钙剂的分类及临床选择

钙剂的分类及临床选择

一、钙剂的分类及临床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消化系统肿瘤协作组[1](2021)在《中国结直肠肿瘤综合预防共识意见(2021年, 上海)》文中研究表明结直肠癌确诊时多已属中晚期, 疗效不佳, 其早期发现和及早预防至关重要。与其他肿瘤一样, 结直肠癌也有三级预防:一级预防是病因预防, 主要针对腺瘤或炎症的治疗, 阻断其发展为癌;二级预防是早诊断、早治疗, 即早期发现并干预处理, 以免进入进展期(中晚期);三级预防则属于广义的预防范畴, 主要是对于进展期的结直肠癌, 通过外科手术并在术后进行辅助化学治疗、放射治疗或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预防肿瘤再发或转移。本共识意见参考了近期国内外相关共识指南, 综合了近5年国际和国内相关研究的新进展。本共识意见研讨会系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及其消化系统肿瘤协作组主办,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暨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承办。该共识意见包含60项陈述条款, 陈述的循证医学等级、表决等级标准和依据均符合研究对象、干预措施、对照、结局(PICO)原则和推荐等级的评价、制定与评估(GRADE)系统等国际有关规定。

林方圆[2](2021)在《基于“肝肾同源”理论探讨乳腺癌芳香化酶抑制剂相关关节痛的影响因素及中药干预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探索乳腺癌芳香化酶抑制剂相关关节痛的影响因素,并进一步筛选出其疼痛程度的影响因素,分析绝经后乳腺癌芳香化酶抑制剂相关关节痛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从中医和西医的角度全面提高对芳香化酶抑制剂相关关节痛的认识,以期为临床研究和防治乳腺癌芳香化酶抑制剂相关关节痛提供理论依据。2.通过观察补肝益肾方干预乳腺癌芳香化酶抑制剂相关关节痛的临床疗效,探索改善芳香化酶抑制剂相关关节痛的有效中医药手段,以期减少芳香化酶抑制剂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依从性,进一步提高芳香化酶抑制剂的远期疗效。方法:1.研究一: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按照纳排标准纳入2020年2月1日至2020年12月1日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门诊的135例正在服用芳香化酶抑制剂的绝经后乳腺癌患者,分析出现芳香化酶抑制剂相关关节痛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应用卡方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以初步筛选出芳香化酶抑制剂相关关节痛的影响因素,再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的方式对以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其独立影响因素。对于发生芳香化酶抑制剂相关关节痛的患者,根据其疼痛程度进行分类,通过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的方法分析与疼痛程度相关的影响因素。2.研究二:根据纳排标准,收集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9月1日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门诊符合要求的病例64例,将其按照1:1随机分配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根据剔除标准,最终确定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研究对象。对照组口服碳酸钙D3片治疗,治疗组在口服碳酸钙D3片的基础上加用补肝益肾方治疗。观察并评价两种方式对患者简明疼痛评分、晨僵时间、中医证候积分、膝关节的疼痛僵硬功能评分、手关节功能障碍评分、骨密度、血清钙、血清磷、血清碱性磷酸酶、全面健康状况的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1.研究一:(1)在入组的135例患者中发生芳香化酶抑制剂相关关节痛的有64例,其发生率为47.4%,中位发病时间为服药后3.5个月。(2)芳香化酶抑制剂相关关节痛最多发的疼痛部位为手/手腕48例(75%),其后依次为膝关节39例(60.9%)、腰部23例(35.9%)、肩关节19例(29.7%)、髋关节15例(23.4%)、脚/踝8例(12.5%)。(3)芳香化酶抑制剂相关关节痛的疼痛等级分布以轻度疼痛为主(62.5%),中度疼痛次之(28.1%),重度疼痛最少(9.4%)。(4)在发生AIA的患者中,中医证型分布以肝肾阴虚证占比最多(40.6%)。(5)中度和重度疼痛的AIA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以肝肾阴虚证占比最多。(6)在单因素分析中,得出年龄、体重指数、绝经年龄、绝经年限、化疗史、紫杉类药物化疗史、中医证型、骨密度、钙剂/促钙吸收剂服用情况、运动情况、日照时间共11项与AIA发生相关的影响因素。(7)在多因素分析中,得出年龄、化疗史、中医证型、骨密度、钙剂或促钙吸收剂服用情况、运动情况、日照时间这7项是AIA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8)在对芳香化酶抑制剂相关关节痛疼痛程度的多因素分析中,得到年龄、中医证型、骨密度是AIA疼痛程度的独立影响因素。2.研究二:(1)补肝益肾方加碳酸钙D3片治疗能显着降低患者各项疼痛评分,疗效优于服用仅碳酸钙D3片组(P<0.05)。(2)补肝益肾方加碳酸钙D3片治疗能明显缩短患者的晨僵时间(P<0.01),仅服用碳酸钙D3片治疗对患者的晨僵时间无明显缩短(P>0.05)。(3)补肝益肾方加碳酸钙D3片治疗能显着改善患者的各项中医症状,疗效优于仅服用碳酸钙D3片组(P<0.05)。(4)两组治疗均能降低患者的中医证候总积分,补肝益肾方加碳酸钙D3片治疗的疗效更优(P<0.01),治疗组的中医证候临床疗效为70%,对照组的中医证候临床疗效为26.7%,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5)两组治疗后均能减轻患者膝关节和手关节功能活动障碍,补肝益肾方加碳酸钙D3片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6)两组治疗后均能提高患者的骨密度值,补肝益肾方加碳酸钙D3片治疗对骨密度的提升程度更高(P<0.05)。(7)两组治疗均能提高患者的血清钙,但差异不明显(P>0.05);补肝益肾方加碳酸钙D3片治疗后能降低患者的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P<0.05);两组患者的血清磷水平治疗前后变化均不明显(P>0.05)。(8)补肝益肾方加碳酸钙D3片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8个维度的全面健康状况,疗效优于服用碳酸钙D3片组(P<0.05)。(9)两组治疗均未出现雌二醇等安全性指标的异常及骨折等不良事件和不良反应。结论:1.研究一:(1)研究表明发生AIA的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以肝肾阴虚证为主,中度及重度疼痛的AIA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以肝肾阴虚证占比居多。(2)年龄<55岁,有化疗史,中医证型为肝肾阴虚证或脾胃虚弱证,骨密度为骨质疏松或骨量减少是AIA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补充钙剂或促钙吸收剂,经常运动,每日日照时间≥30分钟是AIA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3)在发生AIA的患者中,年龄<55岁,中医证型为肝肾阴虚证,骨密度为骨质疏松者的疼痛程度更高。2.研究二:(1)补肝益肾方治疗AIA疗效确切,可明显减轻患者关节的疼痛评分和功能活动障碍,缩短患者的晨僵时间,改善患者的临床中医证候,全面提升患者的健康状况。(2)补肝益肾方可提高患者的骨密度,降低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3)补肝益肾方治疗过程中未出现雌二醇和其他安全性指标的异常,未出现骨折等不良事件和其他不良反应。

