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表用金属材料有待进一步开发

钟表用金属材料有待进一步开发

一、钟表用金属材料有待进一步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邢程[1](2021)在《基于工业文化自信提升的沈阳工业旅游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工业旅游活动是近几年新兴起的一种专项旅游形式,作为弘扬工业文化精神的重要空间载体,工业旅游活动具有传播工业文化精神的作用。沈阳是举世瞩目的工业之都,拥有悠久灿烂的工业文明,通过工业旅游活动的开展,能够了解沈阳工业浓郁的工业文化,使参与者对沈阳工业文化产生一种认同感和自豪感。政府出台多项工业旅游相关政策,国家对弘扬工业文化,提升工业文化自信表现出高度的重视。为了整体提升工业文化自信,开展工业文化元素浓郁的工业旅游活动,即能够展示出沈阳百年工业历史,又能弘扬和传播工业文化,因此,依托工业旅游项目,弘扬沈阳特色工业文化,提升工业文化自信迫在眉睫,从工业文化自信提升视角下对沈阳工业旅游资源进行评价与空间布局规划显得尤为重要。首先,从工业文化自信提升视角下构建沈阳工业旅游资源评价体系。通过对沈阳工业文化的历史进行分析整理,梳理出三种工业文化,即沈阳民族传统工业文化、沈阳铁西奉献精神文化和沈阳现代大国工匠文化。将沈阳工业文化要素融入到构建的遴选沈阳工业旅游资源的构成因子中,再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沈阳工业旅游评价体系,确定评分方法。其次,对沈阳工业旅游资源进行普查、遴选与评价。沈阳工业旅游资源进行系统性普查,根据沈阳工业文化构成要素对普查结果进行遴选,遴选出31个具有浓郁工业文化内涵的资源,利用层次分析法从工业文化自信提升视角下构建工业旅游评价体系,对沈阳工业旅游资源进行评价,最终选取20个即有丰富的工业文化又适合开展工业旅游的资源。最后,分析沈阳工业旅游空间分布及现状问题,得出资源分布凌乱缺乏合理规划、缺乏工业文化特色路线、未能展示沈阳工业文化特色的问题,针对空间布局问题,提出构建“一轴串联、四大主题、多点带动”的布局结构和三大功能分区,针对不同游客需求,设计出工业旅游专属游览路线,并提出将沉浸式互动、文创故事、注重科普教育的方式融入传统发展模式,对发展模式进行进一步优化,最后提出实施保障策略,助力提升工业文化自信。通过充分挖掘沈阳浓郁的地域工业文化,将沈阳市内的工业旅游项目与沈阳工业文化内涵进行深度融合。目的在于通过开展工业旅游活动,更好的传承工业精神,弘扬传统工业文化,对提升民族工业文化自信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胡世法[2](2021)在《欧美当代艺术首饰创作理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代艺术首饰是20世纪40年代后在欧美地域形成的一种新的艺术类型,它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如今已构建成了基本成熟的类型。传统首饰更多地代表权力、财富、彰显身份与地位,被当作身体外在的装饰物,而当代艺术首饰则质疑和挑战传统,它不断地拓展、跨越首饰的定义,让首饰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首饰演变为当代艺术首饰这一过程,究其本质是理念创新使然。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当代艺术首饰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基于国内首饰行业蓬勃发展的现状,因此对当代艺术首饰创作理念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本文主要研究内容聚焦于当代艺术首饰的创作理念,着重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的欧美当代艺术首饰创作理念的发展方向。文章对大量首饰创作者实例以及典型首饰艺术家的个案进行归纳、研究,明确了当代艺术首饰的概念和范畴,并对其创作类型、表现风格进行剖析,梳理出当代艺术首饰创作理念发展的整体脉络;归纳当代艺术首饰的创作规律;揭示其创作方法、理念和思想,同时进一步论述了首饰在欧美的发展过程、社会背景,展望当代艺术首饰未来的发展方向。文章具体内容以当代艺术首饰的源起与发展为线索,阐述了当代艺术首饰的源流及文化背景,先后论述了现代设计运动、工作室手工艺运动、现代艺术思潮、英国“手工艺复兴运动”、后现代艺术与当代艺术首饰创作之间的层层关联,指出当代艺术首饰创作理念在不同阶段的发展演变历程;重点以大量的当代艺术首饰创作者实例归纳欧美当代艺术首饰创作理念的不同类型及革新方式,同时,对每种创作理念进行对比和分析,从而构建当代艺术首饰创作理念的学术概念和全面框架;再以当代艺术首饰发展中的关键人物为线索,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创作理念、艺术风格、艺术主张、独创性等角度进行分析,总结出这一群体对当代艺术首饰这种新的艺术类型建构起到的重要作用;从当代艺术首饰的研究与教学,展示、销售与收藏,身份确立等方面进行叙述,论证当代艺术首饰发展的重要因素,展望当代艺术首饰更加开阔的前景;最后全面总结当代艺术首饰创作理念,澄清创作理念的发展脉络,从而指出创新理念对当代艺术首饰这一艺术类型构建的重要意义。本文通过以上内容的论述,层层递进,相互印证、厘清了当代艺术首饰与艺术的亲缘关系;当代首饰与手工艺的关系;当代首饰与现代设计的关系;当代艺术首饰和商业首饰的关系等层面,以大量创作者的实例为基础,对首饰创作及其整体的发展演变作出客观的评价,全面剖析论述当代艺术首饰的创新理念,为首饰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学术视域。

王艺颖[3](2020)在《服饰设计中的机械美学之力 ——以蒸汽朋克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蒸汽朋克(Steampunk)是一种流行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的科幻题材,显着特征为故事都设定于以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为基础,蒸气科技达到巅峰的架空世界。近年来,蒸汽朋克通过跨越文化领域(如小说、视觉艺术等)的一系列飞跃,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在各个艺术设计领域,正在演变成一种以哥特式机械和19世纪工业化文明为基础的亚文化。本文发现除了集怀旧与创新、暗黑和温暖为一体这样看似矛盾却又高度融合的特点之外,蒸汽朋克艺术的独特的机械美学也是使它独树一帜的重要原因。本文同时关注到了蒸汽朋克在多文化领域发展的包容性,从首饰设计、影视动画艺术探究了蒸汽朋克风格的元素特征,进而提取元素符号用于针对服装设计领域蒸汽朋克文化的研究;接着从已经成功推出蒸汽朋克风格服装的品牌亚历山大·麦昆着手,利用服装设计的基础要素:面料、配色、造型和配饰角度总结出了蒸汽朋克风格服装在时装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方式,并且列举出几个同样运用过蒸汽朋克元素的品牌案例进行佐证,最后将该文化在服装设计上的表达方式用于设计实践,提出了对当代小众文化服装设计的思考。

