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地震技术在盘山矿的应用

3D地震技术在盘山矿的应用

一、三维地震技术在潘三矿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海涛[1](2021)在《淮南煤田奥陶系古岩溶成因机理及预测研究》文中提出华北煤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内古岩溶十分发育,成为岩溶水储存和运移的主要场所与通道。目前,矿山对奥陶系岩溶研究多集中于含水层富水性和渗透性,缺乏对古岩溶发育特征及其成因机理研究,致使矿山开采过程中岩溶水患预测不准、岩溶水害时有发生。淮南煤田位于华北板块东南缘,为一 NWW展布的对冲式断褶构造带,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极为复杂。随着煤田逐渐向深部开采,奥陶系岩溶水害威胁程度日趋严重,古岩溶研究工作已迫在眉睫。因此,系统开展淮南煤田奥陶系古岩溶发育特征、分布规律及成因机理研究,不仅对淮南煤田及类似水文地质条件矿区的深部煤炭资源开采过程中岩溶水害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进一步认识华北地区奥陶系古岩溶的形成与演化也具有深远意义。本文以岩溶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古地理学、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和岩石力学等多学科交叉理论为指导,采用野外调查、岩芯观测、薄片鉴定、室内实(试)验、数值模拟、模型预测、地质统计分析等方法与手段,对淮南煤田奥陶系古岩溶发育特征、演化过程及其成因机理等方面开展了系统深入研究,并对古岩溶发育程度进行了预测。取得主要成果和认识如下:(1)系统研究了淮南煤田奥陶系古岩溶的发育特征、充填特征和分布特征:①淮南煤田奥陶系碳酸盐岩中主要发育有溶孔、裂缝、溶洞和岩溶陷落柱等四种古岩溶,且以裂缝和溶洞为主;②裂缝和大溶洞多为充填型,半充填和未充填型次之,小溶洞多为半充填型,其次是未充填型,全充填型最少;③裂缝、大溶洞和岩溶陷落柱主要沿着断层带分布,在垂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带性。(2)确定了淮南煤田奥陶系古岩溶的形成期次、形成时间、形成环境和侵蚀性流体来源:①沉积岩溶形成于早奥陶世到中奥陶世,主要发生在海平面附近,是海水和大气降水共同溶蚀作用的结果;②风化壳岩溶形成于晚奥陶世到早石炭世,主要与大气降水的长期淋滤作用有关,在奥陶系地层顶部形成了风化壳孔缝洞系统,且垂向上存在明显的“四带”结构,即地表残积带、垂直渗流带、水平潜流带和深部缓流带;③压释水岩溶形成于中石炭世至早三叠世,发生在地下中高温、埋藏封闭环境中,其形成主要与上覆石炭-二叠系地层在成岩压实过程中释放出有机酸和酸性压释水有关;④热液岩溶发生在晚三叠世至晚白垩世期间的地下高温、深埋环境中,其形成主要与地下深部的岩浆热液活动有关;⑤混合岩溶形成于早白垩世至晚古近纪,发生在潘集和陈桥背斜的碳酸盐岩露头区的断裂带周围,其形成主要是大气淡水与深部地层水以及热液流体的混合溶蚀作用有关。(3)系统阐述了碳酸盐岩岩性、岩层结构、侵蚀性流体、断裂构造、古地貌与古水文、岩浆活动、以及岩溶作用时间等因素对淮南煤田奥陶系古岩溶发育的控制作用:①溶蚀试验表明,淮南煤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溶蚀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灰岩>角砾灰岩>白云质灰岩>泥质灰岩>灰质白云岩>白云岩;②水文地球化学模拟发现,侵蚀性流体溶蚀能力主要受流体温度、酸性气体成分(包括CO2和H2S等)和压力、以及混合流体比例等控制;③多期构造运动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早燕山期和晚燕山期的断裂构造对淮南煤田奥陶系古岩溶发育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区中部地区是拉张裂缝和古岩溶发育的最佳位置;④奥陶系风化壳古地貌与古水文控制着奥陶系古岩溶的垂向发育特征,基岩风化面古地貌与古水文控制着奥陶系含水层的富水性和渗透性;⑤岩浆活动和岩溶作用时间对淮南煤田奥陶系古岩溶的形成和演化也起着重要作用。(4)以淮南煤田岩溶陷落柱为研究对象,推导出圆台形顶板塌陷判据公式,模拟分析了岩溶陷落柱基底溶洞和顶板塌陷的形成与演化过程,揭示了岩溶陷落柱形成机理。淮南煤田岩溶陷落柱的形成主要与晚三叠世至古近纪的热液溶蚀和混合溶蚀有关,印支期和早、晚燕山期形成的断裂构造、岩浆活动和碳酸盐岩半暴露区对淮南煤田岩溶陷落柱的形成与演化起到了关键作用。(5)建立了 GIS-AHP耦合模型,预测了淮南煤田奥陶系古岩溶发育程度及其平面分布:淮南煤田奥陶系古岩溶发育程度整体为中等~极强,仅西北、西南和东北部分地区奥陶系古岩溶发育程度表现为中等偏弱~弱,古岩溶发育强~极强区域主要集中在中部矿区。通过对比预测结果和区内岩溶陷落柱、奥陶系含水层突(涌)水点实际揭露位置,验证了预测模型、评价指标和指标权重的正确性,为深部岩溶水害防治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图[106]表[36]参[327]

