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肌无力为主要表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2例临床分析

以肌无力为主要表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2例临床分析

一、以肌无力为主要表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2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凤娟[1](2021)在《结缔组织相关间质性肺疾病临床表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结缔组织疾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CTD)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SSc)、干燥综合征(Sjogren’s syndrome,SS)、肌炎/皮肌炎(Polymyositis/Dermatomyositis,PM/DM)等。虽然不同类型的结缔组织疾病均可导致间质性肺炎(Interstitial pulmonary disease,ILD),但是不同类型的结缔组织相关间质性肺疾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Interstitial pulmonary disease,CTD-ILD)的影像学特征、临床表现及预后不尽相同。因此结缔组织相关间质性肺疾病临床表型分析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尚无明确的CTD-ILD诊断标准,本研究主要通过分析CTD-ILD不同表型临床表现、辅助检查以及危险因素,旨在对诊疗提供参考。方法:1.收集2009年-2020年初次诊断为结缔组织病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2.对结缔组织病依据有无合并间质肺分为合并间质肺组和未合并间质肺组。3.分别比较不同结缔组织疾病合并间质肺和未合并间质肺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4.应用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不同结缔组织疾病发生间质性肺炎的危险因素。结果:1.干燥综合征合并间质肺组平均年龄大于未合并间质肺组((49)<0.05)。首发症状中,合并间质肺组呼吸系统症状较未合并间质肺组多见((49)<0.05)。干燥综合征合并间质肺胸部CT/HRCT以斑片影多见。实验室检查中,合并间质肺组白细胞计数、乳酸脱氢酶、甘油三酯较未合并间质肺组水平高((49)<0.05),高密度脂蛋白较未合并间质肺组水平低((49)<0.05)。合并间质肺组核糖体U1RNP抗体、抗线粒体M2抗体干燥综合征合并间质肺组阳性例数较干燥综合征未合并间质肺低((49)<0.05),JO-1抗体阳性例数较未合并间质肺组高((49)<0.05)。老年(年龄≥60岁)(OR=5.541,95%CI:1.409-21.797)、HDL降低(OR=8.192,95%CI:1.065-63.004)者为干燥综合征发生间质肺的危险因素。2.肌炎/皮肌炎患者合并间质性肺疾病组发病年龄高于未合并间质性肺疾病组发病年龄((49)<0.05)。在首发症状中,合并间质性肺组和未合并间质肺组均以皮疹多见((49)<0.05);合并间质肺组呼吸系统症状较未合并间质肺组多见((49)<0.05),肌无力18例(46.7%)、皮疹26例(66.7%)比未合并间质肺组少见((49)<0.05)。肌炎/皮肌炎合并间质肺胸部HRCT/CT以斑片影(29例40.8%)最多见。实验室检查中,合并间质肺组C-反应蛋白、谷氨酰转肽酶、血清球蛋白、Ig M较未合并间质肺组高((49)<0.05),血清白蛋白较未合并间质肺组水平低((49)<0.05)。自身免疫性抗体中,合并间质肺组和未合并间质肺组均以52KD蛋白阳性最常见((49)<0.05)。CRP(OR=1.187,95%CI:1.052-1.338)升高为肌炎/皮肌炎发生间质性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3.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合并间质性肺疾病组发病年龄高于未合并间质性肺疾病组发病年龄((49)<0.05)。在首发症状中,合并间质性肺组和未合并间质肺组均以关节疼痛多见((49)<0.05);合并间质肺组呼吸困难、全身乏力、咳嗽、咳痰、浮肿、发热较未合并间质肺组多见((49)<0.05),晨僵比未合并间质肺组少见((49)<0.05)。胸部HRCT/CT显示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间质性肺肺部改变以斑片影最多见。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间质肺组白细胞、LDH、肌钙蛋白、PCT、λ轻链、C4、CA50、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O、CA125、鳞状上皮SSc均较类风湿性关节炎未合并间质肺组高((49)<0.05),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白球比、类风湿因子较类风湿性关节炎未合并间质肺组低((49)<0.05)。合并间质肺组和未合并间质肺组均以52KD蛋白阳性最常见((49)>0.05);合并间质肺组干燥综合征SSA抗体、组蛋白抗体较未合并间质肺组阳性率高((49)<0.05),史密斯抗体、抗线粒体M2抗体、核糖体P蛋白抗体、抗增殖性细胞核抗体较未合并间质肺组阳性率低((49)<0.05)。抗O(OR=1.070,95%CI:1.002-1.142)水平增高、细胞角蛋白19片段(OR=21947.218,95%CI:6.139-78461528.392)水平增高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生间质性肺炎的危险因素。4.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间质性肺组平均年龄高于未合并间质肺组((49)>0.05)。首发症状中,合并间质肺组以关节疼痛多见(P<0.05),未合并间质肺组以皮疹多见((49)<0.05)。合并间质肺组关节疼痛、咳嗽、咳痰、呼吸困难较未合并间质肺组多见((49)<0.05),皮疹、浮肿比未合并间质肺组少见((49)<0.05)。胸部HRCT/CT显示以斑片影(52例92.9%)最多见。实验室检查,合并间质肺组血红蛋白、球蛋白、CEA、HCT、CRP、AFP、CA153、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β2微球蛋白较未合并间质肺组高((49)<0.05),LDL、ALB、HDL、Ig A较系统性红斑狼疮未合并间质肺组低((49)<0.05)。自身免疫性抗体中,合并间质肺组JO-1抗体、抗双链DNA抗体较未合并间质肺组阳性率低((49)<0.05)。高GP、高CRP、低ALB、高CA153、高β2微球蛋白为发生间质性肺炎的危险因素。5.系统性硬化症合并间质肺组和未合并间质肺组发病年龄比较两组无统计学差异。首发症状中,合并间质肺组发热、雷诺现象、关节肿胀、疼痛较未合并间质肺组多见((49)<0.05),皮疹、皮肤硬化比合并间质肺组少见((49)<0.05)。胸部HRCT/CT显示系统性硬化症合并间质肺以斑片影、囊状影最多见。合并间质肺组淋巴细胞计数较系统性硬化症未合并间质肺组高((49)<0.05),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较系统性硬化症未合并间质肺组低((49)<0.05)。自身免疫性抗体中,合并间质肺组和未合并间质肺组均以硬皮病70抗体阳性最常见((49)>0.05)。结论:1.不同类型CTD患者,合并间质肺时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表现有差异。2.同一类型CTD患者,合并间质肺组与未合并间质肺组临床表现、实验室等辅助检查有差异。3.不同CTD患者发生ILD危险因素不同。老年(年龄≥60岁)、HDL降低是干燥综合征患者发生间质性肺炎的危险因素。高CRP水平为肌炎/皮肌炎患者发生间质性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高GP、高CRP、低ALB、高CA153、高β2微球蛋白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发生间质性肺炎的危险因素。高抗O水平、高细胞角蛋白19片段水平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发生间质性肺炎的危险因素。

