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地储备制度下的房地产出让特征

征地储备制度下的房地产出让特征

一、土地收购储备制度下房地产转让的特点(论文文献综述)

付永刚[1](2011)在《呼和浩特市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城市土地收购储备制度是城市土地制度的一项创新,也是房地产领域的一个热点。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和发展,全国各地形成了三种土地收购储备的运行模式:一是完全按照市场机制运行的上海模式;是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杭州模式;三是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与土地资产管理相结合的南通模式。实践证明,政府主导型的土地收购储备机制符合我国的国情和市场经济的特性,并在许多方面产生了积极的效果。从房地产市场来看,土地收购储备制度还存在一些有待于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本文首先阐述了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的产生的背景、研究的意义以及国内外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的研究现状。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总结以及大量翻阅参考资料的基础上,提出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对房地产市场影响分析的必要性;其次介绍了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的内涵、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的相关理论、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的运行流程及其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的实践效果等内容;再次房地产价格的构成要素和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因素;最后通过引入成交案例、建立呼和浩特市楼面地价与房地产价格关系模型,从市场供需、价格走势等方面分析了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对呼和浩特市房地产价格的影响,从而提出了优化呼和浩特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和调控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呼和浩特市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的实施垄断了土地一级市场,加强了政府对土地市场的调控能力,优化了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提升了城市土地资本价值,加速了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改善了城市功能。虽然呼和浩特市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客观上造成了土地价格的上升,带动了房地产价格的上升,但它并不是导致土地价格和房地产价格上涨的主要影响因素,更重要的是呼和浩特市本地居民对房地产需求量和较强的购买能力对呼和浩特市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力。呼和浩特市地价水平较低,为了显化国有资产,提升土地价值,避免土地投机行为,呼和浩特市地价将会受呼和浩特土地储备制度的影响进一步提高,从而再次带动房地产价格的上升,确定合理的定价方案,控制土地供应总量,抑制房地产:价格过快增长将成为呼和浩特市土地收购储备制度改革的方向。本文最后提出了优化呼和浩特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和调控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建议,旨在为健全呼和浩特市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合理调控房地产价格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依据。

何建培[2](2010)在《土地收购储备与房地产转让的异同》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关于土地收购储备究竟是商业行为还是政府行为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土地收购储备就是房地产买卖,应适用房地产转让的法律规范,也有人认为土地收购储备是政府行政行为,只能用行政法律规范进行调整。本人认为,土地储备是特殊的行政行为,虽然收购谈判具有民事

王旭升[3](2010)在《中国城市建设用地一级开发融资体系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逐步确立了城市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制度。城市建设用地的有偿使用,包括两个层面,即土地的一级开发和土地的二级开发。土地一级开发是土地进入市场的源头,土地一级使用权的流向与流量决定了使用权在二级市场的流转与再配置。但是,关于土地一级开发的定义、范围和具体内容,我国一直没有很明确的界定。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土地制度的特殊性,又使得世界各国的土地一级开发的经验对我国有借鉴作用,但并不完全适用。特别是在土地储备制度推行之后,土地一级开发的主体是谁,土地一级开发采取什么模式,土地一级开发的资金从哪里来,这些问题都需要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探索和解决。而在关于土地一级开发的问题中,最紧迫也是最核心的问题,是土地一级开发的融资问题。由于我国现有的土地政策、银行贷款政策、政府管理体制等各个方面原因,目前我国许多地区的土地一级开发因为资金不足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直接的结果是土地供给不足,最终导致房地产价格的持续上涨。因此,研究土地一级开发,解决其融资问题,对实现我国对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解决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这一关系国际民生的问题也有重要的意义。基于土地一级开发问题的复杂性,本文在梳理和定义土地一级开发基本模式的基础上,重点探讨土地一级开发的融资体系的问题。为了探讨这一问题,本文对中国土地一级开发的现状及问题做了深入的研究,并且通过对土地一级开发两种模式交易费用的研究,得出土地一级开发适宜采取专业化的开发模式的结论。针对中国当前金融环境和背景,本文提出完善土地一级开发融资体系的总体构想。其一,是提出关于土地一级开发融资体系的理论分析以及完善土地一级开发融资体系的基本思路;其二,是针对我国土地一级开发金融的特点,提出如何建立土地一级开发融资的体系,综合考虑银行、基金、信托、债券等在土地一级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其三,是提出土地一级开发融资体系的重点方向和工具。在对完善土地一级开发融资体系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围绕完善土地一级开发融资体系的重点方向,研究私募股权基金、房地产信托、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三种金融工具提出了用于土地一级开发的实践构想。重点考察这几种金融工具的发展历史、在我国房地产业应用的基本情况、三种金融工具的特点等,探讨三种金融工具用于我国土地一级开发的理论可行性、应用的必要性以及运用方式的具体设想。进一步的,考察多种金融工具的交叉运用,提出实践构想。最后,从宏观层面探讨国家对土地一级开发融资体系的政策管理以及土地一级开发金融创新的营造等。本文的创新之处,首先在于对土地储备制度这一新的土地管理政策全面推行之后土地一级开发的基本模式问题做了较为全面的探讨,提出了土地一级开发在新的政策背景之下的创新模式设计。其次,针对土地一级开发中最核心的融资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土地一级开发融资体系的理论分析和基本设想。这些基本设想的提出,既考虑了我国现有的土地制度和政策、现有的金融法规和政策的制度约束,同时又考虑了针对土地一级开发自身特点和未来的优化路径,因此,是一种创新的制度设计探讨。更进一步的,围绕完善土地一级开发融资体系这一基本构想,探索重点金融工具即私募股权基金、信托、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在土地一级开发融资中的应用以及重点方向的突破,这是在当前我国土地一级开发金融工具使用基础实践的基础上,通过理论研究,对金融工具运用的进一步深化思考。

