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140例出血热流行病学分析

新疆140例出血热流行病学分析

一、新疆出血热140例流行病学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黄天鹏[1](2020)在《内蒙古羊种布鲁氏菌的追溯及其节肢动物新宿主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独特的自然气候和游牧的生活环境,为蜱虫的滋生和繁殖提供了有利环境。随着全球气候环境的变化,蜱虫在干旱草原地区的活动更加频繁。众所周知,蜱虫不仅会通过直接叮咬的方式对宿主皮肤造成炎症反应,而且其可以作为多种病原体的传播媒介,其中布鲁氏菌病也可能属于蜱传疾病之一。近年来,内蒙古各地区经常发生人和动物的布鲁氏菌病,严重影响着当地畜牧业的健康发展,甚至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本研究从2015年至2020年期间,采集呼伦贝尔地区各发育期的草原革蜱作为试验材料。应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对草原革蜱的不同性别,不同发育期和不同器官组织,在基因水平和蛋白质水平上检测了羊种布鲁氏菌的特异性基因及其产物。更为重要的是,在成蜱和蜱卵中成功分离出8株羊种布鲁氏菌,强有力的证实了草原革蜱可能是内蒙古地区羊种布鲁氏菌的天然贮存宿主之一。随后,本研究在体外培养的草原革蜱原代细胞中,将羊种布鲁氏菌的分离菌株进行蜱细胞侵染试验。通过免疫荧光和透射电镜的方法,在草原革蜱原代细胞胞浆内中检测到了有效的布鲁氏菌菌体。该试验表明,羊种布鲁氏菌可以适应蜱细胞胞内环境。本研究主要的试验结果描述如下:1.从2015—2020年期间,选择了内蒙古呼伦贝尔的牧业四旗(包括新巴尔虎旗右旗、新巴尔虎左旗、陈巴尔虎旗和鄂温克旗)和牙克石地区共23个牧区点采集蜱虫样本,并进行蜱虫种型鉴定:应用传统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在呼伦贝尔地区4月下旬至6月下旬期间的优势蜱种确定为草原革蜱;根据16S rRNA基因和CO I基因绘制遗传进化树分析发现,该地区的草原革蜱与新疆、俄罗斯、河北和吉林地区的草原革蜱来源于同一祖先。2.首次在2015—2019年期间对内蒙古地区的1911只草原革蜱体内检测了布鲁氏菌的Bcsp31特异性基因。结果发现草原革蜱体内携带布鲁氏菌Bcsp31特异性基因的总阳性率最高地区可以达到87.80%。同样方法在不同发育阶段的蜱虫(包括虫卵、幼虫、若虫和成虫)体内均成功检测到布鲁氏菌特异性基因。该试验结果提示,草原革蜱体内布鲁氏菌存在周期较长,很有可能是牧区造成家畜布鲁氏菌病一直发病流行的潜在原因之一。3.以常规布鲁氏菌的分离方法,分别在饱血草原革蜱及其蜱卵中成功分离得到8株布鲁氏菌。通过布鲁氏菌的分型试验证实其中6株分离株为羊种3型布鲁氏菌:分别命名为B.melitensis IMHT1、B.melitensis IMHT2、B.melitensis IMHT3、B.melitensis IMHT4、B.melitensis IMHT5 和 B.melitensis IMHT6;其余 2 株为羊种 2型布鲁氏菌:分别命名为B.melitensis IMHT7和B.melitensis IMHT8。其中4株布鲁氏菌分离株经MLST分析结果表明:该4株布鲁氏菌属于同一 ST型,而且与内蒙古地区已知的参考菌株序列处在同一分支上,提示这些布鲁氏菌株之间存在亲缘的进化关系。将这4株布鲁氏菌的16S rRNA基因分别注册于GeneBank,注册号分别为:MT611102.1,MT611103.1,MT611104.1 和 MT611105.1。4.蜱虫的中肠和唾液腺组织是已见报道蜱传疾病将相应病原体成功进行机械性传播的关键组织。本试验在基因水平上,通过荧光定量PCR方法,成功在蜱虫的该2种组织中定量检测到布鲁氏菌Bcsp31基因的拷贝数;在蛋白质水平上,通过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方法,同样上述2种组织中成功检测出布鲁氏菌BCSP31蛋白。该结果提示,草原革蜱存在牛羊群间传播布鲁氏菌病的潜在风险。5.将草原革蜱唾液腺和中肠组织的原代细胞进行分离和体外培养。通过对培养条件优化,筛选出蜱细胞最佳的培养条件。随后将已经分离到的布鲁氏菌侵染唾液腺和中肠的原代细胞。布鲁氏菌分离株侵染情况用免疫荧光和透射电镜的方法成功进行检测。该试验结果提示,布鲁氏菌分离株能够适应体外培养的蜱虫原代细胞胞内环境。总之,通过一系列连续性试验,较系统的为内蒙古地区(特别是呼伦贝尔地区)羊种布鲁氏菌在牛羊群中爆发流行原因进行溯源,并初步论证了草原革蜱是能够长期携带布鲁氏菌的节肢动物宿主,可能具有传播牛羊布鲁氏菌病的潜在风险。

郗宇[2](2020)在《新疆南疆部分地区绵羊蜱种鉴定及蜱带立克次体检测》文中研究表明为掌握新疆南疆部分地区绵羊蜱种分布情况及蜱内立克次体携带情况。2018-2019年从新疆南疆阿瓦提县、乌什县、沙雅县、库车县、新和县、阿图什、莎车县、疏附县、泽普县、叶城县、喀什市、皮山县、阿拉尔市八团、阿拉尔市十团、阿拉尔市十三团、阿拉尔市和阿拉尔市十一团采集绵羊寄生蜱虫。利用形态学及线粒体16S rDNA基因分子生物学方法对采集蜱样进行鉴定,并进行遗传进化分析。采用PCR方法对鉴别获得的所有蜱种进行立克次体外膜蛋白A基因(ompA)、外膜蛋白B基因(ompB)、柠檬酸合成酶基因(gltA)、核糖体基因(16S rRNA)、17kDa蛋白抗原(17kDa),以及无形体核糖体16S rRNA片段进行PCR扩增,测序结果进行BLAST序列分析,应用DNA star软件和Mega 6.0软件构建遗传进化树,分析遗传进化情况。结果显示:(1)新疆南疆部分地区采集2614只寄生蜱的种类包括4属5种,硬蜱包括图兰扇头蜱、边缘革蜱、银盾革蜱、亚洲璃眼蜱,软蜱包括拉合尔锐缘蜱;(2)新疆南疆17个采样点488份蜱样本DNA中共检测出145份立克次体阳性样本和47份无形体阳性样本,总感染率分别为29.7%和9.6%;(3)新疆南疆部分地区存在康氏立克次体、饶氏立克次体、马赛立克次体和暂定巴布瑞立克次体共4种立克次体感染,各采样点立克次体感染率在0%-90%之间,各蜱种立克次体携带率为17.7%-100%;(4)新疆南疆部分地区存在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和绵羊无形体共2种无形体感染,各采样点无形体感染率在0%-72.2%之间,各蜱种无形体携带率为0%-20.6%。本试验采集的图兰扇头蜱为新疆南疆部分地区优势蜱种,蜱种发育具有遗传进化的相对保守性;病原调查结果显示新疆南疆部分地区存在立克次体高感染率现象;首次在新疆南疆绵羊寄生银盾革蜱中检出饶氏立克次体;首次在新疆南疆绵羊寄生拉合尔锐缘蜱中检出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本试验对该地区蜱种类分布研究进行了补充,并为新疆南疆蜱传立克次体病研究及防控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闫艺洁[3](2020)在《镰形扇头蜱卵巢Serpin分子影响蜱吸血和产卵作用研究》文中指出蜱是一种常见的吸血性节肢动物,也是一种重要的疾病传播媒介,其传播疫病种类繁多,可以传播寄生虫病、病毒病、细菌病、螺旋体病等,蜱及其蜱传染病一直是困扰世界上众多国家和我国畜牧业的重大问题之一。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分子(Serine Protease Inhibitor,Serpin)在生物体内分布广泛,参与多种机体生物学功能。Serpin发生构像改变,并与相对应靶蛋白酶相结合紧密复合物,导致两者发生失活,这种反应不可逆,因此它被称为“自杀性”抑制剂。前期对来自蜱卵巢的多个Serpin分子进行了克隆,但对其生物学功能研究涉足较小。因此,了解这些蜱Serpin分子的生物学功能,为发现防治蜱研发新药物提供基本理论,其具有十分重要价值。本研究以镰形扇头蜱(R.haemaphysaloides)卵巢的多个Serpin分子为对象开展研究。首先,将对RHS3~RHS11等9个蜱卵巢来源的Serpin基因构建好的表达载体进行纯化,然后采用Western blot方法分析这些分子在蜱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组织器官的表达特征。结果显示:Serpin分子会在幼蜱、若蜱和成蜱吸血过程中通过唾液分泌到宿主体内。不同组织器官中Serpin表达情况来看,RHS3、RHS9和RHS10均在卵巢中呈特异性表达,RHS6与RHS7在唾液腺中特异性表达,而RHS4多在脂肪体中特异表达,RHS5和RHS8蛋白在卵巢、唾液腺和脂肪体等多器官表达,而未发现RHS11在各器官中表达。其次,通过RNA干扰实验,观察RHS3~RHS11等9个蜱卵巢来源的Serpin基因敲低后,蜱的吸血时间、饱血体重和产卵情况,以探讨其在吸血和产卵上的作用。通过收集吸血第5d的雌蜱,解剖后收集卵巢、中肠、唾液腺和脂肪体,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基因的表达水平变化情况。结果表明,RNA干扰均有效地降低Serpin基因表达。基因干扰后,RHS3与RHS7下调后,其明显地降低镰形扇头蜱雌蜱的吸血能力,RHS8显着地降低雌蜱的卵巢孵化率,而其他Serpin则无明显地影响蜱吸血和产卵作用。本论文初步阐明了卵巢来源的Serpin分子在吸血和产卵等生物学功能上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且确定了部分Serpin分子的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这为蜱及蜱传病防治提供数据基础。