宿凯笙[2](2021)在《成人特发性炎性肌病与肌炎自身抗体:诊断、疾病活动性及影像学表现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收集特发性炎性肌病(idiopathic inflammatory myopathy,IIM)患者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探讨肌炎特异性抗体(myositis specific autoantibodies,MSA)及肌炎相关性抗体(myositis associated autoantibodies,MAA)与IIM患者诊断、疾病活动性及肌肉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的关系。旨在进一步探究肌炎自身抗体在IIM疾病临床诊治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第一医院2016年5月至2020年9月住院的176例初治IIM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2017欧洲抗风湿病联盟/美国风湿学会(European league of anti-rheumatism/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EULAR/ACR)IIM诊断及分类标准、肌炎活动性评价工具(myositis disease activity assessment tool,MDAAT)及MSA、MAA检测结果,对患者的病程、年龄、临床表现、免疫学指标、肌肉MRI成像结果进行分析,利用统计学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结果:(1)在纳入研究的176例IIM患者中,男性53例,女性123例,男女比例为4.3:10.1,年龄21~85岁,平均年龄48.4(±13.5)岁,病程13.4(±8.2)个月。根据2017年EULAR/ACR诊断分类标准,83例患者(47.1%)为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PM),79例(44.8%)为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14例患者(7.9%)为无肌病性皮肌炎(Amyopathic dermatomyositis,ADM),无包涵体肌炎(Inclusion body myositis,IBM)患者。有148例(84.1%)患者接受了肌肉活检,其中DM患者63例(79.7%),PM患者74例(89.1%),ADM患者11例(78.6%),三组间活检结果显示,DM患者的肌肉活检中更多出现肌周膜单核细胞浸润,PM患者的肌肉活检中更多出现肌内膜及微血管旁单核细胞浸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于临床资料的分析发现,DM及PM亚组中肌无力和肌痛较ADM亚组中更为常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DM及ADM亚组中皮疹(如包括V字征和披肩征的红斑疹,Heliotrope皮疹,Gottron征和Gottron疹)较PM亚组更为常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诊断标准相符。有17例(9.7%)患者在随访或确诊时发现了肌炎相关恶性肿瘤,但在3个亚组的分布无明显差异(P=0.299)。(2)在研究队列中,有146例(82.9%)患者在血清中检测到了至少一种MSA或MAA。抗Jo-1抗体为最常见的MSA,抗Ro-52抗体为最常见的MAA。根据IIM分类标准,包括抗Ro-52抗体、抗PM-SCL75抗体、抗PM-SCL100抗体及抗Ku抗体在内的MAA在PM、DM、ADM三个亚组中的分布无差异(P=0.202,P=0.130,P=0.135,P=0.569);抗Mi-2α抗体、抗Mi-2β、抗TIF1γ抗体、抗MDA5抗体、抗SAE1抗体及抗SRP抗体在PM、DM、ADM三个亚组中的分布有差异;应用Logistical回归分析后发现,抗Mi-2α抗体、抗Mi-2β抗体及抗SAE1抗体与DM有相关性,而抗SRP抗体与PM有相关性,抗TIF1γ抗体与DM和ADM有相关性,抗MDA5抗体与ADM有相关性(P值均<0.05)。(3)根据MSA及MAA的阳性情况将研究队列分为4组:MSA(+)MAA(+)、MSA(+)MAA(-)、MSA(-)MAA(+)、MSA(-)MAA(-)。根据IIM分类标准中的诊断评分,有23例(13.1%)患者为可疑IIM,48例(27.2%)患者为可能IIM,105例(59.6%)患者为肯定IIM。根据MSA、MAA阳性情况进行分组后,各组间的诊断可能性分布有显着差异(P<0.001)。进行两两比较分析后显示,MAA的阳性情况在肯定IIM、可能IIM、可疑IIM三个亚组中的分布情况无明显差异(P=0.298,P=0.586);与之形成对比的是,MSA阳性的患者更多分布于肯定IIM亚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MSA与更高的诊断可能性有相关性。(4)根据MSA、MAA的阳性情况将研究队列分为4组:MSA(+)MAA(+)、MSA(+)MAA(-)、MSA(-)MAA(+)、MSA(-)MAA(-)。根据MDAAT评价每个患者于确诊时的疾病活动性,并按照该评价工具评估肌肉相关疾病活动性及肌肉外系统疾病活动性。肌炎自身抗体阳性与否与肌肉系统疾病活动性无明显相关性(P=0.549);肌炎自身抗体与肌肉外系统疾病活动性有相关性(P<0.001,RR=4.277,95%CI 3.293–5.260);通过亚组分析发现,MSA阳性的患者肌肉外系统疾病活动性显着高于MSA阴性患者(P=0.02,P=0.003);MAA的阳性情况则与肌肉外疾病活动性的大小无明显相关性(P=0.832,P=0.365)。(5)研究队列中有50例患者完善了大腿肌肉MRI,其中肌肉炎性水肿、肌筋膜炎、皮下组织水肿、肌肉脂肪化及萎缩4种肌肉MRI表现分别占72.4%、20.1%、8.9%、18.4%。上述4中表现在DM、PM中的分布无明显差异(P=0.420,P=0.887,P=0.337,P=0.616)。(6)根据MSA、MAA的阳性情况将研究队列分为4组:MSA(+)MAA(+)、MSA(+)MAA(-)、MSA(-)MAA(+)、MSA(-)MAA(-)。肌肉炎性水肿、肌筋膜炎及肌肉脂肪化和肌萎缩在各组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P=0.031,P=0.04),通过亚组分析发现,MSA阳性的患者更倾向于出现肌肉炎性水肿、肌筋膜炎及肌肉脂肪化和肌萎缩(P=0.004,P=0.041,P=0.003,P<0.001,P<0.001,P<0.001),而MAA则与这种分布差异无关。结论:(1)MSA有助于IIM的诊断。在2017 EULAR/ACR IIM诊断及分类标准的诊断评分下,MSA阳性与更高的诊断评分,即更高的、更确定的诊断可能性有相关性。(2)在MDAAT评价体系下,MSA与更高的肌肉外系统疾病活动度相关,MSA阳性的患者相较于MSA阴性的患者有更高的肌肉外系统疾病活动度。(3)MSA阳性与大腿肌肉MRI所显示的肌肉炎性水肿、肌筋膜炎及肌肉脂肪化和肌萎缩有相关性。

刘柳[3](2021)在《13种肌炎自身抗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检测特发性炎性肌病(IIM)患者血清中肌炎特异性抗体(MSAs)的水平,并研究不同亚型抗体与IIM患者临床表现的相关性。2.探讨IIM患者血清中抗FHL1抗体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1.收集178例IIM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免疫印迹法了解12种MSAs在IIM患者外周血中是否为阳性,再与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生存状况进行相关性分析。进一步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MSAs亚型是否为患者临床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2.收集76例IIM患者、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硬皮病)及健康人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抗FHL1抗体,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2种MSAs中,抗氨基酰t RNA合成酶(ARS,包括抗Jo-1、抗PL-7、抗PL-12、抗EJ、抗OJ)抗体(34.8%)最常见,其次为抗MDA5抗体(32.6%)、抗TIF1γ抗体(11.8%)和抗SRP抗体(11.8%)。抗ARS抗体阳性组肺间质性病变和技工手的发生率高于阴性组(90.3%比66.4%,P<0.001,16.1%比4.3%,P=0.007);抗MDA5抗体阳性组较阴性组更易出现肺间质性病变、Gottron疹、面部红斑和关节炎(均P<0.05),肌无力和吞咽障碍发生率更低(55.2%比78.3%,P=0.001,8.6%比23.3%,P=0.018);抗TIF1γ抗体在≥65岁的患者中的阳性率高于<65岁的患者(25.9%比9.3%,P=0.032),该抗体阳性组肿瘤发生率比阴性组高(19.0%比3.2%,P=0.01);抗SRP抗体阳性患者肌无力发生率、CK值、LDH值和AST值高于阴性组(均P<0.05)。抗Mi-2β抗体阳性组肺间质病变发生率低于阴性组(40.0%比77.9%,P=0.003)。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抗MDA5抗体和抗Jo-1抗体是IL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抗TIF1γ抗体是吞咽障碍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生存分析结果表明,抗MDA5抗体阳性患者比阴性患者生存时间更短(5.0月比14.0月,P=0.001)。2.共纳入76名IIM患者,包括65名皮肌炎患者和11名多发性肌炎患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发现IIM患者中抗FHL1抗体阳性者17名,阳性率22.4%。大多数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和健康人样本检测呈阴性。抗FHL1抗体阳性患者更易出现吞咽障碍(41.2%比10.2%,P=0.009)。Log-Rank检验结果提示,抗FHL1抗体阳性患者比阴性患者生存时间更短(3.0月比21.0月,P=0.052)。结论1.抗ARS抗体是最常见的MSAs亚型,不同的MSAs亚型与特定的临床特征有关。检测MSAs水平有利于对不同患者进行分型,指导治疗并判断预后。2.抗FHL1抗与IIM特定的临床表现有关,有望成为新的IIM生物标志物,在协助临床诊断和判断预后上具有一定价值。

