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1980-1999年教职工恶性肿瘤死亡数据分析

山东大学1980-1999年教职工恶性肿瘤死亡数据分析

一、山东大学教职工1980~1999年恶性肿瘤死亡资料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常鑫[1](2021)在《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困境研究》文中指出当今世界文明、科学与技术的飞跃发展,俨然为培智学校学生生存及其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尊重、关注、理解他们的生存及成长,日益成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共识。本研究基于全纳教育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运用参与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以培智学校教育为主线,同时关照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从生存教育的目标和理念、基本知识和技能、课程与教材、管理者及教师的情感与态度等多维视角切入,试图更为客观地阐述H省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现实困境。研究发现,当前H省培智学校以智力障碍学生为主,其生存教育更多地侧重于补足教育,存在教育资源和学段分布不均,仍存在入学困难,缺乏跟进和保障,就业支持相对薄弱,尤其是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匮乏等诸多现实困境。究其缘由,相对于家庭和社会需求,培智学校在教育教学设备、教育目标和理念,教材和课程,师资条件与教育质量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缺口,尚未能满足培智学生全纳性与创造性的拓展。同时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间衔接失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培智学生的生存效度。由于受身心条件所限,培智学校学生一旦缺失家庭教育的养护和社会教育的支持,很难顺利实现学校教育效果的延续和社会性发育。因此,培智学校学生的生存教育不仅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同时需要医疗、残联、民政、财政等各部门予以协同,共同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充分挖掘和发挥他们优势智能的可能空间和条件,进一步实现关注平等差异、积极融入社会、重审人的价值的全纳教育目标和理念。可见,培智学校的生存教育并不是纯粹地教会学生知识,而是利用一切教育力量,通过“身教”用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犹如“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过程,从而尽力实现对每一位特殊学生产生实质性的生存培育,突出发展学生的社会能力,帮助学生从中寻求人的突破,营造和谐共生的生存空间。生存教育是培智学校学生获取生存意识与能力的主要途径,需要各级政府有关部门通力协作和保障力度、进一步支持和完善生存教育条件,社会要大力接纳和提供就业机会形成长期支持体系,同时家庭要及时强化和改善培育效果。只有构建各方合作和联动机制,才能更好地实现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目标,才能使学生具备服务自身与社会的意识与能力,才能更完整、自由且公平公正地参与社会融合,实现他们真正的生存价价值。

岳好润[2](2020)在《晚期肺癌住院患者主要照顾者预期性悲伤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晚期肺癌住院患者主要照顾者预期性悲伤的现状;以预测丧亲结局的综合风险因素框架为理论基础,探讨主要照顾者预期性悲伤的影响因素,进而为临床医护人员实施干预,缓解主要照顾者的预期性悲伤提供实证研究支持。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9年6月至2020年1月期间,对山东省三所三级甲等医院符合纳入标准的350例晚期肺癌住院患者的主要照顾者进行问卷调查。研究中所使用的调查工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预期性悲伤量表(AGS)、照顾者负担量表(CBI)、大五人格问卷(BFI)的神经质、外向性及尽责性分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以及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利用SPSS23.0和Amos22.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主要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和Spearman相关分析、分层线性回归、路径分析。结果:1.问卷回收情况本研究共发放问卷350份,剔除无效问卷13份,回收有效问卷33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6.29%。2.晚期肺癌住院患者主要照顾者预期性悲伤现状晚期肺癌住院患者主要照顾者预期性悲伤总分为78.01±18.59分,各维度条目均分由高到低的排序为:失去的感觉(3.91±0.77)分、悲伤(3.09±0.93)分、焦虑(2.68±0.94)分、愤怒(2.68±0.88)分、完成任务的能力(2.66±0.99)分、内疚(2.58±0.74)分、易怒(2.25±0.80)分。3.晚期肺癌住院患者主要照顾者预期性悲伤的单因素分析主要照顾者不同文化程度、居住地、身体状况、工作状态、家庭经济状况、与患者关系、有无替代照顾者、对肺癌知晓情况、接受死亡教育的程度在预期性悲伤上的得分不同(p<0.01),患者不同的工作状态、文化程度及医保类型在预期性悲伤上的得分不同(p<0.05)。照顾者的年龄(r=0.127,p<0.05)、每天照顾小时数(r=0.149,p<0.01)、照顾负担(r=0.623,p<0.001)、神经质(r=0.380,p<0.001)、消极应对(r=0.239,p<0.001)与预期性悲伤呈正相关关系,患者的年龄(r=-0.147,p<0.01)、外向性(r=-0.167,p<0.01)、尽责性(r=-0.141,p<0.01)、领悟社会支持(r=-0.121,p<0.05)、积极应对(r=-0.113,p<0.05)与预期性悲伤呈负相关关系。4.晚期肺癌住院患者主要照顾者预期性悲伤的多因素分析压力源性质、个人因素、人际因素、应对方式可以分别单独解释预期性悲伤40.4%、9.1%、5.1%、0.6%的变异量,所有变量对预期性悲伤的总解释量为55.2%。主要照顾者的生理性负担(β=0.170,p<0.05)、时间依赖性负担(β=0.129,p<0.05)、发展受限性负担(β=0.179,p<0.01)、神经质(β=0.264,p<0.001)、接受过死亡教育(β=-0.107,p<0.05)、家庭支持(β=0.265,p<0.001)、其他支持(β=-0.200,p<0.01)可以显着预测主要照顾者的预期性悲伤。5.晚期肺癌住院患者主要照顾者预期性悲伤主要影响因素的路径分析预期性悲伤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神经质、领悟社会支持和照顾负担。路径分析结果表明,神经质能够显着加重照顾负担(β=0.16,p<0.01),降低领悟社会支持(β=-0.15,p<0.01),增加预期性悲伤(β=0.28,p<0.01)。照顾负担能够显着加重预期性悲伤(β=0.57,p<0.01)。领悟社会支持显着地降低照顾负担(β=-0.14,p<0.01)。照顾负担和领悟社会支持中介了神经质与预期性悲伤间的关系。神经质、照顾负担对预期性悲伤的直接效应量(95%置信区间)分别为 0.275(0.178,0.356)、0.573(0.494,0.645);神经质、领悟社会支持对预期性悲伤的间接效应量(95%置信区间)分别为0.105(0.047,0.166)、-0.082(-0.138,-0.026)。结论:1.晚期肺癌住院患者主要照顾者存在中等程度的预期性悲伤情绪。2.基于预测丧亲结局的综合风险因素框架,压力源性质中的生理性负担、时间依赖性负担、发展受限性负担,个人因素中的神经质,人际因素中的家庭支持是晚期肺癌住院患者主要照顾者预期性悲伤的危险因素,而人际因素中的接受过死亡教育和其他支持则是其保护因素。3.照顾负担和领悟社会支持在晚期肺癌住院患者主要照顾者神经质和预期性悲伤间起到中介作用。

