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审美的情感色彩

艺术审美的情感色彩

一、艺术审美欣赏的情感色彩(论文文献综述)

王晨[1](2021)在《当代艺术审美情趣在影视制作中的影响与发展》文中研究说明从心理学领域来看,影视作品方面的审美情趣是较为复杂的,它不光涵盖了每个人不同的心理因素,还包括客观环境和当代文化背景下的审美变化,另外,还同时体现了审美心理的感性和理性两方面。随着影视制作与当代艺术的不断发展,大众的审美情趣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艺术来说,审美情趣是十分重要的。我国目前的艺术发展水平已经位居世界前列,而且,在审美情趣方面,我国已经处于尊重个性化发展时期,这是史无前例的。在我国当代艺术中,造型依然还是至关重要的部分,主要还是以现实主义主题为主,其中以"丑"为主要展现形式的审美情趣,要比以"美"为主的艺术复杂得多。因此,关注大众的审美情趣成了导演影视制作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

刘强[2](2021)在《诺埃尔·卡罗尔从艺术到自然的分析美学思想研究》文中提出诺埃尔·卡罗尔作为当代最着名的分析美学家之一,他在艺术哲学中采取了先破后立的研究策略,即以破除审美在定义艺术中的主宰地位作为提出理论的前提。沿袭这一策略,卡罗尔在自然美学中同样把破除审美在自然欣赏中的主宰地位作为提出理论的前提,在对卡尔森科学认知主义自然环境审美模式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为自然而感动"的情感唤醒模式。卡罗尔从艺术到自然的分析美学思想为当下自然美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策略和视野。

李艺璇[3](2021)在《由“诗意化”引发的艺术审美教育之思》文中研究指明"诗意化"是19世纪浪漫主义艺术本体论的核心,表现论认为,艺术是主观情感的表现,并提出"诗意化""浪漫化"的艺术模式,产生以超验的原则来设定世界为核心的诗意化世界,与当时工业化的世界对立。艺术审美教育作为美感培养的途径之一,同样需要个体意识的参与,在更为浪漫化的表达里感知艺术,呈现艺术独有的生命气息与蕴籍。

王意[4](2021)在《论朱光潜美学中的自然审美欣赏问题》文中指出朱光潜美学思想中的自然审美问题一直未被给予应有的重视。从艺术审美立场出发对其自然美的解释会陷入到对自然美否定的窠臼之中,而从自然审美欣赏出发,将该问题置于中国现代美学史及西方环境美学中进行互释和会通,则能发现朱光潜自然美的独特意义,这不仅为构建具有中国话语形态的生态美学提供思想启示,也彰显了朱光潜美学思想的丰富性。

赵智慧[5](2021)在《浅析涂鸦艺术的审美作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时代的发展,涂鸦艺术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为人们所接受和喜爱。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方式、审美水平及审美情感,常见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分析涂鸦艺术的发展与审美特征,论述涂鸦艺术对人们的审美产生的作用。