戴诗雨[4](2020)在《病毒样颗粒抗原及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Gn/Gc宿主相互作用组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le,VLP)是由一个或多个病毒结构蛋白组装形成的颗粒状结构,与天然病毒粒子形态、抗原性相似。VLP缺失病毒的遗传物质,没有复制和感染能力。VLP的免疫原性良好,研制快速,制备成本较低并且安全,在应对新发、突发病毒疾病的疫苗研制中具有独特优势。杆状病毒表达系统是常用的真核表达系统之一,广泛应用于蛋白功能研究,抗原及疫苗制备。我们利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构建了几种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VLPs,并初步探究了其作为候选疫苗的免疫原性。寨卡病毒(Zika virus,ZIKV)是蚊传黄病毒,近年发现其感染与新生儿小头畸形有关,且能引起格林-巴利综合征等神经系统疾病。目前,对于ZIKV引起的疾病,尚无有效的疫苗和特异性治疗药物,ZIKV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我们利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构建了表达ZIKV pr ME蛋白的重组病毒。经蔗糖密度梯度离心,从感染的昆虫细胞中纯化得到由ZIKV pr M蛋白和E蛋白自组装形成的ZIKV VLPs。以ZIKV pr ME VLPs免疫小鼠能够诱导小鼠产生中和抗体,及ZIKV特异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表现出良好的免疫原性,为以VLP为基础的ZIKV疫苗研发奠定了基础。我们也构建了表达ZIKV囊膜蛋白E的重组病毒,结果显示在昆虫细胞中囊膜蛋白E可以不依赖于pr M蛋白共表达组装成与ZIKV病毒粒子形态类似的VLP,并且释放到胞外。E蛋白保留膜融合活性,可以诱导合胞体形成,这一现象同样适用于包括日本脑炎病毒、登革热病毒和蜱传脑炎病毒在内的黄病毒。基于杆状病毒表达黄病毒囊膜蛋白E诱导合胞体形成的现象,我们还建立了靶向黄病毒E蛋白的抗病毒药物筛选平台。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PV)是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的病原体。目前脊灰没有特异治疗方法,只能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目前世界上普遍使用的脊灰疫苗有两种,即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和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IPV)。自从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起全球消灭脊灰行动以来,世界各国大力推广OPV的使用,2015年和2019年,WHO先后宣布Ⅱ型和Ⅲ型脊灰野病毒的消灭。在根除脊灰的最后阶段,OPV和IPV都不可避免存在安全性问题,面临着免疫策略调整的挑战,在无PV的环境下生产疫苗更安全可靠。我们利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共表达PV的P1和3CD蛋白,P1前体可以被3CD蛋白酶成功剪切成衣壳蛋白VP0、VP1和VP3,经过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结合氯化铯密度梯度离心可以纯化出PV VLPs,与天然PV病毒颗粒的形态、大小相似。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Crimean-Congo Hemorrhagic Fever Virus,CCHFV)是一种高致病性病毒,可以导致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一种以出血为典型特征的蜱媒自然疫源性疾病。CCHFV感染能引起人发热、出血以及多器官的功能衰竭,进而导致死亡,致死率高达30%-50%,没有有效的抗CCHFV的药物和疫苗,CCHFV是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在我国病毒分类目录中,CCHFV属于第一类危害程度的病毒;在国外,CCHFV是生物安全4级的病毒。CCHFV在体外通过细胞培养进行病毒的分离和扩增较困难,极大限制了CCHFV的研究进展。我们构建重组病毒在昆虫细胞中共表达CCHFV的膜蛋白和核衣壳蛋白,或者单独表达膜蛋白。通过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成功从感染的细胞中制备出CCHFV VLPs。CCHFV病毒粒子表面是膜蛋白Gn和Gc,为了形成感染性病毒粒子,膜蛋白前体在细胞内经过复杂的剪切、加工和定位从而形成结构蛋白Gn和Gc,非结构蛋白GP160,GP85,GP38和NSm。在整个生命周期中CCHFV膜蛋白Gn和Gc在病毒入侵、膜融合、致病性、宿主选择和免疫逃逸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对CCHFV膜蛋白Gn和Gc宿主互作蛋白的研究,探索CCHFV与宿主的相互作用有利于了解CCHFV的分子生物学,找到病毒感染的关键宿主因子。为了研究CCHFV膜蛋白Gn/Gc与宿主的相互作用,我们首先制备了CCHFV膜蛋白Gn/Gc的单克隆抗体。以原核表达的Gn/Gc胞外区作为免疫原免疫小鼠,通过有限稀释法,以真核表达的Gn/Gc蛋白作为检测抗原,经ELISA方法初筛融合上清,结合蛋白免疫印迹分析和细胞免疫荧光检测。经过综合评定和比较,筛选出8株Gn单克隆化的杂交瘤细胞和10株Gc单克隆化的杂交瘤细胞。分别以不同截短形式的Gn/Gc原核表达蛋白为抗原,对融合上清的识别区段进行鉴定,最终鉴定出2株Gn单克隆抗体和1株Gc单克隆抗体及其识别的抗原表位。为了探索膜蛋白Gn/Gc的宿主互作蛋白,我们以带有Twin-strep标签的Gn或Gc作为诱饵蛋白,对样品进行细胞亲和纯化-质谱(AP-MS)鉴定。共鉴定出45个Gn或Gc相关宿主蛋白,结合生物信息学深入挖掘和分析,并通过免疫荧光等方法对质谱结果有效性进行验证。综上所述,我们利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成功构建了ZIKV VLPs,PV VLPs和CCHFV VLPs。对ZIKV VLPs免疫原性的初步探索表明其有良好的免疫原性,有希望成为ZIKV候选疫苗。基于杆状病毒表达的黄病毒E蛋白诱导合胞体的现象,建立了针对黄病毒E蛋白的抗病毒药物筛选平台。筛选出2株CCHFV Gn单克隆抗体和1株Gc单克隆抗体。并通过蛋白质组学和生物信息学鉴定分析了CCHFV膜蛋白Gn/Gc的宿主互作蛋白,可以促进全面地了解膜蛋白Gn/Gc与宿主的关系,对认识CCHFV感染相关过程,后续功能分析及药物靶点设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蔡祥龙[5](2020)在《黑龙江、吉林省部分地区蜱传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蜱是一种专性吸血的体表寄生虫,可以传播包括病毒以及细菌、螺旋体和立克次体等多种病原体,已发现的蜱传病毒多达80多种,近年来,蜱传疾病的增多,对公共卫生健康产生巨大威胁,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畜牧业发展。本研究采用布旗法、动物体表摘取法于2018-2019年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鹤岗市和伊春市,吉林省的长春市和蛟河市共9个采集点采集到蜱2 402只,经形态学及16S r RNA鉴定采集到蜱分属于硬蜱科革蜱属、血蜱属和硬蜱属:森林革蜱60.3%(1 449/2 402)、日本血蜱14.1%(339/2 402)、嗜群血蜱8.0%(192/2 402)和全沟硬蜱17.6%(422/2 402),森林革蜱为此次采样的优势蜱种。建立蜱传病毒宏基因组样品提取方法,对蜱传病毒进行宏基因组学研究,结果显示共有3866 032条reads注释到脊椎动物病毒,分属于15个病毒科:反转录病毒科(Retroviridae)、双生病毒科(Geminiviridae)、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小双节病毒科(Picobirnaviridae)、内源病毒科(Endornaviridae)、腺病毒科(Adenoviridae)、圆环病毒科(Circoviridae)、细小病毒科(Parvoviridae)、黄病毒科(Flaviviridae)、内罗病毒科(Nairoviridae)、布尼亚病毒科(Peribunyaviridae)、白纤病毒科(Phenuiviridae)、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和未分类的病毒科,植物病毒科为分体病毒科(Partitiviridae)、黄症病毒科(Luteoviridae)。根据宏病毒组学结果,建立RT-PCR、PCR方法对发现的蜱传病毒进行检测与验证,通过高通量测序、传统测序相结合的方法对11种病毒进行基因序列扩增与系统发生分析。结果显示:在黑龙江、吉林两省采集的蜱中发现11种病毒,其中RNA病毒9种:分别为阿龙山病毒(Alongshan virus,ALSV)、恩格耶病毒(Ngoye virus,NGOV)、蜱传脑炎病毒(Tick-borne encephalitis virus,TBEV)、北极内罗病毒(Beiji nairovirus,BJNV)、Pustyn病毒(Pustyn Virus,PV)、黑龙江蜱病毒(Heilongjiang Tick Virus 1,HLJTV 1)、吉林蜱病毒(Jilin Tick Virus,JLTV)、吉林黄症病毒(Jilin Luteovirus 2、JLLV2)和吉林分体病毒(Jilin partiti-like virus 1,JLPV 1);DNA病毒2种:分别为牛细小病毒2型(Bovine parvovirus-2,BPV2)和蜱圆环病毒(Tick circovirus,TCV)。本研究选择3种对人类、动物健康具有威胁的黄病毒进行了分子流行病学研究,首次在中国吉林省日本蜱中发现NGOV核酸证据,并成功获得NS5基因916 nt,与参考基因组的核苷酸同源性为78.82%-68.79%,氨基酸同源性为77.42%-58.22%,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本研究获得的Jiutai V-JL毒株与塞内加尔NGOV株毒株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分支,这也证实了Jiutai V-JL确实为黄病毒属的成员,它与其他蜱传虫媒病毒亲缘关系较近(蜱传脑炎病毒,跳跃病病毒);与蚊传虫媒病毒亲缘关系较远。这是目前在中国发现的与Ngoye virus亲缘关系最近的病毒序列,这也表明了新型黄病毒属病毒在国内的存在。在黑龙江伊春的全沟硬蜱中检测到ALSV NS3-Like基因片段1 531 nt,与参考基因核苷酸同源性为93.08%-90.20%,氨基酸同源性为99.21%-98.43%,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本研究获得的两个ALSV毒株形成了一个独立的进化分支,与黑龙江的毒株ALSV H3聚集在一起,亲缘关系较近,与其他的黄病毒亲缘关系较远。在吉林省蛟河市扩增到TBEV全基因组,与流行株、疫苗株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5.53%-93.86%,氨基酸同源性为99.15%-94.96%,氨基酸变异多集中在非结构蛋白NS5上,遗传进化分析显示本研究中的毒株与蜱传脑炎远东亚型流行毒株处于同一进化分支,亲缘关系较近;该毒株在远东亚型进化分支内部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分支。本研究对黑龙江、吉林省部分地区的蜱及蜱传病毒进行了流行病学、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了一种新型黄病毒,明确了该地区蜱传病毒种类的多样性及其分子遗传进化特点,为该地区蜱传病毒预防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了科学数据,为新型蜱传病毒的出现提出预警,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公共卫生学意义。

