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服饰新概念

论现代服饰新概念

一、论现代着装与饰品的新观念(论文文献综述)

丁俊[1](2021)在《1930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的现代性路径研究》文中指出1930年代是上海家庭迅速拥抱现代文明的时期,对此时期家装设计历史的梳理有助于认识当时的社会物质文化与生活状态。本文聚焦于1930年代的上海家装设计,从纸媒入手,展开关于其如何走向现代的路径研究。首先,梳理相关历史文献,了解纸媒是如何传播和表述现代家装设计内容的;其次,以图像和文本分析的方式探讨当时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基本理念与模式;再次,基于不同层面的具体个案,归纳具有现代特征的家装设计之实践与推广方式;随后,从技术和材料方面寻找支撑现代家装设计的保障因素;最后,讨论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历史意义。通过史料挖掘和分析发现,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实现有赖于媒介建构、观念引导、实践与推广、技术和材料保障几方面的共同作用。第一,上海纸媒影响了人们对于家装设计现代性的理解。一方面,上海报刊频繁关注流行时尚,并转载欧美和刊登本地新式的家装设计图像,形成家装设计实践的案例参考;另一方面,上海报刊登载大量文本,提供了家装设计实践的观念引领和知识支撑。第二,人们普遍推崇面向现代生活的家装设计理念与模式。人们将家庭进化视为民族进化的基石,并在此基础上提倡“美术化”、“简约化”、“经济化”的新式生活理念,以及从“繁复美”转化为“单纯美”的设计美学观;在表现模式上,人们认为装饰样式的革新、空间功能的完善和物理环境的改进是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具体表现;为此,大量支撑实现家装设计现代性的知识获得了传播。第三,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发生还在于多维度的实践与推广。文章从作为消费者的精英阶层、连接消费与生产的家装展览会、开展家装设计的实践者三个维度出发,选取多个具体个案进行分析。通过案例研究发现,上海城市精英家庭呈现出引领潮流的装饰风尚;家装展览会以“模范样板”引导了装饰动向;中西设计师和业余实践者基于自身背景展现了多元设计手法。第四,文章探讨了实现家装设计现代性的技术和材料保障。其中,以新式里弄住宅、城市公寓、花园洋房为代表的居住建筑为功能化的家庭布置提供了基础。以电镀“克罗咪”工艺为标志的现代家具、以简洁样式为特征的软装陈设、以流线型产品为特色的家电为家庭美化提供了保障。还有品类多样的室内建材和卫浴设备使得开展家装设计具备了基础条件。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发生具有多重历史意义。一方面,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实现是以多维度实践与推广为核心的系统化要素交替出现,并共同推进的结果。另一方面,在历史比较的视野中,文章认为其意义在于从理性化、整体性与合理化设计方面推进了“上海设计”的现代性进程。此外,从新生活方式、室内秩序和室内形式方面丰富了“海派”风格美学的内涵。

宋哲琦[2](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提出《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张二影[3](2019)在《《现代汉语词典》各版服饰类词语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服饰,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体现着强烈的时代气息。现代汉语词汇类型丰富,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服饰类词语是其组成内容之一。通过对服饰类词语的变化研究,我们能够了解社会发展变化对汉语词汇发展变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求社会发展与汉语词汇系统之间的关系。同时,从词典编纂角度来说,对服饰类词语进行研究考察,对《现代汉语词典》等规范类辞书的修订与完善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选取《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服饰类词语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方法,对《现代汉语词典》各版中服饰类词语的收词数量、释义、异名同实词语等进行对比研究,从而展现近四十年来服饰类词语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收录变化情况。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本选题的研究对象、研究现状、研究意义以及研究方法。第二章主要分析了各版词典服饰类词语的收词数量变化、新增服饰类词语主要来源、服饰类词语删减的主要原因等。另外,指出个别高频词的删减仍需慎重考量,部分词语还存在着词形替换、儿化音变化、条目变化等现象。第三章分析了各版服饰类词语的释义变化。义项方面,表现为义项的增删与分合。释义内容的变化体现了词典释义内容的编纂要遵循完备性、准确性、简洁性、系统性原则。色彩义标注方面,表现为语体色彩、地域色彩、时代色彩的标注变化。第四章对服饰类异名同实词语进行了研究。对服饰类异名同实词语组的构成方式进行了梳理归纳。服饰类异名同实词语组在形式、构词上呈现一定的组合规律。通过个案分析,借助BCC语料库对其使用情况进行历时考察,发现方言词与共同语在使用倾向方面存在激烈竞争和各种表现。第五章是文章的结语部分。总结了服饰类词语收录数量、释义、异名同实词语组在《现代汉语词典》各版的变化情况,词典的修订使其更加规范完善。同时也指出了其在词语删减中的不足。