郭佳[3](2020)在《培美曲赛联合全脑放疗治疗肺腺癌脑转移的疗效评价》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介绍:肺癌是恶性肿瘤导致死亡的首要原因,其死亡率仍呈逐年上升趋势。肺癌的组织学类型分为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和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NSCLC 约占所有肺癌病例的 80%-85%,其中肺腺癌(lungadenocarcinoma)占NSCLC总数的50%以上,是NSCLC最主要的病理亚型,目前其发病率上升速度已明显快于鳞癌。肺腺癌恶性程度相对较低,发展速度缓慢,但是由于微转移灶的存在,即便肺部病灶较小的时便已出现血道转移、淋巴转移。脑转移(brain metastases,BM)是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常见并发症,超过10%的NSCLC患者在首次就诊时出现脑转移。脑转移患者的预后差,生活质量低。尤其是多发性脑转移的患者预后更差,如不经治疗中位生存期仅为1-3个月。NSCLC脑转移的主要治疗方式为手术治疗和全脑放疗(whole-brain radiotherapy,WBRT)。然而超过70%的患者在确诊时已经错过手术切除的最佳时机。WBRT凭借适应证广、反应快、有效率较高(70-90%)的优势,仍是最常见的治疗方法。化疗在脑转移治疗中的作用一直受到疗效差、毒性高的限制。大多数化疗药物不能通过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因此对转移性疾病的疗效非常有限。然而,当脑转移发生时,血脑屏障被破坏。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培美曲赛可以在脑脊液中被检测到,并且培美曲赛联合铂类的化疗方案在NSCLC脑转移的治疗中获得了良好的颅内反应。但是目前培美曲赛联合全脑放疗用于肺腺癌脑转移同步放化疗的疗效和毒副反应的研究仍较少。因此深入探索培美曲赛联合WBRT治疗对于肺腺癌脑转移患者的疗效、安全性的意义重大,可以为肺腺癌脑转移患者取得更高的生存获益提供新思路。目的:回顾性研究培美曲赛化疗同步全脑放疗对于晚期肺腺癌合并脑转移患者的疗效、安全性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放疗科2012年1月-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114例已经病理证实的肺腺癌脑转移患者为对象,按照治疗方案分为培美曲赛+WBRT组(联合治疗组)和单纯WBRT组(WBRT组)。联合治疗组方案为:培美曲赛(500 mg/m2,dl)单药化疗联合全脑放疗,21天为1个疗程,患者至少接受6-8周期化疗。放射治疗剂量30Gy,10-15分次。WBRT组患者仅接受全脑放射治疗,放射治疗剂量30Gy,10-15分次。联合治疗组疗效评价每两个化疗周期后进行,疗效确定于化疗全程结束后28天进行,WBRT组于放射治疗结束后2个月进行。结果:所有患者均可进行疗效评价,联合治疗组无完全缓解病例(Complete Response,CR),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19 例,稳定(Stable Disease,SD)30 例,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11 例,客观有效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为 31.7%,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为 81.7%;WBRT 组 CR 0 例,PR 14 例,SD 19 例,PD 21 例,ORR 为 27.8%,DCR 为63.0%。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中位OS分别为:联合治疗组11.50个月,WBRT组7.00个月,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皮疹等,大多数为Ⅰ-Ⅱ级,患者可以耐受。联合治疗组患者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要高于WBRT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不良反应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培美曲赛联合同步WBRT用于肺腺癌脑转移患者的一线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值得推广。

赵婧宇[4](2019)在《基于“积极老龄化”理念下大学校园公共活动空间的适老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全球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以居家养老模式为主的我国,城市老人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大学校园作为我国高知老龄群体的城市集聚地,其老龄问题更是不容忽视。老年教职工年轻时为国家培育人才,在促进社会进步发展方面做出了极大贡献,如何使其更好的在校园安度晚年,是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本文在研究上引入积极老龄化理念,意在呼吁一个积极的态度去看待老年教职工群体的养老问题。但由于国内针对积极老龄化理念应用于建筑的研究与实践较少,以及缺乏对大学老年教职工群体特殊性的研究,加之国内外针对校园养老的建筑方向研究与实践同样较少,使得这一问题在我国的研究进展仍处于较为缓慢的阶段。本文首先通过对全球化背景的老龄现象以及积极老龄化相关理论的分析研究,结合国内外校园养老问题的研究现状,揭露出大学校园公共活动空间适老性研究的实践必要性与特殊性。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访谈,文献资料等形式,了解掌握高校老年教工的生理心理的普遍特点与特殊特点以及行为模式特点。根据积极老龄化理念的三个核心内涵“保障”,“健康”“参与”衍生出10个细化内涵(权利保障,经济保障,设施保障;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关系健康;经济性参与,公益性参与。学术性参与,文娱性参与),再根据细化内涵结合老年教工的特殊性研究找出需求与需求所对应的公共空间。结合实地调研校园中发现的不适老问题,如无障碍设计不全,交往空间缺乏,健身空间单一,休憩空间不足等系列问题,总结归纳并分析出应该做适老化研究设计的求的校园公共活动空间。结合国内外可参考的适老改造手法,提出以积极老龄化为指导思想的,强调以人为本,资源、绿化、设施全面升级为辅,鼓励全龄化交往为重,激发参与热情为核心的设计原则。并总结归纳出了出满足保障,健康,参与需求的大学校园公共活动空间的可行性适老设计策略。力求最终实现大学校园硬件软件双规并行的适老改造策略。本文旨在构建关怀老年教工群体的晚年生活,创造舒适,便捷,友好的校园公共活动空间,理论上可以提高大学校园的养老环境,在实践上也可以提出一些参考意见,以供之后类似的研究使用。

庞亚雄[5](2019)在《某军医大学教师健康状况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作为一类特殊的教师群体,军医大学教师属于医学类高校教师的同时,有着军人或非现役文职人员的特殊身份,不仅担负着医疗卫生行业人才的培养任务,更肩负着为军队培养和输送高素质卫生保健人才的使命。因此,该群体健康状况的好坏不仅影响着医学类教育水平的发展,更影响着军队卫生保健力量的提升。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某军医大学教师健康体检资料的分析,探究该校教师健康状况、主要疾病谱、患病率及其变化趋势。通过对体检数据的统计分析,描述该校教师存在主要疾病谱及流行趋势,对比不同年度、不同性别、不同部门、不同年龄段、不同婚姻状况间主要疾病患病率差异;描述主要妇科疾病及男性专科疾病流行特点。结合生活方式调查问卷及访谈结果,有针对性地为该教师群体个人及学校保健部门提出合理有效的健康干预对策建议。研究对象及方法研究对象为2015-2017年度在该校某附属医院健康体检中心参加体检的校直教师,体检数据来自该医院体检中心数据库。纳入研究对象2717人次,其中男性1657人次,女性1060人次;2015年1029人,2016年965人,2017年723人。体检数据导出至Microsoft Excel 2016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清洗和核查。采用描述性统计的方法对体检资料的一般人口学特征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比(n(%)),计量资料采用均值和标准差(X S?)描述。采用卡方检验方法,对不同年度、不同性别、不同部门、不同年龄段、不同婚姻状况间教师的疾病或异常指标检出率进行差异性分析。设计调查问卷,问卷由个人基本信息、吸烟饮酒、饮食、睡眠、活动锻炼、压力状况等6个方面共41个问题构成。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抽取基础部180人、药学系100人、海医系60人、护理系50人、中医系50人、卫生勤务学系50人,共计490人发放问卷进行调查,收回420份,有效问卷40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3.5%。采用描述性统计的方法对问卷调查数据的一般人口学特征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比(n(%)),计量资料采用均值和标准差(X S?)描述。使用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或秩和检验的方法比较不同人口学特征的教师在问卷各部分存在的不良生活方式和相关指标的差异。采用非结构性访谈,邀请教研室教师、卫生保健相关管理人员和健康管理研究专家等9人进行访谈。作为调查问卷补充内容的同时,了解不同专业视角下,对健康、健康管理及健康影响因素的认知,探讨该校教师存在的不良生活方式及如何调动军事训练积极性,并为该校教师健康干预措施提出建议。研究结果(一)体检结果:1、检出主要疾病是以血脂异常、超重/肥胖、脂肪肝、甲状腺结节,高尿酸血症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2、超重/肥胖、脂肪肝、甲状腺结节、高尿酸血症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3、血脂异常、超重/肥胖、脂肪肝、甲状腺结节、肝囊肿、碳13呼气试验阳性、高血压检出率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长;其中,脂肪肝、高血压在30岁以后检出率显着增长,而甲状腺结节、碳13呼气试验阳性、肝囊肿在50岁以后检出率显着增长。4、男性教师部分疾病检出率高于女性教师。男性血脂异常、超重/肥胖、脂肪肝、高尿酸血症、高血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等疾病检出率均显着高于女性。5、妇科主要检出疾病是乳腺增生和宫颈炎。乳腺增生在不同年度、不同部门、不同年龄段、不同婚姻状况间检出率没有差异。三年间已婚群体宫颈炎检出率较高。6、男性专科主要检出疾病是前列腺增生,前列腺增生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长,且30岁后检出率呈显着上升趋势。三年间已婚群体前列腺增生检出率较高。(二)健康状况与生活方式调查问卷结果:1、男性教师饮酒比例高于女性教师;>50岁教师饮酒比例高于其他年龄段教师;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教师饮酒比例高于其他职称教师。2、教师整体工作时间长,加班频繁;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教师加班比例高于其他职称教师。3、教师缺乏运动锻炼现象普遍存在;女性教师缺乏锻炼比例高于男性教师;31-50岁教师缺乏锻炼比例高于其他年龄段教师;讲师缺乏锻炼比例高于其他职称教师。4、教师普遍认为自身生活压力大;男性教师认为压力大的比例高于女性教师;31-50岁教师认为压力大的比例高于其他年龄段教师;博士研究生教师认为压力大的比例高于其他学历教师;讲师职称教师认为压力大的比例高于其他职称教师。(三)访谈结果:1、受访者对健康及健康管理的认识程度较高。2、对于影响军医大学教师的健康危险因素认识比较明确。3、对如何调动军事训练积极性提出了建设性意见。4、受访者均认为应该采取方式各异、重点突出的健康干预措施,积极促进军医大学教师健康水平的提升。研究结论1、军医大学教师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所患疾病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2、军医大学教师存在不良健康生活方式,重点人群突出。3、要以健康管理为基础,构建教师自身、学校、国家、军队及行业主管等部门多方联动的管理模式,积极推进该校教师健康水平的提升。