李海燕[6](2021)在《中国古代音乐的心理美学研究》文中指出音乐心理美学是一门对音乐进行哲学式思考的学问,是从音乐心理学角度上研究音乐审美的交叉学科,这是对传统音乐美学的一种根本性突破。它的特点在于音乐学与心理学和美学的结合,从心理学的方位来研究音乐审美,摆脱了抽象概念的捉摸不定,产生脚踏实地的学术依据。当前的音乐心理美学还没有独立、确定的概念和形成完整的研究体系。随着心理美学的发展,音乐心理美学的研究已经不限于心理实验,而进入对更为复杂的关于审美感情、审美想象、审美趣味、审美理想等的心理分析。研究内容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1、研究音乐家的心理活动,音乐创作心理。2、研究音乐作品的心理逻辑,音乐表演心理。3、研究音乐欣赏心理,由此推断音乐创作所遵循的心理规律。心理美学进入我国研究者视野的时间并不长,前期探索主要集中于对西方理论和实践的借鉴与模仿,在本世纪的我国获得了进一步发展,但基于本土化音乐心理美学的系统研究,仍处于长期缺位的状态。本研究试图将中国古代朝代发展的时间作为纵向脉络,以音乐心理美学学科体系为理论基准的同时,遵循我国心理美学研究的规律及范式,展开横向的理论探究与创新构想,即对中国古代音乐的心理美学思想进行整体梳理、总结、归纳,对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与音乐作品结合进行分析,主要围绕音乐实践活动中的音乐创作活动的心理美学、音乐表演活动的心理美学和音乐欣赏活动的心理美学原理进行研究,旨在梳理出中国古代音乐心理美学发展脉络,总结出中国古代音乐心理美学特征,推断出中国古代音乐创作所遵循的心理规则,将这些理论研究更好地反馈给创作者、表演者和欣赏者,为音乐心理美学的研究提供补充材料,对促进音乐教育发展起到承上启下的中介作用。研究一,回顾音乐心理美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及所涉及的理论学说,发现能够对研究本土化有所贡献的理论部分,并对其进行重点叙述。本文第一、二部分主要论述了本选题的历史流变、发展现状和价值意义,具体而言,音乐心理美学作为综合了哲学、心理学与美学等学科的交叉型特点,在研究内容上也具有极大的包容性。然而,中国古代音乐是我国音乐发展的根基,对促进音乐艺术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但在这一方面的研究一直处于不够系统完善的状态。因此,本文力图搭建突破中国古代经验理解方式的思维框架,从认知神经科学、认知能力结构等学科中挖掘心理美学发生的作用与机制。归纳出中国古代音乐的心理美学不仅存在于视听等表层认知中,还存在于心灵感官的深层结构中,分别具有独立的概念、作用和影响机制,并对音乐现象的的认识产生辅助作用。进而在思维框架的基础上对中国古代心理美学的相关研究进行延展性讨论,认为以中国古代音乐作品为研究对象的音乐心理美学研究不仅能够丰富、补充如音乐教育学等学科的理论基础、还对未来的音乐审美、音乐欣赏及音乐创作等实践具有启发性的重要意义。研究二,从先秦到明清,对中国古代音乐按朝代发展、美学思想等进行历时性梳理,复礼、兼容与重情是我国古代音乐的历时性考究。第三章节主要论述了先秦时期的上古音乐、南北朝时期的中古音乐、隋唐后期的近古音乐三个历史分期下的音乐心理美学全览。旨在更明晰地发现其发展规律和社会历史背景所产生的影响,并将《乐记》为代表的音乐理论专着、“情本论”等新的音乐思想、阮籍、嵇康为代表的名士作为分析对象穿插其中,对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作品,尤其是音乐作品进行总结和再现,以研究古人创作作品时的心理活动,并梳理在当时的政治经济条件下,古代音乐作品对大众心理所产生的影响。研究三,总结归纳出:中国古代音乐心理美学的特征——尚悲、通感与想象。第四章结合理论与作品实例,从音乐审美活动不同环节的角度,即音乐作品创作的心理逻辑、表演的心理动向和欣赏的心理变化进行了总结,对整个中国古代音乐心理美学的历史性进行复盘,发现中国古代音乐心理美学思想的发展过程具有“发端早、历史悠久,可持续且不间断”的特征,且每一朝代都有相关的论述语境,“复礼”、“兼容”、“重情”是分别占据了三个阶段分期的主流特征;在宏观特征的基础之上,本文进而在微观层面对比发现了中国古代音乐心理美学具有的三个审美创作特征,分别为“尚悲”、“通感”与“想象”。