史煜[4](2019)在《影像记忆中的20世纪西安明城区建筑特征演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鸦片战争遭遇西方武力冲击,中国渐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延续千年的传统建筑体系从沿海至内陆城市渐次发生近现代化演变。西安作为中国内陆传统城市典型代表与华夏文化生发繁荣之地,经历了20世纪来持续变革求新以及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转变,在取得城市现代化建设巨大成就同时,也面临因明城区大片历史街区建筑消失与城市记忆难以承续的现状。在当前中国城市建设从经济指标“量”的扩张转向历史文化与环境生态“质”的彰显之际,学界对西安都城时代的关注逐步转向对城市近现代发展变迁的研究。鉴于建筑是城市最基本的物质组成,本文选择以20世纪来西安明城区不同时段所生发新建筑作为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具体产物,以西安从传统向近现代城市的发展历史为线索,利用影像文本“客观纪实性”功能再现建筑形态特征,呈现与解析明城区建筑演进历程,为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以及再塑古城历史文化风貌的探索实践提供借鉴。首先,立足影像与建筑文化研究方向,将建筑影像与历史文本相结合作为还原城市记忆的基本载体,在以人为主体、建筑为客体所形成的城市记忆框架中,以西安明城区建筑发展历史为线索,搜集整合20世纪来(1900-2010)不同历史时期典型的建筑影像文本,将其置于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时空背景中进行分期、分类及演变研究。其次,以建筑学、城市规划学与历史地理学等学科在西安城市建筑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为参照,将清末(1900-1911)、民国(1912-1949)与共和国(1949-2010)三个典型时期建筑影像文本进行分类对比,以“图文”互证方式还原西安明城区建筑发展演变历程,借助图像学与现象学等研究方法进行解读,揭示演变特征、规律及综合动因。再次,利用凯文·林奇“城市意象五要素”(道路、边缘、区域、节点、地标)作为体验与认知城市的一种方法,对应分析20世纪不同时段西安城市代表性建筑,尝试还原与建构近现代西安城市记忆。近现代西安传统建筑是顺应时代发展与社会现实需求,从“模仿搬用”到“选择吸收”西方先进建筑形式与技术的演进历程,展现了不同历史阶段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城市主体审美与价值观的转变,也是传统建筑体系融合西方文化不断做出权衡与选择的实践过程。以城市记忆的“整体性、时代性、延续性与建构性”为原则,对20世纪以来西安明城区建筑状况进行分析、归纳与总结:(1)“体用”原则上中西“折衷”建筑特征的延续性在西安城市近现代化转型历程中,城市发展渐从传统社会的闭守走向近现代的开放,在继承传统建筑文化“体”对西方建筑形式、材料、结构等因素“用”的基础上,传统建筑主体地位逐步被削弱而日趋式微。是在政治与军事因素主导下,从清末“洋风”模仿建筑到民国以不同程度的中西“折衷”特征为主、兼有少量几何形式特征工业化建筑,经历共和国初期“苏化”因素影响,又从单一国家性建筑逐步走向现代化探索与多元化发展历程,建筑是“自上而下”非自然发展路径,以“局部-整体-简化-创新”不同程度中西“折衷”建筑特征的渐变为其发展规律。(2)传统建筑文化承续及创新的矛盾性与表面性作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西北区域重镇与传统内陆城市,近代“洋风”模仿、中西“折衷”建筑到建国10周年经典的“传统”复兴建筑,在改革开放后1990-2010年代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以房地产商业开发与以旧城拆迁改造为手段的城市化建设,带来明城区商业化、功能化的大尺度的现代建筑在明城墙内外无序耸立,因其与西安历史文化缺乏关联而影响古城整体建筑风貌。近年来,西安明城区依旧以在建筑上附加传统元素与佩戴仿古头饰屋顶作为体现古都风貌的手法,令人深感传统建筑传承与创新层面缺乏文化关联呈现出的矛盾心态与形式的表面性。(3)城市建筑演变缺乏历史文化承续性与整体观伴随20世纪以来西安城市建筑特征近现代化演变历程,西安明城区多数历史街区风貌逐步被科技文明所打造的功能化、商业化与符号化的新建筑所替代与消解,建筑景观的汰换更新导致历史特色被抹除失去城市记忆载体,而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在加速城市记忆的缺失,不利于获得古城西安作为精神家园应有的历史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基于城市记忆与建筑影像的互动同构关系再现西安明城区建筑特征演变历程,省察急躁功利的赶超式与风貌式城市建设行为,汲取东西方城市近现代化发展正反经验,以期在健全城市建设评估与民众参与的监督管控机制,重拾城市文化自信、再塑城市历史风貌,将西安建成生态宜居的家园,肩负起“国家文化形象”的城市职能与使命。

李晓[5](2018)在《基于服装风格的木质饰品设计研究》文中认为人类自古便对大自然有着钟爱之情,在人与自然关系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从古老的“天人合一”思想,到单纯地去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再发展到如今便返璞归真对大自然寄托自己内心的情感,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已经成为人类共同的追求。当代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下,人们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身体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行的状态,生活中对于平和心境的追求更甚.因此,在选择服饰品时,舒适度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棉麻等材质的服饰能够以舒服的触感对人们的心灵进行净化,使人们可以重归大自然,感受到自然的和谐之美。进入21世纪之后,“回归”便成了设计界津津乐道的话题,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统一成为设计的主流。现代首饰设计一方面要解决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要重视物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产品的造型、形体、装饰、色彩等进行合理设计的同时,还要重视产品会对人的生理、心理所形成的影响。木质饰品的清新与高雅,使人们的大自然情怀能够得到寄托,同时,木质饰品还可以提升服饰的附加值,从而为服饰设计的整体感觉画龙点睛。本文通过对木质饰品大量收集和相关文献阅读,对木质饰品属性特征进行了定性分析,引出木质饰品与服装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接着对两者的适配性展开分析,寻找可以进行转化的路径和方法;系统分类和分析比较之下,设计出与服装风格实现完美搭配的木质饰品,总结木质饰品设计的方法与规律,从而为木质饰品的设计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在对服装风格与木质饰品的研究过程中,与国内外木质饰品的整体表现形式与案例相结合,笔者设计并制作完成了一套木质饰品,从而在实践层面对木质饰品与服装风格两者之间关系的论点进行了论证,对于木质饰品未来的设计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将为今后木质饰品设计和研究起到铺垫作用。