彭井华[4](2020)在《从“瘀阻肺络”探讨结缔组织病合并间质性肺病与抗Ro52抗体的相关性》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抗Ro52抗体(Anti-Ro52 antibody)在结缔组织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CTD)与结缔组织病合并间质性肺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 associated with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CTD-ILD)中的差异性,探讨抗 Ro52 抗体与结缔组织病合并间质性肺病的相关性,并基于“瘀阻肺络”分析抗Ro52抗体在结缔组织病合并间质性肺病中与“痰瘀阻肺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肺病科及风湿免疫科住院病例,包括结缔组织病中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干燥综合征(Sjogren’s Syndrome,SS)、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olymyositis/Dermatomyositis,PM/DM),及其合并间质性肺病者(RA-ILD、SS-ILD、DM/PM-ILD)。共筛选出154例CTD及100例CTD-ILD患者,收集患者年龄、性别、抗Ro52抗体、ANA谱、血沉、C-反应蛋白、ANA定量、肿瘤标志物、中医证型等数据。回顾性分析上述指标在CTD与CTD-ILD之间的差异性,抗Ro52抗体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CTD合并ILD的危险因素,抗Ro52抗体的诊断价值及抗Ro52抗体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得出结论。结果:1.CTD-ILD组抗Ro52抗体、抗Jo-1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CTD组,两组比较均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CTD-ILD组患者年龄、CEA、CA199、CA125、CA153明显高于CTD组,两组比较均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CTD-ILD组铁蛋白高于CTD组,两组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2.PM/DM-ILD组抗Ro52抗体阳性率高于RA-ILD组,两组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1)。3.RA组和RA-ILD组之间抗Ro52抗体、抗Jo-1抗体阳性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SS组和SS-ILD组之间抗Ro52抗体、抗Jo-1抗体阳性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PM/DM-ILD组抗Ro52抗体、抗Jo-1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PM/DM组,两组之间均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4.年龄、抗Ro52抗体、CEA、CA125、CA153、CA199、铁蛋白是CTD合并ILD发生的危险因素,抗Ro52抗体、CA125、CA153是CTD合并IL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抗Ro52抗体、CEA、CA125、CA153是PM/DM合并ILD发生的危险因素,抗Ro52抗体、CA125、CA153是PM/DM合并IL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5.抗Ro52抗体诊断CTD-ILD、PM/DM-ILD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28和0.769,对CTD-ILD和PM/DM-ILD分别具有较低和中等程度的诊断价值。6.与抗Ro52抗体相关的因素有抗Jo-1抗体、CEA、CA153、铁蛋白,均与抗Ro52抗体有显着正向极弱相关关系。7.CTD-ILD患者5组证型抗Ro52抗体阳性率情况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痰瘀阻肺证抗Ro52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4种证型,痰瘀阻肺证与寒湿阻肺证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CTD继发ILD的可能危险因素:年龄、抗Ro52抗体、CEA、CA125、CA153、CA199、铁蛋白。2.抗Ro52抗体可作为PM/DM继发ILD的早期风险性评估指标,有助于PM/DM-ILD的临床诊断。3.CTD-ILD中医证型主要见于痰瘀阻肺证,其次为痰热蕴肺证,瘀血、痰浊可能是CTD患者继发ILD的主要病理因素。

陈百铿[5](2020)在《免疫吸附治疗在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背景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以自身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等攻击神经系统为主要致病机制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免疫反应中,作用于神经系统自身抗原的致病抗体统称为神经系统自身抗体。新型自身抗体的不断发现,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在不断地发展和再认识,包括自身免疫性脑炎、吉兰-巴雷综合症、重症肌无力、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等。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包括皮质类固醇、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免疫修饰药物、免疫抑制剂及血浆置换或免疫吸附。免疫吸附是相对较新的一种血液净化技术,是将患者血浆分离后流经一种器械,通过该器械的活性配基的特异性结合,去除免疫球蛋白的血液净化疗法。其作用机理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分别为抗体和免疫复合物浓度在血液内的快速降低、脉冲诱导抗体的重新分布以及随后的免疫调节作用。主要应用在多种免疫性疾病,包括器官移植(主要为肾移植)、肾脏疾病(肾炎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血液系统疾病(血友病、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神经系统疾病(主要为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内分泌、代谢系统疾病。目前,我国国内对免疫吸附疗法治疗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临床观察研究较少。针对目前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进展快、致残率较高的特点,早期快速地清除致病性自身免疫抗体可避免神经细胞的广泛损害、减轻神经功能的缺损,尽早的免疫治疗与良好的预后相关。相对于传统的免疫疗法,免疫吸附显得更具优势,但免疫吸附治疗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疗效仍需进一步研究。目的通过对神经系统免疫性疾病患者进行免疫吸附前后的临床症状、影像学及电生理检查结果、神经功能状态及免疫球蛋白水平变化情况,评价免疫吸附的疗效,为临床上治疗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提供更多的选择。方法1、研究对象回顾性地分析了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行免疫吸附治疗的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共16例。其中4例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10例自身免疫性脑炎、1例吉兰-巴雷综合征、1例重症肌无力。均符合相关疾病诊断标准,脑脊液或血清检测中全部检测出相应自身免疫抗体。2、治疗方法2.1免疫吸附患者均采用蛋白A免疫吸附技术,使用广州康盛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康碧尔?蛋白A吸附柱进行免疫吸附,均获得患者的知情同意。2.2免疫治疗16例患者中有15例合并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其中13例使用甲泼尼龙0.5g/d静脉滴注冲击治疗,连续应用5d,其余2例分别为80mg/d和120mg/d。10例患者合并使用免疫抑制剂,均使用吗替麦考酚酯口服。4例患者在应用血浆置换术无效后再进行免疫吸附治疗。3、观察指标观察患者免疫吸附后临床症状及体征的改善、住院时间长短、达到临床改善所需时间、前后辅助检查表现变化、吸附治疗再生血浆量、吸附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吸附前后血清中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M,补体C3,补体C4及血肌酐的变化。使用统一的改良Rankin量表来评定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分别记录吸附前、吸附后的m RS评分,临床有效定义为m RS评分治疗后降低至少1分。4、统计学方法所有结果经过SPSS 22.0进行分析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M(四分位数间距IQR)表示。两样本定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两配对样本的非参数检验采用威尔科克森(Wilcoxon)符号秩检验。以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记录全部患者的临床资料,16例患者中有13例患者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3例自身免疫性脑炎患者的意识障碍、精神症状及癫痫发作改善明显,免疫吸附治疗后神志转清,无癫痫再发。其中7例患者吸附后复查的检查结果有改善,其中1例患者头颅磁共振广泛多发病灶较前减少明显,1例患者的脑电图较前明显改善。免疫吸附治疗前的免疫球蛋白G定量为(17.87±9.08)g/L,免疫吸附后的免疫球蛋白G定量为(4.96±3.56)g/L。且免疫吸附治疗前后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M均有所下降,大部分补体C3、C4在治疗后有细微下降,部分患者有所升高,免疫吸附治疗前后的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16例患者中有13例患者的免疫吸附前后的m RS评分至少改善1分(范围在14分),其余3名患者m RS评分在5分,与吸附前相同,没有患者出现评分增加。免疫吸附前后的m RS评分之间的时间中位数为30天(IQR=16)。所有患者的m RS评分中位数从免疫吸附前的5.0改善至免疫吸附后的2.0(P<0.001)。结论免疫吸附在治疗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临床观察中,安全性较高,效果是显着有效的,体现在临床症状的快速缓解上有较好的表现,治疗后免疫球蛋白水平显着下降,在神经功能的恢复上有明显的改善。

