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胃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灭活疫苗

腺胃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灭活疫苗

一、腺胃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灭活疫苗(论文文献综述)

乔清华[1](2020)在《泰安及周边地区规模化蛋鸡场主要病毒性疾病临床诊断调查及免疫程序调整优化》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蛋鸡养殖业的快速发展,蛋鸡场养殖规模越来越大,养殖密度不断增加,饲养周期也有所延长,疫病防控压力有增无减,尤其是多种血清型禽流感、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心包积液综合征等新老病毒性传染病在蛋鸡场广为流行,规模化蛋鸡场科学合理免疫程序制定显得尤为重要。科学合理免疫程序制定的依据主要基于相关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免疫效果的评估,在此基础上对免疫程序进行调整优化。本研究通过血清学、病理学及病原学检测方法,对泰安及周边地区的部分规模化蛋鸡场禽流感、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心包积液综合征等病毒性传染病的流行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显示,泰安及周边地区的大多数规模化蛋鸡场上述疫病的免疫防控效果较好,但H9亚型禽流感、非典型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心包积液综合征等传染性疾病尚有较高的发病率,有的鸡场由此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结合鸡群发病特点、临床剖检、病理组织学检查,并使用PCR或RT-PCR方法进行检测,对常见病毒性疾病的阳性检出率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在临诊疑似病例中FAdV检出率最高,阳性率为86.60%(84/97),其次为ILTV和IBV,阳性率分别55.56%(15/27)和48.28%(14/29),低致病性禽流感和非典型新城疫临床疑似病例较多,对病鸡进行剖检时也常见明显的特征病变,但核酸检出率较低,H9N2亚型AIV阳性率为19.72%(19/106),NDV阳性率为10.59%(9/85)。2018-2019年对泰安及周边部分地区规模化蛋鸡场采集血清进行禽流感(H5、H7、H9)、新城疫抗体水平检测及抗体合格率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部分鸡场抗体水平偏低或离散度过大,可能存在H9AIV和NDV野毒感染,疫病风险较大。分析其原因主要与免疫程序不合理或疫苗选择不当,缺乏科学的免疫效果评估有关。将2018-2019年检测的禽流感、新城疫抗体滴度按照季度进行抗体合格率统计,统计结果显示,不同季度的抗体合格率略有所不同。其中,H5、H7抗体在第二季度合格率最低分别为92.57%、87.32%,第四季度合格率最高分别为98.42%、95.02%;H9抗体第二季度合格率最低为82.49%,第一季度合格率最高为94.11%;ND抗体第三季度合格率最低为89.67%,第一季度合格率最高为94.64%。整体分析可知,禽流感抗体合格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一季度>四季度>三季度月>二季度。新城疫抗体合格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一季度>二季度>四季度>三季度。基于流行病学调查及抗体检测结果,以泰安市某规模化蛋鸡场为试验场,根据该场养殖情况对禽流感与新城疫的免疫程序进行了调整优化,制定了免疫效果检测评估方案和生物安全防控措施,跟踪检测显示,免疫程序调整之后,未再出现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心包积液综合征疑似病例;禽流感、新城疫免疫效果得到明显改善,未见H9亚型禽流感和非典型新城疫的发生,H7合格率由调整前的80%升高至100%,H9合格率由调整前的66.67%升高至93.33%,同时所有抗体水平的离散度明显降低,抗体水平合格率、保护力增加,鸡群的群体免疫力增强,有效化解主要病毒病的发生风险,具有一定的示范推广价值。本研究进一步丰富了泰安及周边地区规模化蛋鸡场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初步摸清了规模化蛋鸡场禽流感、新城疫疫苗免疫状态,免疫程序的调整优化及免疫效果检测评估方法将有助于蛋鸡场传染性疾病的有效防控。

