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时期闽西地区的共产党与基督教

革命时期闽西地区的共产党与基督教

一、革命时期闽西地区的共产党与基督教(论文文献综述)

马春玲,廖雅珍[1](2021)在《中国共产党领导闽西苏区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经验及启示》文中提出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闽西对确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作了有益的探索。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军阀在意识形态上对闽西人民的蒙蔽,使中国共产党建设闽西苏区意识形态上呈现出"破"与"立"的对立统一特征。因此,党在闽西苏区意识形态建设上,一方面进行意识形态革命,摧毁旧社会意识形态存在的经济基础、肃清旧社会旧思想、与国民党军阀展开思想斗争;另一方面建立苏维埃政权、建设新文化、提升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能力,确立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为此,中国共产党主要采取了以革命歌谣为宣传方式,以政治和经济利益为引导,以教育为主渠道,以法律、法规为保障等措施。

张明娟[2](2021)在《恽代英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运用研究》文中认为恽代英(1895-1931),中国共产党早期着名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他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上作出了重大贡献。本人通过搜集与整理恽代英确立正确信仰后创办报刊和书社、公开演讲及进行革命斗争等多种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相关史料,重点研究恽代英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经过及历史贡献等内容。首先,分析了恽代英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五四运动的爆发以及他本人致力于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等因素,促进了恽代英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进一步探究他最终成为马克思主义信仰者是其家庭、学校教育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影响以及社会革命实践等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次,恽代英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后并对其进行传播,彰显出他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决心及对马克思主义独特的认知,这一部分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视角,介绍他在党的创建时期、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等三个不同历史时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不同内容,探究恽代英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及产生的作用;最后主要介绍恽代英结合中国革命实践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运用,他成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之后,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有组织、有方向传播,这种传播方式在共产党早期宣传马克思主义过程中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更是对当时社会马克思主义所占主流趋势的一种体现。通过梳理恽代英早期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本可知,他在传播马克思主义过程中,提出了许多革命理论,大力传播和运用马克思主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结合中国国情提出鲜明的政治主张,利用不同方式宣传马克思主义,并且将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实践当中去。从恽代英传播马克思主义整个过程来看,得以发现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他人生中占据重要位置,他之所以转向马克思主义在于该思想与他救国之路的理念高度一致,虽然恽代英在早期受到各种主义思潮的影响,但是,他在确立正确信仰后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并为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建设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对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起着推动作用。

魏婷婷[3](2020)在《中央苏区粮食运动中的群众动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纵观中国共产党历史,坚持群众路线并深入动员群众,一直是我党克敌制胜、勇往直前的重要法宝。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群众动员?群众动员有何规律和方法?这些问题值得学界深入探讨。本文对中央苏区时期粮食运动中群众动员问题的研究,正是基于对此问题的关注和思考。群众动员是以一定社会历史机缘为背景的。在一定的组织基础和动员条件下,通过组织领导并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为实现整体利益或满足群众生存和发展需要,实施一系列有目标、有组织、有宣传、有队伍的活动。中央苏区粮食运动是我党在革命重要关头发动的大规模的动员群众参与粮食生产、收集等系列农业生产活动。该运动也是我党审时度势,整合有利资源,有组织、有目标的运用动员方法和手段引导群众参与根据地建设以巩固革命政权为目的的活动。这一系列的群众动员对当时苏区建设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粮食运动中群众动员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考察了粮食运动的具体过程,阐述了粮食运动和群众动员的历史意义;还借助社会动员理论对粮食运动中的群众动员问题做了全面分析。通过研究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在苏区时期的群众路线和群众动员理论虽然尚不完备,但在粮食运动中却表现出卓越的动员能力和领导能力。其在动员过程中塑造动员主体凝聚力和信服力、全方位动员群众等举措为中国革命事业提供了积极的经验。研究中央苏区粮食运动中的群众动员问题,为我们今天做好群众工作提供重要的启示意义。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党为做好群众工作并有效地组织和动员群众就必须做到:注重动员主体的自身建设,增强动员的信服力和凝聚力;重视动员组织机构建设,建立完备的动员系统和组织架构;充分尊重动员客体,切实考虑动员客体的利益诉求;动员宣传要因客体而异;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高动员客体的素质和创新能力。