李柳冰[6](2020)在《中国汉族人群特发性炎性肌病基因组学和相关自身抗体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特发性炎性肌病(idiopathic inflammatory myopathies,IIM)是一组异质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肌肉炎症为主要特征。ⅡM的病因不明,目前认为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导致发病。本研究在基因水平上对中国汉族人群IIM进行研究。方法:(1)采用候选基因关联研究方法,在中国汉族1017例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PM)/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患者和1280例健康对照中研究其他自身免疫病易感位点与PM/DM的关联性。(2)采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GWAS)方法,对中国汉族645例ⅡM和1588例健康对照进行研究。(3)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wholeexomesequencing,WES)方法对中国汉族60例ⅡM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进行研究,并在318例ⅡM和241例健康对照中进行Sanger测序验证。结果:(1)候选基因关联研究发现PM/DM组的TNFSF4rs844648 AG基因型频率高于健康对照组。在显性模型中,TNFSF4rs844648-A与DM、PM/DM相关。ANKRD55 rs7731626-G的频率在DM和PM/DM组中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M/DM组的ANKRD55 rs7731626 GG基因型频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加性和显性模型中,ANKRD55 rs7731626-A与DM、PM/DM相关。PM患者的GLIS3 rs7020673-G和rs10758593-A的频率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加性和显性模型中,GLIS3 rs7020673-G和rs10758593-A均与PM相关。TYK2基因的rs280519、rs17000730和rs280501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PM、DM、PM/DM和健康对照中无统计学差异。(2)GWAS首次发现rs35953215和rs7770370在全基因组水平上与中国汉族ⅡM易感性显着相关(P<5×10-8)。(3)WES结果发现DDX58存在与DM相关的稀有突变,MUC5B和RINT1存在与DM合并恶性肿瘤相关的突变,WDFY4存在与幼年型皮肌炎(juvenile dermatomyositis,JDM)相关的稀有突变。结论:中国汉族ⅡM与其他自身免疫病存在共同的易感基因;首次发现与中国汉族ⅡM易感性在全基因组水平上显着相关的基因位点(rs35953215和rs7770370),两位点均未在高加索人群和日本人群的ⅡM GWAS研究中报道,是中国汉族ⅡM特异性位点;DDX58、MUC5B、RINT1和WDFY4中发生的突变为潜在引起ⅡM的稀有突变,推测这些基因突变对基因功能影响较大。本研究对深入了解ⅡM的遗传特征,进一步探讨ⅡM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目的:自身抗体对于特发性炎性肌病(idiopathic inflammatory myopathies,IIM)具有重大意义。肌炎特异性自身抗体(myositis-specific autoantibodies,MSAs)和肌炎相关性自身抗体(myositis-associated autoantibodies,MAAs)是 IIM 的重要生物标志物。本研究评估已知的肌炎自身抗体对IIM的价值,并采用人类蛋白芯片的方法,发掘新型的肌炎自身抗体。方法:(1)采用免疫膜条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方法检测252例ⅡM、100例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对照,以及120例健康对照血清/血浆中的MSAs和MAAs。(2)对免疫膜条和ELISA法检测抗MDA5和抗TIF1γ自身抗体的Kappa一致性进行分析。(3)采用包含21148种蛋白的人类蛋白芯片在中国汉族人群中鉴定新型的ⅡM自身抗体。实验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纳入40例ⅡM、30例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对照和20例健康对照。第二阶段纳入397例ⅡM、197例疾病对照和98例健康对照。并在美国高加索人群176例ⅡM、43例疾病对照和26例健康对照中进一步验证所鉴定出的新型IIM自身抗体。结果:(1)免疫膜条和ELISA结果表明:抗黑色素瘤分化相关蛋白5(melanoma differentiation-associated gene 5,MDA5)和抗 Ro52 自身抗体在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PM)/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合并间质性肺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组中的阳性率显着高于PM/DM不合并ILD组中的阳性率;抗转录中介因子1γ(transcription intermediary factor 1γ,TIF1γ)和抗核基质蛋白 2(nuclearmatrixprotein2,NXP2)自身抗体在PM/DM合并ILD组中的阳性率显着低于PM/DM不合并ILD组中的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抗Mi-2自身抗体阳性患者出现肌压痛的比例高于抗Mi-2自身抗体阴性患者,但出现ILD的比例低于抗Mi-2自身抗体阴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抗MDA5自身抗体阳性患者出现皮肤破溃、ILD和发热的比例高于抗MDA5自身抗体阴性患者,但出现胃食管反流的比例低于抗MDA5自身抗体阴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抗TIF1γ自身抗体阳性患者出现甲周红斑和恶性肿瘤的比例高于抗TIF1γ自身抗体阴性患者,但出现关节痛、ILD和发热的比例低于抗TIF1y自身抗体阴性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抗合成酶(aminoacyl-transfer RNA synthetase,ARS)自身抗体阳性患者出现技工手和胃食管反流的比例较抗ARS自身抗体阴性患者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免疫膜条和ELISA法检测抗MDA5和抗TIF1γ自身抗体的结果一致性一般。(3)采用人类蛋白芯片方法在中国汉族人群和美国高加索人群中,确认抗甘氨酸-N-甲基转移酶(glycine N-methyltransferase,GNMT)自身抗体是一种新型的ⅡM相关自身抗体。结论:MSAs和MAAs具有重要的ⅡM诊断价值,MSAs与特定临床特征相关。免疫膜条和ELISA法检测ⅡM自身抗体的结果具有差异性。抗GNMT自身抗体是一种新型的ⅡM相关自身抗体,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张亚妹[7](2020)在《新型肌炎抗体anti-HSF1的发现及其靶抗原在肌细胞分化中作用的初步探讨》文中指出第一部分 抗热休克转录因子1抗体作为特发性炎性肌病新型血清学标志物的研究目的:肌炎自身抗体对特发性炎性肌病(idiopathic inflammatory myopathy,IIM)的诊断、分型和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本研究旨在应用人类蛋白质组芯片技术筛选ⅡM的新型抗体,并在大样本的ⅡM患者中明确新型抗体的分布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研究采用人类蛋白质组芯片技术筛选ⅡM中的未知抗体。联合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免疫印迹(immunoblot,IB)和斑点印迹(dotblot,DB)检测ⅡM患者、疾病及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s,HCs)血清中的抗HSF1抗体。并进一步应用免疫荧光检测了 HSF1在ⅡM患者肌肉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本研究采用人类蛋白质组芯片筛选发现抗热休克转录因子1(heat shock transcription factor 1,HSF1)抗体是存在于ⅡM的一种新型抗体。并进一步联合应用ELISA、IB和DB证实了抗HSF1抗体的存在。抗HSF1抗体可见于11.0%(64/581)ⅡM、10.8%(4/37)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12.5%(5/40)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pSS)、5%(2/40)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和 3.1%(2/65)的 HCs。抗 HSF1 抗体阳性ⅡM患者常伴皮肤瘙痒、高球蛋白血症及血沉升高。ⅡM亚组分析发现,抗HSF1抗体常见于肿瘤相关性肌炎(cancer-associatedmyositis,CAM)患者(CAM vs.non-CAM,17.2%vs.7.5%;P=0.009)。但在单纯肿瘤患者中并未检测到抗HSF1抗体的存在。同时,横断面及随访研究均发现non-CAM患者的血清抗HSF1抗体水平与其疾病活动度呈正相关。此外,ⅡM肌组织的再生肌细胞中可见抗HSF1抗体靶抗原的高表达。结论:抗HSF1抗体是一种新型ⅡM自身抗体,并可作为ⅡM亚型-CAM的血清学标志物。ⅡM再生肌细胞中高表达的HSF1可能诱发抗HSF1/HSF1自身免疫的发生,参与ⅡM的免疫发病过程。第二部分热休克转录因子1在成肌细胞分化过程中作用的初步探讨目的:我们上述的研究证明特发性炎性肌病(idiopathic inflammatory myopathy,ⅡM)患者的外周血中存在抗热休克转录因子1(heat shock transcription factor 1,HSF1)抗体,并在ⅡM肌肉组织的再生肌细胞中检测到了 HSF1的高表达。本研究的目的是进一步明确HSF1在骨骼肌细胞再生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在肌细胞分化中的生理作用。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ⅡM受累肌肉组织再生肌细胞中HSF1的表达特点。用C2C12细胞和原代入骨骼肌CD56+细胞体外诱导分化实验观察肌细胞分化过程中HSF1的表达变化。应用western blot实验对肌细胞分化过程中HSF1的表达水平进行半定量分析。此外,通过RNA干扰技术观察HSF1表达的改变对肌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ⅡM受累肌组织的再生肌细胞胞浆中可见HSF1高表达,而在正常肌纤维中则未见HSF1的表达。C2C12细胞和原代人骨骼肌CD56+细胞体外诱导分化实验发现,HSF1阳性细胞比例随细胞诱导分化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HSF1在分化的肌细胞胞浆中可见不均匀性的表达分布,而在增殖的肌细胞中却未见表达。Western blot实验半定量分析C2C12诱导分化过程中HSF1的表达水平,发现HSF1在肌细胞早期分化阶段的表达最为显着。此外,干扰C2C12细胞分化过程中HSF1的表达会导致myogenin的表达减低。结论:HSF1在肌再生过程中可见高表达,且HSF1是肌细胞分化的关键调控因子。明确肌肉再生中HSF1的生理学作用对探索ⅡM肌无力的潜在治疗靶点具有重要意义。

