2年常规超声检查发现左腋窝2枚增大淋巴结,超声误诊为食管癌相关转移性淋巴结;1例因右腋窝胀痛6个月来诊,超声检查发现右腋窝副乳腺并副乳腺边缘实性肿块,误诊为右腋窝副乳腺并副乳腺纤维腺瘤;1例因无意中触及左腋窝多个肿块1个月就诊,超声检查误诊为双乳纤维腺瘤,左腋窝淋巴结增大。1例经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及左腋窝淋巴结清扫病理检查,1例经超声引导下空芯针穿刺活组织病理检查,1例经腋窝肿块部分切除活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为OBC。3例均行单侧乳腺切除加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检查证实诊断,予规范化学治疗等,恢复良好。结论 OBC起病隐匿,易误诊。临床及超声医师要加强对OBC认识,掌握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建立科学诊断路径,并联合多种影像学检查手段相互验证,以降低误诊率,改善患者预后。

张彦,董磊,李培峰,尹萍[5](2020)在《隐匿性乳腺癌的超声图像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隐匿性乳腺癌(OBC)的超声声像图特征,为临床筛检OBC提供早期诊断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隐匿性乳腺癌患者乳腺、腋窝及锁骨上窝肿块超声声像图表现,观察肿块大小、数目、形态、回声、血流分布等。乳腺肿块按照BI-RADS分级,并与活检及术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超声显示22例OBC患者均可见单侧腋窝淋巴结肿大,4例伴同侧锁骨上窝淋巴结肿大。声像图显示病变淋巴结形态不规则,皮质回声增厚,结门不清或偏移,血流分布以混合型和周围型为主,符合乳腺癌转移性淋巴结超声特征。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病理检查腋窝及锁骨上淋巴结内查见转移性癌,肿瘤细胞呈实性巢团状或腺管状排列,细胞异型性明显,形态学结合免疫组化结果符合来源于乳腺。22例患者术后与术前病理诊断均一致。22例患者术前体格检查、影像检查及术后病理均未在乳腺发现原发病灶。结论超声检查可较敏感检出OBC转移性腋窝肿大淋巴结,并提示临床良、恶性趋向,超声引导下淋巴结活检结合免疫组化染色可推测肿瘤来源,对制定治疗方案具有指导作用。

宋宇[6](2020)在《DCE-MRI联合高频彩超在复杂乳腺疾病术前评估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DCE-MRI联合高频彩超在复杂乳腺疾病术前评估中的价值,以期为临床中复杂乳腺疾病的诊断及术前精准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11月至2020年5月期间于我院乳腺甲状腺外科就诊,符合入组标准的44例有效病例。将其高频彩超和DCE-MRI对乳腺原发病灶、淋巴结、乳腺背景(除原发病灶外的乳腺腺体)评估的影像学检查结果,通过相关评分标准(BI-RADS分级标准和淋巴结评估标准)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并与临床病理诊断结果对比后进行相关分析。通过χ2检验、Kappa一致性检验和ROC曲线等统计学方法,比较DCE-MRI联合高频彩超和两者单独检查方的诊断价值,并计算出相应检查结果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等。结果:应用χ2检验分析可知,三种检查方式对乳腺原发病灶、淋巴结、乳腺背景的良恶性鉴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Kappa一致性检验提示,DCE-MRI联合高频彩超在乳腺原发病灶、淋巴结、乳腺背景中的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的一致性最高(P值均<0.05);ROC曲线提示,DCE-MRI联合高频彩超在原发病灶、淋巴结、乳腺背景中的AUC值均最高(P值均<0.05);DCE-MRI联合高频彩超对乳腺原发病灶、淋巴结、乳腺背景的灵敏度及准确率均最高。结论:1.DCE-MRI联合高频彩超及两者单独检查在乳腺原发病灶、淋巴结及乳腺背景的良恶性鉴别中均具有重要意义;DCE-MRI联合高频彩超及两者单独的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相比,联合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的一致性最高。2.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DCE-MRI联合高频彩超可以有效的取长补短,提高诊断效能。与病理诊断结果相比,联合检查在乳腺原发病灶、淋巴结及乳腺背景评估中的诊断效能最高。