罗菲[6](2019)在《除旧布新:新中国新法接生普及的历史经验及基本问题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与建国之初同样被列为卫生工作重点的烈性传染病防治等工作不同,新法接生直至1985年才基本得到普及,时间跨越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若干历史时期,其中原因也远非普遍接种疫苗那样简单。因此,研究新法接生从开始推行到基本普及的历史过程,勾勒新法接生推行的社会图景,探究影响新法接生尽早普及的各种因素,剖析影响新法接生率起伏变化的深层次原因,即是本课题的主要研究目的。方法:在掌握大量第一手史料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运用历史文献学方法,对新中国推行新法接生直至基本普及的全过程加以系统考察,从而再现新法接生推行的基本历史面貌。与此同时,结合新中国成立后推行新法接生的36年间政治、文化与社会背景的变迁,采用医疗社会史与医疗经济学研究的分析工具,在综合考察各方面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政治运动、经济水平、人力资源和传统生育观念是影响新法接生尽早普及的重要因素,进而影响到新法接生率的起伏变化的命题。成果:通过分析推行新法接生的各个构成要素,诸如宣传动员、人力资源、推广方式、组织管理等,全面梳理新法接生推广的基本历史经验,客观再现新中国新法接生由推广到基本普及的历史。通过查阅、分析各个历史时期的大量史料,发现“大跃进”时期新法接生率存在虚高的成分,而“文化大革命”(以下简称“文革”)时期农村产妇受到的医疗照顾也并不像前此论者所估计的那样少。“文革”时期许多中、高级妇幼保健人员或参加巡回医疗队,或被下放到农村,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地区新法接生的推广,他们培训的“在地化”初级医疗人员也为“文革”后期新法接生迅速推广并普及储备了人力资源。在构建新法接生推行历史图景的过程中,通过深入挖掘史料,对旧产婆改造、妇幼保健员培训、助产教育等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结合社会制度变迁,对基层妇幼保健机构的演变轨迹进行了梳理,并剖析了其中隐含的内在逻辑。在乡村医疗卫生人员极其匮乏的情况下,传统中医业者以其技术水平、庞大数量和广泛分布,受到政府关注,并被组织到新法接生推行工作之中。文中还对民族地区新法接生推行特色作了分析,并结合政策环境,提出医疗资源配置在其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在收集与分析各地不同历史时期新法接生率数据的基础上,生动再现新法接生率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波浪式走向,借助医疗社会学、人口学等多种分析方法,综合考察影响新法接生推行的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推动力量与影响因素,提出导致这种起伏变化及新法接生推广历时36年才宣告基本普及的原因,主要在于政策环境多变、人力资源严重匮乏、经济条件落后、传统生育观念影响等几个方面。结论:本文力求在再现新法接生普及历史面貌的基础上,全面总结新中国新法接生从开始推行到基本普及的主要成就及基本历史经验,并由此揭示出新法接生普及耗时长久的主要原因及新法接生率起伏变化背后隐藏的内外制约因素。自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颁行以来,保护妇婴健康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的一贯政策。在不同历史时期,结合中心工作,采取了团结改造己有人员,培训新生力量,大力宣传新法接生,并在城乡和厂矿广泛建立新法接生组织和机构的一系列措以施,运用点面结合、点带面、逐步推进的方法,在全国展开消灭新生儿破伤风和产妇产褥热的工作。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全体妇幼保健人员的艰苦努力,新法接生于1959年在城市基本普及,此后,推行新法接生工作的重点转向农村。新法接生推行的过程,伴随着各种因素的交互影响,构成新中国新法接生推行的独特面貌。在新法接生宣传中,除了教育民众破除封建迷信思想外,重点在通过新旧对比,激发民众对新的人民政权的认同感。在接生员培训方面,既有接生技能内容的培训,也带有土地改革、合作化、农村合作医疗等方面的鲜明时代特色,其中也能看到传统中医或隐或显的影响。在执业资格管理上,1949-1957年间较严格地实施专业化与证照制度;限于农村地区的各方面条件,1958年提出卫生人员都要做新法接生工作的要求,1963年正式提出只要采用了消毒接生与消毒断脐的方法,即使是家属或亲邻等实施的接生操作一样算作新法接生,事实上弱化了对接生员执业资格的管理,并使新法接生的技术要求降到了最低。1978年后,在边远和经济落后地区着重推广了1963年以后的做法,从而提高了这种低技术含量的新法接生推行的速度,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新法接生推行的质量及新法接生率的稳定性。“文革”时期虽然妇幼保健机构大量撤销,影响到新法接生推行,但由于前此“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心放到农村去”的指示,以及“文革”时期包括妇产科专家在内的大批中、高级医疗卫生人员的下放,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优质资源下沉的效果,部分地区农村母婴健康水平得到了提高。改革开放以后,由于采取了多样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新法接生推行办法,加之农村经济逐步好转,医疗装备与专业人员基本到位,妇幼保健网基本形成,新法接生很快在全国基本普及。