谭洁[3](2021)在《术中甲状旁腺素下降率在甲状腺全切后评判低钙血症预后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甲状腺全切患者术中PTH下降率(△PTH%)预测术后低钙血症的可行性;得出△PTH%预测术后发生低钙血症、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临界值;判断是否能以△PTH%为标准预测术后PTH恢复时间。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甲状腺外科收治的甲状腺全切患者共164例,所有患者手术方式均为双侧甲状腺腺叶切除联合(或不联合)VI区或侧颈区淋巴结清扫,术者均为同一名资深外科医生。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及临床特征分析,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手术方式、血清总钙、白蛋白、25-OH-维生素D、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是否伴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VI区淋巴结清扫数目、VI区淋巴结转移数目。分别在术前、术中行双侧甲状腺腺叶切除联合VI区淋巴结清扫术后15min或双侧甲状腺腺叶切除术后15min(不联合VI区淋巴结清扫)采集患者的血液标本检测血清PTH水平(IOPTH)、计算得出△PTH%[△PTH%=(pre-PTH-IOPTH)/pre-PTH×100%]等。术前及术后在院期间每日采集患者的血液标本监测血清总钙水平,记录最低值,并同时记录在院期间每日静脉、口服补钙量,计算其平均值。患者出院后对其PTH、血钙水平进行随访至术后半年(随访时间:术后1个月、2至3个月、4至6个月),统计术后在院期间低钙血症、术后随访暂时性及永久性HPT的发生率,分析术中△PTH%与低钙血症及HPT的相关性,分别计算得出PTH、△PTH%预测术后在院期间发生低钙血症、术后随访发生暂时性HPT及永久性HPT的cutoff值,预测术后PTH恢复至安全范围的随访时间。将收集数据通过统计学软件进行以下分析:(1)分别以IOPTH、△PTH%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得出IOPTH、△PTH%预测术后发生低钙血症、暂时性及永久性HPT、甲状旁腺功能能否恢复的cutoff值及对应的灵敏度、特异度,根据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比较二者诊断效能。(2)应用SPSS 25.0软件对连续数值型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对分类变量进行单因素卡方检验,筛选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因素,将这些变量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得出术后在院期间发生低钙血症、术后随访发生暂时性及永久性HPT的独立危险因素,当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164例患者在院期间仅出现IOPTH低下的有37例(23%);仅出现血钙低下的有13例(8%);同时出现血钙、IOPTH低下的有46例(28%),血钙及IOPTH均正常的有68例(41%)。术后在院期间低钙血症发生率为36%(59/164),暂时性HPT发生率为12.8%(21/164),永久性HPT发生率为2.4%(4/164)。(2)经过ROC曲线分析得出:预测甲状腺全切除术后发生低钙血症的△PTH%的cutoff值为64.59%(AUC=0.716,P<0.001),IOPTH的cutoff值为14.24pg/ml(AUC=0.707,P<0.001)。预测术后发生暂时性HPT的△PTH%的cutoff值为60.36%(AUC=0.664,P=0.015),IOPTH的cutoff值为12.32pg/ml(AUC=0.678,P=0.009)。预测术后发生永久性HPT的△PTH%的cutoff值为74.96%(AUC=0.806,P=0.037),IOPTH的cutoff值为7.59pg/ml(AUC=0.882,P=0.009)。(3)△PTH%(OR=17.425;CI:4.28170.927;P<0.001)是术后在院期间发生低钙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OR:0.943;CI:0.8990.988;P=0.015)、IOPTH(OR:0.934;CI:0.8850.986;P=0.013)、△PTH%(OR:22.004;CI:2.055235.643;P=0.011)是术后发生暂时性HPT的独立危险因素。(4)IOPTH低下的患者共计83例,术后复查PTH在1个月内、2至3个月内、4至6个月内恢复的分别有65(78.3%)例、8(9.6%)例、6(7.2%)例,6个月内未恢复的共有4例(4.8%)。结论:(1)△PTH%≥64.59%时能够预测术后在院期间低钙血症的发生,为临床医生提供有效适当的补钙方案;(2)△PTH%能够成为有效判断甲状腺全切患者术后出现低钙血症及HPT的风险性的客观指标;(3)△PTH%为个体化策略治疗方案提供新的评价体系,达到有效性和经济性治疗的目标。

马园华[4](2021)在《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医院-家庭过渡期用药偏差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1.通过量性研究,调查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医院-家庭过渡期用药偏差发生率、出现用药偏差的类型及原因;2.探讨影响老年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在医院-家庭过渡期用药偏差的影响因素;3.通过质性研究,深入了解老年骨折疏松性骨折患者在医院-家庭过渡期用药出现偏差的真实体验,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方法:1.选取于2020年3月~9月入住福建省某三甲医院,经骨密度检测确诊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210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医嘱及病例,在患者出院当日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家庭关怀度指数表(Family APGAR Index,APGAR)、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S)、独立服药能力评价量表(Durg Regimen Unassisted Grading Scale,DRUGS)、服药依从性量表(Eight-iteam Morisky Medication Adberence Scale,MMAS-8),以获取患者基线资料。2.在患者出院后14天,通过电话随访并使用药偏差评估工具(Medication Discrepancy Tool,MDT)的方式,获取患者出院后用药情况。将出现用药偏差的患者分为偏差组,反之为未偏差组。采用描述性统计、t检验、秩和检验,卡方检验以及多因素二项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评价其相关影响因素。3.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20年10月~12月入住福建省某三级甲等医院,12例诊断为骨质疏松性骨折并在医院-家庭期间发生用药偏差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开展一对一半结构式访谈,应用Colaizzi的现象学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研究结果:1.量性研究中,共收集符合纳排标准的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共210名,其中男性64人,女性136人,平均年龄(73.14±9.49)岁,平均住院天数(12.86±3.77)天,平均受教育年限(5.91±2.87)年,平均医嘱药物数量(3.50±1.05)种,平均DRUGS评分(42.33±16.71)分。2.纳入的210例患者中,至少存在一项用药偏差者136例(64.8%),共发生用药偏差次为513次,平均发生3.77次/人。3.本研究结果显示,所有抗骨质疏松药物中钙剂用药偏差发生最高,为43.3%(78例);双磷酸盐用药偏差发生率仅次于钙剂,为42.5%(51例);仙灵骨葆胶等中成药用药偏差最低,为16.1%(12例)。4.本研究发生用药偏差的类型中漏服药物占比最高,为96例(21.6%),不规律用药仅次于漏服药物,为93例(20.6%),用药方法错误这一用药偏差类别发生率最低,为3例(0.7%)。5.