张静雯[7](2020)在《十年甲状腺癌超声及临床数据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上海某大型三甲医院甲状腺癌患者的超声及临床病理资料,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1、甲状腺癌十年临床及病理特征变化趋势;2、基于病例文本数据集,建立机器学习算法模型预测PTC淋巴结转移情况;3、基于术后超声的随访结果,对PTC术后复发/残余病例的危险因素进行研究,对复发的时间及年龄分布特点进行探讨。希望通过上述研究,为甲状腺癌的治疗策略及术后超声管理提供背景依据和临床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甲状腺癌手术患者的超声、临床及病理学资料,共计9995例。从患者数量、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及病理学构成方面分析甲状腺癌的十年临床病理特点及变化趋势。其次,针对其中电子病历数据存档完整的5076例乳头状癌患者,收集病例文本数据信息(超声、临床病史及病理资料),利用自然语言技术对文本数据集进行词向量化处理并进行词向量矩阵拼接,采用深度神经网络(DNN)结合机器学习算法(RDF、GBM、XGB、DT、NB),对病例向量矩阵进行特征学习,利用其多模型投票机制,对PTC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预测。最后,对在我院术后超声随访36个月以上的3113例PTC患者,将其分为复发/残余组(321例)及无复发/残余组(2792例)。从患者性别、年龄、原发灶大小、原发灶部位、多灶、是否伴随桥本、肿瘤T分期及N分期方面对两组病例进行分析,并采用多因素回归方法分析PTC复发/残余的高危临床因素。同时评估基于超声发现复发/残余病例的时间特点以及复发/残余患者的年龄分布特点。结果第一部分结果显示,十年甲状腺癌手术患者共9995例,女性患者占比高,不同性别患者均以40~49岁年龄组的构成比最高。甲状腺癌整体手术量逐年呈上升趋势,但不同性别患者比例的上升趋势无统计学差异。后五年(2012~2016年)与前五年(2007~2011年)两组资料比较,提示后五年肿瘤平均直径显着缩小,PTC构成比明显增加,微小癌(≤10mm)构成比明显上升。第二部分共纳入5076例PTC病例数据,结果显示DNN模型结合RDF算法在基于病例文本数据信息预测PTC淋巴结转移风险时,其预测LNM、CLNM、LLNM的AUC分别为0.98、0.98和0.97。Precision分别为0.98,0.98,0.96,Recall分别为0.95,0.94,0.92,F1值分别为0.97,0.96,0.94。第三部分结果显示,PTC复发/残余率为10.3%,约62.6%的复发/残余病例在术后2年内的超声随访中被发现。多因素分析提示多灶癌、更高的T分期和N分期是复发/残余的独立危险因素。20~30岁年龄段及70~80年龄段患者复发率相对较高。结论十年来,我院甲状腺癌手术患者临床病理特点及变化趋势基本符合国内外甲状腺癌流行病学特征。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病例数文本据集进行词典化和向量化处理,结合深度神经网络与机器学习算法,预测PTC淋巴结转移情况,对辅助评估术前淋巴结转移具有一定潜力。了解复发/残余病例的高危临床因素和时间分布特点、以及复发患者年龄分布特点有助于辅助改善术后长期个体化超声随访策略。

宋德梅[8](2020)在《钼靶、超声及MRI对乳腺疾病诊断的比较影像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钼靶、超声及MRI三种检查方法单独与不同联合对乳腺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我院2013年5月至2019年10月均行乳腺钼靶、超声及MRI三种影像学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210例乳腺疾病患者,共252个病灶,参照乳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BI-RADS)标准对病灶进行BI-RADS分类,统计分析钼靶、超声、MRI单独与钼靶+超声、钼靶+MRI、超声+MRI及钼靶+超声+MRI不同联合诊断乳腺疾病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钼靶、超声及MRI单独与不同联合诊断乳腺癌的敏感度均较高,以钼靶+超声的敏感度最高;钼靶+超声与钼靶、超声的敏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MRI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的敏感度稍高于钼靶、超声,但三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的特异度、准确度显着高于钼靶、超声及钼靶+超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钼靶、超声及钼靶+超声各组间的特异度、准确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钼靶+MRI、超声+MRI及钼靶+超声+MRI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与单独MRI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钼靶、超声、MRI、钼靶+超声、钼靶+MRI、超声+MRI及钼靶+超声+MRI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00、().811、0.952、0.887、0.954、0.952及0.958;AUCMR1显着高于AUC钼钯、AUC超声,及AUC钼钯+超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UC钼钯、AUC钼钯+超声高于AUC超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UC钼靶+超过。与AUC钼靶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UC钼钯+MRI、AUC超声+MRI及AUC钼靶+超声+MRI与AUCMRI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对乳腺疾病的诊断效能较高,钼靶及超声的诊断效能中等,三者联合的诊断效能最高。钼靶、超声诊断乳腺癌的敏感度较高,但特异度不高。钼靶+超声较单独钼靶或超声提高了诊断的敏感度,但不能提高特异度。钼靶+超声的敏感度与MRI相仿,可以满足乳腺癌的筛查及临床诊断需要,而MRI诊断的特异度、准确度显着高于钼靶、超声及钼靶+超声,且MRI对乳腺病变有较好的良、恶性鉴别能力,因此对于钼靶或超声定性困难的病变可增加MRI检查提高特异度及准确度。