王申锋[2](2020)在《“固元颗粒”免疫增强剂研制及其在鸡疫苗免疫中的应用》文中指出中药具有很好的增强免疫力的作用,成为当前替代饲料中抗生素添加的一个重要方向。“固元颗粒”原方出自《新药转正标准》,由黄芪和生晒参芦头配方而成,其功效是益气固本。如果直接将其应用于兽医临床,提高动物的免疫功能,成本偏高,很难在养殖业中推广。但是,人用中药加工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附属提取物,以及在非贵重药材中提取到的一些有效成分,成本相对较低,具有开发兽医临床用药的潜力。为此,我们以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APS)和人参茎叶皂苷(Ginseng Stem-leaf Saponins,GSLS)代替“固元颗粒”配方中的黄芪和生晒参芦头,大幅降低成本,配伍组方,制成可溶性颗粒,称为兽用“固元颗粒”,用于增强动物抗病能力和疫苗免疫效果。本论文研究该制剂工艺、质量标准,并评估其对鸡的安全性、有效性和最适添加量。检测该制剂对免疫抑制条件下鸡和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初步揭示其对蛋鸡淋巴细胞TLR4信号通路的激活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分泌机制,并在蛋鸡鸡群进行应用试验,为预防禽病毒性疾病提供新方法。主要结果总结如下:1.优化并确定了“固元颗粒”的制剂工艺。通过制剂成型工艺预实验、辅料选择、润湿剂筛选和验证试验确定了最佳成型工艺。配方为:APS 110 g、GSLS100 g、蔗糖590 g和糊精200 g。制备工艺为:将上述原材料混合均匀,采用75%乙醇为润湿剂,制软材,制粒,60℃烘干,整粒。所得颗粒易成型,颗粒完整,细粉较少。3个试验批次所得颗粒质量一致,该工艺稳定可行。2.建立了“固元颗粒”中人参皂苷Rg1、Re、Rd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通过精密度试验、重复性试验、稳定性试验及回收率试验证实,RSD<2%,测定三批“固元颗粒”,每1 g颗粒中Rg1+Re+Rd总量均在30 mg以上。该方法操作简便,测量准确,可作为对该制剂质量控制的内容记入质量标准。3.“固元颗粒”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鸡按推荐量的1、3、5、10倍(0.05、0.15、0.25和0.5 g/kg体重)剂量混饮,连续7 d,停药后继续饲养2周。记录鸡行为、体重的变化,检测血常规和血液生化指标以及脏器指数,结果均未见异常,表明该制剂对鸡临床用药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另外,不同剂量的“固元颗粒”均可有效提高蛋鸡的抗体效价水平、红细胞花环率和生产性能指标,其中50 mg/kg为最适应用剂量。“固元颗粒”对注射新城疫(ND)疫苗的鸡群具有免疫增强作用。使用50mg/kg该颗粒对鸡进行免疫调节试验,测定脏器指数、新城疫抗体效价和脾淋巴细胞转化指数,证实用药2-3周后其体内NDV抗体效价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固元颗粒”对免疫抑制鸡具有免疫调理作用。对经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导致的免疫抑制鸡使用“固元颗粒”后,可使其免疫抑制现象得到显着缓解(P<0.05)。另外,在疫苗免疫后7、14和21d,上述4个给药处理组的脾淋巴细胞经刀豆蛋白A(ConA)和LPS诱导,淋巴细胞刺激指数均显着高于CTX组(P<0.05)。“固元颗粒”对免疫抑制小鼠亦有免疫调节作用。“固元颗粒”中、高剂量组可显着提高免疫抑制小鼠的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P<0.05)。给药15 d后,免疫抑制小鼠IL-2和IFN-γ含量接近正常小鼠水平,其中“固元颗粒”中剂量组(50 mg/kg)效果最为明显。另外,各剂量组的脾淋巴细胞转化率与CTX组相比较极显着提升(P<0.01)。4.“固元颗粒”促进蛋鸡淋巴细胞TLR4信号通路的激活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分泌。分离蛋鸡外周血淋巴细胞,与不同浓度的“固元颗粒”(终浓度200、100、50、25、0μg/mL,阳性对照为浓度100μg/mL的APS)分别培养16 h、24h、32 h、48 h,采用RT-PCR方法检测淋巴细胞中TLR4、MyD88、TRAF-6、TRIF、IRF3、IFN-βmRNA表达量。收集培养24 h的淋巴细胞上清液,用ELISA测定cGMP、cAMP、NO、iNOS和Ca2+的含量。结果显示,“固元颗粒”通过TLR4受体激活MyD88依赖性和TRIF依赖性两条信号通路,还可降低鸡外周淋巴细胞培养上清中cAMP的含量,提高cGMP、Ca2+、NO和iNOS的含量,从而调节蛋鸡的免疫功能。5.“固元颗粒”在鸡群中应用可促进疫苗免疫效果。随机选择2栋鸡舍,分为“固元颗粒”+疫苗免疫组和单独疫苗免疫组,各3100只鸡,按剂量50 mg/kg体重饮水进行临床应用试验。结果显示,与单独疫苗对照组相比,“固元颗粒”试验组的疫苗免疫抗体效价显着提高,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下降0.7和0.8个百分点,表明“固元颗粒”在大群临床试验中,能够有效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养殖收益。综上所述,本研究确定了“固元颗粒”稳定的制备工艺并制定了其质量标准,证实制剂安全有效。初步证实该颗粒制剂可通过TLR4受体激活MyD88和TRIF通路,降低cAMP含量,提高cGMP、Ca2+、NO、iNOS含量,从而调节鸡的免疫应答。“固元颗粒”能够明显提高蛋鸡的疫苗免疫后特异性抗体的分泌水平,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刘帆[3](2019)在《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离鉴定、生物学特性及疫苗候选株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 bronchitis,IB)是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引起的一种鸡急性、高度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IB首次爆发于上世纪30年代,现今已在全世界范围流行,给养禽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IBV众多血清型之间仅存在部分交叉免疫保护性,免疫失败的现象频繁发生。因此,对IBV流行毒株进行调查研究,筛选理想的毒株作为研制疫苗株的候选毒株,对其免疫原性及交叉免疫保护性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从2017年~2018年山东、安徽、江苏等省市送检的病料中,分离鉴定了9株IBV,对其进行了遗传变异的研究。S1基因序列的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9株IBV中7株属于QX型为代表的基因I型,2株属于基因VI型。7株IBV与QX型参考株的核苷酸及其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94.8%~97%和93.6%~96.1%,与基因VI型的2株分离株的S1基因核苷酸序列及其推导的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较低,分别为67.4%~68%和60.9%~62%。9株IBV分离株与疫苗毒株H120株的S1基因相比存在广泛的点突变、基因插入及缺失的现象,核苷酸及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仅65.4%~78.1%和58.4%~77.3%,且其裂解位点的氨基酸序列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表明了我国流行毒株和常规疫苗株的基因型不同,同源性较低。根据分离株的背景信息、结合S1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结果及生物学特性等试验结果,本试验对QX型IBV代表毒株JS-96和基因VI型代表株AH-48进行了致病力研究,以105.0EID50/0.1 m L的攻毒剂量感染10日龄SPF鸡。结果显示,JS-96株毒力较强,在攻毒后14 d的死亡率达65%,发病鸡表现出轻微的呼吸道症状,剖检有明显的肾脏肿大、花斑肾等病理变化;AH-48株攻毒组攻毒14 d的死亡率为17.5%,病鸡主要表现典型的IBV呼吸道症状,剖检观察有严重的气管卡他性粘液等病理变化。攻毒后对试验鸡进行抗体监测的结果显示,JS-96株攻毒组试验鸡的阳性抗体产生时间较AH-48攻毒组早3~7天。本实验选择了致病性较强株JS-96和商品疫苗株M41,按照国家IBV灭活联苗中免疫效力试验的规程,进行免疫原性和交叉免疫保护性研究。对21日龄SPF鸡经肌肉接种单价灭活油乳剂疫苗,免疫后35 d使用不同基因型的IBV毒株经滴鼻、点眼的途径攻毒。结果显示,JS-96制备的灭活苗免疫组的各攻毒组仅出现轻微症状,发病率为10%~20%,死亡率为0~20%,M41株灭活苗免疫组的各攻毒组发病率和死亡率存在显着差异(p<0.05),分别为0~60%和0~30%。抗体检测结果显示疫苗免疫后7~14 d产生抗体,且随时间变化呈上升趋势,JS-96株免疫组在二免21 d后的抗体滴度较高,其免疫原性较好。从攻毒后组织和拭子病毒分离情况来看,M41免疫组的病毒分离率为0~50%,JS-96免疫组的病毒分离率为0~20%,对QX型IBV的保护力极显着高于非免疫攻毒组(p<0.01),对异源毒株的攻击也有80%~90%的保护率。JS-96株制备的灭活苗对基因VI型的IBV保护力高于商品株M41油乳剂灭活苗,这一结果可为防控基因VI型IBV提供参考。本研究结果表明,常规疫苗株M41不能对当前流行毒株产生完全的保护作用,分离株JS-96制备的油乳剂灭活苗与当前IBV流行毒株匹配性好、保护率高,且显着降低水平传播的风险。本研究为筛选免疫原性较好的毒株以研制IBV多价苗的候选毒株,提供了综合防治的理论依据。

王月欣[4](2019)在《QX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抗体检测方法建立与亚单位疫苗研制》文中提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 bronchitis,IB)是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IBV易发生变异,血清型众多,不同血清型毒株之间交叉保护性弱,研制与流行毒株血清型一致的疫苗并建立配套的免疫效果评价方法非常重要。近年来,QX型已成为当前亚洲和欧洲流行的优势血清型,在我国分离鉴定的流行毒株中占比超过70%。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就是研制一种针对QX型IBV亚单位疫苗,建立起与之相配套的检测QX型IBV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并与本实验室研制的鸡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二联活疫苗(La Sota株+QXL87株)配合,为QX型IBV的免疫防控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1 QX型IBV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建立通过Protean软件对QX型IBV CK/CH/JS/2010/12毒株(以下简称QXL株)的S1蛋白抗原性进行分析,选取该蛋白抗原性较强的5个部位,对应的基因片段分别命名为S1-A(61-525bp)、S1-B(454-933bp)、S1-C(835-1299bp)、S1-D(1453-1620bp)、S1-E(277-882bp)。S1蛋白氨基酸序列与IBV血清型分型密切相关,S1-A~S1-E5个多肽均位于S1蛋白高变区,利用Megalign软件将多肽氨基酸序列分别与6个疫苗毒株(H120、H52、MA5、M41、W93、4/91)的S1蛋白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以S1-E多肽的变异率最高,与Mass型疫苗株及4/91疫苗株相比,变异率分别达到25%、20.3%,推测S1-E多肽是建立ELISA方法的最佳包被抗原。利用PCR方法扩增这5个基因片段,将5个基因片段分别克隆至pET-32a(+)载体进行原核表达,SDS-PAGE鉴定结果显示S1-A~S1-E这5个多肽均成功表达,大小与预期相符,分别为36.9kD、37.7kD、37.2kD、26.4kD、42.2kD。利用Ni-NTA亲和层析介质分别纯化出这5种多肽作为包被抗原,同时检测QX型IBV阳性血清与阴性血清,比较P/N值,结果显示S1-E多肽与阳性血清反应的灵敏度最高。以S1-E多肽作为ELISA包被抗原,经过一系列条件优化,包被抗原按1μ/mL稀释、HRP标记的兔抗鸡抗体按1:10000稀释为最佳工作浓度,除抗原需4℃孵育12 h,显色需37℃避光孵育10min,其余步骤按37℃孵育1 h为最佳工作条件。经测定,该方法与新城疫病毒、禽流感病毒、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等阳性血清无交叉反应,批内和批间重复性试验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2%,表明该方法的重复性和特异性良好,可进一步用于QX型IBV疫苗抗体水平的监测。2 QX型IBV S1亚单位疫苗的研制利用PCR扩增QXL株的S1基因,截去信号肽部分,将该基因克隆到pET-32a(+)载体进行原核表达,SDS-PAGE鉴定结果显示蛋白表达形式主要为包涵体且大小与预期相符为70kD,将融合蛋白命名为S1。利用Ni-NTA亲和层析介质纯化变性条件下的S1蛋白,并经过蛋白透析液复性,以纯化复性后的S1蛋白为疫苗水相,白油为佐剂制成油包水剂型亚单位疫苗,每毫升疫苗含100 μg蛋白。3日龄SPF雏鸡随机分为四组:S1亚单位疫苗组、QXL87活疫苗组、QXL87+S1亚单位疫苗组和非免疫攻毒对照组,每组15只。于7日龄时以滴鼻点眼方式免疫QXL87活疫苗,免疫剂量为1羽份(103.5EID50),于21日龄以胸部肌肉注射方式免疫S1亚单位疫苗,免疫剂量为0.5 mL。亚单位疫苗免疫1周后,QXL87+S1亚单位疫苗组抗体水平显着上升且高于其他组。只免疫亚单位疫苗组的抗体水平在免疫21 d后明显上升。所有试验鸡于49日龄以滴鼻点眼的方式攻毒,所攻毒株为QXL毒株,攻毒剂量为104.0EID5C0/0.1mL。攻毒后观察10日,每日统计各试验组发病和死亡情况。结果显示S1亚单位疫苗组、QXL87活疫苗组和QXL87+S1亚单位疫苗组对QXL株的临床保护效力分别为70%、90%和90%。分别于攻毒后第2d、5 d、7d采取咽喉拭子及泄殖腔拭子,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测定各试验组排毒量,结果显示QXL87+S1亚单位疫苗组的排毒量最低,S1亚单位疫苗组的排毒量相较另外两个免疫组较高。攻毒后第10 d将所有试验鸡处死并剖检,分别取气管上中下三段制备成气管环,观察各试验组鸡气管的纤毛活力,结果显示免疫试验组鸡的气管纤毛活力基本在67%~100%之间,纤毛脱落少且活力较好,临床观察结果显示各免疫组试验鸡的气管和肾脏未见明显病变。综合临床保护效力、排毒量和气管纤毛活力这3个指标,单独免疫S1亚单位疫苗对QXL毒株的攻击可提供一定的保护;QXL87活疫苗和S1亚单位疫苗联合免疫时效果最佳,对QXL株的攻击能够达到足够的免疫保护效力。