所有用药偏差原因中,患者源性原因为160例,医源性原因共122例,部分患者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患者源性和(或)医源性用药偏差的原因。在所有发生偏差的原因中,患源原因占比最高,为56.7%;医源性原因次之,为43.3%。患者源性原因中“对疾病不重视”中占比最高,为14.9%(42例),其次为“担心药物副作用”(10.6%);医源性原因中“用药宣教遗漏或不准确”占比最高,为11.3%(32例),其次为“出院清单上药物名称、剂量、时间难辨认”为9.9%(28例)。6.用药偏差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合并其他疾病数、医嘱药物数量、婚姻状况、医保类型、骨折类型无显着性差异(P>0.05);受教育年限、住院天数、既往是否有规律的用药史、居家照顾者、是否独居、APGAR评分、MMAS-8评分、HAS评分、DRUGS评分上存在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住院天数、受教育年限、自我服药能力和家庭功能是用药偏差的保护因素。住院天数每增加1天患者出现用药偏差的发生会减少到0.563倍;受教育年限每增加1年患者出现用药偏差会减少到0.678倍;自我服药能力得分每增加1分,偏差发生率会减少到0.761倍;研究将家庭功能0~3分的患者作为参照组,家庭功能评分得分为7~10分的患者用药偏差发生率的风险是0~3分患者0.330倍。7.质性研究中,在医院-家庭过渡期间内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出现用药偏差因素可提炼为4个主题:对药物信任度、药物的认知上存在误区、服药习惯较难适应以及对现况的担忧。研究结论:1.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在出院后早期用药偏差发生已处于较高水平,所有抗骨质疏松药物中钙剂用药偏差发生率最高,用药偏差类型中漏服药物和规律服药最为多见。2.患者源性原因是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用药偏差的主要原因,与患者对疾病不重视态度有关。医源性原因主要是医护人员用药宣教出现遗漏或不准确有关。3.量性研究结果表明,受教育年限、住院天数、APGAR评分、DRUGS评分是患者出现用药偏差的独立影响因素;质性研究发现,药物、心理和家庭等多方面影响是导致患者出现用药偏差影响因素,二者均强调家庭功能是影响患者用药偏差的重要影响因素。

谢建凤[5](2021)在《定量CT测定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骨密度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和其他临床指标间的关系,探讨导致RA患者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的危险因素,以期能找到RA继发OP的部分潜在的独立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提高临床医生对RA继发OP患者的早期识别,为其预防及诊治提供参考,从而减轻患者的疾病负担并提高生活质量。[方 法]本研究纳入2019年8月至2020年10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收治的、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105例RA住院患者,采用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QCT)技术检测腰 1-3 椎体 BMD,取其平均值进行分析。采用国际BMD测量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Clinical Bone Density,ISCD)2007年关于QCT的共识[1],根据腰1-3椎体BMD平均值将患者分为骨量正常组(BMD≥120mg/cm3)、骨量减少组(80mg/cm3<BMD<120mg/cm3)、骨质疏松组(BMD≤80mg/cm3)。采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比较三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的差异,并分析BMD和各临床指标间的相关性。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模型,采用向前法先将对BMD影响最大、并满足判断条件的指标纳入回归方程,然后将模型中符合剔除条件的变量移出模型,重复进行直到没有变量被引入或剔除,得到能够预测RA患者腰1-3椎体平均BMD的回归方程。[结 果]1.105例RA患者中36例骨量正常(34.3%),35例骨质疏松(33.3%),34例骨量减少(32.4%)。2.三组患者中年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Bonferroni法校正显着性水平的事后两两比较发现,年龄在骨量正常组和骨量减少组、骨量正常组和骨质疏松组、骨量减少组和骨质疏松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pearman相关性分析提示BMD与年龄呈负相关(r=-0.736,p<0.001)。三组患者中DAS28-ESR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ukey检验结果表明,骨质疏松组DAS28-ESR评分较骨量正常组平均得分高1.61(95%CI:0.66~2.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其他组间DAS28-ES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提示BMD与DAS28-ESR评分呈负相关(r=-0.324,p=0.001)。三组患者中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累积量(以等效泼尼松计)、GC治疗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Bonferroni法校正显着性水平的事后两两比较发现,GC累积量、GC治疗时间在骨量正常组和骨质疏松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其他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pearman相关性分析提示BMD与GC累积量、GC治疗时间呈负相关(r=-0.303,p=0.002;r=-0.281,p=0.004)。三组患者中实验室指标: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 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外周血白细胞、单核细胞、NK细胞、白蛋白、免疫球蛋白(Immune Globulin,Ig)M、间接胆红素、尿素、血锌、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LDH)、α 羟丁酸脱氢酶(α Hydroxybutyrate Dehydrogenase,α-HBDH)、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HO)、游离胆固醇(Free Cholesterol,FCHO)、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提示,使用DMARDs治疗者腰1-3椎体平均BMD较未使用 DMARDs 治疗者高,差值为17.44 mg/cm3(95%CI:1.90~32.97 mg/cm3);未使用DMARDs治疗组DAS28-ESR评分(6.14±1.58)高于使用DMARDs治疗组(5.33±1.86),差值为0.81(95%CI:0.11~1.51);Mann-WhitneyU 检验结果提示,是否使用DMARDs治疗,外周血单核细胞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867,p=0.004),未使用DMARDs治疗组外周血单核细胞中位数为0.56×10^9/L(n=40),使用DMARDs治疗组外周血单核细胞中位数为0.46×10^9/L(n=65)。但三组患者中是否使用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isease-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DMARDs)治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三组患者中民族(少数民族、汉族)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03,p=0.045),两两比较发现,骨量正常组与骨质疏松组民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两组间民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汉族患者相比,少数民族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可能性更高,比值比(OR)为3.106(95%CI:1.143~8.440)。