丁奕[9](2020)在《基于CT影像组学的胃癌Lauren分型术前预测模型构建》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基于CT影像的影像组学研究,分析Lauren分型中肠型和弥漫型之间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差别,并通过构建影像组学诺模图用于术前区分肠型和弥漫型胃癌。方法方法:本次研究由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伦理审查委员会批准,选取了539例胃癌病例,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所有患者均进行术前增强CT检查及术后病理检查,收治时间跨度为2011年12月至2017年12月。通过查询医院PACS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PACS,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获得CT图像并以DICOM格式导出原始图像。利用ITK-SNAP软件对门脉期CT图像最大层面进行手动勾画。两名具有10年诊断经验的影像科医师分别对所有图像感兴趣区进行手动勾画,然后具有30年经验的影像科主任医师对所有图像进行校对。时隔一个月之后从539例胃癌患者中随机抽取30例图像重复以上的分割过程,用于影像组学特征稳定性分析。从每张CT图像的瘤内及瘤周提取2074(1037+1037)个影像组学特征,包括形状特征、一阶特征及纹理特征。首先采用z评分法,根据训练集中患者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参数,对大量影像组学特征进行标准化,然后以ICC>0.75的影像组学特征的可作为可靠性较高的特征,最后我们使用了10倍交叉验证的最小绝对收缩选择算子方法(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识别了最优影像组学特征组合,同时收集了患者的临床信息(年龄、性别、CTT分期、CTN分期),本研究采用R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单因素分析中,连续变量(年龄)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类变量(性别、CTT分期、CTN分期)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双侧p值<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构建了基于瘤内的模型,基于瘤周的模型及综合肿瘤及瘤周特征的影像组学标签,基于临床特征的临床特征模型1和临床模型2,结合了临床特征和影像组学标签的影像组学模型。为了评估这6个模型识别能力,本研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评估模型的预测能力,同时计算出各个模型预测的准确性、特异性和敏感性。采用Delong检验两两比较各个模型的预测性能。为了验证模型预测概率与实际概率的匹配性,对影像组学模型使用了校准曲线加以评估。为了量化研究的临床价值,在验证集中通过计算某些阈值概率下的净效益来的方法来使用决策曲线进而对影像组学模型进行评估。结果从每张CT图像中瘤内及瘤周分别提取2074(1037+1037)个影像组学特征。以ICC>0.75为可靠标准,将232个肿瘤特征和206个瘤周特征作为后续特征选择的依据。利用LASSO方法筛选出3个最优影像组学特征,包括两个瘤内的一阶特征以及一个瘤周的形状特征,基于最优特征组合构建联合影像组学标签。通过训练集中的单因素分析,确定了预测Lauren分型的临床特征为年龄、CTT分期及CTN分期,结合影像组学标签及临床特征,本研究构建了影像组学模型。联合影像组学标签在训练集与验证集的AUC分别为0.715(95%CI:0.663-0.767),0.714(95%CI:0.636-0.792)。结合了临床特征及联合影像组学标签的影像组学模型性能优于其它模型,在训练集与验证集的AUC分别为0.745(95%CI:0.696-0.795),0.758(95%CI:0.685-0.831)。Delong检验结果表明,训练集和验证集影像组学模型预测性能与临床模型1、临床模型2、瘤内模型和瘤周模型的预测性能之间存在显着差异。验证集中5.71%的综合判别改善指数(Integrated Discrimination Improvement,IDI)显示出影像组学模型相对于影像组学标签预测性能的提升。影像组学模型的校准曲线显示出良好的适应度,验证集中的决策曲线分析表明,相比与临床模型1及临床模型2,影像组学模型在指导不同Lauren分型胃癌患者的治疗策略时获得了更多益处。结论本研究基于瘤内及瘤周的影像组学特征、CTT分期、CTN分期、年龄构建了影像组学诺模图,可以个性化地用于术前预测胃癌患者的Lauren分型,辅助临床决策的制定。