王柯淇,王治国,高静怀,王彦飞[2](2021)在《金属矿产资源探测的地震方法:综述与展望》文中提出当前,由于金属价格的不断升高和寻找浅层矿床难度的日益增大,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采必将向更深层发展.因而,地震方法已经成为用于金属矿探测的一种更重要的工具,以实现对深埋矿藏的构造进行清晰成像,帮助深层矿床的直接定位.本文回顾了硬岩环境下的地震方法,涵盖了岩石物理性质、地震采集处理解释技术等.通过梳理来自中国、澳大利亚,欧洲,加拿大,南非等国家的一系列广泛的研究案例,本文逐一论述了二维反射地震方法、三维地震方法、被动源与主动源联合地震方法、地震与其他地球物理场的联合反演等所涉及的基本原理、技术进展和取得的探矿成果.在此基础上,本文讨论了当前金属矿地震探测中的得失,展望了未来技术发展和进步的潜在方向,以供勘探地球物理同行参考.特别建议了,必须开发金属矿勘探专用的地震数据处理与解释技术,诸如被动源与主动源的联合成像技术、多地球物理场联合反演技术、矿体的超分辨率反演技术、矿体内部非均质性的分析技术、矿体人工智能解释技术等,力争实现我国金属矿地震探测技术的原始创新.

