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LDI-TOF-MS测定碳水化合物的研究

MALDI-TOF-MS测定碳水化合物的研究

一、MALDI-TOF-MS测定糖类物质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唐慧[1](2020)在《硼纳米片对邻二醇类的富集及直接作为MALDI-TOF-MS基质研究》文中认为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MALDI)作为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软电离技术,最初常用于检测蛋白质、多肽、聚合物等大分子化合物。经过不断的研究与发展,已经广泛应用于微生物、食品、医药等行业。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检测速度快、样品制备方便、高耐盐性、低样品需求量等优点。为了提高该方法的检测范围,新型纳米基质应运而生。与传统基质相比,新型纳米基质具有结构简单,无背景杂质峰干扰的特点,例如石墨烯、碳点、多孔硅、金属纳米颗粒等。虽然这些纳米材料具有良好的基质性能,可以避免传统基质自身带来的干扰,但它们存在制备复杂、批量合成困难、不能同时用于富集和检测等缺点。二维硼纳米片(2DBS)近年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主要是由其独特的理化性质决定的。但是由于其合成方法复杂,对设备要求高,所以其应用寥寥无几。本文采用自上而下的合成方法,合成了具有高光热转换率、特异性吸附能力的2DBS,可同时用于邻二醇类化合物的富集并作为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的基质对小分子化合物进行检测。实验表明:(1)合成的2DBS在325 nm波长附近有明显的吸收峰,这为2DBS作为基质提供了条件;(2)2DBS结构简单,几乎没有背景杂质峰,在正离子模式下,对糖类和氨基酸这类小分子化合物用于MALDI-TOF-MS分析,具有很高的检测灵敏度;(3)邻二醇结构很难电离,但是硼酸根(BO33-)的存在,可以促进邻二醇结构的电离;(4)2DBS比表面积大,增加了材料对邻二醇化合物的特异性富集能力;(5)BO33-还能特异性地富集带有邻二醇结构的糖类化合物,具有优异的富集效果,能同时达到富集和MALDI-TOF-MS检测的目的,为2DBS的应用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本文的全部内容如下:第一章:介绍了MALDI-TOF-MS的发展与现状,特别是近年来该质谱仪的应用,以及基质的相关信息。重点介绍了2DBS的理化性质和近年来的发展。第二章:通过至上而下的合成方法合成了表面带有BO33-的2DBS,并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等对其进行表征。随后通过FT-IR和UV-Vis分析2DBS对具有邻二醇结构化合物的选择性结合行为。最后进行MALDI-TOF-MS分析,证明了2DBS作为富集材料和基质能在富集邻二醇结构的同时检测小分子化合物。第三章:通过表征证明了2DBS的成功合成,并在325 nm具有明显的紫外吸收,这为2DBS作为新型纳米基质奠定了基础。通过对传统基质和2DBS的对比,结果表明2DBS结构简单,无背景干扰。本论文通过FT-IR和UV-Vis对2DBS与邻二醇类化合物的结合进行了表征。实验证明,2DBS表面的BO33-能够与邻二醇类化合物成功结合。并成功应用于复杂条件下对邻二醇类化合物的富集以及MALDI-TOF-MS分析。本论文成功合成了2DBS,并首次作为一种新型的纳米基质,用于MALDI-TOF-MS对小分子化合物的检测以及邻二醇结构化合物的富集,为2DBS用于医药检测、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领域提供了全新的方向。

洪雅雯[2](2020)在《贵州鸡枞菌水溶性多糖及非水溶性多糖的结构和性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鸡枞菌[Termitomyces albuminosus(Berk.)Heim]为野生珍稀食用菌,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西南和东南地区。该菌富含营养物质和生物活性物质,因此近年来关于其研究日益增多。多糖是鸡枞菌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但目前对鸡枞菌多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水溶性多糖的生理活性,却少见水溶性多糖分子结构以及非水溶性多糖结构和活性的相关报道。几丁质是食用菌非水溶性多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甲壳动物几丁质在提取和应用方面存在诸多限制,而食用菌原料易得,提取几丁质条件更为温和,产物性质也更为稳定,因此食用菌几丁质有可能成为甲壳动物几丁质的替代产品。本文以贵州鸡枞菌子实体为研究对象,从中提取水溶性多糖WSP和非水溶性几丁质-葡聚糖复合物CGC,并从WSP中分离中性多糖组分NWSP以及从CGC中分离非水溶性葡聚糖ISP-3,采用多种方法分析四者的结构、性质和生理活性。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的基础上,提取并纯化鸡枞菌子实体水溶性多糖WSP,采用气相色谱法、凝胶渗透色谱法、红外光谱法、刚果红实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多种方法和仪器分析其结构,同时以还原力、DPPH自由基清除率、羟基自由基清除率和亚铁离子螯合率等为指标,考察WSP的体外抗氧化能力。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和液料比等三个因素对水溶性粗多糖得率均影响显着,影响最大的因素为提取温度。水溶性粗多糖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温度93℃、提取时间3 h、液料比31:1 m L/g,该条件下粗多糖得率的理论值为15.21%。以优化条件提取并纯化后得到水溶性多糖WSP,得率为1.32%,其中总糖、水分、灰分、蛋白质含量分别为76.04%、6.69%、2.15%、4.92%。WSP主要由甘露糖、葡萄糖和半乳糖组成,摩尔比为8.72:24.41:1。WSP为非均质多糖,其中至少含有三个组分,数均分子量分别为303823、1767和844 Da,其中高分子量组分为主要组分,而且WSP分子中可能含有吡喃糖环、β型糖苷键和螺旋结构。同时,在实验测试浓度范围内,WSP具有良好的DPPH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以及亚铁离子螯合能力,清除率最高分别为73.38%、53.50%、86.07%。2、将水溶性多糖WSP经离子交换柱层析进行组分分离,在利用琼脂糖凝胶柱层析法和凝胶渗透色谱法进行纯度鉴定的基础上,采用气相色谱法、红外光谱法、甲基化分析、一维和二维核磁共振波谱法、原子力显微镜等多种方法和仪器对均一组分进行结构鉴定,同时考察其体外抗氧化、免疫调节和抗肿瘤活性。WSP分离得到NWSP、ACWSP-1、ACWSP-2、ALWSP等四个组分,但仅有中性多糖组分NWSP为均一组分,并将其用于后续结构鉴定和活性分析。NWSP主要由岩藻糖和半乳糖构成,二者摩尔比为1:3.09,数均分子量为9636 Da,分子结构的重复单元为→2-α-L-Fucp-1→(6-α-D-Galp-1)3→。同时,NWSP分子不是单链结构,而是呈多链盘曲缠绕或连接成环的形态。在实验测试浓度范围内,NWSP具有较强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清除率最高为79.01%。但其还原力、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和亚铁离子螯合能力相对较弱,吸光度或清除率最大值分别为0.55、35.42%、37.64%。同时,在实验测试浓度范围内,NWSP不能促进小鼠脾细胞增殖,因此NWSP可能不具有免疫活性。NWSP对人肝癌细胞Hep3B、结肠癌细胞SW480、乳腺癌细胞MCF-7增殖基本没有抑制作用,抑制率最高分别为10.57%、15.24%、7.40;对慢性髓源白血病细胞K562增殖具有微弱抑制作用,抑制率最高为24.13%。3、将鸡枞菌子实体水提残渣经脱蛋白、脱盐、脱色处理后,提取具有较高纯度的几丁质-葡聚糖复合物CGC,采用元素分析法、气相色谱法、红外光谱法、X射线衍射光谱法、13C固体核磁共振波谱法、扫描电子显微镜、同步热分析仪等多种方法和仪器分析其结构和性质,同时以抗模拟胃液水解率、抗α-淀粉酶水解率以及益生菌增殖率等指标考察其益生元活性。CGC得率为13.46%,其中水分、蛋白质和灰分含量分别为3.99%、0.11%和1.31%,残余金属元素含量由多到少依次为钠、铁、钙、铝、镁等。CGC中葡聚糖和几丁质摩尔比为1:1.17,几丁质含量较高,且CGC中氮元素含量为3.34%,由此计算得到几丁质含量为48.43%。CGC与虾壳几丁质在结构上具有相似性,几丁质的特征基团在CGC各相关谱图中均有所显示,几丁质构型为α型,但CGC与海带多糖的相似性不明显。经计算,CGC结晶度指数为64.81%,脱乙酰度为34.60%,二者分别低于和高于虾壳几丁质。CGC降解峰值温度和吸热峰焓变值分别为314.88℃和-55.31 J/g,略低于虾壳几丁质,即CGC热稳定性弱于虾壳几丁质。此外,WSP和CGC对胃液和α-淀粉酶均具有一定抗性,但CGC抗性更强,水解度最高时分别仅为1.34%和1.01%。二者对两岐双歧杆菌、植物乳杆菌增殖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对粪肠球菌增殖具有显着促进作用,并能促进三种菌代谢产酸,因此二者均具有明显的益生元活性。4、利用不同浓度的氢氧化钠、乙酸溶液从几丁质-葡聚糖复合物CGC中分离多种非水溶性葡聚糖组分,并采用气相色谱法、红外光谱法、甲基化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同步热分析仪等方法和仪器分析含量最高的组分ISP-3的结构和性质特点。非水溶性葡聚糖组分ISP-3主要由葡萄糖组成,并含有微量甘露糖、半乳糖以及少量未被完全分离的几丁质。该分子可能含有β型糖苷键,并且可能是主链主要由糖基→6-D-Glcp-1→构成,兼有→4-D-Glcp-1→和→4,6-D-Galp-1→,并在半乳糖基(→4,6-D-Galp-1→)处连有→3-D-Manp-1→支链的复杂多糖分子。此外,ISP-3热降解过程的起始温度、峰值温度和结束温度分别为284.18℃、325.93℃和355.75℃。