黄梦姣,张芸,薛春宜,曹永长[5](2019)在《应对日益严峻的挑战:中国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1937年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在美国被首次分离以来,该病毒的传播给世界养禽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国内该病毒的流行情况十分复杂。本文就传染性支气管炎在国内的病原分离、分子流行病学、检测技术、疫苗及综合防控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进行总结。目前,该病毒在中国多种类型毒株并存,优势流行毒株为QX基因型毒株。除广泛使用的H120等Mass血清型疫苗外,4/91血清型疫苗和LDT3-A株疫苗也被逐步使用,多采用弱毒疫苗和灭活疫苗联合免疫的方法有效控制了其对养禽业造成的经济损失。

贾梅玉[6](2019)在《圆圈病毒3型亚单位疫苗和DNA疫苗的制备以及免疫保护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传染性病毒性腺胃炎给养禽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在管理不善的养殖场,发病率大约在15%60%,其可发生于不同品种的蛋鸡和肉鸡,并且流行范围较广。尽管病毒性腺胃炎危害严重,但其致病病原一直未有定论,据研究与呼肠孤病毒、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腺病毒等病毒相关。在这种情况下,无法采用有效方法来防控传染性病毒性腺胃炎的发生。2017年,李根在患有鸡传染性病毒性腺胃炎的病鸡的腺胃中首次鉴定了圆圈病毒3型(Gyrovirus 3,GyV3)。通过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及回归动物实验发现GyV3可以引起鸡的免疫抑制及腺胃肿大,然而至今还没有关于GyV3疫苗的研究,因此制备GyV3亚单位疫苗以及DNA疫苗进行免疫原性研究,从而对动物进行保护。GyV3属于单链环状DNA病毒,由三个开放阅读框构成,分别为衣壳蛋白VP1(1392bp),骨架蛋白VP2(720bp)和凋亡蛋白VP3(378bp)。为获得免疫原性强及效果好的疫苗,制备了亚单位疫苗和DNA疫苗。选取了VP1的第90位至463位氨基酸进行表达用于制备亚单位疫苗;将VP1第90位至463位氨基酸与VP2通过柔性氨基酸linker(GSGGS)进行串联进行表达以制备亚单位疫苗。经SDS-PAGE及Western blot试验验证原核表达的目的蛋白表达成功。构建p EGFP-VP1真核表达质粒用于鸡群DNA疫苗的接种。将p EGFP-VP1表达质粒转染DF1细胞,目的蛋白可以在DF1细胞中成功表达。为了验证制备的亚单位疫苗和DNA疫苗的免疫原性,进行了动物免疫原性检测试验;为进一步验证亚单位疫苗和DNA疫苗具有动物保护效果,进行了动物保护试验。接种亚单位疫苗和DNA疫苗鸡的体重与正常组鸡体重无明显差异,说明疫苗接种后并不影响鸡的生产性能。检测35日龄鸡的抗体效价,VP190-463亚单位疫苗组达到1:25600,VP190-463-linker-VP2亚单位疫苗组达到1:12800;EGFP-VP1 DNA疫苗组达到1:160。在动物保护性试验中,攻毒后一周检测鸡群中GyV3病毒的感染率,两种亚单位疫苗的动物保护率都可高达100%;DNA疫苗组为70%。经试验动物临床症状、抗体效价、鸡群生长状况、PCR检测阳性率及病理组织学变化等结果显示:亚单位疫苗的免疫原性和免疫保护性要明显优于DNA疫苗。虽然两种亚单位疫苗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及100%的免疫保护作用,但VP190-463亚单位疫苗诱导机体产生的抗体滴度要高于VP190-463-VP2亚单位疫苗,因此VP190-463亚单位疫苗优于VP190-463-VP2亚单位疫苗。本研究首次进行GyV3亚单位疫苗和DNA疫苗的相关研究,为临床预防GyV3的感染及传染性病毒性腺胃炎的发生提供了方法和技术支撑。

洪艳芬[7](2018)在《传染性支气管炎弱毒活疫苗的初步培育与筛选》文中认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 bronchitis,IB)是由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引起的一类急性、高度接触性呼吸道疾病,由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容易发生变异,导致新的血清型和基因型毒株不断出现,目前使用的商品化活疫苗如H120、H52、Ma5等Mass型疫苗株对我国主要流行毒株的保护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因此通过调查当地IBV流行株的进化情况,培育筛选弱毒活疫苗,对预防和控制IB的发生和流行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自20162017年期间从广东省各地区采集的疑似病料中分离到16株IBV分离株,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经传代培养后,16株病毒株均可以引起鸡胚发生矮小化,出现“侏儒胚”等现象;对所分离毒株的S1基因进行序列测定,结果表明16株分离株的S1基因发生了较多的基因突变及氨基酸的替代和插入现象,经与国内外毒株对比分析表明,16株分离株中有1株分离株与国内流行株2992/02和J2等分离株处于同一基因群,有5株分离株与目前国内主要流行的LX4型处于同一基因群,有10株分离株形成一个独立的基因群,该基因群是国内新报道的IBV基因型。从10株新基因型的分离毒株中挑选1株具有代表性的毒株GDTS13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对S1、M和N基因等IBV的主要结构基因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GDTS13与国内外流行的主要参考毒株全基因组同源性为84.5%99.6%,其中与LX4型参考毒株同源性为87.6%,GDTS13 S1、M和N基因序列与LX4型参考毒株的同源性分别为68.0%、87.0%和86.5%。采用固定病毒浓度、稀释血清的方法进行鸡胚中和试验,结果显示5株疫苗株4/91、H120、M41、Holte和Conn46的血清抗体均不能中和GDTS13,说明GDTS13与5个疫苗株很可能不属于同一血清型。将GDTS13在SPF鸡胚上传代致弱,并进行不同代次毒株对SPF鸡的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F40代毒株能引起50%的SPF鸡发病并引起相应症状和病变,F60代毒株能引起20%的SPF鸡发病并引起相应症状和病变,F80和F100代次的毒株不引起SPF雏鸡发病,无相应症状和病变;对GDTS13 F1、F20、F40、F60、F80和F100这6个代次毒株的S1基因进行核苷酸测序并分析,结果表明核苷酸序列有4个位点突变,对应氨基酸的序列则有3个残基突变;F80和F100代次病毒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100%,表明病毒经鸡胚多次传代后具有了较好的遗传稳定性。将GDTS13 F100代的病毒接种2日龄的SPF雏鸡并且连续传5代,通过观察临床症状、病变及测定EID50研究病毒毒力是否返强,结果表明GDTS13 F100代次的病毒在SPF鸡传5个代次,每个代次的试验鸡只均没有出现相关的IBV临床症状和病变,EID50在10-5.63-10-5.73之间变化不大,说明GDTS13 F100代次病毒遗传稳定,没有毒力返强的现象。将致弱的GDTS13 F100代次病毒采用滴鼻、点眼的方式接种2日龄的SPF雏鸡,剂量为103.5 EID50/只,14天后分别用同源强毒和异源强毒进行攻毒,攻毒的剂量为105 EID50,试验结果显示GDTS13 F100弱毒对强毒有超过90%的保护率,表明GDTS13F100代次弱毒可以作为新基因型IB的活疫苗候选毒株。本研究通过调查广东地区IBV的流行情况,了解当前IBV主要流行毒株的基因型及变化趋势,通过鸡胚传代致弱方法成功培育出新基因型IB的弱毒活疫苗候选毒株。