邵亚红[3](2015)在《岩浆侵入体热作用对矿井地温场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煤炭资源大国,随着开采深度的不断延伸,矿井的热害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煤矿的安全开采。安徽淮南部分矿区存在高温异常区,尤其是潘三矿煤矿,具有煤层埋藏深、地温地压高、热害范围大的特点。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原岩温度不断升高,采掘工作面的高温热害日益突出,严重威胁了矿井的安全生产。影响矿井地温分布的因素有很多,包括井田内的断层、褶曲、地下水活动、松散层厚度以及岩浆侵入等。但是针对岩浆侵入对矿井地温分布影响的系统研究成果还较少。因此本文以潘三矿为例,在对潘三矿的地温分布特征及地温异常,并且对潘三矿岩浆岩的分布规律、侵入形式、侵入年代,岩性和化学成分等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采用解析解理论分析以及ANSYS数值模拟等手段,分析研究了岩浆侵入及其热作用对围岩温度场的影响。通过本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潘三矿内大部分区域的地温梯度都超过了3.0℃/hm,属于地温正异常,温度场呈较高状态。潘三矿井田内温度由井田东北角的浅部向西南方向的深部,随着煤层向深处的延伸而逐渐增加。而且其一级热害区和二级热害区分界面深度分别为530m及850m,矿区热害较严重。(2)在潘三矿井田岩浆岩分布广泛,受到岩浆侵蚀而产生变质作用的最高层位在8煤,至上而下岩浆的侵入范围逐渐变大。其侵入年龄为118Ma,位于第三次燕山期晚期活动侵入。主要顺煤层和断层破碎带侵入煤系地层,以岩床为主,其岩性为正长煌斑岩、正长斑岩等。(3)理论分析和数值分析表明,当高温的岩浆侵入围岩之后,导致了热的极不平衡,侵入体所释放的热急速的向四周传递,致使围岩温度增加,形成一定的温度场。与岩浆侵入体直接接触部分的围岩温度较高,随着与侵入体距离的远离,温度将逐渐降低,形成了一个以侵入体为中心的温度场。在岩浆侵入围岩的前期,温度迅速下降,后期温度下降的速率明显降低。当岩浆侵入时间达到数十万年以后,围岩温度将恢复到初始温度,岩浆高温侵入体对围岩的温度将没有影响。另外,岩浆侵入前期对围岩温度的影响受多种因素的控制,如侵入体初始温度、侵入体形态、侵入后持续时间、侵入体厚度以及松散层厚度等。但综合以上研究表明,各因素对温度场的影响均只表现在岩浆侵入后短时间内的降温过程,当侵入后的年限足够长,这些因素对温度场分布特征的影响都将消失。(4)根据钻孔及地温资料分析得出,潘三矿地温异常区域与岩浆侵入区域范围并不一致,二者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同时,理论分析与数值分析结果表明,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岩浆侵入体本身热作用对矿井现今地温场的影响都将消失。而且,对研究区内岩浆岩岩样的U、Th、40K及热导率的测试表明,研究区内岩浆岩的U、Th、40K含量很低,热导率为3.0W/(m.K),二者均接近围岩,故研究区内岩浆侵入体的放射性生热及对围岩热导率的改变对围岩温度场的影响很小。根据以上三者的综合分析并结合潘三矿岩浆的侵入年代进一步得出,潘三矿燕山晚期的岩浆侵入体对矿井现今地温场没有影响。

王德全,苗亚田,李志[4](2012)在《浅议矿井勘探中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以精度高、控制程度高而被广泛应用于煤矿采区勘探,对优化采区设计、避免或减少地质风险、促进瓦斯综合治理和提高资源回收率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而且经济、安全、社会效益显着,是矿井高产高效建设的可靠地质保障。

杨永波[5](2012)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煤矿开采过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一个地质条件复杂的矿井进行三维地震勘探,采掘过程中实际揭露的构造与三维地震解释的构造进行对比,证明运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保障安全、高效地采掘生产是非常必要的,同时节省了大量的补充钻探与巷探费用。尤其是对东荣三矿这样面临着高产高效转变时的地质勘探更是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蒋旭刚,温志辉,魏建平,刘彦伟,胡大鹏,胡守涛[6](2011)在《潘三矿顺层长钻孔掘进消突技术试验研究》文中认为针对淮南矿区潘三矿11-2煤层瓦斯含量高、瓦斯压力大、煤层透气性低,提出并实施了顺层长钻孔掘进消突技术,通过实施后的效果评价指标、瓦斯残存量等的考察,证实了顺层长钻孔的应用既消除了煤与瓦斯突出的危险,又加快了掘进进尺,是高瓦斯、低透气性突出煤层实现快速掘进的有效措施之一。

程建远,赵伟,曹丁涛,王铁记[7](2010)在《煤矿采区三维地震探采对比效果的分析与思考》文中研究表明通过介绍兖州、淮南等11个矿区20多个煤矿采区三维地震成果,对各矿探采对比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总结出影响三维地震勘探成果精度的5个技术问题,并指出造成这些问题的3个主要原因,即:野外施工质量普遍下降;方法研究工作严重滞后;三维地震资料二维解释仍很普遍。为提高采区三维地震勘探成果精度提出了6点建议,即:推广高密度三维地震技术,解决精细探查问题;围绕共性关键问题,开展攻关研究与示范应用;发挥产学研结合优势,挖掘现有技术的潜力;加强地震行业自律,施行市场准入制度;集中优势技术力量,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以及开展煤矿井下地震技术研发,提高地质保障水平。