王孟[7](2019)在《中国食管癌高发区食管癌前病变患病与进展风险预测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基于我国食管癌早治早治内镜筛查项目,在多中心的前瞻性队列研究中,描述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分布及进展规律,建立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病及进展风险预测模型;筛选及验证食管癌前病变预测预警的特异性蛋白分子标志物。为我国高发区现行食管癌筛查及早诊早治技术方案优化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材料与方法2005-2009年在中国食管癌高发区河南林州、河北磁县和山东肥城,对40-69岁目标人群进行内镜下碘染色及指示性活检筛查,并对目标人群开展内镜复查及肿瘤登记随访监测,随访终止时间为2016年12月31日。根据初次筛查病理诊断结果,描述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检出率分布情况,并用95%CI表示检出率范围;结合人口信息学及危险因素信息,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探索影响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病的危险因素;使用ROC曲线及AUC检验模型预测价值,使用约登指数选择预测值的最佳截断值;计算每个预测值对应的灵敏度、特异度、高危人群百分比及其所对应各种危险因素,建立高危人群自查表。内镜复查病理诊断为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及以上病变为进展,肿瘤登记随访监测确诊的食管癌新发病例为发病,计算各级癌前病变累积进展率、发病率;结合进展、发病时间,使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及Log-Rank检验,计算各级别癌前病变进展时间及食管癌发生时间,比较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患者内镜微创治疗与否生存时间;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探索影响癌前病变进展或发病的危险因素;使用ROC曲线及AUC检验模型效度;建立高危人群自查表。使用TMT(iTRAQ)对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特异性表达的蛋白进行广谱筛选。根据TMT实验筛选出的蛋白,依据选取原则:TMT检测蛋白表达量食管癌/低级别上皮内瘤变>2,并且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按照食管癌/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比值,由高到低选取前15个候选蛋白标志物,并采用PRM技术对15个候选蛋白进行内部验证。使用免疫组化技术,对PRM内部验证阳性的蛋白,进行外部验证。研究结果1.2005-2009年三个高发区共开展内镜筛查21,652例,检出食管癌及癌前病变5,329 人(24.61%)。其中基底细胞增生 1,714例(7.92%,95%CI 7.56%-8.28%),轻度不典型增生2,422例(11.19%,95%CI 10.77%-11.61%),中度不典型增生727例(3.36%,95%CI 3.13%-3.61%),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332例(1.53%,95%CI 1.38%-1.71%),食管癌 134 例(0.62%,95%CI 0.52%-0.73%)。以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及以上为结局变量的Logistic多因素回归结果表明:性别(男性,OR 1.43,95%CI 1.11-1.72)、年龄(50-59岁,OR 4.02,95%CI 3.04-5.32;60-69 岁,OR 7.30,95%CI 5.46-9.78)和肿瘤家族史(有,OR 1.33,95%CI 1.10-1.61)为发生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或以上的独立危险因素。该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04,灵敏度72.10%,特异度58.43%,应用该模型42.23%的研究对象能够确定为高危人群,需要进行内镜筛查。2.2005-2016年共3,114人完成内镜复查,21,111人完成肿瘤登记中心随访监测。食管癌前病变累积进展率、食管癌发病率均随癌前病变级别升高而升高;随访11年后,正常和基底细胞增生不足5%发生进展,轻度不典型增生在第8年超过5%进展、中度不典型增生在第1年超过5%发生进展、拒绝治疗的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在确诊第二年超过5%发生进展;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在第4年超过5%患者发生食管癌,其余级别随访至11年食管癌发生率均未超过5%。以进展为结局的Logistic多因素回归结果表明:(1)年龄(50-59岁,OR 4.37,95%CI 1.28-14.95;60-69 岁,OR 6.31,95%CI 1.60-24.80),家庭人口数(>3,OR 2.33,95%CI 1.04-5.24)为影响轻度不典型增生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2)性别(男性,OR2.99,95%CI 1.03-8.65),水源(井水,OR5.01,95%CI l43-17.60)和饮酒(曾饮酒,OR 3.10,95%CI 1.15-8.37)为影响中度不典型增生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轻度、中度不典型增生进展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灵敏度、特异度、进展高危人群百分比分别为0.674和0.743、80.65%和69.57%、50.69%和70.18%、50.08%和32.80%。不同级别癌前病变进展预测模型对随访人群浓缩比例不同。3.内镜治疗组患者累积发病率显着低于拒绝治疗组(3.20%(95%CI 1.44-6.97)vs.10.65%(95%CI 6.90-16.10)p=0.006);内镜治疗组食管癌发生时间显着高于拒绝治疗组(p=0.043)。4.TMT实验共鉴定蛋白数5,577个。筛选出15个能够预测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特异性蛋白分子标志物,采用PRM实验内部验证。检测到UCHL1、PFN2、TNC、ZNF428、THY1、PRG3、IFIT3、THBS1和DEFA1九种蛋白,且9种蛋白均在食管癌组织中特异性高表达。免疫组织化学外部验证实验发现UCHL1蛋白在食管癌组织中特异性高表达。研究结论我国高发区内镜筛查质量控制建议标准为:基底细胞增生7.92%(95%CI 7.56%-8.28%),轻度不典型增生11.19%(95%CI 10.77%-11.61%),中度不典型增生3.36%(95%CI 3.13%-3.61%),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 1.53%(95%CI 1.38%-1.71%),食管癌 0.62%(95%CI 0.52%-0.73%)。本研究建立了食管癌筛查患病及进展风险预测模型,建议高发区在筛查前根据风险自查表,对人群进行患病风险评估与初筛,优先选择男性、高年龄、有肿瘤家族史等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在随访时,优先选择男性、高龄、饮酒、高家庭人口数等高危人群进行随访,能进一步节约卫生资源,提高筛查早诊早治效果。正常和基底细胞增生终生一次筛查不随访;轻度不典型增生随访间隔延长至8年1次;中度不典型增生每5-6年随访一次;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维持原指南立即行内镜下微创治疗。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有必要进行内镜治疗,但需要进一步精准确定治疗对象,以避免过度治疗。特异性蛋白标志物在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病、进展风险预测中有潜在应用前景。1HC实验证明UCHL1在食管癌组织中特异性高表达,其余候选蛋白将进一步在前瞻性队列中进行验证。

孙继超[8](2018)在《中国矿业大学离退休教职工身体活动及体质健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测试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中国矿业大学离退休教职工的日常身体活动情况、体质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并从年龄、性别上对老年人的身体活动、体质健康进行差异性比较。其目的是通过对离退休教职工身体活动水平及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研究,探讨不同身体活动水平对老年人体质健康的影响,为指导离退休教职工科学进行日常身体活动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研究分析,得出如下主要结论:身体活动方面,男女外出乘坐公交车等主要集中在每周3-5天,男性比例低于女性;骑自行车的比例相对较低,且骑行时间较短;步行方面,男女主要集中在每周6-7天;在重家务劳动方面,男性高于女性,而轻家务劳动方面,女性高于男性;体育锻炼强度主要以中小强度为主,锻炼时间主要集中在“6-7”天,锻炼项目主要以跑步类、武术类、舞蹈类为主。整体身体活动水平较高,其中高水平身体活动占58.4%、中等身体活动水平的占13.3%、身体活动不足的占28.3%。离退休教职工的身体健康情况不容乐观,年龄和性别是影响老年人体质健康的重要因素。离退休教职工的患病率依次为高血脂53.1%、肥胖31.9%、高血压26.9%、高血糖26.9%、肾功能异常23.3%、骨质疏松19.0%。随着年龄的增长,离退休教职工的BMI先增加后减少;选择反应时间越来越长;平衡能力逐渐减弱;骨密度逐渐降低,骨折风向率逐渐增加。肾功三项中尿素氮逐渐增加,“60-64”年龄组存在性别差异(P<0.05);肌酐与尿酸先增后减再增加,75岁以下男性离退休教职工肌酐高于女性离退休教职工(P<0.01);尿酸方面69岁之前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女性离退休教职工在70岁以后尿酸的增长速度变快,肾功能退化加快;血压方面收缩压先增后减,收缩压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P<0.05),70岁以前男性高于女性,70以后女性高于男性;血糖方面,“65-69”年龄段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P<0.05),男性高于女性,而在“80及以上”年龄段中,女性高于男性(P<0.05);血脂方面甘油三酯无明显变化,总胆固醇逐渐减少,高密度蛋白先减后增,低密度蛋白先减后增但变化幅度较小;心率方面,不同年龄段都不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身体活动水平与BMI、选择反应时、闭眼单脚站立、血压、肾功三项、血脂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除骨密度呈正相关外,其它指标呈负相关;综合各类指标的健康标准,身体活动能够明显改善身体健康状况,所以离退休教职工的身体活动水平越高,体质健康情况越好。