潘佳慧[3](2020)在《菊粉低聚果糖的结构分析及活性研究》文中提出低聚果糖是食品工业中被广泛应用的益生元之一。为了准确探索低聚果糖的结构与其益生元活性之间的构效关系,本研究利用Bio Rad P-2将两种市售的低聚果糖(合成型菊粉低聚果糖H-FOS与酶切型菊粉低聚果糖S-FOS)分离成一系列单一聚合度且纯度达到90%的碳水化合物。所得各组分的纯品不仅可以作为标准品用于检测其在产品制备过程中的变化情况也可以用来探究其各组分的益生活性。在益生活性实验过程中,首先以H-FOS与S-FOS为碳源培养具有代表性的6株商售益生菌(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lactis B420、Bifidobacterium.lactis FN019,Bifidobacterium.lactis BB12;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acidophilus NCFM,Lactobacillus.rhamnosus HN001,Lactobacillus.acidophilus LA-5),对比这两种低聚果糖对不同类型益生菌的益生作用,并选出两株具有代表性的菌株(B.lactis BB 12,L.acidophilus NCFM)用于后续实验。以分离纯化后的单一聚合度的低聚果糖为碳源培养B.lactis BB12和L.acidophilus NCFM,通过益生菌的生长和低聚果糖的消耗量来探究单一聚合度糖类物质的益生效应。结果显示,FOS的结构和聚合度对其益生作用有重要影响;双歧杆菌和乳酸菌对分离纯化后的低聚果糖表现出明显不同的偏好。在双歧杆菌中,B.lactis BB12对GFn型FOS(含葡萄糖端基的低聚果糖)具有结构上的偏好。其中,B.lactis BB12对GF2(三糖)具有高度选择性和特异性的利用模式,使其具有最佳的益生作用。在乳酸菌中,L.acidophilus NCFM对各分离组分没有明显的结构偏好,但对低聚果糖的聚合度有一定的选择性,比如L.acidophilus NCFM的生长在具有较高聚合度的碳水化合物上表现出了一定的优势性。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低聚果糖的化学信息,包括结构组成单元和聚合度,均对其益生活性具有根本性影响,且该效应具有菌株特异性。本文探究的低聚果糖结构与其益生元活性之间的构效关系,为合理调控低聚果糖在功能性食品开发中的应用提供了一个指导性方向。

李炯炯[4](2019)在《木质素活化及改性酚醛树脂制备与固化胶接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木质素基酚醛树脂能够有效降低酚醛树脂合成过程中有毒苯酚的使用量、减少树脂合成和使用过程中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提高酚醛树脂的固化速度、降低酚醛树脂及其制品的生产成本。但是木质素反应活性低、分子量大、空间位阻大,使木质素基酚醛树脂的胶合性能差、木质素的添加量低;而传统木质素活化方法一般反应条件苛刻、步骤繁琐、活化效率低,很难实现工业化应用。针对以上问题,本文采用简单、高效的木质素活化方法提高碱木质素的反应活性,并将其用于木质素基酚醛树脂的制备。研究脱甲氧基试剂在低温常压下对碱木质素进行脱甲氧基活化改性、氢氧化钠/尿素水溶液在低温常压下对碱木质素进行降解改性、高碘酸钠在温和条件下对碱木质素进行氧化仿生改性等对碱木质素化学结构、反应活性等的影响;研究脱甲氧基活化碱木质素、降解活化碱木质素、氧化活化碱木质素改性酚醛树脂对木质素基酚醛树脂胶黏剂的胶接性能、固化性能等的影响;解析温和条件下碱木质素活化改性机理及活化木质素基酚醛树脂的固化胶接机制。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如下:(1)以亚硫酸钠等为脱甲氧基试剂,温和条件下可以实现碱木质素的脱甲氧基活化。低温常压条件下采用不同种类的脱甲氧基试剂对碱木质素进行脱甲氧基活化,与未活化碱木质素相比,经脱甲氧基处理的碱木质素甲氧基含量降低、酚羟基含量升高、反应活性增强。当以亚硫酸钠为脱甲氧基试剂、反应温度为80℃、反应时间为60min、脱甲氧基试剂加入量为碱木质素质量的15%时,得到活化碱木质素的反应活性最高,甲氧基含量降低43.5%,酚羟基含量增加46.4%。以亚硫酸钠为脱甲氧基试剂时,亚硫酸根离子攻击碱木质素中的甲氧基,从而使甲氧基发生亲核取代反应而转变成高反应活性的酚羟基。(2)利用脱甲氧基活化碱木质素可以制备高性能改性酚醛树脂胶黏剂。脱甲氧基反应使碱木质素中的反应活性位点增多,故而与未活化木质素基酚醛树脂(ALPF)相比,脱甲氧基活化碱木质素改性酚醛树脂的聚合度高、固化速率快、胶合强度高、甲醛释放量低、热稳定性好;其中亚硫酸钠活化碱木质素基酚醛树脂(DLPF-Na2SO3)的固化时间仅为普通酚醛树脂(PF)的50%,表现出最快的固化速度。DLPF-Na2SO3树脂的胶合强度大于0.70MPa,甲醛释放量低于0.50 mg/L,且其热稳定性高于其他活化碱木质素基酚醛树脂。当采用最优活化条件得到的碱木质素(DL-Y1)改性酚醛树脂时,胶合板的胶合强度从0.91MPa增加到1.07MPa,甲醛释放量从0.58mg/L 下降到 0.22mg/L。(3)低温常压条件下采用氢氧化钠/尿素水溶液可对碱木质素进行降解活化,降解碱木质素聚合度降低、活性位点含量显着增加。降解过程中,氢氧化钠能够促进β-0-4醚键的断裂,而尿素水合物能够使降解溶液处于稳定状态。与未降解碱木质素相比,降解碱木质素从苯基丙烷八聚物降低为苯基丙烷三聚物,其反应活性位点含量增加767%,酚羟基含量增加71.4%。当降解温度为25℃时,氢氧化钠/尿素水溶液对碱木质素的降解效果最佳。相比于未降解碱木质素,最佳降解条件下得到碱木质素的酚羟基含量增加1 43%,醇羟基含量增加81.9%,表现出最高的反应活性。(4)利用氢氧化钠/尿素水溶液活化碱木质素可制备出高性能改性酚醛树脂胶黏剂。降解碱木质素具有低的分子量、增多的反应活性位点以及增强的反应活性,故而与ALPF树脂相比,降解活化碱木质素改性酚醛树脂的羟甲基化程度和聚合度较高、凝胶时间短、固化速度快,胶合板胶合强度从0.90MPa上升到1.06MPa、甲醛释放量从0.56mg/L下降到0.38mg/L。与其他活化碱木质素基酚醛树脂相比,最佳降解条件得到碱木质素改性酚醛树脂(DALPF-3)的胶接性能和热稳定性最好,凝胶时间从530s降低到428s,胶合板胶合强度从0.91MPa升高到1.13MPa、甲醛释放量从0.58mg/L 下降到 0.34mg/L。(5)温和条件下采用高碘酸钠可实现对碱木质素的氧化活化,并用于酚醛树脂的改性。与未氧化碱木质素相比,氧化碱木质素(OAL)中甲氧基含量从0.3168mmol/g降低到0.0013mmol/g,氧化降解碱木质素(ODAL)中甲氧基含量从0.8042mmol/g降低到0.0069mmol/g;氧化活化碱木质素的反应活性增强,其愈创木基酚环被转化为邻苯醌和邻苯二酚结构。与PF树脂相比,氧化碱木质素基酚醛树脂(OALPF)和氧化降解碱木质素基酚醛树脂(ODALPF)的凝胶时间从635s分别降低到548s和439s,胶合板胶合强度从0.90MPa分别增加到1.02MPa和1.16MPa,甲醛释放量从0.59mg/L分别降低到0.48mg/L和0.35mg/L。氧化碱木质素中的邻苯二酚和邻苯醌结构之间的反歧化反应增加了改性树脂的交联密度,从而提高了活化碱木质素基酚醛树脂的综合性能。(6)亚硫酸钠等脱甲氧基试剂可以实现碱木质素中甲氧基的脱除,并将其转变成高活性的酚羟基,增加碱木质素中反应活性位点含量,增强其反应活性,从而使合成的脱甲氧基活化碱木质素基酚醛树脂具有好的固化胶接性能。氢氧化钠/尿素水溶液可实现碱木质素的降解活化,降低碱木质素的分子量,增加碱木质素中反应活性位点含量,增强其反应活性,从而使降解碱木质素基酚醛树脂具有优异的固化胶接性能。高碘酸钠可实现碱木质素及降解碱木质素的氧化活化,将碱木质素中的甲氧基转变成邻苯醌或邻苯二酚结构,增大碱木质素的反应活性,从而使氧化碱木质素基酚醛树脂具有优异的固化胶接性能。与木质素脱甲氧基和氧化处理相比,氢氧化钠/尿素水溶液降解木质素具有操作简单、原料利用率高、降解木质素无需分离提纯等优点,表现出良好的工业化应用前景。

杨梅芳[5](2019)在《基于氨水催化的N—糖链规模化释放及分离制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糖基化是蛋白质翻译后修饰之一,在细胞生命活动的调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糖基化过程中合成不同类型的寡糖链与蛋白质骨架连接,包括与丝氨酸或苏氨酸残基连接的O-糖链和与Asn-X-Ser/Thr序列中天冬酰胺残基连接的N-糖链。糖链通过与糖结合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其生物学功能,要进行糖链结构与功能之间关系的研究则需要获得大量的结构明确、结构多样的糖链单体。目前,N-糖链的释放方法主要有酶解法和化学法;酶解法主要是利用高度特异性的糖苷酶(如:PNGase F、PNGase A)或蛋白水解酶Pronase E结合糖基天冬酰胺酶(GA酶)来进行酶切,从而获得游离糖链。但酶的价格昂贵,一般多用于糖链的分析而不能用于糖链的大规模制备。基于化学法成本低廉且通用性强的优点,进行N-糖链的制备时多采用化学法。而目前存在的化学法如肼解法反应条件苛刻、毒性大、会有副产物生成;含有饱和碳酸铵的浓氨水(60℃水浴反应40小时)只能非还原性释放出部分完整N-糖链,因此均不适合应用于糖链的大规模制备。次氯酸钠氧化法虽可以进行糖链的大规模制备,但会使部分N-糖链还原末端的N-GlcNAc丢失。因此,发展一种具有通用性的N-糖链的化学释放方法用于糖链的大规模制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建立了一种简单快速、通用性强、成本低廉的N-糖链解离的新方法,得到还原性N-糖链;并将该方法用于N-糖链的大规模制备,对制备得到的糖链衍生化后用于二维高效液相色谱(2D-HPLC)的分离,从而获得N-糖链单体。研究结果如下:1.建立了一种释放N-糖链的新方法,将糖蛋白溶解于浓氨水中,在密闭容器中60℃水浴反应16小时,然后经过C18和石墨碳柱纯化,得到还原性N-糖链。该方法成本低廉,操作简单,并且可以用于中性N-糖链、酸性N-糖链以及含有核心α-1,3-岩藻糖修饰的N-糖链的释放;所得N-糖链均为还原性糖链,可以标记紫外或荧光试剂后用于HPLC分离分析。我们已成功地将此方法应用于RNase B、鸡白蛋白、胎牛血清蛋白、花生蛋白、银杏种子蛋白、大豆蛋白及鸡蛋清等生物样品。2.基于此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廉、通用性强等优点,我们利用此方法进行了还原性N-糖链的规模化制备。在已建立的方法的基础上,扩大了反应体系;待反应结束后,利用酸沉淀去除大量蛋白,并以自制C18和石墨碳柱(20 g/300 mL)对N-糖链进行纯化。其中酸沉淀蛋白这一步骤降低了后续样品纯化的成本。目前制备的鸡白蛋白、胎牛血清蛋白、大豆蛋白及鸡蛋清中的N-糖链均已达到克级。3.取鸡白蛋白及大豆蛋白中制备所得还原性N-糖链混合物标记苯磺酰肼(BSH)后,利用亲水色谱柱进行一维HPLC(HILIC-HPLC)初步分离后脱标记,得到不同的还原性N-糖链组分。不同组分的还原性N-糖链可根据需要偶联不同的标记试剂,并结合2D-HPLC分离获得高纯度的N-糖链衍生物单体用于多方面的研究。在本研究中我们选用了双官能团试剂2-氨基-N-(2-氨基乙基)-苯甲酰胺(AEAB)进行标记并结合C18柱(RP-HPLC)对其进行二维色谱分离,从鸡白蛋白中得到21种N-糖链衍生物单体,从大豆蛋白中得到8种N-糖链衍生物单体。得到的具有活性伯烷基胺的N-糖链衍生物单体,可以有效地固定在糖芯片表面,进一步用于糖链的功能研究。