王晓艳[6](2018)在《阴阳学说及其美学思想在家居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如何将传统文化运用到现代产品设计中是值得人们深刻思考的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之一,是古人解释自然界阴阳两种事物对立和相互作用及相互消长的理论依据,同时揭示了世间万物是一个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和谐整体。本文通过对阴阳文化的形成、内容以及所包含的美学思想的深入剖析,阐释了阴阳文化的外在表现与内在美学关系,在了解其表现方式并总结其内涵的基础上,从与现代设计美学的结合中找到其在现代家居产品中的运用方法,探究家居产品对阴阳美学的借鉴方法,通过实例总结了阴阳美学在家居产品中表现方式或可能存在的形式。论文通过六个章节对阴阳美学在家居产品中的应用进行阐述。第一章首先分析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以及国内外对阴阳美学的研究和应用现状进行研究,从中探寻出课题的研究方法;第二章主要分析了阴阳学说所包含的内容以及其中所包含的美学成分。第三章从设计美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的交感、阴阳美学与设计美学的碰撞两个部分分析两者之间的契合关系。第四章重点对家居产品的概况以及设计的关键因素、阴阳美学的家居产品设计要素两部分进行了分析。第五章根据以上阴阳美学的关键因素、家居产品中的设计要素的分析,提出了基于阴阳美学的家居产品设计策略和设计流程。第六章设计实践,通过对用户的具体分析,从而用家居产品设计案例验证所提出的设计策略和设计流程的合理性。本文力求从现代设计的角度诠释阴阳美学的内涵和意义,积极思考家居产品设计的内在精神。本文在运用阴阳理念时,既注重阴阳中的美学,又与设计美学相结合,以此探究出这两者之间的结合在家居产品设计中的运用。通过对阴阳美学的理解,对其进行重新构建,并应用在家居产品中,使作品具有深刻的美学思想和文化内涵。

黄莹[7](2017)在《基于唐文化的现代家居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技术不断持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好,科学技术使生活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巨大的进步,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事物的追求也在不断的变化。现代家居设计与人们的生活、工作息息相关,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选择何种生活方式,人们最基本的要求都是在一个舒适、放松的家居环境里,这就要求现代家居设计也从各方面迎合人们的需求。当然,生活不止是工作、学习,也要懂得享受与追求,因此,现代家居环境不仅要满足最基本的居住和使用,更要在艺术审美和精神层面满足人们。自古以来,中国就是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千百年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出现了众多鼎盛的朝代,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唐代是我国历史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盛唐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都达到了全盛时期。本地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碰撞融合,使唐文化的发展达到了繁盛时期。当下社会,现代家居设计的风格众多,人们面临的选择也非常多。新中式风格的出现对传统文化的复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现代家居设计中,加入唐文化的设计元素,是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既对唐文化做到了传承与发扬,又让现代家居设计在艺术审美上更加完善,也满足人们精神层面的追求与心灵的回归。

周欣[8](2016)在《现代西方设计批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价值的角度来看,现代西方设计具有典型的二元性。一方面,它是西方工业文明和消费社会共同催生的产物,设计有助于产品赢得利润,这使它染上了功利的色彩;而另一方面,它又携带着源自启蒙运动的崇高“基因”,对平等、民主等价值的实现锲而不舍,致力于服务社会,表现出对人类境遇的深切关注,这又是它超越性的所在。正是因为这种矛盾的存在,才使得西方设计在其发展历程中,始终贯穿着自我反思和批判的气质。正因为如此,所以批评几乎总是伴随着设计而存在,二者是相伴相生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技术、审美、社会、生态等多个维度。它们依次展开,具有逻辑上的轻重缓急。批评维度的扩展也显示出西方社会价值观的变迁,表明了设计背后伦理议题的复杂性和动态性。正因为如此,设计未来的发展必然会回归到整体当中,它也将使人、社会与自然重新融合在一起。本课题包含绪论、正文,结论三大部分。绪论针对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正文下辖6章。第1章是对设计批评的历史进行追溯,以古希腊文明作为起点,对前工业文明时代比较重要的设计文化、物质文化进行梳理,从中呈现出设计批评的雏形。第2、3、4、5章则是以技术、审美、社会、生态等四个维度作为切入点,对工业革命以来的设计批评发展做深入剖析,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进程,将其中关键性的议题逐一呈现出来。而第6章则是针对设计批评的主体问题加以思考,阐述了在不同主体的参与之下,设计批评所展现出来的丰富多元的特质。在这四个维度之下,将若干关键性的伦理议题逐一呈现出来,映射出西方设计发展的多元性、矛盾性。结语是对全文的总结,本课题认为,现代设计的发展一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伦理困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设计批评才彰显出它存在的意义和必要性,它也因此而逐渐从一种属于批评家圈子的人文思考活动,渐渐蜕变成为大众对自我权益进行合理的表达的一种重要方式,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普遍性的自觉意识。

张一凡[9](2016)在《摇滚乐产品平面设计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摇滚乐诞生并发展的过程当中,其附属的相关产品也应运而生,使得摇滚乐和其他领域发生了连锁反应,造就了一种独特的审美趣味,并以平面设计为载体来展现摇滚精神和诠释摇滚文化。摇滚乐在平面设计这一领域建立起独特的审美理念,一场个性鲜明的“视觉革新”由此展开,相关的衍生品如:摇滚唱片的封套设计、摇滚海报设计、摇滚插画、产品包装、T恤等,都带有十足的摇滚韵味,平面设计成为了摇滚乐的发展、传播的重要环节。摇滚文化的传播、摇滚精神的发扬,这使我们的平面设计获得了独有的设计理念和表现方法上的创新,让平面设计更具个性。文章结构大致为以下几部分:摇滚乐的发展中各时期平面产品的设计风格概述、摇滚乐影响下形成的特殊文化、摇滚乐产品平面设计中的视觉审美及摇滚乐产品平面设计的应用研究四大部分。笔者希望对摇滚这一独特文化的研究来系统的找到摇滚乐与平面设计间视觉符号转换的纽带点,总结出当今摇滚乐产品平面设计的发展概况、艺术特征、审美要素以及精神内涵。最后,通过此方向的研究,希望摇滚乐产品的平面设计能形成的独特的视觉洪流,在平面设计中得到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引导平面设计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去发展。特别说明:由于摇滚乐产品的类型众多,本文所研究的摇滚乐产品主要指“唱片封套”、“摇滚海报”及“摇滚插画”三个方面。