薛冰[4](2010)在《我国土地储备制度中的物权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的土地储备制度是由土地储备机构依据法定程序,运用市场机制,按照土地利用规划,通过收购、征收征用、土地回收和土地置换的方式将土地从分散的土地使用者手中集中起来,并由土地储备机构对土地进行开发、整理和储存,再按照计划以法定方式供应土地的制度。除前言外,全文分四个部分来展开论述。前言主要介绍了选题的背景、研究的意义及本文所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等内容。第一章界定了我国土地储备制度的内涵和法律特征。第二章分析了土地储备的制度价值和制度功能。第三章对土地储备制度中的土地征收制度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土地征收过程中的侵权问题,明确土地征收侵权原因,寻求解决土地征收侵权问题的对策。第四章分析了土地储备当中土地集中和土地整理的内容及其中涉及的物权问题。

马小刚[5](2009)在《房地产开发土地供给制度分析》文中提出城市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合理的土地供应基础上。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土地的需求不断加大。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后,土地具有了资源、资产、财产三大属性,城市土地特别是房地产开发用地成为地方政府最大的财政收入来源。土地不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问题,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问题,土地供给制度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在土地管理中的反映。在我国土地供需关系中,存在着多个利益主体,相互之间存在着讨价还价交易、上下级行政管理、资产委托代理等多个博弈关系,建立在土地国有产权基础之上的土地供给制度,政府既是制度的制订者又是土地的供给者,政府既作为“经济人”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又作为“社会人”协调各利益主体的行为,实现社会产出的最大化。土地供给制度不应仅关注政府土地收益问题,也应关注土地供给效率和效益、宏观调控、政府收益分配、社会福利和社会公平等问题。本文围绕土地供给制度——利益主体行为——制度绩效这一主线,以地方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分析为核心,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文献资料,对我国土地供给制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对制度绩效进行了评价,提出了改善我国土地供给制度的政策建议。主要内容包括6个方面:1、现状研究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研究对象的界定、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主要创新等。2、理论研究对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分析的基本概念做了简要分析,提出了制度—行为—绩效的理论框架,然后对制度分析的主要理论工具如交易成本理论、产权理论、博弈论、制度变迁理论等进行了理论综述。3、土地供给制度体系和土地产权制度分析论文构建了一个包括土地供给的制度环境、制度安排和制度实施机制在内的完整土地供给制度体系。土地供给制度体系的实质是产权制度,其功能在于约束和激励各利益主体的行为。从土地发展权的视角,提出四种产权界定模式,通过建立讨价还价模型对各种产权制度下的交易成本进行了对比分析。4、政府垄断制度分析和市场出让制度分析政府垄断制度主要考察地方政府行为及其对绩效的影响。政府垄断土地供给,政府行为的企业化和市场化,必然存在着“经济人”和“社会人”的目标冲突,地方政府与被拆迁人之间、与中央政府之间、其他地方政府之间存在利益博弈关系,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目标和地方政府官员的政治晋升目标。地方政府的有限理性和寻租行为将导致政府失灵,降低土地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益,使得社会福利降低和社会公平程度下降。市场出让制度研究政府行为对拍卖收益的影响,分析对比招标、拍卖、挂牌、协议等不同出让方式下的土地供给制度绩效。然后重点研究招拍挂制度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市场绩效的影响,根据不同的作用机理,将土地招拍挂制度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绩效的影响分为三类,分别从不同方面进行了阐述和实证分析。5、制度变迁和制度评价通过研究我国土地供给制度的变迁阶段、变迁特点、变迁动力、路径依赖,认为我国制度变迁难以实现帕累托改进。从制度变迁的角度,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北京市土地供给制度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对主成分因素进行了专项评价。6、经验借鉴和制度改进基于类似的土地产权制度,香港的土地供给制度对完善我国的土地供给制度具有借鉴意义,通过香港土地供给制度分析,认为受资源禀赋的约束,香港土地供给制度与低税率经济制度是联系在一起的,会造成高地价、高福利、股地拉扯等制度绩效。最后,论文从制度兼容、制度关联、制度互补等三个方面就完善我国的土地供给制度提出了具体建议。