郜茜[6](2019)在《人乳寡糖的衍生化分离制备、再生及质谱结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乳寡糖(HMOs)是母乳中的活性成分之一,具有促进婴幼儿神经发育、免疫调节及肠道菌群平衡维持等功能。但HMOs包含有不同种类的寡糖分子,且相同分子量寡糖的多种同分异构体混合存在,阻碍了不同寡糖单体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研究。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能够分离制备人乳寡糖单体且能保留其天然结构的方法。本文以麦芽糊精为标准品,基于肼类试剂与还原性寡糖的可逆肼化学反应建立了一种寡糖衍生化分离制备及再生还原性寡糖单体的方法,并且通过此方法,进一步分离经DEAE-52阴离子交换层析柱和石墨碳层析柱获得的中性寡糖与酸性寡糖组分,制备了不同的还原性人乳寡糖单体。最后结合衍生化手段以及质谱检测技术分析了人乳寡糖组成及结构。取得的研究结果如下:1、提出并建立了一种还原性寡糖衍生化分离制备和还原性寡糖单体再生的方法。对于还原性寡糖混合物,在常温弱酸条件下与肼类试剂发生成腙反应,使天然寡糖带上荧光/紫外标签,然后进行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离,得到分离度较高的寡糖单体组分,寡糖单体组分在弱酸水溶液中70℃反应45min去除荧光标签,再生为还原性寡糖。通过此方法比较了七种肼类试剂对应的还原性寡糖衍生化产率和回收产率,结果表明苯磺酰肼(BSH)是最适合用于后续还原性寡糖单体制备的衍生化试剂,其次为吉拉德试剂P。应用此方法成功制备出14种还原性麦芽糖单体和11种鸡蛋白蛋白N-糖链单体,没有副产物的形成。2、建立了人乳寡糖初步分离纯化的方法。首先利用DEAE-52阴离子层析柱得到中性和酸性寡糖组分、再用石墨碳层析柱从中性寡糖组分中去除乳糖;用透析袋除去酸性寡糖组分中的盐。该方法可简单、快速、高效的将人乳寡糖粗品分离为中性和酸性寡糖组分。此外,基于MALDI-TOF-MS检测技术,结合Girard试剂P与还原性寡糖的靶点衍生化方法和特异性的唾液酸衍生化方法(区分α2,3-和α2,6-连接的唾液酸异构体寡糖)对分离纯化后获得的中性寡糖与酸性寡糖分别进行质谱检测分析。结果显示,成熟乳汁中共存在63条寡糖,其中,中性寡糖共36条,岩藻糖基化的寡糖有28条;酸性寡糖共27条,其中,以α2,3-连接的单唾液酸寡糖共8条,双唾液酸寡糖共2条;以α2,6-连接的单唾液酸寡糖共10条,双唾液酸寡糖共2条;同时被α2,3-唾液酸和α2,6-唾液酸修饰的双唾液酸化寡糖共5条。3、通过还原性寡糖衍生化分离制备、再生的方法分别对中性寡糖和酸性寡糖进一步分离,制备还原性人乳寡糖单体。经HILIC-HPLC分离,共获得10种丰度较高的中性寡糖单体组分,8种酸性寡糖单体组分;分离后获得的10种中性寡糖组分再分别进行PGC-HPLC分离及再生,共获得17种还原性中性寡糖单体组分。这17种寡糖单体组分分别经全甲基化MSn检测分析,共鉴定出19种不同结构的寡糖分子,它们分别为2’-FL、3’-FL、GL、DFL、LNT、LNnT、LNFPⅡ、LNFPⅢ、LNFPⅤ、LNnDFHⅠ、LNnDFⅡ、LNDFⅠ、LNDFⅡ、LNH、MFLNnH、MFLNH、DFpLNnH、DFpLNH和DFLNnH。

吴恩慧[7](2019)在《复合纳米材料基质辅助的激光解析电离质谱技术对小分子的超灵敏检测及对其相关机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是一种快速发展的软电离质谱技术,已经广泛的应用于生命科学等领域。由于其具有检测速度快、灵敏度高、样品制备简单以及耐盐度高等优势,已经被广泛用于生物大分子的分析,如蛋白质、多肽、核酸等。然而,在MALDI质谱中常用的传统有机基质在小分子范围区间存在强烈背景噪声,因此影响了小分子分析物的真实信号。本论文中我们对复合纳米材料作为新型MALDI基质检测小分子的性能及解析电离机理展开了相关研究,具体工作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第一,我们制备了复合纳米材料CuCoO-GO基质用于MALDI TOF MS的小分子分析。该基质是一种氧化石墨烯基的复合纳米材料,由平均尺寸为10nm的CuCoO纳米颗粒修饰到少层的GO纳米片上制备而成,在水中分散性能良好。将CuCoO-GO作为纳米基质应用于MALDI质谱技术,我们成功地实现了多种抗生素的灵敏检测。与以往的文献报道相比,该方法对检测磺胺类等抗生素的检测极限值(LOD)改善了几百倍。该方法不仅可以对牛奶样品中磺胺类抗生素进行准确定量,还可以灵敏地检测细菌个体内部和外部残留的抗生素。本论文的研究是首次尝试利用同步辐射技术来揭示CuCoO-GO基质辅助增强分析物的激光解析电离过程中的机理。第二,我们发展制备了具有良好光电性能和紫外吸收能力的Ir/SiNW复合材料作为MALDI基质,成功实现了克伦特罗(瘦肉精)的高灵敏检测。实验结果显示Ir/SiNW基质在小分子区间内的背景噪声很干净,有助于避免传统基质的背景干扰问题,且该方法具有高重复性。利用Ir/SiNW辅助的MALDI技术,结合分析物的稳定同位素作内标实现了对血液样品中克伦特罗的准确定量。此外,还证明了 Ir/SiNW基质可以用于多种生物小分子包括氨基酸、糖类、脂类、多肽等的检测,表明Ir/SiNW可以作为一种优异的MALDI基质,未来在小分子检测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综上所述,本工作制备了复合纳米材料CuCoO-GO和Ir/SiNW基质,解决了传统基质在MALDI-MS检测小分子的强背景噪声问题,实现了小分子化合物的高灵敏检测,同时我们利用同步辐射技术研究了基质与分析物相互作用的解析电离机理,为新基质的开发和小分子的超灵敏检测提供了新的认识。

王小明[8](2019)在《荒漠肉苁蓉缓解体力疲劳的有效组分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本课题组前期应用“谱-效”关系对肉苁蓉的化学成分及体外清除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抗氧化能力和抗疲劳药效进行研究,得到两个有效组分分别为总苷类和多糖类成分,但两者的药效作用存在差异,而且这两类成分在本课题组较早的研究及相关文献报道中均发现其口服吸收不良、肠道吸收利用度差,因此,其抗疲劳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探讨研究。本论文通过化学成分定性、定量表征方法,结合药理学的药物代谢和药效学实验及代谢组学、高通量肠道菌群测序技术的应用,对肉苁蓉缓解体力疲劳作用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其缓解体力疲劳作用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并获得了这些成分在调节体力疲劳中的异常生物标志物及相关代谢通路紊乱方面的贡献,以及对体力疲劳异常肠道菌群的正向调控作用,诠释了肉苁蓉抗疲劳的有效组分及药效作用,为其进一步临床应用、开发方面提供了科学依据。1肉苁蓉提取物化学成分及体内代谢研究采用UHPLC-Q/TOF HRMS技术对肉苁蓉70%乙醇提取物进行化学成分的在线快速鉴定,共鉴定44个化合物;首次综合高效凝胶色谱-多角度激光散射联用仪、离子色谱仪及高分辨液质联用仪,对肉苁蓉多糖的分子量分布情况、单糖组成、部分酸水解成寡糖片段后的聚合度和序列结构进行定性分析,建立起其所含大分子多糖成分的表征体系,为后续开展肉苁蓉药材质量评价、药效作用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进一步对肉苁蓉70%乙醇提取物在体内的代谢情况进行分析,基于UPLC-Q/TOF/MS和质量亏损过滤(MDF)策略鉴定代谢物,在大鼠血浆、尿液、粪便中共鉴定出20个原形类成分,32个代谢物,血浆中包括13个入血原形类成分及16个代谢物,尿液中包括18个原形类成分及24个代谢物,粪便当中包括17个原形类成分及17个代谢物,表明其在体内经历了广泛地代谢,其代谢类型以水解、甲基化、磺酸化以及葡萄糖醛酸化等形式存在。体内代谢特征分析发现,粪便中检测到了大部分的苯乙醇苷类的原形类化合物以及包括母体化合物和水解产物在内的还原、甲基化及磺酸化等代谢产物,这一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苯乙醇苷类化合物口服吸收利用度低,与被肠道菌群代谢造成其低的肠道生物利用度有关。肉苁蓉中的主要成分苯乙醇苷类化合物在体内代谢活化后共同起效,次要成分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也是被代谢成苷元后吸收入血,初步阐明了肉苁蓉的体内代谢情况,为筛选其药效物质及临床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依据。基于UHPLC-Q-Exactive Orbitrap HRMS和体外肠道菌群培养方法,进一步分别研究肉苁蓉中4个代表性苯乙醇苷化合物的体外菌群代谢情况,发现此类化合物极易发生糖苷键及酯键水解代谢,最终水解成其苷元羟基酪醇和咖啡酸。生成的降解代谢物会继续发生Ⅰ相、Ⅱ相代谢反应生成新代谢物,代谢位点主要在酚羟基结构单元上。证实了肠道菌群在苯乙醇苷类化合物代谢过程中的作用。此外,采用体外DPPH抗氧化实验对9个原形苷类化合物及代谢后生成的12个特征代谢物进行活性评价,进一步明确发挥抗氧化活性的结构与邻二酚羟基结构有关。体内、体外代谢研究结果都表明其主要化学成分苯乙醇苷类化合物可被肠道菌群代谢,产生了与原形成分相似活性的代谢产物苷元羟基酪醇和咖啡酸等酚酸类似物,吸收入血后协同发挥相应的药理效应。此外,应用UPLC-Q/Trap-MS/MS技术的多反应检测(MRM)模式,采用内标法建立了肉苁蓉中10个化合物含量的同时测定方法,结果表明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方法学考察结果均符合药典要求,表明建立的定量方法灵敏、快速、可靠,结合多糖成分的含量测定,可更全面的用于肉苁蓉药材质量标准研究。