李东梅[4](2020)在《历史建筑确定标准细化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历史建筑确定标准是历史建筑确定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在实践工作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国家住建部部署的2016年至2020年的历史建筑“五年划定工作”基本结束之际,总结我国的历史建筑确定标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1)国家的历史建筑确定标准较为笼统,在实践工作中指导性不足。(2)地方的历史建筑确定标准未进一步细化,在实践工作中指导性不足。(3)年代界定不清晰是历史建筑确定标准的问题之一。(4)“自下而上”的申报机制造成部分历史建筑潜在对象被忽视。本文的研究针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增强历史建筑确定标准在实践工作中的指导性,促进历史建筑确定工作高效、高质推进展开讨论。为提出这些问题的应对之策,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比较的研究方法及资料调查与归纳的方法展开研究。首先,通过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厘清历史建筑概念的提出背景及其确定工作历程,然后对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的历史建筑确定标准及其申报体系进行分析,再总结了国外历史建筑登录机制(评价体系)的经验及从《山东省历史建筑确定专项工作第三方评估》项目中获得的启示,最终提出细化地方标准是加强历史建筑确定标准指导性的重要手段。并基于此,提出了地方细化历史建筑确定标准的三个工作思路:(1)梳理本地的历史文化脉络,总结其历史文化特点。(2)对照国家标准,细化地方标准的各项价值。(3)结合各项价值包含的历史时期,分项确定年代界定标准。结合以上研究,本文以西安为例,借鉴住建部《中华文明历史文化脉络及其城乡载体研究》及陕西省住建厅《陕西文明历史文化脉络及其城乡载体研究》两个课题研究历史脉络的方法,将西安市的近现代历史分为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四大主题类别,以见证国家凝成、工业、商业贸易等9个价值主题对其近现代历史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并将其历史文化发展特点总结为5条。综合以上研究,参照国家住建部公布的历史建筑确定标准,将西安市的历史建筑确定标准细化为20条,其中历史文化价值标准13条、艺术价值标准5条、科学技术价值2条,针对各价值项分别确定了年代标准,并选取案例对相应的标准进行说明,以期增强西安历史建筑确定标准在实践工作中的指导性和操作性。

赖世贤[5](2020)在《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文中认为工业建筑作为中国近代新兴建筑类型及西方先进技术引进中国的最初载体之一,承载着当时中国较为先进的建筑理念,充当中国近代建筑追赶世界建筑潮流的不自觉历史工具。本文研究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中关键性技术问题,含括规划选址、大跨技术、标准化、结构发展等内容,分类探讨木材、砖、水泥等材料技术,同时关注工业建筑设计师。研究以调研过程中大量实物例证结合图纸资料、近现代建筑期刊文献及厂史资料进行,比对同时期西方先进技术,重视技术来源与技术真实性问题。研究对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分期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应分期方案。第二章以工厂的选址与布局入手,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萌芽阶段工业建筑营建前期技术性问题,选址和布局贯穿工业建筑建设全过程,涉及宏观地区选择、中观地点选择、微观厂址选择及具体厂区布置等层面。第三章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起步阶段,由于生产方式和动力技术改变引起对于大空间厂房即大跨度技术的迫切需求,重点关注西式木屋架。西式木屋架技术在材料和施工技术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展现出对于力学等结构概念的理解,意味着中国建筑近代转型开始。第四章则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加速增长阶段,工业建筑由于大量快速建设带来对于高质量、标准化建材需求等问题。以砖的工业化生产及工业建筑用砖变化,探讨工业化时代下中国传统建筑材料在引进西方建筑材料后的各方面技术发展。第五章则聚焦中国近代工业稳速增长阶段如何解决工业建筑营建所要求的安全舒适、结构持久等问题,关注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及与之紧密相关的水泥生产技术引入与发展。第六章将专业人才视为技术实施保障予以讨论,关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对工业建筑营建规范化、经验化起关键作用的设计师及代表作品、设计师群体组成等问题。研究发现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各时期不同阶段,基于建设目标需求及技术水平不同,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中关键性技术问题亦不相同。对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而言,部分营建关键技术与当时世界先进技术相比并不逊色,但技术推广和实现受社会环境及观念意识影响甚大;技术要与当地资源、经济及社会体制相适应,社会需求会强有力改变技术的运用及传播;由于材料观念缺失,其在营建过程中重外观轻建造,重模仿轻创造;技术属于文明范畴,由初级走向高级是趋势,中西方建筑技术融合也是趋势。

王亚超[6](2020)在《技术关联、产业政策对制造业动态演化的影响 ——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省级开发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探索区域经济发展新路径逐渐成为产业演化研究的重要议题。避免区域产业演化锁定在低端道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需对区域产业演化的动态机制进行探究。近年来演化经济地理学兴起,主张从动态的视角研究区域产业演替,并通过“技术关联”、“认知邻近”重新探讨了知识溢出的路径。相关实证研究表明,区域产业的动态演化受到技术关联的显着影响,即区域倾向于发展与本地产业结构关联性高的产业。但演化经济地理学过于强调技术关联等内生变量的影响,忽视了外部因素对于区域产业演化的干预,特别是对于强调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并重的中国,研究产业演化不能忽视政策的影响。自1984年中国首个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设立以来,开发区已成为我国各级政府普遍采用的产业政策,其设立的政策重心也从最初的吸引外资、促进经济增长等逐步向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目标上倾斜。因此,在产业技术关联度的基础上,研究开发区这一产业政策对区域产业动态演化的影响,对指导地区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2006年中国大规模批准设立省级开发区的背景下,将研究的窗口期锁定在2004-2008年,以东部沿海地区11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462个四位数制造业为研究对象,从产业进入、获得比较优势、失去比较优势和退出四个方面,围绕技术关联、产业政策与制造业演化展开研究。首先,从省域整体和二位数行业等两方面衡量各省市制造业动态演化特征,利用Arc GIS刻画东部沿海地区各地级市制造业动态演化的空间格局,其次,借用产品空间的方法,刻画东部沿海及典型经济区域的产业空间,并从比较优势解析典型区域制造业产业演化路径。然后对技术关联、产业政策与制造业动态演化的关系进行研究,并总结相关特征。最后,构建Probit回归模型,分析技术关联、产业政策对制造业动态演化的影响,并考察其交互作用。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动态变化显着,并呈现规律性特征。产业体系构建的速度与地区制造业基础负相关,制造业基础的地区产业增速较快。从制造业的内部行业动态演化的特征来看,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动态动态性较强,制造业的动态演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已有的制造业基础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2)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空间呈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且为双核心,一个由食品和烟草、纺织服装、化学原料及其制品等组成劳动或资源密集型核心,另一个由通信设备制造、交通设备、电气机械及仪表等组成的资本技术密集型核心。从2004年到2008年,两大核心都有所增强呈现出路径依赖的趋势。(3)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制造业演化的路径和方向各不相同,均表现为路径依赖的过程,其中京津冀地区继续向具有生产优势的食品烟草、纺织服装、非金属矿物制品和化学原料制品等劳动密集型或资源密集型产业方向演化;长三角地区在维持已有优势的条件下,向通用机械制造等技术密集型产业方向演化,珠三角地区继续向具有优势的通信设备制造和交通设备制造等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方向演化。(4)在研究期间,技术关联密度和产业政策的实施在制造业内部存在明显的行业差异。平均产业技术关联密度高的产业多为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技术关联密度低的产业则是技术或资本密集型产业。产业政策实施在制造业内部也存在分异,地方政府倾向于将技术关联密度高的产业设置为目标产业,这可能是由于政绩考核的需要,技术关联密度高的优势产业能够在短时间内维持或拉动GDP的增长,从而得到地政府的青睐。但扶持低技术关联产业的开发区也不在少数。产业转型升级是一个痛苦的蜕变过程,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才能在未来赢得一席之地。(5)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动态演化受到产业技术关联的显着影响。技术关联密度高的产业进入和获得比较优势的可能性越大,退出和失去比较优势的可能性越低。此外,本文还发现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城市制造业动态演化受到技术关联的影响要高于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城市,但不受城市行政级别的影响。(6)产业政策能够引导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动态演化。开发区扶持能够提高产业进入和获得比较优势的可能性,同时也会降低产业失去比较优势和退出的可能性。本文还发现产业政策对制造业动态演化的影响产业不受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但受城市行政级别的影响。行政级别高的城市制造业动态演化受到增量政策影响更大,而行政级别低的城市制造业动态演化受到存量政策的影响更大。此外,还发现技术关联和产业政策的交互作用不明显。