王成艳[6](2007)在《转型期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相继加快,经济社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而在投资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拉动力的条件下,经济的快速增长不可避免地诱发投资过度扩张而导致国民经济总量增长过快及结构性失衡。这一时期的宏观调控既要实现社会总供求均衡,也要促进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及区域结构的调整优化,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进入新世纪以来,面对复杂的宏观调控形势,中央政府积极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经济调控,使之成为继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之后的第三大调控政策。而目前关于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这一议题的研究,无论是研究的整体层次,还是研究的具体内容上,都存在明显不足与空白之处。加强本议题的研究对于丰富宏观调控理论,指导我国宏观调控实践,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当前关于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议题既有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并予以简要评析的基础上,以我国经济社会转型为背景,运用比较分析法、类推法、博弈分析等研究方法,沿着总论--分论的基本逻辑思路,首先从生产力构成要素及经济社会制度(生产关系)两个层面,揭示了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基本依据,在此基础上,进而分析讨论了土地政策调控宏观经济的作用传导渠道及其传导机制;接下来,从实践与操作层面,阐述了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目标、原则及调控手段体系,从而相对完整的构成了本项研究的总论部分;在总论的基础上,结合2003年以来的宏观调控实践,对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三大领域----国民经济总量、产业结构以及区域协调发展,调控依据、调控机制、调控绩效等分别予以论述,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构成了本项研究的分论部分;最后,还力争站在历史高度前瞻土地政策宏观调控作用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通过紧缩或松动“地根”,配合“银根”政策,及时为经济发展“踩油门”、“点刹车”,是当代中国宏观调控所独有的。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实现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土地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杠杆,这为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提供了可能性。而中国的经济体制转型尚未完成,生产要素特别是公有制度下土地资源的配置机制超越了行政划拨主导,却又未完全走向市场化,国家对土地资源的配置还拥有绝对的控制权,这为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创造了可行性。(2)转型时期,中国经济面临着加快发展、赶超世界先进的历史任务,因此,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实现国民经济的健康协调、平稳快速发展。为此,土地政策不仅要通过控制土地供应总量调控投资总量从而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更要通过控制土地供应的产业结构与区域布局,实现对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与区域结构的调控,促进经济健康、协调发展。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还能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3)严格土地行政审批,加强土地供给管理,是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最基本政策手段。在土地资源配置尚未完成市场化的条件下,加强土地审批管理仍是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严格行政审批既可有效控制建设用地总量扩张速度,调节产业用地结构,促进经济的平稳增长及产业结构调整。同时,以主体功能区划分为指导,调整优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能有效地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要适应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要求,加快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实施机制(土地规划)的市场取向改革,更有效地发挥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对土地供给的管理作用。此外,还要积极完善土地税制,调节土地需求,从根本上抑制投资需求的过度扩张。(4)土地配给渠道与土地价格渠道是兼具“行政性”和“市场性”的土地政策宏观调控作用传导的两条基本路径。土地配给渠道主要通过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的层层分解,实现国家对建设用地总量、产业结构及区域布局的控制,进而对国民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及区域协调发展实施调控。随着我国土地市场机制的不断发展,土地价格渠道对于土地政策调控作用的传导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紧缩土地供应导致土地价格上涨,不仅有效地控制土地相关投资活动,还有利于盘活闲置土地,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从而保障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集约化转变。转型时期,要加强两种机制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土地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5)积极培育土地市场是土地政策有效参与宏观调控的制度基础。国家宏观调控要建立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基础之上,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亦是如此。转型时期拉动投资过快增长的一个重要力量就是廉价生产要素。通过构建完善的土地价格形成机制,使价格能客观真实而灵敏地反映土地供求状况,及时有效约束和引导土地需求,因而合理引导投资,并促进土地的集约与节约利用,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以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为契机加快土地市场化改革,实现以调控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6)加强土地政策与产业政策、货币政策等调控政策的协调配合,是治理转型时期宏观经济的经济周期性失衡与体制性失衡的有效措施。2003年以来的宏观调控实践与效果表明了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有效性。然而,一方面,无论是宏观调控的广度、深度,还是调控政策的适应性,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都将是我国宏观调控中的主要调控政策,而且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局限性也决定了其在宏观调控政策体系中的非主导地位。因此,要合理定位土地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参与”地位。要加强土地政策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共同抑制投资的过度膨胀,调控宏观经济运行。同时,要注意两类调控政策的同向性,即紧缩性的土地政策要与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配合,以发挥更大的调控威力。(7)随着经济体制转型的成功,以行政审批为特色的计划体制将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土地要素供求将走向市场化,届时,土地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政策工具的历史任务将走向终结。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土地政策宏观调控功能的结束。随着以土地行政审批为特征、兼具“行政性”与“市场性”的土地政策转变为严格土地用途管制下完全“市场性”土地政策,土地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表现形式、作用方式及作用强度等都必将发生重大变化。

历娜[7](2007)在《我国大中型城市房地产业运行判别与目标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着重对我国大中型城市房地产业的运行状态、运行机理和运行效率进行判别,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目标模式和发展对策。首先,本文利用我国及30个大中型城市房地产业6年以上、10多个指标的运行数据对其运行状态(政策运行状态、投资开发与销售状态、市场供求状态、泡沫状态)进行了分析与判别;然后,从产业和系统两个角度,基于供应价值链和系统影响因素因果互动两个层面来展现城市房地产的内部运行机理;其次,利用因子分析、数据包络分析和二次相对效率,采用定量方法对我国30个大中型城市房地产业2000-2005年的投入产出效率有效性和因效率变动而产生的效率优化进行了判别与评价;然后,根据这三个判别结果,提出适合我国大中型城市房地产业发展的目标模式(利益均衡模式、供求均衡模式、区域均衡模式、产业均衡模式和政策均衡模式);最后,根据我国房地产业运行判别和目标模式,并借鉴国外房地产业发展和宏观调控措施,针对我国大中型城市房地产业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林嘉华[8](2007)在《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及其运行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土地储备制度的产生是我国土地使用制度深化改革的必然结果,被誉为我国城市土地制度的第二次革命。近年来,我国很多城市都建立了土地储备制度,它对于规范土地市场、增加财政收入、增强城市的规划性、提高城市的竞争力、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如何建立健全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已成为各地政府调控土地市场,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率和保证国有土地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举措。本文的研究旨在分析我国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以促进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的不断完善。本文的研究主要围绕着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的理论基础、必要性与绩效、运行模式、存在问题及解决问题的途径这一思路展开。首先,综合运用地租理论、土地供求理论、市场失灵理论、政府经济学理论等理论对土地收购储备制度进行了理论分析,指出了各个理论对我国城市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的指导意义。然后论述了建立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的必要性并分析了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的绩效,通过对各地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实施现状的分析比较,笔者认为,政府主导型的运行模式更符合我国国情,应成为我国城市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的主导模式。最后,针对我国土地收购储备制度运行中存在的立法滞后、资金筹措机制不健全、运行机制不完善、政府职能部门缺乏协调等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的基本设想。