杜熙茹[9](2010)在《珠江三角洲城市职业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研究》文中提出1研究目的与意义1.1选题依据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女性生活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对体育的需求就成为享受和发展的高层次追求;体育的和谐参与和体育实现现代化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历史进程,女性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与政府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和现代体育的发展是相吻合的,是遵循21世纪体育发展战略规划的;研究珠三角城市职业女性体育生活方式对打造文化大省、加强文化建设、创建和谐广东有着特殊的意义;妇女问题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女性地位的高低也是衡量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加强对女性生活方式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女性生命质量和人类整体的健康指数,是民族生息繁衍的一件大事,它需要引起当今社会各方面的关注。1.2研究目的、意义和任务1.2.1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旨在以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的理论为基础,结合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从女性体育活动的表现形式与行为中,分析现代职业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的特征;并在相关模式理论与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实证调查、影响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的因子和现状的分析,对珠江三角洲城市职业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现状的条件、内容和效果进行阐述,发现两者之间的差距后,确立珠江三角洲城市职业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的发展模式。最终目的在于为珠江三角洲城市职业女性身心健康的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1.2.2研究意义本文研究的战略意义——顺应党和国家提出的“形成健康、文明、科学生活方式”和“健康是全面发展的基础”的政策;研究的现实意义——符合现代体育理论与实践可持续发展的现实状况。1.2.3研究任务本文研究任务为: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的理论基础探究;现代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特征;调查分析珠三角城市职业女性体育生活表现形式与行为特征;构建珠三角城市职业女性体育生活方式模式。2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2.1研究思路本文以女性群体生活方式中的体育行为表现和活动形式为研究对象进行的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研究的逻辑思路是:以社会学、女性心理学、生理学、体育学等学科知识为理论奠基和研究视角,以体育生活方式为研究主线,研究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的发展,及制约珠三角城市职业女性体育生活方式发展的影响因素,旨在指导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的科学、合理、文明地发展,从而提升女性的生活质量,完善她们的生命周期。2.2研究方法本课题以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调查法、数理统计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收集资料,并完成研究的任务。3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3.1研究内容本文以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理论、现代女性的体育生活方式、珠三角城市职业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的结构和特征、影响珠三角城市职业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的主要因子分析和珠三角城市职业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的模式构建为研究内容。3.2研究成果3.2.1本研究以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探索了珠江三角洲9个城市的职业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的行为特征和表现形式,获得了调查对象在体育生活方式的主体、活动形式与行为和身心健康状况及活动影响因素的相关数据和调查研究资料,创新性、较深刻地分析了珠三角城市职业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的形式与特征。3.2.2对女性体育生活方式基础理论进行整合,及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的概念及内涵进行了总结;从女性体育活动的主体、体育活动的条件和体育活动的形式三部分对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的结构进行剖析,最终构建了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的理论;参照珠三角城市职业女性参与体育活动的实证调对现状模式进行描述,对其体育生活方式发展模式进行探索和归纳,并从目标、路径和保障体系对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的未来发展给予支撑。4研究结论与创新点4.1研究结论4.1.1珠江三角洲城市职业女性体育生活方式模式,对广东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构建和谐社会起到引领作用4.1.2珠江三角洲城市职业女性参与体育活动的形式与行为体现出地域和性别特征4.1.3休闲成为珠江三角洲城市职业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的特征4.1.4珠江三角洲城市职业女性体育生活方式受多因素影响4.1.5体育生活方式已经成为珠江三角洲城市职业女性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对构建和谐社会起到重要的作用4.2创新点4.2.1对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的基础理论进行了整合,在详实分析了珠三角城市职业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的结构特点后,对珠三角城市职业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理论进行了构建,并对其具体特征进行深刻的剖析。4.2.2较全面地总结出珠三角城市职业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的休闲特征和发展趋势,分析其体育生活方式的现状模式,通过对现状与目标之间差距的归纳与总结,构建珠三角城市职业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的模式。

李爱玲,贾红,叶运莉,刘军祥,陈冬富[10](2008)在《某高校教职工1996~2004年恶性肿瘤死亡调查》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某高校教职工1996~2004年来恶性肿瘤死亡率及其变化情况,为肿瘤预防与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996~2004年某高校教职工恶性肿瘤死亡资料进行分析,采用1990年全国人口年龄构成对其死亡率进行标化。[结果]恶性肿瘤的粗死亡率由1996~1998年的106.67/10万上升到2002~2004年的318.54/10万。男性恶性肿瘤的粗死亡率是女性的3.8倍。恶性肿瘤的主要死因构成为肺癌和肝癌。恶性肿瘤死亡的年龄中位数61岁。[结论]该学校教职工1996~2004年恶性肿瘤死亡率呈上升趋势,肺癌、肝癌是重点防治内容。