靳茜[4](2019)在《星星之火:中共山西汾阳早期党组织创建研究(1919-1936)》文中研究说明山西汾阳西依吕梁山,东濒汾河水,扼吕梁之咽喉,踞晋陕之要冲,是近代以来晋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山西土皇帝”阎锡山统治晋西的中心区域,也是美国公理会基督教势力盘根错节的重要场域,其创办的铭义中学、汾阳医院,与由书院改制的公立河汾中学一道成为党员和党组织的孵化器。1923年夏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汾阳支部和1925年夏中共汾阳特别支部分别于河汾中学和铭义中学建立,就使得汾阳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晋西开展宣传和革命活动的中心场域。但随着1927年阎锡山在山西掀起清党运动以后,中共汾阳党组织在与阎锡山地方政权、美国公理会基督教势力、冯玉祥及汾阳军校武装力量等各种势力既相互利用又相互斗争的过程中,实现了从1927年12月停滞到1931年5月重建的过程。中共汾阳特别支部的重建是汾阳社会各种势力平衡作用下的产物,当1933年冯玉祥率军赴察北抗日后,汾阳社会的平衡状态被打破,中共汾阳特别支部便再次陷入阎锡山的白色恐怖中,于1934年再次遭到破坏。汾阳社会纷繁复杂和不断变化的关系网络使得中共汾阳早期党组织的孕育、生存和发展别具特色。探究中共汾阳早期党组织的创建问题,就是要在理清历史脉络的基础上,从内外因两个方面入手探究“中共早期党组织是如何在县域社会立足和生存的?”,具体来说就是要以内因为进路,通过对中共汾阳早期地方党组织的三个基本要素——党员、党组织、革命活动——进行微观分析的基础上,融入对外因的宏观考察,梳理中共汾阳早期党组织两起两落的独特创建历程,回答“中共汾阳早期党组织是如何诞生的?它处于什么样的关系网络中?它如何立足生存并实现自身发展?”等问题,进而分析中共早期地方党组织在创建过程中的特点。这既是还原中共汾阳早期党组织独特历史的一次实践,也将为考察中共地方党组织如何在错综复杂的中国县域社会实现“扎根”提供良好的素材。党员是党组织诞生的前提和基础,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中共早期党组织的状态和气质。汾阳早期的一批中共党员主要以河汾中学和铭义中学的青年学生为主,多是富裕家庭或者基督教家庭出身,在地域分布上主要集中在汾阳各县及孝义、柳林、临县的曲峪镇和碛口镇,在毕业后多从事与教育相关的职业,在具体发展党员的过程中充分借助了地缘、血缘和业缘这三种传统的“社会资本”。汾阳早期党员的这些共性特征表明中共汾阳早期党组织与生俱来就与新式学校、基督教势力、地方传统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共汾阳党团组织的建立是党团员数量和革命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和必然结果。1923年社青团汾阳支部和1925年中共汾阳特别支部分别在河汾中学和铭义中学成立,使得汾阳乃至晋西有了宣传动员和开展革命活动的核心领导力量。中共汾阳党团组织分别诞生在两所学校的实践亦表明:虽然学校很适合孕育各种组织,但并不是每个学校都能诞生党组织,它还受到核心领导人、学校的开放程度、所占有的社会资本以及后期体制建设等方面的影响。革命活动是中共宣示自身存在的重要实践,也是中共早期谋求生存的必要手段。中共汾阳党组织自诞生以来就处在了阎锡山地方政权、美国公理会基督教势力的包围之中,1930年中原大战后冯玉祥率军退驻汾阳,使得汾阳社会的关系网络更为复杂。中共汾阳早期党组织在与阎锡山地方政权、美国公理会基督教势力、冯玉祥及汾阳军校武装力量的互动中,首要目标是谋求生存,所以它充分利用和借助地方政权、基督教势力、武装力量等势力就成为一种常态。

蒋伯英[5](2018)在《从革命到反叛:1927-1931年傅柏翠的人生轨迹》文中研究说明傅柏翠从一个地主家庭出身的革命知识分子,在大革命失败以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且率先从自己家庭实行二五减租。但是当革命发展到打击地主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工农武装暴动和土地革命阶段,他即以所谓"公田、共家"为名,拒绝执行党的方针政策与组织纪律。中共福建省委、红四军前委和闽西各级党组织,以及毛泽东、陈毅、邓子恢、张鼎丞、邓发、中央派往福建省委的巡视员周肃清等对其反复教育,耐心等待。但是傅柏翠不为所动,由消极抵制进而公开对立,在政治、组织、武装等多方面与中共抗争。1930年12月,傅柏翠被开除党籍,他被开除党籍与肃清"社会民主党"无关。1931年5月,傅柏翠公开宣布反共,叛投国民党军政当局。