李方川[7](2019)在《F公司竞争战略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中国钟表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但是,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趋势向缓,加上“大数据”、“互联网+”等新零售业态出现,中国的钟表产业面临愈加复杂的外部环境。F公司作为中国知名钟表企业,近年来保持良好的业务增长态势。F公司以“产品+渠道”为商业模式,定位中高端消费者,与竞争对手在自有品牌钟表零售领域展开了激烈的市场竞争。本文先后运用PEST模型、波特五力模型、资源基础观的内部环境分析理论等分析方法,对F公司的内外部环境进行了定性、定量的分析,识别出了F公司的外部机会和外部威胁、内部优势和内部劣势,并据此应用SWOT模型,提出F公司应采取增长型的公司战略和差异化的业务战略。为实现上述战略,文章从技术、客户需求、品牌、渠道、售后等方面提出了战略执行建议,同时为保证战略落地,提出了组织机构、企业文化、人力资源、创新、信息技术等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对于行业内的其他企业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张家浩[8](2018)在《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建构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内容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的建构研究;第二部分是基于该体系以全国、天津市和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为案例对体系三个层级的信息采集、信息管理系统和BIM信息模型的建构、以及对相关的分析应用进行实践性研究。本研究是在我国目前工业遗产研究背景下,所进行的探索性研究,目的是为了促进我国国家层面的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机构和体系的建立。第一部分,首先,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充分总结国内外前人的相关研究,并对我国工业遗产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基于这些现实问题,提出建立“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的必要性。然后,对该体系进行了建构研究,体系包括“国家层级”、“城市层级”和“遗产本体层级”。现阶段“国家层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统筹全国各部门、机构、地区和学者成果,解读我国工业遗产研究全貌;“城市层级”的目的是为了制定标准化的“普查表”和相应的“普查信息管理系统”,为未来我国工业遗产专项普查做好准备;“遗产本体层级”的目的是为了对工业遗产文物保护单位的全面信息采集与管理标准的建立,以及GIS、BIM技术在保护中的应用进行探索。第二部分,首先,依据“国家层级”对全国目前工业遗产的研究成果进行信息采集,收集了我国1537项工业遗产,为我国未来工业遗产普查提供第一手的基础资料;建立“全国工业遗产信息管理系统”,并对全国工业遗产的行政区、时空、行业、保护、再利用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揭示我国工业遗产的整体面貌。然后,基于“城市层级”对天津市域范围工业遗产进行普查,并建立“天津工业遗产普查信息管理系统”,基于GIS技术对天津市工业遗产的基本情况、再利用潜力以及工业遗产廊道的规划进行了研究。再后,基于“遗产本体层级”,对北洋水师大沽船坞进行全面的信息采集,建立了“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信息管理系统”,并基于GIS技术对大沽船坞的历史格局演变、价值评估等进行研究,并进行了保护规划的编制。最后,基于“遗产本体层级”,由于遗产领域BIM技术处于起步阶段,且数据处理复杂;因此笔者先对其工作流程进行研究,然后基于BIM技术对轮机车间、甲坞和设备的信息采集与信息模型建构进行案例研究;并基于Revit软件、Revit SDK和C++语言开发了“建筑遗产修缮管理软件”,将其应用于轮机车间修缮设计的残损信息管理中。

俞灵灵[9](2018)在《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司法裁判研究 ——以中国裁判文书网59份判决书为样本》文中提出移动电商领域竞争模式的升级、一般条款的抽象性和立法者认识能力的局限性,使得法官在裁判时难以沿用传统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裁判方式,难以用现有的具体规则去处理这些不正当竞争行为,实践中往往出现同案不同判的情形。因此,站在移动电商的大背景下,从判决书本身出发对上述司法难点进行甄别考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中国裁判文书网涉及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59份判决书为样本,从宏观视角对样本进行实证分析,从微观视角对裁判的现状进行探究,发现法官难以厘清知识产权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之间的关系,对竞争关系认定态度模糊,对竞争行为的正当性判定存在疑问。而对竞争行为正当性判定存疑又具体表现为三点,一般条款适用泛道德化、说理论证两级分化及同等情形不同对待。在此基础上,本文探析了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法官对法律的适用理论存在误读,一般条款本身的抽象性及道德性影响了法官理性审判,司法论证及配套机制的缺乏导致了法官难以寻得正义。经由剖析,本文分别从条文本身、法官本身及配套措施出发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即细化一般条款以遏制泛道德化现象;严格法律的适用程序和加强说理论证以约束法官审慎裁判;提升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审判级别、优化电子证据机制和建立案例族谱以弥补配套措施的缺失。我国新《反不正当竞争法》于2017年11月4日颁布,而本文的研究是建立在新法颁布前,法官对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审判是依托旧法来实现的。新法的颁布完善了旧法在新商业时代所暴露出的弊端。而本文通过判决分析提出针对性建议也与新法部分所修之处契合。