张世阔,曹思华[8](2010)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矿井安全高效开采地质保障技术》文中研究表明潘三煤矿构造地质条件复杂,断层、褶曲、火成岩、陷落柱均发育,且由于矿井10多年的高强度开采,采空区面积大、积水水头高,而下阶段工作面出于防突需要多为沿空布置,从而增加了防治、探放老空水的难度。围绕影响矿井安全高效开采的主要地质因素,采用了地面与井下、钻探与物探相结合的综合探测方法,构建了适合潘三煤矿安全高效开采的地质保障技术体系。

崔凡,鲁博,刘微,王兴元[9](2010)在《三维地震属性在潘三矿地质异常识别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陷落柱时刻威胁煤矿安全生产,而在地震解释中,由于其地震响应与其它地质异常体之间存在多解性问题,如何识别陷落柱地质异常,在煤矿三维地震解释中具有重要意义.地震属性技术在解决地质异常问题上,具有显着效果.在对已知陷落柱异常体属性响应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淮南潘三矿12418陷落柱附近的12318地质异常体的不同属性对比分析,有效排出了陷落柱地质异常可能,为煤矿开采设计提供了依据.

徐良骥[10](2009)在《煤矿塌陷水域水质影响因素及其污染综合评价方法研究》文中指出伴随着煤矿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煤电一体化进程的实施,矿区生产生活用水问题日益突出,矿区水资源的缺乏已制约了煤炭工业的发展。而伴随着煤炭的大规模开采,在地下水埋藏较浅的矿区已形成了大面积的煤矿塌陷积水域,因此研究塌陷水域水质演变规律及其控制影响因素,准确评价水质状况,预测水环境变化趋势,对于节约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避免地下水过度开采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为研究控制影响因素在水质演变过程中的作用,论文以淮南矿区为例,针对煤矿塌陷水域水资源形成特征,结合塌陷水域水质控制影响因素的特点,选取了封闭性能好、塌陷年龄不同的张集、谢桥、潘一矿塌陷水域进行了连续监测,分析其水质指标随塌陷年龄增长的演变特征。结果显示,塌陷水域中总磷、总氮、总硬度、重金属元素等指标具有累积效应。水质指标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塌陷水域水质特征的形成主要受矿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矿井开采微震因素的控制影响。针对井下开采微震因素对塌陷水域水质的控制影响,论文选用具有数据连续采集、大存储量功能的动态信号监测系统,对潘一矿1612(1)工作面采动区、采空区进行了微振监测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巨厚松散层条件下,地面仍能监测到震动信号,且信号主频为37HZ。为验证微震控制影响下塌陷水域水质演变特征,论文引入相似材料模拟理论,采用物理模型模拟试验方法论证水质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在微震因素影响下,悬浮物大量吸附重金属离子并产生沉淀,塌陷水体中重金属含量随微震时间增长而减小,最后逐渐稳定。另外,针对水质评价工作中,评价指标选取的合理性及评价模型准确性的问题,论文将主成分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结合构建了塌陷水域水质综合评价模型。在评价过程中,对主成分分析法采用逆指标“倒数法”变换、用“对数化法”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两个方面进行改进,提高第一主成分的贡献率;对模糊综合评价法在评价指标因子选取上进行了改进,采用累积方差贡献率大于85%进行判断选取评价因子。论文分析了GIS与环境评价模型相结合方式,利用ArcGIS Engine与C#建立水质污染综合评价信息系统。为了实现水质污染综合评价可视化,采用泛克里格插值方法实现监测数据由点到面的转变。利用ArcGIS Engine中的UniversalKriging模型求解潘一矿东、西塌陷水域污染物分布专题图,可以真实、准确地反映环境的实际状况。在水质污染综合评价信息系统中,论文引入了矿山开采沉陷学理论,运用概率积分法建立开采沉陷面积预计数学模型,对矿井开采计划内的塌陷水域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并绘制了潘集矿区年度下沉等值线,使管理者对潘集矿区塌陷水域发展趋势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二、三维地震技术在潘三矿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维地震技术在潘三矿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淮南煤田奥陶系古岩溶成因机理及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古岩溶
        1.2.2 古岩溶形成期次及其识别方法研究现状
        1.2.3 古岩溶分布规律与控制因素研究现状
        1.2.4 古岩溶识别与预测研究现状
        1.2.5 华北煤田古岩溶研究现状
        1.2.6 淮南煤田岩溶研究现状
        1.2.7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论文工作量