2肉苁蓉缓解体力疲劳、抗氧化作用的药效学及代谢组学研究采用多种药效学评价指标和基于UHPLC-Q-Exactive Orbitrap HRMS的代谢组学技术对长期负重游泳导致体力疲劳模型的小鼠以及分别给予总苷、多糖以及总苷-多糖联合用药的药物治疗组进行血清代谢组学研究,分别采用不同的前处理方法、色谱-质谱条件对不同极性的内源性代谢物进行较为全面的综合分析,共鉴定27个与体力疲劳疾病最为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主要涉及体内氨基酸代谢、脂质代谢及嘌呤、嘧啶核苷酸代谢途径紊乱,经研究总苷、多糖及两者合用用药治疗对机体疲劳的代谢组学产生的影响时发现,机体代谢轮廓上治疗后不同程度的偏离模型组趋于正常组,联合用药可回调的代谢物最多,其次为总苷和多糖组分,改善其相关代谢途径的紊乱,并结合抗疲劳相关的药效指标对肉苁蓉抗疲劳的有效组分及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了依据。3体力疲劳小鼠的肠道菌群紊乱及总有效组分的调控研究应用16S rRNA基因测序法对体力疲劳模型小鼠的肠道菌群物种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体力疲劳小鼠中的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及门和属水平的结构组成均出现差异,表明这些肠道菌群可能在体力疲劳疾病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进一步研究了总有效组分对体力疲劳诱导的小鼠肠道菌群紊乱的影响。结果显示,对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及绝大部分相关菌属紊乱有明显的调节作用,表明肉苁蓉总有效组分可对体力疲劳小鼠的肠道菌群紊乱进行调控,从而发挥药效作用,但是仅限于菌群测序的初步研究结果还需要结合其它方法进一步深入验证。综上所述,本论文应用UHPLC-Q-Exactive Orbitrap HRMS技术的非靶向代谢组学和肠道菌群研究,结合药效学、体内、外代谢及代谢组、肠道菌群调控,多层次、多角度地阐释了各有效成分的作用机制。特别是这些口服后低生物利用度、吸收不良但是具有显着活性的成分可能是通过肠道菌群的转化被活化发挥药效,还能够作用于菌群,调节肠道微生态环境,达到对机体产生调节的作用。

常丹丹[9](2019)在《含糖聚合物修饰的金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糖类物质具有可降解性和良好的亲水性,不仅是生物体进行各种生理活动的主要能量来源也是一种重要的信息传递因子,在细胞增殖、识别和分化等生命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金纳米材料表现出粒径小、比表面积大和表面易于修饰等特点,因而具有独特的理化性质和光学性质,但是其稳定性不高,在复杂的环境中容易聚集。含糖聚合物修饰的金纳米材料一方面可以提高金纳米材料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兼具糖和纳米材料的特性使其成为一种具有多功能生物活性的纳米粒子,在生物传感、疾病诊断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本文制备了三种结构和性质不同的含糖聚合物修饰的金纳米材料,并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第二章通过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自由基聚合(RAFT)反应、还原反应和Au-S间的相互作用,制备不同链长的聚甲基丙烯酸-2-(N-葡萄糖酰胺)乙酯修饰的金纳米粒子(PGAMA@AuNPs),通过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等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并利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特性(SPR)和浊度法对PGAMA@AuNPs和刀豆球蛋白凝集素(Con A)的特异性识别行为进行研究。研究发现,随着Con A加入量的增加,PGAMA@AuNPs溶液的颜色逐渐从红色变为浅紫色,紫外吸收峰发生红移,并且PGAMA@AuNPs对Con A的识别能力与AuNPs表面所含有的糖基团的数量有关,随着数量的增加,其解离常数变小,糖基团与Con A之间识别能力增强。因此,本实验制备的PGAMA@AuNPs可以用作生物传感器,实现对Con A的可视化检测。2.第三章通过RAFT反应、还原反应和Au-S间的相互作用,制得聚甲基丙烯酸-2-(N-葡萄糖酰胺)乙酯-b-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修饰的金纳米粒子(PGAMA-b-PNIPAAm@AuNPs),通过1H NMR、FT-IR和XRD等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并研究其温敏性以及对Con A的特异性识别作用。研究发现,将PGAMA-b-PNIPAAm修饰在AuNPs表面后,其最低临界溶解温度(LCST)升高,并且发现只有当温度高于LCST时才能实现对Con A的识别作用。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本实验制备的PGAMA-b-PNIPAAm@AuNPs既具有温度敏感性又对Con A有特异识别作用,因此可以将其应用于生物传感和载药等领域。3.第四章通过Michael加成反应、内酯的开环聚合和Au-S的相互作用,制备了不同代数的糖基化聚酰胺胺修饰的金纳米簇(PAMAM-Dm-Lac@AuNCs,m=1,2,3),通过1H NMR、FT-IR、紫外光谱等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并研究其温敏性以及对蓖麻凝集素(RCA120)的特异性识别能力。研究发现合成的PAMAM-Dm-Lac@AuNCs具有温度响应性,随着温度的升高其荧光强度降低,其中PAMAM-D3-Lac@AuNCs的荧光强度降低的最多,响应性最强。在研究与RCA120的特异识别作用中发现,随着PAMAM-Dm-Lac@AuNCs代数的增加,其识别RCA120的能力更强,荧光强度增加的更大。因此,制得的PAMAM-Dm-Lac@AuNCs可用作荧光传感器特异性检测凝集素RCA120。

陈进银[10](2019)在《嗜热真菌多糖单加氧酶氧化产物鉴定及其功能分析》文中指出生物质是一种替代化石资源的生产材料和能源。植物生物质的多样性及其结构的复杂性导致其降解面临巨大挑战,为了有效降解植物细胞壁,微生物进化了很多(酶)策略来实现该目标。该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是发现了一种多糖单加氧酶(Polysaccharide Monooxygenases,PMOs),它通过催化顽固多糖的氧化裂解,使经典的水解酶更加有效地降解生物质。PMOs是一类铜离子依赖的酶,原来被归类为在真菌中反应迟缓的糖苷水解酶GH61家族或在细菌中起非催化功能的碳水化合物结合模块CBM33家族。2010年由于其被发现具有氧化裂解纤维素和几丁质的能力而被分别重新归类为辅助活性酶家族的AA9和AA10,并统称为裂解多糖单加氧酶或多糖单加氧酶。目前,PMOs被归类为碳水化合物活性酶CAZy数据库中的辅助活性酶类,它们形成AA9,AA10,AA11,AA13,AA14,AA15和AA16家族。本研究以嗜热革节孢中的AA9家族(Auxiliary Activity family 9)PMO酶为研究对象,从嗜热革节孢中克隆了AA9家族基因HiPMO1,并成功在毕赤酵母中异源表达,通过镍柱亲和层析获得HiPMO1纯酶。对该酶进行N端测序,确定了其N端第一个氨基酸为组氨酸,且该组氨酸没有甲基化修饰。利用薄层层析(TLC)、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质谱(MALDI-TOF-MS)、高效液相离子色谱(HPAEC-PAD)、溴氧化、酶解法以及同源建模等方法,对HiPMO1酶氧化产物的组成及其功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HiPMO1酶在电子供体存在的情况下,分别与非可溶性底物磷酸膨胀纤维素(PASC)和可溶性底物木葡聚糖在p H5.0、50℃条件下反应48h后分析可溶性产物。TLC结果显示HiPMO1可以降解PASC和木葡聚糖,且降解木葡聚糖的能力显着低于降解PASC的能力。在氧化裂解PASC的过程中随着反应时间增加其氧化产物含量也逐渐增加,其产物主要由纤维二糖至纤维六糖组成。MALDI-TOF-MS分析显示,反应产物主要由非氧化型纤维寡糖和氧化型纤维寡糖组成,并且存在C1(m/z+16)、C4或者C6(m/z-2)的氧化寡糖,此外还发现了可能存在C6位被氧化形成包含葡萄糖醛酸苷的纤维寡糖(m/z+12,+14,+28)。为了区分C4或者C6氧化产物,对(m/z-2)峰值进行了MALDI-TOF-MS/MS分析,结果显示除了大量非氧化产物的碎片离子峰外,还存在C4或C6氧化产物的碎片离子峰,此外还存在仅可能在C6位氧化的碎片离子,说明在HiPMO1酶氧化产物中可能同时存在C4和C6氧化产物。为了准确区分C4和C6氧化产物,将氧化产物用溴水进一步氧化后进行MALDI-TOF-MS分析,结果显示存在(m/z+26)、(m/z+28)、(m/z+30)和(m/z+44)的质谱峰,确定氧化产物中同时存在C4和C6氧化产物。综上所述,HiPMO1酶对底物PASC同时具有C1、C4和C6氧化的功能,且可能将C6位氧化形成包含葡萄糖醛酸苷的纤维寡糖。HiPMO1酶氧化产物的MALDI-TOF-MS结果(m/z+12,+14,+28)暗示可能存在C6位被氧化形成包含葡萄糖醛酸苷的纤维寡糖。为此运用了一种新的方法对可溶性氧化产物进行进一步分析,用β-葡萄糖醛酸苷酶和β-葡萄糖苷酶对可溶性氧化产物进一步酶解,对酶解产物进行LC-MS(全扫描和单离子检测)和HPAEC-PAD检测。LC-MS结果显示有葡萄糖、葡萄糖酸、葡萄糖醛酸(葡萄糖醛酸内酯)和葡萄糖二酸(葡萄糖二酸内酯)的质谱峰,并对其中的葡萄糖二酸内脂和葡萄糖醛酸的质谱峰进行了LC-MS/MS分析,进一步确定了葡萄糖醛酸和葡萄糖二酸的存在。HPAEC-PAD结果也显示存在葡萄糖、葡萄糖酸、葡萄糖醛酸和葡萄糖二酸的离子色谱峰。LC-MS和HPAEC-PAD结果充分证明了HiPMO1酶将纤维素C6位氧化形成包含葡萄糖醛酸苷的纤维寡糖的事实。为了评价HiPMO1酶不同氧化活性之间的差异,利用HPAEC-PAD对葡萄糖酸、葡萄糖醛酸和葡萄糖二酸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物质的量从大到小依次为葡萄糖酸、葡萄糖二酸、葡萄糖醛酸,说明HiPMO1酶C1与C6氧化活性是不同的,且C1氧化活性大于C6氧化活性。由于没有C4氧化产物的标准品,故没有对C4氧化活性进行评价。此外,对同样具有C6氧化功能的Ct PMO1酶进行了平行实验。利用β-葡萄糖醛酸苷酶和β-葡萄糖苷酶对Ct PMO1酶的氧化产物进一步酶解,对酶解产物进行LC-MS和HPAEC-PAD检测,结果与HiPMO1酶相似。综上所述,嗜热真菌中AA9家族的PMOs具有C6氧化功能可能是普遍存在的,且具有C6氧化功能的PMO酶能够连续氧化纤维素中的C6位(-CH2OH→-CHO→-COOH)形成包含葡萄糖醛酸苷的纤维寡糖,然后通过β-葡萄糖苷酶和β-葡萄糖醛酸酶降解产生葡萄糖、葡萄糖酸、葡萄糖醛酸和葡萄糖二酸,甚至可能通过β-消除裂解产生不饱和的纤维寡糖。该研究提供了一种通过氧化纤维素C6位来降解纤维素的新机制,并且提供了一种生产具有高附加值物质葡萄糖二酸的新途径。