戴旭[8](2018)在《基于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5b蛋白的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文中提出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可引起鸡急性高度接触性呼吸道疾病。IBV具有易突变的特性,其中弱毒疫苗可能又会有散毒的风险,这些对于将来IBV疾病的净化带来很大的挑战,所以弱毒疫苗必将随着技术的发展而淘汰。因此,建立基于IBV非结构蛋白的ELISA抗体检测方法对于了解鸡群中传染性支气管炎IB(Infectious Bronchitis,IB)的流行情况、适时调整免疫程序,有效防制IB以及将来对IBV的疾病净化提供一种有效的检测方法。5b蛋白是IBV的非结构蛋白,结构和功能均保守,且不参与病毒粒子的组成,本研究针对5b蛋白制备了鸡多克隆抗体,建立了检测IBV的间接ELISA方法,同时以非结构蛋白5b作为检测抗原具有区分灭活疫苗免疫和活毒感染的潜力。本研究以pET-32a(+)为载体,构建表达5b蛋白片段的重组表达质粒,转化感受态细胞并诱导表达,以及纯化。将纯化后的5b蛋白作为免疫原,免疫4周龄SPF(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鸡,四免后采集血清并保存,进一步用Western Blot鉴定,结果表明获得的多抗可与5b蛋白特异结合。IBV 5b-ELISA确定的最佳反应条件:抗原包被浓度为5μg/mL,待检血清稀释倍数为1:400,酶标抗体稀释倍数为1:10 000;0.05 M pH9.6的碳酸盐缓冲液为包被液;5%脱脂奶粉为封闭液;5%脱脂奶为样品稀释液;待检血清和酶标二抗反应时间分别为60 min和45 min,底物反应时间10 min。特异性实验表明,建立的IBV5b-ELISA抗体检测方法对禽流感病毒(AIV)、新城疫病毒(ND)、K亚型禽白血病(ALV-K)无交叉反应。重复性实验表明,该方法的变异系数均小于5%。以非结构蛋白5b作为包被抗原,成本低。本方法具有方便快捷、敏感性高、特异性好等优点,为IBV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及对IBV的疾病净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的检测手段。

苗立中[9](2018)在《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山东株分离鉴定及其灭活疫苗制备与评价》文中研究说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 Bronchitis,IB)是一种有重大经济影响且呈全球分布的家禽疾病。它由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Avian 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引起,是危害我国养禽业健康养殖的重要疫病。目前已有多种商品化疫苗用于IB的免疫预防,但由于IBV的高变异性、不同血清型之间缺乏交叉保护等原因,IB并未得到有效控制,IBV的综合防控仍然存在着大量难题。鉴于此,本研究对流行病学检测阳性样品进行IBV野毒株分离鉴定及其主要蛋白遗传变异性分析;并基于分离毒株建立IBV快速检测方法,包括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和间接ELISA抗体检测方法,利用建立的检测方法对山东地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对分离鉴定的部分毒株进行细胞培养条件的优化,确立最佳培养方法;利用细胞培养的病毒液配制灭活疫苗,探讨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以期为IBV的早期诊断、流行病学调查、致病机制研究、遗传变异趋势研究、疫苗的制备和检验技术研究奠定基础,为山东地区IBV综合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为对山东地区疑似IBV感染临床病例进行病原的分离与鉴定,并掌握分离毒株的生物学特性和遗传特征,本研究进行了病毒分离、血凝实验、鸡胚致病性、动物回归等系列试验。结果共获得分离毒株48株,对SPF鸡胚的EID50为10-5.0/0.1m L10-5.83/0.1 m L,均能引起SPF雏鸡表现典型的IBV感染症状,对SPF雏鸡的致死性介于30%60%,遗传进化分析显示48株分离毒株中有46株QX基因型,2株Mass基因型,表明QX基因型已成为山东地区IBV流行的优势基因型。基于分离QX基因型毒株建立IBV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并组装试剂盒,检测分离毒株的器官嗜性和疫苗攻毒保护试验的排毒量,同时为IBV感染的早期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新的检测方法。结果显示:该检测方法的标准曲线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为0.9988,可检测到7.5×103 copies/μL的病毒核酸,比常规RT-PCR的敏感性高100倍;特异性检测结果显示检测MDV、NDV、IBDV、ILTV等其他禽源类病毒均为阴性;批内重复试验和批间重复试验变异系数均小于3%;利用该试剂盒检测192份临床送检病料,检测出阳性样品48份,阳性率达25.0%(48/192),显着高于普通PCR检测方法。以上结果表明IBV Real-time PCR试剂盒敏感性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可用于IBV的定量检测和IBV感染的早期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参照IBV S1基因序列,RT-PCR扩增分离毒株长约867 bp的S1基因主要抗原区域,将其克隆到p ET30α原核表达载体,转化Rossetta表达菌,经IPTG诱导后获得了以包涵体形式表达的IBV重组S1蛋白。在此基础上,将S1重组蛋白经纯化后作为抗原,建立了IBV间接ELISA抗体检测方法并组装了试剂盒,该试剂盒相对于IDEXX ELISA试剂盒的符合率、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4.55%,95.42%和92.96%,为后续疫苗抗体检测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为临床野毒感染快速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新的血清学诊断技术。为了确定分离毒株适于增殖的细胞系,本研究首先将IBV GQ/2015株、WF/2015株、M41株与M491株分别接种Vero、Vero-E6、BHK-21、Macr-145与DF-1细胞,并盲传至F5代,通过EID50的测定,确定最佳细胞系及其最适毒株;在此基础上,对细胞密度、增殖曲线等培养条件、病毒增殖促进剂的作用及小型生物反应器的应用进行了探索。结果显示,5种细胞中,仅Vero细胞适于4株IBV的增殖培养,且GQ/2015株与M491株增殖效果最佳,其毒价分别为10-4.83/0.1 m L与10-4.5/0.1 m L;而Marc-145、BHK-21与DF-1细胞只适于IBV某个毒株的增殖,且其毒价显着低于Vero细胞培养物。另一方面,对GQ/2015株与M491株增殖培养条件的优化的研究显示,GQ/2015株与M491株最适接毒量为细胞培养液的1%、最佳血清浓度为2%、最适接毒方式为分步接毒、最佳收毒时间为60 h72 h。最后应用固定床纸片载体生物反应器对GQ/2015与M491株进行增殖培养,结果显示,GQ/2015株与M491株的EID50可显着提高至10-6.375/0.1 m L与10-5.83/0.1 m L。因此本研究必将为实现应用细胞系增殖培养IBV的规模化生产提供参考。为开发针对IBV流行毒株的新型疫苗,本研究以IBV GQ/2015株为疫苗株,采用细胞培养方法制备病毒液,以白油为佐剂,研制了IBV油乳剂灭活疫苗,该疫苗安全性好;疫苗免疫0.1 m L和0.3 m L后21 d间接ELISA抗体水平(S/P值)达到峰值,免疫0.5 m L后30 d间接ELISA抗体水平(S/P值)达到峰值;不同分离毒株交叉保护性试验显示该灭活疫苗对当前流行的IBV毒株具有非常好的交叉保护效果。表明IBV GQ/2015株油乳剂灭活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为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针对流行毒株的IBV疫苗奠定了基础。