2 研究区地质及水文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概况
    2.2 地层与构造
        2.2.1 地层
        2.2.2 构造
    2.3 含水层系统
        2.3.1 新生界松散孔隙含(隔)水层系统
        2.3.2 基岩裂隙-溶隙含水层系统
3 奥陶系古岩溶发育特征
    3.1 奥陶系地层与岩性特征
        3.1.1 地层厚度及结构
        3.1.2 岩性特征
        3.1.3 岩石矿物特征
    3.2 奥陶系古岩溶发育类型及特征
        3.2.1 溶孔
        3.2.2 裂缝
        3.2.3 溶洞
        3.2.4 岩溶陷落柱
    3.3 奥陶系古岩溶充填特征
        3.3.1 充填物类型
        3.3.2 充填特征
    3.4 奥陶系古岩溶分布特征
        3.4.1 平面分布特征
        3.4.2 垂向分布特征
    3.5 本章小结
4 奥陶系古岩溶形成期次确定
    4.1 奥陶系古岩溶形成背景
        4.1.1 奥陶系地层沉积背景
        4.1.2 区域构造演化背景
        4.1.3 岩浆活动
    4.2 古岩溶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4.2.1 样品采集与测试
        4.2.2 碳和氧同位素特征
        4.2.3 微量元素特征
    4.3 古岩溶充填物形成环境分析
        4.3.1 盐度-温度-深度计算
        4.3.2 形成环境分析
    4.4 奥陶系古岩溶形成期次确定
    4.5 本章小结
5 不同期次古岩溶形成环境与发育模式
    5.1 沉积岩溶
        5.1.1 地质背景
        5.1.2 古气候
        5.1.3 古水文
        5.1.4 沉积岩溶发育模式
    5.2 风化壳岩溶
        5.2.1 地质背景
        5.2.2 古气候
        5.2.3 古地貌
        5.2.4 古水文
        5.2.5 风化壳岩溶发育模式
    5.3 压释水岩溶
        5.3.1 地质背景
        5.3.2 古水文地质条件
        5.3.3 压释水岩溶发育模式
    5.4 热液岩溶
        5.4.1 构造运动
        5.4.2 岩浆活动
        5.4.3 热液岩溶发育模式
    5.5 混合岩溶
        5.5.1 地质背景
        5.5.2 古气候
        5.5.3 古地貌
        5.5.4 古水文
        5.5.5 混合岩溶发育模式
    5.6 奥陶系古岩溶演化模式
    5.7 本章小结
6 奥陶系古岩溶发育控制因素
    6.1 地层岩性与结构
        6.1.1 碳酸盐岩岩性
        6.1.2 岩层结构
    6.2 侵蚀性流体
        6.2.1 大气淡水
        6.2.2 地层压释水
        6.2.3 热液流体
        6.2.4 混合流体
    6.3 断裂构造
        6.3.1 构造分期
        6.3.2 古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
        6.3.3 模拟结果分析
        6.3.4 多期构造运动对古岩溶发育的控制作用
    6.4 古地貌与古水文
        6.4.1 奥陶系风化壳古地貌与古水文
        6.4.2 基岩风化面古地貌与古水文
    6.5 岩浆活动
    6.6 岩溶作用时间
    6.7 本章小结
7 淮南煤田岩溶陷落柱形成机理探讨
    7.1 基底溶洞形成过程分析
        7.1.1 溶洞形成机理
        7.1.2 溶洞形成过程数值模拟
    7.2 顶板塌陷过程分析
        7.2.1 顶板塌陷力学机制
        7.2.2 顶板塌陷数值模拟
    7.3 岩溶陷落柱形成机理探讨
    7.4 本章小结
8 淮南煤田奥陶系古岩溶发育程度预测
    8.1 预测方法
        8.1.1 层次分析法
        8.1.2 基于GIS的层次分析法
    8.2 预测模型建立
        8.2.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8.2.2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8.2.3 评价指标归一化处理
        8.2.4 综合得分模型建立
    8.3 预测结果分析
    8.4 结果验证
    8.5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主要创新点
    9.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2)金属矿产资源探测的地震方法:综述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硬岩环境中地震方法概述
    1.1 岩石物理性质
    1.2 地震探测技术
    1.3 基于人工智能的地震数据处理解释趋势
2 国内外研究案例
    2.1 二维反射地震勘探
    2.2 三维地震勘探
    2.3 被动源与主动源地震联合探测
    2.4 地震与其他地球物理场联合反演
3 展望未来
    (1)地震资料采集仪器设备
    (2)地震采集技术
    (3)地震数据处理及解释技术
4 结 论