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提示,汉族患者腰1-3椎体平均BMD较少数民族患者高,差值为29.18(95%CI:10.36~48.01)。少数民族患者与汉族患者在年龄、病程、GC累积量GC治疗时间、DAS28-ESR评分、补钙情况、补充活性维生素D情况、DMARDs治疗情况、血清白蛋白、血浆胆固醇、肌酶、CRP、ESR等指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t=-10.621,p<0.001)、GC累积量(t=-3.001,p=0.003)、民族[少数民族/汉族(t=3.865,p<0.001)]、C 反应蛋白(t=-2.791,p=0.006)、外周血单核细胞(t=-3.034,p=0.003)、肌酸激酶MB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MB Isoenzyme,CKMB)/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比值(t=-2.986,p=0.004)是影响RA患者腰椎BMD的主要因素。回归模型有统计学意义,F=39.218,p<0.001,调整后R2=0.698,纳入模型的6个自变量对腰1-3椎体平均BMD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使用QCT测量腰椎BMD,发现RA患者OP发生占比高,与既往使用DXA测量骨密度所得结论一致;2.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变量,得到能够预测RA患者腰1-3椎体平均BMD的回归方程:BMD=254.197-2.672×年龄(岁)-0.332×CKMB/CK 比值(%)+21.93×[0/1(0=少数民族,1=汉族)]-29.347×外周血单核细胞绝对值(×10^9/L)-0.154× CRP(mg/L)-1×GC累积量(g),对于无BMD检测条件的医疗机构,可初步估计BMD值,为RA继发OP患者的临床防治提供依据;3.规范使用DMARDs、补充活性维生素D、血清间接胆红素水平高、血清IgG、IgM水平高、Ro52抗体阳性的RA患者腰椎BMD值更高;白蛋白水平低、病程长的RA患者腰椎BMD值更低;4.汉族患者腰1-3椎体平均BMD较少数民族患者高,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年龄、病程、BMI、GC治疗、疾病活动、补钙、补充活性维生素D、DMARDs治疗、血清白蛋白、血浆胆固醇、肌酶、炎症、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吸烟、饮酒、居住环境及体育活动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需进一步扩大少数民族患者样本量进行研究。

高晓辉[6](2021)在《高海拔地区女性骨量丢失及相关因素调查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以高海拔地区女性为研究对象,了解该地区女性骨量丢失发生情况及对于骨量丢失的总体认知水平,并分析影响其骨量丢失的相关因素,为及早预防、控制不良因素和治疗该地区女性骨量丢失提供理论支持。方法:本研究数据来源于2019年11月~2020年11月因体检就诊于青海大学附属医院体检中心且年龄在25~65岁之间的健康女性。严格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研究对象,最终进入本次研究的人群共455人。调查内容包括问卷(一般人口学资料、妇产科资料、日常饮食及行为习惯资料)、跟骨超声骨密度检测和生化检测指标。将问卷调查资料及生化检测结果作为自变量,以骨量正常组与骨量丢失组为因变量,运用卡方检验以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在本研究455例研究对象中,骨量正常者182人,发生率为40.0%;骨量丢失者273人,发生率为60.0%。有79.3%(361/455)人未曾接受过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2.经单因素卡方分析结果显示,在一般人口学资料中,不同年龄段、不同BMI分组以及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群在骨量正常组与骨量丢失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妇产科资料中,不同月经情况、不同E2水平分组、不同FSH水平分组以及不同LH水平分组的人群在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日常饮食及行为习惯资料中,牛奶摄入情况、是否坚持户外运动、是否规律进行钙剂的补充、是否具有腿脚抽筋史以及是否具有脆性骨折史的人群在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选取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12个研究变量为自变量,以是否存在骨量丢失为因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BMI、月经情况、E2水平、FSH水平、牛奶摄入、坚持户外运动以及规律进行钙剂的补充是高海拔地区女性骨量丢失的重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1.高海拔地区女性骨量丢失发生率较高,且普遍缺乏骨健康的相关知识。因此,提高该地区广大女性对于骨量丢失的认识,做好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具有重要意义。2.年龄的增长、低BMI、高FSH水平、低E2水平以及绝经时间的延长是影响高海拔地区女性骨量丢失的危险因素,而坚持牛奶摄入、坚持户外运动以及规律进行钙剂的补充是影响高海拔地区女性骨量丢失的保护因素。

黄东[7](2021)在《髋部骨折患者抗骨质疏松治疗Meta分析及相关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 的]本研究通过分析在髋部骨折患者中应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对髋部骨折患者预后及功能的影响,以期说明不同类型抗骨质疏松药物用于髋部骨折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以更好指导临床治疗。[方 法]1.通过临床回顾分析选取我科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住的老年骨松性髋部骨折患者共57例,按照术后是否抗骨松治疗分组,其中抗骨松组23人,未抗骨松治疗组34人。统计所有患者致伤因素并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类型、入院骨密度等一般资料有无差别,通过门诊和电话随访统计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一年髋关节Harris评分、疼痛VAS评分、再骨折率有无差异,从而分析抗骨松治疗对髋部骨折患者预后疗效的影响。2.Meta分析部分将CBM、中国知网(CNKI)、Cochrane图书馆、Pubmed和Embase及万方数据库纳入检索范围,按照关键词和主题词检索后将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和回顾性临床研究纳入分析,依据I2统计值决定分析模型(固定/随机),meta分析过程使用Cochrane RevMan 5.3版本软件进行。分析的主要结果指标包括髋部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harris评分、骨密度、骨转换指标及再骨折率。[结 果]1.抗骨松治疗组23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14例,股骨颈骨折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15例,平均年龄(75.48±7.77)岁,入院腰椎骨密度平均值为(0.66±0.05)g/cm2。未抗骨松治疗组34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22例,股骨颈骨折14例、股骨粗隆间骨折20例,平均年龄(78.59±8.65)岁,入院腰椎骨密度平均值为(0.67±0.07)g/cm2。