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逐巅峰的京华巡洋舰?——18米铰接式环保大巴进京

竞逐巅峰的京华巡洋舰?——18米铰接式环保大巴进京

一、京华巡洋舰谁与争峰?——18米铰接式环保公交车驶入京城(论文文献综述)

张南[1](2020)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变迁研究 ——以衣食住行为中心的考察》文中认为如果说人是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那么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的考察无疑是富有意义的。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市居民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日常生活变迁驶入“快速路”,城市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本文即以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为研究对象,力图通过展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巨大变迁,分析引致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原因,进而来系统阐释、总结70多年来新中国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伟大成就、政策沿革和改革经验。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的服饰穿着变化明显。解放初期,城市居民的服饰穿着统一化,五十年代的中山装、人民装到列宁装、布拉吉,六十年代的老三样和老三色,“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红卫兵装和军便装,长期的计划供应使城市居民穿着风格单一朴素。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的发展、外来文化的交流影响着服饰变迁。人们思想得到了解放,服饰风尚更加丰富和多元化,时尚潮流不断变化和更新。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的服饰生活,呈现出从政治挂帅到自由个性的服饰风尚、从缺衣少穿到多样化的服饰消费、从主动接受到相互影响的服饰交流等特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的饮食生活发生很大变化。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定量供应、凭票购买,到现在日渐丰富的百姓餐桌、不出国门吃遍世界,中国城市居民饮食消费已经从以粮食为主的温饱消费向肉蛋奶、水产品、瓜果蔬菜等多样化饮食消费转变,从追求数量充足为主转向更加注重营养健康。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的饮食生活,从满足于吃得饱到吃得好再到吃得健康,呈现出饮食消费日趋合理、饮食方式逐渐多样、饮食观念日益多元等特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的住房水平逐渐改善。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建立起一套政府主导的福利住房制度,对城市住房的建设和分配进行集中统一管理。这一时期大多数城市居民的住房非常拥挤,共用厨房、卫生间居多。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开始加快住宅建设的速度,城市居民的住房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为了进一步解决住宅供需矛盾,九十年代初国家开始推行住房制度改革,市民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自由到市场上购买商品房,房地产业发展迅速。同时为了保障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政府陆续兴建了经济适用房和限价房。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的居住生活,呈现出居住质量逐渐提高、家居装饰个性化多样化等特点,同时也凸显出住房不平等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的交通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解放初期,只有少数几个大城市的街道上行驶着公共汽车。一般的交通工具主要是人力车,自行车很少。六七十年代,自行车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逐渐成为主要交通工具,而公共交通工具仍较短缺,城市交通供需矛盾突出。改革开放以后,城市中的各种交通工具才迅速增多起来。到20世纪末,家用汽车开始进入中国寻常百姓的家庭,网约车也成为一种方便快捷的出行方式。近年来,低碳出行、绿色出行成为一种新时尚,共享单车、新能源汽车成为新宠。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的交通生活,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呈现出公共交通出行更加安全便捷,出行工具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等特点。总体来看,70多年来中国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一直在变化发展着,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受到经济、政治、文化、地域、科技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差异性、政治色彩淡化等特征。