邓柯[10](2019)在《隐匿性乳腺癌的诊断与治疗(附18例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隐匿性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并分析影响隐匿性乳腺癌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了18例隐匿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和随访数据,并探讨隐匿性乳腺癌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和影响隐匿性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整理18例隐匿性乳腺癌患者的既往住院病例资料和电话随访收集相关数据。入组的18例隐匿性乳腺癌患者随访时间最短2个月,最长9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41个月。用统计学软件对临床病理资料和随访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得出18例隐匿性乳腺癌患者中有15位存活,总生存率83.3%。1年总生存率83.3%,3年总生存率为83.3%,5年总生存率为83.3%;各临床病理指标与隐匿性乳腺癌患者生存期无统计学关联(P>0.05);乳腺X线、超声、MRI和胸部CT在隐匿性乳腺癌原发病灶检出方面没有明显优劣;接受手术治疗与隐匿性乳腺癌无进展生存相关(P<0.05),新辅助化疗、辅助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和内分泌治疗与其无关(P>0.05)。结论:隐匿性乳腺癌的治疗方式中手术治疗可改善患者的生存状况,其他治疗无影响。

二、隐匿性乳腺癌的影像学及病理特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隐匿性乳腺癌的影像学及病理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隐匿性乳腺癌的诊疗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 、OBC的定义
二、OBC的临床特点
三、OBC的影像学及病理特征
四、OBC的鉴别诊断
五、OBC诊疗现状及争议
六、OBC的预后
七、结语