两组患者的性别、骨折类型、年龄、腰椎骨密度对比无统计差异(P>0.05);抗骨松组术后一年Harris评分为(76.84±4.03)分、未抗骨松组为(71.70±5.28)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抗骨松组术后一年疼痛VAS评分为(2.16±0.60)分、未抗骨松组为(2.89±0.89)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抗骨松组术后一年再骨折率为10.5%、未抗骨松组为18.5%,无统计学差异(P>0.05)。2.共19篇文献分别纳入两项meta分析:11篇文献纳入“抗骨吸收药物治疗髋部骨折患者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8篇文献纳入“促骨形成药物治疗髋部骨折患者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Meta分析显示抗骨吸收药物双膦酸盐对髋部骨折愈合时间(周)无明显影响[MD=-0.84,95%CI(-2.53,0.85),P=0.33]、对髋关节harris 评分无明显影响[MD=2.64,95%CI(-1.19,6.46),P=0.18]、能显着提升髋部骨折患者术后骨密度(g/cm2)[MD=0.10,95%CI(0.09,0.11),P<0.05]、降低髋部骨折术后血清β-CTX水平(ng/ml)[MD=-0.15,95%CI(-0.16,-0.14),P<0.05]、降低术后再骨折率[RR=0.62,95%CI(0.50,0.79),P<0.05],描述性分析显示双膦酸盐能降低髋部骨折患者死亡率、减轻患者疼痛;降钙素不能显着降低患者再骨折率[RR=0.34,95%CI(0.10,1.19),P=0.09],描述性分析显示降钙素能减少假体周围异位骨化、改善髋关节功能;促骨形成药物特立帕肽能显着缩短髋部骨折患者愈合时间(周)[MD=-3.53,95%CI(-5.52,-1.54),P<0.05]、提高髋关节 harris 评分[MD=6.54,95%CI(2.93,10.14),P<0.05]、提升骨密度(g/cm2)[MD=0.06,95%CI(0.04,0.07),P<0.05]、不能显着提升骨折后血清 P1NP 水平(ng/ml)[MD=31.75,95%CI(-4.37,67.87),P=0.08]、不能显着降低再骨折率[RR=0.71,95%CI(0.44,1.14),P=0.16],描述性分析显示特立帕肽能明显减轻患者疼痛、减少髋部骨折相关并发症。[结 论]骨质疏松症影响髋部骨折患者临床预后,不同类型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髋部骨折患者临床疗效不同。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在缩短髋部骨折愈合时间、提高harris评分、提升骨密度、调节骨转换指标、降低疼痛和再骨折率等方面临床获益明显,注重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有利于提高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预后、促进功能恢复。

姚宝红[8](2021)在《探究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住院患者再次骨折的危险因素》文中认为目的:文章通过收集整理住院的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该类患者的再发骨折情况,分析其再次骨折的可能危险因素,以便为发生首次骨折的老年患者提供及早的预防和干预措施,从而避免再次骨折的发生。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辽宁省某三甲医院骨科2015年1月-2019年12月1315例年龄≥60岁的骨质疏松性骨折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询问患者过去患病情况和查看相关辅助检查结果,了解患者过去是否发生过骨折,并据此将患者分成首次骨折组和再次骨折组。对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收缩压、舒张压、骨折诱因、血液生化指标(包括血常规、空腹血糖、肝功能指标、肾功能指标、电解质等)、合并症情况及治疗情况(手术治疗或保守治疗、抗骨质疏松药物使用)等资料进行统计,并计算查尔森合并症指数评分[1,2](Charlson评分)。结果:1.两组患者基本信息的比较:本次研究一共收集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1315人。其中首次骨折组1038人(78.9%),男性266人,占比25.6%;女性772人,占比74.4%,平均年龄为(73.31±9.01)岁;再次骨折组277人(21.1%),男性47人,占比17.0%;女性230人,占比83.0%,平均年龄为(76.26±8.11)岁。再次骨折组中女性患者的比例多于首次骨折组,年龄大于首次骨折组(P<0.05);而再次骨折组患者的体重指数及舒张压值均小于首次骨折组(P<0.05)。两组患者收缩压值之间的比较未见明显差异。2.两组患者骨折诱因情况:首次骨折人群中,跌倒致骨折者占82.47%,腰背部负重、其他诱因(体位改变、扭伤)、无诱因致骨折者分别占6.07%、6.26%、5.20%;再次骨折的人群中,跌倒致骨折者占76.89%,腰背部负重、其他诱因(体位改变、扭伤)、无诱因致骨折者分别占6.86%、2.17%、14.08%。无论是首次骨折组还是再次骨折组,跌倒都是两组患者发生骨折的最常见危险因素。3.两组患者之间的血液生化指标比较:再次骨折组的血红蛋白、血尿酸、血清白蛋白、空腹血糖、血肌酐、总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值均低于首次骨折组(P<0.05),而再次骨折组血磷值明显高于首次骨折组。而两组之间的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血钾、血钠、血钙、血镁未见明显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4.两组患者合并症情况及Charlson评分比较:再次骨折组中,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帕金森病、周围血管病者所占比例高(P<0.05);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糖尿病、眼病、痴呆、脑血管病、肝脏疾病、中重度肾脏疾病、结缔组织病、消化性溃疡两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此外,再次骨折组Charlson评分高于首次骨折组,两组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5.两组患者骨质疏松症的诊疗情况:(1)1315名患者的骨质疏松症总体诊断率为13%,骨折后选择手术治疗的患者共1100人,占总体83.6%,术后钙剂、阿法骨化醇等骨质疏松基础治疗分别为12.5%和8.8%,双磷酸盐类的药物的使用率为4.9%;(2)首次骨折人群中,骨质疏松症诊断率是10.2%,骨折后选择手术治疗者有876人,占84.4%,钙剂和阿法骨化醇的使用率分别为10.1%和6.8%,双磷酸盐类的使用率为4.0%;(3)再次骨折人群中,骨质疏松症诊断率是23.5%,骨折后选择手术治疗者有224人,占80.9%,钙剂和阿法骨化醇的使用率分别为21.7%和16.6%,双磷酸盐类的使用率为8.3%。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高龄、血磷值增高、血红蛋白偏低、低血糖、血肌酐降低、白蛋白减少、合并COPD是发生再次骨折的危险因素。结论:1.跌倒是引起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最常见诱因;当前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治疗率均偏低。2.高龄、血磷增高、血红蛋白偏低、低血糖、血肌酐降低、血清白蛋白降低合并COPD均为再发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