刘志强[6](2019)在《新疆北疆地区蜱种分布、分子特征及重要蜱传病原的分子检测》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蜱类是专性吸血的外寄生动物,除了直接叮咬侵袭宿主,还是多种自然疫源性病原体的传播媒介。蜱类研究在兽医学、医学、经济学和公共卫生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准噶尔盆地是中国第二大内陆盆地,位于新疆北部,植被覆盖度较好,多为优良牧场,野生动物种群较多,为蜱类生长繁殖提供良好“生境”,相应种类繁多,对畜牧业危害极大。对北疆地区蜱种和蜱传病原开展调查研究,完善该地区蜱种与蜱传病原基础资料,为该地区蜱类种群分布解析和蜱传疾病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2014年2016年连续3年在新疆北疆(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15个县市16个点采集硬蜱,形态学鉴定结合地理分布信息确定蜱种分布特点和优势蜱种种类;(2)扩增不同蜱种的16S rDNA基因,印证形态学鉴定结果;通过16S rDNA基因序列比较和构建系统进化树,确定该地区蜱类的系统进化关系。(3)通过亚洲璃眼蜱(Hyalomma asiaticum asiaticum)和亚东璃眼蜱(Hyalomma asiaticum kozlovi)线粒体全基因组的测定、注释、比对和分析,探讨亚洲璃眼蜱和亚东璃眼蜱亲缘关系和分类地位;(4)应用巢式PCR技术,对采集的蜱虫进行人粒细胞无形体、埃立克次体、莱姆螺旋体核酸检测,了解不同地区和不同蜱种携带病原阳性率,并通过人粒细胞无形体及埃立克体的线粒体16S rDNA基因、莱姆病螺旋体的5S-23S rRNA基因间隔区等标志性基因的扩增和序列分析,确定病原体基因型和系统发生关系。(5)分别从自然发病的骆驼和体表寄生的亚洲璃眼蜱虫体内分离培养伊氏锥虫,并通过PCR方法检测伊氏锥虫的18S rDNA和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1-5.8S-ITS2基因,对分离的虫株进行鉴定,并探讨亚洲璃眼蜱是否是伊氏锥虫的传播媒介。结果:(1)2014年2016年在新疆北疆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地区15个县16个采样点,共采集硬蜱11628枚,形态学鉴定隶属5属10种,即:亚洲璃眼蜱Hyalomma asiaticum asiaticum、亚东璃眼蜱Hyalomma asiaticum kozlovi、残缘璃眼蜱Hyalomma detritum.、草原革蜱Dermacentor nuttalli、森林革蜱Dermacentor silvarum、银盾革蜱Dermacentor niveus、边缘革蜱Dermacentor marginatus、图兰扇头蜱Rhipicephalus turanicus、刻点血蜱Haemaphysalis punctata和全沟硬蜱Ixodex persulcatus。其中检出一定量的亚洲璃眼蜱和亚东璃眼蜱中间型。(2)对北疆地区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15个县市的16个点采集的部分硬蜱,进行16S rDNA基因的扩增,获得16个蜱序列,分属于璃眼蜱属,扇头蜱属,革蜱属和血蜱属,与形态学鉴定结果相吻合。基于16S rDNA基因构建了系统发育进化树,完善了北疆地区硬蜱的系统发育和分类的基础数据资料。(3)成功扩增了亚洲璃眼蜱和亚东璃眼蜱的的线粒体全基因序列,长度分别为14720bp和14724bp,并对线粒体基因全序列进行注释和分析,两个蜱种序列相似率达到99.65%。基因组成和排序一致,亚洲璃眼蜱和亚东璃眼蜱适合划分为同一种,应该是同种异名。(4)对新疆北疆15个县市采集的500只硬蜱进行了人粒细胞无形体、埃立克次体、莱姆螺旋体的核酸检测,各调查点都有阳性检出,埃立克次体总阳性率达到25.24%,人粒细胞无形体总阳性率达31.2%。莱姆螺旋体总阳性率为3.2%;(5)成功从克拉玛依白碱滩区骆驼和体表寄生的亚洲璃眼蜱体内分离一株锥虫,经鉴定为伊氏锥虫,结合伊氏锥虫分子生物学分析;证实亚洲璃眼蜱体内携带伊氏锥虫,可能是其传播媒介之一。结论:采集的硬蜱11628枚,形态学鉴定隶属5属10种,亚洲璃眼蜱、亚东璃眼蜱、银盾革蜱和草原革蜱为优势蜱种。基于硬蜱16S rDNA基因的鉴定,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通过线粒体全基因组测序分析,认为亚洲璃眼蜱和亚东璃眼蜱为同一物种;在北疆地区硬蜱体内都检测到人粒细胞无形体、埃立克次体和莱姆螺旋体的核酸阳性,提示该地区为此类病原的自然疫源地;分离、培养、鉴定伊氏锥虫克拉玛依株,证实亚洲璃眼蜱可携带伊氏锥虫,可能为伊氏锥虫的传播媒介之一。

王珊珊[7](2019)在《海南鼠源性细小病毒、多瘤病毒及Gemycycrularvirus的基因组分析》文中指出研究目的:对海南省部分地区野生鼠类样本携带的致病性及潜在致病性病毒进行基因组分析,为防控以鼠源性新发致病性疾病的流行提供数据支撑。研究方法:本课题基于本实验前期对海南省部分地区野生鼠类样本病毒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的结果,从中筛选出可能导致人类和动物致病鼠源性细小病毒(parvovirus,ParV)、多瘤病毒(polyomavirus,PyV)及Gemycircularvivus(GemyCV)的reads,分别对三种病毒通过PCR技术进行全基因组扩增、序列拼接、基因组遗传进化分析,初步建立了巢式PCR(Nested PCR)检测鼠源性ParV和PyV方法。研究结果:(1)海南鼠源性ParV的基因组分析基于前期对海南临高地区捕获的野生鼠咽拭子样本病毒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及生物信息学的结果分析,发现了1603条reads与啮齿类动物ParV具有同源性(80%-94%),疑似ParV(ParV/LG株)。应用PCR技术进行全基因组扩增、基因全长拼接等方法,获得ParV/LG株的全基因组序列。基因组全长为4691 bp,编码非结构蛋白(NS1)和衣壳蛋白1(VP1),分别编码721 aa及583 aa。在NS1序列(448-GPASTGKS-455)中发现ATP或GTP结合的Walker环基序(GXXXXGK[T/S]),NS1和VP1的GC含量分别为54.57%和45.43%。基于NS1和VP1氨基酸序列构建的进化树分析显示,Parv/LG株与Kilham rat virus株(KRV)(AF321230.1)亲缘关系最密切,同源性分别为91%和97%,该病毒基因组已上传至GenBank,序列号为MK530648.1,命名为parvovirus Ro/Lingo/China。初步建立了基于该病毒VP1基因的Nested PCR检测方法。(2)海南鼠源性PyV的基因组分析基于前期对海南海口地区捕获的野生褐家鼠咽拭子样本病毒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及生物信息学的结果分析,发现了114条reads与啮齿类动物PyV具有同源性(93%-97%),疑似PyV(PyV/HK株)。应用PCR技术进行全基因组扩增、基因全长拼接等方法,获得PyV/HK株的全基因组序列。基因组全长为5318 bp,编码早期基因和晚期基因,早期基因编码大T抗原(LTAg)、中间T抗原(MTAg)和小T抗原((STAg),晚期基因编码主要衣壳蛋白1(VP1)、衣壳蛋白2(VP2)和衣壳蛋白3(VP3),LTAg,MTAg,STAg,VP1,VP2和VP3分别编码776 aa,414aa,194 aa,384 aa,347 aa和228 aa。基于LTAg氨基酸序列构建的进化树分析显示,PyV/HK株与Rattus norvegicus polyomavirus 1(RnorPyV1)株(KR075945.1)的亲缘关系最密切,LTAg,MTAg和VP1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99%,99%和99%,该病毒基因组已上传至GenBank,序列号为MK372231.1,命名为polyomavirus sp RN/Haikou/China。初步建立了基于该病毒的VP1基因的Nested PCR检测方法。(3)海南鼠源性GemyCV的基因组分析基于前期对海南海口褐家鼠咽拭子样本病毒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的结果,发现了298条reads与GemyCV具有同源性(81%-97%),疑似GemyCV(GemyCV/HK株)。应用PCR技术进行全基因组扩增、基因全长拼接等方法,获得GemyCV/HK株的全基因序列。基因组全长为2199 bp,编码衣壳蛋白(Cap)、主要复制蛋白(Rep 1)和次要复制蛋白(Rep 2),分别编码322aa、194aa和112aa。GemyCV/HK株基因间区域(Iterons)(127-nt)含有一个具有九聚体[TAAAATTTA]的非典型茎环结构,Rep 1和Rep 2之间具有独特的内含子(Intron)。基于Cap和Rep氨基酸序列构建的进化树分析显示,GemyCV/HK株与gemycircularvirus SL1(GemyCV-SL1)株(KP133075.1)亲缘关系最密切,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是97%和99%,该病毒基因组已上传至GenBank,序列号为MK293717.1,命名为gemycircularvirus RN/Haikou/China。结论:(1)获得了ParV/LG株的全基因序列,遗传进化分析表明,ParV/LG株与可引起大鼠致病的KRV株亲缘关系最密切,表明海南临高地区鼠类携带ParV。初步建立了基于ParV/LG株VP1基因的Nested PCR检测方法。(2)获得了PyV/HK株的全基因序列,遗传进化分析表明,PyV/HK株与RnorPyV1株的亲缘关系最密切,表明海南海口地区鼠类携带PyV。初步建立了基于PyV/HK株VP1基因的Nested PCR检测方法。(3)获得了GemyCV/HK株的全基因序列,遗传进化分析表明,GemyCV/HK株与GemyCV-SL1株的亲缘关系最密切,表明海南海口地区鼠类携带GemyCV。

