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电刺激改善视力

通过电刺激改善视力

一、用电刺激改善视力(论文文献综述)

李婉莹[1](2021)在《用于视网膜电刺激闭环反馈的响应分析方法》文中研究说明视觉是人类获取外界信息的最重要途径,视网膜退行性疾病会引起视觉功能的损伤甚至丧失,这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的正常生活。视网膜假体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方法,它利用人造装置来检测光能并将其转换成电信号,随后将电信号传递到视网膜内神经元的未受影响区域,以唤起下游的视觉通路,从而帮患者恢复视觉感知。然而,视网膜假体的发展存在着分辨率低和非选择性激活视觉通路的问题。首先,由于电极工艺等条件限制,假体采用电极密度和数量较少,从而造成了假体的视觉分辨率低;其次,难以选择最优化的刺激策略激活神经节细胞,且参数优化过程复杂、时间效率低,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视网膜假体改善患者视力的性能。以上这些问题是目前视网膜假体临床推广的关键挑战。一、研究了不同策略下的小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s)电刺激实验。针对视网膜假体视觉分辨率低的问题,采用了多电极阵列进行电刺激以及数据的记录。电刺激样本为6只C57BL/6J野生型小鼠和RD10视网膜光感受器病变小鼠。随后,通过一些手工操作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可视化,以初步探究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电响应特性。该研究建立了小鼠视网膜电响应数据库,为后面的工作提供了数据支撑,并为尖峰分选以及电响应分析结果提供了参考标准。二、针对手工操作软件存在的操作繁琐、主观性强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客观、简便的尖峰分选算法。该方法基于平稳小波变换和非线性能量算子对神经信号进行尖峰检测,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检测到的尖峰进行特征提取,并使用高斯混合模型对特征进行单元聚类。通过与手工操作软件的结果比较,证明所提出的尖峰分选算法具有可靠性强、处理速度快以及泛化能力强等优势。该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尖峰分选的时间效率,降低高密度电极阵列记录信号的复杂性,为日后闭环刺激式视网膜假体的实时数据处理和参数优化提供有用指导。三、针对视网膜假体难以有选择性地激活神经节细胞的问题,研究了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电响应特性以及与电刺激策略之间的关系。基于上一研究中的尖峰分选结果,通过尖峰发放时间绘制的光栅以及时间直方图,统计分析了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电刺激后的响应状态以及每种状态的占比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了电刺激参数与电响应特性之间的关系。该研究为电刺激参数的优化策略提供了指导,同时为提高视网膜假体性能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针对当前视网膜假体发展中存在的挑战,研究了与视网膜假体性能改善相关的科学问题。通过动物实验,建立了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电响应数据集;通过自适应尖峰分选算法,提高了电响应分析的效率;通过电响应分析和电刺激策略的关系曲线,提供了电刺激以及视网膜假体性能优化策略的理论指导。