汪晓晨[9](2020)在《慢性肾脏病患者心脏瓣膜钙化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本中心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3-5期患者心脏瓣膜钙化(Cardiac Valve Calcification,CVC)的患病率、分布特征及危险因素,旨在为CKD患者CVC的早期预防及心血管事件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选取2014年8月至2019年7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肾科年龄大于18岁的CKD3-5期患者为研究对象,排除合并感染、恶性肿瘤、活动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原有心脏瓣膜疾病及心脏瓣膜术后的患者。采集最终纳入患者的人口学资料、血清学指标及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脏彩超)等结果。使用心脏彩超评估CVC,根据是否存在CVC,分为CVC组及无CVC组,比较两组患者所纳入指标的差异。使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法分析CKD3-5期患者CVC的危险因素,并分别分析CKD3-5期非透析组及透析大于1年组患者CVC的危险因素,分别分析CKD3-5期患者主动脉瓣钙化(Aortic Valve Calcification,AVC)及二尖瓣钙化(Mitral Valve Calcification,MVC)的危险因素。结果:1、本研究最终纳入1383例CKD3-5期患者,其中男性790例,女性593例,平均年龄60.81岁,透析患者735例。纳入的1383例患者中,无CVC组764例(55.2%),CVC组619例(44.8%)。其中,单纯AVC组426例(30.8%)、单纯MVC组37例(2.7%)、AVC+MVC组150例(10.9%),其他组6例(0.4%)。2、组间比较发现,CVC组年龄、女性占比、透析占比、他汀类药物史占比、左心室肥厚占比、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梗塞占比均高于无CVC组(P<0.05),碳酸钙药物史占比低于无CVC组(P<0.05)。分析血清学指标,与无CVC组相比,CVC组呈高血钙、高碱性磷酸酶、低白蛋白、低肌酐和低血脂(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P<0.05)表现。3、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高龄(OR:1.065,95%CI:1.053-1.077,P<0.001),透析(OR:1.917,95%CI:1.423-2.582,P<0.001),合并冠心病(OR:1.608,95%C:1.134-2.281,P=0.008),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升高(OR:1.478,95%CI:1.095-1.995,P=0.011),高碱性磷酸酶(OR:1.002,95%CI:1.000-1.003,P=0.015)和低血红蛋白(OR:0.993,95%CI:0.987-0.999,P=0.030)是CKD3-5期患者CVC的潜在危险因素。4、亚组分析显示,高龄(OR:1.078,95%CI:1.057-1.099,P<0.001)是CKD3-5期未透析组患者CVC的潜在危险因素。高龄(OR:1.081,95%CI:1.061-1.101,P<0.001)、长透析龄(OR:1.123,95%CI:1.067-1.181,P<0.001)及合并高血压(OR:3.071,95%CI:1.453-6.490,P=0.003)是透析大于1年组患者CVC的潜在危险因素。5、高龄(OR:1.068,95%CI:1.055-1.181,P<0.001)、高碱性磷酸酶(OR:1.002,95%CI:1.001-1.004,P=0.004)、透析(OR:1.518,95%CI:1.130-2.041,P=0.006)、合并冠心病(OR:1.419,95%CI:1.003-2.007,P=0.048)、CRP升高(OR:1.480,95%CI:1.097-1.998,P=0.010)及左心室肥厚(OR:1.399,95%CI:1.045-1.873,P=0.024)是CKD3-5期患者AVC的潜在危险因素。高龄(OR:1.043,95%CI:1.027-1.060,P<0.001)、碱性磷酸酶(OR:1.002,95%CI:1.001-1.004,P=0.006)、透析(OR:2.506,95%CI:1.586-3.958,P<0.001)、高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OR:1.001,95%CI:1.000-1.001,P=0.038)、甲状旁腺切除术史(OR:3.663,95%CI:1.502-10.100,P=0.008)及左心室肥厚(OR:1.663,95%CI:1.074-2.572,P=0.022)是CKD3-5期患者MVC的潜在危险因素。结论:1、本研究中心CKD3-5期患者CVC患病率为44.8%,其中AVC患病率较MVC患病率高。高龄、透析、合并冠心病、CRP升高、高碱性磷酸酶和低血红蛋白是CKD3-5期患者CVC的潜在危险因素。2、高龄是CKD3-5期未透析组患者CVC的潜在危险因素。高龄、长透析龄及合并高血压是透析大于1年组患者CVC的潜在危险因素。3、高龄、高碱性磷酸酶、透析、合并冠心病、CRP升高及左心室肥厚是CKD3-5期患者AVC的潜在危险因素。高龄、高碱性磷酸酶、透析、高PTH、甲状旁腺切除术史及左心室肥厚是CKD3-5期患者MVC的潜在危险因素。

肖洪英[10](2020)在《不同剂量维生素D联合钙剂佐治儿童肾病综合征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两种不同剂量维生素D3(1400IU/day vs.1000IU/day)联合钙剂佐治儿童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NS)的疗效与安全性,为NS患儿补充维生素D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儿科收治的64例初发肾病综合征(New-onset nephrotic syndrome,n=12)及非频复发肾病综合征(Infrequently-relapse nephrotic syndrome,IFRNS,n=52)患儿随机分为A、B两组(其中IFRNS患儿被分为A1、B1两组,初发肾病综合征患儿被分为A2、B2两组;研究过程中A、B两组无感染患儿被分为A3、B3两组)。A组32名NS患儿在常规激素等综合治疗的基础上予以维生素D3 1400IU/day联合钙剂500mg/day,B组32名NS患儿在常规激素等综合治疗的基础上予以维生素D3 1000IU/day联合钙剂500mg/day。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以及3个月后抽取静脉血检测患儿血清25-羟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25-(OH)D)、血清总钙(Serum calcium)、血浆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的水平,将治疗1个月后、3个月后各指标较治疗前变化比例的情况进行对比。于治疗前抽取静脉血检测患儿血浆白蛋白(plasma albumin,ALB)的水平,同时留取24小时尿液完善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hour urinary protein quantity,24HUP)检验。排除治疗期间并发感染的病例,于治疗3月后再次检测无感染患儿ALB及24HUP水平,并与治疗前进行比较。治疗期间监测并记录两组患儿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以及感染的发生率。结果:(1)治疗前,A、B两组患儿性别、年龄、初诊年龄、病程、身高、体重、BMI、临床分类、复发次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血清25-(OH)D、血清总钙、PT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1、3个月后,A组患儿血清25-(OH)D提升率与同时间B组患儿血清25-(OH)D提升率相比升高(P<0.05);两组患儿同时间血清总钙及PTH变化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前,A1、B1两组IFRNS患儿性别、年龄、初诊年龄、病程、身高、体重、BMI、复发次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血清25-(OH)D、血清总钙、PT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1、3个月后,A1组患儿血清25-(OH)D提升率与同时间B1组患儿血清25-(OH)D提升率相比升高(P<0.05);两组患儿同时间血清总钙及PTH变化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前,A2、B2两组初发肾病综合征患儿性别、年龄、身高、体重、BMI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血清25-(OH)D、血清总钙、PT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1、3个月后,两组患儿同时间血清25-(OH)D、血清总钙、PTH等变化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排除治疗期间发生感染的病例,治疗3个月后A3、B3两组患儿24HUP较治疗前均有显着下降,ALB较治疗前均有提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3组患儿24HUP比B3组患儿更低,ALB比B3组患儿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A、B两组患儿治疗期间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两种治疗方案均未导致维生素D中毒或高血钙等不良反应。结论:(1)几乎所有肾病综合征患儿均存在血清25-(OH)D和血清总钙水平的下降。(2)维生素D3 1400 IU/day联合钙剂治疗儿童初发及非频复发肾病综合征疗效比维生素D3 1000IU/day联合钙剂更佳,且无不良反应发生。