李洋[2](2019)在《铰接式虚拟轨道列车运动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十八大以来,中国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发展战略。城市化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战略和长期任务,其中轨道交通是推动我国城市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发展新型城市公共交通,研制长大型虚拟轨道导向列车是对现有地铁、轻轨、公交系统的有效补充,是构建一体化城市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作为今后大城市的骨干线、近郊联络线以及中小城市主干线的新营运模式。结合新型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新方向,融合轨道车辆灵活编组、大运量、低地板及分布式驱动的架构特征与公路车辆具有的橡胶轮承载导向、公共路权运行及环境友好的技术特点,对公共路权下虚拟轨道列车的架构特征及走行系的结构设计是研制虚拟轨道列车的重点。本文就针对虚拟轨道列车的走行系结构设计方法和铰接式虚拟轨道列车的运动特性进行了研究。论文的具体研究工作主要有:(1)在调研现有的长大型公路车辆的架构特征的基础上,针对虚拟轨道列车架构特征,分别从悬架系统、转向机构、动力系统和轮胎四个部分设计了虚拟轨道列车的走行系的结构组成。并用SOLIDWORKS软件给出了虚拟轨道列车走行系三维结构图。(2)研究分析了双铰接式客车的道路通过性,对双铰接式客车在城市道路运行中几种比较典型的路况(包括道路口转弯、弯道、上下坡、道路竖曲线和变换车道)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双铰接客车在城市道路上几种典型路况的通过性条件。(3)通过单铰接式客车和双铰接式客车的车辆最小转弯半径和通过宽度研究的基础上,推导出了适用于多铰接式客车的车辆最小转弯半径和通过宽度的计算公式,并提出了一种多铰接式虚拟轨道列车结构,为可以实现灵活编组的多铰接式虚拟轨道列车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4)联合ADAMS软件和MATLAB软件进行仿真分析。首先对双铰接虚拟轨道列车在具有等曲率半径的圆形曲线轨道上的运动过程进行了仿真分析,提出了一种可以表征车辆通过性能的仿真方法;然后对虚拟轨道列车在具有不等曲率半径的正弦形曲线和椭圆形曲线轨道上的运动过程进行了仿真分析,提出了一种可以提高双铰接虚拟轨道列车在两种曲线道路上通过性能的方法;最后分析了列车车身长度和车体间距对列车转弯性能的直接影响,得到了列车车身长度和车体间距与列车最小转弯半径之间的关系。

刘伟玲[3](2013)在《城市公交停靠站通行能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公交车作为常规公共交通方式,具有投资少、运行灵活、覆盖面广等特点,是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主体。公交停靠站作为公交运行的节点,是公交网络中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也是最基本的交通瓶颈。准确分析公交停靠站的通行能力,对于合理设计公交停靠站、缓解交通压力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分析公交车进出停靠站过程入手,得出公交车进站、停靠、出站三个运作过程的特性,在此基础上,从公交车、停靠站、路段交通、人员四个大方面详细分析了每个因素对公交停靠站通行能力的影响。然后结合公交车停靠过程和影响因素,首先建立了公交车到达分布模型和停靠时间模型,通过分析多停靠位不同停靠位上公交车之间的相互影响,充分考虑公交车到达间隔和停靠时间的波动性,重点构建了出站时间模型。接着在停靠时间和出站时间模型的基础之上构建了公交车进站时间模型。进而结合通行能力的定义,分别建立了直线式和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的通行能力模型。通过算例,分别计算了不同到达率下不同停靠位直线式和港湾式停靠站的通行能力。最后建立了基于VISSIM的通行能力仿真模型,得到3停靠位停靠站的通行能力,并与理论值进行了对比分析。

韩璧璘[4](2011)在《公交停靠站延误的影响因素分析及缩减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的城市公共交通的迅猛的发展,巨大的乘客流量给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带来的压力也日益增长。以北京市为例,在公交票价大幅度降低后,乘客流量迅速增长。面对如此巨大的乘客流量,城市公交系统的发展速度和服务水平已经无法作为城市大规模出行需求的重要支撑。尤其是在高峰时间的拥堵路段,公交车辆延误现象非常严重,有时甚至会延误几十分钟,“晚点”现象非常严重。客流量越大,公交延误现象越严重,站台上乘客滞留越多。该问题的实质是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与社会经济和出行需求之间的矛盾,属于供需平衡矛盾。因此,为了能支撑城市经济发展和出行需求,应尽量减小公交车辆高峰时间在拥挤路段的延误,确保城市公共交通具有足够的供给能力,满足日益的乘客出行需求,增强公交吸引力,实现社会的低碳出行。本文主要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1、解释公交停靠站延误的定义,并分析公交停靠站延误带来的影响。2、对公交停靠站延误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地分析。确定公交站点车辆通过能力和公交车辆在停靠站的排队方式为公交停靠站延误的主要因素。其中,公交车辆在停靠站的排队方式可以影响公交站点车辆通过能力。3、公交站点车辆通过能力受公交站台形式和位置、公交车型、路权设置等的影响,进而影响公交停靠站延误。4、在改进公交站点车辆通过能力后,分析对比两种常用的停靠方式:单队列排队停靠和固定泊位停靠,并利用排队论模型,比较这两者停靠方式下公交车辆的不同延误时间,提出优化的停靠方式。5、基于以上理论研究结果,对北京市中关村大街停靠线路多,停靠泊位多的公交站点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并利用Vissim仿真验证该了减小公交站点车辆延误策略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王宇[5](2003)在《京华巡洋舰谁与争峰?——18米铰接式环保公交车驶入京城》文中研究表明“自从新型18米铰接式公交车在我们队运营以来,行驶状况非常良好。新车装备了美国艾里逊自动变速箱减轻了司机的工作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原装进口的康明斯全电控柴油机,配以北京燕山石化公司研制的低硫油,看不见任何黑烟,尾气排放达到欧洲三号标准。新车上路以后全队每天的收入增加了23千元。”钟队长说。