韩梦雨[2](2021)在《中西医协同治疗视神经脊髓炎相关性视神经炎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一)视神经脊髓炎相关性视神经炎患者临床特点及疗效分析目的:分析视神经脊髓炎相关性视神经炎(NMO-ON)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针药联合改善NMO所致视神经萎缩的疗效。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中日友好医院的72例以ON为首发临床表现的NMO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包括一般资料、发病特点、病程进展、合并疾病、免疫学检验、治疗反应及预后等。结果:1.一般资料:72例NMO-ON患者,发病年龄中位数33岁;女性61例(84.72%),男女比约为1:5.54;病程中位数67月,病程以“复发-缓解”为主,单相与复发比约1:5.8。2.临床特点:66例(91.67%)单独ON起病,ON累及单眼者59例(81.94%);主要症状为急性或亚急性视力下降,可伴转动痛、视野缺损及色觉异常等;14例(19.44%)伴诱因,最常见为上呼吸道感染;11例(15.28%)伴系统性免疫性病,最常伴发干燥综合征及甲状腺疾病;59眼(75.64%)首发视力小于0.1,AQP4-IgG状态(P=0.032,OR=2.55)和发病年龄(P=0.037,OR=3.93)是影响患者首发视力的独立危险因素;整个病程中,44例(61.11%)双眼先后累及,ON发病次数中位数为2次,ON二次发作时间中位数是3月;1年、3年复发率分别约0.56(40/72)和0.74(53/72);至末次随访时间,单侧致盲率约48.61%,致患者单侧致盲ON发作中位数为2次;53例(73.61%)出现其他神经系统的累及,脊髓(61.1 1%)是最常见的复发部位。3.实验室结果:80%(48/60)患者血清AQP4-IgG抗体阳性;25%(3/12)患者MOG-IgG阳性;18例(25%)伴其他系统性免疫性抗体,最常见伴ANA抗体阳性;4.影像学特点:NMO-ON多累及后视路,病变长度>1/2视神经;45例(84.91%)脊髓MRI病变≥3个锥体;47.17%(25/53)患者同时或相继发生颈髓和胸髓病变。5.针药联合改善NMO所致视神经萎缩:24眼治疗4周有8只眼视力提高≥2行,总有效率91.67%;动态视野平均缺损度(MD)及平均敏感度(MS)较前改善,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有12眼视力提高≥2行,总有效率100%;视野MD显着下降(P<0.05),MS明显提高(P<0.05)。结论:1.NMO-ON患者首次发病多ON单独起病,单侧累及,女性中青年高发,AQP4-IgG阴性患者更趋年轻化,急性期对患者视功能威胁巨大,恢复期多遗留较差的视力预后;最常见诱因为上呼吸道感染,漫长的病程多见双侧视神经受累及多次复发,脊髓是除视神经外最常见的复发部位;AQP4-IgG状态和发病年龄是影响NMO患者首次发病视功能的独立危险因素;2.大多数(80%)NMO-ON患者AQP4-IgG血清阳性,部分患者伴发以干燥综合征和甲状腺疾病为代表的系统性免疫性疾病,最常见伴有的血清学免疫性抗体是抗ANA抗体;3.NMO-ON患者视神经多累及后视路,病变长度>1/2视神经,脊髓损伤多为连续长节段,约一半患者同时或相继发生颈髓和胸髓病变;4.针药联合可显着提高NMO所致视神经萎缩患者的视功能,明显提高患者视力和动态视野MS,降低患者MD。(二)视神经脊髓炎相关视神经炎(NMO-ON)大鼠模型的构建与评价目的:通过将患者AQP4-IgG强阳性血清显微注射至大鼠视神经周围蛛网膜下腔,诱导视神经NMO样病变,从活体与病理、视神经及脊髓、大脑等多维度评价该模型,为探究药物防治NMO-ON提供模型基础。方法:SD雄性大鼠30只根据血清样本类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上结膜入路暴露视神经后选择球后2mm处分别将AQP4-IgG强阳性血清和健康人血清缓慢注射到蛛网膜下腔。术后第3天免疫荧光法检测视神经AQP4-IgG表达;术前1天(第0天)、术后第7、14天分别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及瞳孔对光反射(PLR)检测;术后第14天分别处死两组大鼠行视网膜、视神经、大脑及脊髓等组织制片和病理学观察。结果:术后第3天模型组视神经AQP4-IgG强表达,假手术组未见表达(P<0.001);与假手术组相比,AQP4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在AQP4-IgG沉积区域表达也显着降低(P<0.001);模型组N1-P1波振幅和PLR第7天、14天均明显降低,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织病理学观察: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视神经HE染色肿胀水肿、着色明显加深,轴突数量显着减少伴有不规则空洞化,其间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等;RGCs水肿显着,数量明显减少,且大小不一,核仁不清晰;视神经LFB髓鞘染色,模型组可见到蓝色区域显着减少;模型组大鼠视神经电镜则可见到轴突数量明显减少且排列紊乱、横断面形态不规则,微管微丝大量溶解,髓鞘严重分层、结构不完整,且大多数髓鞘松解或者脱失、塌陷,甚至无髓鞘;免疫荧光染色发现,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神经丝蛋白L(NFL)表达量明显下降(P<0.001)及CD68表达显着升高(P<0.001);脊髓组织HE发现,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均未见到脊髓白质炎症浸润、轴突及髓鞘损伤等病理变化;脊髓组织LFB染色可见假手术组和模型组髓鞘染色成蓝色且均匀一致,未见到染色区域减少及白色未着色区等。大脑组织HE和LFB染色也未发现炎症浸润及脱髓鞘等病理损伤;结论:1.我们通过在大鼠视神经蛛网膜下腔显微注射人类AQP4-IgG阳性血清成功构建了NMO-ON大鼠模型,该模型显示NMO-ON的特征性病理变化,包括星形胶质细胞破坏、炎症浸润、轴突损伤及脱髓鞘等;2.大鼠视神经蛛网膜下腔显微注射人类AQP4-IgG阳性血清构建NMO-ON模型,仅能启动局部视神经周围免疫,对脊髓及大脑等其他神经系统未产生病理损伤。(三)调肝活络法防治视神经脊髓炎相关性视神经炎(NMO-ON)的疗效及机制探究目的:通过动物模型的体内研究,观察调肝活络法的干预效果,并深入挖掘方药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为NMO-ON的临床治疗提供中西医协同的解决方案。方法:SD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中药组、激素组、中药+激素组,显微注射法构建NMO-ON大鼠模型,分别给予无菌蒸馏水、中药、激素及中药+激素等灌胃干预21天,术前1天(第0天)、术后7天、14天及21天分别行F-VEP、PLR检测;第21天处死所有大鼠,制备视网膜、视神经切片,进行HE染色及超微电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RGCs中Brn3a表达;免疫荧光染色检测GFAP、NFL、髓鞘碱性蛋白(MBP)和CD68表达;Western-blotting检测视神经IL-6、IL-10、TNF-α、p-NF-κB p65 蛋白表达。结果:1.视神经功能学评价:与同时间点模型组和激素组相比,中药组和中药+激素组在第7、14和21天均可显着提高视神经F-VEP的N1P1振幅(P<0.001);在第21天,中药组、中药+激素组与模型组和激素组相比,PLR收缩程度也显着增加(P<0.001);2.组织病理学评价:与模型组和激素组相比,中药组和中药+激素组视神经HE染色均可见轴突损伤减轻、视神经水肿消退及未见到明显炎症细胞浸润;电镜发现中药组轴突数量明显增加,神经纤维束状形态可循,可见微丝微管结构,髓鞘损伤也较之减轻;与激素组相比,中药+激素组见到更完整的神经轴突、髓鞘结构;免疫组化发现,与模型组和激素组相比,中药组和中药联合激素组RGCs的Brn3a表达量较之均显着升高(P<0.001);视神经免疫荧光提示中药组及中药+激素组GFAP、MBP和NFL表达量较模型组表达量升高(P<0.001)。CD68视神经染色也发现,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及中药+激素组可见到CD68表达显着降低(P<0.001);3.Western Blotting: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视神经内p-NF-κB p65、TNF-α和IL-6显着升高(P<0.001);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激素及中药+激素组均可见到p-NF-κB p65、TNF-α和IL-6降低(P<0.001);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视神经内IL-10显着降低(P<0.001);与模型组相比,中药组、激素及中药+激素组均可见到 IL-10 升高(P<0.001)。结论:1.调肝活络复方中药可以减轻NMO-ON大鼠模型视神经轴突丢失、髓鞘损伤及炎症浸润,进而提升和改善视觉诱发电位N1P1振幅及瞳孔对光反射收缩能力。2.调肝活络复方中药对NMO-ON视神经及视网膜发挥神经保护和治疗作用可能与其能抑制视神经内NF-κB蛋白磷酸化及调控相关炎症介质(IL-6、TNF-α及IL-10)的产生有关。