(3)岩浆侵入体热作用对矿井地温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岩浆侵入方式
        1.2.2 煤层岩浆侵入范围的确定
        1.2.3 岩浆侵入年代的确定
        1.2.4 岩浆侵入体对围岩温度场影响的研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主要测试与试验内容
    1.4 论文工作概况及工作量
2 研究区地质概况
    2.1 矿区位置及自然地理条件
    2.2 矿区地层及煤层
        2.2.1 地层
        2.2.2 煤层
    2.3 矿井区域构造及井田构造
        2.3.1 区域构造
        2.3.2 矿井构造
    2.4 区域水文地质及矿井水文地质条件
        2.4.1 区域水文地质
        2.4.2 矿井水文地质条件
3 潘三矿地温分布特征及地温区划
    3.1 地温拟合
        3.1.1 地温拟合公式
        3.1.2 地温数值拟合研究
        3.1.3 拟合方程的检验
    3.2 潘三矿地温梯度变化规律
        3.2.1 地温梯度概念
        3.2.2 井田主采煤层的地温梯度变化特征
    3.3 潘三矿地温变化规律及区划研究
        3.3.1 井田主采煤层的温度变化特征
        3.3.2 同一水平深度的地温分布规律
        3.3.3 井田主采煤层地温区划
    3.4 小结
4 潘三矿岩浆岩分布特征及侵入年代的确定
    4.1 岩浆岩发育及分布
    4.2 岩浆侵入年代
    4.3 岩浆岩岩性及侵入形式
    4.4 小结
5 岩浆侵入体热作用对矿井地温场影响的解析解
    5.1 参数测试
        5.1.1 热导率测试
        5.1.2 比热容测试
        5.1.3 密度测试
    5.2 矿区岩石放射性生热率测定与评价
        5.2.1 概述
        5.2.2 放射性生热率测定结果及分析
        5.2.3 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效应
    5.3 模型的建立
    5.4 模型的求解
    5.5 岩浆侵入冷却过程岩浆-围岩温度场分布特征
    5.6 小结
6 岩浆侵入体热作用对矿井地温场影响的数值模拟
    6.1 ANSYS简介
    6.2 ANSYS热分析
        6.2.1 热分析的特点
        6.2.2 热分析的基本过程
    6.3 ANSYS瞬态热分析
    6.4 岩浆侵入围岩温度场特征数值模拟
        6.4.1 模型的建立
        6.4.2 岩浆侵入对矿井地温场影响的模拟研究
    6.5 小结
7 结论及不足之处
    7.1 结论
    7.2 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1 解析解的详细求解过程

(4)浅议矿井勘探中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及其应用
    1.1 控制断层
    1.2 控制煤层及基岩面起伏形态
    1.3 控制煤层底板深度
2 吉林地区某矿地质构造特点及其对安全生产的影响
3 三维地震勘探成果的应用
    3.1 优化采区设计, 合理布置综采面, 减少工程施工的盲目性
    3.2 动态解释布置工作面
    3.3 指导预测预报工作, 防治煤与瓦斯突出
    3.4 目标处理技术
4 应用效果
    4.1 经济效益
    4.2 安全效益
    4.3 社会效益