侯丹丹[10](2017)在《台湾在东亚的产业合作空间研究:产品空间理论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雁行模式”的发展曾密切了东亚的经济关系,促进了台湾与东亚经济体产业合作的深化。然而,进入后“雁行模式”时期,东亚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尤其是日本“雁首”地位逐步丧失,台湾、韩国对日本的赶超趋势加剧,三者之间的产业竞争日趋激烈,同时,两岸产业间的互补性逐步削弱,竞争趋势显现,这些变化改变了东亚经济的发展模式及台湾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在此背景下,深入分析台湾与东亚各经济体的产业合作空间,特别是台湾与日本、韩国及大陆的产业合作空间,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研究:(1)以产品空间理论为基础,结合产业升级与产业转移理论,提出产品空间理论视角下产业优化升级路径命题,并将此命题与产业合作理论相融合,构建“单方引导”与“双方推动”合作模式下的产业合作空间模型。(2)运用产品空间理论分析后“雁行模式”时期东亚产业发展与演化的特征及台湾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并依据东亚产业发展特征对产业优化升级路径命题予以验证。“雁行模式”解体初期,东亚经济体间产业发展的阶梯性尚存,随着后“雁行模式”时期的发展,东亚产业发展的梯度性逐步削弱,后发经济体的赶超趋势明显增强,台湾产业在东亚陷入了“上压、下挤、平行超越”的窘境。(3)分析台湾低、中、高技术产品空间结构特征的现状,从产品现有能力与未来潜力视角探讨台湾产业的发展特征。台湾的出口潜力较为集中地体现在陆用车辆、工程产品、电子和电气产品以及其他高技术产品上,而其出口竞争力在加工产品、电子和电气产品以及纺织服装类产品上表现更为突出,台湾的出口潜力并未能很好地转化为产品的竞争优势。(4)探讨“单方引导”合作模式下台湾在东亚的产业合作空间,并分析台湾产业发展中“西进”与“南向”的关系。在东亚,台湾与大陆、日本以及泰国的产业合作空间最突出,其中,日本带动台湾产业升级的空间较大,而大陆承接台湾产业转移的空间明显。同时,基于东亚产业合作,台湾电力机械及其零件顺利实现产业升级的可能性会更大;而皮革、皮革或合成革制品、塑料制品有序实现产业转移的可能性会更大。台湾产业的“南向”确实对“西进”具有一定的替代作用,但台湾当局想以“南向”取代“西进”并不符合台湾产业发展的市场需求。(5)探讨“双方推动”合作模式下台湾与日本、韩国和大陆的产业合作空间。“双方推动”合作模式下,台湾与日本、韩国及大陆可展开合作的领域以中等技术产品为主,同时,台湾与日本的产业合作空间在日本带动台湾产业升级上表现最为突出;台湾与韩国的产业合作空间在双方共同促进产业升级上表现更加明显;大陆虽表现出一定带动台湾产业升级的可能性,但其可带动台湾产业升级领域的产品技术附加值明显低于台湾可带动大陆产业升级领域的产品技术附加值。台湾在东亚的产业合作空间展现了台湾与东亚经济体的合作潜力。然而,产业合作潜力是产业合作展开的基础与前提条件,产业合作的实现离不开执政当局政策的协调与推动。从台湾当前的对外经贸形势以及台湾当局的政策导向来看,台湾在东亚的产业合作前景并不乐观,将会面临诸多严峻的挑战。

二、钟表用金属材料有待进一步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钟表用金属材料有待进一步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工业文化自信提升的沈阳工业旅游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关于工业旅游政策支持
        1.1.2 国家高度重视弘扬工业文化
        1.1.3 沈阳发展工业旅游的重要性
        1.1.4 提升工业文化自信的迫切性
    1.2 研究意义
        1.2.1 提取沈阳工业文化精神,助力提升沈阳工业文化自信
        1.2.2 工业文化角度进行研究,丰富工业旅游规划研究视角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述评
        1.3.1 国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述评
        1.3.2 国内研究现状与发展述评
    1.4 研究内容及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调查法
        1.5.2 实地调研法
        1.5.3 归纳分析法
        1.5.4 层次分析法
        1.5.5 问卷调查法
2 工业旅游与工业文化自信的内涵与关系
    2.1 工业旅游的相关概念及特征
        2.1.1 工业观光旅游的概念
        2.1.2 工业遗产旅游的概念
        2.1.3 工业旅游的概念
        2.1.4 工业旅游的特征
    2.2 工业文化与工业文化自信的概念与特征
        2.2.1 工业文化的概念
        2.2.2 工业文化的特征
        2.2.3 工业文化自信的概念
        2.2.4 工业文化自信的特征
    2.3 工业文化自信与工业旅游的关系
        2.3.1 工业旅游活动载体助力提升工业文化自信
        2.3.2 弘扬工业文化精神有利于工业旅游的发展
    2.4 小结
3 沈阳工业旅游资源评价体系的构建
    3.1 沈阳百年工业文化的构成
        3.1.1 沈阳民族传统工业文化
        3.1.2 沈阳铁西奉献精神文化
        3.1.3 沈阳现代大国工匠文化
    3.2 工业旅游资源构成要素选取原则
        3.2.1 客观科学原则
        3.2.2 全面系统原则
        3.2.3 易于操作原则
    3.3 工业旅游资源遴选标准
        3.3.1 时代赋予沈阳工业旅游的特色
        3.3.2 弘扬沈阳工业文化的构成要素
        3.3.3 选取能够提升文化自信的要素
    3.4 沈阳工业旅游资源遴选要素的构成
        3.4.1 民族传统工业文化类
        3.4.2 沈阳奉献精神文化类
        3.4.3 现代大国工匠文化类
    3.5 沈阳工业旅游资源的评价方法
        3.5.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5.2 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确定及评分方法
    3.6 小结
4 沈阳工业旅游资源的遴选与评价
    4.1 沈阳现存工业旅游资源现状
    4.2 沈阳工业旅游资源普查
        4.2.1 民族传统工业文化类
        4.2.2 铁西奉献精神文化类
        4.2.3 现代大国工匠文化类
    4.3 沈阳工业旅游资源的遴选
        4.3.1 民族传统工业文化类
        4.3.2 铁西奉献精神文化类
        4.3.3 现代大国工匠文化类
        4.3.4 遴选资源汇总
    4.4 沈阳工业旅游资源的评价
        4.4.1 资源评价结果
        4.4.2 资源评价分级
    4.5 小结
5 沈阳工业旅游空间布局
    5.1 沈阳工业旅游资源空间布局现状问题
        5.1.1 资源缺乏联系未能合理规划
        5.1.2 缺乏工业文化特色旅游路线
        5.1.3 未能展示沈阳工业文化特色
    5.2 空间布局规划原则
        5.2.1 总量控制,适度开发原则
        5.2.2 彰显特色,体现参与原则
        5.2.3 挖掘内涵,注重文化原则
        5.2.4 科学规划,持续发展原则
    5.3 沈阳工业旅游空间结构
        5.3.1 一轴串联——弘扬工业文化自信旅游发展轴
        5.3.2 四大主题——四大工业文化主题片区
        5.3.3 多点带动——龙头工业旅游项目的整体带动
    5.4 沈阳工业旅游功能分区
        5.4.1 民族文化工业旅游产品区
        5.4.2 奉献精神工业旅游产品区
        5.4.3 大国工匠工业旅游产品区
    5.5 沈阳工业旅游路线设计
        5.5.1 民族工业文化传承之旅
        5.5.2 奉献精神文化穿越之旅
        5.5.3 大国工匠文化探索之旅
        5.5.4 沈阳工业精神追寻之旅
    5.6 小结
6 沈阳工业旅游优化发展模式与策略研究
    6.1 沈阳工业旅游资源发展模式现状问题
        6.1.1 民族工业资源展示模式单一
        6.1.2 铁西奉献精神主题缺乏互动
        6.1.3 现代企业未能弘扬工业文化
    6.2 优化发展模式,弘扬工业文化自信
        6.2.1 民族工业类+沉浸互动
        6.2.2 奉献精神类+文创故事
        6.2.3 大国工匠类+科普教育
    6.3 实施保障策略,助力工业文化自信
        6.3.1 成立实施和管理的组织
        6.3.2 政府政策及资金的调控引导
        6.3.3 政府加大宣传力度和形象建设
    6.4 小结
7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性
        7.2.1 方法创新
        7.2.2 理论创新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欧美当代艺术首饰创作理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源起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概况
        1.国外研究概况
        2.国内研究概况
    四、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章 首饰与欧美当代艺术首饰
    1.1 首饰概述
    1.2 欧美当代艺术首饰的界定
第二章 欧美当代艺术首饰的源起与发展
    2.1 现代设计运动对当代艺术首饰创作的促进
    2.2 工作室手工艺运动推动当代艺术首饰的发展
    2.3 现代艺术思潮对当代艺术首饰的渗透
    2.4 英国“手工艺复兴运动”助力当代艺术首饰
    2.5 后现代艺术与当代艺术首饰创作理念的融合
第三章 欧美当代艺术首饰创作理念
    3.1 纯艺术形式的表达
        3.1.1 可以移动的绘画
        3.1.2 微型雕塑
        3.1.3 可以佩戴的建筑
    3.2 后现代的呈现
        3.2.1 现成物首饰
        3.2.2 波普首饰
    3.3 概念艺术的探索
    3.4 材料的变革
        3.4.1 对首饰传统材料的革新
        3.4.2 新材料的创新运用
    3.5 首饰与身体关系的探讨
        3.5.1 身体首饰
        3.5.2 可穿戴概念的首饰
        3.5.3 佩戴方式的革命
    3.6 工艺复兴及创新运用
        3.6.1 金属工艺
        3.6.2 编织工艺
        3.6.3 珐琅工艺
        3.6.4 金属珠粒工艺
    3.7 叙述故事
    3.8 科技先锋
        3.8.1 数字技术
        3.8.2 技术创新
        3.8.3 金属染色技术
        3.8.4 宝石切割技术
    3.9 超载静止
    3.10 跨越界限
第四章 欧美当代艺术首饰关键人物及其创作理念
    4.1 美国当代艺术首饰代表人物
        4.1.1 亚历山大·卡尔德(Alexander Calder)
        4.1.2 玛格丽特·德·帕塔(Margaret De Patta)
        4.1.3 阿琳·费什(Arline Fisch)
        4.1.4 玛霄瑞·希克(Majorie Schick)
        4.1.5 罗伯特·埃本多夫(ROBERT EBENDORF)
    4.2 欧洲当代艺术首饰代表人物
        4.2.1 赫尔曼·荣格 Hermann Junger(德国)
        4.2.2 奥托·昆兹利 Otto Kunzli(瑞士-德国)
        4.2.3 赫斯·贝克(Gijs Bakker 荷兰)
        4.2.4 格达·弗洛金格 Gerda Flockinger(英国
        4.2.5 大卫·沃特金斯 David Watkins(英国)
        4.2.6 鲁·彼得斯(Ruudt Peters)(荷兰)
        4.2.7 马里奥·平顿(Mario Pinton 意大利)
第五章 欧美当代艺术首饰的发展前景
    5.1 研究与教学
    5.2 展示、销售与收藏
    5.3 身份确立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中译人名索引
作者在攻读博士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
致谢