王茜[8](2018)在《新疆蜱携病毒谱解析与斑点热感染病例分析》文中指出背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坐落于中国西北部,拥有长达5600多公里的陆地边境线,该陆地边境线长度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与多国接壤。新疆有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是我国“一带一路”顶层设计中通往中亚及欧洲的重要的贸易纽带,也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随着国际间家畜交易往来、候鸟及野生动物迁徙,动物的体表寄生蜱虫宿主范围不断扩大,造成不同种族人群和家畜蜱传疾病的感染。本次研究目的是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陆地边境线地区蜱虫种类的鉴定以及解析蜱虫中携带的病毒谱和被蜱虫叮咬的重症患者病例分析,为我国以及国际间蜱虫传播病原的监测提供共享信息,同时为蜱传病原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依据。方法:(1)2016年4月至2017年5月采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不同地域(边境线为主)15个县市家畜体表寄生蜱和游离蜱,蜱样本首先进行形态学鉴定,之后基于线粒体12S rRNA、COI、16S rRNA基因进行分子生物学蜱种鉴定,并构建遗传进化树对蜱种进行系统发育分析;(2)通过高通量测序对新疆边境地区优势蜱种(亚洲璃眼蜱、边缘革蜱和图兰扇头蜱)和蜱叮咬病人(已昏迷,在重症监护室)全血进行宏病毒检测;(3)对于立克次体种类的鉴定运用MLST(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基因多位点序列分型)方法,针对蜱虫叮咬后重症病人血液及两例相对应蜱虫样本的DNA分别进行6个基因【编码17kDa蛋白抗原(17kDa),外膜蛋白A(ompA),外膜蛋白B(ompB),柠檬酸合成酶基因(glt A),细胞表面抗原1(sca1),细胞表面抗原4(sca4)】片段的扩增和测序;(4)对5例阳性病人进行ELISA立克次体含量测定;(5)5例病人按照国标立克次体用药(头孢曲松钠+多西环素)进行抗感染治疗。结果:(1)在新疆15个县市共采集到13794只动物寄生蜱和245只游离蜱,经蜱的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本研究寄生蜱隶属三属四种,包括革蜱属的边缘革蜱和草原革蜱,璃眼蜱属的亚洲璃眼蜱蜱,扇头蜱属的图兰扇头蜱,游离蜱均为亚洲璃眼蜱蜱;(2)高通量宏病毒测序显示:(1)在蜱和病人中共同检测到10种病毒,分别为:刚果出血热病毒、布若那正内罗毕病毒、塔城蜱病毒2、塔城蜱病毒5、伯乐蜱病毒1、伯乐蜱病毒2、伯乐蜱病毒4、泰顺蜱病毒、蜱白蛉病毒、人阿尔法1型疱疹病毒;(2)仅在蜱样本中检测到的病毒为23种,23种病毒主要隶属于布尼亚病毒科、黄病毒科、弹状病毒科、白蛉病毒科、细小病毒科、疱疹病毒科、内罗毕病毒科;(3)5例病人和收集到的两只相对应的蜱虫的核酸分别检测到康氏立克次体、马赛立克次体、饶氏立克次体3种立克次体;(4)ELISA结果提示不同病程中血液中立克次体含量不同,随治疗时间立克次体浓度降低,蜱咬病人病情好转,说明抗感染治疗方案有一定效果。结论:(1)边缘革蜱和亚洲璃眼蜱是新疆北疆边境地区优势蜱种,图兰扇头蜱是新疆南疆边境地区优势蜱种;(2)蜱携带多种蜱相关及人相关病毒,首次在我国蜱叮咬病人血液中检测到布诺那病毒;(3)5例斑点热感染阳性病人血液及叮咬人的两只蜱虫核酸中均检测到3种立克次体核酸,分别为饶氏立克次体、马赛立克次体、康氏立克次体,说明蜱虫叮咬在饶氏立克次体、马赛立克次体和康氏立克次体传播中起到一定作用;(4)本研究蜱携宏病毒谱的解析为我国内陆地区及国际间蜱传疾病提供了基础信息和科学构架。未来应动态监测新疆边境地区人、动物、优势蜱的蜱传病毒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流行情况。

刘东晓[9](2017)在《内蒙古西部地区蜱传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基因组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文中指出蜱虫作为一种重要的媒介生物,其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目前已发现了 83种蜱传病毒,其中不乏严重威胁公共卫生的蜱传脑炎病毒、科罗拉多蜱传热病毒等。尤其是2007年蜱媒非洲猪瘟暴发和国内2009年发现蜱媒“新型布尼亚病毒”致人死亡事件发生以来,蜱传病毒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和国家疾病防控部门的高度重视。内蒙古是畜牧业集中地带,伴随而来该地区有大量的蜱虫寄生,以动物为中介,蜱很容易将病毒传播给人类和其它动物,使得该地区是蜱传病毒病的潜在高危地区。因此,为了充分保障该地区牧民生命安全和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填补我国内蒙地区蜱虫携带病毒的本底数据的空白,调查是否具有重要人兽共患病相关的病毒并进行深入研究,本研究采集内蒙古左旗和右旗地区的动物寄生蜱虫,利用病毒宏基因组学相关技术对蜱传病毒进行研究,通过实验,获得以下结果:(1)样品采集:本实验样品采集工作于2015-2016年间完成。2015年5月,于内蒙古自治区的阿拉善盟左旗和阿拉善盟左旗与右旗交界2个采样点采集骆驼、绵羊体表寄生的亚洲璃眼蜱共计643只;2016年4月,从内蒙左右旗交界的骆驼,嘉镇乌兰呼都格嘎查采集的绵羊及骆驼血清,共计112份。(2)样品核酸检测:利用病毒宏基因组学技术对从所采集的样品进行病毒组学研究,共获得了644692条Reads,拼接出2484条Contig。通过核酸序列注释发现,其8.2%(203/2484)的contig为病毒序列,并注释到4个病毒科和4个病毒属;其中一条720bp的contig注释到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CCHFV),根据这条contig设计特异性检测引物,对样品进行检测,共计从60个蜱虫样本中检测到有4个样本携带有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基因,四株病毒分别命名为N5株,H1株,NM-18株和NM-24株,其中H1株的宿主为绵羊,其余三株的宿主为骆驼,阳性率为6.7% (4/60)。(3)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全基因组研究:本研究通过NCBI Blast比对选择参考株对其中一株病毒(NM-18株)的全序列进行了分段扩增,共设计了 18对简并引物,并扩增出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其中包括S片段1672bp, ORF为1449bp,编码482个氨基酸,Gc含量为45.25%;M片段5368bp,ORF为5070bp,编码1689个氨基酸,Gc含量为43.60%; L片段12155bp,ORF为11838bp,编码3945个氨基酸,Gc含量为41.37%。与已知的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发现,NM-18株与其他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相比,S片段的全基因组序列同源性与同样分离自我国蜱虫的HY-13株最高,可以达到95.2%; M片段的全基因组核苷酸同源性则与分离自南非的SPU415/85株最高,可以达到91.2%; L片段的全基因组核苷酸同源性与同样分离自我国蜱虫的YL04057株同源性最高,可以达到93.7%。(4)样品血清学检测:本实验利用本实验扩增出的NM-18株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的S片段,使用原核表达将病毒的N蛋白成功表达,大小为54kD,并成功纯化,又利用纯化成功的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的N蛋白对来自内蒙地区共计2个采样点,2种蜱虫宿主共112份血清进行了Western blot检测,在采集的全部112份血清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阳性血清共有49份,阳性率可以达到43.75%。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病毒宏基因学技术次对内蒙古地区的蜱虫病毒组的研究,发现了蜱传重要人兽共患病病原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的存在,成功的扩增出一株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分析了宿主动物对该病毒的感染阳性率。为进一步建立西北地区蜱虫携带病毒的本底数据信息库奠定了基础,也为蜱媒人兽共患病毒的防控提供了理论参考。