(2)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1乳腺癌筛查指南
    1.1 乳腺癌筛查的定义、目的及分类
    1.2 女性参加乳腺癌筛查的起始和终止年龄
    1.3 用于乳腺癌筛查的措施
        1.3.1 乳腺X线检查
        1.3.2 乳腺超声检查
        1.3.3 乳腺临床体检
        1.3.4 乳腺自我检查
        1.3.5 乳腺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
        1.3.6 其他检查
    1.4 一般风险女性乳腺癌筛查指南
        1.4.1 20~39岁
        1.4.2 40~70岁
        1.4.3 70岁以上
    1.5 乳腺癌高危人群筛查意见
        1.5.1 罹患乳腺癌高危人群的定义
        1.5.2 乳腺癌高危人群的筛查推荐策略与管理
2常规乳腺X线检查和报告规范
    2.1 乳腺X线检查技术规范
        2.1.1 投照前准备工作
        2.1.2 常规投照体位
        2.1.3 补充投照体位和投照技术
    2.2 诊断报告规范
        2.2.1 肿块
        2.2.1. 1 肿块边缘描述
        2.2.1. 2 肿块形态描述
        2.2.1. 3 肿块密度描述
        2.2.2 钙化
        2.2.2. 1 钙化类型
        2.2.2. 2 钙化分布
        2.2.3 结构扭曲
        2.2.4 对称性征象
        2.2.4. 1 不对称
        2.2.4. 2 球形不对称
        2.2.4. 3 局灶性不对称
        2.2.4. 4 进展性不对称
        2.2.5 乳腺内淋巴结
        2.2.6 皮肤病变
        2.2.7 单侧导管扩张
        2.2.8 合并征象
    2.3 病灶的定位
    2.4 乳腺X线报告的组成
        2.4.1 检查目的
        2.4.2 乳腺分型
        2.4.3 清晰地描述任何重要的发现
        2.4.4 与前片比较
        2.4.5 评估分类
        2.4.5. 1 评估是不完全的
        2.4.5. 2 评估是完全的—最后分类
3乳腺超声检查和报告规范
    3.1 超声检查的仪器
    3.2 超声检查的方法
    3.3 超声检查的程序
        3.3.1 基本要求
        3.3.2 图像的存储
        3.3.3 报告书写
    3.4 超声诊断报告的规范
        3.4.1 乳腺超声的回声模式
        3.4.2 正常的乳腺组织声像图表现
        3.4.3 异常的乳腺组织声像图表现
        3.4.3. 1 肿块
        3.4.3. 2 周围组织
        3.4.3. 3 钙化
        3.4.3. 4 血管评估
        3.4.4 彩色超声检查
        3.4.5 其他相关技术
        3.4.5. 1 三维成像
        3.4.5. 2 弹性成像
        3.4.5. 3 造影增强对比成像
    3.5 乳腺超声评估分类
        3.5.1 评估是不完全的
        3.5.2 评估是完全的—分类
    3.6 乳腺超声检查报告的组成
        3.6.1 患者信息的记录
        3.6.2 双侧乳腺组织总体声像图描述
        3.6.3 有意义的异常及病灶的声像图描述
        3.6.3. 1 记录病灶
        3.6.3. 2 病灶声像图的描述
        3.6.3. 3 结论
        3.6.3. 4 病灶图像存储
    3.7 报告范例
4常规乳腺MRI检查和报告规范
    4.1 乳腺MRI检查适应证
        4.1.1 乳腺癌的诊断
        4.1.2 乳腺癌分期
        4.1.3 新辅助治疗效果评估
        4.1.4 腋窝淋巴结转移,原发灶不明者
        4.1.5 保乳术患者的应用
        4.1.6 乳房成形术后随访
        4.1.7 高危人群筛查
        4.1.8 MRI引导下的穿刺活检
    4.2 乳腺MRI检查的禁忌证⑴妊娠期妇女。
    4.3 乳腺MRI检查技术规范
        4.3.1 检查前准备
        4.3.1. 1 临床病史
        4.3.1. 2 检查前准备
        4.3.2 MRI检查
        4.3.2. 1 设备要求
        4.3.2. 2 扫描体位
        4.3.2. 3 成像序列
        4.3.2. 4 后处理
    4.4 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4.4.1 点状强化
        4.4.2 肿块
        4.4.3 非肿块强化
        4.4.4 其他征象和伴随征象
        4.4.5 病灶定位
    4.5 乳腺MRI报告的组成
        4.5.1 评估不完全
        4.5.2 评估完全
5影像学引导下的乳腺组织学活检指南
    5.1 适应证
        5.1.1 乳腺超声影像引导下乳腺病灶活检
        5.1.2 乳腺X线影像引导下乳腺病灶活检
        5.1.3 其他
    5.2 对影像学引导乳腺活检设备的要求
        5.2.1 乳腺X线影像引导
        5.2.2 乳腺超声影像引导
        5.2.3 乳腺磁共振成像引导
        5.2.4 用于手术活检的定位导丝
        5.2.5 微创活检设备
    5.3 影像引导下钢丝定位手术活检
        5.3.1 禁忌证
        5.3.2 术前准备
        5.3.3 术中注意事项
    5.4 影像引导下的乳腺微创活检
        5.4.1 禁忌证
        5.4.2 术前准备
        5.4.3 术中注意事项
        5.4.4 术后乳房和标本的处理
6乳腺癌病理学诊断报告规范
    6.1 标本类型及固定
        6.1.1 标本类型
        6.1.2 标本固定
    6.2 取材及大体描述规范
        6.2.1 空芯针穿刺活检标本
        6.2.2 真空辅助微创活检标本
        6.2.3 乳腺肿块切除标本
        6.2.4 乳腺病变保乳切除标本
        6.2.4. 1 大体检查及记录
        6.2.4. 2 取材
        6.2.5 乳腺切除术(包括单纯切除术和改良根治术)
        6.2.5. 1 大体检查及记录
        6.2.5. 2 取材
        6.2.6 SLNB
    6.3 病理学诊断分类、分级和分期方案
        6.3.1 组织学分型
        6.3.2 组织学分级
        6.3.3 乳腺癌的分期
        6.3.4 免疫组织化学和肿瘤分子病理学检测及其质量控制
        6.3.5 病理报告内容及规范
7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治疗临床指南
    7.1 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治疗的外科技术
        7.1.1 开展保乳治疗的必要条件
        7.1.2 保乳治疗的适应证
        7.1.2. 1 临床Ⅰ、Ⅱ期的早期乳腺癌
        7.1.2. 2 临床Ⅲ期患者(炎性乳腺癌除外)
        7.1.3 保乳治疗的绝对禁忌证
        7.1.4 含以下因素时应谨慎考虑行保乳手术
        7.1.5 保乳治疗前的谈话
        7.1.6 保乳手术
        7.1.6. 1 术前准备
        7.1.6. 2 手术过程
        7.1.6. 3 术后病理学检查
        7.1.6. 4 随访和局部复发
    7.2 保乳标本的病理学检查取材规范
    7.3 乳腺癌保乳术后的放疗
        7.3.1 全乳放疗
        7.3.1. 1 适应证
        7.3.1. 2 与全身系统性治疗的时序配合
        7.3.1. 3 照射靶区
        7.3.1. 4 照射技术
        7.3.2 部分乳腺短程照射(accelerated partial breast irradiation,APBI)
        7.3.2. 1 适应证
        7.3.2. 2 技术选择
8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临床指南
    8.1 开展SLNB的必要条件
        8.1.1 多学科协作
        8.1.2 学习曲线
        8.1.3 知情同意
    8.2 SLNB指征
    8.3 SLNB操作规范
        8.3.1 示踪剂
        8.3.2 SLN术中确认与检出
    8.4 SLN的病理组织学、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诊断
        8.4.1 SLN的术中诊断
        8.4.2 SLN的术后诊断
    8.5 SLN转移灶类型判定标准、预后意义及临床处理
        8.5.1 SLN转移灶类型判定标准[AJCC(第8版)乳腺癌TNM分期]
        8.5.2 SLN不同转移类型的预后意义及腋窝处理
    8.6 SLNB替代ALND患者的随访
9乳腺癌全乳切除术后放疗临床指南
    9.1 适应证
    9.2 与全身治疗的时序配合
    9.3 照射靶区
    9.4 照射剂量和照射技术
        9.4.1 三维适形照射技术
        9.4.2 常规照射技术
    9.5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改良根治术后放疗
    9.6 乳房重建术与术后放疗