二、山东大学教职工1980~1999年恶性肿瘤死亡资料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东大学教职工1980~1999年恶性肿瘤死亡资料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困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培智学校学生主体教育的意义
        (二)培智学校学生的人文关怀价值
        (三)培智学校学生的社会融合目标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二)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四、概念界定
        (一)生存教育
        (二)培智学校学生
        (三)智力障碍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参与观察法
        (三)问卷法
        (四)访谈法
    六、理论基础
        (一)全纳教育理论
        (二)多元智能理论
    七、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一)本研究的创新点
        (二)本研究的不足
第一章 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应然状态
    一、培智学校学生与生存的关系
        (一)学校是培养学生社会规则的主阵地
        (二)家庭是建立学生生活需要的原发动力
        (三)各界联动帮助学生主动适应社会文化
        (四)学生自身与生存建立完形
    二、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理想状态
        (一)培养目标应是健全人格的人
        (二)教育理念应是独立的生存者
        (三)生存实质应是维护学生自由公正的权利
        (四)生存机制应是构建和谐社会道德的体系
第二章 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实然状态
    一、调查设计
        (一)调查思路
        (二)调查点的选取及基本情况
        (三)调查样本
        (四)调查工具
    二、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开展情况
        (一)目标定位
        (二)管理措施
        (三)课程设置
        (四)教材使用
        (五)师资配备
    三、培智学校学生家庭生存教育的培育情况
        (一)家庭结构
        (二)家庭生存教育环境
        (三)家庭生存教育内容
        (四)家校合作的生存教育模式
    四、培智学校学生社会生存教育情况
        (一)资本分配情况
        (二)考试选拔情况
        (三)社会沟通情况
        (四)社会就业情况
第三章 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培智学生生存教育的学校育化困境
        (一)教育管理特殊化不足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
        (三)培智学校学生生存学习桎梏
        (四)学校育化的生存实践脱节
    二、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家庭维护困境
        (一)家长育人意识薄弱
        (二)家长育人方法欠缺
        (三)家校合作教育固化
        (四)家长支持条件缺乏
    三、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社会给养困境
        (一)社会文化给予生存空间不足
        (二)法律保障弱化
        (三)社会匹配资源较少
        (四)社会育人结果被忽视
第四章 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困境的成因分析
    一、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学校干预困境成因
        (一)生存教育定位模糊
        (二)校园文化的智能环境缺乏
        (三)教师专业素养支持力不足
        (四)管理者的决策粗浅
    二、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家庭教养困境成因
        (一)家庭教育结构残损
        (二)家庭教育意识窄化
        (三)家长教育方式不当
        (四)家校合作不对称
    三、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社会融合困境成因
        (一)社会规则与沟通的适应不调
        (二)同伴关系存在距离
        (三)就业效度岌岌可危
        (四)教育分层处于劣势
第五章 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困境的解决策略
    一、加强政府对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保障力度
        (一)建立学生入学综合诊断评估与档案追踪机制
        (二)扩大培智学校办学总量
        (三)扩大培智学校教师培养力度
        (四)政府、专家、一线教师参与校本教材推广
        (五)开设临床教育学,推动五位一体的康养模式
    二、完善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实施条件
        (一)改善教育特殊化环境,促进多元智能发展
        (二)拓宽教师招聘渠道,提高教师培训实效
        (三)教育评价中引入社会性评价机制
        (四)改进教育管理普教化倾向
    三、改善培智学校学生家庭培育效果
        (一)设立家长学校提高家长教育意识与能力
        (二)提供家长公益岗位
        (三)建立家长心理干预调节机制
        (四)改善家长与学校教育的衔接
    四、提高培智学校学生社会生存支持
        (一)加强义工的专业性
        (二)民办培智幼儿教育公助化
        (三)健全职前教育,设立专业性托养机构
        (四)进一步融合培智学校学生的就业支持
结论
附录一 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现状调查校长问卷
附录二 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现状调查教师问卷
附录三 访谈提纲概要
附录四 课堂参与观察记录表
附录五 双鸭山市S培智学校总课程表1
附录六 哈尔滨市H培智学校总课程表2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晚期肺癌住院患者主要照顾者预期性悲伤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理论框架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预期性悲伤相关概念
    2.2 预期性悲伤的研究现状
        2.2.1 预期性悲伤的研究对象
        2.2.2 预期性悲伤的研究方法
        2.2.3 预期性悲伤的测量工具
        2.2.4 预期性悲伤的影响因素
        2.2.4.1 压力源性质
        2.2.4.2 个人因素
        2.2.4.3 人际因素
        2.2.4.4 应对方式
        2.2.5 预期性悲伤的干预方法
    2.3 小结
第三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工具
    3.3 伦理原则
    3.4 质量控制
    3.5 统计分析
第四章 结果
    4.1 晚期肺癌住院患者及其主要照顾者的一般资料
    4.2 晚期肺癌住院患者主要照顾者预期性悲伤的现状
    4.3 晚期肺癌住院患者主要照顾者预期性悲伤的单因素分析
        4.3.1 一般资料对主要照顾者预期性悲伤的影响
        4.3.2 照顾负担对对主要照顾者预期性悲伤的影响
        4.3.3 人格对主要照顾者预期性悲伤的影响
        4.3.4 领悟社会支持对主要照顾者预期性悲伤的影响
        4.3.5 应对方式对主要照顾者预期性悲伤的影响
    4.4 晚期肺癌住院患者主要照顾者预期性悲伤的多因素分析
    4.5 晚期肺癌住院患者主要照顾者预期性悲伤主要影响因素的路径分析
第五章 讨论与分析
    5.1 晚期肺癌住院患者主要照顾者预期性悲伤的现状
    5.2 晚期肺癌住院患者主要照顾者预期性悲伤的影响因素
        5.2.1 压力源性质对主要照顾者预期性悲伤水平的影响
        5.2.2 个人因素对主要照顾者预期性悲伤水平的影响
        5.2.3 人际因素对主要照顾者预期性悲伤水平的影响
        5.2.4 应对方式对主要照顾者预期性悲伤水平的影响
        5.2.5 主要变量影响主要照顾者预期性悲伤的路径
    5.3 研究启示
    5.4 创新性与局限性
        5.4.1 创新性
        5.4.2 局限性
第六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培美曲赛联合全脑放疗治疗肺腺癌脑转移的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基于“积极老龄化”理念下大学校园公共活动空间的适老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人口老龄化发展日趋严重
        1.1.2 我国多元养老模式对比分析
        1.1.3 社会对大学校园教职工的养老问题缺乏关注
    1.2 老龄化相关理念研究
        1.2.1 生产老龄化
        1.2.2 成功老龄化
        1.2.3 健康老龄化
        1.2.4 积极老龄化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
        1.4.1 概念界定
        1.4.2 研究内容
    1.5 实地调研概述
        1.5.1 调研地点选择
        1.5.2 调研主要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国内外养老问题的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
        2.1.1 国外“积极老龄化”应用于建筑方向的研究概况
        2.1.2 .国外公共活动空间适老性研究现状
        2.1.3 国外大学校园养老问题的研究现状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国内“积极老龄化”应用于建筑方向的研究概况
        2.2.2 .国内公共活动空间适老性研究现状
        2.2.3 我国大学校园养老问题的研究现状
    2.3 大学校园教职工养老问题研究现状分析
        2.3.1 空间布局缺乏对老年人的关怀
        2.3.2 缺乏对校园资源的整合利用
        2.3.3 缺少对于大学老年教工人群特殊性的分析
        2.3.4 缺少基于“积极老龄化”理念的设计思考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积极老龄化理念下老年教职工对公共活动空间需求的重新考虑
    3.1 老年人分类及人体基本尺寸
        3.1.1 老年人的分类
        3.1.2 老年人的人体尺寸
    3.2 大学老年教职工的生理与心理特征
        3.2.1 老年教职工的生理特征
        3.2.2 老年教职工的心理特征
    3.3 大学老年教职工的生理与心理需求
        3.3.1 “人”的共性需求—人类需求层次原理
        3.3.2 “老”的个性需求-基于“积极老龄化”下的需求
    3.4 大学老年教工的行为活动特征
        3.4.1 老年教职工活动范围特征
        3.4.2 老年教职工活动时间特征
        3.4.3 老年教职工活动类型与内容
        3.4.4 .老年教职工活动空间分布特征
        3.4.5 老年教职工行为活动模式特点
    3.5 “积极老龄化”理念下老年教职工对校园公共活动空间的需求
        3.5.1 健康与服务需求
        3.5.2 适老与交往需求
        3.5.3 品质与特色需求
        3.5.4 参与与实现需求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积极老龄化理念下大学校园公共活动空间的适老性设计原则
    4.1 大学校园公共活动空间现存问题调研总结及分析
        4.1.1 部分室外公共活动空间问题
        4.1.2 配套设施缺乏对老年群体的关怀
        4.1.3 缺乏交往空间的设计
        4.1.4 无障碍设计不足
        4.1.5 老年展示空间不足
        4.1.6 静态交通无序
        4.1.7 绿化欠缺设计与规划
    4.2 公共活动空间适老性改造原则
        4.2.1 空间功能保障基本需求
        4.2.2 充分利用校园现有资源
        4.2.3 多元空间促进积极交往
        4.2.4 情感氛围弱化衰老暗示
        4.2.5 校园环境加强社会参与
        4.2.6 考虑老年教工群体特殊性
        4.2.7 普适性原则顾及全校人群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积极老龄化理念下大学校园公共活动空间的适老性设计策略
    5.1 构建满足保障需求的校园公共活动空间
        5.1.1 保障生活便捷的服务设施增设
        5.1.2 保障通行顺畅的无障碍空间改造
        5.1.3 保障出行安全的步行空间改造
    5.2 构建满足健康需求的校园公共活动空间
        5.2.1 促进身体健康的校园锻炼健身空间
        5.2.2 空间模式多元的的校园休憩空间
        5.2.3 实现成就感的展示交流空间
        5.2.4 构建社会关系健康的全龄化公共交往活动空间
    5.3 .构建满足参与需求的校园公共活动空间
        5.3.1 促进学术参与的学术探讨空间
        5.3.2 促进文娱参与校园室外公共活动空间
        5.3.3 促进多元参与的老年活动中心建设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未来展望
致谢
文献参考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5)某军医大学教师健康状况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况
    三、目的意义
    四、研究内容及方法
    五、技术路线
    六、质量控制
    七、概念界定
第一部分 某军医大学教师健康状况分析
    一、资料来源及研究对象
    二、临床检查项目
    三、诊断标准
    四、军医大学教师健康状况分析
    五、小结
第二部分 某军医大学教师生活方式调查分析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二、调查对象的选择及抽样
    三、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四、调查对象生活方式状况分析
    五、小结
第三部分 某军医大学教师健康管理访谈分析
    一、访谈提纲的设计
    二、访谈对象的选择及访谈方式
    三、访谈结果分析
    四、小结
第四部分 某军医大学教师健康状况讨论与对策建议
    一、讨论
    二、对策建议
    三、小结
总结
    一、研究成果
    二、研究创新点
    三、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6)除旧布新:新中国新法接生普及的历史经验及基本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缘起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意义
        1.3 核心概念:新法接生及其演变
    2. 前人研究述评
        2.1 涉及“新中国新法接生”的史学着述
        2.2 有关新中国新法接生队伍及其管理机构的研究
        2.3 接生制度化与社会动员
        2.4 新中国新法接生研究的多个面向
        2.5 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
    3. 研究的范围、分期及意义
        3.1 研究对象的范围
        3.2 研究对象的分期
        3.3 研究目的
        3.4 研究意义
    4.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4.1 研究内容
        4.2 研究中的重点与难点
        4.3 创新之处
    5. 文献资料
        5.1 文献来源
        5.2 文献资料的甄选原则
第一章 新法接生推行的三种传统
    1. 民国时期推行新法接生的遗产
        1.1 新法接生推行被纳入国家卫生行政
        1.2 卫生试验区的工作与新法接生推行试点
        1.3 助产教育与接生婆培训开启生育医疗化进程
        1.4 建立妇婴卫生公共服务网络的尝试
        1.5 免费接生实践及其经验
    2. 中共领导下的根据地推行新法接生的遗产
        2.1 中共领导下的根据地新法接生推广的理论基础
        2.2 陕甘宁边区建立和完善妇幼卫生制度
        2.3 开展群众性新法接生宣传
        2.4 多样化的新法接生队伍培训
        2.5 加强新法接生的组织管理
        2.6 积极团结各方面力量推行新法接生工作
    3. 学习苏联先进经验
        3.1 学习苏联医学的历史选择
        3.2 学习苏联先进的妇幼卫生组织管理经验
        3.3 学习苏联经验改革助产教育制度
        3.4 引进新技术,为新法接生注入时代内容
        3.5 学习苏联经验中存在的问题
    4. 小结
第二章 新中国新法接生宣传
    1. 进行新法接生宣传的必要性
        1.1 新生儿破伤风与产妇产褥热高发严重影响母婴健康
        1.2 歧视妇女歧视助产的旧生育思想普遍存在
        1.3 新法接生宣传是打破旧思想束缚的有力措施
        1.4 新法接生宣传是构建“人财两旺”新社会的思想武器
    2. 不同历史时期的新法接生宣传政策与宣传主体
        2.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法接生宣传政策及其实施主体
        2.2 1960年代新法接生宣传政策与实施主体
        2.3 1970-1985年的新法接生宣传政策及其实施主体
    3. 结合政治运动宣传新法接生理念
        3.1 土改时期新法接生宣传
        3.2 结合“大跃进”宣传新法接生
        3.3 结合革命话语宣传新法接生
        3.4 结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宣传新法接生
    4. 综合利用多种宣传形式,使新法接生家喻户晓
        4.1 利用妇幼卫生展览会等受众面广的宣传形式扩大影响面
        4.2 利用个别谈话或小型会谈的方式专注点上深入
    5. 宣传工作的成效及存在问题
        5.1 宣传工作的成效
        5.2 宣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6. 小结
第三章 新法接生队伍培养与提高
    1. 初级新法接生人员培养
        1.1 旧产婆改造与新法接生员培训
        1.2 妇幼保健员训练与女赤脚医生培训
    2. 学校教育
        2.1 新中国早期的助产士培训
        2.2 助产教育的发展及人才培养
        2.3 助产士在新法接生推广中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3. 高级妇幼保健人员的培养
        3.1 由学校培养的高级妇幼保健人员
        3.2 由中级晋升而来的高级妇幼保健人员
        3.3 高级妇幼保健人员在新法接生推广中的作用
    4. 在职人员的培训与提高
        4.1 行政干部的培训与提高
        4.2 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与提高
    5. 小结
第四章 点面结合的新法接生推行模式
    1. 点面结合的新法接生推行模式
        1.1 国家政策与各省市举措
        1.2 各地试点区域选择与重点培养
        1.3 由点带面的工作方法
    2. 个案分析:广东兴宁县新法接生工作的全面推广
        2.1 兴宁县开启新法接生试点工作
        2.2 新法接生工作全面推广
    3. 民族地区的新法接生推广
        3.1 党和国家有关民族地区新法接生推广的方针政策
        3.2 新法接生在民族地区的推广实践
    4. 小结
第五章 新法接生的管理措施
    1. 新法接生队伍的组织形式
        1.1 群众性妇幼保健组织
        1.2 国家举办的妇幼保健专业机构
    2. 新法接生队伍的管理措施
        2.1 加强党政领导,实行第一书记挂帅
        2.2 实行劳动报酬与免费接生的双向经济驱动机制
        2.3 建章立制,严格制度管理
        2.4 建立妇幼保健网,实施一体化管理
        2.5 启动评模奖优的荣誉激励机制
    3. 小结
第六章 新法接生与中医
    1. 传统中医学产科理论与实践
        1.1 产科专着中与新法接生有关的分娩方法论述
        1.2 产科专书以外的医书中与新法接生相关的论述
        1.3 与产前检查及产后疾病防治有关的中医理论与实践
    2. 产婆(接生员)接产中体现的中医理论
        2.1 优秀产婆接生技术源于中医理论
        2.2 接生员运用中医理论处理难产
    3. 中医积极参与新中国新法接生推广
        3.1 中医积极参与新法接生宣传
        3.2 中医参与培训与辅导管理接生员队伍
        3.3 中医理论与实践对新法接生的促进
    4. 中医被纳入新法接生制度之中
第七章 推行新法接生的成就及历史经验
    1. 新法接生推行工作的成就
        1.1 在全国基本普及新法接生,保障母婴生命健康
        1.2 建立起一支数量庞大的妇幼保健队伍,促进妇幼卫生工作全面开展
        1.3 革除旧生育习俗,初步形成科学生育观
        1.4 加强新法接生科学研究,推动助产学与产科学学术进步
        1.5 保障国家建设的劳动力供给,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工业建设的发展
        1.6 新法接生强化了民众的国家认同感
    2. 普及新法接生的基本历史经验
        2.1 党和政府的领导是新法接生普及的根本保障
        2.2 持续有效的宣传工作是新法接生普及的思想基础
        2.3 接生队伍建设是普及新法接生的人力保障
        2.4 创建制度化接生模式是新法接生普及的组织基础
        2.5 人民群众的支持是新法接生顺利推进的重要力量
        2.6 合理解决接生报酬是调动新法接生队伍积极性的重要手段
        2.7 善用传统中医力量丰富了新法接生理论并促进其推广
    3. 小结
第八章 新法接生推行中的阻滞因素分析
    1. 不同历史时期新法接生率的起伏
        1.1 作为评价标准的新法接生率
        1.2 全国历年新法接生率呈现阶段性变化
    2. 1958-1959年新法接生率修正
        2.1 “大跃进”时期新法接生统计方法直接导致新法接生率过高
        2.2 通过《人口志》等资料修正新法接生率
        2.3 通过回顾性调查修正新法接生率
    3. 新法接生推行中的阻滞因素分析
        3.1 变动较大的政策环境影响新法接生推行
        3.2 人力资源匮乏迟滞新法接生普及进程
        3.3 长期经济水平低下影响新法接生推行
        3.4 传统生育观念长期存在影响新法接生推行
    4. 除旧布新非易事
    5.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新法接生大事记
    附录2 《医士、药剂士、助产士、护士、牙科技士暂行条例》摘录
    附录3 广东省农村接生员之组织领导
    附录4 关于普及新法接生工作的报告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详细摘要