李阳[10](2014)在《新疆出血热病毒M、S基因DNA疫苗的免疫效果及糖蛋白抗原表位的初步分析》文中提出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Crimean—Congo hemorrhagic fever,CCHF)是CCHF病毒引起的一种蜱传出血热传染病,病死率高达50%,分布在世界三十多个国家,已成为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重要传染病之一。在我国于1965年分离得到该病毒,又称新疆出血热病毒(Xinjiang hemorrhagic fever,XHFV),目前已分离到多株病毒,但一直未得到对其切实有效的诊断方法及治疗手段。XHFV S基因编码核蛋白(nucleoprotein,NP)是病毒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反应的主要抗原,而M基因编码的糖蛋白(glycoproteins,GP)在CCHFV的感染与致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研究XHFV核蛋白NP及糖蛋白GP(包括Gn,Gc)片段的抗原性和免疫原性对于加快我国XHFV诊断技术和疫苗的研究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本研究构建了XHFVS和M基因重组DNA疫苗并检测了其免疫效果;同时,利用改良生物合成肽法将XHFV79121株糖蛋白Gc片段的截短的16肽基因构建到原核表达载体pXXGST-1上进行诱导表达,用制备的抗XHFV糖蛋白兔多抗对多肽进行抗原活性的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分析,确定了Gc上可能存在的抗原表位。本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结果:1.为筛选XHFV核蛋白(NP)的优势抗原表位,通过诱导表达及纯化获得YL04057株的6种融合蛋白NP(aa1-482)、NP2(aa170-305)、NP2-(caa235-305)、NP2-c-1(aa237-256)、NP2-c-2(aa250-265)、NP2-c-3(aa260-276),分别用重组蛋白对羊血清进行间接ELISA法检测,以间接免疫荧光法(IFAT)检测结果为参照标准进行对比,结果发现,NP2蛋白的敏感性为73.3%,特异性为100%,总符合率为87.9%,NP2-c蛋白的敏感性为66.7%,特异性为94.4%,总符合率为81.8%。结果表明NP2和NP2-c的抗原性较强,提示这两种抗原可以作为研发新型XHF诊断试剂的候选抗原表位。2.选取YL04057株核蛋白全长NP(1-482aa)及抗原性较强的基因片段NP2(170-305aa)与糖蛋白(Gn,Gc)基因片段,分别或嵌合构建至真核表达载体PVAX1上,获得5种重组质粒:pVAX1-NP,pVAX1-NP2,pVAX1-Gn,pVAX1-Gc及pVAX1-Gc-NP2。以pVAX1为对照组,分别用空载体和重组质粒免疫Balb/c小鼠,并用ELISA法、淋巴细胞增殖实验以及细胞因子水平的检测基因免疫小鼠后产生的应答效果。结果显示,pVAX1-NP2组鼠的血清抗体效价能够达到1:6400;pVAX1-NP2及pVAX1-Gc-NP2组与对照组相比,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效果明显(P<0.01),这两个实验组的IFN-γ表达水平也很高,可以达到865.15pg/mL及1727.205pg/mL,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极显着的差异(P<0.01);pVAX1-NP2及pVAX1-Gn组IL-4的表达水平为19.11pg/mL和20.07pg/mL,与对照组的9.35pg/mL相比也有显着差异(P<0.05)。pVAX1-NP2及pVAX1-Gc-NP2实验组效果最好,提示这两个重组基因片段可作为XHFV的候选DNA疫苗。3.对XHFV79121株糖蛋白(Gc)氨基酸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以α螺旋,β折叠,转角,疏水性,松散型及B细胞线性抗原表位的预测等多项指标设计10个含有预测抗原表位的16肽,合成后分别构建至pXXGST-ST载体上。为制备兔抗多克隆抗血清,将YL04057株编码糖蛋白M基因C端截短成Gc1及Gc2基因片段,构建至pET-28a原核表达载体,并诱导表达纯化制备兔抗Gc1及Gc2多克隆抗体。利用多抗通过Western blot法对重组表达的16肽进行抗原性分析,结果显示,其中6个16肽能够与抗血清特异性结合,表明获得了6个具有抗原表位的多肽(Gc116-131,Gc228-243,Gc362-377,Gc370-385,Gc505-520,Gc513-528)。通过保守性分析,发现首次鉴定出的XHFV糖蛋白的6个抗原表位具有较强的保守性(达到81.25%以上),这为XHFV检测试剂盒及表位肽疫苗的研制提供了基础资料。

二、新疆出血热140例流行病学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疆出血热140例流行病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内蒙古羊种布鲁氏菌的追溯及其节肢动物新宿主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关于布鲁氏菌及布鲁氏菌病的概述
    1.2 布鲁氏菌病流行情况
        1.2.1 世界性布鲁氏菌病流行情况
        1.2.2 我国布鲁氏菌病流行情况
        1.2.3 内蒙古地区布鲁氏菌病流行情况
    1.3 布鲁氏菌病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1.3.1 限制性基因长度多态性
        1.3.2 实时定量PCR (Real-time PCR)
        1.3.3 普通PCR鉴定
        1.3.4 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
        1.3.5 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
    1.4 蜱虫与布鲁氏菌病
    1.5 蜱
        1.5.1 蜱的栖息特点
        1.5.2 蜱的分类
    1.6 蜱传疾病
        1.6.1 蜱传细菌性疾病
        1.6.2 蜱传病毒性疾病
        1.6.3 蜱传寄生虫性疾病
    1.7 蜱虫唾液腺和中肠组织在病原传播中的作用
        1.7.1 唾液腺与病原体传播相关性
        1.7.2 中肠与病原体传播相关性
    1.8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2 试验一 羊种布鲁氏菌的溯源及其分离与分型试验
    2.1 主要材料
        2.1.1 菌株来源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2 方法
        2.2.1 蜱虫样本的采集
        2.2.2 蜱虫传统形态学观察
        2.2.3 草原革蜱的孵化
        2.2.4 蜱虫基因组DNA的提取
        2.2.5 蜱虫线粒体16S rRNA基因和COI基因的扩增与分析
        2.2.6 蜱虫体内布鲁氏菌Bcsp31基因的检测
        2.2.7 布鲁氏菌的分离与培养
        2.2.8 布鲁氏菌分离株的种属鉴定
        2.2.9 布鲁氏菌分离株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2.2.10 布鲁氏菌分离株的全基因组分析
    2.3 结果
        2.3.1 蜱虫采集结果
        2.3.2 蜱虫传统形态学鉴定结果
        2.3.3 草原革蜱的16S rRNA基因和COI基因序列遗传进化树结果
        2.3.4 蜱虫体内布鲁氏菌Bcsp31基因的检测结果
        2.3.5 蜱虫体内布鲁氏菌分离结果
        2.3.6 布鲁氏菌分离株的分型鉴定结果
        2.3.7 布鲁氏菌分离株的全基因组分析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3 试验二 草原革蜱不同发育阶段及其不同组织中布鲁氏菌的检测试验
    3.1 主要材料
        3.1.1 主要试剂
        3.1.2 主要仪器设备
    3.2 方法
        3.2.1 蜱虫的人工孵化及其基因组DNA的提取
        3.2.2 蜱虫中肠和唾液腺基因组DNA的提取
        3.2.3 蜱虫不同发育阶段及不同组织中布鲁氏菌Bcsp31基因的检测
        3.2.4 蜱虫中肠和唾液腺中布鲁氏菌Bcsp31基因的定量检测
        3.2.5 重组质粒pGEX-Bcsp31的构建与鉴定
        3.2.6 重组菌pGEX-Bcsp31的原核表达
        3.2.7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3.2.8 蜱虫中肠和唾液腺中布鲁氏菌特异性蛋白的检测
    3.3 结果
        3.3.1 蜱虫不同发育阶段中布鲁氏菌Bcsp31基因的检测结果
        3.3.2 蜱虫中肠和唾液腺中布鲁氏菌Bcsp31基因的检测结果
        3.3.3 蜱虫中肠和唾液腺中布鲁氏菌Bcsp31基因的定量检测结果
        3.3.4 重组质粒pGEX-Bcsp31的构建与鉴定结果
        3.3.5 重组蛋白的检测与纯化结果
        3.3.6 蜱虫中肠和唾液腺中布鲁氏菌特异性蛋白的检测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4 试验三 蜱虫原代细胞的培养及布鲁氏菌分离株的侵染试验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主要试剂
        4.1.2 主要仪器设备
    4.2 方法
        4.2.1 草原革蜱中肠和唾液腺原代细胞的培养
        4.2.2 蜱虫细胞的形态学鉴定
        4.2.3 蜱虫细胞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4.2.4 布鲁氏菌分离株侵染蜱细胞试验
        4.2.5 免疫荧光检测试验
        4.2.6 透射电镜检测试验
    4.3 结果
        4.3.1 蜱虫细胞培养条件的筛选结果
        4.3.2 草原革蜱中肠和唾液腺原代细胞的形态学鉴定结果
        4.3.3 草原革蜱传代细胞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4.3.4 免疫荧光检测试验结果
        4.3.5 透射电镜检测试验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5 全文讨论
6 全文结论
7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新疆南疆部分地区绵羊蜱种鉴定及蜱带立克次体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蜱的分类起源
    1.2 蜱的系统分类学假说
    1.3 蜱概述
        1.3.1 蜱的生活史
        1.3.2 蜱的吸血习性与宿主关系
        1.3.3 蜱的生殖和繁育
        1.3.4 蜱的形态特征
        1.3.5 蜱的危害