董方[6](2018)在《闽西地区马克思主义发生“反转”的逻辑理路和现实思考》文中研究说明闽西地区马克思主义从传入、传播到中国化的发展道路,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的两面性。从单纯作为西方文化传播,到实践其政治面向,表征出"反转",蕴含着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的悖论,文化认同的独立性是相对有限的,归根到底决定于政治认同。"反转"现象所彰显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的"和谐"问题。因此,对于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来讲,在政治认同已经根深蒂固的前提下,文化认同需要更加突出。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的和谐发展,开拓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根本在于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上官小红[7](2018)在《民国时期福建侨务研究》文中提出民国时期福建省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华侨政策,分别在侨乡与海外展开了侨务工作。论文以现有档案资料为基础,对此展开较为系统的研究。绪论部分介绍了问题的缘起与研究现状等基本问题,指出民国时期中央政府的研究成果较为丰硕,而侨乡政府的华侨政策与侨务工作是研究的薄弱环节。闽省政府施行的侨政是基于海外华侨的重要性。因此,第一章主要阐述这一时期闽籍华侨在海外的人口规模约占世界华侨华人总数的三分之一,大量集中于东南亚;其经济实力颇为可观;闽籍华侨在海外的华侨教育与华文报纸方面的起步较早,发展迅速,而闽属社团与闽籍侨领亦在华侨社会中有重要的影响。第二章则论述民国时期福建省侨务机构的历史沿革及其职责、机构自主性等,这些机构处理的侨务工作以侨乡事务为主,海外事务相对较少。论文将华侨政策与侨务工作分为侨乡施政与海外侨政两个部分。福建省府的侨乡施政内容较多,为保持章节平衡,故将其分为上下两章,第三章与第四章包括了出入境管理制度的演变与完善,尤其是战时兵役制度对华侨出入境的影响尤大;省府争取侨汇,动员与鼓励华侨汇寄侨款,支持银行与邮局介入侨汇工作,疏导战时侨汇汇寄阻隔,清理积压侨汇等;省府积极传达中央政府对华侨投资的鼓励政策,并因地制宜地制定福建省的鼓励政策,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之下,引导华侨积极参与不同行业的投资,如战时的矿产、垦殖等,并承诺为华侨回国投资之实业提供便利与保护;倡导侨办教育,出台褒奖华侨兴资办学的政策,并对这些私立学校加强监管,要求设立校董会并向政府立案,鼓励华侨配合政府开展五年教育计划;为弥补侨务机构的不足,省府对归侨团体加强管控并使之协助政府处理侨务工作,如处理华侨出入境手续、协助赈济侨胞及引导华侨等工作;太平洋战争后,华侨大量回国,省府积极开展救济困难归侨侨眷的工作,设立了许多临时救济机构,负责救济工作,包括紧急救济与生产救济;为赢取海外闽籍华侨的侨心,保护归侨侨眷无疑是重中之重的工作,保护其免受勒索与压迫,处理侨民诉讼案件,除此之外,采取一些针对归侨侨眷的优惠政策等。第五章是关于民国时期的福建海外侨政。从第一章中民国时期海外闽籍华侨侨情可知,闽籍华侨社会及其社团组织等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中央政府对海外闽属社团加强管理,在此基础上,省府努力争取华侨社团的支持,交由其主导劝募工作,并利用其宣传闽省政,福建省政府的海外侨务工作离不开闽属华侨社团的支持与配合,闽属华侨社团也借此提出省府改善侨乡政治等。海外宣慰、宣传亦是侨乡政府追求经济利益与争取侨心的重要工作;民初,闽省府积极呼吁外交部交涉荷属华侨升旗被虐案,闽省民政厅第四科还发表了保护海外闽侨的声明,战后吁请保护荷属华侨等。论文认为侨乡政府施行华侨政策是为了实现政治目标与经济目标,基于此,第六章对上述华侨政策及施政情形进行效果分析,认为福建的侨政以侨乡政策为主,争取侨汇、鼓励华侨投资、倡导侨资兴学、管理归侨团体等内容有明显的成效。但在管理出入境侨民、保护归侨侨眷等内容中难以落实到位,尤以争取侨心之关键的保护归侨侨眷的政策弊端最为显着。侨乡施政在经济上获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在政治上则少有成效。而海外侨政则受制于各种因素,使侨乡政府难以插手,仅能通过对海外侨团的管理与宣慰、各种途径的宣传及少有的保护华侨措施以加强其向心力,获得一定的效果,但保护海外华侨的效果并不显着。