(5)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煤矿开采过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概况
    1.1 矿井概况
    1.2 勘探区概况
2 勘探区基本地质条件及需解决的问题
    2.1 地质条件
    2.2 构造条件
    2.3 需解决的地质问题
3 勘探成果验证与分析
    3.1 煤层赋存形态的控制
    3.2 构造情况的控制
4 经济效益分析
5 结束语
    5.1 煤矿应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必要性
    5.2 提高地质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

(6)潘三矿顺层长钻孔掘进消突技术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1 试验点概况
2 顺层长钻孔消突机理
3 顺层长钻孔消突实例
    3.1 确定钻孔直径
    3.2 钻孔深度及布孔方式
    3.3 封孔方法和深度及抽采时间
4 效果分析
    4.1 评价指标考察
    4.2 工作面消突效果验证
5 结论

(8)复杂地质条件下矿井安全高效开采地质保障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矿井地质概况
    1.1 可采煤层
    1.2 构造地质条件
    1.3 瓦斯地质
    1.4 水文地质条件
2 影响矿井安全高效开采的地质因素
    2.1 地质构造
    2.2 水文地质条件
3 矿井安全高效开采地质保障技术
    3.1 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勘探技术
    3.2 目标处理技术
    3.3 地质雷达探测技术
    3.4 钻探超前探测技术
    3.5 无线电波坑透技术
    3.6 覆岩破坏探测技术
    3.7 工作面富水性探测技术
    3.8 远距离超前探放老空区水
    3.9 提升地质人员素质
4 结语

(9)三维地震属性在潘三矿地质异常识别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三维数据体属性提取
2 陷落柱地质异常体的地震属性特征
3 陷落柱地质异常体属性分析的应用
4 结论