李小龙[3](2021)在《电针治疗病理性近视早期黄斑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客观评价电针在治疗病理性近视早期黄斑病变对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mf-ERG R1环P1波振幅密度、潜伏期的数据资料,以评估电针的疗效水平。方法:收集符合标准的病理性近视早期黄斑病变37人37只眼例作为研究对象,抽取随机信封分为治疗组21眼和对照组16只眼。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治疗,治疗组在普通针刺基础接电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及1月的BCVA、SFCT、mf-ERG R1环P1波振幅密度、潜伏期。结果:两组患者在相关基线方面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衡性较好,具有可比性。(1)两组治疗后以最佳矫正视力(BCVA),进行统计分析,组间及组内比较(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mf-ERG R1环P1波振幅密度,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1波潜伏期无论组间及组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两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电针可以改善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mf-ERG R1环的P1波振幅密度高于治疗前,P1波的潜伏期无明显变化,中心凹脉络膜厚度(SFCT)没有明显变化。

靳佳音[4](2020)在《5-HT受体在阿尔茨海默病精神行为症状(BPS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超过90%的AD患者合并有不同程度的精神行为症状(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BPSD),BPSD在病患个体间的临床表现有较大的异质性,包括:精神运动性兴奋、心境障碍(如焦虑、抑郁和淡漠)和精神症状(如妄想和幻觉)等,是AD患者住院的首位原因,但是BPSD症状的发生发展机制尚不明确,针对性的药物更是匮乏。研究表明,5-羟色胺神经递质(5-hydroxytryptamine,5-HT)系统的紊乱与部分BPSD症状的发生发展有关,并且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已经用于临床上抗抑郁的治疗,但5-HT系统与AD患者BPSD症状的联系和作用机制仍然未知。目前已经发现的5-HT受体(5-HTRs)有14个家族共27个亚型,其介导的生物学功能各不相同。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5-HTR1A、5-HTR2A、5-HTR2C、5-HTR6和5-HTR7 5个关键亚型与AD+BPSD症状发生发展及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和可能的作用机制。研究目的本研究确定APP/PS1小鼠为可用的AD+BPSD动物模型,并细致梳理了5个5-HTRs与BPSD发生发展对应的时间和空间关系,确定5-HTRs与AD+BPSD的生物学联系及相关分子病理机制。研究方法本研究分别在动物模型和细胞模型上完成。首先以APP/PS1双转基因小鼠为动物模型,选取3和12月龄小鼠完成如下研究:1)使用旷场、高架十字迷宫、水迷宫和条件恐惧的行为学实验检测小鼠是否存在BPSD样行为;2)用硫磺素T荧光染色检测APP/PS1小鼠海马脑区中Aβ斑块的表达;3)用Western Blot从蛋白水平检测APP/PS1小鼠海马、前额叶皮质、颞叶和杏仁核脑区中5-HTR1A、5-HTR2A、5-HTR2C、5-HTR6和5-HTR7 5个5-HTR亚型蛋白表达的变化。然后利用AD细胞模型中系统研究5-HTRs的病理变化:1)用外源性Aβ25-35感染SH-SY5Y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构建AD细胞模型;2)检测细胞中5-HTRs表达变化以确定Aβ对各5-HTR亚型蛋白表达的影响。研究结果1)在3月龄的AD小鼠实验中,行为上出现了空间记忆缺陷,而未出现其他BPSD样行为的异常。5-HTRs的蛋白表达上,颞叶脑区5-HTR6蛋白表达的增加,其他脑区的5-HTRs各亚型蛋白表达均未出现明显异常;2)在12月龄的APP/PS1小鼠行为实验中,AD小鼠表现出空间记忆损伤、焦虑情绪以及学习能力障碍,提示有BPSD样行为异常,并且脑组织出现Aβ斑块,5-HTRs也出现了不同亚型的表达差异,其中5-HTR6的表达在海马脑区显着降低,5-HTR2A、5-HTR6杏仁核的表达显着降低;3)对5-HT转运体(SERT)进行检测,发现在海马脑区中SERT的表达显着降低;4)在SH-SY5Y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的检测中发现,在Aβ诱导下5-HTR6的表达显着降低。结论不同5-HTR亚型在AD小鼠不同脑区和不同时间点异常表达,伴随BPSD的发生,在时间与空间上交叉错综影响,5-HTRs可能与AD+BPSD症状发生发展存在潜在的对应关系。