许丹妮[8](2020)在《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相关肺部受累的临床及风险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105例混合性结缔组织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MCTD患者临床特点,分析MCTD合并肺间质病变和肺动脉高压的风险因素。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9年8月期间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诊断为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并定期进行随访的105例患者,其中定期随访≥1年的共94例。收集包括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结果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105例患者中,男:女=1:9.5,女性较多见。发病年龄平均36.88±12.88岁,发病高峰在30-40岁。疾病病程为5.0(2.3,8.5)年。首发症状以雷诺现象(39/105,37.14%)最常见,其次为关节滑膜炎(38/105,36.19%)。92.38%(97/105)的患者病程中出现雷诺现象,87.62%(92/105)的患者出现关节滑膜炎,76.19%(80/105)的患者出现肺间质病变,7.62%(8/105)的患者出现肺动脉高压。105例患者中ANA核型以颗粒型为主(104/105,99.05%)。(2)105例患者中抗U1RNP抗体均高滴度阳性,抗SSA抗体阳性组患者肺间质病变、心包积液、眼干的发生率高于抗SSA抗体阴性组患者(P<0.05),肌无力发生率低于抗SSA抗体阴性组患者(P<0.05)。抗RO-52抗体阳性组PAH发生率高于抗RO-52抗体阴性组(P<0.05)。(3)ILD组患者发病年龄高于无ILD组患者(P<0.05)。ILD组患者肌无力和指端硬化的发生率低于无ILD组患者(P<0.05)。ILD组患者的抗SSA抗体阳性率高于无ILD组(P<0.05)。发病年龄(RR=1.026;95%CI=1.008~1.044;P=0.005)和高滴度抗RNP抗体阳性伴抗SSA抗体阳性(RR=2.156;95%CI=1.283~3.622;P=0.004)是MCTD患者ILD的独立危险因素。(4)PAH组与无PAH组在性别、发病年龄、病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AH组患者心包积液、心力衰竭的发生率高于无PAH组(P<0.05)。PAH组患者抗RO-52抗体阳性率、hs-CRP水平、血尿酸水平均高于无PAH组(P<0.05)。PAH组患者的HDL-C水平低于无PAH组(P<0.05)。血尿酸(RR=1.029;95%CI=1.005~1.053;P=0.018)是MCTD患者PAH的独立危险因素,而HDL-C(RR=0.0001;95%CI=0.000~0.268;P=0.022)是MCTD-PAH的保护因素。结论1.MCTD好发于中青年女性,主要首发症状为雷诺现象和关节滑膜炎,肺间质病变是较常见的临床表现。MCTD患者ANA核型以颗粒型为主。2.抗SSA抗体与MCTD患者的ILD、心包积液、眼干、肌无力表现有关。抗RO-52抗体与MCTD患者的肺动脉高压有关。3.发病年龄高、高滴度抗RNP抗体阳性伴抗SSA抗体阳性的MCTD患者出现ILD的风险增加。4.血尿酸水平升高的MCTD患者发生PAH的风险增加,而血清HDL-C可能是MCTD-PAH的保护因素。