    1.4 常见的蜱传疾病
    1.5 我国无形体研究进展
    1.6 我国立克次体研究进展
第2章 新疆南疆部分地区绵羊蜱种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蜱样采集
        2.1.2 主要仪器
        2.1.3 主要试剂
        2.1.4 试剂配制
        2.1.5 物种鉴定参考序列
        2.1.6 形态学鉴定
        2.1.7 分子生物学鉴定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蜱种形态学鉴定
        2.2.2 蜱种分子生物学鉴定
    2.3 讨论
第3章 新疆南疆部分地区绵羊寄生蜱携带立克次体检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样品来源
        3.1.2 主要仪器及试剂
        3.1.3 DNA提取
        3.1.4 PCR扩增
        3.1.6 琼脂糖凝胶电泳
        3.1.7 PCR产物阳性样本克隆
        3.1.8 测序及构建遗传进化树
    3.2 结果与分析
        3.2.1 PCR产物电泳结果
        3.2.2 感染率统计分析
        3.2.3 序列比对分析
        3.2.4 遗传进化树分析
    3.3 讨论
第4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镰形扇头蜱卵巢Serpin分子影响蜱吸血和产卵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和符号清单
文献综述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蜱虫与实验动物
        2.1.2 主要试剂
        2.1.3 实验仪器
    2.2 方法
        2.2.1 重组RHS3~RHS11 蛋白表达和纯化
        2.2.2 重组蛋白的抗体制备
        2.2.3 不同吸血阶段的蜱吸血后血清抗体识别Serpin分子检测
        2.2.4 WesternBlot检测RHS3~RHS11 在镰形扇头蜱不同组织器官的蛋白水平
        2.2.5 RHS3~RHS11 ds RNA的合成
        2.2.6 荧光定量PCR检测RHS3~RHS11 干扰后镰形扇头蜱m RNA表达水平
        2.2.7 Serpin蜱的体内干扰
3 结果
    3.1 RHS3~RHS11 重组蛋白纯化结果
    3.2 抗体制备和Western Blot分析
    3.3 不同吸血阶段的蜱吸血后血清抗体识别Serpin分子检测结果
    3.4 WesternBlot检测RHS3~RHS11 在镰形扇头蜱不同组织器官的蛋白水平
    3.5 RHS3~RHS11 干扰后对镰形扇头蜱m RNA表达检测
    3.6 对镰形扇头蜱RHS3~RHS11 基因干扰后的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4 讨论
    4.1 Serpin分子RHS3~RHS11 的表达特征
    4.2 Serpin分子RHS3~RHS11的RNA干扰
5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病毒样颗粒抗原及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Gn/Gc宿主相互作用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病毒样颗粒疫苗的研究进展
        1.1.1 病毒样颗粒疫苗的简介
        1.1.2 病毒样颗粒疫苗的表达系统
        1.1.3 病毒样颗粒疫苗发展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1.2 寨卡病毒及其疫苗的研究进展
        1.2.1 寨卡病毒的流行病学
        1.2.2 寨卡病毒的分类
        1.2.3 寨卡病毒结构和基因组结构
        1.2.4 寨卡病毒的生命周期
        1.2.5 寨卡病毒E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研究
        1.2.6 寨卡病毒疫苗的研究进展
    1.3 脊髓灰质炎病毒及其疫苗的研究进展
        1.3.1 脊髓灰质炎的流行现状
        1.3.2 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生物学
        1.3.3 脊髓灰质炎疫苗的研究进展
    1.4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的研究进展
        1.4.1 CCHFV的生物学
        1.4.2 CCHFV的临床流行病学
        1.4.3 CCHF的预防
        1.4.4 CCHFV疫苗的研究进展
        1.4.5 CCHFV单克隆抗体的研究进展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2章 寨卡病毒样颗粒的构建和免疫原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细胞、病毒与菌株
        2.1.2 试剂
        2.1.3 抗体与抗体制备
        2.1.4 重组杆状病毒v Ac-Zpr ME的构建
        2.1.5 ZIKV病毒蛋白的表达和鉴定
        2.1.6 ZIKV病毒样颗粒和病毒粒子的纯化与检测
        2.1.7 ZIKV VLPs的免疫原性评价
    2.2 实验结果
        2.2.1 重组杆状病毒v Ac-Zpr ME的构建
        2.2.2 ZIKV pr M和 E蛋白形成VLPs
        2.2.3 ZIKV VLPs的免疫原性研究
    2.3 讨论
    2.4 小结
第3章 基于杆状病毒表达的VLP诱导合胞体现象的抗黄病毒药物筛选方法的建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细胞、病毒、菌株与质粒
        3.1.2 试剂
        3.1.3 抗体与抗体纯化
        3.1.4 重组杆状病毒的构建
        3.1.5 质粒的构建及转染实验
        3.1.6 序列比对和进化分析
        3.1.7 免疫荧光分析
        3.1.8 ZIKV滴度测定(空斑实验)
    3.2 实验结果
        3.2.1 杆状病毒表达的黄病毒E蛋白诱导Sf9细胞形成合胞体
        3.2.2 黄病毒E蛋白在Sf9细胞中的细胞定位研究
        3.2.3 ZIKV prME和E蛋白形成VLPs
        3.2.4 基于杆状病毒表达的黄病毒E蛋白诱导合胞体现象的抗病毒筛选
        3.2.5 AMS通过影响病毒入侵抑制黄病毒感染
    3.3 讨论
    3.4 小结
第4章 脊髓灰质炎病毒样颗粒的构建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细胞与菌株
        4.1.2 试剂
        4.1.3 抗体与抗体制备
        4.1.4 重组杆状病毒的构建
        4.1.5 病毒样颗粒的纯化和鉴定
    4.2 实验结果
        4.2.1 PVⅡP1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和鉴定
        4.2.2 重组杆状病毒的构建
        4.2.3 PVⅡVP0,VP1和VP3 蛋白形成VLPs
    4.3 讨论
    4.4 小结
第5章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样颗粒的构建
    5.1 材料与方法
        5.1.1 细胞、病毒与质粒
        5.1.2 试剂
        5.1.3 抗体
        5.1.4 重组杆状病毒的构建
        5.1.5 病毒样颗粒的纯化和鉴定
    5.2 实验结果
        5.2.1 重组杆状病毒v Ac-Gn Gc NP和 v Ac-Gn Gc的构建
        5.2.2 CCHFV VLPs的纯化和鉴定
    5.3 讨论
    5.4 小结
第6章 CCHFV膜蛋白Gn/Gc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表位鉴定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菌株、质粒与细胞系
        6.1.2 试剂
        6.1.3 CCHFV膜蛋白Gn/Gc胞外区的诱导表达
        6.1.4 单克隆抗体制备的流程
        6.1.5 小鼠血清和杂交瘤细胞上清识别能力的检测
        6.1.6 单克隆抗体线性识别位点的鉴定
    6.2 实验结果
        6.2.1 小鼠血清的检测
        6.2.2 CCHFV膜蛋白Gn/Gc单克隆抗体的筛选
        6.2.3 CCHFV膜蛋白Gn/Gc单克隆抗体识别表位的鉴定
    6.3 讨论
    6.4 小结
第7章 CCHFV膜蛋白Gn/Gc宿主相互作用组的研究
    7.1 材料与方法
        7.1.1 细胞、病毒、菌株与质粒
        7.1.2 试剂
        7.1.3 抗体
        7.1.4 细胞转染
        7.1.5 免疫沉淀(Immunoprecipitation,IP)
        7.1.6 非标定量质谱分析
        7.1.7 生物信息学分析
        7.1.8 免疫荧光和共聚焦实验
    7.2 实验结果
        7.2.1 诱饵蛋白Gn/Gc及其宿主互作蛋白的SDS-PAGE和 Western blot分析
        7.2.2 膜蛋白Gn/Gc宿主互作蛋白的非标定量质谱分析
        7.2.3 膜蛋白Gn/Gc宿主互作蛋白的GO和 KEGG通路富集分析
        7.2.4 膜蛋白Gn/Gc宿主互作蛋白的相互作用网络分析
        7.2.5 间接免疫荧光验证质谱结果
    7.3 讨论
        7.3.1 线粒体
        7.3.2 内质网
        7.3.3 细胞骨架