10乳腺癌全身治疗指南
    1 0.1 乳腺癌术后辅助全身治疗临床指南
        1 0.1.1 乳腺癌术后辅助全身治疗的选择
        1 0.1.2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临床指南
        1 0.1.2. 1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人群选择(表4)
        1 0.1.2. 2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禁忌证
        1 0.1.2. 3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治疗前谈话
        1 0.1.2. 4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治疗前准备
        1 0.1.2. 5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方案(附录Ⅵ)
        1 0.1.2. 6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注意事项
        1 0.1.3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临床指南
        1 0.1.3. 1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的人群选择
        1 0.1.3. 2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前谈话
        1 0.1.3. 3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与其他辅助治疗的次序
        1 0.1.3. 4 乳腺癌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的方案
        1 0.1.4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临床指南
        1 0.1.4. 1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的人群选择
        1 0.1.4. 2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的相对禁忌证
        1 0.1.4. 3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前谈话
        1 0.1.4. 4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前准备
        1 0.1.4. 5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方案
        1 0.1.4. 6 乳腺癌术后辅助抗HER2治疗的注意事项
    1 0.2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临床指南
        1 0.2.1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人群选择
        1 0.2.2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禁忌证
        1 0.2.3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前谈话
        1 0.2.4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实施
        1 0.2.4. 1 治疗前准备
        1 0.2.4. 2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方案(附录Ⅵ)
        1 0.2.4. 3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注意事项:
        1 0.2.4. 4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的疗效评估和方案调整
        1 0.2.5 乳腺癌经新辅助治疗降期后的局部和全身处理
        1 0.2.5. 1 局部处理
        1 0.2.5. 2 全身处理
    1 0.3 晚期乳腺癌解救性全身治疗临床指南
        1 0.3.1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临床指南
        1 0.3.1. 1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人群选择
        1 0.3.1. 2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前谈话
        1 0.3.1. 3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相关概念
        1 0.3.1. 4 晚期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药物(绝经定义参见附录Ⅷ)
        1 0.3.1. 5 晚期乳腺癌一线内分泌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
        1 0.3.1. 6 晚期乳腺癌二线内分泌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
        1 0.3.2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的临床指南
        1 0.3.2. 1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的人群选择
        1 0.3.2. 2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前谈话
        1 0.3.2. 3 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前准备
        1 0.3.2. 4 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化疗±靶向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附录Ⅶ)
        1 0.3.3 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治疗临床指南
        1 0.3.3. 1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的人群选择
        1 0.3.3. 2 抗HER2单抗使用的注意事项
        1 0.3.3. 3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前谈话
        1 0.3.3. 4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前准备
        1 0.3.3. 5 晚期乳腺癌抗HER2治疗的选择和注意事项(详见14.2章节内容)
    1 0.4 终末期乳腺癌姑息治疗临床指南
        1 0.4.1 适应人群
        1 0.4.2 终末期乳腺癌患者姑息治疗前谈话
        1 0.4.3 主要措施
        1 0.4.4 肿瘤相关症状的控制
        1 0.4.4. 1 疼痛
        1 0.4.4. 2 厌食和恶病质
        1 0.4.4. 3 恶心和呕吐
        1 0.4.4. 4 疲乏
        1 0.4.4. 5 昏迷
11乳腺癌患者随访与康复共识
    11.1随访和评估
    11.2临床处理和康复指导
12乳房重建与整形临床指南
    12.1乳房重建的目的
    12.2乳房重建的指征
    12.3乳房重建的类型
    12.4乳房重建的原则与注意事项
    12.5术后放疗与乳房重建的关系
    12.6乳房重建术后评价系统
13乳腺原位癌治疗指南
    13.1乳腺原位癌的诊断
    13.2 LCIS初诊的治疗
    13.3 DCIS初诊的治疗
    13.4原位癌复发的风险和处理
    13.5乳腺DCIS治疗方式选择的参考
14 HER2阳性乳腺癌临床诊疗专家共识
    14.1 HER2检测和结果判定标准
    14.2 HER2阳性复发转移乳腺癌治疗原则
    14.3 HER2阳性乳腺癌辅助治疗原则
    14.4 HER2阳性乳腺癌的新辅助治疗
15乳腺癌局部和区域淋巴结复发诊治指南
    15.1局部和区域复发的定义
    15.2诊断
    15.3治疗原则
16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诊疗指南
    16.1概述
    16.2骨转移的诊断方法
    16.3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表现
    16.4骨转移的治疗
    16.5乳腺癌骨转移双膦酸盐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17乳腺癌患者BRCA1/2基因检测与临床应用
    17.1 BRCA1/2基因突变与乳腺癌发病风险
    17.2 BRCA1/2基因突变与乳腺癌患者的治疗决策
    17.3对乳腺癌患者进行BRCA基因检测的建议
    17.4 BRCA1/2基因突变检测流程、质控及报告内容和解读规范
18乳腺癌多基因精准检测和精准治疗指南
19乳腺肿瘤整合医学的其他问题
    19.1乳腺癌的中医治疗
    19.2乳腺癌营养治疗指南
附录