郭亚培[9](2019)在《抗CASPR2抗体相关脑炎的临床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自身免疫性脑炎(autoimmune encephalitis,AE)是泛指一类由自身免疫系统针对中枢神经系统抗原产生反应而导致的脑炎,近年来成为神经免疫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AE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患者主要表现为幻觉、记忆力下降、意识错乱、癫痫、睡眠障碍等,脑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可发现颞叶异常信号,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常呈正常或炎性改变。依据免疫原类型不同,AE可以分为多种类型,而不同类型可有特定临床表现。通常,AE抗体分为两类:一类为抗神经元细胞表面抗原抗体,如抗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受体抗体、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1蛋白(leucine-rich glioma-inactivated protein 1,LGI1)、-γ氨基丁酸 B 型(gamma-aminobutyric acid B,GABAB)受体抗体、抗接触蛋白相关蛋白-2(contactin-associated protein-like 2,CASPR2)受体抗体、抗甘氨酸受体抗体等;另一类为神经元细胞内抗原抗体,如抗Hu抗体、抗Yo、Ri、Ma2、CV2、神经元突触囊泡、谷氨酸脱羧酶(glutamate decarboxylase,GAD)抗体等。其中,CASPR2为轴突蛋白家族中的一种细胞黏附分子,在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轴突中均有表达,是神经元电压门控钾通道(voltage-gated potassium channel,VGKC)复合体自身抗体的主要靶抗原。因而,抗CASPR2抗体阳性患者可同时具有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症状,如:神经性肌强直、脑炎、家族性自主神经功能异常、失眠症,神经病理性疼痛等。研究者们也一直在探索不同抗体类型AE的临床特征,以期指导临床治疗。然而,抗CASPR2抗体相关脑炎较为罕见,目前国内外关于该疾病的报道较少,针对该疾病的临床特征尚缺乏系统认识。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22例明确诊断为抗CASPR2抗体相关脑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患者临床症状、实验室资料、影像学改变特点、视频脑电图(video electroencephalogram,Video-EEG)表现,通过系统性分析提高对该疾病临床特征的认识。特别地,该资料有助于了解我国抗CASPR2抗体相关脑炎的临床特点,为该疾病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及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入院治疗的确诊为CASPR2抗体相关脑炎的患者。入组标准依据2017年《中国自身免疫性脑炎诊治专家共识》关于抗CASPR2抗体相关脑炎的诊断标准。2.临床资料分析:对入组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程演变、实验室资料、影像学资料,视频脑电图结果等资料进行系统性分析。实验室资料包括:CSF生化、常规、及免疫球蛋白和病毒学检测;血清相关检测(包括甲状腺功能,肿瘤标志物,血清免疫五项,抗核抗体谱,抗磷脂综合征相关抗体);血清和CSF同时检测:自身免疫抗体(包括抗LGI1、抗NMDAR、抗Caspr2、抗AMPAR、抗GABABR、抗谷氨酸受体,寡克隆区带,抗神经元抗原谱等)。研究结果1.临床表现:病程中出现癫痫发作18例(81.8%);认知功能障碍(包括记忆力差、计算力差、定向力减退、注意力,语言能力等)16例(72.7%);精神症状12例(57.1%),其中烦躁7例,幻觉3例,胡言乱语3例,行为异常2例;头晕,头昏沉感9例(40.9%);睡眠障碍10例(45.5%);肢体疼痛8例(36.4%);进食差 4 例(18.2%);头痛 4 例(18.2%);发热 3 例(13.6%);自主神经功能症状4例(18.2%),包括多汗、心慌、大小便障碍,畏寒等。2.实验室资料:22例患者均行腰椎穿刺术检查,取CSF检测。测量CSF压力在100~270mmH2O,中位数为182.5 mmH2O。CSF白细胞数为0~12个/L,中位数为5个/L;总蛋白0.14~0.59 g/L,中位数为0.4 g/L;葡萄糖为2.5~3.9mmol/L,中位数 3.02mmol/L;氯 112~130mmol/L,中位数 126mmol/L。所有患者CSF均行病毒学检测,结果均为阴性。22例患者均行甲状腺功能及相关抗体检测,21例甲状腺功能正常,1例为低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3)。甲状腺球蛋白抗体(anti-thyroglobulin antibodies,TGAb)阳性 20 例(90.9%),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hyroid peroxidase antibodies,TPO-Ab)阳性 14 例(63.6%)。22 患者均行肿瘤标志物检查,异常者12例(54.5%)。22患者均行血清免疫五项检测,血清IgA值高于正常18例(81.8%),中位数为10.75g/l;血清IgG高于正常0例(0%),中位数为1.54g/l;血清IgM高于正常范围0例(0%),中位数为1.195g/l;补体C3高于正常范围1例(4.5%),中位数为0.88g/l;补体C4均位于正常范围,中位数为0.19g/l。抗链球菌溶血素“O”均位于正常范围,中位数为45.3IU/ml;C反应蛋白升高4例(18.2%),中位数为5.875mg/l。22患者均行抗磷脂综合征相关检测:血清抗心磷脂抗体升高4例(18.2%),中位数为小于10RU/ml;抗β2-糖蛋白1抗体I升高6例(27.3%),中位数为15RU/ml;抗中性粒细胞抗体谱均为阴性;血清抗核抗体谱均为阴性。22例患者均行血清和CSF CASPR2抗体检测,22例患者血清CASPR2抗体均阳性(100%);10例患者CSF-CASPR2抗体阳性(45.5%)。22例患者均行血清及脑脊液IgG指数及寡克隆区带检查,其中寡克隆区带检查阳性2例(9.1%)。22患者均行CSF免疫球蛋白检测:CSF-IgA结果高于正常范围19例(86.4%),中位数为0.27mg/dl;CSF-IgG值高于正常范围0例(0%),中位数为2.89 mg/dl,CSF-IgM值高于正常范围0例(0%),中位数为0.075 mg/dl。22患者均行血清寡克隆区带检测,阳性者2例(9.1%)。22例患者均行血清及CSF神经细胞内抗原抗体检测,血清抗Hu抗体阳性1例,血清抗Yo抗体阳性1例。3.视频脑电图:22例患者Video-EEG均出现不同程度异常,表现为弥漫性慢波、局限性慢波及部分导联癫痫波。4.影像学:22例抗CASPR2抗体相关脑炎患者均行头颅CT检查,显示异常6例(27.3%),主要表现为病灶脑叶部位低密度影。22例抗CASPR2抗体相关脑炎患者均行头颅MRI检查,显示异常15例(68.2%),主要表现为单侧、双侧海马或脑叶损害。其中,海马损害11例(50%),脑叶损害8例(36.4%),脑叶和海马同时受损4例(18.2%)。共4例抗CASPR2抗体相关脑炎患者行PET-CT检查,均提示异常。3例MRI显示病灶部位表现为葡萄糖代谢减低,1例MRI显示病灶部位表现为葡萄糖代谢增高;其中,2例在MRI未显示异常部位出现代谢减低。结论1.抗CASPR2抗体相关脑炎是一种罕见的自身免疫性脑炎,有以癫痫发作、记忆力减退、精神症状、睡眠障碍、肢体疼痛、进食差、头痛、发热、自主神经功能症状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时,需考虑到该疾病,注意与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鉴别,抗NMDAR相关脑炎,抗GABABR抗体相关脑炎,抗LGI1抗体相关脑炎等一般不出现周围神经受累的表现如肢体疼痛,麻木,肌束震颤,肌强直等。2.本研究发现抗CASPR2抗体相关脑炎患者血清均可见抗CASPR2抗体,部分CSF检查阳性;绝大多数患者血清及脑脊液内可见IgA升高;半数患者血清可见中肿瘤标志物表达。血清甲状腺功能及相关抗体、C反应蛋白、aCL、β2-GP1-Ab,血清及CSF神经细胞内抗原抗体、自免脑抗体、寡克隆区带、免疫球蛋白等检测有助于疾病鉴别诊断。3.本研究发现CASPR2抗体相关脑炎患者脑电图以弥漫性慢波、癫痫波为主,局限性慢波也较常见,但缺少临床特异性。4.本研究发现抗CASPR2抗体相关脑炎头颅CT阳性率较低,主要表现为病灶脑叶低密度影。头颅MRI除表现为边缘系统受累外,脑叶受累也较常见。PET/CT均有阳性发现,多数表现为病灶部位葡萄糖代谢减低,少数出现病灶部位葡萄糖代谢升高。