张丽娟[9](2007)在《基于土地储备制度的城市房地产开发用地供给管理研究》文中指出房地产及其土地问题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焦点和难点问题。围绕这两个问题政府出台了许多相关管理政策,并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但尚有许多问题期待进一步解决。比如政府官员腐败、土地收益流失严重、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土地储备资金风险加大、房屋拆迁矛盾突出、土地隐性交易猖獗等等。由此,必须研究我国房地产开发用地中上述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对现有土地政策和供给管理进行理论与实践研究,提出有效的解决思路与对策。作者从建立与运行土地储备制度的角度,以系统的方法研究我国房地产开发用地供给管理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基于土地储备的房地产开发土地供给管理至少应包含以下三个方面:1)土地储备计划;2)资金来源计划;3)房屋拆迁计划。围绕上述三个方面的内容,作者在分析土地政策对房地产业影响的基础上,分别研究了在建立与运行土地储备制度的情况下,土地储备制度、城市房屋拆迁管理以及房地产开发用地交易管理有那些不适应,应该作那些改进和创新。如土地储备运行机制和和组织结构、拆迁主体和拆迁程序以及我国转型时期土地储备可采用的融资模式等问题的改进。通过理论研究,结合中国目前土地与房地产市场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了可参考的政策改进建议:第一,加快完善土地储备立法工作,理清房地产开发用地管理政策法规体系,并加大土地违法处罚力度,严格土地市场管理。第二,建立科学的组织管理模式,积极拓展土地储备资金来源,加强土地储备收购,统一市场供应,保持政府对土地市场的绝对调控地位。第三,重新审视土地储备制度下的城市房屋拆迁制度,改进拆迁管理程序,对被拆迁人进行公平补偿,增加对搬迁损失费的补偿。第四,坚持房地产开发用地出让的“招拍挂”制度,取消经济适用房土地的划拨制度,加强对出让土地使用跟踪和原划拨土地转让管理。作者通过上述研究,尝试解决在土地储备制度下城市房地产开发用地供给面临的一些关键问题,从而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宋国伦[10](2006)在《土地储备制度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土地储备制度是我国土地使用和管理制度的一次重大创新,它颠覆了我国长期沿用的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土地要素配置方式,确立土地要素的市场化配置秩序,形成了城市政府对一级土地市场的垄断,重写了土地市场乃至整个房地产行业的游戏规则。根据古典经济学的观点,企业是资源流动和配置的载体,“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达尔文式生存法则是企业发展的天然宿命。因此,面对土地储备制度带来的生态环境的变化和游戏规则的改变,研究土地储备制度下的市场规则,理解土地储备对自身的影响机理,确立恰当的主体策略,就成为了房地产开发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就土地储备制度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影响展开研究。首先,概括了土地储备制度的基本内涵与内容,并提炼出土地储备制度“土地出让垄断性”与“土地获取竞争性”两个基本特征,为深入分析做好铺垫。其次,分析了土地储备制度给房地产开发企业经营环境带来的重大变化:土地垄断高价和土地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接着,从企业战略层面和营运层面阐述了这种变化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发展模式、投资绩效、进入壁垒等方面的影响。最后,为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对土地储备提出了对策建议。

二、土地收购储备制度下房地产转让的特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土地收购储备制度下房地产转让的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呼和浩特市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的一般概述
    2.1 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的内涵
    2.2 城市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的相关理论
        2.2.1 地租理论
        2.2.2 土地市场理论
        2.2.3 市场失灵理论
        2.2.4 利益相关者理论
    2.3 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的运作流程
    2.4 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的实践效果
3. 房地产价格的构成和主要影响因素
    3.1 房地产价格的构成
    3.2 房地产价格的主要影响因素
4. 呼和浩特市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的实施现状及其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
    4.1 呼和浩特市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实施现状
    4.2 呼和浩特市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对土地价格的影响
        4.2.1 土地价格构成
        4.2.2 土地价格确定方式
        4.2.3 土地市场运行情况
    4.3 呼和浩特市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
        4.3.1 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
        4.3.2 呼和浩特市房地产价格调研情况
5 优化呼和浩特市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及调控其房地产价格的建议
    5.1 优化呼和浩特市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的建议
        5.1.1 严格土地供应的总量控制
        5.1.2 转变土地供应方式、规范土地供应行为
        5.1.3 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社会化运作的资金循环机制
        5.1.4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土地征购模式
        5.1.5 健全组织机构,完善供应计划,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
    5.2 调控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建议
        5.2.1 把城市地价水平调控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
        5.2.2 切实调整土地和住房供应结构
参考文献
致谢

(2)土地收购储备与房地产转让的异同(论文提纲范文)

一、行为本质不同
    (一) 土地收购储备是政府授权的特殊行政行为
    (二) 房地产转让是民事行为
二、导致结果不同
    (一) 土地收购储备的结果具有不可逆转性
    (二) 房地产转让的结果是房地产权利和实物仍然存在
三、方式存在区别
    (一) 资金来源区别
    (二) 交易方式区别
    (三) 税收方式区别
    (四) 司法介入区别
    (五) 优先购买权区别
四、纠纷处理的方式不同
    (一) 土地收购储备实施中发生的争议适用民事诉讼
    (二) 已进入动拆迁程序的纠纷按国家规定进行处理
    (三) 对于土地收购储备有异议的, 申请行政复议或诉讼
五、土地收购储备可借鉴房地产转让的有关规则
    (一) 买卖不破租赁
    (二) 适用赔偿金、违约金或定金罚则
    (三) 收购价格由市场决定
六、总结与实践