二、MALDI-TOF-MS测定糖类物质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ALDI-TOF-MS测定糖类物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硼纳米片对邻二醇类的富集及直接作为MALDI-TOF-MS基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MALDI-TOF-MS的兴起与发展
        1.1.1 MALDI-TOF-MS的兴起
        1.1.2 MALDI-TOF-MS的工作原理
        1.1.3 MALDI-TOF-MS的发展
    1.2 MALDI-TOF-MS的应用
        1.2.1 MALDI-TOF-MS的适用条件
        1.2.2 MALDI-TOF-MS对微生物的分析
        1.2.3 MALDI-TOF-MS对生物大分子的分析
        1.2.4 MALDI-TOF-MS对聚合物的分析
    1.3 传统基质概述
        1.3.1 传统基质的特点
        1.3.2 常见的传统基质种类及其应用举例
        1.3.3 不同基质的适用范围
        1.3.4 基质的发展
    1.4 新型纳米材料作为基质的特点和应用
        1.4.1 新型纳米材料作为基质的兴起
        1.4.2 近年来新型纳米材料作为基质的应用
        1.4.3 新型纳米材料作为基质的优缺点
    1.5 二维硼纳米片概述
        1.5.1 二维硼纳米片的理化性质
        1.5.2 二维硼纳米片的发展
        1.5.3 二维硼纳米片的应用
        1.5.4 二维硼纳米片的发展前景
    1.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内容及创新之处
        1.6.1 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6.3 创新点
2 实验部分
    2.1 引言
    2.2 材料的合成与制备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使用仪器
        2.2.3 材料合成与表征
    2.3 二维硼纳米片作为新型纳米基质在MALDI-TOF-MS中的应用
        2.3.1 2DBS作为基质的可行性实验
        2.3.2 2DBS作为基质的条件优化
        2.3.3 2DBS作为基质对样品的分散性和均一性考察
        2.3.4 2DBS作为基质检测小分子的多样性
    2.4 2DBS对邻二醇化合物的选择性富集及MALDI-TOF-MS分析
        2.4.1 2DBS对邻二醇化合物的结合
        2.4.2 在复杂环境中2DBS对邻二醇化合物选择性富集及MALDI-TOF-MS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2DBS的合成与制备
    3.2 2DBS作为基质的可行性实验
    3.3 2DBS作为新型纳米基质的条件优化
    3.4 2DBS作为基质对样品的分散性和均一性考察
    3.5 2DBS作为基质检测小分子的多样性
    3.6 2DBS对邻二醇化合物的结合考察
    3.7 2DBS同时作为选择性富集和基质材料
    3.8 本章小结
4 结论与展望
    4.1 主要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2)贵州鸡枞菌水溶性多糖及非水溶性多糖的结构和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食用菌多糖研究概况
        1.1.1 提取
        1.1.2 分离与纯化
        1.1.3 结构分析
        1.1.4 生理活性与构效关系
        1.1.5 食用菌几丁质
    1.2 鸡枞菌研究概况
        1.2.1 营养成分
        1.2.2 生理活性
    1.3 课题研究内容与意义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鸡枞菌子实体水溶性多糖提取工艺优化及性质分析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主要试剂
        2.2.3 主要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苯酚-硫酸法测定总糖含量标准曲线的绘制
        2.3.2 水溶性粗多糖得率的测定
        2.3.3 单因素实验
        2.3.4 响应面法优化水溶性粗多糖提取工艺
        2.3.5 水溶性粗多糖纯化处理
        2.3.6 分子量测定与纯度鉴定
        2.3.7 化学组成分析
        2.3.8 紫外光谱分析
        2.3.9 红外光谱分析
        2.3.10 刚果红实验
        2.3.11 表面形态观察
        2.3.12 体外抗氧化能力测定
        2.3.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单因素实验
        2.4.2 响应面分析法优化提取工艺
        2.4.3 水溶性多糖WSP性质分析
        2.4.4 体外抗氧化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鸡枞菌子实体水溶性多糖组分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和活性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主要试剂
        3.2.3 主要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水溶性多糖组分分离与纯化
        3.3.2 分子量测定与纯度鉴定
        3.3.3 单糖组成测定
        3.3.4 红外光谱分析
        3.3.5 甲基化分析
        3.3.6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3.3.7 分子形态观察
        3.3.8 体外抗氧化能力测定
        3.3.9 小鼠脾细胞体外增殖实验
        3.3.10 肿瘤细胞体外增殖抑制实验
        3.3.11 数据处理与分析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水溶性多糖组分分离与纯化
        3.4.2 分子量测定和纯度鉴定
        3.4.3 单糖组成测定
        3.4.4 红外光谱分析
        3.4.5 甲基化分析
        3.4.6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3.4.7 分子形态观察
        3.4.8 体外抗氧化性
        3.4.9 免疫活性
        3.4.10 抗肿瘤活性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鸡枞菌子实体几丁质-葡聚糖复合物分离纯化与性质分析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主要试剂
        4.2.3 主要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分离纯化
        4.3.2 组成成分分析
        4.3.3 C、H、N元素分析
        4.3.4 红外光谱分析
        4.3.5 X射线衍射光谱分析
        4.3.6 ~(13)C固体核磁共振分析
        4.3.7 表面形态观察
        4.3.8 热力学性质分析
        4.3.9 体外益生元活性分析
        4.3.10 数据处理与分析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组成成分分析
        4.4.2 C、H、N元素分析
        4.4.3 红外光谱分析
        4.4.4 X射线衍射光谱分析
        4.4.5 ~(13)C固体核磁共振谱分析
        4.4.6 表面形态分析
        4.4.7 热力学性质分析
        4.4.8 体外益生元活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鸡枞菌子实体非水溶性葡聚糖组分分离提取及性质分析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1 实验材料
        5.2.2 主要试剂
        5.2.3 主要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分离提取
        5.3.2 单糖组成测定
        5.3.3 红外光谱分析
        5.3.4 甲基化分析
        5.3.5 表面形态观察
        5.3.6 热力学性质分析