(7)中国食管癌高发区食管癌前病变患病与进展风险预测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研究目标
    1.总目标
    2.阶段目标
流程图
第1部分 中国食管癌高发区食管癌前病变分布及癌前病变患病风险预测研究
    1.研究背景
    2.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3 现场问卷调查
        2.4 内镜检查及碘染色
        2.5 标本处理
        2.6 病理诊断
        2.7 内镜筛查研究对象随访与治疗
        2.8 数据收集、管理与质量控制
        2.9 统计学分析
    3.研究结果
        3.1 基线信息
        3.2 食管癌高发区食管癌及各级别癌前病变检出率分布情况
        3.3 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危险因素单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
        3.4 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5 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各级别病变的ROC曲线
    4.讨论
        4.1 总结
        4.2 中国食管癌高发区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检出率分析
        4.3 中国食管癌高发区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性别、年龄别检出率分析
        4.4 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病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
    5.总结
第2部分 中国食管癌高发区食管癌前病变进展风险预测研究
    1.研究背景
    2.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3 内镜检查、标本处理、病理诊断及质量控制
        2.4 随访及结局
        2.5 统计学分析
    3.研究结果
        3.1 内镜随访依从性及基线信息
        3.2 各级别癌前病变累积进展率
        3.3 各级别癌前病变累积发病率
        3.4 癌前病变进展时间的生存分析
        3.5 癌前病变食管癌发生时间的生存分析
        3.6 癌前病变进展危险因素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
        3.7 癌前病变进展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
        3.8 癌前病变发病危险因素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
        3.9 癌前病变发病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
        3.10 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各级别病变进展的ROC曲线
    4.讨论
        4.1 总结
        4.2 食管癌内镜随访间隔
        4.3 食管癌前病变进展/发病危险因素及癌前病变进展分流预测模型
        4.4 关于癌前病变进展定义的说明
        4.5 内镜活检和病理诊断准确性
    5.总结
第3部分 食管癌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内镜治疗效果评价研究
    1.研究背景
    2.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设计与研究对象
        2.2 内镜检查、标本处理、病理诊断及质量控制
        2.3 随访
        2.4 统计学分析
    3.研究结果
        3.1 基线信息
        3.2 内镜治疗组与拒绝治疗组累积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比较
        3.3 内镜治疗组与拒绝治疗组生存分析
    4.讨论
        4.1 总结
        4.2 内镜治疗组与否生存时间比较
    5.结论
第4部分 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组织蛋白标志物的探索性研究
    1.研究背景
    2.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
        2.3 样品的保存和运输
        2.4 盲法
        2.5 实验仪器、试剂耗材、分析软件
        2.6 TMT实验流程
        2.7 PRM实验流程
        2.8 IHC实验流程及评分方法
        2.9 统计学分析
    3.研究结果
        3.1 TMT方法鉴定差异表达蛋白结果
        3.2 生信分析
        3.3 PRM检测结果
        3.4 PRM候选蛋白入组标准的评价
        3.5 免疫组化结果
    4.讨论
        4.1 TMT与PRM技术
        4.2 蛋白质组学在食管癌研究中的应用
        4.3 TMT及PRM技术探索鉴别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蛋白标志物
    5.结论
创新性与局限性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资金资助
已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英文论文
文献综述
    References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8)中国矿业大学离退休教职工身体活动及体质健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2 国内研究现状
    2.3 国外研究现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研究对象的基本现状
    4.2 中国矿业大学离退休教职工日常身体活动情况
    4.3 中国矿业大学离退休教职工体质健康情况
    4.4 中国矿业大学离退休教职工日常身体活动与体质健康相关性分析
5 讨论与分析
    5.1 中国矿业大学离退休教职工的日常身体活动情况
    5.2 中国矿业大学离退休教职工的体质健康情况
    5.3 中国矿业大学离退休教职工日常身体活动水平对体质健康的影响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件二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9)珠江三角洲城市职业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依据
        1.1.1 研究的现实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任务与意义
        1.1.3 研究假设与创新点
    1.2 研究视角、思路与主要核心概念界定
        1.2.1 研究视角
        1.2.2 研究的理论思路
        1.2.3 研究的逻辑思路
        1.2.4 主要核心概念界定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1.3.1 调查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体育生活方式研究
        2.1.1 生活方式
        2.1.2 体育生活方式的研究
    2.2 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的研究
        2.2.1 女性体育生活方式
        2.2.2 我国女性生活方式研究
3 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的理论探索
    3.1 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的理论基础
        3.1.1 女性心理学理论
        3.1.2 女性生理学理论
        3.1.3 女性健康社会学理论
        3.1.4 性别差异与性别和谐理论
    3.2 历史上我国女性的体育活动
        3.2.1 我国古代女性的体育活动
        3.2.2 我国近代女性的体育活动
    3.3 女性生命周期与体育生活方式
        3.3.1 性成熟期的体育活动
        3.3.2 更年期的体育活动
    3.4 女性生活中的体育生活方式
        3.4.1 工作环境中的体育活动
        3.4.2 生活必要时间中的体育活动
        3.4.3 闲暇时间中的体育活动
    3.5 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的概念与结构
        3.5.1 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的概念及内涵
        3.5.2 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的结构
4 珠江三角洲城市职业女性体育生活方式
    4.1 我国现代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的概述
        4.1.1 现代女性与体育生活方式
        4.1.2 现代中国职业女性
        4.1.3 现代社会对体育生活方式的影响
        4.1.4 现代社会女性的体育生活方式
    4.2 珠江三角洲城市职业女性身心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
        4.2.1 珠江三角洲城市职业女性健康状况
        4.2.2 珠江三角洲城市职业女性饮食习惯的调查
        4.2.3 影响珠江三角洲城市职业女性身心健康的因素
    4.3 珠江三角洲城市职业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现状分析
        4.3.1 珠江三角洲城市职业女性体育活动的主体
        4.3.2 珠江三角洲城市职业女性体育活动的形式与行为
    4.4 体育参与行为与形式上的男女性别差异
        4.4.1 珠江三角洲城市职业男女闲暇时间的差异
        4.4.2 珠江三角洲城市职业男女参与体育活动时间、次数的差异
        4.4.3 珠江三角洲城市职业男女体育消费的差异
    4.5 珠江三角洲城市职业女性不同群体体育生活方式的现状
        4.5.1 城市职业女性不同年龄体育生活方式的现状
        4.5.2 城市职业女性不同收入体育生活方式的现状
        4.5.3 不同职业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的现状
5 珠江三角洲城市职业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的因子分析
    5.1 珠江三角洲城市职业女性体育生活方式因子指标
        5.1.1 珠江三角洲城市职业女性体育生活方式因子指标的筛选
        5.1.2 KMO和Bartlett球性检验结果
        5.1.3 指标特征值、贡献率
        5.1.4 初始因子进行正交旋转
    5.2 影响珠江三角洲城市职业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的因子
        5.2.1 珠江三角洲城市职业女性体育生活方式因子命名
        5.2.2 珠江三角洲城市职业女性体育生活方式因子分析
6 珠江三角洲城市职业女性体育生活方式模式构建
    6.1 女性体育生活方式模式构建的理论及原则
        6.1.1 女性体育生活方式模式构建的理论
        6.1.2 女性体育生活方式模式构建的原则
    6.2 珠江三角洲城市职业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的现状模式
        6.2.1 珠江三角洲城市职业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现状的保障体系
        6.2.2 珠江三角洲城市职业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现状模式的内容
        6.2.3 珠江三角洲城市职业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现状模式的效果
    6.3 珠江三角洲城市职业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的发展模式
        6.3.1 国外女性体育生活方式模式的启示
        6.3.2 珠江三角洲城市职业女性体育生活方式发展模式的构建
7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珠江三角洲城市职业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研究》问卷调查表
附录2: 《珠江三角洲城市职业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研究》调查问卷效度判定与咨询表
附录3: 《珠江三角洲城市职业女性体育生活方式影响因子》咨询表
附录4: 女性参与体育活动个案
附录5: 作者大学本科至研究生学习经历
附录6: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经历