(3)中国城市建设用地一级开发融资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定
    第二节 研究文献综述
    第三节 本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第四节 本研究的思路、框架结构、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
    第五节 本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
第二章 中国土地一级开发及融资体系的现状研究
    第一节 中国土地一级开发的现状及问题
    第二节 中国土地一级开发融资体系的现状及问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发达国家土地一级开发融资体系研究
    第一节 发达国家土地一级开发的概况
    第二节 发达国家土地一级开发融资体系的现状
    第三节 发达国家土地一级开发融资体系的启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土地一级开发融资体系的总体设计
    第一节 中国土地一级开发融资体系的基础和前提——土地一级开发体系的理论分析
    第二节 中国土地一级开发融资体系的理论分析
    第三节 中国土地一级开发融资体系的总体设计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土地一级开发融资体系的重点之一——私募股权基金用于土地一级开发的设想
    第一节 私募股权基金的特征研究
    第二节 私募股权基金用于中国房地产业的现状
    第三节 私募股权基金用于土地一级开发的设想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土地一级开发融资体系的重点之二——信托用于土地一级开发的设想
    第一节 信托的特征研究
    第二节 信托用于中国房地产业的现状
    第三节 信托用于土地一级开发的设想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土地一级开发融资体系的重点之三——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用于土地一级开发的设想
    第一节 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特征研究
    第二节 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用于中国房地产业的现状
    第三节 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用于我国土地一级开发的设想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中国土地一级开发中金融工具的组合运用
    第一节 信托与银行理财结合用于土地一级开发
    第二节 信托与私募股权基金结合用于土地一级开发
    第三节 信托与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结合用于土地一级开发
    本章小结
第九章 中国土地一级开发融资体系的政府管理
    第一节 完善土地一级开发融资体系制度和法规建设
    第二节 创建土地证券化金融环境
    本章小结
第十章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我国土地储备制度中的物权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我国土地储备制度概述
    1.1 土地储备制度的历史沿革
        1.1.1 国外土地储备制度的基本情况
        1.1.2 我国土地储备制度产生的背景
    1.2 我国土地储备制度的概念和法律特征
        1.2.1 土地储备制度的概念
        1.2.2 土地储备制度的法律特征
    1.3 对我国土地储备机构及其行为的性质分析
        1.3.1 土地储备机构的性质分析
        1.3.2 土地储备机构行为的性质
第2章 我国土地储备制度的价值及功能
    2.1 我国土地储备制度的价值
        2.1.1 土地储备制度的效率价值
        2.1.2 土地储备制度的公平价值
        2.1.3 土地储备制度的秩序价值
    2.2 我国土地储备制度的功能
        2.2.1 土地储备制度有利于理顺土地上的物权关系
        2.2.2 土地储备制度能够促进土地市场健康发展
        2.2.3 土地储备制度有利于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第3章 我国土地储备制度中的土地征收
    3.1 土地征收的相关立法
    3.2 土地征收的法定要件
        3.2.1 土地征收的主体只能是国家和政府
        3.2.2 土地征收必须是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
        3.2.3 土地征收必须遵循法定程序
        3.2.4 土地征收必须给予相对人以合理补偿
    3.3 土地征收侵权问题分析
        3.3.1 土地征收侵权的表现
        3.3.2 土地征收侵权的原因
        3.3.3 土地征收侵权的对策
        3.3.4 对新条例的解析
第4章 我国土地储备制度相关环节中的物权变动及权利冲突
    4.1 土地收购引起的物权变动
        4.1.1 对我国《物权法》规定的物权变动模式的分析
        4.1.2 土地收购及其他方式进行的土地集中引起的物权变动
    4.2 土地收购引起的物权变动的公示
        4.2.1 我国土地收购涉及土地的登记能力
        4.2.2 我国土地收购涉及土地登记的效力
    4.3 土地整理过程中的权利冲突与解决
        4.3.1 土地整理的内容和特征
        4.3.2 土地整理过程中的权利冲突与解决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房地产开发土地供给制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研究综述
        1.2.1 国外和我国香港研究学者对于土地供给制度方面的研究综述
        1.2.2 国内对于土地供给制度方面的研究综述
        1.2.3 现有研究的评价
    1.3 研究范围、基本概念和基本特征
        1.3.1 论文中研究范围
        1.3.2 基本概念和基本属性界定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3 论文的技术路线
        1.4.4 研究方法
    1.5 论文创新
2 土地供给制度分析的理论框架
    2.1 制度、行为和绩效的基本概念
        2.1.1 制度的内涵、功能和制度体系
        2.1.2 制度与行为
        2.1.3 制度与绩效
    2.2 制度—行为—绩效:一个理论框架
        2.2.1 制度分析的范式
        2.2.2 制度—行为—绩效的原理:博弈论视角
    2.3 制度—行为—绩效的主要理论工具
        2.3.1 交易成本理论和产权理论
        2.3.2 博弈论及其应用:委托代理、拍卖和讨价还价
        2.3.3 垄断与产业组织理论
        2.3.4 制度变迁理论
        2.3.5 政府和市场关系的理论
    2.4 本章小结:土地供给制度—行为—绩效的分析框架
3 土地供给制度体系的构建和土地产权制度分析
    3.1 土地供给制度体系的构建
        3.1.1 土地供给制度环境
        3.1.2 土地供给制度安排
        3.1.3 土地供给制度结构
        3.1.4 土地供给制度实施机制
        3.1.5 土地供给要素分析
    3.2 国家对土地产权的界定:土地资源的初始配置
        3.2.1 国家与产权制度:一般性的描述
        3.2.2 国家界定土地产权模式
        3.2.3 我国对土地产权的界定——土地发展权视角
        3.2.4 土地产权制度与政府行为分析
    3.3 不同土地产权制度绩效的对比分析
        3.3.1 讨价还价的经济学分析
        3.3.2 不同土地产权制度下的讨价还价及其交易成本
        3.3.3 土地产权制度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房地产开发土地供给的政府垄断制度分析
    4.1 土地垄断制度下的政府目标和职能