(3)服饰设计中的机械美学之力 ——以蒸汽朋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特点和方法
第一章 内在的矛盾体——蒸汽朋克风格的精神内核
    第一节 工业革命基础上的“魔法幻想”
    第二节 黑暗压抑与温暖柔和的共生
第二章 关于机械美学的讨论——精雕细琢的审美享受
    第一节 两代机械美学的区别与共性
        一、第一代机械美学特征及应用
        二、第二代机械美学特征及应用
    第二节 机械美学与古典美学迥异的风格追求
    第三节 机械美学在蒸汽朋克艺术作品中的呈现方式
        一、机械设备的运用——齿轮、螺旋桨、活塞等
        二、拼凑美学下的力量无限化
第三章 蒸汽朋克的可塑性——多元化的发展方向
    第一节 趣味美——蒸汽朋克在首饰设计中的幻想
        一、混搭的风格
        二、材质与色彩
    第二节 阴郁与浪漫——影视动画的蒸汽朋克风格运用
第四章 运用于服装设计中的蒸汽朋克元素解剖
    第一节 从服装的基本要素解读蒸汽朋克风格服装作品——以品牌Alexander·Mc Queen为例
        一、强硬与柔美的对抗之美——混搭面料
        二、阴郁风格的色彩构成分析——黑咖配色
        三、以维多利亚时期的服装为基础的机械美学方向衍生——复古造型
        四、蒸汽动力的年代再现——机械配饰
    第二节 蒸汽朋克风格的实验先驱者——三个服装系列作品解读
        一、Versace(范思哲)
        二、Prada(普拉达)
        三、Christian Dior(克里斯汀·迪奥)
    第三节 个人设计师对于蒸汽朋克风格在服饰设计上的独到把握
        一、张恩渝
        二、凯特·兰伯特(Kate Lambert)
    第四节 机械美学在蒸汽朋克风格服饰设计中的体现及应用
第五章 针对服饰设计的蒸汽朋克风格实验性表达及探索
    第一节 针对蒸汽朋克风格的意义基础进行选题及阐述
    第二节 选题一:带有军装元素的蒸汽朋克风格时装设计
        一、灵感来源阐述
        二、设计调研
        三、元素提取及设计
        四、设计效果图
    第三节 选题二:维多利亚式浪漫婚纱设计
        一、灵感来源阐述
        二、设计调研
        三、设计效果图
    第四节 选题三:以残疾人辅助工具为灵感来源的蒸汽朋克时装设计
        一、灵感来源阐述
        二、设计调研及元素的提取运用
        三、设计效果图
        四、面料改造及成衣制作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历史建筑确定标准细化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界定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我国历史建筑概念的提出及确定工作历程
        1.4.2 我国历史建筑确定标准现状及相关研究概述
        1.4.3 国外历史建筑登录标准(评价体系)及相关研究概述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2 我国历史建筑确定标准现状及应用中存在主要问题分析
    2.1 我国的历史建筑确定标准
        2.1.1 国家住建部公布的历史建筑确定标准
        2.1.2 各方地政府制定的历史建筑确定标准
    2.2 历史建筑确定标准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2.2.1 国家的历史建筑确定标准较为笼统,在实践工作中指导性不足
        2.2.2 地方的历史建筑确定标准未进一步细化,在实践工作中指导性不足
        2.2.3 年代界定不清晰是历史建筑确定标准的问题之一
        2.2.4 “自下而上”的申报机制造成部分历史建筑潜在对象被忽视
    2.3 本章小结
3 地方历史建筑确定标准细化工作思路
    3.1 国外历史建筑登录标准(评价体系)的启示
        3.1.1 美国的历史建筑登录标准
        3.1.2 英国的历史建筑登录标准
        3.1.3 法国的历史建筑登录标准
        3.1.4 加拿大的历史建筑评价体系
        3.1.5 国外历史建筑登录标准(评价体系)的启示
    3.2 山东省历史建筑确定专项工作第三方评估过程的启示
    3.3 细化地方标准是加强历史建筑确定标准指导性的重要手段
    3.4 地方历史建筑确定标准细化的工作思路
        3.4.1 梳理地方的历史文化脉络,总结其历史文化特点
        3.4.2 对照国家标准,细化地方标准的各项价值
        3.4.3 结合各项价值包含的历史时期,分项确定年代界定标准
    3.5 本章小结
4 西安市历史建筑确定工作现状
    4.1 西安市第一阶段的历史建筑确定工作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4.2 西安市第二阶段的历史建筑确定工作现状及不足
    4.3 本章小结
5 西安近现代历史脉络梳理及历史文化特点分析
    5.1 西安近现代历史脉络梳理思路及技术路线
    5.2 西安近现代历史脉络
        5.2.1 西安近现代历史发展脉络概述
        5.2.2 政治变迁历史脉络
        5.2.3 经济发展历史脉络
        5.2.4 社会发展历史脉络
        5.2.5 文化科技发展历史脉络
    5.3 西安近现代历史文化特点总结
    5.4 本章小结
6 西安市历史建筑确定标准细化方案
    6.1 西安市历史建筑确定的历史文化价值标准细则
    6.2 西安市历史建筑确定的艺术价值标准细则
    6.3 西安市历史建筑确定的科学技术价值标准细则
    6.4 关于年代界定的补充说明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表目录
图目录
致谢