汤乐彩[8](2018)在《中央苏区妇女工作研究》文中指出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时,深刻认识到妇女对中国革命运动的巨大作用。因此,在领导中央革命根据地人民进行苏维埃革命时,非常重视发挥农村妇女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在争取苏维埃革命斗争胜利进程中的作用,非常注重做好中央苏区广大劳动妇女的工作。中央苏区妇女工作作为中国共产党党的群众工作的一部分和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中央苏区的妇女工作,关系到苏维埃革命运动的发展和党的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对于中央苏区妇女工作的研究为当代妇女工作的开展和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留下了极其宝贵的历史经验。本文正文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分析了中央苏区妇女工作的时代背景。主要分析了女权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传入、中央苏区妇女深受剥削和压迫、中国共产党对中央苏区妇女工作的总结和重视以及共产国际对中共妇女工作的指导。第二部分,概述了中央苏区妇女工作的开展。主要包括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建立各级妇女工作部门、培养妇女干部、制定各种保护妇女特殊利益的政策法规,为中央苏区的妇女工作提供组织保障、人才保障和法律保障。并且通过各种方式和方法进行思想教育、宣传动员和典型示范等来开展中央苏区妇女工作,引导和吸引中央苏区妇女积极配合工作,支持和参加革命。第三部分,总结了中央苏区妇女工作的成效。中央苏区妇女工作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妇女自身的改变,包括中央苏区妇女社会生活、地位的变迁,文化知识的增长等内容;二是对中央苏区革命和建设的成效,主要包括参与政权建设、军事建设、经济建设和社会文化建设。第四部分,考察了中央苏区妇女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简要分析了其存在不足的主客观方面原因。主要存在着妇女委员不善其职、水平参差不齐;妇女工作者态度上的不重视和党的领导方式上的错误。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共缺乏相应的妇女工作的经验、传统观念对中共妇女工作者的束缚、党内“左”倾错误对妇女工作的影响。第五部分,提炼了中央苏区妇女工作的经验启示。主要是坚持党对妇女工作的领导,注重妇女组织对妇女工作的指导,提高妇女的各方面能力,保障妇女的切身权益,重视发挥妇女对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

曾小锋[9](2018)在《中国苏维埃区域会匪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初,中国的会匪因其数量之大、范围之广、影响之深,被中外学者称为“土匪王国”,成为当时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华南遍布洪门、沿海地区青帮独大、西北哥老会林立、华北红枪会盛行、华中“神兵”四起,形成了一道别致的人文风景线。包括土匪、帮会、会道门在内的会匪在中国大地上由来已久,经过历史的激荡,发展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其强大的武装力量和深远的影响力展现在世人面前。国共第一次合作失败后,中共决心以武装暴动的方式回应国民党的血腥屠杀政策。在继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城市武装起义失败后,中共开始把注意力转向赣、闽、鄂、湘等数省交界、国民党统治力量相对薄弱的地区,广泛发动农村暴动,深入开展以打土豪、分田地为主要内容的苏维埃革命运动。在暴动胜利后的地方,先后建立中央苏区、鄂豫皖苏区、湘鄂西苏区等十几块大小不等的苏维埃区域。值得注意的是,中共开展武装暴动地方,亦是会匪势力比较集中的区域。地处边远、山高林密、自然灾害频繁;经济条件落后、生活水平低下;宗教迷信思想浓厚,粗旷的民风和强烈的反抗意识等为会匪的产生提供了天然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条件。据统计,中国苏维埃区域的帮会、土匪有10万余人,各类会道门武装150万余人。如此庞大的民间武装力量,是中共领导苏维埃革命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当中共以苏维埃革命为旗帜,对广大边远、落后的农村进行历史性介入后,必然会对当地的社会控制势力——会匪带来很大的冲击。经过一段时期的考量和博弈后,会匪对苏维埃革命采取了合作改编、激烈对抗、保守中立和投机反叛等四种不同的政治倾向。虽然苏维埃政权与会匪都是平等的博弈主体,但是前者因肩负宏大的政治目标而更占据主动地位。如何治理这些类型复杂、功利善变的会匪,这极大地考验苏维埃政府的政治智慧和治理方略。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对城市流氓无产阶级的经典阐述、共产国际和苏联的具体指示、中共早期领导人的理论探索以及国民大革命时期的实践经验等,共同构成了苏维埃治理会匪的理论来源和思想基础。苏维埃政府坚持团结改造、为我所用的原则立场,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对会匪采取了全面治理的方略。首先,在横向上进行分类治理,提出了分化瓦解、区别对待的方略。针对会匪的不同政治倾向,苏维埃政府分别作出收编改造、严厉打击、争取拉拢和揭破清除等不同的治理政策。其次,根据苏维埃革命运动的特点,可以大致将其分为武装暴动、地方割据、执政巩固和长征陕北等四个历史阶段,从纵向上对会匪分别采取利用争取、团结改造、肃清洗刷和综合治理等政策。在对会匪的具体改造实践中,苏维埃政府又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宣传、社会保障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综合治理。总体上看,苏维埃政府对会匪的治理是成功的,契合了主客观条件的变化和苏维埃革命任务的需要。尽管如此,苏维埃在不同历史阶段对会匪治理的成效呈现明显的差异性,早期武装暴动时期,因受中共“六大”决议歼灭匪首的片面思想影响,未能争取大部分会匪参加革命而导致成效不理想;地方割据时期治理会匪效果良好,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盗贼绝迹”的景象;执政巩固时期苏区境内的会匪基本得到肃清,但因受“肃反”扩大化的影响,不少已经改造良好的会匪骨干分子遭到清洗;陕北时期由于借鉴了前期的经验教训,成功将会匪团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如陕北最大的会匪组织——哥老会,被治理成为抗战救国的革命团体。苏维埃政府对会匪的治理是在国共两党生死较量、军事斗争十分激烈的环境下进行的,同时也是在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中开展的,体现了严酷革命环境的战时性、首次局部执政的开拓性和广泛发动群众的运动性等历史特点。通过详细梳理会匪治理的历史实践,苏维埃政府在坚持区别对待的总体策略、坚持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治理方式制度化、治理手段多样化等方面取得了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然而,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以及长期以来“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苏维埃对会匪的治理存在一定程度的草创性和欠完备,不平衡和反复性以及过激化等缺陷,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本着党史为现实服务的原则,通过厘清苏维埃政府治理会匪的历史进程,总结其经验和教训,可以为当前基层社会的黑恶势力、反动邪教组织等治理提供历史借鉴。