高天宇[5](2020)在《视觉剥夺前后步行周期内EMG和EEG协同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对视觉剥夺前后步行周期内人体下肢运动学、肌肉力学、中枢神经系统的脑电信号(Electroencephalogram,EEG)和外周肌骨系统的肌电信号(Electromyogram,EMG)之间的相干性进行分析,判断视觉剥夺前后外周表现与中枢神经系统对于外周肌骨系统的控制路径差异。方法:使用Vicon三维运动捕捉分析系统、Noraxon无线表面肌电测试仪和Brain Products 32导脑电测试仪同时采集8名男性受试者视觉剥夺前后跑步机上行走的运动学、肌电信号和脑电信号特征,使用MR3、analyzer和Matlab等软件对采集得到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计算脑电信号和肌电信号的相干性,运用SPSS软件对数据的差异性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1.视觉剥夺后非优势侧的下肢髋关节屈曲最大值增加(P<0.05),踝关节外旋活动范围显着减少(P<0.01),优势侧的踝关节背屈最大值增加(P<0.05),膝关节屈曲最大值显着增加(P<0.01),踝关节背屈和膝关节屈曲、外展活动范围与视觉剥夺前有显着性差异(P<0.05);2.视觉剥夺后优势侧下肢股直肌、股外侧肌、股内侧肌、胫前肌的积分肌电值和均方根振幅均显着大于视觉剥夺前(P<0.05);3.视觉剥夺后左侧颞叶T7电极附近的脑电信号显着增强,顶叶区域脑电信号出现空间上的变化;4.顶叶电极EEG信号与优势侧下肢肌肉EMG信号的相干性由视觉剥夺前的g频段变为视觉剥夺后的a和b频段,枕叶电极与下肢肌肉的相干性由以g频段为主变为集中于a和b频段,相较于视觉剥夺前颞叶区域的EEG信号与下肢肌肉EMG信号相干性数值在视觉剥夺后明显降低。结论:1.视觉剥夺后人体采用谨慎步态防止跌倒损伤,主要表现为摆动相下肢提起高度增加、使用足跟迈步模式、向后蹬伸不充分等,并由此建议视觉障碍患者应主动提高非优势侧髋关节和优势侧膝关节、踝关节周围肌群的肌肉力量;2.视觉剥夺后积分肌电值和均方根振幅明显增加,肌肉做功增加,肌肉调动能力提高;3.中枢颞叶区对于外周控制能力减弱,顶叶和枕叶控制路径由视觉剥夺前的g频段变为a和b频段,并由此为借助脑神经电刺激类手段治疗由中枢神经障碍导致的下肢功能障碍过程中,电刺激治疗的频率选取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和选取手段。

魏修国[6](2020)在《眼部电针灸按摩仪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视被列为世界三大疾病之一,我国是近视高发地区,青少年近视人数更是位居世界之首。目前市面上常见的被广泛用于预防和治疗近视的眼部按摩仪主要有光学式、振动式、温感热敷式三种,从原理上说,光学式主要通过光学成像等相关算法对眼部睫状肌进行训练,而振动式和温感热敷式则是通过与眼部接触来缓解视疲劳,治疗效果也不尽人意。医学实践表明,中医针灸疗法对治疗近视有很好的效果,但效率低下,而且对操作者的针灸水平要求较高,青少年对针灸疗法的依从性差,很难推广。课题将电针灸疗法同现有按摩仪相结合,将按摩头通以符合人体生物电规律的微电流,用电的流动带动眼部气血流动,刺激眼部穴位,促进眼部血液循环,疏通眼部经络,解除眼部睫状肌痉挛和调节眼屈光系统,从而达到预防和改善近视的效果。课题采用三维扫描和逆向设计技术,准确定位眼部穴位,建立眼部轮廓及穴位的三维数字模型,在此基础上设计按摩仪骨架的三维模型,并应用3D打印技术,制作出按摩仪骨架,这样按摩仪的按摩头与眼部穴位位置精确匹配,大大提高按摩效果。课题设计了基于SMT32单片机的电针灸控制电路和振动按摩驱动电路。实现电针灸和振动按摩激励脉冲电流频率、幅值、变化规律的可编程,达到不同的使用者对眼部穴位电针灸和按摩刺激的差异化需求。该按摩仪的设计不仅填补了电针灸治疗近视按摩仪的空白,而且更容易被青少年接受,具有效果好,易推广的优点。

王涛,唐凤珠,袁弘[7](2020)在《前庭辅助系统现状及新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前庭功能障碍会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及工作。近年来除了半规管填塞术、前庭康复以及梅尼埃病鼓室内注射等治疗手段不断完善并发展外,其他前庭疾病治疗方法进展不大。目前对于难治性眩晕疾病(如常规治疗无效的梅尼埃病),破坏性的治疗(如鼓室内庆大霉素注射、迷路切除和前庭神经部分切除)仍然是最佳选择。随着对前庭疾病认识的逐渐深入,目前正在探索通过前庭辅助系统改善患者的前庭功能。前庭辅助系统主要集中在2个领域:穿戴式前庭辅助装置和人工前庭装置。本文就前庭辅助

韩梦雨,金明[8](2020)在《非侵入性电刺激在眼科应用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眼部电刺激疗法是逐渐兴起的一种通过激活视网膜及视路系统来治疗终末期视网膜或视神经疾病新型且有效的方法。与视网膜假体相比,非侵入性电刺激不仅无创,易于实施且大大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但目前国内报道很少,因此本文将系统地论述近10年非侵入性电刺激在眼科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主要对经角膜电刺激、经眼眶电刺激、经眼睑电刺激展开论述,以期为临床眼科医生及研究者提供崭新的视角以改善患者的视功能。