(5)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1.2.1 研究对象界定
        1.2.2 时间概念界定
        1.2.3 空间范围说明
    1.3 文献综述及前期分析
        1.3.1 中国近代建筑的相关研究
        1.3.2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的相关研究
        1.3.3 中国近代建筑技术的相关研究
        1.3.4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技术相关研究小结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难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难点
    1.6 论文研究整体框架
第2章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工厂选址规划与厂区布局的探索
    2.1 技术载体:萌芽起步期军事工厂的典型性
    2.2 宏观布局:地区选择——初期规划缺位与后期调整乏力
    2.3 中观布局:地点选择——初期运输依赖与后期全面平衡
    2.4 微观布局:厂址选择——初期因地制宜与后期逐步合理
        2.4.1 江南制造局——两次选址失误
        2.4.2 金陵制造局——邻护城河建厂
        2.4.3 福州船政局——风水择地典型
        2.4.4 天津机器局
        2.4.5 广东机器局——近海到近铁路
        2.4.6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结合祭祀文化
        2.4.7 吉林机器局——资源优于运输
        2.4.8 湖北枪炮厂(汉阳铁厂)——多个方案比较
    2.5 厂区布局:总平面设计——“幼稚时代”的想象与探索
        2.5.1 江南制造局——功能重叠引起流线混乱
        2.5.2 金陵制造局——自由布局适应生产流程
        2.5.3 福州船政局——分区明确兼顾礼制秩序
        2.5.4 天津机器局
        2.5.5 广东机器局——传统合院影响厂区布局
        2.5.6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缺乏规划下一事一建设
        2.5.7 吉林机器局——完全独立自主设计
        2.5.8 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比邻建设带来资源共享
    2.6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军事工厂选址布局及建设特点
        2.6.1 结合传统风俗观念择地因地制宜利用旧有建筑
        2.6.2 有目的规划设计偏少与有控制的建设过程缺乏
        2.6.3 自由生产流线与传统等级秩序制约的平面布局
        2.6.4 功能复合下空间布局及建筑形式的本土化改良
    2.7 国内外工业发展早期工厂规划设计及理论的发展
        2.7.1 国外早期工厂建筑规划选址及设计
        2.7.2 国内近代工厂选址设计理论的发展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西式木屋架技术发展与中西互鉴
    3.1 中西木屋架技术之别及西式木屋架体系传入
        3.1.1 中西技术差异——基于力学原理的形式差异
        3.1.2 知识引介普及——《建筑新法》及书中所载木屋架类型
        3.1.3 名称反应认知——西式木屋架及各构件名称演变
        3.1.4 需求引发变革——工厂建筑西式木屋架应用概况
    3.2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工业建筑木屋架技术应用
        3.2.1 洋务运动中的机器局兵工厂
        3.2.2 民族工业发展下的工业建筑
    3.3 构造技术发展与木材使用
        3.3.1 整体性补强与抗震技术构件增加
        3.3.2 木构架之间结合方式与位置选择
        3.3.3 木屋架与墙体及柱子间结合方式
        3.3.4 进口木料与国产木材的使用偏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制砖工业化与工业建筑用砖技术
    4.1 建材生产方式的改变——近代制砖工业技术发展
        4.1.1 传统制砖技术延续
        4.1.2 制砖技术的机械化
        4.1.3 制砖工厂规划建设
    4.2 建材生产变革的深入——产品类型变化与质量标准推行
        4.2.1 产品及原料的多样化
        4.2.2 规格与质量的标准化
    4.3 建材生产变革的影响——制砖技术传播与砖瓦产业勃兴
        4.3.1 制砖技术传播
        4.3.2 制砖工业分布
    4.4 工业建筑用砖技术的改变
        4.4.1 “青”“红”之变——观念改变与技术改变之辩
        4.4.2 砌筑方式——规格统一带来的改变
        4.4.3 粘合材料——对应砌体改变的变化
        4.4.4 特殊构造——回应工业生产的处理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水泥引进与工业建筑混凝土应用
    5.1 从落后到超越——中国近代水泥工业发展
        5.1.1 大量建设保障——中国近代水泥产量提升
        5.1.2 窑体技术变革——国际水泥生产技术提升
        5.1.3 后发外生优势——中国近代水泥技术提升
        5.1.4 多样企业类型——中国近代着名水泥企业
        5.1.5 曲折前进及多样技术来源
    5.2 营建技术提升——近代混凝土工业建筑技术应用
        5.2.1 西方近代钢筋混凝土技术发展及其在工业建筑的应用
        5.2.2 “过渡型”的结构——钢骨混凝土结构的引入与应用
        5.2.3 中国近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工业建筑的技术应用
        5.2.4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钢筋混凝土工业建筑营建技术特征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工业建筑设计专业化
    6.1 西方近代工业建筑设计发展与专业化
    6.2 从“工匠”到“建筑师”——身份认同与地位转变
        6.2.1 主业之外兼营副业——洋行发展与设计类洋行(机构)产生
        6.2.2 华洋混合来源复杂——中国近代建筑设计师产生
        6.2.3 工业建筑审批制度——《建筑工厂审核法》颁布
    6.3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机构与设计师
        6.3.1 经验建设与跨界参与——非建筑专业人员的设计
        6.3.2 以施工带入建筑设计——营造厂(施工方)的设计
        6.3.3 执业特点与专业设计——专业建筑设计师设计
    6.4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发展与专业化过程特征
        6.4.1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特点
        6.4.2 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建筑设计专业化加速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研究主要成果及结论
        7.1.1 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分期方案
        7.1.2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探讨
        7.1.3 技术的适应性及技术选择
        7.1.4 营建技术观念及文化抗争
        7.1.5 技术真实性及其重要意义
    7.2 研究创新
        7.2.1 系统梳理中国近代工业建筑建造技术史
        7.2.2 分类研究建筑材料及其生产流程和技术应用
        7.2.3 尝试对技术实现保障的制度和建筑师的研究
    7.3 未竟之处
        7.3.1 和海外的技术关联性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
        7.3.2 和遗产物证的相关性需要进一步延伸拓展
        7.3.3 研究营建技术发展尚未深入结构力学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A:随文附表
附录B:随文附图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技术关联、产业政策对制造业动态演化的影响 ——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省级开发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区域界定
        1.2.1 区位概况
        1.2.2 区域经济发展概况
    1.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研究方法
        1.3.1 关键问题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框架
        1.4.2 技术路线
2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集聚外部性理论
        2.1.2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2.1.3 产品空间理论
    2.2 基于演化经济地理学的产业演化研究
        2.2.1 演化经济地理学兴起
        2.2.2 产业演化研究进展
    2.3 研究评述
3 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动态演化
    3.1 数据来源与处理
        3.1.1 研究期说明及数据来源
        3.1.2 数据筛选
        3.1.3 数据处理
    3.2 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动态特征
        3.2.1 制造业整体动态变化
        3.2.2 二位数制造业动态变化
        3.2.3 制造业动态演化空间格局
    3.3 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产业空间及演化路径
        3.3.1 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空间
        3.3.2 典型经济区产业空间
        3.3.3 典型经济区产业演化路径
    3.4 技术关联、产业政策对制造业动态演化影响
        3.4.1 技术关联密度的分布特征
        3.4.2 以开发区为代表的产业政策扶持
        3.4.3 技术关联、产业政策对制造业动态演化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技术关联、产业政策与制造业动态演化计量模型分析
    4.1 模型构建
        4.1.1 模型构建及变量选取
        4.1.2 变量描述性分析
        4.1.3 共线性检验
    4.2 技术关联、产业政策与制造业动态演化模型估计
        4.2.1 产业进入与退出模型估计
        4.2.2 比较优势获得与失去模型估计
    4.3 分城市经济水平和行政级别回归分析及稳健性检验
        4.3.1 分经济水平回归
        4.3.2 分城市等级回归
        4.3.3 Robust稳健性检验
    4.4 模型回归结果讨论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充分认识制造业演进的特征和特色路径
        5.2.2 通过本地优势产业的技术关联进行战略耦合升级
        5.2.3 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实现路径突破
    5.3 可能的创新点
    5.4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F公司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
        1.1.3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的框架与内容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框架
        1.2.3 研究方法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第2章 行业概述及公司简介
    2.1 行业发展情况概述
        2.1.1 行业发展历史
        2.1.2 产业发展现状
        2.1.3 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未来趋势
    2.2 F公司情况概述
        2.2.1 公司发展概述
        2.2.2 F 公司财务表现情况
        2.2.3 公司主营业务情况
        2.2.4 主要业务竞争对手情况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3.1 基于PEST分析法的外部环境分析
        3.1.1 政治、政策环境
        3.1.2 经济环境
        3.1.3 社会环境
        3.1.4 技术环境
    3.2 基于波特五力分析法的行业环境分析
        3.2.1 行业内竞争者竞争能力分析
        3.2.2 替代品的替代能力
        3.2.3 潜在竞争者的进入能力
        3.2.4 购买者讨价还价的能力
        3.2.5 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4.1 基于资源基础观的内部环境分析
        4.1.1 有形资源
        4.1.2 无形资源
        4.1.3 组织资源
    4.2 内部主要问题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公司竞争战略研究
    5.1 对外部因素进行评价
        5.1.1 确定关键外部因素
        5.1.2 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因素所占权重
        5.1.3 外部因素判断
    5.2 对内部因素进行评价
        5.2.1 确定内部关键因素
        5.2.2 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因素所占权重
        5.2.3 内部因素判断
    5.3 基于SWOT分析法的战略选择
第6章 竞争战略执行及保障措施
    6.1 竞争战略主要内容
        6.1.1 打造核心技术
        6.1.2 深入了解顾客需求
        6.1.3 完善产品线,提升品牌形象
        6.1.4 优化销售渠道网络
        6.1.5 提升售后服务能力
    6.2 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6.2.1 组织的融合与协同
        6.2.2 打造凝聚的企业文化
        6.2.3 强化人力资源建设
        6.2.4 营造创新氛围
        6.2.5 提升信息系统建设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国工业遗产的整体情况仍未可知
        1.1.2 城市化高速发展与工业遗产保护的矛盾
        1.1.3 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研究的缺失
    1.2 研究对象
        1.2.1 中国工业遗产
        1.2.2 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
    1.3 国内外既往研究综述
        1.3.1 国外综述
        1.3.2 国内综述
        1.3.3 既往研究的经验与问题
    1.4 研究问题及解决途径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方法及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1.7 研究创新及未尽事宜
        1.7.1 研究创新之处
        1.7.2 研究未尽事宜
第二章 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建构研究
    2.1 体系结构总述
        2.1.1 体系建立依据
        2.1.2 体系的总体结构
        2.1.3 体系应用技术介绍
        2.1.4 对我国未来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工作实施的讨论
    2.2 国家层级标准研究
        2.2.1 信息采集标准
        2.2.2 信息管理系统标准
    2.3 城市层级标准研究
        2.3.1 信息采集标准
        2.3.2 信息管理系统标准
    2.4 遗产本体层级标准研究
        2.4.1 信息采集标准
        2.4.2 信息管理系统标准
        2.4.3 信息模型标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家层级信息管理系统建构及应用研究--全国工业遗产为例
    3.1 全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的实施
        3.1.1 信息采集标准
        3.1.2 信息采集的实施及成果
    3.2 “全国工业遗产信息管理系统”建构研究
        3.2.1 全国工业遗产GIS数据库建构
        3.2.2 全国工业遗产信息管理系统建构研究
    3.3 基于GIS的我国工业遗产现状分析研究
        3.3.1 全国工业遗产总体情况分析研究
        3.3.2 我国行政区层面的工业遗产分布研究
        3.3.3 基于我国工业发展史的时空分布研究
        3.3.4 基于行业类型的空间分布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市层级信息管理系统建构及应用研究--天津工业遗产普查为例
    4.1 天津市工业遗产普查的实施
    4.2 天津工业遗产普查信息管理系统建构研究
        4.2.1 天津工业遗产普查GIS数据库建构
        4.2.2 天津工业遗产普查文件数据库建构
        4.2.3 天津工业遗产普查信息管理系统建构
    4.3 基于GIS的天津工业遗产分析及廊道规划研究
        4.3.1 天津工业遗产总体分析研究
        4.3.2 天津工业遗产廊道规划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遗产本体层级信息管理系统建构及应用研究--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为例
    5.1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信息采集的实施
        5.1.1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简介
        5.1.2 信息采集的实施
    5.2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遗产本体信息管理系统建构研究
        5.2.1 GIS数据库框架建构
        5.2.2 文件数据库的建构
        5.2.3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遗产本体信息管理系统的建构
    5.3 GIS在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保护规划中的应用研究
        5.3.1 基于时态GIS的大沽船坞历史沿革探究
        5.3.2 基于GIS技术的价值评估研究
        5.3.3 GIS技术指导下的保护规划编制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遗产本体层级BIM信息模型建构及应用研究--轮机车间、甲坞及设备为例
    6.1 工业遗产领域BIM技术工作流程研究
    6.2 轮机车间、甲坞及设备的信息采集与处理
    6.3 BIM信息模型建构研究
        6.3.1 轮机车间BIM信息模型的建构研究
        6.3.2 甲坞BIM信息模型的建构研究
        6.3.3 BIM在工业设备遗产信息管理中的应用探索
    6.4 建筑遗产修缮信息管理软件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6.4.1 Revit自带功能在工业遗产信息管理中的应用与弊端
        6.4.2 建筑遗产修缮信息管理软件的开发
        6.4.3 轮机车间残损信息管理研究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总结与未来展望
    7.1 本研究内容总结
    7.2 本研究未来发展方向展望
参考文献
本人学术成果
鸣谢
附录A 中国工业遗产名录(笔者编制,截至2018年6月1 日)
附录B 国内外工业(文化)遗产普查表汇编
    附录B-1《世界遗产名录》遗产申报材料
    附录B-2 英国IRIS调查表
    附录B-3 美国HABS调查表
    附录B-4 美国HAER调查表
    附录B-5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
    附录B-6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消失文物登记表
    附录B-7 北京工业遗产普查表
    附录B-8 上海工业遗产普查表
    附录B-9 天津工业遗产普查表
    附录B-10 济南工业遗产普查表
    附录B-11 南京工业遗产普查表
附录C 中国工业遗产普查表(笔者编制)
    附录C-1《中国工业遗产普查表(2018 年试行版)》
    附录C-2 普查表填写规范
        (1)封面
        (2)基本信息
        (3)生产工业流程
        (4)重要建构筑物遗产
        (5)重要设备遗产
        (6)测绘图
        (7)照片
        (8)参考文献和其他信息
    附录C-3 中国工业遗产编号索引
    附录C-4 《中国工业遗产行业名称及代码表(2018 版)》
附录D 工业遗产本体层级信息采集表(笔者编制)
    附录D-1 《工业遗产历史环境调查表》
    附录D-2 《工业建构筑物残损信息调查表》
    附录D-3 《工业遗产设备信息调查表》
    附录D-4 《三维激光扫描站位记录表》
    附录D-5 《工业遗产本体层级文献资料登记表》
    附录D-6 《生产工艺流程登记表》
附录E 工业遗产相关行业类型列表翻译及整理
    附录E-1 英国IRIS工业遗产普查表附录I工业行业类型
    附录E-2 1936 年中华民国《实业部月刊》工业分类[105]
    附录E-3 1982 年版《中国统计年鉴》中工业分类
    附录E-4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3-1984》
附录F 各层级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框架标准(笔者编制)
    附录F-1 国家层级GIS数据库框架
    附录F-2 城市层级GIS数据库框架
    附录F-3 遗产本体层级GIS数据库框架
    附录F-4 遗产本体层级文件数据库框架
附录G 工业遗产BIM信息模型标准化族库(笔者编制)
附录H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保护规划成果展示(笔者参与)
附录J 轮机车间主要残存信息汇总(笔者编制)