总体来说,中国古代音乐审美的心理特征在跨越时代、跨越民族甚至跨越社会阶级的传播中表现出了尤其的共通性,本研究认为这个“共通”便是通过悲情、通感与想象得以延续。中国古代的音乐心理美学在审美范畴上以“悲乐”为主要取向,在“以悲为美”的人类本质基础上,又与儒家的“中庸”美学产生碰撞,最终形成了“哀而不伤,怨而不怼”的“中和美”;想象与通感是音乐实践过程中的惯用手段,其作用机制主要是将演奏者、创作者、欣赏者的心理活动勾连在一起,形成求同存异的艺术世界,在这种艺术世界中获取美的感知,达到音乐与人类心理息息相关的艺术意境。因此在音乐创作的审美活动中,“尚悲、想象及通感”三者看似不同,实则都统筹在各个主体的内心活动中,证明了在绵延不绝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国古代的音乐心理功能于艺术审美的领域之外得到了剥离与发展。研究四,溯源中国音乐心理美学发展,完善学科体系,明确音乐心理美学学科发展的现代意义,推进中国音乐心理美学的研究发展。在整合了研究内容,整理了研究对象的特征后,对本研究的理论成果进行了整体归拢和把握。在本研究的探究进程中,发现古代中国作为人类精神文明开花结果的宝库,不仅留存有成果丰硕的音乐作品,在音乐心理美学的成果上也并不落后于人。虽然在全球范围内,学界从未肯定过古代中国在独立的心理美学学科方面形成的理论贡献,认为倾向于直觉体悟,经验主义指导下的东方思维具有先天的封闭性,不具备广泛的延展性,与西方广泛认可的重概念、判断、推理的线型思维方式截然不同,然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对中国古代音乐心理美学来说,更多的研究空间在于对其相关观点的思辨性研究上。在本土化的贡献之外,本研究的价值还在于推进该交叉学科在传统与现代方向的结合。三、四章已然论述了音乐与心理学的密切联系从中国古代乐论中可以找到例证的事实,由此可见,推进学科交叉是现代学科建设,对于中国的音乐心理美学来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举措,这不仅要求它与现代的音乐学科产生联系,又要与心理学形成某种程度上的跨时代共鸣。不仅如此,本文也为音乐心理美学的学科未来发展提出建议,认为其首先就需要音乐研究者、教育者、推广者从认识的角度合理化传统乐论中音乐心理美学思想的存在,摆正认识态度;其次,当代的音乐研究者们应该正确认识不同分支学科研究的价值,以促进社会的长久进步与良性发展作为学术研究与艺术推广的共同最终目标;最后,则是立足于复兴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呼吁音乐教育者们的重担聚焦于此,帮助下一代树立对传统乐论的尊敬与重视,在西方乐论基础上进行正确扬弃,从而为民族的文化复兴作出一份贡献。综上所述,在经验主义主导的中国古代,先贤们仍然在长期的实践、应用与总结中,勾勒出了音乐具有塑造人的心理状态、促进社会协调和培育人才审美方面的审美功能,发现了音乐对人身心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性质,这种影响的发生机制是现代音乐心理美学的重要研究范畴,是古代音乐在心理建构与体验并得以持续的关键维度。本研究将推进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作为研究重心,在音乐与心理学的密切联系为切入口,推进中国古代乐论和现代心理学、美学研究的交叉分析,并指明未来学科发展的方向。对于中国的音乐心理学来说,既要与现代的音乐学科产生联系,又要与心理学形成某种程度上的跨时代共鸣。需要音乐研究者、教育者、推广者从认识的角度合理化传统乐论中音乐心理美学思想的存在,使其兼具美学思想和现代心理、理论认识和演奏实践两个层面的作用和影响,旨在推进外在的演奏和内心的情绪、传统的现象和现代的理论、民族的艺术和世界的观念之间的有机结合,为我国古代艺术的传播、民族瑰宝的复兴和文化自信的建立贡献力量。