郭佳卉[9](2020)在《基于时域干涉电场的视网膜空间选择性电刺激仿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视觉是人类感知外部世界的重要途径,正常视觉功能的获得依赖于完整的视觉系统,视觉系统任意位置的结构与功能性损伤都可能引发视力受损,甚至会导致失明。视网膜电刺激神经调控在视觉系统疾病康复治疗、视觉通路功能评估及视觉功能修复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许多早中期视网膜及视神经疾病,非侵入式的经角膜电刺激(transcorne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TES)能够发挥神经保护作用,起到治疗效果;而对于晚期视网膜退化性疾病患者,植入式的视网膜假体可以帮助其恢复部分视觉功能。然而,当前非侵入式与侵入式的视网膜电刺激调控手段均存在着不足:非侵入式的TES采用单电极施加刺激,仅能对视网膜进行大范围的弥散性刺激,缺乏空间选择性调控的能力,无法实现精准治疗、局部评估视网膜功能的作用;侵入式的视网膜假体存在着植入手术创伤较大,同时,覆盖的视野较小等问题。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创新地提出一种基于时域干涉电场的视网膜空间选择性电刺激调控方法,通过眼球外多通道电极施加不同频率的正弦电流刺激,在视网膜上形成具有空间汇聚性、可移动的干涉电场,从而为视网膜空间选择性调控、精准治疗和功能评估提供研究依据,也为未来低侵入性、大视野的视网膜假体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本研究采用仿真建模的方法,首先对眼球结构与眼球外多电极结构进行建模,然后计算眼球空间内的时域干涉电场的空间分布,研究不同电极结构参数(刺激电极与回收电极位置、电极尺寸、电极数量)与电刺激参数(电流配比)改变对电场空间分布的影响规律,并评估电场汇聚性、移动范围与电刺激安全性,分析和讨论眼球外干涉刺激方法应用于视网膜空间选择性电刺激神经调控的可行性与应用效果。本文的研究结果证明:基于时域干涉的电刺激方法能够在视网膜上形成空间汇聚的电场,并且通过调控电流配比,汇聚电场能够在视网膜上移动。其中,回收电极的位置与电极数量是影响电场汇聚性的关键因素,当回收电极位于眼球后侧时,能够在视网膜上形成汇聚电场,且汇聚性随回收电极位置的接近而增强;电极数量的增加也能够改善电场的汇聚性,干涉电场在视网膜上的分布具有各项异性,在电极所处方向上电场汇聚性最强,其他方向较弱。同时,调控不同刺激通道输出的电流配比能够控制干涉电场的汇聚性区域在视网膜上的一定范围内移动,移动范围受回收电极位置的影响,随着回收电极间距的减小而减小;但同时,电场移动会损失汇聚性,电场移动范围越大,汇聚性损失越严重。此外,回收电极向球后移动会增加视网膜上形成的干涉电场幅值,从而降低电刺激的电流阈值,但同时也会增加对眼球周围组织的侵入性,因此,在进行安全性评估时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影响因素。本研究为视网膜空间选择性电刺激调控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仿真研究结果也为后续的电极制作、仿体实验与动物实验的设计提供参考。

李琦[10](2019)在《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仿真假体视觉图像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视觉假体是为了使盲人恢复部分视力而产生的一种视觉重塑系统。它利用外置的实时图像获取装置将外界信息采集并通过微型计算机处理并编码成特殊信号,再通过无线传输的方式使植入到盲人视觉通路中的装置接收到这些信号,并控制装置上的微型电极阵列产生合适的刺激电流,最终诱发植入者感知到带有外界信息的光幻视。光幻视点是植入者能感知到的假体视觉的最小单位,通过图像处理以及计算机编码技术来控制诱发光幻视点的刺激电流强度,微电极阵列位置等微型装置,从而帮助植入者能够获得一种外界信息与有序的光幻视点排列之间的映射关系。因此,向植入者如何解释由光幻视点构成的信息,寻找微电极数量有限的情况下帮助植入者进行日常活动的最小视觉信息需求,优化摄像机拍摄的图像转换成微电极中的电刺激之间的映射关系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且急需解决。由于向盲人被试植入视觉假体需要多个学科紧密配合并且还需进行繁杂的临床手术,借助计算机仿真来模拟光幻视点特性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大量工作成为视觉假体研究领域一个重要分支,为进行更加深入地研究视觉假体图像处理技术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手段。本课题针对上述问题分别进行了研究和讨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建立了仿真假体视觉实时模拟系统,并根据该系统设计了心理物理学实验探究模拟光幻视点的分辨率,近距离目标的尺寸以及目标颜色与背景之间的对比度这三种参数对被试完成眼手协同定位任务的影响。其次针对临床实验中植入者接收到的光幻视点缺失现象提出了一种基于生成对抗网络进行光幻视点增补的图像处理策略,在自建图像集中训练并得到图像生成模型,在此基础上重新设计了全局损失函数,当输入一张存在缺失的像素化图像时,生成模型可以对像素化图像中缺失的模拟光幻视点增补,并通过心理物理学实验验证了在仿真假体视觉情景中此方法是有效的。最后,将U-net和Pix2pix两个神经网络应用到仿真假体视觉中对图像进行前景目标提取和像素化,首先通过图像分割数据集训练一个U-net网络得到前景提取后的结果,将其像素化之后与提取前的原图配对,再利用配对后的数据集训练一个Pix2pix网络从而实现了将彩色图像“翻译”为像素化图像的目标。在测试集中对此模型与传统像素化处理策略进行了量化比较,并得到了更好的像素化结果。通过上述的研究与结果,证明了心理物理实验和生成对抗网络来优化仿真条件下的假体视觉表现是可行的。希望通过本研究为视觉假体的设计与制造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并帮助到更多的盲人。