(3)乳腺MR动态增强扫描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PARTⅠ 乳腺MRI动态增强的技术优化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仪器及扫描技术
        2.3 图像观察与分析
    3 结果
        3.1 并行采集技术
        3.2 零点充填技术及图像质量的比较
    4 讨论
        4.1 MRI扫描设备与序列参数的基本条件
        4.2 MRI乳腺脂肪抑制序列的选择
        4.3 MRI图像质量评价
        4.4 乳腺MRI动态增强序列提高扫描速度的参数优化
        4.5 乳腺MRI动态增强序列提高分辨力的参数优化
    5 结论
PARTⅡ 乳腺MRI动态增强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1 引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仪器及扫描技术
        2.3 图像观察与分析
        2.4 病理分析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乳腺癌MRI平扫、动态增强后的磁共振征象
        3.2 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结果
        3.3 统计学结果
    4 讨论
        4.1 乳腺癌的发病机制、病理分型、临床表现及治疗
        4.2 乳腺癌的影像学表现
        4.3 正常乳腺与乳腺癌的血管特征
        4.4 肿瘤的形态、大小与血供的相关性分析
        4.5 肿瘤边缘、肿瘤强化特征与病理学分级及生物学预后因素的关系
        4.6 TIC与病理学分级及生物学预后因素的关系
        4.7 乳腺癌相关MRI血管特征与病理学分级及生物学预后因素的关系
        4.8 推荐采用的乳腺MRI检查方法
        4.9 不足与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插图
学习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综述 基于MRI动态增强血管成像分析乳腺癌预后因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4)隐匿性乳腺癌超声误诊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资料
2 讨论
    2.1 临床特点
    2.2 诊断
    2.3 鉴别诊断
    2.4 治疗及预后
    2.5 误诊原因分析
    2.6 防范误诊措施