四、山东大学教职工1980~1999年恶性肿瘤死亡资料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困境研究[D]. 常鑫.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2]晚期肺癌住院患者主要照顾者预期性悲伤及影响因素研究[D]. 岳好润. 山东大学, 2020(04)
  • [3]培美曲赛联合全脑放疗治疗肺腺癌脑转移的疗效评价[D]. 郭佳. 山东大学, 2020(02)
  • [4]基于“积极老龄化”理念下大学校园公共活动空间的适老性研究[D]. 赵婧宇.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5]某军医大学教师健康状况分析与对策研究[D]. 庞亚雄.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19(10)
  • [6]除旧布新:新中国新法接生普及的历史经验及基本问题研究[D]. 罗菲.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中国食管癌高发区食管癌前病变患病与进展风险预测的前瞻性队列研究[D]. 王孟.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
  • [8]中国矿业大学离退休教职工身体活动及体质健康研究[D]. 孙继超. 中国矿业大学, 2018(02)
  • [9]珠江三角洲城市职业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研究[D]. 杜熙茹. 上海体育学院, 2010(05)
  • [10]某高校教职工1996~2004年恶性肿瘤死亡调查[J]. 李爱玲,贾红,叶运莉,刘军祥,陈冬富. 现代预防医学, 2008(08)

标签:;  ;  

山东大学1980-1999年教职工恶性肿瘤死亡数据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