二、用电刺激改善视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电刺激改善视力(论文提纲范文)

(1)用于视网膜电刺激闭环反馈的响应分析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视网膜的视觉通路
        1.1.1 视网膜生理结构
        1.1.2 视网膜退行性疾病
    1.2 视网膜假体
        1.2.1 视网膜假体类型
        1.2.2 视网膜假体存在的问题
        1.2.3 解决方案
    1.3 视网膜电刺激研究现状
        1.3.1 电刺激策略研究
        1.3.2 尖峰分选方法研究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意义
第2章 实验方法
    2.1 实验装置
        2.1.1 电刺激系统
        2.1.2 信号记录系统
        2.1.3 多电极阵列
        2.1.4 屏蔽系统
    2.2 动物实验
        2.2.1 小鼠视网膜平铺片
        2.2.2 视网膜电刺激实验
    2.3 实验数据分析
        2.3.1 操作软件
        2.3.2 数据格式
        2.3.3 数据处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视网膜神经电信号的尖峰分选方法研究
    3.1 信号预处理
    3.2 尖峰检测
        3.2.1 平稳小波变换
        3.2.2 非线性能量算子
        3.2.3 平滑窗口
        3.2.4 阈值设定
    3.3 特征提取
        3.3.1 小波包分解
        3.3.2 主成分分析
    3.4 单元聚类
        3.4.1 K-means聚类
        3.4.2 高斯混合模型聚类
    3.5 电信号处理过程
    3.6 实验结果
        3.6.1 尖峰检测结果
        3.6.2 分选结果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小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电响应分析
    4.1 基础知识
        4.1.1 动作电位产生的离子原理
        4.1.2 门控变量与动作电位
    4.2 电响应状态分析
        4.2.1 响应状态I
        4.2.2 响应状态II
        4.2.3 响应状态III
        4.2.4 响应状态判别标准
    4.3 实验结果
        4.3.1 电响应状态统计结果
        4.3.2 电响应特性与刺激参数的关系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中西医协同治疗视神经脊髓炎相关性视神经炎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视神经脊髓炎相关性视神经炎实验模型的建立及应用研究进展
        1 前言
        2 动物实验模型
        3 离体组织实验模型
        4 细胞实验模型
        5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发病相关抗体的研究进展
        1 NMO概述
        2 AQP4-IgG
        3 MOG-IgG
        4 GFAP抗体
        5 AQP1-IgG
        6 其他相关性抗体
        7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三 细胞因子与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
        1 前言
        2 Th17细胞相关的细胞因子
        3 Th2细胞相关细胞因子
        4 Treg细胞相关细胞因子
        5 其他细胞因子
        6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四 非侵入性电刺激在眼科应用的研究进展
        1 前言
        2 经角膜电刺激
        3 经眼眶电刺激
        4 经眼睑电刺激
        5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视神经脊髓炎相关性视神经炎患者临床特点及疗效分析
    研究背景
    (一) 视神经脊髓炎相关性视神经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1 研究方案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临床评估
        1.6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临床特点
        2.3 实验室检查
        2.4 影像学特点
    (二) 针刺联合中药治疗NMO所致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疗效
        1 临床资料
        1.1 视神经萎缩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治疗方案
        3 疗效指标
        3.1 最佳矫正视力
        3.2 动态视野
        3.3 统计学分析
        4 结果
        4.1 NMO视神经萎缩患者一般资料
        4.2 临床表现
        4.3 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比较
        4.4 针刺治疗前后动态视野变化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视神经脊髓炎相关视神经炎大鼠模型的构建与评价
    研究背景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用动物及患者血清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1.4 实验方案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模型诱导后视神经内AQP4-IgG的沉积
        2.2 大鼠视神经功能学变化
        2.3 视神经光镜观察结果
        2.4 视神经LFB染色结果
        2.5 脊髓光镜观察结果
        2.6 脊髓组织形态LFB染色结果
        2.7 大脑光镜及HE染色观察结果
        2.8 视网膜的光镜观察结果
        2.9 视神经电镜超微结构观察
        2.10 视神经NFL免疫荧光结果
        2.11 视神经内CD68免疫荧光结果
    3 讨论
        3.1 NMO-ON动物模型构建国内外进展
        3.2 本研究的主要结果与未来展望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实验研究 调肝活络法治疗视神经脊髓炎相关性视神经炎的疗效及机制探究
    研究背景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用动物及血清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1.4 实验方法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大鼠视神经F-VEP变化
        2.2 大鼠视神经PLR变化
        2.3 大鼠视网膜Brn3a变化
        2.4 大鼠视神经形态学变化(HE染色)
        2.5 大鼠视神经超微结构变化(电镜)
        2.6 大鼠视神经组织免疫荧光染色结果
        2.7 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视神经内目标蛋白阳性表达结果
    3 讨论
        3.1 NMO-ON的中西医防治现状
        3.2 NMO-ON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3.3 调肝活络防治NMO-ON的疗效及潜在机制
    4 结论