张羽彤[10](2019)在《散发性包涵体肌炎与遗传性包涵体肌病的临床、病理、基因及蛋白质组学的比较学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散发性包涵体肌炎(s-IBM)是一种好发于中老年男性的特发性炎性肌病,以隐袭起病、慢性进行性肌无力和肌萎缩为主要临床特点,股四头肌受累较多,可合并其他疾病。遗传性包涵体肌病(h-IBM)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病,其中GNE肌病最为常见,通常在成年早期发病,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足下垂和肢体无力,股四头肌相对受累较少。但二者的临床表现并非绝对,均具有一定的异质性,有时候难以鉴别。受临床资源及诊断条件等限制,国内针对s-IBM和h-IBM的研究现状具有以下3个特点:①潜在患者众多,误诊、漏诊量大;②研究多停留于临床、病理分析,蛋白水平及发病机制探索较浅;③尚无二者的系统性对比研究。根据国内外文献的报道,可以看出镶边空泡的形成多伴有蛋白降解途径的异常,明确s-IBM和h-IBM发病后的蛋白改变及相应功能,对于未来阐明其发病机制、寻找生物学标志物和提供可能的治疗思路具有重要价值。研究目的1.通过临床资料分析及肌肉酶组织化学等技术方法,对30例s-IBM患者和20例以GNE肌病为代表的h-IBM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点进行研究,探讨比较其各自的特点,以期为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更多的依据;2.利用二代测序技术,为h-IBM患者进行基因筛查,分析中国人群GNE基因突变特点;3.利用iTRAQ技术,分析比较s-IBM和h-IBM的蛋白质组学特点,为寻找二者的生物学标志物提供候选蛋白。材料与方法1.选取2003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于我院行肌肉活检的患者中最终诊断为s-IBM者30例,诊断为h-IBM者20例,比较分析其临床特点:2.采用酶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观察及比较s-IBM和h-IBM患者的骨骼肌病理形态学特点;3.采用二代测序技术筛查并分析h-IBM患者的基因突变情况;4.采用iTRAQ技术分析及比较3例正常对照、3例s-IBM和3例h-IBM患者的蛋白质组学特点。结果1.s-IBM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53.23±7.37)岁,GNE肌病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26.00±8.07)岁,s-IBM发病年龄明显晚于GNE肌病(P=0.000);s-IBM患者四肢均受累最为多见,GNE肌病患者多表现为四肢受累或者单纯下肢受累(P=0.030);s-IBM 比GNE肌病更易出现股四头肌萎缩(P=0.010)和下肢肌力左右不对称(P=0.033),胫前肌受累较轻((P=0.001);s-IBM患者上肢受累远端重于近端较为多见,而GNE肌病患者远近端无明显差别较为多见(P=0.009);s-IBM患者下肢受累近端重于远端较为多见,而GNE肌病患者远端重于近端较为多见(P=0.001);s-IBM患者的血清CK水平稍低于GNE肌病患者(P=0.027);14例曾使用大量正规激素治疗以及6例曾使用静脉用免疫球蛋白治疗的s-IBM患者均未见明显效果,3例曾使用大量正规激素治疗的GNE肌病患者也无明显效果。2.s-IBM患者及GNE肌病患者的病理结果主要有以下几点不同:①s-IBM患者的镶边空泡形态以裂隙形多见,而GNE肌病患者以圆形或卵圆形多见(P=0.001);②s-IBM患者的镶边空泡多数位于萎缩肌纤维周边,而GNE肌病患者多数位于萎缩肌纤维中央(P=0.000);③s-IBM患者镶边空泡内的嗜碱性颗粒较为细小,而GNE肌病患者镶边空泡内的嗜碱性颗粒较为粗大(P=0.000);④s-IBM患者肌纤维内存在吞噬现象的比例高于GNE肌病患者(P=0.049);⑤s-IBM患者肌纤维内存在炎症细胞浸润的比例高于GNE肌病患者(P=0.003)。3.20例GNE肌病患者共检测到24种基因突变,其中8种在HGMDpro数据库未见报道,分别为 c.1619-2A>C、c.1559A>G、c.17111712del、c.556T>C、c.1634-1G>C、c.1897G>T、c.1205dupT 以及 c.733A>G。4.与正常对照相比,s-IBM共鉴定出124种差异蛋白,参与碳素代谢、糖酵解和糖异生、阿尔兹海默病等重要通路,24种线粒体相关差异蛋白提示线粒体功能异常;与正常对照相比,GNE肌病共鉴定出70种差异蛋白,参与钙离子信号通路、糖酵解和糖异生、紧密连接等重要通路;与GNE肌病相比,s-IBM共鉴定出25种差异蛋白,主要与氧化应激相关,参与长寿调节等重要通路。结论1.s-IBM与h-IBM在临床表现上有一定的差别,但均具有异质性;2.s-IBM与h-IBM的免疫治疗无明显效果;3.s-IBM与h-IBM的镶边空泡形态学存在明显的差别;4.发现8种在HGMDpro数据库未见报道的GNE基因突变;5.s-IBM与h-IBM在蛋白水平上的差异主要与氧化应激相关。