张帆[7](2021)在《音乐的审美因素及欣赏探析》文中研究说明音乐艺术是美的艺术,音乐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赏析音乐艺术,对音乐艺术中的审美元素进行充分的挖掘,能受到音乐艺术中丰富美学元素的感染和熏陶,也能对音乐艺术中的美形成全新的认识。文章从音乐艺术的审美因素入手,在简要分析音乐艺术中审美因素作用的基础上,对音乐艺术中的审美元素以及欣赏方法进行了细化的探索,旨在能对音乐的艺术价值形成深层次的认识。

温霞[8](2021)在《中美高校美育在线课程内容比较研究》文中指出

王娉[9](2021)在《中国画欣赏过程中的认知加工和情绪体验》文中研究指明

邹广胜[10](2021)在《魏晋南北朝文论书论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以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的关系为研究课题,当然,有些问题文论中讨论得多些,有些问题书论中讨论得更为深入,但都以文论书论中共同关注、共同存在的问题为轴心与线索展开讨论与论述,同时也充分考虑这些问题在中国文论史与中国书论史上产生的影响。本论文的基本内容如下:绪论作为开篇,讨论本选题的价值及意义、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主要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并阐明各章节之间的关系。第一章为“魏晋文论与书论之关联”,讨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包括文学家、文论家、书法家、书论家他们共同面临的人生际遇,共通的审美趣味,艺术家的多才多能,艺术的觉醒与人的觉醒,艺术的独立性与人的独立性等问题,以及艺成而下、德成而上的儒家观念对文学、文学家与书法、书法家之地位的影响。第二章为“文论与书论之差异”,探讨图像与语言作为不同的媒介对书法与文学审美特质的不同意义,如陆机的《文赋》与《平复帖》,曹植的《洛神赋》与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兰亭》的文学性与书法性等所表现出的不同之美等问题。第三章为“魏晋风度与魏晋书韵”,讨论魏晋文论与书论中的不同审美风格及文风与书风中共同存在的风格与个性问题等,如错彩镂金与出水芙蓉,妍媚与质朴,它们都是魏晋文学书法追求个性的具体表现,如《典论·论文》中所说虽父兄不能移子弟。至于二王妍媚的风格与钟繇质朴的风格、儒家刚健质朴与道家自然飘逸的审美原则等两种不同的审美风格都同样贯穿于中国古代书法与文学的批评之中。第四章为“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中的观物取象”,主要讨论文学与书法的道法自然,模拟自然,以自然物象及人体之美来说明文学及书法之美的问题,特别是人体中的骨、肉、筋、肤、神气等。第五章为“魏晋南北朝人品及文品与书品的同一性及矛盾性”,也就是文如其人与书如其人的问题,文品与人品之争、艺术与人格及道德之争贯穿于中国古代文论与书论。在中国古代文论及书论发展史上,古典风格与浪漫风格、儒家的美善合一与中庸原则,鉴赏判断与价值判断等都贯穿于中国古代书法与文学的评论与鉴赏之中,坚持经典与变易的结合正是《文心雕龙·通变》中的基本原则,也是贯穿中国古代书论、文论始终的核心问题。

二、艺术审美欣赏的情感色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艺术审美欣赏的情感色彩(论文提纲范文)

(1)当代艺术审美情趣在影视制作中的影响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代艺术审美情趣对影视制作的发展
二、当代艺术审美情趣在影视制作中的影响
    (一)当代艺术审美情趣影响影视题材选择
    (二)当代艺术审美情趣影响影视的角色,造型以及场地
    (三)当代艺术审美情趣影响影视故事情节发展
三、在影视制作中应该如何合理运用当代艺术审美情趣
    (一)合理利用审美联想,从现实出发,让故事尽量还原生活
    (二)选角色应注意符合大众的审美想象
    (三)利用审美情感的认同和移情提高影视制作质量
    (四)融入浪漫美学精神,满足大众审美需求
四、结语

(2)诺埃尔·卡罗尔从艺术到自然的分析美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卡罗尔艺术哲学理论的背景——迪基与比尔兹利的审美之辨
二、卡罗尔艺术哲学的研究策略——破除定义艺术中的审美主宰地位
三、卡罗尔自然美学的研究策略——破除自然欣赏中的审美主宰地位
四、“为自然而感动”的情感唤醒欣赏模式

(3)由“诗意化”引发的艺术审美教育之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诗意化”及其涵义
二、艺术与艺术审美教育
三、由“诗意化”引发的艺术审美教育之思
    (一)“诗化”之思
    (二)“意化”之思
四、结语

(4)论朱光潜美学中的自然审美欣赏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自然欣赏与自然美的否定
二、自然欣赏与人的审美在场
三、自然欣赏与生态审美意识

(5)浅析涂鸦艺术的审美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涂鸦艺术的发展
二、涂鸦艺术的审美特征
    1. 色彩对比强烈
    2. 造型夸张
三、涂鸦艺术的审美作用
结语