赵晓[10](2016)在《民族服饰创意设计方法研究》文中指出民族服饰作为一个民族最外在的符号表征,是构成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国拥有众多少数民族,且拥有着独具魅力的民族服饰文化,这为民族服饰的创意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本文一方面从民族服饰元素的提取方式出发,运用现代设计中的相关知识,将民族服饰设计元素中的廓型、色彩及服饰面料的纹样图案等进行归纳,并从全新视角进行提取和分析;另一方面对现代设计方法理论进行研究并创新,总结出适用于民族服饰设计的新思路,使服饰的创新设计在不破坏民族服饰神韵精髓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符合现代审美标准的再造。本文从民族服饰元素的提取、民族服饰创意设计方法及民族服饰创意设计与实践这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在民族服饰元素提取过程中,提出了将民族服饰廓型以“民族服饰的几何形态维度”方式进行展现,针对服饰在地理气候、南北方空间差异下形成的廓型加以概括并举例分析,如民族服饰中的“X”型、“H”型、“A”型、“Y”型及半“Y”型;民族服饰色彩多样且工艺考究,为了在设计中快速把握服饰色彩关系,将现代设计中视觉传达理论引入色彩提炼中,使服饰色彩按其在民族服饰上的比例关系、分布情况进行有效整合,由此提出了色彩元素提取中的“民族服饰色彩的模块化”;在民族服饰的图案及纹样元素的提取部分,将表现形式多样的民族服饰纹样进行视觉元素的转化,提出了针对民族传统纹样构成特色的“民族服饰图案的视觉构成提炼”方式。在民族服饰创意设计方法部分,将服饰设计中已有的设计方式,如,联想想象、解构重组、符号变异引入到民族服饰创意设计中,立足于传承和发扬民族服饰文化的角度提炼出了“以点带面”、“破形再构”、“抽象变异”等多样化的、有针对性的全新设计方法,并进行设计思维和设计过程的演练,结合前期的元素提取方式及设计方法进行实物的创作,选取蒙古族科尔沁部落及哈尼族奕车支系服饰进行系统的设计演练,并将哈尼族奕车支系服饰运用创意设计方法制作出实物。本文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现代设计方法与提炼出的民族服饰元素相结合,以各民族传统服饰为蓝本进行民族服饰创意设计的思维扩展和设计演练,绘制出效果图,并选取一个系列进行实物的制作,以此践行民族服饰创意设计方法的可行性,丰富了服装设计理论,设计出继承民族传统服饰文化与现代审美相结合的民族创意服饰,在设计方法和设计理念方面进行突破与创新。

二、论现代着装与饰品的新观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现代着装与饰品的新观念(论文提纲范文)

(1)1930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的现代性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和意义
        1.1.1 研究问题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和范围的界定
        1.2.1 家装设计的核心概念分析
        1.2.2 家装设计“现代性”的界定
        1.2.3 对1930 年代的时间界定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内关于室内装饰现代性的研究
        1.3.2 国外关于家庭装饰现代性的研究
        1.3.3 上海近代设计史研究的基本情况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架构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架构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作为主要传播途径和载体的1930 年代上海纸媒
    2.1 报道家装设计的纸媒概貌
        2.1.1 中文报刊频开专栏
        2.1.2 英文报纸长期报道
        2.1.3 其它纸媒偶有涉及
    2.2 纸媒对家装设计现代性的传播
        2.2.1 内容传播集中于1930 年代
        2.2.2 现代家装内容的国际化传播
        2.2.3 内容传播推进现代家装设计
    2.3 纸媒中家装设计现代性的表述
        2.3.1 涉及时间概念的描述
        2.3.2 对于装饰样式的界定
        2.3.3 多主题词的混合使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1930 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理念和模式
    3.1 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基本理念
        3.1.1 推崇进化论思想
        3.1.2 倡导新家庭生活
        3.1.3 提倡新设计美学
    3.2 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的表现模式
        3.2.1 室内空间装饰样式的革新
        3.2.2 室内空间生活功能的完善
        3.2.3 室内空间物理环境的改进
    3.3 纸媒中家装设计现代性知识组构
        3.3.1 现代性家装设计风格的认识
        3.3.2 现代性家装设计要素的组成
        3.3.3 现代性家装设计的图纸表达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具有现代性特征的家装设计实践与推广方式
    4.1 精英家庭的时尚引领
        4.1.1 以电影明星群体家装设计为亮点
        4.1.2 以文化和工商名人群体家装设计为主体
        4.1.3 以其它中产人群家装设计为底色
    4.2 家装设计展览会的社会推广
        4.2.1 “国货展览会”之“模范家庭”布置
        4.2.2 “改良家庭展览会”及样板房布置
        4.2.3 样子间及百货店等商业展示活动
    4.3 家装设计者的多元探索
        4.3.1 本土设计师接轨国际设计风格
        4.3.2 西方设计师带入国际设计经验
        4.3.3 业余设计者尝试家庭美化方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现代性家装设计实现的技术和材料保障
    5.1 新式居住功能模式的兴起与运用
        5.1.1 城市中新式居住建筑的兴起
        5.1.2 建筑革新提供的功能化空间
        5.1.3 水电气入户改善了家庭环境
    5.2 新奇家居生活用品的配置
        5.2.1 以“克罗咪”工艺为标志的现代家具
        5.2.2 以简洁化样式为特征的软装陈设
        5.2.3 以流线型产品为特色的家用电器
    5.3 新颖室内建材卫浴的运用
        5.3.1 墙面饰材以花纸运用较广泛
        5.3.2 地面饰材流行花砖和马赛克
        5.3.3 卫浴设备倾向成套进口产品
    本章小结
第六章 1930 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实现的历史意义
    6.1 上海家装设计现代性发生的系统要素
        6.1.1 从大众纸媒到生活实践的复杂系统
        6.1.2 多维度实践与推广是系统核心要素
        6.1.3 家装设计之现代性实现的上海路径
    6.2 全面推动“上海设计”的现代性进程
        6.2.1 注重生活实效的理性化设计
        6.2.2 关注系统要素的整体性设计
        6.2.3 尊重技术条件的合理化设计
    6.3 丰富了“海派”风格美学的内涵
        6.3.1 新生活方式之美
        6.3.2 新室内秩序之美
        6.3.3 新室内形式之美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2)《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期刊论文类
        1.2.2 专着类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思路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2.1 《装饰》创刊溯源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2.2.1 封面文字
        2.2.2 封面视觉图案
        2.2.3 内页版面设计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3.1 复刊时代背景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3.3.2 “装饰热”的兴起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4.1 走入“全球化”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4.2.1 和谐的整体性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5 总结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作者简介