陈跃飞[10](2018)在《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免疫后IHA抗体与HI抗体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B)是由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引起的一种仅发生于鸡的急性、高度接触性的呼吸道疾病。该病在我国的流行趋势逐步上升,尤其是肾病变型IB已蔓延至全国各地,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用于评价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免疫效果的抗体检测方法主要是血凝抑制试验(HI)。HI试验所用的血凝素(HA)抗原需用胰蛋白酶或磷脂酶C处理制备,这一过程破坏IBV的纤突蛋白,不能真实反映IBV抗体水平。此外,IBV的血清型众多,各血清型之间的差异很大,因此,使用HI试验评价不同血清型IBV疫苗免疫后的抗体水平受到了质疑。本研究旨在建立将IBV全病毒吸附于鸡红细胞载体上的间接血凝试验(IHA)方法,并通过与HI比较特异性、敏感性,检测W93和M41抗原的交叉关系及田间免疫血清抗体水平来确定IHA抗体与HI抗体之间的差异。通过使用建立的IHA方法和HI方法来检测IBV的W93株活疫苗、M41株活疫苗和M41株灭活苗免疫后鸡血清中抗体水平,阐明不同血清型疫苗免疫鸡群IHA抗体与HI抗体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如下:1.建立了检测血清中IBV抗体的IHA方法。将IBV不同毒株接种10日龄非免疫鸡胚,48 h后收获尿囊液,经0.2%甲醛灭活后获得IBV灭活病毒液。IHA抗原制备是将IBV灭活病毒液与2.5%鞣酸鞣化的鸡红细胞按1:2混匀,致敏1 h,检测IBV阳性血清的IHA效价可达28。HA抗原制备是用IBV灭活病毒液经1%胰酶处理制成,胰酶与抗原最佳比例为1:3,处理抗原的最佳时间是2 h,检测IBV阳性血清的血凝价(HA)可达28-29。2.建立的IHA方法和HI方法均具有实用性。用建立的IHA方法和HI方法分别检测IBV的W93株阳性血清、M41株阳性血清及IBV阴性血清,禽流感(AI)H9、禽流感(AI)H5、新城疫(ND)、传染性法氏囊病(IBD)、产蛋下降综合征(EDS-76)等病毒性的阳性血清。结果表明,用IBV的W93和M41毒株制备的抗原建立的IHA和HI方法特异性良好。分别用IHA和HI方法检测10份免疫鸡血清,结果显示IHA效价在2628,HI的效价在2829,表明HI效价比IHA方法高24倍。用W93和M41制成的IHA抗原和HA抗原对6份疫苗免疫鸡血清分别进行IHA和HI抗体检测,IBV的W93株和M41株的HI结果完全一致,而IHA试验结果存在12倍抗体滴度的差异。3.IBV不同疫苗免疫鸡群中IHA和HI抗体消长规律存在差异。用IBV的W93株活疫苗、M41株活疫苗和M41株灭活苗分别免疫健康雏鸡,免疫后不同时间(7、14、21、28、35、42 d)采血分离血清,用IHA和HI试验检测免疫鸡血清抗体的消长规律。结果显示W93和M41活疫苗免疫后抗体维持时间短,峰值不高,而M41株灭活苗免疫后,抗体水平峰值虽然不高,但维持时间较长。总体而言,虽然IHA和HI均可用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免疫后的效果评价,但HI试验检测抗体个体差异小,IHA试验检测抗体个体差异较大。

二、腺胃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灭活疫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腺胃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灭活疫苗(论文提纲范文)

(1)泰安及周边地区规模化蛋鸡场主要病毒性疾病临床诊断调查及免疫程序调整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禽流感
        1.1.1 病原学及致病机制
        1.1.2 病理学变化
        1.1.3 免疫防控
    1.2 鸡新城疫
        1.2.1 病原学及致病机制
        1.2.2 临床症状
        1.2.3 病理学变化
        1.2.4 免疫防控
    1.3 传染性支气管炎
        1.3.1 病原学及致病机制
        1.3.2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1.3.3 免疫防控
    1.4 传染性喉气管炎
        1.4.1 流行病学
        1.4.2 临床症状及其病理变化
        1.4.3 免疫防控
    1.5 心包积液综合征
        1.5.1 病原学及致病机制
        1.5.2 临床症状
        1.5.3 病理学变化
        1.5.4 免疫防控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样品采集
        2.1.2 主要实验材料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1.4 试剂配制
    2.2 试验方法与步骤
        2.2.1 常规石蜡切片方法
        2.2.2 病料DNA/RNA的提取
        2.2.3 引物设计与合成
        2.2.4 PCR反应
        2.2.5 血清采集与处理
        2.2.6 血凝试验与血凝抑制实验
        2.2.7 泰安某示范鸡场疫病综合防控能力提升
3 结果与分析
    3.1 典型病例剖检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3.1.1 禽流感
        3.1.2 新城疫
        3.1.3 传染性支气管炎
        3.1.4 传染性喉气管炎
        3.1.5 腺病毒
    3.2 临床发病情况统计
        3.2.1 RT-PCR检测结果
        3.2.2 临床发病率统计结果
    3.3 血清学检测结果
        3.3.1 禽流感、新城疫免疫情况调查结果
        3.3.2 禽流感、新城疫抗体滴度检测结果
        3.3.3 各季度禽流感、新城疫抗体分布情况
    3.4 泰安市某蛋鸡场禽流感免疫程序调整优化试验结果
        3.4.1 免疫程序调整前禽流感发病情况及抗体水平检测
        3.4.2 免疫程序调整前其他病毒性疾病发病情况调查
        3.4.3 免疫程序调整优化及免疫效果检测评价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固元颗粒”免疫增强剂研制及其在鸡疫苗免疫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中药免疫增强剂的研究进展
        1.1 免疫增强剂的分类
        1.2 中药免疫增强剂概述
        1.3 中药免疫增强剂的有效成分
        1.4 中药免疫增强剂的作用机理
        1.5 人参、黄芪免疫增强作用研究进展
        1.6 中药免疫增强剂在养禽业中的应用
    第二章 中药对TOLL样受体和信号传导的研究进展
        2.1 先天性免疫
        2.2 ToLL样受体
        2.3 中药对TLRs信号传导途径的研究
        2.4 中药对信号转导的影响
第二篇 试验研究
    第一章 “固元颗粒”制剂工艺研究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章 “固元颗粒”质量标准研究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固元颗粒”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
        3.1 材料
        3.2 试验方法
        3.3 试验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固元颗粒”对蛋鸡TLR4 信号通路及胞内分子的调节
        4.1 材料
        4.2 实验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固元颗粒”在蛋鸡疫苗免疫中的应用
        5.1 材料
        5.2 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5.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离鉴定、生物学特性及疫苗候选株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或符号表
1 前言
    1.1 IBV的研究进展
        1.1.1 病毒的分类及形态结构
        1.1.2 IBV基因组及结构特征
        1.1.3 IBV编码的结构蛋白及生物学功能
    1.2 IBV的变异机理
    1.3 IBV分型
        1.3.1 临床分型
        1.3.2 血清分型
        1.3.3 基因分型
    1.4 IBV的诊断技术
        1.4.1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1.4.2 血清学实验
        1.4.3 分子生物学技术
    1.5 IB的防治
        1.5.1 IB弱毒活疫苗
        1.5.2 IB灭活苗
        1.5.3 IB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
        1.5.4 IBDNA疫苗
        1.5.5 IB重组活载体疫苗
    1.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SPF鸡胚和实验动物
        2.1.2 毒株与疫苗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1.4 主要试剂及配置
        2.1.5 引物设计与合成
    2.2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2.2.1 病料分离
        2.2.2 RT-PCR鉴定
    2.3 IBV分离株的鉴定与S1基因序列的测定
        2.3.1 IBV分离株S1基因的克隆测序
        2.3.2 IBV分离株S1基因的序列分析与比较
    2.4 HA试验与外源病毒的检测
    2.5 新城疫病毒干扰试验
    2.6 鸡胚半数感染量的测定
    2.7 IBV分离株在Vero细胞上的培养
    2.8 IBV分离株对SPF鸡的致病力试验
        2.8.1 试验鸡分组
        2.8.2 临床症状观察
        2.8.3 组织带毒检测及组织切片制备
        2.8.4 血清制备与抗体检测
    2.9 IBV分离株灭活疫苗的研制与免疫评价
        2.9.1 病毒的初步纯化及不同代次EID50的测定
        2.9.2 纯净性检验
        2.9.2.1 HA 试验和外源病毒检测
        2.9.2.2 无菌检验与支原体检验
        2.9.3 灭活苗的制备与检验
        2.9.4 攻毒保护试验设计
        2.9.5 免疫效果检测
3 结果与分析
    3.1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3.1.1 RT-PCR鉴定
        3.1.2 HA与外源病毒检测结果
    3.2 IBV分离株的S1基因序列及遗传进化分析
        3.2.1 IBV分离株的S1 基因的RT-PCR扩增及克隆测序
        3.2.2 IBV分离株S1基因遗传进化分析
        3.2.3 IBV分离株裂解位点分析
        3.2.4 IBV分离株S1基因点突变、缺失及插入分析
    3.3 致鸡胚矮小化试验
    3.4 新城疫干扰试验
    3.5 IBV分离株的EID50
    3.6 JS-96 株和AH-48 株致Vero细胞病变
    3.7 JS-96株和AH-48株的致病性研究
        3.7.1 临床表现与存活率曲线
        3.7.2 病死鸡剖检观察
        3.7.3 病理组织切片观察
        3.7.4 组织与拭子病毒检测结果
        3.7.5 抗体检测结果
    3.8 IBV分离株免疫原性的研究
        3.8.1 分离株的初步纯化
        3.8.2 分离株不同代次的效价
        3.8.3 灭活苗的制备及检验
        3.8.4 攻毒保护试验结果
        3.8.5 免疫后抗体检测
        3.8.6 攻毒后抗体检测
        3.8.7 组织与拭子病毒检测结果
4 讨论
    4.1 IBV的分离与鉴定
    4.2 IBV分离株S1基因序列测定与遗传进化分析
    4.3 JS-96株和AH-48株致病性研究
    4.4 IBV分离株的免疫原性研究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QX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抗体检测方法建立与亚单位疫苗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1 IB病原学
        1.1 病原分类
        1.2 病毒形态与结构
        1.3 病毒基因组结构特征
        1.4 IBV编码的结构蛋白及生物学功能
        1.4.1 S蛋白
        1.4.2 M蛋白
        1.4.3 N蛋白
        1.4.4 E蛋白
        1.5 病毒分型
    2 IBV流行病学
        2.1 美洲
        2.2 亚洲
        2.3 欧洲
    3 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的研究进展
        3.1 弱毒疫苗
        3.2 灭活疫苗
        3.3 基因工程疫苗
        3.3.1 亚单位疫苗
        3.3.2 核酸疫苗
        3.3.3 重组疫苗
    4 疫苗免疫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4.1 ELISA在IBV抗体检测技术应用的研究进展
        4.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5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一章 QX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载体与菌株
        1.1.2 病毒和血清样品
        1.1.3 主要生物试剂
        1.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1.1.5 仪器设备
        1.2 方法
        1.2.1 S1-A~S1-E多肽的原核表达
        1.2.2 间接ELISA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
    2 结果
        2.1 S1-A~S1-E氨基酸序列分析结果
        2.2 S1-A~S1-E重组蛋白的表达鉴定
        2.2.1 S1-A~S1-E基因的扩增鉴定
        2.2.2 S1-A~S1-E表达重组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2.2.3 S1-A~S1-E重组质粒的诱导表达鉴定
        2.2.4 S1-A~S1-E多肽的纯化鉴定
        2.3 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2.3.1 包被抗原的筛选
        2.3.2 间接ELISA最佳反应条件的确定
    3 讨论
第二章 QX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亚单位疫苗的研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载体与菌株
        1.1.2 病毒、试验动物
        1.1.3 主要生物试剂
        1.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1.1.5 仪器设备
        1.2 方法
        1.2.1 S1蛋白的原核表达
        1.2.2 S1亚单位疫苗的制备
        1.2.3 油乳剂亚单位疫苗的性状检验
        1.2.4 攻毒保护实验
    2 结果
        2.1 S1蛋白的原核表达
        2.1.1 S1基因的体外扩增鉴定
        2.1.2 S1重组表达质粒的鉴定
        2.1.3 S1重组质粒的诱导表达鉴定
        2.2 油乳剂亚单位疫苗的性状检验
        2.2.1 粘度检验结果
        2.2.2 稳定性检验结果
        2.3 S1亚单位疫苗对QX型流行毒株的免疫保护实验
        2.3.1 试验鸡抗体消长规律
        2.3.2 试验鸡攻毒后临床表现
        2.3.3 气管和肾脏病理变化
        2.3.4 纤毛病理变化及评分
        2.3.5 试验鸡气管及肾脏组织病理学分析
        2.3.6 试验鸡排毒检测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5)应对日益严峻的挑战:中国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2 中国IBV毒株分离与鉴定
3 IBV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4 IBV检测技术研究
5 IBV疫苗开发
6 IBV免疫程序研究
7 IBV综合防控措施
8 结语