(5)隐匿性乳腺癌的超声图像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超声检查
    1.3 入组标准
2 结果
    2.1 超声声像图表现
    2.2 其他影像学检查
    2.3 病理结果
3 讨论

(6)DCE-MRI联合高频彩超在复杂乳腺疾病术前评估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病例选择
    2.3 研究方法
    2.4 检查评估方法
    2.5 原发病灶、乳腺背景、淋巴结、病理诊断阳性评估标准
    2.6 判读与统计学处理
    2.7 技术路径图
第三章 结果
    3.1 病理诊断资料
    3.2 高频彩超、DCE-MRI及联合检查对原发病灶的评估
    3.3 高频彩超、DCE-MRI及联合检查对淋巴结的评估
    3.4 高频彩超、DCE-MRI及联合检查对乳腺背景的评估
第四章 讨论
    4.1 DCE-MRI联合高频彩超对乳腺原发病灶的评估
    4.2 DCE-MRI联合高频彩超对腋窝淋巴结的评估
    4.3 DCE-MRI联合高频彩超对乳腺背景的评估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磁共振成像在乳腺疾病评估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发表的文章

(7)十年甲状腺癌超声及临床数据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说明
绪论
第一部分 十年甲状腺癌手术患者临床病理学特点分析
    1.1 引言
    1.2 资料与方法
        1.2.1 病人选择
        1.2.2 资料收集
        1.2.3 统计学分析
    1.3 结果
        1.3.1 一般情况
        1.3.2 甲状腺癌患者性别变化趋势
        1.3.3 甲状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变化趋势
        1.3.4 甲状腺癌大小变化趋势
    1.4 讨论
        1.4.1 甲状腺癌患者性别变化趋势
        1.4.2 甲状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变化趋势
        1.4.3 甲状腺癌大小变化趋势
    1.5 小结
第二部分 基于病例文本信息建立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模型
    2.1 引言
    2.2 资料与方法
        2.2.1 病人选择
        2.2.2 研究方法
    2.3 结果
        2.3.1 一般情况
        2.3.2 模型预测性能
        2.3.3 不同类型病例数据特征矩阵权重
    2.4 讨论
        2.4.1 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风险预测模型
        2.4.2 机器学习在癌症研究中的应用
        2.4.3 研究的优势与不足之处
    2.5 小结
第三部分 超声在甲状腺癌乳头状癌术后随访中的应用研究
    3.1 引言
    3.2 资料与方法
        3.2.1 病人选择
        3.2.2 手术方式
        3.2.3 超声随访
        3.2.4 复发/残余类型
        3.2.5 统计学分析
    3.3 结果
        3.3.1 临床资料
        3.3.2 复发/残余类型
        3.3.3 复发/残余与非/复发残余两组临床及病理资料比较
        3.3.4 复发/残余高危因素
        3.3.5 复发/残余时间分布及年龄分布特点
    3.4 讨论
        3.4.1 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术后随访及复发监测
        3.4.2 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复发高危因素
        3.4.3 复发/残余的时间分布及年龄分布特点
        3.4.4 术后随访及监测的困境
        3.4.5 研究的不足
    3.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已发表或录用论文

(8)钼靶、超声及MRI对乳腺疾病诊断的比较影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仪器与方法
    3 诊断标准与图像分析
    4 统计学处理
结果
附图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基于CT影像组学的胃癌Lauren分型术前预测模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胃癌分型概述
    1.2 肿瘤微环境
    1.3 CT在胃癌中的应用
    1.4 影像学术前Lauren分型的研究现状
    1.5 影像组学概述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2.1 患者资料
    2.2 研究方法
        2.2.1 胃癌腹部CT图像采集
        2.2.2 CTT分期和CTN分期的确定
        2.2.3 Lauren病理诊断标准
        2.2.4 感兴趣区勾画
        2.2.5 瘤内及瘤周影像组学特征提取
        2.2.6 影像组学特征筛选和模型构建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临床信息特征
    3.2 特征量及影像组学Lauren分型预测模型标签的建立
    3.3 Lauren分型预测模型诺模图的构建
    3.4 不同预测模型的性能评价与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当今胃癌Lauren分型现状及其必要性
    4.2 影像组学在肿瘤组织学分型中的研究进展
    4.3 影像组学研究胃癌组织分化分型的现状
    4.4 研究不足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课题情况

(10)隐匿性乳腺癌的诊断与治疗(附18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隐匿性乳腺癌的诊断与治疗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隐匿性乳腺癌的影像学及病理特点(论文参考文献)

  • [1]隐匿性乳腺癌的诊疗现状分析[J]. 葛现才,殷德英,张勤,刘伟静,辛群. 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 2021(06)
  • [2]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1年版)[J].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 中国癌症杂志, 2021(10)
  • [3]乳腺MR动态增强扫描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研究[D]. 肖莹. 汕头大学, 2021(02)
  • [4]隐匿性乳腺癌超声误诊探析[J]. 张彦,郑振华. 临床误诊误治, 2021(03)
  • [5]隐匿性乳腺癌的超声图像特征分析[J]. 张彦,董磊,李培峰,尹萍. 实用医药杂志, 2020(11)
  • [6]DCE-MRI联合高频彩超在复杂乳腺疾病术前评估中的应用[D]. 宋宇. 延边大学, 2020(05)
  • [7]十年甲状腺癌超声及临床数据回顾性研究[D]. 张静雯.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8]钼靶、超声及MRI对乳腺疾病诊断的比较影像学研究[D]. 宋德梅. 山东大学, 2020(09)
  • [9]基于CT影像组学的胃癌Lauren分型术前预测模型构建[D]. 丁奕. 江苏大学, 2020(02)
  • [10]隐匿性乳腺癌的诊断与治疗(附18例分析)[D]. 邓柯.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隐匿性乳腺癌的影像学和病理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