(3)《现代汉语词典》各版服饰类词语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现汉》不同版本的对比研究
        1.2.2 服饰类词语的研究
    1.3 研究对象、目标和创新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目标
        1.3.3 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现汉》各版服饰类词语收录数量及类型分析
    2.1 各版服饰类词语收录数量变化
    2.2 服饰类词语收录变化类型
        2.2.1 新增服饰类词语分析
        2.2.2 删减服饰类词语分析
        2.2.3 词形的替换
        2.2.4 儿化音变化
        2.2.5 条目变化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现汉》各版服饰类词语释义对比研究
    3.1 各版词典服饰类词语义项对比分析
        3.1.1 义项的增加
        3.1.2 义项的删减
        3.1.3 义项的分合
    3.2 释义内容的变化
        3.2.1 释义内容的增补体现了完备性原则
        3.2.2 释义内容的更改体现了准确性原则
        3.2.3 释义内容的删减体现了简洁性原则
        3.2.4 释义内容顺序的调整体现了系统性原则
    3.3 服饰类词语色彩义的标注变化
        3.3.1 语体色彩的标注变化
        3.3.2 地域色彩的标注变化
        3.3.3 时代色彩的标注变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现汉》服饰类异名同实词语组研究
    4.1 服饰类异名同实词语组的构成方式
    4.2 服饰类异名同实词语组的组合特征
        4.2.1 异名同实词语组的形式特征
        4.2.2 异名同实词语组的构词特征
    4.3 服饰类异名同实词语组的使用情况
        4.3.1 异名同实词语组的使用频率统计
        4.3.2 异名同实词语组的使用频率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影像记忆中的20世纪西安明城区建筑特征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1.1 西安城市建筑近现代演发
        1.1.2 近代西安影像文本的生发
    1.2 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论文研究现状
        1.3.1 近现代西安城市建筑研究
        1.3.2 近现代西安城市及建筑影像
        1.3.3 城市记忆的研究与实践
    1.4 研究对象界定
        1.4.1 研究时间界定:1900-2010年
        1.4.2 研究空间界定:以西安明城区为空间界限
        1.4.3 研究对象界定:20 世纪以来西安明城区所生发新建筑
    1.5 研究方法与内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框架
2 “建筑影像-城市意象-城市记忆”的逻辑关联
    2.1 建筑影像:城市记忆的载体
        2.1.1 影像的内涵及其特征
        2.1.2 影像文本的阐释
        2.1.3 影像文本的选择
        2.1.4 影像文本的价值
    2.2 城市意象:显现的城市记忆
        2.2.1 意象的概念及特征
        2.2.2 城市意象要素的应用
        2.2.3 城市意象理论的探索
        2.2.4 城市意象理论的借鉴
    2.3 城市记忆:内化的城市意象
        2.3.1 记忆的概念及其特征
        2.3.2 城市记忆三要素及其建构
        2.3.3 城市记忆的所指及特征
        2.3.4 城市记忆的保存与延续
    2.4 “建筑影像-城市意象-城市记忆”的互动生成结构
    2.5 小结
3 清末西安“洋风”模仿建筑的生发(1900-1911)
    3.1 西北重镇的历史机遇
        3.1.1 “两宫西狩”与清末新政发布之地
        3.1.2 清末西安影像文本的生发
        3.1.3 欧美及日本人眼中的西安
    3.2 “洋风”模仿建筑的生发
        3.2.1 教会建筑“洋风”的先导
        3.2.2 洋务军事工业的创立
        3.2.3 城墙城门建筑与行宫内的“洋风”
    3.3 内陆传统城市地域风貌
        3.3.1 坚固的城防体系
        3.3.2 严整的空间布局
        3.3.3 延续的建筑风貌
    3.4 公共建筑近代化萌芽
        3.4.1 近代城市功能的增加
        3.4.2 近代文教建筑的创设
        3.4.3 近代寺观建筑的衰落
    3.5 小结
4 民国西安“中西折衷”建筑的创发(1912-1949)
    4.1 国内外战争期间:短暂而有限的城市发展
        4.1.1 持续的战火饥荒与“陪都”西京建设
        4.1.2 城市生活与建筑影像的丰富
        4.1.3 “洋风”模仿到“中西折衷”建筑
    4.2 北洋政府时期:持续的灾乱致使城市发展滞缓(1912-1926)
        4.2.1 战争对城市的影响
        4.2.2 公共建筑的初创
        4.2.3 医疗建筑的建立
        4.2.4 文教建筑的近代化发展
    4.3 南京政府时期:“陪都”西京建设促进经济繁荣(1927-1945)
        4.3.1 开发西北与“西京”建设
        4.3.2 市政交通建筑的发展
        4.3.3 军工商业建筑的初创
        4.3.4 文教建筑持续发展
    4.4 国内外战争频发:动荡变局导致城市发展衰败(1945-1949)
        4.4.1 抗战时期城市遭受重创
        4.4.2 战后城市发展快速萧条
        4.4.3 建筑行业发展走向衰落
    4.5 小结
5 共和国西安建筑现代化的探索实践(1949-2010)
    5.1 共和国时期的城市建设环境
        5.1.1 计划经济时期的城市风貌
        5.1.2 城市建筑的阶段性发展
        5.1.3 影像文本从政治化到多元
    5.2 工业化建设时期:“生产型”城市建筑的发展(1949-1978)
        5.2.1 经济恢复期与“一五”期间的建筑成就(1949-1957)