(6)圆圈病毒3型亚单位疫苗和DNA疫苗的制备以及免疫保护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鸡传染性病毒性腺胃炎流行病学及病原学概述
        1.1.1 鸡传染性病毒性腺胃炎流行病学概述
        1.1.2 鸡传染性病毒性腺胃炎病原学概述
    1.2 GyV3研究进展
        1.2.1 GyV3的发现
        1.2.2 GyV3病原学研究
    1.3 动物基因工程疫苗研究进展
        1.3.1 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
        1.3.2 基因工程DNA疫苗
        1.3.3 动物单链环状DNA病毒疫苗研究现状
        1.3.3.1 鸡传染性贫血病毒疫苗研究进展
        1.3.3.2 鸭圆环病毒疫苗研究进展
        1.3.3.3 猪圆环Ⅱ型疫苗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细胞
        2.1.2 菌种及载体
        2.1.3 病毒及试验动物
        2.1.4 试验试剂
        2.1.5 试验仪器
        2.1.6 试验地点
    2.2 GyV3亚单位疫苗和DNA疫苗的制备
        2.2.1 GyV3两种亚单位疫苗的制备
        2.2.1.1 样品DNA的提取
        2.2.1.2 VP1_(90-463)基因的克隆
        2.2.1.3 VP1_(90-463)-linker-VP2 基因的克隆
        2.2.1.4 PCR产物回收
        2.2.1.5 BL21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2.2.1.6 重组质粒的构建
        2.2.1.7 蛋白的表达,纯化与复性
        2.2.1.8 SDS-PAGE法检测纯化后的目的蛋白
        2.2.1.9 蛋白的Western blot验证
        2.2.1.10 BCA法测定蛋白浓度
        2.2.2 GyV3 DNA疫苗的制备
        2.2.2.1 样品DNA的提取
        2.2.2.2 VP1基因的克隆
        2.2.2.3 PCR产物回收
        2.2.2.4 重组质粒的构建
        2.2.2.5 重组质粒的真核表达鉴定
        2.2.2.6 进行细胞表达蛋白的Western blot验证
    2.3 GyV3亚单位疫苗和DNA疫苗免疫原性试验
        2.3.1 GyV3亚单位疫苗动物免疫接种试验
        2.3.1.1 GyV3亚单位疫苗抗体消长规律监测
        2.3.1.2 动物生长情况监测
        2.3.2 GyV3DNA疫苗动物免疫接种试验
        2.3.2.1 GyV3DNA疫苗抗体消长规律监测
        2.3.2.2 动物生长情况监测
        2.3.2.3 血清中IFN-γ含量检测结果
    2.4 GyV3亚单位疫苗和DNA疫苗动物保护性试验
        2.4.1 GyV3亚单位疫苗动物保护性试验
        2.4.1.1 动物GyV3病毒感染率检测
        2.4.1.2 大体及病理组织学病变观察
        2.4.2 GyV3DNA疫苗动物保护性试验
        2.4.2.1 动物GyV3病毒感染率检测
        2.4.2.2 大体及病理组织学病变观察
3 结果
    3.1 GyV3两种亚单位疫苗免疫效果检测
        3.1.1 GyV3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3.1.2 VP1_(90-463)和VP1_(90-463)-VP2表达纯化及Western blot验证
        3.1.3 两种亚单位疫苗免疫原性检测结果
        3.1.3.1 抗体消长规律监测结果
        3.1.3.2 鸡群体重监测
        3.1.4 两种亚单位疫苗动物保护试验
        3.1.4.1 动物保护率
        3.1.4.2 动物组织器官大体剖检病变
        3.1.4.3 动物组织器官病理组织学病变
    3.2 GyV3两种DNA疫苗免疫效果检测
        3.2.1 GyV3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3.2.2 GyV3真核表达载体在DF1 细胞上的表达鉴定
        3.2.3 DNA疫苗免疫原性检测
        3.2.3.1 抗体消长规律监测
        3.2.3.2 鸡群生长情况监测
        3.2.3.3 血清中IFN-γ含量检测
        3.2.4 DNA疫苗动物保护性试验
        3.2.4.1 动物保护率
        3.2.4.2 动物组织器官大体剖检病变
        3.2.4.3 动物组织器官病理组织学病变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传染性支气管炎弱毒活疫苗的初步培育与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1 前言
    1.1 传染性支气管炎概述
    1.2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1.2.1 IBV的形态学特点
        1.2.2 IBV的结构蛋白
        1.2.3 IBV的分子变异机理
        1.2.4 IBV的生物学特性
    1.3 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分型
        1.3.1 临床分型
        1.3.2 血清分型
        1.3.3 基因分型
    1.4 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的研究进展
        1.4.1 灭活疫苗
        1.4.2 活疫苗
        1.4.3 基因工程疫苗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病料来源
        2.1.2 SPF鸡与鸡胚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仪器
    2.2 方法
        2.2.1 病毒的分离
        2.2.3 病料的RT-PCR鉴定
        2.2.4 分离株RT-PCR反应产物的连接与转化
        2.2.5 分离株重组质粒的提取及S1基因序列测定
        2.2.6 分离株S1基因序列分析
        2.2.7 分离株生物学特性研究
        2.2.8 GDTS13纯净性检验
        2.2.9 分离株与疫苗株鸡胚半数感染量(EID50)的测定
        2.2.10 GDTS13的血清中和试验
        2.2.11 血清型与基因型分析
        2.2.12 GDTS13全基因组序列测定与分析
        2.2.13 GDTS13的传代致弱
        2.2.14 SDTS13不同代次的EID50及S1基因序列测定
        2.2.15 GDTS13不同代次的致病性检测
        2.2.16 GDTS13F100的纯净性检测
        2.2.17 GDTS13F100的毒力稳定性试验
        2.2.18 GDTS13F100的免疫效力的初步评价
3 结果
    3.1 分离株RT-PCR检测结果
        3.1.1 分离株M基因的鉴定
        3.1.2 分离株S1基因的鉴定
    3.2 分离株S1基因序列分析结果
    3.3 分离株生物学特性鉴定结果
        3.3.1 红细胞凝集试验
        3.3.2 致鸡胚病变特征
    3.4 GDTS13的纯净性检测
    3.5 分离株GDTS13和疫苗株EID50测定结果
    3.6 血清中和试验
        3.6.1 GDTS13和疫苗株的血清抗体检测结果
        3.6.2 疫苗株对GDTS13分离株的血清中和试验结果
    3.7 GDTS13的基因序列分析结果
        3.7.1 GDTS13的全基因序列分析
        3.7.2 GDTS13S1基因分析结果
        3.7.3 GDTS13M基因分析结果
        3.7.4 GDTS13N基因分析结果
    3.8 GDTS13不同代次致病力鉴定结果
    3.9 GDTS13 不同代次的 EID50及 S1 基因序列分析结果
        3.9.1 GDTS136个不同代次的EID50测定结果
        3.9.2 GDTS13不同代次S1基因序列分析
    3.10 GDTS13F100的纯净性检测结果
    3.11 GDTS13F100毒力稳定性评价结果
    3.12 GDTS13F100免疫效力初步评价结果
        3.12.1 攻毒试验
        3.12.2 GDTSF100免疫保护效力评价
4 讨论
    4.1 分离株的生物学特性
    4.2 分离毒株的分子特点
    4.3 GDTS13的分子特性
        4.3.1 血清中和试验
        4.3.2 GDTS13的全基因序列分析
        4.3.3 GDTS13的S1基因序列分析
        4.3.4 GDTS13的M基因序列分析
        4.3.5 GDTS13的N基因序列分析
    4.4 GDTS13不同代次的EID50结果和S1基因序列分析及致病力分析
    4.5 GDTS13F100的毒力返强试验结果评价
    4.6 GDTS13F100的弱毒疫苗免疫效力的初步评价
5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基于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5b蛋白的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
1 前言
    1.1 传染性支气管炎的流行
    1.2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1.2.1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形态和特征
        1.2.2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子结构
        1.2.3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致病机理
    1.3 传染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症状
        1.3.1 呼吸型传染性支气管炎
        1.3.2 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
        1.3.3 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
    1.4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诊断
        1.4.1 病原学诊断
        1.4.2 血清学诊断
    1.5 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疫苗
        1.5.1 灭活疫苗
        1.5.2 弱毒疫苗
        1.5.3 基因工程苗
        1.5.4 核酸疫苗
        1.5.5 活载体疫苗
        1.5.6 转基因植物疫苗
    1.6 传染性支气管炎自然感染与灭活疫苗免疫动物血清学鉴别诊断
        1.6.1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1.6.2 自然感染与疫苗免疫动物血清学鉴别诊断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质粒和菌株、毒株
        2.1.3 主要试剂
        2.1.4 仪器设备
        2.1.5 主要溶剂的配制
    2.2 方法
        2.2.1 重组蛋白的质粒的鉴定
        2.2.2 重组质粒的诱导表达及其蛋白产物鉴定
        2.2.3 原核表达5b蛋白的纯化和鉴定
        2.2.4 鸡源抗5b的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2.2.5 IBV攻毒实验血清的制备
        2.2.6 5b-ELISA的建立
        2.2.7 5b-ELISA方法的评价
        2.2.8 5b-ELISA方法的初步应用
3 结果
    3.1 原核表达产物鉴定
        3.1.1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
        3.1.2 重组质粒的测序鉴定
    3.2 重组质粒的诱导表达及鉴定
        3.2.1 重组5b蛋白的可溶性分析
        3.2.2 5b原核表达的条件探索
        3.2.3 原核表达5b蛋白的纯化
    3.3 鸡源抗IBV5b多克隆抗体的鉴定
    3.4 IDEXX传支ELISA试剂盒检测实验血清结果
    3.5 5b-ELISA方法的建立
        3.5.1 抗原及血清的最佳工作浓度
        3.5.2 酶标抗体工作浓度的选择
        3.5.3 包被液的选择
        3.5.4 封闭液的选择
        3.5.5 一抗稀释液的选择
        3.5.6 一抗反应时间的确定