    5 本研究主要创新、局限及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电针治疗病理性近视早期黄斑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及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资料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检查方法
    2 方法与内容
        2.1 资料收集
        2.2 病例收集
        2.3 观察指标
    3 干预措施
        3.1 治疗方案
        3.2 穴位定位
        3.3 操作材料
    4 质量控制
    5 统计方法
    6 流程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近视性黄斑病变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4)5-HT受体在阿尔茨海默病精神行为症状(BPS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对照表(ABBREVIATIONS)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正文
    2.1 实验模型
        2.1.1 动物模型购买及饲养
        2.1.2 细胞购买及模型构建
        2.1.3 模型分组及处理
    2.2 实验器材及试剂
        2.2.1 实验器材
        2.2.2 实验试剂
        2.2.3 试剂配制
    2.3 行为学实验
        2.3.1 旷场实验(Open Field,OF)
        2.3.2 高架十字迷宫实验(Elevated Plus Maze,EPM)
        2.3.3 水迷宫实验(Morris Water Maze, MWM)
        2.3.4 条件恐惧实验(Fear Conditioning System, FCS)
    2.4 WESTERN BLOT实验
        2.4.1 蛋白提取
        2.4.2 组织总蛋白含量测定
        2.4.3 蛋白的变性
        2.4.4 Western blot
    2.5 硫磺素T染色实验
        2.5.1 冰冻切片
        2.5.2 硫磺素T染色
        2.5.3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2.5.4 数据处理
    2.6 AD细胞模型构建
        2.6.1 实验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确定APP/PS1双转基因阳性小鼠基因型
    3.2 3月龄的APP/PS1 双转基因阳性小鼠出现部分BPSD样行为异常
        3.2.1 3月龄的APP/PS1双转基因阳性小鼠出现空间记忆缺陷未出现学习能力缺陷
        3.2.2 3月龄的APP/PS1双转基因阳性小鼠未出现焦虑情绪
        3.2.3 3月龄的APP/PS1双转基因阳性小鼠未出现恐惧情绪异常及恐惧记忆的缺陷
    3.3 3月龄的APP/PS1 双转基因阳性小鼠脑组织中5-HTRS蛋白表达量变化存在脑区和亚型的差异
        3.3.1 3月龄的APP/PS1 双转基因阳性小鼠颞叶皮质脑区中5-HTR6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
        3.3.2 3月龄的APP/PS1双转基因阳性小鼠前额叶皮质、杏仁核、海马脑区中5-HTRs蛋白表达量无明显变化
    3.4 12月龄的APP/PS1双转基因阳性小鼠出现焦虑情绪和空间记忆的缺陷及学习能力的缺陷
    3.5 12月龄的APP/PS1 双转基因阳性小鼠海马脑区中AΒ斑块表达增多
    3.6 12月龄的APP/PS1 双转基因阳性小鼠脑组织中5-HTRS蛋白表达量出现降低但存在脑区和亚型的差异
        3.6.1 12月龄的APP/PS1 双转基因阳性小鼠部分脑组织中5-HTR6蛋白表达量降低
        3.6.2 12月龄的APP/PS1双转基因阳性小鼠前额叶皮质及颞叶脑区中5-HTRs蛋白表达量无变化。
    3.7 在细胞AD模型中5-HTR6的表达出现的明显降低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5)视觉剥夺前后步行周期内EMG和EEG协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2.1 视觉剥夺前后步态平衡稳定性特征
        1.2.2 步行过程中脑电信号特征研究
        1.2.3 EEG和 EMG信号协同分析
        1.2.4 下肢康复中神经系统训练的作用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2 研究方法
    2.1 实验目的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方法
        2.3.1 文献资料法
        2.3.2 实验法
        2.3.3 数理分析与统计法
3 研究结果
    3.1 视觉剥夺前后下肢运动学参数对比
    3.2 视觉剥夺前后肌肉力学参数对比
    3.3 视觉剥夺前后脑电空间特征对比
    3.4 视觉剥夺前后EEG-EMG相干性对比
4 讨论
    4.1 视觉剥夺前后下肢运动学差异
    4.2 视觉剥夺前后下肢肌肉力学差异
    4.3 视觉剥夺前后下肢EEG-EMG相干性差异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6)眼部电针灸按摩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课题来源
    1.3 研究意义
    1.4 与本课题相关的技术研究现状
        1.4.1 针灸治疗近视的研究现状
        1.4.2 人体经络生物电
        1.4.3 三维扫描技术研究现状
        1.4.4 3D打印技术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案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案
第二章 眼部电针灸穴位研究
    2.1 引言
    2.2 眼部穴位介绍
    2.3 针灸穴位方式选择
    2.4 临床效果研究
        2.4.1 临床资料
        2.4.2 临床效果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眼部穴位位置检测与按摩仪结构设计
    3.1 引言
    3.2 眼部穴位位置检测
        3.2.1 检测方法选择
        3.2.2 三维扫描仪选择
        3.2.3 三维扫描及数据后处理
    3.3 按摩仪结构设计
        3.3.1 按摩仪骨架设计
        3.3.2 按摩头研究
        3.3.3 按摩仪外壳
        3.3.4 佩带装置
    3.4 按摩仪制作工艺研究
    3.5 按摩仪穴位匹配度验证
第四章 眼部电针灸方式及按摩方式研究
    4.1 眼部电针灸方法选择
    4.2 电针灸激励脉冲信号设计
        4.2.1 脉冲电流选取
        4.2.2 脉冲波形方案研究
        4.2.3 脉冲频率选择
        4.2.4 电针灸时间
    4.3 按摩方式设计
        4.3.1 按摩方式选择
        4.3.2 按摩参数制定
第五章 电针灸按摩仪硬件系统及测试
    5.1 按摩仪总体设计
    5.2 基于STM32F103RCT6 的最小系统设计
    5.3 外部各电路模块设计
        5.3.1 电源供电模块
        5.3.2 稳压模块
        5.3.3 锯齿波发生模块
        5.3.4 正弦波发生模块
        5.3.5 D/A转换模块
        5.3.6 按摩模块
        5.3.7 液晶显示模块
    5.4 控制系统
    5.5 功能测试
        5.5.1 脉冲波形输出测试
        5.5.2 液晶屏显示及触摸测试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7)前庭辅助系统现状及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穿戴式前庭辅助装置
2 人工前庭装置
    2.1 简介
    2.2 VI原理
    2.3 VI植入技术发展
    2.4 效果及评估
        2.4.1 实时术中刺激试验
        2.4.2 人类前庭系统对植入体电刺激的适应
        2.4.3 VOR评估
        2.4.4 前庭知觉评估
        2.4.5 VEMP评估
    2.5 总结
3 未来研究方向