张荣杰[10](2018)在《苏区军医群体述论》文中认为苏区时期,为保护红军战斗力和保障军民健康,中共通过派遣、动员、改造、培养等途径壮大军医群体。中共高度重视专业技术人才。军医在薪金、生活、政治等方面享受优待政策。军医以其职业活动救治伤病,最大限度地保存了革命力量。中共通过教育、管控、奖惩等机制塑造军医群体,对军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强化群体认同,使群体意识上升为阶级意识。中共优待军医的政策为中共革命的最终胜利提供了技术保证。

二、革命时期闽西地区的共产党与基督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革命时期闽西地区的共产党与基督教(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共产党领导闽西苏区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经验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共产党重视闽西苏区意识形态建设的背景及意义
    1. 帝国主义以传教为幌子在思想上欺骗和蒙蔽闽西人民
    2. 封建主义和国民党军阀意识形态给闽西苏区意识形态建设带来困难和挑战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闽西苏区意识形态建设的途径
    1. 开展土地革命:为闽西苏区意识形态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2. 建立苏维埃政权:为闽西苏区意识形态建设夯实民意基础
    3. 建设新文化:为确立闽西苏区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奠定思想基础
    4. 与国民党军阀展开思想斗争:争取群众对闽西苏区意识形态建设的认同
    5. 加强党的建设:提升中国共产党对闽西苏区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能力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闽西苏区意识形态建设的具体措施
    1. 借助闽西流行的歌谣形式,创新苏区意识形态建设宣传方式
    2. 以政治、经济实际利益为策略,引导农民认同苏区党的意识形态建设
    3. 以教育为主渠道,深入提高苏区党员干部和群众的阶级觉悟、政治水平和文化程度
    4. 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为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保障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闽西苏区意识形态建设的现实启示
    1. 站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上:意识形态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原则
    2. 站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上:意识形态建设与意识形态批判相统一的工作策略
    3. 站在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上:意识形态建设“虚实结合”的工作方法
    4. 站在党、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前途命运上:“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2)恽代英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
2 恽代英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
    2.1 生平简介
    2.2 恽代英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思想渊源
        2.2.1 早期教育的熏陶
        2.2.2 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
    2.3 恽代英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
        2.3.1 探寻救国真理
        2.3.2 确立正确信仰
3 恽代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
    3.1 在党的创建时期传播马克思主义
        3.1.1 创办报刊和翻译文章等来宣传马克思主义
        3.1.2 宣传唯物史观与阶级斗争理论
    3.2 大革命时期积极传播列宁的革命思想
        3.2.1 以《中国青年》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
        3.2.2 传播东方革命理论以及探寻改造社会的根本道路规律
    3.3 土地革命时期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3.3.1 主编《红旗》杂志
        3.3.2 宣传工农苏维埃政权思想
4 恽代英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革命实践活动
    4.1 对青年运动的探索与实践
    4.2 对妇女运动的探索与实践
    4.3 对武装斗争革命道路的探索与实践
        4.3.1 对军事斗争重要性的认识
        4.3.2 注重军队思想政治教育
    4.4 恽代英对党的建设实践与探索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3)中央苏区粮食运动中的群众动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目的
        1.1.3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评析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1.5 核心概念界定