        3.5.7 酶标二抗反应时间的确定
        3.5.8 TMB底物反应时间的确定
    3.6 5b-ELISA方法的评价
        3.6.1 判定标准的确定
        3.6.2 特异性检测
        3.6.3 重复性检测
    3.7 5b-ELISA的初步应用
        3.7.1 5b-ELISA与IDEXX传支试剂盒的比较
        3.7.2 5b-ELISA方法检测实验血清结果
4 讨论
5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山东株分离鉴定及其灭活疫苗制备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研究进展
        1.1 IBV的病原学特征
        1.1.1 IBV的历史
        1.1.2 IBV的分类
        1.1.3 IBV的形态
        1.1.4 IBV的理化特征
        1.1.5 IBV的培养特性
        1.1.6 IBV的致病性
        1.2 IBV分子生物学特性
        1.2.1 IBV的基因组
        1.2.2 IBV的主要编码蛋白
        1.2.3 IBV毒株分类
        1.3 IB发病机理
        1.3.1 宿主易感性
        1.3.2 年龄和品种倾向
        1.3.3 受体和进入
        1.3.4 感染和传播
        1.3.5 潜伏期
        1.3.6 临床病程和临床表现
        1.3.7 剖检及组织病理学
        1.3.8 病理变化
        1.3.9 发病率和死亡率
        1.4 IBV变异机制
        1.4.1 点突变
        1.4.2 基因缺失或插入
        1.4.3 同源重组
    第二章 IBV诊断技术概况
        2.1 临床诊断
        2.2 病毒分离与鉴定
        2.2.1 鸡胚培养
        2.2.2 细胞培养
        2.2.3 器官培养
        2.3 电镜检查
        2.4 免疫组织化学法
        2.5 血清学诊断方法
        2.6 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
        2.6.1 RT-PCR
        2.6.2 RFLP
        2.6.3 荧光定量RT-PCR
        2.6.4 序列分析
    第三章 IB疫苗研究概况
        3.1 常规疫苗
        3.2 新型疫苗
第二篇 实验研究部分
    第一章 山东地区IBV分离鉴定及遗传变异分析
        1.1 材料与方法
        1.1.1 病料来源
        1.1.2 菌(毒)株、血清、试验动物
        1.1.3 主要试剂与试剂盒
        1.1.4 病毒分离
        1.1.5 分离毒株生物学特性鉴定
        1.1.6 分离毒株毒价(EID50)测定
        1.1.7 分离毒株的致病性试验
        1.1.8 遗传变异分析
        1.2 结果与分析
        1.2.1 病毒分离结果
        1.2.2 分离毒株生物学特性鉴定结果
        1.2.3 分离毒株毒价(EID50)测定结果
        1.2.4 分离毒株的致病性试验结果
        1.2.5 分离毒株S1基因RT-PCR扩增结果
        1.2.6 克隆质粒的鉴定结果
        1.2.7 S1基因遗传变异分析结果
        1.3 讨论
        1.3.1 IBV鸡胚分离的准确性
        1.3.2 山东地区IBV遗传变异分析及疫苗研发方向
        1.4 小结
    第二章 IBVReal-timePCR检测试剂盒的研究与应用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菌毒株与试验动物
        2.1.2 主要试剂、试剂盒及仪器设备
        2.1.3 引物设计与合成
        2.1.4 病毒RNA的提取和cDNA合成
        2.1.5 E基因的扩增及质粒标准品的制备
        2.1.6 RealtimeRT-PCR方法的建立
        2.1.7 试剂盒的组装及保存期试验
        2.1.8 临床应用
        2.2 结果与分析
        2.2.1 E基因的扩增及质粒标准品的制备结果
        2.2.2 RealtimeRT-PCR方法的建立
        2.2.3 敏感性试验结果
        2.2.4 特异性试验结果
        2.2.5 重复性试验结果
        2.2.6 试剂盒的组装及保存期试验
        2.2.7 临床应用结果
        2.3 讨论
        2.3.1 荧光定量PCR引物的设计
        2.3.2 荧光定量PCR的优点与先进性
        2.4 小结
    第三章 IBV间接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研究与应用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生物性材料
        3.1.2 所需试剂
        3.1.3 设计引物
        3.1.4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3.1.5 pET30a-S1诱导表达与可溶性鉴定
        3.1.6 重组蛋白的纯化
        3.1.7 重组蛋白的活性鉴定
        3.1.8 ELISA反应条件的优化
        3.1.9 间接ELISA判断标准的确定
        3.1.10 特异性试验
        3.1.11 敏感性试验
        3.1.12 重复性试验
        3.1.13 符合率试验
        3.1.14 试剂盒的组装及保存期试验
        3.1.15 试剂盒的临床应用
        3.2 结果与分析
        3.2.1 RT-PCR扩增与表达质粒的鉴定
        3.2.2 表达质粒的鉴定结果
        3.2.3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与纯化
        3.2.4 重组蛋白的活性鉴定
        3.2.5 ELISA最佳反应条件的确定
        3.2.6 ELISA判定标准的确定
        3.2.7 特异性试验结果
        3.2.8 敏感性试验结果
        3.2.9 重复性试验结果
        3.2.10 符合率试验结果
        3.2.11 试剂盒的组装
        3.1.12 试剂盒的保存期试验结果
        3.2.13 临床应用结果
        3.3 讨论
        3.3.1 ELISA方法检测IBV抗体的优势
        3.3.2 间接ELISA包被抗原的选择
        3.3.3 间接ELISA判定标准的选择
        3.3.4 间接ELISA应用前景
        3.4 小结
    第四章 IBV病毒增殖优化研究与生产应用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毒株、细胞
        4.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4.1.3 IBV不同毒株增殖培养最适细胞系的确定
        4.1.4 应用细胞增殖培养IBV毒株培养条件的优化
        4.1.5 应用小型生物反应器增殖培养IBV毒株
        4.2 结果与分析
        4.2.1 IBV不同毒株增殖培养最适细胞系的确定
        4.2.2 应用Vero细胞增殖培养IBV培养条件的优化
        4.2.3 应用小型生物反应器增殖培养GQ/2015株与491株
        4.3 讨论
        4.3.1 细胞系的选择
        4.3.2 病毒增殖条件的优化
        4.4 小结
    第五章 IBVGQ/2015株灭活疫苗的研制与免疫效果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毒株、细胞
        5.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5.1.3 IBVGQ/2015株基础种子标准的优化与制定
        5.1.4 IBVGQ/2015株生产种子标准的优化与制定
        5.1.5 IBVGQ/2015株制苗用毒液的制备
        5.1.6 半成品检验
        5.1.7 油乳剂灭活疫苗制备
        5.1.8 成品检验
        5.1.9 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试验
        5.1.10 灭活疫苗的保存期试验
        5.2 结果与分析
        5.2.1 IBVGQ/2015株基础种子标准的制定
        5.2.2 IBVGQ/2015株生产种子标准的制定
        5.2.3 半成品检验结果
        5.2.4 成品检验结果
        5.2.5 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试验结果
        5.2.6 灭活疫苗的保存期试验结果
        5.3 讨论
        5.3.1 IB疫苗毒株的选择
        5.3.2 IB疫苗毒株的细胞培养优点及疫苗效力评价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免疫后IHA抗体与HI抗体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第一章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研究进展
        1.1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概述
        1.1.1 病原学
        1.1.2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理化特性
        1.1.3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培养特性
        1.1.4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型
        1.1.5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流行病学特点
        1.2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临床症状
        1.2.1 呼吸型
        1.2.2 肾病变型
        1.2.3 腺胃病变型
        1.2.4 肠病变型
        1.3 病理变化
        1.3.1 眼观病变
        1.3.2 组织学变化
        1.4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研究进展
        1.4.1 弱毒疫苗
        1.4.2 灭活疫苗
        1.4.3 基因工程疫苗
        1.5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1.5.1 病毒分离鉴定
        1.5.2 血清学试验
        1.5.3 分子生物学技术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试验研究
    第二章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免疫后IHA抗体与HI抗体的比较研究
        2.1 材料
        2.1.1 IBV疫苗、阳性血清,鸡胚、成年鸡和雏鸡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1.3 主要试剂
        2.1.4 试验用主要溶液配制
        2.2 方法
        2.2.1 IHA方法的建立
        2.2.2 IHA方法条件的优化
        2.2.3 HI方法的建立
        2.2.4 IBVHI试验抗原制备条件的优化
        2.2.5 IHA方法和HI方法的特异性试验
        2.2.6 IHA方法和HI方法的敏感性试验
        2.2.7 毒株间的IHA和HI的交叉试验
        2.2.8 应用IHA和HI方法检测田间血清IBV抗体效价
        2.2.9 不同疫苗免疫鸡血清中的HI抗体和IHA抗体水平的比较
        2.3 结果
        2.3.1 IHA方法条件的优化
        2.3.2 HI方法条件的优化
        2.3.3 IHA方法和HI方法的特异性试验结果
        2.3.4 IHA方法和HI方法的敏感性试验结果
        2.3.5 IBV不同血清型毒株间IHA和HI的交叉试验
        2.3.6 田间血清中的HI抗体和IHA抗体效价检测结果
        2.3.7 不同疫苗免疫鸡血清中的HI抗体和IHA抗体水平
        2.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腺胃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灭活疫苗(论文参考文献)