        5.3.7 数据处理与分析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5.4.1 非水溶性多糖组成分析
        5.4.2 单糖组成分析
        5.4.3 红外光谱分析
        5.4.4 甲基化分析
        5.4.5 表面形态观察
        5.4.6 热力学性质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3)菊粉低聚果糖的结构分析及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益生元概述
        1.1.1 益生元定义
        1.1.2 益生元种类
        1.1.3 益生元的制备
    1.2 低聚果糖
        1.2.1 低聚果糖概述
        1.2.2 低聚果糖的制备工艺
    1.3 低聚果糖的组分分析与关键组分的制备方法
        1.3.1 低聚果糖的分析技术
        1.3.2 低聚糖关键组分的制备方法
    1.4 低聚果糖的生理活性研究
        1.4.1 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1.4.2 对能量代谢的影响
        1.4.3 对脂质代谢的影响
        1.4.4 对矿物质吸收的影响
        1.4.5 对龋齿的影响
    1.5 低聚果糖的应用
    1.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6.1 研究意义
        1.6.2 主要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样品分析
        2.2.2 低聚果糖的结构分析,分离及表征
        2.2.3 低聚果糖和单一聚合度低聚果糖的益生功能研究
    2.3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低聚果糖的全组分分析
        3.1.1 薄层层析色谱法对FOS的分析
        3.1.2 基质辅助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对FOS分析
        3.1.3 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FOS的分析
    3.2 FOS的分离纯化
        3.2.1 聚丙烯酰胺凝胶层析
        3.2.2 高效液相纯度鉴定
    3.3 低聚果糖的结构鉴定
        3.3.1 基质辅助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结果分析
        3.3.2 核磁共振结果分析
    3.4 体外模拟肠道益生活性评价
        3.4.1 商售益生菌以FOS为碳源的体外培养
        3.4.2 B.lactis BB12以单一聚合度的低聚果糖为碳源的体外培养
        3.4.3 L.acidophilus NCFM以单一聚合度低聚果糖为碳源的体外培养
        3.4.4 GF_2、GF_2&F_3和棉子糖的益生活性研究
        3.4.5 B.lactis BB12对单一聚合度低聚果糖消耗的实时分析
        3.4.6 L.acidophilus NCFM对单一聚合度低聚果糖消耗的实时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论文的创新点
    5.3 论文的不足之处
6 展望
7 参考文献
8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9 致谢

(4)木质素活化及改性酚醛树脂制备与固化胶接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酚醛树脂的合成及其特性
        1.1.1 酚醛树脂的合成
        1.1.2 酚醛树脂的性质
    1.2 酚醛树脂的改性研究
        1.2.1 快速固化酚醛树脂的研究
        1.2.2 生物质改性酚醛树脂的研究
    1.3 木质素简介及其在木材胶黏剂中的应用
        1.3.1 木质素的结构
        1.3.2 木质素的特性
        1.3.3 木质素在木材胶黏剂中的应用
    1.4 木质素活化改性酚醛树脂研究
        1.4.1 木质素羟甲基化改性酚醛树脂
        1.4.2 木质素酚化改性酚醛树脂
        1.4.3 木质素脱甲氧基改性酚醛树脂
        1.4.4 木质素降解改性酚醛树脂
    1.5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解决思路
        1.5.1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5.2 可能的解决思路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论文构成
        1.6.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6.2 论文构成
2 低温常压下碱木质素脱甲氧基及机理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方法
        2.3.1 碱木质素纯化
        2.3.2 实验设计
        2.3.3 脱甲氧基碱木质素基酚醛树脂胶黏剂的合成
        2.3.4 三层桉木胶合板制备
    2.4 性能测试和表征
        2.4.1 碱木质素性能表征
        2.4.2 胶合板性能表征
    2.5 实验结果与分析
        2.5.1 不同催化剂活化碱木质素的FT-IR分析
        2.5.2 不同催化剂活化碱木质素的~1H-NMR分析
        2.5.3 亚硫酸钠活化碱木质素工艺研究
        2.5.4 亚硫酸钠活化碱木质素的~1H-NMR分析
        2.5.5 亚硫酸钠活化碱木质素的FT-IR分析
    2.6 小结
3 脱甲氧基活化碱木质素改性酚醛树脂性能及机理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3 实验方法
        3.3.1 酚醛树脂胶黏剂的合成
        3.3.2 碱木质素基酚醛树脂胶黏剂的合成
        3.3.3 三层胶合板制备
    3.4 性能测试和表征
        3.4.1 酚醛树脂胶黏剂的物理性能测试
        3.4.2 酚醛树脂胶黏剂的化学性能表征
        3.4.3 酚醛树脂胶黏剂的热稳定性表征
    3.5 实验结果与分析
        3.5.1 不同脱甲氧基试剂活化碱木质素改性酚醛树脂研究
        3.5.2 亚硫酸钠活化碱木质素改性酚醛树脂研究
    3.6 小结
4 氢氧化钠/尿素水溶液降解碱木质素及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3 实验方法
        4.3.1 碱木质素纯化
        4.3.2 碱木质素降解
        4.3.3 碱木质素FT-IR测定
        4.3.4 碱木质素~1H-NMR测定
        4.3.5 碱木质素MALDI-TOF-MS测定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1 氢氧化钠/尿素水溶液降解碱木质素
        4.4.2 温度对氢氧化钠/尿素水溶液降解碱木质素的影响
    4.5 小结
5 降解碱木质素改性酚醛树脂性能及机理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3 实验方法
        5.3.1 碱木质素纯化
        5.3.2 纯化碱木质素降解
        5.3.3 酚醛树脂胶黏剂的合成
        5.3.4 碱木质素基酚醛树脂胶黏剂的合成
        5.3.5 三层胶合板的制备
        5.3.6 酚醛树脂物理性能测试
        5.3.7 酚醛树脂热稳定性测试
        5.3.8 酚醛树脂化学性能表征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1 降解碱木质素改性酚醛树脂研究
        5.4.2 不同温度降解碱木质素改性酚醛树脂研究
    5.5 小结
6 氧化碱木质素改性酚醛树脂性能及机理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
    6.3 实验方法
        6.3.1 碱木质素的氧化
        6.3.2 酚醛树脂胶黏剂的合成
        6.3.3 碱木质素基酚醛树脂胶黏剂的合成
        6.3.4 三层胶合板的制备
        6.3.5 碱木质素及酚醛树脂胶黏剂的性能表征
    6.4 实验结果与分析
        6.4.1 氧化碱木质素的化学结构分析
        6.4.2 酚醛树脂胶黏剂化学结构分析
        6.4.3 酚醛树脂胶黏剂热稳定性分析
        6.4.4 酚醛树脂胶黏剂物理性能分析
        6.4.5 三层胶合板性能分析
    6.5 小结
7 结论和建议
    7.1 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第一导师简介
第二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5)基于氨水催化的N—糖链规模化释放及分离制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糖生物学研究现状
        1.1.1 糖类概述
        1.1.2 糖链的类型
        1.1.3 糖链的生物学功能
    1.2 糖链的释放方法
        1.2.1 O-糖链的释放
        1.2.2 N-糖链的释放
    1.3 糖链的纯化方法
        1.3.1 凝胶过滤层析法
        1.3.2 固相萃取法
        1.3.3 微晶纤维素法
        1.3.4 离子交换色谱法
    1.4 糖链的衍生化
    1.5 糖链的分析检测技术
        1.5.1 毛细管电泳(CE)技术
        1.5.2 色谱技术
        1.5.3 核磁共振(NMR)技术
        1.5.4 质谱技术