        4.1.1 土地国家垄断制度下的政府目标
        4.1.2 土地国家垄断制度下的政府职能
        4.1.3 地方政府土地供给的行为逻辑
    4.2 土地垄断制度下地方政府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4.2.1 地方政府土地供给的目标函数
        4.2.2 土地供给过程中地方政府“经济人”行为
        4.2.3 土地供给过程中地方政府“社会人”行为
        4.2.4 地方政府行为的内在矛盾和冲突
    4.3 土地垄断制度下各利益主体的博弈行为分析
        4.3.1 土地征购制度下地方政府干预市场讨价还价博弈的行为
        4.3.2 中央集权制度下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博弈
        4.3.3 政绩考核制度下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博弈
    4.4 地方政府行为对土地供给制度绩效的影响
        4.4.1 地方政府行为影响土地供给制度绩效的原理
        4.4.2 土地垄断制度下政府行为对土地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4.4.3 土地垄断制度下政府行为对土地资源配置效益的影响
        4.4.4 土地国家垄断制度的悖论
    4.5 本章小结
5 房地产开发土地供给的市场出让制度分析
    5.1 土地市场出让制度的经济学分析
        5.1.1 协议出让制度下政府和开发商的讨价还价
        5.1.2 土地招拍挂出让制度的经济学原理
        5.1.3 土地市场出让的最优拍卖机制
        5.1.4 影响土地出让收益的因素分析
        5.1.5 考虑土地价值属性的土地出让制度选择
    5.2 土地招拍挂制度约束下的政府行为
        5.2.1 政府作为制度制订者的干预招拍挂行为
        5.2.2 政府作为利益协调者的市场规制行为
        5.2.3 不同出让方式下的交易成本比较
    5.3 土地招拍挂制度约束下的企业行为分析
        5.3.1 企业土地需求决策原理
        5.3.2 企业房地产市场中的竞争行为
    5.4 土地招拍挂制度影响房地产市场绩效的原理
        5.4.1 我国房地产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文献回顾
        5.4.2 土地招拍挂制度对房地产市场绩效的影响——市场绩效Ⅰ
        5.4.3 土地招拍挂制度对房地产市场绩效的影响——市场绩效Ⅱ
        5.4.4 土地招拍挂制度对房地产市场绩效的影响——市场绩效Ⅲ
        5.4.5 土地供给制度影响房地产SCP:对地价和房价关系的一个理论解释
    5.5 实证分析:土地协议、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绩效对比
    5.6 本章小结
6 土地供给制度绩效的评价——制度变迁视角
    6.1 我国房地产土地供给制度变迁
        6.1.1 我国土地供给制度变迁的阶段
        6.1.2 我国土地供给制度变迁的模式
        6.1.3 我国土地供给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和路径依赖
        6.1.4 制度变迁的实证分析:以土地一级开发开发制度为例
    6.2 土地供给制度变迁绩效评价的内容、原则与方法
        6.2.1 土地供给制度绩效评价的内容和原则
        6.2.2 制度绩效评价方法的选择:主成分分析法(PCA 法)
    6.3 土地供给制度绩效综合评价——以北京土地供给制度为例
        6.3.1 土地供给制度绩效综合评价指标
        6.3.2 主要评价指标分析
        6.3.3 土地供给制度的评价过程
        6.3.4 土地供给制度综合评价的结论
    6.4 土地供给制度绩效的专项评价:基于文献结论
        6.4.1 土地供给制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6.4.2 土地供给制度的社会福利和帕累托改进
    6.5 本章小结
7 香港地区经验的借鉴和完善我国土地供给制度的建议
    7.1 经验借鉴:香港土地供给制度—行为—绩效
        7.1.1 香港地区的土地供给制度环境和土地供给制度的目标
        7.1.2 香港特区政府的土地供给行为
        7.1.3 香港土地供给制度绩效
        7.1.4 香港土地供给制度的经验借鉴
    7.2 完善土地供给制度的基本原则和价值取向
        7.2.1 对我国土地供给制度缺陷的总结
        7.2.2 完善我国土地供给制度的基本原则
        7.2.3 完善我国土地供给制度的价值取向——希克斯—卡尔多改进
    7.3 完善我国土地供给制度的建议
        7.3.1 从制度兼容角度完善土地供给制度
        7.3.2 从制度关联角度完善土地供给制度
        7.3.3 从制度互补角度完善我国的土地供给制度
        7.3.4 构建以土地供给制度为核心的房地产市场综合调控体系
    7.4 本章小结
8 结束语
    8.1 结论
    8.2 论文不足和研究展望
        8.2.1 论文不足
        8.2.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2002 年到2006 年全国协议、招标、拍卖、挂牌统计数据
附录2:1999 年到2007 年北京市房地产一二级市场统计基础数据
附录3: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6)转型期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标、技术路线、方法和依据
    1.3 研究内容结构
2 相关文献回顾
    2.1 几个主要议题及其论争
    2.2 总体性简要评论
    2.3 本章小结
3 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内涵、依据与传导机制
    3.1 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涵义、特点与作用定位
    3.2 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基本依据
    3.3 土地政策调控作用的传导渠道及其机制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目标、原则与手段体系
    4.1 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目标
    4.2 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基本原则
    4.3 参与宏观调控的土地政策体系
    4.4 本章小结
5 土地政策参与国民经济总量调控
    5.1 土地是撬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杠杆
    5.2 土地政策实施总量调控的机制分析与初步实践
    5.3 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的方向与重点
6 土地政策参与产业结构调控
    6.1 产业结构变动与土地利用结构互动关系分析
    6.2 土地政策实施产业结构调控的机制分析与实践
    6.3 产业结构调控绩效分析
    6.4 建立产业结构调控的长效机制
7 土地政策参与区域协调发展调控
    7.1 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分析
    7.2 适时运用土地政策调控区域经济发展
    7.3 发挥土地用途分区管制对区域协调发展的计划指导作用
    7.4 构建市场取向的土地用途管制实施机制
    7.5 以土地利用布局为导向积极引导跨区域产业梯度转移
    7.6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前瞻
    8.1 主要研究结果
    8.2 前瞻: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长期性及其宏观调控功能的转型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博士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