二、京华巡洋舰谁与争峰?——18米铰接式环保公交车驶入京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京华巡洋舰谁与争峰?——18米铰接式环保公交车驶入京城(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变迁研究 ——以衣食住行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选题意义
    二、相关学术史回顾
    三、概念界定与研究方法
    四、研究框架
    五、研究创新与难点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服饰生活变迁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居民的服饰生活(1949-1956)
        一、“国服”日渐流行
        二、“工装”备受推崇
        三、苏联服饰风尚
        (一)列宁装
        (二)布拉吉
        (三)苏联大花布
        四、短暂的绚烂
        (一)爱劳动穿花衣
        (二)旗袍的余晖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城市居民的服饰生活(1957-1978)
        一、老三色和老三样
        二、“缝缝补补又三年”
        (一)布票比钱重要
        (二)“补丁”最常见
        (三)窘迫下的创造
        三、“十亿人民十亿兵”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居民的服饰生活(1978 年至今)
        一、时尚与禁忌
        (一)喇叭裤的开端
        (二)的确良,“的确靓”
        (三)西装回潮
        (四)街上流行红裙子
        二、多元与个性
        (一)多样化、个性化
        (二)讲究品牌和休闲
        (三)倡导环保和健康
        三、“传统”的复兴
        (一)旗袍的苏醒
        (二)“唐装”的世界时尚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服饰变迁的特点
        一、从政治挂帅到自由个性的服饰风尚
        二、从缺衣少穿到多样化的服饰消费
        三、从主动接受到相互影响的服饰交流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饮食生活变迁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居民的饮食生活(1949-1956)
        一、“标准米”和“标准面”
        二、粮食计划供应
        (一)粮食统购统销势在必行
        (二)从“凭证买粮”到“定量供应”
        三、饮食状况轻微改善
        (一)粮食产量增多
        (二)副食条件改善
        (三)饮食支出减少
        四、西式饮食的消退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城市居民的饮食生活(1957-1978)
        一、“大办食堂”
        二、“方寸粮票”
        三、“饥饿年代”
        (一)节食度荒
        (二)“低标准瓜菜代”
        四、“十年饮食”发展缓慢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居民的饮食生活(1978 年至今)
        一、基本实现温饱的过渡
        (一)票证时代的延续
        (二)西式饮食的回归尝试
        二、饮食购物全面升级
        (一)“菜篮子”渐丰
        (二)大型超市的发展
        (三)“网”罗天下美食
        三、“舌尖上的安全”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饮食生活变迁的特点
        一、饮食消费日趋合理
        二、饮食方式逐渐多样
        三、饮食观念日益多元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居住生活变迁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居民的居住生活(1949-1956)
        一、“龙须沟”换新颜
        (一)清理城区垃圾
        (二)疏浚河湖水系
        (三)掏挖修整下水道
        (四)改造棚户区
        二、“以租养房”的福利
        三、“工人新村”遍地开花
        (一)职工住宿条件差
        (二)兴建工人住宅新区
        (三)“主人翁”的象征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城市居民的居住生活(1957-1978)
        一、继续低租金的福利
        二、“卫星城”的出现
        三、“城市人民公社大楼”拔地而起
        四、群居的苦乐
        (一)“筒子楼”和单元房
        (二)“干打垒”和大杂院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居民的居住生活(1978 年至今)
        一、“房荒”的记忆
        二、福利分房的余温
        三、房改的松动
        (一)鼓励私人建房
        (二)允许公房出售
        四、住宅商品化之路开启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居住生活变迁的特点
        一、居住质量逐渐提高
        二、家居装饰彰显个性
        三、住房不平等问题凸显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交通生活变迁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居民的交通生活(1949-1956)
        一、城市道路的整修与扩建