        1.5.5 糖芯片技术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氨水催化释放还原性N-糖链方法的建立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从复杂生物样品中提取蛋白
        2.2.4 酶法释放N-糖链
        2.2.5 氨水催化释放N-糖链
        2.2.6 次氯酸氧化释放N-糖链
        2.2.7 N-糖链的纯化
        2.2.8 还原性N-糖链的GP标记
        2.2.9 N-糖链ESI-MS,MS/MS和MALDI-TOF-MS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氨水催化释放还原性N-糖链的反应条件
        2.3.2 氨水催化释放N-糖链与传统PNGase F酶法的比较
        2.3.3 氨水催化法释放含核心α-1,3-岩藻糖基化的N-糖链
        2.3.4 氨水催化释放N-糖链与次氯酸氧化释放N-糖链的比较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氨水催化法规模化制备复杂生物样品中的N-糖链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复杂生物样品中蛋白质的提取
        3.2.4 氨水催化法制备还原性N-糖链
        3.2.5 N-糖链的纯化
        3.2.6 N-糖链ESI-MS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胎牛血清中唾液酸化N-糖链的规模化制备
        3.3.2 鸡白蛋白与鸡蛋清中N-糖链的规模化制备
        3.3.3 大豆蛋白中N-糖链的规模化制备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还原性N-糖链的二维HPLC分离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HPLC分析
        4.2.4 2D-HPLC分离
        4.2.5 苯磺酰肼(BSH)的标记与脱标记
        4.2.6 2-氨基-N-(2-氨基乙基)-苯甲酰胺(AEAB)的合成
        4.2.7 AEAB标记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鸡白蛋白中还原性N-糖链的标记及HILIC-HPLC分离
        4.3.2 大豆蛋白中还原性N-糖链的标记及HILIC-HPLC分离
        4.3.3 N-糖链的二维C18 柱反相分离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人乳寡糖的衍生化分离制备、再生及质谱结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人乳寡糖的研究概况
        1.1.1 人乳寡糖的发现
        1.1.2 人乳寡糖的组成与结构
        1.1.3 人乳寡糖的分类
        1.1.4 人乳寡糖的含量
        1.1.5 人乳寡糖的功能
        1.1.6 人乳寡糖的合成
        1.1.7 人乳寡糖的分离纯化
    1.2 还原性寡糖的衍生化方法
        1.2.1 还原端醛基衍生化
        1.2.2 全甲基化
        1.2.3 唾液酸衍生化
    1.3 还原性寡糖的再生方法
    1.4 寡糖的检测分析手段
        1.4.1 电喷雾电离质谱
        1.4.2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还原性寡糖衍生化分离制备及再生方法的建立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还原性寡糖与肼类试剂的衍生化反应
        2.3.2 BSH衍生化还原性寡糖的HILIC-HPLC分离
        2.3.3 GP衍生化还原性寡糖的PGC-HPLC分离
        2.3.4 还原性寡糖单体的再生
        2.3.5 鸡蛋白蛋白N-糖链的释放与纯化
        2.3.6 ESI-MS检测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还原性寡糖的分离再生原理及策略
        2.4.2 肼类衍生化试剂的筛选
        2.4.3 2D-HPLC分离条件的优化
        2.4.4 还原性寡糖衍生化分离制备及还原性寡糖单体的再生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人乳中性与酸性寡糖的分离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3 实验方法
        3.3.1 人乳寡糖的提取
        3.3.2 人乳寡糖的分离及纯化
        3.3.3 寡糖的GP靶点衍生化
        3.3.4 唾液酸酰胺化/内脂化反应
        3.3.5 质谱检测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人乳寡糖的提取及分离纯化
        3.4.2 中性寡糖的还原端GP衍生化及MALDI-TOF-MS检测分析
        3.4.3 基于MALDI-TOF-MS对酸性寡糖组分析及唾液酸异构体的区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人乳寡糖单体的分离再生及结构解析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人乳寡糖与BSH的衍生化反应
        4.3.2 BSH衍生化人乳寡糖的HILIC-HPLC分离
        4.3.3 GP衍生化人乳寡糖的PGC-HPLC分离
        4.3.4 还原性人乳寡糖的再生
        4.3.5 还原性寡糖的全甲基化
        4.3.6 质谱检测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人乳中性寡糖的衍生化分离制备及还原性中性寡糖单体再生
        4.4.2 中性人乳寡糖单体全甲基化ESI-MSn分析
        4.4.3 BSH衍生化酸性寡糖的HILIC-HPLC分离及再生
    4.5 本章小结
结论及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复合纳米材料基质辅助的激光解析电离质谱技术对小分子的超灵敏检测及对其相关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MALDI质谱技术简介
        1.1.1 MALDI质谱的特点及原理
        1.1.2 适用于小分子化合物的MALDI基质
    1.2 小分子药物残留检测
        1.2.1 抗生素的残留危害及检测方法
        1.2.2 克伦特罗检测方法
    1.3 同步辐射相关知识介绍
    1.4 本研究课题的提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CuCoO-GO复合材料在纳米界面上增强的激光解吸/电离实现对抗生素的超灵敏检测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1.1 实验仪器
        2.2.1.2 实验试剂
        2.2.2 CuCoO-GO的制备
        2.2.3 MALDI-TOF MS样品分析
        2.2.4 耐药性实验
        2.2.5 电化学测量
        2.2.6 同步辐射实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CuCoO-GO的结构表征
        2.3.2 CuCoO-GO的质谱性能
        2.3.3 机理研究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Ir/SiNW复合材料的MALDI质谱对克伦特罗的高灵敏检测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3.2.1.1 实验仪器
        3.2.1.2 实验试剂
        3.2.2 Ir-SiNW纳米材料的制备
        3.2.3 MALDI-TOF MS样品分析
    3.3 实验结果讨论
        3.3.1 Ir-SiNW纳米材料结构表征
        3.3.2 Ir/SiNW的质谱性能
    3.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未来展望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荒漠肉苁蓉缓解体力疲劳的有效组分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综述
    第一节 抗疲劳作用研究及评价现状
    第二节 植物多糖的检测方法及分析应用
    第三节 肠道菌群与中药相互作用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肉苁蓉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分析
    第一节 肉苁蓉提取物中苷类及多糖成分的定性分析
    第二节 肉苁蓉提取物中苷类及多糖成分的含量测定
第三章 肉苁蓉提取物的药效学及体内代谢情况研究
    第一节 肉苁蓉提取物缓解小鼠体力疲劳作用研究
    第二节 肉苁蓉提取物的体内代谢情况研究
第四章 肉苁蓉有效组分缓解体力疲劳小鼠的血清代谢组学研究
    第一节 体力疲劳小鼠模型的构建及肉苁蓉有效组分缓解体力疲劳的药效学研究
    第二节 体力疲劳小鼠模型的血清代谢组学研究
    第三节 肉苁蓉有效组分缓解体力疲劳小鼠的血清代谢组学研究
第五章 肉苁蓉总有效组分与肠道菌群的作用研究
    第一节 苯乙醇苷化合物的体外肠道菌群代谢研究及清除DPPH体外抗氧化评价
    第二节 体力疲劳小鼠的肠道菌群物种组成及肉苁蓉总有效组分的调控研究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全文总结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9)含糖聚合物修饰的金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含糖聚合物的研究进展