        1.5.1 群众动员
        1.5.2 中央苏区
        1.5.3 粮食运动
第二章 中央苏区粮食运动的历史前提
    2.1 中央苏区粮食运动的时代背景
        2.1.1 民族危机与社会危机并存
        2.1.2 中国革命进入土地革命的新阶段
        2.1.3 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2.2 中央苏区粮食运动的客观因素
        2.2.1 地理环境和人口状况
        2.2.2 社会经济状况
        2.2.3 政治文化状况
    2.3 中央苏区粮食运动中群众动员的理论基础
        2.3.1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2.3.2 中国共产党早期群众动员理论
第三章 中央苏区粮食运动中群众动员的具体开展
    3.1 中央苏区粮食运动三个阶段的动员
        3.1.1 准备阶段的动员
        3.1.2 具体实施阶段的动员
        3.1.3 后期阶段的动员
    3.2 中央苏区粮食运动中出现的问题
        3.2.1 劳动力不足
        3.2.2 政策宣传不到位
        3.2.3 机会主义屡禁不止
        3.2.4 部分领导干部工作懈怠
        3.2.5 查田运动的影响
    3.3 中国共产党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3.3.1 全方位动员人民
        3.3.2 加大宣传力度和强度
        3.3.3 创新群众教育模式
        3.3.4 加强干部培训
        3.3.5 正确引导查田运动
    3.4 中央苏区粮食运动的历史作用
        3.4.1 引导苏区群众大兴建设,改善农业发展条件
        3.4.2 凝聚苏区群众民心,保障革命后援
        3.4.3 打破资源封锁,储备战斗物资
第四章 中央苏区粮食运动中群众动员的综合分析
    4.1 从动员主体的动员能力角度分析
        4.1.1 动员主体的动员理论
        4.1.2 动员主体的动员实践
        4.1.3 动员主体的组织性和权威性
    4.2 从动员客体的响应度角度分析
        4.2.1 动员客体的利益导向
        4.2.2 动员客体的性格导向
        4.2.3 动员客体的心理状态
    4.3 从动员模式、动员方法和动员规律角度分析
        4.3.1 垂直动员模式和辐射动员模式的初步运用
        4.3.2 组织动员和实践动员等多种动员方法的配合
        4.3.3 利益联动规律和实践强化律的融合
    4.4 从动员阶段的运作系统角度分析
        4.4.1 宣传与土地革命——准备阶段
        4.4.2 组织与互助——实施阶段
        4.4.3 巩固与扩大影响力——反馈阶段
第五章 中央苏区粮食运动中群众动员的历史作用、经验和启示
    5.1 中央苏区粮食运动中群众动员的历史作用
        5.1.1 改善苏区群众的生活条件,凝聚苏区群众民心
        5.1.2 夯实苏区根据地经济基础,提供战斗物资
        5.1.3 唤醒苏区群众阶级意识,点燃革命火种
    5.2 中央苏区粮食运动中群众动员的经验
        5.2.1 重视人民群众主体地位
        5.2.2 重视舆论宣传工作
        5.2.3 重视党的自身建设
        5.2.4 重视组织机构建设
        5.2.5 重视思想政治教育
    5.3 中央苏区粮食运动中群众动员的启示
        5.3.1 正确认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5.3.2 健全舆论宣传体系
        5.3.3 继续做好党建工作
        5.3.4 完善组织机构
        5.3.5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第六章 结语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4)星星之火:中共山西汾阳早期党组织创建研究(1919-193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为什么是汾阳: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研究对象与问题意识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和内容框架
第一章 出生与出身:汾阳早期的中共党员
    第一节 汾阳诞生的第一个中共党员——李舜卿
    第二节 党员的社会构成
    第三节 党员的发展策略
第二章 从河汾到铭义:早期党组织的诞生
    第一节 信人还是信党:河汾中学诞生的团组织
    第二节 铭义中学诞生的党组织
    第三节 早期党组织诞生的特点
第三章 革命与反革命:早期党组织的生存策略
    第一节 裂缝中求生存——与地方政权的合作与斗争
    第二节 借宗教兴革命——公理会势力下的红色火种
    第三节 机遇与挑战并存——汾阳军校下的中共汾阳党组织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6)闽西地区马克思主义发生“反转”的逻辑理路和现实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闽西地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反转”现象
二、“反转”现象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文化性和政治性的不平衡
三、“反转”现象对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启示所在
    (一) 如何看待世界体系中的马克思主义
    (二) 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三) 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