        二、城市公共交通的兴起
        三、传统单一的出行工具
        (一)短途基本靠走
        (二)人力车的没落
        (三)少量的自行车出现
        四、缓慢的铁路出行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城市居民的交通生活(1957-1978)
        一、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缓慢
        二、曲折发展的城市公共交通
        (一)背着“煤气包”的公交车
        (二)有轨电车向无轨电车的过渡
        (三)出租车发展艰难
        (四)第一条地铁的开通
        三、自行车日渐普及
        四、“十年”交通发展举步维艰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居民的交通生活(1978 年至今)
        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翻天覆地
        (一)铁路发展
        (二)民航巨变
        (三)公路规模扩大
        (四)水运稳步发展
        二、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日益完善
        (一)方便快捷的城市公交
        (二)“招手即停”的出租车
        (三)三轮车的尴尬
        (四)四通八达的轨道交通
        三、私人出行工具更新换代
        (一)自行车王国
        (二)摩托车轰鸣
        (三)汽车驶入百姓家
        四、城市交通问题凸显
        (一)交通拥堵严重
        (二)交通污染加剧
        (三)交通事故频发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交通生活变迁的特点
        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
        二、公共交通出行更加安全便捷
        三、出行工具从传统向现代转变
第五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变迁特征和影响因素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变迁的特征
        (一)变迁速度和程度的阶段性
        (二)生活水平差异性日趋明显
        (三)私人生活的政治特色淡化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变迁的影响因素
        (一)经济发展是影响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根本因素
        (二)政党政策是影响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关键因素
        (三)价值观变迁是影响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因素
        (四)科技的发展是影响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助推因素
        (五)地理区位是影响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客观因素
参考文献
表格索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铰接式虚拟轨道列车运动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铰接式客车的研究现状
    1.3 铰接式客车的发展现状
        1.3.1 单铰接式客车
        1.3.2 双铰接式客车
    1.4 本文组织结构与主要内容
第2章 虚拟轨道列车走行系结构
    2.1 悬架机构
        2.1.1 非独立悬架
        2.1.2 独立悬架
        2.1.3 悬架系统的选择
    2.2 转向机构
        2.2.1 两轮转向系统
        2.2.2 四轮转向系统
        2.2.3 转向机构的选择
    2.3 驱动机构
    2.4 轮胎
    2.5 虚拟轨道列车走行系结构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双铰接式客车通过性
    3.1 双铰接式客车
    3.2 双铰接式客车通过性条件
    3.3 双铰接式客车通过性分析
        3.3.1 道路口转弯通过性
        3.3.2 弯道通过性
        3.3.3 上下坡通过性
        3.3.4 道路竖曲线通过性
        3.3.5 变换车道通过性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铰接式虚拟轨道列车运动特性与灵活编组
    4.1 车体连接方式
        4.1.1 牵引杆式连接
        4.1.2 铰接式连接
    4.2 铰接式虚拟轨道列车运动特性分析
        4.2.1 单铰接式客车运动特性分析
        4.2.2 双铰接式客车运动特性分析
        4.2.3 多铰接式客车运动特性分析
    4.3 铰接式虚拟轨道列车灵活编组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双铰接式虚拟轨道列车运动仿真分析
    5.1 基于ADAMS虚拟轨道列车模型建立
        5.1.1 虚拟软件ADAMS简介
        5.1.2 ADAMS建模的基本元素
        5.1.3 车厢的创建
        5.1.4 轮胎路面模型的创建
        5.1.5 添加约束和驱动
    5.2 仿真实验和分析
        5.2.1 圆曲线轨道运动分析
        5.2.2 正弦曲线轨道运动分析
        5.2.3 椭圆曲线轨道运动分析
        5.2.4 车长与车间距对转弯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科研课题