        5.2.2 大调整时期城市建设萎缩(1958-1966)
        5.2.3 文革与“三线”建设时期城市建设停滞(1966-1978)
    5.3 市场经济转型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城市建筑增长(1978-1999)
        5.3.1 改革开放时期建筑渐趋起步(1978-1989)
        5.3.2 “旧城拆迁改造”时期建筑的突变(1990-1999)
        5.3.3 城市化加速时期明城区建筑的杂糅(2000-2010)
    5.4 小结
6 西安城市建筑近现代化演进分析(1900-2010)
    6.1 农业经济背景下建筑近代化的布局与特征
        6.1.1 “洋风”模仿搬用时期的建筑(1900-1911)
        6.1.2 “传统”革新求变时期的建筑(1912-1931)
        6.1.3 “现代”初创繁荣时期的建筑(1932-1945)
        6.1.4 战争导致发展停滞时期的建筑(1945-1949)
    6.2 建筑近代化的演进规律与动因
        6.2.1 新建筑布局与发展规律
        6.2.2 新建筑演进的综合动因
    6.3 计划经济背景下建筑现代化的布局与特征(1949-1978)
        6.3.1 “苏化”时期“社会主义民族形式”的建筑(1949-1957)
        6.3.2 大调整时期“新的民族形式”的建筑(1958-1966)
        6.3.3 文革与“三线”建设时期的建筑(1966-1978)
    6.4 市场化与“旧城改造”背景下建筑的布局与特征(1978-2010)
        6.4.1 改革开放初期全面复苏的建筑(1978-1989)
        6.4.2 经济转型时期去旧布新的建筑(1990-1999)
        6.4.3 城建加速时期国际化多元化建筑(2000-2010)
    6.5 建筑现代化的演进规律与动因
        6.5.1 新建筑布局与发展规律
        6.5.2 新建筑演进的综合社会动因
        6.5.3 新建筑演进的影响因素
    6.6 小结
7 20 世纪西安城市建筑演进的文化反思
    7.1 从传统走向近现代的探索历程
        7.1.1 政治军事因素的主导
        7.1.2 地域交通因素的制约
        7.1.3 经济技术因素的影响
        7.1.4 文化观念因素的转变
        7.1.5 城市建设管控与监督机制的不力
    7.2 近现代城市建筑文化的省视
        7.2.1 城市规划建设与建筑景观的异化
        7.2.2 国际化大都市与再塑国家文化形象
        7.2.3 对21 世纪城市发展的展望
    7.3 小结
8 结语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点
    8.3 后续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基于服装风格的木质饰品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
    1.6 研宄的创新点和重难点
        1.6.1 研究的创新点
        1.6.2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2 木质饰品的属性和特色
    2.1 木质饰品的自然属性
    2.2 木质饰品的材质属性
        2.2.1 木质饰品的肌理形态
        2.2.2 木质饰品的色彩
    2.3 木质饰品的社会属性
        2.3.1 文化认同
        2.3.2 人文关怀
    2.4 木质饰品分类与特征
        2.4.1 艺术首饰
        2.4.2 商业首饰
3 木质饰品对服装风格的作用与关系
    3.1 服装的映衬
    3.2 木质饰品与服装主体的关系
        3.2.1 大自然风格
        3.2.2 禅意风格
        3.2.3 与木质饰品气质相符的服装风格特点
        3.2.4 与木质饰品气质相符的服装款式应用分析
    3.3 佩戴木质饰品在服装中的表达
        3.3.1 佩戴效果的比较
        3.3.2 佩戴感受的分析
        3.3.3 木质饰品与服装整体的关系
4 实践设计
    4.1 创新设计趋势
        4.1.1 木与金属
        4.1.2 木与其他综合材料
    4.2 木质饰品的设计制作实践
        4.2.1 方案构思与草图
        4.2.2 选材并尝试方案可行性
        4.2.3 制作过程
        4.2.4 作品展示
        4.2.5 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5 研究总结与展望
    5.1 内容总结
    5.2 研究的不足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阴阳学说及其美学思想在家居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阴阳美学在家居产品设计中应用的国内现状
        1.3.2 阴阳美学在家居产品设计中应用的国外现状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1 论文研究内容
        1.4.2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1.5 论文研究方法
第二章 阴阳学说及其美学思想
    2.1 阴阳学说的形成
        2.1.1 阴阳学说的初期形成
        2.1.2 阴阳学说的概念
        2.1.3 阴阳学说的内涵
    2.2 阴阳学说的美学思想
        2.2.1 “对偶”之美
        2.2.2 “中和”之美
        2.2.3 “刚柔”之美
        2.2.4 “虚实”之美
    2.3 阴阳太极以及太极图的美学分析
        2.3.1 阴阳鱼太极图的解析
        2.3.2 太极图的美学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阴阳学说的美学思想与设计美学的契合
    3.1 设计美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的交感
        3.1.1 设计美学的概念
        3.1.2 设计美学的特征
        3.1.3 古代美学是设计美学的基础
        3.1.4 传统文化符号是设计美学的重要来源