        7.3.4 外泌体和囊泡
    7.4 小结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黑龙江、吉林省部分地区蜱传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蜱
        1.1.1 蜱的分类与分布
        1.1.2 蜱的习性
        1.1.3 蜱的生活史
    1.2 蜱传病毒
        1.2.1 蜱传DNA病毒
        1.2.2 蜱传RNA病毒
    1.3 病毒检测技术
    1.4 研究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蜱样品
        2.1.2 主要试剂与耗材
        2.1.3 细胞系
        2.1.4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样品采集
        2.2.2 蜱的形态学鉴定
        2.2.3 蜱分子生物学鉴定
        2.2.4 蜱传病毒宏基因组测序
        2.2.5 PCR/RT-PCR检测与病毒全基因组序列扩增
        2.2.6 病毒的分离
3 结果
    3.1 样品采集
        3.1.1 采集地点及环境
        3.1.2 形态学鉴定
        3.1.3 16SrRNA基因鉴定结果
        3.1.4 基因测序结果分析
    3.2 宏基因组测序结果与病毒检测
        3.2.1 病毒宏基因组学结果
        3.2.2 病毒检测及分子遗传进化分析结果
    3.3 病毒分离结果
        3.3.1 病毒细胞分离培养
        3.3.2 细胞培养物特异PCR检测与高通量测序
        3.3.3 病毒粒子的电镜观察
4 讨论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新疆北疆地区蜱种分布、分子特征及重要蜱传病原的分子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蜱分类及进化的研究进展
        2.2 蜱传疫病的研究进展
        2.3 蜱虫线粒体基因组的研究进展
    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3.1 研究内容
        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研究
    试验一 北疆地区硬蜱的调查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结果
        2.1 硬蜱的统计结果
        2.2 硬蜱的形态学鉴定
        2.3 优势蜱种的分布
        3 讨论
        3.1 北疆地区蜱种的分布
        3.2 亚洲璃眼蜱和亚东璃眼蜱的区分
        4 小结
    试验二 基于16S rDNA基因对北疆地区硬蜱系统进化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16S rDNA基因的扩增结果
        2.2 线粒体16S rDNA基因扩增序列分析
        2.3 蜱种系统发育分析
        3 讨论
        3.1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蜱分类中的应用
        3.2 新疆蜱种的变化
        4 小结
    试验三 亚洲璃眼蜱和亚东璃眼蜱线粒体基因组的测定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形态学鉴定
        2.2 线粒体基因分段扩增
        2.3 两种璃眼蜱的线粒体基因组
        2.4 基于线粒体基因组系统发育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实验四 蜱媒人粒细胞无形体、埃立克次体和莱姆螺旋体的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PCR扩增结果
        2.2 人粒细胞无形体、埃立克体和莱姆疏螺旋体检测结果
        2.3 3种病原体测序及分型
        3 讨论
        3.1 人粒细胞无形体、埃立克次体病的流行情况
        3.2 莱姆螺旋体病的流行情况
        4 小结
    试验五 亚洲璃眼蜱中锥虫的分离与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蜱虫鉴定
        2.2 血液涂片
        2.3 血涂片染色
        2.4 动物接种试验
        2.5 PCR扩增与测序结果
        2.6 序列分析
        2.7 系统发育关系分析
        3 讨论
        3.1 伊氏锥虫病流行情况
        3.2 伊氏锥虫的传播媒介
        3.3 伊氏锥虫系统发生分析
        4 小结
第三章 全文总结
第四章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7)海南鼠源性细小病毒、多瘤病毒及Gemycycrularvirus的基因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海南鼠源性细小病毒的基因组分析
    1.1 材料与方法
        1.1.1 试剂和仪器
        1.1.2 方法
        1.1.2.1 引物设计与合成
        1.1.2.2 病毒核酸的提取
        1.1.2.3 细小病毒PCR验证
        1.1.2.4 细小病毒全基因组扩增
        1.1.2.5 PCR产物目的条带的胶回收
        1.1.2.6 回收产物的连接
        1.1.2.7 连接产物转化感受态细菌及培养
        1.1.2.8 病毒基因组注释与进化分析
        1.1.2.9 细小病毒NestedPCR检测扩增技术初步建立
    1.2 结果
        1.2.1 细小病毒基因组全长扩增
        1.2.2 细小病毒基因组序列比较结果
        1.2.2.1 基因组结构分析
        1.2.2.2 细小病毒同源性分析
        1.2.2.3 细小病毒进化树分析
        1.2.3 细小病毒NestedPCR检测扩增技术初步建立
        1.2.3.1 NestedPCR的扩增
        1.2.3.2 NestedPCR产物序列分析
    1.3 讨论
    1.4 小结
第二章 海南鼠源性多瘤病毒的基因组分析
    1.1 材料与方法
        1.1.1 试剂和仪器
        1.1.2 方法
        1.1.2.1 引物设计与合成
        1.1.2.2 病毒核酸的提取
        1.1.2.3 多瘤病毒PCR验证
        1.1.2.4 多瘤病毒全基因组扩增
        1.1.2.5 PCR产物目的条带的胶回收
        1.1.2.6 回收产物的连接
        1.1.2.7 连接产物转化感受态细菌及培养
        1.1.2.8 病毒基因组注释与进化分析
        1.1.2.9 多瘤病毒Nested PCR检测扩增技术初步建立
    1.2 结果
        1.2.1 多瘤病毒基因组全长扩增
        1.2.2 多瘤病毒基因组序列比较结果
        1.2.2.1 基因组结构分析
        1.2.2.2 多瘤病毒同源性分析
        1.2.2.3 多瘤病毒进化树分析
        1.2.3 多瘤病毒NestedPCR检测扩增技术初步建立
        1.2.3.1 NestedPCR的扩增
        1.2.3.2 Nsted PCR产物序列分析
    1.3 讨论
    1.4 小结
第三章 海南鼠源性Gemycirularvirus的基因组分析
    1.1 材料与方法
        1.1.1 试剂和仪器
        1.1.2 方法
        1.1.2.1 引物设计与合成
        1.1.2.2 病毒核酸的提取
        1.1.2.3 Gemycirularvirus PCR验证
        1.1.2.4 Gemycirularvirus全基因组扩增
        1.1.2.5 PCR产物目的条带的胶回收
        1.1.2.6 回收产物的连接
        1.1.2.7 连接产物转化感受态细菌及培养
        1.1.2.8 病毒基因组注释与进化分析
    1.2 结果
        1.2.1 Gemycirularvirus基因组全长扩增
        1.2.2 Gemycycrularvirus基因组序列比较结果
        1.2.2.1 基因组结构分析
        1.2.2.2 Gemycircularvirus同源性分析
        1.2.2.3 Gemycircularvirus进化树分析
    1.3 讨论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鼠类携带主要病毒性病原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8)新疆蜱携病毒谱解析与斑点热感染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引言
第一章 新疆南北边境地区蜱种分布及蜱种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采样汇总
        2.2 蜱种形态学鉴定
        2.3 分子生物学分析
    3 讨论
        3.1 新疆边境地区蜱类研究现状
        3.2 地理生境不同的蜱种差异分析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蜱携病毒谱解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病毒物种相对丰度
        2.2 病毒物种丰度聚类热图
        2.3 病毒物种Beta多样性PCoA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立克次体合并蜱传病毒感染病例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处理