二、钙剂的分类及临床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钙剂的分类及临床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肝肾同源”理论探讨乳腺癌芳香化酶抑制剂相关关节痛的影响因素及中药干预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研究一技术路线图
研究一 乳腺癌芳香化酶抑制剂相关关节痛的中医证型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
    1 研究目的
    2 临床资料
    3 研究方法
    4 统计学方法
    5 研究结果
    6 小结
研究二技术路线图
研究二 补肝益肾方干预乳腺癌芳香化酶抑制剂相关关节痛的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临床资料
    3 研究方法
    4 统计学方法
    5 研究结果
    6 小结
讨论
    1 乳腺癌芳香化酶抑制剂相关关节痛的研究概况
        1.1 现代医学对AIA的认识及治疗
        1.2 中医学对AIA的认识及治疗
    2 乳腺癌芳香化酶抑制剂相关关节痛中医证型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
        2.1 AIA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
        2.2 AIA发生的影响因素
        2.3 AIA疼痛程度的影响因素
    3 补肝益肾方治疗乳腺癌芳香化酶抑制剂相关关节痛的依据
        3.1 基于“肝肾同源”理论探讨AIA的病机与治疗
        3.2 补肝益肾方溯源及方解
        3.3 补肝益肾方的现代药理学机制分析
    4 补肝益肾方干预乳腺癌芳香化酶抑制剂相关关节痛的临床疗效分析
    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乳腺癌芳香化酶抑制剂相关关节痛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术中甲状旁腺素下降率在甲状腺全切后评判低钙血症预后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综述 术中甲状旁腺素临床应用进展
    2.1 PTH的生物学特性
    2.2 PTH的检测方法
    2.3 IOPTH的检测时间
    2.4 IOPTH的研究现状
        2.4.1 IOPTH绝对值变化预测术后甲状旁腺功能
        2.4.2 △PTH%预测术后甲状旁腺功能
        2.4.3 IOPTH补充性指导
    2.5 低钙血症及HPT的危险因素
        2.5.1 临床因素
        2.5.2 其他因素
    2.6 总结
第三章 资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病例来源
        3.1.2 入选标准
        3.1.3 排除标准
        3.1.4 诊断标准
    3.2 研究方法
        3.2.1 标本采集
        3.2.2 数据收集
        3.2.3 手术方式
    3.3 统计分析方法
第四章 结果
    4.1 临床特征分布
        4.1.1 基本情况
    4.2 手术前后血钙、甲状旁腺功能情况
    4.3 术后在院期间低钙血症情况分析
        4.3.1 预测术后在院期间发生低钙血症的IOPTH、△PTH%cutoff值
        4.3.2 单因素分析术后在院期间发生低钙血症的危险因素
        4.3.3 多因素分析术后在院期间发生低钙血症的危险因素
        4.3.4 IOPTH、△PTH%与术后在院期间发生低钙血症的相关性分析
    4.4 术后暂时性HPT情况分析
        4.4.1 预测术后发生暂时性HPT的 IOPTH、△PTH%cutoff值
        4.4.2 单因素分析术后发生暂时性HPT的危险因素
        4.4.3 多因素分析术后发生暂时性HPT的危险因素
    4.5 术后永久性HPT情况分析
        4.5.1 预测术后发生永久性HPT的 IOPTH、△PTH%cutoff值
    4.6 甲状旁腺功能恢复情况分析
        4.6.1 甲状旁腺功能恢复时间情况分析
        4.6.2 预测术后随访甲状旁腺功能恢复的IOPTH、△PTH%cutoff值
第五章 讨论
    5.1 甲状腺全切术后低钙血症、HPT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5.2 △PTH%的有效性分析
    5.3 甲状腺全切术后PTH恢复规律
    5.4 总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4)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医院-家庭过渡期用药偏差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 研究背景与立题依据
        1.1 骨质疏松性骨折流行学特征
        1.2 医院-家庭过渡期用药偏差的概况
        1.3 国内外现况
        1.3.1 医院-家庭过渡期用药偏差研究现况
        1.3.2 医院-家庭过渡期用药偏差的相关因素现况
        1.4 质性与量性研究结合的重要性
        1.5 立题依据
    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 伦理学问题
    4 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用药偏差影响因素的量性研究
    1 研究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研究样本
        2.1.2 样本选择
        2.1.3 样本量计算
        2.2 调查前准备
        2.3 研究工具
        2.3.1 家庭关怀指数
        2.3.2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2.3.3 独立服药能力
        2.3.4 服药依从性
        2.3.5 用药偏差评估工具
        2.3.6 用药偏差发生率计算
        2.4 资料的收集
        2.4.1 出院前访视
        2.4.2 出院后电话随访
        2.5 资料的统计方法
        2.6 质量控制
    3 结果
        3.1 患者一般情况
        3.2 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用药偏差发生情况
        3.3 患者出现用药偏差的原因
        3.4 患者出现用药偏差的单因素分析
        3.5 患者出现用药偏差多因素回归分析(Logistic 回归分析)
    4 讨论
        4.1 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一般资料特征
        4.2 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在出院早期用药偏差率高
        4.3 患者用药偏差类型
        4.4 不同药物用药偏差发生情况
        4.5 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发生用药偏差原因分析
        4.5.1 患者源因素
        4.5.2 医源性因素