    3.2 阴阳中的美学思想与产品设计中的美感原理的碰撞
        3.2.1 设计中的对比原理与阴阳学说中的对立
        3.2.2 设计中的统一原理与阴阳学说中的统一
        3.2.3 对比统一原理在设计中的有机结合与阴阳中的对立统一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家居产品和设计要素研究
    4.1 家居产品的概况
        4.1.1 家居产品定义
        4.1.2 家居产品分类
    4.2 家居设计的关键因素
        4.2.1 形态
        4.2.2 材质
        4.2.3 色彩
        4.2.4 情感
        4.2.5 功能
        4.2.6 加工工艺
        4.2.7 创意性的设计理念
    4.3 基于阴阳美学的家居产品设计
        4.3.1 将阴阳美学引入家居产品设计
        4.3.2 阴阳美学的家居产品设计要素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阴阳美学的家居产品设计研究
    5.1 以阴阳美学为核心的家居产品设计策略
        5.1.1 阴阳美学与设计美学的交融
        5.1.2 太极美学与设计美学的交融
    5.2 以阴阳美学为核心的家居产品设计流程
        5.2.1 目标分析阶段
        5.2.2 产品设计阶段
        5.2.3 模型建立阶段
        5.2.4 设计验证阶段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设计实践
    6.1 目标分析阶段
        6.1.1 建立产品的设计目标
        6.1.2 确定目标用户需求
        6.1.3 确定产品的使用情境
    6.2 产品设计阶段
        6.2.1 家居产品关键因素分析
        6.2.2 设计要素分析
        6.2.3 设计策略的选择与运用
    6.3 模型建立阶段
        6.3.1 设计构思
        6.3.2 草图演变
        6.3.3 效果图展示
    6.4 设计验证阶段
        6.4.1 功能的对照
        6.4.2 情感的表达
        6.4.3 元素的运用
        6.4.4 美学的体现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7)基于唐文化的现代家居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论文研究目的
        1.2.2 论文研究意义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2 分析唐文化元素
    2.1 唐文化形成的原因
    2.2 唐文化元素的分析
        2.2.1 诗歌
        2.2.2 宗教文化
        2.2.3 园林建筑
        2.2.4 壁画
        2.2.5 乐舞
        2.2.6 唐仕女形象
    2.3 唐文化的特点
    2.4 本章小结
3 现代家居设计的研究
    3.1 现代家居设计的现状
        3.1.1 实用功能的满足
        3.1.2 艺术审美的追求
        3.1.3 精神层面的享受
    3.2 现代家居设计的流行趋势
    3.3 新中式风格
    3.4 现代设计中唐文化的运用
        3.4.1 唐文化在西安大唐芙蓉园中的运用
        3.4.2 唐文化在主题酒店中的运用
        3.4.3 唐文化在主题餐厅中的运用
    3.5 现状存在的不足
    3.6 本章小结
4 唐文化在现代家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4.1 唐文化在现代家居设计中的可行性分析
    4.2 唐文化在现代家居设计中的设计原则
        4.2.1 文化的真实性原则
        4.2.2 文化的开放、包容性原则
        4.2.3 整体性设计原则
        4.2.4 美观与实用相结合原则
        4.2.5 传统与现代相融合原则
        4.2.6 继承与创新的原则
        4.2.7 以人为本的原则
    4.3 唐文化在现代家居设计中的设计方法
        4.3.1 造型再现
        4.3.2 意的延伸
        4.3.3 韵的传承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唐文化的现代家居设计实例
    5.1 市场调研与分析
    5.2 确定设计内容
        5.2.1 设计元素的选取
        5.2.2 家居用品种类的选择
    5.3 设计实例
    5.4 设计评价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论文总结
        6.1.1 创新点
        6.1.2 存在问题
    6.2 论文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8)现代西方设计批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缘起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四、概念界定
    五、文献综述
    六、研究路径
第一章 西方设计批评的历史追溯
    第一节 由古希腊到文艺复兴:物质文明的观念变迁
        一、伦理的价值:造物与伦理的和谐统一
        二、对待技术的态度
        三、对待奢侈品与消费的态度
        四、理性的原则
    第二节 启蒙运动时期
        一、理性主义的崛起:批评的基础
        二、批评与伦理价值
    第三节 现代设计的多元维度
第二章 设计批评的技术维度
    第一节 工业革命与社会进步
    第二节 人性化议题:人与机器的抗争、妥协
        一、技术革新和现代工业
        二、19世纪英国对待工业化和设计的反思
        三、穆特修斯的选择:个性化,还是标准化?
        四、美国工业的选择:欢迎机器,但要适度
    第三节 乌托邦议题:人与社会的融合
        一、设计与“最高的善”
        二、格罗皮乌斯的教育尝试和伦理思考
        三、纳吉的教育与思考:以人为中心
第三章 设计批评的审美维度
    第一节 个人主义、审美与消费社会
    第二节 装饰议题:诚实与虚伪
        一、不合时宜的装饰
        二、装饰之罪
    第三节 风格议题:被物驱使的人