(9)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司法裁判研究 ——以中国裁判文书网59份判决书为样本(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问题的缘起
2 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异质化探析
    2.1 异于传统电商之移动电商新特征
        2.1.1 不再囿于时空
        2.1.2 集个性化数据
        2.1.3 具有聚合效应
    2.2 衍生的竞争行为较传统之不同点
        2.2.1 表现形式迥异
        2.2.2 对用户行为选择的更多限制
        2.2.3 对证据机制的更艰挑战
        2.2.4 对法官技艺的更高要求
3 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司法裁判分析
    3.1 宏观视角:所采样本的实证分析
        3.1.1 以时间和地域为参数
        3.1.2 以案由为参数
        3.1.3 以被诉行为所涉的模块为参数
        3.1.4 以判决依据为参数
        3.1.5 以原告胜诉率为参数
    3.2 微观考察:判决依据及理由的运用歧义
        3.2.1 法法之间关系的歧义
        3.2.2 竞争关系考察之歧义
        3.2.3 竞争行为正当性判断之歧义
4 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裁判困境的理论溯源
    4.1 知识产权法及反不正当竞争法之关系剖析
        4.1.1 规范层面:法条竞合或想象竞合
        4.1.2 责任层面:竞合或独立
    4.2 竞争关系判定之理论廓清
        4.2.1 是否为前提
        4.2.2 标准之厘定
    4.3 不正当性的判断存疑之原因考察
        4.3.1 一般条款本身具抽象性及伦理性
        4.3.2 法官陷入适用困境和论证困境
        4.3.3 司法配套机制不完善
5 完善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的裁判制度之建议
    5.1 细化一般条款以遏制泛道德化现象
        5.1.1 填补一般条款
        5.1.2 明晰认定标准
    5.2 审慎法官裁判以走出现实困境
        5.2.1 严格适用程序
        5.2.2 加强说理论证
    5.3 升级配套机制以弥补缺失
        5.3.1 提升审判级别
        5.3.2 优化电子证据机制
        5.3.3 建立案例族谱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目次
作者简介