(7)我国大中型城市房地产业运行判别与目标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
        1.2.1 概念界定
        1.2.2 研究对象与范围
    1.3 国内外研究与发展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评价
    1.4 研究内容
    1.5 论文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
    2.1 房地产相关理论
        2.1.1 土地制度
        2.1.2 住房制度
        2.1.3 金融制度
        2.1.4 税收制度
        2.1.5 房地产开发
        2.1.6 房地产市场
    2.2 与本文相关的基本理论
        2.2.1 系统论系列思想
        2.2.2 辩证法思想
        2.2.3 区域经济理论
        2.2.4 产业经济理论
        2.2.5 供应链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大中型城市房地产业运行状态研究
    3.1 运行政策背景
    3.2 我国房地产业总体运行状态分析
        3.2.1 全国房地产业规模与速度分析
        3.2.2 全国房地产业结构分析
        3.2.3 全国房地产业价格分析
        3.2.4 我国房地产业运行状态总结
    3.3 我国大中型城市房地产业运行状态分析
        3.3.1 房地产投资状态分析
        3.3.2 开发状态分析
        3.3.3 销售状态分析
        3.3.4 房屋市场供求状态分析
        3.3.5 房地产泡沫状态判断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大中型城市房地产业运行机理研究
    4.1 研究主线
    4.2 基于业务流程的供应价值链运行机理研究
        4.2.1 研究思想与方法
        4.2.2 供应价值链静态运行机理
        4.2.3 供应价值链动态运行机理
    4.3 基于业务流程的影响因素因果互动运行机理研究
        4.3.1 研究思想与方法
        4.3.2 土地储备开发子系统因素因果互动分析
        4.3.3 前期工作与房屋建设子系统因素因果互动分析
        4.3.4 房屋销售子系统因素因果互动分析
        4.3.5 城市房地产系统因素因果互动综合分析
    4.4 我国大中型城市房地产业运行机理判别结果
        4.4.1 房地产业相关主体的利益制衡
        4.4.2 房地产业的多层供求均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大中型城市房地产业运行效率研究
    5.1 运行效率方法选择
        5.1.1 数据包络分析(DEA)
        5.1.2 二次相对效率
        5.1.3 因子分析
        5.1.4 运行效率方法选择
    5.2 运行效率指标体系构建
        5.2.1 运行效率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5.2.2 运行效率效率指标体系的选择
        5.2.3 运行效率指标体系
    5.3 运行效率-投入产出效率评价
        5.3.1 投入产出指标划分
        5.3.2 基于因子分析的数据包络分析实证研究
        5.3.3 基于因子分析的二次效率实证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大中型城市房地产业目标模式研究
    6.1 我国大中型城市房地产业的目标模式研究主线
    6.2 我国大中型城市房地产业的主体利益均衡
        6.2.1 房地产业主体利益关系
        6.2.2 政府的利益与制衡
        6.2.3 房地产开发商的利益与制衡
        6.2.4 银行的利益与制衡
        6.2.5 消费者的利益与制衡
    6.3 我国大中型城市房地产业的供求均衡
        6.3.1 供求的数量均衡
        6.3.2 供求的结构均衡
        6.3.3 供求的速度均衡
    6.4 我国大中型城市房地产业的区域均衡和产业均衡
        6.4.1 区域均衡
        6.4.2 产业均衡
    6.5 我国大中型城市房地产业的政策均衡
        6.5.1 政策均衡的内容
        6.5.2 政策均衡的手段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我国大中型城市房地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7.1 境外发展借鉴
        7.1.1 境外有关利益均衡的经验
        7.1.2 境外有关供求均衡的经验
        7.1.3 国外有关区域均衡和产业均衡的经验
        7.1.4 国外有关政策均衡的经验
    7.2 实现房地产系统均衡的对策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总结
    8.2 论文主要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第三章运行状态数据与结果表
    附录二:第四章业务流程图
    附录三:第五章运行效率数据与结果表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摘要
ABSTRACT