(10)煤矿塌陷水域水质影响因素及其污染综合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我国水资源状况
        1.1.2 煤矿区水资源状况
        1.1.3 淮南矿区水资源状况
    1.2 研究意义
    1.3 煤矿塌陷水域水资源
        1.3.1 塌陷水域水资源的形成条件
        1.3.2 塌陷水域水资源补给
        1.3.3 塌陷水域水质控制影响因素
    1.4 煤矿微震因素对塌陷水域水质控制影响
        1.4.1 微震概述
        1.4.2 微震监测系统发展
    1.5 水质污染综合评价
        1.5.1 水质现状评价主要研究方法
        1.5.2 水质综合评价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1.5.3 主成分分析法
    1.6 地理信息系统(GIS)功能及其在环境评价中应用
        1.6.1 GIS概述
        1.6.2 GIS发展趋势
        1.6.3 GIS的功能在水资源环境评价中应用
    1.7 课题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
2 塌陷水域水质演变特征研究
    2.1 研究区域及研究方法
        2.1.1 研究区域选择
        2.1.2 研究方法
        2.1.3 淮南矿区地下水背景值
    2.2 塌陷水域水质演变特征分析
        2.2.1 营养盐的变化特征
        2.2.2 透明度的变化特征
        2.2.3 溶解氧的变化特征
        2.2.4 化学耗氧量的变化特征
        2.2.5 生化需氧量的变化特征
        2.2.6 总硬度的变化特征
        2.2.7 重金属元素的变化特征
        2.2.8 水质指标相关性分析
    2.3 塌陷水域污染源分析
    2.4 塌陷水域水质控制影响因素分析
        2.4.1 塌陷年龄对水质的控制影响
        2.4.2 农业非点源污染对水质的控制影响
        2.4.3 煤研石淋溶行为与矿井水对水质的控制影响
    2.5 重金属离子化学平衡分析
    2.6 小结
3 微震因素对塌陷水域局部水质控制影响研究
    3.1 受采动影响的塌陷水域水质差异性分布
    3.2 微震因素与水质变化的关系
        3.2.1 微震影响区水质分布特征
        3.2.2 微震环境监测试验
    3.3 小结
4 微震控制影响塌陷水域水质相似材料模拟试验研究
    4.1 相似材料模拟试验概述
        4.1.1 相似材料模拟试验的研究内容
        4.1.2 相似材料模拟试验的理论基础
        4.1.3 相似材料模拟试验基本条件
    4.2 微震因素控制影响水质相似模型的建立
        4.2.1 模型设计
        4.2.2 模拟监测程序设计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3.1 微震条件下水域中重金属含量变化
        4.3.2 微震条件下水域内底泥中重金属含量变化
        4.3.3 塌陷水域中重金属分布形态
    4.4 微震控制影响水质机制探讨
        4.4.1 水质点波浪理论
        4.4.2 分子碰撞理论
        4.4.3 重金属反应活化能模拟实验
    4.5 小结
5 塌陷水域水质污染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5.1 多元统计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方法
        5.1.1 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法
        5.1.2 主成分分析法的改进
        5.1.3 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步骤
    5.2 模糊综合评价法
        5.2.1 模糊综合评价法原理
        5.2.2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改进
        5.2.3 模糊综合评价步骤
    5.3 潘集矿区塌陷水域水质综合评价
        5.3.1 潘集矿区塌陷水域现状
        5.3.2 主成分综合评价结果
        5.3.3 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5.4 小结
6 塌陷水域水质综合评价信息系统可视化设计与实现
    6.1 系统概述
        6.1.1 系统设计原则
        6.1.2 开发工具的选择
    6.2 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设计
        6.2.1 系统的功能
        6.2.2 系统总体结构
    6.3 污染分布的空间分析
        6.3.1 GIS数据内插方法
        6.3.2 克里格法的基本原理
        6.3.3 泛克里格法原理
        6.3.4 泛克里格法空间插值计算步骤
    6.4 塌陷水域沉陷发展趋势预测
        6.4.1 概率积分法原理
        6.4.2 地表任意点下沉值预计数学模型
        6.4.3 开采沉陷面积预测
    6.5 系统总体功能实现
        6.5.1 数据库管理子系统
        6.5.2 专题地图
        6.5.3 水质现状评价模型的程序实现
        6.5.4 沉陷发展趋势预测子系统的程序实现
        6.5.5 水质污染空间分析程序实现
    6.6 小结
7 结语与展望
    7.1 结论
    7.2 论文创新之处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录用和完成的学术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与主要学术活动概况

四、三维地震技术在潘三矿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淮南煤田奥陶系古岩溶成因机理及预测研究[D]. 张海涛. 安徽理工大学, 2021
  • [2]金属矿产资源探测的地震方法:综述与展望[J]. 王柯淇,王治国,高静怀,王彦飞.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21(04)
  • [3]岩浆侵入体热作用对矿井地温场的影响研究[D]. 邵亚红. 安徽理工大学, 2015(07)
  • [4]浅议矿井勘探中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应用[J]. 王德全,苗亚田,李志. 能源与节能, 2012(12)
  • [5]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煤矿开采过程中的应用[J]. 杨永波.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2(17)
  • [6]潘三矿顺层长钻孔掘进消突技术试验研究[J]. 蒋旭刚,温志辉,魏建平,刘彦伟,胡大鹏,胡守涛. 煤炭技术, 2011(10)
  • [7]煤矿采区三维地震探采对比效果的分析与思考[J]. 程建远,赵伟,曹丁涛,王铁记. 中国煤炭地质, 2010(08)
  • [8]复杂地质条件下矿井安全高效开采地质保障技术[J]. 张世阔,曹思华. 煤矿安全, 2010(04)
  • [9]三维地震属性在潘三矿地质异常识别中的应用[J]. 崔凡,鲁博,刘微,王兴元. 矿业工程研究, 2010(01)
  • [10]煤矿塌陷水域水质影响因素及其污染综合评价方法研究[D]. 徐良骥. 安徽理工大学, 2009(07)

标签:;  ;  ;  ;  ;  

3D地震技术在盘山矿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