二、以肌无力为主要表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2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肌无力为主要表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2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结缔组织相关间质性肺疾病临床表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综述
        1.2.1 CTD-ILD发病机制与流行病学
        1.2.2 CTD-ILD临床表现
        1.2.3 CTD-ILD治疗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CTD-ILD一般情况
    3.2 干燥综合征合并间质肺组与未合并间质肺组组间比较
    3.3 肌炎/皮肌炎合并间质肺组与未合并间质肺组组间比较
    3.4 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间质肺组与未合并间质肺组组间比较
    3.5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间质肺组与未合并间质肺组组间比较
    3.6 系统性硬化症合并间质肺组与未合并间质肺组组间比较
第4章 讨论
    4.1 干燥综合征合并间质性肺炎
    4.2 肌炎/皮肌炎合并间质性肺炎
    4.3 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间质性肺炎
    4.4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间质性肺炎
    4.5 系统性硬化症合并间质性肺炎
    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成人特发性炎性肌病与肌炎自身抗体:诊断、疾病活动性及影像学表现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综述
    2.1 IIM诊断分类标准及疾病活动性评价
        2.1.1 IIM诊断分类标准
        2.1.2 IIM疾病活动性评价工具
    2.2 IIM诊疗共识及新进展
        2.2.1 IIM的诊疗共识
        2.2.2 IIM治疗的新进展
        2.2.3 IIM辅助检查的新进展
    2.3 肌炎自身抗体在IIM临床诊治中的应用
        2.3.1 MSA及 MAA的定义
        2.3.2 抗合成酶抗体
        2.3.3 DM相关的MSA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纳入标准及患者评价
        3.2.1 IIM 诊断评分、IIM 诊断可能性分类及IIM亚组
        3.2.2 MDAAT疾病活动性评价
    3.3 排除标准
    3.4 方法
        3.4.1 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
        3.4.2 一般辅助检查
        3.4.3 肌肉MRI
        3.4.4 肌炎自身抗体的检测
        3.4.5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IIM亚组分布、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
        4.1.1 一般资料
        4.1.2 IIM亚组及临床资料
        4.1.3 IIM亚组分布及肌肉活检结果
    4.2 IIM亚组与肌炎自身抗体分布的相关性分析
        4.2.1 肌炎自身抗体的总体分布
        4.2.2 IIM亚组与MSA的相关性分析
        4.2.3 IIM亚组与MAA的相关性分析
    4.3 肌炎自身抗体与IIM疾病诊断的相关性分析
        4.3.1 IIM疾病诊断可能性与肌炎自身抗体的分布
        4.3.2 IIM疾病诊断可能性与MSA
        4.3.3 IIM疾病诊断可能性与MAA
    4.4 肌炎自身抗体与IIM疾病活动性的相关性分析
        4.4.1 IIM疾病活动性与肌炎自身抗体
        4.4.2 IIM疾病肌肉外系统疾病活动性与肌炎自身抗体的相关性分析
    4.5 IIM与肌肉MRI表现
        4.5.1 IIM亚组与肌肉MRI表现
        4.5.2 肌炎自身抗体与大腿肌肉MRI表现
        4.5.3 MSA、MAA与大腿肌肉MRI表现的相关性分析
第5章 讨论
    5.1 肌炎自身抗体与IIM疾病诊断
    5.2 肌炎自身抗体与IIM疾病活动性
    5.3 IIM亚组、肌炎自身抗体与肌肉MRI表现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13种肌炎自身抗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肌炎患者12种MSAs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肌炎患者抗FHL1 抗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肌炎特异性抗体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4)从“瘀阻肺络”探讨结缔组织病合并间质性肺病与抗Ro52抗体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资料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及病例来源
        (二) 诊断标准
        (三) 纳入、排除标准
        (四) 观察项目
        (五) 统计学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一) CTD组及CTD-ILD组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二) CTD组和CTD-ILD组患者临床资料的比较
        (三) CTD-ILD患者分层研究
        (四) RA组和RA-ILD组之间、SS组和SS-ILD组之间、PM/DM组和PM/DM-ILD组之间抗Ro52抗体、抗Jo-1抗体的比较
        (五) CTD-ILD、PM/DM-ILD相关危险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六) 抗Ro52抗体在CTD-ILD和PM/DM-ILD中的诊断价值
        (七) 抗Ro52抗体与其它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八) 中医证型相关性分析
结论
讨论
    一、CTD-ILD中医探讨
    二、CTD-ILD西医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合并间质性肺病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着作

(5)免疫吸附治疗在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典型病例
讨论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6)中国汉族人群特发性炎性肌病基因组学和相关自身抗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中国汉族人群特发性炎性肌病基因组学研究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 中国汉族人群特发性炎性肌病候选基因关联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二) 中国汉族人群特发性炎性肌病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三) 中国汉族人群特发性炎性肌病全外显子组测序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中国汉族人群特发性炎性肌病相关自身抗体研究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 中国汉族人群特发性炎性肌病特异性自身抗体谱临床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二) 肌炎特异性自身抗体检测方法临床评估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三) 特发性炎性肌病新自身抗体筛选和验证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特发性炎性肌病的自身抗体、遗传因素及环境风险因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7)新型肌炎抗体anti-HSF1的发现及其靶抗原在肌细胞分化中作用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抗热休克转录因子1抗体作为特发性炎性肌病新型血清学标志物的研究
    前言
    研究目的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热休克转录因子1在成肌细胞分化过程中作用的初步探讨
    前言
    研究目的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8)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相关肺部受累的临床及风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前言
2、资料与方法
3、研究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的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9)抗CASPR2抗体相关脑炎的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抗CASPR2抗体脑炎的临床表现特征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抗CASPR2抗体相关脑炎的实验室资料特征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抗CASPR2抗体相关脑炎的脑电图特征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抗CASPR2抗体相关脑炎的影像学特征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综述 神经元电压门控钾通道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表A 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
附表B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致谢

(10)散发性包涵体肌炎与遗传性包涵体肌病的临床、病理、基因及蛋白质组学的比较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散发性包涵体肌炎概述(s-IBM)
        1.1.1 流行病学
        1.1.2 发病机制
        1.1.3 临床特点
        1.1.4 辅助检查
        1.1.5 诊断标准
        1.1.6 治疗与预后
    第二节 遗传性包涵体肌病概述(h-IBM)
        1.2.1 流行病学
        1.2.2 发病机制
        1.2.3 临床特点
        1.2.4 辅助检查
        1.2.5 诊断标准
        1.2.6 治疗与预后
    第三节 蛋白质组学概述
    第四节 研究背景与目的
        1.4.1 研究背景
        1.4.2 研究目的
第二章 s-IBM与h-IBM的临床、病理及基因比较学研究
    第一节 研究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临床资料收集
        2.1.3 肌肉活体组织检查及标本处理
        2.1.4 病理技术
        2.1.5 基因筛查
        2.1.6 统计学方法
    第二节 研究结果
        2.2.1 s-IBM与h-IBM的临床比较
        2.2.2 s-IBM与h-IBM的实验室检查比较
        2.2.3 s-IBM与h-IBM的病理特征比较
        2.2.4 基因筛查
    第三节 讨论
        2.3.1 临床特点
        2.3.2 病理特点
        2.3.3 基因特点
第三章 s-IBM与h-IBM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第一节 研究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蛋白质组学技术
    第二节 研究结果
        3.2.1 s-IBM的蛋白质组学特点
        3.2.2 h-IBM的蛋白质组学特点
        3.2.3 s-IBM与h-IBM的比较蛋白质组学特点
    第三节 讨论
        3.3.1 s-IBM的蛋白质组学特点
        3.3.2 h-IBM的蛋白质组学特点
        3.3.3 s-IBM与h-IBM的比较蛋白质组学特点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四、以肌无力为主要表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2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结缔组织相关间质性肺疾病临床表型分析[D]. 李凤娟. 吉林大学, 2021(01)
  • [2]成人特发性炎性肌病与肌炎自身抗体:诊断、疾病活动性及影像学表现的相关性研究[D]. 宿凯笙. 吉林大学, 2021(01)
  • [3]13种肌炎自身抗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D]. 刘柳.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4]从“瘀阻肺络”探讨结缔组织病合并间质性肺病与抗Ro52抗体的相关性[D]. 彭井华.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免疫吸附治疗在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应用研究[D]. 陈百铿. 广州医科大学, 2020
  • [6]中国汉族人群特发性炎性肌病基因组学和相关自身抗体研究[D]. 李柳冰.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7]新型肌炎抗体anti-HSF1的发现及其靶抗原在肌细胞分化中作用的初步探讨[D]. 张亚妹.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8]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相关肺部受累的临床及风险因素分析[D]. 许丹妮.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9]抗CASPR2抗体相关脑炎的临床特征分析[D]. 郭亚培. 郑州大学, 2019(02)
  • [10]散发性包涵体肌炎与遗传性包涵体肌病的临床、病理、基因及蛋白质组学的比较学研究[D]. 张羽彤.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9(02)

标签:;  ;  ;  ;  ;  

以肌无力为主要表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2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