        一、个人主义与商业活动
        二、消费社会的矛盾性:个人与社会的分离
        三、对广告和商业文化的批判
        四、对废止和“流线型”的迷狂
第四章 设计批评的社会维度
    第一节 平等与安全的议题
        一、时尚与女性:“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二、安全:由“消费者”转向“用户”
        三、设计师的觉醒
    第二节 设计师的责任议题:乌尔姆观念的变迁
        一、包豪斯的影响
        二、要求理性的声音
        三、在科学之外寻求人性
    第三节 帕帕奈克的历史贡献
        一、对消费社会的批评
        二、对设计师的定位
第五章 设计批评的生态维度
    第一节 生态议题的紧迫
        一、过度膨胀的技术文明
        二、越演越烈的环境压力
    第二节 人-社会-自然:从分离到统一
        一、现代主义者的生态设计观
        二、由“个体”走向“共同体”
    第三节 回归整体的设计批评
        一、新的伦理思考与可持续发展
        二、回归整体的设计批评
        三、面向大众的设计批评
第六章 设计批评的主体
    第一节 设计批评与设计改革者
    第二节 设计批评与设计教育
    第三节 设计批评与职业设计师
    第四节 设计批评与大众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9)摇滚乐产品平面设计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研究内容
    研究计划
    创新点
第一章 摇滚乐发展历程中的平面设计
    1.1 摇滚乐发展中各时期平面产品的设计风格
        1.1.1 50年代摇滚乐产品的平面设计
        1.1.2 60年代摇滚乐产品平面设计
        1.1.3 70年代摇滚乐产品平面设计
        1.1.4 80年代摇滚乐产品平面设计
        1.1.5 90年代至今的摇滚乐产品平面设计
    1.2 摇滚乐产品平面设计的现状
第二章 摇滚乐促生下的多元文化和设计风格
    2.1 嬉皮文化中的平面设计
        2.1.1 嬉皮文化概述
        2.1.2 嬉皮海报
        2.1.3 嬉皮海报的分类及风格
    2.2 朋克文化中的平面设计
        2.2.1 朋克文化概述
        2.2.2 朋克平面设计的风格
    2.3 衍生品文化中的产品平面设计
        2.3.1 kiss乐队的产品设计
        2.3.2 AC/DC乐队的产品设计
        2.3.3 Beatles乐队的产品设计
第三章 摇滚乐产品平面设计中的视觉审美
    3.1 摇滚乐产品平面设计的审美特征
        3.1.1 荒诞中构建的意趣
        3.1.2 破坏中诞生的视觉张力
    3.2 摇滚乐产品平面设计的审美趣味
        3.2.1 多变的流行趋势
        3.2.2 通俗文化的应用
        3.2.3 社会形态与设计潮流对摇滚乐唱片封面设计的影晌
        3.2.4 摇滚乐唱片封面设计艺术在数字音乐中的回归
    3.3 摇滚乐产品平面设计的视觉要素
        3.3.1 图形设计
        3.3.2 色彩设计
        3.3.3 文字设计
第四章 摇滚乐产品平面设计的应用与发展
    4.1 摇滚乐促生下的另类插画设计研究
        4.1.1 摇滚乐另类插画的产生
        4.1.2 摇滚乐另类插画的艺术特征
        4.1.3 具有摇滚精神的插画设计
    4.2 另类插画在摇滚乐产品平面设计中的构建
        4.2.1 另类插画在摇滚唱片封套中的运用
        4.2.2 另类插画在摇滚海报中的运用
        4.2.3 另类插画在摇滚乐产品中的运用
    4.3 摇滚乐产品平面设计的发展趋势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10)民族服饰创意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性
第二章民族服饰元素提取分析
    2.1 民族服饰的几何形态维度
    2.2 民族服饰色彩的模块化
    2.3 民族服饰图案的视觉构成提炼
第三章 民族服饰创意设计方法
    3.1 联想与想象
        3.1.1 以点带面
        3.1.2 再造想象
        3.1.3 二次抽象
    3.2 解构与重组
        3.2.1 异元同构
        3.2.2 破形再构
        3.2.3 意象重构
    3.3 符号变异
        3.3.1 原形变异
        3.3.2 逆向变异
        3.3.3 抽象变异
第四章 民族服饰创意设计与实践
    4.1 民族服饰创意设计原则
    4.2 民族服饰创意设计
        4.2.1 蒙古族科尔沁部落服饰创意设计
        4.2.2 哈尼族奕车支系服饰创意设计
    4.3 民族服饰创意设计实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四、论现代着装与饰品的新观念(论文参考文献)

  • [1]1930年代上海家装设计的现代性路径研究[D]. 丁俊. 江南大学, 2021(01)
  • [2]《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3]《现代汉语词典》各版服饰类词语对比研究[D]. 张二影. 河北大学, 2019(08)
  • [4]影像记忆中的20世纪西安明城区建筑特征演变研究[D]. 史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5]基于服装风格的木质饰品设计研究[D]. 李晓. 浙江理工大学, 2018(02)
  • [6]阴阳学说及其美学思想在家居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王晓艳. 河北工业大学, 2018(07)
  • [7]基于唐文化的现代家居设计研究[D]. 黄莹. 西安工程大学, 2017(06)
  • [8]现代西方设计批评研究[D]. 周欣. 苏州大学, 2016(03)
  • [9]摇滚乐产品平面设计应用研究[D]. 张一凡. 云南艺术学院, 2016(08)
  • [10]民族服饰创意设计方法研究[D]. 赵晓.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论现代服饰新概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