(6)中国古代音乐的心理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音乐心理美学的研究背景
        (一)西方音乐心理美学的学科起源与发展
        (二)中国音乐心理美学的研究发展
        (三)我国古代音乐作品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研究素材
        (四)多级交叉学科的守正创新与未来意义
    二、音乐心理美学的思想根源
        (一)万物互联的“音乐哲学”思想
        (二)“乐道”及“天人合一”的音乐美学思想
        (三)性格与行为的塑造——音乐的乐教功能
        (四)音乐对情绪的作用机制——诱发理论
        (五)音乐符号论
    三、音乐心理美学的国内外对比研究
        (一)西方文献综述及对本研究的启示意义
        (二)国内研究成果综述及评述
        (三)本文观点
第二章 选题框架与理论支持
    一、本研究思维框架
        (一)兼容并包的后实证主义
        (二)突破既有经验思维的理解方式
        (三)认知能力的双层结构及结构优化
    二、本研究的学科联系与启示
        (一)本研究对相关音乐学学科的启示
        (三)本研究对相关交叉学科的借鉴与意义
    三、中国古代音乐的审美概论
        (一)中国古代音乐的审美特征与审美功能
        (二)中国古代音乐审美心理的形成
第三章 复礼、兼容与重情:中国古代音乐心理美学的历史性考究
    一、先秦——乐理启蒙,复礼开端
        (一)孔、荀之儒家“礼乐”观
        (二)老庄为之“自然”音乐观
    二、汉代——兼容发展,乐教初现
        (一)音、乐相去、汇于人心
        (二)双生合鸣、修人品性
    三、魏晋——积蓄与开源
        (一)阮籍的“乐以治心”论
        (二)嵇康“声无哀乐”说
    四、隋唐以后——扣响心门,重情为本
        (一)唐代:兼收并蓄、不平则鸣
        (二)宋:雅俗相生、理欲相衡
        (三)明清:吟心之情,返璞归真
第四章 尚悲、通感与想象:中国古代音乐心理美学的内核
    一、 “以悲为美”的心理偏向
        (一)悲乐故事与尚悲心理
        (二)“尚悲”的音乐呈现
        (三) “尚悲”心理的民族根源
        1.历史之溯源
        2.思想之底蕴
        3.作品之表达
        4.东西方“尚悲”情绪的差异
    二、音乐想象的作用机制
        (一)想象之于听者
    三、“通感”的心理联觉
        (一)通感的现实表达
        (二)通感之精神外化
    四、中国古代音乐审美心理三重内核
第五章 构建中国音乐心理美学的现实指向
    一、学科体系的发展完善
        (一)学科溯源的再认知
        (二)中西互鉴的进步性
    二、音乐实践的理论支撑
        (一)音乐创作的心理熏陶
        (二)音乐表演的美感培养
        (三)音乐欣赏的素养积累
    三、基础音乐教育的价值导向
        (一)音乐心理美学与音乐教育的链接问题
        1.音乐教育学的广泛应用性
        2.音乐心理美学与教育学的融合
        (二)音乐心理美学对音乐教育的应用
        1.形成对音乐美的正确认知
        2.音乐美育的方法实践
    四、民族文化心理的见证意义
        (一)“尽善尽美”与道德自律
        (二)“和乐”与中庸之道
        (三)西方概念的东方表达
结语
参考文献
科研成果
致谢

(7)音乐的审美因素及欣赏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音乐欣赏对于音乐审美的作用
    (一)有助于提高受众的审美能力
    (二)音乐欣赏能健全人格
    (三)音乐欣赏能促进人智力的发展
三、音乐艺术的审美元素
    (一)音乐旋律
    (二)音乐节奏
    (三)音乐和声
    (四)音乐复调
四、音乐艺术的赏析要点
    (一)关注音乐意境美
    (二)关注音乐的形象美
    (三)关注音乐的思想美
五、结语

(10)魏晋南北朝文论书论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价值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主要内容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之关联
    第一节:魏晋南北朝时代与文化语境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中的美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中的道德
第二章: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之差异
    第一节:文学与书法之地位
    第二节:文学之美与书法之美
    第三节:艺术品的兼美与偏于一美
第三章:魏晋风度与魏晋书韵
    第一节:魏晋风度
    第二节:魏晋书韵
    第三节:风格与个性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论中的观物取象
    第一节:魏晋南北朝文论中的“文贵形似”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书论中的“书者如也”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书论中的“肥瘦”问题
第五章:魏晋南北朝人品及文品与书品的同一性及矛盾性
    第一节:文如其人
    第二节:书如其人
    第三节:尽善尽美与羲献之异同
余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四、艺术审美欣赏的情感色彩(论文参考文献)

  • [1]当代艺术审美情趣在影视制作中的影响与发展[J]. 王晨. 艺术品鉴, 2021(36)
  • [2]诺埃尔·卡罗尔从艺术到自然的分析美学思想研究[J]. 刘强.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21(10)
  • [3]由“诗意化”引发的艺术审美教育之思[J]. 李艺璇. 艺术评鉴, 2021(19)
  • [4]论朱光潜美学中的自然审美欣赏问题[J]. 王意.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5)
  • [5]浅析涂鸦艺术的审美作用[J]. 赵智慧. 美术教育研究, 2021(17)
  • [6]中国古代音乐的心理美学研究[D]. 李海燕. 吉林大学, 2021(01)
  • [7]音乐的审美因素及欣赏探析[J]. 张帆. 明日风尚, 2021(13)
  • [8]中美高校美育在线课程内容比较研究[D]. 温霞. 西南大学, 2021
  • [9]中国画欣赏过程中的认知加工和情绪体验[D]. 王娉.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10]魏晋南北朝文论书论关系研究[D]. 邹广胜.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标签:;  ;  ;  ;  ;  

艺术审美的情感色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