(7)民国时期福建侨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四、本文创新
    五、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民国时期海外闽籍华侨概况
    第一节 民国时期闽籍华侨数量估算与海外分布
    第二节 闽籍华侨的经济地位与职业结构
    第三节 闽籍华侨的文教社团及其影响力
第二章 民国时期福建侨务机构设置与侨务理念的演变
    第一节 福建暨南局的兴废
    第二节 国民政府时期闽省的侨务机构
第三章 民国时期福建侨乡施政(上)
    第一节 出入境管理与移民
    第二节 争取与疏通侨汇
    第三节 鼓励华侨回省投资政策
    第四节 倡导侨办教育
第四章 民国时期福建侨乡施政(下)
    第一节 侨政与福建归侨团体的兴起
    第二节 福建归侨侨眷之战时救济
    第三节 保护归侨侨眷
第五章 民国时期福建海外侨政
    第一节 管理与密切联络海外闽侨社团
    第二节 海外宣慰与宣传
    第三节 保护海外华侨
第六章 侨政效果
    第一节 侨乡施政效果
    第二节 海外侨政效果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中央苏区妇女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一、引言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1.选题背景
        2.选题意义
        3.创新之处
    (二)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
        2.国外研究
        3.研究的不足之处
    (三)研究思路和论文结构
        1.研究思路
        2.论文结构
    (四)关于妇女工作与妇女运动的相关说明、定性
二、中央苏区妇女工作的历史背景
    (一)理论背景
        1.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的传入
        2.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在国内的传播
    (二)现实背景
        1.中央苏区妇女深受剥削和压迫
        2.中共对大革命时期妇女工作的总结
        3.中共愈加重视中央苏区妇女的重要作用
    (三)国际背景:共产国际对中共妇女工作的指导
三、中央苏区妇女工作的开展
    (一)中央苏区妇女工作的组织保障
        1.中央苏区妇女组织的建立
        2.中央苏区妇女组织的运作
    (二)中央苏区妇女工作的政策法规保障
        1.《宪法大纲》的总体保障
        2.保障妇女的参政权
        3.保障妇女的土地权
        4.保障妇女的受教育权
        5.保障妇女的婚姻自由权
    (三)中央苏区妇女工作的人才保障——培养妇女干部
        1.中央苏区妇女干部培养的主要形式
        2.中央苏区培养妇女干部的主要内容
        3.中央苏区培养妇女干部的主要成效
    (四)中央苏区妇女工作的内容
        1.思想教育
        2.宣传动员
        3.典型示范
四、中央苏区妇女工作的成效
    (一)对中央苏区妇女的改变
        1.社会地位提高
        2.文化知识增长
        3.社会生活变迁
    (二)对苏维埃革命和建设的贡献
        1.参加选举参与政权
        2.参军参战支军慰前
        3.发展生产购买公债
        4.发展教育服务社会
五、中央苏区妇女工作中的不足及其原因
    (一)中央苏区妇女工作中的不足
        1.领导妇女工作的方法问题
        2.妇女工作者自身的问题
    (二)中央苏区妇女工作中存在不足的原因
        1.传统观念的束缚
        2.中共缺乏妇女工作的经验
        3.中共党内“左”倾错误对妇女工作的影响
六、中央苏区妇女工作的经验与启示
    (一)中央苏区妇女工作的经验
        1.注重发挥中央苏区妇女的能动作用
        2.注重保障中央苏区妇女的切身利益
    (二)中央苏区妇女工作的启示
        1.要坚持党对妇女工作的领导,重视发挥妇女组织的作用
        2.要保障妇女权益,提高妇女能力,推进妇女事业进一步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9)中国苏维埃区域会匪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意义
        (一)理论价值
        (二)现实意义
    二、研究述评
        (一)国内外会匪研究现状
        (二)会匪研究评述
    三、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框架与内容
        (二)主要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会匪概念
        (二)中国苏维埃区域概念
第二章 中国苏维埃区域会匪产生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穷山恶水:会匪产生的自然环境成因
        一、地处边远,交通闭塞
        二、环境险恶,山高林密
        三、灾害频繁,流民四起
    第二节 生存危机:会匪产生的经济社会成因
        一、社会结构失衡,土地占有不均
        二、苛捐杂税繁多,生活水平低下
        三、军阀混战频繁,社会秩序动荡
    第三节 愚昧好勇:会匪产生的教育文化成因
        一、文化教育落后,宗教迷信浓厚
        二、民风粗旷好勇、侠匪文化盛行
        三、地方观念固化、反抗意识强烈
第三章 中国苏维埃区域会匪的概况
    第一节 强化控制:会匪的组织和纪律
        一、土匪的组织和纪律
        二、帮会的组织结构与帮规纪律