(10)台湾在东亚的产业合作空间研究:产品空间理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第一节
    理论基础 第二节
    研究框架 第三章
    东亚产品空间结构的演化 第一节
    数据来源及说明 第二节
    东亚产品空间结构的演化特征 第三节
    产业优化升级路径命题的验证 小结 第四章
    台湾产品空间结构的现状 第一节
    产品分类标准选取的说明 第二节
    台湾低技术产品的空间结构特征 第三节
    台湾中等技术产品的空间结构特征 第四节
    台湾高技术产品的空间结构特征 小结 第五章
    台湾在东亚的产业合作空间:“单方引导”合作模式 第一节
    台湾产业的优化升级 第二节
    “单方引导”模式下台湾在东亚的产业合作空间 小结 第六章
    台湾在东亚的产业合作空间:“双方推动”合作模式 第一节
    台湾与日本的产业合作空间 第二节
    台湾与韩国的产业合作空间 第三节
    台湾与大陆的产业合作空间 小结 第七章
    结语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相关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二位码产品名称 附录2
    低中高技术产品的代码及名称 主要研究成果和相关奖励 致谢

四、钟表用金属材料有待进一步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工业文化自信提升的沈阳工业旅游规划研究[D]. 邢程. 沈阳建筑大学, 2021
  • [2]欧美当代艺术首饰创作理念研究[D]. 胡世法. 上海大学, 2021
  • [3]服饰设计中的机械美学之力 ——以蒸汽朋克为例[D]. 王艺颖.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2)
  • [4]历史建筑确定标准细化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D]. 李东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5]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D]. 赖世贤. 天津大学, 2020
  • [6]技术关联、产业政策对制造业动态演化的影响 ——以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省级开发区为例[D]. 王亚超. 河南大学, 2020(02)
  • [7]F公司竞争战略研究[D]. 李方川.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01)
  • [8]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建构研究[D]. 张家浩. 天津大学, 2018(06)
  • [9]移动电商领域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司法裁判研究 ——以中国裁判文书网59份判决书为样本[D]. 俞灵灵. 中国计量大学, 2018(02)
  • [10]台湾在东亚的产业合作空间研究:产品空间理论视角[D]. 侯丹丹. 厦门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钟表用金属材料有待进一步开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