        4.6 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用药偏差影响因素分析
        4.6.1 住院天数
        4.6.2 受教育年限
        4.6.3 DRUGS评分
        4.6.4 APGAR评分
第二部分 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用药偏差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
    1 研究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1.3 样本量
        2.2 研究方法
        2.2.1 资料收集方法
        2.2.2 资料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对药物疗效缺乏信心
        3.2 对药物的认知存在误区
        3.3 对长期服药习惯适应不良
        3.4 对现状感到担忧
    4 讨论
        4.1 完善院前教育,提高健康素养
        4.2 跨学科合作制定个性化医院-家庭过渡期家庭服药方案
        4.3 建立家庭参与式护理模式,提升过渡期社会支持
总结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的创新性
    三研究的局限性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骨折疏松性骨折患者服药依从性现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5)定量CT测定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骨密度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不足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类风湿关节炎继发骨质疏松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6)高海拔地区女性骨量丢失及相关因素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样本量来源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一般资料收集
        2.2.2 超声骨密度仪测量
        2.2.3 生化指标检测方法
        2.2.4 诊断标准及分组
        2.2.5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研究人群的基本情况
    3.2 研究人群骨量丢失发生情况
    3.3 高海拔地区女性骨量丢失的影响因素分析
        3.3.1 高海拔地区女性骨量丢失的单因素分析
        3.3.2 高海拔地区女性骨量丢失的多因素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高海拔地区女性骨量丢失的流行现状
    4.2 影响高海拔地区女性骨量丢失的因素分析
        4.2.1 一般人口学资料对骨量丢失的影响分析
        4.2.2 妇产科资料对骨量丢失的影响分析
        4.2.3 日常饮食及行为习惯资料对骨量丢失的影响分析
    4.3 对高海拔地区女性骨量丢失重要影响因素进行干预的相关建议
第5章 结论
    5.1 本研究的结论
    5.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综述 围绝经期女性骨量丢失影响因素的认识及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B 高海拔地区女性骨量丢失调查问卷
附录C 知情同意书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7)髋部骨折患者抗骨质疏松治疗Meta分析及相关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髋部骨折患者抗骨质疏松治疗临床疗效分析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抗骨吸收药物治疗髋部骨折患者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促骨形成药物治疗髋部骨折患者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髋部骨折患者抗骨质疏松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探究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住院患者再次骨折的危险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骨质疏松症及脆性骨折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慢性肾脏病患者心脏瓣膜钙化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一)慢性肾脏病患者心脏瓣膜钙化的研究进展
    2.1 CKD患者CVC的危险因素
    2.2 CKD患者CVC的发病机制
    2.3 CKD患者CVC的治疗
    2.4 展望
第三章 文献综述(二)CKD骨质疏松及血管钙化共同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3.1 CKD骨质疏松
    3.2 CKD血管钙化
    3.3 CKD骨-血管轴
    3.4 经典CKD-MBD发病机制
    3.5 CKD骨质疏松与血管钙化共同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3.6 总结
第四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4.3 技术路线
    4.4 统计学方法
第五章 研究结果
第六章 讨论
第七章 研究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不同剂量维生素D联合钙剂佐治儿童肾病综合征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相关药物治疗(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四、钙剂的分类及临床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结直肠肿瘤综合预防共识意见(2021年, 上海)[J].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消化系统肿瘤协作组. 中华消化杂志, 2021(11)
  • [2]基于“肝肾同源”理论探讨乳腺癌芳香化酶抑制剂相关关节痛的影响因素及中药干预的临床研究[D]. 林方圆.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术中甲状旁腺素下降率在甲状腺全切后评判低钙血症预后的研究[D]. 谭洁. 吉林大学, 2021(01)
  • [4]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医院-家庭过渡期用药偏差的相关因素分析[D]. 马园华. 湖州师范学院, 2021(12)
  • [5]定量CT测定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骨密度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D]. 谢建凤. 昆明医科大学, 2021
  • [6]高海拔地区女性骨量丢失及相关因素调查分析[D]. 高晓辉. 青海大学, 2021(01)
  • [7]髋部骨折患者抗骨质疏松治疗Meta分析及相关临床研究[D]. 黄东.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8]探究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住院患者再次骨折的危险因素[D]. 姚宝红.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9]慢性肾脏病患者心脏瓣膜钙化的危险因素分析[D]. 汪晓晨. 东南大学, 2020(01)
  • [10]不同剂量维生素D联合钙剂佐治儿童肾病综合征的疗效观察[D]. 肖洪英. 西南医科大学, 2020(11)

标签:;  ;  ;  ;  ;  

钙剂的分类及临床选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