(8)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及其运行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土地储备制度的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 建立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内涵及其特点
    第二节 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相关理论
第三章 建立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必要性及绩效分析
    第一节 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现状
    第二节 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建立的必要性
    第三节 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运行的绩效
第四章 我国城市土地储备模式的比较与选择
    第一节 城市土地储备不同运行模式的特点
    第二节 各种运行模式的比较
    第三节 我国城市土地储备主导模式的选择
第五章 我国现行土地储备制度的缺陷
    第一节 土地储备法律体系不健全
    第二节 土地储备制度缺乏完善的资金支持体系
    第三节 土地储备的运行程序不规范
    第四节 政府各职能部门缺乏协调及有效的监管机制
第六章 完善我国土地储备制度的对策思考
    第一节 完善土地储备法律支撑体系
    第二节 拓宽土地储备制度融资渠道
    第三节 优化土地储备运行模式
    第四节 加强对城市土地储备机构的监管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9)基于土地储备制度的城市房地产开发用地供给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2.3 研究方法
        1.2.4 创新之处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 土地政策与房地产业发展的关系
    2.1 土地政策对房地产业影响的理论分析
        2.1.1 土地政策对土地市场影响的主要方面
        2.1.2 土地政策对房地产业的影响
    2.2 中国房地产相关土地政策演进及其评述
        2.2.1 政府干预土地市场的必要性
        2.2.2 中国房地产相关土地政策的演进过程
        2.2.3 中国房地产相关土地政策评述
3 房地产开发土地储备制度建设
    3.1 土地储备制度对房地产业的影响及其意义
        3.1.1 土地储备对房地产用地市场的影响
        3.1.2 土地储备制度对房地产企业行为的影响
        3.1.3 土地储备制度对房地产业宏观管理的影响
    3.2 我国土地储备法律制度建设
        3.2.1 我国土地储备立法应遵循的原则
        3.2.2 我国土地储备立法的基本思路
        3.2.3 我国土地储备立法的相关建议
    3.3 城市土地储备的规划技术与组织模式
        3.3.1 以城市规划为导向的土地储备
        3.3.2 城市土地储备制度运行的组织结构
    3.4 土地储备数量与储备周期
        3.4.1 影响土地储备数量与周期的因素
        3.4.2 房地产开发用地储备规模与周期确定
    3.5 城市土地储备融资渠道
        3.5.1 传统融资渠道的主要问题
        3.5.2 土地储备融资渠道创新
        3.5.3 新的土地储备融资方式面临的障碍
        3.5.4 房地产开发土地储备融资模式结论
4 土地储备制度下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
    4.1 土地储备制度下城市房屋拆迁性质的界定
        4.1.1 “公共利益”范围的界定
        4.1.2 房地产开发目的的房屋拆迁性质辨析
    4.2 土地储备制度下城市房屋的拆迁补偿
        4.2.1 房地产开发用途的房屋拆迁补偿原则
        4.2.2 拆迁补偿范围
        4.2.3 拆迁补偿标准
    4.3 土地储备制度下的城市房屋拆迁程序
        4.3.1 城市房屋拆迁主体的确定
        4.3.2 土地储备制度下的房屋拆迁程序
    4.4 土地储备制度下房屋拆迁管理改进
        4.4.1 土地储备制度下的拆迁管理政策调整
        4.4.2 现行拆迁法律法规调整及其他政策建议
5 土地储备制度下房地产用地交易管理
    5.1 房地产开发用地出让方式的比较分析
        5.1.1 协议出让
        5.1.2 招标出让
        5.1.3 拍卖出让
        5.1.4 挂牌出让
        5.1.5 四种出让方式主要特点比较
    5.2 土地出让方式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5.2.1 土地交易方式与房价关系的理论分析
        5.2.2 “招拍挂”对房地产影响的结论
    5.3 我国房地产开发用地交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5.3.1 地方政府在土地交易中违规操作
        5.3.2 划拨土地非法入市,干扰房地产市场
        5.3.3 土地“招拍挂”制度执行不彻底
        5.3.4 地产商储备了大量土地,未按期开发
        5.3.5 土地出让信息不透明,影响市场预期和判断
        5.3.6 土地二级市场不完善,土地交易中心现代化水平不高
    5.4 房地产开发用地交易管理的两个难点问题
        5.4.1 经济适用房划拨用地分析
        5.4.2 国有企业划拨土地转让分析
    5.5 房地产开发用地交易及其管理的改进探讨
        5.5.1 强化土地储备制度,增强国家调控能力
        5.5.2 取消经济适用房土地划拨供应方式
        5.5.3 取消协议出让,完善“招拍挂”出让方式
        5.5.4 房地产开发用地转让管理思路
        5.5.5 加强土地出让后的跟踪管理
        5.5.6 建立公开透明的土地交易信息披露制度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土地储备制度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理论研究现
2 土地储备制度概况
    2.1 土地储备制度的内涵
    2.2 土地储备制度产生背景
    2.3 土地储备模式与运作程序
3 土地储备制度下房地产经营环境的变化
    3.1 土地要素逐渐实现市场化配置
    3.2 单位土地价格迅速攀升
    3.3 土地呈现大宗出让的趋势
4 土地储备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影响
    4.1 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发展模式的影响
    4.2 对房地产开发企业投资绩效的影响
    4.3 对房地产开发业进入壁垒的影响
5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应对措施
    5.1 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5.2 建立高效的土地竞拍决策系统
    5.3 实施产品差异化策略
    5.4 打造严格的成本控制体系
    5.5 选择恰当的竞合方针
6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
    6.2 展望
注释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四、土地收购储备制度下房地产转让的特点(论文参考文献)

  • [1]呼和浩特市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研究[D]. 付永刚.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1(11)
  • [2]土地收购储备与房地产转让的异同[J]. 何建培. 上海房地, 2010(12)
  • [3]中国城市建设用地一级开发融资体系研究[D]. 王旭升.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0(07)
  • [4]我国土地储备制度中的物权问题研究[D]. 薛冰. 北京工商大学, 2010(02)
  • [5]房地产开发土地供给制度分析[D]. 马小刚. 重庆大学, 2009(10)
  • [6]转型期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问题研究[D]. 王成艳. 山东农业大学, 2007(03)
  • [7]我国大中型城市房地产业运行判别与目标模式研究[D]. 历娜. 吉林大学, 2007(05)
  • [8]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及其运行模式研究[D]. 林嘉华. 福建师范大学, 2007(07)
  • [9]基于土地储备制度的城市房地产开发用地供给管理研究[D]. 张丽娟. 重庆大学, 2007(06)
  • [10]土地储备制度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影响研究[D]. 宋国伦. 华中科技大学, 2006(04)

标签:;  ;  ;  ;  ;  

征地储备制度下的房地产出让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