(3)城市公交停靠站通行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的和思路
    1.4 研究内容
第2章 公交车进出停靠站运行分析
    2.1 进出停靠站过程分析
        2.1.1 进站过程分析
        2.1.2 停靠过程分析
        2.1.3 出站过程分析
    2.2 公交车进出停靠站延误分析
    2.3 公交停靠站通行能力定义
    2.4 公交停靠站通行能力影响因素
        2.4.1 公交车
        2.4.2 公交停靠站
        2.4.3 路段交通情况
        2.4.4 人员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公交停靠站通行能力计算模型
    3.1 模型假设条件
    3.2 公交车到达分布模型
    3.3 公交车停靠时间模型
    3.4 公交车出站时间模型
        3.4.1 直线式停靠站
        3.4.2 港湾式停靠站
    3.5 公交车进站时间模型
    3.6 公交停靠站通行能力模型
        3.6.1 直线式停靠站
        3.6.2 港湾式停靠站
    3.7 公交停靠站通行能力算例应用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停靠站通行能力VISSIM仿真
    4.1 VISSIM交通仿真软件介绍
        4.1.1 主要用途
        4.1.2 仿真过程
    4.2 公交停靠站算例仿真
        4.2.1 直线式停靠站仿真模型
        4.2.2 港湾式停靠站仿真模型
        4.2.3 仿真实验结论
    4.3 理论计算值与仿真结果比较
    4.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4)公交停靠站延误的影响因素分析及缩减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公交停靠站延误问题的研究方法分析
    2.1 公交停靠站延误概述
        2.1.1 延误的一般定义
        2.1.2 衡量指标和影响因素
    2.2 减小公交停靠站延误的研究方法
        2.2.1 排队论模型
        2.2.2 公交停靠过程的排队论解释
        2.2.3 模型参数确定
        2.2.4 目标函数
    2.3 本章小结
3 公交站点车辆通过能力对公交停靠站延误的影响分析
    3.1 公交停靠站站台设置的影响
        3.1.1 公交停靠站形式的影响分析
        3.1.2 公交停靠站位置的影响分析
        3.1.3 公交停靠站尺寸的影响分析
    3.2 路权设置的影响分析
        3.2.1 公交专用车道设置
        3.2.2 交叉口公交优先设置
    3.3 公交车型对公交停靠站延误的影响
        3.3.1 常用的公交车型种类
        3.3.2 公交车型的影响分析
        3.3.3 公交车型选择要求
    3.4 本章小结
4 不同排队方式下公交停靠站延误分析与改进
    4.1 单泊位停靠站排队方式
    4.2 多泊位停靠站排队方式
        4.2.1 多泊位停靠站单队列排队
        4.2.2 固定泊位停靠方式
    4.3 停靠方案分析比较
        4.3.1 多停车泊位停靠方式站点车辆通过能力优缺点分析
        4.3.2 改进方案提出
    4.4 本章小结
5 案例分析
    5.1 中关村大街交通现状分析
        5.1.1 交通线路现状
        5.1.2 客流、车流状况
    5.2 减小公交延误方案设计
        5.2.1 增加交叉口信号优先
        5.2.2 优化站内停车方案
        5.2.3 Vissim仿真验证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京华巡洋舰谁与争峰?——18米铰接式环保公交车驶入京城(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变迁研究 ——以衣食住行为中心的考察[D]. 张南. 中共中央党校, 2020
  • [2]铰接式虚拟轨道列车运动特性研究[D]. 李洋.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3]城市公交停靠站通行能力研究[D]. 刘伟玲. 西南交通大学, 2013(11)
  • [4]公交停靠站延误的影响因素分析及缩减策略研究[D]. 韩璧璘. 北京交通大学, 2011(08)
  • [5]京华巡洋舰谁与争峰?——18米铰接式环保公交车驶入京城[J]. 王宇. 交通世界, 2003(01)

标签:;  ;  ;  

竞逐巅峰的京华巡洋舰?——18米铰接式环保大巴进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