        1.1.1 含糖聚合物的概述
        1.1.2 含糖聚合物的合成
        1.1.3 含糖聚合物的应用
    1.2 金纳米材料的研究现状
        1.2.1 金纳米粒子的概述
        1.2.2 金纳米粒子的制备研究
        1.2.3 金纳米粒子的应用
        1.2.4 金纳米簇的概述
        1.2.5 金纳米簇的制备研究
        1.2.6 金纳米簇的应用
    1.3 凝集素的概述
    1.4 含糖聚合物修饰的金纳米材料研究现状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聚甲基丙烯酸-2-(N-葡萄糖酰胺)乙酯修饰的金纳米粒子的合成和应用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表征方法
        2.2.3 合成
        2.2.4 PGAMA@AuNPs对凝集素Con A识别作用的研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GAMA@AuNPs的制备
        2.3.2 PGAMA的表征
        2.3.3 PGAMA@AuNPs的表征及性能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聚甲基丙烯酸-2-(N-葡萄糖酰胺)乙酯-b-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修饰的金纳米粒子的合成和应用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表征方法
        3.2.3 合成
        3.2.4 PGAMA-b-PNIPAAm和PGAMA-b-PNIPAAm@AuNPs自组装胶束的制备
        3.2.5 PGAMA-b-PNIPAAm@AuNPs对凝集素Con A识别作用的研究..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GAMA-b-PNIPAAm@AuNPs的制备
        3.3.2 PGAMA_(20)-b-PNIPAAm_(125)的表征
        3.3.3 PGAMA_(20)-b-PNIPAAm_(125)@AuNPs的表征及性能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糖基化含胱胺聚酰胺胺修饰的金纳米簇的合成和应用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仪器与表征
        4.2.3 合成
        4.2.4 糖基化含胱胺聚酰胺胺修饰的金纳米簇(PAMAM-D_m-Lac@AuNCs)温敏性能的研究
        4.2.5 糖基化含胱胺聚酰胺胺修饰的金纳米簇(PAMAM-D_m-Lac@AuNCs)对RCA_(120)识别作用的研究
    4.3 结果与讨论
        4.3.1 PAMAM-D_m-Lac@AuNCs的制备
        4.3.2 糖基化含胱胺聚酰胺胺(PAMAM-D_m-Lac)的表征
        4.3.3 PAMAM-D_m-Lac@AuNCs(m=1,2,3)的荧光分析
        4.3.4 PAMAM-D_m-Lac@AuNCs(m=1,2,3)在不同温度下的荧光分析
        4.3.5 PAMAM-D_m-Lac@AuNCs(m=1,2,3)对RCA_(120)的特异性识别行为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10)嗜热真菌多糖单加氧酶氧化产物鉴定及其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生物质概述
    1.2 嗜热真菌的研究进展
        1.2.1 嗜热真菌中纤维素酶的研究
        1.2.2 纤维素酶的组成
        1.2.3 纤维素酶的研究进展
    1.3 多糖单加氧酶的研究进展
        1.3.1 多糖单加氧酶的分布与归类
        1.3.2 多糖单加氧酶的发展历程
        1.3.3 多糖单加氧酶的结构
        1.3.4 多糖单加氧酶的分类
        1.3.5 多糖单加氧酶的催化机制研究
        1.3.6 多糖单加氧酶的协同作用
        1.3.7 多糖单加氧酶的还原剂
        1.3.8 多糖单加氧酶的产物鉴定
        1.3.9 多糖单加氧酶的底物特异性
        1.3.10 多糖单加氧酶与植物的互作
        1.3.11 多糖单加氧酶的研究方法概述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菌株与质粒
        2.1.2 生化试剂、试剂盒
        2.1.3 仪器、色谱柱
        2.1.4 溶液配制
        2.1.5 培养基
    2.2 实验方法
        2.2.1 Hipmo1 基因的获得
        2.2.1.1 总RNA提取
        2.2.1.2 cDNA获取
        2.2.1.3 Hipmo1 基因的获得
        2.2.2 Hipmo1 酶的异源表达
        2.2.2.1 Hipmo1 酶基因的扩增
        2.2.2.2 Hipmo1 酶酵母工程菌的获得
        2.2.2.3 Hipmo1 酶的酵母表达及分离纯化
        2.2.3 Hipmo1 酶的N端鉴定
        2.2.4 Hipmo1 酶活性检测以及产物TLC鉴定
        2.2.5 氧化产物的MALDI-TOF-MS鉴定
        2.2.6 Br_2 氧化法分析Hipmo1 氧化产物
        2.2.7 酶解法分析Hipmo1 氧化产物
        2.2.7.1 酶解产物TLC分析
        2.2.7.2 酶解产物LC-MS全扫描分析
        2.2.7.3 酶解产物LC-MS提取单粒子分析
        2.2.7.4 酶解产物HPAEC-PAD定性分析
        2.2.7.5 酶解产物HPAEC-PAD定量分析
        2.2.8 CtPMO1 的氧化产物分析
        2.2.9 Hipmo1 酶的同源建模与底物模拟
3 结果与分析
    3.1 Hi PMO1 基因的获得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3.2 HiPMO1 酶的异源表达及糖蛋白鉴定
    3.3 HiPMO1 酶的N端鉴定
    3.4 HiPMO1 酶活性检测与氧化产物分析
        3.4.1 HiPMO1 酶与及可溶性产物的TLC分析
        3.4.1.1 HiPMO1 酶与不可溶底物PASC的反应
        3.4.1.2 HiPMO1 酶与可溶性底物的反应
        3.4.2 HiPMO1 可溶性氧化产物的MALDI-TOF-MS鉴定
        3.4.3 Br_2 氧化法分析Hi PMO1 氧化产物
        3.4.4 HiPMO1 酶氧化C6 位形成包含葡萄糖醛酸苷的纤维寡糖
        3.4.4.1 HiPMO1 酶酶解产物TLC分析
        3.4.4.2 HiPMO1 酶酶解产物LC-MS全扫描
        3.4.4.3 HiPMO1 酶酶解产物SIM-LC-MS分析
        3.4.4.4 HiPMO1 酶酶解产物HPAEC-PAD定性分析
        3.4.4.5 HiPMO1 酶酶解产物HPAEC-PAD定量分析
    3.5 CtPMO1 氧化C6 位形成包含葡萄糖醛酸苷的纤维寡糖
        3.5.1 CtPMO1 酶酶解产物离子流的提取与质谱分析
        3.5.2 CtPMO1 酶酶解产物HPAEC-PAD定性与定量分析
    3.6 HiPMO1 酶的三维结构
4 讨论
    4.1 β-葡萄糖醛酸苷酶和β-葡萄糖苷酶降解氧化产物的优势
    4.2 氧化产物进行溴氧化的优势
    4.3 不同PMOs氧化活性的比较
    4.4 C6 氧化形成的葡萄糖二酸的量大于葡萄糖醛酸的量
    4.5 C6 的催化机制及其功能
    4.6 植物病原菌中PMOs的作用
5 结论
    5.1 HiPMO1 酶的底物
    5.2 HiPMO1 酶的氧化产物检测
    5.3 HiPMO1 酶不同氧化活性的评价
    5.4 CtPMO1 酶可以通过C6 氧化形成包含葡萄糖醛酸苷的寡糖
    5.5 PMOs氧化C6 形成包含葡萄糖醛酸苷寡糖的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四、MALDI-TOF-MS测定糖类物质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硼纳米片对邻二醇类的富集及直接作为MALDI-TOF-MS基质研究[D]. 唐慧. 重庆大学, 2020(12)
  • [2]贵州鸡枞菌水溶性多糖及非水溶性多糖的结构和性质研究[D]. 洪雅雯. 浙江大学, 2020
  • [3]菊粉低聚果糖的结构分析及活性研究[D]. 潘佳慧. 天津科技大学, 2020(08)
  • [4]木质素活化及改性酚醛树脂制备与固化胶接机制研究[D]. 李炯炯. 北京林业大学, 2019
  • [5]基于氨水催化的N—糖链规模化释放及分离制备研究[D]. 杨梅芳. 西北大学, 2019(07)
  • [6]人乳寡糖的衍生化分离制备、再生及质谱结构分析[D]. 郜茜. 西北大学, 2019(07)
  • [7]复合纳米材料基质辅助的激光解析电离质谱技术对小分子的超灵敏检测及对其相关机理的研究[D]. 吴恩慧. 苏州大学, 2019(04)
  • [8]荒漠肉苁蓉缓解体力疲劳的有效组分及作用机制研究[D]. 王小明.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
  • [9]含糖聚合物修饰的金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应用研究[D]. 常丹丹. 江苏大学, 2019(02)
  • [10]嗜热真菌多糖单加氧酶氧化产物鉴定及其功能分析[D]. 陈进银.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MALDI-TOF-MS测定碳水化合物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