(8)非侵入性电刺激在眼科应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经角膜电刺激
2经眼眶电刺激
3 经眼睑电刺激
4 小结

(9)基于时域干涉电场的视网膜空间选择性电刺激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视觉系统简介
        1.1.1 视觉通路
        1.1.2 眼和视网膜
        1.1.3 高级视觉中枢
    1.2 视网膜电刺激神经调控方法及应用
        1.2.1 神经调控
        1.2.2 视网膜神经调控
        1.2.3 经角膜电刺激
        1.2.4 视网膜假体
        1.2.5 时域干涉电刺激方法
    1.3 论文主要内容和创新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方法与平台
    2.1 眼球多结构电导率模型
        2.1.1 COMSOL多物理场仿真平台
        2.1.2 眼球多结构电导率模型
    2.2 眼球外电极结构模型
        2.2.1 二维电极结构
        2.2.2 三维电极结构
    2.3 干涉刺激
        2.3.1 干涉刺激原理
        2.3.2 三维电极结构干涉电场分布计算
        2.3.3 眼球内空间干涉电场分布分析
    2.4 电流配比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视网膜上时域干涉电场分布仿真计算
    3.1 二维电极结构不同电刺激参数下的干涉电场分布
        3.1.1 不同回收电极位置对干涉电场分布的影响
        3.1.2 不同刺激电极位置对干涉电场分布的影响
        3.1.3 不同电极尺寸对干涉电场分布的影响
        3.1.4 不同电流配比对干涉电场分布的影响
    3.2 三维电极结构不同电刺激参数下的干涉电场分布
        3.2.1 不同电极位置对干涉电场分布的影响
        3.2.2 不同电流配比对干涉电场分布的影响
    3.3 视网膜上干涉电场分布特性讨论
        3.3.1 汇聚性
        3.3.2 移动范围
        3.3.3 安全性
        3.3.4 干涉刺激频率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4.1 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4.2 后续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10)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仿真假体视觉图像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视觉假体
        1.2.1 视皮层假体
        1.2.2 视神经假体
        1.2.3 视网膜假体
    1.3 仿真视觉假体
        1.3.1仿真视觉假体下的心理物理学实验
        1.3.2 仿真视觉假体下的图像处理策略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1.4.1 课题来源
        1.4.2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2 眼手协同任务的最小信息需求研究
    2.1 探究眼手协同最小信息需求的心理物理学实验设计
        2.1.1 被试选择
        2.1.2 实验环境与实时图像处理
    2.2 实验参数设置
        2.2.1 模拟光幻视分辨率
        2.2.2 目标尺寸
        2.2.3 目标颜色与背景的对比度
    2.3 实验过程
    2.4 实验结果
        2.4.1 光幻视点分辨率
        2.4.2 目标尺寸
        2.4.3 目标颜色与背景颜色的对比度
    2.5 本章总结与讨论
3 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模拟光幻视点增补
    3.1 幻视点增补模型
        3.1.1 图像集
        3.1.2 图像预处理
        3.1.3 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图像生成模型
        3.1.4 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幻视点增补模型
        3.1.5 幻视点缺失类型与增补结果
    3.2 幻视点增补模型的心理物理学实验
        3.2.1 被试与实验流程
        3.2.2 实验结果
    3.3 本章总结与讨论
4 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仿生视觉假体图像像素化策略
    4.1 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图像像素化策略
        4.1.1 图像集
        4.1.2 前景目标提取
        4.1.3 图像翻译
    4.2 实验与结果
        4.2.1 评价标准
        4.2.2 前景目标提取结果评估
        4.2.3 像素化结果评估
    4.3 本章总结与讨论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四、用电刺激改善视力(论文参考文献)

  • [1]用于视网膜电刺激闭环反馈的响应分析方法[D]. 李婉莹.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2021(08)
  • [2]中西医协同治疗视神经脊髓炎相关性视神经炎的应用研究[D]. 韩梦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电针治疗病理性近视早期黄斑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李小龙.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4]5-HT受体在阿尔茨海默病精神行为症状(BPS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D]. 靳佳音. 武汉科技大学, 2020(01)
  • [5]视觉剥夺前后步行周期内EMG和EEG协同分析[D]. 高天宇.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6)
  • [6]眼部电针灸按摩仪研究[D]. 魏修国. 济南大学, 2020(01)
  • [7]前庭辅助系统现状及新进展[J]. 王涛,唐凤珠,袁弘.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20(03)
  • [8]非侵入性电刺激在眼科应用的研究进展[J]. 韩梦雨,金明.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20(02)
  • [9]基于时域干涉电场的视网膜空间选择性电刺激仿真研究[D]. 郭佳卉.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9)
  • [10]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仿真假体视觉图像优化研究[D]. 李琦.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9(03)

标签:;  ;  ;  

通过电刺激改善视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