        三、会道门的组织与纪律
    第二节 信仰仪式:会匪的精神世界
        一、土匪的精神世界
        二、帮会的信仰与结拜仪式
        三、会道门的精神信仰
    第三节 无处不匪:苏维埃区域会匪的分布概况
        一、大江南北:土匪、帮会的分布区域
        二、遍布城乡:会道门的分布区域
        三、中间地带:会匪的武装势力
第四章 中国苏维埃区域会匪的活动方式与政治倾向
    第一节 划地而治:会匪的主要活动方式
        一、抢劫财物,绑票勒索
        二、抵御兵匪,抗粮抗税
        三、控制县政,区域自治
    第二节 是敌是友?会匪的政治倾向
        一、积极合作,接受改编
        二、冷漠谨慎,保守中立
        三、顽固不化,激烈对抗
        四、假意革命,投机反叛
第五章 苏维埃政府治理会匪的依据
    第一节 现实依据:苏维埃政府治理会匪的利益诉求
        一、扩大武装力量,开展军事斗争的现实需求
        二、镇压敌对势力,巩固苏维埃政权的内在要求
        三、回应群众呼声,维护社会稳定的民意诉求
    第二节 理论依据:苏维埃政府治理会匪的思想基础
        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会匪的论述
        二、苏维埃革命前中共对会匪的认识
        三、苏维埃政府治理会匪的基本思想
第六章 苏维埃政府治理会匪的实践进路
    第一节 区别对待:苏维埃政府治理会匪的基本方略
        一、反动对抗型会匪:打击消灭
        二、中立保守型会匪:争取拉拢
        三、投机反叛型会匪:揭穿清除
        四、主动合作型会匪:收编改造
    第二节 久久为功:苏维埃政府治理会匪的历史进程
        一、武装暴动时期:争取利用
        二、地方割据时期:团结改造
        三、执政巩固时期:肃清洗刷
        四、长征陕北时期:综合治理
    第三节 成功典范:苏维埃政府治理会匪的个案考察
        案例一:改造绿林武装:袁文才、王佐匪帮
        案例二:团结和争取赣南于都“三点会”帮会
        案例三:收编改造鄂西黑洞神兵
        案例四:合作收编闽北大刀会
第七章 苏维埃政府治理会匪的经验教训
    第一节 :苏维埃政府治理会匪的历史特点
        一、残酷革命环境的战时性
        二、广泛发动群众的运动性
        三、首次局部执政的开拓性
    第二节 苏维埃政府治理会匪的历史经验
        一、坚持分门别类,分化瓦解的原则立场
        二、坚持固本强基,构建完善的政权和军队系统
        三、坚持完善社会组织,推动治理主体的多元化
        四、坚持健全法令政策,推进治理方式的制度化
        五、坚持全面协调推进,实现治理手段的多样化
    第三节 苏维埃政府治理会匪的历史教训
        一、会匪治理存在不平衡和反复性
        二、会匪治理存在草创性和欠完备
        三、会匪治理存在绝对化和过激化
结语 会匪治理任重而道远
附录 个人简介与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10)苏区军医群体述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群体来源
    (一) 上级委派。
    (二) 动员地方医师。
    (三) 改造被俘军医。
    (四) 随军起义。
    (五) 自主培养。
二、群体待遇
    (一) 薪金待遇。
    (二) 生活待遇。
    (三) 政治待遇。
三、群体塑造
    (一)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开展医德医风建设。
    (二) 纯洁军医队伍。
    (三) 提高医疗技术, 鼓励发明创造。
        1. 成立专业研究会。
        2. 举办函授教育。
        3. 创办专业刊物。
        4. 奖励政策。
四、群体职业活动
    (一) 救死扶伤。
    (二) 卫生防疫。
    (三) 培训医卫人才。
    (四) 普及卫生知识。
    (五) 规范医药卫生制度。
    (六) 制作医药器械。
五、结语

四、革命时期闽西地区的共产党与基督教(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共产党领导闽西苏区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经验及启示[J]. 马春玲,廖雅珍.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3)
  • [2]恽代英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运用研究[D]. 张明娟. 河北经贸大学, 2021(12)
  • [3]中央苏区粮食运动中的群众动员研究[D]. 魏婷婷.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2)
  • [4]星星之火:中共山西汾阳早期党组织创建研究(1919-1936)[D]. 靳茜. 山西大学, 2019(01)
  • [5]从革命到反叛:1927-1931年傅柏翠的人生轨迹[J]. 蒋伯英. 苏区研究, 2018(05)
  • [6]闽西地区马克思主义发生“反转”的逻辑理路和现实思考[J]. 董方.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03)
  • [7]民国时期福建侨务研究[D]. 上官小红. 厦门大学, 2018(12)
  • [8]中央苏区妇女工作研究[D]. 汤乐彩. 江西师范大学, 2018(12)
  • [9]中国苏维埃区域会匪问题研究[D]. 曾小锋. 华东师范大学, 2018(12)
  • [10]苏区军医群体述论[J]. 张荣杰. 党史研究与教学, 2018(01)

标签:;  ;  ;  ;  ;  

革命时期闽西地区的共产党与基督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