  • [1]泰安及周边地区规模化蛋鸡场主要病毒性疾病临床诊断调查及免疫程序调整优化[D]. 乔清华.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1)
  • [2]“固元颗粒”免疫增强剂研制及其在鸡疫苗免疫中的应用[D]. 王申锋. 吉林大学, 2020(08)
  • [3]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离鉴定、生物学特性及疫苗候选株的初步研究[D]. 刘帆. 华南农业大学, 2019(02)
  • [4]QX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抗体检测方法建立与亚单位疫苗研制[D]. 王月欣. 扬州大学, 2019(06)
  • [5]应对日益严峻的挑战:中国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研究[J]. 黄梦姣,张芸,薛春宜,曹永长. 微生物学通报, 2019(07)
  • [6]圆圈病毒3型亚单位疫苗和DNA疫苗的制备以及免疫保护性研究[D]. 贾梅玉.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7]传染性支气管炎弱毒活疫苗的初步培育与筛选[D]. 洪艳芬.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8]基于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5b蛋白的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D]. 戴旭.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9]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山东株分离鉴定及其灭活疫苗制备与评价[D]. 苗立中. 吉林大学, 2018(12)
  • [10]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疫苗免疫后IHA抗体与HI抗体的比较研究[D]. 陈跃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11)

标签:;  ;  ;  ;  ;  

腺胃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灭活疫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