        1.2 方法
    2 结果
        2.1 MLST方法PCR扩增结果
        2.2 阳性病人蜱传立克次体检测结果及比对分析
        2.3 血清学ELISA立克次体含量检测
        2.4 高通量测序病毒注释结果
    3 讨论
        3.1 中国蜱传立克次体病的检测
        3.2 蜱传病毒性疾病
        3.3 蜱传立克次体与蜱传病毒共感染协同作用致病
    参考文献
结论
创新点
文献综述
    1.蜱传病毒国内外研究现状
    2.欧亚大陆蜱传立克次体研究现状病
    3.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1 新疆边境15个调查县市地理信息
附表2 新疆15个采样县市蜱种序列信息
附表3 5例斑点热感染病例及2只对应蜱种立克次体序列信息
附表4 蜱传病毒相关序列信息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9)内蒙古西部地区蜱传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基因组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1.1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的简介
    1.2 流行病学和生态学
    1.3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1.4 病毒的传播媒介
    1.5 病毒的理化性质
    1.6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的亲缘关系与地理分布
    1.7 诊断、治疗和疫苗
    1.8 国内的研究进展及本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内蒙古西部地区蜱虫病毒宏基因组学研究
    2.1 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全基因组研究
    3.1 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血清学研究
    4.1 材料
    4.2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
致谢
个人简介

(10)新疆出血热病毒M、S基因DNA疫苗的免疫效果及糖蛋白抗原表位的初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XHF 的检测、治疗和疫苗研究概况
        1.1 XHF 的检测
        1.2 XHF 的治疗
        1.2.1 一般治疗措施
        1.2.2 利巴韦林
        1.2.3 抗体治疗
        1.2.4 其他抗病毒治疗
        1.3 XHF 的疫苗
    2 XHF 核蛋白结构及功能特点
    3 XHF 糖蛋白结构及功能特点
    4 M 基因进化树及遗传特异性
    5 病毒抗原表位的基本研究方法
        5.1 抗原表位的分类
        5.2 病毒抗原表位的预测方法
        5.3 抗原肽的合成方法
        5.4 病毒抗原表位的筛选、鉴定方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新疆出血热病毒核蛋白优势表位抗原的筛选
    摘要
    前言
    1 材料和试剂
        1.1 材料
        1.2 试剂
        1.2.1 主要试剂
        1.2.2 主要溶液配方
    2 研究方法
        2.1 XHFV NP 蛋白及其截短蛋白的的诱导表达
        2.2 原核表达融合蛋白的纯化
        2.2.1 His 标签蛋白的纯化
        2.2.2 GST 标签蛋白的纯化
        2.2.3 PAGE 胶蛋白微量回收
        2.2.4 Bradford 法测量蛋白浓度
        2.3 间接 ELISA 法筛选优势抗原表位
    3 结果与分析
        3.1 重组蛋白的诱导及纯化
        3.2 间接 ELISA 实验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重组新疆出血热病毒 S 和 M 基因疫苗的构建及免疫效果
    摘要
    引言
    1 材料和试剂
        1.1 材料
        1.2 试剂
        1.2.1 主要试剂
        1.2.2 培养基和主要溶液配方
    2 方法
        2.1 病毒总 RNA 的提取
        2.2 DNA 疫苗的构建与鉴定
        2.2.1 S, M 基因的克隆与鉴定
        2.2.2 大肠杆菌 DH5α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2.2.3 重组真核质粒的转化和筛选:
        2.2.4 重组质粒的大量提取及纯化
        2.3 小鼠免疫
        2.4 MTT 法检测淋巴细胞增殖
        2.5 细胞因子 IFN-γ,IL-4 水平的检测
        2.6 ELISA 法检测小鼠血清中抗体效价
        2.7 Western Blotting 检测
        2.8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重组质粒的酶切及 PCR 鉴定
        3.2 脾 T 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分析
        3.3 细胞因子水平的检测结果
        3.4 小鼠血清的抗体水平检测结果
        3.5 Western blot 分析抗体的特异性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新疆出血热病毒 M 基因编码蛋白分段表达及其抗原性的初步研究
    摘要
    引言
    1 材料和试剂
        1.1 材料
        1.2 主要试剂
    2 研究方法
        2.1 Gc1 和 Gc2 蛋白的表达,纯化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2.1.1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2.1.2 r-Gc1,r-Gc2 融合蛋白的优化表达及纯化
        2.1.3 兔抗 rGc1,rGc2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2.1.4 多克隆抗体效价的测定
        2.2 XHFV Gc 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
        2.3 改良生物合成肽策略
        2.4 XHFV Gc 蛋白 16 肽融合蛋白表达载体的构建
        2.5 XHFV Gc 蛋白 16 肽融合蛋白的表达
        2.6 Western blot 检测
    3 结果
        3.1 Gc 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2 pET-28a-Gc1 及 pET-28a-Gc2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和鉴定
        3.3 r-Gc1,r-Gc2 融合蛋白的优化表达及纯化
        3.4 抗 rGc1,rGc2 多克隆抗体的滴度测定
        3.5 Western blot 分析抗体的特异性
        3.6 16 肽的诱导表达
        3.7 Western blot 分析 16 肽的抗原性
        3.8 16 肽抗原表位的保守性分析
    4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四、新疆出血热140例流行病学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蒙古羊种布鲁氏菌的追溯及其节肢动物新宿主特性研究[D]. 黄天鹏.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
  • [2]新疆南疆部分地区绵羊蜱种鉴定及蜱带立克次体检测[D]. 郗宇. 塔里木大学, 2020(11)
  • [3]镰形扇头蜱卵巢Serpin分子影响蜱吸血和产卵作用研究[D]. 闫艺洁.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3)
  • [4]病毒样颗粒抗原及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Gn/Gc宿主相互作用组的研究[D]. 戴诗雨.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2020(02)
  • [5]黑龙江、吉林省部分地区蜱传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 蔡祥龙.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6]新疆北疆地区蜱种分布、分子特征及重要蜱传病原的分子检测[D]. 刘志强. 石河子大学, 2019(05)
  • [7]海南鼠源性细小病毒、多瘤病毒及Gemycycrularvirus的基因组分析[D]. 王珊珊. 海南医学院, 2019(02)
  • [8]新疆蜱携病毒谱解析与斑点热感染病例分析[D]. 王茜. 石河子大学, 2018(01)
  • [9]内蒙古西部地区蜱传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基因组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 刘东晓. 宁夏大学, 2017(02)
  • [10]新疆出血热病毒M、S基因DNA疫苗的免疫效果及糖蛋白抗原表位的初步分析[D]. 李阳. 新疆大学, 2014(02)

标签:;  ;  ;  ;  ;  

新疆140例出血热流行病学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